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心工艺美术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工程研发中心”的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教学的平台,取得了工学结合的显著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中心工艺美术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工程中心工艺美术论文 篇1:

文化共享工程省级中心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网站特色资源的建设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了解和获取优秀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共享工程各省级分中心网站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各中心网站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内容、易用情况、网上信息服务等的调查分析,指出了特色资源库在建设标准、信息服务、合作共建、用户参与等方面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完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调查分析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其目的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与传播,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是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生力军,是面向省内外用户宣传、推广、提供文化共享工程各类数字资源服务的窗口。通过对各省级分中心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情况的调查,全面了解我国各省优秀文化资源的建设情况,并对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为完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参考。

1 省级分中心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

1.1调查方法

本文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32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省级分中心网站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登录文化共享工程主站——国家数字文化网所链接的各省级分中心网站,对各省中心网站地方特色资源的类型、数量和服务方式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

1.2省级分中心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情况

自2002年文化共享工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省级分中心已成为人们了解和获取全国各地特色文化信息的良好平台。本文通过对各省中心特色资源栏目、专题数据库和特色资源数据库所包含的地方特色资源的名称和数量进行列举和统计,以此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共享工程特色资源建设的共同点和差异。我国东、中、西部32个省级分中心地方特色资源情况如下:

2 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情况分析

2.1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表1~表3的统计,共享工程32个省级分中心中,有29个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3个则依托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设立了分中心网页。32个省级分中心网站共建立了286个地方特色资源库。其中,东部地区9个省中心共建地方特色资源81个,平均每个省中心9个;中部地区10个省中心共建地方特色资源116个,平均每个省中心11.6个;西部地区12个省中心共建地方特色资源89个,平均每个省中心7.4个。三大区域的省分中心在特色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分中心的地方特色资源量较大,内容较为丰富。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浙江和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中心不仅特色资源内容相对较多,而且质量也相对较高,使公众能够较详细地了解该省的历史文化及民间文化特点。而西部地区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则相对薄弱,个别省中心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数据资源量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有的分中心的特色资源库,只有资源库名称却没有任何内容。总体来说三大区域各省级分中心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对地方文化的传播、保护和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资源内容分析

从表1~表3中列出的各省中心地方特色资源栏目或特色资源库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地方特色自然资源

包括地方特有的地貌、水文、动植物资源、生态农林、矿产等的图片、文献、视频等数字资源。如云南省中心的云南花卉、云南旅游、云南普洱茶;陕西分中心的陕西景观;海南分中心的热带资源等,这些数字资源为地方特色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

2.2.2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包括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民风、民间工艺美术、宗教信仰、名胜古迹、地方特产、地方人物、风土人情等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浙江省分中心的瓯海泽雅古法造纸、江西省分中心的景德镇陶瓷资源库、湖北省中心的楚风楚俗、湖南省中心的书院文化以及西部地区四川省分中心的藏族唐卡数据库等。在32个省分中心的286个地方特色数据资源中与地方特色文化相关的数据资源共有236个占全部资源的82.5%。由此可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各地区文化起源及历史源流的重要途径。

2.2.3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汉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从调查32个省级分中心来看,有14个省级分中心建立了与地方少数民族相关的文化信息资源,如浙江省中心的畲族文化资源库;海南省中心的黎族数据库;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艺术、云南的独有少数民族多媒体数据库等。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为人们更多的了解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良好途径。

2.2.4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资源主要包括地方史志、年鉴、家谱、族谱、地方出版物等地方文献资料,是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佐证材料,它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天津的天津地方志、留民团史料;浙江的温岭家谱资源库、湖南省中心的湖南氏族源流等。

2.2.5特殊年代文化资源

特殊年代文化是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地方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史料等资源。如反映抗战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天津分中心的天津抗战纪事;重庆分中心的重庆抗战史迹等;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安徽省中心的红色文化;江西省中心的红色印记多媒体资源库;河南省中心的红色信阳等,这些数据库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内容和特点,对广大群众了解我国的近现代革命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2.3易用性分析

