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试卷解读

2022-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历史中考试卷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一致性分析

【摘 要】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与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明确表明,命题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本文以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为基础,论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一致性分析方法,并以北京、天津、南京、重庆、深圳五个城市的2019年中考试卷为例,进行一致性分析实践,为中考数学试卷命题优化提供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考试卷

Analysis on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Mathematics Test Paper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Qingyanggang School,China) HUANG Yique

一、初中數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一致性分析方法

在一致性分析中,常用的一致性分析模式包括韦伯分析模式、SEC分析模式及Achieve分析模式。

1.韦伯分析模式,以“金字塔”式课程内容目标体系为基础,研究维度包括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及知识分布平衡性四部分,在课程标准与中考试卷一致性分析中,研究信度较高,研究精度较好,是SEC分析模式及Achieve分析模式的基础。

2.SEC分析模式,将学习内容与认知要求二维矩阵为基础,通过数据统计与整理,进行一致性P值计算与分析,分析内容相对粗放,结果局限性较高,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学业评价。

3.Achieve分析模式,以深度质化方法为基础,邀请学科专家学者及教师组成编码小组,分析试卷题目与课程标准的匹配水平、试卷的知识水平难度、试卷知识分布的平衡性及知识广度,分析的难度较高,分析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

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一致性分析实践

综合对比上述三种分析模式,本文选择韦伯分析模式开展一致性分析。以五个城市的中考试卷为例,开展其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评估试卷的不足。

(一)分析框架

在韦伯分析模式中,每个分析维度有对应的可接受水平。

1.知识种类分析要求中考数学试卷中至少存在六道题目用于检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及的知识内容。

2.知识深度分析要求中考数学试卷中至少存在50%的题目认知深度达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

3.知识广度分析要求中考数学试卷内容贴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某领域的目标范围超过50%。

4.知识分布平衡性,按照知识分布平衡指数计算公式,计算的数值大于0.7,则评估中考数学试卷在知识分布平衡方面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知识分布平衡指数其中, 是指中考数学试卷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的目标数量; 是指目标下对应的中考数学试卷题目数量; 是指领域目标下的中考数学试卷题目总量。

(二)分析过程

1.知识种类分析

基于韦伯分析模式,可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领域,结合初中数学教材、课程标准要求等内容,可将课程标准划分为8个学习领域,如数与式;图形与变换、坐标、证明;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2)主题,根据每个领域的内容,划分为不同主题。以数与式领域为例,其主题包括有理数、实数、代数、整数与分数四类。(3)目标,根据每个主题的内容,划分不同目标要求。以有理数主题为例,其对应的目标要求为“能够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知识深度分析

基于韦伯分析模式,可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深度划分为四个思维等级,分别对应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层级。(1)了解。要求学生知道、认识或距离知识内容、特征。例如,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2)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描述知识内容、特征、内涵,并阐述不同知识间的异同或关系。例如,要求学生利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及立方根。(3)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将知识内容用于不同情境中。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代数式表示问题的数量关系。(4)灵活应用。要求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编码处理

在基于韦伯分析模式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初步处理后,需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试卷进行编码处理。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编码中,划分的8个领域分别用数字1~8表示;划分的二级主题,分别用1.1,1.2……n.n表示;划分的目标,分别用1.1.1,1.2.1……n.n.n表示,汇总为编码表。例如,1.1.1表示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其对应的知识深度为“2-理解”;1.1.2表示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其对应的知识深度为“2-理解”;1.3表示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其对应的知识深度为“3-掌握”。本文共邀请两名学科专家和一名骨干教师分别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编码评价,评价结果具备较高信度。

在初中试卷编码中,应根据试卷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编码中进行选择,进行编码统计。例如,某市中考数学试卷的第13题考查5个知识点,分别是(1)实数的幂运算,其对应的编码为1.3.1;(2)求三角函数值,其对应的编码为1.3.2;(3)求非负数的平方根,其对应的编码为1.3.3;(3)比较实数的大小,其对应的编码为1.3.4;(5)有理数混合运算,其对应的编码为1.3.5。将试卷的题目编号(即13)填写至五个编码处,如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不属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内容,将题目编码填写至非目标编码处。

4.数据统计

在数据统计中,不同分析维度的处理方法不同。(1)知识种类分析,计算编码表内每个领域中主题编码和目标编码的总数,计算每个领域中填写题目编号的主题编码与目标编码总数。(2)知识深度分析,计算每个领域中填写题目编码的主题编码与目标编码个数,并统计高于、符合和低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深度的题目个数及占比。(3)知识广度分析,按照“填写题目编码的目标编码个数/目标编码总数×100%”的公式计算,受考试时间限制,中考数学试卷的知识广度难以达到50%的要求,在本文分析中,如该数值大于40%,则判断中考数学试卷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具备一致性。(4)知识分布平衡性分析,按照上述计算公式进行统计与计算。

