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宏微观经济学角度,对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经济学文献进行全面回顾与梳理,并做出相应评述;归纳贸易摩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该领域宏微观理论研究新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美贸易摩擦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中美贸易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贸易自由化从未得到广泛地实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篇1: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动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 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双方经贸密切合作的背后,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升级,这对中欧双方经贸关系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也给不景气的全球经济更添阴影。在已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规模、产品领域和地区分布三个层面探析中欧经贸摩擦呈现的新趋势,然后选取中欧贸易摩擦中的焦点问题,研究中欧贸易摩擦的现状和动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欧盟;贸易摩擦;经贸关系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我国在对外贸易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经过长期的探索,双方在经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员往来等众多领域展开互惠互利合作,总体上形成长期稳定战略合作格局。然而,随着欧债危机爆发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中欧经贸合作中的不利因素正在逐渐凸显。中欧贸易摩擦就是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中欧贸易摩擦中的焦点问题,研究中欧贸易摩擦的现状和动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中欧贸易摩擦的特点

中国是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但是随着反经济全球化和欧债危机,中欧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从2016年欧盟官方发布的对外贸易处置案件来看,中国一直位于欧盟通报的首位,中欧贸易摩擦是欧盟对外贸易摩擦的重要来源。

伴随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和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中欧经贸关系中不利因素不断扩大,欧盟针对中国存在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并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当前中欧贸易摩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也因此遭到本土企业的疯狂抵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范围内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反倾销调查案件针对中国展开。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摩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涉案的产品和金额不断上升。自中国宣布改革开放,重启对外贸易开始,欧盟即对中国展开反倾销调查,此后40年几乎从未间断。2016年欧盟向全球共发起98件大型立案,共向中国发起10件,超过立案总数的10%,欧盟向全球发起的立案调查数量并没有在增加,但是对中国的调查增多。中欧贸易摩擦的涉案金额也在不断扩大,2010年欧盟对华发起大规模反倾销涉案调查,涉案金额超过40亿美元, 2016年欧盟对华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超过130亿美元,可见贸易摩擦的程度越来越深。

1.2 贸易摩擦所涉领域不断增多

欧盟对华贸易摩擦涉及领域不断扩大,同时涉及摩擦的产品不断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从2000年到2015年中欧贸易摩擦的涉案产品情况来看,涉案产品从原先的皮革类、纺织类等初级产品扩大到数据存储器、光伏组件、集装箱检测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

1.3 南欧、西欧和东欧的国家趋向于贸易保护,也是欧洲国家中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最多的地区

以西班牙、法国、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体系健全,但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较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物美价廉,对本土企业生产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引起本土企业的强烈不满,为保护本土工商业,西欧国家最热衷于对中国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这样不仅打压给中国一出口产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也打压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积极性。2016年第一季度,西班牙就对中国发起34项调查,已经超过2016年中国-巴基斯坦贸易全年贸易摩擦事件的总和。从纵向的角度来看,2006年至2016年这十年间对中国通报总数前5位的欧盟国家也都来自南欧、西欧和东欧,以西班牙、德国、法国、匈牙利、斯洛伐克为主,前5位的国家发布的通报数占总数的50%。由此可以看出,中欧贸易带有强烈的地域划分色彩。

2 中欧贸易摩擦的焦点问题

2.1 反倾銷问题

在欧盟对外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已经成为欧盟反倾销的首要目标,在1995年-2015年被欧盟指控和倾销的地区主要有中国、印度、韩国、台北、俄罗斯等,而中国是欧盟反倾销的首选对象,占反倾销总数的37%。

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涉案产品比较集中。化工产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反倾销调查数占欧盟对中国反倾销总数的85%左右。

从2016年欧盟对华反倾销各类产品来看,冶金工业占比最大,达到62.5%,其次是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和造纸业,各占比12.5%。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措施旨在通过具体技术性条款的规定保护劳工权利、消费者权益和知识产权,促进国际贸易健康有序发展。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发达国家往往采用隐蔽性的技术标准阻碍具有低价优势的发张中国家出口产品进入,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比于反倾销和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长期性、隐蔽性、不公平性,处理难度更大,对处于技术弱势的国家造成的伤害打击更大。欧盟是世界上运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和严格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欧盟指令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涵盖工业品加工、制作、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了我国出口企业成本,并对相关优势产业造成严重伤害。

2.3 动物福利壁垒

欧盟是动物福利最积极的倡导者,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动物福利保护体系。近年来,欧盟将动物福利与贸易相挂钩,构筑了动物福利壁垒体系。

