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实践的农业经济学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大学生创业实践存在着有机寐系。基于互联网背景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业实践,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基于此,分析了高校教育对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通过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于社会实践的农业经济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社会实践的农业经济学论文 篇1:

参与式方法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

摘 要: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基于教学实践,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分析现有农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困境,阐述了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点,从“三个步骤、四个阶段”探讨了参与式方法在农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途径及关键点。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 参与式;教学方法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主要研究的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支持。高校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历来是为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输送人才的主渠道。然而近年来,高校教师普遍反映农经专业学生的论文质量及论文所体现出来的理论运用能力往往达不到预期,更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农业经济运行实际相结合,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农业人才。究其缘由,单从教学角度来讲,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引导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现有条件下,创新教学方法,将枯燥的农业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经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显得极为重要。在众多教学方法中,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农业经济学教学的困境

教学过程是依赖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动。然而,在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上述两个主体都暴露出一些问题。

从“学”方面来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农业经济学往往距离他们的个人社会实践较远,部分学生功利性地认为农业经济学与就业目标相悖,学习主动性较差,仅为应付考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同学依然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上课忙于记笔记,考前突击将讲课内容一字不落地全部记忆。尽管这种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可以了解相关知识,应对考试,但在机械记忆不去认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全部遗忘,也就更无法应用于实践了。

从“教”的方面来看,现在农业经济学教材普遍较为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新理论和新研究成果。此外,教材理论容量大,说教性内容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缺少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1]在教学方法上,目前农业经济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大量的知识信息,但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枯燥,也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考核方式来看,学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仍旧是最常用的方法,严重缺少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通过师生双方互动交流推进教学进程的开展。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在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包含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要在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选取既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又紧密结合实际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阐述观点看法。例如,在讲授农户兼业化问题时,就可以结合实际,就农户兼业化产生的利弊影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本内容,同时在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和视野的拓展。结合教学内容的安排,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网络讨论平台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不受任何“标准答案”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讲授农产品价格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近年与农产品价格变化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影像资料作为课程导入运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观看相关内容的同时,思考理论层面的解释。

(三)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典型参与式教学方法。它的关键之处在于:第一,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的案例在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的起到对教学内容补充或升华的作用,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第二,案例的分析和提炼,有助于学生的分析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师对于案例教学进程的掌握和小结。

(四)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是以专题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一般来说,教材普遍滞后于现实需要。在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在农業劳动力这一章教学内容中,教材就多次谈及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工作任务艰巨。这与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这个专题知识,安排一次讲授,帮助学生分析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究竟有多少,是否到了理论界热议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专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领域的前沿知识。

(五)科研教学法

科研教学法是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的参与式教学。在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有计划的为学生选取一些有关领域的研究方向或选题,让学生以完成项目的形式,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实施设想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包括“三个步骤、四个阶段”。

(一)三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第二步:寻找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案例选取的目的,针对案例中关键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第三步:资料陈列。教师把一些调查样表、调查方案等等资料陈列在教室,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对其产生直观印象。[3]在学生分组讲解资料学习的心得体会之后,由教师总结并反馈整体的讨论情况。上述每一个步骤的完成都可以同步为学生提供课后查阅的资料,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如图1所示)。

(二)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师讲授。这个阶段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教师要清晰地将基本概念和理论讲授给学生,注重知识前后关系的梳理、知识框架的搭建和目前尚存在争议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学生研究。这一个阶段的主体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个课堂上感兴趣的问题或教师给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开展实地调查,加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积累课本以外的资料素材。[4]第三阶段是课堂讨论。每一个小组就相关研究进展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讨论。教师要掌握好讨论的进程,要对学生理解不到位,分析不透彻的问题加以说明和解释。第四阶段是成果考核。这一阶段主体是教师,要通过平时成绩的设定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例如出勤、课堂发言、作业、讨论等。将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与教师互动,从而在考核知识的同时,完成了对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多项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四、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关键

(一)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基础

参与式教学方法特别强调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理论功底扎实深厚,教学活动管控引导能力强,同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与学生良好的互动沟通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胜任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关键

农业经济学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很多学生容易出现不能深入学习,不发表个人观点的情况。这部分学生不参与课堂,课下更是难以完成查阅资料,小组调查等互动任务。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也不应该离开学生。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学习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参与式教学的各项任务。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保证

实施参与式教学,学生成绩的构成和考核方法要体现过程化的评价。要适当增加平時成绩的占比,依据学生课堂讨论、文献查阅、调查报告等环节中的表现,从作业质量、语言表达、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多样化的考核学生。当然,在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中也可能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以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5]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立足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特点,“量体裁衣”地创设一套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惟一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李新生,郭锦墉.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农业经济学》教改的一点体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71-173.

