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推荐9篇)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政府与事业单位编制会计报表的原则不包括()。

A、数字真实 B、简明扼要 C、内容完整 D、报送及时

2、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属于账目核对中的()。A、账实相符 B、账证相符 C、账账相符D、账表相符

3、如果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科目或金额有错时应采用()。

A、划线更正法 B、红字更正法 C、补充登记法 D、红线更正法

4、下列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类科目的是()。

A、暂付款 B、暂存款 C、经费支出 D、拨入经费

5、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不包括()。

A、资产负债表 B、收入支出总表 C、经费支出明细表 D、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6、下列关于政府与事业单位明细科目的设置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对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类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

B、对结算资金和金融机构存款类科目,按结算单位或个人名称设置

C、对财产物资类科目,按实物类别或名称设置

D、对补助收入与补助支出类科目,按照用途设置

7、下列不属于政府与事业单位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的是()。

A、设置完成后,不可更改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相适应原则 D、简明实用原则

8、下列不属于会计科目主要用途的是()。

A、开设账户 B、填制记账凭证 C、核算经济业务

D、为编制会计报表和加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指标

9、下列选项中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实账户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在借方的是()。

A、净资产类科目 B、负债类科目 C、支出类科目 D、收入类科目

10、下列凭证属于原始凭证并且是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分类的是()。

A、外来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通用凭证 D、一次凭证

11、下列不属于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按照编报时间分类的是()。

A、旬报 B、月报 C、季报 D、半年报

12、下列不属于政府与事业单位编制会计报表的原则的是()

A、数字真实 B、简明扼要 C、内容完整 D、报送及时

13、下列账簿中可以使用活页账的是()。

A、总账 B、现金日记账 C、银行存款日记账 D、明细账

三、辨析题

1、政府与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六类总账科目,在各总账科目下面需要设置若干明细科目。()

2、在采用借贷记账法的情况下,通常把账户的左边规定为“借方”,把账户的右边规定为“贷方”。()

3、事业单位资产类、净资产类的抵减账户的记账方向,与被抵减账户的记账方向相同。()

4、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5、对于各种活页账簿,为了防止抽换和散失账页或账卡,使用时必须连续编号并妥善保管,年终账务结束后,及时装订成册或封扎保管。

6、旬报是各级政府财政会计每十五日编报一次的,能简要反映预算收支进度的报表。()

7、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编制完毕后,直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

8、省级财政会计报表由本级汇总会计报表和所属市、县财政会计报表汇总编成。()

四、简答题 请简要回答我国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是由哪几类会计报表组成?各类财务报表是由哪些报表组成?

五、业务题

1、某县审计局实行资金划拨制度,2014年发生以下有关经济业务,据以编制会计分录。1.收到财政部门拨来本月行政经费4 800 000元存入银行。2.以银行存款缴回多余经费20 000元。

3.接到主管单位通知,将该单位原借款项300 000元转为财政部门增拨款项。4.从银行提取现金4 000元备用。

5.行政事业审计科职工李明去北京参加《医院会计制度》培训班,预借差旅费5 000元,以库存现金付讫。

6.李明学习结束后返回审计局,应报销差旅费及学习费用4940元,余款现金60元交回。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A

5、D

6、D

7、A

8、D

9、C

10、A

11、D

12、B

13、D

三、辨析题

1、错

2、对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对

四、简答题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由政府财政会计报表、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组成。

政府财政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收支情况表等。

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经费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部门收支决算表和会计报表说明书等。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

五、业务题

1.借:银行存款 4 800 000 贷:拨入经费 4 800 000 2.借:拨入经费 2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 3.借:暂存款 300 000 贷:拨入经费 300 000 4.借:库存现金 4000 贷:银行存款 4 000 5.借:暂付款—李明 5000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篇2

(一) “财政补助收入”年终决算数的取数

在财政部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前, 财政经费根据预算全额拨付到预算单位, 财政经费收入决算数等于财政经费拨款数, 经费若有节余, 年终通过结余分配进入基金科目, 成为单位积累。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 财政经费当年没使用完的留存国库, 但一般情况下, 第二年经过财政相关部门审定后仍由预算单位继续使用。

