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提升“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的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水平。[方法]基于胜任力冰山模型,[结果]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应包括政治素养、知识能力、创新意识、沟通协调等15项基本要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 篇1:

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思考

摘 要 农业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能够起到增速提质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在农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基于此,从农业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广西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扶贫未来发展的相关思路,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业科技扶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农业产业

1 农业科技扶贫的内涵和意义

科技扶贫是国家于1986年在贫困农户资源利用低、生产技术落后以及知识技能缺乏等情况下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举措。在我国的扶贫开发历程中,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扶贫,2015年国家立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扶贫成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科技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科技扶贫行动方案,启动了科技扶贫信息共享暨成果交易平台,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扶贫精准脱贫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扶贫主要指政府将贫困农户的产业生产现状、知识技能、人口相关素质和培训计划录入到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再针对农户的不同要求,通过宣传培训推广的方式将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针对性地传授给贫困农户,满足农户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农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扶智,科技先行,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扶贫攻坚进程已成为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和攻城拔寨的收官冲刺阶段,未来一年,中国的这场“攻坚战”还需要更好发挥科技扶贫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找寻贫困的根源,帮助贫困农民从本质上消除贫困。农业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科学技术,采取扶贫、扶志、扶智的方式,帮助农户将先进的农业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改变贫困农户家庭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转变传统的扶贫方式和农户心中“等、靠、要”的观念,引导贫困农户能够实现自我帮扶和自我救助,真正做到“扶贫扶智”和“授人以渔”,在农村地区已成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1]。

2 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模式

广西那坡县是国家重点开发的贫困山区县城,属于国家扶持的“老、少、边、山、穷”的地区。“十三五”期间,那坡县全县共有59个贫困村,经过新一轮精准识别,全县贫困户共13 670户53 768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28.2%。其致贫原因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造成产业发展缓慢;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大,居住方式比较分散,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低,技术能力条件较差,科学意识落后等。那坡县有着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如那坡县地处西南边区,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桑蚕、水果、油茶、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潜力较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着力点,无论是贫困共性还是个性,农业科技扶贫对于那坡县农业产业发展和攻克脱贫攻坚战都极其重要。发挥科技的力量,从而带动那坡县更多的贫困农民运用科学技术走上致富道路,带动那坡县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

加快培育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收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助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通那坡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关键环节。着眼那坡县的发展需求,结合那坡县扶贫实际和农业特色产业结构特点,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以及“沿边开发、脱贫为先、工贸并进,美边固疆”的要求,以推进科技扶贫为抓手,助力那坡县科技系统在助推脱贫攻坚战中创新探索出体现农业科技特色的那坡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2.1 开展科技产业扶贫示范,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那坡县落实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利用中央、自治区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和区市县直单位帮扶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发展桑蚕业、油茶、中草药、特色水果以及特色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地在各乡镇、各村开展帮扶项目,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力争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发展项目”。针对水资源紧张、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技术十分欠缺的地区,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基地实际状况,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积极探索开展农业技术试点,科学分析水利工程、农田排灌工程等项目的布局规划、智能化程度、可扩展性等问题,突出科技特色,发挥科技示范工程作用,建设合理的农业基础设施;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通过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技术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其发展产业生产从而实现增收脱贫;对于劳动能力较弱或者缺失的贫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措施确保其有一定收入。整合农业科技扶贫各方面的资源,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发展基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到村到户与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