[2]赵永柯,赵翠萍.参与式教学法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100-102.

[3]邵书慧.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2008(05):194-195.

[4]史俊宏.《农业经济学》课程“课题”模式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134-135.

[5]邵书慧.“探索式”教学方法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全国商情,2011(02):93-95.

作者:张蕾

基于社会实践的农业经济学论文 篇2:

基于创业教育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大学生创业实践存在着有机寐系。基于互联网背景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业实践,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基于此,分析了高校教育对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通过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创业教育;就业能力;策略

一、创新与创业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要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在新知识经济中,创新在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创新是一种不同于原始的可供用户使用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或工艺,这些变化通过研究和制定新战略促进经济和科学进步[1]。大学等机构开展创业教育计划,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创造知识和增加就业的机会。

人力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基本要素。大学需要参与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创业教育应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提高其创建新企业的兴趣。了解个人不同发展技能以满足新要求的最佳实践成为提高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教授的内容与学生活中需要的内容之间存在差距。其中,有些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无法使学生为当今社会的需求做好准备。为此,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通过了解相关人员的愿景,了解创业培训在创建新公司和创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不斷对创业和创新的发展产生影响。

为了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制定鼓励创造力和提升参与创新过程所需技能的战略至关重要。因此,培训过程应通过创新教学法,使学生更接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教学方法、多学科学习环境、整合工作生活、研发灵活的课程、创业精神和国际化。允许学生根据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所经历的情况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工作生活的方向,从而更好地交流学习。其中,所有参与人必须是多学科的,以便学生能够分享并相互交流。

二、高等教育对就业能力提升的原理及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尽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技能和资格的不匹配依然存在,这与企业所需的可变能力结构不一致有关。教育一直是对抗失业和就业不稳定的有力工具,而高等教育和就业之间的联系在大衰退后得到了加强。高等教育应更多关注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还有如下原因。首先,全球化和适应变化的需要。全球化意味着学生应该更加自主,能够适应创新和团队合作,勇于承担责任,保持更新技能的态度,并不断反思。其次,雇佣大学毕业生本身具有社会效益。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利用自己高水平技能和理解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即使这些工作不需要毕业生。再次,政府已制定政策,鼓励创业。大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成为个体经营者的好处。创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相关,它的目标和方法多种多样,要遵循实践工作与学术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某些类型的培训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创业潜力,而学校的创业教育会增加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2]。

高等教育机构试图提高就业能力的方式有多种:一是改进课程(邀请企业,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语言,帮助学生获得双学位);二是商业协议的教学(个人属性培训,如决策或问题解决;人际技能培训,如团队合作或沟通技能;创业和自营职业培训,如如何制定商业计划);三是工作匹配(求职论坛、实际工作经验、实习);四是学习大学校友的经验(校友活动、学生参观校友公司、职业观察站)。

三、基于创业教育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创业大赛的价值主要与体验式学习有关。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脱离某一体验的情况下,通过将这些反思融入到他们先前的知识中,将其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南,并参与到某种抽象活动中。在体验式学习中,方法是内容的一部分,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发现,边干边学的学习方法在提高创业技能方面非常有效。当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计划之外投入到一些有价值的培训项目时,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课堂外与教师一起参与一些项目,学生有机会整合和应用他们的知识,有利于认识到自己创造和创新的潜力。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学习经历和个人发展应该能提高他们的整体就业能力。体验式学习和工作经验是跨学科学习的最佳方法。竞赛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从某一特定主题内容分享的角度。这是一个双方都自愿决定做的项目,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以便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能力。

(二)激发创业精神,提升创业技能

创业精神是可以学习的。有研究表明,15%到20%有创业计划并通过创业项目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后的三到五年内创办了公司;如果没有这些计划,百分比将下降到3%或5%。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传授创业方面的知识。创业技能的提升是发掘学生创业潜力的好方法[3]。软技能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来说很重要,这些软技能包括沟通、研究、选择、分析、决策、适应性、灵活性、创造力或解决问题等。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技能对于就业的意义,并通过参加课外活动来提升技能。具体来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积极参加创业教育讲座、竞赛、沙龙等活动,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提升就业能力相关的横向能力

