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管理局研究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用事业管理局研究(精选8篇)

公用事业管理局研究 篇1

4月24日,1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班导师刘红祥老师,在教C-204为全体同学开展了一次专题讲座,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就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研究的方法。

刘老师先从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介绍国内外学者在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领域做出的理论贡献,并由此告知同学们相关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视角,针对“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最后,刘老师告知同学们要学会用专业的视角来分析身边的问题,恰当地运用“政府——市场——单位——个人”这一分析框架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公用事业管理局研究 篇2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了适应改革趋势和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支出, 积极应对事业单位的收支矛盾, 深圳自2013年开始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项目库制度, 旨在打造“廉洁、高效、节约、阳光”财政制度。这项制度从理论上可以建立和各个部门职能紧密联系的预算项目分级体系, 可以较好的提高各个部门事权和财政安排的匹配度。其次通过项目库的软件系统还可以从整体上建立完善的部门预算信息, 从而加强预算的执行。另一方面这项制度也可以优化预算的支出结构, 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除此之外, 项目库制度的实行可以设置相应的绩效考核环节, 强化绩效管理。来自社会舆论与人大的监督也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逐步公开化、透明化,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正在趋向完善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例如有的业务没有足够的项目可行性分析, 粗略预计, 草草申报, 预算执行时可能出现实际开支无法与相应的预算指标和内容相对应, 就会存在人为调整, 甚至存在部分项目成为事业单位调节预算经费的蓄水池。

另外预算的编制某种程度上还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都是上级的主管部门依照往年预算及业务开展情况大致划分后, 基层预算单位在划定范围内填报具体的预算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预算导致了预算执行缺乏科学有序的根据, 减慢了预算执行步骤, 减少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甚至可能导致预算目标与实际管理效果的背离, 对于后续预算的审核、执行、监督以及业绩考核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二) 预算执行缺乏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执行效率低

事业单位的部分项目可能会执行周期较长, 需要经历较多环节, 部分项目可能会包含招标等程序, 因此如果出现废标的话, 还需要重新招标, 反而会花费更长时间。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作的低效率, 浪费资源。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对于预算执行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够重视, 准备也不够充分, 这就很容易造成执行进度缓慢, 延误很多事项的开展。

(三) 资金使用存在随意性, 缺乏制度约束

资金使用存在一些改头换面、项目打包的现象, 通过将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支出进行转化、包装, 使其表面合法化。也有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来规避监管, 例如将本该执行政府采购招标程序的项目进行分拆, 使之低于制度规定从而便于人为操纵。除此之外, 单位小金库问题每年都会严查、严控, 但是也并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完全被解决。实践过程中虽然已经将三公经费作为财政监督、控制的重点, 但依然存在着各个单位利用其它形式开支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 财政部门也加大了管理力度, 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部分成就, 但是由于该问题较为复杂且涉及范围较广,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各类事业单位由于历史沿革, 还存在各类预算外资金, 财政改革也一直在关注个问题, 并且相应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由于预算外资金并不受部门预算和公务卡等制度约束, 使得其资金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极容易滋生腐败。

(四) 预算控制管理和业务工作脱节

事业单位需要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 预算的管理和执行与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息息相关。实际工作中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对于预算问题不够重视, 很难认清自身工作与预算工作的本质联系, 甚至认为预算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任务, 与自己部门没有联系。这就导致单位内的预算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 由于财务人员对于编制事项可能存在疑点, 对其他部门的实际情况也缺乏全面了解, 因此这样的预算编制工作往往是凭借主观经验并参考往年数据资料, 就出现了闭门造车的情况, 最终造成预算情况与实际工作不符, 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需要资金支持的业务难以开展和执行, 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阻碍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 逐步完善预算的编制制度

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 首先事业单位应该保证满足本单位的日常开支需要, 保证本单位的基本运营和正常运转。然后按照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财务状况合理安排相应支出。预算完善过程中, 对于各个部门所申报的项目预算应该进行调研和分析, 并且对于预算编制所需流程和相应步骤, 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避免时间仓促造成的预算编制不合理。

(二) 充分做好预算执行的前期准备工作, 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通常情况下, 人大在1月下旬批复部门预算, 这就要求各个事业单位应该在获得批复前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奠定良好的预算执行基础。例如, 事业单位可以将项目规划、招标与投标工作、政府采购等环节准备好, 从而保证在预算得到批复后能够及时开展相应工作。而各个事业单位在得到预算批复后, 项目负责人应该督促预算的切实执行, 争取做到让事等钱, 避免出现钱等事的情况出现。

深圳前几年政府采购项目的执行率偏低, 为此深圳市财委在2012年做出大胆尝试, 给预算单位采购进程设定时限, 未在限期内完成工作程序, 采购指标就会被冻结收回。2014年深圳市财政委员会进一步改革了政府采购工作流程, 实行了虚拟指标运行方式, 优化配置了国家资金, 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能力。