那坡县按照全县“十三五”农业发展布局,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土壤等基础条件,听取各级领导和相关专家的建议,了解贫困户需求,认真分析贫困群众的具体困难,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重点发展桑蚕、油茶、特色水果、中药材、特色养殖五个重点科技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清华村、那化村、百合村等19个相对连片的优质蚕茧生产示范村,以及百合、德隆两个1 333 hm2的桑蚕大乡,进一步建立或完善桑园灌溉、蚕房、蚕沙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重点推广桑蚕新品种、高效高产栽培、小蚕共育、省力化高效节本养蚕、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十三五”期间,全县力争全面实现桑园面积达到6 667 hm2,蚕茧产量达8 000 t以上;在9个乡镇29个贫困村实施油茶产业4 667 hm2,其中新造良种油茶1 000 hm2,老品种油茶林换冠嫁接改造8 667 hm2,油茶修枝疏伐施肥2 800 hm2,涉及贫困户5 000多户近2万人,同时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对油茶进行精深加工,探索对茶果皮、茶籽壳和麸饼的加工利用,提高油茶资源综合利用率,打造那坡茶油精品,做大做强山茶油产业;特色水果产业水果品种以特色优质的芒果、蜜柚、西贡蕉、百香果为主,引入特色水果深加工企业,开发果汁、果脯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涉及9个乡镇的贫困村,種植特色水果的贫困户比例超过40%;充分发挥那坡县中草药种植的地域、规模以及质量优势,建成以平孟镇为主的南部乡镇面积1 333 hm2,北部乡镇667 hm2的板蓝根生产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3 000户参与板蓝根种植产业发展;特色养殖发展林下养鸡、肉牛、黑猪、水产养殖等产业,研究制定养殖技术规范流程,突出示范小区的示范效应,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饲料、兽药供给及成品实行保价回收,实现公司、合作社和贫困户的共同发展,全县通过养殖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近7 000户,实现脱贫人口近3万人。

2.2 搭建科技信息平台,鼓励科技特派员开辟扶贫项目

那坡县科技局结合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于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鼓励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全面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依托科技特派员开展扶贫项目,进行了科技精准帮扶的探索和创新。坚持“选派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精准”原则,采取“产业组团、县级组队、定点到村、统筹调度”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合作社法人、专业技术协会法人、科技示范户、养殖大户、致富能手等参与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明确科技特派员服务流程,帮助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单位和服务对象签订帮扶协议;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依托“互联网+农业”发展,建立科技特派员信息交流平台,便于解决技术难题以及考核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才创新创业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科技金融、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基层服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

目前,那坡县科技局从自治区、市、县、集中选派的34名科技特派员已深入到所联系的贫困村开展科技、产业扶贫调研,选定了科技扶贫的指导、服务产业,为贫困村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指导及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科技特派员团队利用科研项目,明确扶贫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攻克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申报各项科研项目,探索高效优质生产模式,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促进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2.3 开展科普知识培训,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

根据贫困村的产业实际和科技需求,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实施基层人才培训专项,培训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上千人,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培训以及组织参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活动,提升其科技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帮助农户掌握农业生产技能,指导农户依靠科技力量脱贫致富。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针对农村实际情况,以科普展板、科技培训、科普展具、科技咨询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农村技术培训活动,将农户所需的农业生产技术、生活常识、科学常识等与农户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农户[3-4]。

那坡县科技局与广西大学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广西大学定点扶贫那坡县达腊村、念头村、永靖村、口角村、百林村和者仲村6个贫困村,发挥高校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的优势,运用科学技术突破定点扶贫恶劣气候,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农户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带领当地村民打破传统不敢种桑养蚕的观念,通过种桑养蚕实现增收脱贫。广西大学将扶贫工作融入本地实地需求,培养一批技术能人队伍,开展定点扶贫村产业技术培训,同时广西大学驻村第一书记采取实地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致富能人和村民积极加入到科技培训中,解答农户产业发展疑问,让农户真正掌握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帮助贫困户转化为新型科技农民;组织技术能人队伍到学校进行学习培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带动定点扶贫村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4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促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科技局系统党支部与贫困村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探索“党建+科技+扶贫”的精准扶贫模式,打造“党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名片,通过实地访谈、线上线下交流、科技培训会、支部书记讲党课等形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效促进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双加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紧密结合科技扶贫,让党支部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堡垒,让党员科技工作者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队员,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加强科研单位党支部、龙头企业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联建,密切联系贫困农户,优先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稳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战略。

