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军人心理压力对军事作业绩效和军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各国军事心理学研究最活跃的焦点方向之一。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很多特定的压力源。心理压力过大将严重影响到军人的身心健康,降低部队战斗力。国内外对不同军兵种、不同军事环境和不同军事行动中的压力源如何影响军人身心健康和军事作业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篇1:

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评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期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评析

一、压力的涵义及其研究

压力(stress)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定义。国外对压力的定义很多,其中有两类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类是把压力定义为一种持续的躯体反应,比如塞里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另一类是认为压力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拉扎罗斯和弗克曼认为压力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作用。

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侧面来界定压力:一是从引起压力的外在刺激和个体内在感受出发进行定义,比如,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环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1]二是从个体身心承受能力角度出发进行定义,比如,有学者认为,压力是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如果承受力能满足这种要求并欣赏其中的刺激,那么压力就受人欢迎、有益而无害。反之,如果承受力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压力就不受欢迎、是有害而无益的。[2]

压力是倍受研究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外关于压力的研究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研究者主要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机体对压力的反应。50-6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取向的不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临床取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该阶段主要是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出发,说明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或身体疾病对个体身心的影响;第二个阶段为发展取向(自80年代开始),此阶段对压力的研究突破了生理心理模式,转向发展心理模式,着重研究个体内部的各种认知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我国关于压力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研究社会转型给不同职业人员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其中,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则是90年代末期出现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研究者主要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压力源、压力感、压力应对和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者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本文将就此进行简要的回顾与分析。

1.研究内容

(1)压力源和压力感的研究压力源、压力感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早期研究的重点。压力源也称压力事件,是指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压力感是由压力源引起的主观感受。压力源与压力感密切相关,二者一般可视作同一研究的两个侧面。

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压力源、压力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郭晋武、佘双好对大学生压力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发生频度较高的生活事件大多为心理压力强度较低的事件,而引起中、重度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大都与他们个人的生活、父母及家庭、学习进步等方面有关。[3]樊富珉、李伟采用自编压力调查表对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压力源调查表明: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大小依次排序为: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4]李虹、梅锦荣的研究显示,15种主要校园压力源被识别出来,依次为: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成长、外表、自信)、健康、竞争。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5]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全国13所大学共2007名大学生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主要来源依次为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6]杨心德、蔡李平、张莉的调查发现,使大学生体验到压力的压力源主要有社会、家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身体等八个方面。[7]

我国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普遍包括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等。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2)压力应对的研究应对(Coping)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作为缓解压力的重要机制,自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一直备受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应对源和应对策略等方面。

压力应对源是个体降低压力感或提高应对行为的条件或内在素质,其主要包括内在压力应对源(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感等)和外在压力应对源(社会支持等)。国内学者对压力应对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在压力应对源上,如李虹提出了新的压力应对源—— “生命愿景”。[8]

应对策略是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国内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以积极应对为主。韦有华、汤盛钦研究发现,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包括,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和听之任之。[9]樊富珉、李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采用“自己解决”的策略。[10]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的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健康。[11]张林、车文博、黎兵以心理调节机制(调整心态、调节情绪、调整认知、总结经验)、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推诿、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和外部疏导机制(转移、宣泄、倾诉求助)为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总体上以心理调节机制为主,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导机制使用较少。[12]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在压力面前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但主要倾向于“自己解决”,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在以上的各项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还报告了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的分布特点,并进行了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城乡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等的显著性比较。

(3)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以社会支持、人格与压力的相关研究最普遍。淘沙、李伟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与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不论压力高或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显著较少;高压力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对最多。[13]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的研究表明,人格对压力不仅具有短期效应,而且对两年后个体的压力仍有持续影响。[14]此外,研究者还对应对方式、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等因素与心理压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2.研究方法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已有研究中可以发现,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探索,一类是实证研究。其中理论探索中多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实证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从研究工具来看,多数研究者是通过自编的大学生压力问卷对大学生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对所用问卷的编制过程专门予以发表的主要有以下几项研究。肖计划、许秀峰在参考部分国外问卷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国汉语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人处事的行为习惯,编制了“应对方式问卷”[15]。解亚宁结合我国文化的特点,将国外的应对方式量表简化和修改,编制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16]李虹、梅锦荣在对国外压力问卷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中国大学生压力量表。[17]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应对、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1.研究中使用的量表众多,标准不一

