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下高校网络建设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具有多元化及追求个性的特点,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共同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重大挑战。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产生主体特殊、传播平台多样、表达内容多元、发展速度迅速的特征,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中还存在责任主体模糊、制度缺失、手段落后、渠道不畅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机制的途径和方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云计算技术下高校网络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计算技术下高校网络建设论文 篇1:

论落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落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在谁工作、在哪里工作、怎样工作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工作阵地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着力。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网络工作者的意识形态敏锐性,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意见领袖”。要优化网络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阵地。要完善领导机制、引导机制、管理机制和督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 队伍; 阵地; 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1]高校学生是网民中的重要群体,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人群。因此要认真抓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党和国家对此一直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和各高校也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语),还需要在谁工作、在哪里工作、怎样工作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工作阵地和工作机制等三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工作队伍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首先需要工作队伍,这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建立政治素养高、熟悉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并掌握网络技术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其中最主要是两类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网络工作者,所以要提升这两类人的有关能力,另外,可以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为了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他們必须熟悉网络使用,具有较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一是高校应着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思维切换和话语切换的能力。要提高逻辑思维和网络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其沉着冷静应对“互联网+”时代导致的信息泛滥以及“碎片化”的内容,增强网络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敏感度和判断力,用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对网络舆论事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促使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引起的学生价值多元倾向问题,要积极引导。要有回击错误网络言论的勇气,练好引领社会思潮的看家本领,具备参与网上公共事件讨论的能力,设置网上讨论话题的能力。要从“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创新理论中,从高校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传播方式、管控能力中,寻找话语的主题,引导大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参与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讨论。

二是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用我们的“网络芯片”来编辑网络话语的能力。网络意识形态必须依赖网络存在的事实证明,掌控最新网络技术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西方国家正是利用其掌控的网络技术优势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掌控世界文化进行文化霸权。因此对于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工作者来说,掌握高校网络话语编辑能力,是做好高校内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运用高校网络的检测识别技术。网络的检测识别技术对于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整洁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思想氛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开展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时,要积极运用相关的技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监控识别技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监测,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搜集、数据分类与分析,对网络话语进行科学解读,抢占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三是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语言表达能力。网络语言有许多种表达形式,那些对校园学生有巨大吸引力的网络语言,都有着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创新网络话语表达方式。首先可以创新网络话语内容的呈现形式。在网络世界里,怎样表达传播者的意愿是一个非常有讲究的艺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具体来说,借助全媒体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嵌入其中,追踪和捕捉网络意识形态,实时监控网络意识形态话题的走势,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感性化事例和形式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其次,提升校园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意识形态的东西哲理性非常强,对于非专业的人群来说,直白地看理论条文可能会非常枯燥,这样会使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将这些理论条文趣味化。纵观微博微信上突破10万+的浏览量的文章,无一例外地都是非常贴近年轻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这不仅能够增加年轻人的乐趣,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这对我们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但是,仅仅有趣味性还不够,必须紧跟社会主义发展潮流,与当前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在趣味性的基础上增加时事资料,让广大师生了解和加深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要增设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培训研修基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专题轮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学习研究,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和新媒体进行教学,辅导员善于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展示交流大会,树立和宣传比较突出的先进典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网络思维意识,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2.提升网络工作者的意识形态敏锐性

高校网络工作者是进行网络建设和维护的技术人员,侧重于网络技术,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意识形态与网络的结合,他们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也负有维护意识形态的责任,因而,必须对意识形态有高度的认识。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工作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

要引导高校网络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确保高校网络工作者具有政治敏感性。要引领网络工作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培育和造就政治型网络人才。高校网络工作者要时刻确保政治方向正确,旗帜鲜明地传播党的声音,表达人民的意愿。

近年来,一些网络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冲击。高校网络工作者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唱响主旋律,对谣言和错误言论,要及时地通过技术处理进行阻止。

3.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高校要挖掘大学生中的网络意见领袖,邀请他们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通过他们的“话语权”优势和影响力,引导他们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出正确的声音,冲淡不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大V”的消极影响。同时,进一步开展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加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

二、优化工作阵地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总是必须通过一定的工作阵地进行实施的,而最主要的阵地是网络宣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优化工作阵地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1.优化网络宣传

