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热点分析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精选8篇)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 篇1

主讲人:杨帆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时 间:2005年3月31日 晚6点30分 地 点: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会

杨帆:今天晚上是一个综合的题目,没有很专,如果很专的热点就很多了。今天我们这个场合也不是一个经济专题,是一个热点问题。我想就做一个比较大视角的一个说法,最近有点新的思想。大家知道我们经济学界是由我们几个人组成非主流派和主流派进行着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前几年,我们受到各方面的打压。

现在胡锦涛为领导的新一代领导人,最近提出几个口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观,以民为本。这是我们一贯的观点,我们非常拥护。大家看以民为本,这是我出的书,前年我主编十本,一本中国直面挑战是讲国家安全。2004年出一本合作的书,《与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对话》,要总结反思改革开放28年,开创一个新阶段。我们支持胡锦涛,适应新领导班子思潮转换。在社会利益上,我们代表弱势群体,代表国家安全利益,代表工人农民利益,反对腐败,反对少数人在中国搞权利寡头资本买办这个方向。在中国改革开放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方向。前几年被这种思潮占了上风,经济学主流派实际是代表中国权利资本寡头,这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开放28年培养了一个新兴暴富集团,他们未来走什么方向,是买办主义,还是爱国主义?面临重大选择。

在中国安全问题上,也存在着激烈斗争。就是如何看待未来20年的国家安全形势,我们提出新改革开放观。28年以来新的利益集团,号称“精英”,他们聘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作为代表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误导。他们漠视工人农民的利益,把中央关心弱势群体污蔑为“民粹主义”; 他们自以为在中国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他们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和政府干预对立起来,片面渲染政府垄断限制了他们的利益,而不承认国家对他们多年进行保护和支持的事实。民主,民生,民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被他们丢光了,更不用说社会主义了。

什么是精英?就是政治家、企业家和思想家。他们主张有钱的,有权的联合起来,收买那些依附于他们的知识分子,为自己争取利益。这个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但是在2000年左右,中国加入WTO,更早是1998年美国科索渥战争打中国大使馆,在力图遏制中国崛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外部的冲突必然加剧。

新起的集团有严重的缺点,就是所谓“原罪”问题。一部或大部发财的人钱的来路不正,他们拉拢一些主流派经济学家,在修改宪法时候说,我们这些人发了财,确实来路不正,不是偷税就是漏税,不是走私就是行贿。我们不放心共产党,今天抓一个,明天抓一个,我们觉得不安全,如果不赦免我们,我们就跑到外国去。原罪论对共产党不放心,共产党宣言里面不是说要消灭私有制嘛。他们说中纪委的“双规” 不符合无罪推定原则。他们的代表人物说,干脆来一个大赦天下。中国历史上新换一个皇帝上来,都是大赦天下。他们捧出来的主流派经济学家,出场费25万,大家排队给他鞠躬。他们自己承认自己有“原罪”,就把中国改革开放最大问题暴露出来。我认为这个问题只能够以中国智慧来逐步解决,也不能说,也不能全抓,也不能宣布大赦。他们把自己说出来了,说我们就是不干净,逼共产党和政府表态,究竟怎么办? 张维迎建议,新领导上来划一个线,比如2000年为限,20世纪的贪污腐败我们就不抓了,你们放心投资,赦免之后。,大家就应该老实起来,到二十一世纪就没有人贪污腐败了。

真正鼓吹这一套的,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企业家,主要是一部分房地产商和金融骗子,他们在中国可不是什么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一个对内腐败,对外妥协的“官僚资本寡头买办”利益集团,先天不足,后天误导。他们的代表人物以推动改革开放为名,一直把矛头指向政府,有一部分讲的对,比如反对政府垄断,反对政府官员敲诈勒索。经济自由主义在一直在中国有市场,确实由于政府垄断,滥用权力的问题还非常多。

但是直接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层面,那就错了。任何一个政府也不可能宣布贪污腐败合理。张维迎有重大误导,如果说对二十年之前的腐败赦免,难道以后的人就可以不腐败了? 那对年轻人岂不是太不公平? 如果大赦,恐怕会天下大乱,大家都出来偷骗抢,反正20年之后又可以大赦了。所以绝不能有什么大赦的说法。实际上可以不抓他,但不能说他没罪,这是永远不行的。只要这么一说,全国大乱,我们国家还有一百多万解放军,还有四百多万武警,大部分有权力的还没有腐败。如果全体腐败起来还得了吗?

目前暴富阶层大部分不敢露富,是聪明的。只有个别人自作聪明,不知天高地厚,敢出来捅共产党和国家合法性的马蜂窝。如果大赦,必定造成全国腐败升级,农民也出来抢,还不是有钱人倒霉。他们还提出用钱本位代替权本位,这是反对中央“ 以民为本”的方针的。

中国新兴企业家被他们误导是悲哀啊,主导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是那些搞房地产和金融诈骗的。真正的企业家是搞生产,贸易和科技的,并没有参与他们这样的活动。这是一类右倾权力资本寡头,企图左右中国改革开放方向。这种误导是很高级的误导。实际我们现在政府对有钱人的实际的政策是非常宽松,在全世界最宽松。但这事儿不能公开,现在我们反腐败的办法只能抓5%,不是抓不着,是办法不行,为什么不行?有意不抓彻底。

我到中纪委讲课,他们说腐败不好抓,我说很好抓,不信你聘我。仨月解决问题,发动群众。他们说你是不是要搞文化大革命,我说不会这样,群众不能够抄家。公布一个奖励揭发条例,谁揭发有重奖,也不是发动群众,群众知道什么啊?是贪污分子内部几个人合伙作案,重奖完可以分化他们,告你的密。

很简单啊,说不行?办法有的是,重新登记财产。不用宣布大赦,解决腐败问题,只要有决心,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是这个腐败势力到了上层,有他们代表人物,登记财产不能登我们家的,那就完蛋了。

抓不了腐败,不是由于技术上找不着证据。可以财产登记,不敢登记的贪污财产就变成无主财产,国家收了,也不知道是谁的。你们别以为我说天方夜谭,现在炒房地产,现在国家禁止不了房地产热,准备征收财产税,说对股票存款房地产要征税,特别是对房产征收。因为好多外国人,中国有钱人,一买一百套几十套,把房价往上抬。国家想治这个就征房产税。

这么多年来,有些人徇私舞弊,家里弄了好几套房,用自己儿子孙子的名字,国家收重税,有什么不应该的,你交吧。交税说实话,是承受它合法,承认贪污是合法的了,很多人贪污的房子是不敢交的,不敢公开的。最后房子可能无人认领,不知道是谁的,他自己不敢报。一个处长报说我家有10套房子,你敢报吗? 比较聪明的就报三套,这是我分的,这是我爸爸给我留下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差不多也就三套,你要那么多房子干吗啊。那7套你就别要了,说不知道是谁的,也不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就算了,只要把7套房子交出来,你当处长还可以当处长,照当处长不误,你还是好干部,实际你贪污了7套,找个机会让你吐出来,难道这个房子可以不吐出来,当然你要吐出来,你凭什么贪污啊,但是吐出来可以不杀你,而且谁也不知道你,这个办法解决腐败问题,三个月就解决,有什么难的,有人说什么非腐败不可,解决不了的,哪至于啊。

最高领导决定,人大投票,或者是外国人打来,逼得你不得不干,中国的腐败必须要解决,如果三种条件不出现,中国继续腐败,走拉美道路,那是一个悲惨的情况,大乱起来还得解决,一样的,只不过损失太大,中国泡沫经济崩溃,照样得解决。精英集团不成熟,走向错误路线。所以我们呼吁中国企业家不要受他们误导,某些房地产商和金融骗子不能以“企业家领袖”的身份误导中国企业界。

再有就是买办化的趋势,想把这个新兴精英集团,不断制造政府和我们共产党对立的假象,同时认为外国资本和美国是依靠力量,在经济上依靠跨国公司,摧垮民族资本。中国企业界能不能抛弃新自由主义,走到我们非主流提倡的爱国主义路上来,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国老百姓说话没用,官员基本右倾或者中立。通过基层民主可以让工人农民的声音多一些。但特别重要的,是企业家也在争取民主,要制约政府行为。他们要求是有钱人的民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不能走到爱国主义立场?因为跨国公司要消灭他们,很多人没有看到这一点说全球化是双赢,竞争就是融入国际社会。中华民族资本家水平低。其实这么多年来,企业家没少听我课,极表欢迎。但是由于主流,有几个房地产大款拿钱捧主流派。

2006年这几年市场准入,跨国公司进来,挤倒大批民营企业,企业家就知道我说的对,那时候已经晚了,已经被挤倒了,那有什么办法,你早不听。经济学主流派宣扬大量错误观点,关于竞争全球化错误观点,课本误导学生。

中华民族资本能不能采取爱国主义立场,国家政策能不能支持民族资本,双方能不能摆脱新自由主义误导,现在是生死攸关。一些经济学右派新自由主义学者,都是高官厚禄,他们说不要提民族产业,没有民族产业,外国资本到中国注册,就是中国的企业,全球化了还分什么中国外国啊。说国有企业效率最低,搞MBO把国有企业分了。国有资产不能平分怎么办,就送给他们那些有权利力人算了,他们到处宣扬把国有资产送给经营者,经营者实际上要送股份给背后的权力阶层,不可能不送,所以在前几年,最高领导层交接的期间,出现大规模腐败,在省一级从贪污百万上了千万级,亿级,哪有这么腐败的?哪有国家腐败到这种程度的?为什么?这几年合伙图谋瓜分国有资产。

去年八月份,是我们策划支持郎咸平的讨论,形成网上人民反腐败,反对借改革机会瓜分国有财产的高潮,同时中共中央开十六届四中全会。这是历史重大转机,所谓精英寡头买办集团受到重创。主流正在变,但他们力量还很强大。就是要趁权力交接瓜分国有财产,一旦形成瓜分趋势,私有财产也保不住,那是分不开的。比如说银行,银行是谁的财产?国有银行的存款是老百姓的私有财产,国有银行亏本,还是要损失老百姓存款,怎么能分得开呢?一定要制止权力瓜分。左派说国有财产神圣,右派说私有神圣,根本是权力不能瓜分,所有财产都应得到保护。我们说好多年,只不过受到压制,去年由于特殊机会,出了郎咸平讨论。我认为国有企业需要改革,体制上确实有问题,但是不能被少数有权力的人瓜分。就算效率低,也不能从效率高低,来决定财产归属。那不成闹革命了?

