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新闻报道不仅涉及报道什么,还存在一个报道视角的选择问题。不同的报道视角,所产生的报道效果不同。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明显缺陷就是报道视角单一。要想使经济新闻报道真正“活”起来,建构经济新闻报道的多元视角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从政治视角、经济学视角、人文视角、社会视角以及受众需求视角等多角度进行报道,对于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效果意义很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篇1:

关于“经济危机”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是近期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场自1930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几乎影响了全球每个角落。即使是对同一个事件,同一家报纸的不同记者也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本文从纽约时报中节选了3篇关于经济危机的报道,其中两篇是关于经济危机对就业市场的消极影响,另一篇则是从乐观的角度来报道对未来经济的预测。本文拟用批评性话语来对这三篇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不同语篇背后对同一事件蕴含的不同意识形态,并结合具体语料,来比较对经济危机不同角度的报道。

关键词:CDA 经济危机 意识形态

1引言:

1.1批评性话语分析

1.1.1重要理论基础

CDA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来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论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引入了汤普森的意识形态分析框架,还从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等方面分析英语中的某些形式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帮助读者清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提高语篇分析意识和批评阅读能力。(辛斌,2006)。本文分析依据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创立的语言元功能理论:系统功能语法。该语法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1.1.2新动向

近年来CDA越来越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在内容方面,批评语用学、批评社会学、批评应用语言学等研究已经初见端倪。如国内一些学者正从CDA视角研究语言教学。一些学者(如廖美珍及其硕士)已从事研究法律语言中的权力控制、法庭审判话语的批评性分析、医患双方的话语角色转换和权力关系、考试制度中隐含的权力与霸权政策,教材编写和使用中的语言、政治和政策霸权等。吕万英(2005)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从及物性、转换及人际功能系统等方面对世界几大报纸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指出新闻标题反映报纸的意识形态。呼吁读者在解读新闻时,有必要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尤其从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中预测文本所持的态度和立场,把握媒体的思想政治意图。

1.2新闻批评性语篇分析

虽然新闻报道的宗旨是追求真实,但是新闻更是一种具有区域性的大众传媒工具,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定社会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乃至某个特殊阶层,政党的传声筒。纽约时报与美国东部的自由派利益集团关系密切,它对国际问题的报道和评论基本上反映了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动向。洛杉矶时报代表西部利益集团的观点,支持西部政客入主白宫。《华盛顿邮报》在政治上较多支持民主党,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就公开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英国报界也流传着类似的一首打油诗:当权派读泰晤士报,有权欲者读卫报,大老板读金融时报。批评语言学家们呼吁对大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即分析其语言表达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王晋军,2002)

2语料分析

以下三篇语料全部选自纽约时报不同记者对经济危机的报道。直接引用他人的话来增添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但是作者选用的引文是有选择性的,也在无形之中表明了个人观点,或记者关注的焦点。新闻背景:金融危机是通过一系列事件来体现的。本文选择了新闻的语法特征包括新闻的时态,语态,情态和句式结构。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的是新闻的情态和句式结构。

News1 GKN reveals extent of damage caused by car industry crisis

News2 Unemployment Rises in Every State

News3 Some Economists Find Reasons to Be Optimistic

2.1新闻标题:

从以上三个标题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不同记者对同一事件的看法相去甚远。

Damage,crisis,unemployment rises,every state,裁员,以及具体数字10万足以在人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经济不景气的画面。Every 等词表明经济危机裁员所波及的范围之广。Optimistic则表现了对经济好转的一线希望,但是some则表现经济的不确定性,some 在数量上不占多数,因而不能具有代表性。(吕万英,2005)

2.2情态

情态系统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判断和评判,主要由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例如"Tom is tired"不含任何隐喻成分,但是"Tom is probably tired","Tom must be tired","I believe Tom is tired","It is likely that Tom is tired"中的"probably,must,I believe,It is likely that"却投射了语气状语,在语法层次上表达了一个隐喻结构。(李曙光,2006)

2.2.1情态语义的取向和类型

情态取向分为四种: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其中明确主观和明确客观都是带有隐喻性的。情态类型也分为四种表示可能性和经常性的情态化与表示义务和意愿的情态化,它们是由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来表达的如"I believe,I think,I reckon,I want,I desire"以强调说话者本人的主观性。语言的情态意义就体现了说话人看待某一命题的角度。(李曙光,2006)