中国是动物饲养大国,欧盟定制的一套高于国际标准的动物福利体系涉及动物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直接提高了我国肉类产品出口成本,且极大增加了出口难度。当前我国肉禽类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出口量不足十分之一,出口到欧盟地区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动物福利壁垒的存在。 同时,动物福利壁垒也会波及对外贸易中的其他行业。皮革、中药等以牲畜或牲畜加工品为原材料的产品的成本也将大幅提高,而以中国本土食材为主的餐饮服务业也将受到冲击。

2.4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在判断一国出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及倾销幅度时,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加快经济改革,其他国家可以在15年的过渡期内以“非市场国家”对待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深入的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长足进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突出强调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毋庸置疑,中国已经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市场经济国家”规定的标准。然而直到2016年底过渡期结束,其他国家纷纷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仍然没有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给出正面回应。如果这些国家不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将导致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摩擦控诉中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成为我国企业败诉的主要原因。

3 中欧贸易摩擦的原因

3.1 中欧贸易逆差过大

随着中欧之间经贸关系往来的密切,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断扩大,但是中国依然长期保持着贸易顺差国的地位。自2005年以来,欧盟对中国一直都是贸易逆差,且近两年有扩大的趋势。伴随越来越多物美价廉的物品涌入欧盟各国,尽管消费者的效用大大提高,加上欧盟本不具备传统的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导致企业受到的外来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空间急剧压缩,政府政策迫于来自企业阶层利益诉求,必然对华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

造成中欧贸易逆差过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双方统计口径的不一致进一步加大了误差。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口径,经由香港或者第三国转口而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不被计入出口中。而欧盟海关的统计口径是,中国大陆经由中国香港或第三国、地区转口到欧盟各国的产品算作他们的进口,而欧盟经由中国香港或者第三国、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产品却不计入其出口,这种不合理统计口径加大了贸易差距。

3.2 官方政策和意识形态以及欧美关系的影响

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自二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始终采取打压政策,其常以人权、政治体制改革等借口对中国展开贸易攻击。近年中国经济腾飞,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更令美方不安,自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其对中国的优势行业和产品采取了一系列贸易制裁,如2018年5月的“中兴事件”,2018年11月的“华为事件”,美国甚至表示2019年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关税,种种措施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全面升级。而欧盟与美国在文化、价值观、政治理念方面存在诸多联系此欧盟在对外政策上一贯跟随美国的主张。因此,自美国开启贸易保护主义后,欧盟也开始联合美国,以一些敏感性话题为切入口,共同对中国展开贸易制裁,令中国对外贸易处境雪上加霜。

4 政策建议

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保持中欧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国内经济改革发展的必然。为减少中欧之间的经贸摩擦,促进中欧经贸往来,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4.1 优化贸易结构,实现进出口产品多样化

加快转变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改变过分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增加对高新领域、服务领域的产品投入,扩宽产品的生产层次。中欧贸易集中于货物贸易,在此领域产生的贸易摩擦也最多。未来应拓宽贸易的领域,就金融、电子商务、信息科技等新兴行业展开贸易,同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层次,就双方互补的产品增加贸易往来,对于竞争性较强的商品寻求新的出口放或出口方式。

4.2 借助“一带一路”,加强中欧自贸区的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平台,也打通了与欧盟经贸往来的新通道。同时欧盟计划建立的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贸区,自贸区建设是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欧盟此举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中欧双方依托“一带一路”和中欧自贸区在基础设施、人口流动、金融合作等领域广泛的合作空間,应推动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努力在敏感领域搁置争议,在众多共同利益的领域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 傅东辉.一九九四年欧盟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情况综述[J].中国外资,1995,(05):54-55.

[2]王思璇.中欧贸易摩擦的趋势预测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06):37-46.

[3]王伟杰.欧盟的反倾销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孙静.中欧贸易摩擦的影响和对策分析[D].北京:外交学院,2014.

[5]郝洁.欧债危机下的中欧贸易摩擦新动向、趋势及应对[J].国际贸易,2012,(11):27-31.

