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工会组织建设主要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区工会组织建设主要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区工会组织建设主要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首先必须抓好工会组织建设,才能有效地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近几年来,区按照全总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要求,在工会组织建设方面取得可喜的工作成效。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区工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区工会组织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做法近五年,区总工会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
神和工会十四大精神,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全区工会组织建设,使区工会组织建设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大力发展工会组织和会员。来,区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组建工会”的工作思路,采取“先发展、后巩固、再提高”的工作方法,以非公有制企业为突破口,制定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规划,并把组建非公有[那一世范文网.://.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制企业工会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工会组织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区工会组织有10288个,会员万人,分别是五年前的15倍和4倍。近年来,为了使工会组建做到全覆盖,消灭工作的空白点和维权盲点,努力拓宽工会组建的空间和领域,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了工业园区和城镇社区工会组建工作,将新办企业和城镇零散服务行业的员工吸收到工会中来。
2、建立健全工会四级管理网络。
为了把新建工会管理好、发挥其作用,区在抓紧组建工会的同时,注重加强工会管理网络的建设,从组织上确保工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镇和区属各大系统成立工会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在前,就把197个村的工会联合会全部组建起来,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企业工会划归镇村管理,一级抓一级。区总工会管镇工会,镇工会管村工联会,村工联会管企业工会,编织起一个严密的四级管理网络。
3、配足配强和培训好工会干部。这是完成工会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五年来,区把握各级党政和工会班子换届的时机,争取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把有能力、有工作责任心、对员工有感情、对工会工作有热情的同志吸收为工会干部和提拔到工会领导班子上来,特别是重视和抓好镇、系统工会和村工联会等领导班子的配备。目前,全区各级工会共配备了专职工会干部52名,兼职干部30000多名。与此同时,针对工会干部新、流动性大的特点,结合学习新的《工会法》,采取各种措施对工会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政策和业务水平,使他们都能安心做、懂得做和积极做好工会工作,真正发挥各级工会在管理、维权、促进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以来,区总和各镇工会共举办培训班140期,培训干部近16000人次。
二、区工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区工会组织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仍有一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入会率还比较低。目前,如要求按纳税企业数建立工会组织的话,区的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还不是很高。个别非公有制企业老板认为工会是和他对立的,不愿成立工会,甚至一些较大规模企业老板都拒绝成立工会组织;一
些外资企业仍然拒绝建立工会组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工会意识淡薄,对入会持无所谓的态度。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新企业,大多未建立工会组织。
3、一些领导对工会组建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会影响投资环境。
4、一些基层工会活力不强,工会基层组织快速发展与其工作基础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会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与职工群众的期望差距较大的问题普遍存在。
5、对工会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不够,传统的工会工作领域萎缩,但又未向其他领域拓展,等等。
这些情况表明,工会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仍然是区工会工作面临的紧迫课题。
三、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的建议
为切实解决区工会组织建设存在 的问题,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现结合区工会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继续深化对新时期工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事关全局的高度,对区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以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一个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工会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和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加快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极推进党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为贯彻好省委组织部、省总工会召开的党工共建工作会议精神,建议区委
专门成立党工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区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商、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地税等部门和工会为成员单位,负责党工共建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及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提出工作要求,按照“党建带工建,党建工建双丰收”的工作思路,把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固本强基工作中,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并建立健全工会向党委汇报工作和党委研究工会工作重大问题的制度;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有力推动党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工会的各项工作。第一,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最近下发的关于厂务公开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实行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工作力度。第二,要积极宣传贯彻新的《集体合同规定》,大力推广专项集体合同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积极推行