直接引语鲜明的表达了说话人的观点。新闻报道经常采取这种方式来发布某些观点,提出建议,这样看似出自他人之口,但由于选材和写作都控制在报道人的手中,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报道人的情态取向。由于直接隐语一般出自某些权威人士和代表性人士之口,因此它增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还有一种情态取向称作客观显性情态隐喻。这种取向既表达了报道者的观点,又隐去了作者的主观迹象是新闻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法如:It is likely that...,It was apparent that...,It is conceivable that...,There is good evidence that...,There is no doubt that...,It seems that...这些句式在新闻英语中频繁出现,理解它们的主观含义对适当把握作者的观点至关重要。对情态隐喻的解读可以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在第三篇报道中作者在多处运用,will,和almost,assume,tend to 穿插在句子中,无形之中模糊了自己的态度,虽然经济有可能复苏,但也不是绝对的事情。

2.2新闻的句式结构

新闻的句式结构有如下特点:松散冗长,特殊定语,宾语从句that的省略,名词化,直接引语。在这里作者重点结合语料来探讨名词化和直接引语。从某种程度上说,名词化和直接引语也可以归类到情态来探讨,因为它们涉及了隐喻,而隐喻又和情态是息息相关的。(吴梦启,2002)

例如spread,remarkable,everything-led downturn,Severely impacted,sharp,decline暗含了其对就业市场的消极描述

Restore,upturn,recovery,则更多预设着经济的复苏。但是显然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复苏的预测,语气不肯定,例如在最后一段引用中,说话人用"even now in these doom-like times, "even,doom like times一词来加重形容目前的经济萧条的程度。

2.3名词化的隐喻

隐喻是词汇语法层次的隐喻化。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为动词),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环境(动词词组或名词词组)。Halliday(2000)指出,隐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因为所选择的隐喻增加了语义的特征。名词化使信息量高度增加,高信息量适合新闻体裁的表达,节省时间。

News2Slump, redundancies, production cuts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1deterioration,这些词都预设了下滑趋势,生产削减,裁员,经济恶化

News3encourage,improve,revival,come out,generate new jobs,upturns,sound等一些词表达了作者对经济复苏的希望。

recession,absence,unemployment虽然在第三篇新闻中,作者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复苏的积极希望,可是还是不可回避的提到一些经济危机的主导词汇例如萧条,弱化经济复苏的预测。

3结论:

三篇新闻中前两篇是从经济危机对就业市场裁员的影响来报道的可以说这是对经济危机的负面报道,没有提及经济的复苏,而第三篇则从另一个角度报道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复苏的所持的乐观态度。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报纸的不同记者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也是不同的。特别的词和特别的句子批评性语篇分析就是为了揭示这些隐藏在语句中的意识形态的差异。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时会受自己的利益,立场,受众等影响,因此我们无法苛求新闻对任何事件都是客观公正的报道。

参考资料

[1]Fowler,R.(1991),Critical Linguistics.In K.Malmkjaer(ed.)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London:Routledge.

[2]辛斌苗兴伟.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论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a(4):66-70.

[3]吴梦启.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文本研究系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58-62.

[4]项蕴华.简述Fairclough的语篇分析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4(5)19-22.

[5]田海龙.《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18-320

[6]吕万英.英语新闻标题批评性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3):49-52.

[7]田海龙张迈曾.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6(2):7-13.

[8]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6a(2).

[9] 李杰.情态的表达与意识形态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5(4):49-55.

[10] 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b(2).

[11] 李曙光.新闻语篇对话性初探———情态语言资源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60-63.

作者:杨 素

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篇2:

论经济新闻的视角选择

摘要:经济新闻报道不仅涉及报道什么,还存在一个报道视角的选择问题。不同的报道视角,所产生的报道效果不同。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明显缺陷就是报道视角单一。要想使经济新闻报道真正“活”起来,建构经济新闻报道的多元视角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从政治视角、经济学视角、人文视角、社会视角以及受众需求视角等多角度进行报道,对于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效果意义很大。