(二) 基金提取的渠道

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 财政资金从预算单位的角度看应无节余, 因为财政补助收入等于相应的支出, 当年没使用完的资金留存国库。事业基金的来源渠道只有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和按规定留存单位的专项收入的节余。另外, 对于基金的提取比例, 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 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是否提取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以及提取的比例。这种做法既不规范, 又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积累和发展。

(三) 固定资产开支的渠道

如果单位基本建设投资额度不够, 但仍需按固定资产管理设备购置 (包括一般设备和车辆购置、专业设备购置、图书馆的图书购置等) , 可采取两个开支渠道:一是在当年的“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中列支;二是在“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中列支。单位可以人为地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开支渠道, 调节当年事业结余。

(四) 国家拨款项目会计科目的使用

在实行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办法以前, 来自国家或省里的项目资金, 通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拨付至项目执行单位银行存款账户。单位收到项目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拨入专款”;项目拨 (支) 出时, 借记“拨出专款”、“专款支出”, 贷记“银行存款”;项目完工时, 借记“拨入专款”, 贷记“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基金”等科目。在现行国库管理制度下, 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系统拨付, 项目经费指标在预算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网络上列示时, 单位不做会计处理。具体使用时, 借记“拨出专款”、“专项支出”,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 同时, 借记“事业支出”, 贷记“拨入专款”。之所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 会出现重复记账现象, 其原因一是项目经费必须使用项目会计核算方式, 而“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科目只能对应“拨入专款”科目, 在项目完工时, 项目收入科目与支出科目对冲:借记“拨入专款”, 贷记“拨出专款”、“专款支出”, 会计处理与专项管理办法是一致的;二是只有这样进行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在年终对财政部门报决算报表时, “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决算数才能与国库财政拨款数相一致。但是, 在同一账套内重复记录收入与支出的会计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五)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会计科目

目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事业单位根据年初预算在国库集中支付网上申报财政资金使用计划, 对于批复的资金计划, 若为直接支付, 财务不需要做任何会计处理;若为授权支付, 财务则需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从表面上看, 事业单位可以随时自行开具支付令使用本单位零余额账户中的用款额度实现支付,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成为单位的一项流动资产。但是, 无论财政授权支付还是财政直接支付的结余资金, 年终都必须转入“财政应返还额度”账户。对于财政部门而言, 事业单位使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可以区分财政资金支付的账户是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还是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 而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财政性资金的指标只能通过具体使用才能归属本单位, 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只是财政资金支付的形式不同, 而会计核算的本质并没有区别。

二、事业单位核算方法改进的建议

(一) “财政会计收入”采取适合的会计处理方式

目前, 对“财政补助收入”会计科目年终决算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权责发生制, 按预算指标金额确认财政补助收入决算数, 对当年预算与实际执行数的差额, 作增加资金类科目“财政应返还额度”会计处理。这种方式有利于记录和归集各个会计年度的财政经费数量。二是采用收付实现制, 按实际执行数确认财政补助收入。这种方式简单易行, 但不利于财政经费在各个会计年度的归集和同口经对比分析。后一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为普遍。笔者建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年终决算规定统一采用权责发生制, 以利于财政经费在各个会计年度的归集和同口经对比分析。

(二) 专用基金提取的改进

专用基金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从当年事业结余中分配转入;二是按人员经费基数的一定比例提取福利基金;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 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 (各列支50%)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各种基金的提取比例, 因而会计处理的随意性就时有发生。笔者建议:对于基金的提取本着有利于事业发展, 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办法的原则, 规定明确的来源渠道和计提比例, 杜绝人为调节基金大小的现象发生。对“修购基金”的提取应以固定资产总额为基数, 按统一口径分类提取。

(三) 固定资产开支渠道的改善

笔者建议:规定固定资产无论额度大小统一在“专用基金”的“修购基金”中列支, 避免人为调节当年事业结余现象的发生。

(四) 国家技术项目会计科目的完善

笔者建议:在“财政补助收入”一级科目下增设“专项拨款”二级科目核算财政性资金项目拨款, 该科目与“拨出专款”、“专项支出”科目相对应, 年终决算时, 直接将收支科目对冲, 若有结余, 根据规定将项目结余或上缴项目管理单位或转入本单位“事业基金”。

(五) 零余额账户额度会计科目的改变

因而,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并没有实际意义。笔者建议:财政授权支付会计核算流程与财政直接支付会计核算流程保持一致, 停止使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科目。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篇3

