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欣赏教案

2023-0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典音乐欣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中国古典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古典音乐的哲学本原思想

摘 要:哲学的最高问题是追溯世界本原的问题,音乐与哲学有着共同的本质。学界关于中、西方音乐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关系已有较多的探讨,但是还很少涉及到“本原”哲学范畴与音乐关系的话题。本文论及中国古典音乐的哲学本原思想,主要内容:一是音乐反映原始人类的宇宙自然观;二是音乐与人体的自然节律相对应,三是“乐教”体现人与天地和乐的自然精神,四是音乐担负神道与政教合一的政治职能。

关键词: 古典音乐 自然本体 哲学本原

一、音乐的起源及神秘属性

“本原”是中国古代哲学自有的命题,它的源头早在先秦诸子哲学之前就已经孕育成熟,以“宇宙创生论”为其核心观念。《庄子·天下》篇讲述老聃、关尹的学说,认为他们都“以本为精,以物为粗。”这里的“物”是存在的客体,“本”是万物的根源。《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本根”是无形无状的存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基础。音乐蕴涵着哲学本原思想,这是我国古代乐论特为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支配这一时期审美意识的,不是商周以后的理性哲学,而是更为原始的本原哲学,以及由此形成的巫术文化。《山海经·大荒西经》:“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夏后开即夏启,传说他到天帝那里作客,带下来《九歌》和《九辩》的曲子,在广袤的原野上演奏。《山海经·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曰巴。”夏代的君主一般都身兼巫职,夏启当时即担当大祭师的身份。《九歌》和《九辩》属于巫乐,是当时巫师祭祀的祝语或颂歌,战国诗人屈原作《九歌》,也仍然是沿用古俗传承下来的巫音。《山海经》的记载虽然显得荒诞不经,但是其中能够让我们确认这样的信息,那就是音乐是神圣的,它是早期人类自然崇拜和古老宇宙论观念的产物。《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这里的“太一”,就是指世界的物质本原,古人解释“太一”常用到气、阴阳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都是相通的。

音乐是一种神秘的艺术,它的音律能与天地自然相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对音乐的作用,往往并不看重它的审美愉悦性,而把通神致用的功能放在首位。《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楚国攻打郑国,晋平公在率兵救郑的时候对战局深感不安,他的乐师师旷“以琴卜之”,然后对平公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师旷依据《北风》乐声平和,《南风》乐声不扬且多有肃杀之声,以此推断不利于楚军。果然三天后郑国兵士来报,因连日大雨,山洪陡涨,楚军不堪其苦,只好撤兵而去。另有一则故事讲述音乐的神奇功能。《列子·汤问》篇记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来到北方,见其地冰寒不生五谷,于是便吹管律使天气回暖,于是禾苗得以生长。古今评论对这一类传说常常不予认同,认为其不符合科学道理,然而我们若从阴阳律学的角度看待它,其中的哲学意蕴就会显露出来。这种理念看似抽象,处于形而上学的思辨当中,但是在音乐的表现中则充满着一种原始郁勃的生命意态。我国古代音乐的曲式格调,常常都有“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的和美意境,取天地自然的象征意义。古琴曲中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配天,散音法地,按音如人,象征天、地、人“三才”的和合关系。由于音乐本于自然,因而音乐的至高境界也与自然天道相通,古代乐论涉及的音乐起源和音乐审美等问题,大都体现出辽远博大的宇宙意识,人们对音乐的鉴赏,也以把握这种形而上的思想意旨为最高境界。明代徐上赢《溪山琴况》在总结琴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十四琴况”,这种音乐品评与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有些相似,揭示出来的是音乐表现上的各类艺境。“琴况”的这些品目也可以视为音乐的审美范畴,如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等,其中贯穿的美学追求可以用“中正和平”和“清远淡雅”来概括,注重圆和、清雅的韵味。这种风格气韵折射着古老的哲学意识,在历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民族性的审美特征。

二、音乐暗合人的生理节律

音乐的本体不仅在于它的形而上属性,也在于人类生命体的内在规律。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构成音声的物质材料与人的听觉感知以及生理节律都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它暗合生命节律,是自然美的最高体现。在西方美学史上,处于自然哲学阶段的古希腊美学,关注的就是艺术的本原问题,其美学思想注重对事物的外在形式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量关系、数的原则去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认为世界万物最基本元素就是“数”,美的事物就是体现着适当的数量关系,事物本身都必须符合和谐的数的比例。在对待音乐美的认识上,毕达哥拉斯认为物质之间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是音乐形成的主要原因,它代表宇宙和谐的原理,也符合人的欣赏规律,所以它能给人带来美感。与西方美学传统不同,在我国古代,声音之道被哲学家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的范畴,古人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并把它同人体相对应来谈其养生意义,认为音乐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显现在乐音上的节奏、韵律、调式、速度、音频等特点,都与人体的运行规律相同,就连人的腹内五脏也与“五音”有对应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将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属木、火、土、金、水,产生了“五脏相音”学说,认为五脏脾、肺、肝、心、肾相应于五音宫、商、角、徵、羽。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每音之下再分五个音,则为五五二十五音,依此与阴阳二十五型人相应。

“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作为宇宙自然的对应物,阴阳消息与人的心理结构会产生全息的感应,这在古人对音乐起源的描述中就能体现出对此的理解。《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朱襄氏制琴”的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音乐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实践需要,为的是疏导人体阴阳两气失调的现象,这表明古人对阴阳之气有自己的理解。“气”是我国哲学本原论的基始范畴,它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成份,古人认为音乐的产生也是宇宙自然气化的结果。《乐记·乐礼》对此有具体的描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乐记》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是探求文艺本原的问题,把音乐放在阴阳气感的哲学基础上来论列,认为天地阴阳激荡,四时之气相生,音乐踩合自然节律而兴,这种认识对文艺创作的“物感”说极有影响。《文心雕龙·物色》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虽然讲的是景物描写,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正是主体“神与物冥”的观审活动,这是“天人合一”的诗性境界,即主体在与客体互感互动的直观活动中倾听自然的回响。 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音乐能够深主人心,化感性情,在主体接受过程中,人的情感也在悄然地发生移情和愆化。《乐记·乐本》说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这里的“声”是物音,它只具有物理性而没有情感性,“音”则是按一定规律与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音声运动形态,它构成了一种表意的符号。古典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柔和舒缓,反映在艺术上即综合“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等因素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这种音声美感“不仅具有乐律学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音乐心理学的意义,无论古今中外,在音乐审美尺度的建立过程中,人们都执意追求音乐的谐和感。”①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优美和谐意境的传达是通过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等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

三、“乐治人心”与天地之和

关于音乐的作用,西周的统治者历来重视德治,注重以礼乐作为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音乐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治心”,即消除人的内在欲望和外在的诱惑,使之归于“礼”,这就把音乐的本原放在人的心性基础之上了。音乐能够为社会的道德教化而经治人心,这是由它的本原基点所生发出来的社会功能,反映了音乐的宗旨是“美善相乐”,倡导人与天地和乐的人格美。② 《礼记·礼运》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这里说的是人的自然本性。《郭店书简·性自命出》云:“凡人虽有性,心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代习而后定。”③ 人的天性出于自然,它的归宿则需由天理来引导。《孔子家语·五仪解》称人之圣者,都是“穷万事之始终,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人的情性需要秉持天道而成,故此,古人注重对人施加乐教。《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用音乐来教化和培养人,这应该是来自远古的遗风,《尧典》说虞舜时代就用乐舞来教习贵族子弟,让他们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这是音乐通于神灵所能达到的功效。古代音乐常以“乐象”来表现天地万物之节,用以比拟人间的“事行之序”,音乐能够体现天地秩序,自然也反映人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异质同构”的关系上,音乐建立起世界图式的表征意义。《国语·周语下》说:“凡神人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这里也说到音乐与“数”的关系,但并不是一种空间或数量的比例关系,而是人与天地自然整体对应关系。古代的乐官考量音律,要把天、地、人视为“三统”,将天施、地化、人事之纪视为万物之和的根本,自古传说“十二律吕”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史记·乐书》说到人接听音乐,“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我国的传统音乐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寓意,这实际关涉到音乐本体论的宗旨。《汉书·礼乐志》:“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也。”中国古代乐教具有成人造士的德教作用,音乐的移情作用也就是由乐教实现德教的联系机制。《中庸》提出“喜、怒、哀、乐皆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④所谓“中节”,就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天地之道与人间的礼乐相合才能具备“中和”之美。节奏和秩序是音乐的本体,但它们都源自于人的情感,古人论音乐美首先都强调音乐的情感因素,因为任何艺术都须凭借主体的情感才得以走入它的本体。《乐记·乐象》云:“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记》的音乐美学揭示出音乐所由自生的哲学本原思想,音由心生,乐由声感,音乐与人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最能体现人性之本真,在音乐的形式和音律节奏中,人的自然性情也会随之产生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矫治。