工资集体协商办法,提高履约率和增强实效性。第三,建议区委制定和下发文件理顺各级工会关系,镇工会改制为总工会,对镇工会的组织形式、干部配备等问题作出规定,进一步加强镇工会力量,提高工作效率。第四,大力加强镇、村、工业园区工会建设。区80%以上的基层工会组织分布在镇、村、工业园区,这一级的工会组织面向基层,承上启下,是重要的中枢环节。要从构建组织机构、配备工会干部、规范工作制度等方面,加强这一级工会的规范化建设。要转变观念,拓宽视野,“专兼群”相结合,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会工作者,壮大工会积极分子和志愿者队伍,探索一条工会干部兼职化、社会化的新路子。镇、村、工业园区工会要把基层工会难以承担的部分维权职能承担起来,充分发挥作用。、大力推进依法维权工作,切实履行维权基本职责。第一,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表达好职工合法权益。要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的研究制订,充分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要主动争取区人大和政协支持,加强执法监督和民主监督。认真做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法》、《工会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等法律的普法宣传,继续开展“送法上门”活动,使广大职工群众懂法、守法、用法,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与依法维权的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制度,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要健全完善工会法律监督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提高调解工作质量和水平,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解决好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目前,区职工有50多万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一项重要任务。要密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重点解决好那些无故克扣职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漠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侵犯职工人身权利等突出问题,对那些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不仅要依法查处,还要
关键词:县支行工会工作,基本情况,问题,原因,对策建议
近年来, 县支行工会在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央行各项工作的开展, 真正成为了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在协调、组织和带领广大职工为推动中央银行事业的稳健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 县支行工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严重影响了工会作用的继续发挥,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县支行工会工作的基本情况
县支行按照上级行有关要求成立了工会组织, 职工入会率几乎达到100%, 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会工作制度, 配备了专 (兼) 职工会工作人员。能够坚持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大会) 制度。在职代会期间, 积极做好会前准备工作, 征集职工提案;职代会上对职工提案进行解答, 并讨论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办法;会后对会议有关决定进行落实、监督。同时工会积极组织参与行务公开, 并将涉及职工重大利益的事项纳入到行务公开的范围。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组织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
二、目前县支行工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会工作存在弱化趋势。
县支行对工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如职工活动场所少, 开展活动较少, 工会组织形同虚设, 特别是一部分工会组织在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 以致被职工误解为可有可无。
2. 工会工作人员配备不整, 兼职多, 专职少。
县支行在机构设置上没有专门的工会部门, 且工会工作人员多数都是兼职。按照人民银行新的“三定”方案, 基层行不再设专职工会主席, 在人员配备上, 也往往把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放在具体业务岗位上。
3. 维权意识滞后。
县支行工会对维权认识肤浅, 思路不清, 基本停留在维护职工经济权利上, 对政治权利、文化权利涉及较少, 法律观念淡薄, 不采取依法维权方式, 跟不上改革发展的形势。
4. 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一是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大会) 存在不规范现象, 如:部分基层行未能按时召开或虽已召开但会议质量不高, 仓促应付, 会议日程也形式化, 按部就班地做报告, 对实质问题一带而过或根本不提;二是职工参政议政意识不强, 出现了只顾埋头钻研业务, 不积极参与行务管理现象;三是基层行对职工的提案解答有时过于牵强, 未能完全做到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声。
5. 工会组织未能及时做好职工思想工作, 职工思想不稳定。
一是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后, 地方政府机构公务员工资直线上升, 而在县支行的职工工资却长幅不大, 特别是人民银行工资改革后, 部分职工的收入不增反降, 大多数县支行职工心理失落;二是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 当前, 县支行工作繁琐, 任务重, 责任大, 往往是基层行一个部门对口上级行多个部门, 职工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三是部分职工思想懈怠, 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6.“职工之家”作用发挥不大。
一是建家活动的内容、方法陈旧, 缺乏吸引力, 难以满足职工的需求, 参加活动的人少;二是工会干部专业性不强, 缺少服务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未能充分利用“职工之家”的便利条件, 如各行的阅览室、健身房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7. 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效果不明显。
由于工会干部受自身金融业务素质制约, 在开展竞赛活动中做不到得心应手;部分工会干部组织竞赛意识不强, 认为参加培训、比赛是业务部门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 组织比赛的积极性不高;工会组织的比赛也往往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 缺乏新意, 难以发挥作用。
8. 县支行的工会工作大都停留在搞活动
上, 且活动的目标单一, 不能与履行央行职责紧密结合起来。县支行工会在开展活动时, 缺乏寓教于乐的形式和特点。工会工作在履行央行职责, 特别是维护辖区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作中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问题成因的分析及启示
上述问题的存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人民银行“条形”管理, 县支行往往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决策权, 主动性不强;二是宣传力度不够, 职工缺乏对工会职能的认识, 甚至有人片面地认为工会工作是务虚的, 搞摆设, 走形式;三是人民银行各级行都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能够保证上级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 也能相应地维护职工权利;四是县支行受客观条件制约, 如经费、人员结构等, 有些预期目标难以实现;五是机构改革对县支行冲击较大。
根据以上因素, 得出的启示为, 基层行工会工作的重点、方式、方法都应该转变, 旧的方法和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行工会工作人员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承认和正视问题的客观存在性, 逐步调整工作思路, 改变陈旧的工作做法, 重点从体制、意识、制度、人员、福利待遇等方面考虑和着手, 切实解决好当前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对改进县支行工会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火车跑得快, 要靠车头带”, 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 做出榜样, 重视工会工作, 倡导民主风尚, 不断拓展民主渠道, 切实树立领导者的人格风范。只要领导带头, 职工就有了向心力, 工作就有了动力, 各项工作也就有了保障。
