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精选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 篇1

()

1、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的封建王朝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A、巴拿马运河

B、京杭运河

C、隋朝大运河

D、苏伊士运河

()

3、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景象最突出的原因是两位统治者 A、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B、具有雄才大略治国安邦

C、善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D、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4.创立于隋朝,为以后各朝代相继沿用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内阁制 D丞相制

()5.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

A印度 B波斯 C高丽 D天竺

()

6、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和“画圣”的是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吴道子

⑥柳公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7、隋唐时期开凿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 A、龙门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云冈石窟

D、乐山大佛()

8、澶渊之盟签订双方是

A、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北宋与西夏()

9、下列关于纸币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宋朝的造纸业发达

B、纸币的制造比铁钱制造方便

C、由于商业发展很快,携带铁钱不方便 D、对外贸易中,对方不使用铁钱()

10、成吉思汗主要功绩是

A、灭亡西夏

B、定都大都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

11、下列叙述与回族的形成有关的是 A、回族是汉族与畏兀儿人融合的结果

B、汉族与女真、契丹等民族融合结果

C、蒙古草原的统一

D、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融合的结果

()

12、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13.唐朝时西行到天竺的历史人物是

A鉴真 B玄奘 C唐僧 D孙悟空

()14.著名的赵州桥建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秦朝()1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大唐西域记》 B《水经注》 C《金刚经》 D《佛经》

()16.下列哪项不是唐朝至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南方战乱较少 B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灾害频繁

()1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A交子 B会子 C票子 D金元券

()18.宋代城市中的“瓦舍”是

A居民区 B小店铺 C官府 D娱乐场所

()19.行省制度即今地方行政区划——省的前身产生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0.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加强民族融合 C有效统治全国 D实现国家的统一

()21.元朝时期最著名的纺织家是

A李时珍 B黄道婆 C沈括 D王安石

()

22、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杨国忠 C.秦桧 D.李林甫

()

23、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

24、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A.大都 B.上都 C.中都 D.北京

()

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

A.岳飞 B.王安石 C.文天祥 D.辛弃疾

()

26、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27、唐朝农民创制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耧车

()

28、隋朝哪一年统一了全国

A.581年 B.589年 C.681年 D.605年

()

29、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30、我国唐朝创制且闻名于世的陶器艺术珍品是

A.唐三彩 B.青瓷 C.白瓷 D.青花瓷

二、仔细推敲,准确填空(共15分)

31、从公元581年

朝建立,到

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

时期。

32、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殿试开始于

时期。

33、时,鉴真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

34、唐太宗是_________族的杰出代表,成吉思汗是_________族的杰出代表。

35、宋朝时期,太湖流域的、,成为重要粮仓。

36、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37、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

,在元世祖来华,居住十几年。他的《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列举题

(20分)

38、列举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6分)

列举隋朝大运河的“三点四段”(起点,终点,中心,四部分)

14分

四、活学活用,解答疑难(5分)40、简述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答案

1.A

2.C 3.D

4.B D C 7 B 8 B 9 C 10 D 11 D 12B

13B

14A

15C

16D A D 19 D 20 C 21 B 22 C

D 24 A 25 C 26 C 27 B 28 A 29 B 30 A

907 繁荣

隋炀帝

武则天

唐玄宗

蒙古

苏州

湖州

广州

泉州

市舶司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行纪》 三

列举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1)隋的强大(2)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3)江南经济的发展。

39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主要政绩是: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 篇2

1. ---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___________ the school bus.

A. By B. With C. At D. On

2. ---Do you know ____________?

A. how old is Sam B. where he lives C. where is Tom D. how far does he live

3. The students in that village need to ________ a river to school.

A. across B. through C. cross D. crossing

4. We hope our dreams can ____________.

A. come out B. come true C. come up D. come through

5. ---________ does Cindy live from her offi ce?

--- Three kilometers.

A. How long B. How much C. How often D. How far

6. It takes him about 15 minutes _________ there.

A. walk B. walking C. to walk D. walks

7. James has ________ breakfast at home and play _____ guitar every day.

A. /, the B. the, / C. the, the D. a, the

8. We want people who are good _________ children.

A. at B. for C. in D. with

9. ---_________ do people usually eat dinner?

--- In the evening.

A. What time B. When C. What D. How

10. --- Can I borrow your bik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I don’t have one. B. No, you can’t. C. Of course. D. Not at all.

11. Can you tell me what he _________ just now?

A. talked B. told C. spoke D. said

12. ---Must I do the dishes after dinner?