网络宣传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最常规的途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强网络宣传。

一是要强化网络宣传的正确导向。习近平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彻底的理论,具有无穷的说服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网络舆论活跃而复杂。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克服其可能存在的負面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变,这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4]”为此,要敢于批评和勇于亮剑,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坚决同国内外一切反华和敌对势力进行斗争,尤其是反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入侵,阻断错误思想言论传播的渠道,抵制它们对大学生的侵蚀。

二是要建设好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网站。校园网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因而是宣传的主阵地。为了加强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和教育,高校必须优化校园网络建设。可以由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优秀骨干学生组成一支红色网络队伍,定期做红色宣传,创作蕴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专题专栏,推送动漫、歌曲、博文、微视频、直播等形式多样的作品。通过党建和团建、“学术视点”等新时代网络专题建设,推动网络正能量在校园的广泛传播,唱响校园网络主旋律;并及时发现、处理网上不良信息。成立大学生网络思政、网络舆情工作室,结合重大时间节点、社会关注焦点、师生关注热点,开展网络宣传和教育。

三是要打造校园数字化宣传平台。建设“三微一端”,形成多层级、多渠道的“微博、微信方阵”,开通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账号。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核心,各二级单位官方微博、微信联动方阵,以及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博客、校务和班级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进行宣传,确保无死角、全覆盖。通过学生言论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线上互动,解答学生的困惑和诉求。发挥网络传媒多元化的优势,可通过开展网络政治仪式、集体学习、推广网络公益等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建立起高效性、时效性、时代性的网络传播媒介,倡导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传播形式,将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文化通过网络传媒自上而下渗透到师生的脑海中。

四是要选取正面的网络议题。在网络社交空间,热议的话题总是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人们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的总是需要一定的道德、价值观等“参照标准”,如果大众媒体,包括高校新媒体成了沉默的羔羊,不及时发声,那么,一些错误的观点就会成为大众舆论的“参照标准”。因此高校新媒体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声,选择网络议题,即站在大学生需求的立场,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确定宣传内容,并用学生喜爱的方式、用新媒体的方式去表达。同时,实时推送具有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秀文章和案例,通过有效使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社交平台实现正面的价值引领、提高传播效果。

五是要创建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建立相对开放的宣传方式。高校可以根据传播效果合理调整传播机制,建立直接双向互动的模式,使得宣传机制更加开放自由,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可以让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老抗美、老劳模在网上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生动地告诉师生,什么是党的初心。可以动员那些在网上有众多粉丝的大V大咖参与进来,让他们在网上与老革命、老劳模进行互动,用他们的公众号生动活泼地影响学生,把那些庸俗的网红的空间进一步压缩。

2.利用新媒体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在互联网+时代,要将新媒体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要利用大数据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关注公共舆论事件,关注社会热点的走势,并通过连续、动态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搞清楚大学生的意愿以及他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等等,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表达方式,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二是要利用新媒体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学的方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全媒体,在议程设置中嵌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掌握网络话语权,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利用好超星慕课、网上图书馆等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综合运用翻转课堂、云课堂、APP、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工作机制

任何工作都是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进行的。高校不乏各方面的工作机制,不少学校也建立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工作机制,但是,尚需进一步完善以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

1.完善领导机制

中央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高校党委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对意识形态重视不重视、抓得到位不到位,作为衡量高校党委领导意力的核心标准。[5]”

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宣传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组织。要实现校园两级纵向联动、职能部门横向協同,由宣传部门牵头,部门共同参与,明确职能分工和责任清单,形成多位一体、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

2.完善引导机制

要坚持疏、堵结合,防、控并举,实现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一是要加强正面教育的导向性。因势利导、造势引导,立足创设适宜大学生讨论的日常话题“议题”,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其中,掌握网络“话语权”。以丰富生动、贴近实际的网络内容满足大学生需要,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有效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扩散传播,让大学生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得以感知、领悟、内化,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二是要及时正确应对突发性的网络意识形态事件。发动思想正确、网络上比较活跃的师生,成立“辟谣特工队”,利用微信公众号、谣言粉粹机小程序、百度真想问答机等方式,及时对谣言进行澄清,避免网络意识形态事件发酵。

