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所得税会计一般是以税法为依据,同时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这也是会计和税收规定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影响,同时也相互依存。本文即探讨了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关系以及差异所在,并提出了应对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的几点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篇1:

分析现代企业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

摘 要 所得税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但二者遵循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在经济领域中,会计和税收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得税会计以税法为依据,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是会计与税收规定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

关键词 所得税会计 财务会计

在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中,按照财务会计制定完成各会计要素的确定、计量和记录,是企业财会工作的根本。但是,一些企业在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计算时,会出现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与国家有关税法有所抵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又要服从于税收的规定来完成税额的确定与申报缴纳。实际上,所得税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但同时,它又要服从于国家税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已经成为让很多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棘手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从本质上体现着较大差异性的经济关系。二者遵循了不同的财务原则,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因而根据会计基本前提和原则进行核算的企业税前利润不一定就是企业应税的所得额,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企业应税所得额的方法往往是在以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法规的相关规定对权益进行确认、以及调整费用的可扣减性。由此,在计算应税额方面分别使用财务会计方法和依据税法算法所获得的结果具有差异性。本文重点就该问题做以探讨,介绍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产生差异的成因,并根据笔者的日常实践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会计是实现税收的必然条件,而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和理论的创新直接影响着国家税收的革新与完善;相反的,税收对会计具有制约性,税收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执行与调整。因此,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1.财务会计是所得税会计的基础

财务会计是所得税会计的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第18号有关所得税的相关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核算方法来进行所得税的计算,能够较完整的体现资产负债观念,使所得税会计明确的将资产与负债区分开来。

2.所得税会计对财务会计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颁布并执行,其对财务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新税法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企业核算方法,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会计实务自身的连贯性。

二.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别

由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与由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均在各自的管辖领域中对经济业务的相关处理原则作出了规范性的限制,其影响力极大。但正因为领域不同,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二者的核算方法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来对收益及费用进行计算,而所得税会计则是结合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共同计算收益及费用。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两种方法的差异体现的较为明显,具体概括有几下差别:

1.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服务目的存在差别

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处理分别遵循于不同的原则,在我国,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当遵从企业会计准则,其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所得税则以课税为目的,根据企业所得稅法的规定,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征税。

2.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依据法律法规方面的差别

税收主要体现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会计主要是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的需要,体现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所得税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的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为依据,采用统一的计税标准向纳税人征收所得税,具有强制性。财务会计则是依据《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来处理会计事项,企业可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管理制度的不同对某些相同的会计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具有自主性。

3.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面存在差别

以非货币性交易获取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需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交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以获取长期权的股权投资,并不确认损益;但根据税法规定,如果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应用了经营活动中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则需在投资交易时将这部分费用分解成为按照公允价值对非货币资产及投资的方法处理所得税账目。

4.对部分应付账款处理的差别

企业在财务核算时,总会出现有无法支付的或是无需支付的应付账款。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应把无法支付或无需支付的长期借款直接计入到资本公积中;而根据税法的要求,这部分借款应该作为其它收入被计入企业的当期收益,并缴纳企业的所得税。

5.预计负债的处理差别

《企业会计制度》中将预计负债作为一种支出与会计利润进行抵减;而税法则将预计负债作为一种尚未发生的损失形式,不予在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6.债务重组的处理差别

债务重组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应计入资本公积中,为防止人为操纵利润,不再以当期收益的形式出现,企业对于债务重组所产生的损失应该立即予以确认,并计入到营业外支出账目中;而税法则允许企业债务重组的损失于税前列支,而收益则计入到当期所得中,同时缴纳企业所得税。

7.非现金资产转移与核算的差别

非现金资产转移包括: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非现金资产仅作为企业资产的减少,但不确认收入;但税法则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转移和销售非现金资产这两项经济业务来进行所得税的处理,同时按照相关规定来计算出资产转让的所得与损失。

三、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之间存在的差别成因

目前,我国所得税会计问题主要在于会计制度和所得税制度相对独立,其各自体现着不同的经济关系,分别遵循于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的信息。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就所得税而言,主要是确定企业的应税所得,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两者间的区别在于:确认收入的实现和费用扣减性。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结果不一定相同。而面对这种差额的处理,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两者的目的不同,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时间和范围不同,从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

四、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别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方法