一个好的量表是准确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调查研究成功的关键。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大学生压力量表。从上文可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也发展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的量表,但这些量表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还是使用自行编制的量表。尽管这些量表都经过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也适合某种特定的研究,但问题是,这种状况带来两种不利局面:一是研究量表数量众多;二是由于编制量表的理论基础不同,标准不一致,同类研究之间无法进行比较,难以进行成果推广。

2.研究的重复性大

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重复性很大。这里的重复性指的是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农、林、医、师、军校学生与普通学生;重点高校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男生与女生)分别进行的同类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来源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研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结果却比较一致。由于大学生是特定的群体,具有年龄相仿,所处环境基本相似的特点,其压力来源和表现必定有很大的相似性。大量的重复性研究不仅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展望

回顾过去的压力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压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中介变量和压力应对等领域,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在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1.在研究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应用性

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基本上都属于基础性的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对如何降低或消除大学生心理压力并没有提出有效策略,以致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应用性,应从实践研究领域探讨大学生压力应对的方式和效果,切实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操作问题,[18]加强研究结果对实践的指导。

2.在研究内容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源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目的在于疏解其压力。达到这一目的无非有两条途径,一是控制或消除压力源;二是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十几年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多数压力源是不可控的,也是无法被消除的,而大学生抵抗压力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重点。由以压力源研究为主转为以应对源研究为主,由重视外在压力的研究转为重视内在心理应对能力的研究,这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3.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

今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仍然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以实证研究为主。在实证研究中,其主要的研究工具是问卷,研究者将会在现有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统一的问卷并使其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2.

[2]李虹. 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3]郭晋武,佘双好. 大学生生活压力感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1996(2):123-124.

[4][10]樊富珉,李伟.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 青年研究,2000(6):40-45.

[5][17]李虹,梅锦荣. 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 心理科学,2002(4):398-401,27-32.

[6]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 应用心理学,2003(3):3-9.

[7]杨心德,蔡李平,张莉. 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5(6):1403-1405.

[8]李虹. 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8.

[9]韦有华,汤盛钦. 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 心理学报,1997(1):67-74.

[11]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1.

[12]张林,车文博,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5(1):36-41.

[13]李伟,淘沙.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8-110.

[14]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 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05(1):92-99.

[15]肖计划,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 心理卫生杂志,1996(4):164-168.

[16]解亚宁.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2):114-115 .

[18]郑红.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6(4):110-112.

[责任编辑:庞达]

作者:陈秀敏

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篇2:

中国军人心理压力研究及展望

摘要:军人心理压力对军事作业绩效和军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各国军事心理学研究最活跃的焦点方向之一。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很多特定的压力源。心理压力过大将严重影响到军人的身心健康,降低部队战斗力。国内外对不同军兵种、不同军事环境和不同军事行动中的压力源如何影响军人身心健康和军事作业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对我国不同军人群体进行心理压力源、心理压力、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心理压力的产生与个体认知评价有关,其始基是压力源。军人的压力通常来自军事环境和军事行动两个方面。且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军人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对于军人心理压力的调适,应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而对于军人个体来说,提升个人能力、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准确地自我定位、自我调节等方法能够提高抗压力的能力。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统一的调查标准、创新研究方法和完善其内容。