--No, you ______________.

A. can’t B. needn’t C. mustn’t D. have to

13. Please get up and ___________ your clothes.

A. dress B. put up C. wear D. get dressed

14. Either you or your brother __________ singing very much.

A. likes B. like C. don’t like D. dislike

15. ---How does Jack ___________ the museum?

---By bus.

A. get B. arrive C. arrive in D. reach

16. --- How far is your home from your uncl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It’s 20 kilometers far. B. It’s 20 kilometers away.

C. It’s 20 minutes bus ride D. It takes 20 minutes.

17. He wants to fi nd a _______ in a music club.

A. jobs B. work C. works D. job

18. Lucy often ____________to the bus stop.

A. rides a bike B. rides bike C. by bike D. on her bike

19. Sally goes to the park after ________ her homework.

A. doing B. do C. does D. to do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

--- It’s wonderful.

A.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otball game? B. Do you want to go on a trip?

C. Can you play chess D. What time do you go to bed

二、完形填空。 (10分)

21. A. and B. but C. or D. so

22. A. at B. in C. on D. to

23. A. with B. by C. of D. on

24. A. go B. get C. leave D. getting

25. A. in B. at C. about D. to

26. A. in B. at C. on D. of

27. A. his B. he C. he D. she

28.A. his B. he C. our D. their

29.A. look B. read C. watch D. look at

30. A. go to bed B. goes to bed C. sleeps D. get bed

三、阅读理解 (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计40分)

A

I have a cousin. His name is Eric. He is 15. He likes music and he can play the guitar very well. But he doesn’t want to join the music club. He wants to join the art club. He wants to learn to paint. I don’t like music or art, I like sports. I can play tennis. I can also swim but I can’t swim well. I want to join the sports club. My friends are in that club. I want to play sports with them.

31. How old is the writer’s cousin?

A. Five B. Fifteen C. Fifty D. Fourteen

32. What does Eric like?

A. music B. art C. swim D. sports

33. What club does Eric want to join?

A. music club B. art club C. sports club D. chess club

34. What does the writer dislike?

A. sports B. tennis C. swim D. music

35.Why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join the sports club?

A. He can play tennis. B. He can swim.

C. He doesn’t like music club. D. His friends are in that club, he wants to play with them.

B

Sue and Linda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car. They drive past a cinema, a supermarket and a food shop. The food shop is next to the supermarket. Jack and Michael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They go past a bank and a post offi ce. The bank is next to the post offi ce. Mary usually goes to work by bike. She rides a bike past a police offi ce, a library and a swimming pool.

( ) 36.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is passage?

A. Five B. Three C. Four D. Two

( ) 37. Where is the bank?

A. It’s next to a swimming pool. B. It’s on the right.

C. It’s next to a post offi ce. D. It’s on the left.

( ) 38. How does Linda go to school?

A. By bike B. By bus. C. By car. D. On foot.

( ) 39. Where does Sue drive past?

A. A cinema. B. A post offi ce. C. A park. D. A bank.

( ) 40. What do they do?

A. They are singers. B. They are football players.

C. They are students. D. They are reporters.

C

Hi! My name is Tom. I am a school boy. My school is far from school. I must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It takes me half an hour to get there. I have no time to have breakfast at home. I often have some bread for breakfast on the bus. I don’t want to be late for the morning exercise. I have lunch at school. Sometimes I play football with my classmates after school. I often get home at half past six.

( ) 41. Tom lives______.

A. next to his school B. in his school

C. far from his school D. with his friends

( ) 42. Where does Tom eat breakfast?

A. In the school` B. At home C. on the bus D. near the school

( ) 43. Tom gets home______.

A. at 5:30 in the afternoon B. at noon

C. with his classmates D. at 6:30P.M

( ) 44.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m to go to school?

A. one hour B. 5.5 hours C. Half an hour D. A morning

( ) 45.What does Tom sometimes do after school?

A. Does morning exercise. B. Plays football with his classmates.

C. Plays the guitar. D. Does his homework.

D

Alex’s day

Hello! I’m Alex. I often get up at 6:30 a.m. Half an hour later I have my breakfast. At 7:30 a.m. I take a bus to school. We have Math, Chinese and English classes from 8.00 a.m. to 11.30 a.m. I have lunch and talk with my classmates at school. We have three classes from 1:40 to 4:10 in the afternoon. After school, I often play with my classmates. We often play soccer, tennis and ping-pong. I go home at about 5:00p.m. I usually have dinner at 6:00p.m. Then I do my homework and watch TV. At about 10:30, I go to bed.

