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产品成本会计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并发现成本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内容,简单阐述了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条件,分析了目前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旨在帮助构建完善的会计和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公用事业产品成本会计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用事业产品成本会计论文 篇1:

基于成本会计视角的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研究

【摘 要】 公用事业产品的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大,其价格高低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支出水平,是促进公用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本定价模式决定了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科学地确定产品成本。《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出台给定价成本的确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文章考察了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特性以及定价不合理的原因,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成本会计; 公用事业; 产品定价; 成本加成

一、引言

水、电、天然气等公用事业产品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支出水平,也将影响到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所以,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改革是促进公用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公用事业产品定价争论的焦点是成本问题,这是成本加成模式定价使然。恰逢其时,2013年8月份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财会〔2013〕17号)(以下简称“新制度”),对于加强公用事业产品成本核算,统一成本核算办法,提高成本监审效力,保证产品成本信息可靠、完整,科学合理地制定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探讨公用事业产品定价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二、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特性分析

很多年以来,我国公用事业产品缺乏一套清晰、明确的价格管理制度,定价中缺乏一些客观定量的依据,主观定性的成分比较大,常常导致管理部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产生矛盾,彼此抱怨和不满。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产品成本的问题。因此,必须掌握公用事业产品成本的特性,才能科学、合理地对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进而合理定价。总体来说,我国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具有以下特性:

(一)刚性需求易造成公用事业产品成本上升

许多公用事业产品如水、电、煤气、公交、邮电服务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消费具有刚性。作为传统产业部门的公共事业,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公用事业产品的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大,如表1所示。

所以,刚性需求增加时,为了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往往会推动成本的上升,当公用事业产品属于稀缺性的产品时尤为突出。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公用事业产品成本的这一特性更加明显。例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开发并使用成本高昂的地下交通轨道和高架交通轨道;为了缓解用水紧张,不得不寻找和开发更远地区的水源;原油、天然气资源的稀缺性,将会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资源或劣等条件的资源,从而导致成本也越来越高。通常来说,成本的上涨势必会导致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在我国公用事业产品普遍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的情况下。

(二)产品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各地成本不可比性,社会平均成本难以获取

公用事业提供的许多产品往往带有区域性的特征。区域差异性的存在,如资源条件、城市规模、市场发育程度、企业技术水平等,不可避免地导致各地区间的产品或服务成本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差。而且,不同市场区域的产品不能自由流动,如自来水、管道燃气、公共交通等只能在一定地区之内提供。这样同一类型的企业因所处地区不同,导致它们个别成本的平均值并不能够真正代表社会平均成本。

(三)成本项目构成复杂,人工成本偏高

成本定价模型决定了成本在定价中的重要地位。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项目构成比较复杂,其争议性很大。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0〕2613号)第六条指出:“城市供水定价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和期间费用。”期间费用不是直接成本,不应该属于主营业务成本范围。另外,人工成本的核算存在较大的难度。公用事业单位存在人员众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人均薪酬较高等问题,导致人工成本偏高。

(四)影响成本的经营指标难以确定

公用事业在核算成本时往往会考虑一些诸如能耗物耗标准、劳动生产率、经济技术指标、产销差率、超前建设率、劳动定员、管网漏损率等经营性指标。这些指标往往难以确定,有待进一步探索。例如,产销差率可以被用来衡量公用事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是否存在漏损问题。因此,产销差率如何确定就变得举足轻重,指标的度量是按照实际发生数还是按照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否存在?假如存在行业标准,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在计算单位成本时,权数的确定直接受到产销差率的影响,从而最终会影响到单位成本的确定。

三、定价不合理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对公用事业产品的定价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合理的产品成本,导致成本加成模式下定价不合理

多年以来,成本加成模式是我国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即价格管理部门根据企业上报的产品成本确定价格。公用事业在确定成本构成的项目时随意性成分较大,往往会推动价格上涨。当成本构成比较随意时,往往会导致企业额外的费用由消费者承担,如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在有偿使用公用事业产品时,消费者不应该也没有义务为不合理的、不应当归属于产品成本的额外费用买单。例如,若公用事业单位的捐赠支出不构成产品成本,如果会计入账将其作为定价成本,导致价格上涨,则相当于把这笔支出转嫁给了消费者。再比如,作为期间费用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均不是直接成本,所以不应该构成主营业务成本的内容。