关键词:军人;心理压力

紧张的军营生活、严格的纪律、艰苦的训练及社会的影响等因素,都会使军人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部分军人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异常,从而影响任务的完成、降低部队战斗力。有文献[1]报道,约60%军人感受到了明显的职业压力,约52%军人感受到职业压力可导致精神痛苦,约42%军人可由职业压力导致精神疾病。美军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在和平时期,与普通人群相比军人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军人中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人占26%,认为是过多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情绪障碍的占15%,而其中患了严重心理疾患高达8%。[2]对于我军军人来说,他们面临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形势下部队要“打得赢”,以及要实施严格的管理、严格训练,还要随时应对急难险重任务、演习和特殊的人际关系等。特别是在战争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随时要做好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的形势下,军队人员的压力之大则显而易见。

沃尔特·坎农[3]最早将压力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1956年,塞利等[4]通过科学方法验证压力,近年来,研究者认为压力是由各种刺激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个体的认知归因、情感特性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引起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变化。军人在平时和战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5-7],容易引起生理、心理、行为的消极反应,表现出抑郁、敌对、强迫、偏执、焦虑等[8],或者对多功能脑区和神经递质产生影响[9]以及免疫功能抑制[10],是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和潜在战斗力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军事心理学工作者,采用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针对我国不同军人群体进行心理压力源、心理压力和心理干预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就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我国军人心理压力源

心理压力的产生虽然与个体认知评价有关,但其始基是压力源。军人的压力源是指引起军人身心失衡的所有刺激因素,通常包括军事环境和军事行动两个方面[11]。军事环境中的压力源包括:特殊环境的压力源(如高海拔、严寒和酷暑等自然环境,噪声、有毒物质等人工环境[12])、军事训练环境的压力源、军事日常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源。军事行动中的压力源,指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压力源。我国军队的性质决定了军人成为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的主力,产生的压力反应直接影响作业效能,其主要的压力源是:生命安全受威胁、高强度的封闭训练、疲劳、睡眠剥夺等[12]。

2我国军人的心理压力水平

心理压力是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外部环境对自身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是一个由主观压力感受、客观压力源、压力反应组成的综合性概念[10-11]。通常采用心理健康状况来评价军人心理压力水平。中国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这是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13-14]。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域的军人心理健康也有很大不同。冯正直、戴琴[15]为深入探讨我国军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样本量为56164人的77篇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地域、人员类别以及应激水平等因素对军人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中国军人整体情况差[16-17]。研究说明我军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不同,由关注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转向社会环境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不同军兵种而言,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就我军的总体情况来说,陆军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海军和空军,这是多个研究者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18-19]。甘丽英[20]对我军抑郁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军种抑郁的发生率从高至低分别为,陆军、海军、空军、武警。这一结论与多个研究者的结论一致。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兵种差异上研究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调查的样本所处的环境不同、采取的测量方式不同。女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男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这是很多研究者对我军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21]。這是我军心理健康的性别特点。甘丽英[20]对我军抑郁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男性军人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军人。不管是单一心理问题还是整体抽样情况都应证了王焕林等[19]研究者通过对军人个性特征的调查得出女性情绪稳定度较男性好的观点。随着对压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针对军人群体编制了具有军人特色的职业压力量表,张梁,张理义等[22]人采用中国军人职业压力量表随机整群抽取军人2163例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在职业压力总分和各因子分上,武警军人都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陆军军人。邢亚楠,杨冠华等[23]人采用中国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对驻京某部233人进行测评,结果显示该部士兵职业压力测评结果与中国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士兵常模[22]比较,该部士兵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中国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士兵常模。以上研究表明中国军人职业压力有明显的地域和军兵种的差异。

3 我国军人心理压力的调适方法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 System),是个人在自己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直接的促进作用,能够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疾患。因而了解军人的社会支持情况并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有效降低军人心理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有效措施。

对于军人个体来说:(1)提升个人能力。这是舒缓压力、维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2)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应激反应水平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良好的应对方式能改变个体的主观认识有利于提高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改善情绪。(3)准确地自我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而壮大内心的力量。(4)自我调节。例如:转移注意力,培养业余爱好,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方式,积极地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保持乐观的心态。

