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5则范文(精选8篇)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系别:管理系
专业年级:09旅馆(1)班
学号:096010401
4姓名:曾华琼
指导教师:张仁杰
成绩:
2012年5月10日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与环境之间也应具有同样的关系。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和发展的滞后,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未与我国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去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本文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中国企业管理会计运行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管理会计;应用
1.管理会计在世界的发展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及管理学的产物。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及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由产品化时代进入市场化时代,生产经营的复杂化也随之加大,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管理理论由此而产生,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说相继建立。伴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作为其组成部分及具体管理方法体系的“标准成本制度”、“全面预算体系”、“标准差异分析”等,相继引入到会计中来,形成了管理会计的雏形。其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也由早期的应用工具,逐步发展为参与决策,最终上升为战略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学科理论。
1.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脱节。
2.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运行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壮大不仅要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事物本身的制约。管理会计是在西方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在我国企业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我国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管理会计本身存在的缺陷所制约。
2.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及核算手段落后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联系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专着较少,而且研究领域狭隘、信息滞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员。现有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操作性差,没有创新能力;对我国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也未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进行案例总结。我国一部分企业至今仍用手工记账,虽然大型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以及金融系统引用了电算化技术,但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低,多处于事后记账的初级水平,没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能力。而且企业引用的电算化软件大多是适用于财务会计体系的,而用于管理会计的软件系统目前还很少见。这是我国管理会计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虽然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许多企业运行机制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在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推广,缺乏相应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缺少全面实施的保证。管理会计要真正发挥作用,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须处于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就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它的学习和掌握,更谈不上普及应用了。
2.3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关键是人的问题。然而,我国目前会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的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使企业难以应用管理会计。对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企业财会人员观念陈旧,管理会计知识浅薄、应用水平不高。多数企业的财会人员对日常财务资料的处理仅限于事后记账,且分析能力差,很难将有效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严重。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2.4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现状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经营管理者按其所在企业规模大小确定相应的行政级别等,这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决策时好大喜功,争项目,争投资,拍脑门决策,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应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例如税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规定了差别税率,存在多种优惠税率的形式,造成了企业不平等的地位,使得管理会计在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打折扣。企业也经常出现“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不规范会计行为非常普遍,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及推广措施
3.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相结合,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程度。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案例,起到示范效应,并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3.2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首先是加快企业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尽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培育和规范经理人市场,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律自主决策,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企业的内部管理到脱胎换骨,从人治化走向制度化,产生一种运用管理会计的内在驱动力。其次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这将有利于科学的投资决策,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促进现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3.3培养企业经营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强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如果企业经营者缺乏管理会计意识,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管理会计的方法再先进,预测再准确,恐
怕也难以发挥其作用。要提高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可采取以下措施:(1)大力普及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培训,树立其战略管理会计意识;(2)建立一定的社会硬性约束机制,把管理会计知识作为经济类考试、职称职业经理人培训和获得管理学学位的一种必修课程。
3.4继续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和素养,不断推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再好的理论和方法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员去执行,也徒劳无功,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势在必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的组成以高知识层次员工为主体,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我国现有会计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应加强会计教育,普遍开设管理会计课,使得所有会计人员和其他经济工作者都能懂得、了解管理会计。同时,在经济类院校应设置管理会计专业,系统地学习会计、高等数学、管理学、市场学、行为科学等知识,培养出一批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加强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健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奖惩机制,按市场化原则配置会计人力资源依法约束用人单位的不尽责行为此外,还应早日建立管理会计师队伍准入制度和资格考试制度,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资格认证和选拔工作,强化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3.5大力开发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建立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库
管理会计要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方法,数学模型,计算较为复杂,让人望而却步,采用计算机可保证运算的准确性,大大减少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决策信息,满足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在战略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师则应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战略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及时提供给决策当局,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 持
4.结论
总之。要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第二方面,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来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协会,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约束管理会计师的行为,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需求以及会计工作结合的产物。它将企业管理需求和会计需求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 也传递了企业管理所需求的信息。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地位及影响日益上升。但是管理会计应用推广中仍旧有许多问题, 其中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管理会计实施人员的自身素质不足, 以及社会经济环境阻碍着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
一、管理会计的作用
管理会计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 为企业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管理会计通过增量分析、差量分析等手段, 得出收入和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便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短期决策。通过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投资的风险价值, 考虑时间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为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成本、利润、业务量分析, 预测企业盈亏临界点;规划目标利润;测实现目标利润所需要实现的目标销售及销售额;为企业生产和定价提供最优方案;通过对利润的敏感分析, 估计售价、成本、销售量变动带来的影响, 控制目标成本。为企业预测、规划及决策提供财务信息。
成本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成本的计量和分析, 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的确定和计算贯穿在企业决策、管理经营活动之中。管理会计通过不同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得出成本, 适用于各种情况下企业管理的需求。
二、管理会计在国企业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1.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引进以来给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体制带来的变动, 给管理会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仅停留在表面阶段,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应用过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应用停留在生产领域上, 而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便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管理会计多应用于成本问题上, 并没有推广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总的来说管理会计并没有得到得到企业的重视及充分的应用。
