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发展教育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共8篇)

学生党员发展教育 篇1

----商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特色小结

商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坚持以提高学生党支部活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学生党员的素质为主要目标,按照学校党委提出的 “有思路、有措施、有实践、有特色、有效果”的工作要求,把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的专业、就业结合起来,开展了“入党述责答辩制”、“党员专业技能实训”、“党建促就业”等多项学生党建实践项目,效果显著。

一、做法与经验

(一)引入“述责答辩制”,创新党员教育机制

2009年11月,我院学生党建工作在校内率先试点引入述责答辩制。述责答辩制的要素主要包括“述责”、“答辩”、“测评”和“整改”四个方面。“述责”是指答辩人采用PPT等媒体直接面向答辩评委陈述自己对党的认识和本人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及现实表现等综合情况;“答辩”是指答辩评委根据答辩人平时的表现和现场的述责汇报,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请答辩人做出明确的回答;“测评”是指答辩评委根据答辩人的答辩情况和现实表现,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整改” 是指答辩评委帮助答辩人发现和分析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

我院从2009年11月已开展团员推优述责答辩、发展党员述责答辩、预备党员转正述责答辩和党员述责答辩等共有8场,参加学生达600人次。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引入“答辩制”可以让对党的监督从静态变为动态,让党员的教育从被动变为主动,既创新了党员教育的机制,又增强了党员的教育效果,此项举措效果好,影响大,具有 持续和推广价值。

(二)构建“党建促就业”工作体系,创新党员教育模式

学院按“学院党委统筹规划,学生党支部协调组织,党员骨干参与服务”的工作要求,把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构建 “党建促就业”工作体系,主要包括:实施党员“三个十行动”,成立就业党员协助小组,建立“党员帮扶就业”机制。

(1)实施党员“三个十行动”

党员“三个十行动”(即每位学生党员在大学期间最少走访十家企业、咨询十家人才交流中心、采访十名企业家),形成学生党员行动报表,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增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培育就业市场。目前学生党员已走访了300多个企业和企业人士,填写并回交了800多份采访报表。

(2)成立就业自助小组

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就业自助小组,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应聘技巧的演练。以支部委员为责任人,把学生党员分组成立就业指导小组,独立承担部分就业指导课备课,并参与整个就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与就业指导课充分结合起来,强化了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到主动,增强学生就业和主动性和积极性。

(3)建立“党员帮扶就业”机制

学院党委对每位学生党员做好就业帮扶援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明确每位党员做好就业的了解、宣传、教育、统计工作的责任;二是成立党员就业责任小组,划分宿舍责任区、实习小组责任区,负责就业信息的传递、毕业就业的跟踪。三是党员“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双困生”,重点帮助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帮助 2 他们坚定信心,积极找工。

(4)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①建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学院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开拓,现已开拓一批长期、稳固的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就业等提供了良好平台“预就业”机会。目前已与沃尔玛、中移动、可口可乐等近80家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②建立了企业“座堂”制与企业“拜访制度”,定期举行“总裁讲坛”、“百度经理人”等品牌活动,聘请著名企业为客座教授,有关人员来校宣讲,为学生提供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咨询。

(三)搭建专业技能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党员竞争能力

依托“党建特色主题活动”示范点的建设,把党、团组织生活与专业课程、专业技能紧密相连,由学生党支部策划、承办各类专业技能实训、竞赛活动。我院专业技能比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每届参与人数均超过学生总人数的60%,党员参与人数100%,参与面广,影响力大。自08年来我院学生在专业比赛中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09年06月学生党员陈隆盛获第四届广东省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总决赛亚军,全国三等奖。09年6月学生党员陈华霞、陈凤平在第三届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创业IDEA大赛中获一等奖;首届湛江高校“动感地带杯”校园营销策划大赛中我院包揽第一、第二名,获奖选手全部是党员。2010年4月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大赛党员带头参与,最终我院获得“全国最佳组织奖”及单项第一名、第三名。2010年5月在第七届广东省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喜获银奖,参赛选手均为党员。

(四)成立学生党建办公室,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商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是根据我院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需要,为 3 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经学院党委研究决定,于2010年12月25日成立了学生党建工作办公室。学生党建办公室挂靠于学工办,下设办公室主任、组织部、宣传部、督导部、实践部。各部门分工明确,团结合作,高效运转。办公室主任兼学院党建联络员,主要起统筹全局、协调各部门的作用,组织部主要负责学生党员管理、考核、培训、发展、述责答辩考核等;宣传部负责建立学院党建工作的宣传平台;督导部负责党员的教育培训教育及评比工作;实践部负责学生提高素质的活动开展组织各项党员活动。自学生党建办公室成立以来,我院学生党建工作呈现有序、高效的局面,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加强。