关键词:国企;会计核算;固定资产;问题;方法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主要指代由国家拨付经费投资并提供给国企单位使用、支配、管理等权限的固定资产,这种资产可以是国企办公使用设施、设备,或是生产相关的设施等。一般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标准,可把国企单位固定资产按照价格、使用年限标准来界定固定资产种类。在以往国家固定资产规定标准中,设备价值在500以上、专项设备在800以上,并且实际设备使用寿命在一年以上的资产设备都可列为固定资产。而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更新,固定资产定义界定又有了小幅度改动,即单位设备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并且在使用、管理等过程中能够维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叫做固定资产。一直以来,对于国企单位固定资产来说,国家会计制度一直有着较为模糊的管理规定事项,即使随着新会计制度、准则等内容的更新,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等也相对更为模糊。因此,在当前现行会计制度下加强固定资产账目会计核算对国企单位来说所具备的指导意义与价值都极为重大。

一、国企单位固定资产账目会计核算主要问题分析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真实程度与否能够客观反映国企单位的生产规模的实际能力强弱,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内控监督等的客观反映为之重要。同时,随着国家产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及计划经济体制作用的逐步深入,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核算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了。因此,当前形势下国企单位如果能够掌握一套既符合自身单位实际状况,又符合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核算要求的资产计价方法,已经成为了当前国企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会计科目研究课题。

(一)国企单位固定资产计量问题

固定资产计量问题主要指代资产初始入账相关的会计实务处理,主要对固定资产成本取得问题进行研究。客观、实际、正确地处理好固定资产成本问题是对资产折旧、资产支配、做好资产减值准备等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当前来说,国企单位资产购置的经费资金一般分设为两大块:一是单位内部资产购置及报废变卖收入产生的支出提取;二是国家财政经费的拨付供给。然而,对于前一部分来说,多数国企单位实际上的资产管理涉及到的现金流入问题较少,并且会计信息相关的报表、凭证等反映的购置与维护基金结余数目往往未能与对等现金相配套;除此之外,如果结合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管理的可比性原则及相关要求可知,固定资产相关计量除了具备流程处理详细、处理需合理等特性要求,还必须能够统一口径地按同一《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相关规定要求去处理资产计量问题。但是,目前部分国企单位并不能保证完全按照资产实际成本去记账,从而导致资产原始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不能客观变现,对固定资产实际使用、耗损程度等状况的分析很是不利。

(二)国企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披露问题

固定资产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或客观其他因素所致的使用年限减少,都会对国企单位的投资经营最终变现的经营收益有着直接影响。目前来说,不少国企单位的固定资产披露、附注问题相对简单并模糊,从而不仅不能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相关的单位财务业务实际执行情况,对经营成果的最终变现造成不利影响,而且由于单位领导的疏忽与重视程度有高有低,也会间接造成固定资产的使用监督与管理执行不力。与此同时,不少国企单位固定资产披露这一块的披露辅助信息也仅有累积折旧与原值两个方面,而对于使用情况、计价方法、使用标准、使用年限等相关问题内容揭露的较少,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深刻体现,对国企单位经营成果变现不利。

(三)国企单位固定资产改造支出问题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在购置入库并投入使用后,为了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建设需求及自身单位生产技术建设需求等,通常会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维护等,这样就会产生资产设备的后续支出问题。但是,目前国企单位资产后续支出往往会对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会计科目处理方法相混淆。即资本性支出按照收益性处理,或者把资产改造的支出处理本该收益性支出处理却按照资本性支出处理了,从而导致会计计费多计资产价值,使得当期固定资产所取得的收益与资本本身价值虚增,即账实不符。另外,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混乱还会直接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极易出现固定资产管理无序、混乱的被动局面,从而不利于单位资产保全。

二、加强国企单位固定资产账目会计核算的实行方法

(一)加强固定资产计量的实行方法

根据目前国企单位计量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资产计量实行方法:首先,国企单位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相关问题应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相关的要求、规定、标准进行口径统一计量处理,尤其是资产成本记账方面,应严格执行,从而才能确保自身单位资产自购置后直至资产设备使用年限内的一切支出能够正确、客观反映。其次,国企单位应开设“固定资产”与“累积折旧”账户,从而利于单位资产使用、管理所产生的耗损价值客观分析。最后,通过资产折旧科目进行正规核算,按照现行资产核算规范所需的要求进行资产核算处理,并能够按照一定比例权重的购置资金进行提取,而核算时可结合单位内的资产设备使用寿命与残值比率进行折旧。当期期末,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被减项列示在资产方的固定资产项下,以反映资产随耗用而转移的时间价值;而对于国家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拨款,要保留资产购置核算资金,当收到银行存款时,作为购置金增加,待到固定资产已经归结单位使用入库时,可将购置资金列转为固定基金,同时减少银行存款。这样,才能使得财务信息报表上的内容能够客观反映资产原值、净值、以及折旧与国家投入等问题。