2. 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会计缺乏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 我国经济管理领域引进管理会计以来,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都忽略了对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 然而理论体系是任何学科得到推广的基础, 理论结构完善与否关系到管理会计的应用和推广。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仍停留在简单的理论介绍, 缺乏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 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不能准确的计量, 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无法进行。管理会计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导致企业的管理层忽视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我国会计人员多重视财务会计的研究发展, 对管理会计仅局限于浅薄方面的研究, 会计研究人员忽视了管理会计这一块, 导致我国管理会计更加缺乏系统的总结及理论知识上的提升。
(2) 管理会计理论和实际应用脱节
管理会计许多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会计许多理论和假设都是不成立的。这些假设和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基本不可能得到运用。在管理会计的教材中很多都是直接从西方的教材中翻译过来的, 没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 直接导致了许多理论脱离了我国实际经济情况使得其失去了实际应用的价值。管理会计重视定量分析而忽视了定性分析导致了管理会计的复杂的理论及数学模型, 使得原本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掌握难度变高, 实际操作性差。管理会计往往把目光放在企业内部环境, 试图通过对成本的控制来达到管理会计的目的, 而忽视了企业外部环境。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企业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仅仅依靠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研究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这都导致了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直接脱节。
(3) 企业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管理会计自70年代末从西方引进我国已经有30多年, 然而各项调查结果表面, 在我国管理会计仍未得到企业的重视和系统的应用。管理会计仅仅在我国沿海地区及外资企业得到应用, 而内地和西部企业基本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由于管理会计没有普及推广、教育, 很多企业领导人员不认识管理会计应用可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会计人员只是片面重视经济业务核算, 而忽视了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意识不足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应用。由于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处理方法比较复杂, 西方国家多使用管理会计应用软件以简化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然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的开发落后也严重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4) 管理会计师未能职业化
在我国企业多由财政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处理管理会计的任务和基本职能等事项, 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承担管理会计的任务以及实施其职能。我们并没有建立管理会计师这一专业化队伍, 国内也没有设立管理会计的技术资格考试。会计核算一直都是企业的工作重点, 企业会计人员只会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规范, 而忽视了会计实务的发生对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企业重视财务会计而忽视管理会计, 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5)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管理会计很多应用都是要建立在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之上的, 然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仅仅有一些上市公司及外资企业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较为完善, 管理水平适合管理会计的应用, 进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我国大多企业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大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导致管理会计应用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
三、管理会计目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管理会计不能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及应用有以下原因:
管理会计刚刚引入我国时, 其研究范围比较小。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发展迅速, 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管理会计理论不适合新的市场环境。然而我国管理会计理论, 除了少量微小的变动之外, 并没有大胆的创新及改进。而从西方引入的管理会计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 导致了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滞后。
之前我国长期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计划之中, 企业不能自由的进行投资决策。只有执行计划经济的计划。在这种环境下, 企业生产模式都是按照上面的要求, 故而不会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 管理会计也是无从发挥。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体制改变, 大多企业追求的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管理会计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来, 由于一贯以来管理会计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企业仍然没有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
企业领导不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大多企业领导不了解管理会计, 对管理会计缺乏兴趣以及使用的能力, 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推广。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组织层次不明, 使得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愈加困难。
四、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加强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
目前, 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还是很浅薄。大多的管理会计理论都是从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理论翻译、照搬照抄过来的。然而西方的社会经济情况与我国的经济情况不一样, 许多在西方国家适用的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并不适用。使得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理论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管理会计应用的价值未能得到实现。因此我们应该依据我国目前实际的社会经济情况做出研究, 借鉴国外管理会计理论并且结合企业现在所面临的的实际情况, 得出适合我们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2. 解决理论和实际分开这一问题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大多都脱离实际, 属于纸上谈兵, 研究所得的结果便没有达到其效果。而在英美等国有着由学术界和事务界成员共同组成的管理会计师协会, 其存在使得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事务很好的结合。我们也应该建立这样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这样我们才可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理论, 理论具有针对性企业也能更好的应用管理会计理论, 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我国会计实务工作人员可以和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应该相互配合。找一些目前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可以作为类似情况下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样版,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便于在企业间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可以把它作为管理会计教材中的案例, 有助于我国管理会计课程的推广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这样可以加速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和推广。
3.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决策者是否了解管理会计, 明白管理会计可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系到管理会计能否在该企业得到重视及应用。而管理会计应用在企业中效果如何是由企业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所决定的。因此想要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素质。
4. 开发管理会计应用软件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仍然使用手工记账。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手工记账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管理会计应该发展电算化。管理会计一些处理方法比较复杂, 运用管理会计可以大大的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以及准确性, 减少工作量。使得企业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可以及时准确的给企业领导提供预测、决策方面的信息, 便于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可以扩大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
5. 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基本保证。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有利于管理会计的使用及推广。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6. 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 是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以及企业管理发展需求所而产生的。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关注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提供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者的信息, 结合企业自身内部信息情况。通过运用各种信息, 为企业经营决策人员制度战略发展方案提供以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会显的愈加重要。通过管理会计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更加合理的配置使用企业资金, 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使企业的利润得到提升。我们需要加大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力度。推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使管理会计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方面发展, 让它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要: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过去的时间里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际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管理会计对提高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改善宏观经济效益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就管理会计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应对方法。
关键词:管理会计,问题,方法
参考文献
[1]徐英.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及强化对策[J].决策探索, 2010 (8) .