(二)国有垄断行业保值增值的业绩考核标准与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矛盾

公用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它们大多数处于垄断行业。国有垄断行业业绩考核的一个主要标准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较高的产品成本是达到该标准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当公用事业运营成本增加时,为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采用成本加成低价模式的公用事业必然会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从而出现成本推动价格上涨,企业倒逼政府提价现象。公共事业产品定价过高势必会提高人们的日常支出水平,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三)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公共服务的成本构成了又一对矛盾

许多公用事业属于公共基础设施行业,其提供的产品往往要求具有耐久性、充足性和超前性。公共基础设施不断追求完善,势必会增加产品成本,最终会导致产品价格和公共财政的支出水平上升,所以必须在尽善尽美的公共基础设施及其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例如,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再生水非要经过除磷脱氮程序,势必会增加初始投资成本,也会推动日常运转成本的上升。

(四)价格机制不灵活

我国公用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往往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故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调整一般与当地政府财政状况紧密相关。公用事业产品如水、电、煤气等是广大群众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关系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不能随行就市,要完全按照价格理论来指导价格的制定是十分困难的。

(五)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针对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阶段制定价格主要依据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就公用事业产品价格而言,目前相关的价格法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待日后进一步补充、完善。第一,公用事业产品价格在制定或调整时并没有明确界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定价依据是完全成本还是部分成本也没有明确界定,从而导致在不同的成本界定情况下,其制定的价格相差甚远;第三,公用事业行业的合理利润率标准亦未明确规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该问题。

四、基于成本会计视角的公用事业产品定价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确定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范围,为定价奠定重要的数据基础

公用事业主要是指为广大群众供应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其产品或服务包括水、电、管道燃气、邮政服务、电信服务、公共交通、广播电视和医疗卫生等。长期以来,我国公用事业行业的成本核算办法主要是当地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由于区域差异性的原因,导致各个地区自行制定的成本核算办法很不一致。这不仅给成本监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直接影响了公用事业产品定价问题。原《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现已废止)只针对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进行了规范,而新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行业范围,包括批发零售业、农业、采矿业、信息传输业、房地产业、文化业等在内的十几个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标准,为我国公用事业科学合理确定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范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而为产品定价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二)对产品成本进行全过程管理,为产品定价提供有力的制定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公用事业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对成本的核算、监控也不够全面,严重影响了产品价格的制定。为了加强成本管理,新制度第四条突出了以下方面:一是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二是重视企业产品成本预算的编制、有效执行以及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考核;三是要建立并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四是树立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理念;五是夯实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所以,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公用事业产品价格,应当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事后算账的工作模式,从设计到销售进行全过程管控,为产品定价提供有力的制定依据。

(三)引入多种归集分配方法,使产品成本核算和定价更精确

一直以来,我国公用事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采用单一的分配指标。例如,仅仅使用工时、分配率等往往容易造成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不一致,成本核算比较混乱、随意,不精确。新制度引入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有效地借鉴了国际会计的先进方法,为产品定价提供更为真实、详细的信息依据。

(四)加强成本审核,使价格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

新制度对原来的成本项目进行了重大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汇总并整合了以前分散在不同会计科目中的直接成本费用和间接成本费用,不同企业对同类产品的核算内容也进行了统一。这些规范将为成本审核提供依据。例如,原办法规定工业企业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时,一般应当设置五个成本项目,即“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新制度则整合为四个成本项目,即“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新制度关于“直接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原办法中“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开发的辅助材料”,而新制度则定义为“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这些新的变化都有助于加强成本审核,主要是检查和监督成本的发生、归集、分配,以及成本计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帮助公用事业建立和完善成本约束制度,夯实产品定价基础。

(五)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成立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

目前许多公用事业产品具有垄断性,如果社会平均成本仅由少数几家企业个别成本的均值或独家经营的个别成本决定,势必会造成产品定价的不科学性,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成本监审也会存在困难。基于此背景,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划定定价成本的合理开支范围,有助于促使公用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保证产品定价的科学性。为了保障标准成本制度的推行,建议具有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单位成立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有助于加强检查监督企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且可以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成本方面的工作,从而确保政府定价的合理性。

