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人文活动,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为此,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等自身固有的原则。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 篇1:

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要点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论述研究了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目标、战略要点和对策建议。在战略目标中,需要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突出分类培养模式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战略要点里,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导师建设、培养方式、培养质量五个方面,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设定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在对策建议中,从全过程管理、政策支持、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要多管齐下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培养模式;对策;战略要点

1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挑战,产出高效、產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农业技术人员远离农民和农村等问题严重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三农”发展。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教育、人才和创新,对地方农业院校如何培养符合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也面临着转型,主要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外延转变为内涵,切切实实地打好质量这张牌。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应在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诸多领域培养出一大批急缺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地方农业院校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包含两方面的人才。一是农业科技研究型人才,这一类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来源于农业院校中培养的学术型研究生;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这一类型农业创新人才来源于农业院校中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更需要极快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应用型人才应对相关专业知识精通并了解其他学科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成为复合型实用人才。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单单是学术型硕士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更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农业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未来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生在校期间不仅应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地方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要能体现出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战略要点

从培养模式要素来看,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要点主要集中在优化构建课程体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分类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五个方面。

2.1优化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方面,只有不断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符合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山西农业大学在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上参考了行业需求,增加实践课程,注重管理类、临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内容的开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山西农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上按一级学科设置1-2门学科基础课,以保证一级学科下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取得的先进经验与成果而进行不断地更新。从理论研究上体现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从实际应用上反映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

2.2创新教学模式

山西农业大学在2018版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研究,将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思考;运用案例教学、实地讲授、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课堂搬出教室、放在田间地头上或在工厂车间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

2.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随着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带的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导师受行政、教学科研任务的影响,与研究生沟通少、沟通频率低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来说,通过建立团队式的导师培养小组可以解决沟通少的现实问题。由一个学科内的多位导师组成导师团队或以导师为团队带头人、青年教师为成员的导师团队能够将学术背景、学术思维与科研能力更好地整合起来。研究生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生的选题更加多元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指导研究生选修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成为复合型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双导师的管理体制,使研究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通过采取校内理论学习、校外专业实践锻炼的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相关行业或领域。山西农业大学从2014年双导师制实施效果来看,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其可行性,然而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一是校内外导师遴选制度、管理与考核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虽明确但落实不足;三是建立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交流机制尚不完善。

2.4转变分类培养方式

针对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不同的培养目标,山西农业大学依据学生自身的意愿和特点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

2.4.1推行“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和“国内外联合培养”

学术型硕士的定位是培养继续从事科研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在学术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挖掘其学术创新能力。在对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和“国内外联合培养”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好处:一是促进学生学习、科研的持续性;二是缩短学习年限,可以尽快地提升自己,去面对工作;三是避免该领域人才的流失,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

“国内外联合培养”能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为研究生开拓国际视野和学术视野、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了解和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提供平台。通过出国留学,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为今后研究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2.4.2推行“专家大院”培养模式

以往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仍照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导致专业学位硕士实际上仍按学术型硕士培养,学术化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农学院“专家大院”是建设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成果与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专家大院”转变以往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专家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切实了解“三农”,抓准生产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进行技术集成创新,解决农村、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并将科技成果以“专家大院”为圆心向外快速辐射推广,推动农业發展。

“专家大院”针对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缺乏、服务“三农”情怀不足等问题,采取学校与地方相结合、地方专家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研究一社会服务一人才培养结合的方法,在生产一线培养理实并重、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形成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其采用“三段式培养”,即实践1(入学前生产实践锻炼,发现问题)——理论(学校理论课程学习,掌握方法)——实践2(深入生产一线,研究并解决问题)。

2.5质量保障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它直接体现出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水平的高低。如果地方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还继续按传统培养模式培养,没有质量保障体系的监督管理,终究会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到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质量控制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离开质量控制谈培养质量将是空谈。另外,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标准应以培养类型加以制定。

学术型硕士质量控制着力点应放在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上。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或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考核。学位论文方面,从论文的选题、撰写、评审以及学位论文的答辩都应该在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之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并通过培养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培养环节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盲审和答辩通过后,可授予毕业证和学位证。

专业学位硕士质量控制着力点虽然放在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上,但考虑到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点,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可采用开闭卷考试或撰写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予以考核。专业学位的硕士论文选题多来源于项目实际,不应拘泥于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成2-3万字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即可申请学位答辩。培养计划中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培养环节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授予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3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3.1紧密依托学科优势。办出学科特色

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大多数地方农业院校和一些办学科研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地方农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比综合性大学具有更多方面的优势,因而地方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优势学科资源,办出学科特色。

3.1.1利用学科优势,整合资源打造教学名师

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地方农业院校的师资方面比综合性大学具有先天优势。农业院校的教师往往出身农科院校,学科知识基础扎实,熟悉学科的发展。地方农业院校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名师,尤其是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的加盟,可以有效形成名师效应,实现“名师出高徒”。

