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启示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行,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给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乡镇企业启示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企业启示论文 篇1: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当今世界上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它会因为国家、民族、企业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美国与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现今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文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同特点,比较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各自企业发展的不同贡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以期给予我国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些启示。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乡镇企业;启示

引言

“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作为组织重要资源之一的人力资源引起了组织越来越高的重视,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已成为组织发展与成功的关键。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有东方和西方两种主要的模式:西方以美国为主、东方以日本为主。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机械式组织结构的典型;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种有机式组织结构的代表。[1]本文在介绍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异同以及变化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推导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具备的特点,希望能够为我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1.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比较分析

1.1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1.1.1在人员招聘和录用上,美国主要通过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美国自从建国以来就受到工业文明和民主和自由精神的熏陶,美国人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自由自主的意识。

在招聘上,美国企业大都奉行能力导向,即招聘个人能力较强的员工。美国的人力资源配置非常灵活,劳动力市场十分发达,同时竞争也比较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的选择权利一方面,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职业,另一方面,雇主也有权利自由雇佣和解聘员工。这样的招聘配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也导致了员工的流失率较高,人员结构不稳定等问题。[2]

1.1.2在培训开发方面,美国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主要通过社会教育机构培训

由于美国的教育体系非常发达,美国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大都是由企业外部的社会教育机构完成的企业实行专业化的人才培训制度,任职之前的培训与在职的培训并重,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借助先进的培训设施和社会化的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1.1.3在管理制度上,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制度化、专业化和员工提升迅速的特点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是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因此非常注重理性和制度化企业的工作岗位都有详细的职位分析,如很多企业都会对工作岗位设计工作岗位要求矩阵,对工作岗位的职责以及人员素质都有明确的要求。另外,美国的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个人能力,新员工只要在企业做出较大的成绩,就能得到快速提升,不会像日本企业论资排辈只要员工有贡献就能得到奖励和迅速提拔,增加了企业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强化了员工的竞争意识,能让员工充分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3]

1.1.4在激励方式上,美国奉行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政策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物质激励的作用,受到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多数美国企业认为员工努力工作的主要动机是获得高额的物质报酬。1971年,沃尔玛实施了一项由全体员工参与的利润分享计划:每个在沃尔玛工作两年以上的并且每年工作1000小时的员工都有资格分享公司当年利润截至90年代,利润分享计划总额已经约有18亿美元此项计划使员工的工作热情空前。[4]事实上,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成了沃尔玛的成功,但是作用是有限的,这一点在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梅奥的实验中得到验证,员工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员工工作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还有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1.1.5在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命方面,美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多来自于企业外部

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管理工作的国家,具有完备而发达的经理人市场。在美国,企业通常根据自身利益和市场原则选择经理人。经理人则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原则选择企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原则。[5]这一方面有助于外界对“内部人控制”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竞争的异常激烈,也促使经理人员更多地投资于自身的再教育,促进各经理人员努力拚搏,把企业搞好。但美国企业这种产生企业领导人的方式,不利于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和个人之间长期双向投资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积累。

1.2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1.2.1在人员的招聘和录用上,以毕业生的选拔为主,聘用中等人才

日本企业多认为人才都是培养出来的,即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他们录用主要针对刚刚毕业且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日本企业的招聘录用程序非常复杂,重视应聘者的学历,但并不像美国那样是能力导向多数日本企业认为只有量才用人恰如其分,才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6]因此,某些时候,雇用中等人才反而更合适一些。日本企业非常强调稳定用工,即所谓的终身雇佣制,不主张人才频繁流动但是这种稳定的用工习惯,其实主要是对企业的核心员工而言的,并不针对所有的员工,日本企业的这种做法能够保持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性,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有利于留住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企业机构臃肿,患上大企业病,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1.2.2在培训开发方面,日本重视企业的内部培训

