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投资与理财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校企深度融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行业地区背景差异,常使得校企合作模式呈现不可复制性,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走出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值得思考的,笔者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实例出发,提出自己对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的意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于校企合作的投资与理财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于校企合作的投资与理财论文 篇1: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要模式的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投资与理财专业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高職院校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职能,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优化,是因为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才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及时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2深度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合作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机制,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校企共同发展的战略诉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适时进行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不断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共同参与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切实将课堂教育教学与企业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要、社会需要,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的专业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例

3.1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深入校企合作企业走访调研,从企业方了解到,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喜爱。这从以往毕业生、实习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中也得到了验证,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级投资与理财的毕业生或实习生,大部分都是从事各种金融营销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贵金属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从事金融产品或服务营销活动。结合我校、我专业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定位在重点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金融营销型人才上。

3.2人才培养目标

一方面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校企合作企业走访调研,并重点通过对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两大园区高职学生主要就业金融类企业的调查,我院2015级投资与理财专业适时增加了互联网金融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应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具体来说,我院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武汉,面向湖北,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投资与理财专业知识、互联网相关知识及信息技术,具备金融投资分析与咨询、客户理财服务、金融机构柜台操作、金融产品营销与客户推广等能力,适应传统金融领域和互联网金融领域需要,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或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及非金融类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3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我们与武汉万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订单班——“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拓创金融班”,培养模式由“课证融通,对证施教”逐步向“课证融通,对证施教,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转变。“课证融通,对证施教”是我院投资与理财早己形成并一直贯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这也是很多金融类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做法是将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各考证项目设置相应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部分课程使用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指定的考试专用教材,使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考证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体现“技能+证书”产学结合的特点,期冀能实现高就业率和达成优质就业目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精选校企合作企业,成立订单班,使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前感受企业氛围、提前获得企业各类培训,订单班学生能更好地、更快地适应企业、融入企业,更顺利的完成顶岗实习,进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4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解构、重构、优化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按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别进行相应课程的设置。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较以往更为丰富、实用,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行为养成与素质、心理健康专题、SIYB创业培训、体育专项、听说过级、认为与社会等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语言素质,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创业创新意识,而这也是我专业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强调学生综合素质时所涉及的内容。专业课程而言主要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拓展课构成。其中,专业课程除了以往的通识模块、保险模块、证券模块、理财模块、营销模块外,适时增加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支付、P2P与互联网众筹、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互联网金融模块课程,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实习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习,通识模块增加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营销模块增加了新媒体营销课程。

3.5毕业条件

学分要求:我院投资与投资理财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20,其中理论课计划1162课时,占比为40%,实践课计划1622课时,占比为60%。职业资格证书:在以前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金融管理师和互联金融理财师证书,任选其一。我们的深度校企合作企业,普遍重视学生资格证书的获取,有的企业明确表示会给予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基金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证书的员工更高的薪资,比方说一个证代表每月多200元,证书可以累加,你有一个证就多200元,有两个证就多400元,以此类推,这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学生在校期间主动积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其他要求: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课程可以申请免考;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参与创业、提前就业等情况下,可根据有关规定酌情置换选修课学分;学生参与校外组织的各类活动并取得成果(获奖、获取证书、发表论文等)所获取的奖励学分,每学年可用来置换人才培养方案之内的相对应课程的学分,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参与企业课程可以酌情置换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4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深度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紧跟金融业的发展动态,紧跟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具有前瞻性。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我院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精准,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更加合理、更加完整、更加规范,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架、教学内容的规划以及学时、学分的分配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在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欧阳岚

基于校企合作的投资与理财论文 篇2:

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校企深度融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行业地区背景差异,常使得校企合作模式呈现不可复制性,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走出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值得思考的,笔者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实例出发,提出自己对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的意见。

关键词:校企融合;对策;合作模式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其校企合作模式各具特色,很难概括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模式或经验,这使得在某个院校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其他院校所借鉴。

因此,笔者针对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概括了目前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类型,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对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深度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1)“2+1”订单培养模式的弊病。

目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属于“2+1”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投资与理财专业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进行单项合作或者只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等合作层面的现象, 最终所谓的深度合作也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无法实现。而学校自己投入建立实验室,成本太大,资金成问题。

(2)陷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传统思维方式。

学校仍然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由于培养对象的身份是学生,毕业后的走向未定,企业投入不见得能得到直接的回报,所以缺乏热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追求,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也是如此。企业总是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其所需要的人才,而对投入精力和资金参与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则必然会予以计较。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致使合作过程中校企之间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

(3)办学定位思想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校,其办学定位首先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紧密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由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高职教育应坚守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价值取向, 因为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等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