能过本文以上方面的确分析,可见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财务会计与按照税法相关规定核算的所得税会计在方法和金额上均存在着各种差异性,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经过笔者多年的专业性实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风险规避,处理好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1.正确认识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共同完善

作为税务部门,在对税务收政策中的会计制度进行制定时,应首先正确利用好其对会计的积极影响,主动广泛听取实务界与理论界的相关意见,再制定出符合于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会计政策,同时必须保证会计政策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另一方面,作为各类企业的会计人员,也要有意识、有主见的摆脱盲目的遵循税法的传统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与专业知识的积累,最好能夠建立出一套具有统一性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帮助解决税收对于会计工作所提出的新问题。同时,会计从业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去影响税法的调整,使其能够更加充分的考虑到会计实践中的合理要求。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必然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这就需要双方面加深相互的学习,多借鉴,并不断发展各自的优势,不断的进行融合与完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达到共同发展。

2.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调整。

应付税款法是把本期财务会计利润和所得税会计的应税所得间的差异均置于当期进行所得税费用的确认。采用这种核算方法进行调整,可以将本期利润从净利润中扣减后的税费通过本期应税所得配合适用的所得税税率来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本期的所得税费应等于本期应交纳的所得税额度,而在本期发生中产生的时间性差异不进行单独的核算,采用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手法进行处理。因时间性差异所发生的受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并不被反映成为一种负债或者是一项资产,无论税前会计的实际利润是多少,在对交纳所得税进行核算时,均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相应调整,成为应税所得,之后再按照应税所得来完成本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即可确定本期应付所得税的费用金额。

3.通过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调整。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企业在确定了时间性差异对于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后,将当期所得税与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合计,以此来作为当期所得税的费用计算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当期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顺延和分配到未来的各期会计核算中,所得税被认为是企业在获取收益时才发生的一项费用标准,同时随着相关的收入与费用共同计入到同一期会计核算中,从而达到收入与支出的合理配比。因时间性差异所影响到的所得税金额,被包含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之内、和财务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递延税款余额等项目当中。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利润的差异性问题,应注重分析的准确性与运用的合理性,一方面要区别性对待,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考虑,总之在确定税率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的企业财务情况,来选择最适合于企业的具体调整方法。

五、结束语

目前尚未找到消除两者差别的优先模式.因此,还应坚持企业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分离,坚持以独立的思路分别考虑会计所得与税法所得的核算办法,所得税会计和企业财务会计各自以其特殊的原则、目标、方法自成体系,分析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特别是两者的差别。他既符合目前企业的发展,又符合国际惯例,对我国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慧光.我国所得税会计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浅谈.资治文摘.2009.1:113.

[2] 陈旭东.所得税会计实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48-50.

[3] 李韬.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探讨.财务与会计.2005.5:28.

作者:刘莉霞

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篇2:

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探讨

摘要:所得税会计一般是以税法为依据,同时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这也是会计和税收规定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影响,同时也相互依存。本文即探讨了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关系以及差异所在,并提出了应对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财务会计;差异;比较

一、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

由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与由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均在各自的管辖领域中对经济业务的相关处理原则作出了规范性的限制,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正因为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领域不同,二者相互促进和影响,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二者具有很大的区别,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

1.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目的比较

由于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处理遵循不同的原则,其各自的核算目的也不同。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将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财务活动的运行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并通过会计账户以及财务报表的形式,为使用者也就是企业行政单位的相关利益者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资料,进而为其进行决策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而所得税会计则是以保证税收为目的,根据公平原则、社会政策原则以及其他相关的税法规定,对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向国家所缴纳的税额进行核算,确定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返还的所得税额的计量。

2.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法律依据比较

从法律依据的角度上来看,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税收是体现经济的宏观发展,而会计则是满足企业相关经营投资者等个体的需求。所得税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的税法规定及其实施条例为依据,如《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是其征税的重要依据。通常按照统一的计税标准,以所得税申请表的方式向纳税人征收所得税,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财务会计则是依据《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进行核算,并制作出财务报表,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真实性,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3.基本前提的差异分析

(1)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

就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体而言,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但通过时也有一定的区别。所得税会计主体也就是所说的纳税主体,其主要是指能够独立承担纳税义务的企业单位,大部分的纳税企业或行政单位都属于纳税主体。而会计主体则主要是指财务会计进行财务核算的某个企业单位或组织机构,财务会计所处理的数据以及财务信息都在某个特定且相对独立的单位机构内,多数的法律主体都属于会计主体,但并非所有的会计主体都是法律主体,例如一些不能够对民事法律责任进行单独承担的单位就不属于法律主体。