由于日本企业在招聘时,雇佣的多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因此,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内部培训强调员工在企业实际经营的环境中学习,企业内部的培训十分成熟,还会兴办企业大学企业会要求员工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对员工进行终身的教育培训,将企业的未来和员工的未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2.3在管理制度上,日本企业注重弹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日本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较低,制度具有弹性一方面,日本企业有相关的管理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强调以价值观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通常具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共同达成企业的目标日本企业的这种管理方式,以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形成自己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加强,但是又会导致企业管理不严,公私不分等问题。

1.2.4在激励方式上,日本企业多采用精神的激励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企业上下的情感沟通非常普遍,强调以安全性大于刺激性的激励方式,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企业不会轻易解雇员工,保持稳定的雇佣关系,让员工产生安全感,采用家庭式的株式会社和和谐的内部员工关系来满足员工的归属和情感需求。日本的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员工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尽心地为企业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就业竞争逐渐激烈,日本新一代的员工不再满足论资排辈,希望企业根据能力来决定员工的报酬;同时,日本企业的这种政策使优秀的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出现被压抑和被浪费的现象,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2.5在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命方面,日本企业的经理绝大部分产生于企业内部

受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当日本企业里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会尽量通过重新培训已有的员工,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而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满足。这就形成了日本企业员工晋升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及以资历和能力相结合为标准的特点。[7]在日本,人员晋升一般要经过长期考虑,一步一个台阶地进行。这种从企业内部选拔领导人的体制方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性,给内部职工以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从内部选拔的管理人员对企业比较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情况也比较熟悉,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用人不当的风险。但是,这种内部选拔管理人员的体制,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而且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形成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不利于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企业活力和生机,直接影响技术和管理的创新。

2.中国乡镇企业的现状

2.1传统农业文明的局限

在乡镇企业,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人们讲求“亲缘、血缘、地缘”关系,习惯于家庭式管理,尊重权力、乐于稳定,功利主义较强;讲求互相关心,期望群体对自己关注,相应地对群体和组织忠诚度也高。同时,注重短期的眼前利益,难以将个人利益同企业兴衰长期统一,就业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大。[8]

2.2分工不细

目前乡镇企业中,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还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度低,专业性差。各工种、各岗位之间更需要有小衔接和协调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作用大,技术上分工不细。这对员工素质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尽可能地全面熟悉企业情况,对各工种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都有所了解,最好是“通才”。所有制的障碍会逐步减弱,而企业规模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

2.3劳动力市场狭窄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尚不完善,难以对企业提供有效人才供给。一方面国民教育水平仍然存在不足,特别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学校培养学生时,对人才需求市场关注不够。尽管近年来,各省、市人才中介机构人才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人力资源总量上升,质量提高,但仍呈现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城乡二元性特征显著。乡镇企业难以吸引和招聘急需人才。

2.4人力资源系统与其他系统结合不协调

人力资源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每一个系统中都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国乡镇企业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过渡,乡镇企业内部新的生产组织核心的生产单位不断出现,各类组织形式的乡镇企业也在乡镇企业大系统中重新分布。由于衍生出在企业规模、技术准备、员工素质、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很好地和其他系统结合。

2.6管理法制化存在缺陷

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某些乡镇企业因为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存在着打法律“擦边球”的错误倾向。譬如,在合同中故意模糊措辞,或者设下陷阱,希望从劳动者的“无知”上得到好处。但是,企业实际上很难从中得到好处,并且一旦争议发生,企业不仅陷入不利地位,而且面临形象和声誉的损失。[9]

3.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

3.1重视教育和培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通过对美日两国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两者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当今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是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发展较为缓慢,缺乏高素质和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应当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培训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加大对教育和社会培训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众多的人力资源逐渐转变成为人力资本。倡导终身学习,尊重知识和人才,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2内外结合,多种渠道获取人才