3 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未来发展思路

随着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到了收官冲刺阶段的最后两年,在“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下,国家要求高质量高水平脱贫,重点要突出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的成效质量。广西作为中国十大农业大省之一,立足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整合发展十大种养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以全产业链发展思维,高质量提升打造优质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和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科技扶贫投入占比逐年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技扶贫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化效应以及对农民脱贫增收效果不太显著。

那坡县政府雖然在桑蚕、水果、油茶、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和脱贫攻坚压力,如科技扶贫基础设施落后,加上自然环境制约,影响了特色农业发展以及科技扶贫效益的发挥;农业科技扶贫力度不够,产业化技术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科技推广应用率小,同时还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人才支撑等,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转化和推广;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同时科技扶贫其他载体带动能力较弱,能带来高经济效益的品牌产品较少,难以发挥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等等,农业科技扶贫对那坡县经济发展的转化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效应都有待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加强科技引领,随着农业发展不断走向现代化,农业科技扶贫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坡县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原有科技扶贫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正确路径,才能更好地将农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农业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结合那坡县科技扶贫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扶贫发展提出以下5点建议。

3.1 持续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依据贫困村资源特点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带动下,继续加大其他地区的科技支撑力度,有针对性地应用农业实用新技术,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发挥科技扶贫优势,需要立足帮扶对象、适宜产业以及相应措施等方面,力求精准到位。依托本地优势特色产业,探索“科技机构+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针对扶贫对象的劳动力具体情况,推广实用易于掌握的农业技术,同时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速产业发展,发挥扶贫产业的整体效益,进一步带动贫困农户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形成“基地示范、科技助力、产业支撑、人人致富”的科技扶贫新局面[5]。

3.2 持续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加强人才支撑作用

加强农村农业技能培训力度,普及和宣传科学技术,通过借助多媒体宣讲、实地访谈、面对面交流指导等形式,为农户推广科技知识并提供有效实用的农业技能培训服务,在提升农户掌握科技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其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提高农户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如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制定有效奖惩措施以完善服务制度;依据农户的实际发展需求,科技人员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不断培养农户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农户自身发展能力等。

3.3 探索资金对接模式,构建科技扶贫投入体系

紧紧围绕扩大财政支持贫困地区科技扶贫产业发展力度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聚合社会资本、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多方力量,引导资本向科技扶贫产业集中,构建新型科技金融投资合作体系,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益。提高对科技产业扶贫的金融优惠力度,探索完善贫困户免抵押、免担保的融资途径。

3.4 整合多方资源要素,搭建科技扶贫信息服务平台

以龙头企业、创投机构等组织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村小微企业、基础技术员的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创业培育、成果推广、科技金融等服务,提高农户创业就业积极性。搭建科技扶贫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术学习、专家咨询、交易经营、电商推广等信息服务,为农户提供适用、实用的生产、经营信息。

3.5 引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发挥科技项目示范作用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有助于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从而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培育壮大科技示范企业为目标,通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形成示范效应,带领农村合作组织协同引导贫困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李潇静.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科技扶贫[J].北京农业,2016(3):189-191.

[2] 陈兴涛,陶素华,韩建龙,等.成都市科技扶贫的实践研究——以简阳市老龙乡三里埂村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19(6):64-66.

[3] 刘志华.农业科技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讨[J].南方农业,2019,13(9):97,99.

[4] 施乐,杨丽娟,刘建英,等.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9):174-176.