(2)纳税年度与会计分期的比较

纳税年度主要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计算和缴纳税款的期间,通常以一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如果纳税人的一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开业,但是由于合并或破产等其它原因而导致经营时间不足一年时,就要以其实际经营的期限作为一个年度。而会计年度通常是会计的分期,通常也是把一个年度作为一个会计期间。

4.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比较

(1)权责发生制

在很多的国家的税务局都以权责发生职位基本原则,但是其在所得税会计和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别。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就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以保护政府税收收入为目的。而所得税会计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原则的同时,如果为了避免企业或行政单位幕后对利润进行操控来逃避税款,以保证财政收入,也会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方式。

(2)确定性原则

在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不管纳税人什么时候支付可以扣除掉的费用,其经济业务所导致的收入或者支出的金额都要具有一定的确定性,而对于未来不一定发生的业务,税法往往不会进行确认。递延法就是确认性原则的实际体现,递延所得税是由于可导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交易事项所造成的,其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就是确定的,这与财务会计所采用的历史成本原则对一些经济事项进行报告是很相似的。

(3)税款支付能力原则

纳税能力主要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确定其应纳税所得额,具有相同的应纳税所得额同时税率也相同的纳税人应该承担相同的税款额数,由此可以看出,纳税能力体现出了合理负税的原则,但是,在考虑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纳税人税款的支付能力,防止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后但却没有实际的税款支付能力,因此,所得税会计在处理会计事项时,要优先以税款支付能力为原则。

5.会计计量的对比

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所得税会计在处理交易和相关的会计事项时必须采用公允价值来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而财务会计的计量则主要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换句话说,财务会计只有在活跃的市场下,并且能够具有市场公平价格的情况下,才会对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如果企业所持有一定的资产发生变动时,财务会计要根据对其损益进行确认,而所得税会计只能对其进行确认却不能对其资产的税基随意进行调整变更。

6.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国家为了实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保护税基,对于财务会计和所得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所得税会计应该采用年限平均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同时明确规定了最低的折旧年限。而在会计准则中,要充分对客观环境、技术的进步速度、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分布特征等因素后,在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以及折旧年限进行选择和确定,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二、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别的应对措施

由于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制度相对都比较独立,所体现出的经济关系也不尽相同,二者核算的目的、方法以及所需遵循的原则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就会遇到由于其二者的差异多导致的问题,因此,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好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问题。

1.正确认识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税收的相关部门在制定所得税会计的相关制度时,要充分利用其对会计的积极影响,要广泛听取外界相关专业人士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制定符合现代会计实务与理论的政策,并结合以后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对其进行总结和完善。此外,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摆脱传统会计的税收方式,结合现代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具体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方法体系,对于所得税会计中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应对,同时,要对税法的调整提出合理的调整。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通性以及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分别从二者的角度出发,都需要加强对彼此的相互认识了解,同时,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两者进行完善的融合,进而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2.按照应付税款法对所得税会计以及财务会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应付税款法主要是将本期所得税会计的应税所得与财务会计的利润之间的差异都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通过按照应付税款法对所得税会计以及财务会计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在计算将本期利润从净利润中扣除掉后的费用时,利用本期应税所得并采用相应的所得税税率来进行核算,换句话说,本期的所得税费要与本期应该缴纳的所得税数额相同,同时,不能单独核算本期中所产生的时间性差异要与处理永久性差异的方式进行处理。由于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金额,并不会在财务报表中反应成为一种负债或是资产,在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时,都要严格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调整其税前会计利润,然后根据结果在计算本期应交所得税额。

3.应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调整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在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受时间差异所影响的所得税额的确认后,将当期所得税与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进行合计,以此来作为当期所得税的费用计算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当期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进行一定程度的顺延,并分配到未来的各期会计核算中。所得税通常被视为企业在获取收益时才会产生的一项费用标准,同时随着相关的收入与费用共同计入到同一期会计核算中,从而达到收入与支出的合理配比。

三、小结

通过以上几种措施来应对企业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利润的差异性问题,首先要注重在关系分析过程中的的准确性并加以合理的运用,在一定的税率的情况下,应该根据不同的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来选择最适合于企业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盖 地:所得税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 韬: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5(5).