2.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强化民主管理。
一是要根据形势需要, 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会制度, 并狠抓落实;二是按照制度规定定期进行换届选举, 及时地将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广泛群众基础、责任心强的员工吸收到工会委员会中来, 并尽可能地配备专职工会工作人员;三是开好职工代表大会, 要将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 如财务开支情况、奖惩办法、考核规定等提交大会审议;四是推行行务公开, 认真倾听职工的意见建议, 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五是培养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
3. 切实履行好维权职能。
一是依法维权, 依照《工会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开展维权;二是树立主动维权意识, 对职工的各项权利、各种利益主动去想, 主动去做, 这样既能掌握主动权, 又能处理好与职工的关系;三是明确维权范围, 要将精神文化权益的维护纳入日常维权范围内, 为职工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服务, 营造健康、先进的文化环境。
4. 强化教育, 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 贴近职工的思想实际, 利用工会这个阵地,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二是抓好业务知识教育。加强对新业务、新技能的学习, 与相关专业联合举办业务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技能, 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三是抓好综合素质教育。按照总行提出的“五型”干部队伍建设目标, 灌输先进的文化理念, 对职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培训, 切实做好县支行人才培养工作, 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5. 围绕中心工作, 突出重点工作。
工会一定要紧紧围绕县支行的中心工作, 围绕央行新职能开展工作, 在有效履行央行职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切实在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以及金融服务中作出贡献。同时, 要结合工会工作的实际, 确定几项重点工作来抓, 如创建“学习型”组织、完善内部管理等。
6. 理顺党政工关系, 使工会工作有基础、有保障、有支持。
党政工之间虽然工作侧重点不同, 但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要注重发挥党政工整体配合的优势, 坚持既分清职责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党政领导要关心和支持工会工作, 工会要依靠广大干部职工, 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同时, 工会又要支持和协助党组织和行政领导, 激励广大职工积极出主意、想办法, 为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从而真正形成一种在工作上党组织总揽全局、行政领导具体实施、工会密切配合的齐抓共管局面。
7. 以“职工之家”为载体, 开展劳动竞赛和寓教于乐的活动。
要结合当前形势, 持续深入地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活动, 工会可以配合有关部门, 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加大技术练兵力度, 提高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创先争优意识。在组织职工开展活动时, 不要总是“老三样”, 应该深入社会、深入社区, 结合县支行实际, 组织送金融下乡、金融知识宣传、环保春游等易于实施、富于情趣、健康向上、具有感召力的活动, 做到既能活跃机关工作气氛,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又能陶冶员工情操。
8. 加强信息沟通, 及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县支行工会要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现的情况及时向上级行及本单位党政部门反映, 供决策参考。上级及党政部门要加强指导督促,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同时, 上级行开展工作时要尽可能兼顾县支行实际, 充分调动县支行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共同推动央行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毅.国际银行监管改革:突破影响与中国应对前瞻[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7)
台州市共有14个省级中心镇,其中两个中心镇(珠港镇和海游镇)为县城所在地。近年来,台州市各中心镇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心镇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各中心镇以框架建设为重点,城镇规模刚
性扩张,12个中心镇(不包括珠港、海游)建成区面积达到13中心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_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3.1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5.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2.9%。
——产业特色逐步形成。各地依托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着力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如院桥镇以五金机械及摩托、木制工艺品、塑料制品和文化纸业制品为主的四大支柱为特色产业;金清镇以高科技工业和高科技农业为主要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已形成以电子照明、轻纺针织、机电产品、建筑建材、工程塑料为龙头的工业体系;杜桥镇先后建成眼镜、机械、医化、工艺品等五大工业集聚区;横溪镇采取农业与工业齐肩并进,全镇建有杨梅、柑桔、提子、高山蔬菜等5个合作社,这些产业经济已经成为推进中心镇建设的主动力。
——规划编制有序开展。全市12个省级中心镇都已完成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给水、排水等专项规划基本编制完成;中心镇详规覆盖率达70.2%,其中有4个中心镇详规覆盖率达85%;镇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率完成100%。
——城镇的生活服务能力得到加强。近几年,各中心镇在建设城镇时,都特别注重街道住宅、交通网络、供排水、供电、绿化、市场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丰富了群众生活,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城镇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各中心镇都设有城建管理办公室,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建有城建(管)队伍和环卫保洁队伍,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城镇面貌明显改善。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中心镇规模偏小,难以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
目前台州的12个中心镇,泽国、大溪、杜桥3个中心镇镇域人口超过20万,金清镇镇域人口超过10万,而建成区人口超过10万的(包括外来暂住人口)只有泽国、大溪2个中心镇,城区人口不足5万的有9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只有泽国、健跳2个中心镇,不足5万平方公里的有4个中心镇。由于规模偏小,一定程度上影响集聚和辐射作用,导致中心镇发展速度不快。
(二)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建设跟着“感觉”走
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市12个省级中心镇虽都已编制了第一轮总体规划,但由于有的地方领导规划意识淡薄,加之经济快速发展,总体规划没有得到及时调整修编,从而导致城镇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的混乱,违法占地和违章建设行为时有发生。
(三)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
