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探寻如何改进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为目的,研究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之根的儒道文化渗入到古典舞教育的实践当中。将儒道文化及精神理念与古典舞所蕴含的哲理、运动的根源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古典舞离不开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道哲学思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论文 篇1:

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及实施方案

[摘 要]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要建立长效的体制机制,通过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推进,促进我国古典舞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古典舞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要深入挖掘和把握古典舞艺术规律,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艺术张力和审美需求上创新,在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创新。古典舞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要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注重过程建设,着力保证教育改革成效。

[关键词]古典舞;课程;动态调整;实施方案

有学者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越来越浓厚。中国古典舞蹈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武术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受到大众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对舞蹈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1]可以说,古典舞是一门颇具历史文化渊源的舞蹈门类,在舞蹈学专业中,古典舞课程久已设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形成其教育教学的体系和模式,古典舞教育对我国长期以来古典舞的发展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专业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古典舞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一方面,从学科自身发展而言,传统的古典舞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以及其背后所存在的教育体系需要根据艺术需要而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这一学科教育改革方面的要求,通过教育的改革培养人才,从而深化艺术的革新;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而言,当今世界文化产品空前丰富,网络、新媒体等传播手段被普遍接受,传统的艺术门类与传统的艺术传播手段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当下的古典舞教育课程,亟须通过教育教学,确立明确的社会接受导向,使古典舞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传授,更是对艺术发展的长期性、规范性的指导以及对艺术人才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上述两个方面也同样对舞蹈学专业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做出了要求,本文便旨在论述这一问题。

一、守正创新是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核心路径

所谓守正,是指充分了解中国古典舞课程的历史源流,掌握古典舞的艺术规律,在充分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有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一门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几代舞蹈人不断探索与研究而逐渐趋于完善的一套具有时代审美精神、科学训练方法的课程体系。在此体系的训练下,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能力的舞蹈人才,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同属于中国民族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在文化历史、审美特征以及动作训练等方面都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2]不难看出,古典舞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等内容,是中国古典舞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因此在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守正”路径,使中国古典舞教育教学按照其应有的方向改革、完善。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一个探讨已久的命题,在古典舞教学中,坚持传统,就意味着保留古典舞的艺术特质和内核,保留古典舞的文化气质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过教育将上述内容传递和传达给学生,通过教育完成艺术的传承。而走向现代,推陈出新,则是通过改进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将陈旧过时的内容剔除,不断兼收并蓄现代舞蹈观念和外来舞蹈优势,转化为古典舞教育教学的新的框架体系,不断推进古典舞人才的培养和古典舞艺术的发展。

守正创新的课程体系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课程体系必须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要求保持课程体系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具有充足的體系张力,能够不断吸收不断完善,围绕中心,不断丰富、扩张、收纳、整理新鲜内容,转化为更加丰富、完善的课程内核。这种动态的课程体系既保留了传统现代舞教学的核心部分,又能够通过不断吸收新鲜内容达到创新效果。其次,课程体系必须具备充足的实践环节。舞蹈理论的创新是舞蹈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但舞蹈教学归根结底要落到舞蹈艺术表演实践,因此课程体系的创新,应当以实践作为重点,如何通过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不断完善自身舞蹈表演才能,是课程体系调整的重中之重,换言之,本文所论述的舞蹈专业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及实施方案,其最终的目的也是通过创新性、体系化的课程设置,更好地指导舞蹈表演实践。因此课程体系必须具备充足的实践环节,在强化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于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课程体系必须强化交流理念。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文化交流对于文化发展的推动、推广作用与日俱增,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必须依靠不断的交流获取发展空间,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文化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往的舞蹈教学往往偏重对艺术理论、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对艺术推广和艺术传播的关注,从这一点而言,交流理念的融入,在守正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当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古典舞艺术在当下社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厘清古典舞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民族文化背景,不断提高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动态水平,注重将创新精神融入教育实践环节,不断增强文化交流理念,培养一批既能掌握古典舞艺术规律,了解古典舞艺术历史,又能够根据时代、社会和审美的需求,不断创新的新型古典舞人才,是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重要内容。