(二)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披露

固定资产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监督管理能够直接体现最终单位生产经营的成果如何。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为投资者利益着想也应当全面揭露固定资产相关真实程度的信息。为此,国企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披露应当明确固定资产揭露报表种类,如固定资产表、资产无偿拨付明细表、资产改造维护支出表等。另外,本着经济使用效益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的明确要求及规章规范,国企单位也应结合自身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完善披露信息。如在原有固定资产揭露的基础上可明确使用标准、资产分类、计价方法、使用年限、资产价格、实际耗损程度、以及资产调节项目款项等内容。这样,才能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做出比较全面的了解,如能及时并客观地区分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提足折旧仍在使用的资产或者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资产等。

(三)固定资产支出方式不同的账务核算处理

1.资本性支出处理。在对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企业应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2.收益性支出的账务处理。正常情况下,国企单位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时,势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耗损或者需要局部养护、修理等。而客观上去看待,国企单位的维护支出费用产生,只是能够让设备正常运作,不延误设备运行的后续产生效益,但却不能导致收益增加或资产设备性能提高。因此,此时会计核算方法应一次性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再以预提或者待摊销形式进行核算。

三、结束语

随着国企单位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单位建设发展需求的逐步提升,如机械化的固定资产设备也会逐渐增多,国企单位必须以自身单位实际资产管理情况作出客观安排,能够正确做好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以此才能使得单位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提高资产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英锋.浅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及管理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2.王欣.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9(4).

3.夏英华,仵凤光.关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7(8).

4.鲍雪冬,肖文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大众商务,2009(22).

5.薛丽.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内蒙古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4

1.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中的竞争不是那么激烈,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的不重视,他们往往更加关注如何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如何承接更好的项目,这就导致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意识不强,这可能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营环境相对比价宽松,日常对费用的控制不严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还表现在没有相应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相关的财务分析者、管理者对财务风险指标的分析不及时,导致不良资产的资金占用,存贷结构不合理,资金投放量控制不当等情况。

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制度的不断完善,减少资金占用,还应注意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货币资产,减少甚至杜绝坏账损失,加速企业变现能力,提高资金使用率。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企业达到自身规定的经营目标。

事业单位由于其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其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内部控制非常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他们认为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对事业单位而言作用不大;有的事业单位即使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要么是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要么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很多内部控制的设立不是为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的检查,走走形式而已。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导致不相容岗位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资金挪用、收入不及时入账和账外设账等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

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策略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阶段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下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有信息失真的现象。

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以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方面,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工作时,应该考虑使用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从根源上避免传统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将现有的会计核算工作与工作人员的绩效联系起来,可以有效的解决责任不明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时,对资产、负债和收入费用的会计处理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时的创新改变。

首先,在对资产的会计核算方面,对固定资产要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折旧率和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要分别进行摊销或者及时的减值测试,以保证在第一时间掌握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提高使用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率。

其次,在对负债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在充分考虑事业单位潜在的风险情况下,对负债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真实的反应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防止信息失真状况的发生。

最后,在进行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时,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属于当期的收入即使未收到拨付的经费也计入当期收入中,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已经在当期支付也不应计入,这样有助于有效的评价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绩效,有助于事业单位管理责任的强化,有助于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提高。

例如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在资产和负债的核算方面进行及时的更新,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并真实的披露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防止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想有效运行,实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来支撑。

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时,一方面,要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连续的跟踪调查,确保资金的账实相符,避免有人滥用资金,出现舞弊现象,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要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查,以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对获得的固定资产及时验收入账,领用的固定资产登记领用人,报废的资产及时划账,以保证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同时还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及时掌握其增减变动情况,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