2.3.1可访问情况分析

在所调查的32个省级分中心的286个特色资源库中,有254个库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开放服务,开放率达88%,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这些资源。但仍有少部分的资源因受版权与数字资源的合法使用等的限制而无法访问,如北京分中心的“北京记忆”系列特色资源库、山西省中心的“谱牒资料库”、天津省中心的“天津地方志”等,它们都是各省公共馆数字化的馆藏资源,由于受到版权的制约只能限制在各公共馆局域网内使用,外网无法访问。有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只能浏览到一些类目、简单的文字说明和部分图片型内容,而文献全文以及视频音像资源的浏览使用必须通过IP认证或是进入文化共享工程指定的各级服务点才可以获取,如宁夏省中心的“回族及伊斯兰文化、宁夏地方人文资源、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夏文献”、浙江的“温岭家谱资源库”等的全文都必须通过IP或身份的认证才能获取。由此可见,资源的版权问题仍是共享工程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解决公共馆已数字化的文献资源的版权问题,让这些资源更好的为公众所利用。

2.3.2可检索性分析

在本文所列的286个特色资源库中,有134个库提供了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提供检索途径的数据库约占47%,其中大部分数据库所提供的检索方式仅为简单检索,只有24个资源库提供了较强大的检索功能。检索服务功能较好的有山西省级分中心的山西历史地名、山西人物名录、省外看山西、山西经济事件等资源库,采用了南宸FTR全文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全文检索、字段检索和专业检索;福建省级分中心的闽南文化和福建文化记忆数据库不仅提供了库内栏目的关键词检索,同时还提供了库内跨栏目的标题与关键词的检索。河南省级分中心的中州揽胜数据库每个分库都设有基本检索和综合检索,基本检索根据每个分库的内容设定了不同的检索项,并对检索词提供了模糊匹配、精确匹配和前向匹配检索及二次检索等功能,综合检索则提供了库内跨分库的检索。通过这些检索途径大大提高了检索结果的准确率,也方便了用户对资源的使用。

3 共享工程特色资源建设存在不足

3.1中心网站名称缺乏规范性

在调查中发现各省分中心网站的命名不统一,32个省市级分中心网站中,只有14个分中心网站的名称中含有“共享工程”,有13个省级分中心网站的名称是以文化网为主起名,如“湖北数字文化网”、“江西文化信息资源网”、“吉林省文化信息网”等,有5个则直接以省图书馆网站作为省级分中心网站如“山西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等。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名称的不统一必然会给用户查询带来困难。如山西省分中心网站,国家中心网站对山西分中心网站的链接是指向山西省图书馆,而不是直接指向山西分中心网站,在山西省图书馆网站中没有相关分中心网站的说明,通过百度搜索也找不到直接进入分中心网站的链接,笔者试图通过对山西省图书馆网站中的专题网站进行逐个点击链接进行确认,除了三晋文化信息链接不上外,其它网站均不是分中心网站,也未能确认三晋文化信息网是否为山西省分中心网站。因此,只能将山西省图书馆的地方特色资源库视为省分中心的特色资源。

3.2特色资源分类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各省级分中心对特色资源归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出现了不同栏目或数据库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资源归类的混乱。如湖北省分中心在其“专题数据库”栏目的“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地方戏苑”、“荆楚揽胜”、“荆楚民俗”等数据库中出现了与“特色资源”栏目的“楚风楚俗”、“湖北茶文化”、“湖北旅游”、“地方艺苑”等数据库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其中“荆楚民俗”数据库中既包含了“特色数据库”中的“湖北茶文化”也包含“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内容,给人感觉非常混乱。

3.3人机交互界面不够人性化

大多数省中心特色数资源的栏目设置不够人性化,特色资源库在中心主页中的位置不明显。特别是以省图书馆网站作为中心网站的省中心,在网站上很难找到属于共享工程的特色资源,如四川省图书馆网作为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网站,在站内找不到任何对省级分中心的说明,也找不到属于共享工程的特色资源,只有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仅从图书馆的网站,让用户无法判断该网站是省中心的网站。另外,在特色资源检索方面,只有少数量的数据库提供了高级检索,大部分特色资源库仅提供简单浏览或简单检索,检索途径也比较单一。

3.4网上信息服务功能缺失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省中心网站仍然“重建设轻服务”,网上信息服务缺位。在已建成的、可访问的特色资源网页中均无法找到与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相关的内容或链接,缺少针对特色资源的个性化信息订制与信息推送服务。对无法访问的特色资源、有名称无内容的数据库以及数据库链接错误等情况,网站上没有说明,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困惑。

3.5缺乏反馈途径

在调查中发现,各省级分中心对特色资源的实用性、适用性、针对性、利用情况以及公众关注度等都没有进行跟踪调查,对公众的满意度、需求、意见和建议等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反馈途径。几乎所有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和维护都缺少用户参与,造成了各省中心提供的特色资源与用户需求脱节,从而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