4 小结与展望

军人心理压力的研究需统一标准。需进一步明确军人心理压力的判定标准。目前,压力的定义并不统一。压力模型的不同,导致其倾向性明显。心理压力的判定标准尚不统一,对军人心理压力各个发展阶段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难以进行正确的干预。今后的研究应明确各个阶段的判定标准,以便提供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应在借鉴以往各量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探讨心理压力相关因素在我国军人中的影响,并进一步挖掘影响我国军人心理压力的深层因素。

对于军人心理压力的研究方法及内容需完善创新。目前军人心理压力研究基本上更多倾向于刺激-反应理论模型。研究者们在环境因素,以及刺激反应表现方面都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中介变量(如认知、人格、社会支持等)以及个体对压力的评价作用及其过程的研究结果较少。这也是进一步对军人心理压力研究的方向之一。探索军人心理压力的纵向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军人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过去的研究大多是横断面研究,而军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量、学历及外部环境等等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这样研究结果难免存在不足。采用纵向研究方法,可以对影响军人心理压力的各因素进行长期跟踪。心理压力目前的研究倾向负性状态的研究,然而更多心理学者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这种观点出发,更多的去研究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能够与其心智相协调,寻求适当压力来提高工作效率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春霞,过伟,郭健等.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官兵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4(9):1090-1092.

[2]姚高峰,张理义.军人职业压力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D].江苏:中江苏大学,2008:4.

[3]Cannon W B.Thebusinesss man and hishealth[J].Th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32:98

[4] Selye H,Ogilvie H S.The stress of life[M].New York: McGraw-Hill,1956:25.

[5]佟洋,王家同,杨业兵等.士兵认知评价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29(14):1340.

[6]杨国愉,冯正直,任辉等.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及相关因素[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2(2):25.

[7]肖蓉,张小远.外军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17(11) :788.

[8]杨叶芃,王晓慧.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7, 25(6) :445.

[9] Mora F. Stress,neurotransmitters,corticosterone and body-brain integration[J].Brain Research,2012, 1476:71.

[10]謝川,周奇志,谢昊麟等.心理应激与免疫[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0,32(1) :33.

[11]刘耘,冯正直,甘丽英.军人心理压力源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31(2):92-95.

[12]王登高,冯正直.军事心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5.

[13] Anda RF. The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 (58): 145-173.

[14] Phillip L. Rice. Stress and Health[M]. Wadsworth: Wadsworth Publishing,1998:4-11.

[15]庄江能.新时期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调适[J].西南军医,2007,17(2):91-92.

[16]陈元旺,李秀珍.新兵11387例心理健康水平测评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3,56(6):624-625.

[17]冯正直,戴琴.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08,40(3):358-367.

[18]王雅西,彭顺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人民军医,2008,51(8):492-493.

[19]王焕林,孙剑.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40.

[20]甘丽英.中国军人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21]冯正直,苗丹民.中国军人心理健康标准指标研讨会[C].中国威海,2014-7-29.

[22]张梁,张理义,许鹏等.军人职业压力与躯体化相关性研究[J].人民军医,2013,56( 8) :864-866

[23]邢亚楠,杨冠华,吴蓓等.驻京某部士兵职业压力状况调查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8,61( 5) :388-389

作者:马瑞 张志群

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篇3:

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心理压力研究

摘要:如何有效的培养、调节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成为心理学家、教育家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教会学生调节心理压力,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及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调节建议。希望本课题能唤起中学化学教师对化学学习中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视,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改善中学化学教学现状,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心理压力;高中化学;差异;调查

1化学学习中心理压力的起因

心理的压力大部分是由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如未完成的作业、即将来临的考试、必须面对的冲突,等等。这些压力的来源,我们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这些心理压力的大小,虽然有一些客观标准来衡量,但归根到底,它们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与一个人的人格大有关系。那些对自己要求过多、过严的人,就容易把小事放大,小压力也就成了大压力。