[2]温坤.管理会计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9) .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最近宣布,力争用3到5年时间,构建起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做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这方面,国资委将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二是推动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企业参股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三是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四是建立健全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加入企业政策性破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使长期积累的需要关闭破产的企业与矿山退出市场;国有经济从应当退出的行业基本退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加强,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首部描述新经济发展态势的《报告》问世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率学生王彩凤等人通过潜心研究,推出了我国首部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经济品质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新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性明显,正是由于这种集聚性,我国新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两极三区一省”的格局。“两极”指的是北京、上海;“三区”指以北京为中心的大首都圈,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圈和以大珠在角洲为中心的粤港澳地区,“一省”是指地处西部的陕西省。报告指出,“两极三区一省”代表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两极三区”的格局不会削弱,只会加强。杨开忠主任还指出,地区新经济的测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由于指标本身与实际的新经济状况不可避免的距离、可利用资料的限制和经验不足,新经济指数体系虽然足以描绘我国各地新经济发展基本态势,但它也只是对我国地区新经济状况的一种近似表达。
提高企业党委领导能力的方法
最近,中共江西省委企业工委书记李天欧撰文指出,要改革创新企业党建工作,提高企业党委领导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如何加强企业党委领导能力建设:1.建立评价能力的指标体系;2.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3.建设企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党员队伍;4.改革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效率。
企业党委要重点提高“五种能力”:1.建设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2.深化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3.形成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机制,提高培养使用人才的能力;4.建设信息收集、处理、应用系统,提高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5.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相结合,提高党委履行监督职能的能力。
管理者如何设计“激励机制”
北大经管院教授张维迎对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薪酬激励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工资水平必须随工作量的增加而递增;第二是收入越高激励成本也就越高:第三是确定的收入和不确定的风险收入不是等价的,承担风险越大的人需要得到的补偿就越多。企业在用人时要注意分析其偏好,把害怕风险的人放在固定薪水的位置上,而把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放在收入波动较大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在制定薪酬制度时,收入波动较大的企业如果想要把浮动的收入变成固定收入,也一定要有谨慎的考虑,否则当业务进展不利时再想把固定收入降下来就会非常困难。人们最在乎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而且占有的时间越长、失去时的痛苦就越大。因此人力资源主管在设计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时,必须能够预见到激励对象对此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偏好,以找到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优方案。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意义重大
就2001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3000元左右收入就成为中等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使其进入中等收入行和列,既可以提高低收入者的绝对收入水平,又可以缩小相对收入差距,从而对社会起到稳定作用。第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减少我国的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是把高收入者拉回中等收入者的行列,更不是采取劫富济贫式的“吃大户”的办法,而是要大幅度地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使他们成为中等收入者,让更多贫困人口走上富裕道路。第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和稳定增长。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行列,使更多的中等收入者具有良好的消费心理,从总体上可增强消费者信心和物质基础。第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实证明,没有更多的贫困人口的脱贫,没有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为此,实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途径是什么:第一,坚持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国家才会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通过转移支付的方法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问题;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会提供更多的创造财富和提高收入的机会,贫困人口就会越来越少。第二,增强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能力。一方面要提供良好的创造收入的外部条什,另一方面要增强低者的自我创业和自我致富的能力。第三,调节过高收入。调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制定适当的税种和税率,控制高收入者收入的过快增长,使一部分调节前的高收入者经过调节之后,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缩小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的差距,保证中等收入者绝对优势的比重。
预计我国将进入中等收入的阶层有哪些
据分析,我国今后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的阶层有:一是科技企业家;二是企业人员;三是金融上市公司负责人;四是外资企业的中方代理人;五是个体私企中的一部分人员及股市中的一部分股民。
另据预测,我国在现代化社会结构里,大约有18%的人员将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而在国外,中等收入阶层一般占40%—50%。今后我国将对中等收入者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年后可达到38%,这将是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最低标准。
四部联合发文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西部
最近,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发文,将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除享受就业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享受八项优惠政策;第一是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其中生活补助每月600元/人(在西藏服务的每月800元/人),交通补贴每年1000元/人(在西藏、新疆服务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另行确定)。第二是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服务期满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第三是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第四是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第五是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第六是服务期满将对志愿者进行考核鉴定,并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第七是服务单位应向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第八是服务期为1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四种形式可供民企参与国企改造
兼并收购。这种形式多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民营企业,通过产权联合,获得更多更大的对生产要素的支配权,以发挥自己在市场、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优势。
投资参股。这是民营企业开始进入一些垄断性行业、进行投资多元化战略采取的一种形式,如:投资入股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
委托经营。这种形式是指国有企业通过契约将资产交由具有较强经营能力且能承担风险的民营企业进行有偿经营,它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租赁。这是指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租赁国有企业闲置的厂房、设备,盘活国有资产,发挥生产效益。采取这种形式多半是在民营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民企借鸡下蛋,实现民企与国企双赢。
5年后中国将成为汽车出口大国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高级官员透露:5年后,汽车产业将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产业。他说,中国现有的100多家汽车企业的汽车年产量已超过600万辆,随着中国汽车产量的飞速增长,中国汽车企业今后将倾尽全力从事汽车出口。目前,中国汽车的实际产量2002年已超过韩国,登上了世界第5位。预计中国将在今年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4大汽车生产国。经预测,到2005年,中国国内的汽车产量将猛增至630万辆,与中国国内预计销售量500万辆相比,将多130万辆,这就使得国内汽车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价格竞争更甚。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汽车出口将成为必然选择。而目前我国汽车出口数量较少,2002年,中国出口汽车仅4.31万辆,占国内汽车生产量的1.3%。
