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推荐8篇)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篇1

基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流动的人事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实现发展新跨越,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必须抓住人才这一关键.本文分析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流动所引发的各种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作 者:邓宝瑚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期 刊:兰台世界  PKU  Journal:LANTAI WORLD 年,卷(期):, “”(18) 分类号: 关键词:人才流动    人事档案管理    北部湾经济区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篇2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的现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针对目前的人才需求状况, 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开发政策,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才引进政策

北部湾经济区各市针对人才的需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以此来吸引各类人才。如《防城港市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试行办法》、《钦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和管理暂行办法》、《北海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暂行办法》等, 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 完善和落实了人才开发政策, 为人才的引进、培养提供了依据。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引进国外智力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书》, 成立“北部湾经济区引智工作局区合作委员会”, 标志着广西的引智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1.2 人才培育政策

首先, 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和人才交流合作。近年来, 南宁高新区管委会每年都选送优秀干部去国外或高校进修;结合其他省市高校、以网络为依托, 推出远程教育和培训;筹办北部湾大学, 建立培养海洋资源与产业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

北海实施对公共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 结合优秀专家访问和人才储备计划, 切实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2009年10月30日防城港市———武汉市签订人才交流与合作协议, 率先打破地区人才壁垒, 促进了区域人才开发合作与交流。

其次, 建立人才小高地。人才小高地主要是通过集中各方力量、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三重一优”而建立起来的, 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并有效发挥其作用的人才政策。根据这一政策, 钦州市申报了广西石油化工人才小高地和广西北部湾能源人才小高地、南宁高新区集中力量建设广西软件研发人才小高地和南宁生物工程及制药人才小高地, 形成“人才特区”。

1.3 人才发展政策

对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为企业科技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比例提供倾斜性政策支持, 打破单位、身份和地域界限, 放宽学历资历要求, 鼓励破格申报评审;《防城港市促进产业发展人才奖励暂行办法》明确了产业人才奖的“认定标准”, 将对在建设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等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奖励。

2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制定存在的不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有的人才开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经济区主客观上的局限性, 在人才开发政策的制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2.1 人才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区、市政府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在人才的开发和发展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定, 但是还没有出台一套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法律法规, 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市场统一管理条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派遣管理办法》等, 因此出台的人才开发政策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对政府、企业和人才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 地方投资主体比较单一, 缺乏引入社会组织或其他有影响的培养单位的相关政策。

2.2 缺乏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人力资源市场的分割, 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动壁垒, 导致人才浪费和人才缺乏同时并存;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壁垒, 加快劳动力的流动, 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化进程, 需要对迁移的劳动力在住房、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就业、户籍等方面给予平等的待遇, 以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没有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目前北部湾经济区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这不仅阻碍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流动, 对整个区域的开放开发也有很大的制约。

2.3 各市的人才政策所体现的自身环境特色不突出

从北部湾经济区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措施来看, 大都从人才和企业的角度出发, 而且大都与整个北部湾经济区的总体人才规划基本相同, 如《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 虽然各市人才开发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总体规划, 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 就是城市自身品牌建设对人才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一方面会导致人才开发与经济产业发展的错位, 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人才开发成本, 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因此, 如何完善人才开发政策制定的过程, 是各市人才开发的重要保证。

3 完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制定的建议

3.1 加强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制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1.1 加强人才开发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可测性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的出台, 对目前的人才和所需的人才进行调查分析是必要的, 但是在做人才预测的同时, 要考虑好人才开发政策的前瞻性, 即所出台的政策能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跨度, 是短期的发展目标还是长期的发展目标, 不同的发展目标所需的人才不同, 因此应该考虑长期的发展需要, 提高人才开发政策的可测性和前瞻性, 以免产生人才与发展不协调所造成的成本浪费和再次进行人才开发所需的一系列投入。

3.1.2 拓宽人才开发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渠道

人才开发政策的制定, 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这是人才开发政策科学合理和顺利执行的根本保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的出台, 在其宣传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听取公众的反馈意见, 并加以修正。如可以建立有关北部湾人才政策的专门网站和论坛, 充分利用网络, 鼓励大众积极参与, 就有关人才开发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方面可以了解人才和用人单位的一些需求, 根据他们的意见完善人才开发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大众意见开设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或人才开发平台, 为人才的开发和储备打好基础。

3.2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完善人才开发政策内容

3.2.1 区外建所以就地用才

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有时候也会受到人的主观限制, 比如所需引进的人才, 也许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 不想离开原来工作的地方或不允许离开, 这时候就可以采取一些柔性的用才政策。比如在区外建立与自己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建设中心, 充分使用当地的人才, 以减少人才流动和人才安置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成本, 而且从长远上来看, 可以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库。但是区外建所也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地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是否符合发展的需要;所选的建所地是否能为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上的交流, 提供共同发展的平台。

3.2.2 高校与市场相结合以储备人才

一方面, 实施“人才青苗”计划,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要, 设立专门的人才储备发展机构, 以高校为基地, 设立专门的基金, 培养符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在学习期间提供实习的平台,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当然, 这里同时要考虑到对教师队伍质量的建设。

另一方面, 可以以此来吸引国外的优秀留学生, 以节省大学教育以前的教育投入,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使其落户北部湾经济区, 提高区域的人才储备。