3.1.2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课程体系优化

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研究生都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前沿动态、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精选课程且数量适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反映学科重要成果或动态的内容。把实验研究做到田间地头去,做到生产一线中去。将农村生产一线转变为农业院校基层科技研发科技平台,为学生提供科研创新研究或实践应用机会。

3.1.3加紧落实双导师制度,尝试建立导师团队伍

地方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与企业、农村紧密相关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抓紧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充分调动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更能贴近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出现的问题,从而体现出地方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

3.2争取政策支持,调整配套政策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国家、地方政策支持力度较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在未来培养中占主要地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其培养时间短于学术型硕士,各农业院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均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或缺乏相关的政策规定,这需要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从国家、地方层面上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与时俱进出台新的政策、规章制度,将适宜的、有效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政策上、制度上保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良性培养。

3.2.1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规定

在招生上给予高校更加自主的招生权利和招生名额,并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宜的规章制度体系予以支持。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建立由校、院两级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督导组进行督导,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开题报告等一系列培养的各个环节。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实践培养过程中,企业未能深入到研究生的具体培养中,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没有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得到支持与保障。

3.2.2建立健全奖助学金制度

从2014年秋季开始,研究生全面实行学费收费制度,高校收支两条线的收返规定使得学生在入学前就要缴纳不小的学费,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学生在生源地贷款难以到位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放弃读研。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奖助学金制度,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

构建以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为主体的奖学金体系,完善以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研究生“三助一辅”制度、学业科研费、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助学金体系。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提高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的支付。

积极吸纳相关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筹集资金用奖学金的形式用以赞助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不仅鼓励研究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去,而且可以吸纳更多的企业专家参与到评定奖学金中来。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3.1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过程监督

成立专门的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用以监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培养质量。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分管研究生的校领导、各培养学院分管研究生的院长、学校教师、研究生院相关科室人员、学生代表。同时,教学督导委员会应将教学督导活动结果反馈给相关处室、院系、教师、学生,以便于加强学生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3.3.2加强学位论文工作管理

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中期考核制度、规范论文评阅、答辩程序,充分发挥导师、答辩委员会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上的作用,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加强学位论文评审前申请资格的审查。

3.3.3加大智力和硬件设施投入

推行“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联合培养”、“专家大院”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研究条件、物质投入。因此,地方农业院校应着力建设师资队伍,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指导学术型研究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和实践;同时国家也应该为“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联合培养”、“专家大院”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

作者: 杨平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 篇2:

试论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摘要: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人文活动,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为此,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等自身固有的原则。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基本原则

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抓好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人才的前途,关系到农业科技教育战略地位的实现,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21世纪中国的面貌。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人文活动,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为此,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等自身固有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坚持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方向的正确性和继承的辩证性上。1)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人文教育的首位,把人文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人文精神为重点,保证农业科技人才的政治人格和伦理人格的协调发展,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科学辩证地继承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其核心目标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和升华。人文精神的宏观体现,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魂。人文精神在微观方面的展示,则表现在人们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如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祟尚优良的道德情操,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等。因此,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提炼出最能代表传统美德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代内涵,人文教育分析特定的,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时代性原则

所谓时代性原则是指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体现时代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存在于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但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而这些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又受到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思维模式的制约。教育目标都要符合时代要求,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决定,而不是某位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预先确定的。任何教育都不能离开教育观念,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实在地存在着,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1]121-123。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树立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质量观,不仅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具有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专门科学技术,更要使其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性完善,提升道德精神价值,理解人生意义和目的,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在征服、开发自然中体现人的价值,从实质上讲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观,实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通过合理整合,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并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实现农业科技人才知识接受、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适应未来农业科技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三、系统性原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2]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就是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规划、组织、管理等,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1)从纵向看,人文教育实际上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中,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虽然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但它们密不可分、相互衔接,在实施人文教育中应相互配合,以保证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每一个农业科技人才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从终生教育出发,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农业科技人才终生学习的中间加油站。2)从横向看,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仅是农业科技人才教育总目标中的一个分目标。因此,一定要把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放到农业科技人才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去,才能全面、整体、科学地考虑和确定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从当前来看,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为目的,以农业科技人才本身的人文素质状况为着眼点,以综合素质教育总目标为约束条件,来确立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只有把上述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达到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目的的正确目标,才能避免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3)从内部看,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它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我们只有树立系统观,才能避免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农业科技人才整个专业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中,应当是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或子系统,应当与总的课程系统保持协调一致。课程设置不能仅以学科的发展为目的,片面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而应围绕人文教育的总体目标,体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按照人文教育的共同目标选择和设置课程,使各门课程在功能上互补、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形成整体效应[3]1-3。总之,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它实施过程中的诸因素和诸环节相互作用、相互整合,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其目标。