(六)将成本控制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标准

要保证标准成本制度的推行,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公用事业单位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使定价成本管理朝着集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其中一项可行的办法是将公用事业成本控制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比分析成本指标,检查公用事业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评价成本控制效果,将考核结果与其薪酬和干部任免紧密挂钩,目的是为了强化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意识,落实标准成本制度,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有效控制产品成本水平,进而为合理制定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价格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肖兴志.中国公用事业规制改革模式的总体评价——兼论下一步价格规制改革的基本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8):17-21.

[2] 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广州市物价局课题组.大城市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改革思路研究[J].中国物价,2001(11):20-29.

[3] 苏容招.公用事业产品定价成本监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1(4):49-50.

[4] 孙丽虹,刘长翠.国有垄断行业成本约束动因与机制: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11(12):125-131.

[5] 李群智.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的成本监审[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3):19-21.

作者:刘永泽 况玉书

公用事业产品成本会计论文 篇2:

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并发现成本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内容,简单阐述了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条件,分析了目前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旨在帮助构建完善的会计和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 财务管理 体系构建

作业成本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出的,并迅速被各企业引进,作为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将成本管理与生产作业紧密结合,将作业作为成本的核算对象,根据资源的消耗情况以及成本占用看作是成本的积累,从而得出生产产品最终需要用到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对产品指导流程进行了几个阶段的区分: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按照需求分配到部门中去;第二阶段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会用到的再造费用分配给产品本身,并直接追溯其资源动因;第三阶段计算对象需要花费的总成本。因此,要想在会计体系构建中完善成本管理,必须了解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环境。

一、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在会计管理中的弊端

(一)成本管理系统的不兼容

目前许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通常是使用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的,因此在管理手段以及制度建立上还存在着一些滞后性特征。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对作业成本的管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只对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进行管理,现如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还应加上对机械消耗成本等隐性成本的计算,保障会计系统能够有效将作业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开销合理记录。目前,并不是每家企业都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因此成本核算工作重复的现象大量存在。另外,由于成本核算在内容上的缺失,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制定是没有一个有效的依据,導致制造环境与成本管理方法不匹配,阻碍了成本决策的失真性。

(二)ERP软件应用的之后

上世纪末,我国几家软件公司相继开发出了ERP软件,帮助企业在进行生产运营时能够合理制定决策。目前,这种模拟沙盘技术主要有金蝶、用友等,都已近成功应用于大型企业中。然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有效改进,仍旧希望使用传统的预测方法来进行作业计划的制定,对ERP这类先进技术呈现出抵触情绪。这样一来,企业在供应链发展以及市场环境变更的背景下,物流财务管理力度季度下降,财务信息管理失去动态反应功能,不能够及时对企业的财务资金活动情况进行监管,阻碍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三)传统管理的制约

传统成本财务管理中,是按照员工在工时上的分配来进行成本管理的,但这种管理模式只适用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经济情况比较稳定,市场变化速度不快的背景中,那时企业对产品信息管理并没有太高要求。但在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下,产品生产无论是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设计费用还是宣传费用,都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发生变化,影响产品成本基础。这种传统计算方法被称为“制造成本法”,虽然能够反映出资源消耗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但在定量方面仍旧存在许多弊端。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

(一)现代化产品制造

现如今,信息化、电子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随着企业在生产方面自动化程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使用机械设备代替原有的人工操作。这种改革看似节省了很大部分的人工成本,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益处,但是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无论是在购进还是维护方面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生产成本方面单一的使用工时来进行计算是极其不科学的,严重时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规划以及发展方向设定的有效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步伐越来越快,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成本上尽量压低,以优质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来达到对竞争者的压力,保障成本信息的有效性。

