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平民视域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社交软件进行信息交流。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对于语言使用的把控力度在逐步上升,且对于糟粕用语规范呈高压态势,目的就是让传统语言文化更好迎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新时期的文化強国建设思潮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网络语言平民视域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语言平民视域论文 篇1:

论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

摘要:在媒介革命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拓展了传统文学的审美维度。视听以及图像转化为审美,杂语共生为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增进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维度,网络文学所带来的其他衍生文化是非常庞大的,可以使自身处于社会文化产业链的上游。

关键词:网络文学语言 审美维度 转型

在移动时代网络文学发展背景之下,文字语言和数字语言是主要的两种形式。网络文学可以对图像文字进行重构,每段文章之间也可以进行超文本链接,对语言进行创新使用,出现了一些词语杂糅和句法异构的现象。本文站在文学的审美功能上,对网络文学语言进行分析,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发展禁锢,拓展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

一、网络文学语言实现审美视域的拓展

(一)创作者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话语权的比重得到了重新分配,对于知识权威的发展是一种挑战。在网络文学的创作时代,作者的身份趋于平民化发展,打消了传统文学作者所带来的艺术光环,在网络文学时代,艺术角色之间可以进行交互式的转换,这也就意味着“高山仰止”式的传统文学成为历史。在传统的文学创作当中,作品一般都是由身份比较明确的作家来完成的,人数比较固定。在传统的社会中,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作家的头衔,而网络文学则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束缚。[1]作家的创作权利正在被无数网络作者所分享,实现了身份的网民化,在网络上业余作者和精英创作者拥有同等的权利,可以在网络平台畅所欲言。网络文学为人们提供了创造文学的人人平等,可以为众多的平民化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不再是一个梦想。网络文学逐渐获取了自身发展的空间,可以进行个体创作,也可以进行合作创作。

(二)雅俗区划的消融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建立了一个更加平等的创作平台,在传统文学创作的后期会进行严格的规定,大多数都是专业的作家,而对于一些普通的作者来说,作品在脱稿之后到发表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真正可以发表的作品,真正可以走入人们视野的作品少之又少。網络文学打破了权力话语和知识垄断,对印刷和编审的权利进行了分解。网络文学语言的出现标志着网民可以自由地进行创作,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自己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语言具有比较强的兼容性,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存在的局限,使得每一个网民都拥有平等表达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在分享作品上和传统的作家是相同的,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网络文学语言填平了雅文学和俗文学之间存在的鸿沟。

二、网络文学语言审美创造的突破

(一)网络语言的出现

网络文学语言会将人们带到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网络文学打造出了全新的文化,呈现出了具有消费性的极强语言,也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具有比较奇特逻辑的新兴语言,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依靠网络与键盘,与此同时也凭借着创作者的机智和幽默,这些都是网络文学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文学所应用到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会包含键盘符号、数字、词汇、字母、汉字,等等。[2]网络文学结合了人们的说话特点,创造了一些比较通用的词汇,根据谐音或者是比较受欢迎的元素,产生了一些新的词汇,网络文学语言是汉字文化的一种转变形式,虽然会带有一定陌生化的特色,但是也会给整体的语言表达形式增添新的方式。

(二)情感的率性宣泄

网络是共享的一个自由广场,在这里一些崇拜与权威都被消解,网络文学语言是一种世俗的、消遣的文字,在这些语言当中包含了创作者的机智和幽默,也反映出创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网络文学语言规避正统,对崇高以及权威进行调侃,实现了个人对于价值取向的一种宣泄。网络写作逐渐变成了一种游戏和休闲的方式,文学的功能主要是自娱或者是娱乐他人。网络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就像是一场假面舞会,通过借助面具的遮挡可以进行自由自在的创作,网络语言的宣泄其实也是对生活当中压抑的疏解,更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希望。网络文学语言体现出人们希望在一个假定的时空当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不满,网络文学语言体现出了个性化的文化发展方向。网络文学语言更多的是来自民间社会,词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既表达出了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又赋予语言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比较旺盛的生命活力,反映了普通民众最本质的生活。