关键词:经济新闻;报道;视角;选择

文献标识码:A

经济新闻是对经济生活、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具体而真实的报道。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到中国加入WTO,经济已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这一趋势格格不入的是,目前国内很多媒体对经济新闻的报道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报道中依然存在着报道思路狭窄、报道模式僵化的弊端。“数字+术语”的天书式经济报道常常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很难与读者产生“共振”。为此,近年来业界和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如何改革和创新经济新闻报道展开了深入研究,如谢春华在《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变革》一文中就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并对经济新闻报道如何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杨继绳在《经济新闻的功能和趋势探讨》中从本体论出发,对什么是经济新闻,经济新闻的功能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沈世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新闻的改革》一文中提出:经济新闻的改革要跳出以生产为中心的格局,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新闻新框架;就经济新闻的内容而言,一是要从广度上延伸,二是要从深度上开掘。研究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对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我们知道,经济新闻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向受众传递经济信息,同时也应该对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事实和问题作全方位的分析,从现象中抽出本质,阐明某种道理,从而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其干预作用。这是经济新闻赢得受众的前提。为此经济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深化和拓展,对报道对象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观照和挖掘。

同其他报道一样,经济报道不仅涉及报道什么,同时还存在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也就是报道视角的选择问题。所谓报道视角,其实就是报道经济新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即报道者以什么身份、站在什么立场上进行报道。不同的报道视角,对同一报道对象所揭示出的信息含量就不同,所产生的报道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区别。所以,要想让经济报道真正“活”起来,建构经济新闻报道的多元视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一、政治视角:凸现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价值

经济新闻以报道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但经济活动在整体上是属于一定制度背景中的社会实践,它和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其中和政治的联系尤为密切,这就决定了经济新闻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所谓政治视角,就是用政治的眼光透视经济现象,将所要报道的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置于宏观的社会政治背景中去观照,努力挖掘其政治内涵和影响,从时代政治的高度来立意、选材、切入。对于一定的报道对象来说,其报道价值的大小与报道视角的选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经济活动、经济现象若仅从经济的角度看,其报道价值和宣传价值并不是很大,但如果从时代政治的角度看,其报道价值和宣传价值却比较突出。这种跳出经济而写经济的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报道对象的不同,既可以写成正面弘扬式报道,也可以写成侧面批评式报道。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些经济活动带有明显的弄虚作假、欺骗领导和群众的色彩;有些经济活动纯属不顾客观规律大搞形式主义之举,如果遵循“单打一”的报道思路,坚持一事一报的原则,这样的经济新闻不仅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报道对象的真相和本质,反而在客观上起到助长歪风邪气的作用。相反如果用政治眼光来进行观照的话,就可以写出对其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有较大价值的经济新闻。比如,新华社2002年5月26日播发的《银广夏造假追踪:7.7亿多元泡沫是怎样吹大的》一文,对上市公司银广夏“最近4年期间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亿多元,虚增利润7.7亿多元”一事进行了深入报道,文章最后说:“银广夏造假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影响至今难以消除。在中国股市发展史上,银广夏将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失信情结’。惟有痛定思痛,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惟有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才能推动中国股市尽快摆脱银广夏阴影,走上健康规范发展的轨道。”

这就是一篇凸现政治指导性价值的经济报道,它打破了“单打一”的内幕曝光模式,而是从如何对中国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的政治角度,总结银广夏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沉痛教训,希望我们以后不再重蹈覆辙,希望中国股市能“走上健康规范发展的轨道”。经济新闻不仅要向受众传递经济信息,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经济信息的传递,使受众更加准确地了解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采用政治视角报道经济新闻,受众所获得的不仅是感性层面的认知,同时更有理性层面的思考,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决策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采用政治视角采写经济新闻必须避免两种错误做法:一是抹杀经济新闻与政治新闻的区别,把经济新闻统统政治化;二是无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无视经济新闻中的政治性,把政治与经济绝对地对立起来或分割开来。这样的经济新闻不利于受众在经济飞速发展、资讯密集的今天分清是非黑白,更不利于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经济学视角:提高经济新闻的专业水准

既然受众常常借助经济报道来优化经济决策,那么经济报道的水准就应该是专业化的。据一家网络公司对网民的调查显示,人们喜欢的10种经济新闻是:(1)对经济重大事件迅速而且详尽的报道;(2)介绍最新企业动态的报道;(3)有深刻剖析的经济评论,既展示事情的来龙去脉,又准确评说是非曲直;(4)敢于做前瞻性预测的报道;(5)语言平实,老百姓能看得懂的报道;(6)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报道;(7)能帮助百姓取得财富,避免损失的报道;(8)投资理财的信息和个案剖析的报道;(9)务实、为股民服务的股评;(10)经济政策的深入解读。怎样才能提供这些受众喜欢并且实用的经济新闻,关键是看媒体的记者是否善于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评价经济活动,深刻揭示经济活动、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所谓经济学视角,就是用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审视经济新闻的报道对象。