穷人的效率高比富人高。你们在坐有穷学生,有富学生,我问你们,哪个学生效率高啊?说了28年效率第一,什么叫效率啊?到现在还没反应。穷学生效率高,这还用说嘛,我到上海讲课一个博士说不对,我看同学里穷的和富的都挺好的嘛,同样的分数啊。我说那是效率的概念吗?那是分数的概念。效率是什么?分子是收益,分母是成本。同样分数,穷学生 花钱少一倍,吃饭就吃一个馒头,你们都打一百分,穷学生是富学生的两倍效率。是不是?穷孩子联合起来把富学生抢了。自由派的效率第一成革命言论了。国有财产效率高低,我们今天不谈这个,有的部门得国营,有的部门得私营,大部分竞争性部门不能国营,我知道。但是不能说国有企业效率低,就可以把它分了,或者送给有权力的,那不行。

这样的重大争论在去年我们取得了胜利,主流派跳起来急了,说搞乱了思想,还要不要改革开放了,改革受到冲击怎么办?他们提出2005年是改革年,吹了半年了,2005年是什么年? 我看应该是爱国年(鼓掌)。

今年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年,有些人说中国人有狭隘民族主义,为什么不忘记日本人的罪恶?中国人应该面向未来,共同繁荣,这也说得出来。

改革开放不能过分,走过分就出现马立诚这种汉奸,他觉得国内体制不好,得依靠外国势力才行,但是走过了。假设他原来是好心推动改革,他的逻辑就是错在这儿,老觉得中国制度不好,外国好,最后那就跑到那边去了。人民日报让他退休,凤凰卫视还要聘他,年薪50万,又风光了一阵子。没有人支持,凤凰卫视是不敢聘的。我看是精英集团某些人放气球试试,看老百姓什么反映,老百姓还是恨日本人。

以后海平线升高,日本岛可能淹没。全世界联合压日本人不能走右翼道路,一亿多人,分散移民,世界上有日本人生活,但是没有这个国家了。但是日本要武力打怎么办,你刺激他们不刺激他们都一样,核武装,想造出来非常容易,导弹他也有。

我们假设和平发展,外部没有敌人,这个前提是不是要修改了?马立成现象不是个人现象,代表中国精英集团一部分人,对内想压迫老百姓,对外想勾结强权,代表落后生产力,落后文化,背弃中国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一小撮人,在中国有市场,他们有钱啊。

今年不是什么改革年,改革是长期任务,而且需要总结和反思。今年第一是爱国年,第二是反腐败年,严格反腐败要持续三年,一直到十七大,彻底反一次腐败。日本人都这么气势汹汹了,中国再没有决心清腐败是不应该的,还有台独。对美国抱有幻想,提出20年机遇期,这种看法缺乏根据必须修改。对于未来二三十年的中国安全形势,要充分地评估。去年是陈水扁作弊打了一枪,现在也没有查出来。现在日本又咄咄逼人。

国内少数人暴富压迫老百姓,在经济上依赖外国,说是全球化了,没有敌人了。我们说有敌人,他们说没有,假设前提不一样。先不说代表谁的利益,只是澄清学术规范,他们的问题就大了,他们犯了虚假前提的错误。和平与发展是假设,前28年中国确实没有敌人,至少没打到家门口,后28年就不一定如此,我们不能假设还没有敌人。

为什么这样,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某些利益集团得到好处,和国际资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害怕和国际霸权发生对抗。他们假设反恐是美国主要任务,20年也胜不了。中国对美国要忍气吞声,千万别得罪他,因为中美在全球问题,经济关系有共同利益,要拉住美国人,来压制日本,压制台独。

争取美国我是同意的,因为美国毕竟力量很强。我们远交近攻是要争取美国。问题靠什么争取?我认为争取美国靠两条,一个靠中国人自己的国防力量,必须有战争能力,任何人争取任何人,自己不能打,是争取不来任何人的,这一点必须清楚。

第二条积极推进我们的民主建设,美国人是认民主的,你要想拉美国人,就要民主。这两条我都赞成,一手民主,一手武力,我们的主流派拉美国,一不要武装,二靠经济融合,要让出市场,让出市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企业倒闭。企业家下岗,中国工人下岗了之后,接着就是企业家下岗了,那还用说吗?

中国现在160个证券公司,由于股市被搞垮,濒临破产,只能让外资收购,再这么下去,就是我们的基金、金融、银行、保险,中国可能出金融危机。

新经济市场,10年前中国没有这个市场,是不是就不存在让的问题呀。比如说原来中国没手机,买外国手机,让摩托罗拉在中国办厂生产,在中国没有阻力,因为中国没有这个东西。问题在于要有限度,因为它占领了中国未来市场,现在没有,未来会有。看见手机没有,15年前我搞外资的,摩托罗拉进入天津,给中国带来进步,企业家用大哥大,七千块钱一个,现在那么小七百块钱一个。外资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能盲目依赖它。现在中国手机市场这么大的市场是外国人干,还是中国人干?外资早来了有核心技术,可以拿专利费用。国家要支持民族企业,支持企业技术升级,不能把什么都寄托在外国跨国公司上。

我主张对台湾进行经济封锁,前三年我写了一篇《经济封锁与反封锁》,通过5---10年长期封锁,国内调整启动内需,治水分地,经济还可以保持8%,但封锁起来台湾经济崩溃,日本韩国新加坡也下降,封锁起来就知道中国厉害了。那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所让步,以某种 “对等而且民主” 的方式统一祖国。这件事儿不是单纯军事观点,平常不备战,急了就冒险。打,要长期持久战,经济封锁。我这个东西在去年12月26号,纪念毛泽东有讲座,一位 90岁的元老特高兴,说你这个小伙子不错,把毛泽东思想学活了。我说老爷子,我不是小伙子,我都五十多岁了,再不行动我也老得不能动了。现在还要靠我们这一代,赶快赶快向中央推荐吧,我们应该成主流,成非主流这不对啊,什么人在中国是主流啊?大资本家,有钱的,新自由主义。解放军没成主流嘛,军费这么低,该转换就得转换,这是对外基本判断不一样,有没有敌人?应该假设有。

实际有没有我不知道。台湾什么时候独立,美国什么态度,日本什么时候发展核武器,我不知道,我们又不是算命的,但是你要假设他会这样做,就别在那预测了,好多事儿没法预测,不是预测的问题,是假设的问题。

毛泽东假设外面有敌人,就搞计划经济原始积累,是成功的。积累任务完成以后,邓小平假设没敌人,搞改革开放也是成功了,为什么成功?假设符合了实际。开始是假设,过了三十年真是这么回事儿,用实践来证明。

问题是领袖人物在开始时,只能冒着风险做一个假设。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科学没有预测功能。假设三十年外部环境是什么?用经济融合,市场交易,消除中国战略产业,能不能赢来国际安全承诺,这是一种假设,要假设错了,台湾真独立了,就逼得我们国内到分裂的边缘。主战派和主和派自己先打起来了。现在许多人在欢,要把台湾打烂,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大话,因为心里认为不会独立,没有准备的。真出事儿就慌了。预测不出来,老是觉得国民党赢。多少个民意调查没有用。我不做这种预测,一直认为是绿方赢,他们说我没有科学根据,我说你科学没有能力预测,只是一种假设。

我为什么假设绿赢? 因为我希望它赢。我们就有理由打了。我的办法就是封锁,很简单。用我的办法,反腐败一年,封锁十年,中国崛起。一封锁他们全完,就是中国不完,这是中华民族最雄厚的基础。不知道这点就枉做精英。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什么地方,就不能在国际角逐中发挥优势,去打别人劣势。现在用劣势对人家优势,还告诉大家优势互补。竞争本质不是互补,没有双赢,有双赢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兼并破产?竞争是一个打倒一个。而且弱者可以抵抗强者,变成强者。

我们学毛泽东思想,讲中国文化就是这个以弱胜强的文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没有什么绝对的强弱。水以柔克刚。弱者就不能抵抗强者了?在中国文化里面没有这一条,相生相克。谁是最强的啊,最弱的可以胜最强的。中国人这些年不信,中了毒。

现在恐怖主义出来了,就是最弱的制约最强的。什么强者?高等动物有一个致命弱点,强到自己生不出孩子来,就濒临灭绝了。水能胜火,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长期持久斗争,一辈子几辈子的竞争,以弱变强,想办法在长期竞争中,制造局部和某时刻的优势,打倒对方。

毛泽东选集,日本人打来了怎么办,速胜是错的,亡国也是错的,打日本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我到解放军那讲课,推荐他们看毛泽东论持久战,长期封锁,把中国劣势变成强势。因为中国有农民,可以回乡分地。发达国家都不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农民了。在市场经济确立之后,发达国家先进,中国落后。但是一封锁全部颠倒过来。中国落后的,可以变成先进的。中国崛起就必须有这一场斗争。可以不占领台湾不伤平民,就封锁马六甲海峡。

海军敢不敢拉出来,和日本在钓鱼岛打? 一打就老实了,台湾绝对不敢独立。打日本是给台湾看的。毛泽东打仗就是给你看,我想打你但我不打你,我打他。(全场大笑)

真正的战略家都是这样,打这个给那个瞧的。美国用两颗原子弹打谁?打日本?你们又没反应了。日本已经完了,打日本给谁看?给苏联和中国看的。美国的核讹诈。德国日本败了,我是霸主,我借机找一个道德最差的人打。(笑)不可能打别的人,就找日本打,告诉苏联中国我是霸主,你们老实点,我有大炸弹,关键是我敢用。我们现在不仅比不上毛泽东,也比不上杜鲁门,有些中国人恨毛泽东,你不是崇拜美国嘛,美国是怎么打仗啊,杜鲁门怎么用原子弹,不是一样嘛。想当超级大国,没有这个狠劲当得了吗。杜鲁门结果装傻,说不知道军方的事儿。军方制造武器就是用的,那没有什么,制造武器,我们造炸弹,就是用炸弹的,这没有问题。记者说,你的炸弹也太大了。而且打的不是军人是平民。杜鲁门说是吗?我回去查查吧。又过了二十天又打了一个。日本投降了,美国说,以后大家都不许打。是不是这样?(大笑)