我国出台《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由国家文化部制定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最近出台,并于200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对象包括通过互联网生产、传播和流通音像制品、游戏制品、演出剧(节)目、艺术品、动画等互联网文化产品以及从事互联网文化产品经营服务的互联网文化单位。其中,互联网文化活动包括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播放等活动;将文化产品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计算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用户端,供上网用户浏览、阅读、欣赏、使用或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展览、比赛等活动。规定还明确,对以赢利为目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实行许可证制度,对不以赢利为目的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实行备案制度。《经济日报》2003、6、13、15版
·数据·
国家有关部门对2003年经济运行调控目标进行了预测,国内工业总产值能超过1万亿元的企业有:机械、石化、轻工、电子,尤其电子将保持10%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从预期实现利润来看,在工业部门产值超过1万亿元的行业中,轻工预期利润增长率可达11%,为行业最高,而电子则最低,增长率为0,石化为2%,机械为4%。在全部13个行业中,冶金、煤炭、黄金和电力等6个行业预期利润大体不会增长,而规模最小的医药却利润增长最快,高达20%,为利润增长之首,其次是轻工,利润增长为11%,第三位是烟草,利润增长是10%。
我国出版行业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侵权行为也在彼起此伏。全国版权行政机关查处案件数量逐年增多。1995年,全国共受理案件521起、结案520起。2002年,全国共受理案件6408起、结案6167起,受理率和结案率是1995年的813%和843%。全国版权行政机关共收缴盗版制品数量,1995年为183.5万件,2002年为6790.4万件,为过去的37倍。
摘要:制度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已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获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自身制度化建设,依靠好的制度吸引和留用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为企业赢得持久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制度;制度化管理
一、制度化管理的涵义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中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其作用是提供人类在其相互影响中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这意味着对国家来说,制度旨在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创造一种正常的经济秩序;对企业来说制度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规章条例等法律关系,同时结合人的心理因素,构建一种企业制度化管理氛围,以此推动企业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制度化管理简单的说就是以企业制度为标准,把制度看成是企业的法津法规,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企业处处以制度为准绳,使工作流程化、标准化、透明化,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是中小型企业迈向大中型企业、集团化公司的必经过程,是企业实现“法治”化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现状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逐渐认识到制度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并把制度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的议事日程。但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发展状况,我国中小型企业当前在制度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由于中小企业处于发展初期,部门设置比较单一,有的部门只一个人,甚至几个部门只设一个人。部门的单
一、人员的设置不合理以及一人多岗、职务交叉重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现象普遍并存。
(二)经验管理占有较大比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或者有了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朝令夕改,处理问题时“人治”化成分居多,企业管理完全依照老板的好恶
来处理,处于一种随意、松散的状态。经验管理在一些中小企业里甚至居于主导地位,想当然、乱指挥现象普遍存在。经验管理导致企业经营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
(三)管理制度不合理,难以执行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体现其运作正规化、程序化和透明化,盲目照搬照抄一些大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为了急于做大做强,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重金请咨询公司前来诊断,制定了比较完美的企业管理制度,但结果发现与公司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很多方面难以跟进和配套实施,操作起来举步维艰,最后制度只能作为一种装饰企业门面的摆设。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虽然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加大了制度化建设力度,但是制定的制度过于严格、呆板和僵化,对员工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起到了到抑制作用。久而久之,企业的整体运行逐渐陷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恶性怪圈,危及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改进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制度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制度建设要切合企业实际
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基石,一个规范、公平、合理的制度是企业赢得人才争夺战的最为有力的武器。但是任何完美的制度如果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有阻于企业发展,对企业自身而言就不是合理的制度。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建立制度的时候,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传统,必须保证制度能获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同和支持,以便于制度的顺利推行与实施;另一方面,企业的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严越好,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否则企业制度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管理的改进和效益的提高,反而会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混乱,进而对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按企业制度办事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企业各级管理者不仅要组织制定好企业的管理制度,还要成为执行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模范带头者。要谨记严下先严上的道理。管理者本身的榜样作用就是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我国40%以上中小型企业由于存在着家族基因,老板以及核心管理人员没有外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行动游离在法制之外,也构成了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此,不断提高各级管理员工的执法水平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加强企业制度化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三)管理者要宣传教育
企业制度如同国家法律一样,一旦制定并发生法律效力后就应像普法工作那样,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企业员工知晓,使员工做到令行禁止。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应当从思想上树立起法制意识。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以及员工素养的局限性,要让员工从思想上树立起法制意识,企业必须加强人文和法制培训,加大各种制度的宣传力度,更要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进行宣传、解释,不断提高员工对制度的知晓度。企业员工只有树立了法律意识,当制度的内涵被员工从心理上接受并自觉遵守与维护而形成习惯时,制度才能凝固成一种文化,进而达到自觉、自发、自动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其行为,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形成良好的守法氛围。
(四)企业制度要严格执行
贯彻制度是规范制度的核心,也是制度保持权威性、强制性的根本保证。在执行制度时,管理者要经常向下属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以警告或规劝其不要触犯,否则会受到惩处,任何人包括管理者,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对违反一般管理制度的行为,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但对触犯天条式的管理制度,触及到了企业核心价值的任何小奸小恶,都必须从严处置,决不能心慈手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管理已由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进入了现代化、法制化、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创业初期应尽可能从“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不断靠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流于形式,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在企业管理制度上决不会存在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不断地追求能够使企业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管理模式,要契而不舍地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化管理氛围,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2008年06月29日 19:21 定海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林毅夫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村庄整治作为切入点,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温总理也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又有2897万农村人口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新增450万农村沼气用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政府的所有这些投入,对农村环境的改善作用是相当大的。