目前,相当一部分经济新闻处于一般读者看不懂或觉得枯燥乏味,而经济学专业人士又觉得过于肤浅的尴尬状态,这就是记者不能运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和

思维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大量经济事实背后活生生的经济学规律所造成的结果。面对纷繁复杂的报道素材,记者首先要判断其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而怎样判断,则需要调动经济理论思维,用理论性的眼光去观察,辩证地认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例如,如何认识当前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的问题,在交换方式、分配方式向市场化转化时期,居民的风险意识加强,在基本满足生存性消费之后,储蓄倾向加强,是好事或是坏事,这就要从长远利益,从战略大局作出理智的判断;如果经济新闻只看到出现较大市场剩余而简单地把储蓄增长视为坏事,就是不理智的。这里举一个比较成功的报道案例,中原油田在1988年达到年产原油722万吨之后产量持续下降,由此造成石油专业化施工队伍过剩,从1993年起,该油田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至今已有100多支队伍分布在十几个国家和国内20多个省市。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如果单从成果的角度报道,无疑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新闻,也能从中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受众不禁要问:这种经济现象最终说明了什么?单从成果角度显然不能给出满意的回答。《中原石油报》推出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努力拓展生存空间》等几篇文章,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中原油田石油专业化施工队伍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积极开拓外部市场的深刻的经济学内涵,从而使报道具有了理论深度。可见,用学者的眼光看经济,就要用哲学思维来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分清主流和支流;判断经济形势不是只根据几个统计指标的走势论是非,而是紧密联系中国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体制机制、结构转换升级的具体阶段的实际,认识到反映中国的经济问题,既看运行,又看发展,既讲量变走势,又讲质量内容。只有这样,经济新闻才能做到不仅及时准确地回答经济领域“有什么”,而且正确无误地回答这些“有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和“该怎样”。

当然,与一般的社会新闻相比,经济新闻往往带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经济新闻中的理论,有些是比较艰深难懂的。采用经济学视角报道经济新闻,决不能是对艰深理论的阐释,而应是一种视角的选择。在报道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专业化的理论与通俗化的表达的有机统一。首先,报道者要深刻领会理论的涵义和其在经济报道中的意义;其次,在表现形式上,要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大量运用或照搬经济学理论概念,要通过报道者对理论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的经济新闻对受众来说,不仅具有可知性而且具有可读性。

三、人文视角: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

所谓亲和力,在新闻传播学上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亲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收率。也就是说,当一家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和观点能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被受众所接受,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已经具有了较强的亲和力。经济报道固然要讲求“经济味”,但如果总是过于冷漠好像板着面孔说教的话,受众肯定不喜欢。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富有生气并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目前一些经济新闻之所以做不到“深”、“活”、“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新闻往往是“见物不见人”,就经济写经济,仅仅把人作为一种被动的陪衬,成为某种政策、措施、经验的印证者,没有丝毫的人情味。经济新闻应尽可能通过人的思想和活动来反映和回答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经济新闻增加了人文内涵,就会缩短与受众的距离,使经济新闻生动、实在、耐读。

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不能仅从诸如写得“软”一点、可读性强一点这样的技术层面来考虑,这些其实只是亲和力的一部分,报道的亲和力与其说是一种手法,不如说是一种态度。要使经济报道更具有亲和力,必须在报道主题、报道对象、观察表述上有新的思路。首先在报道思路上,要强调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有用性。读者看报除了了解新闻,更希望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信息,即是否有用。一个普通的百姓看到报纸上“彩电跳水”的报道,他最关注的是“何时买最合算”、“什么品牌既便宜又实惠”这一类的问题,而经济报道也只有与受众的经济生活直接联系起来,把跟受众的需要、兴趣最接近的那些经济信息提供给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有效信息”的问题,现在的经济信息浩如烟海,而“有用度”高的并不多。经济报道必须让信息有效化、有序化,用一句行话说就叫“洗菜乐”,把那些无效的甚至有害的信息“洗”掉,在版面上提供给受众的是经过筛选后的行充分营养的“净菜”。假如在某种新的经济现象出现后,我们的经济报道能够及时地把有关的零散、无序信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出头绪,做出分析、判断、解释甚至预测,使人们能够据此趋利避害,这样“有用”的经济报道,老百姓当然喜欢和欢迎,自然也就有了亲和力。其次在报道对象上,要突出新的经济领域。在当今这样一个转型的时代,经济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注意力经济……正在不知不觉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把他们报道出来,显然比一厂一店的工作经验更吸引人和更具指导意义。再次在观点表述上,要坚持用事实说话,慎下结论。由于受众经济利益的分化,他们对新闻报道信息的接受心理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判断,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对他来说未必就是最好的。因此,经济报道应尽可能减少主观倾向性,向受众提供客观的、真实的信息,争取更多的认同感和互动性很重要。