二、审美理念的培养是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重要方向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内涵,来源于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华人民的文化根脉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基础。有研究指出,“要认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特性,首先要从中国文化大的系统出发,再着重从寻找它的美学特征入手。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历代舞蹈美的积淀,是对古代乐舞美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3]因此,在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舞的美学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从源头上把握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质,更好地肩负起发展、传承中国古典舞艺术的责任。

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而言,审美理念的培养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自觉,让审美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继而使每一位学生形成审美自觉,无论是对古典舞的研究、鉴赏、表演还是交流,都能够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理念去思考问题,指导实践,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审美导向和审美潮流,更好地推进古典舞艺术的发展。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前文提到,当前的文化环境日趋多样化,对于一种艺术形式而言,艺术交流对于艺术的传播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审美鉴赏能力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增进与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团体之间的审美交流,不断通过交流推广中国古典舞艺术,通过交流丰富和发展中国古典舞艺术。第三,是要着力加强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联系,审美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对于古典舞艺术而言,舞台上展现的肢体、情感,都可以纳入到审美的范畴,因此日常训练、课堂教学也应当注重学生审美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打破基础训练中僵化、枯燥的模式,以美感的塑造指导实践教育。

审美理念融入教育环节,对于中国古典舞艺术长远发展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艺术的根本就在于美,艺术的核心传播手段则在于审美,将审美融入教育环节,是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尊重,是对古典舞艺术未来长远发展的铺垫,只有培养出一批懂得如何审美、如何鉴赏美、如何表演美的艺术的古典舞人才,才能够让古典舞艺术在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中获得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接受的角度说,当下对艺术的接受,普遍开始向艺术本身聚焦,艺术背后所带的民族烙印、文化烙印以及审美烙印,是广大受众对艺术形式进行选择时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换言之,一种艺术形式想要被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所接受,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艺术特长,展现自身艺术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其中的美感元素,不断增强在艺术市场的竞争力,这正是审美理念融入古典舞教育教学环节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当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教育环节和教育过程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但审美教育同样需要积累、需要氛围、需要持之以恒和常抓不懈,只要各个教育环节和教育过程共同努力,我国的美育建设定能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三、创新是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主要抓手

理念的创新最终要落到课堂教学实践,对于舞蹈教育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创新,能够使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各项举措落实落地,成为主要抓手和重要着力点。

在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创新,首先是教育层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引领一切学科进行教育调整的必要手段,尤其在古典舞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利用现有的先进教育手段,利用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运用云班课、雨课堂等现代教育载体,可以不断提高课堂活力,促进理论课程的效果不断提升,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

基本功训练对于舞蹈专业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在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中,要将“美”的理念贯穿始终,使美的表达成为基本功的一部分,而非“加分项”,用跳跃训练举例,“跳跃训练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跳跃动作是舞蹈动态美与造型美协调统一的整体,对于提高舞蹈技巧水平和艺术感染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在跳跃训练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于艺术感染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跳跃训练学会美的表达方式,而非单纯进行舞蹈技能的累积。

此外,要强化古典舞古典意蕴的传递和传达,前文提到,古典舞来源于我国的文化历史、民俗风貌,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艺术上的体现和抽象,古典舞的韵味,也正来自此,因此,古典舞表演应当充分展现其文化内涵,古典舞的教育,也应当充分挖掘这种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古典舞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培养真正能够理解和表达古典舞艺术精髓的表演者和文化传播者。以“身韵”的概念举例,有学者认为,“身韵对我国古典舞在未来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古典舞的基训过程当中,将身韵充分融入后期的课程教育教学当中,能够不断增强古典舞在日常当中的训练,增强古典舞独有的艺术表现特征”。[5]对于身韵的教育研究,其本质便是通过教育突出对古典舞意蕴的传达和表达,使其更具有文化张力。