例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对单位的资产进行定期的全面清查和不定期的抽查,有效防止资产的流失,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我国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有许多问题,尤其是会计核算方面,会计信息失真和内部控制无效等问题十分严重。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能够稳定发展,国家财产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事业单位必须要在遵守相关会计法规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问题进行适时的创新和完善,不断的改善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篇5

一、固定资产支出核算科目过多,直接影响当期损益的结果

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在建工程”等科目,即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净资产不变,更不会影响当期损益。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按事业会计制度规定: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渠道,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购置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以影响当期损益(使用支出类科目),也可以不影响当期损益(使用基金类科目),使得事业单位通过“灵活”掌握固定资产开支渠道调节当期损益成为可能。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计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和净资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从购置、建造完工入账到报废,会计账面始终反映的是原值。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或技术进步等原因而减少的价值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得不到体现。另外,固定资产报废的核算是同时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造成当期净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前期相比缺乏可比性。这样,少数单位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有可能对应注销的固定资产不作会计处理,这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将产生差异,并随时间的推移其差异越来越大,导致账实不符,造成事业单位资产总值反映不实。并且,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均属于净资产,是国家所有权数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对其拥有充分的使用权。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的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相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不变,故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也不引起固定基金的减少。而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时,又相应增加了专用基金,这就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造成重复计算和虚增,使事业单位提供的净资产信息失真。

三、“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问题

会计制度在“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到应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作相反会计分录”。在“事业收入”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单位收到的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也在本科目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业单位将代收的应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看作是自有资金,直接记入“事业收入”科目的贷方,在上缴财政专户时,另作“其他应收款——应收财政专户款”处理。甚至有的单位干脆不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坐支预算外资金问题严重,曲解了国家政策及会计制度。当前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有三种方法:按全额上缴形式,按比例上缴形式以及按结余上缴形式。其中,按比例上缴和结余上缴形式,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因为这两种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它与制度本身也是相矛盾的。单位平时取得预算外收入时,应先全额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核算,然后定期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监督检查,防止财政资金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empirenews.page--]

四、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会计制度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各种款项。如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存入保证金、应付统筹退休金、个人交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应付投资者的收益等”。但有些事业单位为了隐留部分收入,增加单位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就将应该作为预算外收入的资金不作为预算外收入,而是列作往来性的“其他应付款”挂账,被检查出来就转作收入上交,没有被发现,就长期放在“其他应付款”中,供单位周转使用。还有的单位将利用职权代收的有关基金、资金不及时解交,长期悬挂在“其他应付款”中,利用“其他应付款”科目来长期隐留合法收入,使该往来科目变成了隐留合法收入的“蓄水池”。另外有些事业单位在“其他应付款”中以科室设置户头、,列收列支各科室组织的收入和花费的开支。还有些事业单位将向有关单位收取的费用、手续费等,不列作收入,而是在“其他应付款”中一收一支,隐藏了单位的一部分收入支出,利用“其他应付款”的往来名义,行小金库的收支之实。这样“其他应付款”的部分账户就演变成了单位小金库的“代名词”了。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其他应付款”科目的管理,防止预算外资金的流失。同时,事业单位不计算盈亏,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也使不少单位缺乏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现象。这些单位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伸手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不重视挖掘资产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由此造成账实不符,家底不清,闲置浪费,以至国有资产流失。

五、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损耗程度

事业单位结余及分配的会计核算 篇6

事业单位的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由于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其收支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因此是“大结余”的概念。本人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自身工作体会,谈谈事业单位结余及其分配的具体核算,与同行们探讨。

一、事业单位结余的内容

事业单位的结余按资金用途不同分为:经常性收支结余和专项资金收支结余。经常性收支结余按资金获得渠道不同又分为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事业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以外的各项经常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结余的多少说明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过程中收支相抵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事业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拨出经费-上缴上级支出-结转自筹基建-销售税金(非经营业务)

经营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入与其相对应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经营结余是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结果所作的计量,要求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相配比,计算公式为:

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经营业务)

专项结余即专项资金收支结余,是专项资金收入与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专项结余应按每一专项项目分别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某项目专项结余=该项目拨入专款-该项目专款支出(相关部分)-该项目拨出专款(相关部分)

