关于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重视作风建设的先进政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作风建设上都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和成果。“三严三实”是怀揣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作风建设的新坐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关于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关于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论文 篇1: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贡献

摘 要: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作风建设的基本思想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思想,具体表现为:阐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规范要求和具体方法,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贡献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作为毛泽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一惯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作风建设的基本思想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气派的作风建设思想,奠定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厚根基,创造了执政之后的良好开端。

一、阐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他根据新民主义革命和建国前后的形势、任务和时代特征,从不同视角阐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党的作风建设是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保证。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心向背关系政党盛衰兴亡。党的作风建设和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优良的作风建设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条件和保证。良好的作风建设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作风好转了,我们当在贯彻实施党的政治路线和战斗任务中就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顺利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党的作风转变了,我们党的就能更好地解决主观和客观,李璐和实践的关系,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党的思想路线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其次,党的作风好坏还关系到党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和形象。良好的作风能够增强党对人民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增强党的威信,这是党的良好作风、形象所产生的整体人格力量的作用。毛泽东从搞好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团结,密切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以更好地实现党的任务的目的出发,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完整提出并深刻论述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从而正确解决了用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去执行党的政策和完成党的任务这个决定党的兴衰成败的问题,从思想上和作风上武装全党,保证了党的正确领导,同时使广大人民群看到了党的伟大形象,维护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二,党的作风建设必将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对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的树立具有积极的影响。广大共产党员作为社会和民族的一员,无不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社会烙印,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生活。这就决定了党的作风具有社会性,党的作风将直接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风气。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要好的社会风气首先要求党自身具有好的作风。民主革命时期,一个国民党统治区,一个解放区,社会风气迥然不同。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正是由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作风迥然不同。对此,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说指出的:“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更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正是因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中形成了优良的作风,影响了各解放区进行社会移风易俗,形成了个解放区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进而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振奋了民族精神。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经过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我们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多领域、多层次的体系。但是,直到毛泽东明确提出党的作风建设的概念,并对我们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论述,并使之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之前。我们党在这方面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毛泽东把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内容概括为三大作风建设,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工作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党内生活和民主作风”。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使得它同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一起邮构成了党的建设理论的完整体系。因此说,毛泽东关于我们党作风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提出,不仅是毛泽东建党学说完全成熟的标志,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的丰富和发展。

二、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经验,依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党的面临主要任务的变化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党风是指党的作风,它涉及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思想、政治、生活、学习及党内生活等各方面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在行动上的体现,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内生活中和群众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共产党党风这个概念。1942年,毛泽东领导全党进行了大规模的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科学地论述了共产党的党风问题。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党风是包括学风、文风、思想方法、工作态度在内的全面作风,“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并且他还鲜明地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1945年4月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对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基本内容作了集中鲜明的阐述。毛泽东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三大优良作风。