(三) 严格执行预算制度,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建立预算执行的监督制度方面, 重点应该放在对于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方面。在监督资金使用过程中, 在依靠单位财务部门基础上, 还应该制定一系列规章性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充分调动单位的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充分参与到资金的使用监督过程中来。事业单位需要严格执行预算制度, 对于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面监督, 争取做到对于资金的使用过程既有人员监督的保障, 又有制度的有效约束, 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除此之外, 也应该注重监督的资金使用效益, 逐步建立并完善资金的使用效益分析制度和体系。

(四) 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配合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 应该重视单位预算制度的配合和执行, 确定预算并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加强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紧密配合。各个业务部门应该配合财务部门积极保证和推进项目的执行, 将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事项业务努力做好。而财务部门也需要根据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状况和进度来编制用款计划, 做好相应的付款工作。

(五) 完善预算管理, 注重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完善预算控制中, 预算的监督需要严格事前的分析审核, 通过实时的报告和调研进行控制进, 事后做到积极查证和反馈, 保证预算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并且对于预算控制和审核结果, 在不涉及单位商业机密的基础上, 需要及时对内与对外披露和共识调查结果, 充分做到信息公开和透明, 接受单位内各个部门、员工以及社会民众的监督和审查, 这样也能促进预算工作的改进。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民众对于财政预算的透明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各界对于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也是倍加关注。因此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持清醒的认识, 积极适应改革趋势, 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夯实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虽然在实际工作中, 预算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但是来自于市场和体制的压力迫使事业单位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总体趋势是向好的。

摘要:文章在分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执行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践状况,改革

参考文献

[1]畅琳.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评析[J].经济师, 2011, (9) .

[2]段秀朝.浅析事业单位如何加强预算管理[J].财经界, 2010, (20) .

[3]杨福艳.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1) .

[4]牟华娟.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预算管理, 2011, (3) .

事业经费全程目标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事业经费 全程目标管理 效益目标

事业经费是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完成各项事务的物质基础,强化事业经费管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事业经费成为各部门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各级财务部门管理的难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经费的管理处在多重经济元素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无疑会给事业经费的管理带来冲击和影响。因此,更增加了对其管理的难度。要实现事业经费科学高效的管理,必须采取全程管理。而事业经费的全程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全程目标管理。

一、全程目标管理

在此引入系统控制论来阐述事业经费目标管理的内涵。按系统论的观点,事业经费目标管理的控制目标,即事业经费管理要达成的效果。对应于事业经费的管理就是要提高其使用效益,形成最优的保障效果,这是事业经费目标管理最终的目标。因此,所谓的事业经费全程目标管理,就是为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形成最优的保障效果,而在事业经费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活动。

但是达到这一最终目标,需要一些具体的目标来支持。合理就是在事业经费支出中,根据外部条件选择开支方式和内容以达到最优的使用效果。合法就足使事业经费支出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各种标准制度等预先通过法定程序设置好的条文。一个高效的事业经费目标管理系统应同时具备这两个基本要求。但是这两个要求并不经常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应以合法为标准,因为对控制系统而言,判断合法性比判断合理性容易得多,而判断合理性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信息,这里事业部门在经费开支中掌握的信息当然要比财务部门更多,这就形成了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因事业部门存在各自的利益,如果以合理性为主导标准,那就有可能发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毕竟公共部门有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倾向。对于这一点控制主体(后面要提到的财务部门)却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信息而出现控制上的漏洞。以合理性为主导的控制标准,尽管可能更能提高单项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但很多时候部门理性会导致整体上的非理性。

所以说一个高效的事业经费目标管理系统,其控制目标应该是合法、合理,可行的协调统一。具体说来,事业经费的目标管理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操作。

二、预算效益目标建立预算项目分析论证及评估系统

1、按照发展建设计划来确定任务的轻重缓急

发展建设计划为事业经费预算提供需求导向和目标依据,事业经费预算为实现发展建设计划提供财力保证,这就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上级单位在进行审批时,对项目及其优先级和资金投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单位发展需要。事业经费预算必须与发展建设计划相衔接,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换言之,事业经费预算的编制要充分体现“经费跟着任务走”的原则,做到计划中有任务安排,经费预算中就有专项经费保障。事业经费预算编制应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编制。“一上”,就是部门上报经费需求。各具体业务部门依据年度工作任务安排,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向本部领导申报年度经费需求,经领导审查汇总后向单位党委上报部门经费需求。“一下”,就是党委下达预算控制指标。单位党委在综合分析当年向上领导经费、自己组织的预算外经费、历年经费结余和库存物资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年度预算支出的“总盘子”。在预算支出的“总盘子”内,党委依据当年担负的任务、上报的开支项目和经费需求,确定预算控制指标。“二上”,就是部门上报分项预算方案。根据党委分配下达的预算控制指标,按照预算排序原则和“零基预算”、“细化预算”的要求,对各具体业务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和经费需求重新进行审核汇总,确定并上报部门的分项预算方案。“二下”,就是党委下达预算指标。党委汇总部门上报的分项预算编制单位年度总预算,经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正式下达各部门,并严格按照预算项目和经费指标实施经费供应保障。