作者:陈艳艳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篇2:

贸易摩擦 研究述评

摘要:从宏微观经济学角度,对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经济学文献进行全面回顾与梳理,并做出相应评述;归纳贸易摩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该领域宏微观理论研究新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美贸易摩擦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中美贸易

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贸易自由化从未得到广泛地实施。现实与理论的背离,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寻找贸易限制措施和贸易保护的合理性。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政策选择上,民族国家总是采取关税等贸易壁垒来维护其自身既得利益,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如今,萨缪尔森和他的学生巴格瓦蒂关于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争论,使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此领域,国外拥有大量文献,国内文献也日渐丰富,所以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对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有现实意义。

一、贸易摩擦概念界定

贸易摩擦概念多是通过表现形式来界定,这种界定存在以偏盖全的缺陷,没有揭示出贸易摩擦的实质。王厚双将贸易摩擦定义为经济战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经济战的实质是发展机会与生存空间的争夺战,因而贸易战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了本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需要,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而展开的限制进口与扩大出口的激烈对抗”。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摩擦已经延伸到国民经济诸多方面。赵晓、柳阳认为贸易摩擦是国际经济摩擦的子集,国际经济摩擦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一种相向行为或是由此行为产生的一种结果。笔者较为认同后者看法,本文定义为“在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经贸关系的各经济主体,为了在双方经济交往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得满意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与经济伙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适当“接触”是摩擦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贸易摩擦产生前提是国际交往的存在;二是摩擦是相向运动的结果,因此,贸易摩擦取决于国际贸易交往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向行为;三是作为相向行为的结果,贸易摩擦会导致非正和的博弈结果,即不会使双方都受益的贸易摩擦。

赵晓、柳阳将贸易摩擦分为商品贸易摩擦、制度摩擦与文化摩擦;赵谨提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与技术性贸易摩擦五种分类方式。分类的意义在于,由于引发不同经济摩擦原因不同,解决手段也不同,明确摩擦类型有利于一国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可以针对不同摩擦采取不同对策。

二、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理论基础,贸易摩擦也不例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按照分析角度不同,可将贸易摩擦成因理论分为三种:一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三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

(一)贸易摩擦微观理论

微观贸易摩擦理论是指由贸易一方对另一方出口激增造成的贸易摩擦分析,由贸易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变化和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引起。一部分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另一部分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会形成贸易摩擦,但如果市场失灵,相互交往的国家间就会出现国家经济扭曲问题,出现贸易摩擦。为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巴格瓦蒂(JBhagwati)和琼斯(RJones)。他们认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如果交易条件难以满足,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另一个重要理论是由哈罗德(Rharrod)、迪克西特(Dixit)和诺依曼(Vnorman)等提出和发展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其囊括重要命题包括:当失业增加和收入下降超过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福利时,该国就会放弃自由贸易,转而实施贸易保护,进而导致两国贸易摩擦。所以依据H-O理论创建的特殊要素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是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应用理论。

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理论分析又涉及三个领域:其一,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各国政策的介入能够改变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结果便会因追求收益的重新分配而引起各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学者广濑宪三在此理论中加进制度因素,强调国家间经济制度不同的可能性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近来对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也表明,国家间结构性障碍和制度差异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相互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对该领域做出贡献的主要学者有帕那格里亚(A.Panagariya)、三边信夫和后藤纯一等人。他们的分析模型都有一个相似分析步骤,即首先分析存在外部效果和规模经济时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均衡,然后讨论外部经济联系条件下的均衡,接着比较两种经济均衡的收益水平。

其三,国内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静态和动态的不相配,是贸易摩擦频发的深层次原因。根据上述分析表明,贸易摩擦微观理论体现了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相互作用,同时,也说明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在处理贸易摩擦时,斗争与妥协都是重要的,都是正常的国际关系。

(二)贸易摩擦宏观理论

从国际宏观经济学角度对贸易摩擦解释一般是从两国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不平衡方面入手。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利用弹性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公式CA=TB+NF(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TB表示贸易余额,NF表示来自国外净要素支付)进行分析;二是储蓄-投资缺口法:以小宫隆太郎为代表,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公式,即:Y=C+I+G+X-M。整理得:NX=Y-C-I-G=S-I。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就是影响贸易差额的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研究中,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是利用弹性方法分析的;而麦金农教授等大部分经济学家是利用储蓄-投资缺口法分析的。我国学者施建淮指出上述两种方法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都是片面的,主张从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贸易逆差。

综上,主流贸易理论分析的优点在于使我们的思想脱离了贸易限制不能获利这一传统理论假设的禁锢。但上述都存在理论逻辑上的缺陷,无论是传统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盛斌,2001)。

(三)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理论

贸易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它另辟蹊径地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引入公共选择理论范式,从政策决策过程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代表性的理论有霸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管理贸易理论。

霸权理论认为当世界上存在的一个经济超级大国逐渐失去它盟主地位时,外部竞争冲击压力将迫使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持自己经济利益。这很好解释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在纺织品、农产品等领域实施贸易限制的情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代议制及投票规则下,人数较少而利益分布較为集中的一方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更大。Stigler和Peltzman等人指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相反,政府寻求的是那些使之政治支援最大化的政策。