二、目前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类型

(1)股份制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股份制校企深度融合的主体(股东)来源有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或个人及其他院校。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也可以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但各股份最终收益均会以资金形式体现。

(2)企办校合作模式。

所谓“企办校合作模式”是指由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投资创办职业教育的一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尤其是大型企业直接介入职业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已较为普遍。

(3)校办企合作模式。

所谓校办企合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依托相关专业创办企业,或将现有的相关企业纳入校办产业范围进行合作经营的一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这是目前我国不少职业院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4)校中校合作模式。

所谓“校中校合作模式”是指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在高职院校内联合创建职业院校,或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双方合作共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一种校企深度融合的一种模式。

(5)教育集团合作模式。

教育集团合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依托其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集团的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通过组建教育集团,不同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

(6)融入式合作模式。

校企融入式合作模式是院校与企业的一种广泛、深入、全面、长期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互利互惠机制形成。创建高职院校校企融入式深度合作模式关键在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专业的跨越发展(1)教学融入,企业需求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位于武汉光谷软件园附近,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给予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在校企融入式合作模式下,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到武汉光谷软件园内的多个金融企业,认真调研新形势下金融企业的需求,对接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以高素质金融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构建基于金融行业岗位设置的课程体系,创建合作教育工作站,搭建“做中学”课程实施平台。

(2)引企融入,共享资源,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 通过与金融企业的直接和深入的合作,从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部分课程由企业派专家讲授,部分教学实习也由企业承担。另外学院积极派遣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使学校专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质的飞跃。

(3)科技融入,校企紧密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 学院一方面争取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院投资,建立利益资源共享关系。向学院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经营操作过程。另一方面,学院积极主动地参与金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运用,针对金融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文化融入,引“技能名师”入校,实现学校技能特色名片化。 学院既要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熟练与提高,也要注重学生对金融企业精神的理解。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吸收以及自身职业道德的养成,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尽快尽早的融入,能够不出校门就能成为一个“准职业人”。

学校通过“融入式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能极大地缓解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资金、技术、师资中的矛盾, 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促进师生的成长,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黄国良,粟维斌.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1,(18).

[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作者:刘蓉

基于校企合作的投资与理财论文 篇3:

宁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历程、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 要:宁波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初步探索、规模提升和提质增效3个发展阶段,在不断取得办学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目的不明确性、教育资源不合理性和教育质量不均衡性等发展困境。鉴于此,宁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合作院校加强沟通,形成办学合力、校地加强统筹,合理配置资源、政府加强监管,提高办学质量等路径,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宁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

宁波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外向型产业经济发达,开放程度大,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宁波教育国际交流活跃,合作模式多样。宁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创新度较高,全国首个启动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商务部目前在全国设立的唯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全省首个中澳合作/中高职贯通的二级学院都在宁波。

1 发展历程

1.1 初步探索阶段(1984-2002年)

原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现宁波工程学院)为原联邦德国政府援建中国的4所高专之一。1984年,该校即与德国亚琛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n Aachen)建立了合作关系,两校签订了友好协议书,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进程从此拉开帷幕。德方主要帮助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了2个实验室:即计算机实验室(共36台超级微机和个人电脑)和建材实验室(设备包括万能试验机,当时全德国只有2台,总价值105万马克)。其中建材实验室设备至今仍然保持同类设备中较先进的水平。德方提供了30名教师为期1年的奖学金进修计划,还先后派遣近50人次教授、专家和德语教师到宁波,进行讲学、科研及德语教学。期间,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派遣了50余名校系领导赴德国考察,不仅取到了应用型教育的“真经”,还领先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率先确立了发展应用型教育的方向。

中德合作成为宁波高职高专院校中外合作首创,在实验室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有形”方面以及在许多“无形”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德国“工程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德国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被吸收和应用到了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该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其中中德合作办学发挥了重大作用。[1]

1.2 规模提升阶段(2002-2016年)

2002年,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莱佛士拉萨尔教育集团达成协议,共同决定在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内合作成立宁波莱佛士设计学院,开设服装设计、时装营销与管理、产品设计、摄影等高等专科教育专业,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赴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合作本科院校深造。因该合作办学在审批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还未出台,故该合作办学以项目形式通过审批后按机构形式进行运作。宁波莱佛士设计学院自设招生、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以新加坡莱佛士拉萨尔教育集团选派负责人为主进行日常运行工作,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负责与政府部门沟通、协助招生等工作。