2、成立预算编制机构,专职负责预算编制工作

取消各业务部门原有的编制预算职能,将其全部调整到预算编制机构。人员构成可以从各个事业部门中临时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专职预算编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拟定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措施,以及编制年度预算的有关文件;拟定本级预算收支总盘子草案;根据预算审核服务机构提供的部门预算审核意见及年度发展计划和事业发展性专项资金预算建议,审查提出部门预算安排意见,按程序批准后,直接批复到部门;负责管理预算内外资金总指标,统一办理预算追加和资金调度等事宜。这样可以杜绝部门编制预算中存在的盲目性和投机性问题,同时节约了编制成本,也有利于财务部门对预算的执行进行引导和监督。

3、建立专家系统,成立预算编制服务机构

专家系统主要用于分析任务的可行性和优先级,以及确定具体项目的投入资金及期限长短,对影响预算编制的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摸底,掌握详细底数,及时提供有关情况,专家系统究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服务机构,并不是一个决策机构,它对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可行性的论证报告,并制定出几套供选择的方案,按照最优次优的顺序提供给决策者,同时对每一个项目都要有最低档、现行档、最高档三种规模不同的经费支出标准,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三、执行效益目标

事业经费预执行效益问题实际上就是事业经费支出的问题。在此再次运用系统控制论的观点。将事业经费预执行效益目标确定为高效的支出控制。目前事业经费支出的低效率主要表现为非事业支出过多,事业经费支出的决策质量较低和事业绩效水平不理想,其他的还有如预算赤字和出现的一些财经违法行为等等。这些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在目前的事业经费支出控制系统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这里的“有效”包含以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制度本身应该是针对目标的。一般认为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目前大部分的控制性制度安排都是针对投入的,同时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是:只要投入控制住了,产出自然也控制住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在产出形成过程,有些投入是很难控制得住,为此那种认为投入与产出一一对应在部分投入可控制的环境中失去了论点成立的基础。另外有些形成产出的要素与控制投入本身是矛盾的,比如说支出过程中的灵活性。许多针对投入的控制制度往往束缚了支出部门的手脚,降低了适应环境的灵敏度。目前许多低效率的现象特别是事业产出水平低下是一种缺乏产出约束的结果。而从本质上讲,提高事业产出水平才更接近控制的目标。其二,一种有效的制度一定是可行的制度。一种普遍的意见是事业经费支出效益主要是看事业部门的事实上的责任心。如何判断一个支出部门是否尽力了,即使可能由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带来的支出效益水平降低?判断的准确性依赖于信息。目前的控制制度是通过搜集事业部门的支出行为来判别,但是成本太高,也不可能全面。更主要的是,事业部门都声称在支出上已经尽职尽责,并可以做出一些表面文章,但是这些信息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证实的。信息问题是目前控制失效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实现事业经费支出控制的效益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扩大事业经费标准化供应范围

事业经费实行标准化供应,实践证明一是种行之有效的经费分配方法。为增加经费分配中的透明度,必须扩大事业经费标准化供应范围,凡是能制订供应标准的,都要实行标准化供应,从地方政府到各级机关都要实行按标准供应,尽量减少专项经费的分配员。尤其是要制订各级事业部门的办公业务费标准,从标准定额上限制机关部门的开支。专项事业建设经费,应采取基本建设费的办法管理,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单位,不搞中间再分配。

2、严格事业经费开支范围

根据目前事业经费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应重新制订事业经费开支管理规定。这个规定,应加强约束力度,按经费使用性质从严界定经费开支范围,明确事业经费中间接开支的具体内容。对允许在事业经费中开支的间接费用,要纳入预算管理,采取年初次性按定比例捉取的办法,依据开支性质划拨到公务费有关科目核算,不能直接在事业经费中报销。各级事业部门必须加强对事业经费的管理,明晰经费管理责任,有计划也安排好事业经费支出,防止事业经费过多“沉淀”。事业经费分配下达,做到“一个盘子”安排、“一次性”分配、“一张表”下达。业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事业经费开支范围,严禁用事业经费办事业以外的事,严禁挤占别人的“口粮”。

3、完善跟踪问效机制

讲求效益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不能只看投入,不看产出,应努力实现经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致性。加强事业经费管理,应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效益上。提高事业经费使用效益,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落实制度规定,提高经费分配供应的科学性,提高预算计划的可行性。各级应建立完善经费效益管理机制,分清责任,落实到人。业务部门与事业部门应定期组织对事业经费综合使用效益的考评,对大项资金投入和大宗经费开支,要逐项及时进行跟踪检查问效。

4、加强实物资产计价核算上作,实现物资筹供有价运行

钱转化为物的过程中管理和钱变物后的管理,一直是财务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也是各级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此,在钱物转化环节上,必须实施集中监管,规范操作,实行全过程的价值管理。要进步完善这种物资管理办法,积极借鉴引入“政府采购”制度,对大宗物资实行公共采购政策,也就是对于属于保密范围,市场价格波动性大,采购数员较多,开支金额较大的物资实行集中筹措,由使用部门、财务、审计等有权部组成招投标小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三个以上符合竞标资格的供货单位进行公开招标,择优购置。同时对事业经费支出也必须采取招标的方式,实行定点保障、定点维修。对钱转化为物后,必须纳入年度预算和会计核算体系,努力实现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有机统。对事业部门的各类物资应纳入年度预算进行管理,引导资产的合理流动,保证资产的合理利用,防止积压浪费,做到经费物资管理并重,逐步实现物资筹供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工:公共支出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黄明:政府预算行为效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国财政学会:构建预算管理新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王雍君:中国公共支出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公用事业管理局研究 篇4

