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是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一项内容丰富、体系严谨、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场域视角切入,用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创新机制的研究工具,调研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外部场域因素和惯习因素,重点围绕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实践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党员正逐渐成为我党新生力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理论素养好、业务素质强、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提出,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深入探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模式、方法,教育大学生党员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对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发挥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学习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绝的强大力量。”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成长的好坏关系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有着其自身的必要性,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1.做好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作为高校党组织,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这里的再教育不仅是入党前还有入党后的。重视党员教育,培养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2.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等出现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趋于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弘扬什么,坚持什么的问题就必须旗帜鲜明。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识到对大学生党员培养的紧迫感,提高他们的素质,适应时代发展。

3.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是树立党的形象,增强支部吸引力,凝聚力,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必要性。学生党员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荣辱观,对其他学生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党对其他优秀青年的影响力也通过他们展现出来,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防止“退步”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二、影响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管理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被吸纳到党组织中,入党前经过了党组织的培养考察,通过了三级党校的理论学习,其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仍然存在一些消极现象,有些大学生入党后,思想上有所懈怠,松了一口气;实际行动中放松了对自己要求,缺少前进的动力;组织观念不强;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出现了懈怠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1.主觀上:个别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不够纯正,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如有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将来就业能进事业单位;有的为了考公务员必须具备党员的条件,这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就放松了自己。还有一些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不正确,盲目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以满足自我需求为中心,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另有一些学生党员意识不强,纪律松散,不能很好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入党前积极干,入党后拣着干,把自己定位在一名普通群众的角色上。

2.客观上:各级党组织在党员继续教育方面也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一是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不够重视,“重发展、轻教育”是当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注重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发展前的教育、培养、考察,轻视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和严格管理,使部分学生入党前后表现不一致,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先进性不能体现;二是党务工作者对于党员的教育缺乏理论体系,党员继续教育的机制、制度、途径都不完善;三是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不够,忽视了对他们的管理,有些支部党员只是参加党员的发展大会和预备转正大会,几乎没有参加其他学习会和生活会,更不要说党员实践活动参加更少。

三、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管理的探索

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培养问题已经引起各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能力素质、发挥他们的模范先进性,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

1.发挥党组织主渠道教育作用

党组织的教育是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有效手段。组织教育主要是采用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为主,逐步进行。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分析其党性及理论水平,之后有针对性地建立再教育机制。由学院党委牵头,吸纳各级基层党委成员及先进党员、党性强的老党员,充实到教育队伍中,每周进行2个课时的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再进行2个小时的实践教育。要求大学生党员全部参加,实现党性、理论、实践三个方面的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在新形势下依然能够认清现状,意识到自身不足并持续加强改善。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党员体验式学习效果

社会实践锻炼是对大学生进行再教育的重要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辨别能力的有效举措,对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产党员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提高认知能力,改造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党性。大学生党员要在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党性锻炼,在形式多样的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

大学生党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和考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道德修养和业务技术能力。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者——大学生党员,系统掌握和领会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不难,但是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在社会实践中并非易事。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地方资源,引导大学生党员不断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识国情、修党性、长才干、做贡献。

通过党建“三个一”模式加强党员教育,即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团支部,一个党员联系一个宿舍,一个积极分子联系一名群众,引导党员服务同学,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开展组织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模式。

3.强调党员自我教育,开展内化式学习模式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有自我认知、自我强化、自我践行等三个环节。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应该是在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群体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分析,清晰定位,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教育,科学践行,提升自我素质。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认知就是要求党员对照党章“照镜子、正衣冠”,客观、公正、正确地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剖析。但是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自我剖析层面上,没有自我要求,自我强化环节的提升,也不利于大学生党员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更谈不上制定科学的行动计划。因此,大学生党员在自我认知的环节后,应尽快强化党章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立足自身定位,着眼自身觉悟提升,加强自身党性的提升。

四、几点思考

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研究和探索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顺利开展高校的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实效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将创新性的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尝试。