3.3 完善人才开发政策中的保障性措施, 提高人才工作环境满意度

3.3.1 完善人才开发过程中的激励保障措施

人才开发过程中激励内容的设定, 应该根据北部湾经济区人才的需求结构进行, 一方面可以从人的内在因素出发, 比如生活环境上的激励, 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在生活条件、家庭人员安排方面;工作环境上的激励, 如工作的挑战性、发展空间、自身的期望值及目标的达成度、人才自身对其工作的认可度、心理的成就感等;另一方面可以从外在因素出发, 比如所在单位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人际交往、工作报酬等。所以说, 激励措施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考虑, 在激励效果上要结合物质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来总结分析, 实际上, 有些激励方式会比物质激励更有效, 更能满足一个组织或团队激励目标的实现。

3.3.2 加强人才开发政策中的教育培训措施

对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开发, 离不开对其进行再教育和培训, 使其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 应根据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 注重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 这样不仅可以缩减人才开发的时间, 加快开发的进程, 使这些具有一定基础的人才迅速顺利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去, 而且可以让人才感受到“终身学习制度”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 可以加强对教育培训制度的制定, 比如建立长期的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训基地, 根据现有人才的需求对其潜能进行开发, 使其成为综合型人才。

3.3.3 扩大人才开发政策中人才发展空间

人才的开发要给予人才能够发展的空间, 这样人才就会不断挖掘自身的能力以保证自己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达到人才“自我开发”的目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中, 要完善人才开发的配套措施, 出台相应的人才自我开发平台的政策, 如对人才创业实行贷款优惠政策、减免税政策、产权保护政策等优惠措施;创造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以项目为载体, 促进人才开发;加大对北部湾经济区科研基地的投入。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有的人才开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区域人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但政策的制定还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主要从人才开发政策制定的内容出发, 提出相关建议以完善人才开发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政策制定

参考文献

[1]蒋南平, 黄方正.四川省人才政策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5.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篇3

一、创新政策体系,打造招才引智“组合拳”

钦州市积极改革创新,构建了涵盖人才选拔、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制定《钦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认真开展人才政策评估,清理不符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政策文件,构建与国内先进地区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与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遵循市场规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等“1+4”人才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借助外力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开发研究。实施柔性引才“海鸥计划”,加快支持各类人才跨区域开展兼职咨询、项目合作,对来钦开展合作研发的博士、教授给予一定生活补贴。鼓励国家级、省级重点创新平台来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对共建平台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助。

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出台《钦州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试行办法》,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优先给予科研项目及经费扶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制定实施《领军型创业人才“520”计划》,对领军型创业人才或团队,实行“2个100、2个300”奖励政策,即一次性资助100万元以上的创业启动资金、提供100平方米以上的创业场所,给予300万元以上的创业风险投资和300万元以上的融资担保,支持他们领创的市场主体快速壮大。

二、创新引才模式,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

钦州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奋力构筑区域性人才集聚新高地。

一是开通刚性引才“绿色通道”。实施领军型创业人才“520”计划,在全区率先探索通过引进项目的办法引进领军人才,成功引进慧宝源(钦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3个新兴产业项目及其领军人才研发管理团队。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事业单位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编制发布目录,对列入目录的人才可采取直接考核、定向招聘等形式招聘,满足用人单位对紧缺人才的需求。2013年,市直事业单位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59人,其中硕士142人、博士7人、副高职称10名。

二是实施高端柔性引智计划。启动“筑巢引博”大行动,主动争取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支持,在全国率先成规模引进博士后到钦州市挂职,共从全国各地报名的46名博士后中遴选了16名博士后到钦州市经济部门、重点园区挂任副处级领导职务,挂职期满考核优秀的还将担任重要岗位领导职务。组建钦州市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从国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聘请52名教授学者为钦州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完善引智行政许可延伸办理窗口,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8项,从美国、德国、以色列、瑞典等7个国家聘请外国专家30多人次,攻克石油化工、林浆纸、医学等技术难题20多个。加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力度,2013年共招募55名,其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10名、保税港区3名,为钦州市重点园区和基层单位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2013年8月,钦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被评为广西“三支一扶”工作先进单位。

三是强化合作平台引才。围绕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保税港区等重点园区构建人才特区,探索推行“一体化”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档案封存和薪酬制度改革,努力打造北部湾人事人才改革试验区。在钦州滨海新城白石湖中央商务区投资2.78亿元建造了8.9万平方米的北部湾国际人才创业基地,打造了集创业孵化、产业转移和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科技孵化器。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石油化工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培育林浆纸、粮油加工、坭兴陶等10个市级人才小高地,累计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58人。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联合大院名校多形式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层次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2013年支持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钦州学院、灵山县骄丰化工有限公司3个单位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其中钦州学院还成功申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引进海洋专家10多名。

三、创新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发展“强磁场”

一是实施党政优秀人才海外培养工程。对“三百优才”(百名优秀年轻干部,百名优秀专业技术干部,百名优秀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的干部,有计划、分批次选派到国内外高校学习。2013年配合市委组织部继续遴选20名优秀人才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为钦州市储备高端人才。为此市财政共支付350万元。

二是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方式。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去年首次采用网上培训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10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00多人次。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自治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才1名、自治区级优秀专家2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3人。