由于大部中心镇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的道路,又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镇一级运作经费不足,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特别是供水、污水、垃圾三大设施建设已成为各中心镇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各中心镇都有水厂,但供水能力有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准备动工建设的也只有泽国、大溪、杜桥、白水洋等4个镇;12个中心镇共建有镇级垃圾中转站14个(横溪、白塔2镇目前还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心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不利于中心镇的发展壮大。
(四)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人员及编制不足,执法工作难以开展
随着中心镇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中心镇的规模和功能具备了小城市的性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现行的管理体制明显不顺,作为一级政府,其功能是不完备的,缺乏应有的城镇管理、协调和执法权限,跟一般建制镇没有区别,没有一套协调高效的运作机制。目前,院桥、杜桥2个中心镇设立了规划分局,泽国、大溪、松门、平桥、健跳、横溪、白塔等7个中心镇设立了规划管理所(站),这些分局(所、站)目前在岗管理人员2-6人不等,只能负责县级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部分规划管理审批,如“一书两证”、“一书一证”办理。虽然每个中心镇都设有城管监察中队,但监察中队未经编委核定编制,城管监察人员均为镇政府临时聘用人员,人员素质不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加上缺乏应有的城镇管理权限和执法权,各中队只能负责日常监管、劝阻。遇到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违章建筑拆除、车辆乱停放等具体执法问题只能救助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执法,使中心镇的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能管理到位的没有管理权,有管理权的管理难到位,不适应新形势下中心镇的管理要求。
(五)建筑缺乏特色,城镇自身魅力得不到展示
有的中心镇只是就城镇抓城镇,就建设抓建设,缺乏对生态环境、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建筑元素、人文环境等问题的研究,其长期建设结果必然导致“城镇一样化”,自身的特色和魅力逐渐被湮没,失去灵魂,难以发展。
(六)政策支持不力,中心镇建设“底气”不足
中心镇建设方面,台州各级政府曾有过扶持政策,但基本没有落实,中心镇实际上与一般镇没什么两样,目前建设和发展上优于一般镇,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在起作用,靠内源型、自发型增长,外力拉动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对中心镇的更快发展形成制约。投入的不足、支持的不力,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中心镇的概念,削弱了中心镇发展的信心,有的甚至对建设中心镇产生了动摇。
三、建议
(一)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1、抓好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随着中心镇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对与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不协调或与中心镇规模和职能不相称的、不适应城乡结构快速演变和一体化发展的规则,需要组织调整修编。中心镇是承接城市与农村的枢纽,处于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一方面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和扩散,依托城市获得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自身的集聚功能,带动一般小城镇、乡村等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总体规划修编必须按照建设小城市和特色镇的目标定位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着眼于整个镇域范围甚至周边更大区域,研究城镇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明确强制性内容,努力提高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超前性,突出中心镇在县(市)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中心镇的发。
2.加强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的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是中心镇的“软肋”。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中心镇要突出抓好近期建设规划、各功能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环保、垃圾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专业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镇区五年内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中心镇规划区内的重要区块如旧城改造、产业园区等都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提高详细规划覆盖率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对城镇重要地段、重要节点要做好城市设计,做到细微处见精致,以有效控制其平面布局、建设容量和风貌特色,提升建设品位和档次。
3.重视中心镇的建筑风貌研究。在编制规划时要特别注意对建筑风貌的研究和人文习惯、当地建筑元素的提取等,确定好建筑形式和建筑色彩,真正体现特色之特。
(二)加快中心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绿化水平,改善中心镇生产、生活环境
要做好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安排,要从更大的区域对垃圾和污水处理作出规划,统筹考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避免镇、村各自为政,分散处理,不但达不到减少污染的目的,反而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做好地下管线综合建设和管理规定,近期重点建设好污水截流管网,新建道路必须一律实行雨污分流、同步建设。有条件的中心镇应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开征污水处理费,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中心镇建设中,还要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规划留足绿化用地,绿化建设要和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三)加强管理,促进城镇化建设和谐发展
城镇的管理水平体现着城镇文明程度。规范、高效的管理是确保规划有序实施、建设有序推进、功能全面提升的关键。根据目前台州各中心镇的管理现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管理。一要加强环卫管理。建立健全中心镇环卫管理机构,充实人员,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按照环卫一体化要求,全面建立城镇辖区内村级环卫投入、清扫、保洁机制,推进环卫向农村延伸,从根本上解决镇、村环境问题。二要积极以创建活动为有效载体,三要完善城镇管理体制,使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
(四)注重城镇特色,提升中心镇的档次和品位
一要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及区位、环境等特点,努力编制有特色的规划,为建设特色中心镇奠定基础。二要以人为本,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做好四个突出。即突出“山、水、林”文章,使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调,构筑起伏有致,环抱自然的城镇形态和空间景观;突出做好生态文章,使有机景观和无机景观相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绿化建设,不断改善城镇生态系统,努力创造和谐宜人的城镇环境;突出做好人文文章,使历史景观和现代景观相协调。建筑形式的多样性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当地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要把这种适应性建筑结合运用到现代建筑上来,以形成具有当地独特风格的建筑景观;突出做好标志性建筑文章,使重要地段、重点空间的艺术性建筑和一般的实用性建筑相结合。