20世纪末,新加坡莱佛士拉萨尔教育集团(Singapore Raffles Lasalle Education Group)先后与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吉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本科院校进行合作办学,该集团在当时外宣自称是亚洲最大的时尚教育提供者,其全新、时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切实,曾引起中国时尚教育界轰动。宁波莱佛士设计学院以其新颖的课程设置、灵活的学分制、融洽的小班化、有趣的英语教学、时尚的教学空间设计,以及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了诸多学生和家长关注,高昂的学费(2~2.5万元/学年,相对当时公办普通高职院校生均2000元/学年学费标准,简直是“天价”)保障了办学可以不断吸引高水平优秀外籍教师加入师资队伍,优秀的国际化教师团队,再加上主动出击的招生营销及国际化的学生作品展示,又促进了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到该院就读,甚至出现就读该院需要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颁布以后,国家逐步实施规范办学,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相对独立的办学机制被叫停、学费标准被限定调低,加上新《劳动法》颁布,宁波莱佛士设计学院办学逐渐举步维艰,坚持至2013年首个合作周期结束时不得不选择终止。

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莱佛士拉萨尔教育集团合作办学为前者后续发展帶来了许多办学启发。如,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浙江省服装教育集团,成为中国较早开展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因为国际化办学经验丰富,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至后来组建成立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日本、韩国、英国等院校成功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并日益发展成为本省乃至全国拥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化特色高职院校,扎实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在此期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Holmesglen Institute, Australia)合作分别举办国际商务、会计2个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2005年经审批开始招生)。中澳合作专业强化语言教学,语言阶段全英文授课,外教授课比例高,学生语言水平突出。合作专业学生先后2次获得浙江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冠军,并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总决赛。项目实施“同步双质、中外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小班化、分层次教学,实行教考分离、弹性学制和双毕业证书制,至今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353人,有145名毕业生赴澳大利亚留学深造,另有18名毕业生到美国、新加坡、英国、日本等国深造,有36名中澳合作项目同学毕业后考入国外著名高校研究生。2009年中澳2个项目通过省教育厅优秀评估。2009~2012年完成省示范项目-国际化师资培训,为全国20多所院校培养师资256人。2011年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为学校教师颁发“金、银、铜”奖。2012年荣获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海外“最佳教学成果奖”和 “优秀管理奖”。2013年中澳合作国际商务项目获得“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称号。2015年中澳合作国际商务项目荣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证书”,2016年中澳合作会计项目荣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证书”,成为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2个中外合作项目全部获得认证的院校。2016年2个中澳合作专业顺利通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管理局联合开展的中澳合作项目质量审计。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国际化作为该校发展三大立足点之一,先后与美国西新墨西哥大学合作举办了艺术设计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悉尼TAFE学院创办了宁波市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寧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简称宁波TAFE学院)。通过国际合作办学,该校师资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也取得了实效,历年在全省国际化综合水平排名中,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

自2015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本迪戈坎培门公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开启了该校中外合作办学先河,作为该校“三化”发展战略之一的“办学国际化”,丰富了该校作为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办学内容。

1.3 提质增效阶段(2016年至今)

历经多年发展,除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因专业设置特殊性,以及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近改制,没有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外,宁波其它5所高职院校均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其中,举办非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非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占全省高职院校1/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占全省高职院校1/6。开设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7个,在校学生参与学习人数4000名以上,约占在校生总人数7%以上,年均培养1500名左右毕业生。

2016年,浙江省教育厅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着眼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实现浙江教育现代化。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共享成功经验,鼓励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课程融合提升,打造卓越教师团队,提高合作办学质量,为加快全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发挥积极推动作用,计划到2020年建成10个左右示范性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日本杉野服饰大学合作举办的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悉尼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会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成功入选;同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双双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名单(全省50所高职院校仅有6所入选);同时,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合作举办的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入选宁波市首批特色二级学院并获得宁波市政府专项建设拨款1.8亿人民币。

2 宁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困境

2.1 教育目的不明确性

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公益性与教育举办者,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投资者盈利性目的的冲突,中外合作方之间在办学目标上存在的客观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指出,中国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水平服务,并强调办学的非盈利性。目前宁波5所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高职院校,分别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开展合作办学活动,其中与澳大利亚开展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就有3所。澳大利亚是将国际教育作为典型的产业进行发展的典型国家,英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合作院校多将招收中国合作院校学生赴该国留学作为办学的主要目的。基于不同办学目的的合作,难免“同床异梦”,教育教学投入、质量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等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2 教育资源不合理性

因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场地等成本原因,学费昂贵,导致部分优秀学生难以获得入学机会;中外合作办学客观条件的差异势必引发学生浓厚的身份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开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须有相同专业才可合作,这就意味着中外合作专业与原专业会同时进行办学。[3]学校收取不同学费势必造成为学生提供的师资、办学场地,甚至宿舍等都存在差异,否则难以吸引学生报考;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这也给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同校、同专业,但教育资源不同,在学生之间产生身份敏感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2.3 教育质量不均衡性