(三)分析结果

在五个城市(北京、天津、南京、重庆、深圳)的中考数学试卷中,每个维度的分析结果如下:

1.知识种类分析结果:在数与式、函数、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4个领域中,5个城市的中考数学试卷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在方程与不等式、统计与概率2个领域中,1个城市的试卷与标准不一致;在图形与证明领域,2个城市的试卷与标准不一致;在图形与坐标领域中,3个城市的试卷与标准不一致。

2.知识深度分析结果:在图形与变换这一领域中,试卷与标准不一致,其余领域均与标准一致。

3.知识广度分析结果:仅有2个城市在方程与不等式、函数2个领域中,试卷的知识广度与标准一致。其余领域的知识广度占比约20%,相对较低。

4.知识分布平衡性分析結果:5个城市的中考数学试卷知识分布相对均衡,并未出现集中于某个知识目标的现象,均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考数学试卷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中,可选择韦伯分析模式,从四个维度分析两者一致性。根据分析结果,可评估中考试卷在考查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及知识分布平衡性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中考数学试卷的命题,提高中考数学试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确保中考选拔综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帆,张胜元,孙庆括.初中数学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以福建省五套中考数学试卷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9(03).

[2]李明山.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的一致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5).

(责编 张 欣)

作者:黄贻鹊

第2篇:初中语文试卷解读

一、试题分析试题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求稳:重视语言积累与运用,作文命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积累与运用”考查内容紧扣教材,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有字音、字形、正确使用词语、辨别语句、提炼主要内容、名著阅读、古诗文默写、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八年级重视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加大了背诵默写的分值,内容取自课内篇目及教材推荐的课外背诵篇目。考查摒弃了过去支离破碎地纯粹考查知识术语的题目,而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动》。这些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心灵的成长。学生写作基本没有审题障碍,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来选材,抒写真情实感,充分展示个性。这就给学生人人都能有话说,人人都有文章作,平时读书多、善于体察生活和反思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

(二)求变: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外兼修”。

料均一段出自课内,一段出自课外。但课

外部分考查是课内文言知识的迁移,没有超出课内学过的范围。这能避免教师死抠教材、学生死记硬背课内文言知识,便于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实际运用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下,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在积累、识记、理解的感性层面和思考、分析、综合的理性层面设题。除了对理解词语含义、翻译句子、概括选文大意这类基础知识、能力的常规考查外,还加强了对整篇文章(或语段)的理解性、鉴赏性阅读的考查。这些题涉及品味、鉴赏、拓展等诸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课内课外阅读兼顾给大家一个启示:文言文阅读应先把课内知识解决好,学会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考查内容即使延伸到课外,也可以利用课内知识来解决。

(三)求新:现代文阅读材料一律从课外选取,试题注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的考查。

体,七年级选了写景散文和记叙文,八年级选了说明文和记叙文。选文一律是完整文章,注重考查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现代文阅读题目设置基本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感悟”的阅读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引导语文阅读教学向良性发展。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品味具体语境中词句意义和作用,根据提供语言材料筛选信息和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等内容,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理解、感悟、筛选、鉴赏、思辩、评价等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运用能力不强。

与运用”部分中,常用字的读音和常用词语的书写全部从教材“读一

读,写一写”中或课文中选取,名著阅读和古诗文默写也选自教材课文或教材后面推荐的篇目。但两个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识记不准。古诗文默写,课内好于课外,精读好于略读,名句好于一般句子。一些学生背诵效果不好,默写不准确。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强,一些基本知识还不会在语境中实际运用,没有转化为能力。

(二)文言文词语积累不牢固,对篇章内容理解肤浅。

人答成了“走(了)、离开”,而正确答案应是“跑”。由于没有掌握好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不能抓住句中关键的词语来翻译,导致翻译句子马马虎虎或主观臆断,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一些学生对书下没有明确注释的词语理解不到位。考查的课外文言词语全是本学期课内学过的,但学生答得不准。如八年级“比行百余里”的“比”学生理解为攀比、比赛、相比、如果、比较等,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等到”。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理解、赏析能力不强,只会死记硬背,遇到

活题不会变通。总体上看,文言文阅读课内好于课外,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现代文阅读缺乏语言理解感悟和表述能力。

读存在问题最大。总的看

来,说明文、记叙文文章类阅读得分高于散文、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类阅读,整体感知内容题、筛选信息题、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题、联系生活的开放题得分率高,而需自己独立分析、理解、感悟、概括、语言运用等题失分较高。许多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答不到点子上,只能脱离语境孤立地解释词语、句子的表层含义,而不能答出词句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还有一些学生答题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想当然回答。说明学生平时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语文,亲近文本的时间不足,不能入情入境地品读文本,缺乏对局部语言表情达意妙处的体味、探究,缺乏语感,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有些学生文体知识掌握不牢,概念不清,出现混淆。