[5] 穆光远,王琳,李刚.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以汾西县科技扶贫为例[J].山西科技,2019,34(4):17-19,22.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隆海玉 张露源 庞师婵 李帆 宋江宇 韦雪露 张永成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 篇2: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要素及提升路径探索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提升“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的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水平。[方法]基于胜任力冰山模型,[结果]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应包括政治素养、知识能力、创新意识、沟通协调等15项基本要素。[结论]对标“以人才振兴推动深度贫困县稳定脱贫和发展振兴”的理念,构建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培育提升模型,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冰山模型;精准扶贫

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新高度。四川省原深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特别是农业产业科技弱项和人才短板的问题愈发突出,对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的能力越来越高,同时不断向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新的希望,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履职担当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本文将立足于胜任力理论,基于“以人才振兴推动深度贫困县稳定脱贫和发展振兴”的理念,以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为研究范围。通过打造一支稳定的会管理、懂技术,能提高当地农业整体功能的本土实用型人才队伍,为整个“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供强有力的农村人才保障,探索农业科技帮扶人员的胜任力提升的路径。

1 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研究

我国当前关于農业科技扶贫的人力资源实证研究甚少,主要集中于农业科技人才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其中陈冬林(2007)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和培养;傅正华,雷涯邻(2007)以北京市农业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对北方地区农机人员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构想;黄莹妍,胡凯(2009)以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作为研究范围,经过分析综合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孟旭红,焦少飞(2011)以西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离职倾向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原因及对策;谢彦彦(2016)立足培养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发现人才培养遇到的瓶颈,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李萌萌(2017)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探讨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方法及建议;何振波,钟伟军,龚芸(2018)研究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下,探讨建立提升基层农技员服务能力的培训机制;李梦莹,吴锦程(2019)在基层农技人员流失严重的现实背景下,分析讨论如何培养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诸多研究中,与胜任力绩效有关的文章也有不少,其中欧阳欢,陈诗文,方骥贤,唐冰,黄得林(2011)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李忠云,聂坪,孟娜(2011)对514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胜任力实证分析;彭少兵(2015)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影响力研究等。

2 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扶贫工作者的胜任力问题

本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随机选取10名农业科技扶贫人员和5名省直部门管理干部进行深度访谈,总结出当前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胜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缺失:实践能力、知识技能和组织意识缺失,而容易通过三个关:选拔关、培训关和考核关。

2.1能力表现出“三个缺失”

一是实践能力的缺乏。参与“农业科技万里行活动”的农业科技扶贫人员面临落后愚昧的深度贫困地区环境,较先进科技技术转化到基础条件差的农业环境中高难度的挑战。在现实工作中,表现为学历知识与实践能力倒挂的现象。二是知识技能缺乏。农业科技扶贫人员集中在种植、养殖领域,而缺乏销售金融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流通环节专业指导,基础服务缺乏有力的力量支撑。三是组织意识的缺失。队伍主要构成是省内各地科研院校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访谈中均反映了扶贫经历不能作为职称评价的标准,所以他们作为在人事制度建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人群,客观上造成思想站位不高,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意识。

2.2管理上易过“三道关”

一是选用关。“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对农业专家的需求数量大,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缺乏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准和规范高要求的矛盾突出,因此选用的门槛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培训关。由于农业科技工作者本身缺乏系统扶贫工作培训。每年度管理部门的培训工作时间集中,培训形式以单向输出为主,难以体现出能力提升的培养效能。三是考核关。考核形式组建考核小组,对标团队年度目标责任书、年度工作计划、帮扶台账,并递交受援地反馈评分表和首席专家对团队成员评分表等资料审阅相关资料进行年度考核。但考核结果没有与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结合,团队中的青年扶贫工作者出现服务天数不足、对工作安排不响应的现象。

3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要素探索

根据胜任力建模方法,通过行为事件法对上文提到的深度访谈,再对随机抽取的20名农业科技扶贫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我们确定了农业科技扶贫人员的15项胜任力要素。按照胜任力冰山模型,将15项胜任力构建为胜任素质结构,把个体素质分为潜藏的深层部分和容易观察的表层部分,凝炼出农业科技扶贫工作人员的胜任力要素,构建出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冰山模型。具体见图1.

