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建筑设计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所需品、住房条件、城市化建设水平等方面都要求越来越高。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推进下,我国对建筑行业也提出了绿色发展和环保建设。将绿色建筑设计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还能提高建筑质量和性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态文明视野下建筑设计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文明视野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1: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下的建筑设计

摘要:生态文明是将自然生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统一于实现和谐发展的文明状态,是解决生态、环境、资源各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建筑行业既具有建设文明,改变环境的功能,同时也会消耗资源,影响生态。因此,要立足于建筑的设计环节,以生态文明的视域重新审视建筑设计工作,明确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价值,划分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的类型,通过设计工作实现建筑物的人性化、生态化和一体化,促进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文明环境资源一体化生态化人性化

生态文明是当前世界面临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生态崩溃的危机而提出的新型文明发展观念,生态文明倡导对自然的尊重,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在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基础上,将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明建设正在高速进行,必须在建设中贯彻生态文明的主旨,以此来实现建设和发展的科学性、可控性。建筑设计是建设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应该将建筑设计置于生态文明的视域之下,重新定义建筑设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建筑设计的生态文明价值,通过一体化、生态化和人性化设计任务的实现,达成建筑设计体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1 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价值

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建设高峰期,我国实施的是高积累、高污染、高消耗的道路,特别在建筑领域过多的资源浪费和不计其数的生态恶化导致我国自然生态退化,环境灾难频发。严峻的形式不得不让建筑行业和整个社会进行全面而认真的反思,而如何平衡行业和社会发展,如何优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当下必须认真对待和严肃回答的实际问题。建筑设计是建筑各阶段的起始,对于控制污染、降低消耗,维护环境、保护生态有着直接的价值,应该将生态文明观念引入到建筑设计的工作之中,制止因建筑行业而产生的自然污染、环境破坏和生物灭绝等问题的蔓延,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构建生态与建筑、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新型关系,取得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多重成果,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2 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的主要类型

2 . 1 节能型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节能型建筑主要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类型,设计节能型建筑要力争做到能源的循环利用,控制建筑物的物质消耗,常见的节能型建筑设计包括:太阳能技术应用、沼气技术应用,通过对新能源的利用和物质循环控制建筑物的消耗,进而创建出生态文明建筑。

2 . 2 生物型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生物型建筑是将建筑与人看作是统一的整体,并将建筑视为一个综合的系统。在综合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的基础上,优化建筑的整体布局,平衡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艺术化、和谐化的建筑形态,形成具有生物系统功能的完善系统,更为有效地实现建筑物的价值与功能。

2 . 3 高技术型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当前高技术型建筑在社会上一般称为智能建筑,高技术型建筑主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建筑物的功能可以做到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别是高技术型建筑可以与周边环境相互沟通。利用自然的阳光、水汽来调整建筑的温度、湿度、宜居度,通过自适应的途径增强建筑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人类主观的体验与感受,创新出生态文明型新式高技术建筑。

3 建筑设计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措施

3. 1 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是具体的人,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目标也落实在“人”之上,所以进行建筑设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主旨思想,要通过为“人”的服务创建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建筑设计精品。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工作中需要满足人类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要求;需要综合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将人性化的思想深深地融入到建筑设计的细节和重点之中。

3. 2 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设计工作应该具有更大的角度和更宽的范围,要将建筑设计工作融入更为丰富的层次,从能源利用、资源流动、人员交往的方式优化建筑设计的形式和状态。建筑设计生态化是指建筑设计需要了解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变化等。同时,需要了解当地的经济与物质资源环境,如在建筑设计中能组织到的可供选用的装饰材料和当地的物质生产水平,达到对生态的有效保护,这样的设计才能够称得上符合生态文明。

3. 3 实现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即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地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有效控制危害人体的辐射、电磁波及气体等各种污染;充分采用自然通风,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适当地控制,使室内温度、湿度能够达到人体所需的最佳状态;充分利用直接采光,享受太阳光对人体的自然沐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享用,做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自然顺畅,使人们尽可能多地观赏到周围的自然美景;注意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尊重地方文化的差异,继承和发展地方传统工艺、材料及生产技术。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和社会新时期全面小康创建的童谣途径,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建筑设计工作要树立完整而科学的生态观念,使生态文明观念的主旨更为广泛、更为准确地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实际之中。通过设计种类的优化,设计思想的创新,实现建筑设计的一体化、人性化和生态化,建立起人与自然,建筑与生态更为紧密地联系,重新构建符合社会发展与行业需要的建筑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小华,周晓峰,谷丽.浅谈建筑设计与建筑设备设计的配合[J].煤炭技术,2003(2):64-65.

