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8篇)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对前段时间的机关整顿工作进行总结,对下步的机关建设做好安排和部署。下面,我根据镇党委、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身体力行,扎实推进,机关作风整顿取得初步成自10月18日我们乔迁政府办公楼以来,随着办公环境的改变,镇党委、政府把机关建设纳

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机关建设。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体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活动。两个月以来,通过引导机关干部学习、讨论制定机关制度、摆查思想和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完善整改措施、交流整顿体会等形式,切实加强了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机关作风有了新的转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两个月以来,机关作风整顿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关制度进一步健全,机关干部作风日趋好转。在机关作风整顿活动中,我们把完善机关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新理顺完善了机关考勤、机关学习、机关值班、机关干部言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组织机关各部门研究讨论通过,集中编印成册,分发到机关干部手中,使机关干部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章可循,规范了机关管理,促进了机关作风的好转。特别是实行机关指纹打卡制度、机关干部上下班一天四次打卡以来,机关干部以往那种松松垮垮、拖拖拉拉的作风明显好转,机关出勤率明显上升,迟到早退的现象日趋减少,机关作风正在发生新的转变,机关干部形象明显改观。

二是学习风气进一步浓厚,机关干部素质明显提高。搬迁办公楼后,镇党委、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建立了机关阅览室和多媒体课堂,制定了具体的机关干部学习计划,学习内容贴近机关干部实际,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激发了机关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机关支部先后组织学习了电脑初级知识,收看了专家授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文明礼仪知识以及英模事迹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机关干部的知识,陶冶了机关干部的情操,深受机关干部欢迎。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机关干部的素质。

三是工作环境进一步改善,机关干部工作方式方法有所改进。新的办公楼,新的办公环境,我们的办公室宽敞明亮,配备了崭新的桌椅、电脑设施和空调,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整顿的过程中,机关干部深刻感受到办公环境的改善来之不易,对办公环境多了一份珍惜,对办公设施多了一份爱护,对办公环境的维护多了一份责任。尤其是办公室的卫生清扫得比较到位,从机关支部的几次检查来看,每个办公室都能够认真清扫,不留死角,保证了整个办公楼的卫生清洁。良好的办公环境也促使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方法不断转变,以往那种大声说话、谈笑的现象没有了,代之而起是文明用语的运用;许多岁数较大的机关干部也不甘落后,积极学习电脑知识,运用电脑来开展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文化氛围进一步浓厚,机关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机关整顿,尊重机关干部意愿,机关支部组织开展了机关台球比赛,着手筹备元旦联欢会,机关各部门对此都十分重视,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认真训练,有的机关干部一人参加多个节目表演,体现了很高的参与热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机关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机关干部积极向上、追求上进的热情,精神面貌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变,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干劲更足了。机关干部对机关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踊跃参加。近期的几场大雪给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机关各部门都能积极参加机关扫雪工作。在双休日期间,一些同志也能积极到机关来参与扫雪工作,保证了我们机关内部扫雪工作及时,道路通畅。各部门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对照年初工作目标,对各自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回顾自查,查漏补缺,抓紧落实,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上级业务部门对年底工作的考核。同时,还本着早着手,争主动的原则,结合各部门今年工作总结,尽早做好了明年工作计划,为下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应该说,通过两个月以来的机关作风整顿,机关各部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了新的进步,亮点不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正是由于全体机关部门和机关干部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全镇机关整体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了全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我们机关作风整顿实施方案的要求相比,与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镇机关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责任相比,我们的机关工作还有不小差距,机关的思想作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而且有些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作风还不适应,观念比较滞后,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我们有些机关干部思想境界不高,想事情、看问题不能从大局着眼,对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细节稍不对自己的心思,心里就不平衡,时时处处与人攀比,阴阳怪气,斤斤计较,锱铢必较。有的干部谈到利益差一点都不行,说到工作多一点也不干,只讲享受,只想索取,不想奉献。我们有些干部思想保守落后,对机关面临的新形势、机关的规章制度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认识,甚至抱有抵触情绪。象机关指纹打卡考勤制度,这项制度可以说是管小人不管君子,对于遵守作息时间观念强的人来讲,打卡只是一个程序而已;而对于时间观念差的人来讲,打卡则成了一个负担。实行打卡制度后,仍有个别人上班时间请假出去打麻将,给机关带来很坏的影响。更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蓄意破坏打卡机,情节可以说是相当恶劣的。我们的办公楼大厅安装有监控录像,对前段时间打卡机的损坏我们几位领导认真观看了监控录像,到底是谁所为,领导心里也都有数。只是考虑到是初犯,也给你留一点颜面,这次暂不予计较,下不为例,若再发生此类事情,我们将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二是精神状态还不适应,跨越发展的意识不浓,锐意进取精神不强。我们的一些干部精神状态不佳,整天老态龙钟,缺乏朝气,干什么事都激不起兴奋点,机关组织学习,你参加了,但你却没有兴趣,要么打瞌睡,要么是滥竽充数,纯粹是熬时间;安排你工作,你也干了,但却从未真正树立起勇争一流的心态,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对待自己份内的工作,不调查不研究,不求甚解,以其昏昏想使人昭昭,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用机关形象的树立;对于加快发展的意识更是淡漠,片面地以为发展就是主要领导的事,工作上又缺乏高度的敬业精神,不能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为推动全镇经济的跨越发展尽心尽力。

三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还不适应,锐意改革的招数不新、不多,工作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作风还不够扎实。缺乏创新是机关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干部沉溺于多年累积的一些老经验老办法,喜欢穿着旧鞋走新路,老和尚打光光年年老一套,工作没有新意、没有起色、没有创新。思维已成惯性,惯性养成惰性,领导安排的工作,满足于照葫芦画瓢,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的干脆就是属算盘珠的,领导拨一拨就动一动,不拨就不动,甚至有的拨了也不动。应对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更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思路窄,办法少,制约了工作的开展等等。

二、充分认识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把机关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机关思想作风关系机关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成败和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靠一时一阵的整顿就一劳永逸,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此,我们每一位干部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目前,我们的思想作风建设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知识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层出不穷,相互交织以及周边地区抢抓机遇、竞相发展的态势,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机关干部都要认清形势、认清差距、认清使命、认清责任,坚持不懈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提高部门战斗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员先进性为标准,在机关内部大兴学习之风、创新之风、实干之风、廉洁之风,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廉洁型机关,全面提高机关工作水平,优化机关服务环境,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倾心尽力、争作贡献。

(一)大兴学习之风,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江泽民同志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对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建设同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创建学习型社会,我们的机关必须首先成为学习型机关。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我们不了解、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很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又相当繁重,这对我们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可以说,目前对我们广大机关干部最大的挑战是能力的挑战,最大的危机是本领的危机,最大的恐慌是知识的恐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在于学习。每个机关部门、每个机关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立身之本,使学习成为我们的第一需要,更好地在机关内部形成勤于学习的风气、乐于求知的风气和勇于探索的风气。

一是要重视和加强部门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下步要充分发挥好机关阅览室和多媒体课堂这两块阵地。今年镇上投资1万多元,订阅了80多种、100多份不同的期刊、杂志供机关干部学习查阅。镇上也将制定更加具体的学习计划,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围绕创新提高部门工作,通过观看讲座录像、专家授课等形式,切实加强理论知识、政策法规、专业知识以及外语对话、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学习,力争提高每一个机关干部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使每一位机关干部都能成为熟悉情况、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

二是要牢固确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扬弃旧知识、吸纳新知识,打破老框框、确立新观念,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适应,使自身素质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使知识和本领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从而更好地实践“第一要务”。大兴学习之风,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要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决克服坐而论道、空发议论、做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要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放下架子虚心请教,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的新经验、新创造,不断解放思想、丰富知识,优化思路、改进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使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在机关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大兴创新之风,努力建设创新型机关。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灵魂,机关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机关工作的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机关。

一要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有创新的观念,才有创新的作为;有创新的作为,才有超常的发展。面对目前诸多矛盾和棘手的问题,各部门和全体机关干部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和已有的经验,切实转变思维方式,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型思维,变单向型思维为系统型思维,变教条型思维为求实型思维,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求得新发展。

二要大力推进工作实践创新。创新的本质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事物、旧秩序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创新就要有不怕风险、不畏艰难的勇气,就要有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胆魄。我们机关各部门要根据形势和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我们思想上、工作上不适应时代要求、制约经济发展的东西,对自身职能准确定位,创新部门工作,创新部门服务,转变部门职能,真正把工作重心转到做环境、抓服务上来,以实际行动推动全镇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要大力推进运行机制创新。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压力和动力既来自教育的引导,更来自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推进机关工作创新,提高机关服务效能,必须把健全和完善机关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一项治本措施。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机关各项制度的落实力度,强化机关目标管理,严格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把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位,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创新机关分配机制,奖勤罚懒,公平公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大兴实干之风,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服务基层,实干兴邦。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基层为老百姓多办实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是我们机关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各部门、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恪尽服务责任,坚决防止和克服漠不关心群众疾苦、部门利益至上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阳奉阴违、死搬教条的倾向。要集中精力抓好“第一要务”,当前重点是树立拼抢意识,抓住年前的有利时机,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超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做好全年工作总结,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迎接上级业务部门的检查考核,力争取得好成绩。要结合年前工作总结,做好各口明年工作打算,以加快发展、搞好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园区发展,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增强城镇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强化宗旨观念,铺下身子,脚踏实地,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里群众事情无小事的观念,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今后我们要继续抓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龄青年住宅楼建设、弱势群体救助等各项工作,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帮助社会特困群体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近期要运做好慈善基金会问题,设立专项基金,对特困群众进行救助,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巩固和扩大文明城镇创建成果,继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为老百姓创造更加舒适文明的生活工作环境,优化莱山投资发展环境。要把创建雷厉风行、紧张快干、奋发进取、务实高效的机关优良作风,运用到平时工作中去,不断提高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大兴廉洁之风,努力建设廉洁型机关。机关干部能否保持清正廉洁事关部门和单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事关地区的投资环境,事关党群干群关系。建设廉洁型机关,关键要抓好两条,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要通过加强廉政勤政教育,使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做到“四常”:即常修从政之德,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些事情;常怀律己之心,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住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初、慎终,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常思贪欲之害,经常以反面典型案件警示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常弃非份之想,坚决克服贪图享乐、吃拿卡要等歪风邪气。要坚持艰苦奋斗教育,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无论条件如何改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好作风不能忘、不能丢,坚决制止和杜绝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等消极腐败现象,形成比工作、比干劲,讲廉洁、讲奉献的风气,更好地塑造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李春城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通信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他指出, 全省通信行业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 为全省信息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新提升, 一大批立足四川、覆盖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巩固了我省西部通信枢纽地位。二是产业实现新发展, 网络服务, 手机终端, 设计制造, 平台软件等产业蓬勃发展。三是服务民生取得新成效, 固定电话、手机、互联网等覆盖面不断扩大, 城乡信息鸿沟逐步缩小, 业务种类不断丰富, 用户满意度得到提升。四是服务保障有了新加强, 出色地完成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藏区维稳等任务。

李春城指出, 通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行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充沛的发展动力, 在四川发展的新时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在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背景下, 国家即将出台“宽带战略”, 通信及相关信息产业必将迎来爆发式、突变式的发展黄金期。省第十次党代会做出了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决策, 必将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实际上就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过程, 这一历史进程所释放的巨大内需潜能足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较长时期, 是推动四川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通信及相关信息产业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 是一个完全可以做大乃至实现跨越赶超的大产业。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把通信业在内的信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支持, 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通信服务业呈现出高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与先进国家、发达地区相比, 我们在科技研发, 通信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明显, 这也说明潜力巨大, 只要我们找准着力重点, 抓住用好机遇, 发挥后发优势,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 完全可以做好通信产业跨越发展这篇大文章, 全面提升全省信息化水平, 在四川新的宏伟画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春城要求, 全省通信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超前谋划的基础上, 率先跨越、做大做强, 为推动全省信息化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奋力走在四川新一轮跨越提升的前列。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 细化落实《四川通信业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准确把握世界通信业发展趋势, 瞄准行业领先水平, 顺应我省大发展、大跨越趋势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通信需求, 认真研究四川通信及相关信息产业能够在全国领先、世界居一流的独特优势, 借鉴世界先进理念精心规划, 引进世界先进团队参与实施, 力争在全国乃至世界通信产业中发出四川声音、造就四川品牌。

