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组织建设的建议

2023-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团组织建设的建议

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基层工会组织存在的工会组织行政化倾向,缺乏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基层工会缺乏活力,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职责,突出重点,认清主体,依靠群众,政、工分开,各司其职,优化队伍,提升素质等措施,对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加强;基层工会;建设;思考

油田基层工会是胜利油田基层工会组织的主体,是工会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是基层工会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尽管基层工会在组织建设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现有的油田基层工会组织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协调、企业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等原因,胜利油田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工会工作的开展及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目前基层工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1、存在工会组织行政化倾向

近几年来,基层工会成了党群工作中的一块应付工作差事的“牌子”。基层工会主席大多数都由基层党政正职或基层队副职兼任,以致从组织上把工会与行政合二为一。一方面要支持和履行行政职权,另一方面要站在职工群众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另外,工会主席经常把主要精力用于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容易忽略了作为工会干部关心职工、帮助职工的责任。

2、缺乏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工会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基层人手少,“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辛辛苦苦,被动应付”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领导不重视,觉得工会干的都是打杂的活;职工群众不满意,认为工会对上多,对下少,脱离群众。基层工会过多地忙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工作,基层工会的活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增强。

3、基层工会缺乏活力

由于基层工会干部的“兼职”身份,导致他们在提高自身工会工作方面的素质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开展工作热情不高,许多工作落实不到位,活动开展不深入。一是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有待不断高,方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二是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创新与活力;三是工作方法滞后,与基层实际和职工需求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显得被动;四是发挥作用滞后。在深化改革推进过程中,涉及职工权益的问题越来越多,职工强烈要求工会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个别基层工会组织往往忽视作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的主职主责,容易丧失职工群众的信赖,导致部分职工对工会组织失望,遇事也不愿找工会。

二、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完善工会领导组织体系

工会的组织体系是工会开展各项工作和履行职能的组织基础。首先,要按照《工会法》第十条之规定,形成自下而上多级别、多层次的企业工会组织。其次,在健全组织的同时,大力选拔那些年轻有为、热心工会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为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作任务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第三,要完善企业工会接受地方工会和同级党委领导的有效机制,以形成任务明确、各负其责、自主高效、协调运转的科学组织领导体系。

2、发挥工会组织在油田企业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油田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充实职代会内容,创新职代会组织形式,特别要探索油田控股、参股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式,重点处理好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党委会、工会和职代会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把平等协商作为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的法定程序和关键环节

3、不断创新,健全工会工作管理面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不断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多样化,油田企业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独立性显著提高,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和延伸,此外,工会要承担起维护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運用法律武器,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维权。工会干部要学深、学透相关法律,成为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专家。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了解情况,干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

4、政、工分开,各司其职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探索实施基层工会干部“会员直选制”,采取直选基层工会主席的办法,由会员选举产生工会干部,向会员负责,这就保证了工会组织能够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有利于实现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工会要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组织,最大限度地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时刻保持与广大职工的密切联系,与广大职工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说话办事。只有让广大会员真正行使对工会干部的选择权、监督权,才能保证工会干部忠实地为职工服务,才真正有利于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阶级基础。

5、优化队伍,提升素质

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看重工会干部的内在素质,并通过学习培养不断提升基层工会干部综合素质。要把那些参政议政能力强、知法守法,敢于和善于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精兵强将选拔到工会领导岗位上;把那些真真正正为职工谋利益的优秀干部放在工会领导岗位上,尤其是对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能旗帜鲜明,不怕“歪钉”,不畏“硬刺”,让职工放心满意的优秀干部,使其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而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履行好这一职责,仅靠“热情”不行,不但要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而且要学好、弄懂、吃透。也只有掌握、运用好了这个“本”,才能认清理儿,摸准道儿,才能在各种监督、反映、协商、谈判解决问题中,将维权“维”在点子上,“护”到要害处,从而取得维权实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会组织应该始终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基层工会组织一定要发挥主人翁精神,深入群众,履行职责,促进基层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企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莹瑾.基层工会行政化倾向及其改革路径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03-01.

[2]刘赞杰;贺余德;房克乐;王政.基层工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策思路的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04-20.

作者:崔淑勇

第2篇:关于新工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一些建议

[摘 要] 培养新工科专业人才就是要支撑服务社会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就是要适应满足这一需要。新工科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就是要树立培养跨界整合能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综合化、全过程教育新理念。对新工科建设组织实施建议、项目推荐、支持措施、项目评价与验收等实践进行思考,通过对学校承诺和支持是保障学院专业组织实施计划、教师发展,通过对教学评估保证质量、评价阶段划分、评价形式、评价主体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工科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 键 词] 新工科建设;组织实施;支持措施;项目评价;项目验收

[

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要依托创新和科学进行,创新是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素资源的创新配置及生产关系的创新构建是新经济发展的本质;实现商业化的发明才可称为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是整体交叉而又成体系化,后分解成相对单独的专业学科,不因物质所转移,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建设好新工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品质、素养的优质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势在必行。

高等工程教育通过质量控制工程、卓越工程计划、创新创业改革等举措,形成专业齐全、层次完备、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后,标志着工程教育实行世界化标准,现存问题是规模大、质量弱,教育与人才培养不适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不适用时代要求,体现为在培养理念后置。必须坚持以本为本,以培养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同时教育理念没有落实到位,教育全过程无法融入学生自主化学习,没有确立绿色工程教育理念。

2.人才队伍结构不能适应培养要求。师资队伍中拔尖、领军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大国工匠精神缺失,新技术、新产业等产业高端人才十分匮乏,传统工程人员过多,产业升级所需中高端人才专项培养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企业用工的供需矛盾。

3.培养学生知识体系不适合专业培育。培育内容方面,专业知识老化,在科学技术、新材料、新理论呈几何倍数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实践和企业供需不相匹配;知识结构方面,知识体系层级式结构划分过细;机制灵活性不足,为使用新科技应用,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4.培养模式不匹配科学技术全球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发展速度。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引起教学方式、理念、模式、平台与师资队伍结构的不适应,企业需求倒逼工程教育从追求学术回归到教学实践,最终解决学校与企业、技术与产业之间的问题。

针对以上四个不适应,必须在新工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实实在在解决这些不适应。

一、新工科建设组织实施建议

教学改革本质是教师应自主制订质量较高、学科细分、务实方法的教学标准,愿意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从事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这是具有挑战、针对、使命的终身命题,负责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广大教师自愿投入到新工科专业建设中,这也是保障新工科建设实施的先决条件。

1.学校承诺和支持是保障。学校领导承诺支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新工科建设新生态,提供学生现代化、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学校不仅要协调各学院、保证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制订政策鼓励、引导教师投入极具挑战的新工科建设中。

2.建立工业指导委员会,协助指导新工科建设,提供新工科建设所需的人才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重要资源。

3.建立新工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新工科建设和改革过程。

4.学院、专业组织实施计划。新工科建设是整体专业的系统改革,院长、专业带头人是第一负责人,负责指导相关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课外活动的创新活动,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群建设及改革。

5.建立新工科建设、改造、工作组。工作组主要由系里负责同志来组成,侧重教学科研骨干比例,主要负责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工作,设计实施方案,制订行动计划,协调内外资源,使改革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调动所有专业教师参与。新工科建设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立体、交叉三组织路线图。组织骨干教师利用试点课程尝试新教法,更新教学内容,取得经验,为其他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6.通过教学评估保证教师质量。新工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教师,具体体现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更新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学校应为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以确保试点课程的改革质量,总结经验,用于后续改革实践。

为确保改革成功,需做好三个关键工作:

1.学校各级领导的决心和承诺。成功案例可以参考,但没有捷径可走。

2.学院院长、系主任、学院全力推动新工科建設;骨干教师和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成功完成试点课程改革,是新工科建设成功的基础;让学生意识到新工科建设就是为培养他们具有较高质量,他们要有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3.按技术路线实施新工科建设中要把握好精准度;工程技术生命线本质是精准、精确;专业综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教学方法、内容、评估和质量保障等每一步的精准决定了培养质量和水平;以新理念为导向,实践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专业育人质量新标准,应用先进教学方法、工具、手段,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确保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新建设教学内容,提供跨学科的新知识,使学生掌握学科领域前沿,进行国际化、精细化、特色化、个性化、多元化当代新工科教育。

二、项目推荐、项目实施平台的构建、进度计划的制订、交流平台的搭建

(一)推荐渠道

1.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考虑主要因素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重点考虑短板,统筹规划改革与发展,保证申报项目具有如下特征:应针对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解决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突出问题;选题类型应全覆盖,以利于项目成果对新工科建设提供全面指导、借鉴;新工科专业人才服务地方新经济发展应注重理念、思路、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师队伍、专业评价等涉及新工科建设全过程的内容,因此一定要有完整路径,即整体的系统性能。

2.教指委和行业协会应发挥统筹作用

清晰本地区当前、未来急需的工程人才情况;急需改革本地区工程教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

3.部分高校分析、研究、预测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本校工科专业建设情况,规划新工科建设改革方案。

(二)实施平台

新工科建设应优先考虑搭建有利于工作和任务开展的具体可操作平台,有院、系编制的实体平台;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框架、无编制的非实体新工科平台。

(三)进度计划

要充分考虑资源合理的配置,制订进度计划,保证项目实施能够顺畅进行。

(四)交流平台

使项目成果互相学习、共享、借鉴,以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有交流平台;有专家组、工作组、新工科建设产业联盟及跨领域交流平台。

三、项目评价、验收与成果

(一)评价阶段

1.年度检查:提交年度报告,涉及项目进展情况、已取得成绩、存在问题、未来工作思路、解决问题的对策。

2.中期检查:取得成绩、突破和创新、遇到的困难、应对措施、后期工作思路。

3.项目验收:按照指南要求提交成果,主要指项目完成情况、突破性成果、可推广示范的经验。

(二)评价形式

1.书面报告:专家闭门评审,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对结题报告则是结论性评审意见。

2.现场考察:针对实践性强的项目,进行现场考察,亲眼目睹师生互动交流给出评价。

3.交流评审:采用开放会议方式,除评审专家、项目完成人外,有对项目感兴趣的其他专家参加,实现项目成果共享、推广、示范的普遍目标。

(三)评价主体

1.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注重新型、新生、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强调对工科专业现状的改变、创新、突破。

2.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教育培养计划评价专家。评价主要从工程教育认证及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目标两方面进行。

3.工程专业认证专家,按认证标准执行,新型专业需要对现有的修订或更换,新生和新兴的需要增加认证标准。

4.教指委对新工科项目进行自我评价。

5.企业或第三方,从用人单位、行业视角进行评价,价值意义非常重要。

(四)项目成果

主要指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学科专业结构、质量标准的突破与创新。

1.成果形式要易于交流和借鉴。

2.成果要起到可学习、借鉴,可参考、模仿,即校内促进、带动相关学科专业改革和建设。

3.校外,为同类院校改革和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借鉴和参考。

4.向全球高校输出中国理念、智慧、标准、经验及模式。

新工科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在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投入教育教学研究,能扎实推动新工科建设,取得实质性成绩。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校职责的第一要务,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性突破。期待本文对新工科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为培养出更多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方志刚,代玉石,李晶,等.多维考核模式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正效应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5-66.

[2]方志刚,蔡秀亮,葛牧,等.课程多维考核环节在课堂教学实践应用中的正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46-148.

[3]方志刚,杨帆,赵振宁,等.创新算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59):1-2.

[4]方志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23-24.

[5]方志刚.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35-36.

[6]方志刚,高云,郝晓亮.“三层四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建构与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113-117.

[7]方志剛,丛景春,赵振宁.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师资队伍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0(85):55-56.

[8]方志刚,丛景春,陈林,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培养过程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42-44.

[9]方志刚,杨帆,赵振宁,等.四位一体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2(A5):6-8.

[10]方志刚,杨帆,陈林,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服务辽宁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2(97):30-32.

编辑 常超波

作者:方志刚 杨帆 赵璐璐

第3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完善建议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演进轨迹可以分为探索成长、曲折发展、转变前行和创新前进四个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对保障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模式单一、干部队伍素质较低、在群众中的权威性弱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努力发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合一农村基层党组织。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演进轨迹;“三型”合一

一、引言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执政之基,肩负着落实农业农村政策路线方针在基层开展实施的使命,也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三农”攻坚战,走向富裕小康的排头兵。因此,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巩固党联系群众的组织基础,是扎实推进党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加强党的建设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我们党在农村深化改革过程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成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有效夯實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2015年6月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刘云山同志明确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要围绕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问题导向、抓好责任落实、加大保障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随着党建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农牧渔民党员总数和建制村基层党组织的数量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875.8万名,基层党组织数量达到441.3万个。其中,农牧渔民党员总数为2602.5万名,所占党员总数比例的29.32%,571544个建制村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①。然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全面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加以明晰化,并给予妥善解决。

学术界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理论层面上,一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亟待完善机制创新,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组织功能和领导方式[1-2]18-22, 76-79,发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也被证实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径[3-4]65-67, 122-129。但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空转、停转、反转”的异化现象[5] 17-22,出现村民自治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不力[6] 128-132。徐行和田晓(2011)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党内民主建设较弱,农村影响力范围较窄的问题[7]54-61。王建国(2014)认为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减弱,需要重新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农民社会组织的关系模式[8]53-59。实践层面上,李勋华(2008)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素质偏低,管理方式陈旧,缺乏组织活动阵地[9] 85-88。吴梅芳(2013)调查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推进力度较弱,村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满意程度较低[10]48-51。

从现有研究中可以发现,各级党委亟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文件,保障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健康发展。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政策演进轨迹,剖析各个阶段的发展,对于新时期更好地认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有学者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历程进行回顾[11-12]18-23, 73-77(杨群红,2008;马明冲、李茗茗,2012),但并没有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演进轨迹进行全方位分析。为此,本文对建党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政策进行梳理,对各个阶段历史使命、政策举措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剖析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政策的演进轨迹,为下一步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创新提供借鉴。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政策回顾及评析

党的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基本层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设立的组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便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始终是党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与每一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一)探索中成长阶段(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始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不断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无到有,一步步建立起来。1922年中共二大《党章》中明确指出“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②。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②。1925年6月,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建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共湖南韶山支部在湖南韶山成立,标志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正式在广袤农村地区的生根发芽。1927年3月,中共陕甘区委提出了“党到农民中去”的战略方针③。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永新三湾村改编部队,“在连队设党支部,在优秀士兵中发展党员,在班排设党小组,在连以上设党代表并担任党组织书记”④,确立了在农村中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方针。1928年6月,中共六大通过的《农民问题决议案》,明确指出:“取得和巩固农民运动中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是乡村党部的主要任务及一切實际工作的总方向,乡村党部应该在无产阶级分子与半无产阶级分子(手工业工人、雇农、贫农)中扩大党的组织,必须指导一部分积极的分子到农村中去工作。”⑤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提出“每连建设一支部,每班建设一小组”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区开展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一方面提升党员数量,颁布《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另一方面在基层群众中加强党支部工作。193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深入下层党员群众,支部工作必须加强,支部在群众中的工作必须发展。”⑦

