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从《贝贝熊系列丛书》看幼儿文学翻译语言特点

摘 要: 伴随着幼儿图书进口递增,幼儿文学翻译成为一个大课题。本文以《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为例,分析幼儿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应该符合中国幼儿阅读习惯遵从语言有趣生动及体现语言之美的原则,服务中国幼儿及家长。

关键词: 幼儿文学翻译 语言之美 翻译语言特点

1.引言

“幼儿文学”是为三岁至六七岁(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服务的文学。幼儿文学凭借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促使儿童在阅读中增长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開阔视野,促进身心和智力发育。幼儿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情感,培养高尚情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及家长和幼儿认知发展,国内少儿图书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国外进口幼儿图书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的喜欢,尤其是近几年,更是每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少儿读物类占图书进口数量10.42%,2012年为10.24%、金额3.21%,2013年占图书进口数量12.46%。

少儿图书进口呈递增趋势,一方面拓宽幼儿阅读视野,通过图书了解世界,另一方面翻译质量更要跟上,起到真正服务中国少儿读者的作用。迄今为止,幼儿文学翻译取得了不少成绩,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2004年出版的《贝贝熊系列丛书》、2007年出版的斯凯瑞金色童书系列、2010年出版的《好奇的乔治系列》等,这些作品堪称翻译佳作,风靡一时,给孩子带来阅读新体验,拓宽孩子的视野。

2.幼儿文学翻译策略及技巧

3岁-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思想单纯、幼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直观表象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以直觉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想象力发展迅速,但以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力差。这一时期的儿童对文学的要求是特别注重趣味性、娱乐性并喜欢以游戏的方式接受。

幼儿文学是一种“浅语艺术”。幼儿文学翻译要符合幼儿文学语言特点,保证译本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避免过于文学化或是拗口。整套《贝贝熊系列丛书》读起来非常通俗,语言贴近生活,孩子一听就能明白故事内容,再结合图画,孩子们更喜欢。

2.1语言形象生动有趣

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如果儿童文学缺乏趣味性,作品就不会引起孩子的阅读情趣。金波曾提出:“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没有有趣的形象就没有幼儿文学。”翻译作品亦是如此,必须实现语言的趣味性,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能够通过故事感受生活,进一步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翻译作品就能起到引导幼儿感受世界的作用。《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故事本身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加之语言有趣形象生动,深受家长和幼儿喜欢。翻译作品中有趣的语言俯拾皆是,在此略举一二。例如,在《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凌乱的房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How can I sweep with your dumb dinosaur toys all over the floor?” Argued sister. 张德启是这样翻译的:

小熊妹妹发着牢骚:“地上全是你呆头呆脑的恐龙玩具,叫我怎么扫?”argue译成发着牢骚,比单纯翻译成争吵和争论更有生活形象。Dumb在牛津词典里解释是哑的;愚钝的,作者避免了直译,译成了呆头呆脑,把玩具恐龙刻画得既形象生动又有趣味,孩子听到这里,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就出现呆头呆脑的玩具恐龙形象,忍不住笑出来。

在《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难忘的假日”,贝贝熊一家租住的小屋漏雨,文中有一段经典的描述。

“Don’t worry,”said Papa. “The rain can’t last forever and just as soon as sweep out this water...” But instead of Papa sweeping the water, the water swept Papa-out the door, down the muddy slope, and into the muddy, mucky lake. When Mama and the cubs reached him, he looked more like a mud ball than Papa Bear.

译文如下:

熊爸爸说:“别担心,雨不会直下的。把这些水扫出去就……”但是,熊爸爸还没来得及把水扫出去,水却把熊爸爸扫出了门外。他被冲下泥泞的山坡,冲进黑乎乎的湖里。熊妈妈和孩子们赶过来时,他已经不像熊爸爸了,倒更像一个泥球儿。mucky在牛津词典里解释是肮脏的,作者把译成了“黑乎乎”,这种ABB词语搭配方式更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无须思考,可以直接联想到湖水很脏。

再如,《学校的烦恼》中小熊哥哥因为生病测验成绩不理想,第二天上学时心情非常糟糕,故事把他的心理和行为刻画得惟妙惟肖,唤起幼儿的共鸣。幼儿虽没经历过测验,但是能深切感受到小熊哥哥非常沮丧,非常生气,不想去上学。

“Phooey!” Brother shouted, kicking a stone. But kicking the stone reminded him of soccer and that just made him angrier. The bluebirds took off and the squirrels scattered. “Phooey on soccer!” He shouted, stomping off through the woods. Stomp! Stomp! Stomp!

小熊哥哥大喊着:“呸!”踢起一块石头,但是踢石头让他想起了足球,他更生气了。蓝鸟飞走了,松鼠吓得四处逃窜。“呸!足球!”他跺着脚在树林里狂奔。跺!跺!跺!“呸”这一语气词完美表达了小熊哥哥内心的烦躁,“跺”这一动词体现了小熊哥哥生气至极。语气词和动态动词使用使幼儿产生动态形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幼儿感同身受,切身体会到小熊哥哥内心的烦躁和生气,以及不想上学。一部好的翻译作品不仅要把故事内容翻译出来,更要把作品的情调翻译出来,这样孩子更能感同身受,促进情感的发育和发展。

在《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中,生动有趣的语言比比皆是,既把原著有趣的故事情节翻译出来了,又把原著所要表达的情绪翻译到位,让中国幼儿读者和家长感同身受,发挥引导和教育作用。

2.2文学之美

凡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优美是幼儿文学重要的审美准则。幼儿文学翻译作品必须实现这种美,以此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丰富的情感、悦人的性格,达到促进幼儿审美观发展的目的。

“From the outside, the bear’s tree house, which stood beside a sunny dirt road deep in Bear Country, looked very neat and well-kept. The flower beds sparked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 tulips. The woodwork was freshly painted and in good repair. The grass was cut and the vegetable patch was properly weeded. Even the bird’s nest that perched on one of the tree house branches was well-trimmed.”

贝贝熊家的树屋门前,有一条金色的土路,通往熊王国深处。从外面看,书屋非常整洁,收拾得井井有条——花坛里开满了红色、黄色、蓝色的郁金香;门窗、楼梯都刚刷过油漆,修整一新;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菜园里的杂草也锄得干干净净;就来年挂在树屋上的鸟巢也被修剪得漂漂亮亮。

这段话翻译得非常美,各种颜色搭配使用,AABB词语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浅显的感性特征引起孩子的直觉感受——树屋、金色的土路、开满鲜花的美丽花坛,引起小读者和大读者的情感共鸣——生活是美好的。孩子和家长不由自主地喜欢并梦想能拥有这样的房子,这种美好的生活。文学的魅力就是让孩子喜欢书中的故事,体验美,发现美,感受美,更加热爱生活。

2.3避免使用生僻词

生僻词是指生活中或阅读中不常见的字词。生僻词会增加理解文章的难度,尤其对未受过教育的幼儿来讲,因此,幼儿文学翻译作品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达到“浅语艺术”的目的,让幼儿一听就能懂,就能理会原作者、作品及人物感受。

《学校的烦恼》讲到小熊哥哥数学测验时有这样一句心理描述:“But all he could think about was Cousin Freddy out there kicking field goals while he sat on the bench.”作者是这样翻译的:但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费雷德把球踢进了球门,而他却坐在冷板凳上。“坐冷板凳”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解释是“比喻长期受冷遇或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职务”,由此看出,“坐冷板凳”是一个比喻用法。对成人而言,这不难理解,但是幼儿就会问“冷板凳是什么意思,是板凳很冷吗”,幼儿并不能理解“坐冷板凳”是不受重视的意思。因此,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直译更好,“但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费雷德把球踢进了球门,而他却只能坐在板凳上看”。

3.结语

通过《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里五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张德启等人的翻译在语言上非常用心,在理解了作者的原意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的选词选用最恰当、最贴切的词语,把语言之美、语言趣味展现给中国幼小的读者和家长。

幼儿文学翻译是一门独立有独特的文学样式,翻译作品必须尊重幼儿身心成长真正的需要,符合幼儿成长特点,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想象力和感受力的时期,幼儿文学翻译作品应该以幼儿为中心,同时符合中国汉语使用习惯,既要翻译准确又要适合中国幼儿语言习惯。总而言之,幼儿文学翻译作品要在忠于原作者和原文章的基础上,符合中国汉语习惯,最重要的是体现语言生动有趣和语言之美,服务中国幼儿和家长。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http://wenku.baidu.com/link?url=ejDqTF2z8QToiCjg5QvkQxi1I06dFFZcFPoGOpHZJiPCmVQm9TeEpGzh9Vij_iz2TrvENUM7bEm07odtE92jIT1ydajW6R41NZjIj1l4SrC.

[3]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金波,愛与美的馈赠[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5]浦斯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英汉虚义动词结构的认知功能对比研究(项目编号:BYGW2017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学美 王俊红

第2篇:《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丛书

丛书说明:

《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丛书集众多部委、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物联网著名专家们的各方力量,真实、科学、系统地反映了中国信息化建设及重大信息化工程20多年的创业历程,以及中国在物联网方面的理论体系研究、最新技术、标准、安全、核心产品、典型应用系统及示范工程成果,真实地描述了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阐述了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技术、产业与应用基础,分析了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一整套体系完整、层次清晰、技术翔实、数据准确、通俗易懂的物联网图书。

目前,《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丛书正式出版22册,包括:《探索中国物联网之路》、《国外物联网透视》、《物联网技术标准概述》、《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物联网与数字家庭网络技术》、《物联网关键技术》、《物联网概论》、《物联网与金融支付》、《物联网军事应用》、《物联网与泛在网通信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与广播电视》、《物联网与军事后勤》、《物联网与工程机械》、《物联网与城市建设》、《物联网与公共安全》、《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与云计算》、《物联网用传感器》、《物联网与现代物流》。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产业发展与国家信息化之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紧紧抓住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将信息化建设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以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并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的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近几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政要纷纷以政治家的胆略和战略思维提出了振兴本国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把“智慧地球”上升为国家战略;欧盟也在同年推出《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在2009年颁布了新一代信息化战略“i-Japan”;韩国2006年提出“u-Korea”战略,2009年具体推出IT839战略以呼应“u-Korea”战略;我国领导在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并于2010年把包含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个重点产业,列入“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同时纳入我国“十二五”重点发展战略及规划。

物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兴起绝非炒作。中央领导在视察过程中,充分肯定了国家金卡工程银行卡产业发展及城市多功能卡应用和物联网RFID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果,鼓励我国信息业界加强对超高频UHF等核心芯片的研发,并就推动物联网产业和应用发展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加快标准制定、核心技术产品研发、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等,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重视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一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中国信息化重大工程,特别是国家金卡工程最近10年的创新应用、大胆探索与成功实践所奠定的市场与应用基础,是中国信息化建设在更高层面,向更广领域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系列丛书”编委会主任张琪介绍,《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引导作用,对产学研用都具指导作用和正确的导向性。编辑出版“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丛书旨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物联网发展之路,通过全面介绍中国物联网的发展背景、体系架构、技术标准体系、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与产业体系、典型应用系统及重点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及服务业发展等,为各级政府部门、广大用户及信息业界提供决策参考和工作指南,以推动物联网产业与应用在中国的健康有序发展。

鉴于本系列丛书编委会成员的广泛性和高层次,该系列丛书能够真正整合各相关行业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为今后我国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定、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系统开发、应用示范以及引导我国物联网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正因此,《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才能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并为丛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与支持。

探索中国物联网之路

张琪

本书全面、客观、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揭示了物联网兴起的社会和技术背景,分析了国内外倡导物联网发展的根本原因,描述了我国启动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的过程,以及在各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下的初步成果,物联网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深入浅出地描述了我国物联网RFID应用10年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物联网在中国从小到大发展的历程,以及技术的进步,真实再现了三金工程规模发展,以及全球物联网的未来发展。

物联网概论

宗平

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或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特定范围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网络。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或人与物品之间,从而进行相互通信与信息交换的一种网络与服务的概念。“InternetofThings”是手段,“InternetofServices”才是目的。本书从物联网的起源出发,论述了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核心要素,分析了物联网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与物联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主要内容包括射频标识技术、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物理信息融合系统、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和技术标准等,并讨论了物联网的发展策略和应用前景。

物联网关键技术

徐勇军

近几年,物联网从诞生到迅速发展,受到了产业界及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然而物联网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物联网涉及的技术较多,基于编写团队多年来的科研工作,本书试图探究物联网的“技术基因”,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各选择若干典型有代表性的关键技术进行论述,见微而知著。本书作为“物联网在中国”丛书之一,与其他各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为其他分册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的有益补充。

物联网技术标准概述

张晖

本书从标准基础理论、物联网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开始,详细论述了物联网涉及的各个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及国内外标准进展情况。其技术领域涵盖全面,标准进展叙述翔实,内容深入浅出。本书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物联网标识、物联网安全、传感器、二维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M2M、SOA、云计算、移动支付及物联网行业应用等。

物联网安全技术

雷吉成

本书介绍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概述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分析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挑战,提出物联网安全的体系结构,同时阐述物联网安全主要的关键技术;分别从感知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对物联网安全进行了介绍,包括传感器网络安全、RFID安全、核心网安全、移动通信接入安全、无线接入安全、数据处理安全、数据存储安全、云安全、安全管理等,并举例说明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典型应用,最后对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本书基本上反映了近几年来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本书提供了详尽的参考文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深入研究。

物联网用传感器

吴亚林

本书是以物联网用传感器为主题的专业性科普读物,全书共7章。其中第l章介绍物联网用传感器的背景和特征,第2章介绍物联网用传感器的有关技术基础,第3~5章介绍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传感器,第6章介绍身份识别传感器和雷达,第7章介绍几个典型行业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实例。

无线传感器网络

王营冠

本书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需要,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最新发展及其应用现状编写而成。感知物理对象信息及信息协同处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其他网络的根本区别,本书追本溯源,从协同感知与信息处理的角度论述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追溯感知的本质系统地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本书主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并系统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网络与通信技术、管理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与典型应用;最后探讨了相关的前沿技术。

物联网与泛在网通信技术吴巍

本书给出了物联网与泛在通信技术的概念与内涵、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近距离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微波与散射通信、短波通信、通信抗干扰、传送层组网、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与保密和泛在通信前沿技术等内容,以期从理论和应用实践两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与物联网相关的泛在通信技术,力求做到概念清楚、实用性强。

国外物联网透视

毕开春

本书以大量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国外物联网战略、规划、政策、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为主线,以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反映世界物联网的发展状况及最新动向,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外物联网发展概况进行综述,针对国外主要国家的物联网战略布局和发展政策、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企业和组织机构以及物联网的典型应用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国外物联网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最后对世界物联网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总结概括。

物联网与智能电网

刘建明

本书结合编者所在单位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及863计划项目的研究内容,从关键技术和应用两方面全方位阐述了智能电网、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全书共分为7章。第l章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定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与实践。第2章介绍了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共性技术,包括节点供电技术、可靠通信与组网技术等。第3章、第4章、第5章从智能电网物联网感知、通信网络、信息处理三个层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智能电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第6章初步探讨了智能电网物联网的信息安全。第7章阐述了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提供了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与智能交通

邹力

本书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我国公路、水路、城市和民航智能交通发展现状,接着深入分析了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的关系、智能交通发展物联网的需求、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因素及智能交通应用的物联网关键技术,最后简要介绍了物联网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愿景及“十二五”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重大示范工程。

物联网与数字家庭网络技术

吴巍

本书从物联网的数字家庭应用和组网应用出发,定义了数字家庭的概念,描述了数字家庭的国内外发展过程、体系结构、发展现状、技术体制和实现方案,全面阐述了面向无须新布线家庭网络的家庭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PLC)的原理、标准化情况、信道与传输特性、协议及产业化情况,以及家庭电力线设备的设计和实现,并介绍了实际的设计实现和典型应用示范案例。本书源自课题组对数字家庭网络技术的研究,对关键设备的研制,以及典型应用示范的实际经验。

物联网与广播电视

谢锦辉

本书以物联网与广播电视技术为背景,系统地论述了物联网与广播电视的紧密联系。本书首先提出广电网络能够提供广电物联网应用,其特点是以高速交互的视音频应用为基础以人和家庭为中心。之后介绍了实现广电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架构,包括网络架构、业务平台、内容分发网络、终端、运营支撑系统、安全与监管等关键技术。然后,本书介绍了基于高速交互视音频业务的广电物联网应用示例,包括交互视频、多媒体通信、视频监控、智能家居、家庭健康管理和数字家庭。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给出了几个广电物联网应用典型解决方案,包括交互视频、智能缴费、亲人关怀、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电子阅报栏,针对每一个典型解决方案,本书都深入系统地讨论了基于有线或无线广电网络的技术实现方式、业务形态和实际具体应用模式。最后,从广电网络运营商的角度,本书介绍了江苏有线、北京歌华有线、上海东方有线实际开展物联网应用的成功实践,并展望了广电物联网应用的未来。

物联网与公共安全

吴曼青

公共安全形势总体严峻,是目前国家、企业、群众等普遍关注的热点。本书从物联网与公共安全融合的角度,系统描述了物联网理念和产业兴起的历史渊源、物联网与公共安全的内涵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公共安全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以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全书注重推进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独特应用,最后对未来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发展的一些观点做了归纳和展望。

物联网与城市建设

王毅

本书对城市信息化与物联网的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系统地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城管、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智能家居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探讨了建设、运营及服务模式,展望了城市建设领域物联网发展前景,从应用现状、标准体系、技术产品、发展规划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城市建设中物联网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力求让从事城市建设信息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提高认识、树立目标,同时让关注城市建设信息化发展的群体,增加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城市发展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物联网与金融支付

刘风军

本书是一本专题介绍物联网与金融支付内容及其关系的普及型著作。它从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角度,剖析了物联网环境下以银行卡为核心的金融支付服务的基本概念与现状、应用模式与实践,以及发展需求与展望。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章和第2章)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角度介绍了物联网和金融支付的概念、特征、功能、体系、类别等基本内容。第二部分(第3章到第6章)重点围绕支付服务特别是银行卡业务、产业、应用、服务等介绍了银行卡支付服务的情况,探讨了金融支付特别是银行卡支付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和解决方案,从应用的角度分类介绍了物联网环境下的不同金融支付实践。第三部分(第7章)则提出了物联网环境下针对金融支付服务巨大需求进一步需要关注的关键技术、模式创新、应用方向和政策建议。

物联网军事应用

蓝羽石

本书积极响应“物联网在中国”丛书的号召,立足军事信息化变革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结合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水平和技术趋势,对物联网军事应用进行了相对完整的分析和介绍,提出了物联网军事应用的总体框架和关键技术,以及在各类军事领域的应用设想和整体发展展望等。全书从八个章节重点描述了物联网军事应用的现状、模式、策略、架构、技术、案例、设想、展望等内容,是作者结合多年来军事信息系统领域理论研究基础和实际工程经验,持续跟踪国内外物联网的发展,深入分析研究其对军事领域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而形成的探索性成果,其中包括对物联网军事应用已有成果的介绍和描述,更多地介绍了作者根据军事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对物联网军事应用发展的预测和设想。本书有助于读者理清物联网军事应用的理念,理解物联网军事应用的机理和目标,为物联网军事应用理论的成熟和技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国内物联网军事应用的整体发展。

物联网与军事后勤

顾金星

本书在对物联网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介绍的基础上,结合军事后勤的相关业务,如军事卫勤和军事物流等军事后勤业务领域所涉及的物联网关键技术,以及物联网军事后勤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研究,并提出了智能军事后勤保障的新概念,为了解物联网在军事后勤中的应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物联网与工程机械

周翔

本书是一本讲述工程机械物联网相关技术的读物。全书从工程机械行业与物联网结合对两化融合的重大意义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工程机械的行业特点和发展现状、物联网的技术构成、工程机械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并分章节对工程机械物联网三个层次的技术构成和实现、云计算、新型业务模式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和探讨。

物联网与云计算

张为民

物联网和云计算一书,尝试从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角度,去介绍相关的云计算技术以及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本书阐述了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物联网融合云计算发展,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未来的观点,并以多个经典案例分析,阐述了云计算将成为物联网发展所必需的IT基础设施,云计算是物联网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大脑,云计算平台将成为物联网业务的管理和运营平台,造就物联网海量应用的长尾效应并形成物联网应用良性发展的健康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

魏凤

本书首先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提出了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的结合途径,介绍了RFID技术以及EPC体系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架构、功能及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海量数据快速处理和可靠传输技术、虚拟资源动态分配与调度技术、物流信息交换基础网络管理技术。提出并建立了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标准体系并制订了数据元、代码、单证、服务函数等标准规范。

下一代互联网

吴建平

本书系统介绍了下一代互联网的进展情况,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的概念解析,国内外下一代互联网的最新发展情况,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进展,以及各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政策计划。最后分析了下一代互联网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提出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政策建议等。全书共6章,包括互联网发展历史和现状,下一代互联网基本概念,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最新进展,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现状,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现状,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战略建议。

第3篇:“中国古建筑丛书”(35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 沈元勤

2015年12月出版

总定价: 12140.00元

“中国古建筑丛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5卷,系统论述我国各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种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各分册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做综合介绍,使这套大型丛书全面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对于弘扬和传承建筑文化、保护优秀建筑遗产具有积极意义。

“丛书”汇集了国内从事古建筑及文物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总编辑委员会以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为总顾问;以两院院士吴良镛、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为主任;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原主任陆元鼎为副主任。同时,集合国内各省(区)六百余名著名古建筑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文物专家共同编写。

第4篇:读《中国价值》系列丛书有感

陈司翰

一个国家最需要什么?一个民族最需要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这个全世界华人共同欢庆“国庆、中秋”佳节的时刻,我有幸阅读了《中国价值》系列丛书,此刻我心情澎湃,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骄傲,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豪。试想一下,我们国家要是没有人恪守这些价值标准的话,这个国家会怎样?没有富强,国家会被他国欺压侵犯;没有民主,人民会被官人压制着、导致国内混乱;没有文明,国人的形象就会停留在荒蛮的原始社会;没有和谐,人们的社会关系就会一片混乱;没有自由,人民犹如笼鸟困兽……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是多么大!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砥砺前行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讲的是祁黄羊做事用人坦坦荡荡,对外不回避仇人、对内不回避亲人,所以才有流芳百世的《祁奚举荐》的故事。这说明民主精神中华民族自古有之。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为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郑和下西洋,跟西方人接洽,打通东西方往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和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子产听说人们对乡校喜闻乐见,不但不毁乡校,还新建了许多新的乡校,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抒发言论的场所。孔子不因冉雍是小偷的儿子而嫌弃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后人宣扬教育平等的典范。苏章不因罪犯是自己故友而判案不公,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爱戴,说明公正是最大的社会正能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法治”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身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故事流传千古,爱国是每个中国人坚守的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为完成刘备临终的托孤遗愿,这说明敬业和诚信的可贵。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孔融年纪小,主动谦让、拿了小梨,说明“友善”是一种很好的品质。

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俘虏后,并没有灰心、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每天睡在柴堆上,晚上睡前还要舔一遍苦胆,提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最终,勾践打败了吴王、收复了国家,使百姓重新安居乐业。国强才有家福,这也说明了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努力学习、以后报效祖国!

