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保护工作研究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言之,档案工作可以用“收、管、用”三个字概括,即收集、整理、鉴定利用。这其中,如何做好接收和鉴定,解决档案的进口和出口问题,又一直是困扰档案部门多年的难题。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近年来通过两个课题的研究,让接收和鉴定工作中的诸多矛盾迎刃而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档案馆保护工作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档案馆保护工作研究论文 篇1:

加强档案馆安全工作的研究

【摘要】 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繁杂,其主要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和征集、整理和鉴定、编目和检索、编辑和研究等等,本文主要阐述了加强档案馆安全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几点加强档案馆安全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期能够为档案馆的安全工作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档案馆 安全工作 研究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最为真实的记录,是人类文明记不得代表,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见证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档案载体不断地丰富以及现在档案所存放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现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档案收集不完整、管理工作不完善、整理不科学等等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档案馆的安全研究的重要性,确保在档案馆中保存的重要资料信息的安全,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

一、档案风险的划分

风险有很多种,笔者尝试从三种角度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以及不同的种类对档案的风险进行了划分。

1.1按照档案的划分可分为档案实体风险和档案信息风险。具体的来说档案是由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构成的,那么档案的风险自然也包括这两种。档案实体风险就是档案载体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来自档案载体另一方面来自保管环境,这两种都可能会引起档案信息的损毁、减少档案信息的寿命。当档案的信息是存在在载体之上的,那么载体的损毁也可能会造成档案信息的丢失,比如说光盘断裂、纸张老化等,还有就是当档案信息与所存放的载体相分离的时候,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等多方面也会面临着风险,这就是档案信息风险。

1.2按照引发风险的因素分为档案自然风险以及档案人为风险。档案自然风险包括在所保存的地区发生一些难以操控的自然灾害比如说洪水、地震、台风等都会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造成威胁。档案人为风险则包括的就是各种人为造成的风险,比如说管理不当、业务操作不当、技术人员操作不当或错误操作等造成的档案风险,这其中还包括人为的蓄意破坏,如因为利益冲突而篡改、销毁、窃取的、或者是战争、社会动乱等引起的风险可划入人为风险之中。

1.3按照档案工作流程划分,可以分为收集中的风险、整理中的风险、保管中的风险。档案存在的风险存在在每一个工作流程之中,如果在档案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不熟练,没有严格的根据流程进行检定和保管,这样势必会造成档案的质量和数量的减少。另外,保管档案中地方,没有满足档案包换的需求,同时基础建设与设备等也在时时刻刻威胁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最后,档案风险还包括档案信息的泄露,一些比较重要的档案中的重要信息出现泄露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加强档案馆安全工作的措施

2.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和安全观。加强档案馆的安全工作,加强风险管理,首先就是需要正确的认识到风险和安全,树立科学的风险观和安全观。从根本理论上来说,风险是绝对的,而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永远的但是安全却是暂时的。现在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在档案安全管理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存在严重风险意识薄弱、安全意识不足,甚至的还有一些规定可以对外开放利用的资料,档案馆为了保险起见拒绝对外开放,这种只追求盲目的安全以及对风险处理的消极态度也是非常不科学的,另外由于档案馆特殊的工作,对于档案部门的保密性的要求也比较高,组织和个人的精神高度戒备状态,并没有有度的风险管理氛围。所以说树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观和安全观是非常的必要的,是档案馆工作人员的首要目标。

2.2提高档案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制定安全防范以及保护制度,能够有效地防范于未然,将灾害预防作为工作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不断地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做好处理各种档案突发事件的准备,完善工作体制,强化安全管理。例如说: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定期的举行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将档案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小。对于开放的档案的内容、信息、档案复印件等内容在各种媒介以及场合中的发布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制定有效地档案开放办法,确保档案的开放利用安全,将开放利用和保密的档案进行严格的区分,提高档案安全工作的工作效率。