(四)作文缺乏个性。

富有创意、文质兼美的佳作更是寥寥无几。许

多学生作文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去甚远,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写记叙文,许多学生选材平淡陈旧,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性,感染力不强。缺乏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语言苍白,缺乏文采。说明平时学生语言积累少,词汇量小,文化底蕴不足。

(五)一些学生语文基本功较差。

答非所问。二是错别字现象严重。在三个年级的试卷中,古诗文背诵默写、阅读简答、作文中都出现了不胜枚举的错别字,古诗文背诵默写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写错别字,作文中错别字现象更为普遍。而且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更谈不上美观了。

三、改进建议

现的命题导向,对今后的教学有鲜明的指导

意义,而学生在答题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了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按其要求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今后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求真:扎扎实实进行“双基”教学。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成为“被遗忘的一族”。我们很少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正音;我们很少切出大块时间进行着默读、复述、背诵等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基本能力”的训练。我们过分强调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对表达规范性的指导;过分强调自由书写,对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在阅读过程中过分强调自主感悟,对重点词句的咀嚼也有所欠缺。脱离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用能力,只能是语文综合素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字塔再美丽雄伟,抽掉了基石,也只能成为虚幻的泡影。

在新课程视野下,应该赋予语文“双基”崭新的时代内涵。首先,教师要对“双基”教学加以高度重视。它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但我们讲落实“双基”,并非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落实双基的过程,就是落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过程。另外,“语文双基”的落实,不是孤立的一两个教学环节,而是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伴随着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训练,严格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检查,加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迁移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二)求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阅读教学的规律,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足学生品读文本的时间,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

3、要进行科学有序的写作训练。

4、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

(三)求美: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的速度。”同时,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汉字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

和精神,热爱汉字、写好汉字是学生的应尽职责,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具体体现。但近年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令人心忧:书写正确率低下,字形不规范甚或不成其为字,字迹潦草,文面乌烟瘴气。翻开学生的作业本、作文本、测试卷,眼前事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景象。

为引导大家重视书写,可以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强调“凡书写规范、工整,评卷时可另加分”或另加卷面分等举措,提示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书写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对学生书写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并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3篇: 泰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考点解读

第3课:炎帝与黄帝---“人文始祖”:名字、称谓、各自主要贡献。(图)P12---14 第5课:夏朝的建立、意义:时间、名称、建立者、意义(地位)P22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顺序:记住顺序即可

P22-P25

第6课:西周分封制:朝代、目的、内容、作用(注意权利、义务以及与一些姓氏的结合及史料运用),分封制图

P28—29 第7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名称、顺序、战国七雄名称及位置(图)P34-P37 第8课:商鞅变法:时间、人物、内容(注意切入口的变化,如性质的体现或新兴地主阶级拥护、贵族反对或平民欢迎、行政制度的措施)、影响及对人物的评价和改革的认识 (相关图)P43—44 第9课:甲骨文:出现的朝代 、含义和作用(注意教材中的图片)P46 第10课:老子、孔子及其主要贡献:老子生活时期、学派、主要贡献、著作P51;孔子:生活时期、地位、诸侯国,主要思想及具体内容、名言(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社会热点,如构建和谐世界、教育公平及今天对待儒家的态度等)、著作、人物图P50-51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出现时期、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注意与时政的结合、运用及事件名称)P52 第13课:秦朝的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意义、人物(图及教材中材料运用)P65 第14课: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及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实际上是两个考点:一个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作用;另一个就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五个方面。注意这五个方面的细化、迁移(如秦始皇的主要贡献)。P69----72 第15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者、实施者、影响P74(注意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共同目的相比较)

政治上---“推恩令”:建议者、实施者、作用,以及监察制度、注意人物图。P75-76

第16课: 张骞出使西域:时间、相关人物、影响、(图,注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 P81---82

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朝代、意义(注意与新疆的联系)P82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朝代、路线(路线图)、联系的两大洲、作用、P83---84

注意与新航路开辟的联系

第17课: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发明与改进的各自时期、改进的人物、影响(图)P86—87 第18课:司马迁与《史记》:时期、作者、体例、记述时段,名言P93-94 第20课: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P103---104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之联系的事件、各自时间、人物、国家、三国鼎立图 P105

第21课: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原因及主要原因、主要表现P110 第22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目的、措施(运用)、作用、事件名称及对改革的认识(图)P115 第23课:祖冲之与圆周率:生活时期、最主要成就(图)P117 第24课: “书圣”王羲之:生活时期、美称、赞誉、代表作。(图)P121

七年级下

第1课:隋朝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人物、意义、注意与秦统一以及元、明、清统一的联系P2