第5篇:读《中国廉政文化丛书》有感

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猩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 ————题记

廉洁一直是历代为人称道的。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廉政文化丛书》更是让我深刻了解的廉洁文化的意义。《丛书》分《廉政理论》、《廉政格言警句》、《廉政故事》、《廉吏》、《廉政漫画》五部分,共计200余万字、300多幅画图。刘峰岩指出,这套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充分体现了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的作用,是“大宣教”的成果。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是时代的宠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书中为我们详尽的介绍了古今廉洁故事,名言警句,让我知道,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羊续悬鱼的故事为我们所熟知。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笔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这个故事说明了廉洁即不贪污、腐化,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取私,贪赃枉法,不随便索取不应有的报酬和不正当的财产,并以身作则,同腐败现象做斗争。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然而,自古以来,为官者最难做到的就是“清廉”二字。

正因为“廉洁”做到之不易,“廉洁”被贪者所玷污,我们更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廉洁,歌颂廉洁,践行廉洁,让“廉洁”二字熠熠生辉,让为官之人以廉为美。

是否包含廉洁文化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洁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应看这种文化是否包含廉洁文化。缺乏廉洁理念的文化是难以长久支撑的,廉洁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不够深入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排斥廉洁精神的文化更是腐朽落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廉洁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和批判者。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行为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还有着一定的市常而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从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洁为荣的浓厚氛围,给腐败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达到干部廉洁、政治清明的目的。

看到一下两个故事,更加知道廉洁的可贵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无独有偶,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廉洁文化,就是要倡导立足我国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以不断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增强人们拒腐蚀的能力;就是要以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营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社会氛围为指向,以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为根本任务,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廉洁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有人说,廉洁是一棵松,在万木凋零冬日,她依然挺拔翠绿。

有人说,廉洁是一朵云,无论是凝成水结成冰,她依然净洁晶莹。

也有人说,廉洁是苦藤上结出的甜果,别人看起来很甜,但她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却心里很苦。

我说,廉洁是一种官德,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她使人威严,更使人崇高。她能使不正之风却步,腐败分子丧胆;她无私无畏,无坚不摧;她高风亮节,一身正气。她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她是政治文明的一种理念。

建设廉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加强对廉洁文化的研究与宣传。通过廉洁文化的研究,形成系统的廉洁文化理论,用以指导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良性发展。

廉洁是人类正义的化身,是权力文明的标志,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的结晶,是世间永恒、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6篇:读《中国廉政文化丛书》有感

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猩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题记

廉洁一直是历代为人称道的。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廉政文化丛书》更是让我深刻了解的廉洁文化的意义。《丛书》分《廉政理论》、《廉政格言警句》、《廉政故事》、《廉吏》、《廉政漫画》五部分,共计200余万字、300多幅画图。刘峰岩指出,这套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充分体现了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的作用,是“大宣教”的成果。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是时代的宠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书中为我们详尽的介绍了古今廉洁故事,名言警句,让我知道,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羊续悬鱼的故事为我们所熟知。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

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笔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这个故事说明了廉洁即不贪污、腐化,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取私,贪赃枉法,不随便索取不应有的报酬和不正当的财产,并以身作则,同腐败现象做斗争。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然而,自古以来,为官者最难做到的就是“清廉”二字。

正因为“廉洁”做到之不易,“廉洁”被贪者所玷污,我们更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廉洁,歌颂廉洁,践行廉洁,让“廉洁”二字熠熠生辉,让为官之人以廉为美。

是否包含廉洁文化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洁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应看这种文化是否包含廉洁文化。缺乏廉洁理念的文化是难以长久支撑的,廉洁文化的研究和

传播不够深入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排斥廉洁精神的文化更是腐朽落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廉洁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和批判者。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行为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还有着一定的市常而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从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洁为荣的浓厚氛围,给腐败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达到干部廉洁、政治清明的目的。

看到一下两个故事,更加知道廉洁的可贵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无独有偶,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廉洁文化,就是要倡导立足我国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以不断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增强人们拒腐蚀的能力;就是要以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营造清

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社会氛围为指向,以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为根本任务,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廉洁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有人说,廉洁是一棵松,在万木凋零冬日,她依然挺拔翠绿。有人说,廉洁是一朵云,无论是凝成水结成冰,她依然净洁晶莹。

也有人说,廉洁是苦藤上结出的甜果,别人看起来很甜,但她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却心里很苦。

我说,廉洁是一种官德,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她使人威严,更使人崇高。她能使不正之风却步,腐败分子丧胆;她无私无畏,无坚不摧;她高风亮节,一身正气。她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她是政治文明的一种理念。

建设廉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加强对廉洁文化的研究与宣传。通过廉洁文化的研究,形成系统的廉洁文化理论,用以指导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良性发展。

廉洁是人类正义的化身,是权力文明的标志,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的结晶,是世间永恒、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7篇: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目录

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60.5G)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3-8-14 6:47:32 点击:4479

【台北】成文出版社 2007/09 影印本 5359册

本丛书按A华中(01江苏、02浙江、03安徽、04江西、05湖南、06湖北、07四川)、B华北(08山东、09山西、10河南、11河北、12陕西、13甘肃)、C华南(14广东、15广西、16福建、17云南、18贵州)、D西部(19新疆、20西康、21青海、22西藏)、E塞北(23宁夏、24绥远、25热河、26察哈尔、27蒙古)、F东北(28辽宁、29安东、30辽北、31黑龙江、32兴安、33吉林、34合江、35松江、36嫰江)、G台湾(37台湾)七大片区归类。

安徽省

东北地方(全)

福建省

甘肃省(全)

广东省

广西省

贵州省(全)

河北省

河南省(全)

湖北省(全)

湖南省(全)

江苏省(1-7)

江苏省(8-14)

江西省卷(全)

塞北地方(全)

山东省(全)

山西省(全)

陕西省(全)

四川省(全)

西部地方(全)

云南省

浙江省15-16

浙江省(1-7)

浙江省(8-14)

补缺

01.华中地方 江苏省1 001续纂江宁府志十五卷 清 蒋启勋 等修 清 汪士铎 等纂 清光绪六年刊本 002续纂扬州府志二十四卷 清 英杰 等修 清 晏端书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03扬州丛刻四十七卷 陈恒和 辑 民国中扬州陈氏书林刊本

004同治徐州府志二十五卷 清 朱忻 修 刘痒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05苏州府志一百五十卷 图一卷 首三卷 清 李铭皖 等修 清 马桂芬 等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06京口山水志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杨棨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007淮郡文渠志二卷 清 何庆芬 等辑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08吴郡志五十卷 宋 范成大 撰 明绍定二年重刊本

009如皋县志二十四卷 清 杨受廷 等修 清 马汝舟 等纂 清嘉庆十三年刊本

010松江府志八十四卷 首二卷 图一卷 清 宋如林 修 清 孙星衍 等纂 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011丹徒县志六十卷 首四卷 清 沈葆桢 等修 清 吕耀斗 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12溧水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傅观光 等修 清 丁维诚 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13金坛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冯煦 纂修 民国十年排印本

014上海县续志三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吴馨 修 姚文枏 等纂 民国七年刊本

015重修奉贤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韩佩金 修 清 张文虎 等纂 清光绪四年刊本 016青浦县志三十卷 首二卷 末一卷 清 陈其元 等修 清 熊其英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17宝山县再续志十七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新志备稿十三卷 吴葮 修 王钟琦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18吴县志八十卷 曹允源 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19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五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金吴澜 等修 清 汪堃 等纂 清光绪六年刊本

020震泽县志三十八卷 首一卷 清 陈和志 修 清 倪师孟 等纂 清乾隆十一年修光诸十九年重刊本

021无锡金匮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附殉难绅民表二卷 附列女姓氏录四卷 清 斐大中 等修 清 秦缃业 等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022増修宜兴县旧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阮升基 等修 清 宁楷 等纂 清嘉庆二年重刊本

023光宣宜荆续志十二卷 首一卷 陈善谟 修 徐保庆 等纂 民国九年刊本 024江阴县续志二十八卷 陈思 修 缪荃孙 纂 民国九年刊本 025江阴近事录三卷 缪荃孙 撰 民国九年刊本

026光绪江都县续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刘汝贤 等修 清 刘寿曽 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27东台县志四十卷 清 周右 修 清 蔡复午 等纂 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028重修兴化县志十卷 清 梁园隶 修 清 薜树声 等纂 清咸丰二年刊本

029高邮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杨宜仑 修 清 夏之蓉 等纂 清 冯馨 増修 清嘉庆十八年增修道光二十五年重校刊本

030宝应图经六卷 首一卷 清 刘宝楠 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刊本

031宝应县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江辅勤 等修 冯煦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032铜山县志七十六卷 余家谟 等修 王嘉铣 等纂 民国十五年刊本 033续萧县志十八卷 清 顾景濂 等修 清 段广瀛 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034邳州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董用威 等修 清 鲁一同 纂 清咸丰元年刻光绪二十一年重刊本

035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唐仲冕 修 清 汪梅鼎 等纂 清嘉庆十六年刊本

036光绪赣榆县志十八卷 清 王豫熙 修 清 张謇 等纂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037金陵通志十卷 国朝金陵通纪四卷 清 陈作霖 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038金陵通传四十五卷 补遗四卷 清 陈作霖 撰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39金陵琐志五种 续金陵琐志二种 清 陈作霖 撰 清 陈诒绂 撰续 清光绪二十六年民国六年刊本

040太湖备考十六卷 首一卷 附湖程纪略一卷 清 金友理 撰 清 吴曾 撰附 清乾隆十五年刊本艺兰圃藏板

041同治上江两县志二十九卷 首一卷 清 莫祥芝 等修 清 汪士铎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42光绪南汇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金福曽 等修 清 张文虎 等纂 民国十六年重印本 043通州直隶州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梁悦馨 等修 清 季念诒 等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44如皋县续志十二卷 清 范仕义 修 清 吴铠 纂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045重修华亭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杨开弟 修 清 姚光发 等纂 清光绪四年刊本 046如皋县续志十六卷 清 周际霖 等修 清 周顼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47重刊江宁府志五十六卷 清 吕燕昭 修 清 姚鼐 纂 清嘉庆十六年修光绪六年刊本 048续纂句容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张绍棠 修 清 萧穆 纂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49砀山县志十四卷 清 刘王瑷 纂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050睢宁县旧志十卷 图一卷 清 葛之莫 修 清 陈哲 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51川沙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方鸿铠 等修 黄炎培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52句容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曹袭先 纂修 清乾隆十五年修光绪二十六年重刊本 053光绪睢宁县志稿十八卷 清 侯绍瀛 修 清 丁显 纂 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054丰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姚鸿杰 修 清 李运昌 等纂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055娄县志三十卷 首二卷 清 谢庭熏 修 清 陆锡熊 等纂 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056娄县续志二十卷 清 汪坤厚 等修 清 张云望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57萧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潘镕 纂修 清嘉庆十九年刊本

058金山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龚宝琦 等修 清 黄厚本 等纂 清光绪四年刊本 059同治宿迁县志十九卷 清 李德溥 修 清 方骏谟 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60泰州新志刊缪二卷 首一卷 清 任钰 等撰 清道光十年刊本

061松江府续志四十卷 首一卷 清 博润 修 清 姚光发 等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62江苏全省舆图不分卷 清 诸可宝 撰 清光绪二十一年刊本

063重修扬州府志七十二卷 首图一卷 清 张世浣 等修 清 姚文田 等纂 清嘉庆十五年刊本

064扬州府志四十卷 清 尹会一 修 清 程梦星 等纂 清雍正十一年刊本 065焦山志(京口三山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吴云 撰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66焦山续志(京口三山志)八卷 清 陈任旸 撰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67北固山志(京口三山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周伯义 撰 清 陈任旸 订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68金山志(京口三山志)二十卷 首二卷 清 周伯义 撰 清 陈任旸 订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69江苏沿海图说一卷 海岛表一卷 清 朱正元 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070上海市自治志不分卷 杨逸 等撰 民国四年刊本

071常昭合志稿四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郑钟祥 等修 清 庞鸿文 纂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72续增高邮州志六卷 清 左辉春 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073再续高邮州志八卷 首一卷 清 龚定瀛 等修 清 夏子鐊 等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74宜兴荆溪县新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施惠 等修 清 吴景墙 等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75云台新志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谢元淮 修 清 许乔林 纂 清道光十一年修光绪二十四年重刊本 076琴川三志补记十卷 清 黄廷鉴 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修光绪二十四年重刊本 077琴川三志补记续八卷 清 黄廷鉴 辑 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078民国上海县志二十卷 吴馨 等修 姚文枏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79安东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清 吴昆田 等纂 清光绪元年刊民国二十一年翻印本 080江都县续志三十卷 首一卷 赵邦彦 等修 桂邦杰 等纂 民国十五年刊本

081吴江县志五十八卷 首一卷 清 陈??纕 等修 清 倪师孟 等纂 清乾隆十二年修石印重印本

082沛县志十六卷 民国新志一卷 于书云 修 赵锡藩 纂 民国九年排印本

083邳志补二十六卷 续编一卷 清 宝鸿年 修 清 庄思缄 纂 清光绪间修民国十五年增续刊本

084阜宁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庞友兰 修 周龙章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85青浦县续志二十四卷 图一卷 附编一卷 张仁静 修 钱崇威 纂 金咏榴 续纂 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086崇明县志十八卷 附编一卷 王清穆 修 曹炳麟 纂 民国十三年修十九年刊本

087同治上海县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补遗一卷 叙录一卷 清 应宝时 等修 清 俞樾 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88嘉定县续志十五卷 首一卷 末一卷 附一卷 陈传德 修 黄世祚 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89至顺镇江志二十一卷 首一卷 附录一卷 校勘记二卷 元 俞希鲁 纂 清刘文淇撰校勘记至顺三年修民国十二年丹徒昌广生重刻本

090宝山县续志十七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张允高 修 钱淦 等纂 民国十年排印本 091甘泉县续志二十九卷 首一卷 赵邦彦 修 桂邦杰 等纂 民国十五年刊本

092川沙厅志十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陈方瀛 修 清 俞樾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93启东设治汇牍四卷 附录一卷 陈弘 辑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94太仓州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王祖畬 等纂 民国八年刊本 095镇洋县志十一卷 末一卷 附录一卷 王祖畬 等纂 民国八年刊本

096丹阳县续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丹阳县志补遗二十卷 胡为和 修 孙国钧 纂 民国十六年刊本

01.华中地方 江苏省2 097江都县续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王逢源 修 清 李保泰 纂 嘉庆十六年修二十四年刊光绪六年重刊本

098重刊荆溪县志四卷 首一卷 清 唐仲冕 等修 清 宁楷(栎山) 纂 光绪八年据嘉庆二年刊本重刊

099重刊续纂宜荆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顾名 同修 清 龚润森 同修 清 吴德旋 纂 道光二十年刊本

100淮安府志三十二卷 清 卫哲治 等修 清 叶长扬 等纂 陈琦等重刊 乾隆十三年修咸丰二年重刊本

101淮安府志四十卷 首一卷 清 孙云锦 等修 清 吴昆田 等纂 光绪十年刊本

102重刊宜兴县志四卷 首一卷 清 阮升基 修 清 宁楷(栎山) 纂 光绪八年据嘉庆二年刊本重刊宜兴荆溪旧志五种本

103莫愁湖志六卷 首一卷 清 马士图 撰 嘉庆二十年刊光绪八年重印本 104平山堂图志十卷 首一卷 清 赵之壁 撰 乾隆三十年刊光绪九年重印本 105三续高邮州志八卷 坿补遗一卷 胡为和 修 高树敏 纂 民国十一年刊本 106吴县城区附刊不分卷 黄蕴深 辑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107上海掌故丛书第一集 上海通社 辑刊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108金山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常琬 修 清 焦以敬 等纂 乾隆十六年刊民国十八年重印本

109重修宝应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孟毓兰 等纂修 清 成观宣 等监订 道光二十年刊本

110宝山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梁蒲贵 等修 清 朱延射 等纂 光绪八年刊本

111增修甘泉县志二十四卷 图式一卷 首一卷 清 洪汝奎 等修 清 徐成敟 等纂 光绪七年刊本

112丹阳县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即重修丹阳县志 清 刘诰 等修 清 徐锡麟 等纂 光绪十一年刊本

113北湖小志六卷 首一卷 即扬州北湖小志 清 焦循 撰 嘉庆十三年刊本 114木渎小志六卷 首一卷 张郁文 辑 民国十年排印十七年重印本 115相城小志六卷 陶惟坁 修 施兆麟 等纂 民国十九年木活字印本

116光福志十二卷 补编一卷 附录一卷 清 徐傅 辑 王镛 等补辑 道光二十六年修民国十八年重印本

117山阳县志二十一卷 即重修山阳县志 清 孙云 修 清 丁晏 等纂 同治十二年刊本 118续纂山阳县志十六卷 附山阳艺文志八卷 邱沅 等修 段朝端 等纂 民国十年刊本 119景定建康志五十卷 宋 周应合 撰 嘉庆六年刊本 120建康古今记一卷 清 顾炎武 撰 康熙中钞本 121开沙志二卷 明 李尉 撰 崇祯三年钞本

122常州府志续集八卷 明 张恺 纂修 正徳八年刊本 123重修琴川志十五卷 宋 鲍廉 撰 元 卢稹 补修 钞本

124嘉定县志二十二卷 明 韩浚 修 明 张应武 等纂 万历三十三年刊本 125咸淳重修毗陵志三十卷 宋 史能之 撰 嘉庆二十五年刊本

126重修毗陵志四十卷 图一卷 古今郡县表一卷 明 朱昱 纂修 成化二十年刊本

127玉峰志三卷 附续志一卷 坿校勘记一卷 宋 凌万顷 同撰 宋 边实 同撰 宋 边实 撰续志 清缪荃孙撰校勘记宣统元年刊汇刻太仓县志本

128南汇县续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严伟 修 秦锡田 等纂 民国十八年刊本 129锡金识小录十二卷 清 黄卬 撰 乾隆十七年修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130锡金志外五卷 清 沐云叟 撰 道光二十六年刊本

131首都志十六卷 图一卷 叶楚伧 同撰 柳诒征 同撰 王焕镳 同撰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132嘉定镇江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附录一卷 校勘记二卷 宋 卢宪 撰 清 刘文淇 撰校勘记 道光二十二年刊宋元鎭江志本

133徐州志十二卷 明 梅守德 修 明 任子龙 纂 嘉靖中刊本 134金山县志残七卷 清 钱熙泰 撰 咸丰八年自序钞本 135苏州府志五十卷 明 卢熊 撰 洪武十二年钞本

136昆山县志八卷 图一卷 即重修昆山县志 明 申恩科 修 明 周世昌 纂 万历四年刊本 137昆山先贤冢墓考五卷 清 潘道根 辑 清 彭治 增辑 清末钞本

138昆山郡志六卷 卽至正昆山郡志 元 杨譓 撰 宣统元年刊汇刊太仓县志本 139金陵新志十五卷 元 张铉 撰 至正四年刊本 140金陵地志图考不分卷 清 阙名 撰 清手钞本

141金陵待征录十卷 清 金鳌 撰 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142金陵图咏一卷 坿金陵雅游编一卷 坿金陵古今图考一卷 明 朱之蕃 撰 明 陆寿栢 绘 明 余孟麟 撰雅游编 明陈沂撰古今图考天启三年

刊本 附录 天启四年刊本

143金陵琐事四卷 续二卷 二续二卷 明 周晖 撰 万历三十八年刊本 144江宁布政司属疆域表不分卷 清□□中 官 撰 清钞本

145江宁布政司属府厅州县舆图道里清册不分卷 清□□中 官 撰 清钞本 146云间志三卷 续一卷 即绍熙云间志 宋 杨潜 撰 嘉庆十九年刊本

147吴郡图经续纪三卷 坿校勘记一卷 宋 朱长文 撰 清 胡珽 撰校勘记 咸丰三年刊琳琅秘丛书本

148续吴郡志二卷 明 李诩 撰 明旧钞本

149吴江志二十二卷 明 莫旦 纂修 弘治元年刊本

150上元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陈栻 等纂修 道光四年刊本 151栖霞新志一卷 陈邦贤 撰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152兴化县志十卷 即兴化县新志 明 欧阳东凤 修 明 严锜 等纂 万历十九年修钞本 153兴化县志十四卷 清 张可立 纂修 康熙二十四年钞本

154盐城县志十卷 图一卷 明 杨瑞云 修 明 夏应星 等纂 万历十一年刊本 155南畿志六十四卷 图一卷 明 闻人诠 修 明 陈沂 等纂 嘉靖中刊本 156南枢志残九十三卷 明 范景文 撰 明末刊本 157五茸志逸八卷 明 吴履震 撰 明手钞本

158松江府志三十二卷 图一卷 明 顾清 纂修 正德七年刊本

159江阴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清 陈延恩 等修 清 李兆洛 等纂 道光二十年刊本 160江阴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卢思诚 等修 清 季念诒 等纂 光绪四年刊本 161京口山水考六卷 清 祁寯藻 撰 清稿本

162京口三山全志十卷 明 许国诚 修 明 高一福 撰 万历二十八年刊本

163京口三山志选补二十卷 附录五卷 明 霍鎭方 撰 明 陈仁锡 辑 万历三十九年刊本 164续吴县志不分卷 阙名 撰 稿本

165华亭县志十六卷 清 冯鼎高 等修 清 王显曽 等纂 乾隆五十六年刊本 166昆新两县续补合志二十四卷 连德英 等修 李传元 纂 民国十二年刊本 167靖江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叶滋森 修 清 褚翔 等纂 光绪五年刊本

168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二十六卷 清 胡裕燕 修 清 吴昆田 等纂 光绪二年刊本 169苏州府三卷 即苏州府志 永乐大典本 170南京一卷 永乐大典本

171云台山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崔应阶 撰 清 吴恒宣 校订 乾隆三十七年刊本 172宿迁县志二十卷 严型 等修 冯煦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173溧阳县志十六卷 清 李景峄 等修 清 史炳 等纂 嘉庆十八年修光绪二十二年重刊本 174溧阳县续志十六卷 清 朱畯 等修 清 冯煦 等纂 光绪二十三年刊本 175江苏省鉴 赵如珩 辑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176江苏省地志 即原名分省地志江苏 李长传 辑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177江都县志三十二卷 清 高士钥 修 清 五格 等纂 乾隆八年刊光绪七年重刊本 02.华中地方 浙江省1 001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不分卷 清 宗源瀚 等撰 徐则恂 等修订 民国四年石印本 002乾道临安志残三卷 附札记一卷 宋 周淙 撰 清 钱保塘 札记 清光绪四年重印本 003咸淳临安志一百卷 附札记三卷 宋 潜说文 等修 清 黄士洵 撰札记 清道光十年刊本 004海塘新志六卷 续海塘新志四卷 清 琅 撰 清乾隆年修道光年续修 005寿昌县志十卷 首一卷 陈焕 等修 李饪 纂 民国十九年刊本 006景宁县续志十七卷 首一卷 吴吕熙 修 柳景元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007嘉兴府志八十八卷 首二卷 清 许瑶光 修 清 吴仰贤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08湖州府志九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宗源瀚 等修 清 周学浚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09严州府志三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吴世荣 修 清 邹柏森 纂 清光绪九年增修重刊本 010余杭县志四十卷 清 张吉安 修 清 朱文藻 等纂 民国八年重刊本

011秀水县志十卷 明 李培 修 明 黄洪宪 等纂 明万历二十四年修民国十四年重排印本 012嘉兴新志上编 闾幼甫 修 陆志鸿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13重修嘉善县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江峰青 修 清 顾福仁 纂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014德清县新志十四卷 吴翯皋 等修 程森 纂 民国十二年修二十年排印本 015南田县志三十五卷 首一卷 吕耀铃 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16甬上水利志六卷 清 周道遵 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刊本