党员数量的增加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在行政村进一步发展村党支部以实现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1941年,彭真同志在《晋察冀边区各项具体政策及党的建设经验》报告中指出:“实现三三制政权要求党的组织必须有相当普遍的发展,需要每个村有支部和相当数量的党员,建立村党支部。”⑧1945年,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基础组织,主要的应放在自然村”⑨。1946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了陈云同志《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陈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吸收在斗争中的积极分子加入我党,并在农村中建立党的堡垒——支部。”⑩(见表1)农村党支部逐步发展起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地农村基层党支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整顿与改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曲折中发展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曲折中发展,但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取得卓越的成效。整顿农村党组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

195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中提出准备以三年时间完成党的基层组织的整顿。1954年11月,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中共八大上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們党面临新的考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避免出现农村党建过程中不吸收青年积极分子和妇女积极分子的现象。”B11《报告》还指出农村党员数占党员总数的69.1%,是党员中最大的群体。此外,中共八大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明确为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体系。1962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指出“人民公社的党组织必须健全请示报告制度”B12。1965年8月21日,中央组织部颁布《关于提拔新生力量、接收新党员、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三个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农村党支部需要重点抓三大作风,需要建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制度、建立联系群众的制度、建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制度,加强农村政治工作。”B13(见表2)随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遭到了破坏,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全面停滞阶段。

(三)转变中前行阶段(1978—2004年)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拨乱反正,在新时期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良性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首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1986年2月,中组部颁布《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意见》指出:“在调整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过程中,始终坚定以行政村为单位党组织不动摇。”B14整顿后,中国共产党逐步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原则,为此,1987年11月1日中共十三大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修订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关内容,如:“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合作社、农场、乡、镇、村、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B15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在法律上得到明确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目标。1994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新水平》讲话,强调“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选准一条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完善一个好经营体制、建立一套好的管理制度”B16。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也要求“村党支部和其他组织都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作为根本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B16。

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各级党委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到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一九九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B16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一九九七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一九九八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分别提出“着力抓好村党支部整顿和建设”B17和“要切實抓好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进行农村政策、民主法制、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科技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B18。199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B18。200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全面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B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健全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农村党支部核心作用、保障农民当家作主、切实依法办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B20。

(四)创新中前进阶段(2004年至今)

自2004年以来中央聚焦“三农”问题,连续十三年颁布中央“一号文件”,形成了新时期富有内涵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各级党委十分关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进行了重大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开展“三级联创”活动,要求在县、乡镇和村三级党组织中开展以“五个好”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2006年和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进一步指出要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乡党的基层组织的互动机制。为此,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完善村党组织两推一选、村委会直选的制度和办法”。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也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重要措施。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扩大基層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开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新模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民合作社的党建工作,即“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明确将农民合作社的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发展的重要模式。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举措。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这一指导方针,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党建科学化和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离不开上级党委的重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坚持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方位狠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政策演进逻辑分析

由于不同阶段党所处的形势存在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政策演进逻辑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政策变迁,也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情况(如表5所示)。

1.探索中成长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是党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重大创新。将“支部建在连上”保障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在农村中建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保障,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为此,党在农村中建立党支部,在群众中发展党支部,增强人民群众与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

2.曲折中发展阶段。发展农村生产力,成为党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为此,党实施整顿党的基层组织、重点抓“三大作风”和农村党员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实现了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优良,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

3.转变中前行阶段。实现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党在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完成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的基本完善。

4.创新中前进阶段。这一时期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是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范围,更好地为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此,党在农村中开展党建“三级联创”活动,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建设服务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而实现党在农村的执政水平与能力逐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步发展成为农村服务型组织。

九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密切联系群众,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落实党的惠农强农政策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性逐渐弱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无法有效协调与村委会及其他农村组织之间的关系,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和人民群众基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性逐渐削弱的一大因素。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實施,一部分农村地区出现村委会与基层党组织步调不一致的现象,二者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无法做到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无法做到对农村内部事务进行统一处置,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进而逐步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此外,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对上级的指示消极抵抗、执行效率低下、服务质量薄弱的现象,无法做到上级党组织的有效联系,没有承担起上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二者之间的紧密衔接。这也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性逐渐削弱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素质低下

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应对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带动人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不足,对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身工作能力未能与时俱进。区域内的家族势力现象层出不穷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储备建设。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待遇较低,基层工作较为繁琐,许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而不愿意留在农村。三是一部分担任行政职务的农村基层党员缺乏对组织的认同感,对基层党组织漠不关心,放松对自身要求,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对自身职能定位存在偏差,认为自身具有管理职能,缺乏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行政命令式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仍是主要类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没能将对基层人民群众的领导与管理置于服务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模式单一

当前,许多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模式单一,缺乏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契合,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发展。虽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的做法,但部分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结合较为松散,更有甚者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建立党组织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新噱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模式亟待创新发展,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地区实施村村撤并,造成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模式无法有效保障黨支部内部党员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快速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使得农业生产逐渐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过渡,传统的以村为单位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人为分割,要素之间无法实现充分优化配置。

四、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进行明确部署,旨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使农业农村工作迈向新台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事关农村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政治功能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首要功能,在新时期需要继续强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之基。强化政治功能,首先需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力,积极宣传贯彻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狠抓基层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凝聚力;其次是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实现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地位;再次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对基层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农村各类组织的“三监督”。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定期监督,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是实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对人民群众的监督,能够遏制农村的不正之风,提升农村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农村自治组织、农村经济组织等的监督,能够保证农村各类组织发挥各自功能、有序运行,是推行农村各项惠农政策实施的重要载体。

(二)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持力度。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领导能力不足、基层人才匮乏、服务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的方式予以逐步解决。首先,要培育农村基层党建领导骨干,创新领导骨干选用理念,以德、行作为考量指标,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政治觉悟,增强领导骨干组织动员农村人民群众的能力;其次,政府应在农村内部培养政治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的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第三,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资金方面支持,各级政府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做到将财政扶持资金和基层党组织收益二者相结合,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第四,政府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明确自身党委工作定位,做到社会工作、党务工作和村民工作三者相结合。政府需要积极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建责任主体,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站,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另外,完善组织内部的激励考核机制也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绩效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实现农村各类人群服务全方位覆盖,将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探索在合作社中开展党建。在合作社中加强党建工作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模式创新,可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合作社内外部的资源促进合作社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吉林省梅河口市农业经济技术协会党委大力倡导“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大家共同富”理念,积极向农民推广协会引进的新品种,传授科学种田技术,为农民春耕提供低价农机服务和免费的农资信息等服务,带领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探索在产业链上发展党建。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设置形式的重要变革,能够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契合起来,对于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甘肃省静宁县万里果品专业合作社将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设立万里果业富民先锋队,通过“党支部+企業+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当地2000多名农户走向富农之路。再次,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在农村社区中发展党建。农村社区中发展党建是实现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重要方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平阳县在农村社区中建立社区党组织“大党委”体制,完善社区党建运行制度,有效地将社区的公共资源、党员管理、各类经费、社区活动统筹安排,改善了农村基层制度环境,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得以提升,实现了农村社区一体化发展。

(四)建设“三型”合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向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发展,做到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首先,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增强党组织整体的政治觉悟,建立基层党组织学习制度,使得农村基层党支部党员成为学习型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这是党在基层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增强自身服务能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深入农村人民群众之中,避免纸上谈兵;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服务制度建设,一方面要落实党员服务工作责任制,健全监督体系,做到党员人人能服务,党员人人愿服务,党员人人会服务;另一方面要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扩大基层党组织服务半径。再次,建设“创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在服务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基层党组织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三型”合一。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见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701/c1001-28514025.html。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③參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④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⑤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⑥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⑦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⑧参见《彭真文集(一九四一—一九九零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⑨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⑩参见《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B11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B12参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修改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翻印,1962年12月12日。

B13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B14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辞典》,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年版。

B15参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B16参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B17参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B18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B19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B20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郭献功.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的若干思考[J].学习论坛, 2011 (3).