(三)多媒体展示

网络文学增添了写作的元素,传统文学大多数都是单一的文字,而现代化的文学融合了动画、视频、声音等相关元素,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丰富了创作形式,使得网络文学更加动态化、图文并茂,这对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的展现形式为文化载体提供了更加明显的特点,这也是传统书刊所不能企及的,现代网络文学语言将声音、图像、文字结合在一起,给予了人们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构成了更加完善的直觉系统。[3]多媒体网络文学主要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其中会包含文字、音乐、图像等多种元素,打破了传统媒介信息之间所存在的壁垒,使得各种文本形态呈现出更加交融的新气象。现阶段,多媒体创作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影响,传统文学主要是以物质媒介作为主要的叙述模式,形式过于单一,表达的内容也受到了极大限制,主要是通过直观材料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传统平面阅读。网络文学语言就像是建立了立体的阅读窗口,通过融合了多种创作元素可以真正体现出文学的创作品质,也可以拉近作者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三、网络文学语言审美接受的转型

(一)由书面阅读转向读屏方式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学的传播渠道以及生产的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学载体也实现了新一代的革命,纸质媒介转变成了新媒体,印刷文字单媒介语言艺术逐渐向数字化多媒体艺术转变。在融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读屏模式代替了传统平面阅读模式。网络文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像一张蜘蛛网,触角的延伸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给网络文学增添了更多的功能,人们可以随意进行浏览,也可以对内容进行分享和转载。在网络融媒体时代,网页代替了书页,读屏代替了读书,传统文学的固定格局逐渐被突破,新的网络时代文学格局逐渐建立起来。读屏是电子媒体浏览信息的主要方式,通过将计算机进行连通,人们可以在智能设备上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4]纸质媒介阅读的时代逐渐被网络读屏时代所替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阅读主体也实现了重大转型,这种转型意味着读者的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视野所涉及的文本也得到了有效更新。站在读屏阅读的角度对现阶段的阅读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们逐渐从键盘屏幕式的阅读模式发展到了超文本阅读模式。应用超文本链接方式可以对网络文学语言的系统进行丰富,将众多的元素经过多层次和多重链接的形式组合起来,进一步实现文本当中的文本,这一点是传统印刷文本所不能做到的。

(二)由被动接受转向互动接受

在传统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信息传播整体所呈现的是单向模式,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有固定的身份,而在融媒体时代创作者和受众的界限被网络所消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作者,每一个人都是网络文学语言的受众。在双向交流互动过程中,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会建立及时反馈式联系,这就打破了传统传播者所存在的优势,体现出了交往关系当中的对称性。网络文学使审美接受由被动转向互动,网络文学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创作当中,和作者进行近距离接触。创作者和受众在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所存在的身份界限会进一步弱化,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互动型的。网络文学在创作的过程中,受众鉴赏是重要的组成环节,这对于网络文学语言未来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无形之中也会引导网络文学语言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都需要在读者的美学欣赏当中来实现,就当受众领悟到了真正的内涵,作品的各方面意义才能够实现。在融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学语言处于杂语共生的发展状态,具有脚本化和跨媒介融合的辐射功能,在社会大众文化当中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5]网络文学会拉近创作主体和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得彼此之间的情感关联度大幅增强,网络文学作品也衍生了其他的影视艺术作品,提高了网络文学的地位。网络文学的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所带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打破了传统文学发展的固有模式,通过借助多种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共同发展,提高了网络文学和电影电视的影响力。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文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及繁荣,成为现代文学体系当中独特的景观。文学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成为重要的媒介之一,网络文学语言的出现使人们的审美产生了改变。未来要重视分析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文學语言的作用以及价值,推动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论当代国人审美意识的转变[J].社会科学,2019(4):98-101.

[2]宋晖,赖大仁.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J].文艺评论,2020(8):145-146.

[3]陈志强,方静雯.戏说网络文学[J].网际评论,2019(2):54-56.

[4]王军.论当代国人审美意识的转变[J].社会科学,2020(4):34-38.

[5]潘知常.审美与生活——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J].浙江学刊,2019(7):30-32.