4 对完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思考

4.1规范网站名称,统一资源建设标准

规范统一的网站名称和资源分类标准是用户准确快捷获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共享工程应在特色数据库建库的选题、技术路线、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组织与管理方面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共享工程可参照CALIS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一整套包括基本信息规范、元数据规范、对象数据加工规范、资源组织规范、数据转换规范、资源检索规范、资源获取和展现规范、平台技术规范等在内的特色数据库标准规范体系。各级中心根据已定的规范和标准构建本地特色资源库,从而实现特色数据资源结构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户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去查找所需的信息。

4.2加强合作提高特色资源共享度,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4.2.1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建特色资源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正在大力推进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在CALIS支持下,不少的高校都建立了具有本校和本地特色的数字资源库。如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依托CALIS自建了众多的特色资源,其中有温州大学图书馆自建的“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文化数据库”、“温州地方文献”、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自建的“湖州历史人物研究数据库”、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自建的“浙商文化数据库”等都是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数据库。共享工程各省分中心可通过项目合作或技术合作等方式与本省高校进行特色资源的联合共建,并将高校图书馆自建的地方特色资源纳入共享工程的资源中,实现资源的互补,必将大大丰富特色资源内容、降低资源建设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2.2加强与企业的合用,共建地方特色企业文化资源库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柱,是企业成长的沃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300多年来历代同仁堂人始终秉承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与“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文化,使其成为长盛不衰的企业。笔者认为地方优秀企业文化也是地方特色文化之一。因此,在特色资源的建设中,应加强和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联系,将优秀企业文化作为本地区特色资源纳入建设计划中,从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核心价值文化等层面充分挖掘企业的优秀文化,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特色资源,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4.2.3加强与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广电等部门的联合与合作,统筹规划,联合共建共同开发,在信息、技术上互通有无,使各部门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4.3加强网上信息服务

4.3.1完善数据库检索功能

检索性能的优劣决定了一个数据库的质量和水平,强大的检索功能能够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因此,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中要针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划分和揭示,使用户能够从不同角度检索到所需的资料。

4.3.2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开展了包括内容定制、信息检索定制、界面定制和信息推送等服务在内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各省中心可参考高校图书馆的网上服务模式,在中心主页为用户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服务,并根据用户的定制,通过电子邮件、RSS频道推送、手机短信等途径,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用户提供新的相关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自建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网络服务)或加入现有的SNS如人人网、QQ空间、百度贴吧等,借助SNS技术进行特色资源的推介和信息推送、参考咨询等服务。

4.3.3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参考咨询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广泛应用,数字参考咨询已成为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各省中心可借助中心网站开展网上实时参考咨询(利用QQ、MSN等网络交流软件进行的参考咨询)、E-mail服务、FAQ服务、电话服务、BBS、网上读者教育、Web表单服务、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等多样化参考咨询服务,使共享工程的用户可以随时向中心咨询员提问、咨询和实时交流,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

4.4畅通反馈渠道,提高用户参与度

各省中心必须建立资源使用的反馈渠道,通过设置意见提交表单、网上留言等形式及时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同时鼓励广大用户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允许用户上传资源使用心得和对资源建设的评价。允许用户推荐和上传与本地特色资源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不断完善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使特色资源建设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吸引力。

4.5加强人员合作

共享工程应加强与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如利用图书馆优秀的编目员和咨询员进行资源的分类加工和网上信息咨询服务,不仅解决各省中心人力不足的状况,同时也增强了特色资源建设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以及网上信息服务能力,使所建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从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人才和专家,在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5 结束语

共享工程原意是为基层农村提供信息服务,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色库的建设不再是单纯为基层农村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它已经成为外界了解各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民俗民风的窗口,对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充实和完善地方特色资源的内容和服务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作者:吕淑仪

工程中心工艺美术论文 篇2:

浅析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案例

【摘要】“工程研发中心”的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教学的平台,取得了工学结合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程研发中心 改革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C-c/2011/01/39。

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本专业必需理论、技术技能,有独立工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不断适应本行业发展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校工业设计系成立了江苏省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现设计与教学的对接, 立志成为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一、“工程研发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

(1)定向培养:研发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展高职教育,为企业定向培养合格的员工,并且到企业进行实习,顶岗操作。依托苏州力智伟业模型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模型制作的新技术新工艺、共同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产品模型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智伟业模型制造企业全程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对评估合格的学生安排就业。