四、“礼乐应天”的社会政治功用

我国先秦的乐论,一般以“乐”代指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在社会的运用中是指礼乐。谈到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为什么还会联系到哲学本原的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是紧密连结在一起的,具体的途径是把社会现实的存在同天道自然联系到一起,把宇宙自然的最高法则与人类社会的政治规范相联系,从派生万物的本根上寻找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由于这样的哲学思想基础,所以我国古代哲学十分注重对“本原”、“本根”性概念的阐释,并通过这些哲学概念将社会政治道德观念融注到其中。儒家学派注重“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把天道转化为社会礼仪规范,依此对人们的文艺活动加以约束。《乐记·乐情》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异,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乐记》的音乐理论为我国古代音乐哲学奠定了基石,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音乐通政”的思想。《乐记》作者认为音乐与自然可以发生感应关系,这是由于音乐的根源在于自然之道。桓谭《新论·琴道》称:“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音乐具有属天的神秘性,古人作乐要配天地之情,通神明之德,这给音乐赋予了哲学本体论的思想基础。汉末蔡邕《琴操·序》称古琴的规制“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清人周鲁封《五知斋琴谱》说到古琴,对这种思想加以进一步阐发,后世人们在观念上把君权政治内化到音乐的秩序之内,使它获得了维护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最高地位和品格。

儒家的礼乐是天、地、人三者间相互沟通的纽带,社会政治思想要通过乐教影响人心来加以实现。《礼记·乐记》云:“若夫礼乐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这是雅乐的根本功能,《诗经》中的《周颂》、《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都是这种祭祀音乐的典型代表。《毛诗序》论及音乐的社会作用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和”的观念推及到音乐的所有领域,荀子《乐论》提出“审一以定和”的命题,可视为对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的一种最高概括。荀子音乐教化思想之核心是“化性起伪”,这种思想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然而荀子主张人性恶,其目的是从人性现实中引出实施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其中也非常强调乐教的重要性。总之,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正是由于看到了它“上接天道的形上根源,从而给予音乐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⑤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到音乐的神秘起源和地位,也关系到如何认识音乐的社会作用,强调音乐移风易俗、陶冶性情等伦理教化功能。音乐禀于天地精神,它不仅作用于人,且能反作用于自然界。《乐记·乐情》说:“大人举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坼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尔。”把音乐和超自然的宇宙精神相比附,这样的观点是战国“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汉初的“谶纬”学说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人神之际的精神感应,音乐可以通之,音乐不仅有益于社会的德化风教,而且还可以假神灵之力取得定国安邦的政治功效。

注释:

①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②杨蕾.中国古代乐教的德育功能及其现代启示[J].中州学刊,1998(4).

③涂宗流.郭店楚简平议.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

④《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⑤蒋晓音.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文化精神[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王少良

第2篇: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摘 要:我国的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1]。其中诗词的形式不拘一格,风格多种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作者在艺术手法的表现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股市的欣赏中,重要的是對古诗进行理解,包括作者的身份等基本的生平情况,以及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时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处境。对中国古典诗词阅读和欣赏的过程就是对艺术的美进行感受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与欣赏;探究

作者简介:尹菲阳(1999.10-),女,汉族,陕西周至人,长沙市长郡中学高2014级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学、汉语文学、人文学科。

[

[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可以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们精神素养和精神水平的提高。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对中国古典实词进行赏析,这不仅是文学家、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1],也是语文爱好者及其感兴趣的问题。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复杂微妙地感受作者精神的过程。它能够充分的激发阅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读者自身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境界的提高。不仅让读者感获得审美方面的愉悦感受,还是读者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丰富自身的情感,使自己的文学知识得到拓展。对诗歌的阅读和赏析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者,对一些进行实词鉴赏所需要的理论和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2],将这些方法和自己鉴赏时的感受进行结合,就能够使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一、要下意识的对与诗词相关的文学语言知识进行积累

1、掌握出现在古诗词中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作者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抒发的感情或者志向。因此,将蕴含在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清楚,包括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利于对古诗词的意义进行正确解读,对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当领会,来感受属于作者的独特的艺术成就。例如李商隐就曾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和王粲、贾谊有关的两个典故[3],来表达自己的愤慨,虽然自己志向远大、满腹经纶。然而却无人识得千里马,不能为人作用,表达出了自己的无奈、感世伤时以及无尽的忧愤之情。辛弃疾曾在水龙吟中接连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对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自己长年羁旅的愁苦,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的激愤之情,但作者并不希望自己和张翰一样去官归隐,更不愿自己像许汜不顾国家利益和安慰,只顾自己的利益,在国家危难之时还买房置地。作者借用桓温的故事来对自己的忧愁和恐惧进行表达,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风雨飘摇,。自己的年岁也在不断增加,时光流逝,然而北伐依然遥遥无期,作者担心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能再进沙场为国效命,表达了自己深深地爱国之情以及为国效力和希望中原得以收复的愿望[4]。这种对国家深沉的爱以及自己报复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2、对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字义、修饰手法的等进行准确理解

在传统的古诗词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是其独特的特点,有很大一部分的诗词中字词所表达的都是由其引申出来的意思,有时也存在你人、比喻、象征、借代等[3]。例如“长安”,虽然之前指汉唐的京城,而在古诗词中可以对每个朝代的京城进行指代,同时古诗中还经常用日下、日边来对京城进行指代。同时对与皇帝的诏书也有不同的用词,如鹤书、黄书除此之外,很多古诗词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是读者进行诗词阅读的时候身临其境,对这些字、词以及艺术手法进行掌握才能更好地对中国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把握。

二、要注意对作者生平、志向、人生阅历等进行研究

我国古诗词大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感而发所作,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创作原因,以及作者想要借此诗抒发的志向或者写此诗的特别用意,作者优势会用隐晦的手法进行表达,因此,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遭遇、作者的志向以及审美追求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对要欣赏的诗词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其字面意思就是一首冬天在江面进行垂钓的写景诗,然而如果对作者的志向以及生平背景进行了解之后再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那么简单,当时作者遭到贬黜来到柳州[4],作者借此诗表达的是自己在政治上的苦闷不得志,然而尽管如此,仍不愿和别人同流合污的伟大志向和高贵品格。

三、对要鉴赏的诗词的风格进行准确地把握

在对中国古诗词进行欣赏和阅读时,要对诗词的演变发展规律以及脉络等进行准确把握,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流派,他们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以及各自不同的代表作品,要对这些不同流派的作家进行全面的掌握如南北朝的山水诗大多追求自然美和人格美的统一,唐代的诗歌更有激情,中唐时期较为平易简淡,晚唐时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诗歌比较忧愁沉重,宋代诗词更加注重感悟和理趣,元、明、清则更追求自然本真。将这些已有的理论作为自己进行诗歌鉴赏的基础,可以更好地对诗词的意境进行理解,减少鉴赏古诗词的难度,开阔视野,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我们要掌握诗词中营造的艺术之美。

1、体会诗词中营造出来的意境之美

意境指的是各种所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指的是作者通过对景物以及生活画面的描绘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贯穿其中形成的一种艺术氛围,它能够使作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诗词激发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作者自觉地对诗词中所描绘景色进行联想,感受诗词中的艺术之美。这也是古诗词被称为艺术的原因[6]。例如杜甫的登高。对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进行体会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中的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音乐美,和音乐密不可分。诗词合辙押韵,同时对仗、字数、韵脚以及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等都是对诗歌音乐美的体现。不同的平仄之间,利用声调的搭配,相互协调,体现诗词的音乐美,在对诗词进行朗读时,要学会对这种美进行感受。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还在于它具有绘画美。我国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事物的形态以及色彩的描绘,诗词的绘画美由此而来。例如,壮丽的自然景物,是人们通过精炼而又生动地描述,将大自然的魅力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通着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思考和构造,不仅有利于读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面对一些激发[5],还有利于读者对诗中描绘的大好河山进行感受。这也是古典诗词魅力所在的原因之一。

古诗词的语言艺术还在于短小精炼[7],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词做到生动凝练的同时还能准确的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效果。语言表现力极强。

