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探究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产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体系,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前者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后者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在发生变化,理论研究认为二者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后形成共生关系,目前还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际贸易理论探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论文 篇1:

探究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展开有效改革是当前高职教改最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最为核心的一项课程就是《国际贸易实务》,由此可见,增强教学改革是大势所需。下面该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展开了详细的探究,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已经超过了十年,这十多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规模开始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所以,最近这几年我国社会关于国际贸易相关人才的渴求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不论是报检员、报关员还是涉外律师、外贸业务员等各种职位在迅猛增长后维持着稳定需求的状态。可是,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为主,高等教育一定要跟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真正为我国社会培养出国际贸易行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與实务课程具体教学情况

就教学目标来说,国际贸易专业设立《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容易了解到国际贸易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国际惯例有所熟悉,掌握调整进出口贸易的各种有效措施,并熟练执行进出口合同的相关流程,对进出口业务专业技能与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灵活使用国际贸易法律知识和惯例去解决具体问题。可是,因为受到课程自身特点的影响,再加上教学方式和学生基础等因素,导致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下面的问题,对教学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设置的课程教学计划与体系缺乏合理性

高职院校设立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和教学计划通常都是参照普高教育模式进行的,过于以理论教学为主。我们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教材和大纲可知,尽管大部分都从细节出发对普高教材与计划展开了一定的继承和改变,更加重视实践,可是从体系上看依然属于普高教材和计划的仿版,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少存在着偏理论化是缺乏实用性等问题。就课程体系的设置来说,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很多理论性课程,像国际贸易理论、西方经济学和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等,不过关于国际贸易函电、国际贸易模拟谈判和报关实务等这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却鲜少看见。

(二)过于以理论为主,忽视实训

以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在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出实用性。学生体验进出口业务实操的机会相对不多,致使学生实操能力不高,难以系统全面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方式,学生也就无法把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中来,导致缺乏相应的实操技能。

(三)操作方式跟教学内容偏简单化

以前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重视模拟实习,学生则扮演进口方和出口方来解决外贸业务有关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教授下,教师与学生一起面对进出口业务相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这种教学下的学生也会独立性不强,导致不能单独完成所有环节,因此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起来是相对缓慢的。另外,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制单能力,而当贸易流程出现问题时学生几乎都不会主动解决,同时制单也仅是按照定好的信用证填制提单,教师也没有讲解太多怎样开立信用证等,这些都导致学生面临问题手足无措的局面发生。

(四)教师团队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

由于高等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理论知识,具备十分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是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里的老师都是从大学毕业以后就走向了高职院校成为一名教师,几乎没有太多的外贸实战经历,在教学时也仅是“纸上谈兵”,这种教学只会大大降低国际贸易实务的整体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国际贸易教学的现状和其中出现的问题,在跟各岗位对人员素质提出的要求相结合这一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式入手:

(一)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跟形式都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在选择教材时,要以实用性为主。在选择《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时,要注意尽量选择那些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案例更丰富,外贸单据样本记录的更详细的教材,只有这样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学生才会更加容易掌握实际业务,并对有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完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首先,在国际贸易的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多的选择一些现代化设备与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多媒体教学和视频教学等等,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现代化设备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感性材料,在有限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很多直观化的信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材中提及的那些理论知识点,把理论知识以一种更加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发挥着一定作用的还属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不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到其中体现出来的重要知识点,使理论和实际真正做到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学生整体业务水平和能力,案例教学这种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对当今社会相关企业现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增强实训等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实习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校内实习,一种是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习主要指的是根据创建模拟实验室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在模拟实验室中,主要以交易基本过程为主,并针对商品价格核算、报验、投保、通关、签订买卖合同和审核与修改信用证等为辅展开业务板块,根据案例和图表实例等展开具体练习,为学生创建一个在具体案例中有效掌握基本交易流程跟主要操作能力的一个途径和方式。而校外实习则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具体的操作流程与技能,方便在学生步入社会前就可以先体验一下社会,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增强跟企业直接联系的力度,大力倡导学校跟企业联合起来的这种办学模式,以“订单式”这种培养方式让企业投身到学生实习、就业等全过程中来,方便学生在学校中就能把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给有效解决,通过企业来衡量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与质量。