[2]林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完善与创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4).

[3]崔建平.农村社区党建: 农村基层党建的新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 2012 (2).

[4]曹亚雄, 柳李华.社区化党建: 当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代转换[J].社会主义研究, 2015 (2):.

[5]朱新山.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转现状与执政转型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 (8).

[6]陈永刚.从村民自治异化现象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J].理论探讨, 2012 (6).

[7]徐行, 田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与实践, 2011(3).

[8]王建国.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组织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 2014 (2).

[9]李勋华.西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路径创新——以四川A市为例[J].开发研究, 2008 (4).

[10]吴梅芳.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探索, 2013 (3).

[11]杨群红.改革开放3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州学刊, 2008(5).

[12]马明冲, 李茗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

【责任编辑 刘传磊】

作者:张琛 董翀 孔祥智

第4篇:团组织建设的建议

尊敬的各位团支部书记: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团学工作,在团的各项工作中,基层组织处在一个核心和基础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更好地把青年吸引和团结在团组织周围,是当前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责和主要任务。团组织如何走出一条与时代同拍、与发展同步,有效发挥广大团员青年生力军的作用,是摆在当前团组织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加强团组织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层有多少活力,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对社会和青年的有效影响有多大。基层组织不牢固,团的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团的事业就无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让基层活起来、动起来。

1. 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团的有效覆盖。组织建设是团建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没有了组织,就没有了团的工作,也无法开展团的活动。加强组织建设主要是解决团的覆盖面问题,关键是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把现有的共青团基层组织巩固好、建设好。并按照标准化团支部的创建要求,下大力气整治“松、瘫、散”团支部的工作,让基层团组织真正实现凝聚青年有力、工作开展有为。二是要不断加大基层团建的创新力度。在企业,要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团建新模式,拓展企业团组织的工作领域。

2. 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青年工作的合格带头人。团干部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直接制约着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情况,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第一,要加强党性锤炼,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自觉性,坚决从厂党委的工作全局出发谋划团的工作,切实把党的要求和团的工作部署落实到基层团支部。第二,要加强学习,既要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又要广泛学习经济、法律、贸易、网络等现代专业知识,练就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青年人才。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培树起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工作中勇于直面困难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勇于只争朝夕不懈怠。第四,要培养自身干事、成事的能力,做到对待工作有激情,谋划工作有思路,落实工作有韧性,协调工作有方法,推进工作有魄力,完成工作有成效。

3. 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巩固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动基础。团员队伍建设是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离开了团员,团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基层团组织建设就没有任何意义。加强团员

队伍建设,一要做好团员的发展工作。要按照《团章》的有关要求,积极将适龄青年中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团组织中来,并通过他们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增强团的吸引力,以此带动其他青年踊跃加入团组织。二要不断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要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青年的要求,在团员中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全面提高团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完善团员素质。要注重增强团员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团员在实践活动中受锻炼、长才干,进而在基层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成为骨干,保证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三要进一步加强团员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团员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做到凡是有团员的地方就有团的组织,凡是有团员的地方就有团的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团员流动性强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加强厂团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住机遇,用足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团组织的影响力。以党建带团建,不断改进推优入党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请示汇报工作,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积极创造利用机会,充分展示团组织的重要性和作用,争取党组织对团组织工作的高度重视;要本着“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原则,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和党的工作重心开展团的工作。

2、以人为本,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发挥团组织的堡垒作用。团组织的堡垒作用主要体现在团组织如何凝聚、教育、激励、服务青年上。首先,要做好团干部的队伍建设。要以“在职有为,不辱使命”为要求,培养团组织的中坚力量,真正把一批热爱共青团事业,思想过硬,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群众基础,能够在团工作中有所作为的党、团员吸收选拔到团组织的岗位上来。其次,要做好团员青年的教育工作。要结合热电厂实际,针对特殊时期热电青年的思想状况开展认真调研,通过网络交流、组织主题演讲比赛、编撰青年心声等方式和渠道,广泛收集青年职工对热电厂改革的政策、规划、形势、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分析归纳,及时反馈,沟通思想,解开疙瘩,理顺情绪,增强信心,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第三,要做好团员青年的服务工作。为团员青年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这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热电厂青年关注的如住房问题、福利待遇、男找对象等一些热点问题,要大处着眼,实处着手,要帮助呼吁,切实解决。要通过搭建各种成长成才的平台,让青年在有所作为中认识不足,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要通过开展各类联谊文化活动,让青年在轻松欢快中建立友谊展,在健康高雅中陶冶情操。

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热电青年的生力军作用。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厂的工作核心,切实有效地开展活动。一是要

围绕提高热电厂青年的素质,深入开展岗位成才活动,使热电青年岗位成才进一步常态化、规范化。二是要围绕提高工作效益,认真开展岗位创优活动。要广泛开展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突破口和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优活动,强化热电青年的质量意识,实现良好的工作效益。三是积极开展青年突击队活动,急厂所急,想厂所想,在一些重大战役中充分发挥热电青年的生力军作用。四是围绕单位管理,深入开展献计献策活动。要畅通各种渠道,大力开展以完善内部管理,促进创业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征集“金点子”等献计献策活动,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参政、议政意识。五是围绕热电事业建设,积极参与服务推介活动。要组织热电青年积极了解事业发展环境,体会媒体竞争状况,强化热电青年的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热电青年的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

第5篇: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基础。经历了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广大农民,民主素质、法治意识己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经过三年一届的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检验,他们的管理水平、民主制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准、社会道德等还将面临着实际的考验,农村的基层组织现状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相关工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组织选举不公正,班子不纯洁。在选举过程中,村级班子由于依托家族势力进行对抗和争斗,使少数素质不高甚至是劣迹人员当选村级主要领导,造成先天不足,有的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2、村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公开,管理不民主,一些村干部利用权力中饱私囊,群众反映强烈,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3、村级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落后,发展后劲不足,村干部和群众观念落后,对建设与发展信心不足,情绪不高。

4、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有待加强。部分干部观念淡薄,服务意识淡化,有的干部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政策水平不高,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得不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管理水平偏低,难以承担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

5、党员学习、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化,造成党员学习没有积极性。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党员活动没有吸引力,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适应不了党员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

二、针对上述情况,建议:

1、拓宽选任渠道。在坚持从本村内部选配村干部的同时,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通过下派、回请、公开招聘等途径,拓宽村干部选任渠道。鼓励外出创业致富能人、退伍军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或退休干部职工回村任职。注重选派镇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后备干部、退居二线人员到村任职。选派政治素质好、开拓意识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县乡机关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符合条件的可直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

2、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制度建设与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对群众反应敏感的土地征用、劳力转移、经费开支等问题,实行民主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依法循章办事。

3、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途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集体经济薄弱,是农村各种问题产生重要的乃至根本的原因。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序推进,前题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走出困境唯一的途径是理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思维,想出新方法,闯出新路子,坚持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为农民办事多了,农村的矛盾就会自然减少,农村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就会逐步提高。

4、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村级班子建设是核心问题。在领导班子建设中,以思想建设为重点,从思想建设入手,扎扎实实抓思想解放工作,把村班子建设成坚强的战斗集体和领导核心,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能够领导和带领农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战斗群体,以振奋的精神,全新的姿态开展工作,才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真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5、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是基础。一是视野放宽。注重从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具有一定的致富技能和本领的“能人”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他们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使新发展的党员真正能够发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二是进度加快。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对发展党员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长期不发展党员工作、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三是关心到位。对老党员关心照顾,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凝聚力;对年轻党员教育培训,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对优秀党员表彰宣传,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同时,建立健全党内生活的各项制度,做到重大事情党员先知道,日常事务党员多参与,重大决策党员作讨论,切实尊重和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