三是完善技能人才培训政策。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扶持力度,2013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92人,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137人、高级工53人。支持钦州学院筹建北部湾大学,增设海洋学院,设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等本科专业。开展紧缺产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人才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技能竞赛等形式提升培训,贯通初中级到高级工、技师的成长通道。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成功申报2家坭兴陶技能大师工作室,拓宽人才成长渠道。

四、创新服务保障,打造人才留守“安乐谷”

一是建立预算列支、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把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2010—2013年共投入1600万元,奖励和资助各类人才合作项目和优秀高层次人才。从2013年起提高到每年2000万元,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

二是构建互通互容、相互衔接的政策机制。积极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在人才评价、户籍管理、资格认定、待遇报酬、家属子女就业安置等方面为各方人才提供普惠制、便利化的高效服务。

三是提供功能完善、人才专属的配套服务。投资建设118套人才公寓,解决高层次人才来钦开展智力服务期间的周转住房问题。对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财政每年给予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补贴。2013年共审核发放93名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补贴104.25万元。

四是完善留住人才的服务体系。市委、市人民政府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由市四家班子领导分别与全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科技专家等建立起“1+X”结对联系关系。定期开展“访企业、访人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通过采取定期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等形式,及时掌握结对人才思想动态、工作生活及创业创新等情况,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关心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篇4

试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的构建 作者:吕余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0期

[摘要]文章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速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其文化特质,培育特色鲜明的北部湾企业文化,提出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吕余生,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

2[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10-0140-0003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就企业而言,21世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文化已熔铸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内涵、员工素质、企业形象、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等各个环节之中。在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步伐,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企业异军突起、方兴未艾之际,加紧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的构建,无疑是一件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大事。本文借此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速构建北部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后,该区域风生水起,大潮涌动,成效显著。沿海三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名列全区前茅,北部湾经济区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已开始显现。尤其是随着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如何伴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企业文化的构建,以文化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整体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用宽广的世界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七大报告要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过程中,我们在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建设。加强北部湾企业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如果文化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

展。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企业的文化带动战略,培育企业的文化业态,满足和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企业职工基本的文化权益,构造和谐企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北部湾的开放开发过程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这样就能推动北部湾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建设,是激发北部湾新兴企业创造活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北部湾经济区企业要发展创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要通过文化包装造势和宣传推介,提升企业的外在形象;二是要研究挖掘企业的经营文化,在企业的宣传、推介、营销服务等方面,注入现代文化理念,提升企业信用品质和社会形象;三是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在企业的产品上,注入深厚的文化因素,融入企业的文化理念,利用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生产方式,实施重要产品的文化带动战略,增强产品的文化含量,打造企业的文化品牌。如此一来,经过企业文化建设,就能使企业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使企业的创造力得到激发,使企业的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加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企业,培养高素质现代产业大军的需要。建设和谐企业是北部湾经济区必须确立的方向和目标。在现代企业内部,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企业职工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容易产生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遭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情绪,精神上不健康的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企业乃至社会的稳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职工的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和意志,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人格,调节企业职工的情感和心理,就能起到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和谐的作用。现代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刚刚兴起的时候,一定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诚信友爱、崇尚和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培养一代新型的产业大军。

二、深入研究北部湾文化特质,培育特色鲜明的北部湾企业文化

经济建设有区域性,文化建设同样具有区域性。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天地人的统一,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构建一个区域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首先研究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挖掘其文化特质,不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崇左、玉林的一部分。这一地区历史悠久、区位独特,靠山面海,海河相连,交通便利,资源丰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无数代繁衍生息,孕育了非常独特的区域文化。这一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海洋文化博大开放,民俗文化颇具特色,西方文化色彩斑澜。很好挖掘、整理、开发利用这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我们构建北部湾企业文化就有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简单地说,北部湾经济区的文化有以下特点: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考古发现,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北部湾地区的古人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早在尧舜时代,骆越文化就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墨子·节用》中说:“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尚书·尧典》也说:“申命曦叔宅南交。”这里所说的“交趾”、“南交”就是泛指岭南和环北部湾地区。自商代晚期起,中原青铜器文化开始向南传入环北部湾地区,商周以来,骆越的某些文化因素也影响到了中原地区。秦汉以后,环北部湾地区经济文化不断繁荣。特别是汉武帝统一岭南置合浦郡后,以合浦为中心的北部湾一带到了鼎盛时期。当年的合浦郡管辖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形成环北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浦1万多座汉墓及大量的珍贵出土文物就证明了这一点。这里还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使这里既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又最早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历史的积淀,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如花山壁画、合浦的大汉墓群、友谊关、大小连城、白龙珍珠城、近代西洋建筑、戍边文化以及诸如珠还合浦这样美好的历史故事,等等。同时还涌现出许多的名人志士,如冯子材、刘永福、苏元春等等。很好地发掘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塑造企业员工心灵,开发新产品,特别是发展经济和开发旅游产品,意义非同寻常。

(二)博大的海洋文化。人们号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日益污染,世界各国的海洋意识就越来越强化。由于种种原因,广西对海洋文化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就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说,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确实,广西的海洋文化一直被汹涌澎湃的海浪所掩盖着,我们在构造21世纪北部湾企业文化时,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就尤为重要了。海洋文明是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中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反映、利用,它具有壮美性、开放性、包容性、商业性等特点。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突出海洋的主题,培养员工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眼界。在发展企业产品时,要注入海洋文化的内涵,打造海洋文化的品牌。在开发文学艺术产品时,要重点以海洋为题材,浓墨重彩地展现海洋文化。这几年北海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他们创作的音乐舞诗《沽浬美》、广播剧《大海的儿子》都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北部湾作家群和北部湾水彩画派的培育和打造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