3.2水利行政单位应追求预算管理精细化

预算编制是单位预算执行和控制的基础,是一项应该严谨对待的工作,必须要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细型。单位预算编制应由统一的专业部门来操作,编制前要积极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分析和科学论证,编制过程要注重内容的完善,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预算单的详细项目,严控“三公经费”,同时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保持预算编制的弹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性和精确性。

3.3强化水利单位预算执行和监控力度

预算执行落实到位,并加以有效监督机构的约束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水利单位应完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中分配的任务,加强对资金的管理,监督好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员进行考核评定,严格控制预算管理的执行。同时要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采用先进方法和手段,加大监督力度,扩大监督范围,对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资金使用各环节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监督,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有偏差。

3.4水利单位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

随着预算编制逐步细化到基层单位,水利单位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水利预算项目信息化水平。预算一经批准就及时将项目名称、金额初始等信息录及计算机系统,方便实时动态掌握各项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信息化还能有效减少预算执行工作量,实现全程序、全要素、全方位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系统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快速全面显示预算执行进度,增加预算管理的刚性,从而实现项目控制管理的精细化。

3.5重视预算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

拥有一支具有专门知识与业务能力并适应工作要求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是当前预算的客观要求。单位可通过引起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来全面提高预算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单位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对相关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培训,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加强预算管理工作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杜绝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

4结束语

公用事业管理局研究 篇5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概述

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财务分析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的进展,更加趋向于“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本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财务分析机制,并对财务分析指标、分析方法的应用等都进行了相关明确。然而,纵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应用现状却不难发现,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状况并不佳。相较于企业,还十分薄弱。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是我国特殊经济与政治的产物。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该拨款也并不以获取收益为目的。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执行两套会计准则与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主要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在这些制度与准则的要求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笔者试对此进行分析。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的必要性分析

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财务分析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的进展,更加趋向于“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本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财务分析机制,并对财务分析指标、分析方法的应用等都进行了相关明确。有效的财务分析工作,包含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过程,不仅能指导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还能帮助单位管理者及各方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

1.财务分析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财务分析涵盖的内容较多。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单位财务收支状况;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资金运行情况;资产管理情况;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等。财务人员运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对上述内容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能够对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把握,以对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和战略做出正确的决策。

2.财务分析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系统,能够有效保证管理者决策的公正性、客观性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其中,定量分析法又包含对比分析法、结构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定性分析方法是指运用公式或文字对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所进行的体现与说明。定性分析法一般是对定量分析法的补充。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可以以定量分析法为主、定性分析法为辅,并利用绝对值与相对值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并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系统。能够有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3.财务分析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基础财务资料进行汇集与整理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单位财务收支状况;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资金运行情况;资产管理情况;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等。由于财务分析的内容众多,因此,在正式的财务分析工作之前,需要做大量的涉及各个方面的前期工作。财务人员需要搜集、查阅、整理、分析各类资料和有关的财务数据。财务人员能够在此过程中积累多角度、全面的数据资源。在为财务分析准备资料的同时,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提供了充足的基础资料。

三、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的当前现状

1.财务分析指标有待完善

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制度,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详见下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类型不同,各财务指标所体现的作用也不同。对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言,”资产负债率”和”经费自给率”的财务分析作用要更强些;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其完全不具有盈利性,因此财务分析的重点是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和事业单位的支出是否合理等。然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并未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类型而有所分类和侧重。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安排不甚合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基础普遍为“收付实现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均以单位是否实际收付为准。在这种计量模式下,会计期内的应付未付和应收未收项目便无法被有效体现,从而使会计信息有失真实性。尤其是会计期内的应付未付的支出未能被列支,直接导致事业单位的结余被虚增。同时,应付未付款项不作为真实负债,而体现为一种“隐性负债”,制约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3.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财务分析重视不足,财务分析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普遍对财务分析工作相对忽视,更多的只是重视会计核算。相较于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的作用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在作用方面不如会计核算凸显。同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通常是由上级财政部门拨款,这一特点也变相加重了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核算的重视。此外,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机制并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多是为了应付了事,财务分析工作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开展。使单位管理者和上级部门无法有效通过财务分析报告了解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情况。而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体制不健全所导致。 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如何做好财务分析工作

1.加强对新财政体制的了解和学习

近些年来,我国推行了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以政府采购为主体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新体制的推行强化了财政资金的审批管理力度,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也应当及时转变思路,及时理顺财务分析与财务核算间的辩证关系,另外,在不断强化财务会计理论学习的同时,重视对于管理会计的了解和掌握,使财务分析工作更加游刃有余。