(五)开展“每周一文”活动,创新党员教育载体

通过不断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2008年9月,我院党建工作中率先试点推出“每周一文”活动。“每周一文”活动采用“阅—写—讲—筛”的形式,由各学生党支部组织党员每周阅读一篇不限题材文章,包括时事新闻热点、激励故事、管理知识、世界经济、职场测试、就业形势等,撰写心得评论,作者在支部组织生活中通过演讲向党员们推荐分享作品,学院党委对各支部推选的优秀文章进行筛选,在网站张贴精彩文章,让更多的学生党员去分享,去学习。

截止目前,“每周一文”活动已成功开展了48期,共创作作品965篇,约90万字。学院每年还将每周一文装订成册,激发了党员的写作热情。学院党委通过“每周一文”这一载体,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党员培养成政治上过硬、学习上带头的先进分子,推进学校组织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

二、成效与体会

(一)工作成效

2010年我院“支部建在班上”、“特色主题”实践活动被评为优秀示范点;获庆七一“唱响红歌心向党”大型歌咏比赛一等奖;获我校“党在我心中”七一征文比赛优秀组织奖;获“先进学生党支部”称号。学生考研成绩进步明显。08年我院无一人考上研究生,09年也仅有一人上线,10年共有32名同学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6人被录取。不管是上线人数还是录取人数都较往年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名列前茅。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四级通过率均居全校第一。截止10年初,我院06-08级四级通过率约为67%,有13个班过级率超过70%,国贸专业个别班过级率甚至高达94.34%。学生文体比赛成绩突出。近两年,我院学生团体在校运会、三好杯篮球赛、烛光杯足球赛、健美操、排球赛等大型体育项目中屡获佳绩,共获得6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

(二)体会

1、必须加强对党员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以提高党员教育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方式和手段,方法的使命就在于引导人们的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在党员教育中,我们只有运用这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为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党员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以提 高党员教育的效果。使党员教育工作沿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主题、社会环境与实践活动的变化,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不断地发展变化,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方法也应不断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展和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在探索和运用党的建设科学方法方面取得不少成效,应该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

2、入党“述责答辩制”是创新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呈现出结构多层次、思想多元化等新特点,给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如何建立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长效机制,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述责答辩制”作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和保证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长效机制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去年3月份,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绿治国曾对党员“述责测评”机制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做了论述。浙江工商大学王晨曦、苏州科技学院孔繁敏、福建农林大学肖红新等学者都结合实际 工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述责答辩制”的构建和实践。我国华东、华北、西南部分高校已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实行述责答辩制,特别是上海地区的高校,推行面更广,他们均积累很多实践经验。实践证明,党员“述责答辩制”是高校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建立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已经有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据调查了解,目前广东高校实行“述责答辩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不多,笔者认为我校应借鉴以上高校的成功经验,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实行“述责答辩制”。

3、结合学生专业,学生就业,社会企业,是增强党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学生党员发展教育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教师培训,党性修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及其因素

(一)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工作有卓越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部分学生党员积极学习党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能够准确把握党的性质、宗旨及理想信念, 一部分学生对党的共产主义信念存在着模糊认识, 还有个别入党积极分子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端正、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

(二)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造成因素

当前高职学生入党动机的多元化, 增加了高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难度。高职学生对党的认识相对不足, 入党动机更为复杂,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难度加大。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且生活在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改革开放年代。他们对党的认识和了解更多地来自于党史教材和他人的介绍。通过调查, 95%以上的高职大学生有靠拢党组织的欲望, 学生入党意愿明确, 但入党动机呈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少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中掺杂有明显的个人利益因素, 本着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提出了申请要求;还有部分学生只是追求表面的“光荣”而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缺乏对党的真正认识和坚定信念, 有很多积极分子几乎没有关心国内外时事的习惯;还有在部分高职大学生中, 入党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必要形式和一种达到今后谋取政治利益的手段。有的大学生认为有了党票就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有的认为入了党身份地位就高于其他同学;有的为了当官而想入党;有的随大流, 看见别人写了入党申请书自己也交上一份, 至于为什么要入党说不清楚。个别大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日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托人、找关系为子女入党“搭桥铺路”。这些同学即使组织上入了党, 但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入党, 其后果势必影响党员队伍的建设。