就业能力相关的横向能力可以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也可以在休闲活动中获得,但大多数横向能力或软技能都是在比赛中训练的。它们是由学生在特定环境或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的,且可以转移到其他任何环境中。这些横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团队合作能力。比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之有效沟通,并产生归属感。为此,学生要了解队友的不同技能、优势和动机,也要考虑到每个人有不同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保持开放的心态。教师和学生必须运用团队合作的方法,如头脑风暴、互惠可持续性反馈或冲突解决问题。同时,他们需要评估项目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想法,并鼓励团队成员。此外,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员的团队协作。对不同倡议和方法持开放态度,批判性思考,并接受教师和团队的反馈,不断提升策略的有效性[4]。

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这是指能够预见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整合新的方法,从批判性的角度处理问题,并利用创造力达成原创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即在没有明显解决方案的情况下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处理这些问题,并通过将问题分解到关键部分,考虑多个选项并选择最佳选项来评估不同的信息或情况。预测长期后果并制定行动计划,培养以创造性方式使用普通元素的能力,通过发散思维获得新的有效解决方案[5]。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启发、协助、鼓励学生主动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进行有效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盲目到明确,由被动到主动。

同理心和建立关系的能力。学生要主动倾听他人讲话,通过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从他人的角度想象情况,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绪。这有助于自我反省和对不同意见的认可,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信任。擁有移情、幽默感和真诚等个人特征是营造积极工作环境的关键因素。具体说来,要尽可能简单地表达一个想法,讲述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并让观众能够理解[6]。

(四)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予农业院校更高使命的同时,也对其突破与创新带来更大挑战。增强专业设置前瞻性和适应性,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在教学与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断探索多角度、分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按照目标导向原则,对应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毕业实习、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运销学、农业经营学、会计模拟账实习、ERP软件及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习、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实习、专业认知共计26学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等。统筹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在育人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形成校内实验室一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相配套的教学基地新模式,建立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育人平台。依托吉林省粮食大省的区域经济优势,搭建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吉林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承担国内外若干重要课题的研究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工作。依托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基于现实生活环境应用理论来培养实践技能,使学生在“一节课、一讲堂、一次会、一训练营”中进行探索、提升与冲刺,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丰富他们在学术界以外的大学经历。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项目侧重于制定商业计划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实施商业计划竞赛和企业模拟,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与众不同。

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就业能力越来越重要。此教育不是只面向即将完成学位开始职业生涯的学生,而是面向从一年级学生到博士生的所有学生。他们越早开始发展创新能力,就越能提高就业技能。任何学生都可能有独创性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能成为未来创业公司的种子。而这些学习体验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也有助于其反思和发展自我认识。

参考文献:

[1]赵青,刘伟,杜丽,周鹏,刘战合.大数据背景下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五位融合模式探究[J].南方农机,2021,52(03):119-122.

[2]郑秋.“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1):140-142.

[3]刘媛媛,曾华,高柏.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04):82-85.

[4][5]邓张升,王丽红,邓立治.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J].中国商论,2021(03):183-185.

[6]孙丽,潘承恩.基于就业创业能力持续发展的高职电商人才培养路径[J].办公自动化,2021,26(03):25-27.

作者:崔宝华

基于社会实践的农业经济学论文 篇3:

基于智库视角下政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改革与探索

摘 要:基于智库视角助力民族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民族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依托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整合专家团队资源,孵化产学研基地等基础条件,建立乡村振兴中心实地教学基地,聚力打造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研相长机构,对贯彻党中央发展新文科战略思想、搭建服务地方发展重要平台和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智库对政治学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需要加强多方合作,培养专业化研究团队,开展项目研究,突出专业品牌特点,增加学术产出成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强化平台服务功能,扩大学科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智库;创新型人才;实地教学;改革实践

在大数据分享经济时代,开展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打造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社会服务于一体学术机构,也是高校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建设方向。广西民族高校依托政治学科,成立以少数民族乡村为特色的研究基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民族政治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有效路径,对发展人才大有裨益。