管理贸易理论则认为管理贸易是一种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次优模式。经济学家K.Bagwell和R.W.Staiger通过建立Bagwell-Staiger模型把管理贸易理论一般化,并进行分析。而T.J.Prusa和S.Skeath采用案例分析法将Bagwell-Staiger模型进行扩展,认为现代商业政策已经明显受到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运动影响,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手段成为WTO框架下合法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贸易手段。

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这一路径转换,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贸易摩擦的动态演进过程,使之更加符合现实世界中贸易关系的发展变化和政府、企业的行为选择,也丰富了贸易摩擦问题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思路。

三、中美贸易摩擦实证研究

2000年以来,在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间,引发了关于美国贸易政策不同观点的争论。萨缪尔森(P.Samuelson,2004)与鲍莫尔(W.Baumol,2000)主张贸易保护,而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鼓励接受“外包”贸易的则是萨翁上世纪60年代的弟子巴格瓦蒂(J.N.Bhagwati,2004)。Elizabeth Van Wie Davis在《1995-2000中国对中美关系的视角》中指出中美产生贸易不平衡并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是由于中国缺乏政策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协议造成的;但美国商会会长兼CEO Thomas J Donohue则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某些争端责任不在中方,中国并不是在有意操纵汇率。由此看来,国外理论界和商界对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所持观点不太相同。

同时,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微观方面以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为主。尹翔硕、王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东亚因素》侧重研究“贸易迁移效应”;中国已经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赵晓提出应从战略角度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于铁流,胡方提出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改革;卢艳铃认为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是成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导火索。

宏观研究方面,许承明以1983-2000年美国历史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美国利率长期偏高倾向以及贸易伙伴对美元资产及储备需求推动,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王义中则根据标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建立计量模型,采用美国1982-2002年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原因是其国内因素;王蔚认为美国认定我国“非市场经济”有许多宏观因素,包括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受限、政府过度强调出口创汇等。也有学者从政治角度分析,李昌风认为中美频繁发生贸易摩擦是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极强的偏见;刘志涛认为是美国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综上所述,国内各种相关研究差别不大,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和建议。笔者认为:实际上,中美贸易摩擦有多层次的原因,其表面原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为原因造成中美贸易差额统计不一致;真正原因:中国产业结构中确实存在转移性和结构性问题。

四、展望

国内外对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还不太一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可以预见,今后此方面会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国内理论界也会在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方面总结出新观点,更真实反映摩擦现状。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2、赵瑾.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摩擦[M].商务印书馆,2003.

3、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4、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

5、卢艳玲.加入WTO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特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經贸,2005(3).

6、许承明.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3(5).

7、王义中.美国经常账户持续逆差原因的时政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叶 莉 于 淼 都 郁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篇3:

边际保护、加权福利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

摘 要:中美贸易摩擦耐人寻味地表现了美国政府保护落后夕阳产业的行为,传统的经济贸易理论很难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更多的文献从政治角度分析原因,但夕阳产业拥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假设似乎也很难成立。本文的研究顺延政治原因的线索,但不同的是笔者给出了政治决策一个更好和具有可信度的微观基础。即从效用理论“一元不等于一元”定律出发,提出和定义了“边际保护”的思想,该思想直接引致政府的福利加权计算,从而影响贸易政策偏向于保护夕阳产业,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

关键词:边际保护;加权福利;贸易摩擦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并且出口额在2006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如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2008年我国的贸易总额将会超过德国而位居第二位,并且在不远的将来也会超过美国。然而,与对外贸易大国地位相比,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情况也是毫不逊色。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特保及知识产权贸易争端等层出不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并成为全球贸易的焦点。这其中,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最引人关注,原因之一是美国是我国的最大贸易国,也是最大顺差国,中美贸易直接关系我国对外贸易的生死存亡;原因之二在于美国也是我们的主要贸易摩擦国,理所应当的会受格外关注。然而,我们知道,要解决好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首要的必须找到摩擦的原因,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