(作者简介:澹台林鸿,女,本科,甘肃省庆阳林校,中级,研究方向: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澹台林鸿

网络语言平民视域论文 篇2: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特点与规范探究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社交软件进行信息交流。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对于语言使用的把控力度在逐步上升,且对于糟粕用语规范呈高压态势,目的就是让传统语言文化更好迎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新时期的文化強国建设思潮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规范

互联网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大数据时代地到来,我国使用网络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开始是通过计算机的方式来增加网络使用人数。如今,在新媒体时代地促使下,智能手机大众化,几乎完成了全民上网方式大变革。智能手机地问世让人人都热衷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我和传播快捷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使用微信、QQ、网络论坛等网络社交软件进行信息交流和个性输出。根据这种情况一种新生、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语言——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在文化强国下,对于语言使用的把控力度在逐步上升,且对于糟粕用语规范呈高压态势,目的就是让传统语言文化更好地迎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新时期的文化强国建设思潮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在这样的背景推动之下,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网民所使用,成为了当代语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语言体系。但就网络语言地规范问题,我们还应该做出一定的探索和思考,致力于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给大众一个和谐的网络使用体验。

一、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语言呈现出平民化特点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媒体上可以相对开放的进行表达,每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的观点进行表达[1]。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体平民化程度也越来越深,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空间。例如:在手机App抖音,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上传符合规定的短视频,可以利用短视频来传播信息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媒体模式,让媒体变得不再是大众只能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信息时代,在这样的平民化趋势之下,网络发展得越来越好,直到今天已经有了全民参与的趋势。所以,网络热词也在日益进行更新发展,在大众中的流传度以及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语言使用越来越平民化,充分做到了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到和运用到网络语言,使得网络语言飞速发展。

(二)群体使用领域愈加广泛

在网络上,这句话仍然可以适用,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在组织了统一的战线之后,几乎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到任何事情,这就有了大家根据平时生活中的经验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网络词汇,这种网络语言使用非常广泛,甚至国家和政府都拿来使用,证明其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领域。例如: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广大网友们对于我国乒乓球运动员们给出了“YYDS”的评价,多为年轻人经常使用,意思是永远的神,表达了网民们对于我国奥运健儿的支持态度,随后,我国众多媒体,甚至是代表官方的人民日报,也在报道中使用了“YYDS”这一网络词汇,这就代表着网络语言发展的迅速以及普及程度,也代表了国家媒体对于网络语言的支持。同时,这也代表了我国社会的一些现状,表明了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追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进一步体现了网络语言发展速度以及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传播的速度逐步加快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得到了广泛使用[2]。受大众传媒驱使下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设备都能够通过其中搭载的软件来将信息传播和信息获取。网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在网民日常的“网上冲浪”中,创造出来的网络词汇具有传播范围比较广的特点,经常性的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到多个平台,让大家对于网络语言都有一个深刻地了解。互联网把世界都联系了起来,因此,网络语言传播已经广泛到全球各地。例如:经常在网络中被使用的词汇“辣鸡”,取自谐音垃圾“辣鸡”两个字并不是代表真正辣味的鸡,而是代表人水平比较差、比较低端、比较落后的一种意思,中国网民在上网的过程当中,利用网络游戏也进行了一定的网络语言传播,在大型游戏当中甚至有很多外国的网民都会使用“辣鸡”这个词汇,充分证明了网络语言传播的范围比较广的特点,证明了网络语言发展的迅速。

二、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的问题

通过前期走访调查,借助社交媒体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上语言规范现象普遍有一种漠视的态度,既厌恶网络语言对于整体网络语言环境误导,同时也享受网络语言带来的便捷和新鲜感。比如在一些网络热门综艺中出现的谐音梗和通过短视频引发盲从地模仿而产生的一种流行语言的热潮。网络语言问题已经广泛出现在受到高等教育且具有一定辨识度的大学生中,要是放纵这类现象会对我国语言规范和中华民族汉语言发展会产生不可逆转的颠覆作用。结合调查问卷,总结了网络语言的主要问题。