第6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自从二零零七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新形势和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必须以新的工作内容,新的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整体水平。随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推进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农村基层带来了各方面和多层次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从工作主体和工作客体,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都暴露出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新问题。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时发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存在问题;

一、乡镇存在问题,

(一)乡党委管党责任心下降。一是有的党组织负责人对基层党建工作不怎么重视,有的乡党委一年内难得专题研究一次党建工作,能得提出一些党建措施。二是党组织负责人轻视党建工作的自身规律和特殊作用,很少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或做出专门部署。三是一些党组织负责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与经济工作相比是软指标、软任务,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乡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一是科级干部流动慢。由于科级干部在乡镇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的固定环境容易导致干部思想消极,得过且过,缺乏进取意识。同时,与各村交往较多,人情关系熟悉,在工作中难免带有感情,处理矛盾纠纷,顾虑重重,批评干部,怕伤面子,瞻前顾后,致使矛盾不好化解,工作局面不好打开。二是一般干部管理难。机构改革后,一些乡镇机关干部在编制“只减不增”的思想支配下,不求进取,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应对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受经济社会影响,部分乡镇干部不再安分于自己的工资收入,而把主要心思用于经商或其他事情上,认为工作好不好,富裕自己最重要,导致乡镇干部积极性不高,事业心不强。

(三)目前农村党支部建设的现状。 一是农村党支部自身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老龄党员管理难,使村党支部缺乏生机和活力。

2、流动党员管理难,使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3、发展党员工作难、大量优秀青年流失、使村级入党积极分子源头枯竭。

4、支部开展活动难:活动内容和形式难确定,召开会议搞活动难通知,会议出席率难保证,甚至出现党员过组织生活要误工费,使支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农村基层党支部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具体表现为“六低”、“六不”、“六少”现象。

1、“六低”现象:一是文化程度低,二是能力水平低,三是思想情绪低:四是科技知识素质低。五是支部整体素质抵。

六、整体发展能力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知识结构不够全面,有的行为举止不够庄重,有的谋划和落实能力比较弱,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比较缺乏。有的市场意识差,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没有市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无过硬技术、无致富门路,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经营,导致党建工作无头绪,东拉西扯,业务不精通,党务工作混乱,方法不讲究,生搬硬套。村集体经济难发展、实力难壮大,工作难开展,任务难完成,实事难落实,上级有看法,村民有意见,自己有压力,再加上报酬低,难兑现,落选后难安排,养老金难解决等后顾之忧,使村组织干部思想不稳,情绪低落,很难搞好党建工作。

2、“六不”现象: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三是支部班子不稳定,四是党员不愿当村干部,五是有致富能力的群众不愿加入党组织,六是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精神松懈,工作懒散拖拉,热衷于搞“政绩工作、形象工作”;有的领导班子不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有的主要领导勤政、廉政形象差;有的领导统揽全局能力差,导致凝聚力不强。有的班子工作思路不清,群众意见较大;有的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不尽责现象,导致执行能力不强。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班子解决自身的能力较弱;有的班子成员怕丢选票而不敢坚持原则,导致战斗力不强。导致工作依懶性强,缺乏开拓进取的勇气和魄力、工作作风飘浮,处事不力,办事不实,对村内重大事情个人说了算,宗旨弱化,纪律松化,思想退化,政治淡化,形不成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

3、“六少”现象:一是工作方法少,二是后备干部少,三是安心工作少,四是平时感情投入少,五是与群众接触少,六是为群众办实事少,不熟悉,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说服群众,解决困难作风漂浮。导致做党务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有的村虚的多,实的少形式多,成效少,缺乏长期连续、有效的机制作保证。有不少干部感到现在经济工作吃香,党委工作难搞,地位低,受气多,无实权,党员群众不理解。

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增加了村党支部工作的难度。

1、村级组织机构相当庞大,村财力不堪负担,现在财政只付四个主职的工资,没有专职党建资料员,副职工作资太少。

2、发展集体经济难,村党支部处于无钱办事,无力支付干部报酬的境地,村党支部地位和威信明显下降。

3、发展村级社会公益事业难。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村民得不到实惠,对村级组织和干部产生看法。这样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吸引力就会下降,工作难度势必就会增加。

4、村集体经济现状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村级经济薄弱,一些村级集体经济仍是“空壳村”,不但如此,有的村还债务负担过重,常出现有人办事但无钱办事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致使村里的一些好的项目因无钱投入而无法实施。

5、农村基层组织缺少有能力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目前,一此村级组织缺少懂经营、善管理、能争项目、能引资金的“经济型”人才和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能人。从总体上来看,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家庭负担较重。

自从二零零七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新形势和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必须以新的工作内容,新的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整体水平。随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推进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农村基层带来了各方面和多层次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从工作主体和工作客体,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都暴露出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新问题。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时发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存在问题;

一、乡镇存在问题,

(一)乡党委管党责任心下降。一是有的党组织负责人对基层党建工作不怎么重视,有的乡党委一年内难得专题研究一次党建工作,能得提出一些党建措施。二是党组织负责人轻视党建工作的自身规律和特殊作用,很少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或做出专门部署。三是一些党组织负责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与经济工作相比是软指标、软任务,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乡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一是科级干部流动慢。由于科级干部在乡镇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的固定环境容易导致干部思想消极,得过且过,缺乏进取意识。同时,与各村交往较多,人情关系熟悉,在工作中难免带有感情,处理矛盾纠纷,顾虑重重,批评干部,怕伤面子,瞻前顾后,致使矛盾不好化解,工作局面不好打开。二是一般干部管理难。机构改革后,一些乡镇机关干部在编制“只减不增”的思想支配下,不求进取,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应对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受经济社会影响,部分乡镇干部不再安分于自己的工资收入,而把主要心思用于经商或其他事情上,认为工作好不好,富裕自己最重要,导致乡镇干部积极性不高,事业心不强。

(三)目前农村党支部建设的现状。 一是农村党支部自身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老龄党员管理难,使村党支部缺乏生机和活力。

2、流动党员管理难,使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3、发展党员工作难、大量优秀青年流失、使村级入党积极分子源头枯竭。

4、支部开展活动难:活动内容和形式难确定,召开会议搞活动难通知,会议出席率难保证,甚至出现党员过组织生活要误工费,使支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农村基层党支部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具体表现为“六低”、“六不”、“六少”现象。

1、“六低”现象:一是文化程度低,二是能力水平低,三是思想情绪低:四是科技知识素质低。五是支部整体素质抵。

六、整体发展能力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知识结构不够全面,有的行为举止不够庄重,有的谋划和落实能力比较弱,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比较缺乏。有的市场意识差,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没有市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无过硬技术、无致富门路,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经营,导致党建工作无头绪,东拉西扯,业务不精通,党务工作混乱,方法不讲究,生搬硬套。村集体经济难发展、实力难壮大,工作难开展,任务难完成,实事难落实,上级有看法,村民有意见,自己有压力,再加上报酬低,难兑现,落选后难安排,养老金难解决等后顾之忧,使村组织干部思想不稳,情绪低落,很难搞好党建工作。