2.注意对各种财务分析方法的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在做财务分析时,要注意各种分析方法的合理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差额分析法等。其中比率分析法是运用最为频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将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实际收支数据与企业的

计划指标(预算指标)或者上一时期内的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各数据的增减对比情况,及时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对今后的管理加以修定和指导。在比率分析法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加入一定的图形图表,从而更加简单直观的反映出各数据间的差异和变动趋势。

3.加强财务分析理论研究,构建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相关财政管理部门应组织部分财务理论与管理的专业人士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在我国国情的财务分析评价管理体系,对当下的财务分析工作进行较为客观和专业的指导。该评价体系应涵盖财务分析的目标、流程、方法、指标参数、分析模型和分析报告设计等等,并建立财务分析数据库;数据库中不仅要包括满足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分析要求的共性指标,还要包括满足部分具有鲜明经营特点的单位的个性指标;体系中应涉及多种分析模型,以满足不同类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需要。

4.提高对财务分析工作的认识,强调财务分析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延伸。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单位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的分析和反映,可以有效提高财务数据的有用性,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良好的财务分析还可以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各项财政经费的有力依据。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将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化,加强对财务分析管理制度的完善,严格财务分析流程,提高财务分析的有效性。

★ 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用情况论文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建议论文

★ 财务核算会计工作总结个人

★ 财务核算年度工作总结

★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

公用事业管理局研究 篇6

摘要: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已近百年。我国引入管理会计理论相对较晚,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滞后。作为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14年,财政部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对其发布了一系列解读文件,表明在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工作已势在必行。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兴办,其资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投入和部分社会捐赠,其设立的主旨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应用管理会计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管理,将有助于其切实履行自身公益性职责,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内部管理

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又迈入了新的篇章,管理会计时代已然来临。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个有机组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同样面临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课题,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完善自身管理,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兴办,其占有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投入以及部分社会捐赠,其设立的宗旨主要是为我国的文化事业服务,为提升全民素质服务。过去我们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与一般事业单位无异,重投入轻产出,对其投入资金的支出方向、使用效益效果等是否真正与其公益性职能相匹配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资金投入不少但实际取得的社会效益却难以达到预期,从某种程度来讲不啻于资源的浪费,在社会公众中也难以树立积极健康的文化形象和良好的口碑。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只有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着手,充分运用管理会计,全方位指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由重投入转变为更重产出,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达到国家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预期。

全面推进会计强国战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适应会计改革与发展进程,也亟需我们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以管理会计指导我们的工作,完善管理,提升内在管理水平,更好服务于社会公众精神文明需求,服务于社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因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动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既是时代发展会计改革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科学化管理的需要。尽快转变管理思路,改进管理方法,使管理会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提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加强治理,促进其良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重视,尽快开展。

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财务部门层次,集中于财政预算管理相关工作,主要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分析等方面。近几年,财政部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逐渐加大了单位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建设,但从应用效果看还尚未能真正达到预期。此外,在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方面,多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处于起步阶段,落实不够到位,评价手段单一,欠缺有效的反馈机制,激励机制更是多流于形式或者索性没有,因此也亟待加强。

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来看,其管理会计应用尚未上升到整个单位层面,在单位战略目标设定、经营决策制定、贯彻执行过程控制和科学有效评价业绩等方面仍居于可有可无地位,未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几乎很少进行成本控制,投入产出效果不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其投入同样应当关注实际产出效果,能否创造社会效益、社会公众影响力如何、能否达到项目设计预期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多数未建立责任会计。责任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改善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确保经营目标的一致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缺少责任会计,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职能,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各个目标与单位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也极为不利。

因此,管理会计应用在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居于较薄弱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局限性,使管理会计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用效果欠佳。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存在问题

尽管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推行已有几十年历史,2014年财政部更着力推出《指导意见》,但是管理会计应用却依然不尽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对管理会计应用认识不到位

与财务会计相关理论的应用相比,管理会计作为“新兴”理论,还不能为广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所熟识,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领导不能够充分认识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够重视自然也就支持乏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由于认识不到位,且受既往财务会计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影响,满足于既往取得的成绩因而对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工作欠缺兴趣消极应对。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往往仍然将财务会计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将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管理会计工作则常常沦为形式,未能真正起到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作用,使得管理会计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用存在显著的管理理念壁垒。

(二)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且较多应用于企业管理,而在公共管理方面则相对滞后很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更是应用较少。绝大多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未单独设置管理会计工作岗位,不具备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同时,由于单位领导、管理人员重视不够,既不重视内部培养也不积极进行外部引进等,加上管理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对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较不适应,也导致现有财务人员对进行管理会计深造缺乏动力,或因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更新有所抵触排斥,或因难以获得有效学习信息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对于管理会计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应用无疑设置了人才壁垒。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缺位

尽管财政部已经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工作要求,但就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而言,显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建设一套符合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要求整个单位自上而下,由内至外,全面梳理,归并整合,精心部署,密切配合,悉心研究,反复调整……可想而知其中的巨大难度。因此,在过去整体大环境欠缺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的情况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显著欠缺自主建设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的探索精神。而缺乏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对其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实施也造成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壁垒。