鉴赏中国古诗词必须把握古诗词中的语言艺术,同时结合自己的鉴赏理论,真正地体会到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四、学会应目會心以及迁想妙得

对中古典诗词的阅读和赏析,要学会对诗词的言外之意进行品读和分析。即要想透彻的对古诗词进行赏析,首先要做到应目会心。

诗人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运用,千锤百炼,把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感受和大自然倾注于诗词之中,才是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诗的美妙。这也是古典诗词有韵味的原因,有的诗词敦厚朴实,有的则幽婉凄凉。这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诗的魅力仅通过眼睛是感受不到的,重要的是眼睛观看之后的读者的心灵感受。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才是对诗歌的赏析。面对一些诗句中描绘出来的宏伟壮阔的景象,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鉴赏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用心感受,即没有做到应目会心。对中国古诗词进行鉴赏,学会应目会心是基础要求,例如雨打芭蕉、梨花带雨等,必须依靠作者自己的联想才能更好地进行体会,只做到应目做不到会心,是不会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的。

其次要做到迁想妙得。迁想妙得指的是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反应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和欣赏时,不仅要理解诗词的内容,还要结合自己的主观联想和想象。即在欣赏诗词时,要学会迁想,不要拘束想象的翅膀。这样体会到的艺术效果会更加的传神,为心灵的感受提供基础,读诗,本身就是在对艺术进行探索,对神秘进行领悟,这一过程中想象力必不可少。对诗的感受是对坐着的阅历、思想以及作者的伟大志向的体悟。我国的大部分诗都讲求意境,作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概就是对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艺术之美的最好的形容。它的美只能通过作者对作品细微的感受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体现出来。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听戏文时不禁潸然泪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林黛玉感受到了戏文中表述的情感,心动神摇,她在听的过程中对戏词进行细细地品味和想象,又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从而与戏文的创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整个迁想妙得的过程。在感受诗词内容的同时使得诗词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处理好其他的影响因素

1、对诗词进行阅读和赏析要选择相对静谧的环境

诗词的特点是精炼,寓情寓理,将作者的感情和文字进行融合,而不像小说那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吸引人的眼球,因此,在阅读诗词时,我们要选择一个相对静谧的环境,通过外部的安静环境来营造内心的宁静,使读者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诗的内容之中,用心感受作者这篇诗的言外之意,才能够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更好地对诗词内容进行把握,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2、读者自身要有文学功底

一定的文学功底是读者进行诗词阅读欣赏的基础,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文学精华,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比如中国古代作者在诗词众多运用比喻、拟人、引用典故等手法。来侧面反映自己的心情以及某些社会现象。诗词是意象艺术,不是具象艺术,诗词的表达往往很含蓄,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诗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诗词进行赏析,更到位的对作者的情感和志向进行理解。

总结: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富性,对诗词的赏析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要对作者的生平阅历,以及当时所处的大环境进行准确把握[7],才能正确的对实词进行赏析,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向和要抒发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高烈明.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问题探析[J]. 芒种,2014,11:213-214.

[2]李瑞河. 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J]. 语文教学之友,2008,12:18-19.

[3]黄金肖. 如何阅读欣赏古典诗词[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09:74-75.

[4]金鹿. 传承中华古典 诗词音乐之美[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2-13004.

[5]褚斌杰.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欣赏[J]. 求是,2000,03:29-32.

[6]杨玉花.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82-83.

[7]陶然. 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路径——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15,13:12-15.

作者:尹菲阳

第3篇:论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摘要:音乐能给人们更多美的体验,给人们带来更多心灵上的启迪。音乐是时代精神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是不同时代所流行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当前,我国最主要的音乐形式是流行音乐,而古典音乐由于人们接受程度不高,尚在小范围内流行。但古典音乐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们带来更多艺术的享受。笔者结合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现状,分析了古典音乐的基本特征,对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前景提出一些浅见,以为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古典音乐;当代中国;发展前景

古典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气质,能有效营造更加安静和谐的艺术氛围,为人们带来安详沉静的心灵体验。当前,古典音乐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不太理想,欣赏主体范围相对较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音乐厅,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但必须强调的是,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古典音乐相对专业,普通群众深入了解不够,艺术欣赏水平不够,这也影响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古典音乐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群众,才能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音乐,扩大古典音乐的受众范围,进而推动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状

音乐的发展必须要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同,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程度较低,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属于较为冷门的音乐形式。当前,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蕴含西方文化的古典音乐,了解尤其不够深入。古典音乐作为一种舶来品,文化底蕴本就不同,且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普通群众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目前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欣赏古典音乐,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是纯粹喜爱。对于我国市面上古典音乐的一些音像制品,由于价格较高,普通群众往往望而却步,使古典音乐不能很好地走进群众。同时,古典音乐自身由于韵律不容易上口,情感表达不那么直接,无法像流行音乐那样给人们直观的体验,这些都限制了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近些年,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接受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青年群体,他们接受能力较强,对西方艺术有一定的认同,加快了古典音乐在青年群体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管弦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另外,一些国际级的古典音乐大师到中国开展音乐会,他们将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创新了古典音乐的形式,让更多中国群众开始接受、了解、学习古典音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典音乐必然能在我国打开更好的发展局面。

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

说到古典音乐就不可回避的要谈到与之相对的流行音乐,在人们的认知中,这二者是对立的。但从艺术本身来说,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艺术形式,他们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并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可知,古典音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是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有的,在创作上,古典音乐结构要求严谨,手法要求规整,发展要连贯,在演唱过程中,表达要理性严谨,感性要与理性高度统一。另外,古典音乐在艺术发展历程中,也经过多次洗礼,之所以能成为音乐艺术的重要内容,就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当然,流行音乐自身也有明显的优势,就我國对流行音乐的界定来看,主要是当代流行的通俗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和表达形式也多与生活有关系。与古典音乐相比,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内容较为现代,情感表达直接,旋律容易上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受访群众都是从喜爱流行音乐,进而喜欢上古典音乐的,其原因就是因为美好的音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在感受到魅力之后,就会去追求更深刻、更美好的音乐。

三、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

第一,加快古典音乐的普及,扩大受众。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发情感共鸣,在全球化的今天,音乐无疑是沟通世界的重要手段。音乐在本质上与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对美的认知,古典音乐就有这样的功能。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群众对古典音乐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接受程度有限,为了加快古典音乐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推广古典音乐。首先,从政府层面应该做好推广部署,借助融媒体介绍古典音乐相关知识,帮助人们了解古典音乐;其次,教育部门要做好音乐赏析等课程安排,从小学艺术教育开始,融入古典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德国青少年教育计划等成功案例;最后,要确保古典音乐深入人心,不能光在形式上加大推广力度,重要的还是要从作品创新、管理规范等多个环节,做好推广部署。

第二,创新古典音乐形式,让古典音乐走近群众。上文分析到,古典音乐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古典音乐专业性强,给人一种“只可远观”之感,人们总感觉欣赏古典音乐,都是西服领带的专业人士,正是这种“距离感”,让古典音乐推广受阻。从推广角度来说,如果一种事物一味尊重传统、不随时代发展,改变形式,只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可以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让人们感受古典音乐不那么“高冷”。其实古典音乐在发展中,也经历了多次的完善和发展,如理查德克莱德曼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马克西姆创造性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创造了克罗地亚狂想曲等作品。在中国,可以考虑将古典音乐与喜剧元素相结合,打破人们对古典音乐“高冷”的认知,让人们感到古典音乐很亲近,很有趣。近些年,古典音乐开始与舞蹈等多种艺术相融合,让更多人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古典音乐,人们理解起来不更容易,同时,也有将古典音乐与动漫等艺术相结合的,这些都推动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借助互联网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2020年,中国互联网使用人数超过10亿人次,在这个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发展古典音乐,将是强有力的平台和抓手。将古典音乐的发展融入到互联网当中,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古典音乐。当前,很多公司已经在尝试这种新模式,如新浪网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合作,为广大网名打开了古典音乐欣赏的大门。从互联网发展战略高度推动古典音乐发展,看似高端,实则是将古典音乐推向群众,给普通群众带来一场视听上的盛宴,一些不了解古典音乐人,开始走进古典音乐,受众范围开始不断延伸。另外,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网络交往的手段,也可以借助微信等,加快古典音乐的普及推广,比如设置古典音乐专业模块,真正让古典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作为经典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古典音乐决不能失去其应有的艺术魅力,更不能让它在当代中国失去发展动力。古典音乐虽然正规、严谨,但它正与时代相融合,散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始终面向全体群众,无论高低贵贱,不管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古典音乐都能起到抚慰人心、净化人心的作用。因此,只要人们肯接受、肯尝试,就能体会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进而成为它的忠实听众。