2、“六不”现象: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三是支部班子不稳定,四是党员不愿当村干部,五是有致富能力的群众不愿加入党组织,六是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精神松懈,工作懒散拖拉,热衷于搞“政绩工作、形象工作”;有的领导班子不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有的主要领导勤政、廉政形象差;有的领导统揽全局能力差,导致凝聚力不强。有的班子工作思路不清,群众意见较大;有的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不尽责现象,导致执行能力不强。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班子解决自身的能力较弱;有的班子成员怕丢选票而不敢坚持原则,导致战斗力不强。导致工作依懶性强,缺乏开拓进取的勇气和魄力、工作作风飘浮,处事不力,办事不实,对村内重大事情个人说了算,宗旨弱化,纪律松化,思想退化,政治淡化,形不成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

3、“六少”现象:一是工作方法少,二是后备干部少,三是安心工作少,四是平时感情投入少,五是与群众接触少,六是为群众办实事少,不熟悉,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说服群众,解决困难作风漂浮。导致做党务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有的村虚的多,实的少形式多,成效少,缺乏长期连续、有效的机制作保证。有不少干部感到现在经济工作吃香,党委工作难搞,地位低,受气多,无实权,党员群众不理解。

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增加了村党支部工作的难度。

1、村级组织机构相当庞大,村财力不堪负担,现在财政只付四个主职的工资,没有专职党建资料员,副职工作资太少。

2、发展集体经济难,村党支部处于无钱办事,无力支付干部报酬的境地,村党支部地位和威信明显下降。

3、发展村级社会公益事业难。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村民得不到实惠,对村级组织和干部产生看法。这样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吸引力就会下降,工作难度势必就会增加。

4、村集体经济现状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村级经济薄弱,一些村级集体经济仍是“空壳村”,不但如此,有的村还债务负担过重,常出现有人办事但无钱办事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致使村里的一些好的项目因无钱投入而无法实施。

5、农村基层组织缺少有能力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目前,一此村级组织缺少懂经营、善管理、能争项目、能引资金的“经济型”人才和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能人。从总体上来看,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家庭负担较重。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机制

1、学习培训经常化: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是关键。一是使村干部做党建工作的明白人,学习培训是提高农村干部的主要的手段,建立集中学习制度,每月至少组织村干部集中学习一次,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党建工作的知识,印应知应会知识卡片,不定期将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等。二是认真落实党建资料员例会制,乡里制作当月的交办单,明确指出本月应该干哪些工作,完成哪几项任务,怎样去完成。以经常性的学习促进农村干部增长发展经济,保持稳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三是适时适事进行培训,参加人员不同,有时是支部书记、主任、党建资料员、有时还有致富能手,入党积极分子,部分党员等,做到村干部最急什么就培训什么,使培训紧密贴近实际,能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指导帮助具体化

有些村工作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干部工作不得法,处理问题不得当,因此,对村干部的具体指导很主要:一是年初每项工作都制定好规划、方案、计划、措施明确目标、任务。二是制定好每个载体的村级党建资料汇编目录、操作办法、内容具体化,如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下发到村的有什么叫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全程代理的事项主要包括哪些、如何让群众知晓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有关事项、对受理室工作人员有哪些要求、操作程序三个环节,代办事项的回复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下发创新项目的动因;主要做法,科学设岗,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引导履岗;群众参与、定期评岗。同时还制定配套措施,①不断提高素质,切实解决无职党员能不能干的问题,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发展什么,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发展什么,就重点培训什么,②保障党员权利,切实解决无职党员说话算不算的问题:我们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做到决策之前访党员,重大问题问党员,重要任务交党员,服务群众靠党员,让他充分了解和积极参与村内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激发政治责任感。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我们抓“双培“夯实基础。一要坚持双向培养,二要加强培训工作,三要拓宽培养渠道,抓“双带”强化手段。一是传帮带,二是协会带,三是项目带,抓“双赢”注重实效,一是小康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关系,二是党员、干部与发展能手的关系,三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活动党员管理:

1、建好合帐、管理卡、。

2、明确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

3、建立行前教育制度,双重管理制度,双向联系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党费收缴制度。

4、落实好双向带动情况,

5、活动有记录本,

6、外出要办证。 党员承诺制度活动:

1、召开好三个会议,党员大会、群众座淡会、党支部会。

2、认真填写承诺书。

3、公开承诺事项。

4、兑现落实承诺事项,

5、对承诺的党员测评、考评。

6、建立五项机制确保党员承诺制落到实处等等。三是抓好农村党建工作光靠材料去指导还不够,组织委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亲自到村干,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谈,自亲参加有关会议,这样村级党建工作才能够干的扎实。 (一)抓载体拓思路,围绕一个“新”字,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战斗力。 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必须创新机制抓载体,与时俱进拓思路,必须紧扣时代特点、紧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扣农村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用一种为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来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选准载体必须体现“三个结合”:一是与党员的思想实际相结合,重点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政策意识淡薄,党性不强的问题;二是与提高党员的帮带能力相结合,重点加强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党员在发挥模范作用方面既有热情、又有能力;三是与提高党员的宗旨观念相结合,引导党员自觉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争光添彩,时刻注意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党员的价值在为群众服务中得到体现。

如:在农村党员队伍中实施“党员活动日”。党员活动日必须从农民的实际出发,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以村党支部为单位,统一固定日期作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开展活动的时间,做到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场所固定,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内容以“五学、四议、三帮”为主,即学政治理论、学党建知识、学农村政策、学法律法规、学实用技术;议党建、议村务、议发展、议致富;帮支部、帮党员。帮贫困户。形式由每次“活动日”的内容来决定。可采取集中学习,座谈讨论,组织党员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村情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示范辅导,或组织党员参加义务劳动,促使广大党员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重塑党员形象。

如:在农村党员队伍开展“三培双带”工程。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农民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结合该项工程,在全乡范围内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示范园,推出一大批影响力党员科技示范尸、小康示范户,通过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双带作用,为破解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

如: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工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是新时期农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载体,是建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长效机制的新探索,该项工作使无职党员实现了从“无岗无为”到“有岗有为”的转变。充分调动广大无职党员的参与热情,结合每个党员的自身特长,采取个人竞聘、组织推荐的方式确定上岗党员人选,可以多岗一人,也可以一人多岗,要求每位上岗党员签订责任状,制作岗位牌,实行挂牌上岗。党员上岗后,村党支部要为上岗党员进行上岗履责所须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增强党员上岗履责能力。村党支部要建立健全上岗党员考评激励机制,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不胜任岗位的,党支部要及时调整其下岗,表现突出钓,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通过在基层组织中开展“党员活动日”、“三培双带”工程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农村党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找准了一个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一个好的舞台,为展现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

(二)抓制度促落实,突出一个“严”字,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向心力。 必须建立健全寓后备干部、现职干部、离任干部于一体的干部管理体制,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是建立健全干部运行机制,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对村干部在培养教育、目标考核、选拔任用、评议审计、经济待遇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和落实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认真落实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干部离任审计、民主评议干部等规章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重视村干部工资、报酬的落实。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要破格重用,起到一枝动而百枝摇的效果。具体要建立健全五个方面的制度。

1、全面推行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加大对不合格村干部的处置力度,疏通村干部能进能出渠道,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2、全面推行谈心谈话制度,建立村党员干部预警防范责任制。乡镇联村干部作为该村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村主要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村干部解决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党员告诫”转化制度,增强农村党员的自勉意识。