隋朝大运河:开凿时期、人物、概况(中心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地位、评价(注意灵活运用及延伸拓展)(图)P6 第2课:唐太宗“贞观之治”:概念、措施(注意知识细化、教材中的图表)P10---11 第3课:唐玄宗“开元盛世”:概念、措施、(注意与唐太宗“贞观之治”比较)P1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创立、完善及僵化、废除的各自朝代、常设科目、评价、以及材料运用与现实的联系P20--21 第5课: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民族关系):民族、时期、影响(图,注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27---28 第6课:鉴真东渡:时期、目的、目的地、出发地、影响(走出去,图)P33

玄奘西行:别称、时期、目的、出发地、目的地、贡献及作品(走出去)P34-35 注意对以上两个事件的认识:对外开放

第7课:《金刚经》:领域、时期、地位(图)P40 第12课:经济重心南移:时期、原因、表现、流域、谚语(注意史料运用)P64 交子:时期、地区、地位、评价(图)P67 第13课:瓦舍:时期、内容、原因、评价(图、注意别称及材料运用)P73—74 第14课:行省制度:建立者、内容、影响(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及与前面相关知识的联系)P77---78

回族:朝代、形成P78---79 第15课:活字印刷的发明:时期、发明者、意义(图)P81---82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各自发明或改进时期、外传及影响P82----83

注意以上三个知识点的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创造,同时注意时期。

第16课 :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注意人物时期)P87—88 关汉卿与《窦娥冤》:朝代、领域、人物及代表作、地位(图)P89 第18课:宰相制度的废除、八股取士:朝代、相关人物、影响(分清政治与思想文化,注意建立时期与建立者以及与前面科举制的联系)P99---P101

军机处:朝代及设立者、评价(政治上,图)P100-101

注意以上三个知识点的概述:皇权的不断加强或明、清专制统治加强的措施 第19课:戚继光抗倭:朝代、背景、意义、名言(图)P104---105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间、结果及意义、史料运用(图)P105---106

注意以上两个知识点的概述:明清维护国家统一,抗击外来侵略。 第20课:**、**册封制度:朝代及各自时期、影响(图)P110---111 驻藏大臣:时间、内容、影响(注意以上两个知识点的概述:清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以及与唐、元朝相关知识的联系)P110--111 第21课:明长城:目的、起止点、地位(图、注意与秦长城的联系)P117---119 第22课:《红楼梦》:朝代、作者、地位(注意我国相关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及体裁)P124 第23课:郑和下西洋:朝代、时间、出发地、最远到达地、目的及意义(注意与丝绸之路、

大运河、新航路开辟等交通相联系,如共同作用)P127—129

闭关政策:清朝对外政策、含义、评价及认识(注意纵、横向比较及史料运用和今天革开放的分析比较,以及认识。)P129----130

八年级上

第1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理解)、影响。(图,注意延伸如事件)P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时间、影响(开始沦为、近代史开端,注意理解) 第2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期、地点、侵略者(罪行)、事件(图)P9-10 第3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危害:背景、国家、代表、时间、名称、内容(理解)、危害、事件。(图、注意与《南京条约》的比较)P17-18 第4课:《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时间、名称、内容(注意切入口的变化)、影响、事件(图、注意与以上两个条约的比较)。P21-23 注意以上4课的延伸与拓展,如:受欺负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或认识)。

第6课:洋务运动:背景、时期、代表人物及阶级、目的、前、后期口号及创办的企业名称、结果、性质、作用(注意与后面相关知识的联系及史料运用)。P29-30 第7课:公车上书:原因、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内容、影响 P35 百日维新:别称、时间、代表人物、开始标志、内容(理解)、结果、失败原因、影响。(注意与前、后相关知识的联系)P37 第8课: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时间、地点、人物、组织、地位及性质(图)、纲领及意义P40 中华民国成立及意义:时间、地点、人物(职位、贡献)、意义(注意迁移及最大功绩)、法律及性质(相关图,与华盛顿进行比较)P43 第9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作用: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两面大旗)、作用、(相关图、注意与前面有关知识及当今文化政策的联系)。P45-46 注意 以上4课的联系与拓展,如概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或特点)及认识。同时注意与西方近代化历程的比较。

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重心、主力、意义:时间、导火线、口号(理解)、重心、主力变化、性质及意义。(图)P63-65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及历史意义:标志(时间、地点)、意义(分析)。(图)P65-67 第14课: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对象、先锋及称号、主要战场及战役、性质(注意儿歌运用)P70-71 第15课:南昌起义的时间、意义:时间、意义。图P75-76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时间及时期、地点、内容、意义。(图)P78 第17课:九一八事变:时间、借口、蒋介石的方针、结果、影响。图P85-8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间、目的、发起者、中共态度及派出代表、结果、意义(注意初步)。P88-89 第18课:七七事变:别称、时间、地点、影响。图P9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间、人数、罪行。图P93-94