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是中国革命的宝贵历史经验,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经验总结。毛泽东历来强调不能把马列主义理论当作教条,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他在《实践论》一文中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体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中国人民正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用它来武装全党,这是我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第二,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毛泽东亲自开创和培育的党的又一大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这不仅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而且也是我党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中长期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最关键的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斗争经验证明,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源泉,是胜利之本。毛泽东一生十分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并把它看作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繁忙日子里,总要抽空了解革命根据地的群众生活。1942年,毛泽东了解到陕北老百姓因负担公粮过重而有不满情绪后,建议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征粮数额由19万担减为16万担,同时号召在机关和部队中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人民群众共度难关,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执政党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和脱离群众的倾向,教育全党必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得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为了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发出《重视人民来信》的指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还亲自处理人民来信。我们党十分珍视毛泽东亲手开创的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又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决定,党的十四大再次强调了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性,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我们党和其他任何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毛泽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是因为它能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多次强调过斯大林说过的这句话,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成熟的表现,是我们党坚强的标志,而不是我们党软弱的表现。犯错误无损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形象的是犯了错误而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以至不能改正错误。毛泽东深刻指出,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随时丢掉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消除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对党的侵蚀。对于共产党人,经常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而不应当利用批评去做任何攻击个人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重视执政党的自我批评,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要求:“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国共产党敢于承认并及时纠正错误的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中国共产党正是拿起自我批评的武器,承认并坚决纠正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三大优良作风”,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风格、风貌和特色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三大优良作风”,在党的七大上得到全党的认可,成为我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毛泽东在系统总结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对策,主要有:毛泽东在长期革命过程中,不断总结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风建设的指导原则,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第一,加强对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这是毛泽东关于加强党风建设的指导原则。共产党的党风,是共产党的性质,即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不是生存在真空之中,旧社会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习惯势力以及陈腐的观念在侵蚀着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党内少数人丧失党性,产生腐化是可能的,如果治党不严还有可能产生大面积的腐化倾向,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毛泽东清醒地意识到,要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党性和宗旨,最大限度地克服党内腐化的倾向,就必须长期一贯地对全党进行党性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教育全党发挥共产党员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先锋和模范作用。他说:“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毛泽东对全党的党性教育,在广大共产党员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各方面的先锋和模范,中国共产党正是发挥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培育出艰苦奋斗、蓬勃向上的延安精神,培育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和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最终打败国内外反动敌人,夺取全国政权。

第二,通过整党整风,全面整治党的作风。毛泽东针对我党各个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风不良的问题,创造和倡导了整党整风的好形式,对党风进行综合治理。整党整风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增强党性的作用。通过整党整风,对全党进行集中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第二,纯洁思想的作用。通过整党整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效地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为端正党风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纯洁组织的作用。通过整党整风,把党内腐败分子和混人党内的投机分子清除出党,对违纪党员干部给予应有的纪律处分,同时根据群众意见,吸收那些群众信任的积极分子人党。事实证明,整党整风是全面加强党风建设的重大措施。

第三,加强党的纪律,坚持从严治党。毛泽东历来重视加强党的纪律,坚持从严治党。早在建军之初,就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全党全军一贯遵守的铁的纪律。他指出:“严格执行党的铁的纪律,是严密并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在群众中威信的方法。”毛泽东在处理党员违纪违法的案件时,也是执行纪律、不讲情面的,1937年,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黄克功因逼婚未成,枪杀陕北公学女生刘茜,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毛泽东在给审判长雷经天的回信中指出,党对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纪律,不如此,就无以教育全党,无以教育全军,并要求全党全军以此事为教训,引以为戒。共产党执政后,毛泽东多次强调从严治党,严惩党内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并亲自批示,公审新中国第一大案主犯刘青山、张子善,极其有力地教育了全党,事实证明,坚持从严治党,严惩腐败是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四,运用民主与法制手段,加强监督。在党风建设中,毛泽东十分注意发挥民主与法制的监督作用,他认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与此同时,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使党风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注意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在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建立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必须吸引广大民众对于自己工作的监督与批评。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临时中央政府还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的大规模的“三反”运动,就是依靠广大群众的监督主体作用开展的大规模的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同时,通过建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强化党内监督的作用。他还注意发挥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建国之初,党中央和政务院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廉政法规,有力地推进了党风与廉政建设的顺利发展。充分发挥民主与法制的监督作用,仍然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加强党风与廉政建设的着眼点。毛泽东关于党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毛泽东亲手开创和培育的党的优良作风,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党对人民群众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毛泽东关于党风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共产党党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只有搞好党风建设,才能有力地推进廉政建设,良好的党风是廉政制度和措施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着继续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反和平演变的考验,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毛泽东关于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光辉思想,保证了我们党从弱到强,不断壮大,为夺取新民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我们党在建国初期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国家。今天重温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仍然感到他的远见卓识与循循善诱。我们当代共产党人应该永远继承与弘扬毛泽东这一宝贵思想遗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腾飞而奋斗!