四、社会视角:扩大经济新闻的思维视野

在经济活动越来越纷繁复杂的今天,不存在脱离社会、政治、文化的纯而又纯的经济现象。一些大众所关注的经济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经济报道在探索、分析一些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时,应将其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从社会的、文化的、甚至哲学的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例如,如何看待和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的问题,《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通过对社会学家李强的专访,了解到这不仅仅是基尼系数过高的经济现象,而且是有复杂原因的社会现象,进而提出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完成再分配的政策。这样的报道,有一个较高的视角,从而往往比较容易、透彻明了地搞清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由来、本质及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也能给读者入木三分之感。当然,能否通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表面现象抓住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取决于记者的政策水平和学识能力。用社会视角报道经济,不仅要求记者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知识,还要把知识触角伸进社会学和文化学等更深领域,因为对社会的疏离往往会使经济报道变得苍白枯燥。从社会视角采写经济新闻

带有“全息摄影”的特征,表明了经济新闻由单纯的一个方面向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超越。诸如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苗头、经济建设中的社会现象、经济上作中的社会热点问题、经济演变中的社会内涵以及经济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心理等都可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切入点。《经济参考报》星期刊曾刊登过一批谈社会经济问题的文章,如《水、水、水》、《房、房、房》等。因为作者都是从社会视角对经济现象和问题作了精确地分析之后写出来的,所以深受受众的欢迎,传播效果也比较好。

同时,经济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的范畴比较,文化现象可能是更加独特、更加稳定也更加充满内在与外在矛盾冲突的范畴。经济报道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文化报道,因为文化的内涵决定了经济报道的丰富性和全方位性。文化因素以它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鲁布革冲击》对一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新旧两种观念的碰撞、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彼此影响的深入挖掘,反映了深藏在经济背后的文化背景,内涵就显得更为深刻。当然,如果记者头脑中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就不能从文化角度开掘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也就不可能写出反映现实经济生活的好新闻来。

五、受众需求视角:增强经济新闻的有用性

受众接触媒体都有其价值诉求。“今天的读者读报的基本动因往往是追求有用的信息,能帮助读者分析当今世界复杂变化并帮助决策”。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决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趋复杂,这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转型。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处于大转型期,经济改革正向宽领域、深层次推进,不确定的、不可知的因素较多,增加了决策难度。二是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后,全方位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紧密关联,国际经济的变动往往会影响国内经济。经济决策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难度、风险很大。就企业而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更多的时候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而且对手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巨型企业。三是新的经济形态。如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新经济成为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为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作好经济决策,人们迫切需要媒体的帮助,希望通过经济报道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从而增强决策的理性,增加福利和收益。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认为:“学习经济学有助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可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阅读经济报道更应该如此,能够帮助受众进行经济决策的经济新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新闻。所以,经济报道要想取得理想的报道效果,就必须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宗旨,把有用性作为经济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等经济类媒体之所以影响力显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追求报道对目标读者的有用性。毋庸讳言,目前许多媒体的经济报道对受众的需求还缺乏了解,致使报道的有用性与受众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不少报道内容空洞,严格来讲根本算不上经济新闻;动态性、工作性、一事一报的稿件比较多,分析性、解释性、关联性、建设性的报道少;传统的工交、商业、农业报道多,对现实中许多全新的经济课题、新经济领域报道少,等等。要改变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报道者更新观念,注重从受众需求的角度来选择报道题材,真正提高经济新闻对受众的有用性。

