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教职工体育文化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荷为媒,实施“荷教育”,坚持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个性,遵循教育规律,从办学思想、校园环境、课程建设、教师队伍、课堂改革、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学校特色育人模式,培育荷品少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福州大学教职工体育文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福州大学教职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1:

独辟蹊径谋发展 特色教育铸品牌

长乐高级中学地处长乐市区东隅,西畔汾阳溪,北倚六平山。校园依山而建,学校占地面积50616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校园草木葱茏,花木扶疏,曲径通幽,布局错落有致,被誉为“花园式”学校。其前身是长乐师范学校,创办于1952年,为适应教育形势发展要求,2001年更名为“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

长乐高级中学秉承长乐师范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吸纳几十载的文化精髓,以“办学模式特色化、教育质量精品化、校园环境盆景化”为发展目标。改制后,教师们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学校慢慢步入正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逐步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以来,市政府先后投入2500万元,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使学校的教学设施日臻完善;2010年完成了塑胶跑道的建设,方便了师生的体育锻炼;2011年新建了1634平方米的教师公寓及2676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改善教师、学生的生活环境;2012年,学校又完成了4569平方米的新教学大楼的建设,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学校还对原来保留的办公大楼、科技大楼、演播厅等建筑物内部进行统一规划、维修,大大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这些优良的建筑,完善的设施,都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约1300名;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学历均为大学本科以上,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53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中学新课程课堂结构改革中学生资源利用研究》的子课题——《怎样构建中学讲、练、导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已临近结题。学校2007年11月通过了省三级达标校验收,还先后获得福州市文明学校、福州市绿色学校先进单位,长乐市文明学校、长乐市创安先进单位、长乐市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现在,学校正朝省二级达标高中校的目标迈进。

几年来,长乐高级中学在狠抓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根据学校艺术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点,瞄准艺术特色教育的目标,制订了特色教育实施方案、训练目标、管理办法等,在课程设置、具体措施等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为了办好艺术特色教育,一方面,学校加大投入,对原有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琴房进行整修,同时,还添置了13台钢琴以及一此音乐、美术课程所需的专用器材,为更好地开展艺术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另一方面,学校成立专门的艺术班,平时经常请一些音乐、美术专家到校进行讲座与指导,还针对艺术班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弱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学科的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补缺补漏,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一些有潜力的艺术学生外出进行专业进修,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获得了喜人的成绩,近4年来,学校体育、艺术特长生本科上线近200人,其中,2012年有14位艺术类同学被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录取。

(长乐高级中学办公室 供稿)

福州大学教职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2:

实施“荷”教育培育“荷”少年

【摘 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荷为媒,实施“荷教育”,坚持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个性,遵循教育规律,从办学思想、校园环境、课程建设、教师队伍、课堂改革、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学校特色育人模式,培育荷品少年。

【关键词】“荷”教育; “荷”少年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面发展理念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但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重分数而轻德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注重学生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道德情感的教育,人文涵养的缺失让学校教育得不偿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实施“荷”教育是学校本土文化的自然生成,学校原名“荷池小学”,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学校依畔锦绣湖,荷塘清清,翠柳依依;所在社区原有荷池,学校新址另设荷塘,身临其境观荷景,学荷意,从中悟荷道,感荷情,树荷品,显荷韵。学校在“荷”教育的构建与涵育过程中,要求全校师生从感悟荷花高洁品性到引领儒雅行为,乃至形成文化力,最后凝练成精神品质。

一、营造“荷”教育环境,感受“荷”之美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秉承“厚德、乐学、践行、创新”校训,推崇“博学健美、快乐成长”办学理念,努力营造“和谐雅致、清新质朴”的校风、“纯洁淡雅、品高立教”的教风和“活泼博雅、生动睿智”的学风,在实践与总结中提升,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营造荷雅育人环境,感受荷之美。

1.学校建筑以“荷”为主题

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富有闽南特色和现代气息。主题建筑以“荷风楼、荷雅楼、荷颂楼”命名,源于诗经的“风、雅、颂”,建筑主体立面红色基调寓意“映日荷花别样红”,楼房两边呈现尖顶形状,象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寓意多出人才,学校大门横拱连书寓意“书香校园”,从空中俯看像一把古琴,象征琴棋书画,寓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突出“荷”教育的物质化、可视化特点