[2] 黄珺.建筑设计的追随——浅谈适用、经济、美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5(3):25-30.

[3] 邢紹毅.建筑设计中应引起重视的防疫和健康问题[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3):68-69.

[4] 柳学军.建筑设计创作中的“形”与“式”[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4):40-42.

[5] 邓明波,徐佩瑛.论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与科学发展观[J].重庆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郝彦林、男、1 975年2月、助理工程师、工作于红旗渠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王相朝、男、1986年6月、助理工程师、工作于红旗渠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郝彦林 王相朝

生态文明视野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所需品、住房条件、城市化建设水平等方面都要求越来越高。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推进下,我国对建筑行业也提出了绿色发展和环保建设。将绿色建筑设计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还能提高建筑质量和性能。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规划,高层民用建筑也随之增多,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融入到绿色建筑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更好实现绿色发展的表现,同时也能缓解建设用地紧缺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层民用建筑的绿色发展和节约环保,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对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和发展的作用以及怎样更好地将绿色建筑设计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 绿色建筑 应用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日常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不断地将绿色建筑设计观念融入到了现在的建筑设计中来。相对其他的行业来说,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较大,对自然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将绿色设计和发展带到现代的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我们的设计人员要合理高效地将绿色和建筑设计相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不断优化建筑的设计布局,充分的利用资源,减少能量的消耗和浪费,可适当采用一些新型的环保材料,提高高层民用建筑的绿色发展和节约环保,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从而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绿色建筑设计对高层民用建筑发展的作用

1.1 使高层民用建筑的环境更加舒适

将绿色建筑理念设计运用在高层民用建筑中,可通过合理高效的设计手段和技术方法处理建筑空间的分布和建筑材料绿色化及合理化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尽量避免室内通视和建筑对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居住人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心情舒畅,同时一些建筑材料绿色化及合理化的使用,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排放,减少对人体身体的影响,尽量保证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视野广阔的居住环境。

1.2 使高层民用建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将绿色建筑理念设计运用在高层民用建筑中,我们的设计人员首先要充分的了解绿色发展理念,在建筑的图纸设计、地址选取和楼层高度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通风状况、光照强度、每年的降水情况、温度变化等情况,同时考虑建筑材料的性能问题、质量是否安全等方面,从而保证高层民用建筑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增加住房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1]。

1.3 使高层民用建筑和自然环境更融为一体

将绿色建筑理念设计运用在高层民用建筑中,也就是在高层民用建筑中融入很多的绿色发展,建筑行业十分的消耗资源,影响自然环境,设计人员要合理高效地将绿色和建筑设计相结合在一起,利用好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光照、通风等,优化建筑的设计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能更好的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使人和自然的更和谐发展。

2 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更好地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

2.1 选取高层建筑地址

高层建筑地址的选取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设计人员在作出选择前,除了要充分了解绿色发展理念,还要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通风状况、光照强度、每年的降水情况、温度变化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实地考察,提高相关的数据报告和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附近居民的居住反馈信息,多方面比较和分析来确定高层建筑地址的选择。高层建筑物地址的优化选择,不仅能避免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

2.2 光照和通风的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对光照、通风的要求比常规建筑要求更高,在光照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先进行合理的计算和模拟,尽量保证建筑物之间距离的最优化,从而保证自然光照不能被阻碍物遮挡到,有充足的光照,满足居住环境的通透性,光亮性,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通风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南北彼此对流通风的原则,保证居民居住环境更好的实现冬暖夏凉,环境更加的舒适安全。除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外,设计人员还应该将该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和温度变化,全面光照时间等因素考虑在内,不断的优化窗户的设计,如窗户的大小、朝向、材质等,尽量最大程度的保证居民对光照和通风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居民的舒适度和体验感[2]。