李春城强调, 通信工作是一项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工作, 抓信息化建设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 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 切实加强和改善对通信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工作机制, 及时研究解决通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帮助协调解决具体困难, 广泛宣传通信发展中的鲜活经验, 为全省通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全省通信业要牢固树立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理念, 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道路, 在主动服务民生中发展壮大, 做大做强通信及相关信息产业。通信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行业管理职责, 加强产业规划与指导, 创新行业管理和服务, 大力推动通信及相关产业发展。

刘捷就做好我省通信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 要求进一步加大信息通信发展步伐, 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差距, 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要认清形势, 把握趋势, 切实增强推进通信业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扎实推进通信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要加强领导, 强化保障, 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他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 进一步增强做好通信发展和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进一步突出通信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核心任务, 全力做好新时期新阶段全省通信业各项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 积极主动作为, 加强对通信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行政村通宽带工程等项目加快实施,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切实保障用地、用电等生产要素, 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通信基础设施保护, 做好基站选点工作, 进一步加大通信业宣传力度, 为通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我们在邯郸隆重召开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部署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总结交流各地特别是河北省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推动这项工作加快发展。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养老服务是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构成,事关老年人权益保障,事关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怀老年人,始终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安排了一大批资金项目,有力保证和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扎实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孤老供养制度和服务政策继续完善,15个省份建立高龄老年人补贴制度,14个省份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农村养老服务起步发展,老年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迈出重要步伐。二是初步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共同发展和相互衔接。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推进,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依靠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多种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很多城镇基本建立。大量城乡社区开展了对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19.7张。三是初步形成了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养老服务队伍。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推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四是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机制。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老龄委加大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规划编制、政策创制、标准研制、管理监督等职能,形成推进合力,在很多地方实现了养老服务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注重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壮大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力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供需矛盾突出。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19.7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服务项目偏少,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结构不合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政府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比较少,对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上,有些地方没有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民间参与不充分。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扶持作用。五是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万人,全国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改善生活、健康参与、平等发展方面既有一定需求,又有新的期待。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达到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比例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3%,既需要加强城镇养老服务工作,结合解决流动到城镇居住生活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又需要关爱农村留守老年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更加重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达到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公平均等、供给均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需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让所有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福利事业”的要求,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解决好社会养老服务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民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迈上一个新台阶。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开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贯彻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目标,以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以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为抓手,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规划布局、增量扩面、政策创制、机制创新、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建立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今后五年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我国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遵循和把握以下五方面基本要求:

(一)在多元主体功能定位上,坚持政府创造环境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相统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参照国际社会通行做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作用,做到政府创造环境,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家庭成员积极履行义务。创造环境,就是政府要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提供条件,加强监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倡导家庭成员履行孝亲敬老责任和义务,维护养老服务业的秩序和服务质量。对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直接举办少量基本服务型、示范性养老机构或采取资助社会机构、发放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保障。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策扶持、公建(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要积极推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规模化连锁经营服务,或者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承包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养老服务也是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和支持城乡自治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养老服务既是社会事业,也是家庭责任和义务,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同时,仍然要强调家庭成员对家中老人履行养老责任和义务,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

(二)在养老资源供给模式上,坚持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资金和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的两大支撑,缺一不可。现阶段解决我国的养老服务问题,必须实行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这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资金保障,主要解决老年人有钱养老的问题。要在我国已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差异性原则,通过推动建立高龄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等制度,为经济状况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服务保障,主要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老年人互助服务,为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服务。

(三)在养老体系建设内涵上,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基本内涵。以居家为基础,是因为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照料服务,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法律规定,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重视和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居家养老也需要得到社区的支持。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和发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以机构为支撑,是因为养老机构能够满足有需要的老年人的集中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照料。同时,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设施、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周边社区,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服务,提高整个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四)在养老机构建设运营上,坚持按标准建设和实际适用相并重。为了发挥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养老机构建设既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又要立足实际适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按标准建设,就是养老机构建设必须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社会福利机构、养护院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标准化要求,实现规范化设计、建设和管理。实际适用,就是养老机构建设必须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建设重点上,要优先发展供养型和养护型养老机构;在建设区位上,要推行社区化,方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防止因选址不合理造成床位闲置;在建设规模上,不单纯追求超大规模,避免养老机构大而不当、入住率低;在建设档次上,一般应当保持非营利属性,不得片面追求高档、豪华;公办养老机构尤其要杜绝档次偏高现象,避免产生社会福利分配不公问题。

(五)在养老服务规划布局上,坚持分类指导和资源整合相结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分类指导,整合和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分类指导,是指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格局,必须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做到城乡统筹,更加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均衡发展,更加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公办、民办协调推进,更加重视扶持民办机构;非营利性、营利性机构和服务共同发展,更加重视以需求为导向。资源整合,是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鼓励通过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房屋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旅馆、招待所等改造用于养老服务设施。资源整合是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途径,有利于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民政部一直提倡建设以提供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其他群体服务的县区综合性福利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河北省和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要继续推动、广泛普及。

三、努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快建立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重做好六项工作:

(一)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和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视察河北时作出的“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让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享受更好的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民政部决定“十二五”时期在全国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并启动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将省、市、县、镇、村五级养老服务设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要求。“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包括地级以上城市老年养护机构建设“阳光计划”、区县综合福利中心建设“月光计划”、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星光计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幸福计划”、爱心护理院建设“爱心护理工程”、老年康复辅具配置“助康计划”等七大建设项目,既统筹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又兼顾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功能完善、服务提升的需要。

(二)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民政部门要指导、支持社区自治组织和服务机构,依靠社会养老服务实体,运用市场机制和非营利服务方式,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照料。要采取政府补助困难老人、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监管等方式,鼓励各类服务实体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要拓展服务内容,在继续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传统服务项目同时,拓展康复护理、无障碍设施改造、紧急呼叫、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服务,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切实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与社区服务乃至整个社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借鉴河北省的成功经验,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要鼓励和支持信誉好、竞争力强、善于经营管理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发展、扩大布点,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专业化水平。要倡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三是积极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各地要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布局。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机构。地级层面要至少各建有1所专门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具有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功能的老年养护机构。县级层面要至少各建有1所以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乡镇主要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供养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在满足五保对象需要的基础上,向其他有需要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服务,并为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和支持。

(三)积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制度。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既要支持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供方”发展,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也要强化资金保障,提高老年人这一养老“需方”能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于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要继续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质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二是加快建立高龄补贴制度。目前,全国出台高龄补贴政策的省份已经增加到15个。尚处于研究制定阶段的地方,要加快工作进度,争取早些出台这项政策。已经出台政策的,要做好政策实施工作,达到依申请办理、按月领取、社会化发放这三个基本要求。

三是推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实行资金补贴,是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推广建立这项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或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专业化评估,对经济困难的不同护理等级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护理补贴,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为了科学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各地要建立资格评估、需求评估和质量评估相结合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资格评估,针对老年人的收入状况,确定其是否具备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资格;需求评估,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定其应享受的养老服务方式和相应的补贴标准;质量评估,针对养老机构及养老实体提供的服务,评价其是否达到基本服务要求和服务标准。

(四)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能力不足,集中体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化进程滞后、信息化水平低等方面。随着形势的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方屡屡发生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各类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不规范,许多养老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从法律法规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规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当前,全国人大正在组织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将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养老机构设置资质,规范和监管社会养老服务行为,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发展环境和法制保障。各地也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总结在基层和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将其逐步上升为制度性安排,制定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养老服务法制化进程的延伸。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标准数量少、部分标准标龄较长、制修订工作不及时、内容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贯彻执行力度弱等方面。因此,要抓紧制定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和养老服务建筑设施、人员配备、分类管理、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加快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及养老服务的资格评估、需求评估、质量评估等评估制度。各地也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及时制定社会养老服务的地方标准。要加大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和体现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民政部正在加快建立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系统建成后,将具备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咨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信息、为人员培训提供支持等四大功能,有效改变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足的状态。各地也要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采取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老年专用手机、全球眼、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化服务覆盖范围。

(五)不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创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创造发展环境,建立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是推进公建(办)民营。各地要在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方式,增强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对公办养老机构尤其是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提倡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转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人运营。实施公建(办)民营要积极稳妥、公正规范,做到“三不”:明晰产权,厘清权利义务,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国有资产不流失;公平竞争,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运营者,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公益性质不变;签订有效协议,严格监管要求,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降低。

二是实施民办公助。目前,我国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并存。对于这两类民办养老机构,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实行分类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提供集中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要根据其投资额、建设规模、床位数、入住率和覆盖社区数、入户服务老人数等因素,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对于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要支持其根据市场需求,丰富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性服务。要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政府供养对象,政府按规定标准将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转入民办养老机构。

三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良性互动,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实现共同发展。各地要积极支持发展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娱乐教育、老年用品、休闲旅游等养老产业,鼓励金融保险机构为养老产业提供相关服务。要引导企业开发老年保健、老年照护、老年康复辅具、老年住宅、老年宜居社区等产品和服务市场。要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老年产业发展,提供评估、咨询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要加强对“候鸟式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土地养老”等方式的研究探索,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试点实验。

(六)着力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质量,关系着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各地要立足解决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推行专业学历教育。要鼓励在高、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有计划地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并依托民政相关院校,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开展养老服务方面专业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和就业。

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培训。要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要完善养老服务教材体系、培训政策和培训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养老服务培训规划,出台培训扶持政策,建立分级培训机制。民政部将继续依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福利中心和社会福利协会,培训养老服务管理人员、鉴定人员、师资和高级以上养老护理员。省级民政部门要负责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并可根据需要建立或者依托现有养老机构设立培训实训基地。市县级民政部门要普遍搞好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

三是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大力推行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使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较高幅度。

四、强化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措施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全面实现“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组织领导到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宏观管理、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制定法规规划政策,做好资金安排、主体培育、市场调节、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为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已成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各地要参照民政部的做法,成立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等工作。

(二)政策扶持到位。要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近年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协调支持,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上,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落实优惠政策和制定地方具体政策不够。目前,民政部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业的政策性意见,拟从融资、捐赠、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已有的优惠政策,各地要争取政府支持,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要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要制定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税收减免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及时制定更加优惠、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资金投入到位。各级民政部门要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投入、彩票公益金投入与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的格局,持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各地也要争取设立专项投资,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优惠政策推动、市场机制带动,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关于“福利彩票公益金要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要求,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力度。民政部和地方要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不能达到这一比例的省份,民政部将不予资助。要改变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方式,将以往的按项目资助改为“以奖代补”,在充分考虑区位因素、老年人口因素的基础上,对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出台法规、政策、标准,推进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地方投入和配套资金,在设施、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工作优异,尤其是养老床位增加较快且使用率高、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和居家养老覆盖社区比例高、服务人数多的地方,要加大支持力度。要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慈善机构、社会捐赠资金和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四)督促检查到位。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民政部将编制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和公开发布,并对各地进展情况实行内部通报。各地要参照部里的做法,应用本地推进工作的成功经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限进度,强化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实现。要鼓励社会各界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增强工作动力。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深入开展,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有力保障。刚才,朱学峰同志通报了去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提出了新一年工作任务,希望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正确把握形势,坚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正确分析和估量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意义重大。关于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势,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问题。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问题上,党中央的决心是坚定的、旗帜是鲜明的,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坚决拥护和全力支持的。”、“在全党的共同努力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我们的基本估价。”但他又同时指出,“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反腐倡廉工作要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与腐败现象进行斗争,努力把它减少到最小的程度。”这充分表明了反腐败斗争还任重道远。对这个问题,在刚刚召开的宁波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XXX同志也作了全面分析。黄书记引经据典,从秦始皇、隋炀帝、唐太宗到当今世界各国政权的交替更迭、兴衰存亡,深刻指出了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他指出:“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执政党的下台,都与人心向背的变化密切相关”、“党风政风廉洁,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腐败具有长期性、广泛性的特点,有权力存在,就有腐败产生的可能。”、“我们对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江总书记和上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联系我们余姚实际,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反腐败斗争三项任务,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新路子,从而保证了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反腐败斗争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在我市的有效贯彻,使全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使全市各级干部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认识更加清楚,信心更加坚定。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仍有一些同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存在着模糊片面认识。有的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看到一些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就片面地认为我们党内一片漆黑,干部队伍一无是处,从而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有的则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搞得差不多了,再这样抓下去就会转移工作重心,影响经济工作,等等。上述思想说明当前我们的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未完全认识到位。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江总书记和上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做到认识再深化,思想再统一。具体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定必胜的信念。当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虽然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腐败现象还时有出现,但是我们决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而必须坚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首先,从主流来看,应当肯定,我们的党员干部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当前,尽管党内确实存在着腐败问题,有的案件甚至触目惊心,但这些毕竟是少数。应当说,从总体看,目前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我们大多数干部讲原则、讲正气,清正廉洁,并且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肯定。如果否定这一点,就无法解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次,从成效来看,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应当说,通过这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一些领域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一些深层次的腐败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治理,一些隐藏很深的大案要案正在逐步得到查处,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是明显的。当前,尽管腐败现象还在不断发生,但这并不是说腐败现象越反越多,而是说明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对此,我们各级干部