美国重视从外部招聘人才,日本强调企业内部培训我国的企业应该将两者结合,内外兼收,吸引各种类型的人才进入企业对于一般员工,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培训,促使他们逐渐成长为骨干人才,而对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在做好公司内部提拔的同时注意网罗外部的优秀人才,内外并济,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要保证人才的多口径进入,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只要有突出的业绩就可以快速提拔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做到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3.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企业留住优秀人才的关键,企业可以建立富有挑战性的薪酬制度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潜能。首先,我国的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体制,如基于KPI的绩效考核平衡积分卡(BSC)等方法,适当地拉开不同绩效不同职位之间的薪资差距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也要不断完善员工福利体系,如五险一金制度,优秀员工持股计划等同时,注重精神激励,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建设,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在企业内营造和谐团结奋进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一种融洽的环境中工作企业只有将有形的物质激励和无形的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能动性,才能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0]

结束语

当今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分析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预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可能趋势,正确分析国情差异,正视中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差距,在充分考虑随着环境因素变化美日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相互融合趋势的前提下,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博采美日之长,将是我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也是引导乡镇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陶明.美欧、日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J].中国人才,2002(5):27.

[3]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26—28.

[4]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1-88.

[5]刘善仕,刘辉健,翁赛珠.西方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3).

[6]李青.对松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0(9).

[7]邱雯.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J].中国人力资源管理,2001,(11).

[8]孟庆菊.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9):87—88.

[9]赵精兵.西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6).

[10]王启业.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46—48.

作者:庞景之等

乡镇企业启示论文 篇2:

生态文明视野下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行,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给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下,乡镇企业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对策,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通过找准自身定位、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者,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乡镇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一方面表明了党和国家治理环境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环境治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观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生态文明观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治理,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大城市,雾霾问题、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的出行和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乡村地区,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一些乡镇企业缺乏环保意识,企业所产生的废水、废气肆意排放,土壤、河流受到了极大的污染,农村的人居环境受到了极大影响。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这也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已经把治理环境放在了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生态文明观提出的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物质生活的丰富,更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上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在新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民意,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为我国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方向,更理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执政党。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

(一)乡镇企业的成立和快速发展时期(1984—1988)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行,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也首次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央做出了兴办乡镇企业的决策部署,乡镇企业也于1984年在农村开始全面推行。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开启了乡村工业化的进程,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曲折发展时期(1989—1991)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乡镇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对于工业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第二,生产结构和种类较为单一,资源的重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经济效益较差。第三,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第四,由于自身所處环境的局限性,企业的负担较重[2]。针对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国家在1989年开始对乡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治理整顿。在这期间,乡镇企业经历了波浪式的曲折发展过程。

(三)高速增长时期(1992—1997)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我国南方地区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使中国人民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谈话中,他对于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在邓小平看来,乡镇企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有制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随后不久,中央也明确提出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这也是对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和农村经济体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此后,乡镇企业又开始了快速发展时期。

(四)调整、改革、发展时期(1998至今)

到20世纪末期,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样,乡镇企业在这场竞争中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党中央也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乡镇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具体举措就是要求乡镇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寻找新的出路,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次关于乡镇企业的改革创新,不仅使乡镇企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日后乡镇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期我国乡镇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较为严格的环保标准。而乡镇企业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乡镇企业设立的初衷是解决农闲时期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因此,乡镇企业在成立之初对于环保问题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而且乡镇企业处于距离城市较远的乡村地区,各种政策措施也并不能够及时传达落实,并且上至企业的管理者下至普通工人,由于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普遍没有太多的环保意识。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能耗高,污染防治的能力差;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分布在农田、河流附近,污染物的随意排放也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二)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屡见不鲜。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由此可见创新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的制约,所从事的都是一些加工类的行业,技术含量较低,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并且乡镇企业的很多机器设备都是由自己制造,因此生产出的产品很多都达不到标准,这也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缺乏专业人才

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大多都是乡村的农民,他们既缺乏相应的技术,并且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制度观念。大多数乡镇企业的领导者既没有相应的企业管理经验,也不懂市场规律,更缺乏相应的法律概念。并且这些领导者大多数都将乡镇企业的工作当成是在农闲时期的一种谋生手段,对于企业也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也不能够将企业引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乡镇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薪酬、发展前景的限制,因此也不太可能吸引到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来到企业就业,而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机制,很显然,大多数乡镇企业的领导者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也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相应的政策与基础设施不足

