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利用等方面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当前形势下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思考辽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适合辽宁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和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1:

循环经济理念与桂北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摘要:面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现状的困扰,人们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桂北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本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从政府作用、绿色需求的引导、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以及技术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实现桂北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桂北经济区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人力资源(劳动供给、教育、纪律、激励等)、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等)、资本(机器、工厂、道路等)、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等)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对这四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及作用方式的认识都不相同。在21世纪的今天,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使人们将目光投向资源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对人类“增长极限”的悲观主义浪潮;但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却给人们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曙光。

一、桂北经济区的现状与困扰

(一)桂北经济区的现状

桂北经济区是广西五大经济区(桂北、桂南、桂西、桂东、桂中)之一,位于广西东北部,以桂林市为主。区域有丰富农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业以占11%的比重(2004年)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区内农业发展较好,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广西主要粮食基地。桂北经济区在五大经济区内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定位,对区域资源环境要求较高。

桂北经济区资源丰富,但结构不太合理。矿产如滑石、重晶石较丰富,但是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主要能源品种原煤、电力和成品油较为缺乏。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供给遭遇瓶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见下表)。

桂北经济区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森林覆盖率达65%,有12处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示范地区。但是在高标准的环境要求下,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思路以及工农业粗放式经营带来了居高不下的三废排放,造成了环境破坏,酸雨频率高达32.0%(2002年),使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每年虽有大量环保投入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仍是抓襟见肘,力不从心。

(二)不可持续的桂北经济区发展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前两种模式都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治理)”的单向线形开放式经济过程。它们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这种模式必然会带来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加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以上所述桂北经济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扰本质上都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桂林市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GDP年均10%的增长速度,但按现在发展模式下的能源(煤炭、电力)消耗速度(见表1),能源供给必将难以为继。同时,能源如电力的自身供给已经达到了极限,桂林市目前已建的水电站已达550座,在建待建的有100多座。水电站的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影响桂林旅游的主导产业地位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适合桂北经济区的发展,这种模式只能改变污染的存在形式,并不能消除污染。伴随经济的发展,污染会不可逆转的加重。资源环境的破坏将损害桂北经济区“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汇集的山水风光,损害旅游主导产业地位,更破坏了桂林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良好国际形象,桂北经济区的长期发展必将陷于停滞。

面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困扰,面对桂北经济区不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困境,发展的出路只能是摆脱传统模式的尴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桂北经济区发展的出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近年来已成为在党和政府文件、各种媒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高频词汇,并已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有重大意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按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的“3R”原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其核心是资源高效率币用。循环经济在源头及全过程中节约资源、控制污染物产生,实现污染的少排放以至零排放。循环经济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理念的循经济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绿色循环型经济,成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桂北经济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传统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一方面使部分资源的消耗速度过快,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必将导致资源的枯竭与短缺。桂北经济区发展中已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以电力为例,2004年最大缺电时供电仅能满足需求的50%,这一切都是大发展大消耗的传统模式造成的。而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的原则,要求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这样,循环经济就能保持资源的高效、循环及可持续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缓解桂北经济区的资源约束。

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止污染,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环境经济学中用于描述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先是与经济发展负相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良性转折,出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曲线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关系的经验描述,说明了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两难境地,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经济。

从发达国家历史看,人均GDP在3000美元之前是经济发展、污染加速的时期,在人均4000-5000美元左右,环境质量才开始好转。桂北经济区的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正是环境污染加速时期,而末端治理代价巨大且成效甚小。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生产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上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才是保护环境,摆脱发展——污染——治理尴

尬境地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桂北经济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原则。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建立起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这就为结构调整指明了新的方向。

桂北经济区在广西五大经济区中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定位,桂林市政府也明确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把全面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这与循环经济的思路是一致性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旅游强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真正实现。

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关联差、加工深度不够,资源在产业间难以形成层次递进、多级利用共享的弊端,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的,它解决了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其资源利用高效率、环境低影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技术经济范式和有效的基本载体。

三、桂北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责任主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处于传统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推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况且,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很强外部经济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微观主体的企业本身就不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加强政府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着重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lO%等目标。桂林市也要抓住机遇,不再以产值、财政收入的增加为主要目标,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其次,应加强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与规制,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法律环境。在政策的制定调整中,应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一方面加大污染者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充分利用价格、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及外来投资,使其纳入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形成加速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对循环经济中主体行为加以规范,在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及发展中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各种地方性法规,以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

再次,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也是区域循环经济过程的主要方面,加强水循环、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建设。政府和各种中介组织还要不断健全各种信息平台建设,如区域物质及物质流基本信息,只有通畅的信息渠道和大量的信息资源,才能使不同产业和企业问的物质交换链和生态链保持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快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传播。