017上虞县志四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唐煦春 修 清 朱土黻 等纂 清光绪十七年刊本 018剡录十卷 宋 高似孙 撰 宋嘉定八年刊清同治九年重刊本 019天台治略十卷 清 戴兆佳 撰 清康熙六十年刊本

020西安县志四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姚宝煃 修 清 范崇楷 纂 清嘉庆十六年修民国六年重刊本

021江山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王彬 修 清 陈鹤翔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22永康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李汝为 等修 清 潘树棠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重排印本 023建德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附二卷 夏日璈 等修 王韧 纂 民国八年排印本

024遂昌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外编四卷 清 胡寿海 修 清 褚成允 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025云和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伍承吉 等修 清 王土鈖 纂 清同治三年刊本 026平阳县志九十八卷 首一卷 符璋 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刊本

027新登县志二十一卷 首一卷 徐士瀛 等修 张子荣 等纂 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028台州府志一百四十卷 首一卷 喻长霖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29定海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陈训正 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030光绪金华县志十六卷 咸同间金华殉难人姓名录一卷 清 邓钟玉 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修民国二十三年重排印本

031光绪桐乡县志二十四卷 首四卷 清 严辰 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刊本

032景定严州新定续志十卷 宋 郑瑶 修 宋 方仁荣 纂 宋景定三年刊清文澜阁传抄本 033新昌县志二十卷 金城 修 陈畬 等纂 民国八年排印本

034龙游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余绍宋 纂修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35缙云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何乃容 等修 清 潘树棠 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36义乌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诸自谷 修 清 程瑜 等纂 清嘉庆七年刊本 037归安县志五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李昱 等修 清 陆心源 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38萧山县志稿三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彭延庆 等修 清 杨钟羲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39光绪兰溪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秦簧 等修 清 唐壬森 纂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040嘉靖仁和县志十四卷 明 沈朝宣 纂修 明嘉靖二十九年修清光绪十九年校刊本 041浙志便览十卷 清 李应珏 撰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042宣平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陈加儒 修 清 祝复礼 等纂 清乾隆十八年刊本 043宣平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皮树棠 纂修 清光绪四年刊本 044镇海县志四十卷 清 周云章 修 清 俞樾 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45昌化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陈培珽 修 潘秉哲 等纂 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046石门县志十一卷 首一卷 清 余丽元 纂修 清 谭逢仕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47丽水县志十五卷 清 彭润章 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48孝丰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刘浚 修 清 潘宅仁 等纂 清光绪三年刊本

049嵊县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严思忠 修 清 蔡以瑺 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50平湖县志二十五卷 首一卷 末一卷 附殉难录一卷 清 彭润章 修并辑附录 清 叶廉锷 纂 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051松阳县志十二卷 清 支恒椿 等纂修 清光绪元年刊本

052慈溪县志十六卷 清 杨正笋 修 清 冯鸿模 纂 清雍正八年刊本

053钱塘县志不分卷 明 聂心汤 纂修 明万历三十七年修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054处州府志三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潘绍诒 修 清 周荣椿 纂 清光绪三年刊本 055临安县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彭循尧 修 清 董通昌 等纂 清宣统二年刊本 056衢州府志四十卷 首一卷 清 杨廷望 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修光绪八年重刊本 057象山县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舆图一卷 李洣 等修 陈汉章 等纂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58校勘光绪嘉善县志札记一卷 孙传枢 等撰 民国八年排印本

059宁波府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曹秉仁 修 清 万经 等纂 清雍正十一年修乾隆六年补刊本

060杭州府志一百七十八卷 首八卷 清 龚嘉儁 修 清 吴庆坵 等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修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061浙江沿海图说一卷 海岛表一卷 清 朱正元 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062上虞县志校续五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储家藻 修 清 徐致靖 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063光绪分水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陈常铧 修 清 臧承宣 纂 清光绪三十二年刊本 064光绪仙居志二十四卷 图一卷 附仙居集二十四卷 清 王寿颐 等修 清 王棻 等纂并辑仙居集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字印本

065奉化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清 李前泮 修 清 张美翊 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066青田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雷铣 修 清 王棻 纂 清光绪元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印本 067宣平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何横 等修 邹家箴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68海盐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王彬 修 清 徐用仪 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69淳安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李诗 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刊本

070常山县志六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李瑞钟 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071汤溪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丁燮 等修 戴鸿熙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72黄岩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校议一卷 清 陈钟英 等修 清 王咏霓 纂 清光绪三年刊本 073嵊县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牛荫麐 等修 丁谦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74慈溪县志五十六卷 列传附编一卷 图一卷 清 杨泰亨 修 清 冯可镛 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075遂安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罗柏丽 修 姚桓 等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76光绪宁海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王瑞成 修 清 张浚 等纂 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077鄞县通志不分卷 图二十六帖 蔡芝卿 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78龙泉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顾国诏 等纂修 清光绪四年刊本

079临海县志稿四十二卷 图一卷 张寅 修 何奏簧 等纂 民国二十四三年重修排印本 080镇海县新志备稿二卷 董祖羲 纂修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81丽水县志十四卷 图一卷 李钟岳 等修 孙寿芝 等纂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82绍兴府志八十卷 首一卷 清 李亨特 总裁 清 平恕 等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083分疆录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林鹗 撰修 清 林用霖 续编纂 清光绪四年刊本 02.华中地方 浙江省2 084重修象山县志残六卷 明 吴学周 修 明 陆应阳 纂 万历三十六年刊本 085永嘉县志三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张宝琳 修 清 王棻 等纂 光绪八年刊本

086象山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清 史鸣皋 修 清 姜炳璋 等纂 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087乐清县志十六卷 附勘误表一卷 附考证一卷 清 李登云 等修 清 陈珅 等纂 清高谊等撰勘误表考证光绪二十七年刊民国元年补刊本

088镇海县志四十五卷 首一卷 镇海县新志备稿二卷 洪锡范 等修 王荣商 等纂 民国二十年上海蔚文印刷局排印本

089三门(县)年鉴不分卷 陈诫 辑 民国三十一年排印本

090温州府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李琬 修 清 齐召南 等纂 乾隆二十七年序刊同治五年补刊本

091浙西水利备考不分卷 清 王凤生 等撰 清 梁恭辰 校 光绪四年浙江书局重刊本 092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十卷 明 范涞 撰 万历三十年刊本

093湖山便览十二卷 清 翟瀚 同撰 清 翟瀚 同撰 清 王维翰 订 光绪元年杭州王氏槐荫堂重刊本

094吴兴掌故集十七卷 明 徐献忠 撰 嘉靖三十九年刊本 095云和县志五卷 清 林汪远 等纂修 康熙三十一年刊本 096西湖志类钞三卷 首一卷 清 俞思冲 等纂 明刊本

097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 明 田汝成 撰 嘉靖二十六年刊本

098西湖游览志余二十六卷 明 田汝成 撰 范鸣谦补刊 万历十二年刊本

099重修元公祠志四卷 即重修西湖周元公祠志 清 周勋懋 撰 道光二年跋稿本 100慈溪县志十六卷 明 李逢申 修 明 姚宗文 纂 天启四年刊本 101德清县志十卷 清 侯元棐 修 清 王振孙 等纂 康熙十二年钞本 102大涤洞天记三卷 元 邓牧 大德九年辑洪武三十一年钞本 103镇海卫志二卷 清 陆潜鸿 撰 乾隆十七年修 清钞本

104武林灵隐寺志八卷 清 孙治 同撰 清 徐增 同撰 康熙十一年刊本 105宁波府志四十二卷 明 周希哲 修 明 张时彻 纂 嘉靖三十九年刊本 106宁波郡志十卷 明 杨寔 纂修 成化四年刊本

107金华县志十卷 清 王治国 原纂 清 赵泰珄 增修 康熙三十四年增刊本 108金华府志三十卷 明 王懋德 修 明 陆凤仪 纂 万历六年刊本 109舟山志四卷 明 何汝宾 撰 天启六年何氏刊本

110余姚县志二十七卷 首一卷 清 周炳麟 修 清 邵友濂 同纂 清 孙德祖 同纂 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111新修余姚县志二十四卷 明 史树德 修 明 杨文焕 等纂 万历中刊本 112定海县志十三卷 明 何愈 修 明 张时彻 等纂 嘉靖四十二年刊本 113宁海县志十二卷 明 宋奎光 纂修 崇祯五年刊本

114天台胜迹录四卷 明 潘瑊 辑 嘉靖二十五年仙居林氏校刊本

115嘉兴府志三十二卷 图一卷 明 刘应钶 修 明 沈尧中 等纂 万历二十八年刊本 116嘉兴府图记二十卷 明 赵瀛 修 明 赵文华 等纂 嘉靖二十八年刊本 117海昌外志八卷 明 谈迁 纂修 康熙中钞本

118海昌胜览二十卷 清 周春 撰 清 管庭芬 批订 咸丰二年手钞本 119临海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清 洪若皋 等纂修 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120嘉庆太平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庆霖 修 清 戚学标 等纂 嘉庆十五年修光绪二十二年重刊本

121乾道临安志残三卷 宋 周淙 撰 清旧钞本 122乾道临安志残三卷 宋 周淙 撰 乾隆二十年吴翌凤手钞本 123淳祐临安志残六卷 宋 施谔 撰 光绪七年刊武林掌故丛编本 124淳祐临安志不分卷 宋 施谔 撰 批校钞本 125湖州府九卷 永乐大典本

126海宁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金鳌 等纂修 乾隆三十年刊本

127兰溪县志七卷 明 程子鏊 修 明 徐用检 纂 清 刘芳诘 等增补纂修 万历三十四年刊康熙中补刊本

128兰溪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张许 修 清 陈凤举 等纂 嘉庆五年刊本 129海盐澉水志八卷 宋 常棠 撰 嘉靖三十六年及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130绍兴府志五十卷 明 萧良干 修 明 张元忭 等纂 万历十五年刊本 131庆元县志十卷 清 程维伊 修 清 吴运光 等纂 康熙十一年刊本

132庆元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关学优 修 清 吴元栋 纂 嘉庆六年刊本 133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十五卷 首一卷 明 释广宾 撰 崇祯中刊本 134杭州府志一百卷 图一卷 明 徐栻 修 明 陈善 纂 万历七年刊本 135杭州府二卷 永乐大典本

136杭俗怡情碎锦一卷 清 阙名 撰 清稿本

137杭俗遗风一卷 清 范祖述 撰 同治三年手钞本

138永康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沈藻 修 清 朱谨 等纂 康熙三十七年刊本 139莲华峰古迹考略一卷 清 三宝 同撰 清 王亶望 同撰 乾隆中精钞本

140开化县志十卷 清 孙锦 修 清 方严翼 同纂 清 徐心启 同纂 雍正七年刊本 141开化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范玉衡 修 清 吴淦 等纂 乾隆六十年刊本

142浙江通志七十二卷 图一卷 明 胡宗宪 修 明 薛应旂 等纂 嘉靖四十年刊本 143剡录十卷 宋 高似孙 撰 道光八年刊本

144常山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孔毓玑 纂修 雍正二年刊本 145续青田县志六卷 清 吴楚椿 纂修 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146绍兴府一卷 永乐大典本

147绍兴府志六十卷 清 俞卿 修 清 周徐彩 纂 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148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 辑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149乾隆绍兴府志校记不分卷 清 李慈铭 撰 清手钞本 150明州岳林寺志六卷 清 戴明琮 纂辑 康熙二十六年刊本 151明州阿育王山志略二卷 明 郭子章 撰 天启四年刊本

152缙云县志八卷 清 令狐亦岱 修 清 沈鹿鸣 等纂 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153西湖志四十八卷 清 李卫 等修 清 傅王露 纂 雍正十三年刊本 154上虞县志残三卷 明 徐待聘 等纂修 万历三十四年本

155上虞县志二十卷 清 郑侨 修 清 唐征麟 等纂 康熙十年刊本 156建德县志十卷 清 王宾 修 清 应德广 纂 乾隆十九年刊本

157建德县志二十一卷 首一卷 清 周兴峄 修 清 严可均 等纂 道光八年刊本 158会稽续志八卷 宋 张淏 撰 民国十五年景嘉庆十三年刊本

159会稽志二十卷 即嘉泰会稽志 宋 施宿 等撰 民国十五年景嘉庆十三年刊本 160会稽县志十六卷 明 杨维新 修 明 张元忭 等纂 万历三年刊本

161道光会稽县志稿二十五卷 首一卷 清 沈元泰 同辑 清 王藩 同辑 绍兴王氏钞本 162会稽三赋注四卷 即重刻会稽三赋 宋 王十朋 撰 明 南逢吉 注 明朱启元校刊本

163会稽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即康熙会稽县志 清 王元臣 修 清 董钦德 等纂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康熙二十二年修民国二十五年绍兴县修

志委员会校排印本

164龙游县志初稿不分卷 余绍宋 辑 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165昌化县志二十卷 清 甘文蔚 等修 清 王守矩 等纂 乾隆十三年刊本 166苎萝志八卷 明 张夫 辑 崇祯六年刊本

167吴兴志二十卷 即嘉泰吴兴志 宋 谈钥 撰 民国三年刊吴兴先哲遗书本 168吴兴合璧四卷 清 陈文煜 撰 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169洞霄图志六卷 图一卷 附洞霄诗集六卷 宋 邓牧 撰 元 孟宗宝 辑诗集 元至大中旧钞本

170赤城志四十卷 即嘉定赤城志 宋 陈耆卿 撰 嘉庆二十三年刊台州丛书本 171海宁县志十三卷 图一卷 清 许三礼 纂修 康熙十四年刊本

172海宁州志稿四十一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李圭原 修 清 许传霈 等原纂 刘蔚仁 续修 朱锡恩 等增纂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173虎跑定慧寺志不分卷 清 释圣光 辑 光绪二十六年手钞稿本

174临山卫志四卷 明 耿宗道 修 明 张训 等纂 嘉靖中修民国三年刊印本 175武康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疏筤 修 清 陈殿阶 等纂 道光九年刊本 176嘉禾志三十二卷 即至元嘉禾志 元 徐硕 撰 袁氏贞节堂钞本

177续修严州府志二十四卷 图一卷 明 吕昌期 修 明 俞炳然 纂 万历四十二年原刊顺治六年重刊本

178严州图经三卷 宋 陈公亮 撰 清代据宋淳煕本钞

179严州图经三卷 宋 陈公亮 撰 光绪二十二年刊渐西邨舍汇刊本

180续修嘉善县志十二卷 清 戈鸣岐 修 清 钱元佑 等纂 雍正十二年刊本 181遂安县志四卷 明 韩晟 修 明 毛一鹭 纂 万历四十年修钞本

182平阳县志不分卷 明 朱东光 纂修 明 万民华 补 清 石金和 等增补 隆庆五年修康熙中增补钞本

183乾道四明图经十二卷 校勘记九卷 宋 张津 等撰 清 徐时栋 撰校勘记 咸丰四年甬上徐氏烟屿楼刊本

184宝庆四明志二十一卷 宋 罗浚 撰 咸丰四年甬上徐氏烟屿楼刊本 185四明志二十一卷 宋 罗浚 撰 宝庆中钞本

186开庆四明续志十二卷 宋 梅应发 同撰 宋 刘钖 同撰 咸丰四年甬上徐氏烟屿楼刊本 187延祐四明志二十卷 元 袁桷 撰 延祐七年修乾隆中钞本

188延祐四明志二十卷 元 袁桷 撰 咸丰四年甬上徐氏烟屿楼刊本 189至正四明续志十二卷 元 王元恭 撰 咸丰四年甬上徐氏烟屿楼刊本

190大德昌国州图志七卷 附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九卷 元 冯福京 等撰 清 徐时栋 撰校勘记 咸丰四年甬上徐氏烟屿楼刊本

191嘉庆山阴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徐元梅 修 清 朱文翰 等纂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嘉庆八年修民国二十五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排印本

192衢州府志十六卷 图说一卷 明 林应翔 修 明 叶秉敬 等纂 天启二年刊本 193富阳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汪文炳 等修 清 何镕 等纂 光绪三十二年刊本 194衢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郑永禧 纂修 民国十八年辑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195吴兴志不分卷 宋 谈钥 撰 嘉泰元年修章氏读骚如斋钞本

196长兴县志三十二卷 长兴志拾遗二卷 首一卷 清 赵定邦 等修 清 丁宝书 等纂 清 朱鎭撰拾遗同治十三年修光绪十八年增补刊本拾遗

光绪二十三年刊本

197富阳县新志补正二卷 清 朱寿保 撰 宣统三年钞本 198湖州府志节要不分卷 清 高锡龄 撰 高锡龄手钞本

199海盐县图经十六卷 明 樊维城 修 明 胡震享 等纂 天启四年刊本 200富阳县新旧志校记二卷 清 朱寿保 撰 光绪三十二年修钞本

201海宁州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战效曾 修 清 高瀛州 纂 乾隆四十年修道光二十八年朱绪曾补刊本

202宁志余闻八卷 清 周广业 撰 乾隆五十四年修钞本

203峡川续志二十卷 清 王德浩 纂 清 男王简可 续 清 曹宗载 重订 嘉庆十七年刊本 204昌化县志二十卷 清 于尚龄 修 清 王兆杏 纂 道光三年修钞本

205嘉禾志三十二卷 元 徐硕 撰 清 管淽湘 补校 咸丰七年海昌陈氏校刊本 206乌程县志十六卷 清 罗素 修 清 张熷 纂 乾隆十一年刊本

207萧山县志二十一卷 清 邹勷 等修 清 蔡时敏 等纂 康熙十一年刊本

208诸暨县志四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沈椿龄 修 清 楼卜瀍 等纂 乾隆三十八年刊本

209孝丰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刘浚 修 清 潘宅仁 等纂 清 陈湋辛 补跋 光绪三年刊十九年补刊本

210忠义乡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吴文江 等纂修 光绪二十三年修二十七年刊本

211长兴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清 邢澍 修 清 钱大昕 同纂 清 钱大昭 同纂 嘉庆十年刊本

212衢州府志十六卷 图说一卷 明 林应翔 修 明 叶秉敬 等纂 天启二年修钞本

213龙游县志十卷 首一卷 附万历壬子龙游县志校刊记 明 万廷谦 修 明 曹闻礼 纂 万历四十年修民国十二年重排印本

214处州府志二十卷 图一卷 清 曹抡彬 修 清 朱肇济 等纂 雍正十一年刊本

215青田县志十二卷 清 张皇辅 修 清 钱喜选 纂 清 万里 增订 康熙二十五年刊雍正六年补刊本

216龙泉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苏遇龙 修 清 沈光厚 纂 乾隆二十七年修同治二年补刊本

03.华中地方 安徽省1 001续纂淮关统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杜琳 撰 清 元成 等续纂 清嘉庆二十一年续纂光绪七年重刊本

002续修庐州府志一百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黄云 等修 清 汪宗沂 等纂 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003宁国府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鲁铨 等修 清 洪亮吉 等纂 清嘉庆二十年补修民国八年石印本

004芜湖县志六十卷 余谊密 等修 鲍寔 等纂 民国八年石印本

005黟县三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谢永泰 修 清 程鸿诏 等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06休宁县志八卷 图一卷 清 廖腾煃 修 清 汪晋征 等纂 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007涡阳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黄佩兰 修 王佩箴 等纂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08涡阳风土记十六卷 首一卷 聂宪藩 等修 黄佩兰 等纂 民国十三年刊本 009盱眙县志稿十七卷 首一卷 清 王锡元 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重校本

010备修天长县志稿十卷 清 张宗泰 撰 清 刘增龄 校补 清嘉庆十七年修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11南陵县志四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余谊密 修 清 徐乃昌 纂 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012太和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丁炳烺 修 吴承志 等纂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13重修五河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赖同宴 等修 清 俞宗诚 等纂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014皖志便览六卷 清 李应珏 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015全椒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张其浚 修 江克让 等纂 民国九年刊本

016霍山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清 秦达章 修 清 何国佑 等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017旌德县志十卷 补遗一卷 附订一卷 清 赵良澍 纂 清嘉庆十三年修民国十四年重刊本 018旌德县续志十卷 附两江忠义录二卷 清 王椿林 修 清 胡承珙 纂 清道光六年修民国十四年重刊本

019历阳典录三十四卷 清 陈廷桂 纂修 清嘉庆三年修同治六年刊本 020历阳典录补六卷 清 陈廷桂 纂修 清嘉庆三年修同治六年刊本

021泾县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李德淦 等修 清 洪亮吉 等纂 清嘉庆十一年刊光绪十二年重刊民国三年重印本

022歙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张佩芳 修 清 刘大櫆 纂 清乾隆三十六年刊本 023盱眙县志六卷 清 崔秀春 等修 清 傅绍曽 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24新安志十卷 宋 罗愿 撰 宋淳熙二年修清光绪十四年重刊本

025徽州府志十六卷 图一卷 附郡志辨证一卷 清 马步蟾 修 清 夏銮 纂 清道光七年刊本 026太平府志四十卷 清 黄桂 修 清 宋骧 纂 清 李敏迪 増修 清康熙十二年修光绪二十九年重刊本

027徽州府志十八卷 图一卷 清 丁廷楗 等修 清 赵吉士 等纂 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

028铜陵县志十四卷 图一卷 清 李青岩 等修 清 史应贵 等纂 清乾隆二十二年修民国十九年刊本

029皖志列传稿九卷 金天翮 撰 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030祁门县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周溶 修 清 汪韵珊 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31亳县志略不分卷 刘治堂 撰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32桐城续修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廖大闻 等修 清 金鼎筹 纂 清道光七年修民国二十九年排印本

033宁国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杨虎 等修 李丙麐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34重修蒙城县志十二卷 汪箎 修 黄与绶 等纂 民国四年排印本 035凤阳县志略一卷 易季和 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36歙县志十六卷 石国柱 修 许承尧 纂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37颖上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都宠锡 等修 清 李道章 等纂 清同治九年修光绪四年补刊本

038临泉县志略一卷 刘焕东 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039繁昌县志十八卷 清 张星焕 纂修 清道光六年增修民国二十六年重排印本 03.华中地方 安徽省2(全缺)

040太平府志四十卷 清 黄桂 修 清 宋骧 纂 清 李敏迪 增修 清 曹守谦 等增纂 康熙四十六年增修钞本

041东流县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清 蒋绶 修 清 汪思回 等纂 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042太平县志八卷 清 刘崇元 修 清 张枚 等纂 雍正三年刊本

043太平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彭居仁 修 清 魏子嵩 纂 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044太平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曹梦鹤 等修 清 孔传薪 等纂 嘉庆十四年刊本

045太湖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吴易峰 修 清 徐日明 纂 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046皇明天长志七卷 明 邵时敏 修 明 王心 纂 嘉靖二十九年刊本 047五河县志五卷 清 郑鼐 修 清 周世贤 等纂 康熙二十五年刊本 048重修六安州志八卷 明 刘垓 修 明 李懋桧 等纂 万历十二年刊本 049六安州志二十五卷 清 金弘勋 等修 清 陈步青 等纂 乾隆十六年刊本