必须正确认识。再次,从趋势来看,反腐败斗争正在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这几年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反腐败斗争经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方针策略,初步探索了一条符合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路子,这为今后反腐败斗争取得更大的成效奠定了基础。总之,我们广大党员

干部一定要全面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看主流,看成效,看趋势,澄清种种模糊认识,坚定必胜的信念。第二,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近年来,在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下,腐败现象高发的势头已经得到明显遏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封建残余思想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加上体制上、政策上、工作上存在的不足,腐败现象仍有其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当前特别是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腐败问题更会相对集中地表现出来。同时,干部队伍中一些不正之风仍然比较突出。刚才朱学峰同志已经例举了一些,我想在这里再点一点。根据前段时间的调查,我感到,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从众现象。就是在不良风气面前,随波逐流、任其自然,顾四周,看左右,别人这样也这样,放松自我约束,降低廉政标准;在是非曲直面前,奉行“好人主义”,不愿做恶人,不敢扮黑脸,缺少党性原则和负责精神;在处理同志关系上,搞庸俗关系学,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甚至在问题比较严重时还麻木不仁。二是浮夸现象。就是在部署工作时,不顾当地工作实际,一味照套照搬上面的做法,当“收发室”、“二传手”,工作守摊子、混日子,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抓工作时,作风浮夸,“蜻蜓点水”,不愿下基层了解真情实情,不敢打“硬仗”、办难事,遇到问题时喜欢绕道走、拖着办,有的甚至自己不愿做,最好让别人也不做,爱打横炮,喜欢评头品足。三是吃喝现象。就是利用职务之便,吃喝玩乐,总认为只要不落自己腰包,吃点用点无妨,反正不会上纲上线。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当前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任务还比较艰巨。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打主动仗、打持久战。第二个问题,加大治本力度,千方百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中纪委五次全会在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任务和要求,这表明党所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逐步从侧重遏制腐败现象走上标本兼治、抓本治源的轨道。因此,下步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真正做到治本堵源,有效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重点要在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一)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紧紧依靠干部的自我约束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案件告诉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法违纪道路,归根到底是由于他们的主观世界出了毛病,思想道德防线没有筑牢。因此,在反腐倡廉中,我们一定要从加强教育入手,把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使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坝,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紧密结合干部的思想实际,搭准思想脉搏,多触及灵魂,对症下药,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在教育形式上,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面上集中教育要坚持倡导性教育和警示性教育,旗帜鲜明地向党员干部讲清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规范行为准则。平时要针对干部容易犯错误的环节和时间,采取个别谈话、上岗前集体廉政教育等措施,经常敲警钟、筑防线,开展预防性教育。此外,还要针对群众来信来访和干部考察中所反映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发挥上级“点”的作用,个别给予提示,侧面给予提醒,主动开展提示性教育。再次,在教育对象上,要着重抓好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从目前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上的干部发案比例相对比较高。因此,我们要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部分干部的教育,努力促使他们“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二)要继续深化和完善“三公开”工作,紧紧依靠发扬民主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公开”工作就是在实践中创造并运用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具体形式和途径。通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操作,这就会大大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政务公开工作,我们起步比较早,推行的面比较宽,这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现象。但是,当前“三公开”工作在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够规范,重点不够突出,操作性不够强,公开的质量还不高;二是权力运行的过程公开度还不够,群众还较难对政府行政行为实施有效监督。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乡镇、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一步,各地、各部门要对前阶段“三公开”工作作次回头看,抓好完善提高工作,更好地发挥依靠民主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作用。要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突出重点,增强操作性,做到简便、实用,使群众一目了然;要重点公开权力运作的过程,坚决克服权力行使的随意性,保证权力公开、公正运行。人大、政协、监察等组织和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三公开”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好监督作用。

(三)要大力推进“事权”、“财权”、“人事权”运行机制的改革,紧紧依靠体制创新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从这几年揭露出来的腐败问题来看,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违纪违法,是因为在权、钱、人的管理上存在漏洞。因此,下步我们要针对当前容易引发腐败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大改革的力度,切实解决在“事权”、“财权”、“人事权”运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建立起高效、规范的权力运作机制。一是要扎实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涉及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难度很大,也会遇到一些阻力。但这项改革方向是对头的,实际成效是好的。对此,市委、市政府是下了决心的,不论遇到什么阻力,都要坚决搞下去,一抓到底。去年我们下决心进行了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审批、核准事项有了大幅减少。但当前存在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审批项目缩减的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应该放权但涉及部门利益的审批项目没有得到大幅度削减,有些已经缩减的审批项目出现“回潮”现象;部分事项审批周期长,手续繁;一些“窗口”工作只受理不办理,仅仅起到“收发室”的作用。这些问题今年我们要下决心予以解决。前一阶段市委、市政府已经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立这个中心是对上述问题进行综合性整治的根本途径。各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心开展工作,特别是将在中心内设立“窗口”的部门,更要全力加以配合,该集中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定要统一集中到“中心”办理,该由“窗口”办理的决不能挪到单位去办理。二是要全面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严格加强资金监管。贪污受贿、奢侈浪费和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违法现象都与资金监管不严密切相关。不把资金严格管住,就难以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当前,我市一些单位对财政资金管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重分配、轻监控,财经纪律松弛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对此,各地各部门必须予以高度警觉。为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市级机关要逐步实行“收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会计统一派遣、分配统一标准”的“四统一”管理办法。从调查情况看,干部群众对这项改革的要求非常迫切。我省XX等地已经先行一步,省委、XX市委领导对此项改革也非常重视。我们要统一思想,精心部署,抓紧组织实施这项改革。这项改革要触动部门和小团体的“既得利益”,进展可能不会很顺利。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严肃指出,“要特别警惕人们所说的‘既得利益’问题”、“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阶级政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走到了那一步,我们党就必然失败。”这番话语重心长,振聋发聩。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论述,真正认识“既得利益”思想的严重危害性,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有序地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三是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干部人事工作公开性、透明度。近几年来,我市切实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下一步,要按照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从制度上杜绝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要以“能下”为突破口,逐步建立领导干部淘汰机制,及时调整群众不拥护、考核不称职的干部。在领导干部的推荐、考察、考核、任用等环节上,要进一步扩大公开程度,坚决防止跑官要官现象的发生。要严格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实行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的实施办法》,对于那些在廉洁自律问题上自由放任的人,即使工作能力再强,也决不能重用。

(四)要进一步加大党内监督力度,紧紧依靠相互制约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党内监督是各种监督的核心,是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今年我们切实加强党内监督。要完善党的各项组织制度,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明确责任分工,拓宽监督渠道,通过健全议事制度、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防止领导者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健全勤政廉政督查员制度、分级谈心谈话制度等各项制度,积极开展党政班子成员述廉、评廉工作,切实加强对市直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今年特别是对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加大监督力度。要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乡镇、部门“一把手”谈心谈话制度,健全完善党政“一把手”定期向市委、市纪委和市委组织部报告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制度。市、乡镇两级纪委要认真履行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市、乡镇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不仅每年要向上级报告本人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的情况,而且还要自觉接受同级纪委的监督。去年年底,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在市委全委会上报告了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个人廉洁自律和家庭情况,并当场进行了民主测评,接受市委全体委员的监督,效果较好。这种做法今年要在乡镇和部门中推行。总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监督的有效路子和办法,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民政部副部长、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主任李立国2009年11月2日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创建平安边界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讲话。讲话要点如下:

一、开拓进取,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李立国副部长指出:自2007年3月,中央综治办、中央维稳办、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在认真履行依法管界职能同时,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全国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基本建立了依法管界政策法规体系。民政部继负责起草并由国务院公布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后,依据“条例”,先后出台了省界联检实施办法、界桩管理办法、省界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开展界线联检工作的通知、关于行政区划变更后勘界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2个部门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央综治办牵头10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各省(区、市)因地制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共同构成了依法管界政策法规体系,保证了依法管界和平安边界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大力推进了平安边界建设文件的贯彻落实。2007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在兰州召开的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要求建设平安边界,服务和谐社会。民政部十分重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把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民政系统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在每年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年中民政工作分析会上都作出部署。民政部勘界办转发了中央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山东、重庆等地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文件,推广了有关地区平安边界创建的先进经验,组织开展了部分省(区、市)平安边界创建标准座谈活动。地方民政部门积极与当地综治等有关部门沟通,推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建立议事协调机构。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不同形式贯彻落实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其中有16个省(区、市)由综治、民政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31个省(区、市)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被纳入了当地党委、政府或者民政部门的平安建设总体规划;21个省(区、市)建立了形式不同的议事协调机构。这些贯彻落实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

(三)有序开展了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依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从2003年起,民政部组织开展了五年一个轮次的全国省、县两级界线联检工作。全国省界联检任务由民政部下达,县界联检工作由各省(区、市)民政厅(局)安排。全国省界第一轮联检于2003年至2007年完成,第二轮联检于2008年启动。今年安排联检的14条省界目前已经完成了外业联检,有望在年底前如期向国务院上报联检报告。

(四)逐步建立了平安边界建设的长效机制。依法管界、特别是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平安边界建设文件要求,逐步建立了民政部门联席会议、联谊互访、边界矛盾纠纷排查、边界纠纷部门会商和联合查处、边界争议应急处理等维稳长效机制,并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推广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两图一责”管理办法、界桩管护员制度、界线签约委托管理制度等。这些机制和制度的建立是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

(五)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一是推动将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考核目标。目前,全国有25个省(区、市)把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工作考核目标,其中22个省(区、市)纳入了政府或者综治部门的考核目标;19个省(区、市)将考核结果与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挂钩。二是开展了平安边界创建考核活动。2007年,中央综治办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首次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受中央综治办的委托,民政部组织完成了当年全国“平安边界”创建考评工作。目前,全国有13个省(区、市)制定了当地或民政部门的平安边界建设考核标准,一些地方通过考核验收,确定了一批平安边界示范线。三是重点开展了省界平安边界创建协议签订工作。目前,全国68条陆地省界,已有64条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海南无陆地省界)、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宁夏、新疆等26个省(区、市)的陆地省界已全部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这些创建活动,对推动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推进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进程,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有力推进了界线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勘界信息资源共享。几年来,民政部顺利建成并妥善维护的全国省界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效能,共为地方县界信息系统建设和社会有关部门提供了1200多G的数据量;目前,全国有26个省(区、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成县界管理信息系统。民政部组织完成了1:100万、1:400万省界标准画法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的编制出版工作,完成了第一批10条省界详图集编制工作,启动了第二批10条省界详图集编制工作;全国有19个省(区、市)已经完成本区域内县界详图集编制工作。这些工作对实现勘界和界线管理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勘界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妥善调处了边界地区纠纷争议事件。全面勘界结束以来,各地民政部门在日常界线管理工作中,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妥善解决省、县两级界线纠纷290多起,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省、县边界资源纠纷350多起,有效地维护了边界地区的平安稳定。