二、事业单位结余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在进行结余核算以前,必需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清理、核对年度预算收支和各项缴拨款项。对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所属各单位之间的全年预算数以及应上缴、拨补的款项等,都应按规定逐笔进行清理结算,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年度预算数、领拨经费数和上缴、下拨数一致。二是清理往来款项。按照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不能挂在往来款上,凡属本年的各项收支都应及时入账,列入当年收支。三是分别计算各项结余,不能相互混淆。

1.“事业结余”的核算

“事业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以外各项经常收支相抵后的余额。贷方登记收入转入数,借方登记支出转入数和结转结余分配数;如出现支大于收情况,则用红字结转到“结余分配”科目。本科目平时一般不核算,只在期末(一般在年末)转账时,将“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

其他收入

贷:事业结余

将“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销售税金”(非经营业务)、“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等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借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事业结余

贷:拨出经费事业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销售税金(非经营业务)

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本科目贷方余额为当期实现的结余,借方余额为当期需要弥补的差额。年度终了,单位应将当年实现的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2.“经营结余”的核算

“经营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入与其相对应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贷方登记收入转入数,借方登记支出转入数和结转结余分配数。本科目平时一般不核算,只在期末(一般在年末)转账时,将“经营收入”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经营收入

贷:经营结余

将“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经营业务)等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借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经营结余

贷: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经营业务)

本科目贷方余额为实现的经营结余,借方余额为经营亏损。年度终了,单位应将实现的经营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需要注意的是:如出现经营亏损,“经营结余”科目借方余额不能结转到“结余分配”科目,只能挂在“经营结余”科目,需用以后年度的经营收益来弥补。

3.专项结余的核算

专项结余是专项资金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的专项结余分已完工项目专项结余和未完工项目专项结余。事业单位的未完工项目专项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无需进行会计处理;事业单位的已完工项目

专项结余,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或项目财务主管部门审批后,分三种情况处理:一是给项目组的物质奖励要增列专款支出;二是留给单位的直接转入事业基金;三是收缴财政部门或项目主管单位的则冲抵拨入专款。

事业单位的已完工项目专项结余不在年末集中进行转账,而是在专项项目完工并结清收支后,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以书面材料向同级财政部门或项目财务主管部门报批后进行转账,会计分录如下:

属本单位直接实施的专项项目完工,经批准核销支出,会计分录为:

借:拨入专款

贷:专款支出

由所属单位实施的专项项目完工,经批准核销支出,会计分录:

借:拨入专款

贷:拨出专款

项目结余,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对项目组有突出贡献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其奖励支出要增加专款支出额度,会计分录:

借:专款支出

贷:现金(银行存款)

项目结余,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留给单位,会计分录:

借:拨入专款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项目结余,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上缴原拨款单位,会计分录:

借:拨入专款

贷:银行存款

三、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实现的结余应按规定对其进行分配。结余的分配涉及到国家、单位、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必须按照国家的法规、制度规定办理。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专项结余不参与结余分配。事业单位的结余扣除专项结余后,要按下列程序分配:

一是按规定交纳所得税。

二是上缴上级款。

三是按核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四是转作事业基金。

“结余分配”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当年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贷方登记结余转入数,借方登记结余分配数,本科目贷方余额为未分配结余,借方余额为未弥补差额。经年终转账后,“结余分配”科目无余额。

“结余分配”科目一般应设置以下明细科目:应交所得税、应缴上级款、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提取事业基金、未分配结余——事业结余、未分配结余——经营结余。

结余转入时:

借:事业结余

经营结余

贷: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事业结余

结余分配—未分配

结余—经营结余分配时,会计分录如下:

(1)交纳所得税:根据税法规定,属应纳税所得,按规定的税率计算缴纳应交所得税。

计提时,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解交时,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2)上缴上级款:实行结余上缴办法的单位,所得税后结余按核定的比例或数额计算上缴上级款项。

借:结余分配—应缴上级款

贷:其他应付款—应缴上级款

(3)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按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借:结余分配—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4)转作事业基金:在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中,事业基金起的是“蓄水池”的作用,用来调节年度之间的收支平衡,因此,按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后的余额全部转作事业基金。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继续转增事业基金,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用以前年度的事业基金弥补其差额。在确定年初预算时,如支出安排出现缺门,也可以直接安排一部分事业基金用于弥补差额。

经上述三项分配后结余全额转作事业基金的一般基金。

借:结余分配—提取事业基金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如单位当年“事业结余”出现红字即负结余,则“结余分配”科目出现借方余额,经批准后可用事业基金弥补。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篇7