(四)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系统尚不具备

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在中国推行多年,也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所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都具备了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但目前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还主要应用于财务会计的记账等领域,尚不具备能实现财务与业务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纷繁零碎的大量数据,以及来自各个渠道的业务信息,如果不能加以筛选识别分类汇总并与财务信息进行无缝衔接,将极大的制约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这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也形成了数据和信息方面的壁垒。

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会计应用。

(一)加大管理会计的宣传力度

针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管理会计应用理念,必须要大力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领导的宣传力度,必须要使其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管理会计应用上升到整个单位的管理层面,高度重视、大力推行;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快速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同时,应当将管理会计应用推进纳入到对单位的考核以及财务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中。要通过强化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宣传解释和说明,积极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培训,了解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即使单位管理人员及相关业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应用管理会计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帮助他们尽快转变既往财务会计至上的管理思路,形成以管理会计指导单位管理工作的新型管理理念,从而为管理会计应用奠定良好的组织管理基础。

(二)加大管理会计人员培养力度

要做好管理会计应用工作同样有赖于专业人士的参与,针对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批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既要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素养又要精通管理会计工作,同时还要求熟悉并能准确把握整个单位的主要业务工作,要能做到融会贯通、指导实践并最终创造价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方面,一是要对单位现有财务人员进行选拔,引导并为有志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财务人员提供深入学习管理会计理论及应用实践的机会,即从内部着手派人专门去学;二是要尽可能鼓励那些具有扎实财务会计基础、了解单位业务工作的高水平财务人员积极进行管理会计专业深造,以期在扩大管理会计人员后备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级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力度;三是要在新进财务方面人员时重点考虑引进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即由外部着手向内引进。此外,为便于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还应当在条件允许时专门设立管理会计部门或设立管理会计专岗。

(三)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

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还需要建立一套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理论、《指导意见》及其系列解读文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目前管理会计在公共管理相关方面的应用成果,认真分析本单位公益性职能定位、发展规划、业务特色、管理侧重、长期利益、短期利益等方方面面,研究制定与本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案、制度、规定等,并可先从小范围实施以观效果,继而再逐步扩大到整个单位实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当由专人负责监控,专人负责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再度投入施行。通过循环反复的执行、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从而实现不断修正调整完善,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本单位发展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最终建立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并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仍需要随着单位自身的发展进程予以及时更新,因此监控与评价,调整修正应该要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单位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该指引体系最大程度的符合本单位管理需要,与本单位发展尽可能的相适应。

(四)大力推进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系统建设

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系统建设不仅要求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还要求实现财务与业务的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必须要建立一套联动信息系统,使所有与单位管理、业务相关的信息能够被识别、获取并及时有效沟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尽可能多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还需要在全面把握本单位职能定位、战略目标、经营决策、业务特点等的基础上,积极寻求量身定制的业务整合信息系统,并做到与原有会计电算化系统无缝衔接;如果原有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业务整合信息系统对接极其困难,也可以采取直接更新为财务业务整合信息系统的方式,同样也要求单位与系统开发单位沟通协作,开发一套适合本单位业务开展的整合信息系统,但是这样一来,显然工作量、费用等都将大大增加;最后一种就是如果财务、业务不能实现全自动的联动信息系统,则分别使用不同的系统,但应予相关人员跨系统查询报告等相关权限,也可理解为半自动,由管理会计人员自行对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归并,这对管理会计人员而言一方面工作量将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对其综合素质也要求极高,不仅业务要求极为精通,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等能力,否则将大大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的实际效果,但相对费用会大大降低。三种方案需要单位仔细分析衡量得失利弊,再加以选择。但是随着条件的日趋成熟,建立一套全自动的能够同时整合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联动信息系统无疑是大势所趋。

五、结语

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深化会计改革的需要,同时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势在必行。在当前形势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抓住这一管理会计大发展的契机,积极主动参与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潮流中,广泛学习、积极探索、加强交流,研究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使管理会计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加强事业单位材料管理研究 篇7

一、事业单位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材料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不够重视, 根本就认识不到材料管理的重要性, 喜欢把管理措施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重视。理应把精力投入到单位专项工程, 以及工作顺利开展, 事业建设的完成之基础上。

2.一直以来, 事业单位没能执行或者不是很好执行管理制度, 由于长期不能盘点, 材料领用处置手续不全, 对材料的实际情况根本就不清楚, 随意就处置、材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盲目的定制材料, 增加仓库管理难度。

3.材料明细分类不规范、核算不健全。事业单位的材料大多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到人”的管理责任制。这种制度看似很好, 各职部门能根据工作量, 设置相应的材料仓储量及管理人员, 分管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材料总账再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管理。形成责任人、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多元化管理。而实际上, 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综合的部门, 却形成了, 散、乱、慢的情况, 诸多材料, 导致无人关心、无人负责, 致使账实不符, 材料流失。