(二)及时制生产模式

现代化生产管理中,及时制的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企业争相追逐的目标。及时制生产指的是用适当的时间,生产适当的产品,保障在完成生产额度的情况下不会浪费所需生产成本。另外,“零库存”这一概念也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概念,在成本管理上起着重要作用。经研究,产品在企业内存放的时间也是会产生一定量的成本消耗的,因此企业要尽可能的保障库房内产品数量最小。对于库存而言,尤其是一些需要定期进行维护或是保养的产品,在企业库房内存放得越久,在成本上就浪费得越多。因此,企业在生产中应做好合理规划,可以采用ERP沙盘对生产运营做出规划,保障产品实现“零库存”状态,即生产出的产品可以快速卖出。另外,及时化生产可以保障企业在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不会有产品积压的压力,以创新来抢占市场份额。

这样一来,企业在成本财务管理上不会有大量产品积压的状况,有效保障了作业成本,缓解传统生产模式造成的作业链中断现象,让成本管理更具有效性。

(三)避免信息失真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信息的真实有效是保障成本管理有效开展的基础。在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规范,进行合理的信息管理,在产品最终成本的计算上将各生产环节产生的机器消耗、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列举出明细进行汇总。这种信息处理方式能够有效保障财务管理者了解到陈品生产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函数关系,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

另外,信息管理还应注重时效性。现如今市场信息千变万化,采购人员对市场产品的报价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发生改变,因此财务管理应注重信息的时效,把握原材料关卡的成本管理,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应用。在信息管理方面,现如今使用最多的是ERP方法,通过将企业产品生产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统筹让成本达到最优。

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优化策略

(一)改造制造成本法

要想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必须用作业成本法替代传统的制造成本法。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这一概念有效将制造成本法中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解决,并加强成本信息管理,保障企业在核算财务成本中不会产生漏洞,造成一些成本的漏计,导致信息失真现象发生。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应该将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变为以作业为中心,根据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各类资源消耗来保障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将资源消耗看作是成本之间关系的结合,保障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二)结合管理会计基础

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其管理对象除了产品制造本身的原材料成本,还应包含作業成本。在会计管理中,作业管理不部分信息不应放在财务管理职能中,生产环节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的作业成本信息都属于可控信息,以动因来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作业归属作为成本分类依据。为成本控制提供可能性。

(三)扩宽管理视角

使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成本的管理,其管理对象不应局限于传统管理中的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管理,还应将重点放在产品作业流程、生产机械损耗、客户维护费用、作业成本费用等。这些对象极大程度的扩宽了管理范围,让财务管理更具有效性。另外,管理范围的扩宽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供应链管理,让生产流程效率极大提升,减少因客户信息变更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结论:使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管理对象的各层次控制,还能够发挥生产环节的优势,合理进行资源配置,让成本消耗最低,从根本上保障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孟祥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管理会计体系设计.燕山大学.2009.

[2]贾艳丽.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时代金融.2012(03).

[3]李丽娟,宋永梅.作业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公用事业财会.2012(01).

[4]胡国强,贾剑锋,李淑花.作业成本制对传统成本管理会计的影响.四川会计.2008(06).

[5]贾福财,杜亚芬.在管理会计中应用作业成本管理法浅析.农金纵横.2008(02).

作者:范超春

公用事业产品成本会计论文 篇3:

浅析水务行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人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投入。在水务行业,先有2015年发布的《水十条》为方针,后有2016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全国性的开启了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考虑到各地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大额投入,本文强调了水务行业迫切需要科学、系统和规范的成本控制模式,通过成本核算和项目核算的角度分析了水务行业不完善的成本特点,提出了可行的成本控制模式以及从内控角度加大行业管理。

【关键词】水务行业;成本控制;运营成本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发布《水十条》,将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我国水务行业基本处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情况下,既要考虑民生问题又要顾及到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施合理的成本控制成了一大难点,因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也造成了标准难以统一,待商榷的问题有很多。

一、水务行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全面推行河長制,从法律层面提出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各地方政府已全面启动推进中小河道的综合整治。根据上海《关于明确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有关项目的通知》(沪水务〔2016〕1751号)列出的中小河道详细清单,统计得出一共155个项目,总投资概算高达101.59亿元。这些项目的具体实施落实到市属水务集团、各区县的城建公司等,而如何保证在专款专用的同时,又高效的管理好公司运营成本是水务行业的企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水务行业的企业常年面临着既要承担地方政府赋予的服务职能和行业监管职能,又要兼顾一家常规企业需要维持的良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从资本结构角度,国有股份长期占据水务行业企业的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拨款或财政补贴的现象在水务行业屡见不鲜。