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连续性、综合性以及真实性。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指会计核算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连续的计算和记录。会计核算的综合性指的是会计核算在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对资金流通情况的把握, 可以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 并且对财务的支出情况进行相应的监督。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指的是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中会计工作人员要根据现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从而可以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在以往的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拨款, 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但是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加快, 事业单位的资金也有自身经营所得, 在对于资金的管理过程中要求也更加严格, 但是长期形成的习惯,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在会计核算中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可以依靠的规章制度, 往往就会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造成会计核算中的随意性大, 导致很多不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的发生。

(二) 不能进行合理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核算

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只核算原值而不进行计提折旧, 不能很好的计算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对于固定资产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不进行计算, 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过程中, 对于实行了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来说, 阶段计算过程中直接以摊余成本列报, 这样不能很好的对事业单位的历史成本进行反应, 在事业单位进行重要的决策时不能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对于没有实行内部会计控制, 阶段核算的过程中不能对本阶段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情况进行反映。

(三) 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在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 在单位的实现制中将其他期间发生的经济活动但是没有进行资金划拨, 而在本期间内有收入或者是支出的资金都当作是本期的资金收入或者是支出, 这样就造成本期资金收付与现实情况的不符, 对于当期预算实施的情况没有正确的了解, 对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没有很好的把握, 而且在对事业的负债情况也不能做出有效、真实的反映。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前提是要对会计核算中各种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采用现代的会计管理手法, 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的时候有一定的工作依据。

(二) 在会计核算工作总引入责权发生制

责权发生制的引入是为了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以经济活动已经发生为依据进行财务的计算, 责权发生制的优点在于对于档期内发生的费用无论有没有实现资金的收付都计算在当期财务中, 这样可以保证各期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可以正确反映当期内的财务活动情况, 可以进行收入支出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对于事业单位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三) 加强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要进行计提折旧, 这样就能及时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信息, 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保证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解决了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和后期的虚增问题。在无形资产管理中设置累积摊销的科目, 有效避免无形资产的虚增, 给企业管理者真实的信息, 对无形资产心中有数。

(四) 建立会计核算监督机制

要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顺利, 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 事业单位要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 在内部设立审计机构, 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 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 从国家来说要加大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对于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审查, 对于事业单位的各项款项的划拨要经过一定的审批制度。

(五) 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

要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在任用的时候提高任用的要求, 其次对于现有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 不断接受新的会计知识的熏陶, 从而提高整体的会计工作能力。

四、结论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重大的影响, 事业单位要引入权责发生制和累积摊销科目, 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 从而有效解决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康碧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 2011, (02)

[2]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 2007, (08)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研究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1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又相对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将资金的支配权和监督权分离,这无疑使会计核算中心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职能,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与发生经济业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地理分离,它仅对报上来的原始单据进行审核和监督,不能对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相关会计工作、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直接、及时、全方位的反映和监督,这种监督仅仅是事后监督,显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必然使监督职能弱化。同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牵制机制、内部监督机制等相对弱化,也势必造成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1.2 预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对会计责任相互推诿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归属各级财政统一领导和管理,其职能主要是对预算单位提供全面、优质的会计核算服务;并通过集中核算实行资金统筹统管,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预算单位来说,由于其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并由核算中心行使会计档案保管权和资金管理权,造成部分单位领导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因此,一旦财务管理上出现重大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财产物资流失等问题, 势必造成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的推诿扯皮。

1.3 会计集中核算配套体系尚未完善制约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实施

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形成必须以会计集中核算人员、会计集中核算信息平台、会计集中核算配套管理办法为基础。会计集中核算需要一批具备会计职业道德,既通晓会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网络运用的高素质人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成熟的会计集中支付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初期,要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离所期望的信息平台尚有差距。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体可操作的会计委派及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缺乏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配套的具体措施,由此增加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操作难度和会计集中核算标准化的实现。