想中国崛起,你看不上毛泽东,跟美国人学学也行,原来我们说美国是老爷兵,少爷兵,怕死是美国人的致命伤,于是他们致力于发展高科技武器,在海湾战争中一战成功。现在,最爱打仗的是美国人。美国人称霸,根本就是靠这个,每届总统都打,这叫政绩。不打仗不能上台,也下不了台。第二点仗争取打到海外,就是在世界找一个地方打。最大效果就是,美国成为安全的投资场所,因为所有仗都打不到他那里,资本就去了。还可以用军事工业带动高科技发展。这就是美国经验,你学不学?讲美国经验,美国经验是什么经验,是自由贸易吗?不是。就是二话不说,先打了再说。打了说对不起,打大使馆说对不起,人家就敢动手。中国人怎么不敢动手?经济繁荣了,丧失了毛泽东时代精神。当年毛泽东在,蒋介石搞不过我们。现在解放军主战派开始说我们老被动,让台独玩弄,要掌握主动权。是不是主动练一下?我说那太好了,赶快来。他们说千万不能过火,不能失控。我说没关系,先练起来再说。(全场鼓掌,大笑)

毛泽东的时候就主动。蒋介石两个军舰老侵犯我们,有七个美国军舰护航,我们没有海军,快艇开不出去。有一次他们军舰开近了,毛泽东指示,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打一上午,击沉两艘蒋介石军舰,我们的潜艇有受伤的,好像没有沉没的。美国七个护航的,我们没打他,他也没管,看热闹。(大笑)

这就启发了我,要有强大潜艇部队,航空母舰造不造无所谓,太费钱,少造一个航空母舰,多造几百个潜艇,可以打油轮,封锁住,让全亚洲经济下降。很简单的事儿,有什么了不起的。

由于缺乏安全观念,中国只存了 20天石油,却存了 6000 亿美圆外汇,八十八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 2004年石油价格从28 美圆涨到 55美圆,开安全会议时候中石化总经理还说,会回落到均衡价格 25---35 美圆。什么是均衡价格?他们都是学西方主流经济学出来的,都是均衡论。结果今年没有下降,铁矿石又涨了70%。这是全世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有垄断的因素,和西方国家阻止中国发展的因素。

去年说台独真的迫在眉睫了,要做军事斗争准备。问题是存20天石油能打仗吗,十年前我就说多存点。即使没有台独,汽车发展这么快,早就应该存石油,经济增长这么快没法持续。

不一定着急统一台湾,即使他们独立,我们可以用封锁办法,也没有必要把台湾打烂。根本是要有长期战略,中国必须控制马六甲海峡,国家统一是表面说法,实际上背后是马六甲海峡,不能够让日本台湾美国的势力控制,控制不住中国没法崛起。什么和平崛起啊?无论国家制度好不好,我们中国,想发展崛起,三个安全点是:第一阿富汗,巴基斯坦。大量人口进新疆,住下来,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搞好关系,这是中国西部战略。西藏是中国的水源,新疆是石油源,这是西部。在中国的西部安全范围之内,不能美国势力控制。美国以反恐为借口进入阿富汗,对我们安全是非常大的威胁。

北边是朝鲜半岛,决不能让美国和日本打掉朝鲜。先看今年下半年,美国联合以色列,先打伊朗。这边跟朝鲜谈判,现在毫无进展,朝鲜制度好不好另说,这支军队对日本形成最大的制约。中国经济学主流派老说朝鲜制度不好,这是他们内政,关键是能帮助制约日本。这是关键,这是地缘政治,和平主义吃迷混药吃多了,就没有战略思维。

当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要去?我们解放军是打出了国境,像大国的样,打仗不能等别人打过来,应该主动出击。历史上毛泽东时期,朝鲜,越南,印度,三仗都是在边境或者境外打的,都赢了。现在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弄得肥头大耳,没有尚武精神,不像一个男子汉样,我就看不惯(掌声),有什么害怕的,你害怕他就不闹了?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 篇2

关键词:经济政策,养老模式,劳动力就业,进出口结构

1 发行货币用在什么项目上乘数最小

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 但是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让人们误以为只要是财政赤字多了, 必然会产生通货膨胀, 但是它把财政支出一概而论, 我这里有一个不同的解读, 那就是财政支出项目不同, 其乘数效应并不同, 事实上用于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 由于其不像其它政府支出一样 (政府性投资) 需要企业参与, 因此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用途在个人消费、个人投资、储蓄方面不需要企业参与, 因此在乘数效应方面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乘数效应, 因其乘数效应较政府性投资小得多, 所以财政赤字用于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 只要数量不要过大, 是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的。

经本人多年研究, 财政资金投资方向不同, 它的乘数效应也不同, 那么投资在什么方向乘数最小呢, 就是投资不要经过企业, 一方面减少企业投资乘数, 另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分散度, 投资在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还有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增加上 (即增加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投入到公益服务方面) ,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货币流通中企业的乘数效应, 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均贫富的目的, 同时由于增加了服务业的编制, 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有益但不增加服务业的价格。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国家可以发行货币用于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补贴, 还有增加公共服务业的编制 (包括增加学术及贮备科技研究人员的数量) 。

2 国家将来的养老模式观点

人超过65岁各种机能都已褪化, 各种老年性疾病接踵而至, 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公共性问题, 我们在不久的未来, 应将老年事业半福利化, 也就是老年人住宿免费, 享受的服务均等免费, 社会建立老年人服务护士职业, 护士工资及奖金由国家财政负担, 一个护士服务3-5个老人, 这由于社会进步导致发展型失业现象就会得到解决, 而且减轻了社会大众的负担, 是一项利国又利民的举措。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各地老年人处境各不相同, 但是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独生子女, 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 也有些老年人自己一人独居, 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不相符, 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们应该把老年人当做需要公益性服务群体对待, 制订一个老年人享用养老服务的费用标准, 如果收入不够标准, 费用由国家补贴, 也就是说让老年人享用像学生餐厅服务一样, 食堂不以盈利为目的, 总的来说让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享受到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 我们要对服务人员采取打分制, 让他们的工资与分数挂钩, 切实做到像对待自家老人一样服务。当然老年人是全托, 包括有病住院全部由养老机构承担。我们有财力及能力让老年人享受这样的服务, 愿老年人享受均等优良的公共服务早日实现。

3 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办法

现在社会机械排挤工人, 发达国家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 如何解决失业问题成了世界性难题, 这里有一种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就是各国设立学术研究所, 山西省有119个县区, 一个县区成立一个研究所, 一个研究所能容纳3万人就业, 山西省119个县区可容纳就业357万人。

经过本人多年研究, 财政资金投资方向不同, 它的乘数效应也不同, 那么投资在什么方向乘数最小呢, 就是投资不要经过企业, 一方面减少企业投资乘数, 另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分散度, 投资在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还有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增加上 (即增加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投入到公益服务方面) ,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货币流通中企业的乘数效应, 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均贫富的目的, 同时由于增加了服务业的编制, 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有益但并不增加服务业的价格。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国家可以发行货币用于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补贴, 还有增加公共服务业的编制 (包括增加学术及贮备科技研究人员的数量) 。

4 如何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

农业作为基础性行业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成了一个课题。农产品价格增长, 这种增长效应, 一方面提高了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伤害了生活在低水平线上劳动者的利益, 因此我们不能把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手段应用在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上, 我们应该按每户农民种植的面积数, 提高每亩补贴的办法, 而不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这样可以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而农民的收入也稳定增加。

5 中国商品房的政策底线

现阶段房地产业普遍较冷场, 是由于富人已经有了住房, 中间阶层住房也基本饱和, 另一方面人们仍有观望思想, 我们不能由于暂时的市场冷却, 作为放宽住宅鼓励形式的买卖, 更不能鼓励富人购买二套、三套住房。俗话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前的形式是有一部分根本买不起住房, 或者有一部分人为买住房, 成为啃老族。有一项政策还未进入人们的理念, 就是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低层人士的需求, 建议国家采用住房抵押货款方式, 采购一部分保障性住房, 一方面可以缓解房地产企业还贷款不到位的情况, 另一方面满足了生活在底层家庭的需求, 我们应该把政策底线放在政府采购上, 而不是扶持有购买能力的人购置房产。这样通过资金置换方式使银行与房产开发商及建筑企业产业群得到整体性解脱, 我们知道, 如果房产没法卖出, 不仅伤害到房产企业, 而且会波及承揽开发任务的建筑企业产业群, 在关键时期, 我们应该考虑政府采购这一底线, 以发放建筑产业群货币的流动性。

6 高校福利

大学作为教书育人场所, 是非盈利公益性的社会机构, 担负着培养人的职责, 但是大学花费是一项不小的支出, 作为未工作的成年人, 其没有能力养活自己, 还得从父母那里得到人民币交给国家工作人员, 以抵减学校费用支出的不足, 岂不知这样做削弱了国家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后果是大学生无故地消费了一些本不该自己负担的费用, 人是国家的人, 毕业之后也是为社会服务, 大学属公益性质再简明不过了。而我们国家为与世界接轨, 不惜牺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接受西方教育模式, 这大大的不符合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 也不符合经济学理论 (变相提高人民平均收入) , 更与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建议减免大学学费并对学生食堂进行财政补贴, 这样人民群众供养子女上学的学费就可以用来进行提高总体生活水平, 以缓解高房租对老百姓带来的压力, 体现公益社会的和谐性调。

7 城市交通模式

由于现阶段人们收入都有提高, 加上小型汽车成本下降, 致使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导致上下班时间由于车流众多, 交通硬件改善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小汽车均加的速度, 为此对小型非运输车辆进入城市加征交通拥堵税, 提高驾车出行的门槛, 让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上下班的工具。要让公共交通作为人们的主要选择的前提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增加公共交通的线路与公交车辆的数目。其次, 我们要对小型非运输汽车加征奢侈品消费税, 提高新增车辆车牌费, 加征污染排放税等措施, 确实做到让有钱人才能享用小型汽车, 而中间及以下群体大部分人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的工具。这样做不仅能减少道路拥堵现象, 而且能节约大量汽油, 为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做出具体贡献。