(三)活跃的开放文化。北部湾经济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头堡。特别是北海,汉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近代又被西方国家辟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有八个西方国家在北海建有领事馆。进入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又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此外,如凭祥、龙州、东兴等地,都较早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钦州也较早与国外有航海贸易。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广西最早受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地区,其文化有着浓郁的外来文化融合的因素,如北海的珠海路老街、清代的海关、大清邮政局、西方国家的领事馆、外国人开办的普仁医院以及市内有着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雕塑等等,就足以说明西方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及海洋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这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使该地区得现代文明风气之先,孕育了该地区人们开放、进取、敢竞争、不保守、敢反抗、敢争先的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借此培育企业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精神是非常有作用的。

(四)多样的民俗文化。由于北部湾地区12个市的地缘差别,沿海与内陆相连、山地与平原交错、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河海相交,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如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壮族文化,也留下了丰富多彩、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如龙州的天琴、东兴的独弦琴、花山壁画、北海的老杨公、耍花楼等。我们如加以挖掘、整理和提升,就能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三、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在制定实施《规划》的各项措施,我们一定要把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一)要制定文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我们一定要在研究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做好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划。要使文化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在时间和空间的布局上同步。规划要站得高、看得远、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既要有长远的发展方向,又要有近期的目标任务及具体的实施措施;既要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北部湾特色文化,又要与世界文明接轨。这样,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高起点、高水平地推进,才能与经济的发展比翼齐飞。

(二)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根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文化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文化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文化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文化的基础。我们在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其主要内容和要求贯穿到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全过程。这样就能构建和谐繁荣的企业文化,进而推动企业的和谐与繁荣发展。

(三)要发展壮大企业的文化事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既要有灵魂,也要有载体,同时还必须有文化产品。要发展企业的文化事业,创造更多符合企业发展、倡导和谐精神的文化产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员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

(四)在培育企业经营、生产的文化理念上下功夫。打造企业的文化品牌,提升企业的外在形象,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营销,一定要有文化理念,做到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在生产发展中有新思路,在对外营销上有新手段,在破解难题上有新举措,在产品创新上有新理念。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从短缺经济过渡到剩余经济,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人们的消费越来越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过去只讲究产品的经久耐用,现在则追求环保、美观、时尚和个性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展市场空间。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篇5

第一条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延续和修订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桂政发〔〕5号)(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规定》),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航运和物流业的发展,切实将支持政策落实到位,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补助资金的发放遵循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实行企业自愿申报、管理部门审核、政府审定的办法。补助资金涉及自治区的部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

第三条 本细则中的广西北部湾港包括北海、防城港、钦州三个港域。港口所在地政府是指北海、防城港、钦州三市人民政府。

第四条 本细则中的外贸航线是指广西北部湾港至其他国家港口航线,以及至香港、澳门、台湾航线和外贸内支线。

开行航次指一个完整进出港航次,即一个航班。

航线开行率指航运企业一年的开行航次总数,本细则以45航次/年为航线开行率的计量标准。

“穿梭巴士”业务是指广西北部湾港各港域之间集装箱转泊运输。

“五定”班列是指海铁联运集装箱专列。

第五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四条所称各类大型物流企业,其界定标准参照国家工信部、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300号)。

第二章 申报条件和补助标准

第六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关于外贸集装箱直航航线补助的对象,是指既有的、已稳定运行一年(含)以上、航线开行率达到45航次/年(含)以上的外贸集装箱班轮直航航线的航运企业。按以下原则确定补助标准:

(一)使用600TEU以下船型的航线,每年给予80万元的补助;

(二)使用600TEU(含)—1000TEU船型的航线,每年给予100万元的补助;

(三)使用1000TEU(含)以上船型的,每年给予120万元的补助;

(四)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港口所在市财政各安排50%。

第七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关于新开辟外贸班轮航线补助的对象,是指1月1日以后新增开行外贸集装箱周班直航航线,稳定运行半年(含)以上且航线开行率不低于80%的航运企业。按以下原则确定补助标准:

(一)使用3000TEU以上船型(含)的,第一年航次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400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7.5万元。第二年航次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320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6万元。第三年航次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256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4.5万元。

(二)使用1000TEU(含)—3000TEU船型的,第一年航次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300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6万元。第二年航次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240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4.5万元。第三年航次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192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3万元。

(三)使用1000TEU以下船型的,第一年航次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200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4万元。第二年航次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160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3万元。第三年达45次(含)以上的,补助128万元;不足45次的,每航次补助2.5万元。

(四)新增航线连续补助不超过3年,且不得与本细则第六条叠加。新增航线补助满3年的,按第六条标准继续补助。

(五)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港口所在市财政各安排50%。

第八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三条第(三)款关于开展海铁联运集装箱业务的补助对象,是指承揽自治区以外海铁联运集装箱经广西北部湾港进出口的的货代公司(铁路货票的托运人)。按以下标准给予补助:

(一)当年完成集装箱运输量比上年实际增长的部分,按200元/箱给予补助(空箱不补贴);

(二)当年完成的集装箱运输量中的存量部分,按50元/箱给予补助(空箱不补贴);

(三)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港口所在市财政各安排50%。

第九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三条第(三)款关于新开通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五定”班列补助的对象,是指201月1日以后新开通的集装箱“五定”班列,稳定运行半年且正常运营1年(含)以上、每周开行达到单向2次(含)以上的运营商,一次性给予800万元补助(需扣除已获得的自治区财政同类补助。自治区财政同类补助不足800万元的补足800万元;超过800万元的不再给予补助)。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安排。

第十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三条第(四)款的补助对象,是指自治区内适箱外贸货物通过广西北部湾港进出的生产贸易企业。该企业当年适箱外贸货物通过广西北部湾港进出的集装箱量(重箱)新增100TEU(含)以上的,新增部分按100元/标箱给予补助,每家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500万元。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港口所在市财政各安排50%。

第十一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三条第(六)款的补助对象,是指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注册的主要从事海运业务的航运企业。运力规模指企业自有运力。其中,运力规模首次达到10万载重吨,包括:

(一)2014年1月1日前已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注册,运力规模不足10万载重吨,在2014年1月1日以后运力规模增加至10万载重吨,且维持该运力规模达1年(含)以上;

(二)2014年1月1日以后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注册,注册时运力规模不足10万载重吨,在政策执行期间增长至10万载重吨的,并维持该运力规模达1年(含)以上;

(三)2014年1月1日以后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注册,注册时运力规模已达10万载重吨的,并维持该运力规模达1年(含)以上。

对自有并经营的运力规模首次达到10万载重吨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5万载重吨再补助100万元。对同一企业补助总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安排。

第十二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辆减半收取车辆通行费实施办法》(桂交财务发〔〕57号)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补助的对象,是指具有国际道路运输资质且已开行广西至东盟国家的客货运输线路的运输企业、经交通运输部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认定的甩挂运输项目试点企业。

(一)具有国际道路运输资质且已开行广西至东盟国家的客货运输线路的运输企业按以下标准进行补助:

1、客车按0.8元/车公里补助,货车按0.5元/车公里补助。

2、补助额=该线路往返1次里程×往返次数×补助标准。车辆往返次数以出境次数为准。

3、已经开通的线路从2014年起补助,以后新增开通的线路从开通当年起补助,每条线路连续补助不超过3年。

(二)经交通运输部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认定的甩挂运输项目试点企业按以下标准进行补助:

1、甩挂运输车辆按在北部湾经济区内实际行驶的线路和里程,按0.5元/车公里补助。

2、从2016年起补助,每个企业甩挂运输车辆连续补助不超过3年。

(三)国际直达运输车辆和甩挂运输车辆重复的,只能申领其中一项补助。

(四)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客货运班线始发地政府、甩挂运输企业所在地政府各安排50%。

第十四条 《若干政策规定》第十四条第(六)款补助的对象,指2014年1月1日以后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注册设立的,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认定的大型专业运输企业、大型仓储企业。对该企业发生的运输、仓储专用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投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20%的补助,同一企业累计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所在市财政分别承担50%。

第三章 申报材料

第十五条 申请补助资金提交的材料中,均须由申请补助资金企业加盖公章证实与原件一致的复印件(一式三份),并交验原件。

(一)外贸集装箱航线经营补助申请需提交的材料:

1、《集装箱业务补助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

3、外贸航线批复;

4、航运企业(或其授权的代理公司)航次海事签证证明;

5、码头公司对航运企业航次及箱量证明,外轮理货公司在码头公司的证明中签字盖章确认装卸量;

6、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开航航次专项审核报告,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证书。

(二)海铁联运集装箱业务补助申请需提交的材料:

1、《集装箱业务补助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

3、铁路运输货票;

4、码头公司对货代公司完成海铁联运集装箱量的情况证明;

5、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海铁联运集装箱量审核报告,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证书。

(三)海铁联运集装箱“五定”班列补助申请需提交的材料:

1、《集装箱业务补助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

3、班列开行相关运行文件。

(四)生产贸易企业适箱外贸货物进出口补助申请需提交的材料:

1、《集装箱业务补助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

3、生产贸易企业报关单;

4、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外贸集装箱比增情况专项审核报告,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证书。

(五)航运公司自有经营运力规模补助申请需提交的材料:

1、《航运企业运力规模补助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

3、由注册所在地航务管理部门出具的船舶营业运输证核查登记表。

(六)国际道路运输、甩挂运输车辆补助申请需提交的材料:

1、《国际道路运输车辆补贴登记表》和《国际道路运输车辆补贴申请表》,或《甩挂运输车辆补贴登记表》和《甩挂运输车辆补贴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

3、相关证明材料。

(七)大型专业运输企业、大型仓储企业的运输、仓储专用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补助申请需提交材料:

1、《大型专业运输企业、大型仓储企业的运输、仓储专用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补助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明;

3、企业完税证明;

4、银行贷款合同、年度银行对账单、年度对应贷款合同的利息支付清单;