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建机制拓宽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 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正确领会和把握党中央的要求, 认真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 就必须把党中央的要求和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 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 重视并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形成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党员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拓宽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开辟新途径, 创新党建教育工作渠道, 在党建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等方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使党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党性修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建工作队伍, 是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保证。高校辅导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践者,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改革教育机制创新教育理念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工作重点, 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武装头脑。把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作为学生党员教育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任务, 着眼于解决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思想修养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问题, 切实增强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既要着眼实际, 又要立足长远。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要站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高度, 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着重对在校大学生党员进行党课培训, 让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在理论中得到提升。培训过程中, 要注重党性教育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和长久性, 为日后的学生党员党性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 改善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载体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要深入到教育者的内心世界, 做到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寻找适合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党性教育方法。第一, 建立学习培训制度;第二, 实行发展党员公开答辩制度;第三, 建立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第四, 健全监督机制。

改善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平台, 实现党性教育载体的多样化, 教育形式要坚持灵活多样, 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 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 探讨创新具有青春活力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组织大学生党员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大学生党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要将党性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使大学生党员能够深刻感受到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三) 抓好教育培训提高教学队伍素质

目前, 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建设工作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政教师担任, 要依托这支队伍, 通过合理有效的机制建设, 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学生党建工作的教学队伍。要加大对学生党员教育队伍的党建理论、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 着力打造专业化党性教育队伍。与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改进和加强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 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 党性教育工作中要着力提高科学性、创新性, 使得学生党员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 活跃党性教育课堂氛围。

学生党员教育要把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同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了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学习更有积极性, 就得着重提高学生党员培训的质量, 借鉴培养预备役党员的先进方法以及管理制度, 研究一套更适合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培训方法。

(四) 优化教育管理规范教育方式

要认真考察、慎重选择重点培养对象, 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考核体系, 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 与其主动谈心, 交流思想, 真正把优秀的大学生人才吸引到党组织中来, 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向党内、党外公示, 增强党性教育透明度。要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全面衡量、正确处理, 在重点培养对象政治立场、党性修养、全面素质等方面,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规范的教育培养管理监督机制, 确保大学生党员的良好素质。通过组织“入党积极分子示范岗活动”让大学生党员进一步学习党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以示范岗活动形式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心。为了让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要积极开展预备役党员与正式党员的经验交流会, 促进学生党员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升, 共同传递青春正能量。

(五) 健全管理制度重视考核评价

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对于加强学生党员的队伍管理、约束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 增强学生党员的文化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入党评选方面, 要健全入党积极分子考核的指标体系, 严格按照指标评选优秀入党积极分子, 在各方面全部合格的情况下, 方才能够获得入党机会;二是在学生党员管理方面, 建立全面的考评制度, 例如定期测评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等, 要做到入党候选人竞争的公平公正, 增强入党评选的透明度;三是在理论学习方面, 要制定严格的党性培养学习计划、目标, 并落到实处, 使学习党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四是在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 要完善组织制度, 创新组织形式, 根据科学合理的党支部组织制度, 创建适合大学生党员的学生党支部。

学生党员离校实习期间, 要定期对其进行走访, 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以及党性学习中遇到的情况, 切实解答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党员培训工作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因此在党员研究工作中我们还应加大研究力度, 全面综合协调各种关系, 创新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机制, 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 注重调动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的党性学习的积极性, 使高校学生党员的表率形象扩展到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学生党员知识学习、交流、吸收、融合, 创建师生相互尊重、文化相互交流、优势互补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党员能够具有良好的平台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精髓。

学生党员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努力学习党的优良传统, 并且能够通过学生党员和党性教育工作者的坚持不懈地努力, 使得当今的大学生党员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参考文献

[1]张树启.《试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标准及其构建》.齐齐哈尔大学思政评论, 2008.11.

[2]刘川生.大学生入党培训教材 (十八大版)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2.12.

[3]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04期.

[4]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J].统计与管理, 2011年03期.

[5]定岗实习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科教新报, 2011年22期.

学生党员发展教育 篇3

一、理念引领,走进“达人”生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成长平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寻求、创造不同的希望和梦想,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自2003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领师生一起梳理学校办学实践,不断探寻新的发展思路。“达人教育”,便寄寓了桥城师生对于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期待和美好愿景。

“达人”一词可谓当下中学生的潮流用语,音乐达人、微博达人、优酷达人……多姿多彩的现代达人昭示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也因此,“达人教育”更易于被学生所接纳。学校引领师生一起,探寻达人的历史渊源,寻找属于桥城中学的“达人”。“达人”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後必有达人。”而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宋代司马光 《训俭示康 》云:“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明代徐渭《自浦城进延平》则说到:“循理称达人,险难亦何戚。”“达人”这一称谓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这些记载中,“达人”可以理解为“通达事理、明德辨义的人”。而《滕王阁序》中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其“达人”则与现代达人之意已经极为接近,即在某一方面或领域有不凡的成就、通达顺畅无阻之人。