2.3构建完善的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制。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庞大的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建设等等,这些方面需要齐头共进,各方面均衡发展,这样才能够加强档案的安全工作。在目前的档案安全工作中管理机制缺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先进的技术在安全方面的效率。有句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就说明在档案馆安全方面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安全保障工作也需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进行规范。因此要极强档案管理机智的构建和研究,能够有效地确保档案的安全。在档案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即全面监控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由于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需要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综合的思考,任何一个环节中的一点安全隐患都可能会造成一些比较大的损失,根据“木桶原理”来说,档案安全管理的水平是由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所以在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都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必须进行全面的监控,这就是全面监控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就是在档案管理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既要基于现实,同时又要充分的考虑长远的发展,保证能够可持续的发展,避免朝令夕改的情况的发生,这样对于人员以及资源都是极大地浪费,可能会对于一些档案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实事求是原则就要求工作人员基于档案馆的基本条件以及对于档案的基本需求进行安全管理,不盲目的照搬其他的工作经验和理论,脱离我国的国情,使制定的机制犹如虚设。

结束语

档案能够体现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在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阶段中的完整性,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显得更加的重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机制,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和安全观,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由于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最大可能性的保障档案的安全,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加强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档案,2010.10

[2] 范园园《浅议档案风险及安全管理》兰台世界,2009.06.15

[3] 张艳欣《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制的构建》档案管理,2010.09.15

作者:李媛媛

档案馆保护工作研究论文 篇2:

抓基础就是要掌控档案的“进出口”

简言之,档案工作可以用“收、管、用”三个字概括,即收集、整理、鉴定利用。这其中,如何做好接收和鉴定,解决档案的进口和出口问题,又一直是困扰档案部门多年的难题。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近年来通过两个课题的研究,让接收和鉴定工作中的诸多矛盾迎刃而解。

朝阳区档案局局长申玺朝是2000年走进档案系统的,在他的理念里,档案工作是具有附着性质的一项服务性工作,它总是附着在中心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之中。只有做好服务,才能尽到档案部门的职责,体现档案部门的价值。而做好服务的前提就是扎实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不牢,地动山摇”,为了不让档案工作“地动山摇”,首先要抓的就是档案的“进口”和“出口。”

档案的出口:开展鉴定工作研究

几年前,伴随着利用工作的升温,朝阳区档案馆决定利用有限的经费对馆藏中价值重大、利用率高的档案先期数字化。但鉴定过程中却发现了问题,馆藏档案价值良莠难辨,档案馆每年接收的1万余卷档案约有三分之一并不具有长远保存价值,进馆档案的保管期限普遍定得偏高,重复档案也有相当比重,更主要的是馆藏档案的结构不合理,党政文书档案当时竟然占馆藏的49%,加上进馆档案数量增加速度很快,这些都急需对现有馆藏档案进行鉴定。当时鉴定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而此表是针对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而制定的,概括性和宏观性强,具体操作时容易造成随意性大,界限不清等问题,导致鉴定标准不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区档案局决定开展“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档案接收与鉴定工作研究”(以下简称“鉴定工作研究”)。

申局长告诉记者,基层档案部门开展课题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法”,即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再经过实践的检验,取得对今后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当然参与课题研究的除了在第一线工作的档案人员外,还要吸收专家参与,让他们在理论上和宏观上对课题给予把握。

“鉴定工作研究”课题经过四年的时间得以完成,不仅获得了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还获得了北京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一课题采取的是重点档案详细调查、非重点档案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地市级综合档案馆建国后档案的鉴定原则、鉴定标准、鉴定工作组织和程序,以及接收范围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10092卷各类档案的鉴定,召开40余次研讨会,经过14个立档单位的实践验证,并经过6度修改,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鉴定文件和鉴定标准。

这一套文件包括,规范档案价值判断程序的“档案鉴定工作细则”、规定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的接收范围”,以及15个鉴定标准。

在“档案鉴定工作细则”中,课题组提出了立足本地区,按照立档单位在社会活动中被确定的地位和性质来区分档案价值的“区位原则”,同时改变了过去确定档案保管期限就高不就低的传统,采取先确定最低保管期限,期满后重点复查,确有保存价值的再延长其保管期限的做法。为了简化工作程序,还确定了鉴定后档案不重新组卷,只是将鉴定工作单输入电脑,待档案实体保管期限到期后,从案卷中撤出,履行销毁程序进行销毁的方法。

在“档案的接收范围”中,针对档案重复进馆,提出了同级机关相互发送的文件只由制发机关进馆,除四套班子永久保存档案需要正本与定稿一起进馆外,其余单位档案只进馆正本与公文签发单等防止馆藏过于臃肿的做法。