我市的新农村建设也毫无例外地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和主要内容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自2003年以来,我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结合小康社区建设,至6月底,全市累计实施“示范整治”村216个,实施率为51.8%;到去年底,已有156个村通过“示范”村与“整治”村验收。“示范整治”建设迄今已投入资金9.1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占54.9%,村级集体和农户投入占41.8%。
村庄“示范整治”使我市渔农村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得到改善和提升,生活环境更加优美。通过村庄整治工程,我市各村都建立了保洁队伍,形成了户聚、村收、镇运、县(区)集中处理垃圾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村日常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的机制,从运作机制上保证了农村环境彻底告别“脏乱差”的历史;建公厕,填露天粪坑;一批村庄得到美化、亮化,渔农村绿化面积快速增加;美化旅游区村庄房屋墙体,拆除危房、违章房;村内路灯安装;部分村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了十多各规模猪场的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整治了河道;村庄整治工程使我市渔农村的道路交通水平也迅速提升。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与建设需要关注的几大问题有: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排水、下水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是农村社区型基础设施的软肋,也是埋藏在农村居住环境中的最大的环境隐患问题;道路交通建设和管理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国家标准,道路交通建设与村镇建设的不协调导致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家庭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可靠来源,“人畜混杂”又是农民多支医疗费的祸根,甚至有可能酿成城市和乡村大规模传染病,因此,农村“人畜混杂”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公共安全问题;生活垃圾不科学的处理方式已经给农业的和城市饮用水造成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结构日趋多样,农村建设存在消防、防洪和卫生防疫方面的协调问题;缺少村庄规划指导的农村住宅发展产生了诸多社会和谐的问题;在没有村庄规划的前提下,各部门对农村独立建设引发的统筹问题等。
在我市的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庄整治的重视和村庄整治中诸多问题中重点问题的把握,在我市首批小康社区考核标准的设置指标上就可见一斑。其中的“加强社区居民新建、改扩建住宅规划管理”、“主干道硬化率”、“排污管道普及率”、“垃圾集中处理率”、“河道四类水质达标率”等指标都是针对村庄建设中的规划、规划建设和规划管理进行的考核,但各个社区因各自不同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情况,在具体的村庄建设中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困难。
我就个人短短的一年暖促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1、资金与规划的问题。
资金和规划是新农村建设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要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不仅仅是资金,还必须首先进行实地调查,制定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才能统筹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才能保证有限的资金毫无浪费地分批分期地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才能消除那些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类隐患,才能保护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规划与规划管理的问题。
规划,对于城市的人来说也许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可是“规划”二字与传统的“农村”概念的结合还是近年来建设新农村后的联系。可是村庄规划,特别是象此次我暖促所在的盐仓街道这样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作为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在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担负着双重的职责,此类乡镇的规划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有了合理的规划才能够做到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其次要严格按规划稳步实施,如果有了规划,却不能严格地按规划管理实施,那么规划也就成了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的“鬼话”了。所以,制定规划和按规划严格管理建设是一个问题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据我所知,我市的新农村的所有乡镇,到2007年上半年为止,只有临城街道做了乡镇详细规划,其他乡镇都还没做到这一步,更不用说村庄的整治规划了。所以参加小康社区创建的社区,都是靠村领导拍脑瓜对自己社区现有条件进行眼前看似合理的建设,是否将来会与因与新建设有冲突而重建或改建,谁也说不准。
我在兴舟社区暖促过程中就发现了规划管理和规划明显脱节的事例。兴舟大道作为舟山市的一条主要干道,有道路红线控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兴舟大道旁边的新建小区中的金鹰公寓、海洲公寓以及在建的市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围墙都明显地退让道路距离不等。到底是红线提供有误,还是各个小区对红线又有不同的退让,实在让人费解。再一个例子:村民房屋宅基地的规划也与城市新建道路的规划发生冲突。刚刚批出半个月的宅基地,正在这位村民热火朝天盖新房的时候却被通知:他批出的地基在道路拆迁红线之内,没有盖的新房已经等待着拆迁的命运了。这样的规划管理如果跟上的话,要给我们的建设节约多少资金和宝贵的资源啊!
3、村庄整治与“外装修“问题。
村庄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并非是唯一的工作重点。村庄整治是加强基本建设的需要,是社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有规划,有计划实施的系统工程,应该常抓不懈。偶尔发动群众整治一下“村容村貌”是必要的,但不是达到“环境优美”手段和目的。倘若我们把注意力和切入点集中放在“村容村貌”的“外装修”和整体“翻新”上面,那就会使新农村建设失去了“重心”,扭曲了发展方向,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所在的兴舟社区是定海区的经济发展示范村,社区领导在这个问题上的把握就准,发展是硬道理,而经济的发展最终又科学有效地服务于村民的物质和文化建设,具体地又明显地体现在环境和文化设施的改善上。
4、规划与分步实施的问题。
所谓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村庄规划一样也应该是一个有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分布持续实施的指导性方案。所以,规划不是一步到位的短期工作计划,而是可持续性发展和分步实施的长远性的方法和过程。
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合理科学的村庄规划,不仅可以较好地控制村庄的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保证农村整洁、文明,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果不进行合理科学的村庄规划,或者不搞规划、搞无序规划,不但会导致拆了建、建了拆的重复建设、无效建设,而且还会造成大量资源能源的浪费,使农民形成逆反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人为的灾难发生。
在我们目前的小康社区的建设中就明显出现了一些因缺乏规划已经造成浪费和即将产生浪费的现象。例如排污管道的铺设,因为缺乏规划就会出现道路硬化过程中没有考虑预铺管道的情况;雨、污管道未分流的情况;铺设了雨水管道,因没有污水管网规划没有铺设污水管道的情况;污水管道按经验选择管径不能符合规划需要的情况等等;总之是最终导致花费了人力财力的乡村道路铺了又挖,挖了再铺的重复浪费的情况,把有限的资金消耗在了无谓的填挖之中。
再者,要处理好规划的合理实施方案。还是比如污水管道的铺设,规划好做,但一步到位铺设管道需要的资金又不是村级经济一下子能承受得起的。所以,即使又了规划,如何把资金和规划最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科学地分步实施规划,做到既能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又能保证有限的资金能满足规划建设的需要,这是个需要我们研究学习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许多省市发达地区城市化已经走过的路。因此,不同县区,不同经济水平的村庄,如何因地制宜的顺序确定自己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编制建设规划,我们应该有前人可以学习借鉴的。
5、发展与环境的问题。
发展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这一对矛盾在新农村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所以,我认为发展与环境的必然矛盾只有通过合理规划来平衡和规避。经济学上有这么个理论:粗放型经济和用环境换效益的现象总是向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蔓延。所以,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用资源交换效益的现象就尤为突出。
盐仓街道兴舟社区东起晓峰岭隧道,南临大海,西到鸭蛋山码头,北与盐仓街道昌洲社区接壤,区域内的盐仓主干河、林家湾河、林家支河、半塘小河、娄家支河等四条支河,全长8.5公里。
近年来随着盐仓城西工业区、定海工业区、金鹰高科技工业园区的相继开发和快速发展,加之兴舟大道两侧居住小区的建设,社区内的河道被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原工业园区以南的娄家支河,河水发黑发臭,每到夏季恶臭冲天,蚊蝇孳生,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老百姓反应强烈,每年都是群众上访的重点问题。
据统计,目前在兴舟社区范围内的各类企业已达130多家,因工业园内大部分企业的排污未列入工业排污管网系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像富振旺水产、越洋水产和诚丰水产这样的排污大户企业也有好几家;兴舟社区内目前已建成使用的,和正在建设的市经济适用房小区共有7-8个,估计可容纳居民近2万人。据了解兴舟大道建设中虽然预留了下水管道,但因为污水管道一直未能通达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也形同虚设,多年的污水淤积导致污水管道严重堵塞、破损,现有的完全处于瘫痪状态之中。设想130多家企业工业排污,近2万人的生活污水,加上辖区内的驻军的生活,都最终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河道里,河水不黑不臭倒是不正常的了。