参考文献:

[1]贾晓伟.音乐十二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阿申.古典音乐一本通[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张文静

第4篇:中国古典音乐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聆听音乐,了解我国古代音乐及创作手法。

2通过聆听、视唱,感受音乐语言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

3通过学习,熟记并掌握的主题音乐。

教学重点:

1欣赏、聆听、分析音乐作品,

2教学难点:音乐语言的分析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导入新课(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介绍)

3、 欣赏音乐片段并回答问题。

(1)你以前听过吗,在哪里或在什么情况下听的。

(2)、听了作品你有何感受。

(3)、听了这个作品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段,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一段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

1. 认识音乐家舒曼、安德森、哈恰图良

2. 欣赏《快乐的农夫》《雪橇》《打字小姐》《马刀舞曲》 教学目标:

1. 认识音乐家舒曼、安德森、哈恰图良,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感受音乐作品传达的不同情感。

2. 用律动、想象、打节奏、表演等不同学习方法体验每首乐曲表现的情感和主题,能从音乐中感受其在节奏、演奏乐曲上的特别之处,能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教材分析:

《快乐的农夫》乐曲非常短小。作者将旋律放在低声部,运用了大量附点音型,使乐曲充满活力。全曲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作了反复。 《雪橇》乐曲分为ABA三个部分,乐曲一开始是个小引子,第一段结构是a-b-a,b和a相似,但更为优美抒情些。中段B以重复音渐强的手法发展乐句,通过一个小过渡,回到稍加变化的A。

b

《打字小姐》用打字机的节奏描绘了都市中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乐曲A-B-A结构。A是用十六分音符组成。不时有休止符,是节奏不稳定,像是在打字时间歇,并有模仿打字机的声音。这种模仿在B短小时了,乐队由持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并用强弱对比来增强乐曲的诙谐感。

《马刀舞曲》芭蕾舞曲《加雅涅》选曲,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定音鼓、军鼓、长号和弦乐的伴奏下,表现出热情、活泼的主题部分。中级部分是萨克斯管和大提琴演奏的旋律,第三部分重复了第一部分并出现了一呼一应的乐句。

教学难点:

1. 感受乐曲表现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在欣赏中获取作品的相关知识,如作曲家、作品背景、主题情感、曲式结构等。 教学准备:学习过程卡、音乐CD、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学习卡 (第2课时)

1. 作 曲 家:舒曼是

国钢琴家。

安德森是美国人,他的作品特点是

,使许多儿童热爱上古典音乐。 哈恰图良是前苏联人国人,《

舞曲》选自芭蕾舞曲《加雅涅》。 2. 音乐作品:

《快乐的农夫》 请随音乐哼唱这首舞曲,你觉得农夫为什么会快乐? 《雪橇》 是

的作品,音乐作品的结构是

《打字小姐》 你能随音乐的第一段和第三段表现出16分音符的飞快打字情景吗?第二段的节奏是

分符。

《马刀舞曲》

你知道乐曲背后的故事吗?乐曲由

演奏乐器演奏的。 3. 我的感受: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最喜欢《

》是

国音乐家

的作品,表现了音乐人物

今天的学习使我明白了

的道理。四(

) 班

教师评价:

一、复习第一课时学习

1)教师播放音乐作品片段,请学生听辨乐曲名 2)分别交流自己对四首乐曲掌握的相关知识。 《小狗圆舞曲》 《小猫圆舞曲》 《电闪雷鸣波尔卡》 《野蜂飞舞》

二、《快乐的农夫》欣赏

目标:

认识音乐家舒曼,能随音乐用LU哼唱旋律,从音乐作品中了解劳动快乐的意义,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过程:

1. 介绍音乐家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等杰出的作品。

2. 欣赏乐曲

1)思考:乐曲旋律主要是低声部还是高声部?表现的是农夫还是农妇的形象?音乐用怎样的节奏特点表现了音乐形象怎样的心情?

2)欣赏 3.交流

1)低声部,表现的音乐形象是农夫 2)附点节奏 4.复听

请学生跟随音乐用LU哼唱 5.交流

思考:农夫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引导学生劳动是快乐的,认真学习也能带来快乐。

三、《雪橇》欣赏

目标:

认识音乐家安德森,感受音乐中圣诞老人驾车送礼物时的快乐情绪,能听辨出ABA的音乐结构。

过程:

1. 打击乐器创编

1)情境创设:骑着小马去散步,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表现形象。 马蹄声:

da da

da da 铃铛声:

ding

ding 教师哼主旋律,学生表演 2.完整欣赏

1)思考:乐曲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能感受到它的曲式结构吗? 2)交流:听到马蹄声、铃铛声„„ 3. 音乐情感

思考:《乘雪橇》表现了作品怎样的主题情感? 帮助别人的快乐,劳动的快乐。

四、《打字机》欣赏

目标:

能感受打字机发出的节奏和声效特点,运用模仿打字的方式了解乐曲ABA的曲式结构和每段特点,能想象乐曲表现的情境。

过程:

1.模仿打字机动作

1)介绍旧款打字机,特别是“嗒嗒”的打字声音和换页时发出“叮”的声音。 2)速度练习

XXXX XXXX XXXX X | 十六分音符

XX XX XX X| 八分音符 节奏变紧密了。 2. 欣赏乐曲 1)跟随音乐表演 思考打字小姐的节奏紧密都一样吗?如果有变化表现的是她怎样的心情? 2)交流 乐段

打字节奏

情境想象 3. 作曲家 安德森

五、《马刀舞曲》欣赏 目标:

能知道乐曲的故事,能感受定音鼓、军鼓、长号及弦乐器伴奏下,木琴以急板表现的热情活泼的主部主题以及大提琴和萨克斯管变现出来的优美抒情主题,并能用形状表现出音乐结构。

1)教师提出以上情绪

2)请各小组商量后选择合适的形状 2.了解乐曲的故事

„„本曲选自舞剧第三幕第二场,当阿尔缅恢复视力后,加雅涅投入他的怀抱,村民们为他们祝福时的群舞音乐。

3. 欣赏

1)边欣赏,边随音乐情绪选择合适的形状。 2)各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形状结构。 4.教师总结

今天欣赏的乐曲都是表现了快乐的情绪,前三首都是表现了劳动活动的快乐,后一首表现了人们重归于好后的喜悦心情。我们感受到三部曲式的音乐都是ABA结构,每段的旋律速度、情绪都有显著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第5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教案教案完成版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

万州三中——隆凤华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二、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时采用观看视频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2、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想法通过多条渠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体会。

教学课时:1课时 。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播放影片、比较、讨论、反思、 对比等。 教具预备:影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视频引入

问 : 什么地方?

答:。。。。。。

颐和园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园林,去欣赏它们的惊世之美。

颐和园内的昆明湖以西湖为蓝本,占地十分广阔。整个颐和园相当于一百个万三中这么大,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保存最好的皇家园林,是皇帝办公的一处园林,相当于二百个万三中,其中建筑十分严整,富丽堂皇,色彩浓丽。

(小结) 出示皇家园林的特点: 宏大 严整 堂皇 浓丽 中国古典园林发于西周,明清为巅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除了皇家园林之外,园林还有哪些类型?那么。。。 答: 私家

分类总结(出示幻灯片) 私家园林

寺庙园林 城郊景观

2、刚才我们欣赏了皇家园林,而最能代表私家园林是哪里?------ 苏州园林

有人把苏州园林称为万园之母,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苏州园林式各地园林的标本,如果欣赏中国的园林,任何人都不应错过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苏州园林之美。在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出现ppt) 有什么样的特点?

由哪些景观构成?