一是相对较高的学费标准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报考。为了保障完成招生计划,浙江省专门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另设招生代码,此举相当于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独立招生,结果造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录取的生源高考分数普遍低于同专业非中外合作的录取生源。如2019年,宁波Z校同专业非中外合作办学录取的新生高考最低分竟比中外合作办学录取的最低分高出72分,[4]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源头上就埋下了不均衡的因素。二是教学体系普遍不够完善。调研发现,宁波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及外方合作院校自身教学体系相对完善,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却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尤其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校企合作方面,“生拉硬扯”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专业分布不合理。宁波5所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除个别院校以“龙头”专业、优势专业与国外较高专业水平的院校进行合作外,大多院校较多以该校一般专业,尤其是办学投入不大的专业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因此形成不了“拳头”专业优势,更不用说影响带动全校其它专业及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四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特别外籍教师,因受工资待遇、远离故土、文化融合等因素影响较大,能坚持1年在甬工作的为数不多,大多为“飞的”教师,流动性较大。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沟通,形成办学合力

一是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及其它参与者不同办学目的及相关利益,合作各方在坦诚沟通基础上,积极寻找利益平衡点,特别是中方院校应在其逐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这对矛盾之间极力寻求利益的平衡点,本着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原则,应在办学协议中明确提出并予以保障;二是中外合作各方之间在历史文化、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等领域存在客观差异,中方合作者应立足办学实际,积极与外方合作院校沟通交流,阐明中国政府相关制度和政策,争取合作伙伴理解和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护合作伙伴应有利益,形成办学合力,做到根本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互统一。

3.2 加强统筹,合理配置资源

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作为支柱的工业门类主要是石油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电子、建材等。其中,化工、纺织服装、机械为宁波工业的三大支柱,并且近些年汽车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产值总跃升至第三。2019年,宁波立足制造业发展实际,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力争到2025年,建成“246”产业集群,即在全市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5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5]另外,小微企业是宁波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更是宁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数据显示,宁波共有小微企业31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7%,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GDP的60%,就业人口的75%,企业收入的52%。可与此同时,宁波小微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低端,面临产业层次低、布局分散、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的发展水平已难以适应当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当前宁波高职高专院校共开设专业200多个,基本可以涵盖宁波绝大部分重点产业领域,作为集聚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有义务也有责任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一方面,宁波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申报以及地方政府在审批环节中要更多关注和对接地方重点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院校和地方政府均需加强项目、机构、经费、场地等资源统筹,错位发展,最大化合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和政策环境,扶优扶强,培育密切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及小微企业的优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调整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生均拨款额度,加大优质项目投入,增加政府助学贷款,缓解优秀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同时,院校需要提高教育资源开放性和共享性,增加教学方式多样性,改变以获取国外合作院校畢业证书为主要目的办学目标,将引进国际认可的技术技能证书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让更多未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学习的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也从而辐射和带动全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3.3 加强监管,提高办学质量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是以“审批”为主要方式的“宽进”模式。[6]地方政府作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审批单位,应在“后审批”给予办学必要的监管和考评。首先,建立监管和评价机构,明确职责。地方政府可在教育主管部门兼设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管和评价职能,构建监控机制;其次,开发兼顾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自身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监管和评价体系。地方政府需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对支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作用和功能,借鉴国际评价体系丰富经验,并结合地方实际,理清政府、院校及其它参与办学者职责,切实做到“放、管、服”;再次,高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不断健全并完善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内部相应机制,加强中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合作办学内涵建设,更好地服务宁波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借力国际高校宁波工程学院实施融入地方产业项目[EB/OL].(2015-10-27)[2020-02-24]http://zj.people.com.cn/n/2015/1027/ c228592-26940161.html,.

[2]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候选项目名单公示[EB/OL].(2016-12-21)[2020-02-24] http://jyt.zj.gov.cn/art/2016/12/21/art_ 1532791_27119130.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2号[EB/OL].(2003.03-01)[2020-02-23] 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 moe_0/ moe_9/moe_35/tnull_96.html,.

[4]2019年浙江省普通类分数线[EB/OL].(2019-08-08)[2020-02-24]http://zs.zjff.edu.cn/bkzn/lnfsxcx/201908/t20190808_120734.htm,.

[5]宁波大力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EB/OL].(2019-05-10)[2020-02-23]http://zj.people.com.cn/n2/2019/0510/c228592-32926073.html,.

[6]莫玉婉.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及改革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19(4):13-17.

作者:袁勇

上一篇:受资助学生代表发言稿下一篇:GIS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