作者:龚卓

关于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论文 篇2:

从“三严三实”看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摘 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重视作风建设的先进政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作风建设上都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和成果。“三严三实”是怀揣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作风建设的新坐标。

[关键词]“三严三实”;作风建设;先进性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94年风雨历程,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范畴,并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

形成了三大优良传统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严的过程。党创立初期,就明确规定党的任务是为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从1925年至1926年间,先后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初步阐明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实际情况和革命与群众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苏区时期,就有“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来办公,脚穿草鞋走山路,夜打灯笼访贫农”的歌谣。1929年12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首次指出,红军的任务,除了打仗消灭敌人,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的任务。[1]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批评了离开实际调查的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提出“中国革命斗争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五次反“围剿”斗争,我们党更加认识到依靠群众的重要性。毛泽东在1934年1月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一文中明确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不依靠群众,不关心群众生活,是什么任务也不能完成的”。[3]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进一步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结合、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深刻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性,为最终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42年,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洗礼。在此期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使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得到极大的普及和推广。1943年6月,毛泽东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科学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4]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其基本精神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周恩来也指出:我们党从六大到现在,之所以能够经历国内外重大事变和考验,成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强大的共产党,是从永远保持密切联系群众中锻炼出来的,是从勇敢地实行自我批评中锻炼出来的。党的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三大优良作风”是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二、 中国共产党在和平建设时期

培育了新的优良作风

1949年3月,中国革命已看见了胜利的曙光。为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5]“两个务必”的提出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要掌握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迎接新的更加伟大的任务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很好地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又带领人民发愤图强,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严峻考验,但党和国家都挺过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党的作风好,党群关系好,党员有战斗力,全社会有凝聚力。

20世纪50年代“三反五反”运动中,揪出了以张子善、刘青山为代表的一批被糖衣炮弹击倒的高级干部,全党震动,充分说明作风建设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放松。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路上好八连,进城以后保持革命本色,霓虹灯下的哨兵成为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典型。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官兵战胜艰苦的自然条件,打通风雪川藏线,毛泽东听取汇报后说:“我赞成这样一种口号,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六十年代初期,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践行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作风”,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成为共产党人作风建设的群雕。七十年代初,“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以大寨和红旗渠为代表的改造山河的壮举,集中展示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为内涵的“三老四严”作风建设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岁月取得新发展。党的作风建设虽有起伏,但依然多有建树,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三、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

作风建设取得新收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作风建设取信于民,是对党提出的新考验。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说:“最近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当中主要议论之一,就是反对干部特殊化……人民群众对干部特殊化是很不满意的。”[6]面对当时存在的搞官僚主义、搞特权的表现,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评说:“一些高级干部,所到之处,或则迎送吃喝,或则封锁交通,或则大肆宣扬,很不妥当。以上种种严重脱离群众的事情,从中央到各级不许再做了。”[7]对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在短时间内会变得如此严峻,邓小平指出:一是思想作风问题,即少数干部抱着“做官当老爷”的心态,丢掉了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二是制度问题,即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不够健全,同时法制不够完备。继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8]关于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邓小平是一再讲、反复讲。他说:“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9]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把党建设好”进行了新的探索,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他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的工程”的高度。江泽民用“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这一生动比喻来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抓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长期、艰巨的任务,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10]作风建设重点抓什么?江泽民指出,必须抓住当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工作。他据此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十六大报告中的这一段话,将党的作风建设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反映了党在作风建设认识上的深化。

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的生动历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胡锦涛再三强调,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四、怀揣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012年11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其间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1]三年来,围绕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发挥“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勇气和智慧”,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担当。“八项规定”的出台,表明怀揣“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作风建设开局起步,以作风建设的新布局推动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作风建设上的孜孜以求、不懈探索。

从思想作风建设看,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解决思想作风过硬不过硬关键在于学风扎实不扎实,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政治上的成熟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重视学风建设是对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继承弘扬。习近平指出:“学风作为党的作风重要内容,能否得以切实改进和加强,关键看我们怎么做。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学习,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从工作作风建设看,习近平要求全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后,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要求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从生活作风建设看,习近平指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对少数干部什么地方都敢去、什么钱都敢收、什么事情都敢做,习近平告诫道:“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有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有些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东西,我们不能安之若素、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既然作规定,就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就要来真格的。”[12]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新表述、新要求、新坐标。“三严三实”坚持马克思主义作风建设的理论,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三严三实”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立足“四个全面”的伟大实践,立足应对“四大危险”“四种考验”的时代课题,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党抓作风建设一以贯之的坚持和驰而不息的继续,它必将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全面从严、全面加强。

参考文献:

[1][2][3]毛泽东选集(第一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15.139.