(要素)

播放视频(苏州园林)

解说: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 全园以水为中心,占园区一半以上,其中莲花摇曳,绿树成荫,怪石嶙峋,亭台楼阁,使人如在画中。 留园与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四大名园。网师,是渔夫,渔人的意思,因为园林主人多为士大夫阶层,许多人都向往归隐的生活。环秀山庄与狮子林假山著名,多而不乱,变化繁复,美轮美奂,取自自然却高于自然,使人感到虽在城市,如在山野之中的乐趣。

⑴、提问

苏州园林的特点: 对照皇家园林的特点来看 宏大 严整 堂皇 浓丽 小巧 自由 精致 淡雅

⑵、提问 由哪些景观构成(元素) 答: 山石, 水, 建筑, 植物

⑶、如何运用?举个例子,同学们去逛新世纪,排除钱的问题,让你来打扮自己,挑选衣物,你选择的时候,时候要看衣服的布料,样式,花纹,再看时候合身,在一起时候协调?那我们在园林中运用这些元素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选材,再作组合,最后景观就是如诗如画的美景。 A.首先说山石

华夏民族史一个热爱山石的国度,山石使我们更加贴近自然,使人身心愉悦,苏州园林中的山石主要是太湖石,其造型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深得人们喜爱,太湖石可以单独成景,如留园的冠园峰,此为太湖石中的罕见的大石,其高6.5米,相当于两层楼这么高,被称为古典园林中三大奇石之一。太湖石更多的是被叠作池岸或假山,池岸使边线不规则,富有变化,而堆叠的假山,有着很好的分割、屏障的作用,还可以扩展空间。分割、屏障使园林景观增加了近景远景的层次,而叠山的手法使园林在立面空间上增加了层次,(分析图片)环秀山庄的假山:由太湖石构成,形态优美,玲珑剔透,横向切分空间,阻隔视线,使景色更加幽深,纵向上增加了层次,既有洞天又抬高了亭子,便于登高而望远,既是美景又可赏景

B.古典园林的蓝本其实是山水画,无水的园林几乎是不存在的,水是园林的灵魂。水可静可动,与周围的山石建筑植物相映成趣,平添无限风光。

水最主要的运用:瀑布,水池

水池中的建筑 掩 隔 破,使水面景观得以丰富。 分析:小飞虹廊桥

C.植物

石,水,植物都属于自然景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苏州园林中,以植物命名的景观有很多。如:芙蓉水榭,植物在园林中不可少,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提问)

出现图片 沧浪图 拙政园

分析作答 成片 亦可单株、几株 几棵成景

作用:组合成景,自然悦目。

D.问:如果一个地方,有山有水,有树,是否就是园林? 答:。。。。

问:还应该有什么? 答:建筑

园林的概念:有山,水,植物这样的自然景观,加上建筑与之融合,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提炼形成的美的环境叫做园林。

建筑物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游览的场所。园林中的建筑造型别致,既可用于居住,行走,也可用作景观点缀,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下面我们有请红队蓝队为大家讲解。

总结:刚刚两队同学为大家进行了精彩的讲解,请给他们热烈鼓掌。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造型别致,功能齐全。既可赏景,也可作为景色欣赏。在这些建筑上还有一些特殊的装饰物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匾额对联。

出示“长留天地间”---留园的来历,书条石“荷风四面亭”是否得意,诗意与美景相得益彰,使人如在画中,神游古今,更有一种悠闲超然物外的意趣。

3、刚才我们一起了解构成古典园林的要素,有哪些? (复习)以及他们的构成方法。

a现古典园林的艺术美感,现在我有请同学讨论一下,这一幅画面由哪些画面构成,主要景观石什么,美在哪里,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苏飞苑”是一处以假山,小瀑布与亭子组合的水景,植物为点缀,其中怪石嶙峋,玲珑剔透,叠积为山,流水为瀑,山上小亭如鸟展翼,水流潺潺,山石叠嶂,使人如在山水间,心旷神怡,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建筑物与自然之景物完美结合,这也体现了园主人追求自然,追求山野之趣的情怀。

b请同学们欣赏这幅画面,根据我们所学,写一段。 评论的文字

有哪些要素,如何构成? 美在哪儿(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意境或者思想情感?

总结——诗情画意正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4、介绍苏州四大名园

三、拓展

介绍本地园林《静园》

四、结束语

现代园林不仅包含我们刚刚所讲的古典园林,也有公共园林——公园,以及城市绿化。同学们现在是城市的居住者,不久的将来就是城市的改造者或是建设者,也许今天所学的知识会对同学们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第6篇:二年级下中国古典诗词欣赏教案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教案

第一课《鹿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鹿鸣》。 2.知道此诗大概意思。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中除了“风”这种体例的诗歌,还有“雅”和“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作品《鹿鸣》。

有一个成语叫作“知书达礼”,意为熟悉诗书,懂得礼仪。这个成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之一,自出现之日便沿用至今。那么,这里这个“礼”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借助书本与网络,回到古代,回到最讲究礼乐文明的时期--周代去看一看吧。

二、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礼乐文化的资料。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明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先秦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外交政策等都受到这个大文化背景影响。通过对礼乐文化的感性认识,使先秦文学的学习形成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氛围。

三、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 (4)解决生僻字词

四、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谈诗意。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鹿鸣》这首诗,从中我们懂得了古时人们宴饮的礼仪场景。

第二课《沧浪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沧浪歌》的句子中生僻的字。

2.了解渔夫劝屈原的故事。 3.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解读各词意思,理解每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屈原与渔夫的故事。

第三课《河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河伯》的句子中生僻的字。

2.了解屈原的故事。

3.理解屈原那种心胸开阔、意气昂扬的心境。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解读各词意思,理解每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以及端午节的由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 (4)解决生僻字词

四、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谈诗意。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五、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屈原登上了昆仑山,极目远眺,壮丽河山尽收眼底,深深感受到了屈原对自己故乡的赤子情怀。

第四课《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短歌行》的句子中生僻的字。

2.了解此诗大意。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解读各诗句意思,理解每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介绍曹操的生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 (4)解决生僻字词

四、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抓住重点字词谈诗意。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五、小结

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第四课《龟虽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龟虽寿》的句子中生僻的字。

2.了解此诗大意。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解读各诗句意思,理解每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 (4)解决生僻字词

四、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抓住重点字词谈诗意。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五、小结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第五课《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 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三、自读诗歌

1. 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 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四、感悟诗歌

(一) 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二) 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 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 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 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第六课《于易水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识2个生字“易、宾、冠、昔”。 2.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诗意。

3. 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抑郁、激愤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好吗?(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和这个故事有关。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出示题目:于易水送人 学习生字:易、宾

2、你们知道骆宾王吗?谁会背他的诗?(学生背《咏鹅》) 骆宾王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二、整体感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这一首送别诗,再一起来读一读诗的题目。 (易水:河流的名字,位于河北省易县,是荆轲与燕太子丹告别去刺杀秦王的地方。)

师: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2、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吉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3、指导朗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昂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

师:骆宾王自己也像荆轲那样,有着一身的报复,但是生不逢时,但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实现,心中充满了孤愤不平之气,谁能把这首诗读好。

4、熟记成诵。

第八课《早寒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早寒有怀》,理解大意。

2、熟读诗歌,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理解诗人运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所抒写的思归哀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已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点名背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思乡怀人的古诗,诗人借助孤灯、一雁、落叶这些意象抒写了旅途漂泊的孤寂和因此而产生的思乡愁情。这节课,让我们再来鉴赏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板书课题)

[注]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二、诵读、理清生僻字词

1、学生自由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两遍(教师作诵读指导)

提问: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最能从哪句中可以看出其情感?

明确:抒写思乡之情。从“乡泪客中尽”这一句可以看出。

三、理解诗句内容

1、师讲解诗歌大意:树叶飘落,一行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辽阔的江面上分外寒冷。我的家乡在那曲曲弯弯的襄水边上,如今被隔开,在那遥远的楚天云端。思乡的眼泪已在漫漫的旅途中流尽,家中的亲人啊,也一定在遥望那一叶远天的归帆!此时,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远望,江水滔滔,与海相平,黄昏中更觉漫漫无边。

2、“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这里指导学生通过欧阳修诗句“一夜西窗雨不闻”中用典的意思来理解)

四、小结:

这首诗,诗人借助落木、鸿雁、北风以及归帆这些意象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运用了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想象、典故等表现手法。

第九课《从军行七首(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2.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今天来学习其四。

二、学习古诗:

1、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2、小组交流,师正音

3、师概括大意

三、小结

此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全诗表现了将士们驻守边关、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第十课《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池上》,认识“撑”“艇”“萍”生字。 2.知道此诗大概意思。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儿童古诗——《池上》。 (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题目的意思你读懂了吗?(生答:池塘上、荷塘之上)

3、夏日池塘之上发生了一件怎样的趣事呢?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白居易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古诗,敲响韵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交流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评1:你读得不仅字字正确,而且声音洪亮/你的朗读自信而有情感。)

2、学习生字“撑”“艇”“萍”

3、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古人读诗讲究抑扬顿挫,音律和谐。) (1)谁能来试着诵一诵?