(二)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企业的自律,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生产模式,也是一种消费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消费是循环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媒介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各阶层人们了解、认可循环经济。可见,公众的参与也是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公众的参与不仅给发展循环经济各主体以压力,更给予他们以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公众消费者接受绿色产品这种差异化产品以及这种产品可能的高价格,作为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才能有积极性,循环经济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以及生态型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性作用。生态工业园区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园区内采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生态工业园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大力他们的示范作用对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来说有重大意义。

(四)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的研发、引进与传播。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一些可行的、经济合理的关键性技术,如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闭路循环技术等,对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桂北经济区这样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重点应该放在技术的引进与传播上来,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制定重点引进的技术类型,做到技术引进有的放矢;同时,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工作,培养相关人才,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赵相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桂海论丛,2005,(4).

[2]宋志国,肖岳峰,宋瑞敏.论桂林市主导产业的确立[J].广西社会科学,2000,(6).

[3]郭映义.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J].生态经济,2005,(5).

[4]桂林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桂林市发展白皮书[R].2005.

[5]桂林市环境保护局.桂林市环境保护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R].2001.

[6]桂林市环境保护局.桂林市环保公报[R].2002.

[7]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陈新建

基金项目:《资源环境与桂北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桂科基057509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相忠(1963—),男,山东济宁人,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于欢(1981—),男,山东枣庄人,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鲁红安(1978—).女,天津人,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相忠 等

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2:

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摘要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利用等方面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当前形势下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思考辽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适合辽宁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循环经济;SWOT分析

Key words Liaoning Province; Circular economy; SWOT analysis

作者简介夏广锋(1978- ),男,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等方面研究。

收稿日期20140509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落实中共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一原则实现物质在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中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辽宁省为例,运用 SWOT 分析法对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适合辽宁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格局[1-2]。

1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1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 047.3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8 457.3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从2005年的12 883.3万tce增加至2010年的18 172.5万tce,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从2005年的1.725 tce下降至2010年的1.38 tce,累计下降20.01%;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02.22万t,比2005年下降14.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54.16万t,比2005年下降15.95%,均完成国家下达化学需氧量减排12.9%、二氧化硫减排12%的减排任务。

1.2工业能效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11 tce下降到2010年的2.07 tce,累计下降3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62 m3下降到2010年42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到达82%。主要工业产品品种能耗稳定降低率到达78%。

1.3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2010年辽宁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5%,其中冶炼废渣利用率达到98.12%,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86.53%,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64.32%,炉渣综合利用率达到89.13%,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8%,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值50亿元,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44.5%提高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

1.4清洁生产稳步推进辽宁省已先后公布6批共717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名单,累计有321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工作。通过在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共提出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方案6 307个,通过方案实施,节水2 543.41万t,节煤1 898.86万t,减少废水排放1.31亿t,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8 379.13 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99万t;在冶金、石化、化工、轻工和纺织5个重点行业,推广使用干熄焦技术、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扩能改造等57项技术,建立100个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创建了60多家废水“零排放”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是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指的是对研究客体面临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分析。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类别较齐全的省份,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对辽宁省循环经济进行SWOT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内部优势( Strengths) 分析

2.1.1经济基础雄厚。全省工业有39个大类、197个中类、500多个小类,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比较发达,冶金矿山、输变电、石化通用、金属机床等重大装备类产品和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有鞍钢、本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石化行业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拉动力大的特点,是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辽宁省沿海经济带42个重点园区蓬勃发展,沈阳经济区57个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围绕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2.1.2循环经济示范显著。2005年起国家先后批准辽宁省、阜新市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市,大连松木岛化工园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省沈阳市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国家级试点园区,鞍本钢铁集团、抚顺矿业集团、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为国家级试点企业,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辽宁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为国家“城市矿产”试点示范基地,同时以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和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省级试点工作,推进多项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已初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生态产业链、企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和企业内部节约利用、循环利用等多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等4个层面都有所发展, 出现一些好的循环经济发展典型。

2.1.3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2009年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辽宁加快辽西北地区建设,“十二五”时期,是辽宁省3大区域竞相发展期,省委、省政府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辽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辽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2内部劣势( Weaknesses) 分析

2.2.1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由于资源禀赋和历史原因,辽宁是依靠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传统重化工业省份,支柱产业仍然是以钢铁、石化、电力、煤炭等为主,产业结构畸重,能源消耗较大,产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不高,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制约和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2.2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尚未完善。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财税和金融政策还不完善,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和统计制度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现有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局限于企业和产业内部,尚未在企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建立循环、反馈、共生耦合的生产流程,没有形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性功能布局,远未形成社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传统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3-5]。