全国平安边界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显著成绩,第一,党政领导重视支持、综治部门牵头协调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关键。平安边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纵向涉及毗邻双方的各级党委、政府,横向涉及毗邻双方的各有关部门。要实现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必须建立地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部门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边界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其中党政领导重视和综治部门的协调作用极为重要。地方党委、政府是否重视平安边界建设,把其列入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直接决定平安边界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各级综治部门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管部门,是平安建设的发起和落实部门,最了解平安建设的政策规定,最明了各地平安建设的发展形势。平安边界建设是平安建设的组成部分,综治部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发挥了关键的政策指导和牵头协调作用。民政部门只有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依靠综治部门的牵头指导和协调,才能在平安边界建设中发挥重要职能作用。第二,加强基层工作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重点。在我国行政区域界线体系中,县、乡级界线占绝大多数,同时,省级界线也是由相关的县、乡级界线构成。与省级界线相比,县、乡级界线涉及的边界地域最为广阔。此外,县、乡边界地区群众与界线的关系最为密切,是遵守行政区域界线的主体和平安边界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平安边界建设的重点在县、乡边界地区,各项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也只有通过县、乡的努力才能完成、才能取得实效。郡县治则天下安,加强基层平安边界建设,县、乡的工作做好、做实了,国家

和省的工作也就好做了。第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核心。国家制定下发的平安边界建设文件规定了原则目标,实现这些原则目标,确保各项创建活动有序、有效、长效开展,则需要靠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制度,既是平安边界建设文件的要求,是平安边界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平安边界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第四,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检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基础。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既是《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规定的一项法定工作制度,也是创建平安边界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开展联检,一方面履行了职责,另一方面也在宣传政策、消除纠纷隐患、化解边界矛盾、掌握边界信息动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检工作做好了,边界地区的情况也就基本清楚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边界地区维稳政策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二、认清形势,强化对平安边界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李立国副部长指出:

(一)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实现依法管界目标,提升界线管理工作水平的需要。全面勘界完成后,各级民政部门依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开展了各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条例”第一条明确依法管界的目的是“巩固勘界成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稳定”。中央综治办等10部门制定下发的平安边界建设文件确定的工作目标是“实现边界地区长期和谐稳定,促进边界地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两者在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有所区别的仅仅在于依法管界是民政部门的职能工作,而平安边界建设是各部门的共识和共同行为,是整合综治、维稳、民族事务、公安、民政、司法、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资源和力量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平台。民政部门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和推动平安边界建设活动,实现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界线管理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取得各级党政领导重视以及综治等部门的支持,解决依法管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实现界线管理的目标,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这也符合创新民政工作,推动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建设“现代民政”的要求。

(二)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为民宗旨的需要。历史经验证明,边界地区不稳定,发生纠纷受损失和伤害最重的是边界地区的群众,边界地区广大群众盼望的是社会稳定、边界平安,高兴的是安居乐业、发家致富,忧虑的是边界纠纷不断、乡里反目成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实现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边界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做好各项边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89年至2002年,国务院组织勘定了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从总体上消除了因行政区域界线不清引发边界争议的根源,为边界地区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边界地区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边界纠纷,为边界地区群众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边界环境,得民心、顺民意,既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实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的需要,必然会受到边界地区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三)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推进全国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我国现有6800余条、总长约49万公里的省、县两级界线(未含港澳台,下同),还有数万条、上百万公里的乡镇级界线,如此数量庞大的行政区域界线构成了地域广阔的边界地区,涉及到全国每一个省、县、乡镇和大部分村庄。边界地区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

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都对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平安边界建设是国家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不仅是保持边界地区平安,而且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消弭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平安创建决定,推进全国平安建设的需要。

(四)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保护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首先,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有利于有效保护利用自然资源。边界地区存在纠纷,边界地区自然资源一般很难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往往遭到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重我国资源紧张矛盾和环境损毁。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有利于科学有效地管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我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了一些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实现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发展目标,需要区域内各方树立“一盘棋”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需要保持整个区域内的社会稳定。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既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边界纠纷的发生,杜绝边界地带的“两不管”、“三不管”现象,为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保驾护航,又能搭建毗邻各方友好往来的桥梁,促进边界毗邻各方共同发展。

(五)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界地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但由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一些牧区存在穿插放牧、混牧等情况,全面勘界前因行政区域界线不清和边界地区资源管理使用范围不明等发生过不少边界纠纷问题。全面勘界完成后,因界线实地认定和边界地区跨界资源的管理使用范围未及时明确等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一些习惯性越界等边界纠纷问题。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企图利用一切机会从事分裂破坏活动。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开展平安边界建设,预防和减少少数民族地区边界纠纷发生,在边界管理方面筑牢防线,对于粉碎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图谋,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平安边界建设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特殊重要意义,希望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民政部门的重视。我国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反映在省、县、乡级行政区域边界上,不仅有同民族跨界居住的现象,也有不同民族在边界交错居住、密切联系的现象。在各种资源日益增值、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注意通过平安边界建设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要把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

三、明确任务,推动平安边界建设再上新台阶

李立国副部长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平安边界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为主线,以维护边界地区长期和谐稳定为中心,以界线联检、纠纷调处、平安创建、信息服务为抓手,依法管理,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水平,不断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作用。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平安边界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会同综治等有关部门拟定本地区推进平安边界建设的方案和实施计划,供党委、政府领导决策。二是协助有关部门制定推进平安边界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为平安边界建设创造条件,共同筑牢平安边界建设

平台,形成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合力。三是发挥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的预防和宣传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各项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落实。四是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的经验做法,会同综治、维稳、公安等部门制定平安边界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示范活动。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综治部门的协调指导,落实有关文件要求,把平安边界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大组织协调、经费保障和工作支持的力度;落实责任制,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纳入民政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把成效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因工作失职、渎职等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工作得力、成绩显著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提高行政区域界线联检质量和水平。界线联检既是民政部门界线管理的一项法定的工作制度,更是排查边界地区纠纷隐患、建设平安边界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各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联检工作,根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联检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联检总体计划,精心安排部署,不断提高联检质量和水平。一是如期完成2009年京津线等14条省界联检任务。二是做好2010年津冀线等14条省界联检准备工作。三是及时解决联检中发现的问题。对发现的影响边界地区稳定的资源管理使用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向政府汇报,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并协助做好有关工作。四是要确保联检规范化。第一轮联检已经打了基础、趟了路子,第二轮联检要在提高联检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三)推动平安边界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和考核目标体系。一是主动争取党政领导重视,推动平安边界建设纳入当地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实行奖惩兑现。二是积极参加当地党委政府牵头、或综治部门牵头的平安边界议事协调机构,并发挥职能作用。三是认真参与组织平安边界创建考评工作。根据中央综治办的意见,2010年将把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再次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四是参与组织平安边界示范活动并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一是继续制定出台与《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等界线管理和平安边界建设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守。二是建立健全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已经建立边界地区民政部门联席会议等维稳长效机制的地区,要不断完善并发挥作用;没有建立的地区,要抓紧建立。推广“两图一责”等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参与建立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网络及各种治安联防机制。三是做好平安边界创建协议的签订和落实工作。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68条陆地省界平安创建协议签订工作,已经签订的要抓落实、见成效,没有签订的要抓紧签订,迎头赶上;鼓励毗邻基层乡镇、村签订睦邻友好公约,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作用。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界线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五)认真做好界线管理各项日常工作。一是按时完成行政区划变更后的勘界工作。二是及时处理行政区域界线实地位置认定不一致引发的争议;积极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处理好边界地区资源管理使用纠纷。三是研究依法管界和平安边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两线分离”等问题及矛盾纠纷的特点,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四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界线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五是要做好勘界档案和界线管理资料立卷归档工作。

(六)充分发挥勘界和界线管理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效。一是及时公布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二是继续推进界线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各级界线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按照规定为国家区域规划、社会发展和各单位、部门工作提供所需的界线信息数据。三是完成行政区域界线详图和其他标准画法图的编制工作。2010年要完成第二批、启动第三批省界详图集编制出版工作。尚未完成县界详图集编制出版工作的省(区、市)要抓紧时间,争取早日完成。

(七)充分发挥各种传媒作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宣传工作是平安边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民政部门要重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和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媒介的传播作用,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采用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对依法管界和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进行宣传。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平安边界建设这项惠及百姓、稳定边界的工作深入人心,形成维护边界地区稳定责任落实、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区划处)

依法治界 创新发展 全力打造浙江平安边界——在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表时间:2009-2-24 15:22:46 来源:省民政厅 作者:吴桂英 阅读:328次

这次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总结五年来全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工作。下面我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全省依法治界工作体系全面确立

五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以行政区域界线法制建设为主抓手,通过深化与创新,进一步夯实了界线管理工作基础,全面构建了依法治界的工作体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界线法制工作逐步完善。全省界线管理工作重心逐步实现了从全面勘界为主向依法治界提升。一是《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在全面总结勘界经验的基础上,省民政厅主持起草并提请省政府于2007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了《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办法》以法的形式具体化了《条例》,巩固了全省勘界工作成果,规范了界线管理,明确了各方的职责,完备了界线工作法律依据,标志着我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各级民政部门依法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保障机制,大多数地区将界线管理经费列入了同级财政预算,五年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累计超过3000万元,为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二是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为了贯彻落实好《条例》和《办法》,省厅先后制发了《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规定》、《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规定》、《平安边界建设考核验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工作程序,不断完善界线管理工作的政策制度。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衢州、台州、湖州、嘉兴等地通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先后建立了“四位一体”(即“两图一责”、“互信互访”、“联合检查”和“纠纷应急处理”等四项制度)的工作机制,确保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依法治界能力逐步提高。各级民政部门认真抓好界线管理工作业务培训,着力提高全省界线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制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签署的协议书规定,依法处理各类界线矛盾和纠纷。五年来,各地共排查、协助调解各类边界不稳定因素、纠纷事件达300余件,无一例因界线问题而引发重大矛盾纠纷和治安事件。温州市、平湖市民政局还被评为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先进集体,胡文龙等四位同志获得了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二)界线联检工作不断规范。从2003年开始,全省全面部署开展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以联合检查为契机,全面落实界线日常管理职责,不断推进界线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一是提前完成第一轮界线联检任务。2005年底,我省根据民政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市、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共检查各类界桩506个,检查市级界线17条、3028公里,县级界线145条、6965公里,提前两年完成了民政部部署的联检任务。同时,先后完成了浙闽、浙皖、浙赣、沪浙、苏浙等5条省级界线的联检工作,共

检查界桩109个,界线长度1854公里。二是率先开展第二轮界线联检工作。2007年,我省率先全国制订了第二轮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方案,本着“计划、有序”的原则,将8个市级交会点、17条市级界线按5年时间作了均衡分配,同时明确联检工作内容、方法、步骤和质量标准,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联检工作计划。目前,全省各市、县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正有序开展。三是界线日常管理责任全面落实。以加强各级界线管理联络员队伍和界桩委托管理机制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县、乡、村、管理员四级网络,进一步明确界桩的管理任务、界桩管理员的职责,确保界线界桩管理责任落实到点、到人,积极协助做好跨界山林、矿产、水利等资源争议纠纷和矛盾化解工作。如杭州市在日常联排联调中,先后调处涉边矛盾纠纷145起。丽水市在平安边界建设中,成功解决了莲都区与青田县、缙云与永嘉县的山林、砂石等资源纠纷,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环境。

(三)界线管理工作内涵进一步深化。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办等10部门《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和《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坚持行政界线日常管理维护与促进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并重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展行政界线管理工作内涵。一是及时理清工作思路。2007年,我厅协同省综治办等10部门,及时转发中央综治办等部门文件,并结合民政部门具体职能,深入边界地区走访调研,广泛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进一步理清思路,提出具体贯彻实施意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为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做好各项准备。二是认真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抓住浙闽线联检工作有利时机,率先全国,确定温州为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建设试点地区。温州市民政局根据试点要求,立足实际,注重创新,通过落实责任、保障经费、健全制度等有力举措,积极调动有关县、乡镇、村居及界线工作者积极性,在浙闽两省民政厅的牵头下,浙闽两省、市和县先后签署了共建协议,建立健全了以“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使界线管理工作责、权、利得到了有机结合,并落到了实处,试点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三是全面推进平安边界创建工作。适时推广温州试点经验,带动全省平安边界创建整体活动水平提高。目前,全省167条界线已全部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615个界桩全部聘用了界桩管理员,实行界桩委托管理。并先后与福建、江西、安徽、上海和江苏等省(市)民政厅(局)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全省70%以上的市、县级界线已经建立了“四位一体”制度。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衢州、台州等地的省、市、县级界线的平安边界创建面已达到100%。我省平安边界建设经验还得到了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民政部以《参阅文件》的方式转发全国。