3.完善管理机制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加强管理,而管理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和网络技术管理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高校网络教学管理机制。高校要构建“学以致用,实践育人”的网络教学管理机制,意识形态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进一步创新,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强化网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善宣传部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即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定期沟通的机制,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流培训制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激励制度。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体系,组织优秀教学团队研究网络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解决网络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促进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的创新。

二是构建高校网络技术管理机制。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加强互联网监控识别技术、互联网数据分析技术、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监测方面的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御水平,更好地掌控网络信息。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加强行政管理,引导师生自律,完善网络教学技术,推动高校网络技术创新发展,促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4.完善督导机制

改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加强督导工作,因而需要完善督导机制。成立网络督导机构,规范督导工作,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科学督导。

一是从督导内容着手。要树立“督导是服务”的意识,既要督“教”,也要督“学”,以导入手,督导结合;秉持“督教风学风,导为人为学”的工作理念,要求网络督导组成员加强理论研究学习,做研究型督导,让网络内容具有科学性,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保驾护航,有效发挥“导向性”作用。

二是从督导模式着手。建立“督教、督学、督管、督改”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督导模式。高校党委应该加强网络督导组织的建设,完善网络督导体系,增强网络设施设备的管理力度,扩大网络反馈体系的模式。建立健全网络督导部门,通过网络督导模式的层层把关,加大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督导,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督导报告,从而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21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N]人民日报,2013-08-20(0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8-05-05(0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

作者:钟青霖

云计算技术下高校网络建设论文 篇2:

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体制建设的探讨

摘要: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具有多元化及追求个性的特点,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共同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重大挑战。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产生主体特殊、传播平台多样、表达内容多元、发展速度迅速的特征,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中还存在责任主体模糊、制度缺失、手段落后、渠道不畅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机制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引导

舆情即“舆论情况”,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客体是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社会现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主体对于客体所产生和持有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代表了较多数群众对于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事件所持有的信念、态度及所表达的意见、情绪等。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有关国内外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校园中的有关现象、学校管理等与个人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包括对自身利益需求的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社会、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诉求和意愿的集合。在社会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网络舆论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化,他们能够多角度地看待、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但逆反心理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遇事容易情绪化。近年来网络上高校大学生的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甚至有的还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警、引导机制,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思想活跃、热情主动、关心时事,对网络上的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社会突发事件、国内外当下热点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征。

1.产生主体特殊。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主体是一群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和心理诉求等都高度相同的在校青年大学生,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容易产生认同感,形成群体的一致性意见。大学生好奇心强,表现出极高的责任心;表现欲强,表达观点的欲望强烈,甚至极端。大学生中网络使用率高,愿意在网络上发表对事情的看法和见解,并认为这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网络上,大学生一旦被负面信息煽动,就很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并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高校、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恶劣影响。

2.传播平台多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平台多样,包括各类社交平台、软件、论坛、网站等,大学生正是这些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使用的生力军。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化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和QQ、微信、飞信、MSN等交互软件和高校网站、校内论坛等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软件支持。大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在网络上便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绪和看法。

3.表达内容多元。大学生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多元复杂,大多涉及校园生活、学生权益、学校大事、社会热点等,极易形成舆论中心。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内容,既有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也有家事、国事、天下事,如网络购物的不愉快经历、学校奖学金政策的变化、社会公德事件等。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目的包括意见交流、求助解答、宣泄情绪等。

4.发展速度迅速。大学生群体生活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里,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又因其年龄兴趣等相仿,容易产生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年轻的大学生容易情绪化,尤其是在网络这个自由便捷的空间里,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发帖、跟帖与转发的行为在未经过深思熟虑且探讨不深入的情况下,就可能迅速传播,形成声势浩大的意见倾向,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二、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网络舆情信息量大、随意性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面临很多难点,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的技术、引导的手段还不能跟得上网络舆情发展的情况,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后往往希望通过“内部处理”、“冷处理”等方式解决问题,“封”、“堵”以及不恰当的回应往往会导致网络舆情朝着更负面的方向发展。归纳起来,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部门是学工、团委,网络管理责任部门是校园网、宣传部、信息办,学生言论中涉及安全保卫、政治立场等问题的责任部门是保卫处等。看起来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责任部门很多,而且每个部门似乎都初步建立了网络舆情管理的环节,在网络上基本没有发挥引导作用,部门之间协调耗费时间多等情况,尤其是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高校管理中的人为拖沓,导致最后对事件束手无策。