4、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约束机制。要大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根据农村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善的农村工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特别在农民比较关心的财务管理、农民负担、三提民生工程问题上,提高透明度,不断推进农村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5、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激励机制。如选优汰劣制,注重从先进村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对不胜任现职的村干部则及时予以调整,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报酬制度,通过量化标准,严格考核,把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确保实绩大的村干部收入不高,以奖优罚劣,建立村干部退休退职生活保障金制度,村干部实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以解除其后顾之忧,通过完善各项激励制度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工作局面。 (三)抓班子带队伍,着重一个“强”字,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命力。 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抓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抓领导班子建设,又要抓党员队伍的建设,并且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提高农村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能力。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要选配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一是要明确用人标准。鉴于目前农村党员的状况,在注重“德”的前提下,把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有无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致富能力作为选用农村干部的重要条件,从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掌握实用技术情况、群众信任程度等方面建立村干部任职资格制度,真正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宗旨意识高、有文化、有本领、德才兼备、清正廉洁、开拓创新、群众满意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班子中来。二是要拓宽用人视野。针对当前农村一些地区村级党组织干部老化,后继乏人的实际,应打破传统的“限定村内人选,固足本村任职”的框框的束缚,坚持多渠道选人,注意从复员退伍军人,返乡知识青年,乡镇企业中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党员,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开辟村际交流,机关公派,以强带弱,跨村兼职新途径,配强农村基层班子。同时,也要对正在担任支部书记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快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解决实际问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2、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首先,要严把组织发展关。要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必须严格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紧扣“三为主”、“三倾斜”,即发展对象在年龄上以35岁以下为主,文化程度上以高中以上为主,以科技示范带头人和致富能手为主,敞开大门,把农村先进分子吸引到党内来。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趋为合理,文化结构明显改善。在发展标准、发展对象、发展方式上实现“四个转变”:由发展“老实听话型”党员向吸收“开拓创新型”党员转变;由吸收“贫民”党员向吸收“富人”“能人”党员转变;由被动“等人上门”向“主动上门”转变;由发展党员“本土化”向“外出务工青年和在家务农人员一齐抓”转变。

其次,要切实抓好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机制。目前农村党员干部基本上都存在“四多四少”观象,即懂粮食生产的多,懂多种经营的少;懂农业的多,懂

二、三产业的少;懂生产领域的多,懂流通环节的少;懂传统生产技术的多,懂现代科学技术的少。因此,必须逐步建立乡办、村办业余党校,健全党员教育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包括强化岗位素质培训,任职资格培训,以及学历培训等。通过集体培训、电视讲座、电化教育、组织考察等方式,强化其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加强党员实用技术等致富能力的培养,提高党员“双带”本能,帮助党员干部努力改造世界观,造就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鼓励党员干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农意识中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使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担当起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3、积极帮助农村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免除农村党员的后顾之忧。对过去为党作出贡献的党员要给予照顾,对现在还很贫困的党员要优先支持发展生产,对因天灾人祸造成困难的党员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党员要帮助伸张正义,对老党员平时也要多走访多慰问,对去世的农村党员可由村支部组织召开追悼会,使农村党员干部直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甩掉“为党奉献几十年,到老却凄惨度日”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发他们努力为党作贡献的热情。 (四)抓组织求创新,突出一个“精”字,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凝聚力。 一是角色创新。在传统的组织生活中,支部书记是组织生活的“主角”,党员的身份是“观众”,支部书记的“独脚戏”唱得好,“观众”们爱听,组织生活的效果就好。反之,组织生活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这种“一言堂”的组织生活模式,注意从“角色”上唤起党员的参与意识,让党员真正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角。组织生活中完全可以尝试由支部书记确定主题,把组织生活分成若干小段,然后通过自荐、“点将”或“轮流坐庄”的方式,由党员各主持一段,这样既可以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活跃组织生活的气氛,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同样是学习文件材料的内容,有的党支部就尝试由党员各念一段的方式,效果就非常不错。

二是手段创新。过组织生活时,从头到尾把文件念一遍除了强化组织生活的枯燥气氛外毫无实际意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事实上,很多组织生活完全可以通过让党员“见”来完成。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多都可以通过收看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对党员进行廉政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党员观看教育录像的方式进行。一些农村党组织已建立起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党员们通过上网和卫星接收便可了解到党的相关知识,获得党组织和其他党员的帮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组织生活形式的丰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条件。

三是形式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富于政治性,以起到对党员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凝聚感召的作用。党的组织生活的形式可以根据内容来确定,应该安排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一些。有的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时,除了安排学习和讨论外,还安排参观学习,邀请参加革命较早的老同志作革命传统报告,访问英雄模范人物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做法都是可取的。青年党员比较多的党组织,应该注意针对青年党员的思想特点,确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以便让党员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是时空创新。大多数党员都很反感拖沓冗长、言之无物的组织生活。因此组织生活时间的安排要尽可能简短、紧凑、讲求实效,如有必要可以将时间移置到工作时间之外,同时倡导长话短说的“生活”作风。组织生活的空间如果几年、几十年一成不变,久而久之一样让人生厌。组织生活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尝试从从室内移到室外。这种空间的转变对于改变组织生活“光说不练”的作风很有好处。如同样是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办公室里读读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就没有组织党员们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有意义。

五、抓经济强实力,突出一个“特”字,增强基层组织的发展力。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实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增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证明,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不仅干部难当,工作难搞,而且党支部腰杆不硬,形不成合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环节是选好经济发展路子,加强经营管理。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从本村实际出发,从本地资源和经济条件上找优势、选路子、挖潜力,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劳则劳。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要采取积极稳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滚动发展,逐步壮大的方针,一点一滴搞积累。三要坚持富村与富民相结合的原则。富村目的在富民,如果单纯地考虑发展集体经济,不顾富民,那么难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如果只顾富民,不顾集体经济发展,那么,集体公益事业难以开展,村级党的基层组织就失去赖以巩固的物质基础。因此,在选择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时,要充分依靠当地资源、尽可能地兴办那些能够吸纳当地劳动力,能够吸引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给本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项目,真正做到“抓好一个项目,富裕一方群众”。 三,结对帮扶明确化

一是村党支部共结对子,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二是坚持“以强带弱,以强促弱,以强激弱”的原则,先进党组织与后进村党支部结成对子4个,三是开展结对争创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样使村与村之间平衡发展。

四、示范带动规范化

一是抓班子,带队伍,提高战斗力;示范带动建设的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干部队伍素质。我乡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党建思路,始终围绕示范带建设,需要选干部,强班子,状队伍,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三级联创工作构筑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二是培植典型,创党建制高点,我乡抓四个党建示范村,经常组织相对差的村干部到示范村参观学习,用示范村,辐射、带动其他村,三是经常召开支部书记汇报会、座谈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相互交流思想,好的做法。用示范带动促进我乡所有村的党建工作规范化、上台阶。

五、考核奖惩科学化

一是目标制定要科学,立足实际,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使制定的目标科学可行。

二是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并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工作逐项分解、细化、量化。

三是在考核形式上改变以往年初制定考核目标,年终算帐式的方法,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考核,一事一考核,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评。

四是对整体目标运行情况,全面考核、实行站队排名、随时掌握目标完成情况。

五是把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评先选优,奖励性工资等挂钩。对考核离目标要求有差距的村,提出整措施,明确改正方向,对于未按要求整改的,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做到激先策后,奖优罚劣。

总之我乡党建工作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稳步开展,但与上级要求还有差距,我们还需进一步努力,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第7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抓基础

以抓基层、打基础为着眼点,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扎实抓好村级班子,党员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等。

一是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村级班子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是开展工作的核心力量。可以说,抓住了村级班子建设,就是抓住了农村工作的根本。要因村制宜,按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用人理念,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对存在“两张皮”现象的班子,推行“一肩挑”;对软弱涣散、服务意识不强的班子及时进行调整,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干部选入村级党组织班子。

二是加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注重发现和培养苗子,及时把那些政治素质较好,有培养前途的复员军人、致富能人、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者等作为培养对象,确保每村至少保持10名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并按照“双培双带”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党员。

三是加强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和使用。村级活动场所作为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根据地”,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基层需要,逐步加大投入,不断在规范管理,完善设施,提高村级活动场所服务功能,把村级活动场所真正建设成为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文化娱乐和学习培训阵地。