2.3 节能保温技术

除了光照和通风能提高居民的舒适度和体验感之外,居住环境的保温性能和建筑设计是否节能也是影响居民舒适度的一个主要因素。设计师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节能保温,要尽可能的选择一些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保证居住冬暖夏凉,对于外墙、房顶等的设计,要使用性能和质量高的材料,保护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居住环境的采光条件、通风和保温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房屋的使用寿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2.4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推进和号召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将绿色建筑设计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环保,同时还能提高建筑质量和性能,随着目前高层民用建筑的增多,我们更应该将绿色建筑设计融入在建筑行业中。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靠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维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破坏植被,水土等,要实现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充分体现绿色设计,绿色建筑和资源的合理化使用,例如,在建筑物和居民生活区,为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增加居住的舒适度,可以在其周围实施绿化,种植一些树木和好看的花草,还可以引进溪流,建设草坪等。

2.5 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

随着绿色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环保技术有着很大的提高,居住环境的采光条件、通风和保温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房屋的使用寿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设计师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秉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可能使用环保型材料,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充分考虑住房的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居住安全舒服等问题,不断满足居民的需要,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从而满足当今建筑绿色环保发展的需要。

3 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和趋势来看,绿色环保发展是建筑设计的必然发展,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是顺应我国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将绿色建筑设计融入在建筑行业中,特别是对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设计师要充分的了解绿色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设计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尽可能让居民有好的居住体验,同时还要保证节能环保[3]。

参考文献

[1] 韩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饰,2020(01):89-90.

[2] 易文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探析[J].智能城市,2019,5(17):67-68.

[3] 李晓斌.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6):96-97.

作者:李雪军 张瑶瑶 董璐

生态文明视野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3:

《道德经》自然观下大学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途径探析

摘 要:本文考察《道德经》的相关哲学理念,从生态文明的视野下总结道家的自然观理论,从认知体系、内在要求、方法论三个维度把握,并且从这三个层面给出《道德经》自然观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上的建议。

关键词:《道德经》; 生态文明; 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具体落实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时,我们需要广泛吸取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经验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时也不应该遗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有益于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想。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生态文明思想,既可以赋予传统思想新的价值,有助于文化发展,同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从传统中挖掘也更易于教学和接受。因此,本文选取传统思想中的道家思想为例,探析落实生态文明观建设的可能途径。

一、《道德经》自然观概说

1.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自然观认知体系

“道”是《道德经》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道”在道家的哲学认知体系中是天地万物之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并且“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被道家赋予了宇宙母题的性质,而道家又同时指出“道”的运作规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放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予以观照,“道”——这种宇宙母题的自然属性便拥有了极高的思想地位,因此,遵循“道”的自然观便成为道家思想认知体系中重要的部分。

“自然”是道的基本運行规则。“自然”在道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如其所是”,就像王弼所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2]”。由此可见,”道法自然“所强调的“道”不仅是一种万物起源的母体论思想,而且要能够依乎万物本身所是,并且来滋养万物,推动万物的运行,这便赋予“道”更深刻的生态文明意蕴。“道”既有作为起源的母题性质,而又“道法自然”,体现了自然为一切事物根本的观念,把自然的地位提升了,同时“道”又“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既强调自然也强调了万物,体现出一种对万物“如其所是”存在的尊重意识。

在上述“自然”或者说“如其所是”为核心的生态认知体系之下,《道德经》进而提出了相对应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论、方法论。

2.少私寡欲——道家自然观的内在要求

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具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限度,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限度的问题。在此,道家的自然观认为,“道”所代表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只要人类能够依照自己天性行事,就不会僭越自己的“道”,去触及自然界承受能力的限度,而自然万物若也能这样“如其所是”,那就达到了道家哲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可以发现,在道家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冲突,事实上是一种双向的伤害,既不能让万物“如其所是”,也不能让人本身因其自然,所以道家进而提出的内在要求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类如果能“少私寡欲”,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这些伤害。

“少私寡欲”的内在要求对于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此观念所牵涉到的已经是一个生态“极限”思想的雏形。工业时代以来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人类日益膨胀的需求趋势下,对自然界“极限”的无视和跨越导致的,“少私寡欲”意味着一种克制,不过需要反思的是,克制是否一定意味着对人类利益的损失,实际上自然的承受限度在被突破之后,往往也会对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严峻后果,“少私寡欲”反而成为了一种人类的自我保护行为。