5、设备采购合同、发票及付款凭证。

第十六条 申请补助的企业必须守法经营,按要求填报资金申请表及提供要求的其他材料,各类申请表从广西北部湾网下载。申请企业及为其提供证明的单位要对其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严禁弄虚作假套取补助资金。对发现申请企业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追缴补助资金,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四章 补助资金申请、审核、发放程序

第十七条 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财政厅是港口物流发展补助审核、发放和监督使用的主管部门。港口所在地市北部湾办公室会同当地市财政局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提出审核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提交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核定。自治区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厅下达到市县财政部门,再由市县财政部门拨付到相关企业。市补助资金,由市财政局按相关规定自行拨付。

(一)本细则第六、七、八、九、十条涉及的集装箱业务补助申请、审核、发放程序。

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年1月底前向当地市北部湾办公室递交上年度补助资金申请,并按要求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当地北部湾办公室在30日内组织港口所在地市财政局、港口航运管理部门对申报材料审核,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提交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核定,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在30日内完成核定,由自治区财政厅在30日内下达自治区本级补助资金。

(二)本细则第十一条涉及的运力规模业务补助申请、审核、发放程序。

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年1月底前向当地市北部湾办公室递交上年度补助资金申请,并按要求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当地市北部湾办公室在30日内组织港口航运管理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提交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核定,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在30日内完成核定,由自治区财政厅在30日内下达自治区本级补助资金。

(三)本细则第十三条涉及的国际道路运输车辆和甩挂运输车辆补助申请、审核、发放程序。

符合条件的企业由运输企业每年1月底向运输车辆出入境口岸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运输企业填写《国际道路运输车辆补贴登记表》和《国际道路运输车辆补贴申请表》,或《甩挂运输车辆补贴登记表》和《甩挂运输车辆补贴申请表》,交口岸地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核后上报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核定,经核定后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于2月底前将补助计划报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核定,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在30日内完成核定,由自治区财政厅在30日内下达自治区本级补助资金。

(四)本细则第十四条涉及的大型专业运输企业、大型仓储企业运输、仓储专用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补助申请、审核、发放程序。

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年1月底前向当地市北部湾办公室提交申请,并按要求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当地市北部湾办公室30日内组织当地的财政局、交通运输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提交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核定,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在30日内完成核定,由自治区财政厅在30日内下达自治区本级补助资金。

(五)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自治区财政厅对补助资金进行必要性的监督检查,项目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自觉接受有关监督单位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细则的补助年限为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执行期限内,本细则可依据执行情况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情况,及时进行修订。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篇6

北部湾位于我国南海的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的大海湾。东临我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我国广西自治区,西临越南,南与南海相连。为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西就一直在探索和谋划把广西北部湾地区建设成中国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该区域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迅猛。

广西是中国经济发展富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广西北部湾沿海就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为亚欧交流与合作作出了贡献。

北部湾经济区是指由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钦州、防城港市及南宁市所辖的行政区域为主组成的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大西南地区的开放,该经济区成为大西南进出口最好的门户,在大西南经济地域系统中处于桥头堡的地位。随着广西与西南腹地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大西南可以通过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同我国沿海各省、东南亚、世界进行沟通,从而对资源丰富的大西南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有利于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振兴民族经济,巩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稳定;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进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形成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沿边经济布局,使东中西部发展更加协调,联系更加紧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中国与东盟面向繁荣与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

北部湾拥有独到的地理优势,交通方便,水面运输运费相对便宜,并且便捷。由于接近西南地区,各种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并且储存量丰富,所以吸引了大量国内以及海外的投资者,有效地促进了沿岸的经济发展。并且北部湾的风景秀丽,由于地理位置又具有自身的风景特色优势,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促进了当地及边沿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桂林是一个旅游城市,距离北部湾不远,这又为旅游业带来了商机。许多旅游公司推出北部湾-桂林的旅游路线。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还增加了桂林市的收入。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各种商业公司的创建,无疑为广西人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所需求的大量劳动力都将从就近的省份广西招聘。对于许多就业难的大学生来说,去北部湾打拼发展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国家对北部湾开发的大力支持,又无形间对北部湾的发展前途做出了肯定。全国各地的人才都会有意识的聚集在那,这又对西部的开发有很大的帮助,也对广西的文化知识体系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篇7

一、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流动引发的人事档案问题

1. 扣留档案使“弃档族”人数大量增加。

有些北部湾经济区企事业单位为了发展, 在引进人才困难的情况下, 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防止这些人才外流, 以扣留人事档案作为杀手锏来留住人才, 但弃档外流的人才仍是络绎不绝。日前到底有多少人因跳槽或自动离职而弃档和被扣档, 虽然还没有官方的具体统计数据, 但此类现象已司空见惯。

2. 人才资源共享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目前正在建立区域人才基础数据库, 共建统一开放的区域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有效整合区域内人才信息资源, 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一方引进、多地使用的智力资源引进协作机制, 是以项目合作为主要载体, 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跨区从事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合作、技术入股等服务, 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和引智成果共享。此外, 还将整合教育培训和研究资源, 建立人才培训与研究合作机制, 开展合作培训, 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课题合作、学术交流、举办论坛、互访培训等形式, 广泛开展研究合作, 推动理论创新, 实现人才科研成果共享, 发挥规模效应。推进区域内人才职业资格的互认或衔接, 以后区域内各城市间不用经过审核确认程序, 直接对其资格予以认定。例如, 一名原在南宁工作的人前往北海找工作, 他的人事档案还留在南宁原单位, 那么, 北海的接收单位只要通过查询区域人才基础数据库, 就可以得到这名应聘者的档案资料, 而且他的从业资格也不用再重新审核。也就是说, 人们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内找工作, 不用再带着自己的档案四处跑了。人才资源共享带来的问题表现在:如何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人才在不同服务部门所形成的档案或档案信息的集中管理问题, 以实现档案信息对人才个人历史与现实情形的全面反映。