3.1维度一:政治素养

在冰山理论的知识层,对标政治素养的胜任力维度。优秀的政治素养促使农业精准扶贫积极发挥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原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工作,缺乏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往往会迷惑于事物千变万化的现象,很难透过现象看清问题本质,也难以运用矛盾论等科学方法去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分析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养,才能承担起组织交给的任务。

3.2维度二:知识能力

在冰山理论的技能层,对标技术能力的胜任力维度。要求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专业技能突出,在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掌握科学的管理学理论,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和丰富的交叉学科背景。面对原深度贫困县的扶贫工作,具备学习创新能力,切实解决农业产业扶贫问题;同时协调感召能力强,与团队成员协作好。与贫困群众交心,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合理有效调动各类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团队工作成效明显。

3.3维度三:责任意识

在冰山理论的社会角色层,对标责任意识的维度。来自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农业科技扶贫工作人员,承担扶贫工作需要兼顾单位的本职工作,要求具备大局情怀。保质保量完成扶贫工作,具备担当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比如遇事不躲,能够准确处置受援地区农业生产应急事件,并且选择最佳方式实现工作目标。

3.4維度四:工作作风

在冰山理论的自我形象层,对标工作作风的维度。体现工作作风的“实”,是把讲真话、做实事、求实效落实在扶贫工作的每个细微的方面,工作表现在可以通过观察贫困对象生产生活细节中,掌握群众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农业产业扶贫问题,迅速准确分析判断问题的实质和群众诉求;达到现场服务时间要求,积极参与团队有关工作;重视总结特色亮点工作,乐于推广优秀经验做法,注重在贫困群众中树立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

3.5维度五:理想信念

在冰山理论的动机层,对标理想信念的维度。铸造坚实的理想信念是做好农业扶贫的思想之源。因此,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自身必须具备比较高远的目标追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应该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意识,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忠诚、干净和勇于担当的思想意识,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主动作为,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做好本职工作。

4 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提升建设路径

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本文构建出“优选-优培-优晋-优用”四优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提升模型,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探讨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者胜任力提升的路径。

4.1构建优选“供应链”,提升选聘质量

在准备阶段加强调研,建立宽基础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引入制度,在农业科技扶贫人员胜任力模型基础上,选择绩优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与关键环节相关的核心职位。同时选择优秀服务团队进行比较,完善人员选拔、评估与确认工作,建立分类工作绩效考核机制。考核评价应更加关注胜任力模型维度,扩大绩效优秀的农业科技扶贫人员与一般绩效人员之间的等次差距。

4.2打造优培“训练场”,提升整体素养

在已建立的农业科技扶贫人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培养方式,特别是培训发展个人必需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发挥活动的更大效益。因此,针对以上问题,要牢固树立农业科技扶贫人员能力建设新观念,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农业科技扶贫人员能力建设中,提高能力和工作效率,有效强化这支特殊队伍建设和提高农业科技扶贫阵地建设效率。

4.3开辟优晋“快车道”,提升管理水平

农业科技扶贫人员针对受援地帮扶需求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获得的科技奖励、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本土人才培训和成果转化推广实效等成果作为职称评定、岗位竞聘、职级晋升的重要工作实绩和专业能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对在科技服务过程中,贡献突出、善于奉献、敢于担责、务实工作、勤勉自律的科技人员,结合一贯表现,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特别优秀的,可按规定破格提拔。受到有关部门表彰奖励的科技人员,原单位提早纳入领导干部考察对象。

4.4搭建优用“大舞台”,全面提升供给效能

受援区域经济社会增长速度决定了四川省向农业强省跨越速度和质量,应以受援地区的农业产业和乡村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任务导向,在服务团成员在项目申报中,享有优先挂帅领衔资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优先推荐,勉励他们激发奋斗激情,鼓舞专家人才释放智力源泉,持续用力保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陈冬林.湖南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6-8

傅正华,雷涯邻.北京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初步构想[J].中国科技论坛,2007(1):5-138 142

黄莹妍,胡凯.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和对策-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6-18