三、理解诗意

结合课文后的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池上》这首诗,感受到了小娃的天真可爱。

第十一课《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问刘十九》。 2.知道此诗大概意思。

3. 解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池上》,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齐背这首诗。刚才同学们背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唐诗《问刘十九》。

2.齐读课题——《问刘十九》,解释题目。(刘十九:指刘轲,作者朋友,时隐居庐山。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

二、知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的诗大部分是揭发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反映民生困苦的作品,语言也通俗易懂。据说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读给老太太听,如果老太太能听明白,才肯罢休。

三、品诗意 1. 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3.解决生僻字词

4.师生读,分组读,谈诗意。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四、小结

本诗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隐居时所作,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挽留友人喝酒的情形。

第十二课《终南别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终南别业》。 2.知道此诗大概意思。

3. 解唐朝诗人王维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诵读古诗,塑造情境:

1.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诗仙李白最耳熟能详的作品莫过于《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生读背,发现绝句有五言与七言)。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让人难以忘怀。(生读背,认识律诗,了解五言和七言。) 2.看看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引导发现句数的不同)像这样四句为一首的称之为“绝句”,八句为一首的称之为“律诗”。而且律诗每两句就有自己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结合诗句说一说)

3.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今天我们要读的是王维的一首诗,了解他吗?

(出示资料,学生阅读,识记关键词。)

4.今天我们要读是这首诗叫作《终南别业》。 (板书课题,出示诗歌。)

5.这也是一首律诗。诗题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内容? (“别业”的含义?看图了解,即为另一处住所。)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古诗,要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指导提升,读出节奏。

3、了解诗意,体会意境:

(1)对照着注释读一读,了解一下这首诗描述的情境。

(2)对照译文再看看,把自己刚才不懂的地方再读读。

(3)同学交流:说说这首诗描述的大概情境。

(4)指名描述,注意关键词的理解。 (5)拓展想象,体会情感:

特别注意第二联(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里面“每”字表明“兴来独往”的频繁,“独”和“空”写出了诗人陶醉在山林间的几丝无奈与落寞,兴致来了等不及邀人同往,表明了作者作为一个洒脱的隐者的孤独。

第三联(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对偶工整,流畅自然,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写出了诗人的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诗中有画”。)

四、小结

这首诗意在写诗人隐居终南山时悠然自得、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第十三课《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学生能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品味诗的美好意境,体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品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品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我国唐代,是诗歌繁盛的时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如诗仙——(让学生说出),诗圣——(让学生说出)等,他们的诗 作千古流传,经久不衰。这些诗人也常常以诗会友,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他们相见时饮酒作诗,分别是依依不舍,留下了许多灿烂的诗篇。

2.师:李白就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大诗人,孟浩然要去扬州了,他 们在黄鹤楼上饯别,留下了——

学生背诵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师:他,大诗仙李白,应汪伦之邀,前往桃花潭,临别之际, 汪伦踏歌送行,李白激动不已,留下了——

学生背诵出《赠汪伦》。

3.其实,李白还有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大家想知道吗?本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板书:

送友人

李白

二、走进李白的《送友人》。

(一)朗读《送友人》。

1.多媒体显示《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提出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

3.学生自荐朗读《送友人》,师生评价。

4.指名让学生朗读《送友人》,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 完善不足之处。

5.学生分小组比赛朗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好。

(二)理解《送友人》。

1.学生默读该诗,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 决。

预设: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护城河 。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蓬草枯后根断,又名“飞蓬”,常随风飞旋,诗人用“孤蓬”喻指i远行的朋友。

⑤征:远征,远行。

⑥浮云:飘动的云,这里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任意东西。(把落日比作自己,抒发作者对友人的难舍难分)

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⑧兹 :现在

⑨萧萧:马的嘶叫声。

⑩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2.依据关键字词的意思,学生依次说出每句诗的大意。学生先说,交流后,整理记录下每句诗的大意。

3.两两配合,一人说诗句,一人说出诗句大意,然后交换进行。

(三)欣赏《送友人》。

1.师: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在送别诗中堪称独树一帜。那 么,后人为何如此推崇李白的鹅《送友人》呢?请同学们先静静思考,写一写,再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引导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赏析《送友人》。

①诗中有声有色。声——萧萧班马鸣。色——青山、白水、浮云、落日。

②诗中有静有动。静——青山横北郭,动——白水绕东城。

③诗中有景有情。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落日。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④诗中对仗工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学生齐读《送友人》,在朗诵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诗的美好意境。

(四)背诵《送友人》。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该诗,看谁最先背诵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硬笔书法纸上书写《送友人》。

2.展示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师生欣赏、评价。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有关送别的古诗句五句。

第十四课《送灵澈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如画的诗歌《送灵澈上人》。

二、作者与背景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

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2、注释:

(1)灵澈:中唐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3)杳杳:深远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5)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3、诗歌大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渐行渐远。

四、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和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心情。

第十五课《八阵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二、诵读诗句

1. 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3.解决生僻字词

三、品诗意

1.师生读,分组读,谈诗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 “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四、小结 这是一首咏怀诗,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同时抒发蜀亡并不是诸葛亮的过错。

第十六课《画眉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能简单的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他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画眉鸟》,看欧阳修是怎样表达对自由生活的理解?(板书诗题)

(二)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学生说出对欧阳修的了解,教师进行补充。

2、写作背景 被贬滁州,有感而发。

(三)读诗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

2、 齐读古诗

3、 指名读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赏析古诗

1、百啭千声随意移,

啭:鸟婉转的啼叫。随意:随自己的心意。 译文:画眉鸟随着自己的心意啼叫。

问:这句诗在写什么?(画眉鸟的啼叫)板书

问:从诗句中科看出画眉鸟生活的怎样?(自由自在)板书

2、山花红紫树高低。

译文:山林里的话颜色鲜艳,数木高高低低。 问:这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板书

问:这样的环境让画眉鸟感到怎样?(快乐、美好)板书

3、始知锁向金笼听,

始知:现在才知道。金笼:用黄金做的笼子,说明吃喝不愁。 问:“听”现在被锁在笼子里的画眉鸟必须听谁的?(主人)如果不听主人的话会怎样?(被训斥,打骂甚至不给东西吃)“锁”表面上看是说身体被锁在笼子里,实际上是指?(失去自由)板书:生活无忧,失去自由

4、不及林间自在啼。 不及:不如。

译文:现在才知道所在笼子的画眉鸟它的叫声不如在生活在山林里的画眉鸟啼叫动听。

诗人把生活在不同地方的画眉鸟的啼叫声进行对比。 问:作者更愿意做生活在哪里的画眉鸟?从而表明作者向往怎样的生活?(板书:自由快乐)

(五)小结 诗人曾在朝廷当官,但是却陷于政治斗争。因此诗人的举止言行必须有所顾忌,处境就像笼中的画眉鸟。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他被人陷害,被贬滁州之际。此时他才明白,金龙固然待遇优厚,代价却是失去自由和快乐。所以诗人借画眉鸟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其中画眉鸟就是他的化身,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言志。

第十七课《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二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出示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2、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

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三、学习《游山西村》

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诶!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四、小结

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

第十八课《上京即事(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上京即事(其三)》。

2、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 (4)解决生僻字词

二、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

2.根据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意。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三、小结

诗人以清闲的笔调描绘了祖国北方风光和少数民族的生活。此诗着重描写草原上日落放牧的情景和牧民的生活习俗。

第十九课《上太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上太行》。

2、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诗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

2、 齐读古诗,师纠正读音

3、 指名读古诗

二、解诗意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意。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

三、小结

这是一首行旅诗,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第二十课《对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对酒》。

2、了解诗人,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认识诗人

秋瑾(1875~1907),女,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当时秋谨刚刚回国,遇被捕的革命党人,她不惜变卖首饰搭救革命党人.她还买一把宝刀,常常舞刀在手.畅饮美酒,别人劝她珍重自己,她说:我会珍重自己的满腔热血,来报效国家.此诗就是写自当时秋谨饮酒之时。

二、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古。

2、 生齐读古诗,师纠正读音

3、 指名读古诗

4、论诗意。

三、小结

秋瑾是一位女革命家,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金钱是轻视,同时,更展现了她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豪侠性格。

第二十一课《菩萨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菩萨蛮》。

2、了解这首词意思。

3、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激发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走进宋词,亲近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菩萨蛮》词的意思,激发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走进宋词,亲近语文。 教学过程