第19课:台儿庄战役:时间、指挥者、结果、意义。(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史实)P97-98 百团大战:时间、指挥者(图)、内容、意义。(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史实)P98-99 第20课:中共七大的意义:时间、地点、毛泽东思想(注意是革命时期)、意义(理解)。P103-104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时间、标志、主要原因、意义(理解)。图P104-105 第23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人物、标志、意义。(注意史料运用)P120 第24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各自时间、战术、北平和平解放及人物。P123-127;南京解放:事件、影响。(图)P127-128

八年级下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时间、标志、意义(注意理解、延伸)图P3---4 第3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人物、内容、影响(图)P16 第4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时间、主要成就(注意与苏联成就联系及材料运用)(图)P21

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完成的时间、内容、意义(理解)P24 第6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大跃进的主要标志、人民公社的特点、后果及失误原因、危害(注意延伸及与斯大林模式的比较)、启示(图)P32----34 第9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联大届次、意义及主要原因。(图)P47---48

中美建交:“小球”“大球”的含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事件、时间、影响、最大问题、前提原则、认识(图,注意拓展)P49 第11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图P59

农村改革、深圳等特区的设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地点、方式及体制

名称、评价(注意与前面相关联知识的联系)、深圳等特区设立的时间、作用、概述对外开放的格局(注意与近代开放的比较并结合泰州)。(图)P60----63 第12课: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人物及主要成就、时间、赞誉、认识(图)P65 第13课:香港、澳门回归:与之联系的基本方针、人物、各自回归时间及相关国家、主要原因(图)、启示P71----7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方针、原则、表现、作用(注意结合时政)P73-----74 第14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及内容、代表企业P77

注意以上相关知识点的整合及启示 第17课:《汉穆拉比法典》:国家、地位、性质。图P91 第18课:雅典的民主政治:国家、代表人物、内容、地位、评价(图)P95----96 第19课:伊斯兰教:创立时间、创立者、地区、经典、影响、标志P102 第20课: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的地位及概述

九年级上

第1课: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时间、发源地、核心思想、实质及拓展(先进思想作用)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国别、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细化如《神曲》的地位。(相关图)

P2---5 第2课:哥伦布的发现:时间、率先国家、主要贡献。(相关图)

新航路开辟的作用:、积极、消极作用,注意与丝绸之路、大运河及郑和下西洋的比较(如积极作用、目的、相关图) P8----12

注意以上两个知识点的整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3课:“光荣革命”:时间、别称、影响(相关图)P16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注意前移后延,即《权利法案》目的、时间、内容、结果P17 第4课:《独立宣言》:时间、起草者、主要内容、意义(拓展) P21

“开国元勋”华盛顿:贡献及评价(人物图)、美国独立战争性质(理解) P24 第5课:《人权宣言》:时期、主要内容、性质(图) P27-----28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注意理解、分析P29 第6课:《拿破仑法典》:人物、主要内容、评价 P33----34

注意以上四个法律文献的比较,各自最主要特征。

第8课:珍妮纺纱机:时间、发明者、国家、地位(图,注意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P42

瓦特和“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国家、人物、意义、进入时代(图) P42---43

火车机车发明及影响:发明者、国家、影响(图)

P44

工业革命的后果:起止时间、特征、后果(注意补充、迁移如英国)、启示

P45--46

第14课:废除农奴制法令及进步作用:时间、人物、主要内容(理解)、性质、注意设问的变化以及注意废除的是农奴制

P74---75 第15课:《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事件、时间、人物、内容、作用,注意废除的是黑人奴隶制P80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性质、作用,以及林肯的首要任务和对林肯的评价,注意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罗斯福新政的结合

P81 第16课: 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时间、领导者、目标、主要内容(注意理解、角度变化)、

性质

P86

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作用,注意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对

我们的启示 P87

注意以上革命与改革的比较,如它们的共同影响,以及由古今中外成功改革得出

的结论

第17课:电的发明和使用:核心、主要标志、进入时代、领先国家 、相关人物及主要贡献

赞誉、注意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P90---91 第18课: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相关交通工具的发明时间及发明者(国家)、生产工艺的改

进者、影响

P94---96

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两次工业革命各自的动力机器及能源 第19课: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自名称、组成国及核心国、性质P100----101 第20课:萨拉热窝事件:时间、人物、影响

P104

凡尔登战役:别称、地位、说明的道理

P106---10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一战的起止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性质、认识(或态度)P107

第22课:启蒙运动:时期、主要国家、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图P113-115

注意与第一课的联系

第23课:牛顿、达尔文等人的成就:各自国别、最主要成就、著作、赞誉

图P119—121

九年级下

第1课:新经济政策:背景、时间、实施者、内容(理解)、特点、作用、评价、启示(史料运用)P4---5 第2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路线、方针、措施

P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成就、模式及特征、主要问题、启示P7----9 注意与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失误的联系