(一)低俗肮脏粗制滥造

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流传了许多引人入胜,使人陶醉的词,而且中国语言源远流长,所具有的内涵和美感是不可比拟的。现在网络语言中,一些语句已经具有人身攻击,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如“高质量男性”“土肥圆”等带有明显的侮辱和歧视色彩的词语。网络用语也是进一步异化语言。网络用语大多是网民情绪化的产物[3]。调查表明,网络用语的表达具有用语随意化、言论粗俗化、导致沟通障碍、影响学习习惯、降低使用者社会责任感、降低表达能力等缺点。有一些褒义词,现在也被用于贬义词使用。比如过去称呼女性为“小姐”是在尊重女性,现在意义上的“小姐”大部分人认为你可能是在辱骂女性。更甚者会导致更严重的肢体冲突。语言暴力便是使用失范性网络用语的主要表现。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人们使用网络用语更为主观、随意,网络用语暴力随之出现:蔑视侮辱、恶意攻击、谩骂泄愤、散布谣言等。这些失范性的网络用语同语言丰富有着天壤之别,不可等同。而这些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缺乏思想内涵、非理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本身就包含着低俗、肮脏及攻击性元素,语言应当具备的得体与规范相去甚远,且会给人一种词穷理尽、道德修养低下的印象。最严重的事,当这种语言暴力如果披着玩笑话的外衣,所有人对这种表达习以为常时,又怎能去建设网络健康文明的环境呢?

(二)过度盛行混淆知识

中国母语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但网络上的语言结构与原来语法结构相不同,使得一些语法知识混淆,影响汉语学习与传承。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8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4.3%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62.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相似性高的网络氛围。原本我们表达愉悦的这个情绪可以有开心,高兴,兴奋,欣喜若狂等程度之分,而现在只剩下一个哈哈哈。

(三)模棱两可华而不实

网络语言中随意使用相同的谐音、外文、图像标志、数字等,造成表达效果上的牵强附会和理解上的障碍。从文字结构来看,网络词语缺乏严格的规范性, 在某些时候会曲解意思,表达模糊,给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沟通交流[4]。而且不标准的发音,极易造成网民在现实交往中同人交流时出现口齿不清的现象。例如“可耐”(可爱) “坏银” (坏人)。同时,网络词语的更新速度是让人瞠目结舌,几天前还处于流行地位的词语在一夜之间掉被淘汰出局,这个现象令人目瞪口呆。此时此刻甚至都会产生新的流行词,几年前“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到现在的“修勾”(小狗)网络词汇随时在以一种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速度在产生新词,对汉语言词汇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与我们文化道路相悖,不利文化强国。难以让新时期的青年感受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利于文化强国建设。恶俗、夸张的网络语言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行文化的气质内涵”。

三、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的规范对策

(一)提高当代语文教育水平

在语文教育方面,一定要注意网络语言与规范汉语词地比较。向受教育者讲明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各自的发展进程及其应用领域,引导受教育者不要盲目追求,正确对待网络语言[5]。语言属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实现中国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

如果青少年沉溺网络,习惯了网络语言“时髦”的表达方式,这样显然不利于普通话地推广,也破坏语言的一致性。社会要采取舆论措施来引导学生对网络内容的鉴别能力以及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内在特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能让网络上的风气在学生群体之间摆烂。国家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网络语言规范化。建立三级网络监管体系,从根源上遏制网络不良语言发展,扫除恶俗语言发展的温床。

(三)弘扬先进优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已充分融入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校园网络文化规范目前也成为网络规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树立网络文化的领地意识,健康有效地促进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语言规范体系的建设。打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充分结合网络法规,努力将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新平台,新方法,新起点以及新环境,发挥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引导力量,同时鼓励学生制作公益视频,宣传网络语言规范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正面的影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网络文化底蕴,将网络文化规范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进行融合,促进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

(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坚持在文化强国的自信下,高举文化自信的大旗,不断引导青少年使用正确的网络用语。创造符合文化强国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使用网络,用先进文化激发起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

参考文献

[1]刘文阁.融媒体时代如何精彩表达新闻事实[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1.

[2]李林容,陈成.必要的思考:建设性新闻的文化意蕴[J].编辑之友,2020.

[3]孟祥闯.用事实说话的新闻艺术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4.