一、学词

1、认识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牌名。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

2、自由朗读古词三遍。

2、 齐读,师纠正读音

3、 指名读

二、解词意

根据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三、小结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

第二十二课《相见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词句大意。

2、准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3、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2、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诵读词句

1、学生读,互相点评。

2、师范读,学生模范。

读准字音、重读(锁、别、头)、轻读(寂寞 清秋)、绵音(离愁、心头)。

三、理解词意

1.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

2.词意: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四、小结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

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诵这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

第二十三课《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词句大意。

2、准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3、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2、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初期有一位词人以神童入朝,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整体感知。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

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3.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4. 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 ——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 ——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5.本词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蕴含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在先,生活的不因为消逝而虚无。

三、课堂小结

晏殊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也无法挽回流逝的时光,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的脚步匆匆离去。宦海风波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同学们:不要为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伤感,不要为无法承受的压力而气馁,不要为无法完成的任务而抱怨,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

第二十四课《采桑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采桑子》。

2.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

2.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他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二、朗读全文

1、学生读,互相点评。

2、师范读,学生模范。

3、分小组读

三、理解词意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四、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第二十五课《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二、诵读感悟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点名读、分组读,师纠正读音。 3.解词意。

三、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通过途中遇雨仍吟啸的行为,表现了作者豁达是风度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第二十六课《清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

2.通过看注释,想象描绘诗中情景,感受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意,感受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懂题意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清平乐是词牌名,词在当时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牌名其实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他表示一种调子,一种节奏、一种情境,按照这样的说法,猜猜清平乐的节奏应该是急速的还是舒缓的?

二、诵读全文,感悟真情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师范读,纠正读音。 3.全班齐读。

4.说词意,悟真情。

三、小结

这是一首惜春之词。作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恋春之情。

第二十七课《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理解词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意,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历经离合丧乱;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一首词《醉花阴》。

二、诵读全文,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师范读,纠正读音。 3.全班齐读。

4.根据课文注释说词意。

三、小结

这是一首重阳怀人词。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加人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第二十八课《卜算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卜算子》。

2.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的排挤。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卜算子》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遭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通读全文,正字音

1.请同学们先默读。

2.请学生读,纠正字音。(重点指导朗读)

三、理解词意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2.介绍陆游

陆游

(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早年参加考试荐送第一,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dí)一群小人们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恢复中原,又被统治集团所阻止,而不得志;晚年赞成韩侂(tuō)胄(zhòu)北伐,韩侂胄失败后,又被诬陷。

陆游写梅花,其实就是写自己,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那高洁品格的梅花是陆游的化身。

四、小结

本词为咏梅名作,全词借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

第二十九课《南乡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 ,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

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三、读词,自主学习

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借助注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生自由读)

2、检查读词

3、合作读。

4、交流读懂的部分。

四、品词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 交流:

1、“怀”英雄。(副板书:孙仲谋)交流孙权。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2、 学习下阕

a、理解:万兜鍪。齐读。

b、理解坐断江南战未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

师小结:这“怀”是怀念的怀。(板书:念)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孙权?)咱们继续学习。登上北固楼,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3、学习上阕

请大家默读词的上阕。 交流汇报:

看到了滚滚长江奔腾东去

理解:满目风光北固楼。能描述一下这满眼的风光吗?(生叙述) 小结过渡:这满眼风光如今早已不再。

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 A、激情读上阕

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忧伤,这份“怀”是“伤怀”的怀。(板书:伤) B、激情读下阕

小结:这“怀”是“怀才不遇”

的感怀。(板书:感) C、激情读全词。

五、拓展总结

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板书: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爱国这份浓浓的情愫贯穿整个宋词,所以宋词才会在中国文学上熠熠生辉。让我们记住宋词记住爱国,永远爱国!

第三十课《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题解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四、朗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整体感知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2、互文见义:词的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旅途上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用“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六、小结

这首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全词在柔情中流露了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第7篇: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科目: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古有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古古典文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优美而动人的词汇一代代的流传下来。萦绕在我们耳边的是国,是家,是情,是恨,是爱,是愁等等。都是古诗词带给我的感受。

古诗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我们还是孩童时,父母老师就会教我们背诵它们。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在那时只是我学习的教材,要求的课程。有时还不禁说出“这些古人没事做啥诗啊,还要我们背!”的孩子气的话。现在想来真是可笑。诗词的内涵我们需要慢慢体会。

诗词并不是单纯的我们背诵的课文。那些优美的语句通通包含了作者的心境。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在诗句中表露无疑。在我们欣赏诗词时,可以充分的话体会到那份情感。有时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因为我们会猛然发现那诗词的意境与我们有时一样。

对于诗词欣赏来说,其实并不困难。有时难以理解的词句,结合整的语句,我们就可以大概明白了。就算有非常深奥的词句。不要紧,我们可以先背下来。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刻,当我们发生什么时,回想起这个词句的语境,就会有同样的感触!从而也会懂了那句诗词的意义和内涵。

这些古典诗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用那优美婉转得词汇点缀了生命,每种诗词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蕴含了不同的意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的诗词欣赏也从诗经拉开序幕。

诗经分为风、雅、颂。诗经语句清楚明白,没有过多的隐晦。它可以用古朴的风格告诉我们作者的的思想。就像关雎和木瓜一样,用轻快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诗经可以澄清心灵。我们为什么会想起这些诗句。因为在我们心情不好时,看到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就会想到几千年前,在同一片天空下,有这么个古人和你有同样的遭遇,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共鸣,从而在心灵中出现了一偏净土,让我们的心灵静了许多,也让我们轻松了很多。诗经带给我们得也是最淳朴的人性感情。没有参入复杂的关系。很纯净。

到后面就到了唐诗!

说到唐诗,我们应该会想到一大堆的名人。像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孟浩然、温庭筠、李商隐都代表着唐代的丰盛文化时期。

唐诗有四种的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从诗派就可以看出唐诗的丰盛。

在唐诗中,因为用韵的原因,我们可以享受平仄平平仄的语言感受。在唐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弗兰露华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凤凰台上分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情怀。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感慨。唐朝是历史上最丰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商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唐代的历史因为它拥有了最鼎盛的时期,所以在这样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注定会不一样。人们的感情更加的丰富。也不比诗经得单纯。,

在了解了这个历史的背景,使我们对唐诗的欣赏。对唐诗的欣赏要加上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就像是杜甫的诗一样,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历史之后,杜甫的诗表达了百姓的苦困,他的诗是悲愤的,带着这样的情感去品读杜甫的诗,才可以品读到他的诗的韵味。但是用这样的感情就不是品读李白的诗可以带的情感。李白身处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是行侠仗义,慷慨大志,豪放不羁的,所以唐代的诗是要带着背景去品读。

宋词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必不可少的。在唐诗之后的宋词。它是文学和音乐的融合,对于宋词朗朗上口的便是一大堆的词牌名吧。“浣溪沙”、“破阵子”、“蝶恋花”都深深地应在人们心中。更不用说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优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都是宋词的代表。同其他诗词一样,它们同样需要感情的注入才可以品读好它的韵味与感情。

之后是元曲,对于我来说,元曲的欣赏较为陌生。但像“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词句也充实在我的生活中。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的重要元素。它们都需要我们带着感情的去阅读,品读。每个诗句都有它的内涵所在,通过我们并不漫长的得人生感受去把这些古典的诗词解读成我们自己的人生。

作为诗歌欣赏,其实不是在乎别人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他独特的见解,对于诗词欣赏是个人的,在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是去有隐私的的,因为他本来就是我们个人对他的感受,就像我们喜欢音乐一样,有的人喜欢摇滚劲爆的,有的喜欢优美恬静的。你不可能去要求一个人去改变他的思想。诗词的欣赏也是这样。作为我,每当午日扇下我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夜幕降临,看着浩瀚的星空我回想起“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不开心想到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是我自己对诗词的独特感受,诗词可以让我跨越千年的时光,跨越空间的阻隔。使我沉浸在一个自己的世界,感受自己的心灵,澄净自我。

在诗词的世界我们可以得到慰藉,不用在乎别人,因为它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感受,我们对诗词的感悟,对诗词的并不是热情的,因为它无需热情,在我眼中它是恬静的,优美的,高尚的。它是的心灵鸡汤,所以不需要热情,只有喜欢、欣赏。