校园内文化布置,以荷为主题,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荷”文化的构建与涵育过程中,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致力于环境文化、社团文化、书香文化、课程文化的共同打造。通过开展“最美班级”“特色中队”的创建活动和以“温馨教室、文化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十个一”,使班级文化成展示美德、激励上进的阵地,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促进良好“三风”的形成。

3.构筑环境的内涵教育

学校的校徽由本校教职工创作,结合荷元素,主图案既像荷花绽放,又像翩翩起舞的少年。创编校歌《映日荷花 迎风绽放》,体现了益海学子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創办《小荷》校刊,创作吉祥物“荷花莲儿、蜻蜓飞飞”,设计主题石雕群,意寓“小荷才露尖尖角、荷香满堂、面向未来”,构建“清水出芙蓉”的清新儒雅的艺术环境和文化内涵。

二、开展“荷”教育活动,彰显“荷”之彩

主题教育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力求培育全面发展的荷品少年。

1.主题实践彰显“荷乐”

少先队主题活动是德育的主渠道。我们通过与“福海粮油”企业共建,实地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验劳动技能;与泉港区义工协会共建,组织小雷锋社团成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爱心;与福州大学共建,携手开展“为爱护航”暑期夏令营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既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劳动技能,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2.校园活动彰显“荷趣”

学校结合校园四大节,开展“荷之韵”艺术节、“荷之竞”体育节、“荷之颂”读书节、“荷之技”科技节,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清新儒雅的荷校园文化。

3.社团活动彰显“荷情”

学校的小雷锋社团被评为泉州市“百佳社团”,小雷锋社团的成员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到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定期到清源庵去照顾孤儿,为他们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这些活跃在校园和社区里社团成员,已经成为孩子奉献社会、自觉成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推进“荷”教育课程,丰富“荷”之韵

“荷”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办学思想的依据,从课程目标的制订、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

1.开发荷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在原有感恩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荷”教育思想,开发“荷”文化校本课程,分为低段《小荷印象》,中段《荷塘七彩》,高段《清塘荷韵》,三个阶段分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了置不同的内容。一、二年级课程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荷花,了解荷花的生长习性,感受荷花的美,初步了解“荷”与民间的传说;三、四年级课程主要内容是掌握荷花翻盘、分藕、种藕种植的技术,感受劳动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快感。撰写观察日记,进行绘画写生,记录荷花生长、开花的具体过程,了解荷花一个周期的变化,感受生命的价值,了解荷花与名人故事;五、六年级课程内容是掌握莲子繁殖技术、欣赏古今关于“荷”的诗文名篇、名画,感受“荷”赋予的深厚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创作与荷花有关的艺术作品,提高了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三个阶段呈螺旋上升趋势,让学生的情感由内到外、循序渐进地受到感染。

2.构建“荷”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从三个层面来构建课程体系:第一层面为学科基础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好每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层面为校本特色文化课程,把感恩教育作为“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一套1-6年级的感恩教材,开设感恩队课、感恩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会感恩身边的人、事、物;第三层面为特长彰显课程,依托兴趣班向学有余力和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开放,有古筝、拉丁舞、乒乓球、足球、书法、科技制作等。三个层面的课程像台阶一样引领孩子们不断向前、向上,演绎出荷园里的孩子“积小德成大爱,积小识成大智,积小创成大慧”的独特学习生活。

3.丰富学科文化拓展

学校在课程文化活动建设中注重学科拓展活动。语文学科分年级通过颂荷诗歌、讲荷故事、搜荷知识、写荷日记、比荷征文;书法科通过撰写荷品百字文;美术学科通过画荷画、做荷手抄报;音乐学科通过唱荷歌、跳荷舞、弹荷曲;体育科通过跳荷韵律操;科学学科通过种植、观察、收集资料、做科研报告等不同形式感受荷的魅力,为培养荷品少年奠定基础。

四、构建“荷”生态课堂,感悟“荷”之道

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打造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即民主化、情境化、简约化、和谐化,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教学的研究,追求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

1.构建“十里荷香”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办学“荷文化”聚焦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推广课题成果,构建“十里荷香”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生态化”教学,以学生的学力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深度及广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荷香十里,麦穗两畦”的教育愿景。