3. 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现象。

人才流动绿色通道, 指的是不携带个人人事档案的人才流动现象。具体来说, 人才流入北部湾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在未接受人才以往人事档案的前提下, 重新为人才建立人事档案, 以解决人事管理对人事档案需求问题的一种人才流动现象。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存在, 不仅导致已有人事档案现实功效丧失或弱化, 甚至会给现实中人事管理带来不确定性甚至隐患。

4. 人才流动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人才流动不可避免地引起人力资本的流失, 从而引发劳动争议。在北部湾经济区调查的企业中, 有20.8%的企业有过因人才流动而引发争议的事件, 争议的主要内容依次是:泄漏公司的商业秘密、违约金的赔偿、侵犯公司的知识产权、培训费用的分担等问题。应该说, 积淀于人才大脑中的商业秘密、核心技术, 有的是利用企业资源所获得的, 本应属于企业财产, 人才因流动把属于企业所有的东西也带走是很不合理的, 更有甚者将这些秘密带给了企业的竞争对手, 给企业造成致命打击。而目前解决此类争议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双方协商或上级主管部门人事争议调解机构调解, 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人才流动过程中, 用人方与人才方如何维护各自的权益, 是人才管理的难题。在违约金赔偿、培训费用分担方面, 目前大多企业都有较成熟的操作经验, 诸如在劳动合同中明确人才的服务年限及违约赔偿的有关事项, 做到有理有据, 减少劳动争议发生。但在泄漏公司商业秘密和侵犯公司知识产权方面, 仍未起到约束作用。人才有序流动与人才安全是我们所追求的, 但人才的流动会带走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和客户资源, 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 如何保证北部湾经济区人才的安全流动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流动引发的人事档案问题对策

1. 确立全新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

建立在传统人事管理基础上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表现出明显的部门色彩, 即人事档案管理的任务在于服务于本企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实践。在人才部门所有时代, 这种管理理念无疑是合理的。但在人才流动时刻成为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 这种服务理念显然是有问题的。其问题在于在这种服务理念支配下, 现实中的人事档案管理必然成为限制人才流动的措施之一, 即通过人事档案这种“死的物”来限制“活的人”。而面临人才绿色通道的冲击, 这种限制措施则成为一种无效的措施。一旦人才流出原服务企业单位, 再继续保管其人事档案, 其现实价值便大大丧失。鉴于此, 有必要从市场经济社会人才流动这一现实出发, 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理念, 即人事档案管理不仅是服务于人事管理, 更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促进人才有序良性竞争。

对整个社会而言, 一定时期人才资源的总量是固定的, 关键是如何实现优化配置。合理的人才流动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但是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各企业单位为了人才争夺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个别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 急需国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以此对个人价值选择作正确引导, 对单位的无序竞争进行规范, 甚至对一些弱势单位要有适当的保护政策。否则, 对某些北部湾经济区企事业单位只是起到锦上添花作用的人才引进, 对偏远弱小单位而言却会是釜底抽薪, 一个学科甚至会遭遇颠覆之灾。同时, 针对用人单位对人员约束力的逐步弱化, 而少部分人诚信道德缺失等情况, 北部湾经济区在进一步推进聘任制改革的同时, 要健全和完善民事仲裁机制, 推进民事合同争议处理的法制化进程。要加强和规范合同管理, 单位和个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 通过合同确定彼此的关系及双方权力、义务。所签合同中, 除包括工资、住房、福利、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外, 还应该就双方关心的有关问题签订明确意见。这样, 既保护了个人的权益, 也可维护单位的利益, 减少一些投机钻营人员钻人才引进中一些特殊政策的空子。

3. 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鉴于人事档案信息与人事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面对日益频繁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流动对所有用人单位在传统档案管理制度下所开展的人事管理工作均可能遭遇的档案信息缺失问题, 应改革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赋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以对外提供相应的人事档案信息的职责, 即应规定所有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继续保管现行人事档案的同时, 应以某种方式向已流出人员目前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档案信息服务, 以满足其人事管理实践对档案信息的需要。如此, 既满足了现行人事管理实践对档案信息的需要, 同时也可为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人才发展提供相应档案信息保障。

4. 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完善人才流动法规, 坚持人才流动法制化道路。特别像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流失, 极易造成技术泄密及技术权益纠纷, 并使企业由此丧失原有的技术优势, 因此要尽快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立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从企业角度来讲, 要加强内部约束, 包括企业章程、合同约束、机构约束、在激励中体现约束等方式, 来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 维护企业的权益。从国家的角度, 应加大人才安全流动的保护力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既要保证企业和人才的权益, 又要约束双方的行为, 防止出现泄漏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等现象。此外, 建立起人才管理信息系统, 跟踪人才流动, 依此来规范人才的职业道德。