050六安州志六十卷 首一卷 清 李蔚 等修 清 吴康霖 纂 同治十一年刊光绪三十年重印本

051中都志十卷 图一卷 明 柳瑛 纂修 隆庆三年丰城周氏重刊补修本 052当涂县志三十三卷 清 张海 修 清 万橚 等纂 乾隆十五年刊本 053石埭县志八卷 明 黄蓥 修 明 冯光浙 等纂 嘉靖二十六年刊本 054石埭县志六卷 明 熊应? 修 明 张迪吉 等纂 万历三十二年刊本 055石埭县志八卷 清 姚子庄 修 清 周体元 纂 康熙十四年刊本

056石埭县志八卷 清 姚子庄 修 清 周体元 纂 康熙十四年修民国二十四年石珺张氏排印本

057续石埭县志四卷 清 石瑶灿 纂修 乾隆十四年刊民国二十四年石珺张氏排印本 058石埭县志采访录一卷 清 董汝成 撰 民国二十四年据道光四年刊本排印 059石埭备志汇编五卷 陈惟壬 辑 民国三十年排印本

060休宁县志二十四卷 清 何应松 修 清 方崇鼎 纂 道光三年刊本

061合肥县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左辅 纂修 嘉庆八年修民国九年合肥王氏景印本 062安徽通志稿一百五十七卷 安徽通志馆 辑 民国二十三排印本 063安徽佛门龙象传二卷 安徽通志? 辑 民国二十二排印本

064阜阳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周天爵 等修 清 李复庆 等纂 道光九年刊本 065安庆府志三十一卷 明 李逊 等撰 嘉靖三十三年刊本

066安庆府志十八卷 清 靳辅 修 清 陈焯 纂 康熙十四年刊本 067安庆府志三十二卷 清 张楷 纂修 康熙六十年刊本

068池州府志十卷 图一卷 明 李思恭 修 明 丁绍轼 等纂 万历四十年刊本

069池州府志五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刘权之 修 清 张士范 等纂 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070含山县志十六卷 图一卷 清 梁栋 等修 清 张大于 等纂 乾隆十三年刊本 071和州志三卷 清 章学诚 撰 乾隆三十九年修民国十一年嘉业堂重刊本 072祁门县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清 王让 修 清 桂超万 纂 道光七年刊本 073和州志五卷 明 朱沅 修 明 陈钧 纂 正统六年刊本

074和州志八卷 图一卷 明 康诰 修 明 齐柯 等纂 万历三年刊本

075新修来安县志十卷 图一卷 明 周之冕 修 明 周干 等纂 天启元年刊本 076东流县志三十卷 清 吴箎 修 清 李兆洛 等纂 嘉庆二十三年刊本 077泗州志十一卷 清 叶兰 纂修 清乾隆五十三年修钞本 078泗州志十八卷 清 莫之翰 等纂修 康熙二十七年刊本 079泗县志略不分卷 鲁佩璋 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80泗虹合志十九卷 清 方瑞兰 修 清 江殿扬 等纂 光绪十四年刊本

081盱眙县志二十四卷 图一卷 清 郭起元 修 清 秦懋绅 等纂 乾隆十二年刊本 082阜阳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潘世仁 纂修 乾隆二十年刊本 083青阳县志八卷 清 段中律 等纂修 乾隆四十八年刊本

084青阳县志十二卷 清 华椿 等修 清 周赟 纂 光绪十七年排印本

085宣城县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吴飞九 修 清 杨廷栋 等纂 乾隆四年刊本 086宣城县志余二卷 清 陈受培 修 清 张焘 纂 嘉庆十三年刊本

087宣城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清 李应泰 等修 清 章绶 等纂 光绪十四年排印本 088建德县志十卷 清 王宾 修 清 应德广 纂 乾隆十九年刊本 089建德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许起凤 纂修 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090建德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陈葵 修 清 管森 等纂 道光五年刊本 091建德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张翊六 修 清 周学铭 等纂 宣统二年湖北官刷印局排印本

092英山县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张海 修 清 姚之琅 纂 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093英山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徐锦 修 胡鉴莹 等纂 民国九年毛青云堂活字印本 094虹县志二卷 清 龚起翚 纂修 康熙十七年序刊本

095南陵小志四卷 首一卷 清 宗能征 等纂修 光绪二十五年木活字印本

096亳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郑交泰 修 清 王云万 纂 乾隆三十九年序刊本 097亳州志四十三卷 首一卷 清 任寿世 修 清 刘开 等纂 道光五年古谯官舎刊本 098亳州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钟泰 等修 清 袁登庸 等纂 光绪二十年木活字印本 099泾县续志九卷 清 阮文藻 纂修 民国三年景道光五年刊本

100宿州志二十六卷 图一卷 明 崔维岳 修 明 汪文奎 等纂 东京东洋文库藏万历二十四年修钞本

101宿州志十二卷 图一卷 清 熏鸿图 修 清 潘仁樾 等纂 康熙五十七年序刊本 102宿州志三十六卷 清 何庆钊 修 清 丁逊之 等纂 光绪十五年刊本 103宿松县志三十六卷 清 朱维高 等修 清 黄钺 等纂 康熙二十四年刊本

104宿松县志五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附助捐录 俞庆澜 等修 张灿奎 等纂 民国十年排印本

105太湖县志四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符兆鹏 修 清 赵继元 纂 同治十一年刊本 106望江县志八卷 图一卷 明 罗希益 修 明 龙子甲 纂 万历二十二年刊本 107望江县志八卷 清 郑交泰 修 清 曹京 纂 乾隆三十三年刊本 108巢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舒梦龄 纂修 道光八年刊本 109婺源县志十二卷 清 蒋灿 等纂修 康熙三十三年序刊本

110婺源县志三十九卷 首一卷 清 俞云耕 修 清 潘继善 纂 乾隆二十年尊经阁刊二十二年改正定本

111婺源县志三十九卷 首一卷 清 彭家桂 修 清 张图南 等纂 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112婺源县志三十九卷 首一卷 清 黄应昀 等纂修 道光六年刊本

113婺源县志六十四卷 首一卷 清 吴鹗 修 清 汪正元 等纂 光绪八年九年刊本 114婺源乡土志不分卷 清 董锺琪 同辑 清 汪廷璋 同辑 光绪三十四年活字印本 115皖省志略四卷 附录一卷 清 朱云锦 撰 道光元年金阊传书斋刊本

116续修舒城县志五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吕林锺 等修 清 赵凤诏 等纂 光绪三十三年木活字印本

117贵池县志八卷 清 李愈昌 原修 清 梁国标 重辑 康熙三十一年刊本 118滁州志三十卷 清 余国? 修 清 潘运皞 纂 康熙十二年序刊本 119滁州续志二卷 清 王赐魁 等纂修 康熙二十三年序刊本 120滁阳志十四卷 明 戴瑞卿 纂修李之茂 万历四十二年刊本

121滁州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熊祖诒 纂修 光绪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木活字印本 122寿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席權 纂修 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123寿州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曾道唯 等修 清 葛荫南 等纂 民国七十年景光绪十六年木活字印本

124宁国府志二十卷 图一卷 明 陈俊 修 明 沈懋学 等纂 万历五年序刊本

125宁国府志三十二卷 图一卷 清 庄泰弘 修 清 刘尧枝 等纂 康熙十二年刊本 126宁国府志三十四卷 清 宋斅 修 清 钱人麟 等纂 乾隆十八年刊本 127宁国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梁中孚 纂修 道光五年刊本 128蒙城县志十八卷 清 赵裔昌 修 清 何名隽 等纂 康熙十五年序刊本 129凤书八卷 图一卷 卽凤阳新书 明 袁文新 同纂修 明 柯仲炯 同纂修 天启元年刊本 130凤阳府志四十卷 清 耿继志 等 清 汤原振 等纂 康熙二十四年刊本

131光绪凤阳府志二十一卷 清 冯煦 等修 清 魏家骅 等纂 光绪三十四年木活字印本 132凤阳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于万培 等修 清 谢永泰 等续纂 光绪十三年刊本 133帝乡纪略十一卷 图一卷 明 曾惟诚 纂修 万历二十七年刊本

134凤台县志二十五卷 首一卷 清 李师沆 等修 清 葛荫南 等纂 光绪十九年排印本 135齐云山志五卷 明 鲁点 撰 万历二十七年刊道光十年修补本

136新修广德州志十卷 图一卷 即广德县志 明 李德中 同纂修 明 李得阳 同纂修 万历四十年序刊本

137广德州志五十卷 首一卷 清 胡文铨 修 清 周应业 纂 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138广德州志六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胡有诚 修 清 丁宝书 纂 光绪七年刊本 139广德州志十卷 图一卷 明 朱麟 修 明 黄绍文 纂 嘉靖十五年刊本 140安庆府灊山县志十二卷 清 周克友 等纂修 康熙十四年序刊本

141灊山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李载阳 修 清 游端友 等纂 乾隆四十六年刊本 142灊山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吴兰生 等修 刘廷凤 纂 民国九年排印本 143颍上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许晋 修 清 胡其焕 等纂 乾隆十八年刊本 144颍上县志十三卷 首一卷 清 刘耀椿 修 清 李同 等纂 道光六年刊本 145颍州府志十卷 清 王敛福 修 清 潘遇莘 纂 乾隆十七年刊本 146歙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清 靳治荆 修 清 王辂 等纂 康熙中刊本 147歙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劳逢源 修 清 沈伯棠 等纂 道光八年刊本

148芜湖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梁启让 修 清 陈春华 等纂 嘉庆十二年重修民国二年木活字印本

149霍山县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甘山 修 清 程在嵘 纂 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150霍邱县志十二卷 清 张海 等修 清 薛观光 纂 乾隆十九年刊本 151徽州府志二十二卷 明 汪尚宁 等纂修 嘉靖四十五年序刊本 152徽州府志辨证一卷 清 黄崇惺 撰 同治中木活字印本

153直隶和州志四十卷 首一卷 补遗一卷 清 朱大绅 修 清 高照 纂 光绪二十七年木活字印本

154临淮县志八卷 清 魏宗衡 等修 清 邢仕诚 等纂 康熙十二年刊本 155繁昌县志十八卷 清 梁延年 修 清 闵燮 等纂 康熙十四年序刊本

156绩溪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较陈锡 修 清 赵继序 等纂 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157绩溪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清桤 修 清 席存泰 纂 嘉庆十五年刊本

158黟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附黟县续志五卷 清 吴甸华 修 清 俞正燮 等纂 清 吕子珏 修续志 清詹锡龄纂续志同治十年据嘉庆十七年刊本

重刊 续志 同治十年据道光五年刊本重刊

159庐州府志五十四卷 图一卷 清 张祥云 修 清 孙星衍 等纂 嘉庆八年刊本 160庐州卫志六卷 首一卷 清 尹焕 纂修 乾隆十二年刊本 161庐江县志十二卷 清 陈庆门 纂修 雍正十年刊本

162庐江县志十五卷 清 魏绍源 等修 清 储嘉珩 等纂 嘉庆八年刊本

163安庆府怀宁县志三十六卷 清 刘橒 等修 清 叚鼎臣 等纂 康熙二十五年序刊本 164怀宁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王毓芳 等修 清 江尔维 等纂 道光五年刊本 165怀宁县志三十四卷 首一卷 朱子英 修 舒景蘅 等纂 民国四年排印本 166怀远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孙让 修 清 李兆洛 纂 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167灵璧县志略四卷 首一卷 清 贡震 纂修 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04.华中地方 江西省

001江西考古录十卷 清 王谟 撰 清乾隆三十二年原刻光绪十七年重刊本 002南康府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盛元 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03瑞州府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黄廷金 修 清 萧浚兰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04赣州府志七十八卷 首一卷 清 魏瀛 等修 清 钟音鸿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05宜黄县志三十二卷 图一卷 清 史念征 等修 清 程卓梁 等纂 清道光五年刊本 006江西全省舆图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曽国藩 等撰 清同治七年刊本

007南昌县志六十卷 附录一卷 清 江召棠 修 清 魏元旷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08南昌诗征五卷 清 魏元旷 辑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09南昌文征二十四卷 清 魏元旷 辑 民国二十四年重印本

010广信府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蒋继洙 等修 清 李树藩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11德化县志五十四卷 首一卷 清 陈鼒 修 清 吴彬 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12临江府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德馨 等修 清 朱孙诒 等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13兴安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李宾旸 修 清 赵松友 等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14江西舆地图说一卷 明 赵秉忠 撰 据纪录汇编本

015吉安府志五十三卷 首一卷 清 定祥 等修 清 刘绎 等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016吉安县纪事五卷 李士梅 纂修 民国十年刊本

017抚州府志八十六卷 首一卷 清 许应鑅 等修 清 谢煌 等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18永新县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清 萧玉春 修 清 李炜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19饶州府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锡惪 修 清 石景芬 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20新城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刘昌岳 修 清 邓家祺 等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21余干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区作霖 修 清 曽福善 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22万年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项珂 修 清 刘馥桂 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23德兴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孟庆云 修 清 杨重雅 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24安义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杜林 修 清 彭斗山 等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25长宁县志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沈镕经 修 清 刘德桃 等纂 清光绪二年修七年重订本

026清江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潘懿 修 清 朱孙诒 等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27乐安县志十一卷 首一卷 图二卷 兵难殉节录二卷 清 朱奎章 修 清 胡芳杏 等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28定南厅志八卷 清 赖勋 等修 清 黄锡光 等纂 清道光五年刊本

029广丰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双全 等修 清 顾兰生 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30上犹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叶滋澜 等修 清 李临驯 纂 清光绪七年修十九年重订本 031九江府志五十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达春布 修 清 黄凤楼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32南安府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黄鸣珂 修 清 石景芬 等纂 清同治七年刊本 033南安府志补正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杨錞 纂修 清光绪元年刊本 034萍乡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锡荣 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35南昌民国初元纪事十五卷 首一卷 周德华 纂修 民国九年刊本

036吉安府志三十六卷 清 李兴元 修 清 欧阳主生 等纂 清顺治十七年刊本 037分宜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萧家修 修 欧阳绍祁 纂 民国二十九年石印本

038玉山县志十一卷 首一卷 图一卷 清 黄寿祺 修 清 吴华辰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39昭萍志略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刘洪辟 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040万载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文征诗征合编不分卷 张芗甫 等修 龙赓言 等纂 民国二十九年刊本

041宁冈县志六卷 后志四卷 丁国屏 修 陈家骏 纂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42龙南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胡鸿泽 修 清 钟益驭 纂 清光绪二年修民国二十五年翻印本

043丰城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徐清选 修 清 毛辉凤 纂 清道光五年刊本 044庐山续志稿八卷 江西省文献委员会 编 民国三十六年排印本 045盐乘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胡思敬 纂修 民国六年刊本

046赣县志五十四卷 首一卷 清 黄德溥 等修 清 褚景昕 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刻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047烏石山志九卷 清 刘永松等编 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05.华中地方 湖南省

001蓝山县图志三十五卷 图一卷 邓以权 修 雷飞鹏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002桃源县志十七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余良栋 修 清 刘凤苞 纂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03湘潭县志十二卷 清 陈家榆 等修 清 王闿运 等纂 清光绪十五年刊本 004衡阳县志十二卷 清 罗庆芗 修 清 彭玉麟 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05邵阳县乡土志四卷 清 陈吴萃 等修 清 姚炳奎 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006城步县志十卷 清 盛镒源 修 清 戴联璧 等纂 清同治七年刊民国十九年重刊本 007辰州府义田总记二卷 清 阙名 撰 清道光间刊本

008醴陵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徐淦 等修 清 江晋光 等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09龙山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补一卷 清 符为霖 修 清 刘沛 纂 清 何梦熊 等辑补 清同治九年修光绪四年重刊本

010石门县志十四卷 清 林葆元 等修 清 申正扬 等纂 清同治七年刊本 011江华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刘华邦 修 清 唐为煌 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12醴陵乡土志不分卷 傅熊湘 纂修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13宁远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曽钰 纂修 清嘉庆十七年刊本

014重修会同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孙炳煜 修 清 黄世昌 等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15续修慈利县志十四卷 清 嵇有庆 修 清 魏湘 等纂 清同治八年刊本 016宁远县志八卷 清 张大煦 修 清 欧阳泽闿 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017桑植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周来贺 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18石门县志五十五卷 清 苏益馨 修 清 梅峄 等纂 清嘉庆二十三年刊本 019道州志十二卷 清 盛赓 修 清 许清源 纂 清光绪三年刊本

020慈利县志二十卷 图一卷 田兴奎 等修 吴恭亨 等纂 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021靖州乡土志四卷 表一卷 清 金蓉镜 等纂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022东安县志八卷 清 黄心菊 修 清 胡元士 等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23永州府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吕恩湛 等修 清 宗绩辰 纂 清道光八年刊本 024长沙府志五十卷 首一卷 清 吕肃高 修 清 张雄图 等纂 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025邵阳县志十卷 清 黄文琛 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刊民国二十三年重印本 026岳阳风土记一卷 宋 范致明 撰 古今逸史刊本

027宝庆府志一百四十三卷 首二卷 末三卷 清 黄宅中 等修 清 邓显鹤 等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修民国二十三年重印本

028华容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清 孙炳煜 等修 清 张钊 等纂 清光绪八年修民国十九年重排印本

029澧县县志十卷 张之觉 修 周龄 等纂 民国二十八年刊本 030安乡县志二十六卷 末一卷 王熛 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手抄本 031清泉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王开运 等修 清 张修府 等纂 清同治八年刊本 032耒阳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于学琴 等修 清 宋世煦 纂 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033酃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唐荣邦 修 清 周作翰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34零陵县志十五卷 附补遗 清 嵇有庆 修 清 刘沛 纂 清光绪二年修民国二十年补刊本 035祁阳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陈玉祥 修 清 刘希关 等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36长沙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清 赵文在 等修 清 易文基 等纂 清嘉庆十五年刊二十二年增补本

037汝城县志三十五卷 陈必闻 修 范大溎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038桂东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刘华邦 修 清 郭岐勋 等纂 清同治五年修民国十四年重印本

039嘉禾县图志三十四卷 王彬 等修 雷飞鹏 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刊本

040晃州厅志四十三卷 清 俞克振 修 清 梅峄 纂 清道光五年修民国二十五年重排印本 041兴宁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郭树馨 等修 清 黄榜元 等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042永定县乡土志四卷 王树人 修 侯昌铭 纂 民国九年排印本 043宁乡县志十卷 清 吕履恒 等纂修 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

044新化县志三十五卷 首二卷 清 关培钧 等修 清 刘洪泽 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45新田县志十卷 清 张厚郿 等修 清 乐明绍 等纂 清嘉庆十七年刊民国二十九年翻印本 046茶陵县志二十四卷 清 梁葆颐 等修 清 谭钟麟 等纂 清同治十年重修本 06.华中地方 湖北省

001德安府志二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赓音布 修 清 刘国光 等纂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002荆州府志八十卷 首一卷 清 倪文蔚 修 清 顾嘉蘅 等纂 清光绪六年刊本 003郧阳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吴葆仪 等修 清 王严恭 等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04宜昌府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聂光銮 等修 清 王柏心 等纂 清同治四年刊本

005大冶县志续编七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后编二卷 清 林佐 修 清 陈鳌 纂 清光绪十年刊本

006云梦县志略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吴念椿 修 清 程寿昌 等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07潜江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史致谟 修 清 刘恭冕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08光化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钟桐山 等修 清 段映斗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

009公安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周承弼 等修 清 王慰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修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010当阳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阮恩光 等修 清 王柏心 纂 清同治五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印本

011当阳县补续志四卷 首一卷 清 李元才 修 清 李葆贞 等纂 清光绪十五年排印本 012竹山县志二十七卷 清 常丹葵 修 清 邓光仁 纂 清乾隆五十年刊本 013竹山县志二十九卷 清 周士桢 修 清 黄子遂 纂 清同治四年刊本

014安陆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清 王履谦 修 清 李廷锡 等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015安陆县志补正二卷 清 陈廷钧 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16建始县志四卷 首一卷 清 袁景晖 纂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017利川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黄世崇 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018施南府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松林 修 清 何远鉴 等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19房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文庙祀典志一卷 武庙祀典志一卷 清 杨延烈 修 清 郁方董 等纂 清同治五年刊本

020宜城县志十卷 清 程启安 修 清 张炳钟 等纂 清同治五年刊本

021宜城县续志二卷 补遗一卷 清 李连骑 修 清 姚德华 纂 清光绪九年修三十三年补遗 022汉阳县志三卷 清 张行简 撰 清光绪九年刊本

023兴山县志二十二卷 清 黄世崇 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024归州志十卷 图一卷 清 余思训 修 清 陈凤鸣 纂 清同治五年刊本 025归州志十卷 首一卷 清 沈云骏 修 清 刘玉森 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26黄陂县志十六卷 清 刘昌绪 修 清 徐瀛 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27黄陂县志稿二卷 清 金国钧 撰 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028沔阳州志十八卷 明 童承叙 纂修 明嘉靖九年刊民国十五年校刊本

029罗田县志八卷 附一卷 明 祝珝 修 明 蔡元伟 纂 明嘉靖二十一年修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30咸丰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张梓 修 清 张光杰 纂 清同治四年刊本

031江夏县志八卷 清 王庭桢 修 清 彭崧毓 纂 清同治八年修光绪七年重刊本 032咸宁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陈树楠 等修 清 钱光奎 等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33巴东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廖恩树 修 清 萧佩声 等纂 清同治五年修光绪六年重刊本

034宜都县志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崔培元 修 清 龚绍仁 纂 清同治五年刊本 035蒲圻县志十卷 清 劳光泰 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刊本

036黄州府志四十卷 首一卷 清 英启 修 清 邓琛 等纂 清光绪十年刊本 037汉口丛谈六卷 清 范锴 撰 清道光二年刊本

038武昌县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钟铜山 修 清 柯逢时 纂 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039孝感县志二十四卷 清 朱希白 等修 清 沈用增 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40枝江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查子庚 修 清 熊文澜 等纂 清同治五年刊本

041东湖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续补艺文一卷 清 金大镛 修 清 王柏心 纂 清同治三年刊本 042保康县志七卷 首一卷 清 林让昆 等修 清 杨世霖 纂 清同治五年抄本 043南漳县志十九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向承煜 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重刊本 044建始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熊启咏 纂修 清同治五年刊本

045恩施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清 多寿 修 清 罗凌汉 纂 清同治三年修 民国二十六年重排印本

046恩施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多寿 修 清 罗凌汉 等纂 清同治七年刊本 047麻城县志前编十五卷 图一卷 郑重 修 余晋芳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48麻城县志续编十五卷 图一卷 末一卷 附贞节录一卷 郑重 修 余晋芳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49郧西县志十四卷 图一卷 郭治平 修 陈文善 纂 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050远安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郑燡林 等修 清 周葆恩 等纂 清同治五年刊本 051施南府志续编十卷 清 王庭桢 等修 清 雷春沼 等纂 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052襄阳府志二十六卷 附志余一卷 附国朝襄郡忠义录一卷 清 恩联 等修 清 王万芳 等纂 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07.华中地方 四川省

001万源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刘存厚 修 贺维翰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002纳溪县志十卷 清 赵炳然 等修 清 徐行德 等纂 清嘉庆十八年修民国二十六年重排印本

003重修梓潼县志六卷 清 张香海 修 清 杨曦 等纂 清咸丰八年刊本

004珙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清 冉瑞桐 修 清 郭肇林 等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05会理州志十二卷 附续志二卷 清 邓仁垣 修 清 呉钟仑 等纂 清 蒋金生 修续志 清 徐昱 纂续志 清同治九年刊本 006渠县志十二卷 杨维中 修 钟正懋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缺卷5-8) 007荥经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贺泽 修 张赵才 等纂 民国四年刊本