8 建立蔬菜贮备基地

农民种植土地, 多为一季种植, 如玉米为春天耕种秋天收获, 如何利用好秋收以后至春耕时分的土地, 还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土地闲置期, 大力种植大棚蔬菜, 并建立蔬菜贮备基地, 像收购农民余粮一样, 采取保护价收购, 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 又能缓解反季节蔬菜供不应求, 或者价格过高的局面。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种植一些便于存贮的种类, 进行分类存贮, 并按蔬菜供应情况, 选择上市时间, 确定上市的数量, 如果供大于求, 我们可以将其低价转卖给养畜专业户。同时我们为保证正常种植户的利益, 我们要测定并掌握种植成本, 利用保护价收购, 确保正常及兼营种植户都能获得稳定的利润。中间流通环节的费用由国营运销总公司经营, 如因运输费用而使得蔬菜价格过高时, 国家采取补贴政策。由国家推出一批限价蔬菜品种, 供群众购买, 当然得保证该种蔬菜供给大于需求, 这样广大群众吃到限价品种蔬菜就得到了保障。目前的情况是人们收入不均等, 我们推出一部分限价蔬菜, 有利于变相补贴弱势群体, 使他们能买得起吃得起, 诚然这样做有些麻烦,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可以依靠部队, 在各地做出示范项目, 逐步过渡到全面保障供给。为了不影响实体经济我们可以将保温帐篷材料由地方供给转为进口外国产品, 并建立存贮基地, 这样既不影响实体经济, 又能搞好保温帐篷的供应, 为我国进出口平衡也能做出贡献。

9 分类统计方案的实施

9.1统计数字准确与否至关重要, 如果一项统计数据基于调查性质, 显然不能保证其准确度, 我的观点是统计数字从财务报表中往外分离数据, 做到数据准确与否, 可以监督审核。本人从事统计工作多年, 深知如果一味强调大而全, 而不监督审核统计数据, 其准确性值得大大的商榷, 我的观点是建议从改革会计入手, 通过电算化的方式从会计中分离出统计数据, 这样才能做到统计有据可依, 有底可查, 切实做到统计报表为经济平稳运行做出正确反映。

9.2当今计算机已经普及, 计算机功能相当强大, 我们可以建立月度材料库, 按凭证输入进入材料, 可以按日输入, 按名称与规格多关键词汇总, 然后打印出来, 再输入编号, 其加大的工作量很小, 很适用于分类统计工作。

所谓分类统计是按人财物, 进行实物量统计, 跟现有统计不同, 其中人是按其人随档案走, 企业随工商注册走、土地按土地轮转证走, 国家培训一批实物量统计师, 对各行业实物量进行分类统计, 这样不仅细化统计到可以调控的程度, 而且增加了企业实物量统计师职位, 其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愿我国早日进入分类统计时期, 这样国民经济就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一个企业至少增加一名实物量统计师, 那么3000万个企业, 就可以至少增加3000万个工作岗位。我们可以先从一个行业增加分类统计, 逐步过渡到各行各业都实行分类统计制度。

1 0 建立公益性污水处理设施

现代企业排污大多是直接排向河流, 这样不仅影响水质, 而且会给生态带来很大冲击, 我们有必要在污水排放企业附近建立公益性质的污水处理设施, 以净化水质, 工业污水经过净化以后再排入河流, 这不仅缓解水质污染, 而且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是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双盈的选择。

1 1 平稳清偿地方融资平台债务

至2012年地方债务达10万亿人民币, 如何平稳清偿地方融资平台债务, 成了人们日益关心的课题, 那么如何平稳清偿呢?建议国家发行新币, 同时了解地方债务清偿的去向, 合理收紧债务清偿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即应用存贷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 这样既可以轻松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又不会使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

1 2 建议国家调整进出口结构

国家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资源型出口大国, 这与欧美日的发展是不同的, 欧美日发展是借用他国的资源发展自己, 而中国是出口资源性产品来发展制造业, 结果是制造能力过剩, 进出口贸易不平衡, 浪费自己国家有限的资源而换取外汇贮备, 这种情况不仅不健康, 而且不可持续。事实上中国钢铁产业、铝制品产业、稀土产业都属于资源性出口, 为了改变这种资源性出口型国家的现状, 要求我们淘汰一部分产能, 转产到技术性出口的产业, 这就要求我们制订产业发展战略, 从根本上改变出口产品结构, 在稀土产业方面国家采用贮备部分贵金属的办法, 来改良未来可能会发展到我们向美国或其他国家采购高价贵金属, 另一方面为国家采用贵金属做抵押, 获取国际贷款支持,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有较高的偿债能力。

1 3 建议国家发展贮备科技政策, 解决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众所周知, 中国由于资源供需矛盾发展必须减缓, 那么在发现这个问题后, 中国将怎么走呢?首先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如何做呢, 就是在科技法律法规方面, 派遣科技部人员下到省里, 清理有关科技发展地方性法律法规, 我把它称为“治疗脚气”。其次, 就是发展贮备科技, 如何发展呢, 为了不让省里发现有关奥妙, 先成立贮备科技的研究机构, 然后再将机构合并到院校、医院, 做为院校、医院的附属研究机构。这样不通过省级部门就在无形迹中完成了贮备科技研究的机构设置。然后各研究机构研究成果, 直接上报科技部, 而不进行成果转换。再次, 就是在冶金领域, 减少钢铁出口数量, 利用淘汰剩余产能的办法, 将钢铁生产企业兼并重组, 转产军工。另外, 中国还将启用备用军工厂的方式, 一方面吸收劳动力, 另一方面, 为将来大量制造军工设备做硬件贮备。此外, 中国还将在生命科学、基因科学领域设立专门研究基地。还有, 中国将在统计领域进行分类统计改革, 将有关统计数字细化到通过量的分析, 解决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如果一个院校吸收5万研究者, 那么100所院校就是500万, 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果一家医院吸收5万研究人员, 那么100家医院就是500万人。

1 4 应对国际游资的办法

国家金融领域开放以来, 国外投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动荡, 一部分短期游资也进入了国内市场, 国家应就国际游资管理建立起管理机制, 比如资本流入国内市场, 进行项目登记, 资本进入国内市场应有具体接收法人单位, 并对游资进行数量统计, 以防止流动性过剩或者游资短期进入冲出国内市场, 专门将国际资本进行分类统计, 做到资本处处有监测, 以考虑长远利益起见, 防患于未然。

1 5 建立铁路为主交通运输体系

现阶段公路里程不断加大, 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行驶的要求, 中心城市交通堵塞已成通病, 而公路里程的增长是以占用农业用土地面积为代价的, 中国人口众多, 公路里程不可能无限延长, 为了缓解公路交通运输的压力, 必须从长远着手, 着力解决汽车过多的局面, 这就要求我们适当提高个人用小汽车的成本, 从源头抓起做出具体安排, 着力发展以铁路、空中、海上运输为中心的交通体系。

16可以共产的公共服务产品

物业管理作为人人都享用的服务, 其实质就是一项公共服务产品, 因此可以把这项服务列为公共服务产品, 也就是说国家支出及管理物业服务, 在当今世界收入不均, 工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 提高收入固然重要, 国家发展的同时, 产生发展中的贫穷群体, 而物业管理作为一项大家都享用服务的产品, 与其说让大家都上缴服务费不如由国家承担该项费用, 这样能有效地缓解贫富不均的局面。另外采暖、有线电视收看费用作为公共享用产品, 也可列为公共服务产品, 养老服务做为一项人人都离不开的服务产品, 也可列为公共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吉利斯.发展经济学.

[2]朱新蓉.货币金融学.

[3]张平, 王树华.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篇3

摘要:文章是对2005-2006年间CSSCI所收录的经济学论文标引的关键词的分析成果。通过对两年中论文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总结了该学科研究热点,通过对相关经济学专业领域中关键词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关键词:经济学;关键词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CSSCI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064-05

一、引言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作出行为选择及其结果分配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的发展已经从原有的研究国民财富形成、增长和分配领域逐渐扩大到研究人类社会交往、法律和政治选择。这种变化的原因与其说是人们对国民财富形成、增长和分配的研究逐步深入,不如说是经济学在经过近300年发展形成的研究方法向其他社会科学的渗透。

相对于西方国家经济学发展历史来说,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尤其是近五十年来的经济学发展充分显示出后发优势的特征,迅速吸收、消化,目前正面临着再创新的机遇。所谓后发优势,是指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迫切需要引进、借鉴和吸收国外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特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又在不断地对现有上述经济学理论提出挑战,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机遇。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挑战,更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幸运。林毅夫在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经济学研究要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因此,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对于赶超世界一流水平至关重要。显然,对当今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学研究热点分析

2005-2006年间,CSSCI经济学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约10万余条,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被标引最多的关键词“经济增长”高达796次,被标引100次以上的关键词有71个,被标引20次以上的关键词多达818个。这些数据为考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005-2006年经济学论文标引20次以上的关键词818个,表1列出了其中排列在前的101条。

从关键词标引最多的前10名来看,表2显示了在2000-2004年间标引最多的前10名关键词到2005-2006年标引最多的前10名关键词变化情况:(1)2000年-2004年间前10名有4个仍在2005-2006年前10名,分别是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产业结构,说明2000年之后,经济增长始终是热门话题,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发展、银行、产业结构、产业集群、货币政策、和谐社会也比较热门;(2)WTO经济全球化渐渐变得不再热门,西部大开发也被更为全面的区域经济取而代之。

以上两点都说明了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有所改变,这与中国的现实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近10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趋势。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关切注视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模式,以及前景和特别因素。经济学学者和专家更是首当其冲,对经济增长以及各种具体的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三、经济学研究趋势分析

进一步考察这818个关键词在相关经济学专业领域中的分布情况,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经济学各专业门类的研究现状和相互之间的差异,反映出2005-2006年中国经济学热点及其未来变化的趋势。为了便于分析,对这些关键词中合计被引70次以上的关键词(共142个)进行分类,大致分成19个类别,如表3所示。

根据每个专业领域的关键词所占比重,大致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经济发展与增长、金融和国际经济,关键词被标引次数占总数之比在10%以上,分别是14.31%、13%和10%,各自的关键词标引论文总数分别为2908篇、2597篇和2103篇。

在经济发展与增长领域,主要是因为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显著,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府的政策倾向有着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增长的标引次数排在所有关键词的首位。

在金融领域中,关于银行业的关键词标引篇数累计高达826篇,其次是关于证券市场的关键词是641篇。这意味着证券市场和银行业中的相关问题仍然是2005-2006年间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的监管、信息披露、不良贷款与金融风险等问题。

在国际经济领域中,有三个研究热点: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变成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研究,相关关键词合计有580篇次;排在后面的依次是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研究479篇次,与人民币汇率有关的研究473篇次。可见与2004年之前比较,2004年之前排在首位的关于WTO的研究已经跌出前三,这与时效性有关,取而代之的是国际经济中更具体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与这两年来中国持续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关。而之前的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研究和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研究仍然排在前两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仍然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国外跨国公司生产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布局的趋势的反映。相比较来说,国际贸易问题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反映了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地位。