目前污染道路到非治理不可的情况了,但很显然,我们可能要付出十倍,甚至更多倍的财力和人力来“擦屁股”。我想这应该是一例说明规划滞后导致严重危害和建设浪费的有力实证吧。综上所述,我觉得落实村庄规划,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规划法规宣传教育。我们必须加大搞好村庄规划的宣传力度。当然,宣传规划的前提应该首先要花大力气,扎实地搞好科学可行的村庄规划。要重点宣传有关村庄规划的内容、进行规划的好处和不搞规划的危害,切实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和不安。在这里,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扑得下身子,花得了时间,下得了功夫。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视窗、互联网等公众窗口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宣传栏、宣传车、农村俱乐部、民兵之家进行学习,使广大农民了解规划的好处,不进行规划的危害,学会和运用规划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落实好村庄规划提供思想准备。
二要严格落实规划管理制度。村庄规划管理工作和城镇规划管理工作一样,都是必须严格遵循的规划管理制度。在进行村庄规划时,各级规划部门要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加强对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实施工作的现场指导,切实提高村庄规划的可操作性。各类规划一经批准,强制性的规划内容不得擅自调整和改变。另外,我市在市城管监察队成立的基础上,规划监察工作也要跟上,要随时随地进行规划监察,严格按照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要求,实行城乡规划执法责任制,规范城乡规划执法行为。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环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广大农民自身也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乡镇、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在集中供水、挖沟修路、安装路灯、建活动场所、人畜分离、消防、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等村庄整治的诸多问题中,选择需要优先建设的项目,统筹资金分步实施。进行村庄规划还应充分听取农民意见,不能搞一个标准,从一家一户到整个村庄,突出本村特色,体现传统、和谐之美。
四要强化安全保护和资源利用意识。首先,要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村庄规划要远离自然灾害多发区,尽量避免和防止各种自然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其次,要合理利用土地,充分考虑保护好河流、山林和原有绿地,不能吃子孙饭。要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乱拆乱建。第三,要保护和完善村庄特色。村庄规划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积极倡导渔农家乐特色村(点)和生态文明村等的建设。
五要积极探索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强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科学预测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变化情况,确定未来十至二十年的村庄空间布局。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的关系;二是改造与新建的关系:村庄规划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要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趋势,那种规划凭感觉,建设靠经验的作风更是跟不上新农村发展的速度。
【背景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却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融资困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不足、信息匮乏、市场竞争力不足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老问题,不容忽视。在全球经济进一步一体化,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很大影响。因此正确的结合国情及世界经济趋势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工商注册登记中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其中工业新增产值76.7%来自中小企业。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很多大企业也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等知名企业。
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与瓶颈
在这里我将这部分分为了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两个部分,两者有很多重叠影响的部分更是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中小企业发展外部制约
政策不公,市场无序
今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有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因此政策适用不够公平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国内的土地政策,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等优待,而非国有企业则无此厚遇。另外,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更是收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困难重重。
融资困难成中小企业发展硬伤
法律和金融的扶持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
加之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房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贷款数量更是少得可怜,贷款供应缺口加大。又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信用度不高,借贷成本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经济全球化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
我国经济在更大范围融入世界经济后,所有中小企业都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这当然是新的机遇,然而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带来了不利因素。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随着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而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另外,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和经营体制老化的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难度加大;再者,竞争对手由国内企业上升到国际层面。当然,优势劣势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能够抓住机遇和应付挑战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我国的宏观调控。
中小企业发展内部制约
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创新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进行外延扩张,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致命瓶颈。中小企业创新所需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创新所需的人才。信息等更是当前中小企业欠缺的。大部分企业对现有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状态的评价一般,只有三成左右的企业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产权不清,缺乏动力
由于政策不公、行业限制,个私企业戴“红帽子”穿“洋外衣”现象普遍。据调查,上海市三资企业占全市集体企业的20%。由于产权不清,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人为限制无法进一步做大。
自身素质不高导致的信贷危机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也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内在的。比如之前提到的产权制度不明晰,有如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等也致使中小企业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
当前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以上对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阻力的分析,我想就中小企业自身完善和国家政策支持两个方面提出我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站在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谈的。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可以说,中小企业如何向管理要效益,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内部挖掘,提高自身的效
益,是一个老问题,但确实是亟待解决的。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除自身的经验、学习和努力以外还可以寻求有效的管理咨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通过管理咨询,中小企业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状况,特别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并在其帮助下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解决方案。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抓住机遇
目前国家实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虽然很多不是为中小企业专门制定的,但受益主体中小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有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中有很多方面是对中小企业发展同样适用的,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投资环境都是中小企业直的借鉴或者可以直接受益的。因此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外部,自身的努力和调整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小企业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网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
商务部内贸促进资金管理系统
企业服务频道
自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设备的管理工作仅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设备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设备管理学科。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1 事后维修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刚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的简陋,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并且由有经验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复,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的数量和复杂度增加,操作工人兼做修理工人的工作状态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逐渐从操作人员中分离出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设备维修工作,随之也产生了简单的设备管理。