第3课:《凡尔赛和约》:时间、会议、国家、内容(切入口变化)、性质、影响、注意与五四运动的联系。图P12--14

《九国公约》:会议、针对国家、内容(理解)、影响P14

战后世界新秩序:名称、有关会议,注意设问变化P14 第4课:经济大危机:起止时间、首先爆发国家及引发事件、特点、表现、影响(对美、德、日的影响)。图P18-19

罗斯福“新政”: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切入口变化)、核心与基础及发动的运动、

特点、作用、启示。图 P20---21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组成轴心国的国家及集团名称

P34 第8课:《联合国家宣言》: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注意拓展运用(图)P44 大战的转折:时间、战役、意义P45---46 雅尔塔会议:时间、目的、参加者、主要内容、评价 图P47二战结束时间、性质(相关图)P47-48 第10课:杜鲁门主义:表现、人物、目的、影响(相关图)P58

马歇尔计划:表现、人物、内容及地区(相关图)P58---59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标志: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名称、影响、P57-61注意美苏关系的变化(战时的盟友到战后的对抗)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当今形成的世界格局(结合我国) 。注意以上三个知识点的整合即冷战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表现;同时还要注意有关从美国独立战争到现在美国国别史的整合。

第13课:欧洲联合的趋势:欧共体的组成、成立时间及作用,欧盟成立的时间、单一货币名称、影响(目标)、注意是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相关图P77---79

日本经济的发展:时期、内、外因素、启示,注意日本史知识的整合并结合当前热点P79---80。另外注意以上两个知识点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与热点的结合和当今我国应怎么办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第16课:雅尔塔体系结束的标志:时间、事件P100,注意从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到苏联解体有关国别史的知识整合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过程。

第18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时期、标志、核心、领先国家、注意三次科技革命的整合、启示。P110

第19课:应对全球化问题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实例、利与弊(双刃剑)、问题及措施、合作成功事件、中国如何应对并能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P118-121

中考复习建议

1、熟练掌握知识:由于我市中考历史实行的是闭卷考试,那么熟练掌握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同学们的解题就会陷入无本之源、无米之炊的境地。为此,务必要抓好学生对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要帮助他们了解历史阶段性特征,构建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这在中考复习的第一阶段尤为重要。

2、回归教材:由于中考考点它本身就来源于教材,因此,我们在一轮复习中一定要紧扣教材进行。包括教材中的文字、图、表等内容,同时还要注意教材中相关联考点之间的纵、横向联系。要打破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在时间、地域上的界限,并按照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归类,做到有的放矢,所谓“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就是这个道理。

3、精讲精练:中考所列考点只是让我们知道考哪些知识点,并没有告诉你会怎么考,切入口在哪,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是搞题海战术就能奏效的,必须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比较归纳、迁移组合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历史命题,直接考学生死记硬背的题目较少,往往都是结合情境的创设进行设问,而情境创设的素材大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社会热点有关。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中要多注意相关素材的搜集、处理、归类。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以达到中考历史成绩效益的最大化。

5、技巧、方法指导:在历年的中考成绩公布后,一些平时历史学得较好、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同学,却拿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历史学科的解题技巧与方法,从而导致失去不该失的分,实在可惜。所以中考前夕老师们除了要抓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指导,注意不要忽视读图题。这样方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不让我们的学生因历史成绩不好而留下遗憾。

第4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

2、

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

7、

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

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

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

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

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 (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

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 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 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 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当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第5篇:2014年揭阳中考历史试卷

2014年揭阳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历史试题(总分60分)

班级:姓名座号评分

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1、右框内是某班排练历史短剧的部分台词,A: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当不辱使命,请陛下回去吧!B:此去西域非常危险,请注意安全。但匈奴一日不除,国家则永无宁日,望爱卿完成任务后,早日归来。可知他们准备演出的是( A)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清军出兵雅克萨 D、玄奘印度取经

2、“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你认为这个挽联要称颂的是谁(B) A、文天祥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岳飞

3、在唐朝贞观年间,家境虽然贫寒,本人却有学识、有天赋的李四赴京赶考,金榜题名,从而命运改变。李四能够改变命运主要得益于( D) A、禅让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科举制度

4、众所周知,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李时珍的一部医书里面,收集了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被称为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它是哪一部医书(C)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5、在中国近代上,西方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道指中国社会性质改变的是(A)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6、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合史实,它是(A) A、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B、各国大使在东交民巷举行宴会 C、东交民巷有许多西式建筑 D、 外国军队在东交民巷进行操练

7、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以下最能体现“民生主义”的一项是( D)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8、王老师布置了一项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作业,小明应该参考哪一旧报刊(C)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9、“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提出的口号(B) 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中共二大 D、南昌起义

10、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当时担任校长的是( A)

A、蒋介石 B、孙中山 C、周恩来 D、叶挺

11、下表是某次战役人民支前统计,陈毅说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次战役是(B)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2、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国家的历史事件是( D)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3、12月4日是全国普法宣传日,那么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哪一次会议( C)