008汶川县志七卷 图一卷 附录一卷 祝世德 等纂修 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 009开县志二十七卷 首一卷 清 李肇奎 等修 清 陈昆 等纂 清咸丰三年刊本

010兴文县志六卷 图一卷 清 江亦显 修 清 黄相尧 等纂 清光绪十三年修民国二十五年重印本

011双流县志四卷 首一卷 图一卷 刘佶 修 刘咸荣 等纂 民国十年修二十六年重刊本 012长寿县志十六卷 卢起勋 修 刘君锡 等纂 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

013江安县志四卷 江安文征二卷 严希愼 修 陈天锡 等纂 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014庆符县志三十七卷 清 阙名 撰 清光绪年间手抄本 015筠连县志七卷 祝世德 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排印本

016梁山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朱言诗 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017增修万县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张琴 修 清 范泰衡 等纂 清同治五年刊本 018大竹县志十六卷 图一卷 郑国翰 等修 陈步武 等纂 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019罗江县志三十六卷 清 李桂林 纂 清 邓林 等修 清嘉庆二十年修同治四年重印本 020续修罗江县志二十四卷 清 马传业 修 清 刘正慧 等纂 清同治四年刊本 021长寿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汤化培 修 李鼎禧 纂 民国十七年石印本 022大足县志九卷 郭鸿厚 纂修 陈习珊 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排印本 023重修宣汉县志十五卷 汪承烈 修 庞麟炳 纂 民国二十年石印本 024秀山县志十四卷 清 王寿松 修 清 李稽勋 纂 清光绪十七年刊本

025汉州志四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刘长庚 等修 清 侯肇元 等纂 清嘉庆十七年刊本 026续汉州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附补遗 清 张超 修 清 曽履中 等纂 清同治八年刊本 027重修南川县志十四卷 图一卷 柳琅声 修 韦麟书 纂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28高县志五十四卷 清 敖立榜 修 清 曾毓佐 等纂 清同治五年刊本

029重修彭县志十三卷 首一卷 末一卷 附补遗订讹一卷 清 张龙甲 等修 清 吕调阳 等纂 清光绪四年刊本

030宜宾县志五十四卷 清 刘元熙 修 清 李世芳 纂 清嘉庆十七年刻民国二十一年重刊本 08.华北地方 山东省

001东牟守城纪略一卷 诗一卷 清 戴燮元 撰 清同治八年刊本

002威海卫志十卷 清 王士任 修 清 郭文大 纂 民国十八年重排印本 003靖海卫志十卷 增补一卷 □ 阙名 撰

004续修历城县志五十四卷 图一卷 毛承霖 纂修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05章邱县乡土志二卷 清 杨学渊 修 清高钟璐 等纂 杨学渊 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006齐河县志三十四卷 首一卷 杨豫修 等修 郝金章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序排印本 007齐东县乡土志二卷 清 叶宝昌 修 清 袁馥村 等纂 清宣统二年刊本 008利津县续志九卷 王廷彦 修 盖尔佶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09长清县志十六卷 首二卷 末一卷 李起元 等修 王连儒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10泰安州志四卷 图一卷 明 任弘烈 修 明 段廷选 等纂 清 邹文郁 续修 清 朱衣点 续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11肥城县乡土志九卷 清 钟树森 修 清 李传熙 等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012阳信县志八卷 朱兰 修 劳乃宣 等纂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13无棣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侯荫昌 等修 张方犀 等纂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14续修博山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王荫柱 等修 张新曾 纂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15济宁县志四卷 补遗一卷 袁绍昂 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016沾化县志十六卷 清 联印 等修 清 张会一 等纂 民国二十年手抄稿本 017青城续修县志四卷 杨启东 修 赵梓湘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18峄县乡土志一卷 清 王宝田 撰 清光绪三十年刊抄本

019续修曲阜县志八卷 图一卷 孙永汉 修 李经野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20邹县续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吴若灏 修 清 钱台 等纂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21滕县续志稿四卷 清 生克中 撰 清宣统三年排印本

022菏泽县乡土志一卷 清 汪鸿孙 修 清 杨兆焕 等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023临沂县志十四卷 图一卷 陈景星 等修 沈兆袆 等修 王景祜 等纂 民国六年刊本 024续修郯城县志十卷 清 吴阶 等修 清 陆继辂 纂 清嘉庆十五年刊本 025堂邑县志二十卷 清 卢承琰 修 清 刘淇 纂 清光绪十八年重刊本

026茌平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牛占诚 修 周之桢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27续修清平县志不分卷 图一卷 清 梁钟亭 等修 张树梅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28莘县乡土志不分卷 清 周郑表 等修 清 孔广文 纂 清宣统元年石印本

029冠县县志十卷 清 梁永康 等修 清 赵锡书 纂 清光绪十年修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30定陶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冯麟溎 等修 曹垣 纂 民国五年刊本 031续修巨野县志八卷 首一卷 郁浚生 修 毕鸿宾 等纂 民国十年刊本 032郓城县乡土志不分卷 清 毕炳炎 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刊抄本 033临清县志十六卷 徐子尚 修 张树海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34夏津县志新编十卷 首一卷 清 方学城 修 清 梁大鲲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035夏津县志续编十卷 首一卷 谢锡文 修 许宗海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36邱县志八卷 清 黄景曽 修 清 蕲渊然 等纂 清乾隆四十七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 037德县志十六卷 李树德 修 董瑶林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38德州乡土志不分卷 清 阙名 撰 钞本

039德平县续志十二卷 首一卷 吕学元 修 严绥之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40馆陶县志十二卷 清 赵知希 等修 清 吕心佐 等纂 清光绪十九年重刊本 041馆陶县乡土志八卷 清 孙方?? 修 清 宋金镜 等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排印本 042高唐州乡土志不分卷 清 周家齐 撰 清光绪三十二年刊抄本

043重修恩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汪鸿孙 修 清 刘儒臣 等纂 清宣统元年刊本 044恩县乡土志一卷 清 汪鸿孙 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抄本 045禹城县乡土志不分卷 清 王汝汉 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抄本

046东平县志十七卷 图一卷 张志熙 等修 刘靖宇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47平阴县乡土志一卷 清 黄笃瓒 修 清 朱焯 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048阳谷县志十六卷 清 孔广海 撰 民国三十一年排印本

049朝城县志续志二卷 清 刘文禧 等修 清 贾铭恩 等纂 民国九年重刊本 050朝城县乡土志一卷 清 吴式基 等纂修 民国九年重刊本

051陵县续志四卷 首一卷 苗恩波 修 刘荫歧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52陵县乡土志一卷 清 钱应显 修 清 邢宝英 等纂 抄本

053续修范县县志六卷 张振声 修 余文凤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54范县乡土志一卷 清 杨沂 修 清 吕维钊 等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055福山县志稿十卷 康鸿逵 修 于宗潼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56招远县志十二卷 清 张作砺 修 清 张凤羽 纂 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

057莱阳县志三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梁秉鲲 等修 王丕煦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58牟平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宋宪章 等修 于清泮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59观城县志十一卷 首一卷 清 孙观 纂修 清道光十八年修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60掖县志六卷 刘国斌 修 刘锦堂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61平度县续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丁世平 等修 尚庆翰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62胶澳志十二卷 附一卷 赵琪 修 袁荣穸 等纂 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063高密县志十六卷 图一卷 余友林 等修 王照青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64续修广饶县志二十八卷 图一卷 王文彬 等修 王寅山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65寿光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宋宪章 修 邹允中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66昌乐县续志三十八卷 图一卷 王金岳 修 赵文琴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67临朐续志二十二卷 周钧英 修 刘仞千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68续安邱新志二十五卷 图一卷 孙维均 等修 马步元 纂 民国九年刊本 069增修胶志五十五卷 首一卷 赵文运 修 匡超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70泰山道里记一卷 清 聂鈘 撰 清光绪四年刊本

071滨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李熙龄 纂修 清咸丰十年刊本 072重修商河县志十五卷 石毓嵩 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73莘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王嘉猷 修 严绥之 纂 民国二十六年重修排印本 074德平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凌锡祺 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075馆陶县志十一卷 丁世恭 修 刘清如 纂 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076邹平县志十八卷 图一卷 栾钟垚 修 赵咸庆 纂 民国三年修二十二年重印本 077武城县志十五卷 王鬴铭 等纂修 民国元年刊本

078沾化县志八卷 首一卷 梁建章 修 于清泮 纂 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 079齐东县志六卷 图一卷 梁中权 修 于清泮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80东阿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李贤书 裁定 吴怡 纂辑 清道光九年刊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81民国东阿县志十八卷 图一卷 周竹生 修 蕲维熙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82续修东阿县志十六卷 周竹生 修 蕲维熙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83长清县志十六卷 首四卷 末二卷 清 舒化民 等修 清 徐德城 纂 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084日照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陈懿 修 清 张庭诗 纂 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085平原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黄怀祖 修 清 黄兆熊 等纂 清乾隆十四年刊本

086文登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李祖年 修 清 于霖逢 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

087长山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倪企望 修 清 钟廷英 等纂 清嘉庆六年刊本 088平阴县志四卷 清 喻春林 修 清 朱续孜 纂 清嘉庆十三年刊本 089茌平县志五卷 清 王世臣 修 清 孙克绪 纂 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090昌邑县志八卷 清 周来邰 纂修 清 于始瞻 纂 清乾隆七年刊本 091金乡县志略十二卷 清 李垒 纂修 清同治元年刊本

092即墨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林溥 修 清 周翕鐄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93益都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陈食花 修 清 钟锷 等修 清康熙十一年刊本 094掖县志八卷 图一卷 清 张思勉 修 清 于始瞻 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095莒州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许绍锦 纂修 清嘉庆元年刊本

096郯城县志十二卷 清 王植 修 清 张金城 纂 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 097重修博兴县志十三卷 清 周壬福 修 清 李同 纂 道光二十年刊本

098邹县志三卷 图一卷 清 娄一均 修 清 周翼 等纂 清康熙五十四年刊本 099寿张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刘文煃 修 清 王守谦 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100荣成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李天骘 修 清 岳赓廷 纂 清道光二十年刊本 101重修胶州志四十卷 清 张同声 修 清 李图 等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 102诸城县志四十六卷 清 宫懋让 等修 清 李文藻 等纂 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103诸城县续志二十三卷 清 刘光斗 等修 清 朱学海 纂 清道光十四年刊本 104馆陶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卢少泉 纂修 民国二十年刊本

105济阳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胡德琳 修 清 何明礼 等纂 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106潍县志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张耀璧 修 清 王诵芬 纂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107光绪临朐县志十六卷 清 姚延福 修 清 李景纲 等纂 清光绪十年刊本 108新城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崔懋 修 清 严濂曽 纂 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 109新城县续志二卷 清 孙元衡 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110乐陵县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王谦益 修 清 郑成中 等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111利津县新志十卷 清 韩文焜 纂修 清康熙十二年刊本

112利津县志续编十卷 清 刘文确 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113利津县志补六卷 清 程士范 纂修 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 09.华北地方 山西省

001合河政纪二卷 石荣暲 撰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02临县志二十卷 胡宗虞 修 吴命新 纂 民国六年排印本

003武乡县志四卷 首一卷 清 白鹤 修 清 史传远 等纂 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 004阳城县乡土志一卷 沈继焱 修 杨念先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05山西昔阳县志六卷 首一卷 皇甫振清 等修 李光宇 等纂 民国三年手抄本 006马邑县志四卷 续一卷 陈廷章 修 霍殿鳌 纂 民国七年排印本

007天镇县志四卷 首一卷 清 洪汝霖 修 清 杨笃 纂 清光绪六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刊排印本

008偏关志二卷 明 卢承业 等原本 清 马振文 等增纂修 王有宗 校订 清道光间刊民国四年排印本

009洪洞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孙奂仑 修 韩垌 等纂 民国六年排印本 010洪洞县水利志补二卷 孙奂仑 等纂修 民国六年排印本

011乡宁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赵祖 修 吴庚 等纂 民国六年刊本 012岳阳县志十六卷 李钟珩 修 王之哲 等纂 民国二年刊本 013虞乡县志十卷 徐贯之 等修 李无逸 等纂 民国九年石印本 014解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徐嘉清 修 曲乃锐 纂 民国九年石印本

015芮城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牛照藻 修 张亘 等纂 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016闻喜县志二十五卷 余宝滋 修 杨韨田 纂 民国八年石印本

017灵石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李凯明 修 耿步蟾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18永和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段金成 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抄本

019重修安泽县县志十六卷 备忘录一卷 杨世瑛 等修 王锡祯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020阳曲县志十六卷 清 李培谦 修 清 阎士骧 等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修民国二十一年重印本

021太谷县志八卷 外编一卷 安恭已 修 胡万凝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22交城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夏肇庸 纂修 清 许惺南 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23介休县志二十卷 张赓麟 修 董重 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24长治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李桢 等修 清 杨笃 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025长子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豫谦 修 清 杨笃 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26襄陵县志二十四卷 图一卷 李世佑 修 刘师亮 纂 民国十二年刊本

027榆社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王家坊 修 清 葛士达 等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028沁源县志八卷 孔兆熊 等修 阴国垣 纂 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029阳城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赖昌期 修 清 谭澐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30陵川县志十卷 图一卷 库增银 修 杨谦 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31辽州志八卷 补遗一卷 清 徐三俊 纂修 清雍正十一年石印本 032重修和顺县志十卷 张夔典 修 王玉汝 纂 民国三年石印本

033阳高县志六卷 清 房裔兰 修 清 苏之芬 等纂 清雍正七年排印本 034朔州志十二卷 清 汪嗣圣 修 清 王霷 纂 清雍正十三年石印本 035广灵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郭磊 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036广灵县补志十卷 清 杨亦铭 纂修 清光绪六年刊本

037定襄县志八卷 清 王会隆 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刊雍正五年增补本

038保德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王克昌 修 清 殷梦高 纂 清康熙四十九年修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039临汾县志六卷 首一卷 刘玉玑 修 张其昌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40浮山县志四十二卷 首一卷 图一卷 任耀先 修 张桂书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041翼城县志三十八卷 首一卷 马继桢 修 吉廷彦 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42襄垣县志八卷 严用琛 等修 王维新 纂 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043吉县志八卷 清 吴葵之 修 清 裴国苞 等纂 清光绪五年修民国年间排印本 044临晋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俞家骥 等修 赵意空 等纂 民国十二年刊本 045荣河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 马鉴 等修 清 寻銮炜 等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046万泉县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何燊 修 冯文瑞 纂 民国七年石印本 047新绛县志十卷 徐昭俭 修 杨兆泰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48稷山县志十卷 清 沈凤翔 续修 清 邓嘉绅 续纂 清同治四年石印本 049平陆县志十六卷 清 言如泗 修 清 韩夔典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050平陆县续志二卷 刘鸿逵 修 沈承恩 纂 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051隰州志二十四卷 清 钱以垲 等纂修 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

052续修隰州志四卷 清 崔澄寰 修 清 王嘉会 等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053蒲县志十卷 附续志 清 巫慧 修 清 王居正 纂 清 托克托欢 修续志 清 曹和钧纂续志清乾隆十八年刊民国二十二年重印本

054闻喜县志十二卷 图考一卷 清 李遵唐 修 清 王肇书 等纂 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055太原县志十八卷 清 员佩兰 修 清 杨国泰 纂 清道光六年刊本 056太谷县志八卷 清 郭晋 修 清 管粤秀 等纂 清乾隆六十年刊本

057文水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傅星 修 清 郑立功 等纂 清康熙十二年刊本

058介休县志十四卷 图考一卷 清 徐品山 等修 清 熊兆占 等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059寿阳县志十三卷 首一卷 清 马家鼎 等修 清 张嘉言 等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60临晋县志八卷 清 王正茂 纂修 清乾隆三十八年刊本

061猗氏县志八卷 清 宋之树 修 清 何世勋 等纂 清雍正七年序刊本

062解州安邑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言如泗 修 清 吕瀶 等纂 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 10.华北地方 河南省

001豫北矿务交涉始末记不分卷 阙名 撰 民国石印本 002筹豫近言四卷 陈扬 撰 民国三年石印本

003河南通志舆地志山脉一卷 水系三卷 阙名 撰 民国三十一年排印本 004河南省区县沿革简表一卷 阙名 撰 刊本

005仪封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王续 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06杞纪二十二卷 清 张贞 纂修 清康熙抄本

007中牟县志不分卷 熊绍龙 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008新郑出土古器图志初编一卷 续编一卷 附编一卷 靳云鹗 等撰 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009商邱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刘德昌 修 清 叶澐 纂 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010夏邑县志九卷 首一卷 韩世勋 等修 黎德芬 等纂 民国九年石印本

011淮阳县志八卷 首一卷 附淮阳文征内集二卷 附外集二卷 郑康侯 等修 朱撰卿 纂 朱撰卿 辑淮阳文征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12西华县续志十四卷 图一卷 清 潘龙光 等修 清 张嘉谋 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排印本 013项城县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张镇芳 修 清 施景舜 等纂 民国三年石印本 014许昌县志二十卷 王秀文 等修 张庭馥 等纂 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015郑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周秉汇 等修 刘瑞璘 纂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016续荥阳县志十二卷 刘海芳 等修 卢以洽 纂 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017氾水县志十二卷 田金祺 修 赵东阶 等纂 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018续武陟县志二十四卷 史延寿 修 王士杰 纂 民国二十年刊本

019安阳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附金石录十二卷 附续安阳县志十六卷 附首一卷 附末一卷 附续金石录一卷 附甲骨文一卷 清 贵泰 修清武

穆淳 纂 清 武亿 撰金石录 张庆云 修续志 阙名 撰续金石录 王子玉 撰甲骨文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续安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重排印本

020临漳县志略备考四卷 清 骆文光 撰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21林县志十八卷 图一卷 王泽溥 等修 李芳阶 纂 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022续浚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黄璟 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023浚县彝器一卷 卽河南通志文物志吉金编上 孙海波 撰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24重修滑县志二十卷 附滑县艺文录十二卷 附金石录十二卷 附补遗一卷 王维垣 等修 王蒲园 纂 尚守眞辑附录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025陕县志二十六卷 欧阳珍 修 韩嘉会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26偃师县风土志略不分卷 乔荣筠 撰 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 027巩县志二十六卷 刘莲青 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028宜阳县志十六卷 清 谢应起 修 清 刘占卿 等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029洛宁县志八卷 图一卷 贾毓鸮 等修 王凤翔 纂 民国六年排印本

030新修阌乡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黄觉 等修 韩嘉会 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031重印信阳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张钺 修 清 万侯 等纂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32重修信阳县志三十一卷 方廷汉 等修 陈善同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33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一卷 清 潘守廉 撰 清光绪三十年石印本

034重修正阳县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陈金三 修 潘守谦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35西平县志附编八卷 陈铭鉴 辑 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036光山县志约稿四卷 许希之 等修 晏兆平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37新安县志十五卷 附图 张钫 修 李希白 纂 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038郏县志十二卷 清 姜箎 修 清 郭景泰 纂 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039南召县志四卷 清 陈之熉 修 清 曹哲 等纂 清乾隆十一年修民国二十八年重印本 040偃师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汤毓倬 修 清 孙星衍 等纂 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041阳武县志六卷 窦经魁 修 耿愔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42新蔡县志十卷 清 莫玺章 修 清 王增 纂 清乾隆六十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印本 043孟县志十卷 首一卷 阮藩侪 修 宋立梧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044重修伊阳县志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张道超 修 清 马九功 等纂 清道光十八年刊本 045淅川厅志四卷 清 徐光第 修 清 王官亮 纂 清咸丰十年刊本 046泌阳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倪明进 修 清 栗郢 纂 清道光八年刊本

047虞城县志十卷 清 张元鉴 原本 清 李淇 増修 清 席庆云 増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刊本 048邓州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蒋光祖 修 清 姚之琅 纂 清乾隆二十年刊本 049确山县志二十四卷 张缙璜 修 李景堂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50郾城县记三十卷 杨心芳 修 陈金台 纂 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051重修汝南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陈伯嘉 修 李成均 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052商水县志二十五卷 首一卷 徐家璘 修 杨凌阁 等纂 民国七年刊本 053上蔡县志十五卷 清 杨廷望 修 清 张沐 等纂 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054考城县志十四卷 张之清 修 田春同 纂 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055南阳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潘守廉 修 清 张嘉谋 等纂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56鄢陵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靳蓉镜 等修 苏宝谦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57禹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车云 修 王棽林 等纂 民国二十年刊本

058西平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李毓藻 修 陈铭鉴 纂 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059孟津县志四卷 附孟津县志十二卷 附首一卷 即孟津县志二志合刊 清 孟常裕 原纂修 清 徐元灿 续修 清 杜宗度 等续纂 清赵擢彤修十

二卷本 清 宋缙 纂十二卷本 清康熙四十八年据顺治十六年刊本增补刊 十二卷本清嘉庆二十一年增修本

060登封县志三十二卷 清 陆继蕚 修 清 洪亮吉 纂 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061叶县志十卷 首一卷 欧阳霖 修 仓景恬 等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62通许县新志十四卷 张士杰 修 侯昆禾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63通许县志十卷 清 阮龙光 修 清 邵自佑 纂 清乾隆三十五年修民国二十三年重印本 064太康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杜鸿宾 修 刘昐遂 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65长葛县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陈鸿畴 修 刘昐遂 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66新郑县志四卷 清 朱廷献 修 清 刘日烓 纂 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

067光绪鹿邑县志十六卷 图十卷 首一卷 清 于沧澜 等修 清 蒋师辙 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068淮阳县志八卷 首一卷 附淮阳文征内集二卷 附外集二卷 郑康侯 修 朱撰卿 纂 朱撰卿 辑淮阳文征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69扶沟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熊灿 修 清 张文楷 等纂 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070新乡县志三十四卷 清 赵开元 修 清 畅俊 纂 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071新乡县续志六卷 韩邦孚 等修 田芸生 等纂 民国十二年刊本

072获嘉县志十七卷 首一卷 邹古愚 修 邹鹄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73河内县志三十六卷 清 袁通 修 清 方履籛 等纂 清道光五年刊本 074洛阳县志二十四卷 清 龚崧林 修 清 汪坚 纂 清乾隆十年刊本

075灵宝县志十卷 附卷二卷 图一卷 孙椿荣 修 张象明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排印本 076卢氏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郭光澍 修 清 李旭春 等纂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77新野县志九卷 图一卷 清 徐金位 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078汝阳县志十卷 清 邱天英 修 清 李根茂 等纂 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079武陟县志三十六卷 清 王荣陛 修 清 方履籛 纂 清道光九年刊本 080裕州志六卷 清 董学礼 原本 清 宋名立 増修 清乾隆五年补刊本 081内乡县志十二卷 清 宝鼎望 修 清 高佑釲 纂 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082光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附光州忠节志四卷 附节孝志二卷 清 杨修田 修 清 马佩玖 等纂 清 姚国庆 修附录 清 凌钊纂附录清光绪十三

年刊本

083杞县志二十四卷 清 周玑 纂修 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084武安县志二十卷 图一卷 清 蒋光祖 修 清 夏兆丰 纂 清乾隆四年刊本 085修武县志十六卷 萧国桢 等修 芜封桐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86唐县志十卷 清 吴泰来 修 清 黄文莲 纂 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087嵩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康基渊 纂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088获嘉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吴乔龄 修 清 李栋 纂 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089重修灵宝县志八卷 清 周淦 等纂 清 李镜江 等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90济源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萧应植 修 清 沈樗庄 等纂 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091浚县志二十二卷 补遗一卷 附金石录二卷 清 熊象阶 修 清 武穆淳 纂并撰附录 清嘉庆六年刊本