总之,改进经济新闻报道可以有多重视角选择,在报道实践中记者根据报道对象的不同情况,恰当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报道视角,不仅可以拓宽经济新闻的报道领域、增加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经济新闻对受众的亲和力,从而使经济报道成为媒体报道园中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 姬建敏]

作者:贺向东 苑书文

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篇3:

省级卫视新闻联播经济新闻解读

摘 要:省级卫视作为各省的重要传媒力量,其经济新闻报道对区域性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揭示省级卫视自身的经济、文化特性和区域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从新闻信息的来源、形式、内容三方面对兵团卫视《新闻联播》的经济新闻节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力求为省级卫视经济新闻更好地服务民众和贡献区域发展提供参考,进而探索经济新闻的新发展。

关键词:省级卫视;新闻联播;内容分析;经济报道

一、省级卫视区域环境分析

省级卫视不同于城市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它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确定的,所以每个行政区域的电视台都是独立的,隶属于各自行政省域,而且电视频道都是独自创办[1]。省级卫视的这些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它的特色,在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产生了自身优势和价值。

(一)资源的本土化

省级卫视作为省级传播的重要渠道,不能与央视同台竞技。央视在网络资源、覆盖面等方面都处于巨大优势,而且作为国家的舆论喉舌,央视本身站得高度和广度就大不相同。然而,省级卫视也有自身优势,它在信息收集和传播上都有着地域经济、文化的本土资源优势,有着本土化性质[2]。此外,在某些问题上,省级卫视便于深入挖掘,更可以展现本身地域特色。

(二)服务的贴近性

作为各直接的信息平台,省级卫视电视节目的采集和制作也都紧紧围绕本省。省级卫视担负着对内、对外宣传的重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致力服务本行政省域,如《新闻联播》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新闻信息都致力于服务于区域民众。省级卫视是各省域的电视频道,拥有着熟悉的稳定收视群体,也更了解本地区受众的收视习惯,可以制作出更有接近性的节目,使群众喜闻乐见,实现贴心为民服务的价值[2]。

(三)宣传的及时性

省级卫视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了各个行政省域的最为直接的宣传部门,成为了各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最新政策、决策信息的传达平台。政府的政策引导、经济指导、市场监督等多种措施通过卫视电视台及时传达给民众,给予他们一定的决策参考,实现媒体及时上通下达的宣传价值。例如,省级卫视的经济新闻就通过农业、工业等产业的新方法、新成就、新政策宣传指导,让民众立足自身,恰当决策。

二、兵团卫视《兵团新闻联播》经济新闻分析

兵团卫视隶属于新疆建设兵团,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省级综合卫视,成为兵团对内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体渠道。由于新疆建设兵团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生产建设、经济发展一直是兵团的重中之重,因此兵团卫视创办初始就强调兵团生产、生活报道,注重区域经济信息采集,力求为兵团的生产建设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兵团新闻联播》就是一档紧紧围绕新疆维吾尔族地区,依托兵团组织,报道地区新闻为主的电视新闻栏目,其内容以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兵团区域的行政、生产、生活为主,以区域外国内国际新闻事件为辅,目前,节目已经覆盖了乌鲁木齐及新疆建设兵团12个地区14个师,收视人口达800多万[3]。

兵团卫视近年来立足维护新疆稳定,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以新闻立台,打造品牌新闻栏目。《兵团新闻联播》作为兵团卫视手中的“新闻牌”,重视经济新闻和主题报道,拓展报道形式。

由于兵团卫视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起步较晚,无论是节目的质量还是定位,基础发展仍旧薄弱,必然需要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走入成熟期。本文选取兵团卫视《兵团新闻联播》栏目的经济新闻作为分析对象,可以揭示省级卫视经济新闻发展过程的特点和问题,此外,新疆建设兵团特有的重视生产、经济的历史传统,以及兵团电视台独有的政治地位,经济新闻的选取、采集、报道都有其独特性,因此,研究兵团卫视《兵团新闻联播》经济新闻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主要选取了一周兵团卫视《新闻联播》中的经济新闻来分析兵团卫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此外,本文笔者在众多经济新闻概念的基础上对经济新闻进行了重新定义,即“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切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经济成果的报道”。

在兵团卫视《新闻联播》2013年10月25日到31日的一周节目中,笔者对要闻版、区内动态、联播快讯、国内国际等四个板块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统计,新闻总数是126条,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新闻报道有67条,比例达53.2%,按平均数算,平均每天也有近10条经济新闻播出(如表1所示)。