2.预警制度缺失。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高校往往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去着手引导和控制,没有有效可行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警制度。当突发事件发生,高校常处于非常被动、措手不及的状态,容易延误干预的最佳时机。针对网络舆情形成、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预警网络和制度的建设必然要以响应速度快、处置效率高为原则。

3.技术手段落后。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上,主要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主,在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情况下,如果仅靠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干部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来发现舆情、引导舆论,已无法有效开展舆情管理工作。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校内论坛、网站的舆情监控、预警工作,有的还聘请了兼职教师和学生骨干在校内网站、论坛上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但相较于我国当前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浏览和发言的量,校内论坛、网站仅仅是网络舆情范围的一部分。

4.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大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缺乏充分的渠道表达个人利益诉求,在高校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定位于“教”与“学”的关系,当涉及校园服务、教师教学等问题时,学生可以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机会非常少,即使有了表达的机会,被接纳的可能性更少。长期的个人诉求得不到满足,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里,不良情绪集聚,由突发事件诱导就容易形成网络舆情。

三、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机制

1.引入先进技术,建立预警体系。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高校应与时俱进,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引进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技术。现在计算机云计算的发展,给大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技术手段不断涌现,高校相较于政府部门、企业在此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以往高校仅在校内网站、论坛上抓取信息,遗漏了在学生中使用越加广泛的交互软件、论坛,高校应引进先进的技术、专门的技术人员,创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利用IP识别进行网络舆情信息抓取,且不能忽略手机、平板电脑平台产生的网络信息。

2.明确责任主体,建设引导队伍。明确责任主体,建立一支专业、正面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思想、心理原因,另一方面是事件本身,高校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队伍,还是主要依托辅导员队伍和心理辅导部门,与学校宣传部门、网络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共同组建一支全方位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在网络上引导大学生积极正面地思考、客观公正地评价。将日常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与应急引导相结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的工作重在平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引导工作更侧重于网络舆论的导向。在引导工作中,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明白网络言论不是随意的、非理性的、不负责任的,这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将来还会有益于他们肩负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3.加快信息公开,畅通诉求渠道。如果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会引起更多的猜忌,并加速网络舆情向负面发展。高校在网络信息公开上可以有很多作为,如果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能够恰当地将信息向大学生公开发布,引导大学生客观正面地看待,就可以避免负面网络舆情的发展。应对大学生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高校还应当重视“手机校园”的建设,占领网络舆论的平台。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畅通他们的利益诉求通道,很多高校开展了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等活动,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回复,大多还是站在“教”和“管”的立场上,涉及部门协调的问题,回复时间特别长,但这些问题可能对学生自身来说是需要及时解决和回应的。畅通这条通道既需要高校转变观念,涉及学生校园生活的问题,应站在“服务”的立场给予回应,还需要高校跟进大学生的表达习惯,通过网络舆情的预警,掌握大学生最近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

4.不断实践探索,形成工作模式。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引导的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反应迅速、处理高效的工作模式。在学生中、网络上一旦发现有可导致负面效应的网络舆情,即刻预警,迅速启动网络舆情应急引导模式。预警体系是基础,大数据的收集、挖掘,科学的预测,快速形成预警信息,传递给引导人员,引导工作是核心,引导工作到位,才能有效地解决网络舆情危机,最后还需要跟踪网络舆情的发展,防止反复。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凝练出处理网络舆情预警、引导的实际经验,锤炼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队伍。

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进行信息交互的平台,也是高校开展宣传、引导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交流的和谐空间,重视大学生网络预警、引导机制的建设,为和谐校园、稳定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2]陈龙.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情报,2014,(9).