基于以上思考和实践,桥城人对“达人教育”作出了释义: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也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达人教育”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通事理、明德义、富才情、有专长的桥城达人”为目标,针对学生个性、兴趣、特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成才,成就最好的自我。简而言之,“达人教育”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倡导“人人都可成为达人”。

有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桥城师生开始一起营建“达人”校园生活,寻找独特的自己。

“达人教育”主题雕塑旗帜鲜明地亮出桥城师生的价值追求,呼应“为师生体验成功设平台,为师生持续发展奠基础”所彰显的“达人”教育情怀,更映照着桥城人一直秉持的“志存高远、海纳百川”的学校精神。与此同时,为了让“达人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广泛征集师生意见,为校园主体建筑命名。达志园、达怀园和达德园等应运而生,师生用这种方式诠释自己对桥城“达人”的理解:成为有远大理想、心胸宽广而豁达之人。校园主广场——达人广场,每天通过大型电子屏幕,不时播放由师生推选的校园达人和社各行各业达人形象和事迹,让学生感受达人的魅力,与达人同行,立志成为达人……

“达人教育”聚合了桥城师生的智慧创意和生活追求,这样的办学理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师生每天都在经历的教育生活。

二、课堂主导,践行“达人”精神

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校园生活场域,也是践行与深化“达人教育”理念的主渠道。“达人教育”倡导“人人都可成为达人”,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作一种财富和资源,这一理念指引下的常态课堂自当最大限度地强化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适应性,注重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为此,学校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以“达人教育”理念构建常态课堂,培养“通事理、明德义、富才情、有专长”的桥城达人,也成就自身的“达人”成长。

各学科教师以“达人教育”理念为指引,开展了“导学·合作·评价三元整合课堂研学模式行动研究”。这一行动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研究问题、合作提高;促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实现自主学习和道德的自主建构。让课堂真正成为捍卫学生天性、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生活场域,让师生成为课堂“达人”。

学校鼓励各备课组、科组每学期上一节三元整合课型示范课和一节研讨课,每位教师每学年则上一节三元整合课型“汇报课”。以“三课”为平台,促进教师之间不断交流反思,深化对“达人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践行。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学校定期开展“导学·合作·评价”三元整合课堂研学模式试验专题发言和经验总结等活动,让教师在交流切磋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学校还通过开展优秀研学案评选评活动,每学期选出优秀课改积极分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成为自己学科领域的“达人”。

如今,”以人为本“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桥城中学的常态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收获和道德成长,真正做到了“目中有人”。而学生们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动力,“学习达人”“礼仪达人”“科技达人”“体艺达人”“绘画达人”“历史达人”“书法达人”等,成为学生的奋斗目标和学习榜样。

三、课程融通,丰实“达人”内涵

随着“达人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师生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入,通过自主实践和创新,形成了“达人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为“达人教育”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桥城中学自建校以来,便有鼓励学生社团发展的传统。在已有学生社团基础上,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做了“课程套餐”,包括二十多种长期特长课程(社团课程)、三十多种短期兴趣课程(选修课程)、微型体验课程和学校创新实施的电子书包实验课程等。以此兼顾每一位桥城学子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空间,人人都成为达人。

长期特长课程源于已有的社团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先后成立了科技环保协会社、飞扬合唱社、烘焙社、太极拳社、毽球社、击剑社、观鸟社等20多个社团。每个社团都由师生自主编写课程纲要和教材,由社员自己设计社团徽章。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各类主题“艺术文化节”,社团成果展示成为文化节上最亮丽的风景。丰富的社团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需要,也让“达人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

短期兴趣课程定位为校本选修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但不一定会外显,短期内也不会呈现为特长。为此,学校以文化生活、精彩艺术、活力体育与学科拓展四大板块为主题,构建了选修课程体系。选修课程分为实践活动类、安全常识类、精彩艺术类等,编有教材供学生选修,并规定了选修门数与上课时间。选修课程的开设为不同层(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次、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的舞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充分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微型体验课程,让人人体验“达人”成功喜悦。今天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被认可,成功的体验能让人更加自信与乐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学校开发了系列微型体验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例如,“青少年领袖才能集训课程”是学校与澳洲城骏教育集团合作开发的微型体验课程之一,通过一系列特色集训,发展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演讲技能、激励技巧等;并让学生了解“领袖”知识,体验成为“领袖”的成功喜悦,不断增强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