作者:陈茜

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篇3:

关于所得税会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所得税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财政部适时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规范了所得税会计。并于2007年3月16日及11月28日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使我国所得税会计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会计工作者对于新的法规认知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偏差,协调好所得税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法;差异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及准则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核算的理念也从收益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化。一时间,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对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尽管新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规体系的建立对会计与税法之间差异的合理度做出了积极的规定,可这并不能去除我国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新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前提下,准确确认和计量涉及到纳税调整的暂时性差异,成为基层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有效执行准则和税法的关键。笔者认为进行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剖析,不失为帮助使用者准确理解差异,掌握所得税核算方法,顺利完成纳税申报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所得税会计研究的意义

尽管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体系的建立对会计与税法之间差异的合理度做出了积极的规定,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所得税计算还需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现实。尤其是在新的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前提下,准确确认和计量涉及到纳税调整的暂时性差异,就成为基层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有效执行准则和税法的关键,尤其是结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差异进行的会计处理。因此具体分析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进行比较进而探讨改善会计环境和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变得意义重大。

二、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分析

2006年2月13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是在广泛借鉴各国有关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国情,颁布的一个新准则。与以往的相关规定相比,有着一定的创新和发展,标志着我国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所得税会计准则。

(一)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变化

1. 新准则与旧准则比较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1)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上不允许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之间作选择,统一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2)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不允许在递延法和债务法之间作选择,统一规定采用债务法。

(3)摒弃了损益表债务法,而改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所得税会计差异分类的变化

旧准则运用收入费用观,将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新准则改用资产负债观,摒弃了“时间性差异”的概念,引进了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在以后会计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相应的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了当前我国会计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视角已经由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暂时性差异又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纳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资产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3.在减值确认与计置上的变化

旧准则没有规定对递延税款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确定在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准则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在资产负债观下,遵循资产负债表的逻辑,所以产生减值与计置差异。

4.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

税法规定的所得税弥补亏损期限为五年。旧准则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规定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以很可能获得的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这是因为新准则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该方法下,要求企业确认所有符合条件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特殊情况除外。

5.所得税项目列报和披露的变化

新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由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新准则在资产负债表中将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合并列报,并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区别开来,使得“递延税款”的含义大为扩展了,并更具现实意义。旧准则规定的损益项目仅包括企业本期的所得税费用。而新准则规定,损益类科目不仅是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还应包括递延所得税费用。新准则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所得税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计入权益项目相关的当期和递延所得税总额等项目进行单独的披露,内容方面的列报和披露,新准则更详尽、完整、规范。

三、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地位和目标差异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属于税收法律文件。而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属于规范性文件。显然在法律地位上,根据税法优先适用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这意味着企业应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规定只限于税收法律和行政法规这两个层次,除此之外,其他在该层次以下的税法规章和文件效力均低于会计准则体系。

目标方面,通过所得税法的目标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统一适用的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创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准则要实现的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如果具体到财务报告的角度看,则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一直以来,税法与会计的目标差异都被视为是其他差异的起源,因为很显然由于目标的不同,导致其规则的不同,从而使税法和会计之间产生机械性差异。

(二)基本前提差异

基本前提又称基本假设,是指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而企业所得税法尽管没有像会计这样有明确的前提条件,但亦有类似在税法中被广泛应用的课税条款,如纳税主体、纳税年度及计税本位币的规定。

1.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

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负有纳税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会计主体必须是同时具备独立性和经济性这两个基本特征的经济组织,其中独立性是指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经济性则强调的是企业必须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明确会计主体的意义在于:一是划分会计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二是便于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所以只要是拥有一定资源并对此负法律责任,又能独立进行核算的组织或单位,都可以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和纳税主体强调独立的法人资格不同,会计主体更强调的是“独立经济核算的标准”。所以只要是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或者是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几个独立企业组织起来的企业集团,或者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需要独立核算的部门,均可以作为会计主体。而《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条却明确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由此可见两者的差异所在。

2.纳税年度和会计分期

纳税年度一般的起始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但是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使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十二个月,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而当企业依法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时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显然,该条款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基础上的,出于企业对经营成果的核算需要分阶段考核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以便于确定所得税计算的起始时间。会计分期是为了便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状况以助其决策,而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于分期结算账目,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和纳税年度不同的是,会计分期的选择更具有灵活性和企业自主选择的自由性,而其分期中除了年度外,还包括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中期。其中年度亦是指公立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而中期则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是半年,也可以是其他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期间。