作者:张宏

云计算技术下高校网络建设论文 篇3:

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展望

摘 要: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历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发展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为了推动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必须实现搞笑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本文针对云计算、个人移动终端、大数据、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无线网络建立在高校中应用进行分析,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的剖析,进而对高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做了深一步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 高校

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国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为了加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位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网络信息化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网络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网络技术能够把分散在各地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写作,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网络的根本特征在于他消除了信息资源之间的壁障,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校园网起源于个人计算机的大规模部署给高校用户带来的内部联网的需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信息化在校园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办公自动化、网络图书馆等随之在我国高校迎来春天,随着网络与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校园的建设,为高校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我国高校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用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基础建设资源相对非常匮乏、数据信息效率也比较低下、与此同时,平台系统也比较分散、数据割裂等一系列问题都已经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而且众多高校网站都曾遭黑客入侵,教师及学生信息泄露,或者是被篡改页面,这种种都说明着高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漏洞。因此,建立高效率、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非常必要。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了智慧校园的内涵,同时也对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设网络话校园,在校园内部建立网络信息环境,以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现代化。高校通过排建立校园信息化网络,能够对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优化高等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校园网络的模块化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升级当中。除此之外,高校进行网络信息建设的与应用的母的是为了推动实现教育信息化,使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保持一致。目前从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走在了前列,而高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不单纯对于 高校的 高校,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以目前陕西省高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来讲,与全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效率和建设成都来看,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在今后很长一个时间,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也势必会成为陕西省高校资源配置和基础建设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

三、高校网络信息化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需要应用云计算新技术。目前,中国高校对网络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投入经费始终受限制,云计算技术可以按使用次数付费,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随时随地提供好地信息资源分配服务;高校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建,使得教育主体可以更加专注于教育业务本身,减少了其在信息系统的选择、规划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网络信息化与个人移动终端加速融合,将实现泛在教育的普及。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的服务和应用也不断增强,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教育发展,逐步实现泛在教育,即无普适学习教育的发展。泛在教育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不会收到时空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碎片时间的利用效率,满足了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需求。未来,安全、便捷和实用的无线网络建设将成为推进泛在教育的关键。总体而言,高密度的接入、可自动调整的功率与射频,以及精准定位也将随着5G的到来,成为未来泛在教育无线网络基础的全新设计标准。另一方面,全面的网络规划设计优化需求将逐渐彰显,对无线网络特性的需求一方面体现在网络的快速搭建、低故障率、无盲区、无重叠信道的“无缝校园”设计目标。

3.大数据提高教学管理和水平。高校通过挖掘大数据,教学机构能够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大规模公开在线课堂、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这些都可以在教育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教育行业随着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数据大爆炸。根据伦敦大学的学院策略报告,MOOC就是教育行业大数据应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MOOC平台。2014年5月,中国教育部爱课程网和网易全面合作,推出了广受大家喜爱的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MOOC平台,即中国大学MOOC。相对于一般的网络课程,MOOC还增加了供学生、教授和助教等之间相互交流的论坛平台。目前,在美国,已有70个机构基于同一个平台提供MOOC课程;而在英国,已有超过47万名学生在相关提供MOOC的机构登机注册,这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

4.教学信息资源整合及共享。现代网络能够快速、灵活地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它可以整合管理各方面的网络资源,跨越信息孤岛和各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资源整合。将来高校将改变现在的针对单个业务部门或者服务对象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相对应的基础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络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相关的内容可能会相应的独立运作,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协作而在管理方面又相互的独立。

5.无线网络覆盖高校、QQ微信使用促进办公自动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无线网络在各大高校却没有得到普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无线网络覆盖高校,将利用其可以更好地将这些移动用户连接到固定的局域网络,从而实现无线与有线的无缝集成。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都有能力达到每人一部手机,通过微信等现代网络聊天工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建立以自己为主导微信群,并将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在群内公布,这样可以使每一个群成员都能几首收到信息,管理者也可以及时将任务发布出去。

四、结语

高校信息化就是网络信息化,是以校园组网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点,以信息技术的全面开展和全面服务应用为主线,在全面快速的创建信息化校园的过程中,有了网络信息化,云计算、个人移动终端、大数据、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无线网络覆盖的应用才能真正刷新高校教育,将促进教学管理、学习水平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加快我国智慧校园的建设,为高校提供了便利的服務。

参考文献:

[1]http://e.huawei.com/cn/publications/cn/ict_insights/201512291139/special/201512301144

[2]顾庆传,申云成. 浅析新时期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管理[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0:31-32.

[3]陈琳. 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 教育研究,2012,04:50-56.

[4]张云峰. 云计算技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3:239

作者:雷佩莹 王悦 张晓蓉

上一篇:新闻记者实习报告推荐下一篇:金融工作交流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