电子书包实验课程则是学校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创新探索,即以翻转课堂为契机,探索构建电子书包。借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跨时空学习,为“达人”们提供即时学习与交流平台。

“达人教育”探索为桥城师生开启了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校园生活,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创设了良好的平台。“达人教育”关注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它指向“个性发展”与“未来”的结合,更指向师生的未来幸福人生。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城中学

广东广州 511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4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不同的心理形态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心理过程表现出动态特征;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稳定特征。

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性特征

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功能: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补救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其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定期普查;班级监控;院系参与;专业人员介入;学校统筹。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注高危个体;在危机干预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为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促进:

1、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 包括紧张消除、认知重组、解决问题和合理使用自我防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

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少;

3、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

4、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偏离;学生思想惰化;

2、培养的方法: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权威;激发热情,尊重真理;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境,培养自主性;拓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适应的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的功能。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

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

3、自律心理和他律心理的冲突;

4、竞争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

5、前瞻心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

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

4、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1、时间上的特殊性;

2、空间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3、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形成;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客观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外表相悦性和个性吸引性;

2、主观因素: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

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

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

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性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刺激的来源有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的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

4、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5、危机的成功能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

及发展阶段:

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

2、刺激连续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增强了;

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的种类: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访谈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问卷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问卷。

测验法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

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人格完整,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

2、个体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因素;

5、社会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对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的问题;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挫折与应对问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职业选择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加强校园文化

御机制,使自我免受过度伤害;

4、营造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1、阅读策略:SQ3R法(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问题解决的IDEAL(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自主选择性、个性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动机不当;

3、注意力不集中;

4、记忆障碍;

5、考试焦虑;

6、考试作弊

广义的智力测验包括:测验量表、单一测验和成套测验 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智力继续上升;

注意力集中,注意分配能力好;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思维的独创性和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2、辨证思维逐渐成熟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学

生的智力发展

关于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转换能力训

练,以提高信息的保真度和对信息的敏感性;

(2)加强概念、规则和高

级规则的学习;

(3)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

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内部定向的有效策略。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

动,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创造力的测量主要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进行。创造性人格测验包括自我陈述法和投射技术测验法。

创造力发展的理论:威特海默的格式塔学派,吉尔福特的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智力、智力方式和人格),创造力投资理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有三个: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冲动性和爆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愉快的;情绪有波动但保持相对稳定;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绪教育有发展性情绪教育和矫正性情绪教育。

情感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情绪认知和控制的能力。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和嫉妒。

常见的情感问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审美观错位。

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因素;

2、自身的因素: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受挫;因性、恋爱引起的情感问题;重要的丧失。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3、加强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加强荣辱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感的培养。

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时期,包括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工具性的相对功利阶段;习俗道德时期,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时期,法制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该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

5、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6、拉斯思的道德价值发展理论。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

1、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2、道德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

3、道德意志逐步增强;

4、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冲突:

1、功利心理和道义心理的冲突;

2、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空间中的多元性给大学生带来自我定位上的迷惑感与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独立意向的矛盾性、自我评价的矛盾性、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和自我控制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自我认识途径多样、自我认识差异较大。

自我意识培养的关键是化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促进其自我意识的整合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有: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积极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途径: 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缺陷:自我意识偏差有自我中心和从众;自我体验偏差有自卑和自负;自我控制有逆反和放纵。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备: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独立自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和自然物理因素。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途径:

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和其他测验;

2、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3、增强挫折承受力;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调整认知、改变归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其他途径; 在业余爱好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求助于心理咨询。常见的人格问题:自私型人格、自我封闭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人际交往的功能: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

2、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只是经验;

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培养个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高尚品质;学会人际协调

外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

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学会交谈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重的技巧;注意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新界定或被放弃,而那些肯定无法实善用幽默;富有恻隐之心;在交往中现的部分会被彻底放弃;

4、如果问得到快乐。

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

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法避免,紧张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选择有效解决状态出现了。

人际冲突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止过激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

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碍的最主要表现;

励其回复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提高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 提高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

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感休克和激动状态。

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大学生危机干预的一般措施:

1、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 决问题的行为;

2、特殊反应的能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2、学校教

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

4、解决事育和社会发展的脱节;

3、大学生自件后果的行为。

身原因。

常见的心理危机:

1、躯体疾病引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调适: 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2、失恋引发的1、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

2、心理危机及干预;

3、亲人丧亡引发悦纳自己,接受他人;

3、消除人际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4、自杀的危机关系中的不良心理;4,学习人际交干预

往的技巧。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挫折的类型:

1、根据引发挫折因素建立: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生顺序有需求挫折、行动挫折和的建立;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目标挫折;

2、根据引发挫折的构成制的建立。因素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 折;

3、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外部 挫折和内部挫折;

4、根据挫折对人的影响程度有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5、根据挫折的内容和性质有各种具体性挫折。挫折的心理反应:

1、非理智性消极反应:焦虑、攻击、逃避、冷漠、退化、固执和幻想;

2、理智性积极反应:坚持目标,排除障碍;调整目标,修正行为;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2、大学挫折心理产生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塑造完善的人格;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折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学生党员发展教育 篇5

摘要: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党员更是肩负艰巨使命的卓越群体,如何加强思政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需要我们思考并付诸实施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院具体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详细阐述。关键词:思政教育;党员;先锋模范

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在青年学子中,大学生党员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注重锻炼其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则应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一、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产生影响。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学生党员从学生队伍中产生,通过和身边同学的朝夕相处,普通同学易于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学校上下形成团结共创的合力,对于学校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学生党员多是学生干部,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才干,通过自我加压,不断总结完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第三,学生党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作用,对于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如何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塑造典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具有双重身份,在学生中他们是党员,在党员队伍中他们是学生,要带头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才能锻炼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

2.突出学业,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刻苦学习的先锋模范作用

从古至今,成大事者,都将学习当成毕生事业。大学生党员不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学到真知识、硬本领。大学时期学习是第一要务,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体现在认真学习、努力成才上。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和各项基本技能,还要起带头作用,平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关心学习薄弱的同学。

3.树立榜样,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生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每一名学生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党员应当和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发现同学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帮助解决。宿舍既是学习、生活和休息的重要场所,又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建立学生党员模范寝室,让他们在班级、宿舍及学生组织中发挥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一个党员带动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一个学生整体”。

三、我院的具体做法

1.规范业余党校,培养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

我院2004年升办高职教育,到2012年11月开办第十一期业余党校,共培养了八百多名入党积极分子。辅导员先选拔推荐,每一次开班典礼,都请来学院领导寄语。按课时规定,组织学员学习党的各项理论知识,观看教育记录片、分组讨论,参加考试,每一步都严格执行业余党校规章制度,使入党积极分子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

2.组织新党员宣誓、参观博物馆

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党员光荣感和责任感,我院多次组织新党员前往烈士陵园宣誓、参观历史博物馆。在庆祝建党90周年暨“一先两优”表彰大会上,党委书记领誓,新党员高举右手、庄严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更加坚定了自己爱党、为民服务的的责任。

3.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团支书观看纪录片

每学期,学生党小组组长都将当前时事热点话题整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组织学生党员观看,并完成观后感。利用QQ群这一平台,大家展开热烈讨论、交流,着实增强了党员学生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4.学生党员义务劳动,主动为灾区捐款

在院团委的配合下,我院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意识,定期组织他们前往食堂、实验室等场所义务劳动。在为灾区同胞献爱心活动中,他们身先士卒,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5.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学生党员发挥重要作用

每年七月,在毕业生离校的日子里,我院成立毕业班学生党员小组,通过一系列标语、“文明离校签名”、“党员劳动”等形式营造文明、平安、有序的氛围,倡导学生党员用实际行动站好最后一班岗。

6.顶岗实习中学生党员表率作用

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党员高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做到了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到基层服务的意

识,真正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入党动机不端正,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社会的复杂化造成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虽然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还没能完全入党。2.政治理论知识贫乏,思想意识滑坡严重

有些学生入党后,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党的理论知识贫乏,对党和国家大事关心较少,对自己前途、命运关心多。

3.入党后放松要求,模范作用不明显

有些学生入党后与普通学生没有太大区别,服务意识淡薄,忽视对班级的带动作用,过多关心个人得失,在同学中威信不高。

五、结语

众所周知,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骨干力量。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至关重要。只有从思政、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入手,努力做到思想先进,学习优秀,工作积极,才能在同学中树立良好形象。对于高校而言,要认清自己的使命,掌控好发展、培养学生党员的每一步骤,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大学生自我职业发展教育 篇6

在本科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加的今天,社会、高校、学生自身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很多相关工作也已展开。然而要真正地取得一定的成果,必须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关心、配合与参与。

对于职业发展教育,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开设相关课程这种方式,部分高校还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求职技巧培训教育。