1.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理论学习。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发挥党员先进性的高度上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作为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系统工作来抓。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而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和管理工作。

2.优化组织结构、加强支部建设。党支部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员继续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因此党支部成员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党支部成员除了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委员以外,建议要请一些党龄长、理论知识丰富、政治鉴别能力强的老党员担任支部顾问,也可以吸纳一些优秀教师担任支部成员。除了优化支部成员以外,建议还要优化支部划分。根据专业、年级划分党支部,高年级优秀党员可以担任低年级党支部委员;四年级学生党员多,在外实习人员多,同时面临着毕业后党员组织关系即将要转出的问题。根据这些特点,建议四年级单独成立自己的党支部,这样有利于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支部党员人数也不易过多,20人左右为好,这样便于支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教育重心。学生入党后“滑坡”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纯正和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因此,学生入党后要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再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认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

4.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制度育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好的,因此学校要建立对党员的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党员继续教育和管理的思路要明确、理论要扎实、方法要多样化、内容要贴切实际,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教育制度要更加完善、更严格,正式党员的再教育、监督、考核、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体系。

总之,大学生党员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这只是表明他们具备了党员的基本条件,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思想上已完全入党。党性的锤炼、世界观的改造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把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贯穿于党员发展的整个过程。青年学生可塑性很强,在于我们怎样教育和引导。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做好工作,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她们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者:蔡文静

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场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是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一项内容丰富、体系严谨、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场域视角切入,用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创新机制的研究工具,调研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外部场域因素和惯习因素,重点围绕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实践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场域

一、布尔迪厄场域理论阐释

场域是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知名社会学理论家)提出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布迪厄从事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他认为:高度分化的社会世界,由相对自主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进而形成了包括艺术场域、政治场域、经济场域在内的各种不同的“场域”。社会“大场域”就是由这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场域”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

惯习是指每个场域所拥有的、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个人在不断的接触某些社会状态后会逐渐形成一种性情倾向,对社会环境的必然性进行内化,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经过调整并且定型的思维和行为惯性。

场域与惯习有着如下的关系:场域是动态的网络运行体,每个人都是这个运行体的建构者,有自己的认知建构方式,每个人的惯习被场域所形塑,反过来也影响场域的发展变化。

“场域—惯习论”为创新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第一,布迪厄的关系性思维有助于分析实践活动中涉及的种种关系。一定程度上,场域对应于人们生活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对应关系”进而理解一个人在场域中的行动策略和惯习;第二,布迪厄认为社会由许多亚场域构成,不同亚场域间的相对独立性有助于研究不同场域的差异性,即场域性惯习直接对应于产生这种惯习的场域;第三,场域理论推崇“双重存在观”,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双重存在,有利于辩证地思考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场域因素和习性因素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活动开展、校风学风建设等工作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思想观念、家庭期望、利益定位的变化与调整,使得部分党员在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日常表现等方面呈现出多变性和多元性,给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带来深刻挑战。

结合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外在场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多元形态的社会文化、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开明进步的社会政治会对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变得多元并且现实;

2.家庭因素。日常家庭生活中,父母兄长等会采用实际案例、世俗观念等对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渗透熏染,部分学生党员自我定位趋向现实,出现提升自我修养意识不强、服务群众思想的根基不牢、判断是非的能力缺乏等现象。

3.校园因素。学生党员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大学校园的熏陶。校园各种社团文化活动,教师及辅导员的教育指导以及优秀榜样的示范力量,都会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大学生党员主体习性因素的调查和探究上:一方面,学生党员个人性格、气质等个人特征相差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其在理想信念、入党动机、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等方面千差万别,在实际日常表现特别是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不尽相同。目前,现实社会与个人思想层面的各种矛盾左右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例如自主独立意识与社会传统态度间的矛盾、迫切成才期望与短期成才行为间的矛盾、强烈社会责任感与现实公德淡漠间的矛盾等。