对诗词的欣赏,我会不断的继续,在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的过程中,我夹杂了许多的情感,可正是有这份情感所在,所以诗词的欣赏才有价值。所以带着感情去解读,一切公式化的读书,并不会得到她的内涵。认真的去品读,他会给你不一样得收获。当然这份收获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感性些。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的欣赏,我们去欣赏它的魅力、它的内涵、它的情感。

第8篇:中国古典音乐赏析有感

中国音乐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其中有古筝、古琴、笛子、箫、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当你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梁祝,便会在脑海中演绎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以及那凄婉的一幕幕。

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化了这个世界的混乱,使我们的生活张弛有度,动静平衡。只是,这个世界无可奈何地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喧嚣,艺术越来越紧密地与金钱联姻,滋生出那么多商业化的艺术和伪艺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古典音乐,更需要寻找一种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太虚幻境,让终日竞争奔忙、身心疲惫焦虑的我们有了一丝宁静,寻求那遗落在人世间滚滚红尘中的“真我”!此时此刻更需要高山流水,碧海潮生为我们洗尽铅华,理清生命的脉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在这人世间都如恒河流沙一般,我们的生命在时间长河里不过是一瞬,很多事物最终都要湮没在河水中。但经典就有如沧海一粟那绿中几点红,是那么的鲜艳,那么炫目,使得它们的生命在时间长河中可以随波逐流,永不凋零;而古典音乐便是如此,改朝换代,沧海桑田,它们却始终不变的被留下来,依然如“初生”那般,似乎岁月不会再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本会永远被流传的新鲜的美丽;在此时我们却对它们冠以“古典”二字,想来却也可悲,现今社会的物欲使我们将不老的经典变成历史,历史最终演变成传说,传说成为神话,我们只能在想象中感受那远去的经典,这便是经典之殇。

古典音乐讲求知音,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古人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只有有心者用心去作曲,聆听者用心去聆听,才可造就经典;然自古世间琴师难觅知音人,故常有曲高和寡之悲情。古典音乐不同今时追求这许多,故凡有曲成必是为知音人所作;也正应了那句: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然而留下的经典,你们的知音在哪儿?若社会如此发展,你们最终也会成为传说,神话最后彻底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最终在那波浪中谱写一曲《经典之殇》。

第9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看法

学院:凯里学院

姓名:陈菊

学号:2016413032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也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在万人瞩目的音乐厅,既能欣赏107人演奏的交响乐,又能倾听到极其通俗风趣的音乐讲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美国和加拿大的青少年都在音乐大师伯恩斯坦的讲授中,获得了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下是伯恩斯坦讲授的一个章节——《什么是古典音乐》

用什么字眼来概括古典音乐?

用什么字眼来代替古典音乐的“古典”二字?我们无非是想通过这些更通俗的字眼来讲解什么是“古典音乐”。

然道只要是编排不像爵士乐,就是古典音乐?人们常说“我真爱好音乐”,意思是指,他们喜爱韩德尔的音乐(古典音乐),而非史派克强,但也有好的爵士乐和好的流行歌曲,你不能用“好”来描述其差别,有好的韩德尔,也有好的史派克强。因此,这个字我们得作罢。

然后人们用“严肃”来形容古典音乐,但有些爵士乐也严肃,还有什么比非洲战士的战鼓(典型的爵士乐)更严肃的?因此,这个字眼也不行。

接着有些人用“有学问”来说明只有非常聪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懂古典音乐。显然是错的。因为许多热爱贝多芬的人并非爱因斯坦之流。

“艺术”音乐这个字眼呢?许多人用这个词来描述贝多芬与大里布鲁克间的差异,但也行不通,因为也有同样多的人认为爵士乐是艺术,而它的确是。若是我们试图用交响音乐,那就排除了为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或弦乐四重奏而写的音乐,它们当然都被视为古典音乐。

也许到目前为止,发明过最好的字是“长发”,因为那是爵士音乐家自己创出来的,以贬低任何不是属于他们的音乐。但我看过不少爵士乐字头上也有长发,因此我想这个字也行不通。

既然所有的字都不对,让我来找出对的字,方法是先弄清不同音乐间的差异,真正的差别在当作曲家写出所谓的“古典音乐”时,他会写下他要的确是音符,他希望唱出那些音符的确是乐器或声音,甚至详细到乐器或声音的数目,他还会写下他能想到的指示,以尽量详尽地告诉他们该知道的一切,应该多快或多慢,以协助表演者精确表演出他想出的那些音符。当然,世上没有足够的字眼能让表演者知道作曲家想写的一切,但那正是使表演者兴奋的事情。

表演者只是凡人,因此每一个揣摸出来的都略有不同:例如,《命运交响曲》开头的乐句,相信你们都知道旋律。唱给我听。第一个指挥赋予最后一个音符特别的深度,就是较长的那个,像这样“弱弱弱强”;另一个指挥同样努力想揣摩出贝多芬真正想要的,可能觉得那个音符中第一个定位特别强调,像这样“强弱弱弱”;还有位指挥,也许不像前面两位那样忠实,可能断定演奏这四个音符时应该更加强调,更庄严,像这样“强强强强”,我们都听过这些版本,但除了这些差别,而它是源于这三位指挥的不同个性,他们指挥的仍是相同音符、相同主旋律,用的是相同乐器,其目的也是一样,就是让乐谱上贝多芬的音符,以他们认为他希望的方式鲜活地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他们所谓的“古典音乐”,除了因为表演者个人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这种音乐是永恒的,不能改变的,是精确的。

“精确”,也许正是我们该称呼的名词,我们称它为“精确音乐”,因为它只有一种表演方式,而且那种方式是作曲家亲自告诉我们的。

但我们若是以流行歌《我只能给你爱,我的宝贝》,表演它的方式无穷无尽,它可以让合唱团唱,或是让路易斯、阿姆斯特或玛丽亚卡拉丝唱,或是任何人唱,它可以省略歌词演奏,可以用爵士乐团、交响乐团或是玩具笛子演奏,慢或快,热情或感伤、大声或复杂,都无所谓,它可以只演奏一次,或是重复十五次,可以用任何调子甚至下面和弦改变都行,连曲调本身都能改变,可以即兴表演。(大师伯恩斯坦用几种演奏方式来表现同一首歌曲)这些方法没有一个是错的,对那些当时如此做的特殊表演者而言,每一种似乎都对,而且适合表演场所,这首歌没有非如此表演不可的规定,这表示它不是精确音乐,它不用完全照作曲家所写的方式表演,事实上,流行歌手绝不该每次都按照作曲家所写的方式表演。民谣也有相同的情况,而且更理直气壮。因为没有作曲家规定它该如何表演,至于爵士乐的变化更是如此,它是即兴的,边表演边创作音乐,而且几乎从不费事地将它写下来。

因此,现在我们至少有较适合古典音乐的字,就是“精确音乐”,虽然可能能想出比“精确”更好的字,来形容通常所谓的古典音乐,让我们不再用错误的“古典”二字。

古典音乐另有其义

这个词为何错误?的确有古典音乐这种东西,但是我们所说的确实是不同种类的东西,古典音乐指的是音乐史上非常持久的时间,叫做古典时期。在那个时代所写的音乐叫做古典音乐。现在让我们对古典时期所发生的事有点概念,它大约由1700年到1800年,持续了一个世纪,即你们都知道的十八世纪。

它是规则的完美的

让我尝试以前五十年为例,当时的美洲是怎样的呢?它仍在开拓中,到处都是新来的拓荒者,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后来由平地建立一个新国家,在这同时,欧洲却非常不同,欧洲人已不再探索与钉木头,它在设法使它已经建立的事物完美,那时的欧洲是个规则与法规的时代,并让那些规则与法规尽可能精确,这就是古典主义的基础。将规则带至完善境界,它创造了古典建筑、古典戏剧与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人们所追求之物的时代所写的音乐,人们极尽一切力量要有完美形式的音乐,像只漂亮的古希腊花瓶,两位音乐巨人的名字巴哈和韩德尔,尤其是巴哈,他将在他之前的作曲家曾经验过、玩过的所有规则集结,尽人类所能使些规则完美,以“遁走曲”这种形式为例,“遁走曲”规则有点像你买装配组时所附的指导说明,他们精确地告诉你,如何盖一栋房子,一辆火车或摩天轮。用他的这首《第四号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例,首先是用中提琴奏出主题,然后加入第二部分的小提琴,高四个音符,然后在第三段高五阶由另一只小提琴加入,接着在第四段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加入,最后,第五段长笛加入。这首曲子不只是五个分开的片断,它们全结合在一起。

上一篇:新岗位述职报告下一篇:提高阅读能力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