(四)界线管理工作基础有效夯实。各级民政部门本着搭建平台,加强协作,信息共享,造福社会的发展思路,不断夯实界线管理工作基础。一是注重加强平台建设。通过努力,我省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已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界线毗邻地区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级综治部门纷纷将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平安浙江”考核,省厅联合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浙民区[2008]192号),省界管理经费由省财政按每年每公里500元的标准,列入对地方的固定结算补助,同时进一步要求各地把市、县界线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杭州市还将原来的县域边界协作进一步拓展到跨省际市、县协作,牵头组织临安、淳安、歙县、绩溪、宁国等6县(市)共同签订《打造平安边界协作意见》,实行综治考核“一票否决”。金华市把平安边界创建与农村边际边缘地区矛盾纠纷联调、治安联防、农村警务等综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注重成果开发利用。会同省测绘局联合研制开发了全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浙江省地名网开通了界线管理、平安边界等专栏,及时向社会公布行政区域界线有关信息资料。结合全省行政区划调整,先后编制出版了《浙江省行政区划图》、《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及《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等系列地图,使界线管理成果更好服务社会。常山等地在界线档案建设中,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为推进基层基础管理手段科技化作出了表率。三是注重法制宣传。五年来,全省民政部门先后利用报纸、网站、电台、杂志等有效宣传媒介,通过举办各类界线管理法制讲座,印发《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文件选编》等方式,大力宣传《条例》、《办法》精神以及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界线法制观念和大局意识,为界线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氛围。

五年来,我省界线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工作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界线管理工作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有:

一是坚持以依法治界为目标导向。五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始终站在依法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高度,大力推进界线管理工作法制建设,切实提高依法治界能力,不断规范界线管理行为,着力化解因界线问题引发的各种不利因素,成为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保障力量。永康、武义、义乌、缙云、东阳等县市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以来,依法治界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边界地区出现历史上最稳定的局面,永康市的光瑶村与缙云县的山前村从以前纠纷不断,到和解,一直到目前合作开发,共同发展集体经济,充分体现了依法治界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以为民服务为根本理念。五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维护边界地区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界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边界,深入群众,使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较好地反映了群众的诉求,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让界线的法规、政策走进农村,走入群众,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学法、懂法到守法,从维护界线稳定,参与界线管理,到建设平安边界,有力地夯实了界线管理工作基础。

三是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工作动力。五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十分重视广大界线管理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工作理念创新,有效地解决界线管理工作中具体矛盾和问题,实现界线管理工作协调发展;通过服务模式创新,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巩固、转化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工作制度创新,特别是近几年来,一系列与《条例》、《办法》相配套措施的出台,有力地促进界线管理工作政策制度完善。

四是坚持以协作共建为具体抓手。五年来,全省民政部门把界线管理工作作为系统工程,积极开展部门协作,得到了边界地区干部群众支持。如杭州、温州、金华等地以平安边界建设为平台,推进跨省、市、县边界地区民政事务管理的协作,实行优势互补,争先创优,深得边界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绍兴市民政、综治部门联手开展平安边界宣传工作,综治部门领导还给界线管理人员辅导法制知识,进一步密切了民政与综治部门协作关系。舟山市民政局利用与军队和地方的共建平台,多次妥善地把因界线问题引发的财产归属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受到了部队、毗邻地区干部群众的好评。

上述成效与经验的取得,是民政部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关心的结果,是我们广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者艰苦创业、努力奋斗的结晶。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民政厅向长期工作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事关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谐,事关边界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界线管理工作者务必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平安浙江”建设的大局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建设平安边界是民政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平安边界,是维护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边界地区经济社会交流协作,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边界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由于我省边界地区大多数地处农村、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建设和管理相对薄弱,边界群众加快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迫切。相反,如果因为边界管理不当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 的事件,不仅直接妨碍边界地区的发展,还会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稳定是发展的基石,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就是要为边界地区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界线管理工作者一定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平安边界的重要意义,把维护边界稳定、促进边界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加强新时期界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方针,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边界地区人民群众。

(二)建设平安边界是 “法治浙江”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我党确定的基本方略。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相应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法治民政”的战略部署。行政界线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不断提高依法治界水平,是民政部门贯彻落实“法治浙江”的具体要求,是建设“法治民政”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自《条例》、《办法》的颁布实施以来,界线管理已经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不仅是创新界线管理工作机制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夯实界线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落实界线管理政策法规,规范界线管理行为,提升界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具体实践,因此,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不仅有利于依法治界工作体系的加强与完善,而且也是推进依法治界、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手段。

(三)建设平安边界是维护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历来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的实施,旅游、山林、矿产、水利等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界线勘定时两权分离的处理方法,导致界线附近地区以资源管理使用为核心的纠纷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因界线认定不一致引发的争议纠纷也多与资源的开发管理使用有关,而纠纷一旦发生,不仅危及界线附近地区的自然资源难以得到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开发,而且往往会遭到掠夺性的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地段因资源开发利用和界线实地认定不一致引发的争议还将直接影响着边界地区的稳定局面。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以依法治界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以促进边界地区和谐为目的,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四)建设平安边界是创新完善民政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近几年来,我们针对民政工作多元性、社会性、协调性突出的特点,打造“五大平台”,内整合,外协作,努力创新完善民政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有力促进了各项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民政事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平安边界工作,涉及面广、互动性强、关注度高,是拓展“五大平台”综合协调机制的重要领域,是创新完善民政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如苍南县以平安边界建设为平台,通过定期走访,与毗邻县民政部门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有力地带动区划地名以及其他民政工作发展,其做法和经验值得进一步认真总结。希望各级民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履行平安边界建设职责,认真总结平安边界建设实践经验,着力创新完善民政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界线毗邻地区民政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配合、协作,整合资源,分享经验,为促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三、明确目标,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工作

总体来说,我省依法治界工作体系已全面确立,但是,推进和落实界线法规、政策、制度等各项工作,进一步丰富工作体系内容还任重道远,特别是平安边界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界工作新举措,还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等问题。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平安边界建设总的思路是:明确一个工作目标,抓好两个工作环节,推进三项工作创新,落实四项工作制度,努力促进依法治界工作体系完善。具体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一个工作目标。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要求,坚持平安边界建设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互利、共建、双嬴的原则,切实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及时妥善化解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巩固勘界成果,不断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促进界线附近地区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为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边界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机制,不发生因边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达到“制度健全、档案规范,界线明确、界桩无损,信息畅通、责任落实,地区稳定、社会和谐”的目标,不断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水平。具体任务是:力争今年,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创建面要达到100%,第二轮联检率达到20%;2009年,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完成率达到100%,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创优率达到70%以上,第二轮联检率达到40%;2010年,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创优率达到80%以上,第二轮联检率达到60%;2011年,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创优率达到90%以上,第二轮联检率达到80%;2012年,力争全面完成第二轮联检工作任务。

(二)抓好两个工作环节。一方面,要抓好《条例》、《办法》的贯彻落实。要把宣传、贯彻落实《条例》和《办法》作为一项关键环节抓好,定期开展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严格执行毗邻地区人民政府联合签署的勘界协议书的各项规定,维护法定界线的严肃性、稳定性。要把《条例》和《办法》纳入民政普法教育规划,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切实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各项规定。另一方面,要抓好政策配套。各地要继续抓好矛盾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及联席会议、界线联检、矛盾纠纷排查、纠纷会商和联合查处、界桩管护、重大事项报告、信息交流与沟通等制度深化和完善,要切实制定、落实好重点地段矛盾纠纷应急预案,推进预警、预报责任机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各类界线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规范界线档案的保管和使用工作,利用现代技术,进一步转化、利用界线档案成果,努力形成一套法规配套、管理规范、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界线管理工作政策制度。

(三)推进三项工作创新。一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紧紧把握住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深入分析当前界线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制约因素,以平安边界建设活动为抓手,加强政策措施研究,统筹解决发展中各种难题,有效地推进界线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二要深化工作内涵。要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大局和民政事业发展的全局,全面审视平安边界建设,进一步加强界线管理基础,定期修测界线标志物及与界线有关地物地貌变化情况,及时化解排除影响边界地区稳定的土地、矿产、水利、林业等资源管理使用等矛盾,大力推进界线工作信息化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区划、勘界成果,整体提升日常管理水平。三要改进工作方式。要找准立足点。努力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助、群众参与”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定期研究例行会议制度,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为平安边界建设搭好工作平台。针对边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和社情民意,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力求从根本上、源头上去化解矛盾和问题;注重工作策略应变,抓好点面结合文章,谋求整体工作推进。要找准结合点。通过以双方协议的方式,实现界线毗邻地区政策、制度、措施的相互衔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逐步完善。要通过创建友好民政、友好乡镇、友好村居等新载体,进一步扩大界线毗邻双方合作空间,逐步实现从民政业务合作向经济社会事务等全方位的合作,互利共赢,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积极性。

(四)落实四项工作制度。在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基础上,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长效机制。一要全面落实“两图一责”制。坚决贯

彻落实界线毗邻地区人民政府联合签署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和附图上的行政区域界线走向,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和界桩管理员五级界线管理联络、界桩管理委托制度,要通过界线协议书附图、界线管理联络员图和界桩管理委托制度明确五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完善界线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全面落实定期走访联系制度。行政区域界线毗邻的市、县级民政部门要建立定期走访联系、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互信互访,提高边界双方的信任度,促进界线管理工作经验、管理信息的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以达到增进友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维护稳定的目的。三要全面落实边界纠纷应急处理制度。市级民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边界矛盾纠纷应急处理预案。通过走访等方式,及时互通信息,及时掌握界线附近地区影响和谐、稳定的动态因素,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条例》、《办法》和有关规定的行为和事件,消除矛盾纠纷隐患,以达到预防和解决边界矛盾纠纷、共同提高的目的,使边界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四要全面落实界线联合检查制度。这是界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也是界线管理的重点。当前,要认真组织开展好第二轮联合检查工作,严格规范程序,确保联检质量,对联检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区分不同性质,妥善予以处理。要通过联检,宣传、贯彻和落实好法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加强对界桩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损毁的界桩,组织好界线标志物的修测工作,保持界线标志明确清晰,维护法定行政区域界线的权威性。

四、加强领导,确保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省委、省政府对平安边界建设十分重视,赵洪祝书记、陈加元副省长等领导都先后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将界线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及时部署。目前,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已纳入“平安浙江”建设考评体系,各级民政部门务必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把平安边界建设列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列入民政重点考核督办事项,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重要内容抓好落实。实施“一把手”工程,各级民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深入研究平安边界创建工作举措,加大与综治、财政、国土和林业等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力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工作落实,界线管理职能部门要做好具体工作开展,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检查考核,落实奖惩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良好工作态势,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统筹安排,落实保障,实现整体推进。要按照省厅总体部署,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制定、调整好创建工作计划方案,明确各时期的工作重点,认真按照《办法》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对界线管理工作保障和支持的力度,做好所需的人、财、物的统筹安排。各级领导要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善于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当前,工作相对滞后的地区要向先进地区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进度,迎头赶上,先进地区更要立足创新,向创优目标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平安边界。各市要认真指导辖区各县(市、区)的工作,及时组织交流经验和做法,帮助协调、解决跨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工作整体推进。省厅已于去年开展平安边界建设考核工作,今年纳入平安浙江考核体系后,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做好平安边界建设考评工作的通知》(浙民区[2008]45号)文件精神,对照考核标准,深入检查,及时整改,努力完善。省厅将适时组织力量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平安边界建设是一项新举措,在工作中,难免会有新情况、新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广大干部职工以敬业精神、扎实作风、开拓意识,加以克服,不断地推进。各级民政部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要把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行动,要把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作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

一次学习机会,要把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作为完善界线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把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作为推进民政工作的一次实践活动,切实抓好界线管理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肯吃苦、有闯劲的界线管理工作队伍。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我省大部分界线位于山区、半山区,一些基层管理工作同志为了核实界桩、界线的外业资料、调处界线纠纷,经常要赶赴山区实地进行调查,很辛苦,希望各级领导要从政治上、待遇上关心他们,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条件。

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做好界线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打造平安浙江、建设和谐浙江做出新的贡献!