但这些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而职业发展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学生自己要重视职业发展教育。不要认为搞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要始终对此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配合学校的活动安排,并且要主动扩宽信息源以获取大量信息来进行自我教育学习。并且,不应该认为就业是大三甚至大四才要考虑的事情。其实在选择专业当初,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工作;而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后,我们就已经开始为铺设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准备各项所需材料,所以入学之初我们就应该开始了解就职的相关情况,而不是大四临毕业了才临时抱佛脚,两种行为的效果不言而喻。

其次,在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际情况,都应该有所涉及了解学习。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或者阅读相关书籍获取,比如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方面,相关求职技巧如沟通技巧、面试基本注意点等;实际情况可通过报纸查询、网络招聘查询、咨询相关人士等方式获取信息。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积极咨询部门人士、参加相关专题讲座、向已就业的校友请教等等,通过各种方式途径,主动地获取各方面各角度的信息,这既为个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扩展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外延。再次,不断地了解学习相关就职信息,可以促进正确地认识所读专业就业方向,不至于毕业后像无头苍蝇一般乱撞;也会对所读专业有新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应需而供,把握好未来就业对现今所读专业的相关要求,并根据这种需求来培养和填充自我,为毕业后推销自我做好准备。

最后,不要忽略实习的功效。意识来源于实践又被实践所检验,无论是对职业的认识还是对相关专业的掌握情况,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相应提高。利用寒假暑假以及其他课外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与工作,对自己是另一种锻炼与学习的机会。

教育就是让学生主动的发展 篇7

一、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前提, 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思维的扩展, 有利于学生头脑中问题的生成, 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 即真诚、接受、理解。这就给教师改善师生人际关系指明了努力方向。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摒弃过去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是知识的接收器,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 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 敢于质疑。要建立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努力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育技能、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赢得学生的尊敬。要建立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在师生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建立互为人师的师生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时代, 知识和信息的来源是宽广的, 知识更新之快教师未必能赶上学生, 教师要勇于在学生面前说“不会”, 勇于向学生学习, 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 建立自信心。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主动发展的保障

为了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思维, 激发其学习热情, 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促进其个性发展。要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单纯的知识传授是指教师只注意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忽视学生能力形成过程的课堂状态。知能并重是指教师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 也重视学生能力形成的课堂状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包括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学习书本知识转移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生存, 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要变平铺直叙为情景创设。平铺直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只是就知识论知识, 就问题论问题, 平铺直叙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情景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认真研究, 对问题的引入做诱导分析, 创设问题产生、发展、变化的情景, 使学生能够感觉身临其境, 对问题探讨能够深入其中, 能够引起学生思维上共鸣, 学生兴趣浓厚, 主动性强。

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主动发展的核心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体会,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使其得以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自己观察。观察是一种发现能力,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去比较, 要引导他们深思细察, 善疑多问, 面对观察的事实进行分析, 不断提出“为什么”, 并通过缜密的分析、比较、思考、研究, 提出结论或观点。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习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受过程,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思考, 需要思考的机会、时间和材料, 更需要思考的权利。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 必须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能让学生表达的让学生自己表达。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其表述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素质高、能力强、有个性的人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是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形象、感性思维向抽象、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学习知识, 要建立在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那么, 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在课堂教学中, 通常有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总结环节, 由教师总结的优点是简要精炼, 逻辑分明, 短时高效。但教师总结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 那就是忽略了学生对本堂课知识内容与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如果由学生来总结, 就可以观察出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又能锻炼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

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平台。如, 可以实施“学长制”。所谓“学长制”就是让高年级的同学担负起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责任, 担当“小老师”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学长制就是实现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有效举措, 是“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学长团的成员,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培养了自己, 发展了自己, 提高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 学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组建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 学生社团的活动要有组织, 有计划, 有指导教师, 有固定时间, 有固定活动地点, 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社团成员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相关的活动, 既放松了身心, 陶冶了情操, 又使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为了让学生主动发展, 学校应积极拓展教育模式, 如开展研究性学习、行业体验和公益活动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 培养学生认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此外, 学校还应开设多门校本课程,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校每年还要举办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开拓自我发展的空间。

开展文学教育 引领学生发展 篇8

一、文学教育建立学生的情感领地

《新语文读本》这样说:“把经典作品语言文字的外在形式与精神内涵弄明白,并多多少少地化为自己的言语和精神的养料,这就够了。”即通过文学阅读、感悟、吸取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内涵。正如巴金先生说的“给人以精神的底子”。从学生的需要上去把握语文教学的目的,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教育的归宿,无疑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同。语文教育不就是要学生的生命去完成一个高尚的选择,建立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吗?