国内外很多文献研究了贸易摩擦的成因。国外方面,文献基本从保护主义的动机出发,指出贸易一方的贸易保护行为导致了摩擦的产生,这些文献大多从一般性角度研究问题,较少只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具体分析。如Sturm在他的论文“产品标准、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中指出,贸易进口国总是倾向于制订较高的标准,以保护国内产业,结果就是贸易争端不断[1];Yoshimatsu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动因。他的结论是,保护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动机是贸易摩擦的原因,且摩擦的程度与两国间产业相互关联程度相关[2];Bown就GATT框架下保护主义导致贸易争端的事实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报复性心理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制定,从而可以解释贸易争端的存在[3];Irwin和Pavcnik分析了空中客车和波音两家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文章在假定离散选择、差别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分析两家航空公司的竞争行为,同时估测了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争端情形,发现两家企业对于政府的游说和寻租行为导致了贸易争端的产生和激化[4];Baron的文献总结和归纳了企业行为对于贸易摩擦形成的影响,论文以柯达和富士胶卷的竞争为例,研究了企业的综合竞争策略(包括市场策略和非市场策略)与国际贸易争端的产生,作者指出,正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综合竞争策略向本国政府寻求保护的寻租行为导致了两国政府间的贸易争端[5]。

国内方面,基本将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归咎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石磊、寇宗来认为,中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不对称,从而贸易摩擦不断[6];陈泰锋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产业结构不协调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7];胡静寅指出经济民族主义是中美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8]。政治方面,李丽认为,美国贸易政策的特点和贸易政策制定的游戏规则引起了贸易摩擦[9];查贵勇、高凡也研究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性原因[10]。

以上的文献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犹如国外文献指出的,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总体来说也是美国的一种产业保护行为,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利益,保护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但让人费解的是,中美贸易基本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型贸易,我国出口美国的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对于这样一种美国的夕阳产业,为什么还会受到美国政府的如此重视,千方百计地去保护呢?保护落后肯定对于美国经济总体来说是不利的,同时这些夕阳产业及其从业人员也不应该会有很大的政治游说力量,那么政府的保护又是源于什么样的目的?这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问题。

二、中美贸易及摩擦现状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美之间的贸易状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中美之间统计数据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一致的趋势是中美之间贸易量在快速增长,且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这也是中美之间贸易摩擦频繁不断的一个原因。

再看看美中之间主要的贸易商品,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以服装、鞋帽、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在美国这样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国家是处于即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快地淘汰这些产业是有利于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但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夕阳产品对美国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强的贸易摩擦阻碍,从贸易理论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说,保护是不应该发生的,然而事实却是中美贸易摩擦匪夷所思的喋喋不休。

表2是近年来美国向WTO提出的贸易争端申诉情况,表3是我国入世以来美国对我国发起特保措施的案例情况。另据WTO网站的贸易争端统计资料显示,从WTO成立以来至2007年4月底,美国作为申诉国共提出了88项争端案件,而作为应诉国共被提出97项案件;其中,中国向WTO提出的美国贸易争端案件1项(DS252),美国则提出关于中国的贸易争端案5件。这些中美贸易争端案件中,美国基本都是针对我国对其出口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出的,这无不显示了其贸易保护的动机。

2007年1—4月,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这些受调查的产品也基本都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或者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些产业处于全球分工链的底端,由我国来生产和供应对于世界总福利的提高是有益的,但美国还是会以贸易摩擦的形式进行保护。从2004—2007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总量以及针对中国的调查案件数来看,我国受调查的案件数几乎占到了总数的1/2。美国之所以没有把摩擦的矛头瞄准和其有同种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而却把摩擦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身上,虽然说这可能有对我国贸易量大的缘故,但也反映了美国政府具有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倾向。

表52007年1—4月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情况

以上的一些具体数据,给我们展示了中美之间贸易及摩擦的具体情形,与此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南北国家典型的不同产业层次间互补性贸易问什么还会遇到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如果说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措施,那是因为他们要实现本国产业结构提升或者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但发达国家完全是没有必要来保护本国的夕阳产业的。为了解释该现象,以下将提出笔者的猜想和证明。

三、边际保护、加权福利与摩擦的形成

实际上,现有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原因的文献似乎都没有很好地解释美国保护落后夕阳产业的原因。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对我国出口挑起贸易摩擦和争端,其原因肯定是该项措施能够增加美国的福利,至少是能够增加美国政府的福利,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政治性原因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而考虑到夕阳产业在美国应该是一个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很难让人想象他们会具有如此大的政治游说力量。既然如此,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美国政府制定保护落后产业的政策措施,笔者以为这是加权福利和不同群体收入边际效用差异化力量在起作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边际保护”(Marginal Protection)的概念。所谓边际保护,有着多层含义,它既是对于现象的描述,也说明了其背后的原因。首先,边际保护可以理解成是对夕阳产业的保护,因为边际产业本身就是落后夕阳产业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边际保护的概念是对贸易摩擦原因的一个现象描述。其次,在微观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个基本的法则,就是说当我们持续消费同一件物品时,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量,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程度是递减的。按照这种原则,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来说,个体收入的基本平均就会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的总福利,而收入的差距过于极化不利于总福利的提高。正是这样的原因,一国政府往往会更多地关注穷人和低层次劳动力的利益和收入状况,因为他们的“一元”能够产生比富人的“一元”大得多的总福利,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一元不等于一元”命题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元就是一元”命题,其认为对任何为单纯促进平等而对富人和穷人实行差别对待的制度的方案来说,都存在着另一个不采用差别性待遇的方案,它不会使任何人境况恶化,且能够实现相同程度的平等,还能够增加政府的税收从而使每个人的境况改善。该类命题的具体分析参见参考文献[19]。。由此,政府往往就会更多地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美国夕阳产业的从业人员一般应该相对是低收入群体,对于他们的保护也就无可厚非,从而美国保护落后产业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边际保护的概念还有保护收入边际效用较高的群体所在的产业的含义,揭示了贸易摩擦的原因。