2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后,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强化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但单位内部不能因此忽视内部会计监督。应探讨建立新模式下的新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合理界定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建立相互牵制的全面的内部牵制制度和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改变单位负责人审批、报账员报账的模式。赋予报账员相应的审核、监督的权力,促使会计内部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2.2 明确责任主体,避免相互推诿责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职能已经转移,但是单位内部的理财机制、资金支配和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变,单位依然享有财务收支执行权、财产物资管理权、收入和支出审批权,依然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然而,由于会计核算集中后,会计资料的记录、加工、整理及会计报表的生成、会计信息的提供、会计档案的保存管理等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应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所以,从会计责任的角度讲,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核算中心责任人和核算人员可分别视同单位总会计师和单位会计地位,分别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主管部门应委派懂财务的纪检监察员,负责对会计核算中心内部的纪律监督和业务监督,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性运行机制,使一些潜在的经济问题在事前得以有效遏制。

2.3 建立相关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体可操作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把会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义务以及同被服务单位的关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也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单位可根据实际,结合会计集中核算的特征需求,建立单位会计人员聘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轮岗制度、业务考核制度、奖罚制度等作为过渡,来规范会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行为,以降低因缺乏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及具体措施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行为风险。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进行管理的有效措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审批与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会计集中核算及其作用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证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以及财务自主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取消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与出纳人员,设立报账人员,统一在财政部门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而支出由财政直接支出[1]。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单位原来在银行的所有账户均被注销,现有收支项目全被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效避免了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会计施行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原会计和出纳人员被报账人员取代,统一接受核算中心管辖,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得到了切实保障,有助于财政部门作出合理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职责更加明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事业单位与核算中心之间的矛盾 从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可知,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是保证原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所有权的独立,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主管领导不愿意配合核算中心的监督、检查工作,把财务管理责任推给核算中心,事业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弱化,对自己的服务职责严重缺乏有效认识。施行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的工作重点都放在账簿上面,同时又得不到事业单位的完全配合,使得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之间矛盾凸显,资产管理非常薄弱,财政核算中心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集中核算模式无法反映真实经济内容的缺陷 事业单位施行集中核算以后,会计中心往往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多个单位的账目,核算中心大厅“一对多”的工作模式,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责分离,失去了对事业单位行为是否真实的有效监督[2]。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是依据票据本身来判断,会计核算中心忙于日常的报账、结账和记账工作,根本无法对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加以证明,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受到严重制约。

2.3 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大量的会计资料审核,人少、工作量大,不可能直接参与财政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对财政职能部门的相关业务流程、监督重点、政策变化等无法知晓,信心上面严重不对称,再加上核算中心审核的票据本身都无法对单位经济内容的真实性予以反映,自然就无法完全代替财政部门对企业实行财政监督了。站在财政职能部门的角度,自认为通过集中核算就完全掌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会计活动,反而形成了新的监管盲点,造成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在工作对接上存在缺陷。

2.4 会计法方面的矛盾 《会计法》相关条款明文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立会计账簿,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会计集中核算将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相分离,把各单位的账簿和会计凭证交由核算中心管理,使得单位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彼此独立。最终导致会计集中核算与现行《会计法》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3.1 加强事业单位报账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要清楚地认识到,实施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也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责,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单位领导人员要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报账人员施行统一持证上岗,据实登记会计账簿,加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定期与核算中心对账,领导签字前就会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性予以说明,向核算中心报账时也要就票据和单位经济活动予以汇报。财政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报账人员接受学习与培训,学习内容要针对性强、培训效果要显著,以便短时间内提高报账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同时加强《会计法》等财政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提高报账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报账人员会计监督的纽带作用。

3.2 加强监督制度管理工作 完善单位内部监督制度,防止单位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在单位内部设立固定资产专项管理人员,对资产的验收、领用如实登记,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确保账目和实物一致。对于领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有效地催还,确保资产送还后完好无损,一旦出现资产损毁,追讨使用人的相关责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积极配合财政职能部门和核算中心对资产的不定期抽查,以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3.3 强化核算中心工作职能转化 核算中心作为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重要纽带,代表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财政监督和管理,所以必须对核算中心的职能进行有效转换,让其从基础的核算职能向财政管理职能转化[3]。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转变观念,要充分发挥对预算信息的反馈与控制职能,发挥财政部门施行集中核算的真正意义,达到从核算向管理职能的有效转变。政府部门要制定统一、有效、科学的财政支出标准,使中心核算人员在日常支出票据的审核工作中有标准可依,管理上有依据可言,同时要增加核算大厅工作窗口,有效分解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使核算服务于监督高效统一,提高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水平。

结束语

上一篇:优秀员工评选标准细则下一篇:暑期回乡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