A、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党的十二大

1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于( A) A、一五计划期间 B、三大改造期间 C、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期间

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他所说的农村改革是(D)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D)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7、在党和政府实施的教育发展战略中,成为科教兴国奠基工程的是(B ) A、素质教育 B、九年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18、以下史实,跟哥伦布无关的是( D) A、相信地圆学说 B、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C、受西班牙王室支助 D、完成环球航行

19、善于观察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现象,促成工业革命一项伟大发明的科学家是( A)

A、瓦特 B、史蒂芬孙 C、牛顿 D、爱因斯坦

20、有人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战争

翼之中学

1(B)

A、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C、以法律形式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 D、林肯总统被刺杀

21、美国《政治周报》评论总统奥巴马所提出的经济计划是“罗斯福新政”的新版。请问,历史上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B) A、大力兴建公共工程B、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C、整顿银行D、调整农业

22、列宁是一位影响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领袖,下面属于他曾参与过的事件是( C) A、制定苏联新宪法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领导俄国十月革命 D、建立巴黎公社

23、“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材料中的“战争”是(C) A、普法战争 B、鸦片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4、下面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A、飞机试飞成功,人类实现了飞天梦想 B、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C、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克隆技术 D、它具有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共11分)

中国人的“中国梦”,在近代历史发展中,遭遇了各种的挫折,却仍然在艰难前行。这些梦想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三 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同做一场“中国梦”。在各色的梦里,20多位教授、作家梦想未来的中国是……;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通过什么运动去实现的?(2分)这

个运动是否成功,请说明理由。

洋务运动;否;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2)依据材料一中“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说明统治者发动这个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维护清朝统治

(3)为实现材料二“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2分)这个运动是通过什么历史事件揭开序幕的?(2分) 戊戌变法(维新变法)公车上书

(4)“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进行了八年的努力,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他们努力的最终结果是什么?(1分)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三、简答题(共13分)

战后世界格局错综复杂,并随着经济军事实力不断演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后,出现了美苏冷战的格局。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提出了哪些冷战政策?(6分)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2)1967年,为了维护自身安全,抗衡美苏,法德实现和解。这一年由法、德等六国成立的组织是什么?(2分) 欧共体

(3)1991年苏联发生的某一事件,导致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苏联解体

(4)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全球化,体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国际组织是什么?(2分)中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于哪一年加入了这个国际组织?(1分) 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

翼之中学 2

第6篇: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成效中学历史组唐敏

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一、题型与题量,试题板块分布,分值比例

表一2012与2013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今年中考试题型和2012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2)安徽史与去年一样是三分。(3)组合列举题与去年相比由两小题变为三小题,分值由6分提升到10分。难度提升。(4)辨析改错题由原来的两小题变为一小题,只有句子改错,没有短文改错,分值由12分将到8分,难度降低。(5)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整套试卷既具有全面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试题难度呈梯度分布,选择题第二和七题,组合列举题第11题的第三小题,第13题的第二小题,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三小题,这9分是拉开学生分数的重要环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

表二:2012和2013年中考卷试题板块分布、分值

(注:第四行阴影部分为2012年的中考分值;第五行是2013年中考分值)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古代史的符合内容考查的较少,重点突出对近现代历史的考查,“薄古厚今”,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从分值比例看,中国历史40分,世界历史30分,比例是4:3。

二、试题特点

稳中有变,反映新课改。如选择题的第四题是漫画,第五题是地图,延续 2012年的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的考查,重视对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设计新的历史情境,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如选择题第二题,以古诗考查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材料解析题第16题以凯恩斯的信件,罗曼·罗兰的信件和日记,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经济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探索。

继续延续安徽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今年中考题有历史人物图片,有漫画,有地图,有年代尺,有条形图,有报纸杂志等,充分体现历史资料的丰富性。

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试题涉及世界古代史内容大量减少,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增加,做到了突出重点。

重视学科知识的渗透,关注家乡,关注经济、外交、文化发展。选择题第六题是新中国外交成就,组合列举第十二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第十一题安徽史考查安徽经济的发展,第十三题考查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史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引用大量史料,如第十六题引用凯恩斯写给罗斯福的信件“您已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某些消极的东西„„”,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突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

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关注时事,合作探究以中国梦为契子,填表格,解读表格,关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梦进行不懈的探索,拓展延伸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如选择题的第

2、

3、

4、

5、

7、9小题和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至于理解层次的材料题和探究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今年中考的试题依然延续的一个特点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问题。如当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活动探究题就围绕这展开,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设置问题。

三、学生答卷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改完中考试卷和其他老师交流,总体感觉今年的试题,学生的材料解析和活动探究做的不错,重灾区在选择题的第