加权福利的概念也是起源于福利经济分析,它的起初构想应归功于Harberger,是指在经济政策中,特别是在成本收益分析中,明确地将分配问题考虑在内,应用分配加权,从而使一元钱对富人的价值少于对穷人的价值[11]。加权福利的思想后来又被运用到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成为加权的社会福利贸易政策。该观点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对政策的成本收益进行计量,但由于每一元的得益或损失对不同的社会集团不一样,所以在计量中不同集团的权数就不同,有的较大有的较小。结果,对自由贸易的干预就导致收入再分配向政府偏爱的集团倾斜。在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政府政策的偏向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富裕的发达国家,政策往往偏向低工资工人;有的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资源丰富的国家,政策常常有利于城市工人而不利于农村[12]。

至此,笔者的思路就已经非常的清晰,由于夕阳产业工人处于低收入层次,对于他们的保护能够增加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所以政府的边际保护想法促使他们在进行政策成本收益分析时,给予夕阳产业利益更大的权数,这样加权福利结果得到的政策就是挑起贸易摩擦和争端,抑制他国的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笔者用图1来描述该贸易摩擦形成的过程。

四、模型分析

笔者的模型借鉴Brander和Spencer[13]以及Bagwell和Staiger[14]的方法,不同的是,由于分析的需要,笔者将舍弃三国模型,而建立两个国家,一种商品的局部均衡模型,同时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在模型中引入边际保护参数。笔者假设两个国家为本国H和外国F,两国各有一个代表性厂商h和f,它们生产一种同质产品,两个代表性厂商是一种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其中厂商h在生产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且它向F国出口,两个厂商在F国市场上竞争。由于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结构环境,两个代表厂商均不能控制该同质产品的世界价格。笔者以上所作的假设基本是根据我国向美国出口贸易的情形来确定的,这样推导的结果将具有很高的可信性。

一般地,笔者设定厂商h的供给和利润函数为Q(Ph)和∏(Ph),这里Ph表示H国出口到F国的产品价格,同时也表示该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同理,设定厂商f的供给和利润函数为Q(Pf)和∏(Pf),这里Pf表示F国国内该商品的价格。笔者再假设F国对于该产品的需求函数是D(Pf),这里的Pf是F国国内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函数的基本定律,有D′(Pf)<0以及Q′(Pf)>0和Q′(Ph)>0。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构下,应该有Ph = Pf,但笔者假设,F国出于保护本国边际产业,会采取一定的贸易措施,制定贸易壁垒τ,假定这是一个大国模型,则该贸易壁垒使H国出口价格下降,而使F国国内价格上升,也就是Pf = Ph+τ,这里τ≥0,如果τ=0,则表明F国没有设立贸易壁垒,也就是没有贸易摩擦。这样,在局部均衡框架下,令厂商h的产品全部是用来出口的,所以有以下的市场出清条件:

为了使分析更加易于理解和方便,笔者遵照Bagwell和Staiger模型的方法,引入一个具体化的函数例子,这样可以使笔者以下的均衡分析有一个具体的解析形式。该具体化的函数是从一般均衡结果推导出来的,假设厂商的生产函数是Q=(L)1/2,这里L是劳动,再假设劳动供给具有无限弹性且劳动工资为单位量1,这样厂商的最大化行为由以下规划确定:

再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C-C2/2)+N,这里C和N分别表示贸易商品的消费量和基准商品基准商品是指价格定为1,并作为一个基准的商品,其它商品价格以其为标准来确定的商品。这里的基准商品是指一国内非贸易商品,并将其价格设为1。(Numeraire Good)的消费量,这样,代表性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形式为:

上式(5)中,笔者没有把两个企业f和h的比较优势状况区分开来,这样的假设下似乎两个企业是对称的,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笔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F国国内贸易政策制定,而不用将分析集中于两个企业的收益多少,故而为了分析方便,假设了对称的企业,这不会影响分析结论。再由市场出清条件(1),可以进一步计算出:

要让贸易能够开展,必须满足P*f >P*h>0,所以0≤τ<2/3。笔者再来分析政府对于福利的计算方法,假设F国政府在计算本国福利时,认为本国边际产业工人收入的边际效用高于其它产业,所以出于边际保护的目的,他们会采用加权福利计算法。受到Baldwin[15]以及Grossman和Helpman[16]以及Bagwell和Staiger政治经济变量引入法的启示,笔者引入加权福利变量β,这样两个国家政府的福利函数分别为:

这里,笔者只取了一个加权福利参数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其大小表现了政府对于厂商收益的关注程度和边际保护动机的强弱。而由于边际保护的存在,政府的福利计算中肯定会给予厂商的福利更大的权数,也就是β≥1,当β=1时,表示政府没有给予该边际产业保护,而如果β>1,则边际保护存在。式(7)中,笔者认为F国的总福利包括三块,∏(Pf)是厂商的收益,∫1P*fD(P)dP是消费者剩余收益,而τQ(Ph)表示由于F国的贸易壁垒带来的政府转移收益如果该贸易壁垒是关税的形式,则该部分是政府的关税收入,如果是配额或者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我们可以认为该收益是出口国妥协措施或者出口企业寻租行为给进口国带来的收益。。将以上(5)和(6)式中的具体函数代入(7)式,可以计算出以下结果:

以上笔者已经计算出了均衡状态下F国将选择的贸易壁垒强度,由上式,很显然,当β=-2时,F国将选择自由贸易,不再设立贸易壁垒,这个结果似乎有悖常理,其可能的解释是政府比较厌恶该类产业的存在,或者说该产业是一种污染环境等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业,抑或这种产业已经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时候政府会给予其-2的权数,政策选择就是引入完全竞争,让其走向破产。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当β=1时,也就是政府没有边际保护的动机时,τ*=6/21,说明政府天然就具有保护国内产业的激励,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笔者的模型设计不够准确。但无论如何,显然根据(9)式有以下的结果:

这意味着,τ*随着β的增加而增加,随着β的降低而降低,即如果政府的边际保护动机越强,则实际的贸易壁垒强度越大,也就是贸易摩擦越剧烈。至此也就说明了,边际保护的动机引致加权的福利计算方法,又导致了贸易摩擦,或者是引致了贸易摩擦的加剧。(10)式中,笔者得出β<22,否则贸易壁垒τ*的值就为负,为负的含义是政府对于进口进行补贴,这可能的情况是该产品对于F国实在是太重要了,即使给予本国厂商很高的福利权数,但其供应还是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所以必须通过进口补贴来激励进口,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就像β一般来说也不会太大一样。笔者将不同情况下的均衡结果用表4来列出。

β>22<0>0>0>0或<0当政府给予厂商福利非常大的权数时,本国国内供给反而不足,必须通过进口补贴来满足国内需求。该情况一般不存在,可以排除

1<β<224+2β22-β1222-β622-β5(β+2)44-2β这是本文假设的正常情况下均衡,该结果中,贸易摩擦程度随着边际保护程度β的增加而增加,即边际保护引起贸易摩擦 资料来源:根据以上模型均衡结果计算整理。

实际上,笔者可以把(9)式中的结果变换为τ*=4822-β-2,这样可以很容易地画出β和τ*之间的函数图形,通过图形能够更清楚地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同时,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结论一。

结论一:一国政府具有天然保护本国产业的动机,只要该产业不是具有负外部效应或对于长期经济增长不利,政府就会采取保护措施;同时,边际保护和加权福利增强了政府的保护动机,边际保护程度越高,则实际制定的贸易壁垒越高,贸易摩擦也就愈剧烈;这就证明了,由于边际保护的目的,即使是对于一国的夕阳产业,保护和贸易摩擦也会发生。

第二,我们再分析效率均衡的结果。

效率均衡就是从整个世界福利最大化角度来看的最优均衡状态。显然,世界的总福利应该是F国的福利和H国的福利之和,这里的福利计算是没有权数的。所以,效率均衡是由以下规划确定的:

上的结果说明,在全世界福利最大化均衡状态下,应该让τ*=0,也即F国没有设定贸易壁垒,是一种自由贸易的状态。这也再次证明了自由贸易是有利于全世界总福利的提高的,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全世界的共同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由于贸易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对称的收益,再加上边际保护等原因,真正的自由贸易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是现实世界的常态。由这一部分的分析,笔者能够得到结论二。