无论从外部严峻形势考虑,还是从内部完善管理角度,都应该对水务行业实行行业内普遍可行的成本控制,防止高额的投资概算浪费财政资金,避免企业滞留大量的货币资金在自己账户,加强公司内部管理的高效性,从而全面的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该行业的企业成立的初衷——运用公司管理的模式,更科学、高效的让政府资金服务好人民群众。

二、水务行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成本结构项目复杂

成本监审的范围、成本类别和约束指标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模式。例如,《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0]2613号)提到“城市供水定价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和期间费用。”《上海市污水处理成本规制管理办法(试行)》(沪水务[2016]660号)提出“污水处理总成本由污水输送直接成本、污水处理直接成本、污泥处理直接成本、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组成。”在成本审核过程中,期间费用的认定相较于直接生产成本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约束指标可以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但还无法就工艺性质来追踪其合理性,或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去更合理的确定标准。

2.人工成本核算不标准

公用事业普遍属于传统行业,其办公生产环境自动化率不高,“十三五”期间将实行工业自动化全覆盖,逐步替代人工。而在此之前,人工成本的核算问题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水务行业内,例如,泵站与人员配备的标准只在《上海市排水泵站、污水厂设施运行维修估算指标》(上海市排水管理处2013年)出台过标准后再无更新,因此政策法规不及时更新、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对公共事业的人工成本核算造成一定困惑和压力。

没有精细化的设施量标准,就无法精确配比单位设施量的人员需求上下线。无法直观的统计人员费用就导致大量的运用主观经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去分摊人员费用。除却直接人工的统计需要科学化、标准化,公司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是应该纳入水务行业的成本控制范围内,还是企业从盈利中自行消化有待商榷。大量的水务行业企业是亏损企业,无法自行消化管理人员成本,所以如何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分摊标准,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具有法律效应的指导意见。

3.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差异

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基建投入密不可分,造成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方面,无论是账务处理还是成本监审角度都有困惑。

《定价成本监审一般技术规范(试行)》(发改价格[2007]1219号)(以下简称“定价成本监审”)规定“全部或部分由政府补助或社会无偿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其折旧原则上不应计入定价成本,但后续支出可以计入定价成本。如政府允许计提折旧筹集更新改造资金的,该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计入定价成本,但应当在定价成本核定表中单独反映。”

随着城市扩容发展,“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政府运用全国各大城市的政府投资融资平台(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向银行贷款为公共事业建设投入前期建设资金,因此在区分政府投入部分和企业自筹部分的界限很难划清。虽然定价成本监审规定的只是定价模式的处理,但在实际账务处理时,也有大型水利项目(例如,上海市“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按此原则计提折旧,即政府投入部分不计提折旧,银行贷款部分计提折旧。所以,全国各地区由于水利设施投入资金差异化较大,对待折旧计提问题也有操作上的差异。

4.不同地域的基础设施巨大差异化

2015年出台的《水十条》要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到2017年,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于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诸如此类的新形势下新要求,无疑将增加水务行业的建设资本金投入和运营维护成本,但全国不同地域的情况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直辖市、省会城市的任务时间更紧迫、质量标准的要求更高,故建设资本金投入大,与地级市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区别,很难形成统一的成本控制模式。

以上海为例,中心城区投入三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石洞口、白龙港和竹园)高达162亿元,另开工建设泰和污水处理厂总投资近63亿元、虹桥污水处理厂总投资在44亿元左右。如此高额的总投资让上海的水务集团形成专业的项目建设公司来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此做法在全国不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地区的水务建设与运营是在一家公司进行,如何解决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和维护成本的合理利用面临巨大考验。又因,老城区的合流排水系统与新建城市的雨污分流制特点不同,故将运营成本中较难切分的合流制成本或期间费用形成统一的分摊模式在现阶段有难度。

三、加强水务行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1.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联合行业专家,研究出台一套科学且具有法律约束的成本控制指导意见,再有地方部门因地制宜的出台实施细则,将不仅对水务行业的企业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且将形成中长期的数据积累,从而在展开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效益对标时有了科学依据。