古典舞的课程体系建设,还要注重考评机制的设定。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考试与考核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评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学的方向和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因此要对古典舞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就必须在考评机制和考核方式上加以创新,上文所提到的课堂模式改革的几点要素,都应当在考核的环节进行体现和突出,使古典舞艺术的发展更具活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古典舞人才。

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是使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各项举措落实落地的重要抓手,良好的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都是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在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必须逐步实施、以点带面,在改革成果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关注内涵建设,注重过程建设,着力保证教育改革成效。

结 语

纵览全文,古典舞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要深入挖掘和把握古典舞艺术规律,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艺术张力和审美需求上创新,在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创新。建立长效的体制机制,通过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推进,促进我国古典舞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继而推动我国古典舞艺术的长远发展。

注释:

[1]张 颖.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研究[J].黄河之声,2018(17):56—57.

[2]陈晓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价值探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3]郜大琨.试论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特性[J].舞蹈教学与研究,1987(01):39—42.

[4]卢 鹏.试论中国古典舞基训“蹲”对跳跃的辅助作用[J].戏剧之家,2017(01):163.

[5]迪力牙爾·尼加提,哈尼克孜·萨德尔.浅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身韵教学的重要性[J].明日风尚,2019(21):111,113.

(责任编辑:刘露心)

作者:麻孜娜

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论文 篇2:

中国古典舞教学理念中儒道文化的培养

【摘要】本文以探寻如何改进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为目的,研究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之根的儒道文化渗入到古典舞教育的实践当中。将儒道文化及精神理念与古典舞所蕴含的哲理、运动的根源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古典舞离不开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道哲学思想。要想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古典舞就必须立足民族精神,传承古典舞艺术的传统思想,这样才能把握住中国古典舞的内核,全面地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舞蹈艺术;古典舞;教育理念;儒道文化教育;文化培养

中国古典舞艺术的美学思想支撑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独有的民族特性和审美特征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中国古典舞教育稳步发展,在追寻其传承教育之路上,需要把握儒道文化思想之根,从根源汲取养分和素材。以儒道文化之水滋养中国古典舞艺术之魂,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提高对中国古典舞审美和哲理的感悟能力。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儒道文化的培养和学习,达到以儒道文化思想教化育人,与中国古典舞韵律身法互通相融。

常观中国古典舞之舞蹈形态,静则翩然若仙,动则宛若游龙,立则如座洪钟,转则流风回雪,有仙道之美、中庸之美。舞蹈史学家、理论家袁禾谈到:“中国舞蹈美学追求指向生命的律动,指向含蓄蕴藉的哲理情感,指向诗情画意的境界。”古典舞无论是从动作审美特征还是崇尚的文化思想,都深受中国儒道文化的影响。其“中正、中和”、“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儒道哲学观念在中国古典舞中化为“阴阳相合,圆融归一”的美学追求。由艺术理论上升到美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的运用,中国古代舞蹈之所以辉煌兴盛,是因为有中国千百年强大的历史文化做背景支撑,其中支撑古典舞美学思想的强大支柱便是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与行为理论,它决定着中国几千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古典舞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性和动作特征的审美倾向。