2.打造荷洁教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教师感荷情,悟荷道,形成圣洁儒雅的精神品格,并付诸于教书育人实践中。聚焦课堂,积极落实“十里荷香”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生态化教学。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可持续發展打下扎实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低负担高效率的教学之路,大力进行生态课堂教学的研究,推广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五、实施“荷”多元评价,培育“荷”少年

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荷品少年要具备正直、纯洁、谦逊、高雅、博学、健美等良好品格和情操。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个性化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学生健康成长记录卡(一生一卡);重视创新奖励机制,在校园四大节中评选才艺之星、书香少年;结合学生学业情况,评选进步之星、益海之星;依托德育主题开展雏鹰争章等活动,设立“荷花奖”,奖励这些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荷品少年,深入挖掘荷教育丰富内涵,培养“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荷品”少年。

“荷教育”的实施是对教育本质的追寻,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等多层次、多方位,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师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构建圣洁儒雅的新型学校文化,形成“一荷一世界,千荷千芬芳”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厉宁.让教育溢满乡土芬芳——山区乡土资源的园本化开发和利用[J].山东教育,2012(Z3)

[2]杨善军.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生命力之源[A].教育学.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年7月)[C].2018

(本论文系2018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下的“荷教育”初探》(课题立项编号:FJJKXB18-561)的研究成果。)

作者:蔡庆辉

福州大学教职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初探

摘要: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等新形势的影响,有着与过去不同的特点,且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几点思考:建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寓教于乐的立体型模式;建立引导与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建立点面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开放式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重要性必要性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勇于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有些已跟不上当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比如,理论教育机械呆板、空洞乏力;工作方式和手段单一,没有发挥好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高校学生数量与政治教辅人员比例显著失衡,工作效率低下等。现有的工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这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更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建立新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几点思考

1.建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以一种难以抵挡的神奇力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运行、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各种信息资源快捷方便地展现在人们的眼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文化传统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要做好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发挥网络这个崭新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建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互联网”建设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既有共同目的,又各有利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限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受软件、硬件等条件限制。但网络不是万能的,绝不能用网络完全代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如,一场生动活泼、意义重大的报告会所产生的“效应”,是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无法实现的。所以,在利用网络信息化现代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忽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应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功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动力。

2.建立寓教于乐的立体型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能否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是能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关键。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建立立体型的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一是动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骨干组成群众性政工队伍,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二是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规划,做到既有长远计划,又有近期安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坚持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和生动化。因此,要在增强教育性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娱乐性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建立寓教于乐的工作模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和支持。三是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力争覆盖到宿舍、课堂、网络及课外活动,覆盖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学校可组织人员收集一些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料制作成电化教育专题片作为思想政治课的辅助教材,这样更可收到直观生动、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同时,要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修养和人格人品教育,把思想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使其更加生动活泼。

3.建立引导与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现代社会除了带给大学生许多优越的资源和服务以外,也会使部分学生沾染上一

些不良风气和习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如何引导好、服务好”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做文章,建立起引导与服务相结合的沟通模式。首先,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和使用各种信息,并了解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完善自己。其次,要加强对各种信息渠道环境的监管,主要是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利用和发挥网络环境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功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伦理教育,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最后,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图融入一定的意境中,通过环境、氛围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引导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构建和谐校园。如通过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场所;通过校园的绿化美化,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的宣传,学校传统、校史、校风教育等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受到教育。

4.建立点面相结合的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又是由若干个不同个体组成的学生。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人素质、社会经历、经济条件、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差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特征、心理发展规律、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等情况,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使用个性化方法,建立起点面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个体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案,选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层次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对全体学生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广泛性,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先进性,带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点面结合起来,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才能做到既有统一目标,又注重不同个性、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因此,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分类处理,区别对待,逐步实施,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道德水平开展教育。否则,“一刀切”、“一锅煮”,急于求成,则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5.建立开放式教育的模式。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形势,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教育,引导他们走向社会,正确认识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开放式教育工作模式。如,开辟校外思想政治工作基地,扩大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社会走访调查活动;举办形势报告会、学术论坛、讲座、演讲等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责任感、辨别力和免疫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科学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举措,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就一定会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流的业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培养、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l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林发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总91).

[3]孙庆斌,姜洪斌.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7-8),(总604、6O8).

[4]赵杰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J].新西部,2009,(04).

[5]杨曼英.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VOL6,(4).

[6]詹加祥.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9,(26)(总558).

作者:王文章

上一篇:学校诚信道德演讲稿下一篇:连锁超市经理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