( ) 46. Alex goes to school at half past six in the morning.

47. What time does Alex eat breakf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How long does it take Alex to have breakf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Where does Alex eat lun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Alex usually _______ before he goes to bed.

四、词汇 (10分)

51.There is no ___________ ( 桥梁 ) above the rive.

52. _________ the rive to school is dangerous for the students. (横过、越过)

53.What do you_______________ the school trip? (认为…怎么样)

54.The bus ride ___________me about 20 minutes every day. (花费)

55. He _________________ at seven o’clock. (刷牙)

56. Lisa is good 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讲故事 ) .

57.Peter likes ___________________ ( 拉小提琴 ) .

58.He either does homework or________________ ( 散步 ) after lunch.

59.I want to be 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I grow up. (音乐家)

60. The school needs help to teach children______________ ( 游泳 ) .

五、连词成句 (10分)

61. does, you, get, how, it, long, take, to, school,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 is, a, river, between, there, home, her, and, hospital,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far, he, live, the, how, does, library, fr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 I, take, to, the, usually, subway, park,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club, want, what, to, do, you, jo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he, play, can, the, or, drums, basketb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do, usually, time, get, what, you, u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they, bus, take, the, do, work,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knows, she, it, not, is, her, for, goo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 I, clean, sometimes, an, for, my, half, hour, ro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10分)

请根据以下信息介绍你的朋友Jim的基本情况。80词左右。

擅长打篮球, 会弹钢琴, 想加入了游泳俱乐部学习游泳。

每天早上7:00起床, 穿好衣服, 吃过早饭后7:45去上学, 下午4点放学回家。

通常花15分钟骑自行车上学, 如果下雨会乘公交车。

晚饭后或者做作业或者锻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期)

单项选择

1-5 DBCBD 6-10 CADBC 11-15 DBBAD 16-20 BDAAA

完形填空

21-25ABBCB 26-30AADCA

阅读理解

31-35 BABDC 36-40 ACCAC 41-45 CCDCB

46. F 47. At 7:00 48. 30 minutes

49. At school 50. Does homework and watches TV

词汇

51.Bridge 52.Crossing 53.think of 54.takes 55.brushes teeth

56.Telling stories 57.playing the violin 58.takes a walk 59.a musician 60.to swim

连词成句

61.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o school?

62.There is a river between her home and the hospital.

63.How far does he live from the library?

64.I usually take the subway to the park..

65.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66.Can he play the drums or basketball?

67.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68.Do they take the bus to work?

69.She knows it is not good for her.

70. I sometimes clean my room for half and hour.

写作

七年级数学(下)测试卷 篇3

1. 2m=8,则4m的值为______.

2.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0.000 000 406,结果是______.

3. 如图,要得到AB∥CD,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填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

4. 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5°,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______°.

5. 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60°,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

6. 如图:内、外两个四边形都是正方形,阴影部分的宽为3,且面积为51,则内部小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

7. 如图所示,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如果a+b=10,ab=20,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8. 若a2+ma+3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

9. 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的度数等于______.

10. 如图,△ABC中,∠A=90°,AB=AC,BD平分∠ABC,DE⊥BC于E,如果BC=10 cm,则△DEC的周长是______cm.

二、 选一选

11.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24. 已知△ABC的三边a,b,c满足a2-b2=ac-bc,试判断△ABC的形状.

25. 如图,∠1+∠2=180°,∠DAE=∠BCF,DA平分∠BDF.

(1) 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2) 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说明理由.(3) BC平分∠DBE吗?说明理由.

26. 已知△ABC中,∠A=x°.

(1) 如图1,若∠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用x表示∠BOC=______°;

(2) 如图2,若∠ABC和∠ACB的三等分线相交于点O1、O2,则用x表示∠BO1C=______°;

(3) 如图3,若∠ABC和∠ACB的n等分线相交于点O1、O2、…、On-1,则用x表示∠BO1C=______°.

27. 7年级(1)班的同学到水库调查了解今年的汛情.水库一共有10个泄洪闸,现在水库水位已超过安全线,上游的河水仍以一个不变的速度流入水库. 同学们经过一天的观察和测量,做了如下记录:上午打开一个泄洪闸,在2小时内水位继续上涨了0.06米;下午再打开2个泄洪闸后,4小时内水位下降了0.1米.目前水位仍超过安全线1.2米.