2.2.3科技支撑不足。科技支撑作用不够,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部分企业工艺或流程存在缺乏绿色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工艺与技术流程,大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在运用,企业在节能、节水、减污、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不足。

2.3外部机遇( Opportunities) 分析国际上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丰富,为辽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外发展循环经济从立法方面、政策措施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辽宁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讨适合辽宁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投资、税收、金融扶持政策,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对激发各个循环经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艺提升和设备更新,减少资源消耗和增加循环利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循环经济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通过加强宣传、试点示范、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和宏观环境。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总体布局高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迫切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2.4外部威胁( Threats) 分析

2.4.1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节能减排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节能减排目标作为刚性的、约束性指标被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年度考核目标及中长期规划指标体系,但在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下,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压力巨大。

2.4.2我国环境标准不完善。目前,我国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但是,由于受到现实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对环境标准工作认识深度的限制,以及标准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的影响,在环境标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重环境标准的制定,在标准执行方面力度不足;对部分环境标准宽严度的掌握不够准确,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的结合不够紧密;环境标准的分类指导性不强;环境标准的前瞻性和预告性不够;环境标准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4.3我国还没有形成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缺乏一致性。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在相关政策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仍然被边缘化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尚未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6]。

3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格局

依据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北经济区3大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循环经济发展基础等特点,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加快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格局。

沈阳经济区以老工业园区改造、发展高新技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静脉产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社会建设为循环经济重点。着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信息产业、生物育种、高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业、总部经济、信息服务业、生态商贸业、生态物流业等循环型服务业,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建立绿色行政体系,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建设循环型社会。利用和完善现有废物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围绕固体垃圾处理,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发展“静脉产业”。

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完善工业聚集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矿产”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以石化、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构建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工业共生网络,完善产品链条和废物代谢链条,加快推进各类产业聚集区循环经济建设。大力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纸等回收系统,形成分散回收、集中处理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加强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发,以大连、盘锦、营口等地重点临海或近海产业集聚区和电力、石化、钢铁等企业实施一批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资源利用。

辽西北经济区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脆弱特点,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加快建立节水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整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沼气、秸秆发电等农林废弃物再利用产业。以煤炭清洁生产为重点,构建煤电建产业链、煤电化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总之,在深刻分析辽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立足辽宁,打造绿色、低碳、高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盾,深度开发、提高效率之矛,实现从以数量型效益为主的经济向以质量型效益为主的经济的转变,形成独具辽宁特色的现代集约型生态经济,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开辟新的发展路径[7-8]。

参考文献

[1] 白静. 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D].长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

[2] 谢志铭.珠三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 [J].广东农业科学, 2010(1) : 273-275.

[3] 李威.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152(33):40-42.

[4] 韩增林,王泽宇.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地理科学,2009,29(2):147-149.

[5] 孙强.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7(3):171-172.

[6] 胜栋.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 2008,16(2):154-156.

[7] 张天柱.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69-172.

[8] 徐建中,马瑞先.循环经济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重组[J].理论探讨,2007,139(6):74-76.

作者:夏广锋

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3:

基于金融支持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节约消耗和优化配置,而金融业正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和中介,因此,金融支持对循环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内涵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具有河北特色循环经济体系相应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反思。现代社会发展是指生态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金融业以及不同类型的投融资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尽相同,这种关系比其他行业(如工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更为复杂和隐晦。以银行业为例,它对环境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废弃物、废水等排放以外,还可能通过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引起间接污染,并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反之,环境问题也可以影响银行经营,一些引发严重环境问题或存在潜在环境风险的投资项目一旦失败,就会给银行财务表现带来负面影响。而从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科学的信贷行为和金融投资行为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而且可以通过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改善全体的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以及资金运作与管理咨询,同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运作效率提高等方式优化循环经济运作链条。这是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二)增长的极限理论

丹尼斯·梅多斯(D.H.Meadows)在其《增长的极限》一文中提出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支配世界系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综合,提出了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日益提高,而资源则不断减少、污染日益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增长,虽然科技不断进步能起到促进生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生产的增长是有限的。

根据该理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可能长期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只有建立在生态环境平衡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这就使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变得极为必要。而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必然要充分合理的配置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这就为金融发挥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金融资源,从而达到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突破增长极限或弱化资源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约束;二是应发挥金融自身对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通过金融投资与信贷行为、金融市场以及各项金融政策引导、调控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稳定,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三)供给引导和需求跟随理论