西部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2):54-57

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J].北京农业,2016(1) :177-178

李萌萌.云南省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17 (5) :84-86

何振波,钟伟军,龚芸.农村基层农技人才培养机制的探析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8(9):39-44

李梦莹,吴锦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述评[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2):57-60,67

欧阳欢,陈诗文,方骥贤等.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81-84

彭少兵.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影响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 :77-79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Z].2011

Spencer,L.M& Spencer,S.M 著,魏梅金.译: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卓越的绩效模式[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18

赵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4(7):69-73

肖鸣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135-139

第一作者简介:黄正昕,女,1981年出生,硕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MPA在读,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通讯作者简介:全力,男,1979年出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作者:黄正昕 全力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 篇3: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模式探究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重视推进精准扶贫战略,而农业科技扶贫又是农村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加大农业科技扶贫力度,对减少农村的贫困人口,高效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山东省东平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科技扶贫的模式与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1 农业科技扶贫的概念与发展意义

科技扶贫战略是国家于1986年提出并实施的,旨在解决贫困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贫困农户综合素质低等问题,是开发式扶贫的关键一环。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扶贫战略,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扶贫开发领导组,并且在相关国家扶贫部门的指导和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下,依靠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加大科技扶贫的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力量,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农业科技扶贫指的是政府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济效益,改善贫困地区的文化素质,在针对性了解当地实际的贫困情况后,利用成熟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培训指导和推广学习等方法,更有效更科学地使贫困户脱贫,减少贫困人口数,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在稳定有序的进行,2015年至2020年实现了5575万农村人口脱贫,年均减贫人数在1000万以上,与以往救济式扶贫不同,科技扶贫具有可持续性。首先,科技扶贫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的水平,而且还注重增强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贫困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农业科技扶贫还可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快速形成,利用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益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农业科技扶贫已经成为国家推进扶贫工作的有效举措,在保证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支撑和引导作用。

2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现状

东平县是山东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之一,贫困人口比重大,而且导致其贫困程度深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科学技术水平低;贫困户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接触新鲜事物少等,此外,东平县境内库区、滩区山区、老区四区叠加,生态环境脆弱,脱贫攻击难度大。东平县政府意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探寻农业科技扶贫的方法,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东平县从2014年承担易地搬迁、扶贫搬迁和移民避险三大工程,项目总投资75.45亿,安置群众12.5万,围绕三大工程,积极引进项目,推动产业园的建设。依靠地方资源优势,借助外部力量,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了黄河滩区农业产业园等。另外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带动农户发展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等特色种养加项目,共同致富。政府还将资金整合起来,对每个地区的大型项目进行集中投资,推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总之,农业科技扶贫对东平县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的主要模式

3.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产业+农户的模式进行科技扶贫。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政府给予的扶贫资金和其他方面的帮助,建立产业园基地,以辐射的形式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产业链,实现共同致富。一般情况下,企业来提供生产资料,负责生产管理、市场经营和技术培训等,而贫困户根据自身的情况入股获得分红收入,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劳务获得劳动性收入等。例如:东平县商老庄的科海菌业,商老庄利用科海菌业的成功經验和影响力,建立了十几个大型的食用菌扶贫种植基地。科海菌业公司根据不同贫困户的情况,对有土地的农户,初期提供给农户菌包等原材料进行种植,等回收黑木耳时,从回收的收入里扣除菌包成本。对没有土地的农户,提供工作,进行技能培训,农户可以因此获得稳定的薪金。公司与销售商和零售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农户没有销路的问题。以科海菌业公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纳入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使得整个东平县的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壮大。