092襄城县志十四卷 清 汪运正 纂修 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11.华北地方 河北省

001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一卷 关隘考二卷 孙鹏 撰 张鸿翔 撰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02清苑县志六卷 金良骥 等修 姚寿昌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03良乡县志八卷 周志中 修 吕植 等纂 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004固安文献志二十卷 贾廷琳 纂修 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005东安县志二十二卷 清 李光照 纂修 周琰 等重修 民国二十四年重排印本 006香河县志十卷 王葆安 等修 陈式谌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07怀柔县新志八卷 清 吴景果 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重排印本 008房山县志八卷 冯庆澜 等修 王邦屏 等纂 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009霸县新志八卷 刘廷昌 等修 崔汝襄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10涿县志八编 宋大章 等修 周存培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11通县志要十卷 金士坚 等修 徐白 等纂 民国三十年排印本

012光绪昌平州志十八卷 清 吴履福 等修 清 缪荃孙 等纂 民国二十八年重排印本 013顺义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礼阔泉 等修 杨得馨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14密云县志八卷 首一卷 臧理臣 等修 宗庆煦 纂 民国三年排印本 015静海县志十二集 白凤文 等修 元殿元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重排印本 016新校天津卫志四卷 首一卷 清 薛柱斗 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17青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万震霄 等修 高遵章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18沧县志十卷 首一卷 张凤瑞 等修 张坪 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19南皮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赵文奎 修 刘树鑫 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020卢龙县志二十四卷 董天华 修 胡应麟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21初续献县志四卷 清 李昌祺 等纂修 清咸丰七年刊本

022阜城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陆福宜 修 清 多时珍 等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重排印本 023交河县志十卷 首一卷 高步青 修 苗毓芳 等纂 民国六年刊本

024临榆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赵允佑 等修 清 高锡畴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25丰润县志四卷 清 牛昶煦 等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修民国十年重排印本 026昌黎县志十二卷 陶宗奇 等修 张鹏翱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27新城县志二十四卷 张雨苍 等修 王树枏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28文安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补遗一卷 陈桢 修 李兰增 等纂 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029雄县乡土志不分卷 清 蔡济清 修 清 刘崇本 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排印本

030束鹿县志(五志合刊)十一卷 即束鹿五志合刊 谢道安 修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31高阳县志十卷 李大本 等修 李晓冷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32望都县志十三卷 附望都县乡土图说不分卷 王德干 等修 崔莲峯 等纂 清 陆保善 纂修附录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33晋县乡土志不分卷 清 李席 撰 民国十七年抄本

034井陉县志十六卷 王用舟 修 傅汝凤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35藳城县志四志合刊 明 伊耕 等修纂 民国二十三年据明嘉靖十三年刊本等重排印本 036藳城县乡土地理二卷 林翰儒 撰 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037重修新乐县志六卷 清 雷鹤鸣 等修 清 赵文濂 纂 民国二十八年排印本

038完县新志九卷 附文征二卷 彭作桢 等修 刘玉田 等纂 彭作桢 辑文征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39大名县志三十卷 首一卷 程廷恒 等修 范鉴古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40东明县新志二十二卷 任传藻 修 穆祥仲 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41磁县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附录一卷 黄希文 修 薛明轩 等纂 民国三十年排印本 042广平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韩作舟 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排印本

043高邑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王天杰 等修 宋文华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44冀县志二十卷 王树枏 纂修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45新河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傅振伦 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46翟城村志不分卷 伊仲材 编述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47直隶疆域屯防详考不分卷 干振宗 撰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48涞水县拳匪敉平录不分卷 清 祝芾 辑 清光绪三十一年排印本

049安国县新志稿不分卷 清 宋荫桐 撰 清光绪三十二年抄本民国补抄稿本 050隆平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袁文焕 纂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抄本 051枣强县志补正五卷 清 方宗诚 纂修 清光绪二年刊本

052武邑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彭美 修 清 龙文彬 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53安次县志十二卷 熊济熙 等修 刘钟英 等纂 民国三年原修二十五年马钟琇等增刊本 054蓟县志十卷 首一卷 徐葆莹 修 仇锡廷 纂 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 055赵州属邑志八卷 清 阙名 纂修 清光绪间刊本

056鸡泽县志二十卷 清 王锦林 纂修 清乾隆三十一年抄本 057唐县志十二卷 清 陈咏 修 清 张惇德 纂 清光绪四年刊本

058容城县志八卷 图一卷 清 俞廷献 等修 清 吴思忠 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059光绪邢台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戚朝卿 修 清 周佑 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060祁州续志四卷 清 赵秉恒 等修 清 刘学海 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061永年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清 夏诒钰 纂修 清光绪三年刊本

062邯郸县志十七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杨肇基 修 李世昌 纂 民国二十八年刊本 063庆都县志六卷 清 李天玑 修 清 秦毓琦 等纂 清康熙十七年抄本

064南和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周章焕 修 清 张汝功 等纂 清乾隆十四年抄本 065乐亭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清 蔡志修 等修 清 史梦兰 纂 清光绪三年刊本

066庆云县志三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戴絅孙 同纂修 清 崔光笏 同纂修 清咸丰五年刊本 067满城县志略十六卷 首一卷 陈宝生 修 杨式震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68畿辅义仓图不分卷 清 方观承 撰 清乾隆十八年刊本

069广宗县志十六卷 附广宗文征二卷 姜榓荣 修 韩敏修 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70东道图说便览不分卷 清 裕长 撰 清光绪十六年刊本

071增续长垣县志二卷 清 观祜 等修 清 齐联芳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序刊本 072畿辅舆地全图 清 阙名 撰 石印本 073成安县志十六卷 张应麟 修 张永和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74定兴县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张主敬 等修 清 杨晨 纂 清光绪十六年刊本 075固安县志八卷 清 陈崇砥 纂 清 陈福嘉 纂 清咸丰九年刊本

076宝坻县志十八卷 清 洪肇楙 修 清 蔡寅斗 纂 清乾隆十年修民国六年石印本 077宁晋县志十一卷 苏敏琦 等修 张震科 等纂 民国十八年石印本 078定县志二十二卷 贾恩绂 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079元氏县续志一卷 清 祖永杰 修 清 智凤翥 纂 清顺治六年刊本

080无极县续志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曹凤来 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081武强县新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翟愼行 等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刊本 082昌平外志六卷 补一卷 清 麻兆庆 辑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83续修元城县志六卷 首一卷 清 吴大镛 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084任县志八卷 清 谢昺麟 修 陈智 纂 3 王亿年 增补修 刘书旗 增补纂 民国四年排印本

085抚宁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张上龢 修 清 史梦兰 等纂 清光绪三年刊本 086天津志略不分卷 宋蕴璞 撰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87续修赞皇县志二十九卷 清 周晋堃 修 清 赵万泰 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88蠡县志十卷 图一卷 清 韩志超 等修 清 张璯 等纂 清光绪二年刊本

089京师坊巷志十卷 附考正一卷 清 朱一新 同撰 清 缪荃孙 同撰 民国七年刊本 090重修阜志二卷 清 曽邦 撰 清康熙十一年抄本

091平谷县志六卷 李刚 等修 王兆元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92雄县新志不分卷 秦廷秀 等修 刘崇本 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93内邱县志四卷 清 施彦士 等纂修 清道光十二年抄本

094滦州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杨文鼎 修 清 王大本 等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095广昌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赵烈文 修 清 刘荣 等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096清河县志四卷 清 黄汝香 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刊本

097涞水县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陈杰 纂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刊本 098吴桥县志十二卷 清 倪昌燮 等修 清 冯庆杨 等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099直隶定州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宝琳 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刊本 100直隶定州续志四卷 清 王榕吉 等修 清 张朴 等纂 清咸丰十年刊本 101沧州志十六卷 清 徐时作 修 清 胡淦 纂 清乾隆八年刊本 102盐山新志三十卷 贾恩绂 辑 民国五年刊本

103续修故城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张煐 修 清 范翰文 等纂 清光绪十一年修民国十年重刊本

104任邱县志续编二卷 清 鲍承焘 修 清 瞿光缙 纂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105宁津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祝嘉庸 修 清 吴涛源 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106景县志十四卷 耿兆栋 等修 张汝漪 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107迁安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薛凤鸣 修 王维贤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108徐水县新志十二卷 末一卷 刘延昌 修 刘鸿书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109祁州志八卷 清 罗以桂 等修 清 张万铨 等纂 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110栾城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陈咏 修 清 张惇德 纂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11平山县志料集十六卷 金润璧 修 张林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112灵寿县志十一卷 清 刘赓年 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113元氏县志十六篇 王自尊 修 李林奎 纂 民国二十年刊本 114井陉县志八卷 图一卷 清 钟文英 纂修 清雍正八年刊本 115续修井陉县志三十六卷 清 常善 修 清 赵文濂 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116无极县志二十卷 图一卷 耿之光 修 王重民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117深泽县志十卷 清 王肇晋 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修同治元年刊本

118南乐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施有方 等修 清 武勋朝 等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 119东明县志八卷 清 储元升 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120东明县续志四卷 周保琛 修 李增裕 纂 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121开州志八卷 清 陈金贰 等修 清 陈兆麟 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122巨鹿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凌燮 修 清 赫愼修 等纂 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123威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崔正春 等修 尚希宾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124清河县志十七卷 首一卷 张福谦 修 赵鼎铭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125南宫县志二十六卷 黄容惠 修 贾恩绂 纂 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126枣强县志八卷 图一卷 宋兆升 修 张宗载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127任邱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刘统 修 清 刘炳 等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128灵寿县志十卷 末一卷 清 陆陇其 纂修 清康熙十一年修二十五年刊本 129直隶完县志十卷 图一卷 清 朱懋德 修 清 田瑗 等纂 清雍正九年抄本 130长垣县志十六卷 清 李于垣 修 清 杨元锡 纂 清嘉庆十五年刊本 131柏乡县志十卷 首一卷 牛宝善 修 魏永弼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132晋县志料二卷 刘东藩 修 王召棠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 133光绪束鹿乡土志十二卷 清 李中桂 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 12.华北地方 陕西省

001长安县志三十六卷 清 张聡贤 修 清 董曽臣 等纂 清嘉庆十七年修民国二十五年重印本

002咸宁县志二十六卷 清 高廷法 修 清 董佑诚 等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修民国二十五年重印本

003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二十二卷 翁柽 修 宋联奎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04兴平县志八卷 王廷珪 修 张元际 等纂 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005兴平县乡土志六卷 清 张元际 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006高陵县续志八卷 清 程维雍 修 清,白遇道,等纂 清光绪十年刊本 007重修鄠县志十卷 强云程 修 段光世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08鄠县乡土志不分卷 清 阙名 撰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09蓝田县志十六卷 附重修辋川志六卷 附文征录四卷 清 吕懋勋 等修 清 袁廷俊 等纂 清 胡元煐 纂附 清光绪元年刊本

010重修泾阳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刘懋官 修 清 宋伯鲁 等纂 清宣统三年排印本

011盩厔县志八卷 庞文中 修 任肇新 等纂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12新续渭南县志十二卷 清 阎敬铭 修 清 焦联甲 等纂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13富平县志稿十卷 首一卷 清 樊增祥 等修 清 谭麐 纂 光绪十七年刊本 014同官县志十卷 清 袁文观 纂修 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015朝邑县后志八卷 清 王兆鳌 纂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刻后刊本 016朝邑县乡土志一卷 清 阙名 撰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17朝邑县幅员地粮总说不分卷 清 霍动勋 撰 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018郃阳县全志四卷 清 席奉乾 修 清 孙景烈 纂 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 019澄城附志十二卷 图一卷 王怀斌 修 赵邦楹 等纂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20平民县志四卷 杨瑞霆 修 霍光缙 纂 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021续潼关县志三卷 清 向淮 修 清 王森文 纂 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022华州乡土志一卷 清 褚成昌 纂修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23蒲城县新志十三卷 首一卷 清 李礼仁 修 清 王学礼 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024雒南县乡土志四卷 清 阙名 纂修 清光绪年间抄本

025孝义厅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常毓坤 修 清 李开甲 等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26岐山县乡土志三卷 清 阙名 纂修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27郿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李带双 修 清 张若 纂 清 沈锡荣 増补 清宣统元年排印本 028麟游县新志草十卷 清 彭洵 纂修 清光绪九年刊本

029陇州志八卷 首一卷 清 罗彰彝 纂修 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030邠州新志稿二十卷 刘必达 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抄本

031续修南郑县志七卷 清 郭凤洲 修 清 刘定铎 等纂 民国十年刊本

032长武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清 沈锡荣 修 清 王锡章 纂 清宣统二年排印本

033乾州志稿十四卷 首一卷 附别录四卷 附干阳殉难士女录一卷 清 周铭旗 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刊本

034武功县续志二卷 清 张世英 等修 清 王权 等纂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035沔县志四卷 清 孙铭钟 等修 清 彭龄 纂 清光绪九年刊本 036褒城县志十一卷 清 光朝魁 撰 清道光十一年抄本

037城固县志十卷 清 王穆 纂修 清康熙五十六年修光绪四年重刊本 038城固县乡土志一卷 清 阙名 纂修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39洋县志八卷 清 张鹏翼 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抄本

040宁羌州志五卷 清 马毓华 修 清 郑书香 等纂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041宁羌州乡土志不分卷 清 陈??芬 修 清 黎彩彰 纂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42新续略阳县志一卷 清 桂超 修 清 侯龙光 纂 清光绪三十年抄本 043佛坪县志二卷 张机高 纂修 民国十八年抄本

044定远厅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清 余修凤 纂修 清光绪五年刊本

045留坝厅志十卷 附足征录四卷 清 贺仲琙 修 清 蒋湘南 等纂 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046扶风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宋世荦 等纂修 清 吴鹏翱 等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047扶风县乡土志四卷 清 谭绍裘 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抄本

048安康县志二十卷 清 郑谦 修 清 王森文 纂 清咸丰三年重刊本

049续修平利县志十卷 图一卷 清 杨孝宽 修 清 李联芳 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050洵阳县志十四卷 清 戴兆春 修 清 刘德全 等纂 清光绪二十八年排印本 051白河县志十三卷 清 顾騄 修 清 王贤辅 等纂 清光绪十九年排印本 052石泉县志四卷 清 舒钧 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 053镇安县志十卷 清 聂焘 纂修 清乾隆十八年抄本

054镇安县乡土志二卷 清 李麟图 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排印本 055凤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朱子春 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56府谷县志四卷 清 郑居中 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本 057横山县志四卷 刘济南 等修 曹子正 纂 民国十八年石印本

058葭州志二卷 清 高珣 等纂修 清嘉庆十四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刊石印本 059神木县志四卷 清 阙名 纂修 清抄本

060神木乡土志四卷 清 阙名 纂修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61陕西全省舆地图不分卷 清 魏光焘 等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062秦疆治略一卷 清 卢坤 撰 清道光年间刊本

063陕西志辑要六卷 首一卷 清 王志沂 纂修 清道光七年刊本 064长安志二十卷 附图三卷 宋 宋敏求 撰 元 李好文 撰图 清 毕沅 校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65同州府续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饶应祺 修 清 马先登 等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066重修凤翔府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达灵阿 修 清 周方炯 等纂 清乾隆三十一年刊本 067续兴安府志八卷 清 叶世倬 纂修 清嘉庆十七年刊本 068延安府志八十卷 清 洪惠 纂修 清嘉庆七年刊本

069甘泉县乡土志一卷 清 阙名 纂修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70安定县志八卷 清 姚国龄 修 清 宋毓章 纂 清道光二十六年抄本 071靖边县志稿四卷 清 丁锡奎 修 清 白翰章 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排印本

072绥德直隶州志八卷 首一卷 清 孔繁朴 等修 清 高维岳 等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073清涧县志八卷 清 钟章元 等纂修 清道光八年抄本

074吴堡县志四卷 首一卷 清 谭瑀 纂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刊本

075中部县志四卷 清 丁瀚 等修 清 张永清 等纂 清嘉庆十二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刊本 076中部县乡土志一卷 清 阙名 纂修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77宜君县志不分卷 清 查遴 等纂修 清雍正十年抄本 078砖坪地理志二卷 即砖坪县志 阙名 撰 民国排印本 079延绥镇志六卷 清 谭吉璁 纂修 清康熙十二年抄本

080三辅黄图六卷 附补遗 汉 阙名 撰 清 毕沅 校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

081洛阳伽蓝记五卷 集证一卷 北魏 杨衒之 撰 清 吴若准 撰集证 清光绪二十九年排印本

082永寿县重修新志十卷 首一卷 清 郑德枢 修 清 赵奇龄 等纂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083三水县志十一卷 清 朱廷模 修 清 孙星衍 纂 清乾隆五十年抄本 084宝鸡县志十六卷 曹骥观 修 强振志 等纂 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085宜川县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吴炳 纂修 清乾隆十八年刊本 086宜川乡土志不分卷 清 阙名 纂修 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

087西安府志八十卷 首一卷 清 舒其绅 等修 清 严长明 等纂 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 088续修醴泉县志稿十四卷 张道芷 修 曹骥观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089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十二卷 附足征录四卷 附大荔县新志存稿十一卷 附足征录四卷 聂雨润 修 张树橒 等纂并辑足征录聂雨润修新志存

稿 李泰 等纂并辑足征录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90西乡县志残四卷 附考征一卷 清 阙名 纂修 清 薛祥绥 撰考征 薛祥绥手抄道光本 091华岳志八卷 首一卷 清 李榕荫 撰 清光绪九年郝永茂补刊本 092陕西南山谷口考一卷 清 毛凤枝 撰 清同治七年刊本

093延长县志十卷 清 王崇礼 纂修 清乾隆二十七年抄民国补抄本

094陕西省二十七府州县屯卫赋役全书不分卷 清 阙名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095重修略阳县志四卷 清 谭瑀 修 清 黎成德 等纂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96耀州志十一卷 附五台山志一卷 明 李廷宝 修 明 乔世宁 纂 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097续耀州志十一卷 清 汪灏 修 清 钟研斋 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098白水县志四卷 首一卷 清 梁善长 辑修 清乾隆十九年修民国十四年重印本 099韩城县续志四卷 图一卷 赵本荫 修 程仲昭 纂 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100岐山县志十卷 图一卷 田惟均 修 白岫云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101淳化县志三十卷 清 万延树 修 清 洪亮吉 纂 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民国二十三年重刊本 102洋县志八卷 清 张鹏翼 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修民国二十六年重修石印本 103商南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罗传铭 修 路炳文 纂 民国八年排印本

104葭县志二卷 附韩垠乡贤传一卷 陈管 修 赵思明 等纂 韩垠 撰附 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105洛川县志二十六卷 图一卷 余正东 修 黎锦熙 纂 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

106中部县志二十卷 附黄陵志一卷 即黄陵县志 余正东 修 吴致勋 等纂 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

107宜川县志二十七卷 图一卷 余正东 修 黎锦熙 纂 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 108三原县新志八卷 图一卷 清 焦云龙 修 贺瑞麟 纂 清光绪六年刊本 109朝邑县志二卷 明 王道 修 明 韩邦靖 纂 明正德十四年刊本 110高陵县志七卷 明 吕枏 纂修 明嘉靖二十年刊本 111临潼县志九卷 清 史传远 纂修 清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112白河县志十四卷 清 严一青 纂修 清嘉庆六年刊本

113蒲城县志十五卷 清 张心镜 修 清 吴竹屿 纂 清乾隆四十七年重修本

114武功县志三卷 首一卷 明 康海 纂修 清 孙景烈 评注 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刊本 115陇州续志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吴炳 纂修 清乾隆三十一年刊本

116韩城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傅应奎 修 清 钱坫 等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

117韩城县续志五卷 清 冀兰泰 修 清 陆耀遹 纂 清乾隆四十九年原刊本嘉庆二十三年续修

118重修陕西乾州志六卷 即乾州新志 清 拜斯呼朗 纂修 清雍正五年刊本 13.华北地方 甘肃省

001陇边考略一卷 清 阙名 撰 抄本

002钦定兰州纪略二十卷 首一卷 清 阿桂 等修 清 冯培 等纂 清乾隆年间抄本 003狄道州志十六卷 清 呼延华国 修 清 吴镇 纂 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 004金县志二卷 清 耿喻 修 郭殿邦 等纂 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 005渭源县志十卷 陈鸿宝 纂修 民国十五年抄本

006续修会宁县志二卷 清 徐敬 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年刊本 007清水县志十六卷 清 朱超 纂修 清乾隆六十年抄本

008徽郡志八卷 明 孟鹏年 修 明 郭从道 纂 明嘉靖年间抄本

009重修通渭县新志十二卷 首一卷 补遗一卷 清 高蔚霞 修 清 苟廷诚 纂 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010西和县志四卷 清 邱大英 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抄本 011成县新志四卷 清 黄泳 修 清 汪于雍 纂 清乾隆六年刊本 012静宁州志八卷 首一卷 清 王烜 纂修 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013隆德县志二卷 清 常星景 等纂修 清康熙二年抄本

014庄浪志略二十卷 清 邵陆 等纂修 清 耿光文 增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抄本 015重修崇信县志四卷 张明道 等修 任瀛翰 纂 民国十五年抄本

016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十一卷 附硝河城志一卷 清 王学伊 纂修 清 杨修德 纂修 清宣统元年刊本

017民勤县志不分卷 马福祥 等修 王之臣 纂 民国抄本 018玉门县志不分卷 清 阙名 纂修 抄本

019泾州志二卷 清 张延福 修 清 李瑾 纂 清乾隆十九年抄本

020海城县志十卷 清 杨金庚 修 清 陈廷珍 等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抄本 021两当县新志十二卷 清 德俊 纂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抄本

022重修镇番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许协 修 清 谢集成 纂 清道光五年刊本 023永登县志三卷 周树清 纂修 民国抄本

024合水县志二卷 清 陶奕曽 纂修 清乾隆二十六年抄本 025夏河县志十卷 张其昀 纂修 民国抄本

026山丹县续志志十卷 首一卷 清 黄璟 等纂修 清道光十五年抄本 027肃镇志四卷 清 高弥高 等纂修 清顺治十四年抄本

028洮州厅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张彦笃 修 清 包永昌 等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029安定县志八卷 清 张尔介 纂修 清康熙十九年抄本

030敦煌县志七卷 清 苏履吉 等修 清 曽诚 纂 清道光十一年刊本 031崆峒山志二卷 清 张伯魁 撰 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032和政县志九卷 马凯祥 修 王诏 纂 民国十九年抄本

033靖远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陈之骥 修 清 尹世阿 纂 清道光十三年刊民国十四年重排印本

034伏羌县志十四卷 清 周铣 修 清 叶芝 纂 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 035新纂康县县志二十四卷 王士敏 修 吕钟祥 纂 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036华亭县志四卷 张次房 修 幸邦隆 纂 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037重修隆德县志四卷 桑丹桂 修 陈国栋 纂 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

038重修灵台县志四卷 首一卷 附灵台专集 杨渠统 等修 王朝俊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39临泽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章金泷 修 高增贵 纂 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

040重修镇原县志十九卷 首一卷 钱史彤 等修 慕寿祺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41秦安志九卷 明 胡缵宗 纂修 明嘉靖十四年刊本