(1) 求河水流入使水位上升速度及每个闸门泄洪可使水位下降速度;

(2) 如果共打开5个泄洪闸,还需几个小时水位降到安全线?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篇4

七星一中 徐晓英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30个,60分,非选择题四个,4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三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列举题。三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

了6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4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三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36、37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2012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

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未试卷 篇5

1.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下列对它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工程是忽必烈下令开凿的

②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A.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历史贡献中不属于隋朝的是

A.创设科举制 B.开通大运河

C.实现南北重新统一 D.完善科举制

3.《贞观政要》记录的是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政绩?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康熙帝

4.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5.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的是

A.唐太宗向蔡襄征询经济问题 B.书生李崇寒窗苦读高中进士

C.江南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D.白居易吟诵诗作《新乐府》

6.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吐蕃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

A.唐太宗——任用姚崇等人为相 B.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C.玄奘——到天竺学习佛经 D.毕昇——编著《天工开物》

8.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不可能包括

A.中医思想 B.建筑艺术 C.佛学经典 D.活字印刷

9.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唐蕃和亲”、“鉴真东渡”等有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台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11.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

12.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 方 965 149 493 459

南 方 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13.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4.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马可?波罗来华 ②回族形成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今天的江苏、浙江等省级区划制度,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6.明太祖时,全 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丞相 D.三司

17.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18.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 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皇帝是

A.明成祖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9.“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个挽联称颂的是

A.文天祥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岳飞

20.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辽阔。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了

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岭北行省 D.伊犁将军

二、判断题: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玄宗发 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实行政治改革。

23.南宋与金达成和议,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北京。

24.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5.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6.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倭寇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宋元文化光辉灿烂,名人辈出。司马光编写的《 ▲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元代大书画家 ▲ 的绘 画作品被当时人誉为“神品”。

28.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 ▲ 。此后,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9. ▲ 朝时,x藏成为受中央管辖的正式的行政区。清朝时,明确规定 ▲ 代表中央政府,与__、**共同管理x藏,加强了中央政府对x藏的管辖。

四、材料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臣,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 悉朝廷的政事,也不能称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推行科举制度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加以印证。(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按照图一、二、三的顺序作答)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 技术作用的认识。(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右面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

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示的生产工具的名称(按照图一、二的顺序作答)。(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 篇6

1、秦代万里长城和随大运河都是古代的伟大工程,对于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二者历史影响的相似之处是( )

A.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 B.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交流 D.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3、“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中的河是指( )

A.黄河 B.淮河 C.大运河 D.长江

4、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源于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5、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唐朝完善中央官制

D.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6、“风吹金榜落凡尘,三十三人名 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上面的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禅让制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的作用时指出: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 )

A.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C.为普通士人提供了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

D.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8、史料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这里的“上”指(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郭沫若对下列哪一帝王功绩的正确评价(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任数。四方丰稔(ren),百姓殷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化昌盛

12、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由其弟子以其亲身见闻写成的一部重要书籍是( )

A.《马可﹒波罗行纪》 B.《金刚经》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13、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B.唐玄宗——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C.玄奘——到天竺学习佛经

D.毕昇——编著《本草纲目》

14、下列关于唐朝盛世经济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②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③唐三彩闻名于世 ④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7、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这座桥修建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9、据新华网5月15日报道,文物专家在唐加寺发现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吐蕃时期的壁画,这些壁画对研究下列哪个民族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

A.蒙古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女真族

20、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21、唐元和年间(806——820),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22、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例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

A.国家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B.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3、唐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

A.铁器、牛耕 B.秧马、曲辕犁 C.曲辕犁、筒车 D.牛耕、筒车

24、改变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北方各民族尊奉为“天可汗”的古代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5、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2)材料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3)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文成公主入藏有何意义?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______________

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______________

什么朝代逐渐完善?______________

最关键的人物是谁?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______________

什么朝代被废除的?______________

②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③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29、隋朝大运河

填空:

三点: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四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五大水系: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 篇7

●学科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报告

一、成绩统计一览表

二、各题通过率一览表

试题难、易分值情况:容易题97分,97÷120=0.808.中档题15分,15÷120=0.125.难题8分,8÷120=0.067.难度比约为7∶2∶1,试题难易程度偏易.

三、知识覆盖率及相关知识内容比

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37个,知识覆盖率为48.68%,偏低;授课时数比与各部分分值比基本相当,分值分布合理.

四、统计情况分析

1. 得分率最低的5道题情况剖析.