3.无为——道家自然观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的“无为”并不是意味着不为,而是“不干扰、不妄为[3]”。在《道德经》的话语体系中,“无为”是作为一种相对概念,相对于“为”提出的,“为”是一种积极介入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指在政治功名之上,道家认为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而若能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这里的“为”所投射出的概念就是过度伤害自然,因此“无为”也就不是不为,而是一种尊重自然生态“极限”的方法论了。

考察“无为”这一方法论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蕴含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无为”反而应当是有取舍的“为”,在面对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这些生命上的尊重和不伤害,在面对自然环境上则要维持其生态稳定,引导生态发展繁荣,既符合道家自然观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规律,也是符合生态文明理论的补偿性原则。

二、《道德经》自然观启发下的大学生生态意识提升途径

《道德经》自然观所呈现出的认知体系、内在要求和方法论是相辅相成的,遵循道家的自然观,必须将三者放到同等的高度之上,予以系统的把握。在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构建时,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来提升,同时,承担教育义务的学校和富有受教育义务的学生都是生态文明贯彻的重要一环。在这三个方面入手之时,应当分别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两个层次分别实践。

1.认知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知识学习

认知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校引导为主,在学校的引导下教育《道德经》自然观的体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领会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为主,要求发挥课堂和课后两方面的作用,课堂上应利用思政课,而课后应当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道德经》自然观体系实践最有效的方式,这要求思政教师充实教学知识,在充分了解《道德经》自然观的基础上,发掘其中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提升实际的部分,用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语言阐述。同时要创新教学方法,不能以《道德经》自然观直接灌输,这不仅不利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思政教师应当从现实中所遇见的生态问题入手,避免空谈理论,着力于在实际生态问题的解决中给学生提供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利用《道德经》自然观去面对。

生态文明认知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发挥课堂作用,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环境的建设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知生态文明之美的同时,培育起生态文明保护思想的种子。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大校园生态建设的投入,重新考察校园设计,调整绿化布局,制作可供观瞻的绿地环境,而在细节上,建筑设计、电力供应等方面,也应当使用环保材料、清洁能源。也要发挥宣传的作用,将学校在生态环境上的成就宣传出去,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2.内在要求的树立——价值观培养

在认知体系的构建时,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就自然有所生长,这时应当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作用。大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有三个维度,首先要熟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我国生态环境仍面对的问题,同時意识到生态问题与个人的密切关联,其次要深入体会《道德经》自然观精神,把握生态问题的实质内容,从思想的高度俯视生态所面临的危机,最后还要学习生态文明保护的相关知识,为生态文明保护实践学习相关方法。

这些层面要求大学生应当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还要主动全面地了解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自觉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视频,也应当主动参加相关讲座活动。

3.方法论的践行——生态道德实践

方法论的践行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学生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而学校也要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学生的维度上,生态道德实践是上述认知体系建构和内在要求树立的最终落脚点,而《道德经》自然观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大学生应当到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上践行,首先在校园生活中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不踩踏草坪,离开宿舍关闭电源,节水节能等等;在社会生活中要积极宣扬生态文明保护的观念,譬如可以在网络上发表《道德经》自然观和生态保护的相关言论,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譬如可以在出行时选取公共交通工具,饮食不浪费,也可以参与相关志愿者活动。

在学校方面,应当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际中体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道德修养。学校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也可以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去引导。在社会实践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文明保护宣传,参与校园生态建设的志愿者项目,也可以带领学生考察相关生态保护效果突出的景区等地,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榜样作用,组织生态知识竞赛或生态文学阅读、生态摄影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给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相关证书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结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道德经》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利用,这不仅是传统文化寻根的自觉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事业的重要部分。《道德经》所蕴含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无为”等思想具有朴素的生态哲学,其中拥有相当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当今生态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之际,如何利用《道德经》的自然观,并且让大学生群体自觉的实践,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号:2020NFUSPITP0774,指导教师:张兴春)

参考文献:

[1]道家.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楼宇烈校释.道家道德经注校释([魏]王弼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3]陈鼓应.道家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作者:张驰

上一篇:学习部上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销售职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