不难得出,在一周新闻信息总量上,经济新闻占据优势,综合一周分布情况,《新闻联播》在每日的新闻报道总数和经济新闻数量上都很稳定,可见经济新闻在兵团电视台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新疆建设兵团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兼具屯垦戍边、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社会组织,生产建设、经济发展一直是兵团的重中之重,也是兵团民众最关心的,而兵团卫视《新闻联播》立足自治区和兵团本地,重视经济新闻报道,收集本土经济信息,反应兵团和新疆本土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报道贴近民众,服务民众。

笔者将分别从其来源、内容、形式对兵团卫视《新闻联播》一周节目中经济新闻进行具体分析。

(一)经济新闻来源分析

新闻信息来源是判断一则新闻真实性的有力工具,也可有效衡量其可信度。对经济新闻的信息来源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如表2所示),兵团卫视《新闻联播》一周的经济新闻,来自本台的有10条,占总数的14.9%,平均下来,每天播出本台记者采写的经济新闻有一条多。地区台(包含各师台),一周内有51条,占总数的76.1%,平均每天7~8条,显示出兵团卫视对地区台、师台的新闻采用率极高。采用国内其它媒体的新闻极为个别,只有6条,只占总数的9.0%。

分析表2,经济新闻的来源中,地区台的新闻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国内其他方面的新闻偏少。以农业为基础的兵团,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工业也分布各地区,兵团《新闻联播》作为地区主要信息平台,经济新来源闻紧紧围绕着兵团,信息收集和传播上也有着各地区台、师台经济、文化的本土化资源优势。因此,经济新闻多数由各地区台、师台提供,有利于发挥各地新闻采写容易,深入反映各地区、各团场的经济生产、流通以及新经验、新方法等优势,容易贴近群众生活,为民众提供实际有效参考。国内、国际经济新闻比重小,采写困难,信息获取途径缺少等因素都会成为原因。

(二)经济新闻形式分析

新闻报道形式是展现新闻内容,反映情况的重要的方式、方法,好的报道形式往往使受众喜闻乐见。表3给我们提供的是一周兵团卫视《新闻联播》中经济新闻报道形式的一组数据,反映经济报道的信息的展现手法、处理质量。

本文主要以报道形式中的消息为主,进而深入分析经济新闻。分析表3,在四种消息形式中,动态消息的新闻条数最多,为28条,达到41.8%的比例,主要是迅速、及时、重点地报道各地区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成就、新方法,提供真实准确信息,服务百姓。如“一师15万亩水稻喜获丰收”,言简意赅地传递一师15万亩水稻日前开始收割,预计总产12万吨,种植职工收入可达30000元的新成就的信息。“二十七团孵化销售鹅苗46万只”,报道二师二十七团把白鹅养殖作为特色产业来抓,建成大型孵化基地,育雏、养殖、收购、加工为一体的白鹅产业发展链条,孵化销售鹅苗达46万只。经济信息用简单句和数据表达,使得信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兵团地区百姓就会喜闻乐见,也就做到贴近民众,服务民众,实现新闻的服务价值。

占据第二的是综合消息,共有16条,占23.9%。典型消息占据比例为14.9%,主要把各地区生产、生活中成功的典型经验、方法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将各省对农业、工业的最新辅助政策、技术引导、产业指导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民众,对这些政策下取得新成就、新方法进行及时宣传,实现经济新闻的宣传价值,让民众立足自身、恰当决策。如“六十八团:提升品质 种出好谷”、“六十一团:小团场引来大投资”。

总的来说,兵团卫视经济新闻报道实现了媒体为民服务和宣传的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动态消息为主,多为介绍性的报道,典型、综合的报道形式为辅,多为典型成就式报道,都不能提出问题,更不能进行深入分析。