[4]黄海波.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

[5]张润娟.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和立法规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7.

[6]邹立志.从语言系统本身看网络语言的规范[J].修辞学习,2007.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语言规范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10232065)。

作者简介

邸继松(2001——),男 河北衡水人,齐齐哈尔大学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学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作者:邸继松 车兵

网络语言平民视域论文 篇3:

网络文化的平民视域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个兼融并蓄的容器。人们既可在“信息超市”各取所需,又能大展自身才华,呈现出创作与欣赏互动交流的新格局。

关键词:网络文化;话语权;文化寻根诗之写生;网络语言;平民视域

互联网的出现,全球文化完成了一场范式转变,网络文化也应时而生。网络文化集文字、声音、影像、动画于一身,具有受众自主性、传播无界性、传递交互性、传输多样性等基本特点,是一个兼融并蓄的文化容器。由此,人们既可在“信息超市”各取所需,又能大展自身才华,呈现出创作与欣赏互动交流的新格局,从而为文字传播

和全球化文化交流开启了一页新窗。

一、话语权的民间回归

(一)民众作者的多样化

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自为的生命存在”。“作家”即民众,民众即“作家”,将创作、传播、欣赏与批评建立在平等宽容、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平台上,以吾手写本心。原始的欲动、碎细的美味、草根的自娱自乐、精英艺术的扩张力,文化与人文的精神交流,越过了浅显的表象认知模式,实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级互动。学术界预言,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的网络文化,使现代传媒步入平民化时代。

(二)网络创作的生命力体现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几乎一夜间就催生了博客、播客等一大批媒体表现形式,实现了均分平等性、即时交互性和动态创新性。(1)网络创作的均分平等性。网民话语权平民化,在勾勒诗意人生的同时接纳社会读者的检验。网文即写即发,遍地花开,也刺激了他们的创造力。(2)网络创作的即时交互性。一般网民同时担着写者与读者双重身份,他们在即写即品中完成民意表达与沟通,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创作和反馈的双重增值,为网络文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网络文化论坛是永不散场的文学创作课堂,东晋王羲之等42人的兰亭雅集雅和之佳话便是这一直面双赢活动的典范。(3)文化参与的隐匿性。网络文化参与主体与传统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中,没有总统、明星和平民之分,彼此间的交流绝对平等。

二、平民视角下的文化寻根

创作自由的无限,良性互动的有序,网络文字爆炸式的增长,使网络文化园地出现百花竞放局面。国计民生、社

会人文、校园之恋等多元主题并存,岸芷汀兰的闺情相思、沉郁悲悯的人文情怀及平民视角的文化寻根,尤其显著。譬如,布履天涯就是位追踪浪漫文明,钟情于平民况味的“游学”者。他以平民视角返观生活,将风俗与历史,地域文化与生命拷问交叠,由足下步履衍生出多向纬度的思考,柔软的感性抒情里蕴涵着老辣劲道的人文哲思。《徽派民居》里马头墙上挑起的飞檐,散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封闭与退守;越过泰山的壮美与巍峨,与五月里怒放的迎春花对视,体悟到童贞般的纯净之美;板桥故里,几蓬瘦竹之本真疏致是被捉住的板桥人文骨气;龙山黑陶酒杯里掩着的一段段酒文化;漳浦赵家堡氏族荣衰史里盛不住的悲悯情殇……或剪辑或重组,鲜活的地域风情,深邃的文化内涵,苍凉的历史记忆,一幅幅富有张力的水墨画便渐次被掀开。它们是对业已消逝或趋于消失的历史文化的拾掇与挽留,也是平实人生最原味的“记录片”。

三、底层书写的暖意

泱泱诗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璀璨夺目的文化养料,铸就了民族精神气,净化着中华儿女的魂灵。扫描当今网坛,单以“诗歌”命名的网站,比如“中国诗歌网”、“西域诗歌”、“中国左岸诗社”等就竞放着诗坛之花。

拟古诗《雪梨花》“晓起不闻鸡犬鸣,但觉山路车过声。睡眼惺忪识不破,疑是四月雪满庭”,素简的旁白,奇巧的妙喻,轻盈的语速里有着慵懒的忧郁,活画了一副春梦不觉晓的原生态闲适景,但这一和谐愿景的音符却被现代文明的车鸣声惊碎了。