(2)校企一体:研发中心以产学研的形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把企业的设计部门安排在校内,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开展实践训练与课程学习。与万宝宠物用品公司合作进行玩具专业的教学,学生真实参与产品的开发工作。同时每年举办万宝宠物玩具设计大赛,提升企业和学校在行业和社会中的知名度,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果和利润,实现了双赢。

(3)校外实践:研发中心与企业行业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典型代表是与大仓loft产业园的合作,建立太仓产业园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太仓loft设计园的市场洞察能力以及学院的科研能力,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对某一领域的产品设计进行造型、色彩、材质、流行趋势的研究。派出有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和太仓产业园的业界设计师一起带领学生参与工作实践。

二、基于“工程研发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改革一体化:课程改革把握时代的脉搏,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加强校企共同体中企业参与的合作力度与深度,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整体设计,共同实施“定向设班、定向设课、定岗实习和定向培养”。具体流程如下:

校企共同调研与分析企业岗位人才需要——校企共同确立基于企业需求与专业特点的岗位能力——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方法及培养目标——校企共同确立课程体系及阶段性培养目标,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

(2)课程设计项目化:把完成设计项目的各专业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按照其内在逻辑整理成相对的知识单元,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同时完成不同单元的学习课程。课程设计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着眼于能力的培养。一个完整的项目课程具体结构如下:

a.设计调研即对产品设计的前期任务进行学习与锻炼,通过市场调研、资料收集、资料整合、项目计划与管理、设计方向的确定使学生综合掌握产品设计目的与要求。

b.创意思维即设计创新能力为产品设计课程的核心能力,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产品造型语言的认识和塑造力。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去表达对产品文化功能的理解。

c. 设计表现即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包括计算机表现能力、产品手绘能力和模型制作能力,使学生在二维设计表现与三维设计表现的技能上都得到全面的训练。

d.设计管理即在课程中渗透设计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通过设计计划安排、设计进度安排、概念启发、过程控制、结果推出、项目反馈等,多维度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自我管理与团队意识。

(3)教学方法灵活化:基于工程研发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第一学年公共基础课,第二学年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专业课的传统三段式教学形式,而采取工作、学习相结合的交替方式。

a. “分层次、分阶段、进阶式”的项目教学法。将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遵照“设计分析能力→陈述沟通能力→物化表达能力→设计管理能力”的能力层次培养,实施以“产品调研→创意思维→设计表现→设计管理”的阶段,采取进阶式的教学方法。

b. 建立以“校中厂、厂中校”的双向式教学法。以学院为主体、企业协作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教学。企业和学校共同投入建设先进的实训设备,并保持这些专业实训条件的持续先进性。分阶段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地工作结合起来,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

(4)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打破原先教师一人打分的模式,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设计师共同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学分。考核的形式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更看重其岗位胜任的能力,职业素质完备。

三、“工程研发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保障

(1)明确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工程研发中心明确校企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满足企业和学校的双向需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研发中心在选择校企合作的单位时基于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需要。项目教学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

(2)建立奖励机制。对于行业企业内部参与学校教学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外聘的形式作为兼职教师,向兼职人员、特聘教师或者实习指导老师支付课时费,调动行业企业人员入校执教的工作热情。对于学校专职教师参与研发中心校企合作的人员,可以按照企业运作的模式赋予一定的额外报酬。对于研发中心参与工作的学生,最好是采用奖学金制度,以一个学期为单位时间,学期末视其工作成果大小给予不同的补助。

同时奖励的方式是多元化的,颁发证书、报道宣传等方式也可以积极运用到这三方群体的激励中。

总之,“工程研发中心”的校企合作真正實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教学的平台,取得了工学结合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福玖. 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7。

[2]冯理政,夏建国.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3。

作者简介:

耿蕊(1981-),女,江苏徐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产品设计。

作者:耿蕊

工程中心工艺美术论文 篇3:

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不仅有宏观的探讨,还有微观的论述,既有总括性的教育教学研究策略,又有具体而微的课程探讨,成就和不足也是显而见之的。

关键词: 高等工艺美术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关联性 课程和专业教学 对外交流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艺术、工艺美术行业等各个领域犹如初春的春潮夹裹着残冬的冰凌涌过旧日的河床,仿若希望的田野上出现的点点绿装,以其强劲而蓬勃的生命力茁壮成长。