15个鉴定标准包括一个适用于各个全宗档案鉴定的综合标准,和分别适用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统计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规划局、区教委、区计委、区建委、区街办、街道系统、乡系统等14个立档单位档案鉴定的具体标准。标准分为上级机关文件、本级机关文件和下级机关、平行机关文件三个部分,由顺序号、文件内容、处置办法、范例和备注组成,其中的“范例”是对条款进行的具体说明,便于鉴定者掌握。详尽的标准不仅为档案馆的鉴定工作提供了简便易行的依据,实际上也是各立档单位进行初始鉴定和档案馆接收档案进馆的标准。

这一课题的价值正像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价:“是进行馆藏档案鉴定和接收的依据性文件,条款具体,层次分明,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档案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档案接收和鉴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优化馆藏,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重要的档案资源,提出了具有突破和创新意义的举措。”

档案的进口:制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如果说“鉴定工作研究”解决的是档案的出口,那么课题“北京市朝阳区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研究”(以下简称“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主要针对的就是档案的“进口”,包括各立档单位文件材料的归档和档案的进馆。

申局长说,对鉴定工作的研究发现,朝阳区档案馆馆藏结构与大多数地市级档案馆一样,存在着文书档案偏多、业务档案偏少;机关档案偏多、民生档案偏少的弊端。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各立档单位的归档范围界定不明确、涵盖面窄、保管期限不准确,使得该归档的归不上来,而进馆档案的价值又不能令人满意。显然,这种状况与未来的利用方向,满足社会化多样的需求是不相符的。这就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研究归档范围,调整馆藏结构,制定出一个科学规范、有本地区特点、功能全面、简化易行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

朝阳区档案局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是在2002年,当时国家档案局规范文书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8号令”尚未出台,可依据的文件只有《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范围》。为此,他们确定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即制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体系、保管期限的划分、进馆范围的确定。采取的研究方法仍然是“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试点、分析,以及在20余个区属不同类型党政机关进行实地验证,于2006年年底,完成了课题研究的全部任务。这一课题也获得了北京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鉴定工作研究的成果,实际上已为制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打下了良好基础,所以课题进展很顺利,很快就形成一整套针对朝阳区各机关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主要包括通用文件材料、街乡文件材料和业务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等三套系统。通用文件材料表规定了辖区内各机关共有的6大类文件(如会议文件、公共事务文件、人事管理文件等)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街乡文件材料表主要是针对辖区内的街道办事处和乡政府形成的文件材料而制定的,业务文件材料表分别由民政、文化文物、财政、国税、地税、公证、工商等形成业务文件较多的7个系统的7个表组成。这样,辖区内大部分单位都有了针对本单位本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即便是新接手的同志,也能很快适应工作,立卷归档时能够对号入座,轻而易举地达到区档案局的统一标准。

确定归档范围常见的错误是范围过大或者过窄,为此,课题组采取了前端控制原则和成套性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在活动之前就考虑会形成哪些文件。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各部门的职能了如指掌,其次要将职能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文件进行细化,甚至要细化到每份文件,这样确定的归档范围就会全面而具体,收集工作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成套性原则是将同一事件形成的全部档案划为同一保管期限完整保存,这样在利用过程中就能够看到活动的全貌。

此外,课题组还提出了选样进馆的想法,因为作为地市级档案馆的馆藏,不仅要能反映本地区的基本概况,也要留住历史的细节,要有从微观、典型角度反映本地区历史的档案。为此,课题组提出,选择两三个街道和地区办事处及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企业、行政村、社区、学校等,将其形成的全部档案都接收进馆,“有文必档”;同时对一些典型事件和著名人物的档案也采取同样的方法,这样馆藏结构就比较合理了,粗中有细,详中有略。

目前,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谈到下一步打算,申局长说,国家档案局8号令已经颁布实施,由于课题做在8号令之前,所以目前主要的任务是根据国家规定,对课题研究成果做进一步修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区档案局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把全区150家立档单位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全部建立起来,而且要高标准,细化易行,让档案的“进”和“出”真正达到良性循环。此外,我们还想设计一个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的智能表,让智能表与现有的文档管理系统衔接,由计算机对文件材料价值进行初始判断,档案人员再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判定,以此提高这项工作的标准化并减轻档案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刘守华