5. 诚信守诺, 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对个人而言, 为解决待遇问题, 或寻求更好发展平台, 选择流动是其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作为一种资本, 像其他资本要素一样, 具有趋利性, 会不断寻求增值的机会, 哪里有利益存在, 人才就向哪里流动。但应克服短期功利心理, 不仅要站在个人角度, 也要考虑到企业单位的利益, 慎重考虑, 权衡利弊。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企业单位的长期培养, 不能把流动看做获取个人利益的砝码和跳板。金钱诚可贵, 事业亦重要, 品格价更高。个人价值、学校利益、社会贡献应协调发展, 这对三者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北部湾经济区的高素质人才, 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好的硬件设施, 需要人文环境和氛围, 即使天才, 单枪匹马或是孤军作战也无法获得大的成就, 德才兼备的人才方能获得他人的尊敬和赏识。即使选择了流动, 离开原单位也应信守诺言, 善始善终, 要妥善地配合和处理好离岗手续问题, 如果是个人违约应主动承担相应责任, 有困难和问题尽可能协商解决。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实现发展新跨越, 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必须抓住人才这一关键。本文分析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流动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人才流动,人事档案管理,北部湾经济区

参考文献

[1]熊洁.高校人事代理制度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对策[J].云南档案, 2009 (3) .

[2]韦云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问题探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9) .

[3]徐茜.基于环境匹配的人才流动研究[J].中国人口, 2010 (1) .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 篇8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信息类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85-02

一、前言

2008年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1]。这一功能定位以面向东盟合作于服务“三南”为支点,以构建国际大通道和“三基地一中心”为核心内容,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作为目标,凸显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优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规划中明确要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流服务中心”。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将大大地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的进程,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要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关键和“瓶颈”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根据发展规划,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人才总量达31300人,到2015年达45000人。其中软件及计算机产业需求以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为主,尤其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多样化、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广西北部湾经济的实施和发展,对广西高校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更多地集中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和专门人才的多样性、复合性、应用性和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积极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厚基础、精专业、宽口径、重国际、强实践、富创新、会创业”信息人才的需求,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2+2”平台——模块化相结合培养方案:大类招生两年基础课程学习专业模块分流。通过在信息技术大类培养的专业之间设置互通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并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灵活的、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行业选修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出口多样化、应用型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公共基础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模块课程特别是行业模块课程的精心设置,培养学生除精通某个专业知识外,还具备对物流、港口、国际商贸、海洋、加工制造、旅游、农业等一些其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成为具有复合型知识构成的人才。

(二)教学体系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立综合教学模块,将专业选修、实践创新和创业等相关学分有机融合在一起,创新和创业学分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活动,或者课余制作科技产品(产品需经过学院组织专家组评审、答辩)、发表论文等各种方式获得。在综合模块中,还设立了创业管理学、商务沟通与交流;投资风险、团队训练、经济贸易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这有助于培养对外开放合作需要的外向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综合模块的设立,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活动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参加电子学会和计算机学会以及暑假科技创新培训班,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科竞赛水平在不断提高。2009年,我院获得了全国电子竞赛一等奖,实现了2000年以来该奖项零的突破;2010年首次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并获得三等奖;2011年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績。这些成绩说明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综合学分模块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改革

加大学科成绩中平时成绩的比例(由过去的30%增加到40%以上,具体由任课教师决定),改变以往专业理论课基本由任课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突出实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讨论、课堂现场教学等环节。

教学结果证明,讨论方式营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轻松交流思想的空间,克服了师生单向交流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它提供了互帮互学的机会,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前提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和互助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专业课程增加现场教学,可安排一周的时间到教学实习基地、对口企事业单位、公司,特别是东盟国际博览会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接触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接触社会,接触人群,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吃苦耐劳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从单一学科型向应用研究型转变。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要求信息技术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利用的能力,还应具备物流、港口、国际商贸、海洋、加工制造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这些领域的能力。为此,我们将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六大产业建设发展对信息技术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具体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的,打破传统的按专业设置课程框架,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设置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结构,使教学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和适应信息技术多元化的教育发展趋势。通过设置交叉学科、应用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与各相关专业教育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学生外语、物流、港口、国际商贸、能源工业、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面向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人才竞争中更具优势。

(四)产学研结合,拓宽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

充分利用广西大学已与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北部湾区域城市签订的“校市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以北部湾相关企业为重要支撑平台、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不断拓宽与企业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锻炼实习,不断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增强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使学生主动和更好地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服务。

传统的学生实习方式是在第八学期进行的,由学院统一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实习,不少学生在了解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综合技术人才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欠强,但为临近毕业而不能在校加强培训而深感遗憾。为此,我们在第二学期增加课程见习这一实践性环节,通过组织到企事业单位参观,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对创新、创业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两年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的大类分流中,能较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今后发展特点的专业和培养模式。

此外,我们改变以往由学院统一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的实习方式,采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学院安排为辅的新实习模式。同时,尽可能使毕业设计选题与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紧密联系,让同学们的毕业设计主要在实习单位或科研活动中完成。

三、结论

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信息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对我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初见成效,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将以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努力实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信息技术学科群为依托,探索和推进交叉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广西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培养具有地方性、综合性、现代性、多样性特点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推荐阅读:

北部湾的意思, 北部湾的解释10-03

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情况07-12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做销售沟通技巧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