3.计税本位币和货币计量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所得税以人民币计算。所得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算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并缴纳税款。而会计上对于货币计量的定义,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的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同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我国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计价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计算。境外的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时,也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计算。由此看来,在以货币作为所得税计算单位和会计信息衡量单位方面两者是一致的。

(三)权责发生制及计量属性差异

对于所得税法来讲,由于不能脱离会计核算的方法来实现税款的征缴,因而必须认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用。如我国《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己经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所以税法在该条末尾还特别说明:“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意味着出于对经济活动复杂性的考虑,在特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同时也可以授权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情形作进一步详细规定,以保证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更加科学合理。但是与对权责发生制的全面应用相比,两者产生了很多暂时性差异,如分期付款购买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投资资产投资收益的确认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在计量属性方面,《实施条例》除了没有应用现值、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外,在某些属性的具体应用上和会计的应用相比仍有不同。首先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方面,企业所得税法要求各项资产都应用该属性确定计税基础。和会计应用的区别在于:非货币性资产在未转让前,无论其增值还是减值,均不得确认损失与利得,也不允许改变其计量属性,只允许用初始的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计税成本减去税法折旧或摊销。如会计与税法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核算等的不同处理中可以明显发现两者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方面的不同。其次就是在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和会计应用的范围比,税法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只限于如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各类资产时的计税基础的确定,还有就是为防止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逃避税收,而要求关联方要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应用公平成交价格。而诸多不允许应用的部分,如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都会引起税收与会计的差异。

四、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一)所得税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环境对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会计环境的不完善必然制约着所得税会计的发展。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对于所得税会计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企业间的交易不规范,市场竞争压力大,货币价值不稳定,导致资产负债法下暂时性差异难以确定,制约着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进而不利于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2)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健全,上市公司较少,新税法及会计准则所需的会计信息难以从资本市场上获取。

(3)企业自身动力不足,对所得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高,比较注重会计利润指标,不利于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2.会计人员素质对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制约

长期以来税法的法律效力都是高于会计准则的,会计人员重税法而轻准则满足税务机关需要而忽视投资人的利益,使得企业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损失)时,只选择会计准则中与税法规定一致的方法,有时甚至为遵从税法而不惜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这样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也制约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二)所得税会计的完善和发展

1.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对会计尤其是会计信息资料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法律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会有会计的健康发展。从法学角度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立法和执法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一些方面均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多一记费用、少一记收入,还有一些人专门钻法律的漏洞,即所谓的合理避税。即便查到偷税漏税的情况,处罚也比较轻,对偷漏税行为的震慑力不够。因此,要想尽可能减少假账,一方面应促使会计人员讲诚信,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健全司法,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违反法规者得到法律的严惩,以此起到震慑违法人员的作用。

2.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紧跟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证券市场的发达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争取使我国经济更加繁荣,发展更快。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的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国际会计协调成为必要。

3.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前提。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才能保证高质量所得税会计制度与准则的执行到位。必须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依赖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在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确认为暂时性差异,可见这种方法核算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的计量准确的基础上。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和负债从未来利益流入和流出的角度进行了定义,尤其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对以前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而言,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更加复杂,技术性更强,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如何更加准确和公允的确定。这就更加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完善,才能够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提供依据和可以借鉴的标准,从而使得建立在资产负债表观念之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所得税法及会计准则颁布最终需要会计人员去实际执行,因此,在所得税会计发展进程中,不能不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而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中良莠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以及培训。另外会计人员自身也应该想尽一切方法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转变思维,虽然税法的法律效力都是高于会计准则的,但不能重税法而轻准则,满足税务机关需要而忽视投资人的利益,使得企业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损失)时,只选择会计准则中与税法规定一致的方法,有时甚至为遵从税法而不惜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这样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企业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转变思维实现准则与税法并重。其次会计人员必须加快知识更新努力学习新的规章制度,提高自身的职业敏感度。

[参考文献]

[1]李敬.所得税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会计学专业,2009.

[2]许善达,盖地.所得税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3]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

[4]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得税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5.

[5]罗先锋.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D] 2009.

[作者简介]杨丽(1975—),女,江苏扬州人,扬州雅伦玩具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

作者:杨丽

上一篇:驻村干部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公司采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