帕特里克(Patrick,l966)提出的金融与经济增长主要有“供给引导”和“需求跟随”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框架。“供给引导”是指金融发展先于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增长有着自主的经济影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定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需求跟随”是指金融发展是实际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是消极地应对一个发展的经济对新金融服务的需求。帕特里克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金融部门通过建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资产,对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特别是金融部门能更有效地为包含技术创新的投资者提供资金时,更是体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供给引导”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金融部门的发展就扮演着“需求跟随”型角色,主要顺应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当代,大量的理论与经验证明金融发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互为因果的影响。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又有助于加速经济部门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又有助于实现金融业的创新,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金融支持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

2007年,河北省各级政府以提升政府诚信为核心,深入开展信用升级和金融生态创建活动,打造诚信城市,形成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社会诚信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由于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具有吸纳资金能力的优质客户少,经济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仍然处于弱势;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咨询评估等机构的服务有待规范和提高等。这些弊病和问题既增加了金融风险,也为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困难。而循环经济的产业化需要资金的高投入,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复杂的多,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很高,技术更新速度快,使得企业设备更新和折旧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还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

当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主要是依靠银行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的授信等间接金融手段。近年来,河北省虽然直接融资额逐年增加,但比重低的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在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一般为70∶30,我国2006年为18∶82,河北仅为8∶92,2007年,河北省企业直接融资创历史最好水平,企业融资结构明显改善。全年非金融机构融资1233.5亿元,其中债券和股票融资增加223.7亿元,间接融资所占比重比上年降低近10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接近全国水平,但是总体还是偏低。这反映出河北省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是间接融资,企业资金需求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没有多大改观,经济增长依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直接融资的比重不高、项目融资等新兴融资工具使用率低以及风险投资的缺乏,极大地收窄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过于依赖间接融资,便不能积极有效地利用多样的金融工具来满足自身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需,也难以更好地改善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资金配置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现状下,只有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才能满足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三)金融机构不完善

随着河北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日益多样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定。但是在银行结构中,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根据2006年河北省金融运行报告中银行类金融机构情况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为7890亿元,占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的55.78%。同时,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股份制银行偏少;地方性的银行机构发展规模较小或者经营水平不高,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两者总资产规模为852亿元,占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的6.02%。这种布局导致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优质项目,而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突出。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发展严重滞后。到2007年末,河北省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各1家,证券营业部61家,期货营业部8家。

在这种金融机构下,国有商业金融在目前风险约束、资本约束、责任约束十分严格的条件下,防范信贷风险重于贷款投放,更多采用在银行间市场投资、上存资金、开展中间业务等获取利润;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和政策支持,不得不把贷款投向以往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的传统经济领域,而对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贷款融资支持较少;非金融机构相对于银行而言,它们的机构数量偏少,资产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还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有效地提供证券、保险、保理、信托、租赁、理财、咨询、资本运作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全方位的现代金融服务,因此,急需贷款的循环经济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三、金融支持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实现金融业和循环经济的良性互动

针对河北省当前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实际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一是利用市场手段,对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实行优胜劣汰,提高数量和质量,加强职业道德和诚信精神,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社会中介服务功能。二是加强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失信惩治机制。三是不断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政府干预企业的行为,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市场的能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也可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觉还贷,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四是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从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打击逃废债现象,维护金融债权,降低执行成本,提高办案效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担保机制。

(二)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循环经济融资渠道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比例趋于下降,而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

(三)有效利用政策性银行,支持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要在金融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一方面可以与地方商业银行合作,在严格挑选项目的基础上,通过银团贷款等联合贷款方式支持地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银行进行政策性担保等措施,将资金引向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循环经济的项目上。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还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国家开发银行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区域生态建设,有重点地扶持区域性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可根据自身业务的调整适当增加和扩大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及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业务,恢复农业发展银行经济开发等专项贷款业务。

(四)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调节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建设,首先,可通过制定优惠的信贷政策,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改善环境污染状况、降低资源消耗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引进先进技术、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和项目应该优先支持。其次,应该制定严格的信贷政策,对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贷款不予批准。对结构性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工业企业,以及技术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企业,限制或不予贷款支持。再次,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及税收政策的相互配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这样才可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统一、和谐的政策支持环境。

(五)建立各种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基金

各级政府财政应在预算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同时,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向各类主体进行融资,这样既实现了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也为各级长期性资金主体提供了更多投资途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民间循环经济基金。政府对此要加以引导,通过特定的优惠或约束政策,既促进民间循环经济基金的发展和壮大,又使其业务领域更符合政府的总体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目前,我省正在积极组建曹妃甸循环经济产业基金、科技引导基金和河北产业投资基金等。

(责任编辑 刘伯酉)

作者:付永青 蔺庆校

上一篇:普法活动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季度述职报告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