(三)经济新闻内容分析

新闻报道内容包含报道地域、报道领域、报道产业、报道性质等多方面,本文着重从报道地域和产业进行统计和整理,提供参考。

1.经济报道地域分析

从报道地域分布情况看,如表4,来自兵团基层各地区和团场的报道已经超过了一半的份量,主要报道基层地区和团场经济生产、居民自身生产、生活等状况。联系报道实际,节目中报道了石河子的“八师石河子市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报道四师的“团场工业为经济贡献近六成”等,这与兵团覆盖12个地区、170多个团场的实际情况相符,也说明兵团卫视的经济新闻的报道面紧紧围绕本省,以求更贴近各地区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经济信息服务,切实实现了省级卫视的服务价值。兵团本身的经济新闻有18条,占26.9%,不到基层地区的一半比例,主要从整体上反映兵团全局情况、发展成就,为兵团民众提供全局信息,为其生产生活服务。

自治区内和国内报道的比例分别是7.5%和6.0%,比重较低。国际方面的经济新闻偏少,只有1条,占1.5%的比例,可能的情况是,收集、采写信息相对比较困难,在新闻时效性上不能保证。

2.经济报道产业分析

报道产业的分类很多,本文以1985《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对经济分类为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第三产业:一二产业以外产业,包括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的部门和服务的部门[4]。

表5展示了一周节目中经济新闻报道产业分类统计数据,反映了一周经济新闻报道在产业方面的分布和比重。产业主要分为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从表中整理的数据情况看,一周内三个产业的报道总量都相差不大,只是农业方面报道比重稍大,占有35.8%。分析每日的经济报道分布和走势,工业和其他产业整体比较稳定,且在整体比例上,三个产业似乎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兵团卫视《新闻联播》的经济报道在农业和工业和其他产业都提供了大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信息,提供了最新政策信息,宣传了新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新经验、新方法,实现了兵团卫视作为一个省级媒体的宣传价值。如2013年10月28日中“兵团牲畜存栏量新增70余万头只”,报道中一部分说,团场实行优惠政策,对母羊存栏500和母牛存栏1200头以上的养殖场,给予每头母羊400到600元,每头母牛2000元的补助,对新建养殖场给予“水、电、路”三通支持,适当低息贷款;另一部分说,职工在政策支持下,新增1200头母羊,全场存栏20000只,出栏育肥羊50000只,又成立了合作社,实现了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

三、省级卫视经济新闻的新思考

兵团卫视作为一个省级电视台,它的《新闻联播》的经济报道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兵团乃至新疆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当然,兵团卫视《新闻联播》经济新闻充分依托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本土资源优势,实现自身服务和宣传价值方面,是值得其他省级卫视借鉴的。然而,兵团卫视的国际国内的经济报道欠缺,决策者缺少“大经济”环境以及经济报道缺乏深度等问题也值得各省级卫视深思的。

本土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土壤,拥有巨大的价值,但省级卫视经济新闻要做到更好地服务民众和贡献区域发展,需要深入思考。

(一)经济新闻要善于提出新问题,做深入分析

省级卫视经济新闻是宣传经济政策、提供经济信息、传播新经验、新方法的重要渠道,但不等于说经济新闻只是大量介绍新政策、新方法、新经济现象。每个阶段都会有很多问题会产生,经济新闻要善于提出生产、生活新阶段的新问题,并作深入的分析,做到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二)经济新闻要冲破地区限制,营造“大经济”环境

区域资源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但毕竟是有局限的,省级卫视是全国性媒体,必须要发掘和吸收区域外的优势资源,并结合本土资源形成资源共性,实现全国性传播,吸引全国观众的注意力[5]。

兵团卫视就应加大国际国内经济信息的发掘和采集,扩大域外经济信息报道量,营造一个“大经济”环境。

(三)省级卫视利用地缘优势条件,形成媒体的报道特色

地缘区位优势可以作为有利资源支撑省级卫视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区域与外部经济信息的传播,经济贸易的来往,更多展现在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的“默契”,而省级卫视就需要抓取这方面信息,为民服务。如兵团卫视就可以利用靠近中亚的地缘优势,采集和报道兵团和中亚经济贸易交流信息,形成兵团卫视《新闻联播》经济新闻特有报道特色。

参考文献:

[1] 罗攀.中国省级卫视定位研究[D].河南大学,2007.

[2] 刘珊珊.省级卫视与地域主义传播[D].吉林大学,2007.

[3] 高山.论新形势下兵团卫视的“新闻立台”[J].新闻爱好者,2011(9).

[4] 王永健.《西藏商报》经济报道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5] 潘军.整合区域文化资源:省级卫视提升竞争力路径探析[D].山东大学,2010.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李友奎?程大艳

上一篇:个人工作转正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数学课导入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