二、事业单位材料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事业单位的材料与企业的材料不同, 时有单元以投资体制, 投资项目仍然维持国家包揽的, 这样一来, 使事业单位对国家存在依赖思想, 也就有了“必然性”, 材料的“闲置及浪费”的现实产生, 单位只关心事业项目的投入, 以及追求规模, “计划性”的投资体制是材料浪费的根本。

2.材料管理机构的多头管理。大多事业单位实行“分工到人, 归口管理, 统一领导”的管理责任制, 实际上没有一个能真正发挥到综合协调的部门, 材料流失, 使用现实不符合, 根本就没有人关心负责。材料总账由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核算, 各个部门不根据工作量, 设置相对应的材料管理储量以为管理人, 分管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就这样财务部门, 职能部门及责任人多元化的管理格局。

3.材料本身是具有流动性的, 不像固定资产一样, 它一年内不断的耗用现金以及其他资产, 本身就清潜在巨大损失, 也同时具在着挣钱的效益, 所以材料在管理的方面难度非常大。

4.在所有大批或大宗购物材料, 实际业务实际操作中, 很多单位多会用到这一种“以报列支”非常传统的做法, 虽然在核算的时候带来方便, 可是长期下来, 就会积少成多, 让材料的流失和使用上造成了的巨大的浪费, 这一种方法得不偿失。

三、加强事业单位材料管理的几点建议

学习管理学的人都知道, 现代社会最标准化的管理, 都是从泰勒开始的, 学习泰勒管理最大的一个特点, 也就是将所有的细节标准化之外, 对人体的每个动作都进行过精确测算, 找到最大能发挥动作的效益, 让员工按此标志严格进行。然后就把这一作为的标准定制了下来, 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制度。这一个制度如果没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执行的话, 那么这个用人单位的管理肯定是孤岛危机的。所以事业单位一定要跟企业单位一样, 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实行监理全方面各项制度, 执行严格的流程, 根据不同用料的特点, 推行所有材料成本预算, 实行效益核算, 把成本和效益结合在一起, 在所有的细节上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科学采购

首先, 科学的采购很重要, 严格来说, 结合单位的工程用量, 合理的储备材料, 理应设置物资的充足库存和警戒值之后。专业部门根据事业部门的储备材料使用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然后制定出相关的采购信息,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超额采购, 以保障材料充足合理储备, 科学合理的安排。单位还要增强材料管理的观念, 改变以往传统的做法, 不要盲目的采购等等。单位在购进材料时候, 应根据实际的耗损用量和库存的实际情况下, 采取合理的采购数量, 用来防止材料的挤压造成浪费。

(二) 要有完善的出入库手续

用于加强材料出入库管理记录, 要做到分类管理, 也就是要落实保管人员, 会计人员, 领班人员的责任。保管员或领班人应对所有购入的材料都以发票为依据, 把所有的材料以品种, 规格, 数量进行核对验收, 在采购验收中, 难以出现短缺, 耗损, 一定要及时查清原因, 索取不合格材料的赔偿, 以做到明确责任。在验收合格的材料后, 保管员应在有关的发票上加盖“验收合格”的盖章和验收人的签名, 然后填写一式两份的库单。一份由保管员作为材料明细账目登记依据, 另外一份以及购物发票应及时交给会计, 作为公司报销和记账的依据。

(三) 加强仓库管理

仓库管理也叫仓储管理, 英文Warehouse Management, 简称WM, 指的就是为了满足专业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 对仓储货物的收发、周转、管理、控制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目的是为企业保证仓储货物的完好无损, 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管部门要将不同的商品分类、分区管理, 按照规格放置不同的区域。仓库里主要分三个区域:A, 大量存储区, 也就是以整箱或分割方式存储;B, 小量存储区, 也就是将拆开的或者零产品放在货架上;C, 退货区, 也就是把将准备退的货放在专门的货架上, 以免和其它的货物混淆。三个区域用大字号标记。存放货物要分设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明细账的格式应该采用数量金额式, 既能提供数量多少, 又能提供金额多少。会计部门的总账和仓库保管部门的明细账要定期核对, 以方便从金额和数量这两个方面来加强对材料的控制。

(四) 及时进行盘点

仓库内存放的货物要定时进行实物盘点, 做到账实相符。所有货物, 无论是新购入, 退货还是领后退回的, 都应该由仓库管理部门检验核对后才能入库。所有出库的都应该如实的将领货类别数量, 领货部门, 人员和日期做好出库记录。另外要做好材料核算, 加强对合同管理的审计, 使财务人员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工程结算。实现全过程审计监控, 使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成本动态。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三者结合, 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材料成本控制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发现材料成本与生产结算收入、生产进度不匹配时, 应及时找出不匹配的原因, 并且予以纠正, 保证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五) 加强财务分析与监督