[4]毛泽东选集(第三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

[5]毛泽东选集(第四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6][7][8][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330.332.177.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3-324.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1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Z].2012-12-4.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 责任编辑:刘 捷

作者:徐文震

关于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论文 篇3:

毛泽东军队党建思想研究

[摘 要] 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坚持把马列主义建党建军学说应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着眼于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独创性的人民军队党建思想。学习研究毛泽东军队党建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建设,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军队党建 时代价值

一、毛泽东军队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历史动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武装斗争是革命政党完成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主要手段。回顾历史,1840年以后,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湘军、淮军、北洋水师、新式陆军等形形色色的军队,但它们很快就成为历史陈迹。旧军队的种种积弊,使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努力屡屡受挫。孙中山创建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但是对于政党、政权与军队关系缺乏深刻认知,忽视了对军队领导权的把握,致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袁世凯篡夺,革命军沦为军阀手中混战割据的工具。

孙中山痛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学习借鉴苏俄红军建设经验,在中国开创有“铁的组织,钢的纪律”的“党军”实践。依靠这种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新制度,国民革命军面目一新。毛泽东后来指出:“一九二四到一九二七年革命时代有了新精神的军队,其作战方法也自然与其政治精神相配合,不是被动的呆板的作战,而是主动的活泼的富于攻击精神的作战,因此获得了北伐的胜利。”[1]p380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创立之时就在党纲上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的政权”,但在实际斗争中却“不懂得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的重要性,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1]p544,以致在遭受蒋介石白色恐怖之时毫无反抗之力。历史昭示: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皇权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土壤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出军阀、出分裂。政党与军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着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乃至革命事业的成败。由此,创建一支人民军队,构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与军队关系,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就成为党领导革命首先必须正确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课题。毛泽东军队党的建设思想正是对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回应。

二、毛泽东军队党的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对军队党的建设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不懈探索。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写了《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给林彪的信》《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从理论上对党与军队关系、军队党的建设进行了充分阐述,全面、系统和富有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如何处理政党与军队的关系、如何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特色。

(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国家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基本思想。毛泽东军队党建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国家与军队关系原理基础之上,这是毛泽东观察处理中国特殊国情下党与军队,对军队党建进行宏观战略思考的基本准则,主要思想观点有: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必须牢牢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这是毛泽东军队党建思想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外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不需要各自直接管领一部分军队。中国则不同,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处在这样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应该看清问题的中心。”[1]p546因此,“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1]p546。“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1]p547毛泽东指出,党对军队的这种绝对领导权,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2]p183-184。这就进一步阐述了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权的历史必然性,为中国特色党与军队关系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性质和宗旨。“为什么人服务”,是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关系党和军队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革命问题、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问题,作出了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主体的论断,科学地回答了军队为何而建立、为何而存在,军人为谁打仗、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1]p511-512。这就正确地指出了军队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造就一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使我军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宗旨。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创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是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时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毛泽东对这一著名论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毛泽东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离开了人民的军队,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这就进一步阐述了建设和掌握一支忠实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这些对中国特殊国情下革命战争、政党与军队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

(二)关于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客观需要加强军队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自建军之日,毛泽东就围绕创建一支党直接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研究思考在中国特殊国情、党情和军情下加强军队党的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必须首先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保证党的正确路线在军队的贯彻执行。建军初期,针对红军党内大量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尖锐指出: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他强调: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承担,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要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警惕在长期分散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容易产生某些党员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等。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这是毛泽东最具中国特色的党建思想。