著名国学家金开诚教授提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三是指导人类解决社会问题中和的中庸思想,四是指导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修身克己的思想。此乃儒道释三家的经典思想之和。而儒道思想对古典舞影响最深,中国古典舞讲究动作上对立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与和谐,这便是传统道家文化中的辩证关系,老子《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国古典舞动作也有其道,即阴阳之道、虚实之道;中国古典舞审美思想中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物我合一、身心互融的观念。动作在发力之前,有动势,有缓冲,以气息带动动作,因此古典舞的动作如呼吸般绵延不断,圆润自如,正如道家所讲“道法自然”,儒家讲“和谐圆融”。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芭蕾,注重开、绷、直、立,动作规范,强调伸展与开放,而中国古典舞注重圆、曲、拧、倾,动作讲求气息的运用,“心”、“意”、“气”三者合一。中国古典舞正是受到道家“阴阳相合”思想,才有了刚柔并济的动作表征,以柔克刚,以形领神,文武相融,虚实相生,中国古典舞沿袭了古代舞蹈的“文舞与武舞”、“软舞与健舞”以阴阳相合,对立统一,化力于无形。中国艺术讲究意境,而这种意之境,是在儒道文化的哲学深度和人文底蕴下形成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体现往往虚实结合、尽善尽美,精神与物质合二为一,这正是道家“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儒家“仁以处人,和谐统一”思想内核的体现。此乃天地之道,亦是生命之道。心中有境,则境中有心。儒家自古就以舞教化育人,通过制礼作乐来教化人们的思想。由此可见儒道文化与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息息相关,儒家与道家的哲学观念与教育观影响和促进了我国古代舞蹈教育的发展,也从文化角度推进了古典舞的进程,因此,儒道文化的教育理念也应改革适用于我国古典舞教育培养中。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传统武术,以及我国古代舞蹈的遗韵。虽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它并非是一颗新星。它是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民族底蕴和传统文化,来源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智慧和结晶,它的出现绝非昙花一现,而是长久和永存的。文化心理学反映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传统文化对古典舞的形成已经在古典舞的动作中体现,动作的三圆路线、气息的运用,以及子午、阴阳的方向都是儒道文化存在于古典舞中的方式,我国的古典舞教育中已将其贯穿于教学中,并有所运用。目前中国古典舞的教育从专业角度来讲已形成了规范的、具有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体系并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在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中,需要提升高等教育的文化性、高度性,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与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韵”乃古典舞之魂,韵,乃气韵、意韵、神韵,是中国古典舞所体现的民族底蕴和精神之所在。是儒道精神在古典舞中体现的根本来源,在中国古典舞中“韵”的把握尤为重要。“韵”不仅体现在“形、神、劲、律”上,它的内涵和外延更是体现在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中,这种气质来源于儒道文化的思想境界和哲理,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剖析与解答,来源于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与儒道文化发展的认知和探索。何为民族风格,即我国本土文化精神特点之所在,由古至今,儒道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凡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都要追寻的根本。要想发展和传承中国古典舞,就必须在儒道文化的传统思想之根中伸枝发芽。

现今的古典舞发展更倾向多元化、创新化,对于中国古典舞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中国古典舞的教育在稳步向前持续发展,另有观点认为古典舞深受西方舞蹈训练体系的影响,已经偏离了“古典”重心。我国艺术类专业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担负着未来舞蹈发展之重任,直接影响了古典舞未来的风向。在创作与表演上,古典舞的作品技术技巧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方面却无深刻突破。教育上,学生基本功扎实,但在塑造人物、情感表现,以及韵味神态都有所欠缺。这是因为我们长期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心偏向所造成的。如何解决中国古典舞的教育偏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古典舞的传承之路上,我们需要继承古代舞蹈风格的精髓,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属于古典舞自身的教育宗旨。教育家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中谈到:“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他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的指明前进的方向。”推动中国古典舞的改革创新与发展需要从中国舞蹈历史的文化本质中寻找,追其根源,即是儒道文化。在古典舞的课题训练中,除了古典舞身韵、古典舞基训的训练,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思想的内容,将文化内容有计划和方案的渗入到课堂中,从而使舞者在训练身体能力、身法韵律的同时凸显出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与思想内核。精神上的文化深度由内而外的体现,才是古典舞艺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

文化与艺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古典舞艺术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儒道文化作为中国古典舞艺术推进的动力和源泉,在古典舞艺术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典舞高等教育中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文化培养十分重要,此阶段培养艺术审美、提升专业高度,本科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与主观意识,儒道文化的渗入应具有专业指向性,教师将儒道文化渗入到课堂,学生也能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研究生阶段则是深层的舞蹈文化与科学的剖析和对其产生和发展的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在古典舞的理论研究及表演方面,应体现出对舞蹈更为广泛和纵向的理解,表演不只是技术技巧和动作的完美呈现,而是表达舞蹈的内在含义以及舞蹈的精神内涵。理论上应树立建设性理念,将传统的儒道文化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中国古典舞之间的矛盾关系处理完善,追根朔源,把握住儒道之根。这就需要古典舞者在有着良好的古典舞基本功以及成熟的身韵基础上,有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有儒道精神的支撑。高等教育的受教对象是未来中国古典舞教育的主力军,注重研修儒道文化的培养和深化,有助于文化理念的推进和发展。