(五)做大做强产业支柱,增强中心镇发展后劲
当前,台州大多数中心镇基础扎实,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平桥的工业过滤布产业,横溪的工艺品产业,大溪的水泵行业,楚门的阀门行业等等。因此,这些产业基础较扎实的中心镇要进一步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升级,培育创新产业集群;从依托传统技术的低附加值生产向依托现代技术的高附加值生产转变;从横向平面竞争向纵向分工协作转变,强化创新推动力;而少数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心镇也要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位置,从本镇的区位、资源、经济基础等实际出发,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拥有充足发展空间的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村镇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中,尽早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提高自我集聚、自我积累、自我强化的能力。
(六)制定和完善土地制度,促进中心镇健康发展
土地是推进中心镇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制约中心镇发展的瓶颈之一。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尽量少用耕地,对中心镇发展确需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优先保证。支持和鼓励中心镇通过改造旧城,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等,做好集中用地和集约用地。对大型的建设项目和重点项目,要从快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进入中心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允许城区内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中心镇的开发。
(七)改革中心镇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城镇管理权限
一要真正赋予中心镇政府相当于县一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对中心镇实行计划单列,计划、规划、建设、用地、工商、环保、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可由县级主管部门委托中心镇政府或其派出机构行使,其他县级主管部门行使的职能也要逐步采取委托或授权的方式由中心镇政府行使。对于可能涉及到的部门间利益,应站在搞好中心镇建设的大局出发,积极协调、配合、支持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二要健全机制。建立一个精简高效、条块协调的中心镇行政管
理体制。在中心镇设立公安、工商、土管、建设等分局,作为县局的派出机构,可以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行政综合执法能力的城镇管理专门机构,中心镇镇域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市容管理及相关的违章、违规案件的处理,由县级主管部门委托和授权这一机构行使。此外,为提升管理力度,中心镇本级机构设置、干部职级配备,可适当高配。
(八)转变思路,拓宽中心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
针对中心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变中心镇现行的财政资金收支报账机制,赋予完整的一级财政管理职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决算制度。建立稳定、规范的县级与镇级分税制或超基数返还机制,中心镇的财政收入实行核定收支基数,超基数部分90%以上留在中心镇财政。土地出让金收益部分应全部返还给中心镇,城镇配套费、教育附加费、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除按规定上交中央和省财政以外,留县部分的也应返还给中心镇财政,其他因政策性因素增加的支出仍按县里有关政策统一办理。通过健全财政管理体制,切实增强中心镇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中心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靠镇级财政杯水车薪,关键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以发展、改革、创新的理念,把中心镇及中心镇资本作为动态的可变的资产来经营,实现城镇资产的滚动增值和对建设的持续投入。要结合实际情况,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筹措建设资金,大力推行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坚持非禁即入,加大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改革力度,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灵活的形式成立市政管理公司,承包以中心镇为中心、覆盖相邻几个小城镇的市政维护、污染治理、环卫清扫、垃圾运输、化养护等任务,实现“以城镇养城镇、以城镇建城镇”的中心镇建设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城镇建设融资平台。借鉴泽国中心镇经验(泽国镇已成立温岭市北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有条件的中心镇可成立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政策允许下,政府应鼓励、支持这些中心镇通过这些公司进行融资,筹措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加快中心镇建设。
四、结语
当前我国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是人为所致,而人为原因与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建设领域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如下5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
2、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3、安全管理体制不顺;
4、行业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5、安全管理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对策:
1、加强安全科学管理;
2、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工作;
3、重视行业安全管理;
4、强化安全法制与监管;
5、实行全员安全目标管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确实,良好的师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榜样导向作用,特别是对于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的中小学生来说,这种导向作用更大,影响更长远。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教师是关键。然而,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当前学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是好的,大多数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是高的,他们能够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和学生家长的敬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事业心不强,敬业奉献精神不足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有的教师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呈上升趋势,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在教学中投入精力不足,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消极应付本职工作,缺乏敬业精神。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不认真备课, 不钻研教材, 不更新知识,不研究教学法, 上课内容空洞,照本
宣科,教学信息量少,深度不够,没有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动态及时补充到讲课内容中去,对教学敷衍了事。