一般说来,构成化学学习心理压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坏的事件。但是,好的事件,一样可以变成巨大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某生在一次化学考试中得了第一。对某些人来说,这是很自豪的事,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心理压力的增加可能与化学成绩的提高不成比例。他们很可能较快地就被心理压力压得寝食难安了。

人际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相互竞争,希望自己比别人表现优异;控制他人而不要被他人所控制;力图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他人的标准;想取悦别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等等。所有这些,在程度很轻的时候都很正常。但是,在程度较重,以至于讓自己或者别人感觉到不快的时候,就要考虑做出一些改变了。

即使没有外在事件造成的压力,由内心冲突造成的压力一样令人难受。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某一些价值观是和另一些价值观相互对立的。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成了这些价值观斗争的战场。在某种情形下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

面对压力,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一些措施来解决它。如我们可以加班来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改善交流来缓解人际间的冲突。在压力大到我们的智力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有一些悲壮的味道。这种处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专业名词,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等。

2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心理压力的调节方法

高中阶段学生多为16—17岁,属于青春期,正处在一个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初中阶段的继续,因而具有许多与初中生相似的特点。但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显得相对成熟、老练些,在表现程度及关注的焦点上也有所差别;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未来有无限美好的憧憬,他们的想象丰富但又常脱离实际,他们都期望拥有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这种理想在一定的时期内,确实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具有指明方向、产生动力的作用。但现实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由于其期望值过高,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存在距离,或急于求成,于是常因此而产生心理挫折,使自己处于矛盾痛苦之中,并在化学学习中产生不良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出现悲观消极的现象。因此针对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决他们目前的困惑:

首先,提高学生自我的认识能力。在开展日常的辅导工作中,关键是要做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一个适中的评价。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教育学生处理自己与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关系的技巧,应该多到学生宿舍等群体活动的地方,密切了解和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消除化学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提升他们对化学学习生活的适应度。

其次,学校建立与家庭相互沟通的制度。家庭、学校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期待永远都是高的,这就造成学生在化学学习一种无形的压力,处理不好,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心理产生不良的后果,为此,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应主动联系学校,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密切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的发展。

第三,化学老师应该向学生明确讲清化学学科的特点,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要寻找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途径,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压力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第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校级心理机构主要负责做好专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班级做好心理预防和宣传工作,及时汇报班级中的心理异常学生的行为和反映。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随时给来访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第五,建立和完善中生学生心理普查,努力避免学生可能的极端事件发生。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宏观了解新生的整体心理状况,筛选出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通过面谈的形式加以深入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六,人们通常认为男生是勇敢、坚强、理智的,而女生则是柔弱、细腻、情绪化的。因此,女生遇到压力时易于去找亲友、师长等亲近的人倾诉或帮助解决问题,而男生由于角色意识、受社会期望的影响,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他们遇到压力时,相对于女生来说更倾向于把不愉快的事情埋在心理,自己独自面对,而不愿意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烦恼或求人帮助。这启示我们在对男女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该有所区别。对于男生来说在遇到压力时,适当的求助对于减轻心理压力、尽快摆脱情绪困扰,避免造成身心损害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七,面对化学学习中的心理压力,男生倾向于自我解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己解决心理压力的方法过于内向化,不利于压力彻底解决,而且大部分学生通过压抑内心痛苦,通过理智克制内心感情,又会无形中为自己增添新的压力。学校应注意结合实际,设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当然,做好以上几点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持之以恒、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中学化学教学成功的基础,它能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也就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了,考虑其他的事情的时间就少了,也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压力也就小了。

参考文献:

[1]吴健宇.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EB/OL].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8/203359.shtml.2008-11-16.

[2]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化学课程标准[EB/OL].www.being.org.cn/ncs/chem/chem.htm.2003-02-23.

[3]杨承印、吴俊明主编.化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

[4]什么是心理压力[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75379.html .2006-1-8.

[5]戴海崎主编.心理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2-35.

[6]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4-75.

作者:皇磊

上一篇:综合科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建设单位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