关于儒道文化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培养,儒道文化的教学理念需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首先,古典舞教育的文化本质是儒道思想。中国古典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核心皆来源于儒道文化,其“阴阳相合,圆融归一”的审美特点正是文化本质的体现。儒道文化的教育理念为古典舞教育及功能提升了艺术高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古典舞即是传统文化中具有儒道思想的艺术形式,在高等教育中儒道文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准,还能培养其综合素质与文化涵养。其次,中国古典舞儒道文化的教育理念的目的是通过儒道思想的教育,提升学生对古典舞动作身法的理解和艺术修养。将传统的技艺转化成一种高品位深思想的文化艺术。儒道文化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应以儒道文化经典内容为主,其他相关传统文化为辅,以思想文化深度丰富舞蹈内容,与古典舞教学与实践相辅相成,改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儒道文化思想的学习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传承提供资源与养分。在儒道文化教育理念的渗入中,更应提高负责思想传承的教师素质,注重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将舞蹈教育与文化传承合二为一,这需要教师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全面、教学经验丰富、综合能力过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舞蹈专业、舞蹈理论和儒道文化培养地位等同,不可顾此失彼。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舞儒道文化教育理念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多视角、多层次地顺应社会发展及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与时俱进。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想要保留“古典”,除了动作元素上的古代舞蹈语汇,还有思想经典。古典舞的动作根本,离不开阴阳之道,圆融之道,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所蕴含的内外之势在历史的演变中始终具备思想凝聚力。无论是敦煌舞中的太极之圆,还是戏曲中的精气神,都体现着某种文化和思想的力量。内部结构中,相由心生,意与神合,心想之象是中国古典舞内部结构的动源。儒道文化在古典舞中最高境界的体现于此皆证,从教育的起点出发,去改善学生及教育者对古典舞教育的深刻认知,立根于文化,致力于发展。正如舞蹈教育家于平所说“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离开了对‘天’的思考,是无法彻底认识‘人’的”。因此,找到了民族思想之根,就找到了我们中国舞蹈文化之根。

中国古典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内核植根于上千年的历史和民族精神,其文化属性和本质扎根于儒家的教育和道家的思想。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其动作表现形式还是从其思想核心,皆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应由浅及深、由低到高地学习儒道文化的经典,以熏陶和教化,融入于古典舞课堂中。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艺术高度,是在传统文化的力量下,用心体会的,身体语言与思想高度成正比的表现才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和传承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与源泉。重视高等教育中儒道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古典舞表演和教学质量的升华,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尚珂

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论文 篇3:

我看中国古典舞

【摘  要】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它融合了戏曲、武术中的动作元素,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借用芭蕾的训练体系,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舞。纵观近代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我们看到过古典舞发展之路的曙光,也看到过它前进时的艰辛。