1.2 预防维修阶段
1925年前后,美国首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设备管理开始进入防止故障、减少损失的预防维修阶段。美国提出的预防维修,其基本含义是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即在设备使用中加强维护保养,预防发生故障,尽可能在设备发生故障前作预防维修,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在美国提出预防维修的概念后,在30年代和40年代,前苏联开始推行设备预防维修制度,称为“计划预修制”。这是一种以修理复杂系数和修理周期为基础的一种维修制度,按待修设备的复杂程度制定出各种修理定额作为制定预防性检修计划的依据,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强调设备的日常维护。
1.3 设备系统管理阶段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了“生产维修”的概念,强调要系统地管理设备,对关键设备采取重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界又提出了设备管理“后勤学”的观点。它是从“后勤支援”的要求出发,强调对设备的系统管理,设备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其可靠性、维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设备出厂后,要在图纸资料、技术参数和检测手段、备件供应以及人员培训方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务,以使用户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的目标。
1.4 设备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在设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重大突破。设备管理从局限于维修管理的狭义概念中发展成为管理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广义概念,形成了一整套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和系统的科学方法,设备管理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设备综合管理思想的两个典型代表是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生产维修制。1970年英国提出设备综合工程学,并在英国工商部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形成了一门设备管理新学科,它以设备一生为研究对象,是管理、财务、工程技术和其他应用与有形资产的实际活动的综合,其目标为追求最经济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综合技术、经济和管理因素对设备实行全方位管理、重视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强调发挥设备一生各个阶段的效能和重视设计、使用和费用信息的反馈五个方面。全员生产维修制是日本在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基础上,结合其国情,提出的一套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方法。全员生产维修制把设备的综合效率作为最高目标,建立起了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全系统管理体制,包括设备计划、使用、维修、财务等所有部门,强调全体成员参与,加强设备保养的思想教育工作,广泛进行技术培训,开展多面手活动。
2 国内设备管理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的设备管理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恢复、引进阶段(1949年到1958年)
我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和大型现代企业相继建立,与之相应的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1956年在引入了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以后,设备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第二阶段:提高发展阶段(1958年到1965年)
在这期间,在实行前苏联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创造出了“专群结合、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三级保养”、“四项纪律”、“五项要求”、“包机制”等许多好方法、好制度。严重失修和损坏的设备很快得到了整顿和修复,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87年到90年代末)
设备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在十年内乱中遭受巨创,管理工作几近瘫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企业整顿,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又得到了整顿、恢复和发展。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科学方法,创造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设备管理新方法。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新起点。90年代以后,设备管理沿着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重点突出“五全管理”,将设备管理推向了一个高潮。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在设备管理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设备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仍然与国外存在着差距。设备综合管理强调转换管理思路,从单纯的维修管理向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转变,整合企业资源、调动全员参与设备管理。在现代设备管理理论中强调对设备进行分类编码的重要性,指出分类编码是建立设备档案、跟踪设备物质运动形态的前提,也是发掘设备构成和分析管理规律的基础。对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由于其设备大都分散在外场增大了管理难度,设备的分类与编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 我国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机电系统管理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然而随着对企业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我国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中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不重视设备分类、编码工作,导致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低
对设备进行分类、编码的目的,一是可以根据编码直接判断设备的属类信息,二是可以根据类别统计不同属类设备的个数,掌握设备构成的情况。因此,对设备进行分类、编码是设备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很多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部门为了硬性的满足设备完好率的要求,更加关注的是设备故障维修的工作,而忽略了对设备进行分类、编码。这样,容易发生设备与档案无法匹配以及设备档案检索困难,实际上严重影响了设备管理的效率。
(2)多数高速公路机电管理部门缺少切实可行的设备状态评价机制,对设备的运行情况掌握不清,使采购、更新、专项维护、报废等工作带有盲目性
客观准确的评价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是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为设备的采购、更新、维护、维修、报废等工作提供依据。目前虽然针对机电设备状态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但由于设备数据管理混乱、评价方法复杂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等原因,都不能有效的被机电管理部门所应用。不能准确的评价设备的运行状态,就会导致采购、更新、维护、维修、报废等工作的执行缺乏依据带有盲目性,往往成为设备出现问题后的补救措施,失去了原有的管理意义。
(3)缺乏有效手段预测设备故障,对设备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事后维修阶段
设备档案管理混乱,使得机电管理部门往往难以准确记录、检索设备的历史故障维修数据,再加上设备的分类粗略,故障往往是针对某一台具体设备,不利于对某一类设备的故障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使得有效预测设备故障变得很困难,绝大多数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对于设备故障维修的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事后维修阶段,这样既增大了机电设备的管理难度,也增加的设备的管理费用。
(4)不善于总结发生过的设备故障,不能为常发设备故障建立知识库,降低了设备维修的效率
针对某一台设备建立的故障档案虽然在实际业务中非常重要,但是并不利于故障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因为针对某一类的设备故障信息在统计与分析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由于设备分类粗略,使高速公路机电管理部门得到的故障信息往往是针对某一台具体设备的,而设备的常发故障又往往在故障原因、故障影响程度和维修方法上有相似之处,这对于故障维修是有用的知识信息,不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也会使设备的维修效率降低。
(5)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部门与财会部门数据共享程度低,使设备的资产管理
与运行管理工作脱节,不利于全面分析设备状态机电管理部门与财会部门对于设备的管理各有侧重,且各自拥有自己的数据格式和管理工具(如软件管理系统),这样就导致了这两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程度较低,只有在需要时才进行数据交换,而要使用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还要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过程,造成这两个需要协同进行设备管理的部门在工作上出现脱节。设备的购置、折旧、减值等资产信息,对于评估设备运行状态,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制定采购、更新、维护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管理中往往被忽略。
摘要:随着高速公路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使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所包含的设备数量越来越巨大、种类越来越繁多,这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系统研究了国内外设备管理发展的研究概况,并基于此,探讨了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通过问题的挖掘,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翁小熊.高速公路机电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6-10.