2、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为人师表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道德、人格乃至为人处事的要求比对一般人的要求要高,这一点对我们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光荣,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不注重自身修养,不注重为人师表的形象塑造和表率作用,缺乏自尊自爱。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纪律,随意变更教学时间,课堂上信口开河,甚至随意接听手机。甚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极个别教师物欲膨胀,以“教”谋私,以“分”谋私,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教师的高尚形象。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自身的模范行为维护教师队伍的群体形象。
3、缺乏上进心,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能力素质。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仍然抱着一种“学习----工作----退休”的旧的学习观念,从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学习,不再去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一本教材、一套教法用一辈子。
例如,目前在我县推行的“新课改”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仍然
没有积极参与,还是照着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我们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4、教书育人意识不足,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有不少的教师却不能自觉地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积极贯穿和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任务,就是育人了。这些教师平时只是教书上课,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一概置之不理,不热爱和尊重学生,从不与学生谈心,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毫不关心。
二、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持之以恒,加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这个综合素质上去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就上去了。首先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使教师能够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质量观,自觉地把师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可以抓一阵放松一阵,必须持之以恒,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重在治本,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搞好。
2、要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
在调查中有69.7%的教师认为“领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教师”是最有效的途径。事实上,领导不带头,要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做不到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发挥作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教师的表率;二是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转变教育观念,不因为眼前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默许、放纵教师中任何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3、制定规章制度,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加强师德建设,除了教师自身的自觉性和良好的素质外,明确师德的规范对于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都对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本上形成了教师道德规范体系。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师的师德规范和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在完善制度、规范师德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广大教师真正将制度规范融入道德理念。
4、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1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教师队伍体制结构问题
长时间以来, 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还处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一种状态, 教师资格管理相对薄弱, 这样就很难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质量不高的教师队伍更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不健全的教学体制造成了农村教师没有切实的领会课改的实质, 还把教育的中心围绕在以“中考”、“高考”为主的应试教育中, 不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味的以成绩为目标进行教课。教师学科结构也相对不合理, 农村教师主要毕业于电大和自学考试, 其中文科专业的占三分之二, 这种只重层次轻专业的现象, 使得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年龄结构相对偏大, 特别是在县级小学学校, 教师队伍老龄化极为严重, 但是由于地方教师数量较少, 编制限制至使年轻教师无法进入学校教学。专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农村学校相对严重的问题,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 一个老师往往教两个没有联系的学科, 如体育教师教外语, 历史老师教物理等。在一些学校, 课程是按规定开设了, 但教师不能保证, 课表形同虚设。
1.2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生活环境较为艰苦, 学校往往留不住优秀的教师, 致使优秀教师大量的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 教师队伍的流失也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 由于考研或转行等原因许多老师离开了教师的岗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 县级教师的流失率达到教师队伍总人数的百分之六, 并且, 流失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 由于地方经济和条件的限制, 县级学校在新教师的引进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使得教师队伍出现了老化和断层的现象。
1.3 培训机会较少
农村地处偏远, 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使得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简称UNICEF) 统计, 现今我国县级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的人数只达到教师总人数的百分之四, 参加过省级培训的不到百分之十七, 从统计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学习和充电的机会很少, 有的根本从未参加过培训就上岗了, 从而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1.4 工资待遇偏低