个性重于知识,情趣、品质、毅力、责任感,对学生来讲,是整个生命过程最重要的部分。知识不够可以学,而个性的缺憾如同心灵的伤痕,很难弥补。远离文学教育的学生,知识和能力也许强大,精神和灵魂却很弱小。人少了精神,便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很多人说,现在的人变得俗气了,那么哪里有真正的文学教育和文学氛围呢?

二、文学给学生以美的滋润

就语文的本质来看,语文课犹如绿草茵茵,长满鲜花,流淌小河的大自然,给人美的享受。然而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费时而又见效慢的文学,已然成了语文课上的奢侈品。功利主义的盛行,美感的沦丧也就不足为奇。我国教育的现状中,美育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果语文不进行美的感觉的熏陶,我们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怎能源远流长下去呢?再说没有文学,哪里还有如此多而鲜活的教学情境?此曲只应天上有。要对学生进行哪些美的陶冶呢?文学引导学生追求美,崇尚生命精神之美、爱之美和语言之美。

1.生命精神之美

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和自然的生命活动无不在体现着一种生命精神。个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正直坦诚、鄞恳务实、坚毅自信;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协作、包容、责任感;一个民族及至社会的健康的格调,都值得敬畏。大到如《沁园春雪》中伟人独上高塬,览尽北国美景,评点江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抱负和自信,把人类心灵恢宏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极大的震憾;小到鲁迅《一件小事》中写扶着老太太走去的人力车夫的背影愈来愈大,对小人物的高贵精神的敬畏,都是生命力量的美丽折射。充分发掘语文课本中,文学名著中富于生命精神感染力的情境,创设一个充满精神的文学氛围,让学生的身心浸渍在这丰富的营养中,对他们的心灵世界将是极大的触动与强化,可以唤起他们的原始的生命力量。

2.爱之美

爱,无疑是人类社会古老而又美丽的心灵之花。它意味着对自我的深层而丰富的挖掘,意味着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在社会实践中,它否定分离与仇恨,破裂与残杀,是一种和谐的生命秩序,也是人类生命的生态本性,因而又能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强烈共鸣。

爱的教育,不是语文教育所能担负的,但是文学教育利用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又是责无旁贷的。吸取过去世纪的沉痛教训,应该避免仇恨与残杀;基于对弱小者的同情,应该远离嘲讽与欺侮。当然,要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博大的爱。包含对父母、兄弟的亲情之爱,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爱。文学作品中浸透这些人性美、人情美的作品和情境很多,几乎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深刻爱之美。有爱才能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也是学生不断发现和创造美的内在要求和动力。

3.语言之美

语言的美,是语文的另一个教育目标。文学语言以其丰富多样灵性迷倒人们。有人说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有声、有色、有情、有力、有度。读者阅读时,实际上是和具有强大精神而又有极优美的表达形式的大师的交谈,会为其睿智、独特的语言文字感染,引起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学作品有情有爱,都有极美的感染力,语言的美无疑是最好的文学氛围的缔造者。一切都是美的,才能熏陶出美的心灵。语文课再也不能把生机勃勃的语言讲得如松树皮一样枯燥乏味,让学生听而生厌。

美感和审美能力,既是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同时,又是学生高层次的生命需求,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所以,“欣赏美”、“创造美”要成为语文振兴的一面旗帜,要成为语文教育有一种气候,一种氛围。

三、当前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要分数不要文学的问题

语文界听说一句话:“课上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课外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我认为这算是乐观的看法。实际上因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根据是分数,不管黑猫白猫,逮到分数就是好猫,数字能说明一切。(有人说素质成“数字”教育了)分数能说明一切吗?当然语文老师都知道,远远不能。学生归结很多语文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在于爱看书。尽量多地阅读,作品鉴赏的经验和语言文字的不断积累,语文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切不可为分数而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所以开展文学教育的前提是必须解放思想,正确看待素质和分数,把学生看作“人”。

2.师生情感交流的问题

过去的教学是教师满堂讲、灌,引进多媒体技术后,又变异成“电灌”了,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只要记笔记,考前死记硬背即可,没有发言,没有讨论。文学的精华是情和美,而课堂上没有了情感之水的流动,那就离干涸不远了。文学作品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同时,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应该是学生、教师、作者的多向流动。

3.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问题

不管承认不承认,现在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其学历并不相称,全没有那种语文老师的气质。要求一个贫病的穷人去捐赠他人,确实勉为其难。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教师要热爱书,热爱文学,要努力去感受文学的生命气息。他也要热爱生活,去倾听跳动的生活的脉搏。一个自已都不热爱文学和生活的语文老师,凭什么教学生热爱书和生活呢?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上一篇:某县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经验交流下一篇:第7章电子商务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