[2]薛继雷,冯云洪.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系统[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9):19-22.
一、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现状
(一)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体系已基本建立
政府已在能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或部门,用以管理和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实行了对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支持清洁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关闭落后小煤电,大力发展环保型、大容量煤电技术,促进洁净煤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展了以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
(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已显现
清洁能源的逐步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其社会效益逐步显现。目前,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200万户,各类沼气工程近10万处,全国沼气年产量158多亿立方米,替代250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多万吨,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活质量和农村环境状况。利用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发电,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已初步完成
为促进清洁能源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将“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其中,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专项规划中,也明确了各类清洁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布局。截至2014年底,我国生物质年利用量已超过3000万吨标准煤,风电累计并网装机963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805万千瓦。
(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逐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迅猛,煤转化利用已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产品为主的传统产业,逐步向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目前,我国煤化工技术、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天然气替代煤效应也逐步显现,2014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870亿立方米,占到能源消费的6%。油品升级和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也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二、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清洁能源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清洁能源发展涉及诸多政府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推进和监管的工作机制,造成资金投入分散、资源缺乏共享、平台重复建设、项目多头申报等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但一些政策过于宏观、缺乏细则,难以落实。其中的一些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还需加大执行力度。
(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需进一步统筹规范
一些地方规划目标与国家规划目标衔接不够,重规模轻消纳,导致地方新能源开发规模远超当地消纳能力。核准权下放后,清洁能源行业发展和宏观管理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出现了“地方点菜国家买单”现象,不利于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电网发展规划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不统一,虽然生物质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专项规划均已颁布,但电网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导致清洁能源发展与电网规划脱节。此外,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急需国家层面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三)清洁能源应用市场需进一步培育扶持
我国分布式电源输送距离短、需求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权责不清,且项目开发商、建筑物业主、用能单位由于利益分配容易产生分歧,缺乏长期稳定性,导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困难。同时,作为未来重要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充换服务普及度、可靠度等方面亟待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约新能源汽车商品化,城市公共区域和居民小区充换电设施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扶持和补贴政策也缺乏系统性,扶持主体未侧重于企业,且偏重于整车企业,扶持效果不佳。
(四)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需进一步合理布局
电网建设项目涉及立项、规划、审批、核准、评估等多个环节。由于相关环节特别是电网规划滞后,使得电网建设进度远落后于地方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导致电网建设滞后和调峰能力不足,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受阻,弃风现象尤为严重。同时,储能技术研发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但国家尚未出台储能相关电价政策,导致企业暂无收入弥补储能电站的日常运维费用和折旧费用,不利于企业发展。此外,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微电网建设方面存在的制度约束也制约了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
三、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理顺体制机制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清洁能源管理协调机制,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加大清洁能源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对清洁能源的项目支持、财税和价格补贴、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优惠政策并保持相关政策的延续性,特别是税收政策应综合考虑地方、电网和发电企业利益。进一步研究扩大清洁能源的补贴范围,推出更加系统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清洁能源补贴政策。
(二)统筹规划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增强国家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确保国家和地方清洁能源规划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套。尽快出台电网发展的相关规划,落实新能源基地消纳市场和配套电网工程,从源头上保证清洁能源规划与电网发展规划的协调发展。加快制定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发电分地区、分建设计划,实现清洁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边远地区清洁能源一次性投入后带来的管理、维护等后续问题,鼓励当地发展微网和局域网。
(三)加快培育清洁能源应用市场发展
研究制定光伏发电项目用地面积核定办法和审批程序,尽快出台操作细则,规定分布式电站电价及电价补贴流程。根据新能源汽车特点制定准入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原则,防止垄断。新建商品房的停车位要配备充电电源,在公共场所建设充电桩,设置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公交、环卫、政府用车要率先实现电动化。政府研发和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向企业倾斜。在购买和使用环节实施鼓励政策,特别是在市场启动初期,可以直接免费发放电动汽车牌照。
(四)稳步提高电网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能力
要加快输送通道建设,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统一调度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消纳间歇性电源,确保清洁能源发电优先输送。在充分考虑用户、企业与地方政府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智能电网国家标准,所选技术路线应留下足够的升级空间,为将来升级改造提供方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示范并推广储能项目,单独核定储能容量电费,将储能项目电价高于当地燃煤脱硫标杆电价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进行补贴。
(五)大力开展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5则范文】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07-12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11-05
我国旅游业现状及问题10-30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5-31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06-01
我国瓷砖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06-08
论我国私营企业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05-26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现状分析及建议07-06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7-04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