第二板块是以国内各层次经济发展问题为主的关键词,被标引次数所占比重在9%~6%之间,按照大小依次是经济学原理、产业经济、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

与2004年相比较,这几年经济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的研究,但是从关键词来看,缺少创新性研究,都是在西方学者研究的领域里进行探索和深层次研究。而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经济和宏观经济仍然占了6.5%左右的比例,可见除了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仍然是学界重视的。而“农村经济”的重视与这些年来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有着密切关系。

在产业经济研究领域中,结合2000-2004年的数据来看,占该领域关键词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是与新经济、信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网络与电子商务、旅游相关的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的关键词都表现出负增长,新经济的关键词降低幅度最高(-31%),降低幅度最小的是旅游业(-1.4%),旅游业和信息化与商新技术产业的关键词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而新经济和网络与电子商务则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学对产业研究既追踪国外热点,如网络和电子商务,也有国内热点问题,如新经济、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幅度较小的旅游业和信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则逐渐成为常规性研究领域。在产业领域关键词比重较低的是制造业、第三产业和产业政策。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

关键词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但是总体上呈上升态势,而产业政策关键词一直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这进一步说明了制造业、第三产业和产业政策正逐步凸显出其本身就是常规性问题的特征。

在农村经济领域中,2000-2006年相关关键词标引次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却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按照关键词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涉及到农民收入的关键词被标引次数先升后降的幅度非常突出;另一类是关于农业经济和结构调整的关键词,总体上先升后降的特征不显著。其中关于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农业经济被标引次数一直持续递减,三农问题被标引次数则从1次猛增到2004年的148次又增到2006年的229次。这些变化反映了农业经济研究热点变化迅速。而且紧密地围绕当时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工作重心展开研究。这是由农村经济本身就是应用性为主的特征决定的。

第三板块是标引次数占总数比重在2%~5%范围内,从大到小,依次是关于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财务会计、企业发展与企业制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制改革、工商管理、制度创新、经济结构与调整、统计和计量方法的关键词。与2004年的情况相比,第三板块的关键词种类明显增多,可见学界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平均化,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分布都比较平均。而关键词的标引次数占总数比重的大小次序有所变化,其他基本没有变化。可见,中国经济学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始终保持以前的研究方式,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并没有多少创新领域。

第四个板块涉及到比较经济学、收入分配领域,这些领域关键词被标引次数所占比重在2%以下。但是相应的研究特征值得关注。首先,关于收入分配,标引次数为142次并且年均增长率是21%,相关问题都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凸现的新问题,自然会吸引经济学家们的注意。

在比较经济学方面,总观2000-2006年的情况来看,也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西方国家名称为关键词的,每个国家的关键词被标引次数均呈现先升后降的特征,这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有关。在2000-2002年间欧盟的关键词标引次数上升最快,年均35%,依次是日本(20%)、美国(12%)和俄罗斯(12%)。从2002年到2004年,标引次数下降最快的是美国的关键词,年均增长率-51%,其次是欧盟(-48%)、日本(-31%)和俄罗斯(-10%)。而到了2005-2006年,以西方国家名称为关键词的被引更是再度下降,美国从之前的556次下降到2006年的49次,日本也从420次下降到54次,俄罗斯从308次下降到48次,欧盟更是下降到没有。但是从关键词被标引平均次数来看,美国的关键词最多,依次是日本、俄罗斯和欧盟。这些数据总体上反映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而且也被中国经济学者研究得较普遍。在加入WTO之后,欧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上升。俄罗斯受到中国经济研究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中国非常注意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另一类是关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关键词,但是被标引次数总体上都表现出持续下降的特征,从最高的363次下降到21次,这意味着在进行国别经济研究和经济比较研究时,中国经济仍然是关注的主体,但是这种国别间比较方式的受重视程度在递减。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学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加吸收、消化国外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的特征,尤其是欧美现代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这改变不了经济学在中国主要发挥着的“经邦济世”功能。今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大概有以下三个趋势:一是与国际主流接轨。随着各院校大批海归的引进和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增多,博弈论、拍卖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在国外大学已经比较普及而国内尚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会逐渐在国内兴起;二是继续巩固已获得的成果,公司金融、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新增长理论等已经在国内受到广泛重视的研究将会继续深化,这些领域都密切联系到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可以预期,这些子学科的研究与应用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主题;三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极,各种新的经济现象有待经济理论家们进行解释,因此,本土化的经济学将是中国经济学家走向世界舞台的一条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4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京发布了其最新的2013年秋季报告。报告指出,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报告建议加快在全国推行房产税,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报告认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惟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增强后劲,逐步实现市场化导向的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变化分析 篇5

〔摘要〕 对中国经济增长条件的分析可以从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中内含的供给和需求这两个维度展开。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条件是:供给方面主要包括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储蓄率下降,自然资源的约束很强,环保的约束加重,技术创新不足;需求方面主要包括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受到收入分配不公的限制,国外市场变小,政府的投资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是:供给方面主要包括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增加,储蓄率下降趋势会被教育红利的出现抵消一部分,国家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增大,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提倡使能源供应情况有所缓解;需求方面主要包括城市化还没有完成,地区差别缩小,以共同富裕和公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为基调的改革对国内的需求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趋利避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共同富裕、让劳动人民分享改革的经济增长成果为改革基调。

〔关键词〕 经济增长,条件变化,供给,需求,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3-0005-05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快速增长了三十多年,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来看,比如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在第三个十年的时候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下降,前两个十年,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第三个十年,在历史上达到了增长速度慢点。反观中国的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能否保持,在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持续二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接下来情况会怎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010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报告,认为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就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处于一种经济停滞的状态,经济增长速度就下降,主要指的是拉美那些国家,也叫做拉美陷阱。探讨这种拉美陷阱是否也会在中国出现,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分析未来五年、十年,或是更长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基本条件将会如何变化。许多专家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当前的变化,关心国家统计局每个季度的季报,研究宏观经济的同志们都是这样。每个季度的季报记录到现在有些波动,在不太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当然也有些好的消息公布,比如用电量,从三月份开始增加。短期的波动往往造成人们根据趋势外推法对长期趋势所做出的那种简单判断,比如中国已经过了第三个十年,就像韩国、日本那样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陷入拉美陷阱。现在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六千美元,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是中等偏上,虽然人均收入排位比较靠下,但我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那么我们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怎样呢?会不会增长速度也开始缓慢了呢?这是一个关乎国力的问题,所以就需要研究这个问题。

对经济增长条件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是从经济增长的供给方面分析,第二个可以从需求方面分析。把两个方面的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综合的判断。我们的研究按这个思路展开,但是在分析的时候又把它分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也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研究,可能比那些很复杂的模型还要可靠一些。因为不可能像物理学模型来把握像经济这么复杂、这么不确定的一个变化,所以到目前为止,经济学没有准确预测经济发展的模型。比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几乎没有一个西方主流的经济学家做出正确的预测。有人曾问英国皇家科学院的某位经济学家:“金融危机那么大个事你怎么都没有预测出来?给专家们看这方面的材料了吗?”这个经济学家就马上回去写了一封信给女王报告原因。非主流经济学家也趁机给女王写了一封信,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攻击。读到这个我觉得很惊奇。我们应该用简单的模型,不要单纯地专注那些复杂的数据模型。只要把那些影响因素整理清楚,并具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

第一个问题,首先考虑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就是在经济增长条件变化方面有哪些不利条件。这一问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谈。

供给方面的不利条件第一个是劳动力供给量减少。特别是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或者是非古典的凯恩斯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变量是劳动,另一个是资本,并把技术因素加进去。第一因素是劳动,经济增长受劳动力的控制。我们国家劳动的供给量是什么情况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学者蔡航提出,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工业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农村的劳动供给量减少,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导致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这一点大家都比较熟悉。他说的这些不是没有根据的。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在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中,年轻人占的比例很大,有丰富的劳动力供给。我国这种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可以和历史上三次人口高峰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是1954年到1957年,搞土地改革,生产恢复了,人口有很大的增长,虽然其中包括一部分战争后的补偿性增长。第二次是1962年到1969年,紧接着是1984年到1987年,三个人口高峰,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裕。前两个高峰,出生率高于30%,后一个高峰出生率是20%。根据联合国的测算,我们的总人口在2013年达到峰值,十四亿六千二百万。劳动年龄人口(指15岁到65岁的劳动人口)到2015年将达到峰值,这个峰值是9.98亿。有人认为1978年到2010年劳动人口增长率是很高的,以后就会发生相反的情况。目前农民工中,青壮年的比例已经开始下降,而且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现在已经是一个老龄化的国家。2009年60岁以上人口1.67亿,65岁以上人口1.1亿,预测2020年60和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34亿和1.64亿。这就是我们劳动力供给的情况,劳动的人口平均年龄界变化,其中青壮年的比例下降,劳动力的供给不如过去那么充裕。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第二个是储蓄率,或者说是资本的供应量下降。第一点,支撑高增长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储蓄率,而储蓄率归根结底跟年龄结构相关。因为劳动的人多了,那么储蓄的人就多了。我国现在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2008年的储蓄率很高,达到了51.4%,比1978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44个百分点。但是相比老龄化的提高,即抚养比,具体就是非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的人口加上65岁以上的人口)和劳动年龄的人口(15岁到65岁的人口)的比例也提高了。储蓄率因此就相应下降。1982年到2009年,总抚养比从1982年的38.5%下降到2009年的27%,同期储蓄率由33.5%上升至54.1%。抚养比下降的时候,储蓄率上升,但是反过来,抚养比提高的时候,储蓄率下降。第二点,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们对于养老、医疗和教育的储蓄也会减少。我们的一部分储蓄是由于过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缺失,这笔钱我们没有花,现在注重民生,建设社会保障体系,这笔钱作为投资就要被消费,不会形成储蓄。第三点,初次收入分配中居民和劳动者所占比重提高,消费比重提高,储蓄率也会下降。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53%下降到2005年的48%,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所以储蓄率就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在这段时间里低于发达国家的65%到80%。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经济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十二五”末储蓄率在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15年下降速度加快,由于过去劳动者的所得比例较少,现在GDP大部分被政府和企业拿走的情况会改变,劳动者的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以及一系列政策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很多人的收入标准会提高,劳动收入在GDP的比重会提高,这样储蓄率就会下降。这是不利的一个变化因素。但就劳动者收入提高这一点,从供给角度来看好像是不利的,但从需求角度来看是有利的。这是一个基本条件的变化,即储蓄率对资本的供应。