档案馆保护工作研究论文 篇3:

发展 服务 创新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怀柔区档案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过了一条求发展、求创新、求优质服务的道路。发展、服务、创新是改革开放30年来怀柔区档案事业的明显特征,不断发展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是我们工作的永恒主题,不断创新是进步之源。30年来,怀柔区档案事业在市档案局的密切关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结出丰硕成果。

一、法制建设严格规范,形成良好工作模式

198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开始施行,怀柔区档案法制工作步入规范,1995年5月增设法规科。1998年1月1日《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施行,怀柔区档案法制工作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形成了一套较完整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

(一)实行年度百分考核制度

从1999年开始,对基层档案管理实行了年度百分考核制度。每年初,将考核标准以局正式文件下发各单位,年底前,按照考核标准,给每个单位打分,并将结果向全区通报。标准设十个方面内容,并结合当年重点工作随时调整。年度百分考核制度是加大档案执法检查力度的一种手段,是规范档案工作的有效途径,使全区每年档案工作重点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

(二)在执法检查工作中坚持“四查四结合”制度

四查,即单位自查、日常检查、重点抽查、定期复查。四结合,即执法检查与业务指导相结合、执法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执法检查与法制宣传相结合、执法检查与双先表彰相结合。“四查四结合”活动实行7年来,有力地推动了档案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基层单位的法制意识,提高了自觉性,促进了档案业务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在法制宣传工作中开展“三贴近”活动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2007年开始,在每年4月“档案法制宣传月”活动中,推出了档案法律法规“三贴近”活动。2007年推出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四进”活动;2008年推出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公园“五进”活动。“三贴近”活动的开展,贴近了百姓生活,使大家深刻感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档案与我们息息相关。

二、业务监督指导全面具体,

重点突出,体现地方特色

在业务监督指导工作中,做到宏观指导和重点指导相结合,宏观指导坚持主题活动和目标管理考核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指导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事前监督指导机制,明确对象、范畴和工作内容;二是建立事中监督指导机制,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中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三是建立事后监督指导反馈机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结果及时反馈,使工作制度化、周期化和常态化,推动了监督指导工作不断发展。

(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

1、开展“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单位监督指导”活动

从2006年开始,我局每年结合全局中心工作确定一个工作主题,全区基层单位在档案局的组织下围绕主题开展活动。2006年为“档案收集年”,2007年和2008年为“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贯彻落实年”。主题活动的升展,搭建了平台,引起了基层单位领导的重视,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区档案局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为监督指导工作提供了抓手。

2、实施档案服务“三农”综合配套工程

(1)围绕服务“三农”这个中心,指导建立需求档案

几年来,区档案局和镇乡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农村的各项改革,深入农村,主动指导农民建立需求档案,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路子,形成了5大类20多种档案,农民需求档案渐成体系,推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2)采取多种方式,主动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一是举办送现行文件下乡活动。2004年4月18日,由档案局牵头,联合16个涉农部门,收集编辑有关文件资料并印刷成册,举办了“档案服务‘三农’,现行文件下乡”活动。国家局、市局以及区委、区政府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开展送光盘下乡活动。2006年4月19日,举行了送光盘下乡服务新农村建设启动仪式。研发了《怀柔区档案服务三农浏览系统》并制成500余张光盘,发放到全区各镇乡和行政村。如今农民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可获得自己所需材料。

(3)加强农村档案人员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把档案课堂搬到农村。我们把培训方式从请上来,改变为走下去,免费送档案知识下乡,加强了沟通,受到了欢迎,三年来举办了21期农村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班,近500人参加。二是编辑《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必备知识实用手册》,下发到镇乡及村级档案人员手中,成为农村档案人员的有力助手和工具书。

三、档案馆基础业务不断加强,

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凸显

(一)基本职能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档案馆历经两次搬家,从最初100平方米的小平房搬到1047平方米的楼房,2002年9月,又搬到近3000平方米各种用房齐全多功能的档案馆新楼;馆藏档案不断丰富,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000多卷到现在拥有109个全宗,档案资料近12万卷(册);馆藏结构趋于合理,从最早单一的文书档案发展到现在5个门类齐全的档案全宗体系;档案设备从简易木箱、铁皮柜更换成为具有防尘防湿、利用便捷的密集架;档案保护改变了原来只能通过人工调温去湿的方法,实现了库房恒温恒湿自动管理;提供利用手段从单一的人工检索到实现计算机自动检索及局域网络查阅等多功能服务。