工作人员要定期对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核对, 做到材料数量和账目金额相符。仓库管理人员应将每日做出货物出入库统计表, 并且还要做出每月的统计表和每年的统计表, 各种统计表一式多联分送给有关财务, 生产和营销部门。使各部门人员都更清楚地了解物料的情况。事业单位的材料核算, 应该由材料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配合进行。财务工作人员要根据账面材料的情况, 可以对材料的库存量进行统计和比较, 从而得到更加直观、清晰的库存结构比率, 而且对不合理的库存结构及时提出问题, 做到事前控制, 以防患于未然, 才能体现出财务管理的监督的职能, 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总结过去和预测未来.以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步步高升, 从而收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其实, 材料管理不仅仅是要看数量和资金的总额, 还要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时制订出对策, 把过量储备处理掉, 防止货物积压。这样才能防微杜渐, 真正的管理好货物和材料, 为事业单位今后持续稳定地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事业单位为了正常进行各项活动, 大量、盲目地使用一些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低值易耗品等, 产生了诸多麻烦、甚至危害性后果。为了减少、杜绝这种情况的频繁发生, 寻找一个高效的、简便的管理系统则成为必然。文章从分析事业单位材料管理现状入手, 提出一些事业单位材料管理的措施, 以期有助于事业单位改革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材料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瑶, 李紫阳.加强材料管理降低工程成本[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1, (4) .

[2]徐常强.加强材杆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综述[J].广西城镇建设, 2007, (8) .

[3]马鸿伟, 李英红, 衷清华.材料管理与追补成本[J].一重技术, 2005, (1) .

公用事业管理局研究 篇8

【关键词】新疆;卫生事业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57-02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一门包括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应有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社会 卫生需求,合理分配与使用卫生资源,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的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科学在卫生事业中的具体应用,是国民经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卫生事业管理是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正確的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中国及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可以说,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保障和推动卫生事业的重要学科[1]。

建国以来,新疆卫生事业管理的高速发展形成可规模,为保障各族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总结卫生事业的历史经验,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2]。

2 新疆的卫生事业管理目前可以开展的工作

2.1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环境中的氟,砷及氟砷联合中毒的防治研究,新疆特色环境与特殊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新疆环境特征与基因关系的研究、职业人群与健康关系的研究、重金属中毒保护因子的研究、以及科研服务与边疆教育。

2.2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流行病的预防防治研究工作,及卫生问题的调查,采集,统计。进行设计,选择,解释。

2.3 营养与妇幼保健工作:主要是营养调查,膳食调查、常见食品卫生食品卫生调查,病人营养。

2.4 卫生毒理的研究工作

2.5 社会医学:保护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群健康水平。

2.6 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包括医院管理和卫生防疫

3 新疆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

3.1新疆卫生事业管理之所以能在30年前就具有相当规模,而且此后一直不断夸大。其原因与政策导向、传统体制、卫生发展归观以及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问题等诸多因素有关。

1.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为尽快解决新疆缺医少药的局面,中央从政治上、资金上给予了倾斜[3]。

3.2新疆卫生事业管理事业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与发展的,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发展新疆卫生事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固有的弊端,在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产品铲平经济的影响、供给制思想严重、发展卫生事业管理搞大而全、小而全、条块分割、各自办政、不仅条块间重复设置、条块内部机构重叠。

3.3卫生事业管理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传统观念将卫生事业管理当作纯粹的福利事业,因此,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盲目追求高福利、脱离国情与区情发展卫生事业管理,扩大规模。同时,混淆发展与增长的概念,将“发展”与“增长”等同起来,以为只有数量的增长,才能发展一味追求机构、床位、人员的增长速度,在指导思想上外延发展占主导地位。

3.4.改革不配套、互相撞击:其中以教育改革影响最大。

3.5新疆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 ,卫生资源短缺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础条件差 ,设施简陋 ,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与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4 新疆卫生事业管理规模超前发展的弊端

4.1新疆卫生事业管理规模超前发展有一定的弊端:新疆卫生事业管理的超前发展,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发展本身都带来了不良影响1.卫生事业费用超过了各级政府以及各产业系统的承受力。2.影响卫生人力资源素质的改善和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3.造成卫生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方面。4.增加病人不合理负担[1]。这些问题最终引起了新疆卫生事业管理机构的认识与重视,在2000年新疆进行了首次卫生服务调查,得到了新疆卫生服务的基线数据。经过研究人士的认真观察,分析问题、对新疆卫生事业规模的超前发展制定了有力的政策,笔者就今后新疆卫生事业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①深化改革,实施卫生区域规划;②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效率;③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④营造公平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环境;⑤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卫生人员素质;⑥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⑦积极开展卫生改革政策专题研究等。[2]

5 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挑战

5.1.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维护人类整体健康水平的保证。21世纪,人类社会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然而,从现状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化,导致相关疾病发病率上升;频繁的突发性灾害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吸烟、吸毒、卖淫等不良现象的泛起,都给卫生事业管理增加了新的压力。

5.2.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医疗机构不但面临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人才等竞争 ,而且面临着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局面。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医学职业道德观念业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谭一文,坚持从实际出发,控制卫生事业发展规模-兼析新疆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7):11-13.

[2] 王向松,吉斌,才万,对医院改革的几点认识,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6(4):36-37.

上一篇:工作证明范本范文下一篇:中国共青团建团一百周年主题心得体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