第三个是自然资源的约束很强。一方面我国过去的资源消耗很高,另一方面,国内资源勘探和国外资源勘探的困难程度会越来越大。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但是在制造资源消耗的占比中,钢铁46%、煤炭45%、水泥48%、石油天然气10%,主要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2004年我国制定的中长期规划提出要将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30亿吨标准以内,到2009年这一指标已经突破,达到32亿吨,比2001年的14.5亿吨高一倍多,我们的能源消耗比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更快。2000年至2009年每年新增消费量是1.7亿吨,按照这个标准,到2020年,将超过50亿吨标准煤。按照这个速度消耗下去的话,对中国人民来说,就要怀疑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世界人民来说也是一场灾难。因为我们的大量消耗将会把全世界的能源价格抬高,这是不可持续的。我国提出到国外购买资源,这样的案例都是不太成功的,我们不能够指望到国外购买能源。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因素,这一因素会导致经济难以为继,同时发生能源价格被抬高,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出现滞涨的局面。这种情况在有些国家曾出现过,比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石油危机,就是由石油涨价引起。对我们的经济增长来说,资源是一个严峻的因素,其变化趋势是不利的。

第四个是环保的约束加重。我们的环境已经污染到接近于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程度。我国已经在国际上承诺,到2020年的碳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40%到50%,这也限制了我们的能源消耗。我们不能再采取高能耗的方式以获取高经济增长率。对我们来说,按照以往的方式发展已经行不通。

第五个是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创新不足反映到全国全要素生产力变化方面,原创性制造业的技术发明很少,由过去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比较快也会慢慢下降。2009年以来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全要素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79年到1989年是10.8%、1990年到1999年是30.8%、2000年到2007年是23.5%,这些年份相对应的资本贡献率是43.6%、54.8%、60%,其贡献率是越来越高,而全要素生产力的贡献率在2009年以来一直下降。投入较多金钱获得较小的经济增长率,这个原因在于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1990年以来虽然有较快增长,研发强度(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09年达到1.54%,这是历史的最高水平,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水平很低。比如制造业,2009年美国的研发强度是3.3%,日本是3.7%,韩国是2.0%。在研发方面,他们的投入都比我国的高。提高我国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才能改变这种情况。

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储蓄率下降,自然资源的约束很强,环保的约束加重,技术创新不足难以支持我们保持过去的增长速度。这是五个不利条件的供给方面因素。

不利条件的需求方面因素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受到收入分配不公的限制。早在2000年,中国社科院就有人提出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家认为这一观点是胡编乱造的,是对改革开放的不满。但社科院说的是事实。现在我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达到0.5,收入差距太大。不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不同阶层的差距也在拉大。在不同地区方面,1983年,城市的收入是乡村的1.82倍,2009年是3.33倍。在不同社会阶层方面,城镇20%的最高收入户收入是20%的最低收入户收入的2.1倍,2009年扩大到5.7倍,农村由6.5倍扩大到7.5倍。1986年之后,居民劳动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劳动人民没有相应分享经济的劳动成果,他们没有能力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市场经济是一个有买有卖的经济,但是出现了只有卖方没有买方的局面。有些人认为收入不公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这是不成立的。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只有30%,大部分的劳动者在非国有企业工作,获得收入,所以分配不公怎么会是30%产值的国有企业出问题所造成的呢?有些垄断行业是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比如电力业是自然垄断,这种政府垄断的企业要比私人的好。实际上是我们非公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大的发展,供应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就业经济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这样一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不应该避讳这种问题。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供应劳动的存在有积极作用,要鼓励并坚持,但是对供应劳动所造成的不利于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的这种状况要加以节制,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如注重劳动者的利益,使众多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成果,注重民生,建设好社会保障体系,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局面没有改观,基尼系数仍然比较高,这一因素的存在就会使得我们国内市场的扩大,因为经济要增长就意味着国内市场要扩大,但我国的市场扩大程度和产能的增长速度非常不相适应,将来会限制我国的经济增长,这是需求方面的一个不利条件。

需求方面的另外一个不利条件是国外市场变小。这和经济危机有关,国外的经济出现问题,国外市场就会变小。国内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国内市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不相称。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快呢?因为我们靠出口。将国内没有销售出的商品出口,使我国对出口有很大的依赖,出口占GDP的比重很大。在国际关系上,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出口依赖,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陆国家,对贸易的依存度比日本还要高。我们国家贸易的依存度最高点在2005年达到65.3%,出口依存度最高的是35.9%,也就是说我国三分之一的商品都要靠国外消费。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2007年达到7.6%,2011年贸易依存度48%、出口依存度25%、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是2.7%,虽然这些年来数据都有所降低,但是数据都不低。2011年数据之所以降低,是因为西方债务危机,所以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下降,顺差减少,甚至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样一种过大的出口依存度,它的副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庞大的外汇储备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强大压力。不能为了出口而出口,出口是为了增加中国人的福利,而不是为了增加外国人的福利,但是我国的现状是在增加外国人的福利。我国的产能过剩,收入分配不公,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于是将大量商品销往外国,正好赶上国外产业升级,外国不生产低档次商品,我国正好以低价卖给外国这些商品。同样在中国工厂生产的商品,美国的价位却比中国的低。中国让利于美国,增大出口,赚得美国外汇后,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将国债的一部分资金投资中国,又从我国赚走一批利润,再将国债的一部分资金资助本国的海军陆军,在国防上压制我们国家。我国国内不注重收入分配的调节,造成产能过剩,引起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在一定时期,我国外贸经济增长,表面上看是外需拉动我国经济,实际上是很糟糕的情况。这种情况已经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因为很多条件正在改变。外国不生产只消费,导致经济危机,购买力下降,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依靠出口使经济保持高度增长。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变化是需求方面的两个基本变化趋势。就目前状态,如果做趋势外推法分析,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对经济肯定是不利的。

第三个需求方面的因素是政府的投资减少。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政府的投资来拉动。政府的刺激经济政策,如2008年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出台“四万亿”政策,导致现在通货膨胀,和过大的顺差造成外汇人民币的输入增长因素加在一起,引起更高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现在不可能再出现,也不应该出现。所以政府的需求也会慢慢变小。

以上就是在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这两个方面,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不利变化。我国在需求和供给方面也有有利的条件在形成,并且将来会发挥作用。

第二个问题,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在供给方面的有利条件,首先是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大学毕业生从以前的不足100万人达到突破700万,人数大大增加,当然会产生就业问题,但是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增加,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而造成经济增长方面的好处,即教育红利。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教育红利将得到发展。由教育红利所带来的好处很难计算,但肯定的一点是它是一个有利因素。

第二个因素和第一个因素相联系,储蓄率下降的趋势可能会抵消一部分。因为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高,其收入水平也会高,储蓄率就高,这样会抵消一部分由劳动者数量下降所带来的储蓄率下降。具体估算的方法比较复杂。

第三个因素是国家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超4%,教育部将9年义务教育提高至12年,国家对科研单位和研发企业投资和补助加大,我国的创新能力会很快提高。投入的加大是个有利的因素。

第四个因素是我们国家比任何国家都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比如我国的新能源电池板出口较多,技术也慢慢成熟,运用在国内能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

总之,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增加,储蓄率下降趋势会被教育红利的出现抵消一部分,国家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增大,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提倡使我国的能源供应情况有所缓解。这是供给方面的有利条件。

需求方面的有利条件。第一是城市化还没有完成。中国还是一个城市化过程中的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在未来发展中会大大增加,这存在很大的潜在需求空间,等待我们去开发。如一个家庭移居到城市,居住面积按50平方米计算,一年若至少有10万个家庭移居,那么住房需求会增加多少。中国的城市化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一点就可以把我们前面所列的需求变化的不利因素全部抵消。

第二个是地区差别缩小。地区差别缩小以后,社会分配在地区方面的不公就可以有很大改善。201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的很多数据显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西部其次,东部地区的速度最慢。中部地区的企业恰恰是发展比较落后,在城市化程度很低的地区,劳工供应方面的比较优势很大,发展空间也很大,这一点也可以把需求变化的不利因素抵消很大一部分。

第三个是以共同富裕和公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为基调的改革对国内的需求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体系等,会产生非常大的需求。同时,由于有基本的保障,人们增加消费,用于储蓄的资金减少,也会增加我们的需求。

因此,不利条件我们应该看到,但有利条件也是存在的,而且有利条件要真正发挥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利推动力量,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共同富裕、让劳动人民分享改革的经济增长成果为改革基调。总体来说,首先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供给条件方面的不利变化,第二个是通过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来缓解需求方面的不利变化,发挥我们有利的因素,使经济能够持续增长。改革的基调不应该再是市场化,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最激进的主张市场化的人,反对一切政府调节的那部分同志,在参加一些座谈会时会有一些潜台词,如反垄断就是将公有制企业全部私有化,公共的垄断变成私有的垄断。大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意见也很不一样。改革是应该把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作为基调,而不是说再继续发展市场化,西方的市场化就是把公有制全都取消。不应该像西方的极端保守主义那样的改革,恰恰应该往相反方面发展。比如市场不能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在生产资料分配本身就不公的情况下,市场化会放大社会分配不公,放大生产成本分配不公,现在应该想办法限制它。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坚定不移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要调和劳动分配关系,使社会收入分配相对的公平一点,同时也不要太损害企业家的利益。要把度掌握好,一方面保证劳动人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一方面要让企业家明白增加劳动人民收入在长远来说是对自己有利的,能促进产品的销售。所以在教育、医疗这方面的改革要坚定不移的推进下去,而不是再发展市场化。有人认为我国的金融系统化不强,缺少衍生工具。为什么总是觉得美国的月亮圆呢?为什么总是觉得美国是我们的榜样呢?我们没有美国经济增长快,没有像美国那样的经济危机,为什么要有应对经济危机所产生的衍生工具。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应盲目崇拜美国的经济政策,应该反过来看看我们经济发展中的不利条件,发现经济增长中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显然这一问题市场化解决不了,就要想想另外的办法,当然这是在不损害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

通过这种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缓解我们在全世界已经名列前茅的需求不公所造成的产能和需求之间的巨大偏差,使我们的经济增长在供给和需求方面都有一个良好的支撑条件,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篇6

美国金融危机震撼全世界

 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国有化(2008年9月7日)雷曼兄弟公司(第四大投行)宣布破产(9月15日)美林公司(第三大投行)则被美国银行收购 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接管 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 贝尔斯登因陷入财务危机而被摩根大通收购(3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1日)