“努力去改造党的组织,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突出强调军队党的组织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南昌起义时,中共中央就强调指出,军队中党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毛泽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党在军队中的各级组织,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在古田会议上,鉴于红军中党的组织存在突出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努力去改造党的组织,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在实践中,毛泽东提出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求“党员发展的路线,以战斗兵为主要对象”,并要求严格入党标准、提高党员质量;确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支部不但是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的学校,而尤其应当成为连队的坚强堡垒。每个党员不仅是模范战士,而同时是非党群众的领导者”。必须实行党委制,加强各级党委班子建设,指出“如果这一班人动作不整齐,就休想带领千百万人去作战,去建设”。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强调“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3]p1093-1094——强调要以新的工作作风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毛泽东十分注意党的作风建设,从古田会议到延安整风,主旨均在端正党的作风。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把党的作风整顿好。为此,毛泽东在全党大力培育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领导全党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严厉的斗争”,因为它们脱离群众。着眼军队战斗力建设,毛泽东强调必须克服军队中存在着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要发扬勇敢战斗、不惜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全军:“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特别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且坚信“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4]p1438-1439。

(三)关于围绕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加强和实现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思路。如何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我军始终听党的指挥、服务人民、完成党赋予的政治任务,毛泽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党的领导”,不是“个人领导”——必须坚持党的集体领导的一系列制度。军权私有、个人掌控是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近代中国产生军阀混战乱象的重要原因。我党我军长期处于被敌人分割的、游击战争的并且是农村的环境之下,因此,毛泽东着重从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支部建在连上”、党委制、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他指出,“军队必须放在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之下”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强调“把个人的权力放在党委集体的权力之上的作法,那就是不对的”。实践证明,这些制度理念和机制,有效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实现,是具有我军特色的科学领导制度。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围绕党和军队的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领导。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提出这一重大命题,既是对我军的性质宗旨和军队职能本质属性的准确定位,也是对军队党的建设本质的深刻揭示。这时毛泽东对军队党的建设的所有论述,无不围绕党赋予军队的使命任务而展开,着眼“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毛泽东提出要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真正成为部队的“领导中枢”,要求“党对于军事工作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防止“党与军事分离”和“党不能领导军事的危险”。实践证明,坚持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军党的建设的传家宝,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

三、毛泽东军队党的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军队党的建设思想深刻揭示了军队党的建设的特点规律,已经成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建军80多年来军队党的建设赖以创新和发展的基因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军治军理论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军队党的建设思想发展的活水源头。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国家、军队相互关系的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成功地破解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党如何创建和领导一支人民军队夺取革命胜利这一历史难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军治军理论的重要成果。特别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和制度的确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变了军权私有的军事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军阀政治生长的土壤,使中国摆脱了军阀操纵政党、政治的梦魇,保证了我军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武装成为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建军80多年来,毛泽东军队党的建设思想的上述基本方面,也始终是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的“底色”和“基因”,一直为我们党所坚持和发展。

毛泽东军队党建思想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创立的以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的军队党的建设一系列制度,标志着与中国特殊国情军情相适应的无产阶级新型党与军队关系的诞生。这一伟大创造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旧式农民起义军、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军队有了根本性的区别,进而成为彻底改变近代中华民族命运、创建新的人民共和国的两个最伟大的组织。从此,党真正拥有了一支完全忠实于党和人民利益、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型人民军队。可以说,毛泽东军队党建思想和实践,就是80多年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军队党建思想是新中国基本军事制度确立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军队党建思想以其进步性和科学性为新中国基本军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2009年12月,胡锦涛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4]p186。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毛泽东军队党的建设思想在当代中国军事、政治制度体系和军队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无论战争形态怎样发展,体制编制怎样调整,环境任务怎样变化,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国家军事制度、治军之道的界限,坚决批判和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错误思潮,在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中永葆我军政治本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吴自锋

作者:张瑞安

上一篇:创业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经济贸易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