042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五卷 清 张之浚 等修 清 张玿美 等纂 清乾隆十四年刊本 043甘州府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钟赓起 纂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 044徽县志八卷 清 张伯魁 纂修 清嘉庆十四年刊本

045直隶秦州新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费廷珍 修 清 胡釴 纂 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046兰州府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陈士桢 修 清 涂鸿仪 纂 清道光十三年刊本 14.华南地方 广东省

001广州府志一百六十三卷 清 戴肇辰 等修 清 史澄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02韶州府志四十卷 清 额哲克 等修 清 单兴诗 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003惠州府志四十五卷 清 刘溎年 修 清 邓抡斌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04顺德县续志二十四卷 附郭志刊误二卷 周之贞 等修 周朝槐 等纂 民国十八年刊本 005新会县志十四卷 清 林星章 修 清 黄培芳 等纂 清道光二十一年刊本

006开平县志四十五卷 图一卷 首一卷 勘误一卷 余棨谋 修 张启煌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07恩平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石台修 清 杨秀拔 等纂 清道光五年刊本 008三水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李友榕 等修 清 邓云龙 等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009兴宁县志十二卷 清 仲振履 纂修 清 张鹤龄 等续纂 清咸丰六年修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10海丰县志二卷 附海丰县志续编一卷 卽海丰县志二志合刊 清 于卜熊 等修 清 史本 等纂 清 蔡逢恩 修续编 清 林光斐等纂续编清乾隆

十五年修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续编清同治十二年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11陆丰县志十二卷 清 王之正 修 清 沈展才 等纂 清乾隆十年刊本

012潮阳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周恒重 修 清 张其? 纂 清光绪十年刊本

013潮州府志四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周硕勋 纂修 清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绪十九年重刊本(缺卷29-42)

014琼州府志四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明谊 修 清 张岳松 等纂 清道光二十一年修 清光绪十六年刊本

015番禺县志五十四卷 附一卷 清 李福泰 修 清 史澄 等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16番禺县续志四十四卷 梁鼎芬 等修 丁仁长 等纂 民国二十年刊本

017南海县志二十六卷 清 郑梦玉 等修 清 梁绍献 等纂 清道光十五年修同治十一年刊本 018顺德龙江乡志五卷 清 阙名 撰 民国十五年重刊本

019东莞县志一百二卷 首一卷 陈伯陶 等纂修 民国十年排印本

020龙门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招念慈 修 邬庆时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21清远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李文垣 修 清 朱润芳 等纂 清光绪六年刊本 022花县志四卷 清 王永名 修 清 黄文龙 等纂 清光绪十六年重刊本 023赤溪县志八卷 首一卷 王大鲁 修 赖际熙 纂 民国九年刊本 024高要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夏修恕 等修 清道光六年刊本

025光绪四会县志十编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陈志喆 等修 清 吴大猷 等纂 民国十四年刊本 026曲江县志十六卷 清 张希京 修 清 欧樾华 等纂 清光绪年刊本 027直隶南雄州志三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戴锡纶 等纂修 清道光四年刊本 028乐昌县志十二卷 清 徐宝符 等修 清 李秾 等纂 清同治十年刊本

029澄海县志二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李书吉 等修 清 蔡继绅 等纂 清嘉庆二十年刊本 030归善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章寿彭 修 清 陆飞 纂 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本 031海阳县志四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卢蔚猷 修 清 吴道镕 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032茂名县志八卷 补遗订讹一卷 清 郑业崇 等修 清 杨颐 纂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033吴川县志十卷 清 毛昌善 修 清 陈兰彬 纂 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034感恩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周文海 修 卢宗棠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35高州府志五十四卷 末一卷 清 杨霁 修 清 陈兰彬 等纂 清光绪十五年刊本

036广东图说九十二卷 清 毛鸿宾 等修 清 郭嵩焘 等修 清 桂文灿 纂 清同治间刊本 037广东舆地图说十四卷 清 廖廷臣 等纂 清光绪十五年重修会典馆藏本宣统元年重印本 038广东舆地全图不分卷 清 阙名 撰 宣统元年广东参谋处重刊本

039澳门记略二卷 首一卷 清 印光任 撰 清 张汝霖 撰 清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 040肇庆府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屠英 等修 清 江藩 等纂 清道光十三年修光绪二年重刊本

041香山县志十六卷 厉式金 修 汪文炳 等纂 民国十二年刊本

042西宁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诸豫宗 修 清 周中孚 等纂 清道光十年刊本 043广宁县志十七卷 清 黄思藻 修 清 欧阳振时 等纂 清道光四年修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044丰顺县志九卷 清 葛曙 原修 清 许普济 修 清 吴鹏 等纂 清乾隆十年修光绪十年补刊本(缺卷6-9) 045重修电白县志二十卷 清 章鸿 等修 清 邵咏 等纂 清道光六年刊本

046惠来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张玿美 纂修 清雍正九年刊民国十九年重印本 047光绪嘉应州志三十二卷 清 吴宗焯 等修 清 温仲和 等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048连阳八排风土记八卷 清 李来章 撰 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049増城县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赵俊 修 清 李宝中 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修同治十年补刻本

050遂溪县志十二卷 清 喻炳荣 修 清 朱德华 等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修光绪二十一年重刊本

051德庆州志十五卷 清 杨文骏 修 清 朱一新 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缺卷12-15) 052临高县志二十四卷 清 聂绢庆 修 清 桂文炽 纂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53连山绥猺厅志不分卷 清 姚柬之 辑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054琼山县志三十卷 清 李文烜 修 清 郑文彩 等纂 清咸丰七年刊本(缺卷27-30) 055佛冈直隶军民厅志四卷 清 龚耿光 纂修 清咸丰元年刊本

056阳江县志八卷 清 李澐 等修 清 区启科 等纂 清道光二年刊本 057东安县志四卷 清 汪兆柯 纂修 清道光三年修民国排印本

058琼东县志十卷 卽会同县志 清 陈述芹 纂修 清嘉庆二十五年修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59翁源县新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谢崇俊 修 清 颜尔枢 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刊本

060新安县志二十四卷 清 舒懋 修 清 王崇熙 等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修民国中排印本

061普宁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萧麟趾 修 清 梅奕绍 等纂 清乾隆十年修民国二十三年重排印本

062宣统高要县志二十六卷 清 马呈图 等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重刊本 063仁化县志八卷 何烱璋 修 谭凤仪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64化州志十二卷 清 彭贻荪 修 清 彭步瀛 纂 清光绪十四年修民国三十一年重刊本

065平远县志五卷 首一卷 清 卢兆鳌 等修 清 欧阳莲 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修民国二十三年重刊本

066永安县三志五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叶廷芳 等修 清 赖朝侣 纂 清道光二年刊民国十九年重刊本

067石城县志十卷 卷末一卷 图一卷 钟喜焯 修 江珣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68始兴县志十六卷 陈及时 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刊本

069南海县志二十六卷 末一卷 清 郑荣 修 清 桂玷 纂 清宣统二年刊本

070封川县志不分卷 清 温恭 修 清 吴兰 修纂 清道光十五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刊本 071徐闻县志十五卷 清 王辅之 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修民国二十五年重刊本 072恩平县志二十五卷 图一卷 余丕承 修 桂玷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73海康县志三卷 清 郑俊 修 清 宋绍启 纂 清康熙二十六年修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74高明县志十六卷 清 邹兆麟 等修 清 区为梁 等纂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075顺德县志三十二卷 清 郭汝诚 修 清 冯奉初 等纂 清咸丰三年刊本

076揭阳县续志四卷 首一卷 清 王崧 等修 清 李星辉 等纂 清光绪十六年修民国二十六年重印本

077阳山县志十八卷 王黄瓒 修 朱汝珍 纂 民国二十七年排印本 078阳江志三十九卷 首一卷 张以诚 修 梁观嘉 纂 民国十四年刊本

079儋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彭元藻 等修 王国宪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80乐昌县志二十三卷 首一卷 刘运锋 修 陈宗瀛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81罗定志十卷 周学仕 修 马呈图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82从化县志不分卷 清 郭遇熙 纂修 清康熙四十九年修宣统元年重刊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83揭阳县正续志八卷 首一卷 清 刘业勤 修 清 凌鱼 等纂 清乾隆四十四年修民国二十六年重刊本

084栖霞新志十章 民国陈邦贤编 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085恩平县志二十五卷 民国余丕承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15.华南地方 广西省

001镇安府志二十五卷 首一卷 清 羊复礼 修 清 梁万年 等纂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02临桂县志三十二卷 清 蔡呈韶 修 清 胡虔 等纂 清嘉庆七年修光绪六年补刊本 003续修兴业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苏勒通阿 修 清 彭焜基 等纂 清嘉庆十六年抄本 004龙胜厅志不分卷 清 周诚之 纂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

005平乐县志十卷 清 全文炳 修 清 伍嘉猷 等纂 清光绪十年刊本

006富川县志十二卷 清 顾国诰 等修 清 何日新 等纂 清光绪十六年刊本 007贺县志十卷 梁培煐 等纂修 龙先钰 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08昭平县志八卷 李树柟 修 吴寿崧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09陆川县志二十四卷 古济勋 修 吕浚堃 等纂 民国十三年刊本

010郁林州志二十卷 清 冯德材 等修 清 文德馨 等纂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011天河县志二卷 清 林光棣 纂修 清道光六年修抄本

012百色厅志八卷 清 陈如金 修 清 华本松 纂 清光绪十七年刊本

013贵县志十八卷 欧卿义 修 梁崇鼎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缺9-18卷)

014广西通志辑要十七卷 首一卷 清 沈秉成 修 清 苏宗经 纂 清 羊复礼 续纂 清光绪十五年刊本

015梧州府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吴九龄 修 清 史呜皋 等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16榴江县志不分卷 吴国经 等修 萧殿元 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石印本 017平乐县志八卷 黄旭初 监修 张智林 纂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18恭城县志四卷 清 陶蹲 修 清 陆履中 等纂 清光绪十五年刊本 019宁明州志二卷 清光绪年间刊本

020藤县志二十二卷 清 蒙秉仁 等修 清 胡毓璠 等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021钟山县志十六卷 附图 潘宝疆 等修 卢钞标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22柳州县志十卷 图一卷 清 舒启 修 清 吴光升 纂 清乾隆二十九年修民国二十一年重排印本

023柳城县志八卷 图一卷 何其英 等修 谢嗣农 纂 民国二十九年排印本 024马平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舒启 修 清 吴光升 纂 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025雒容县志二卷 图一卷 藏进巧 修 唐本心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26象州志二卷 清 李世椿 修 清 郑献甫 纂 清同治九年刊本 027桂平县志五十九卷 黄占梅 修 程天璋 纂 民国九年排印本 028信都县志七卷 罗春芳 修 王昆山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29岑溪县志不分卷 清 何梦瑶 纂修 清 刘廷栋 増订 民国二十三年重排印本 030上林县志十六卷 杨盟 等修 黄诚沅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31天河县乡土志一卷 清 杨宗珍 纂修 抄本

032迁江县志不分卷 黄旭初 等修 刘宗尧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33归顺直隶州志残二卷 图一卷 清 何福祥 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抄本 034宜北县志不分卷 李志 修 覃玉成 纂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35容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清 易超悳 修 清 封祝唐 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刊本 036三江县志十卷 图一卷 魏任重 修 姜玉笙 纂 民国三十五年排印本 037北流县志二十四卷 清 徐作梅 等修 清 李士琨 等纂 清光绪六年刊本 038田西县志八卷 黄旭初 修 岑启沃 纂 民国二十七年排印本

039新宁州志六卷 图一卷 清 戴焕雨 修 清 张粲奎 纂 清光绪四年刊本(缺4-6卷) 040来宾县志不分卷 宾上武 修 翟富文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41凌云县志不分卷 何景熙 修 罗增麟 纂 民国三十一年油印本 042崇善县志不分卷 黄旭初 修 吴龙辉 纂 民国二十六年抄本 043阳朔县志四卷 张岳灵 修 黎启勋 纂 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044义宁县志六卷 清 谢澐 纂修 清道光元年抄本

045隆安县志六卷 图一卷 刘振西 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46雷平县志不分卷 梁明伦 修 梁茂枢 纂 民国三十五年油印本 047融县志二卷 图一卷 黄志勋 修 龙泰任 纂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048邕宁县志四十四卷 莫炳奎 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缺卷29-44) 049怀集县志十卷 周赞元 等纂修 民国五年排印本

050罗城县志不分卷 江碧秋 修 潘宝箓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51灵川县志十四卷 李繁滋 纂 民国十八年石印本 052平南县鉴不分卷 郑湘畴 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排印本

053同正县志十卷 图一卷 杨北岑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54全县志不分卷 黄昆山 等修 唐载生 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55思恩县志不分卷 梁杓 修 吴瑜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16.华南地方 福建省

001闽侯县志一百六卷 欧阳佣民 修 陈衍 纂 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002闽都记三十三卷 明 王应山 纂修 明万历间修清道光十年重刊本

003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徐景熹 修 清 鲁曽煜 等纂 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004邵武府志三十卷 首一卷 清 王琛 等修 清 张景祁 等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005福宁府志四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李拔 纂修 清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绪六年重刊本

006汀州府志四十五卷 首一卷 清 曽曰瑛 等修 清 李绂 等纂 清乾隆十七年修同治六年刊本

007连江县志三十五卷 曹刚 等修 邱景雍 纂 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008永泰县志十二卷 董秉清 等修 王绍沂 纂 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009福安县志三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张景祁 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刊本 010平潭县志三十四卷 黄履思 纂修 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011厦门志十六卷 清 周凯 纂修 清道光十九年刊本

012兴化府莆田县志三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汪大经 等修 清 廖必琦 等纂 清光绪五年潘文凤补刊本民国十五年重印

013晋江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方鼎 等修 清 朱升元 等纂 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014同安县志四十二卷 首一卷 林学增 等修 吴锡璜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15永福县志十卷 清 陈焱 等修 清 俞荔 等纂 清乾隆十四年刊本

016龙岩州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彭衍堂 等修 清 陈文衡 等纂 清道光十五年修光绪十六年重刊本

017龙岩县志三十七卷 图一卷 马龢鸣 等修 杜翰生 等纂 民国九年排印本

018长汀县志三十三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刘国光 等修 清 谢昌霖 等纂 清光绪五年刊本 019宁化县志七卷 清 李世熊 等纂修 清同治八年重刊本

020云霄厅志二十一卷 清 薛凝度 修 清 吴文林 等纂 清嘉庆二十一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排印本

021龙溪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新増二卷 清 吴宜爕 修 清 黄惠 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绪五年补刊本

022平和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王柏 修 清 昌天锦 等纂 清康熙五十八年修光绪十五年刊本

023海澄县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陈锳 等修 清 叶廷推 等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024漳平县志十卷 首一卷 附补编一卷 清 蔡世钹 修 清 林得震 等纂 清道光十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印本

025瓯宁县志十三卷 清 邓其文 纂修 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

026建瓯县志三十七卷 首一卷 詹宣猷 等修 蔡振坚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27浦城县志四十二卷 首一卷 清 翁天祜 等修 清 翁昭泰 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028政和县志三十五卷 末一卷 钱鸿文 等修 李熙 等纂 民国八年排印本

029马巷厅志十八卷 首一卷 附录三卷 清 万友正 纂修 清 黄家鼎 纂附录 清乾隆四十二年修光绪十九年补刊本

030延平府志四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傅尔泰 修 清 陶元藻 纂 清乾隆三十年修同治十二年重刊本

031古田县志七卷 清 辛竟可 修 清 林咸吉 等纂 清乾隆十六年刊本 032闽清县志八卷 杨宗彩 修 刘训嫦 纂 民国十年排印本

033霞浦县志四十卷 罗汝泽 等修 徐友梧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34宁洋县志十二卷 清 董钟骥 修 清 陈天枢 等纂 清光绪元年刊本

035建宁县志二十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钱江 修 清 范毓桂 纂 吴海清 续修 张书简 续纂 民国八年排印本

036漳浦县志二十卷 续志二卷 清 陈汝咸 修 清 林登虎 纂 清 施锡卫 等纂修续志 清康熙三十九年修民国十七年刊本

037南平县志二十四卷 吴栻 等修 蔡建贤 等纂 民国十年排印本

038寿宁县志八卷 图一卷 清 赵廷玑 修 清 柳上芝 等纂 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 039武夷山志二十四卷 首一卷 清 董天工 撰 清乾隆十六年修道光二十五年重刊本 040顺昌县志十卷 清 许庭梧 等修 清 谢钟瑾 等纂 清道光十二年修光绪七年重刊本 041光泽县志三十卷 清 盛朝辅 等原修 清 李麟瑞 等増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刊本 042永春州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郑一崧 修 清 颜璹 等纂 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043福鼎县志八卷 图一卷 清 谭抡 等纂修 清嘉庆十一年刊本

044永安县志十卷 清 裘树荣 修 清 吴九叙 等纂 清雍正十年修道光十三年重刊本 045莆田水利志八卷 清 陈池养 辑 清光绪二年刊本

046闽县乡土志八卷 清 吕渭英 修 清 郑祖庚 等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 047侯官县乡土志八卷 清 吕渭英 修 清 郑祖庚 等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 048永安县续志十卷 清 孙义 修 清 陈树兰 纂 清道光十四年刊本 049大田县志六卷 陈朝宗 修 王光张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50尤溪县志十卷 卢兴邦 修 洪清芳 纂 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051永春县志二十八卷 图一卷 郑翘松 纂修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52松溪县志十卷 首一卷 清 潘振辰 等纂修 清康熙三十九年修民国十七年重印本 053沙县志十二卷 梁伯荫 修 罗克涵 纂 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054周墩区志六卷 首一卷 陈赞勋 等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排印本 055明溪县志十五卷 王维梁 修 廖立元 纂 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

056长泰县志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张懋建 修 清 赖翰颙 等纂 清乾隆十三年修民国二十年重刊本

057建阳县志十二卷 赵模 等修 王宝仁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缺卷4-12) 058崇安县新志三十一卷 刘超然 等修 郑丰稔 纂 民国三十年排印本 059连城县志三十二卷 陈一堃 修 邓光瀛 纂 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060云霄县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徐炳文 修 郑丰稔 纂 民国三十六年排印本 061闽小纪二卷 清 周亮工 撰 清乾隆刊龙威秘书本

062仙游县志五十三卷 首一卷 清 王椿 等修 清 叶和侃 等纂 清乾隆三十六年修 清同治十二年重刊本

063闽部疏一卷 明 王世懋 撰 明宝颜堂订正刊本 17.华南地方 云南省 001云南府志二十五卷 清 张毓碧 修 清 谢俨 等纂 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 002广南府志四卷 清 林则徐 等修 清 李煕玲 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重抄本 003永昌府志六十六卷 首一卷 清 刘毓珂 等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004昆明县志十卷 清 戴絅孙 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刊本 005宜良县志十卷 王槐荣 等修 许实 等纂 民国十年刊本 006嵩明州志四卷 清 薛渭川 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修抄本

007南宁县志十卷 清 毛玉成 修 清 张翊辰 等纂 清咸丰二年抄本

008宣威州志八卷 清 刘沛霖 等修 清 朱光鼎 等纂 清道光三十四年修抄本 009宣威县志稿十二卷 首一卷 陈基栋 修 缪果章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10沾益州志六卷 清 陈燕 等修 清 李景贤 等纂 清光绪十一年抄本 011昭通志稿十二卷 符廷铨 等修 杨履干 纂 民国十三年刊本

012民国昭通县志稿九卷 龙云 修 卢金锡 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排印本 013路南县志十卷 马标 修 杨中润 纂 民国六年抄本 014楚雄县志十二卷 清 崇谦 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抄本 015蒙自县志六卷 清 李焜 等纂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抄本

016腾越州志十三卷 清 屠述濂 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重刊本

017腾越厅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陈宗海 修 清 赵端礼 纂 清光绪十三年刊本 018云南县志十二卷 清 项联普 修 黄炳堃 等纂 清光绪十六年刊本 019新平县志八卷 王志高 修 马太元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020云南备徴志二十一卷 清 王崧 撰 清宣统二年排印本

021滇系十二卷 清 师范 纂修 清嘉庆十三年修光绪十三年重刊本 022滇考二卷 清 冯苏 撰 清道光元年刊本

023昆明市志不分卷 民国十三年云南昆明市政公所总务课排印本

024石屏州志八卷 续志二卷 清 管学宣 纂修 清 吕缵先 等纂修续志 清乾隆二十四年刊本

025马关县志十卷 张自明 修 王富臣 等纂 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026邓川州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杨柄锃 修 清 侯允钦 纂 清咸丰四年刊本 027白盐井志八卷 清 刘邦瑞 纂修 清雍正八年抄本

028景东县志稿二十二卷 遗粹一卷 周汝钊 修 侯应中 纂 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029元江志稿三十卷 末一卷 黄元直 修 刘达式 等纂 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030云南勘界筹边记二卷 清 姚文栋 撰 清光绪年间刊本

031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报告不分卷 周光倬 撰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32南诏野史二卷 明 杨愼 辑 清 胡蔚 订正 明嘉靖二十九年修清乾隆四十年石印本 033蒙化县志稿二十六卷 李春曦 等修 梁友檍 纂 民国八年排印本 034巧家县志十卷 首一卷 陆崇仁 修 汤祚 纂 民国三十一年排印本 035云南温泉志补四卷 童振藻 撰 民国八年刊本

036云南北界勘查记八卷 附录二卷 尹明德 等撰 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037云南省城六河图说不分卷 清 黄士杰 撰 清光绪六年重刊本 038滇缅划界图说一卷 清 薛福成 撰 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039滇南名胜图不分卷 赵鹤清 辑 民国六年刊本

040平彝县志十卷 清 任中宜 纂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

041师宗州志二卷 清 管抡 纂修 清康熙五十六年修雍正七年增刊本 042马龙县志十卷 首一卷 王懋昭 纂修 民国五年排印本

043黎县旧志不分卷 □ 阙名 撰 刘启藩 増编 清乾隆年间增修民国五年排印本 044大理县志稿三十二卷 张培爵 修 周宗麟 纂 民国五年排印本

045顺宁府志三十八卷 清 朱占科 等修 清 周宗洛 纂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046建水县志十六卷 清 祝宏 修 清 赵节 等纂 清雍正九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印本 047阿迷州志二十四卷 清 陈权 修 清 顾琳 纂 清雍正十三年抄本

048赵州志六卷 清 陈钊钟 修 清 李其馨 等纂 清道光十八年修民国三年重印本 049浪穹县志略十三卷 清 周沆 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修民国元年重刊本 050续修嵩明州志八卷 清 叶如桐 等修 清 王沂渊 等纂 清光绪十三年刊本 051陆凉州志六卷 清 沈生遴 纂修 清乾隆十七年修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052禄丰县志条目不分卷 民国二十一年抄本

053禄劝县志十三卷 首一卷 全奂泽 修 许实 纂 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054泸水志不分卷 殷承钧 纂 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055镇南州志略十一卷 清 李毓兰 修 清 甘孟贤 纂 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056镇越县志不分卷 赵思治 修 单镜泉 纂 民国二十七年油印本 057龙陵县志十六卷 张鉴安 修 寸晓亭 纂 民国六年刊本 058徵江县乡土资料 徵江县政府 编 民国抄本