地方政府对于乡镇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也是乡镇企业不能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乡镇企业对于当地经济的带动能力有限,因此,无论是从政策还是资金上,政府对于乡镇企业的支持都十分有限,并且对于企业的发展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大多数乡镇企业不能够正确找到定位,也没有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并且乡镇企业由于处于乡村,大多数地区交通不便,不能够与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的信息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的厂房、设备等也明显老化,这些都不能够有效吸引外部资金的注入,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解决乡镇企业所面临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找准自身定位

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找准自身定位至关重要。乡镇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其发展道路势必与一般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乡镇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乡镇”这一最显著的特征,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发展之路。如果脱离了这一发展方向,那么乡镇企业的发展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乡镇企业在发展的過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把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作为一个突破口,逐步实现从无牌到有牌再到名牌的提升。对于其产品,无论从注册、设计、包装,还是宣传方面都要重视起来,大力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最大程度地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乡镇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首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表明党和政府已经将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乡镇企业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事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党和政府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将振兴乡镇企业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

(三)加快推动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进行创新,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乡镇企业由于其自身条件所限,缺乏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不足。并且在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作为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其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乡镇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同时也应该明白,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因此要循序渐进,准确把握好方向,分清轻重缓急,更要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乡镇企业在新时期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四)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者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关键因素在“人”。乡镇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遇到较大的困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乡镇企业的管理者缺乏担当意识,缺乏开拓精神,没有能够将企业带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因此,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成长在农村,对于农村的情况十分了解,并且也非常热爱这片土地,他们敢闯、敢拼、敢尝试,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将家乡发展得更好,乡镇企业在这样一批人的带领下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

五、结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政府对于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因此,乡镇企业的未来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出一份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何兴华.振兴乡村的探索及其启示[J].建筑师,2016(5).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作者:贾书浩

乡镇企业启示论文 篇3:

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定位

目前中国乡镇企业进入改制时期,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制企业、集团等方面的变革。改制后的乡镇企业,要想更加强大,政府行为需要有重大变化和调适。正确探讨分析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明确定位,将对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1、从产权的角度分析。政府介入企业微观活动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同时造成的模糊产权关系又是企业发展回落的关键因素,这基本上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大多数学者都提出政府应从乡镇企业关系中退出,明晰集体产权关系。王俊(2004)认为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以及受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发生了乡镇企业与政府之间产权明晰的改革。吕勇斌(2002)等学者认为股份合作制是当前乡镇企业最为可行的产权改革方式之一。潭秋成(1998)则认为对于一些规模小、生产不稳定的集体企业,最简捷的办法是以公开市场竞价的方式进行拍卖。对于规模大的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则是股份制公司。

2、从企业治理结构的角度分析。陆迁(2003)认为目前的乡镇企业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乡镇政府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以宝贡敏(200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乡镇集体企业与乡村基层政权机关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一种是乡村基层政权机关直接决定乡镇集体企业领导的人选和任命,直接管理乡镇集体企业的利润分配,直接审查或决定乡镇集体企业的经营方向方针。另一种是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农工商总公司(或称实业总公司、集团公司等),农工商总公司是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行使者(集体资产管理经营公司),相对独立地行使经营管理职能。

3、从契约角度分析。学者普遍认为,乡镇企业与乡镇政府之间存在一种特殊不成文的“契约”。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前身社队企业的诞生过程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乡镇政府发挥了乡镇企业的创业靠山和经营保护人作用;另一方面,乡镇企业起到了为乡镇政府提供非预算财政收益作用,这样,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就在乡镇企业的创办和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双方都对对方有投入并且都从对方取得收益的交易过程,从而形成这种特殊的契约关系。

目前国内关于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两者关系产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探讨,借助于相关经济学理论对其产生的合理性进行解释;二是对于两者间关系的特征和出现的新变化的描述。但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政府和乡镇企业应当建立怎样的新型合理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应当如何建立,首先理顺两者的历史关系。