第一种可以结合企业近3-5年的经济指标和财务指标,对企业相关的成本科目、经费科目和工程进度等一系列栏目进行范围约束,制定相应的激励奖惩制度,既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又能长效保障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第二种可以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基础设施企业的管理,采用价格上限规制。定价的基础不仅要考虑到前期投资、还本付息、运营成本等企业存续必要的支出,还要为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留有合理的利润。由于我国公用事业长期处于政府主导和企业较低的管理水平,一方面没有准确的历史数据做定价支撑;另一方面也没有中长期的滚动预算机制,不合理的定价会造成企业的非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到社会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所以目前全国仅有电力行业实现了电价定价政策,而水务行业仅有上海市的水务集团实行了自收自支的经营性定价收费模式。

2.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管控

由于水利行业涉及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造、运营和维护,对于项目资本金需要实行专款专用和专项审计。从项目的立项到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都需要第三方审计事务所对其进行事前监理,避免发生关联方利益授受招标成功、建造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无法挽回的国有资产损失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大型基础设施的建造过程应有第三方的专业审计进行项目跟踪审计,从而事中监控合理的建设成本,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开或会务费用的发生记入项目总投资。设施建成后亦需要聘请第三方机构做专业的竣工决算审计,再上报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项目的销项。

水利设施的运营成本应进行定期审计,尤其在相应设施量需要配比的定额人员数量上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发生吃空饷的不良情况。从政策角度,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的精神,各地方政府对国资委管辖下公共事业企业出台了一系列薪酬规范指导意见。举例,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综合计划处2015年7月下达了《关于本市地方国有企业工资合理增长的操作指引(试行)》规范了六种津贴“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午餐补贴、通讯补贴,节日补助和高温季节津贴”全部纳入工资总额,不再有额外的津贴福利。

3.加强信息化,完善企业运营模式

加大自动化设备的投入,对基础设施实行电脑控制、实时监控和远程信息传输,从而降低人工的低效。建立信息集成化,能做到机械设备的故障及时推送到安全保障部门进行实时抢修;正常运转的机械设备根据科学的频次设定其检修预警,事先预防故障的发生;对老化的机械设备能及时推送信息到工程部、采购部进行大型零部件的更换,从而缩短更新改造的周期。避免高额且没有明细项目的更新改造和大修理频次。

运用成熟的企业办公系统提高水务行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物资的采购、员工的报销和“三公经费”等一些列支出形成内部管控和高效审批,既缩短了时间成本又防止了运营风险。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不仅体现在“十三五”到2020年的规划,如直辖市上海已提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也大幅提到了环境治理和优化,所以水务行业将迎来从水源地开发到污水治理的提标建设等大范围的财政资金投入,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水务行业的企业应该:一要完善内部风险控制,避免项目资金的浪费和闲置;二要建立长效、科学的运营模式以致降本增效;三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多地域联动形成普遍、可行的成本控制指导意见。

这一切都需要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做支撑,抓取大量准确的数据做精确统计,透明、公开的信息共享形成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联动,才能保障机械高效、正常运作,同时让财务数据有直接、客观的统计口径,让成本控制做到真正的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 汪平,苏明. 资本成本、公正报酬率与中国公用事业企业政府规制[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3):47-60.

[2] 邓奎久. 水务集团财务管理[J]. 中国市场,2016(50):137-138.

[3] 劉永泽,况玉书. 基于成本会计视角的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研究[J]. 会计之友,2015(4):81-83.

[4] 许再中. 水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与控制[J]. 中国集体经济,2014(34):127-128.

[5] 苏容招. 公用事业产品定价成本监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海峡科学,2011(4):49-50.

[6] 刘倩. 水务行业上市公司投资前景分析[J]. 江苏商论,2015(14):234-235.

[7]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

[8] 《关于明确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有关项目的通知》(沪水务〔2016〕1751号).

[9] 《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0]2613号).

[10]《上海市污水处理成本规制管理办法(试行)》(沪水务[2016]660号).

[11]《定价成本监审一般技术规范(试行)》(发改价格[2007]1219号).

作者:史立

上一篇:学校上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农机局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