开拓创新

注重实效

共创平安和谐边界

武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

武汉市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北枕大别山脉与黄冈市大悟县、红安县接壤,南抵长江与武汉市洪山区、青山区隔江相望,与江岸区相依,东临新洲区,西与东西湖区及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毗邻。辖16个乡(镇、街)、643个村(居)委会,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8万人。有行政区域界线8条(其中市域界线4条,市内县(区)线4条),总长306.51公里,共设立界桩19个。黄陂—红安界线(以下简称陂安界线)有73.05公里,设4块界桩。双方涉界乡(镇、街)9个(其中黄陂区有姚家集镇、木兰乡、蔡家榨镇和六指街道办事处;红安县有上新集镇、二程镇、高桥镇、觅儿寺镇和太平桥镇),有307个村委会、居委会10个人口、44.4万人。2002年勘界任务完成后,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巩固勘界成果、全面提高界线管理水平为目的,大力整合边界管理维护资源载体,建立健全县(区)、乡(镇、街)、村三级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特别是今年6月,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和黄冈市红安县民政局共同开展了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经过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建推进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是《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赋予民政部门的重要行政管理职责,“平安边界”是边界管理的最高目标。黄陂、红安两县(区)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民政部门具体落实,分别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亲自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县(区)长任组长,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县(区)政府办、综治办、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任副组长,边界线毗邻乡镇(街)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从2007年11月至今年6月,经过近8个月的准备和协商,下发了《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

红安县民政局关于开展陂安平安边界建设活动的通知》,具体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实施方案、制度机制、工作要求,把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到岗,把维护边界稳定的责任落实到人,把平安边界建设活动的人、财、物落实到位。今年7月,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和红安县民政局在黄陂区姚家集镇召开了陂安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的联席会议,省、市民政局领导、双方涉界的乡(镇、街)社会事务(民政)办主任参加了会议,对创建“陂安”平安边界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动员,正式启动了“陂安”平安边界线的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推向了深入。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汪虹波处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陂安’平安边界是全省开展的第一条平安边界建设活动,对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二、建立健全机制,注重创建实效

制度完善,界线才能管理规范,工作才能取得实效。涉边两地民政局在陂安平安边界创建过程中主要坚持了四项制度:一是界线联检制。两地民政局坚持定期会同和涉及边界的乡(镇、街)、村的同志,联合检查边界地区的群众生产建设有无越界行为、有无界

线纠纷、有无不稳定因素,及时消除界线管理纠纷及争议隐患,及时进行补测界线及修复界桩,加强管理和维护,圆满完成了第一轮界线联检任务,黄陂区民政局被武汉市民政局评为首轮界线联检工作先进单位。二是推行责任制。将“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摆上“一把手工程”,把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情况和实际效果纳入民政业务目标考核,明确了具体目标、内容、措施,层层落实了相关责任。2003年,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与涉界的12个乡(镇、街)签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协议书》,协议书对边界的长度、走向、标志职责的范围、界桩的维护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通过签定协议书,进一步明确界线管理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三是定期走访制。两地民政局,加强互信互访,建立定期走访联系制度,提高边界双方的信任度,增进友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维护稳定。通过定期走访联系、通讯联络等方式,互通信息,排查边界矛盾纠纷隐患,掌握界线附近地区影响和谐、稳定的动态因素,以达到预防和解决边界矛盾纠纷、促进边界管理工作、经验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使边界纠纷能够“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四是应急管理制。建立边界矛盾纠纷排查和应急处理机制,多层次推进“陂安”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制订边界矛盾纠纷排查会商处置的应急预案。毗邻的乡(镇、街)、村两级互签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公约,落实了定人员、定地段、定任务、定奖罚的“四定”界线管护职责。在矛盾纠纷发生时能做到信息上报及时、原因了解及时、相关资料提供及时、处置建议提出及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民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宜;对属于其他部门职责管理范围内的事宜,及时向县(区)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沟通,并积极协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提供法定界线依据。由于始终坚持依法治界原则,行政区域界线勘定至今没有发生地域界线争议纠纷事件,两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定和睦。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创建氛围

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是一项新的工作,具有法规性强、敏感度高、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但由于是一项新的工作,在一段时期内,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不高,对界线管理、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认识不到位,针对这一思想状况,陂安两地民政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抓好宣传教育:一是组织学习《条例》,使界线法定的原则深入人心。在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公布后,印制《条例》500份,发至所有乡(镇、街)和涉界的行政村,印发《关于深入宣传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的通知》、《关于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的热潮。2007年12月,又印制《条例》1000份,发至边界沿线所有乡(镇、街)以及自然村湾,进行《条例》的再学习和再教育。二是编制行政区域界线详图,使界线家喻户晓。2005年,黄陂区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和涉界的乡(镇、街)编制黄陂区行政区划图。民政部门负责核定行政区域界线,交通部门负责定路网,国土部门提供土地详细资料,水务部门负责定水系,乡(镇、街)负责审定所辖行政村方位及名称,然后签字盖章,并送测绘院制成图,使界线管理工作做到有图可依、有据可查。同时,通过公布界线走向,调处争议纠纷,界线联检等形式,使涉界村(组)的群众了解界线的实地走向,自觉遵守。三是开展舆论宣传,使界线的法定地位人人皆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媒体,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在县(区)电视台开设了专题宣传专栏,在每个乡(镇、街)的繁华路段,悬挂了两条以上宣传《条例》横幅。通过大力宣传,界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不断提高。

四、着眼互利互惠,扩大创建成果

创建平安界线的根本目的是和睦相处,但能够做到互惠互通、促进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是创建活动的最高目标。在创建活动中,两地民政部门积极引导边界沿线毗邻乡(镇、街)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围绕“和谐稳定、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总目标,积极探索,使创建工作不断得到了深化和扩展。同时,结合创建工作,联合发出了以“推动边界和谐稳定,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扩大产业合作互动,共同治理保护环境,活跃旅游文化交流,完善交流合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倡议书,并共同签订了在平安边界、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市场互通、交通互便、文化共荣等方面进行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书,使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综合治理创建活动中实施警务联勤,联手打击边界地区流窜作案,有力地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毗邻地区在创建工作中进行了多次友好交流,签订了友好合作公约,双方商定共建生态休闲农家、打通跨境公路、建设特色边界线等事宜并付诸实施。与此同时,双边群众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双方教育部门共吸收边界地区就近入学的学生近百名;毗邻乡(镇、街)、村、组之间还开展了共建文明和谐村、发展经济等竞赛活动,促进双方群众互动互往、互融互信、共谋发展。黄陂区姚家集镇与红安县上新集镇、大悟县河口镇三个县(区)的口子镇,一桥一河之隔,三个县(区)的镇党委交流融恰,相互交往密切,三方镇的党政干部、群众,以邻为友,以邻为伴、坚持互相尊重,友爱互助,团结协作;百姓相互通婚、通商边界集市兴旺繁荣,形成边界地区和睦相处的大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边界地区经贸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稳健发展。

创新“五联”机制共建平安边界

本报讯(刘强纯 顾斌 羽丰)近日,常州市综治办在溧阳调研时,对上兴镇建设平安边界,创新“五联”工作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机制是上兴镇近年来积极探索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的成果。

上兴镇与南京溧水、高淳,镇江句容相邻,区域面积达245.6平方公里,边界线长达50公里,为江苏省区域面积最大的集镇,人员来往频繁,流动性大。针对复杂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上兴镇党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综治工作水平,运用“五联”机制的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边界和谐稳定。

“联责”。上兴与周边乡镇共同建立了横跨四县市的联合协调组织,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职责。同时,签订《边界治安联防联调协议》,建立了边界治安联防协作奖惩激励机制和边界联防责任追究制度。

“联防”。上兴与周边乡镇派出所互通辖区治安状况,共同做好边界地区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联防社会化进程,形成了一个职责分明、网络健全的周边联防组织体系。共同加强对边界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及时互通流动人口管理情况,为打击和防范流窜犯罪奠定基础。

“联调”。上兴与周边乡镇组织成立了边界联合调解委员会,委员会按照《联防联调工作细则》所赋予的工作职责,不定时召开协调会议或现场办公。坚持优先调处和联合调处的原则,及时研究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案和措施,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自己的辖区内,防止纠纷越界复杂化,净化边界治安环境。

“联治”。上兴与周边乡镇狠抓联合整治,创建边界平安带。针对违法犯罪分子利用边界地区的复杂地形和特殊地理区位,跳跃作案,案件侦破难度大,积案较多等特点,综治委、公安机关等基层组织携手合作,建立了治安联治制度,可跨界追查,双方相互配合,及时设卡拦截,严厉打击了涉及边界地区的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联谊”。上兴与周边乡镇在“友好、自愿、平等、互利、协作”的原则指导下,建立了互访联谊、信息互通、联合法制宣传、流动人口共管等制度,综治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建立了定期互访制度,实行思想上联心、信息上联网、行动上联手,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建平安边界保繁荣稳定

□记者张瀚

我市与歙县、绩溪县、浙江临安市、淳安县、安吉县水相通、山相连、人相融。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平安建设,皖浙毗邻县市区积极探索,2007年建立了打造平安边界协作关系,经过近四年的时间,相关县市共同制定了协作组织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互通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警务、检务、司法和联排联调四大协作机制,平安边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联调联排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今年8月18日上午,仙霞综治办急匆匆走进一位情绪低落的年轻男子,该郑姓男子家住临安市横路乡大溪坞村,他反映:经人介绍在今年正月与仙霞镇龙亭村一杨姓女青年在未正式登记的情况下按农村风俗举办了婚礼。但婚后第二天,该女子即离家出走,以性格不合为由拒不回家。郑某觉得对方属于恶意骗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仙霞镇寻求帮助。经过几天耐心细致的调解,8月26日,双方终于达成赔偿协议。近年来,我市司法行政部门和各沿边乡镇党委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依法调处了接边地区大量复杂疑难民间纠纷,有力地维护了边界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平安边界协作关系建立后,我市云梯乡、仙霞镇与临安市横路乡联合制定了《接边地区人民调解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了联排联调协调小组,由三个乡镇领导轮流担任主任;中溪镇与安吉县杭垓镇及时调整充实了联合调解委员会成员和部分信息员;甲路镇、胡乐镇与临安岛石镇则吸纳了一些年轻、懂法律、热爱调解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调解协调小组中来,从而为联排联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警务合作确保边界平安稳定

今年9月2日,我市宁墩镇一辆装运银杏树的货车将一辆骑自行车的妇女撞倒后,沿南极方向逃往浙江境内,临安市岛石派出所接警后立即启动协作机制进行拦截,经过两小时追缉,成功将车辆押回。平安边界协作机制建立以来,我市公安机关立足本部门工作职能,加强了与周边县(市)公安机关的交流与协作,严密防范和打击沿边地区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健全了警务联动工作机制。市公安局与临安、安吉等周边县(市)公安局建立了经常性互访交流制度。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互访,共同研究解决警务协作方面的相关问题,互相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重大警情、治安动向以及流窜犯罪、预警情报等基础性信息,加强了情报信息互通共享,为案件侦破、治安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今年5月,安吉法院得到一名被执行人躲在我市的线索,遂联系我市法院请求协助,虽然当时是中午午休时间,但我市法院执行局干警仍然在20分钟内就集结完毕及时出警,找到了被执行人。今年,我市检察院分别与边界检察院相互协助办理侦查协作、检察事务10余次。四年来,我市法院、检察院紧紧围绕打造“平安边界”这一主题,认真履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职责,不断深化与边界法院、检察院的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审判和检察职能作用,为皖浙省际六地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年来,两省六县(市)以创建平安边界为己任,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各部门职能作用,优势互补,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市共协助毗邻县市公安机关侦破各类刑事案件皖浙两省六县(市)以创建平安边界为己任,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各部门职能作用,优势互补,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市共协助毗邻县市公安机关侦破各类刑事案件313起(重大案件77起),协外抓获各类犯嫌疑364人(其中网上逃犯275名),协助追回被盗物品、现金等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调处边界地区重大矛盾纠纷40余起,避免纠纷激化4起,制止群众性械斗2起,为边界地区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责编:刘宏军)

积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推动平安边界建设持久深入发展 山东省民政厅

2007年以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办、中央维稳办、民政部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平安山东”、和谐社会建设,从建立完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入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平安边界建设活动,坚持抓机制、夯基础,抓管理、促落实,抓创新、促发展,平安边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平安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作为促进平安边界建设深入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山东省陆地与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四省相邻,省际边界2000多公里,省内县级界线347条、17000多公里。2006年,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大力宣传推广山东济宁与江苏徐州化解百年边界纠纷、共建和谐边界经验的机遇,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平安边界创建活动。2007年中央综治办等10部门《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和《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意见的通知》下发后,我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各地把建立完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作为深化平安边界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强化工作力度,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建立完善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边界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持久深入发展、再上新水平的有力保障。