一、成立背景:成立 “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 的重大意义

(一)贯彻中央发展新文科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高等教育是兴国强国的“战略重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新文科,通过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方式,重点支持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发展。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紧跟教育部发展新文科战略部署,以研究中心为实地教学的大本营,由核心人物带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提供调研报告,努力成为省级和国家研究基地。该研究中心通过调查获取资料、撰写咨询报告,自下而上地将基层的声音传递到上级,更好地服务党中央的决策工作。研究中心拟与政府共建合作机制,将调查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呈报给政府,将政府的需求转告研究中心,为政府决策工作奠定基础,为国家战略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打造服务地方人才培养重要研究平台的需求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具有明显的地理和人文优势,是一个亟待开发进行学术研究的宝库。成立以服务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为特色的实践基地,开展三农问题研究,可为基层党委、政府的农村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规划,做到一村一规划,造典型,树标杆,积累广西经验,做地方样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的提档与升级。中心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和农村改革设计项目,为地方提供菜单性选择,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上提出不同的方法战略,使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多方合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将该研究中心打造成民族地区农村研究特色学术机构,为培养地方和国际型政治人才贡献力量。

(三)加强高校民族政治学学科建設的迫切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部署,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在此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探索学科建设良方显得尤其迫切。针对教育资源碎片化问题,地方高校应该加大对特色学科的扶特力度,强调自身的优势学科并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根据学科发展的主流以及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选拔和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地方高校应利用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打破常规学科建设模式,发展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及时抓住“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发展机遇,加大民族政治学实践课程研究力度[2],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素养,形成以实证为特色的中国政治学,促进学科建设的提档升级。

二、研究目标:打造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研相长机构

(一)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

中心开展理论务农、政策咨询工作,服务治理创新,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改革与发展,中心还开展海外农村治理研究,借鉴和吸收当地乡村治理先进经验,为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和政策建议。加强智库建设,要赋予党中央政策新内容,赋予其新的地方特色和时代内容,吸取其他地方经验,探讨基本运行机制。因此,以研究中心为主体,通过实践调查,对农村政治改革提出建议,在政策实施中推广经验,推动地方政府改革的发展,力求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力支持。

(二)打造国内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中心力求破解学术资源碎片化难题,搭建学术平台,凝聚形成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研究,增强学术自觉,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提出一些本土原创性理论,与主流学术理论开展对话,打造乡村振兴理论创新高地,成为研讨乡村振兴重大问题的专业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开展国外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一方面可以进行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丰富学术视野,占领学术高地,另一方面,有助于借鉴先进治理经验,在国家实施乡村治理过程中,提高中央和地方决策的科学性,这对促进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三)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

该中心聚焦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挖掘民族传统与特点,利用地方特色与资源,争取各部门平台支持,争取政策倾斜,发展区域优势和特色学科,力求发展成培养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的人才培养基地。该研究中心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做调查、写报告,使其“进得了田野、回得了殿堂”,塑造学生能力,锤炼个人品格,培养学术思辨和批判精神,通过参与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让学生坐下来能写作、站起来能表达、走出去能调查。

三、基础条件: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 的可行性

(一)依托研究平台,发挥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

该研究中心建立在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主体单位的研究基地,便于利用学院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支撑研究中心的不断发展。学院拥有政治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中外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现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历史3个本科专业。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获得多项殊荣,“政治学与行政学”为广西特色专业,“行政管理学”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东南亚政治制度”“领导科学”“管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并逐步发展民族政治学等新兴学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学校首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做大、做强民族地方院校学科群这一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优化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学院拥有一个自治区级“八桂学者”岗位,建有“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中心”,作为地方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产生一大批研究学术成果。

(二)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专家团队引领作用

目前,研究院有专职研究人员49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9人,有23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为博士生导师,17人为研究生生导师,另有兼职研究人员14人。研究团队中,不少人为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组成员。一个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需要集众人智慧和力量才能达成。在学校和学院提供平台的基础上,该中心可以利用硕博士生和本科生的力量,弥补教师不足的短板,初步形成地缘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优化的研究队伍。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由广西民族大学各相关学院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经验丰富的“三农”工作者等组成,可以将全校、全省甚至全国的涉农研究人员汇集到一起从事调查和学术研究,集众人之力打造学术世纪工程,打造农村研究品牌智库。