由于经济发展和体制的原因农村教师工资与城市教师工资相差较大。我国南方地区的县级教师工资比城市教师工资少八百元左右, 除基本工资没有其他福利待遇, 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也没有保障。我国县级医疗保险已经实施, 可建立了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制度的仍只是少数。另外, 农村教师的工作量较大, “单人校”的现象还很普遍, 工作压力也相对较大,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发展。据统计, 县级教师每天的工作量都超过了八个小时, 有一半的县级教师课时超过十六节, 周课时达到二十五节较为普遍。特别是农村寄宿学校的教师, 既要当老师又要当保姆, 一边教学一边又要负责学生的生活, 往往从早上忙到晚上, 身兼多职, 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2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2.1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在农村教学体制的改革中, 要健全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 加强继续教育的后续发展, 形成农村教师再教育的目标。首先, 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教师待遇的扶持力度, 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农村教师有利的保障, 为农村教师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其次, 加大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 使得教师认识到自我提高, 自我学习, 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发展。再次, 加强教师队伍了培训管理,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业务学习, 把教师的培训机制落到实处。最后, 加强农村教师的素质培训, 通过调研评估等手段, 提出解决方法, 有针对性的进行素质培训。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与爱护, 使得教师更加自信, 协调好教师与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 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农村教育体制和谐发展。
2.2 加大农村教师流动机制
农村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仍处于停滞状态, 教师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地方政府应针对师范毕业生待业这个契机, 增设特定教师岗位, 引导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 加大农村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另外, 根据农村现有情况, 整改教师队伍编制, 增大农村教师编制, 以改善农村教师人员不足的情况, 建立有效的教师流动体制和监管机制, 确保农村教师的流动性。在确保农村教师数量的情况下,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逐步进行教师的淘汰机制, 不合格的教师坚决辞退,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教师队伍,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2.3 建立教师奖励机制
在农村的教育工作中, 要建立教师奖励机制, 这样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从而改变以前忙于应付, 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从农村教育工作出发, 想要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奖励机制。要根据地方特点, 深入了解教师的基本需求, 利用现有资源满足教师的需求, 从而有效的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首先应从教师的工资出发, 进行有效的奖励, 及时足额的发放教师薪水并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 这是较为有效的一种奖励方式。我国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低, 工资拖欠已是一个社会问题, 工资的发放关系到教师生存和发展, 所以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确保教师的工资及时发放, 并建立完整的发放制度, 使工资发放与领导的绩效考核相挂钩, 以此消除农村教师的不平衡心理。解决工资问题的同时, 也可考虑到教师的福利制度、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贫困地区应建立特殊津贴, 完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以法律形式保护农村教师的权利不受侵害, 把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公务员同等对待, 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 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建一支德才兼备, 素质优良, 数量足够, 结构合理, 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大计。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改善教师待遇和教学环境, 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机制改革, 促使农村教师队伍健康和谐的发展。
摘要: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并提出了改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Z].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 (2008) , 2009.
[2]蔡水清, 徐辉.关注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愿景[J].人民教育, 2008.
[3]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 (摘要) [N].中国教育报, 2008.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5]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 2008, 3.
[6]刘理, 涂艳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4.
农村社会的发展一般需要经历两个必然阶段:一是由农业化到工业化;二是由工业化到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农村社会结构的一场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次飞跃。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加块建设小城镇。但是,目前在小城镇建设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就我县小城镇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小城镇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小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小城镇18个,其中建制镇7个。并确定了横溪、白塔、下各3个建制镇为中心镇,形成了县城———中心镇———集镇三级梯度建设发展模式,使小城镇的旧貌换新颜。但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原因。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难统一。所谓认识难统一,指的是当地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没有积极地组织和领导当地的小城镇建设。这样,首先是导致有的小城镇规划起点不高,基础设施落后,水平较低,功能不强,个别地方甚至是有“镇”无“街”,有“镇”无“市”。
2、规划难控制。规划难控制指的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出现无序现象。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一是想搞好小城镇建设成为一句空话。少批多占、不批自建、“先建后办”,“边建边办”、“先搭车后买票”的论调和现象应运而生,这样红线被超越,街道被侵占。二是建设行为明显短期化。有的在同一个地点来一个一年一小拆,三年一大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损失,规划真正成了一张白纸。
3、管理难规范。管理难规范指的是小城镇的违法建设和违章建筑得不到有效制止,小城镇建设的日常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市政设施无人维护,环境卫生无人过问,小城镇社区化管理形成“真空”。这样,导致小城镇建设混乱,出现许多无证设计,无证建设、无证施工现象;小城镇街道的乱堆乱放、乱摆乱停、乱丢乱倒、乱写乱贴的现象就比较严重。
二、主要原因
1、认识不充分,职责不明确。这主要是当地领导对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从战略上摆正小城镇建设位置,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更没有把小城镇建设工作当作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上级人民政府没有及时审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建设的责任也不明确,提拔用人时没有与建设好小城镇的政绩挂钩,调动不了乡镇领导建好小城镇的积极性。