【关键词】古典舞;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西方芭蕾、中国传统戏曲共同作用的产物。中国古典舞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现如今,优秀的古典舞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当中国古典舞展演于国际舞台时,却被冠之“当代舞”之名;再者,不少声音对中国古典舞的过度炫技现象提出质疑。种种声音不禁引发笔者的深思“这是中国古典舞吗?”“为什么诸如芭蕾、普罗多等外国古典舞不会遭到质疑,而中国古典舞却一直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围绕着一系列的疑问,本文从中国古典舞的特殊概念、建设背景等、所要面对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而阐述笔者对此的拙见,旨在为中国古典舞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一、什么是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对概念的把握,是学科研究的起点,斯大林说:“为了避免发生混乱,我们必须预先确定我们所运用的概念。”为此,研究中国古典舞,首先要明确其概念,古典一词源自拉丁文“Classicus”,中文释义为“经典”,因此,将古典舞视为正统、规范,久经考验、源远流长的本土舞蹈。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古典舞发展史上,曾有过一段时期的断代时期。由此,我国古典舞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而是在挖掘戏曲身段动作的基础上,借用芭蕾的训练体系,依据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创造”而成。因此,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定义,迄今为止,依旧处于一种争论不休的状态。鉴于此,笔者引用江东老师在他的《古典舞新论》中的话来表示本人较为认同的观点:“中国古典舞是指在某种特定的传统风格和民族审美心理基础上,吸收借鉴芭蕾训练中具有共性的因素,以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要求加以发展的舞蹈形式。”

二、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舞蹈文化作为可解读的文本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青海大通的舞蹈彩陶盆,掀开了我们对古典舞研究的神秘面纱。进入奴隶社会,为迎合统治阶级享乐的需要,舞蹈步入的表演艺术发展的初期,女乐队伍的壮大使舞蹈主流意识得到巩固和发展;西周时期的“制礼作乐”制度,使得舞蹈带有了较强的功利性,更加趋向于雅化、规范化,为我国古典舞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汉代到唐代,是我国舞蹈艺术最为繁荣的时期,舞蹈的技术性在汉代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角抵百戏》、《盘鼓舞》、《巾袖舞》等舞蹈都带有极高的艺术水准;魏晋时期,杂舞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专业性质的表演性乐舞《清商乐》,同时,西域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在这一时期介入中原;唐代进入了我国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乐舞结构趋近完整与成熟,主流舞蹈已分为软舞和建舞,又有用于宴赏活动的“燕乐”“坐部伎”“立部伎”,展现了泱泱大国之气派。盛极而衰,从唐代以后,我国的主流舞蹈文化开始不断衰落,逐渐被融入戏曲艺术中,成为戏曲艺术的一种辅助,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末,建国之前。随着国际形势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唐满城、李正一老师为代表的德高望重的舞蹈前辈意识到“唯有知道从哪里来,才知道到那里去。”,由此,我国开始重建中国古典舞,然而,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本土的主流舞蹈文化已经损失殆尽,不得不从距今最近的,整合性较强的戏曲中去寻觅,如此可看出,中国古典舞在初创时期,把目光投向戏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欧阳予倩和梅兰芳曾在这一观点上达成共识,他们认为戏曲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舞蹈资源,叶宁、崔承喜等人也在此做出了不朽的努力。当时,对于中国古典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具有中国风格的舞蹈形式。伴随着民族舞剧的演出成功,中国古典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规范化的动作体系。然而,经历文革的浩劫,我国刚刚建起的古典舞又陷于一段时间的停滞。改革开放以后,踏着前人的脚步,优秀的古典舞作品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而出。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校在这一时期,设立了古典舞身韵课,更增强了中国古典舞的风格性,使人们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中国古典舞。进入20年代末,年代中国古典舞进入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繁荣期,在神韵理论的指导下,东西文化融合的笼罩下,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更偏向于求新,开始注重对人性的关怀。经过五十余载春秋,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已经趋近成熟。

三、中国古典舞所取得的成绩

君不见,舞剧《小刀会展示了新一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者们的思绪,《春江花月夜》、《水起》等作品更是在舞蹈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组舞《黄河》的出现,又让中国古典舞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征程。》、《宝莲灯》等成为中国古典舞的奠基石。《水色天香》用一段意味深长的舞蹈,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兰亭修竹》、《寒江雪柳》、《云门回旋》等作品紧紧的把握住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内在品质,他们从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建筑美术中去挖掘古典艺术内在深层的物质,将精神层面的东西呈现于舞台,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题材,使得中国古典舞更具“中国味”。20世纪80年代,古典舞身韵课的建立为我国古典舞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汉唐派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昆舞为我国古典舞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古典舞蹈《丽人行》等已经拿到了海外舞台,更加增强了我们重建中国古典舞的信心。