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领域已经剔除了“文革”时期工艺美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思想。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引领下,工艺美术教育界拨乱反正,一步一步探索着工艺美术教育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不仅有宏观的探讨,还有微观的论述;既有总括性的教育教学研究策略,又有具体而微的课程、项目探讨。这些成就将在下文一一列出。

一、工藝美术教育的部分研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在新时代的工艺美术教育界屡见不鲜,他们积极树立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总结工艺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李绵璐、顾方松、王小勤是这方面的代表。李绵璐教授《建国以来高等工艺美术教育》一文总结了自1953年开始国家调整院系设置初步建立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体系起始,止于1983年底,长达30年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历程及一些大的教育历史事件。在文章的最后,李教授积极地总结工艺美术教育取得成功的一系列原因: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及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3.培养一支思想正确专业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4.构架综合性的工艺美术教育课程结构;5.将科技与百姓日用、形式与功能结合起来;6.深入研究工艺美术教育规律。顾方松教授则以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为案例,通过《工艺美术系简史》一文解析自1927年至1987年以来六十个春秋的发展历程,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简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在部门领导、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制及获得成就等方面的变革。王小勤先生则以南京艺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考察研究对象,解析了其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作者尤其重点阐释了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问题。他阐述了“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掌握多种装饰材料的性能和工艺制作技术”[1]详细的专业培养目标。继而再阐发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即具体的课程性质及目标。如“素描课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造型能力……熟悉传统和现代的素描表现技法”[2]。灵活性、科学性的教学计划成为该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值得现如今实施标准化教案的学校、院系关注。

随着党和国家战略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工艺美术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探讨工艺美术教育与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关联性的文章。李绵璐发表的长文《适应四化需要,搞好工艺美术教育》成为这方面的代表文章。作者的重要假设前提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才的开放与培养,希望国家重视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学制下工艺美术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解决工艺美术教育布局、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专业设置及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自由自在艺术表现能力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借鉴国外经验,调整课程结构。最后他呼吁我们要加强工艺美术教育研究工作,以期为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邓白《发展工艺美术教育刍议》认为“对于工艺美术教育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问题”[3]。在1982年邓白先生就大声疾呼工艺美术教育不应该故步自封,而应该以是否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检验标准。根据国家现状,邓白先生提出首先小调整,将重心转移到工艺美术教育上。其次在不脱离轻工业部体现的前提下进行大的体制性调整。最后他认为还需要加强领导,以此保障工艺美术教育质量。樊文江老师《新的技术革命与工艺美术教育》从信息产业的重要意义说起,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包装设计、装潢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为案例,解说新科技在工艺美术领域、设计领域的重要性。那么工艺美术教育应该何去何从呢?樊老师答复“现代艺术教育已远远不是探索艺术的某一技巧本身,而是艺术与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现代科技的演进之间的相互综合与渗透”[4]。张道一先生1982年发表的《工艺美术的性质和特点》从纯粹理论角度按照层层推进的方式阐述工艺美术的性质——审美与致用的统一。我们需要把握住美与用的统一,才可以真正认识它的内涵,才可以从实现精神的审美的意义又可以实现物质的经济的意义。

二、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术教育研究代表

课程研讨或具体的专业研讨成为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头戏。辛华泉先生1980年《论构成》一文成为设计基础科目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代表性文章。作者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引入课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构成定义问题。第二个部分从与纯艺术比较、科学思想方法角度与我国目前构成教育现状角度出发阐述了构成不属于完全抽象的命题。第三个部分涉猎了中国古代零零散散地记述了有关构成的论述和实践。对于探讨构成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不仅是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最有效的基础。第四个部分是涉及构成的分类。构成根据目的可以分为纯粹性构成和目的性构成,也可以根据空间分为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还可以根据时间分为动的构成和静的构成。而《工艺美术色彩教学研讨活动侧记》为我们展示了80年代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教育基础课——色彩课的教研情况。其中几位老师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王连生老师强调静物写生画先抓住调子,要区分大块色彩关系。王纲老师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至关重要。沈行工副院长从绘画和工艺不同点入手,提议色彩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大课方式,教授共同性问题;一是小专业方式,教授专业问题。或者是每个教师既承担基础色彩课又教授专业性色彩课。金庚荣主任认为对色彩的理解是重要的,强调对色彩的认识和对色彩关系的处理才是主要的。仲星明老师则就色彩教学规范化、克服师徒制、教师进修提高三个方面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邬烈炎、夏燕靖在《试论工艺美术专业色彩教学的改革》中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体验阐发了一份全新的色彩教学改革大纲。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色彩分为写生色彩和装饰色彩两门课程。写生色彩通过短期作业、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从自然色彩中提取色彩形象资料补充色彩领域。而装饰色彩则主要集中在限套色写生、民间美术色彩、流行色的预测和产品调研活动三个大的方面。通过教师一贯制的教学,将基础色彩教学课程一以贯之于毕业设计中,完善区别于油画色彩的工艺美术色彩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马和顺先生的《从两幅“垃圾堆画”谈起——关于工艺美术系两届毕业设计创作预展的反思》一文则从毕业设计角度谈论人才培养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马先生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其次是教师在复杂的多样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再次是教师需要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与双百方针的关系。最后,马老师强调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科技与艺术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的设计观念需要渗入师生学业生涯中。