二、加强规范管理,夯实平安边界长效机制建设基础 规范管理是推进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建立完善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平安边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保证。我省在平安边界建设中,着重抓了五个机制的建设:一是党委政府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做到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靠上抓;综治委抓协调、抓督导。二是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做到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切实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三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群众工作机制,做到一切工作从维护边界群众的利益出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平安边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边界不稳定因素。五是考核激励机制,做到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民政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做到工作有目标,协调有办法,落实有保障。

(二)注重建章立制,构建法规体系。我省自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意见》、《山东省民政厅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方案》、《山东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实施办法》、《创建平安边界工作考核标准》等10多个与平安边界建设有关的法规文件,各市、县都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初步构建起与国家有关文件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保证了平安边界建设的各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发展。全省17市普遍建立了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济南、青岛、枣庄、日照、菏泽等市还借鉴救灾应急预案的经验,建立起边界纠纷应急三级响应机制,以边界管

理网络为依托,对边界纠纷进行排查、预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小问题能提前发现、提前解决,大问题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控制和稳定局面,形成了维护边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三)明确工作责任,坚持共建共创。围绕创建总体目标,各级民政部门都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坚持平安边界共建共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工作中着重加强了纵向协调和横向协作。全省实行平安边界“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创,逐级签订责任状,省定期进行检查与督导。根据边界联检办法要求,省民政厅积极组织实施边界联检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到联检规范、及时。结合边界联检,我省主动与毗邻四省沟通协商,联合开展省界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共同签订“平安边界建设协议书”,建立起省界管理会商协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在省厅的倡议下,各毗邻市、县(市、区)之间全部签订了平安边界建设协议书,大部分乡镇(街办)、村(居)之间也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和睦邻友好公约。各毗邻单位之间定期走访,互通情况,协商处理问题,形成了友好、互信、和谐相处、密切合作、共创平安边界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协调争取,落实经费保障。根据国家文件精神,省民政厅积极协调省财政厅将省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共计2175公里,省财政按照每公里500元的标准预算,每年列支界线专项管理经费110万元。为促进各地界线管理经费的落实,2008年初省民政厅与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要求“设区的市界、县界管理经费,由当地根据实际确定标准,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2009年初省民政厅又下发《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创建示范活动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域界线专项管理经费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不得推荐为平安边界创建示范线,市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经费原则上不低于每公里400元,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原则上不低于每公里300元”。目前全省80%以上设区的市、70%以上县(市、区)已将界线专项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财政每年列支界线管理经费共计1200余万元,为平安边界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三、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平安边界建设持久深入发展

平安边界建设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才能保持这项活动的持久活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是全面落实“两图一责”管理模式。自2007年开始,在全省推广普及了“两图一责”的边界管理模式(即: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网络图、示意图和责任书),建立起“个人管点、村庄管段、乡镇管线、民政管面”的管理网络,使边界管理任务一目了然,各级领导分级负责,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义务和责任明确,实现了界线管理动态化、网络化、规范化。截至2008年底,全省17个市140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建立“两图一责”边界管理机制,部分市还将这一管理模式继续向基层延伸,济南、青岛、烟台、淄博、莱芜等市目前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也都落实了“两图一责”。2009年初,省厅对140个县(市、区)“两图一责”进行检查验收,并采集“两图”电子版集中保存,做到省厅能够掌握省内每一个界桩的详细位置、每一个界线管理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为提高矛盾纠纷应急处置速度、提升界线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进一步规范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员选聘、培训和管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员是界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界线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切实提高界管员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今年我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员选聘、培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界管员实行培训上岗和“资格证书”、“聘任书”制度,并对界管员的选聘条件、选聘程序、工作职责、业务培训、日常管理、奖惩激励等作了进一步规范。2009年7月,省民政厅统一编印了界线管理培训教材,专题举办全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业务培训

班,各基层单位从事界线管理的同志和部分界管员共计200多人参加了培训,学习了业务知识,听取了专家授课,互相交流了经验,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各地按照新的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界管员选聘、培训和管理工作。目前,全省已培训界管员3500余人,对符合条件要求的全部发放了上岗资格证书和聘任书。

三是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争先创优”活动。为建立工作激励机制,促进平安边界建设深入发展,在全省广泛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争先创优”活动,2009年初,省厅下发《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创建示范活动的通知》,要求每个市每年选择1条市界、2条县界,作为平安边界建设示范线,毗邻外省的市还要选择1条省界(县段)作为示范线,按照省制定的创优《标准》开展创建活动,年底省厅统一组织对示范线检查验收,并对达标示范线进行通报表彰。《标准》包含了组织领导有力、法规政策配套、工作责任落实、管理经费落实、边界联检规范、按时完成勘界任务、实现边界管理信息化、边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等8个方面,对每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周密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逐条对照标准抓落实,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是强化平安边界建设监督考核。平安边界建设已被山东省综治委列入对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检查考核硬性指标,每年由民政部门考核打分。按照省综治委要求,省民政厅以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八项任务为基础,研究制定了《创建平安边界工作考核标准》,并自2007年起,采用循环考核的形式,组织17市民政局分组对各地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评打分,将考核情况在全省进行通报,并计入省综治委对各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考核总分。考核分数与各级政府的政绩紧密挂钩,并作为责任人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各级人大、政协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开展视察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督导解决,有力地促进了平安边界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主要体会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根本保证。平安边界建设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平安边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山东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省委常委会和省长办公会经常研究平安山东建设暨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就重大问题作出部署。省和各地都成立了平安边界建设领导机构,具体指导开展工作。省每季度召开一次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协调会,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排查矛盾纠纷引发点,制定应对解决措施。今年我省有两县市因海域界线不清造成资源开发矛盾纠纷,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靠上抓,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二)各部门齐抓共管是平安边界建设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综治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对工作的检查指导;公、检、法、司部门坚决打击边界流窜作案等刑事犯罪活动,开展治安专项整治和社会调解工作;民族宗教部门积极做好边界地区民族团结和宗教稳定工作;国土、农业、水利、海洋渔业、林业等部门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因资源管理使用引发的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努力消除影响边界平安和谐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宣传部门加大对平安边界建设的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保证了平安边界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社会群众广泛参与是平安边界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群众工作是平安边界建设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平安边界建设就会失去坚实基础。我省在平安边界建设中,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局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定界线的权威性、严肃性。通过普法教育和加强行政执法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反映合理诉求,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纠纷。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平安边界建设的根本标准和最终目标,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好边

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平安边界建设与平安乡镇(街办)、平安村(居)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建立完善联防共治、快速处置等协作机制,深入开展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等群众性活动,努力消除不稳定因素,减少矛盾纠纷发生。近年来,我省边界地区刑事犯罪率一直呈下降趋势,治安乱点明显减少,无大的边界矛盾纠纷发生,社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2007年, 全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积极努力工作, 不断加强对建筑业、工程质量安全、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招标投标, 以及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工作的监管, 确保了我区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 全区建筑业完成总产值为1198亿元, 同比增长15%;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34.22亿元, 同比增长13.4%。回顾过去的一年, 我区建设工程管理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强化工程质量监管

1. 工程质量稳中有升。

2007年, 我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据统计, 全区共监督工程项目5772项, 建筑面积3619.1万平方米, 竣工项目4321项, 竣工面积1925.3万平方米, 合格率为100%。执法检查共抽查工程2825项次。各级质量监督机构查处工程质量隐患1796起。发出整改通知书2808份, 受理投诉458起, 已处理完毕438起, 结案率95.63%。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一批工程项目获得了国家和自治区的优质工程奖。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广西区二招会议及宴会中心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另有4个工程获得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1项获得“全国用户满意工程”;45项获得自治区优质工程奖, 102项获得“广西建设工程优秀QC小组”, 3项获得“自治区用户满意工程”。可以说, 2007年是我区工程建设质量较好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共同奋战的结果, 也是全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方责任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 我代表建设厅党组向获奖企业表示衷心的祝贺。

2. 加大力度推行住宅工程逐套验收制度。

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发展, 住宅工程质量已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我国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今天, 老百姓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质量投诉不断增加, 群诉群访事件也时有发生。为了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管理, 全面落实参建单位和个人的质量责任, 确保住宅工程质量, 减少投诉事件的发生。针对住宅工程常见的渗漏、开裂等影响使用功能和观感质量等问题, 我厅推行了逐套验收制度, 目的是督促建设、施工、监理等住宅工程参建单位认真履行法定质量义务, 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减少质量投诉事件的发生。2006年, 我区分别在南宁、桂林两市开始进行住宅逐套验收试点, 得到住宅参建各方的一致认同, 用户非常满意。为了推广这项制度, 我厅要求全区各市县从2007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住宅工程逐套验收。目前, 全区大部分地区已全面推行, 实践证明, 推行这项制度, 能够确保住宅工程质量, 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二) 下大力气狠抓建筑施工安全生产

1. 及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2007年, 我厅认真吸取了广西医科大2.12重大安全事故教训,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召开了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和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主要负责人会议、以及事故约谈会等一系列会议, 及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 采取了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 停业整改, 降低资质, 责令事故单位更换安全生产负责人, 取消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停止企业参加工程投标资格, 新闻媒体曝光等各种处罚措施, 以最有效的手段从源头上保证安全生产。

2. 签订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责任状。

为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007年, 由厅长与各市建委主任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 要求各市严格控制安全生产事故, 确保安全生产。

3. 严格行政许可, 加大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一是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加强动态监管。到2007年底, 全区累计发放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1425家。凡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安全生产许可证被暂扣的建筑施工企业, 一律不准参加工程投标、不准承揽新的施工业务。对在检查中发现安全管理混乱的37家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了通报批评。2007年, 我厅对区内发生安全事故的建筑施工企业全部作出了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处罚;对区外来桂施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 我厅均已发函要求其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二是严格对“三类人员”的安全生产监管。2004年以来, 我区累计有39794人取得了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其中, A类合格4825人, B类合格18252人, C类合格16717人。凡未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的“三类人员”, 不得从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于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的建设项目, 收回项目负责人和安全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重新进行安全生产考核。2007年, 因发生安全事故或在检查中发现未履行安全职责而受到处罚的“三类人员”共计174人次。三是严格建筑业企业证书管理, 发现伪造证书的, 坚决进行严厉处罚。2007年, 对无视国家法律, 伪造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出借建筑企业资质证书的两家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了处罚。通过处罚, 有效地打击了多年来困扰我区建筑市场的伪造企业资质证书、项目经理证书, 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书等顽症, 给造假和妄图以假乱真的企业和相关人员敲了警钟。

4. 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

2007年, 先后组织6次安全生产大检查, 共组织18个检查组对375个工程进行了检查, 发出《建筑工程安全隐患整改建议书》102份、《建筑工程安全隐患停工整改建议书》71份。我厅改变过去检查过的工程不再复查的做法, 采取对检查中责令整改的工程再进行“回头”复查的方式。通过“回头”看, 全面了解被责令整改的工程项目的整改情况。凡是同一个项目两次检查不合格的, 一律进行严肃处罚。2007年, 全区共复查了28个工程, 其中有7个整改不力的项目被通报批评, 并处以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30天的处罚。在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方面, 2007年, 重点对高大模板、深基坑、脚手架、垂直运输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等危险性较大工程进行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中, 全区共组织专项检查411次, 涉及建筑施工企业231家, 检查项目4316个;其中, 检查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起重机械设备共763个项目, 及时消除了各类安全隐患。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和专项治理, 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根本好转, 2007年8月到12月建筑施工黄金季节的5个月时间内, 全区只发生了4起事故, 平均每个月不到1起, 扭转了我区建筑施工安全严峻形势的被动局面。

(三) 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2007年, 我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招标投标的监管, 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得到了有效监管, 维护了工程招标投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规范了招标投标的行为。据统计, 全区共发包工程4253项, 工程造价348亿元, 实际招标发包工程2587项, 工程造价248亿元。应招标工程项目和应公开招标项目均达100%。全区工程招标投标没有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