四、差异性原则

所谓差异性原则是指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普适性规律的基础上,更要彰显自身的特色,以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性原则有三层含义。1)要体现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自身的特色。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具有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性外,更有自身的特色,要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科技兴农事业,热心为“三农”服务,乐于吃苦奉献,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向广大农村辐射现代精神文明信息,具有耐挫折、耐寂寞的良好心理品质等等。同时不同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构因地域、专业、类别的不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同。2)要符合不同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遵循相对统一的、共同的和较高的质量标准,体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主要内涵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又要遵循特色化、质量观,重视教学的创造性和个别指导,尊重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促进个性和创造性全面发展。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个性化。3)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可调性。这主要指它的弹性、可调节性和层次性。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是以农业科技人才的思想为对象,以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目的。因此,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与农业科技人才的思想的运动变化密切相关,农业科技人才思想状态的变化决定着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目标体系的变化。应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使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适应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1]121-123。

五、实践性原则

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中,更应让农业科技人才在个人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体察和感悟,掌握人文方法,形成人文能力和提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四个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教育,还包括意识和品格的养成教育,即领会人文思想、运用人文方法和形成人文精神。社会实践不仅能帮助农业科技人才牢固地掌握人文知识,而且是领会人文思想、运用人文方法和形成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径。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农业科技人才能够广泛涉猎与成长目标有关的知识,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单向传输效果无法比拟的[4]158。一般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这种培养模式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便于教师控制教育进程,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农业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注重实践性,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内,要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农业科技人才以充足的第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真正地走进农村、亲密地接触农民和有效地服务农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人文知识、领会人文思想、运用人文方法和展示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魏明,贺树林.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刍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光明日报,2000-03-01.

[3]王永斌.理工科院校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柯象中,宋伟.中国新起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作者:王 玲,汤庆熹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对农业科技人才科学评价的思考

摘要: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稳定对于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国家农业发展不稳定,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粮食供应,还会影响到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结构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需要不断提升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本文将对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的意义、农业科技人才开发面临的问题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应用等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业人才;科学评价

引言:自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逐渐进入新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作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逐渐向质量型产业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也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逐年增长。农业科技人员是我国人才培养队伍中的重要部分,人才的评价指的是对科技人才的发掘、培养和选拔的重要依据,也是对我国人才的肯定和认可。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科技评价制度能够激发我国的人才创作活力,激励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有利于推动我国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的意义

(一)科学评价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根据我国国务院发布的有关加强我国人才培养的决定和相关的人才发展纲要,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要将人才的品德和科技能力作为基础,建立社会化、合理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我国改进我国的人才评价方案,拓宽我国的人才渠道,有利于规避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投机取巧等弊端。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要求

在我国的人才评价中,一直注重对人才批判性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农业科技的人才评定不是让有一定贡献的人才骄傲自满,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而是需要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努力研究、研发,带领着我国农业向更高的农业层次发展。目前我國的农业发展不断向创新性产业方向转化,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也需要及时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所以人才评定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内在要求。

(三)科学评价有利于释放我国的农业人才创造活力

人才制度和人才培养环境是决定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活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评定过程中,农业科技人才活力的释放有利于激发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创造出新型的农业培育和繁殖等技术,还能够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人才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较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无法带动我国的农村农业经济经济发展。其次,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科技研究对灾害的预防和抵御能力较弱,例如:禽流感的传播和非典病毒的传播,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产量的高低,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在面临灾害时没有底气,根据相关的数据表示,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所以在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5%-10%粮食就能够是我国的社会产生恐慌。

(二)人才结构不科学

由于我国的农业发展环境中,农业科技人才结构的构成不合理、不科学,而且科研环境较差,所以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在研究时常常受人才结构和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农业发展缺乏活力,也使农业科技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更加艰难。

(三)人才培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是影响我国人才开发的重要因素,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逐年增长,但是在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激励机制较差,对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投入较低,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和团队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容易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出现瓶颈。

(四)农业人才招收困难

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农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而且许多地区都已经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现象,所以农耕人员也越来越少,农业院校和农业专业的人才招生也更加困难,所以也使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越来越困难[1]。

三、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应用

(一)加大农业投入

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村经济都较为落后,所以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国家和政府资金投入的多数,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技术创新和我国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力度,因此,需要加大农业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

(二)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机制

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人才的努力,一个优秀的农业研究团队不仅需要建立良好的人才结构,制定合理的人才团队数量,方便我国科研人才在团队中进行头脑风暴,增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还需要建立良好的鼓励机制,增加我国的科研团队创作活力。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完善我国科研团队的研究环境,让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在更好的氛围中工作、研究,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

(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农业人才评定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农业技术人才,在我国的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使许多年轻人选择早早的外出务农,我国农村的农耕人员逐年递减。在每年的大学招生报名中,农业学习也是很多人尽力避免的专业,因此,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数量也依然较少,所以为了加强我国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增加农业专业的人才招收[2]。

结语:在我国的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农业科技人才和相关工作团队的积极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没有更高质量的粮食和农产品。回想五十年之前,我国还是一个连百姓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国家,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将杂交技术应用到水稻种植当中,培养出高产的杂交型水稻,才解决了我国的粮食温饱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强化我国的人才评价制度,壮大我国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霍红伟,张俊红,张秀菊,等. 论述农业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7):16-17.

[2]]孙月,周旭,刘志斌. 新常态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3):89-92.

作者:郭丽楠

上一篇:网站建设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个人承包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