059广西府志二十六卷 清 周采 等修 清 李绶 等纂 清乾隆四年刊本

060河西县志四卷 清 董枢 修 清 罗云禧 等纂 清乾隆五十三年修民国十三年重印本 061富州县志二十三卷 甘汝棠 修 陈肇基 纂 民国二十一年油印本 18.华南地方 贵州省

001黔南识略三十二卷 清 爱必达 撰 清乾隆十四年修道光二十七年重刊本

002遵义府志四十八卷 清 平翰 等修 清 郑珍 纂 清道光二十一年刊本(缺卷29-48) 003开阳县志稿十三卷 首一卷 末一卷 解幼莹 等修 钟景贤 等纂 民国二十九年石印本 004桐梓县志四十九卷 李世祚 等修 犹海龙 等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05三合县志略四十四卷 附勘误表 胡暠羽 纂 民国二十九年排印本 006八寨县志稿三十卷 首一卷 郭辅相 修 王世鑫 等纂 民国二十年刊本 007麻江县志二十三卷 刘钟荫 修 周恭寿 纂 民国二十七年排印本 008天柱县志二卷 清 王复宗 纂修 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009永宁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附补遗八卷 清 黄培杰 等纂修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010续黔书八卷 清 张澍 撰 清嘉庆七年刊本

011瓮安县志二十一卷 李退谷 修 朱勋 等纂 民国四年刊本

012续修正安州志十卷 清 彭焯 修 清 杨德明 等纂 清光绪三年刊本 013湄潭县志八卷 清 吴宗周 修 清 欧阳曙 等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014普安直隶厅志二十二卷 清 曹昌祺 修 清 覃梦榕 等纂 清光绪十五年刊本 015黔南职方纪略九卷 清 罗绕典 辑 清道光二十七年刊本

016印江县志二卷 清 郑士范 纂修 清道光十七年修民国二十四年石印重印本 017平坝县志六卷 江钟岷 修 陈廷棻 纂 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018沿河县志十八卷 杨化育 修 覃梦松 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 019荔波县志十二卷 清 苏忠廷 修 清 董成烈 纂 清光绪元年抄本 020贵定一览不分卷 徐实圃 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21德江县志三卷 伍震 等修 黎民怡 等纂 民国三十一年石印本 022续遵义府志三十五卷 周恭寿 修 赵恺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023余庆县志四卷 毛肇显 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19.西部地方 新疆省

001回疆志四卷 清 阙名 撰 清乾隆间抄本 002西陲要略四卷 清 祁士韵 撰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003西陲纪事本末四卷 清 阙名 撰 清乾隆间抄本

004新疆舆图风土考五卷 清 七十一 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005旧刊新疆舆图不分卷 □ 阙名 撰 清光绪三十二年排印本 006新疆山脉图志六卷 清 王树枏 撰 清宣统元年刊本 007新疆国界图志八卷 清 王树枏 撰 清宣统元年刊本 008新疆地理志不分卷 张献廷 撰 民国三年石印本 009新疆礼俗志一卷 清 王树枏 撰 民国七年排印本 010新疆回部志略不分卷 清 苏尔德 等撰 抄本 011三州辑略九卷 清 和宁 撰 清嘉庆十年修旧抄本 012新疆四道志四卷 清 阙名 撰 清光绪十二年刊抄本

013绥定县乡土志一卷 清 萧然奎 撰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抄本 014温宿府乡土志一卷 清 阙名 撰 清光绪年间抄本

015塔尔巴哈台事宜四卷 清 兴肇 续増撰 清嘉庆十年晒旧本民国五十八年重抄 016新平县乡土志二卷 清 周芳煦 纂修 清光绪年间抄本 017哈密志五十一卷 清 钟方 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018新疆孚化志略不分卷 清 保达 纂修 清咸丰七年抄本 019新疆志稿三卷 钟广生 撰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20西域释地一卷 清 祁士韵 撰 清道光十六年刊本 021西陲事略三卷 清 李云麟 撰 清光绪年间抄本 022新疆小正一卷 清 王树枏 撰 民国七年排印本 20.西部地方 西康省

001章谷屯志略一卷 清 吴德煦 撰 清同治十三年抄本 002西康建省记不分卷 傅嵩秌 纂修 民国元年排印本

003雅州府志十六卷 清 曹抡彬 修 清 曹抡翰 纂 清乾隆四年修嘉庆十六年补刊本 004里塘志略二卷 清 陈登龙 纂修 清嘉庆十五年抄本

005清溪县志四卷 清 刘传经 修 清 陈一油 纂 清嘉庆五年刊本

006越隽厅全志十二卷 清 马忠良 原纂 清 马湘 等纂 清 孙锵 等增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排印本

21.西部地方 青海省

001青海志四卷 清 康敷镕 纂修 手抄本 002青海记不分卷 清 康敷镕 撰 手钞本

003青海地志略三卷 喀尔喀地志略二卷 西套厄鲁特地志略一卷 清 康敷镕 撰 手抄本 004大通县志六卷 刘运新 修 廖徯苏 等纂 民国八年排印本

005循化厅志八卷 清 龚景瀚 撰 清 李本源 校 清道光二十四年抄本 006玉树县志稿十卷 □ 阙名 撰 民国间手抄本 007玉树调查记二卷 周希武 撰 民国间抄本 22.西部地方 西藏地方

001西藏志不分卷 清 焦应斫 撰 清康熙六年刊本 002卫藏揽要六卷 邵钦权 撰 民国六年抄本 003西藏纪述一卷 清 张海 撰 振绮堂丛书本 23.塞北地方 宁夏省

001朔方备乘图说不分卷 清 翰林院 辑 清 李鸿章 等撰 清光绪三年刊本 002朔方道志三十一卷 首一卷 冯福祥 等修 王之臣 等纂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03宁夏府志二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张金城 修 清 杨浣雨 等纂 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 004灵州志四卷 清 杨芳灿 修 清 郭楷 纂 清嘉庆三年抄本 005中卫县志十卷 清 黄恩锡 纂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006平远县志十卷 清 陈日新 纂修 清光绪五年抄本 007豫旺县志六卷 朱恩昭 撰 民国十四年抄本

008宁夏新志八卷 明 胡汝砺 纂修 明弘治十四年抄本 24.塞北地方 绥远省

001绥远全志十卷 首一卷 清 贻谷 修 清 高赓恩 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002归绥县志不分卷 郑植昌 修 郑裕孚 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03五原厅志不分卷 □ 阙名 撰 抄本

004临河县志三卷 白保庄 修 王文墀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05集宁县志四卷 杨葆初 纂修 民国十三年修抄本

006清水河厅志二十卷 清 文秀 修 清 卢梦兰 纂 清光绪九年刊抄本 007和林格尔厅志四卷 清 托明 修 清 尹长 等纂 清咸丰二年刊本 008土默特志十卷 清 阙名 撰 清光绪年间刊本 25.塞北地方 热河省

001承德府志六十卷 首二十六卷 清 海忠 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刊本 26.塞北地方 察哈尔省

001宣化府志四十二卷 首一卷 清 王畹 等修 清 吴廷华 等纂 清乾隆八年修二十二年补刊本

002宣府镇志四十二卷 明 孙世芳 纂修 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003宣化县新志十八卷 首一卷 陈继曽 等修 郭维城 等纂 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004宣化乡土志不分卷 清 陈垣 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刊抄本

005赤城县志八卷 首一卷 清 吴炜 等修 清 孟思谊 等纂 清乾隆十三年刊二十四年补刊本

006龙门县志十六卷 清 章焞 纂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

007怀来县志十八卷 首一卷 清 朱乃恭 修 清 席之瓒 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008西宁县新志十卷 首一卷 清 寅康 等修 清 杨笃 纂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009阳原县志十八卷 刘志鸿 等修 李泰棻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10怀安县志十卷 首一卷 景佐纲 修 张镜渊 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011蔚县志三十一卷 清 王育榞 修 清 李舜臣 等纂 清乾隆四年刊本 012蔚州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庆之金 修 清 杨笃 纂 清光绪三年刊本

013延庆州志十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何道増 修 清 张惇德 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014居庸关志六卷 明 张绍魁 纂修 明万历四十年刊抄本

015延庆卫志略不分卷 清 李士宣 修 清 周硕勋 纂 清乾隆十年刊抄本 016保安州续志四卷 清 寻銮晋 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刊本 017保安州乡土志一卷 阙名 撰 手抄本

018张北县志八卷 首一卷 陈继淹 修 许闻诗 纂 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019口北三厅志十六卷 首一卷 清 黄可润 纂修 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27.塞北地方 蒙古地方

001蒙古志三卷 清 姚明辉 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排印本 002蒙古律例十二卷 清嘉庆中 官 撰 抄本 003乌里雅苏台志略不分卷 清 阙名 撰 抄本

004西北垦务调查汇册不分卷 清 西北垦务调查局 编 清宣统二年石印本 005布特哈志略不分卷 清 孟定恭 撰 民国间抄本

006科布多事宜一卷 卽科布多政务总册 清 富俊 撰 清嘉庆四年成道光间八十增补抄本 28.东北地方 辽宁省

001复县志略不分卷 程廷恒 修 张素 纂 民国九年石印本

002铁岭县志二十卷 黄世芳 等修 陈德懿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03铁岭县续志十二卷 杨宇齐 修 张嗣良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04新民县志十八卷 王宝善 修 张博惠 纂 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005北镇县志六卷 王文璞 修 刘庆龄 纂 夏钟秀 续修 刘振翮 续纂 民国十七年修二十二年(大同二年)石印本

006兴京县志十五卷 沈国冕 修 苏民 纂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007沈阳县志十五卷 首一卷 赵恭寅 修 曽有翼 纂 民国六年排印本 008辽中县志二十九卷 首一卷 徐维淮 修 李植嘉 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09辽阳县志四十卷 首一卷 裴焕星 等修 白永贞 等纂 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010盖平县志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辛广瑞 等修 王郁云 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11盖平县乡土志二卷 崔正峰 等纂修 民国九年石印本

012锦县志二十四卷 王文藻 修 陆善格 纂 民国九年石印本

013义县志六卷 前一卷 后一卷 赵兴德 修 王鹤龄 等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14新民府志不分卷 清 管凤龢 纂修 清宣统元年排印本 29.东北地方 安东省

001安东县志八卷 图一卷 王介公 等修 于云峰 纂 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002长白征存录八卷 即长白汇征录 清 张凤台 修 清 刘龙光 等纂 清宣统二年排印本 003辉南县志五卷 白纯义 修 于凤桐 纂 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004抚松县志五卷 首一卷 张元俊 修 车焕文 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05辑安县乡土志不分卷 吴光国 撰 民国四年排印本

006辑安县志四卷 刘天成 等修 张拱坦 纂 民国十九年石印本 30.东北地方 辽北省

001双山县乡土志不分卷 牛尔裕 等纂修 民国三年排印本

002昌图县志四卷 图一卷 程道元 修 续文金 纂 民国五年排印本

003奉化县志十四卷 图一卷 补遗一卷 志余一卷 清 钱开震 修 清 陈文焯 纂 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004开原县志十二卷 图一卷 李毅 修 王毓琪 等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31.东北地方 黑龙江省

001黑龙江外记八卷 清 西清 撰 清嘉庆十五年修光绪二十年刊本 002黑龙江述略六卷 清 徐宗亮 撰 清光绪十七年刊本

003黑龙江大事志四卷 万福麟 修 2 张伯英 等纂 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004瑷珲县志十四卷 孙蓉图 修 徐希廉 纂 民国九年排印本 005依安县志一卷 梁岩 修 何士举 纂 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006黑龙江乡土录不分卷 郭克兴 撰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07黑龙江通志纲要一卷 清 金梁 撰 民国十四年排印本 32.东北地方 兴安省

001呼伦县志略不分卷 阙名 撰 民国年间抄本 33.东北地方 吉林省

001双城县志十五卷 图一卷 高文垣 等修 张鼎铭 等纂 民国十五年排印本 002吉林外记十卷 清 萨英额 撰 清光绪二十一年刊本 34.东北地方 合江省

001吉林依兰县志不分卷 图一卷 杨步墀 纂修 民国九年排印本 002桦川县志六卷 郑土纯 等修 朱衣点 纂 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35.东北地方 松江省

001方正县志一卷 杨步墀 纂修 民国八年排印本

002安图县志六卷 陈国钧 修 孔广泉 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03珠河县志二十卷 图一卷 孙荃芳 修 宋景文 纂 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004宁安县志四卷 王世选 修 敏文昭 纂 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36.东北地方 嫰江省

001呼兰府志十二卷 清 黄维翰 纂修 清宣统二年修民国四年排印本 37.台湾地方 一

台湾府志十卷 首一卷 清 靳治扬 主修 高拱干 纂辑 民国七十二年台北成文出版社用清康熙三十五年序刊补刻本影印 二

增修台湾府志十卷 清 宋永清 增修 清 周元文 增修 民国七十二年台北成文出版社用民国四十九年台湾文献丛刊排印本影印 三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二十卷 首一卷 清 刘良璧 纂修 清 钱洙 纂修 清 范昌治纂修民国七十二年台北成文出版社用清乾隆七年刊本影印 四 重修

第8篇:中国古典文学

关键词:古代爱情、诗经爱情、爱情观

引言:爱情是人类自古以来咏唱不已的主题。在中国封建时期爱情没有当代自由。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 ,也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她歌颂的爱情的本质是纯洁、真挚 ,她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典雅 ,她所体现的爱情的品质是忠诚、坚贞 ,她所展示的爱情的意志是深情、执着。中国古代爱情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古代爱情的状况 孔子曰:食、色,性也。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礼教的束缚,人们却羞于谈论欲望,谈论爱情,爱情之花被压抑得难以盛开。在中国古典文学里,诗坛更是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尤其是直露、热烈欢快的爱情诗,成就高得更是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人强烈的义务本位观念。

封建社会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天赋人责”,义务是第一性的,权力是义务的派生物。人只有尽到了自己的义务,才能享受权利。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看法。

首先是为义务放弃爱情。中国是宗法制的社会,它以血缘关系把大家连到一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一个家庭要繁荣昌盛,子嗣是头等大事,否则,将后继无人。所以婚姻是中国人的大事。《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者也,故君子重之。”夫妻双方的感情如何,根本没有提及,只谈了两条,第一是继血统。“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即一是祭祀祖先;二是延续香火,使男方家族后继有人;二是结缘,其实也是父母之意,媒妁之言。

二、诗经里的一些爱情故事

中国诗歌中的爱情诗传统历史悠久。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第一首《关雎》便是爱情诗,这无疑具有象征意义。中国是诗的国度, 数千年来诗人们的杰出创作繁若星辰, 美不胜收。他们用这种最为凝练最为直接的方式, 来抒发人类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结晶和沉淀,而古代诗歌正是爱情价值观的载体,从诗歌中可以反映出古代爱情观的特点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这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药菜,引起了一个男子的深深爱慕。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采取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乃是采取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乡感情的媒界,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还有一首《秦风·蒹葭》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首诗与上两首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前两首诗中男女主人公感情是热情奔放的。而在这首却给我们呈现出一对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以手去接之,以身融之,”“惆怅距离”,营造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却又心往驰之的精神境界,令诗意境明丽清幽,具有朦胧美,弥漫着淡淡的怅惘。可设想伊人所在地方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另一边,一名男子“溯洄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去追寻,期待可以到达其身边。可是道路太长,三面环水,伊人宛在水中央,隔水相望,不能促膝谈心。从而产生了幻像,一幅水面美人图。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美人在思恋者幻觉中,好象披上了一层镜花水月的轻纱,又仿佛一亭亭玉立的新荷含苞欲放。面对这样一幅图,你别无他想,只为诗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执着坚贞的爱情观所感动,发出由衷的赞赏之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道:“在水之湄”,此一句已重扣“溯游从之”。于是,在前加一“宛”字,遂觉点睛入神之笔,可以说,此篇最得风人深致。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其实首章巳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从,佳者多有余音。”

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如《邺风·柏舟》,《邺风·日月》,《邺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我们来看一下《氓》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篇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诗的层次,全按事态发展的经过安排:始而定约,继而成婚,继而任劳,继而遭辱,既而见弃,继而归家,乃至兄弟取笑,终乃自悼。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从中感觉到女子强烈而复杂的性格变化:从一开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直到后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由温柔可爱到痛苦伤心到失望绝别……这是令人深思的婚姻悲剧。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薄情负义的事,深刻地说明了妇女地位从古到今都是属于从属的位置。女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用情不专,因此她并没有一味沉溺于痛苦的深渊里,而是振作起来,凭自已的勇气生活下来。体现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由此来看,《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发展可喜的一面,具典型意义。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斥着低俗的肉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归依感。在当今日趋庸常的生活里保持一颗不死的诗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召南.票有梅>

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票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有七分。这梅子其实是象征着青春时光的流逝,岁月对任何人都是无情的,这姑娘觉得青春的时光要逝去了,于是急于寻找爱情。她说树上梅子还有七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放过了良辰!她爱那个小伙子,她不说她爱他,而告诉那小伙子切莫放过了良辰。下面越说越热烈,她说︰梅子落地纷纷,树上只剩三成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就在今朝别再等!越来越急了,因为青春越剩越少了。梅子落地纷纷,收到我的篮子中。追求我的小伙子啊,你开一开口我就答应!你看热烈到这种程度,这不是我们后来想象的那样。

《诗经》主要是北方的民歌,在南方是《楚辞》,屈原有一组诗《九歌》,有的学者认为是一首很有规模的歌剧,其中的湘夫人,其实就是爱神,所以南方的文人诗词里面也有爱情。可是后来屈原有一个学生叫宋玉,他说了一番很大男子汉的话,很有点象征意义,他说︰「富天下之美人也,楚国也;楚国之美人也,瀛都也;瀛都之美人也,东邻也;东邻之美人,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然,窥臣三年,臣未之许也。」天下的美人都在我们楚国呢,楚国的美人是在都城里,都城的美人就在我们东边的邻居,这女的是美得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号了,但是她暗恋了我三年,我都没有答应她哩。这个又太大男人主义了,这里面显现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的爱情问题,在哪里呢?大家看,几乎都是写女的怎么爱男的、追求男的,男的很少说我怎么爱那个女的,男的写诗也是写别的女的怎么爱我,在《诗经》的时候还不是很明显,《诗经》里面大概有十一首是男求女,有九首是女求男,有人还做过具体的考证,后来就很难看到男求女的诗句了,不过,李商隐是个例外。

汉魏六朝爱情民歌后来的汉魏六朝,也有些民歌写得非常精彩,这时候的一

个现象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总是非常不一样,其实南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唐代主要的诗人几乎都是北方人,而宋代的词人,除了辛弃疾,除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还有贺铸是河南人,其它的都是南方人,文化已经南迁了,所以宋词的婉转、巧丽、细腻、婉约,跟南方的文化是大有关系的。

其实早在《诗经》里头就有这种趋向,《诗经》跟《楚辞》的风格不一样,南北文化就很不同。在汉魏六朝的时候也很不一样,北方人非常地粗犷、热烈,表达什么都是纯朴、直剌剌的;南方的民歌,则是用一些手法,写得非常婉转,比如说藕丝,南方不是莲花、莲藕很多吗?「丝」跟「思念」的「思」是相通的,「莲花」的「莲」跟「爱恋」的「恋」是相通的,其实古代「爱恋」的「恋」就是「爱」的意思。

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大家看在这首诗里每一句都出现什么字呢?就是「莲」,「莲」在这里是「爱」的意思,跟「恋爱」的「恋」是谐音,它不断歌唱着爱。鱼呢,则在莲叶丛中穿来穿去,也象征比喻青年男女们在莲花深处,在追逐、在调情示爱,那种快活、活泼的心情都写出来了。

汉乐府北方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你看它是怎么样的粗犷、怎么样的热烈,天哪,爱到什么程度?爱到火山爆发,爱极而呼,朝着天喊起来了,我要与你相爱,而且希望这种爱长命,使这种爱永远没有衰竭的时候。山会没有山峰吗?江水会都干了吗?冬天会打雷吗?夏天会下雪吗?天与地会合在一起吗?只有那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才跟你断绝。那就是绝对不可能背弃你,绝对不可能!

汉魏六朝的《孔雀东南飞》,这是一个婚姻的悲剧,而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焦仲卿和刘兰芝,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已经非常低微了。

唐代是用科举考试,是用诗取士,明清是用八股文取士,但在那个汉魏时代是以孝道取人的,你的名声要好,名声要好主要是你的德,你的德主要体现在你的孝,你对父母要绝对的孝,所以焦仲卿必得服从他的母亲。刘兰芝实在太可怜了,她漂亮、聪明、能干,她也孝敬婆婆,她没有一样不好。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呢?就写这女孩多么好多么好,她简直好极了,可是就因为她婆婆不喜欢她,所以她的命运就被断送了,两个人双双为爱情付出了生命。《诗经》里也有弃妇诗,汉乐府里面「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妇」都是弃妇诗,所以也有很多说明妇女在那个时代,地位已经很低了。

相对于后代来说,那个时代的妇女还比较自由。《世说新语》里有些记载是很有意思的,西晋时有两位大文豪,一个是阮籍,一个是嵇康,他们两个人都是风采奕奕的美男子,他们俩有一个朋友叫山涛,山涛跟他们两个很好,而且很以此自豪,常常跟他太太说我有两个朋友多好多好,他太太就说你能不能把他们叫到我们家里来,让我偷偷地看一看他们,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大胆了,结果山涛把那两个好朋友叫来以后,他太太就把窗户戳了一个眼儿看了一夜,看了一夜以后山涛就问︰「我这两个朋友怎么样啊?」他太太就说︰「你的风采神志比起他们俩来差远了!可是你的度量比他们大。」山涛还挺自豪的说︰「他们俩也这么说,说我度量比他们大。」不管怎么样,一个太太可以这样做,那还是满自由的了。

六朝是一个美男子的时代,如潘安、夏侯占、谢郎,都是美男子,潘安和夏

侯占出去,有时候女人会往他们身上洒花,那也是追星族,就像刘德华之类的出来了。所以不管怎么说,那时候的女子相对于后代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三、爱情观

她所体现的爱情的品质是忠诚、坚贞 ,她所展示的爱情的意志是深情、执着。 朴素的爱情观。

二、细腻婉转与粗犷纯朴

另外一首《邶风·静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共三章,每章四句,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了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第一章写小伙子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第二章写情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加深感情。第三写静女赠送嫩草和男青年内心的喜悦。《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欢快,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情感,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9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科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名著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

《诗经》(《国风》 《雅》《颂》) 《离骚》 《九歌》《九章》 《天问》《九辩》《周易》 《尚书》 《春秋》《左传》 《国语》 《论语》《老子》 《战国策》 《礼记》《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盐铁论》《汉书》 《史记》 《三国志》《搜神记》 《诗品》 《文心雕龙》《阳春白雪》 《全宋词》 《赵飞燕别传》《沧浪诗话》 《贵耳集》 《吹剑录》《全元散曲》《西厢记》 《桃花扇》《聊斋志异》 《隋唐演义》 《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 《虞初新志》《全唐诗》 《全

五代诗》 《花间集》《孽海花》 《唐宋传奇集》 《离魂记》《柳氏传》 《太平广记》 《柳毅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 《古文观止》《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封神演义》 《金瓶梅》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儿女英雄传》《施公案》 《三侠五义》 《榴花梦》 《笔生花》 《饮冰室诗话》 《艺概》 。

我国的四大名著指的是:《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红楼梦》。

古代十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中国四大名著作者: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水浒》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上一篇:山里的孩子心爱山下一篇:122全国交通安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