(四)着眼于教师培训,让教师通过实践来不断增强和锻炼自己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尽量创建出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师资团队。也就是说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相关教师的培训工作,让教师尽可能的转变成双师型的教师。对此,学校可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为更好的满足当今趋势下对双师型教师提出的具体需求,安排一些专业课教师步入到一线生产中来展开专业实践锻炼。指导教师懂得在重视理论和实践进修时,也要尽可能的创造相应条件将理论和实践进修成果转变成具体应用、把科研成果真正投入到实际生产力中来。做到教师走向企业展开交流,企业案例引进课堂展开生动教学,这对双方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学校和企业还要维持这种合作传统轻易不改变。教师从行业中学习到有关的技术,对用人单位关于人才方面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掌握,在今后提升自身实际操作能力上就会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教学所占据的地位一样重要,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展开有效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身为一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实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总结,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进而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我国社会和企业创造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作者:董清霞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论文 篇2:

探究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

【摘 要】: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产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体系,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前者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后者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在发生变化,理论研究认为二者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后形成共生关系,目前还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三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三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三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一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一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文章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三种可以归纳为一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一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一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一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三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二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一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四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二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三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五、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一致,二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二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四,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一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作者:李美权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论文 篇3:

欠发达地区经济合作模式探究

作者简介:刘哲明(1993-),男,汉族,山东东营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摘要:2020年,我国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实现了贫困旗县全部摘帽,但全国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较大。因而本文从欠发达地区视角出发,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探究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尤其是重点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策略,并以广东汕尾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缩小贫富差距、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提供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理论;汕尾;区域经济合作

一、研究背景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并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强调,在当前乃至可预见的未来里,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而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旋律,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并且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变化使得国际局势更加复杂,进而增加了风险和挑战;而国内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且会削弱国际竞争力,因此,当前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优化发展方式。

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在广东省内也十分突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也正是因为如此,广东省内的区域协调和贫富差距等问题也更加突出、更加典型。而区域发展的不协调、贫富差距较大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本身就意味着要素资源在区域间分配不合理进而导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浪费的情况,这正恰恰说明当前经济发展仍存在问题和隐患、市场机制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或者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因此,解决问题、查出隐患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健全和优化市场机制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改善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作为我国曾经的三大经济圈之一,珠三角地区现在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其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却大幅度落后,这说明在区域协调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有鉴于此,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探究并选取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发展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斯密在1776年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而四十一年以后,李嘉图则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其认为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会增加社会的总体收益。而在二十世纪,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其认为通过价格相对低廉和拥有量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出的产品即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反之则是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比较优势理论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张幼文(2016)1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要素禀赋分为传统要素、经济要素和经济全球化要素,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要素禀赋的内涵;吴杨伟等(2018)2认为产品价格加成和产品质量是影响价格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袁礼和欧阳峣(2018)3则说明了甄别要素禀赋和制度比较优势对技术进步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说明国际贸易问题,但随着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际贸易领域,亦可用于解释说明产业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区域发展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释企业竞争问题。林毅夫(2013)4认为推进良性城镇化进程主要靠发展拥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助于保障城镇化进程的的顺利推进;陈昕(2013)5认为局部比较优势、单一比较优势和静态比较优势并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应当逐渐向全局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转变;拓星星(2016)6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对固原市的产业发展和选择问题进行分析;周江等(2021)7在对李嘉图贸易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产率水平和资源禀赋水平是构建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现阶段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管理领域,甚至还延伸到了教育、体育等社会领域。姚永强和何丽芬(2018)8从比较优势角度对薄弱学校改造问题进行研究;姜梦金(2019)9将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体育领域并从项目组成、项群归属、地域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五个方面对我国的奥运竞赛项目进行分析;冯婷婷(2019)10将比较优势理论用于对西部深度贫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分析。

三、案例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知,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应当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通过分工和交换来实现“双赢”,由于发达地区通常拥有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等竞争优势,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明确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则显得更加重要。在实际调研和走访的基础上,将汕尾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比较优势总结如下:

一是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东面临近揭阳市,西面与惠州市接壤,是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地区两大板块的重要连接点。历史上,汕尾市曾隶属于惠州从而其与珠三角地区联系较为密切;在地理位置方面,汕尾距离惠州约144公里而且還是厦深铁路和广汕铁路等高速铁路的必经之地,从而大大缩短了汕尾到广州、深圳、汕头等地的通勤时间,进而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这对于土地相对短缺的深圳来说,无疑有利于其产业的转移和布局的优化。随着深圳城市示范效应的不断增强、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的稀缺逐渐成为限制深圳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会带来诸多问题,如由于土地供给相对不足导致城市房价过高,从而不利于人才的集聚和企业的成本控制等。深圳在不断提高和优化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正逐渐通过借助外部土地来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如建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等。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是深圳和汕尾在空间区域方面进行合作的重大突破,也为两地进一步展开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传承浓厚的文化底蕴。汕尾是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并且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潮汕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各种文化的交汇地,从而有利于多文化交流和繁荣。此外,汕尾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也拥有许多文化遗产,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字戏和西秦戏。这不仅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为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包容的文化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法律、习俗等“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纵观深圳等各大城市不难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包容性越强,而城市的包容性主要依赖于其文化上的包容,因此,包容性文化有助于培育出包容性经济,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也要求其必须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

三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汕尾市的大陆海岸线总长度455.20公里,在全省排名第二,同时也是优良的南海渔场之一。同时,汕尾还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根据汕尾统计年鉴可知,2019年汕尾全市平均灰霾天气日数仅为4天,全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5天,其中优秀188天,良好157天,而且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2.65,全省排名第一,而陆河县由于优良的人居环境荣获“中国生态养生之乡”称号。此外,汕尾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旅游景点。对上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广东省的旅游发展水平,而且对深圳等地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区域合作的生态基础。

回顾过去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很多地方的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而其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从长远来看,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的上限,也决定着社会发展的上限,同时也决定着人类生存空间的大小,因此,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当前我国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程度正逐渐加深,人们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康养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和相对稀缺的产品供给,因此,康养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而汕尾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和康养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深汕两地可以以旅游业和康养产业为突破点逐渐深化两地间的产业合作,进而强化两地间的全方位合作。

四、结语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努力解决而不是想方设法的逃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对于广东省而言,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合理、有效的流动,从而为粤东西北地区创造更加良好的发挥机会和平台。同时,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是仅仅将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而是根据区域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进行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合作。

对于深圳而言,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深化与汕尾等地区的经济合作并增强区域间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作为汕尾的对口帮扶城市,可以进一步增强帮扶力度、丰富帮扶方式,增强深圳和汕尾发展的联动效应和协同效应。

对于汕尾而言,要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以下简称“双区”)、主动承接“双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与“双区”融合发展水平、努力打造深圳都市圈东部重要增长极。具体而言,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对接工作:一是机制对接,对标深圳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进程,同时,积极对接深圳自贸区并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放平台;二是规划对接,统筹交通、产业、国土空间等领域的总体规划,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努力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互动发展水平;三是基建对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发展溢出奠定坚实基础;四是产业对接,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汕尾海洋等资源优势,加强产业领域的全方位对接合作,尤其是对独具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开发和培育。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外力帮扶往往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却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从根本上来说,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在于欠发达地区自身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张幼文.要素收益与贸易强国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吴杨伟,王胜,李晓丹.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吸收问题研究进展——兼述一个理论框架[J].国际贸易问题,2018,(5):160—174.

[3]袁礼,欧阳峣.发展中大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J].中国工业经济,2018(06):43-61.

[4]林毅夫.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推进“好的城镇化”[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01-17(A03).

[5]陈昕.我国西部地区“筑巢引凤”发展策略浅析—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3,(7):181-200.

[6]拓星星.基于比較优势理论的固原市优势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D].宁夏大学,2016.

[7]周江,胡静锋,宋彦,王晓煊.基于李嘉图贸易模型的中美产业竞争理论与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1(01):79-95.

[8]姚永强,何丽芬.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的薄弱学校改造[J].当代教育科学,2018(12):35-38.

[9]姜梦金.比较优势理论视域下我国第29-31届夏季奥运会竞赛项目分布特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冯婷婷.比较优势与精准扶贫——基于中国深度贫困区的分析[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42(02):94-98.

[11]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 宋周莺,刘卫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0)

[12]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 潘文卿.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1)

[13]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拼景成团”问题[J]. 蔡云辉.  商场现代化. 2006(07)

[14]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 韦海鸣.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15]新时期深度贫困区小额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对广西百色市TL贫困县3个贫困乡(镇)的调查分析[J]. 韦晓英.  中国市场. 2019(02)

[16]中国贫困区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 吴小雪,侯本柳.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7)

[17]深度贫困区小额信贷的精准扶贫问题——广西百色市T县3个贫困乡(镇)调查分析[J]. 韦晓英.  开发研究. 2019(04)

作者:刘哲明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调查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实践考察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