三、场域理论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研究内涵

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研究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场域的营造与惯习的重构。

1.场域对基层党组织地位处境的影响。大学生党员身份地位在场域中的处境会直接受党组织在场域中地位处境的变化所影响。场域自身具有特有的规则、空间位置结构及价值,不排除这其中也会存在一些排斥主流价值、规则制度以及组织运行的力量与现象。这些因素结果都会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处境受到挑战,从而党组织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2.场域对党员主体行为的影响。党员身处的现实场域特性决定着党员愿不愿以党员身份活动。场域之中,每个成员表现出的行动决策是由所在场域中身处的客观实际位置决定的,党员作为场域的行动者也必须受到场域特性的影响。党员的主体意识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场域中对党的态度以及价值偏好。由此可以看出,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涉及到整个社会中各个场域里空间价值、规则的引领和重塑问题。

3.场域对党员主体心理的影响。党员主体的心理会受到场域的影响。如果党员长期处于一个消极的场域环境,如缺乏主流正向价值观念、缺乏理想信仰追求、基层党组织被边缘化,那么其对党组织的态度会急转直下,从而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党员主体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需要在积极正向的场域环境中得到强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党组织的信任与信赖,重塑党员价值观,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以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使命意识。

四、基于场域理论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

大学生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国梦的开拓者和实现者。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尤其是入党后的再教育、长期教育环节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最为关注的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场域视角研究建立和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创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思想上高度重视和培养党员“终身教育”的意识,从培训“力度”、“深度”、“广度”、“温度”等多个维度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让学生党员在浓厚的场域氛围中得到经常性的熏陶和滋养。第一,加强理论培训“力度”,扎实开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深入领会“中国梦”、“四个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战略思维和科学论述。积极尝试各类学习方法,如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讨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网上学习与文献学习、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等方式,多措并举,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培训主题、内容、形式的精心设计。第二,强化学习培训的“深度”,积极开展宣讲辅导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宣讲团分析不同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政治热点,更好的引导党员群体的思维和认知。第三,拓宽学习培训的“广度”,积极组织不同专题、主题、群体的报告会、研讨会、学习会、座谈会以及课外实践机会,带领广大学生党员学习党章、贯彻党章、践行党章。第四,提升党员学习培训的“温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平台和手段,开辟网络讨论交流,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作品,用旗帜鲜明且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培训以更加充满温度的形式传递到学生党员心中。

2.建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以“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为目标,加强党员继续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整体规划与细节设置,完善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是确保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落到实处、日常管理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第一,考核评价标准“规范化”,根据党员所处入党阶段、年级层次等分别设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规范党员教育发展评价标准。第二,教育培养过程考核“制度化”,一方面实施发展对象入党答辩、预备党员转正答辩、正式党员述职述责答辩制度,要求发展对象在被接纳、预备党员在转正时、正式党员在平时履行党员责任与义务过程中始终牢记个人目标与职责,保证党组织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提升党员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实行季度思想汇报答辩,让学生在答辩中反省个人行为、端正入党动机。第三,以先进党员的榜样力量推动党员继续教育“长效化”,组建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让优秀的学生党员深入班团支部宣讲、交流,用心营造向榜样学习、向先进学习的良好场域氛围。

3.建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实践机制。勤于实践是检验党员党性修养和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党员应该牢记和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立足“热点”、报以“热心”、饱含“热爱”,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知识、受教育、长才干。首先,立足“热点”,在重大事件、节日之际,抓住契机、顺势而为,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类党日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青春思辨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理解内涵、牢记使命。其次,对公益及志愿服务项目报以“热心”,通过“青奥会”、“亚青会”、关爱弱势群体、参与支教行动等项目加深对国家、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强化自身责任意识。第三,实地走访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饱含对党、对国、对人民的“热爱”之心,开展寻访抗战老兵、踏遍抗战遗址的“红色之旅”等实践活动,重温入党誓词,磨炼个人意志。

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是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一项内容丰富、体系严谨、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进行探究,可以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的创新研究带来启发,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的成果,从而有效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真正担负起党赋予的政治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国举.“场域——惯习”论:创新机制研究的新工具[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34-87.