四、中国古典舞所面临的问题与反思

曾几何时,笔者在观赏一部古典舞剧目时,却发现评论区有不少有关对该剧目舞种的质疑,有评论说这是现代舞,也有评论说这时爵士舞。对中国古典舞舞种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如此,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

纵观历史,毋庸置疑,我国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础,然而,现如今,中国古典舞却屡屡遭到质疑,笔者认为,其原因如下:

首先,从中国古典舞建设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古典舞不同于西方古典舞,;而中国古典舞重建于一块贫瘠的土壤,朝代的更迭,战争的浩劫,都使得中国传统的古典舞损失殆尽,纵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浩瀚的史籍、丰富的壁画也不是短短的五十年可以将其诠释的。

其次,从建设进程来看,中国不同于印度古典舞的宗教化,也不同于西方古典舞的宫廷化,重建后的中国古典舞,走的是一条课堂化的发展之路,它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堂,突破于课堂,他的训练方式可概括为:一是采用芭蕾的方式训练,二是采用自然法则训练,三是采用中国传统戏曲的方法进行训练。训练体系和训练进程就决定了它强化技术性,弱化风格性,炫技等现象也是发展道路上的必然。

再者,当今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文化多元化的形式下,来自西方的强势文化很容易在我国这块文化贫瘠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重建中国古典舞之初,迫于面对急劇变化的国际形式,为此,中国古典舞是在一个较为匆忙的状态下诞生,将各类艺术为我所用也是一种不已建设者的意识为转移的无奈。

值得肯定的是我国舞蹈工作者数十年来的辛勤努力,他们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他们多年的辛勤努力下,所取得的成绩不可计数。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同时,批判的继承。

五、站稳脚跟,在继承中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文化之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性的一环。为此,建设中国古典舞,是我们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一,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审美特质。中国古典舞不具备完好保存的条件,只能进行重建,所谓重建就是用当代的视角去重新构。我国在重建古典舞之时,首先借鉴的便是戏曲艺术,这一点是非常可取的,因为,戏曲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舞蹈资源,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艺术瑰宝。叶宁曾说:“从我国舞蹈的传统发展来看,舞蹈艺术在我国的戏曲里面,只是他的一个历史阶段,但这是很重要的历史阶段,因而,我们应该继承保留在戏曲艺术里面的活的遗产,同时还需要和戏曲形成之前的历史阶段衔接起来,发扬代表着我国舞蹈艺术整个传统的精神。”如此可见,我国重建古典舞时,起点是好的。然而,以戏曲为依托不是唯一的途径,更应该看待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进一步探索后兴起的“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昆舞”。

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当代需求。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况且,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古典舞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但重要的不是“是否改变”而是“如何改变”“朝哪里改变”古典舞是一种古老、典雅的艺术,为了使其绵延不绝的发展下去,必须综合创新,使其适应当代需求,既要避免全盘复古的文化保护思潮,又要防止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在坚守中国古典舞文化内质的同时,应该寻找一条适合当今古典舞建设之路。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历史文物、原始壁画都是有待我们去研究的宝库。五十余载光阴,中国古典舞已经形成了自己完备的体系,观之当今的舞蹈比赛,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些发展,守住“本”,守住“根”,让中国古典舞已更加自信的姿态去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江东.古典舞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吴阳.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认识[J].北方音乐,2014,(2).

[4]梁泉.从舞蹈比赛看中国古典舞创作发展[J].舞蹈论坛,2018,(1).

[5]王硕.透过《大唐贵妃》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J].音乐时空,2016,(1).

[6]曾湘玲.中国古典舞创作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J].文艺研究,2020,(3).

[7]马翱.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发展路径[J].中国文艺评论,2019,(10).

作者简介:

徐菡阳(1996.12—),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舞蹈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徐菡阳

上一篇:CAD教学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增氧机健康养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