而关于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层出不穷。胡国瑞老师在《关于染织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中首先感慨“工艺美术教师绝大多数由绘画老师或学绘画的毕业生转向改行而来,直接带来了绘画教学的经验,所以长期以来,工艺美术教学基本上沿袭绘画教学的模式”[5]。第二个部分中胡老师提出工艺美术理论知识的匮乏制约了染织美术专业的长足发展。再次阐述需要根据科技、经济、世界现代设计潮流的改变制定相应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课时方面胡老师认为“在总比例上,我觉得绘画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三类课大致上各占三分之一为宜”;课程进度方面胡老师的观点是“整个教学的程序与进程,我觉得一、二年级以绘画基础为主,二、三年级以专业基础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设计为主较为合理”[6]。最后需要重视色彩训练,在写生色彩课和装饰色彩课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性。1983年潘昌侯的《漫语美术学院室内设计教育》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原则。潘昌侯老师认为室内设计教育应该首先摆脱欣赏性美术教育这个传统习惯的包袱。室内设计是蕴藉于实体艺术之中而为实体美的构成所折射出来的充满生活理想和美的设计艺术。室内设计还需要从莫比乌斯圈中寻找哲学灵感。杨永善的《加快培养设计人才的几点意见》以陶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案例发表自己对人才培养途径的观点。

三、改革开放之后的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代表

工艺美术教育對外交流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再一次睁眼看世界的代表领域,但交流方式以引入式为主。《雷曼教授的设计基础教学》成为基础课教学对外交流的重要代表性成果。短文主要介绍雷曼教授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81级14名学生利用四周时间完成三个单元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展示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轻工业部服装教育代表团赴日本考察服装教育,让国人了解了日本服装教育的特色: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安排教学内容;打好基础重视能力;注重工艺实践;一校一特色;服装企业注重职工培训等方面。苏东天在1988年《谈美术教育改革》一文中介绍了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教育教学情况。紧跟香港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综合性的课程设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弹性的学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举办设计赛事和展览展示优秀设计作品等方面为9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娄述泽《对于我国美术教育体制的一点想法》将中央美术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工艺美术学院进行比较,从学分制与选课制、课程设置、学生差异、图书馆四个方面找寻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缺陷与不足。《美国工艺美术教育点滴》则是泛论美国工艺美术教育,既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工艺美术教育情况又以具体案例说明美国大学工艺美术教育情况。其中德州大学工艺美术系、帕尔逊斯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开设的具体课程为我国设计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

20世纪80年代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不仅有宏观的探讨,还有微观的论述;既有总括性的教育教学研究策略,又有具体而微的课程、项目探讨。成就和不足显而见之。积极发挥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积极梳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路径、轨迹方面值得当代人学习。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让工艺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关注工艺美术与经济的关系、与科技的关系。但是忽视工艺美术与其他方面的联系,例如消费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广告学、传播学等。课程研讨或具体的专业研讨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一股热潮,在素描、色彩等基础课方面的进展颇大。但是在具体的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方面严重不足。毕业设计教学研究方面成果同样不明显。以引入式为主导的工艺美术教育对外交流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一大特色,在吸收、转化、消化外国成果方面所见不多。

参考文献:

[1][2]王小勤.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装饰艺术专业沿革与现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9(03):5.

[3]邓白.发展工艺美术教育刍议[J].新美术,1982(01):67.

[4]樊文江.新的技术革命与工艺美术教育[J].西北美术,1982(2):4.

[5][6]胡国瑞.关于染织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6(2):7,10.

作者:韩延兵

上一篇:中职学生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党员工作汇报材料(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