第27题得分率最低,考查了学生对变换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部分学生思维单一,考虑不周导致严重失分.

第8小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思维判断,错误的原因是思维定势导致选错.

第23小题考查学生合并同类项以及去绝对值符号的知识点,开发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及推导技巧,但部分学生因不认真而丢分.

第25题考查绝对值的化简,是第一章的一个难点.一些基础差、反应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完全做对此题,从而丢分.

第26题考核的是在求线段的长度问题中利用不定点分线段成比例出现两种情况的解法,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单一,导致只解答一种情况.

2.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型.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是第27小题、第28小题.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有的学生考虑不完整,答题不全面.(3)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利用“任意一条射线OD分角”把此题推向了两种情况.分析、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只会考虑出一种情况,所以丢分.

具体分析如下:第27题:如上图,已知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C是任意一条射线,射线OD是∠AOC的平分线,射线OE是∠BOC的平分线.若∠AOD=50°,求∠BOE的度数;(1)观察图中是否存在∠COD的补角和余角?若∠BOC=72°存在,直接写出来;(2)若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OE变为∠BOD的平分线,且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COD∶∠COE=7∶1,求∠AOD的度数.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充分考查互补角和互余角的概念,利用大部分学生缺少深入挖掘知识的意识, 从而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第(3)问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把特殊性转换成一般性, 这给这道题增加难度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具体分析:题中把射线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 增加它的位置的不确定性,而射线OE的位置又是由OD决定的,所以本题出现了多种情况, 还好本题又给了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这个条件,这样就使这道题的难度适合现阶段学生做了, 到现在很多能分析出射线OD的位置应该有两个, 一个是在OC的左边,一个是在OC的右边,而具体演算过程中,学生发现当OD在OC右边时,∠COD∶∠COE=7∶1不成立,这时很多学生就会认为只有一种情况了,没有发现当OD在OC的左边时,OE的位置还存在两种情况,从而漏解.我们认为此题的优点在于它层层布局.

通过27题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一个点或射线分别来分线段或角的同一类问题,一定会出现多种情况,学生对图形变换问题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练习当中应增加练习量.

第28题(2)中的创新点是购物选店的灵活性,利用两家不同的优惠条件,在“两家合着购买最合算的”是最佳的解答,此题特别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性、灵活性.

3. 前后10名学生的成绩状况及对策.(成绩略.)

策略:一个班级的尖子生就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量地增加练习的难度和量数,同时拓展课外训练,积累经验,拔高训练.对后10名的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个别指点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对优秀学生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吃得香.

五、测试题目分析表

●关于试卷的编制与设计

一、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1.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哈尔滨市初中数学学科考试要求》同时兼顾个别版本教材内容.

2. 体现初一学段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体现新课改

的理念,加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考试对七年级数学实施新的课程目标,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编制试题的理念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理念.

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编制试题多样化.

2.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解和应用.

编制试题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向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向引导,让所编的题目情景有实际意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等题型,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3.以本学科的发展为目标,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起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及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4. 编制每套试题要注重科学性、引领性、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区分性和适切性.

(1)引领性

依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编制,并附有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这些方法引领之下,高屋建瓴,深入本质,切中要害,自觉地跨越数学学习中的各个关隘.

(2)科学性

试卷中的任何一道题,其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根本,不能无根据地编制试题.

(3)基础性

编制试题要以课本为主线索,利用好基础知识编制试题.

(4)综合性

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本学科知识的综合为主编制试题.

(5)探究性

探究性试题是数学试卷中的核心问题,一定要找清探究的内容、知识点,让探究的内容具有实际意义.

(6)区分性

在试题具备一定区分度的条件下,难度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及格为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适切性

面向全体初一年级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思维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出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三、试题的基本形态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共28个小题统一编号,每一题都有相应的解答说明和分值.

下面是编制试卷各题型的题量及所占的分数表

难度预测:容易64℅;中等25℅;难题11℅.比例为:18∶7∶3.

知识覆盖率: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40个,知识覆盖率为52.63%.

2.注重知识与技能.

提升学生的视知觉功能.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抽出这些“数与形”,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记忆、理解.如“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学生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3.注重方法与过程.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试题的评价中明确强调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学生对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学生只有深刻领会到学习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因此,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概念和规律、方法.