(三)孵化产学研基地,形成教研相长的支撑点

由于高校拥有的独特人力、资源等优势,促使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强化实践教学。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进而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选择实践教学基地,落实“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实践课程,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既体现民族特色,又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次,强化教学方法改革。高校应利用田野和教室两个课堂,改变过去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方式,实行一体化教学,形成课堂理论与项目结合教学、校企互动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学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以重点学科、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为支撑,在巩固和保持特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紧缺专业的建设,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梯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最后,研究中心不断开展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逐步在广西地区形成专门调研基地,将其建设为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分批培育建设不同级别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研究中心立足广西,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民族工作服务,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基础扎实、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国际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四、行动指南:组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的未来规划

(一)加强多方合作,培养专业化研究团队

当前,优势特色学科师资队伍力量的储备仍然不足,优势特色学科的梯队断层缺口仍然存在,尤其缺乏高层次领军型学术团队。依托研究中心,力求发挥专业建设的高水平政治学科专业带头人作用,提高整体科研水平;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鼓励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研究中心强调培育和建设一支教师风范良好、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素养较高、教研教改成果丰硕、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队伍;要求专业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优势,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方向特色,提高办学水平;鼓励多方合作,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创新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心持续推动整个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方面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水平发展,以学校政策、资金支持和物质条件保障为基础,创造更优越的条件,促进团队教师在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开展项目研究,突出专业品牌特点

该研究中心以开展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更多高水平、开放式的课题立项是学科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未来,该中心将采取措施,根据专业方向不断培育研究项目,争取在未来有限时间内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人人都获得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人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教育科学或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把他们培养成为本学科中某一学术或教学领域的示范性专家,以引领这些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发展科研为引擎,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层次,优化教师队伍,增进科研水平,加强学科交叉和渗透,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本学科建设成为区内和国内一流的学科[3]。中心力求促进教学内容组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完善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建设专业基础课、多模块的专业特色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增加学术产出成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研究中心在未来时间内,将不断提高学术产出成果,基于本土研究事实,建构本土化理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 调查报告

研究中心重点突出创新学术研究机制,组建教学和研究团队,围绕国家发展要求,聚焦农村和农民问题,采用普遍性的跟踪式调查、类型式的抽样调查以及专题式调查,推出优秀的专题分析报告、决策分析报告和创新分析报告,并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如《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报告蓝皮书》等,供其采纳、采纳、转用和表彰,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4]。中心力求将优秀研究成果申报地方和乡村治理创新奖项,打造民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靓丽品牌。

2. 学术专著

学术成果是一个研究机构的发展和方向,中心将出版专学术成果,比如《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创新调查研究》和《东南亚基层与地方治理调查研究》等,借助出版社这一平台,不断提高在学界的影响力。研究中心依托西南地区政治学的主力,学术潜力较大,将通过调查研究,打造学术攀登工程,体现学术特色,形成标志性成果,产出原创性的学术精品,申报教学成果奖,建成一流的学科和专业。

3. 学术文章

要做好实证研究,既要进得了田野,又要回得了殿堂。研究中心将从调查事实,开发理论文章,整合碎片化的事实,注入问题元素、学科元素和理论元素入手,将理论与事实相关联,现实与历史相关联,并抽象出学术概念,建构一些原创理论,跟已有学者理论进行学术对话,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和特色;由学术核心人物引领,采用团队组稿形式,开展学术活动,将调查成果改成学术文章,进行批量推广,扩大中心在学界的影响力。回归政治学学科属性,不但可以把中心将基础学科做大做强,还可以做出品牌;抓好专著、译著的出版和科研论文的发表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争取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五、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中心依托地方民族高校政治学科主体,体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特色,在国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5],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对促进民族高校政治特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中心探索建立开放式、社会化、创新型的学术交流平台,发挥服务政府决策、服务社会的功能。但是,由于智库资金和经验不足,需要多方参与和支持,才能发挥好智库服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 (2017-01-24)[2017-01-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2] 邱均平,王菲菲. 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进展[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01):97-103.

[3] 冯琰. 地方综合大学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7.

[4] 赵曜. 以内外贸一体化为主轴推动经贸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贸学科70年的实践[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4(08).

[5] 張曼茵,李广德,夏冬梅. 远程教育培养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的先行探索——以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2019(10):1-8+92.

(荐稿人:唐贤秋,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李松有

上一篇:校园安全管理综治方案下一篇:春运动员工作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