诗言志,诗是灵之动。“我爱诗,因为诗是我的心灵之动。”(《诗之论——诗,没有写生》)正是灵之动叩响了心音,供给读者自由翱翔的张力磁域,彰显出生命诗学的人性光环,从而感动了众生。杨晓民说,“在转身的刹那,我发现诗歌还在感动着自己。”(《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

蒋述卓先生認为:“底层意识是一个形象的概括,如果按照写作者分,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不是社会底层至少可以说是中等阶层或知识分子写作者体现出来的底层意识……;”[1]中国左岸诗者的底层书写,属于前者。他们的诗作,有对雪灾的拷问,有对汶川地震的同情,魂散川江五月雨的满眼伤,六月归来不写诗的断肠……这些诗词直面众相,对社会各层级人物进行现实写生,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的生命体验和人性挣扎。可以毫不夸饰的说,他们是一群以写诗歌为唯一爱好、唯一享受的真正意义上的诗者。

也许,正是他们切近生命的人文关怀和动感诗情,来自于底层书写的暖意——诗之写生,成就着网络诗坛的繁荣,从根本上改变着平民生活,也改变着人类写诗、读诗的方式。

四、大众流行语——网络语言大拼盘

根据拉康的观点,象征域(语言)是大写他者王法的国度。在大写他者无处不在的法威之下,主体依旧能够建构一个不是我,但却比我更重要的主体之我。文明延续到现代,文学载道和代言功能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网络语言则成了信息时代的宠儿。

网络语言以英文字母、数字谐音和符号标识组接而成,具有简约新奇,幽默风趣等特点,且易复制、戏仿,颇得新生代的亲睐。如“很S”形容说话拐弯抹角,留言叫“灌水”,“尴尬”被说成“监介”,除了认识便利,有纯为刺激视觉感官而炮制的语言符号,也有生造的“典故”,如新近流行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我是来做俯卧撑的”……网络语言为网络文化架起了通俗化、生活化的桥梁,焕出了特异的文化意趣。

网络专家天马视点认为,对于网络语言泛滥现象大可不必“倒”(大惊小怪)。借用一双慧眼,确立“品位”意识和“规范度”意识,力顶(支持)简朴老成与萧散闲逸并存的平面化活文字,让具有生命力的新词融入汉语词汇,提升表达强度和丰富性,铺陈一个平等宽容、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新格局。

五、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越来越强地渗透到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动了中国文学新的繁荣,也推进了全球文化的转型与跃升。然而,网络文化又是一柄双刃剑。朱大可称,“我痛切地感受到中国诗歌、中国文化都面临着一种危机,民众在获得话语权之后产生了‘广场效应’,大量话语泡沫淹没了文化宝石……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精神面临严重退化……”。不可否认,基于作者成分的繁杂,专业话语的缺席,网络作品良莠并存,加剧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强化了民族文化间博弈的同质性,文化边缘化的态势已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要葆有生命力,既要倡导“自由表达”、“独立思考”、“宽容博爱”的人文环境,还有待进行一些网络文化管理的改良。第一,规范网络文化管理法规,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文明办网,弥补法律真空,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法律法规,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和谐家园。第二,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净化网络文化市场。把住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严格执行网站市场准入制度,积极营造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氛围,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第三,制订行业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每一位网民应树立自觉的公平竞争意识,自觉维护主流思想,督促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共同构筑网络诚信。

如果网络文化能以开放的眼光吸收西方文化,并不断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内在的文化心性和良好的精神风骨,那么,网络文化就能融纳全球社会的新生态,弘扬民族文化,有效调节网民趣味,满足大众审美化和生活审美化,真正实现精神需求的经济升级。

参考文献:

[1]蒋述卓.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关于“打工文学现象”[J].文艺争鸣,2005,(3):51.

[2]郭玮.浅议网络文学特征[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35-39.

作者:郑鸿雁 张玉娥

上一篇:对话教学实践研究论文下一篇:防汛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