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

 美国破产银行已30家、危机迅速向欧洲、亚洲扩散

 冰岛、巴基斯坦等国家已陷入―国家破产‖

 现行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受到前所未有冲击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级贷款: 贷款标准低、还款方式灵活

次贷危机的催化剂

 泡沫经济:楼市泡沫+商品泡沫=超级泡沫(索罗斯)

 无约束的金融创新:住宅抵押贷款债券(MBS)、抵押担保债券(CMO)、担保债务凭

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衍生品

金融产品的复杂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金融衍生产品成为金融市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巴菲特

– 200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为刺激经济自,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同时美国房价强劲上

升(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房地产的价格升高了80%),次贷规模迅速扩大(从2003年的40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4000美元),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MBS)、抵押担保债券(CMO)、担保债务凭证(CDO)等衍生品等证券投资热情高涨。雷曼作为华尔街最大房屋贷款的持有者,杠杆比率更高达40倍。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危机。

–美国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超级泡沫代替2001年网络泡沫,2006年房地产泡沫破灭。–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

1%的历史最低水平。(从2004年6月底起,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连续13次以25个基点的速度稳步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4.25%。)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

–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世界利益捆绑在一起,相互锁定 全球化下的三大板块互动 制造板块制造向亚洲集中,制造成本下降 金融板块金融资源向欧美集中,金融垄断地位上升 资源板块资源供给跟进,资源国家地位上升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美元↑→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次级贷款↑、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不力→次贷

危机

→金融危机→信用危机→流动性危机→信贷收缩→经济衰退

如果你掌握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工业、如果你掌握了粮食,你就控制了国家

如果你掌握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加剧危机恶化

 美国极力向全球转嫁危机:美联储印3000亿买国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 挑战:资本流出冲击中国资本和地产市场美元资产缩水经济衰退而影响中国出口  机遇:美元及美国金融霸权的削弱世界金融格局的调整有利于―走出去‖推动社会改

改刺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调整压力增大

中国出口增速回落、投资增速下降、企业破产数量激增、财政增收困难、济增速放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出口额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20%增长到2007年的近40%,中国经济对出口的高度依赖,必然使得中国经济会受到发源于美国波及日、欧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经济转型的方向

数量扩张型、资源消耗性、环境污染型、低附加值型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难以摆脱―世界车间‖和―为他人做嫁妆‖的现实。而且,金融危机发生后引起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也使该模式难以为继。

外需→内需、投资→消费、数量→质量

中国具有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庞大的外汇储备、雄厚的财政基础、良好的经济基本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

金融体系稳健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7

在封建时期, 中国在经济上一直是领先于全球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让世人震惊于唐朝的繁华;到了北宋时期, 中国的GDP总量大概是265.5亿美元, 是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还多, 而人均GDP大概为450美元, 比当时的西欧国家人均GDP多了400美元;直至晚清, 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 中国的GDP仍位居世界第一。但是, 由于当时体制和科技的落后, 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衰落。新中国成立时, 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 经济与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有天差地别。建国后的中国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了适应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向, 经过一连串经济改革措施, 让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至2010年, 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让世界为之瞩目。本文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分解为五个因素展开分析, 并展开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一) 劳动力。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而劳动力承载着劳动活动, 所以在财富创造中劳动力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新中国成立时人口有5亿左右, 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而由于自清朝末年以来长期战乱的影响, 老年和幼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小, 因此人口中的青壮年占比较多, 劳动力较优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正是由于长期战乱的原因, 中国教育的普及率较低, 导致大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 如果不加以培训, 就只能从事一些最基本的体力劳动, 这是新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一大劣势。

(二) 自然资源。

一方面中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都比较丰富。具体来看, 新中国的水资源有27, 115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达到148种, 储量也比较大, 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大部分矿产资源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森林面积有1.24亿公顷;另一方面新中国的自然资源虽然丰富, 但人均占有率都比较低。而且, 某些特定的资源储量不足, 诸如石油等资源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难免会大量消耗资源。近年来, 中国成为世界上的资源进口大国, 本国资源储量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三) 科学技术。

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 可以说是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诸如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都不能自己制造。在航空航天方面, 前苏联于1961年首次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于1969年成功实现载人登月;中国却才刚刚起步。在核武器方面, 当时的新中国时刻处在美国和前苏联的核威慑下, 自己没有掌握制造的方法。这两点可以侧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科学技术上的全面落后状态, 也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短板。

(四)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很多方面, 这里主要从交通和文化教育这两个方面来说。首先, 在交通方面。自古以来, 交通发达的地区经济也比较发达, 因为便利的交通能够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 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两河文明, 它们都是依靠大河而发展起来的。而新中国成立的初始阶段是百废待兴的, 铁路系统传承于清朝和民国, 比较落后。公路系统也不发达, 航空方面则更不用说了;其次, 在文化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 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 初中入学率仅为6%, 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 1949年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仅为11.7万人。由此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化教育方面是非常落后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新中国自建国以后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虽然期间有一段短时期的挫折, 但是这并不妨碍教育发展总体上的进程。

(五) 制度。

这里的制度是指经济制度。由于当时前苏联的影响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制度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好处。计划经济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这就为集中精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也使建国后新中国的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它也有弊端:首先, 计划经济体制不尊重市场的自然规律, 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导致产品过剩和短缺;其次, 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刺激生产。由于国家控制了生产活动, 给生产单位分配了生产任务, 生产活动的盈余也要上交给国家, 这就导致生产单位完成任务后对后续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多的划分标准。我们用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目标来划分, 中国经济可以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1949~1978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阶段 (1979~2021年)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 (2022~2049) 。

(一)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建国后到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生产活动依赖政府的指令计划, 各个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性。这一时期的目标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体系, 实现了经济的自立。计划经济体制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新中国能够集中全国之力发展生产, 能够快速地从无到有地建立起经济体系。它的局限一是不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 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二是打击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导致了生产的无效率。

新中国在计划经济阶段完成了大部分目标,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人口增长过快, 但由于相应的条件跟不上, 导致人口素质低下;二是城镇化进程缓慢;三是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阶段。

1979~2021年属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全面对外开放, 引进外资, 同时尊重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目标是提高整体社会生产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在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中国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国家, 虽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体系, 实现了经济自立, 但经济还是没有发展起来, 大部分人民还是过着贫困的日子。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改革, 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快速地增加。在1979年至2010年的32年间,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9.9%,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发展为1978年的20.5倍;“中国的对外贸易年增长率提高到了16.3%。而中国2010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则提高到了29, 727亿美元, 是32年前的144倍。同一年,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 但仍然以一个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发展着。当然, 过快的经济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法律制度的落后等。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和谐发展”和“依法治国”等主张。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

步入小康社会后, 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 在经济上, 以创新为驱动力; (2) 政治上, 更加公开透明, 中国将拥有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 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3) 文化上, 由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转向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追求; (4) 生态环境建设上, 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5) 区域之间的差异减小, 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 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全面协调发展起来; (6) 贫富差距缩小, 人民开始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2]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3]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4.

中国旅游经济结构分析 篇8

中国旅游从1978年到2008年发展三十年,大约形成固定资产总值八千亿,但是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据我了解的全国在旅游方面的投入要达到五万亿,也就是说我们在五年之内形成的产业投资要超过过去三十年的六倍,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吗?这个问题今天不是第一次谈,我在全国旅游局长培训班上也谈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进出口贸易额下降了,全国都要紧张,粮食减产了,全国也要解决,不会因为粮食减产了,就不重视农业了。可是如果旅游碰到这样的状况,经得住吗?再说现在很多行业都把自己的很多事情附加到旅游头上,旅游经得住吗?很自然,好的一方面叫做旅游达到了产业融合,但是也确有一方面我们能不能承受得住,如果承受不住怎么办?现在各地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对旅游都给予了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能实现吗?如果实现不了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危机。所以我认为旅游经济结构的问题是全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也应该是旅游学界共同需要关注的最大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水平提升,既是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也是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都追求规模扩大,中期强化结构,后期注重水平,最终达到效益。我们现在到哪个时期了?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忙于扩大规模,就意味着我们还是在发展早期,现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显然得不出。这里面还涉及到大的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课题,就是“中国旅游经济结构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多年来就讲三种产业结构,我以为现在已经很不合理了,比如说北京一产不到1%,二产23%,三产76%,很不匹配,所以三产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果我们做这样的三种产业结构分析,对北京的旅游发展来说意义不大,而且对我们总体来说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在课题里归纳了一下,说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旅游要跳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样的概念。我的看法,旅游产业是创造幸福的产业,所以如果我们重新创造一个结构来说,旅游叫做第六产业。一产,种植,保障生存;二产,制造,缓解短缺;三产,服务,提供便利;四产,信息,提高效率;五产,文化,引领发展;六产,旅游,幸福,追求根本。

竞争范围扩大,竞争对手升级,经济环境严酷,中国面临碳霸权和金融霸权的双重压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从中国服务到中国环境,从粗暴型向和谐型发展。只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越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越排斥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将是长期的重大问题。其中,结构性问题是牛鼻子,也是永恒的问题,需要动态平衡,结构性短缺,结构性过剩,结构性阶段,结构性挑战,都将长期存在。结构优化是共同的历史任务,服务业发展是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对旅游的重视是必然,关键是如何落实,不能重视在口头上落实在口号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旅游形成内需加外需。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利用工业化的成果,创造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变化中的市场。

二、新结构与大旅游

如果从发展视角来看,旅游是覆盖各个产业的,我们总是强调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包括现在所说的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些说法我都觉得不够准确。客观来看,比如我们按三次产业来说,旅游覆盖了各个产业,拉动了各个产业,为什么非要把旅游降到第三产业里面呢?在这一系列的产业里,旅游对于种植业来说提升了附加值,对于制造业来说创造了新的领域,对于服务业来说成为服务业的发展龙头,对于信息业来说促进了信息业的升级,对于文化业来说起到了一个全面拉动的作用,所以旅游作为幸福产业独树一帜。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来说,研究旅游经济结构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旅游的重新定位,所以我的定位就是创造幸福的产业,提升幸福的方式,开拓幸福的通道。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不满意之处甚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所以才追求旅游,旅游脱离了日常生活,就应该是一个创造幸福的领域。同样旅游自身也有三架马车,就是旅游的投资、旅游的出口和旅游的消费。旅游作为一个独立产业的存在,应该说各个方面的必要性都强,这样的话我们不必拿着一件小衣服穿到我们的身上,这个小衣服束缚了我们的发展。