结论二:在实现全世界福利最大化的效率均衡状态下,可以推出τ*=0,即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均衡,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必然损失世界的总效用;但贸易政策是一国单边的决策过程,单边福利最大化的结果决定了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以上模型分析的结果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边际保护和福利的加权计算法引起贸易摩擦以及加剧贸易摩擦程度的过程。至此,我们不难理解,虽然中美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且中国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美国属于即将被淘汰的夕阳和边际产业,但美国政府为了保护该产业从业人员(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和收入,从而产生了边际保护的想法,制定较高的贸易壁垒,从而产生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

五、总结及启示

综上分析,笔者给出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原因的一个解释,那就是边际保护动机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加权福利计算,又引起了对于边际产业的过度保护,从而产生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正是这样的原因,美国政府会令人费解地保护对于本国经济长期增长并不利的夕阳产业,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起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当然,笔者并不排除由于贸易过度失衡导致美国政府不满,但同时按照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无论两国之间的贸易如何失衡,只要市场是充分发挥作用的,贸易对于两国经济都是有益的,这再次说明,也许边际保护才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笔者提出的边际保护思想和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分析有着交叉的一致思路,那就是贸易摩擦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产生了偏向。不同的是,政治经济分析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游说活动影响了政府,笔者的边际保护思想则具有更好的微观基础,那就是从收入边际效用差异出发,认为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边际效用高的原因影响了政府的决策,给出边际产业更大的福利计算权数,而最终制订更高的保护贸易政策,贸易摩擦也就接踵而至。

找到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对于我们制定应对策略就会有很好的启示。

第一,贸易摩擦是美国政府的边际保护行为,该行为不可能因为简单的外在影响而消逝,所以我们应该能够预测到,中美贸易摩擦会长期的持续下去,只要我国对美出口保持较高的价值,摩擦不可避免,所以我国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必须做好长期贸易战。

第二,解决贸易摩擦必须进一步加强和美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只有当美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我国,也就是相互依赖程度基本对称时,美国自然就会考虑到贸易摩擦的后果而毫不吝惜地舍弃边际保护的目的。

第三,我国经济贸易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提高质量和提升结构是下一步的主要任务,从此意义上来说,贸易摩擦也许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和推动作用,让我们不得不腾出一定的空间和精力来发展较高层次的产品生产,这也才是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所在。

第四,任何贸易摩擦不可能仅是一个原因和因素所引起和导致的,所以笔者的分析仅是给出一个方面的合理而有力的解释,不可能囊括所有,也不可能解释一切中美贸易摩擦,所以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Sturm, Daniel M.Product Standards, Trade Disputes, and Protection[J]. Canadian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6,39(2):564-581.

[2] Yoshimatsu, Hidetaka.Social Demand, State Capability and Globalization: Japan-China Trade Friction Over Safeguards [J]. The Pacific Review, 2002,15(3):381-408.

[3] Bown, Chad P.Trade Dispu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 Under the GATT: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2):263-294.

[4] Irwin, Douglas A. and Pavcnik, Nina. Airbus versus Boeing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Aircraft Marke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4):223-245.

[5] Baron, David P.Integrate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 The Kodark-Fujifilm Case[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1997,6(2):291-346.

[6] 石磊,寇宗来.美国的贸易逆差及中美贸易摩擦成因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3-27.

[7] 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根源的反思[J].国际经济合作,2005,(9):40-43.

[8] 胡静寅.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4):12-16.

[9] 李丽.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37-41.

[10] 查贵勇,高凡.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兼析中美贸易摩擦政治性原因[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7):12-18.

[11] Harberger, A.C. On the Use of Distributional Weights in 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8,(86):87-120.

[12] 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3] Brander, J. and Spencer, B. Export Subsidies and Market Share Rivalr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5,(18):83-100.

[14] Bagwell, Kyle and Staiger, Robert W.Strategic Trad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Agricultural Trade Disputes[J]. Economics and Politics,2001,13(2):113-128.

[15] Baldwin, R.Politically Realistic Objective Functions and Trade Policy[J]. Economic Letters, 1987,(24):287-290.

[16] 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Protection for Sal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84):833-850.

[17] 王丽娜.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变化、原因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3-66.

[18] Lun, Thomas and Nanto, Dick K.Chinas Trade with the Unites States and the World[J].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Order Coder RL31403, 2007/1/4.

[19] 黄有光.福祉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9-82.

(责任编辑:于振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尹翔硕 李春顶

上一篇:销售年终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公务员转正自我鉴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