二、乡镇企业与政府历史关系

处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背景条件下,乡镇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理顺两者的历史关系,笔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改革开放(1950年代——1970年代后期):这个阶段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企业是政府运用计划手段直接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产物,这就否定了企业与政府责权利分离的存在,乡镇企业(社队企业)是地方政府附属企业,政府对乡镇企业行政化管理。政府与企业政企合一,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政府的行政干预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乡镇集体,成为乡镇企业的真实所有者,获得企业所有权包涵的各项权利。政府对乡镇企业可以说是一手操作,直接管人、管财、管企业的运作。

2、改革开放——企业改制期(1980年——19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的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要求政企分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的政府附属性和企业行政化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政府对乡镇企业直接管理经济职能和投资主体,但是政府不同时是企业。地方政府只能在广泛的范围内直接管理乡镇企业,企业有了相当的自主经营权。

3、中国乡镇企业改制(1990年——至今):乡镇企业朝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方向发展,政府逐渐退出企业。典型的乡镇企业模式有三种: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乡镇工业为支柱,中心城市为依托,农工副三业相协调,厂村双层管理体制的模型)、温州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专业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珠江模式(以不同所有制为内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三来一补”的“贸工农”出口基地企业为主要形式,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增加企业实力来扩大出口,增加创汇能力)。

乡镇企业改革就应该要明晰产权结构,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政府从企业中退出,建立新型的乡镇企业与政府关系,对二者关系予以重新定位。

三、构建乡镇企业与政府的新型关系

1、乡镇政府应该从乡镇企业中完全退出。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是由于政府代替集体行使企业资产所有权造成的,那么只要乡镇政府彻底退出企业运营管理,按照公司制要求建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乡镇企业获得了真正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拥有自主的经营决策权,乡镇企业的产权不明晰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退出乡镇企业采取形式主要有二种:形式之一集体股权变换为集体债权(或集体优先股权),集体股权变为集体债权的改革思路主要适用于一些效益佳与发展前景看好、且规模不太大的乡镇企业。形式之二将乡镇企业的集体股权转让给非政府的法人或私人,从形式上说可分为无偿均分、非定向公开售让、定向集中转让三类。

2、对地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为乡镇企业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政府的主要职能由直接主抓乡镇企业微观经济建设向靠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等手段对企业进行宏观间接调控、监督、引导企业的发展转变。今后的地方政府把重点放在了改进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方面,政府职能转向以信息提供、政策指导、技术服务、关系协调、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通过提供良好的公共物品来吸引投资,拉动增长。值得强调的是转变政府职能不等于取消政府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的职能是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

3、未来乡镇企业与政府的联结方式。正由于乡镇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上述对应关系,所以应把企业中属于政府的职能转给政府,使它们各司其责。以后乡镇企业与政府的联结方式只能是:(1)纳税人与被纳税人的关系。这对于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至于战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或通过调节税收来完成,但绝非行政上的关联;(2)监督人与被监督人的关系。乡镇企业必须在法律许可与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否则政府会通过行政的或法律的、经济等手段对其进行必要的惩罚;(3)服务人与被服务人的关系。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有必要也必须为乡镇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条件,例如抑制垄断、打击非法交易、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提供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属与展望

1、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理论问题。乡镇企业产权的改革要因地制宜,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模式,切不可以一定模式搞一刀切。对于小型集体企业转制为个人经营的企业,理论上的争议可能较少。现在需要研究的是那些有一定规模的集体企业,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股份合作制是当前乡镇企业最为可行的产权改革方式之一,当职工持有企业资产,企业转制为股份合作制后,其运行是否比其它类型的企业更为有效。

2、乡镇企业遗留的历史债务处理问题。改制前,乡镇企业依鞍政府为其提供信用贷款担保,以及政府提供的资源优势,也因而形成较高的企业负债率,在乡镇企业改制后,政府完全退出乡镇企业后,企业若是经营不善甚至倒闭,企业的债务是否由乡镇政府承担。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农村经济杜会发展研究院 南京大学商学院)

作者:陆 彦 王成新

上一篇:乡镇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法院庭长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