[2]张忠义.场域中的党员主体地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6):26-30.

[3]管永星,吴永祥.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2,(5):233.

作者:管永星

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创新研究

摘要: 认真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深刻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继续教育 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途径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大举措,更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个别大学生党员把入党看成是一种“通行证”,在入党前还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上进,入党后便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仅把党员看作是一种“荣耀”,而不是一种责任,久而久之,“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转正之后就不干”就成了某些党员的真实写照。具体来说,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淡化

对学生党员群体而言,有的人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片面地认为高校的“两课”教育没有新意,只会拿些大道理吓唬人;还有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思想放松,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都较入党前明显下降。这部分学生党员一般把政治学习“冷处理”,应付了事,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二)入党动机多元化

大部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是纯正的,但也存在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如一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他们或考虑对就业有利,或顺从家长的期望,或出于一种攀比心理而要求入党,认为入党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以谋取私利,可以搞特殊化等。总之,他们把入党看作是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弱化

学生党员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工作中的模范、学习上的榜样、生活中的表率。但一些学生入党以后往往产生一种优越感,且这种优越感在同学中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不能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不突出,模范性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学生党员在普通同学中的威信。

二、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党的先进性具体表现为党员的先进性,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体共产党员必须“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根据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大学生党员必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实践锻炼,在思想、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样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要求。

(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迫切需要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形势、迎接挑战。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的骨干,是青年的中坚,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掌握应对国际、国内“考验”和“挑战”的本领技巧,从而能够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三)是大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最敏感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变革的晴雨表,包括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大学生群体有着自身成长的规律,他们“追求新知、渴望成才,但有些人学习目的不明确;富于理想、积极进取,但有些人的理想趋向功利化;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但缺乏辨识能力,易受错误思想影响。”②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对学生党员实施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学生党员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全面进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除了要继续抓好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形势政策、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外,还要针对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理想信念、先进性意识和宗旨意识这三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信念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强大精神动力,理想和信念是共产主义人生观形成的思想基础。“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③“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③高校各级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首先必须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弄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引导他们把那些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人生原则变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因素,内化为个人的坚定信念,从而形成科学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二)加强先进性意识教育

保持先进性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和本质要求。党的先进性与时代同行,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保持先进性,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对大学生党员加强先进性教育,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加强宗旨意识教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宗旨意识教育,其核心就是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一些大学生党员往往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一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就不能真正作出为社会所承认的贡献和成绩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没有条件和土壤。只有在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支配下,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结

合在一起,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四、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创新途径

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创新途径,采取有效的方式,是提高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效果的关键。

(一)发挥党校教育功能

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前的培养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同时他们往往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锻炼,也没有经受大风大浪的长期考验,因此应利用党校这一主阵地,以灵活运用理论传授、专题讨论、辅导报告、社会调研、心得交流、论文撰写等方式,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的理论教育。尤其是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党员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组织应定期听取党员关于自己思想、学习和工作、生活情况汇报,组织党员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从而了解党员的全面情况,及时表扬成绩,批评缺点错误,使党员坚定政治方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三)加强实践锻炼

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采用“给任务”、“压担子”的做法,比如让大学生党员担任理论宣讲员、担任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培养工作,或是在校、院(系)和班级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并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是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和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四)实施目标管理

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运用目标管理的科学原则,对大学生党员实施目标管理。每学期开始应要求每位学生党员填写党员目标责任书,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树立努力目标,引导学生党员做思想的模范、学习的模范、工作的模范和生活的模范,在学期结束时还要对照目标对每位学生党员进行认真的检查,针对其不足提出批评和整改的意见。

注释: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②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赵志刚

上一篇:政协工作要点(3篇)下一篇:材料员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