2、7题,组合列举题第11题的第2小题和第13题的第2小题。材料解析题的第1问。

选择题第2题考查中国是逆向选择题,给的材料是古诗,对历史史实掌握欠佳,不够细心,语文功底不扎实的学生易失分。第7题是年代,在年代尺上找出公元前509年所在位置,这方面知识学生平时把握的不太好,易和公元后弄混淆。其他选择题学生做的还不错。

组合列举题安徽史的第三题考查的是马鞍山钢铁公司,在《安徽历史》的小字部分,学生查不到或是查到了不敢确定,失分严重。第十三题的第二小问的两个空,打破常规,需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再填空,学生感觉陌生,答题情况不太理想。

材料解析题整体上学生做的不错,失分处是第15题,因为图二的《时务报》陌生,又看不清小字“光绪”,学生的前后联系推理能力有欠缺,结果判断不出来历史事件。

综上,学生失分原因有

(1)学生审题不清。

(2)粗心,写错别字。

(3)基础不扎实。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欠缺等。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身体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转变思想,中考开卷,平时闭卷,历史也要背也要记;抓基础,高要求等。

第7篇:高一期中考历史试卷(整理)

2013~2014学年普宁一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否则无效。

3、 第II卷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君主专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3、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政治制度与陕西省简称“秦”有关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宗法制

4、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

)

A、镇压人民的反抗

B、控制边疆地区

C、防止地方割据 D、巩固统治

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室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室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室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不断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6、武则天晚年为立太子一事而犹豫不决(侄儿武承嗣还是儿子李显),狄仁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这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一特点?

A.专制主义

B.家天下

C.皇权至上

D.中央集权

7、“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周朝革命”和“汉朝革命”分别是指(

) A.宗法制、中外朝制度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察举制

D.宗法制、推恩令

8、下列历代措施中,你认为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

①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③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措施

④清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一个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

第1页(共4页) 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

10、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1、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行政管理体制,创始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13、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 A、地域辽阔,农业发达

B、法制健全,等级森严

C、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D、中央集权,分权制衡

14、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15、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传统相比,古代希腊罗马政治传统的最大不同是( )

A.小国寡民 B.民主法治 C.城邦混战 D.地跨欧亚非

16、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是(

)

①按财产的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地区划分取代血缘部落

③否定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 ④促进雅典的民主进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罗马公民法逐渐演变万民法主要是因为(

)

A、公民法法令陈旧

B、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公民法无法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 C、公民法仅保护贵族利益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8、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有些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中国古代哪个机构的职能与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最为相似(

) A、唐朝的刑部

B、宋朝的枢密院

C、元朝的中书省

D、清朝的军机处

19、之所以说雅典的梭伦改革与中国的郡县制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20、古代雅典的民众法庭在一次审判中,一名女犯因长得漂亮而被法官赦免,这说明了雅典民主(

)

A、依法治国

B、轮番而治

C、三权分立

D、主观随意

21、假如你是生活在民主制全盛时期看到(

)

①终身制的君主 ②世袭制的君主 ③公民大会 ④陪审法庭 ⑤五百人议事会 A、①②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欧资本主义代议制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统治权力

第2页(共4页)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2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 ( ) A.君主权力受宪法约束 B.君主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议会享有立法权 D.内阁向议会负责

24、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如果这些法案在 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

)

①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

③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④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 A、②③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5、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

)

A、自由派新贵族

B、工业资产阶级

C、商业资产阶级

D、金融资产阶级

26、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番话:“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 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个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这说明富兰克林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

A、白人的利益 B、黑人的利益 C、穷人的利益 D、议员的利益

27、在美国当选总统和在英国就任首相的不同点在( ) A、美国总统议会选举产生,而英国首相民选产生 B、美国总统民选产生,而英国首相议会选举产生 C、两国总统和首相皆为民选产生

D、两国总统和首相皆为议会选举产生

28、2003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对伊宣战演讲,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开始了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依照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如何来看待这一军事行动的实施?(

) A、美国总统在派兵参战之前,必须经过国会的批准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是海陆空三军的总司令,可以由其根据情况的需要自行决定 C、宣战权等交由国会控制,总统必须对国会负责 D、总统的权力在不断扩大,可以凌驾于国会之上

29、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30、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21分,第32小题19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第3页(共4页) 材料一

“我感谢天地,首先因为我生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头不能讲话的动物;其次是因为我生就是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再次是因为我生就是一个希腊人,而不是一个外国人。”

——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

材料二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柏拉图暗自庆幸的原因是什么?(2分)哪些人则是不幸的呢?(3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地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6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6分)

(4)你认为材料二的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为什么?(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权力,为非法权力。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

──《权利法案》

材料二: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1787年《美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从哪些方面限制国王的权力?(3分) (2)根据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6分)

(3)综上所述,两国分别实行了什么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什么?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方向?(10分)

第4页(共4页)

上一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下一篇:一个人伤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