(四) 加强工程标准化定额管理

2007年, 建设厅组织完成了《广西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07年至2010年“十一五”期间广西地方标准立项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八项地方标准起草、颁布工作, 做到当年立项、当年获得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家评审通过、当年颁布实施, 使我区地方标准制定工作, 尤其是节能减排标准制定工作, 从全国落后省 (区) 倒数第二名一跃成为中南地区、西部地区的第一名。此外, 还组织完成了05版《广西市政消耗定额》的颁布等工作。

(五) 抓好清欠工作, 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2007年, 我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严格审核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和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履行情况, 对建设资金不落实或有拖欠工程款的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 对建设单位不按合同支付工程款的, 不予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通过上述措施, 有效地防止了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据统计, 一年来共解决剩余拖欠工程款2394.91万元, 接受单位和群众上访192件, 及时妥善处理了拖欠工程款疑难问题, 维护了建筑施工企业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此外, 我厅还与自治区监察厅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区14个市及14个县 (市) 进行检查, 督促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施工企业加强管理, 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 部署开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开展二级建造师考核认定收尾工作, 开展一、二级建造师临时执业资格的评定工作, 以及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三类人员安全生产合格证书有效期届满的延期等工作, 为我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志们, 2007年, 我区建设工程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要做好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多扎实细致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工程质量安全方面, 由于受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制约, 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还不平衡, 城市与城市之间、县城与县城之间还存在差异, 从业人员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参差不齐。重市场、轻质量、轻安全的现象仍然存在。安全生产不容乐观, 高处坠落、坍塌等事故屡有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现象仍很严重;装饰装修市场管理不到位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们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同志要加强研究, 找准突破口,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管方式和方法, 确保我区建筑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2008年建设工程管理工作设想

2008年, 建设工程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招标机构、工程造价机构和工程检测机构, 以及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等, 要紧紧抓住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机遇, 积极投身到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的建设中去, 加快建筑业的发展。要按照全区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 解放思想, 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搞好我区城乡建设工程管理工作, 以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为重点, 整顿建筑市场秩序, 规范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行为, 建立建筑行业诚信体系。推进企业改制改革、工程造价改革, 为建筑施工企业做好服务。

(一) 继续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是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务必高度重视, 不得有半点放松麻痹思想, 要加大监管力度, 确保我区工程质量安全。

1. 加大监督执法检查力度, 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和施工图审查, 规范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行为, 对管理混乱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进行严厉处罚。严格监督执法是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也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在监督执法工作中, 切不可碍于人情或拘泥于保护行业企业的传统思维方式, 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于违规项目一定要严格依法处罚, 不要怕得罪人。监督执法不能心慈手软, 否则质量安全生产就会滑坡。要严密监控和消除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的各类安全隐患, 确保我区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质量。

2.全面实施住宅工程逐套验收制度。对于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个别县, 要督促它们抓紧实施, 争取在2008年全区范围内所有新报监的住宅工程竣工全部实施逐套验收, 消除质量通病, 减少质量投诉事件的发生。全区住宅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要求达到100%, 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要求达到100%。

3. 严格控制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指标。2008年, 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死亡人数力争控制在25人以内, 比上一年度减少10%以上;百亿元产值死亡率力争控制在4.2人以下, 比上一年减少10%以上;杜绝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安全生产事故。为此各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建筑领域内切实建立起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今天, 我厅将与各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各市要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安全事故, 确保不突破本年度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数。

二是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管理。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建筑施工企业, 一律不准从事建筑施工活动。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的, 立即处以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处罚和收回项目负责人、安全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并责令限期整改。

三是完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推广质量标准化工作。2006年我厅印发的《广西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及使用实施细则》, 把安全投入经费由原来占工程直接费的1%, 提高到占总造价的4.83%左右, 并明确规定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作为不可竞争费单列, 不得进行投标竞价。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把这项费用监管到位。

四是组织开展全区建筑施工质量安全、建筑节能执法检查和安全措施费使用、检测机构工作情况检查, 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情况检查、工程监理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情况以及层级监督检查。继续开展以预防高处坠落、坍塌事故为重点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建立重大危险源台帐, 开展对脚手架、施工人员安全帽使用、起重机械设备、高大模板和临时用电安全的专项治理。

五是各市、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我区建筑施工、防灾抗灾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保障能力。要督促各施工企业做好建筑农民工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工作, 提高农民工安全生产的自我防范意识, 搞好生产安全。

(二) 规范建筑市场行为, 建立市场信用体系

1. 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要求, 今年上半年将开始对全区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条件情况进行核查。主要是核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对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的情况和企业的资质条件情况, 通过核查, 及时纠正资质许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达不到资质等级标准的建筑业企业, 将被责成进行整改, 在整改过程中, 企业不得参与投标, 不得申请资质增项。整改不合格的, 吊销其资质证书。此外, 我厅还将开展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招投标代理机构的检查等。

2.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严格执行建筑市场失信惩戒制度。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工程的日常巡查和随机抽查, 对于屡屡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 要采取信用惩戒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办法, 通过通报、公示等强化市场监管手段, 对于情节严重的, 要依法予以处罚, 直至清出市场。根据建设部关于《启用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的通知》要求, 从2008年1月1日起, 我区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信息收集、填报、公告、发布制度。发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行为记录, 重点对失信行为进行曝光。按照建设部《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规定, 实施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招标代理机构、造价咨询单位、检测机构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等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罚。处罚结果在广西建设网上公布和上报建设部网上全国公布, 以进一步加强对我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动态监管, 推动完善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营造建筑市场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人员提供展示平台。

(三) 抓好招标投标监督, 确保标准定额管理到位

1. 各市要认真贯彻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做好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加强招标投标监督管理, 完善招标投标制度, 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确保招标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推进工程造价改革, 建立市场价格机制;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监督管理, 严肃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认真处理好招标投标的各种投诉问题。

2.2008年, 抓紧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招标代理从业人员业绩信用登记手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工作导则》、《广西壮族自治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受理工作程序》等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的制定, 争取征求意见后出台实施。

3. 加强地方标准编制和标准的宣贯工作。按照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期间2008年度批准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等18项地方标准立项计划要求, 做好2008年度地方标准编制工作;争取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组织学习宣贯《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8项广西地方标准。

4. 进一步加大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推广力度。对于尚未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县 (市) , 要求在2008年内全部实行。同时, 建立由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 改进工程造价咨询服务, 推行企业定额, 规范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总承包企业与分包企业的估价行为, 及时做好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费率测算和发布工作, 调整完善工程计价标准。

(四) 继续清理旧欠, 着力推行清欠“十一项措施”

李书记在机关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2011年是我们中心成立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经过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我们建立了《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2/3的省区市成立了专门机构,编创推出9套健身气功新功法和4套竞赛套路,建立活动站点13000多个,发展练功群众100多万人,开展全国系列展示活动907场,举办全国交流比赛12次,推广工作覆盖到了全国各省区市,并且从国内走向国外,组派117个团组到3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了推广传播,特别是使健身气功项目正式进入全国体育大会和世界传统体育大会。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10年的努力,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不仅走出了制度缺失、管理滞后、谈气色变的困境,而且呈现出功法推广由城市社区向村镇、学校、企业和机关发展,业务骨干由辅导员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教练员发展,活动组织由建站设点向俱乐部、培训基地发展,活动内容由推广功法向表演展示、交流比赛发展,项目建设由国内推广向国外传播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全国健身气功工作已经开辟了崭新的局面,发展走势非常看好,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过去的10年,是我们共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10年。10年不平凡的岁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健身气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把体现党的政策和满足群众的需求统一起来,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启示之二:健身气功是一项特殊的体育工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紧紧依靠政府部门的齐抓共管,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启示之三:健身气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正确处理建设和活动的关系打好工作基础,正确处理积极与稳妥的关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启示之四:健身气功是一项群众体育工作,主动进入到体育事业的整体建设中去,主动融入到大群体的活动中去,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0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得到的启示也弥足珍贵,其中凝聚着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在创业道路上的艰辛和汗水。

二、关于2011年健身气功工作的估价和评点

2011年,是健身气功工作全面进步的一年,全年有这样几项别具特色的工作。一是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群众体育大奖,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二是全国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受到有关省区市的一致好评;三是直接向站点发送《健身气功》杂志和音响器材的工作落实得比较好,赢得了习练群众的热烈欢迎;四是全国健身气功培训基地和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试点成功,走开了推广工作的新路子;五是高校推广、行业体协推广以及配合转化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领域;六是我们中心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和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健身气功展示成功举办,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影响;七是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气功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八是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首次在国外举办取得圆满成功,收到了多面效果,起到了多重作用。2011年各省区市在基础建设、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次大会上将对23个省区市健身气功管理单位给予通报表彰,这里特别要对2011年工作进步幅度比较大的新疆、福建、贵州、甘肃、黑龙江的健身气功主管部门提出表扬。一年来,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辛勤奋斗在工作第一线,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为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做出了新的贡献。值此年终岁尾之际,我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向全国的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表示衷心感谢!

三、关于今后一个阶段健身气功工作的思考和认识

2012年的健身气功工作,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基础建设,无论是国内的推广还是国外的教学,特别是还有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可以说要干的事情很多,任务也很艰巨。做好新年度乃至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确保健身气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十分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文化引领贯穿健身气功工作的全过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行业、各级单位各有各的责任。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一体”的思想、“三调合一”的理念、“身心兼修”的方法,这些儒、释、道等诸子百家文化无不渗透在这一项目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看,还是从这一项目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价值作用的角度看,做好这项工作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刘鹏局长就曾用“五禽戏”佐证体育文化。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活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术升华到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我们中心已经组织专家启动了《健身气功学》的编撰工作,争取在2012年年底前推出,使其成为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文化权威和理论支撑。健身气功区别于其他锻炼的关键,在于气功是主动地、内向性运用意识,以增强其驾驭形体的能力,促进身心达到高度统一。要使我们的功法紧紧吸引住练功群众并获得更好的功效,必须要深化现有几种功法的教学层次,把“三调合一”的技术要领进入练功状态,以充分体现气功健身的独特魅力。对此,我们已在2011年组织专家启动了四种健身气功教材的重新编写工作,进一步充实其文化内涵,从而使教学推广和习练活动更上一个层次。

(二)要使稳中求进成为健身气功工作的总基调。从事健身气功工作既是光荣的,也是有风险的,在座的每位同志都有切身感受。在我们的工作比较顺利的时候,在我们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大家一定不能淡化风险防范意识,更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求发展、求进步。随着健身气功习练人群和各种交流展示比赛活动的增多,无疑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如果对习练者或气功活动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把握好稳中求进,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对站点的管理。建站设点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要求审批,对负责人和辅导员的审查更要严格。各省区市要严格落实所建站点的年检制度,对未按要求审批的站点要进一步完善手续,对有其名无其实或有违规问题的站点要坚决予以注销。建站设点一定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已经建立500个以上站点的省区市,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提升和数量巩固上,最好能够做到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地过一过,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加强对队伍的管理。建设队伍第一位的是要把好进口关,按照《健身气功项目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暂行办法》要求,严格进行培训、考核和审批,否则不予承认。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入,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裁判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要加强对活动的管理。随着健身气功工作的发展,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比赛活动此起彼伏。希望各地今后举办健身气功活动,要继续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报批,同时采取体育、公安、场地等方面齐抓共管的安保措施,从而确保活动万无一失。稳中求进,顾名思义不是消极的稳,是一种积极的稳。稳与进是互为因果关系,稳是为了更好地进,进是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新进展。总之,大家要牢记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要将协调发展作为健身气功工作的突破口。这些年的推广工作由点到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明显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影响着推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在2012年要把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进一步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是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在2012年要把练功站点落后的省区市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力争使这些省区市的站点数量发展有较大的突破。二是要解决推广领域不协调的问题。各省区市在2012年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上述领域中的建站设点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研究、去落实。三是要解决人才队伍不协调的问题。通过10年的努力,我们拥有了一支不同等级的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队伍,但等级比较高的主要在一些高等院校,因此在基层活动中存在人才供需矛盾。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培养基层高等级的教学和裁判人员,把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一线。四是要解决推广模式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说依托站点推广健身气功新功法,是我们这些年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单一的推广模式很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此,我们近两年已经有所觉察,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收效甚微。最近,我们已经在北京进行了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授牌仪式,明年设想再给一些省区市授牌。希望各省区市也要把建立健身气功俱乐部这一做法推广起来。总之,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各自的短板,从而做到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评职称师德下一篇:捉迷藏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