3.2 科技特派员下派驻点模式

该模式主要表现为科技特派员+农科驿站+基地+农户相互合作。近年来,东平县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的扶贫队伍,不断去对接某些地区的科技扶贫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东平县一共有省科技特派员130人,累计培训近万人,创新转化新品种150多个、新技术64项等等。除了科技特派员的传统帮扶模式以外,还有农科驿站的模式,一共建立了19个农科驿站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优势,目的为了将特派员的技术成果真正留下来,以实现农业科技和需求的快速对接,加速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例如,东平县沙河站镇的正合家庭农场,在自身发展取得成就时,投资建立了农科驿站,在农科驿站发展过程中,政府也给予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驿站内不光有完套的农业设备,如:农业物联网等,还有成熟的管理机制,带动周围农户建立家庭农场16个,种植面积达160hm2,培训指导52户,提高了他们的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共同致富。

3.3 合作社带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的合作社+扶贫项目+农户的模式,政府经过调研,投资建立合适的项目,成立合作社,邀请贫困户参与,农户可以入股分红,也可以在合作社提供劳务,获得报酬。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户规范化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组织水平。例如:东平县新湖镇建立起了80多hm2蚯蚓养殖基地,采用农户入股蚯蚓养殖股份合作社等方式,通过原料、技术、生产、销售等合作模式,实现规模化效应,带动了周边12个村30多个贫困户脱贫。

3.4 信息化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东平县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农业科技服务更加便捷和专业。为了加大平台的推广力度,政府组织开展了信息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并适时提供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拓宽农户的致富渠道。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帮助贫困户了解当地最新的农业扶贫动态,并且都有在线的农技推广员在线解决实际困难。除此之外,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借助资金和新技术的投入,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例如:东平县的梦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物联网管理系统等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大大增加了果蔬的产量。另外,东平县也建立了电商产业园,鼓励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线下专区,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这种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解决了销路难题。东平县农业信息化的推动可以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养,极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 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

4.1 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部分农业科技项目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随着扶贫项目的不断推进,项目的发展情况偏离预期,会使项目的收益率大大降低,本质原因在于政府扶贫部门没有对贫困村的情况有科学的判断或者对于市场行情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将会是对政府投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4.2 农业科技培训不规范

虽然东平县对科技特派员队伍有考核奖金制度,但是对于贫困户的培训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由于村里的基层部门通知不到位,会导致一些贫困户接受不到培训,在进行相关培训时,也没有对农户的信息进行登记记录,经常会有重复接受培训的情况。除此之外,科技特派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对农户实际情况不了解,沟通困难。

4.3 专业扶贫人才短缺

东平县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村干部除了少数是大学生村官以外,大部分综合素质不高,就会出现错误理解扶贫政策,解决问题方法单一等问题,带头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较弱。另外一方面,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落后,很多专业人材偏向于大城市发展,而且当地政府也没有做好引进科技人才方面的工作。

5 对东平县农业科技扶贫未来发展的建议

首先,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农业科技扶贫政策的执行如果没有科學技术人员作支撑,也不会起到好的作用效果。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专业扶贫人才提供生活保障和物质奖励。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定期开展培训课程,为科技人员补充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最近互联网与农业的相结合的发展,了解最新的扶贫动态,使他们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致富。同时,建立扶贫人才激励制度,为科技扶贫人员提供科研经费,鼓励其投身于科技工作。其次,科学规划和管理农业科技扶贫项目,在确定扶贫项目之前,作为政府,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并且结合市场的动向,确保项目的可实用性,项目确定之后,政府在对项目进行技术支持的同时,要安排好下属部门的工作,对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如果项目中出现偏差和漏洞,要对项目负责的具体部门和个人进行追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以便发挥项目的最大作用效力。最后,完善科技扶贫的监督反馈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扶贫工作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增加其积极性。[3]在项目实施完成之后要进行评估与反馈·,不仅可以发现项目实施过程的缺陷还可以总结扶贫成果经验,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实现科技扶贫工作的突破 ,因此,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科技扶贫管理反馈体系,确保科技扶贫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 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6):4-8.

[2] 孙守辉.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性探讨[J].商场现代化,2021(3):121-123.

[3] 陈磊,庞洪涛,黄振国.我国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科协论坛,2017(4):41-42.

作者:苏小伟

上一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建筑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