三、结构分析

1、元结构

所谓元结构,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就是无需论证的东西。一是消费结构,这是旅游经济结构的起源;二是市场结构,这是我们的起点;三是投资结构,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启动;四是产品结构,这是发展的一个基础;五是产业结构,最终要达到优化;六是区域结构,需要协调;七是城乡结构,一定要达到互补。我们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都在元结构里,这是这么多年学界始终在研究的问题,当然每一项里都要做具体的研究。

2、深结构

第一个方面是组织结构,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小企业。

第二就是运营结构,在运营结构方面应该说研究普遍不足,实际上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深化发展与优化推进,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企业现在到底有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怎么来解决?现在企业动不动就呼吁政府要帮忙,政府就说我到底帮什么?而且说来说去要不然就强调给我点优惠政策,要不然就是强调加强管制。改革开放33年了,我们怎么能动不动就回到计划经济呢?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运营结构里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困难,这就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第三是技术结构,实际上客观来看,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正是由于技术含量不高,所以使我们的整个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慢。客观评价,酒店行业30年有更新没有换代,旅行社行业连更新都没有,景区行业连更新的意识都没有。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三十多年,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本质性的飞跃。旅游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导产业,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落后的产业,原因何在?就是技术含量少,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里把旅游业列为传统服务业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只能叫做新兴产业而不是新型产业。

第四是人才结构,这就涉及到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涉及到如何全面挖掘,形成更加优化的人才结构。现在大家都觉得困难,在座各位的绝大部分来自于高等院校,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我们的门槛不高,太低了,一个产业的进入门槛太低,这个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就高不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门槛为什么这么低?进一步要求我们的人才结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结构?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都需要研究。

3、超结构

第一是要素结构,我始终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通常讲行、游、住、食、购、娱这六要素,这六要素是运营要素,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市场上都有一整套的发展要素。恰恰是在发展要素方面旅游是边缘化的,旅游是弱势的,比如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管理、产权、品牌等等,这些是所有企业都要对应的,这是发展要素的概念,但是发展要素方面我们比其他行业落后了一大块,而且没有旅游专门的市场。在我们实际工作里好多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比如说起草合同法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应该把旅游的内容加到合同法里,单独列一章,结果最后人大法工委就说这个事太复杂了,合同法里不能进,什么时候你们搞旅游法把这个事写进去。所以合同法出来了,旅游的事就进不去,旅游碰到什么样的官司就没有法律依据。但是不能总是边缘化,同样这和我们的心态也有关系,包括我们的状态,我们经常说旅游一定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自我边缘化。制造业、农业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大局,为什么我们总要说服从和服务呢?这不是自我边缘化吗?如果我们自我放逐,还想追求一个什么地位,门都没有。实际上回过头来说,就是在结构方面我们没搞明白,如果在结构方面搞明白了,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旅游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里到底是什么位置,第二是我们旅游自身的产业结构到底应该如何优化,这才能从元结构到深结构,才涉及到超结构的问题。

第二是环境结构,涉及到自然、人文与社会方方面面的环境,不仅是一个自然环境。

第三就是治理结构,治理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该做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政府不该做什么的问题。比如像刚才谈的四合院宾馆的事,实际上就是在政府不经意之间,东城区发展出20多个精品,如果说政府早就警醒了,我看这20多个现在肯定没有了。政府一说就是要尊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是现在的情形是责权利划分不清,所以要把界限划清楚,到底什么政府管,到底什么不该政府管。昨天一个记者跑来跟我讨论景区门票涨价,说社会反映很强烈,我说这个事不是新事,多年了,原来景区门票的价格直接由国家旅游局管,那时候国家旅游局管理司有价格处,效果怎么样?所以不要把什么东西都栽在政府头上,我以为在这个事上政府是冤枉的。现在很多城市公园是免费的,城市博物馆免费的,这就是对的,有了这些东西,就替代了一部分景区的涨价。另外,不同产品不同价格是很自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价格,在这个时候非得逼着政府出面,还是那句话,干脆回到计划经济。所以不要认为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就处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我觉得学者应该有一种认知的良心,不只是道德的良心。道德的良心谁都希望老百姓过好日子,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第四是二元结构,一般说二元结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对于旅游来说现在形成一个更重要的二元结构,就是内外二元结构,就是外来人口和外来消费在当地占了多大比重,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构造了一个新的二元结构。三亚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二元结构的表现,香港人跟大陆的旅游者闹也是一个新的二元结构的表现。第三个二元结构就是有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二元结构问题,所以我们研究旅游的结构性特点很自然就深化了。

第五是国际结构,就是按照目前的情况,中国的旅游业和国际上是一个水平分工,而不是一个垂直分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国际上把握我们的主导权。

四、做结构文章,谋发展大局

深化结构,优化结构,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最终要培育结构竞争力,创造结构性效率。我们要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如果在这一点上不做文章,我看也就是说一说而已。包括现在很多省一说就是要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很多城市也这么说。北京已经超越了,已经超越了这种所谓的大和强的概念,北京提的是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这个目标叫一步到位。再说了,我们祖宗造词是强大,我们干嘛非得颠倒过来说大强呢?显然违背了规律。

1、调整战略

结构认识到位,结构分析深化,构造我们新的战略。GDP至上的情结,在旅游领域的表现就是规模冲动,现在大项目层出不穷,各种区遍地开花。客观来说,目前结构性的认识刚刚起步,结构性的研究严重不足,所以我在这儿呼吁一下,我觉得旅游学界应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前沿问题,因为这是影响中国旅游发展乃至影响每一个投资项目最大的问题,应该借助旅游市场的优势,创造新型的产业结构。

2、调整结构

调整结构是当务之急,优化结构是长远战略。我不认同现在这种不理智的发展格局,好多地方我去了之后听了都害怕,比如我在一个县看了两天,算了一下,这三年的旅游投资一千亿。海南省自己统计出来的,“十二五”期间旅游投资五千亿,如果从经济规模来看,海南省基本上就是一个地级市的经济概念。一开始我说“十二五”中国旅游投资五万亿,觉得有点冒,现在看起来我太保守了,这里面就没有泡沫化的成分吗?所以要注意发展泡沫,第一就是投资泡沫,第二是工作泡沫,第三是市场泡沫。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市场非常坚实,实际上这里有泡沫化的成分在。我们的消费者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概括下来就是大钱花不起,买房子买不起了,中钱不用花,在北京买个车还得排号,小钱敞开花,这种小钱敞开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旅游。而且现在一个价格通道打开了,大家有比较了,一平方米游欧洲,一个洗手间周游世界,这是一个旅行社的广告,要是两套价格体系没有联系起来的时候,还觉得挺贵,一联系起来一平方米就可以游欧洲了。可是客观来看,这里面包含的也有市场泡沫,如果说我们现在体制比较到位了,老百姓的投资机会更多了,很可能就把一部分钱拿来干别的事了。我们现在是挤得老百姓的钱没有地方花,挤到了旅游领域,这就是一种市场泡沫。

总体而言,我觉得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企业是基础,效益是根本,一个产业如果没有硬碰硬的企业,没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说什么强国?再说了,我们的企业问谁谁不行,这个产业叫好产业吗?只能说这个产业已经生了病,有时候可能病入膏肓,现在说不准,因为这些方面现在缺乏足够的研究,也缺乏相应的判断。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群体追求自然是经济总量,求规模;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提出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的时期的战略目标,是追求发展质量的转型之举,是发展导向的提升之举,是全方位超越。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发展的结果,从根本上看,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挥优势,积极顺应趋势的战略之举。所以我觉得从学界开始,确实应当好好关注结构问题,研究结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结构的课题,大概有半年了,越做越难,越做越觉得这个事很难做下去,但是怎么咬牙也得做。所以几乎每一次讨论都把前面的思路推翻,我今天这个框架是最后一个思路,我觉得这么理下来,大体上把这个事理清楚了。下一步不光是这个事,还需要我们研究怎么来警醒。我现在实在是担心,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我确实发现该关注的关注的不够,我的话说的可能有点不客气,但是确有这个问题。

3、规划创新

我最近评审了很多的规划,就感觉我们的规划有问题了,虽然“旅游规划通则”这个标准是我制订的,但是我早觉得这个标准需要调整。很简单,因为原来的规划通则的标准是以观光旅游为基础的,现在不同了,各类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规划要求。一个新的规划思路应该是从结构规划入手,以产业规划布局,形成环节规划的深化,最后在空间规划中体现,我觉得应该是这么一个路径。可是我们习惯性的是先看有什么资源,然后研究弄一个什么产品,产品弄完了之后再看看空间上怎么体现,一般是这个路数。这就意味着规划本身就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特种旅游规划怎么做,休闲度假的旅游规划怎么做,观光景区的规划怎么做,商务旅游的规划怎么做,都市旅游规划怎么做,规划本身就构造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里又有一个结构问题。

4、管理转换

对应整个结构性的需求,或者说进一步结构性的提升,从管理方面需要一个转换。这里我不说企业管理,先说宏观管理,实际上就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转换,最早各级旅游局是企业管理,之后进步了,变成一个行业,这些年大家提出产业管理,我以为产业管理这个话是不对的,只能说明大家形成了产业的概念,更关注的是项目怎么投入,怎么来组织,但是最终的发展是公共管理,到了公共管理,政府才能真正到位。企业、行业、产业、公共,这是一个过程,也不能说这个过程是多余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摸索,所以很自然公共管理就涉及到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也涉及到公共性产品。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战略,以改革开放为主线,核心就是抓四个方面:一是要素市场化,我觉得这是现在旅游工作里最薄弱的一块。二是发展社会化,通过我们的努力,拉动方方面面。有一些领导也提出来,说产业融合,我们不又变成弱势了吗?旅游局要是和其他各个部门相比就是弱势,但是我有一个经验,一对一是弱势,一对多就是强势,因为我们可以对应几十个部门,出一个题目把大家拉起来就是强势,历史上有这样的经验,现在仍然应该这么做,这就是一个发展社会化的概念。三是运行智能化。四是推进国际化。同时也涉及到一个总的治理结构的转换问题,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从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从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从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从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这一系列的转换实际上就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讲了多年的大旅游,大旅游到底大在哪儿?如果没有结构性的基础,大旅游很不容易落实,如果有结构性的基础,大旅游就实实在在的能够落起来。

上一篇:犯错以后作文下一篇:五年级科技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