二、抓关键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认为,随着形势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要保证工作成效,单纯依靠村级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关键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一是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乡镇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责任制, 1

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采取述职评议和全委会述职评议的方式,加强对乡镇党委书记履职情况的考核,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直接责任人”意识,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达到思想重视,措施有力,效果明显。

二是配强“具体责任人”。“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村党组织书记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对一个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中,结合我县实际,应采取“公推直选”的办法,打破地域、身份界限,把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群众拥护的党员干部选配为村党组织书记,同时,加大从县乡机关推选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的力度,切实发挥好他们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头羊”作用。

三是健全齐抓共管机制。以“三级联创”为抓手,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部门包村制度,切实落实县、乡、村三级责任,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重点在完善工作制度、创新活动载体、加大保障投入上下功夫。同时,推行党建工作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到工作有目标,考核有办法,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联村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包村干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三、抓重点

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党员和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政治上多关心,事业上多帮助,思想上多引导,生活上多关照,不断提高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同时,完善村级事务制度,真正达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效果。

一是建立和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按照“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前途,离任有保障”的思路一是逐步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切实增加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把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

强的优秀村干部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人选。建立相关退有所养的制度,坚持离任村干部补贴制度,村干部定期体检制度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切实解决村级干部的后顾之忧。

二是建立和完善村级事务管理机制。以扩大基层民主、改进领导方式、提高决策水平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村级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财务管理制度和村级党务公开制度,广泛集中民智、充分集思广益,定期召开党群民主议事会,共商共议村内“大事”,拓宽党务、村务公开渠道,切实落实党员群众对村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是建立和完善发展集体经济的帮扶机制。政策上“提一把”。研究制定鼓励村级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好资源、区位等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党员干部“带一把”。教育引导村干部逐步转变思想观念,立足实际,大胆开拓,主动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努力拓宽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社会力量“扶一把”。以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为载体,为结成帮扶对子的村提供资金、信息、服务等资源,共同推进村级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

第8篇: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发展存有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后继乏人。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渐为下降,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党组织很难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党员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思维方式封闭。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立足本地,面向城市,把区域优势、地理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有些村民群众,甚至村干部视野狭隘,思维封闭,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导致工作步伐缓慢。比如干部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村民只是道听途说,缺少了解,行动缓慢迟疑。所以基层干部应当走出去,看一看,比一比,也应该组织村民群众走出去,看一看,比一比,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

二、意见及建议

1、选贤任能,加强培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按照“年龄调轻、结构调优、知识调高”的要求,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懂经济、会管理,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集体领导班子,发挥好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

2、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教育,增进他们工作和学习上的交流,开展对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探讨;村委会每个月也应有一定的时间组织学习或自学。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学习教育活动的契机,狠抓农村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作风、能力教育,强化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要加强岗位职责、村务工作要点的教育培训,让他们了解哪些必须做、必须办;哪些可以做、可以办;哪些不能做、不能办。要加强职位道德和人格品位教育,真正发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勤奋检朴、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要加强领导艺术、领导方法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做到既能敢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又能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培训教育,增强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3、加强和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是要建设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导班子和党的组织,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明确目标,形成合力,把党的富民政策用好、用足、用够,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加快致富步伐。在农村党的基层建设中,乡镇是龙头,村级是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基层组织的书记应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要着眼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工作要抓实抓具体,首先是配好领导班子,核心是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二是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群众中树立起党组织的良好形象;三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和加强党员管理和发展的新途径;

4、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切实加强村民教育。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也离不开精神动力的巨大支持。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刻不容缓。采取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要通过评比本村先进,宣传村民先进思想和行为,形成先进光荣的氛围,把群众公认的先进人物选进村级班子。同时,也要关心村民的实际利益,办好实事,使村民真正得实惠。

第9篇:乡镇纪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镇纪委是纪检监察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承担着保持政治稳定、服务经济发展、保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职能。现阶段,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和上级纪委的协调、领导下,基本适应新时期纪检工作的需要,为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但其组织建设中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乡镇纪委在努力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难于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正视并努力探求对策。

一、当前乡镇纪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力量仍然薄弱。乡镇纪委普遍由5—7人组成,大部分包括纪委负责人(纪委书记或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的纪委书记)、纪检干事。看似配齐配足,其实不然。一是纪委委员通常由乡镇民政所、财政所、农经站等非纪检部门的人员担任,基本上有名无实,实际纪委日常工作主要由纪委负责人、纪检干事承担。二是部分纪委负责人、纪检干事并非专职。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身份的多重性,导致用于纪检监察工作的精力难于集中。三是专职纪委书记、纪检干事不能专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参与中心工作的时间多,真正用在纪检业务工作的时间少。我县24个乡镇中目前有4名纪委书记是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的,24名纪检干事中有17人兼任了其它职务。18名专职纪委书记中有16人分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2人分管了计划生育工作,因为手头工作繁琐,又多是乡镇的重点工作,所以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纪检监察业务的开展。

2、体制机制不合理。在体制上,乡镇纪委套用县级以上纪委的工作体制,缺乏基层特点,针对性不强。乡镇纪委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均在该乡镇,在查处案件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怕”:怕乡镇主要领导不支持,怕情面上过不去,怕遭到打击报复,怕得罪人丢选票。在机制上,乡镇纪委与其它执纪执法部门沟通和信息交流不畅,纪检工作处于“自我循环”,监督乏力,难以发挥作用。在制度上,制度建设不规范,存在工作无主次、管理无制度、检查无资料等现象。在对基层站所人员的监督管理上,由于许多站所都实行了条管,编制、工资、福利、考核均不在乡镇,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现象,乡镇纪委难以监督。

3、办案经费难落实。县财政普遍没有明确乡镇纪委的办案经费,乡镇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无钱支出。我县乡镇纪委目前办案经费主要来源于同级财政,这就要求乡镇纪委书记办案时必须取得乡镇主要领导的认可。

4、参加业务培训机会少。2005年来,我县24个乡镇的28名纪委书记(含8名乡党委副书记兼任的)、24名纪检干事,参加中央纪委培训4人次,市纪委培训28人次,县纪委培训78人次。这离每年至少参加一训的要求相差较远。特别是参加市级以上纪委培训的次数少、人员少、面窄。

二、对乡镇纪委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1、理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对各县(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乡镇纪委书记、监察室主任人选由县纪委监察局提名和考察,并征得县纪委监察局的同意。乡镇纪委书记、监察室主任的调动、提拔由县纪委监察局推荐、考察并报经县委同意。

2、健全组织机构。根据乡镇大小和纪委自身工作特点由县编委办确定2名以上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并做到专职专用。县财政安排一定的办案经费便于乡镇纪委工作的开展。乡镇党委、政府在安排其中心工作时,必须确保纪委书记、纪检干事有大部分时间、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3、规范工作内容。要制定出台乡镇纪委规范化建设工作意见,从组织领导、职责权利、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要求、自身建设等方面指导乡镇纪委做好规范化工作,使乡镇纪委工作有章可循。

4、健全工作制度。要建立一套系统、便利、管用的工作制度,如学习培训、廉政教育、信访调查、查办案件、监督管理、工作纪律等工作制度,使乡镇纪委按章办事。

5、强化监督检查。对乡镇纪委及纪检干部的考核要以县级纪委为主,以增强乡镇纪委干部主抓纪检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可以减轻乡镇纪委干部的心理压力,使其放手大胆地开展纪检工作。要将考核的结果与政治经济生活待遇挂钩,以调动乡镇纪检干部的积极性。

上一篇:第一书记挂职日记下一篇:天融信产品特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