(二)建立“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凸显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2月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开展了系列活动:举办陈列展和专题展;开辟网上展览;把展览送进社区、送进学校;与《怀柔报》合作,举办“岁月留痕——老照片的故事”、“怀柔历史上的今天”等栏目;创新方式,开展“看展览,了解怀柔历史;观实物,感受农业精品”活动。几年来共举办展览13个,参观人数10万余人次,宣传了档案工作,扩大了服务内涵,社会反响良好。

档案寄存中心。于2006年9月4日建立,为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又不属于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单位、个人提供寄存服务,打破了档案馆仅接收区直机关档案的界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中心。于2006年建立,设置专人专柜,明确职责任务,制定查阅办法,成为全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储存、保管、利用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于2008年4月建立,投资10多万元配置了软硬件设施设备,目前,共接收56个单

位2000余件文件,为社会和公众查阅利用政府公开信息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

建立“全天候”接待制度。2005年2月,局党组决定建立“全天候”接待制度,24小时不间断服务,档案馆在做好正常工作日利用工作的同时开展公众节假日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开展全程办事代理制。纳入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挂牌上岗,实行网上监控,便于群众监督,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着力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和利用体系建设。编制了婚姻、知青、招工、占地等档案专题目录;将利用率高的知青档案、婚姻档案接收进馆;调整馆藏建设思路,突出民生档案地位,提高民生档案所占馆藏比例;优先数字化处理馆藏民生档案。

四、档案编研硕果累累,特点鲜明

档案编研工作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拓宽思路,近几年编写编研资料40余种,共计300余万字,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先后编写了《新时期怀柔精神知识汇编》、《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战略大发展建设文化新都宜居名城和谐社会》等资料,受到区有关领导的重视,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二是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先后编写了《怀柔大事件选辑》、《怀柔之最》、《怀柔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等资料,体现了怀柔地方特点,得到了读者肯定。三是档案馆与基层单位相结合,编研工作的对象不断扩展,编写了《怀柔县自然灾害资料》,《中共怀柔县组织史料》等较高利用价值的编研材料。

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跃上新台阶

怀柔区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就10年左右的时间。基层单位方面:截至2007年底,全区基层档案室用于管理档案的计算机达到300余台,70家单位配备档案管理软件,基本实现了档案现代化管理。在档案馆方面:建立了目录中心,实行纸质档案与电子目录同步接收,运行各种数据100万条,案卷级目录覆盖全部馆藏,文件级目录覆盖馆藏64%;信息网站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实现馆藏部分档案网上公布、查阅工作;着手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完成了《怀柔区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程序及相关要求》等规范文件,开展了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

六、档案科研工作主动加压,成绩斐然

2003年3月,成立了怀柔区档案学会,组织全区会员开展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2002年向市档案局申请并立项、结题了《村级档案利用工作研究》科研课题项目,实现了怀柔区档案科研工作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在市局立项科研项目已经达到7个,《档案服务“三农”工作研究》、《现代化办公条件下业务指导工作研究》等5个项目已完成结题,《农村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研究》等2个项目在研。完成区局立项科研课题22个,并注重把研究成果及时转换工作成果,应用工作实际。

七、档案队伍建设形式多样,建立相互促进机制

打造一支凝聚力强、团结和谐、能战斗的档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也获得了市局及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仅最近3年就获得“北京市优秀档案馆”、“北京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8项荣誉。

(一)开展“季度闪光星”评选活动。从1999年开始,每季度以党小组为单位,评选1名在本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作为“季度闪光星”,每季度评选一次,年底给予适当奖励,并将闪光星照片上墙。这项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大家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行风监督卡”制度。2005年2月,建立了“行风监督卡”制度。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进行执法检查、业务指导、档案接收等工作中要认真填写“行风监督卡”,主动接受监督与考核。此项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机关干部的管理,增强了工作透明度,树立了局馆干部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作者:李德才 张林东 于海青

上一篇: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社区计划生育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