逐步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另外,在试卷中也比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如“三视图的综合利用”、“探索规律”、“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这些试题对加强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4.注重情感与价值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更应重视后者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的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造成了一些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不会实际应用,思想道德滑坡,不知如何做人,价值取向偏离正常轨道,承受能力差.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我们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一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四、试卷蓝图

1.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考查主流.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考试中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比例大,也是考试的重点,和以往的试题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试题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再现和记忆上,也不是偏重某项技能的重复训练,更不是在“深挖”上做文章,而是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性.试题在编制立足于具体的情景,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

例1:已知有一个立体图形由四个相同的小立方体组成.如图1是分别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那么原立体图形可能是图(2)中的.(把下图中正确的立体图形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点评:“空间与图形”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本题体现了“生活走向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念.

2.强化过程和反映规律的考查仍是亮点.

认识首先是粗略的、定性的、直观的,然后才是精确的、定量的、抽象的.例如,当你感觉到“人很多”、“天很热”、“月亮很圆”时,会进而想到“有多少人?”“气温是多少度?”“怎样描述圆?”以及相关的各种问题.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和发明的火种.在力求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思考、探究、归纳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例2: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摆放,若∠BAE=135°17',则∠CAD的度数是__.

点评:通过图形的转动,角度的变化,会存在一个角度等于另外两个角度的和.∠BAE=∠BAD+∠DAE, E∠BAD=90°是一个定量.所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命题的基本思路.

全面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努力克服过分注重知识掌握的偏向,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引导学生的个性成长;结合哈尔滨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际,及时了解和正确评价哈尔滨市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双向细目表.

五、提高编制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1.关于编制开放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开放性试题形式十分活泼,思维深刻,深受广大数学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是新型试题中的一大亮点.开放性试题可分为条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中,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和一个完整的结论,据此,填充缺少的条件.当然这些缺少的条件并不是唯一的;结论性开放性试题,已知条件给定,结论没有给出,经过推理,得出若干结论;条件与结论双开放性试题.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同时也允许按照一定要求添加若干条件,然后推导出有个性的结论;围绕着开放性试题进行试题编制.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81页概念性试题.

背景材料: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3:请写出一个解为-2的一元一次方程.

点评: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在题目中给出了一个条件,-2是这个方程的解,说明试题的答案不固定、不唯一,也使学生能有自己的开发空间、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从单一走向多重性.

2.关于编制探究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探究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些开放性试题从本质上说不是探究性试题,因为它仅仅是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没有什么思维上的探究性.而探索规律的试题从思维上说,不是仅从表面上观察一下就能得出结论的,需要经历深入的思考过程,因而它属于探索性试题,但不属于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的特征:一是问题的解决不是按照某个固定的、明确的程序,使用某种技巧就能完成的;二是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是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路线不是很清晰的,通常要经历一定的尝试与试验过程.探索性试题,对于培养与考查合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解决学习策略,获得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增大主观性试题,尤其增大那些需要学生解释举例、论证的主观性试题,在解答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7页例题2.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例4: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点评: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由此得出:顺流速度、顺流时间、逆流速度、逆流时间的关系.

3.关于编制综合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所谓综合题,就是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组合成一个复杂的数学题.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链结出知识网络,使题目寓几何、代数、三角知识于一体,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解题方法.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全方位联想、综合应用知识、全面检验和评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由此,设计综合性试题的难度、必要性都很重要.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1页例题4.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例5:某地区的手机收费有两种方式,用户可任选其一:月租费20元,0.25元/分;月租费25元,0.20元/分.(1)某用户某月打手机x小时,请你写出两种方式下该用户应交付的费用;(2)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内打手机时间为25小时,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算.

点评: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过程是:实际问题列方程转化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上册所涉及到的此类内容有: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综合性能力.

4.关于编制实践应用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试题的编制应当以此为指导,打破传统的命题格局,试题要体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着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引导教师加强过程教学,试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和运用,体现试题的特点,引导探究、创新的学习风气.

例6:如图,已知∠AOB=90°,∠BOC=30°,OM平分∠AOC, ON平分∠BOC.(1)∠MON=;(2分)(2)∠AOB=α,∠BOC=β,求∠MON的度数.并从你的求解你能看出什么什么规律吗?

编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44页、第10小题.

背景材料: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特点.

点评: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OM平分,ON平分在此题中是关键,使图形有规律可探索.

变型:若∠AOB=90°,∠BOC=30°,OD是∠AOC的平分线:求∠AOD的度数.(注:没有图形)此题是期末考试27题的变形题.

点评:在数学中几何问题中,如果没有给出图形的话需认真分析是否有多种情况.

结束语: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8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上一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下一篇:年度考核领导班子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