2、队伍不稳定,把关不严格。乡镇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不稳定,是导致规划难控制的主要因素。因为分管领导对总体规划的编制,详细规划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规划道路永久性建筑的控制,各项工作的衔接,心中均有一本账。规划实施有很强的连续性,而分管领导变动频繁,整个工作部署就会打乱,今年我搞一套,明年你搞一套,后年他搞的又是一套。乡镇政府班子成员都是通过选举后上任的,有的领导自身素质偏低,把关不严,选举时欠下的“人情账”,在建房审批时偿还,批建的房屋超越道路红线,有的还擅自更改总体规划,丧失了规划法规的尊严,给规划管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成为了小城镇建设中的“绊脚石”。同时,体制不配套,机构不健全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三、对策措施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三难”问题,都集中体现在政府行为上,“三难”实质上是小城镇建设中政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把小城镇建设由低起点转到高起点格局上来,重点要强化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一)强化认识引导,内在规律要“懂”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重要是培育功能,不是简单地盖房子,不是盲目地把农民赶进集镇而政府就此撒手不管。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要遵循规律,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小城镇不能就建设而发展,而应当把小城镇建设与推进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市场建设、转移剩余劳动力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使小城镇真正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服务中心。除此之外,上级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乡镇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进行培训,组织赴各地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考察,开阔视野。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审批上报的小城镇规划;同时,要像广东沿海地区那样,提拔乡镇领导与建设小城镇的政绩挂钩,上下级要签订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强化规划引导,规划起点要“高”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又是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前提。小城镇建设必须立足长远,以“城市化、社会化、现代化、协调化”来规划好、建设好。具体做到以下3点:一是超前性。整个规划必须确立“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近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保土管等方面关系,使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工业小区合理开发起来,与市场流通、社会设施、住宅区域及公用事业等项建设兼顾起来,做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拆迁。二是连续性。规划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调整完善,但大的思路不能变化,不能半途而废,朝令夕改,更不能规划一套,实施一套,规划和实施两张皮的现象,必须确立战略眼光,搞“接力赛”,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整体性、系统性。三是可操作性。整个规划既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也不能瞻前顾后,消极等待,必须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有紧迫感,创造条件,不丧失任何一个发展机遇,使整个规划看得见、摸得着、好操作、好实施。
(三)强化规划实施管理,管理手段要“狠”
近几年来,昌吉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党组织在企业飞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当前非公有制企业中若想加强壮大企业党组织建设,必须着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党务干部队伍,要“一流人才创造一流党建”。而当前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党组织覆盖面将越来越广,必然对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一些企业中却存在着党务干部队伍难选拔、难稳定、作用难发挥等亟需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为此,必须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努力破解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难题,建立一支“热情高、能力强、适应快”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一、基本情况
随着昌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9月,昌吉市共有非公企业2268家、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142家、重点商贸流通监控企业12家,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已49%,从业人员14579人,其中党员2098人,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241家企业已全部建立了党组织,目前在非公企业中已组建企业党委10个、党总支22个、党支部209个,做到了有党员的企业100%组建,企业领导实现一肩挑,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达80%,在企业经济的大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与国有、集体企业相比,党组织在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建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对党组织负责人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选好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不容易。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难选拔。当前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来看,党组织书记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要热心。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书记不是官”,这个官没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选用党支部书记尤其要注重是否热心党的工作,是否愿意为党尽义务。二是有能力。非公有制企业这一特殊环境,要求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既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要懂经营管理,会把二者结合起来,没有这种基本素质,就很难在企业生根开花。三是能适应。有些机关干部虽有党务工作经验和能力,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环境不适应。以这些基本素质来衡量,非公有制企业现有党员中,能够胜任领导工作的人才较少,造成党组织书记难选。部分企业由于选不出合适人选,党支部书记由未做过党务工作的一般党员担任,难以打开工作局面,这一类党组织形同虚设。人才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队伍难稳定。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流动性较大,队伍难稳定,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待遇低,留不住人才。有些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不惜巨资,但聘请党支部书记却非常小气,主要还是对党建工作缺乏认识,看不到党建工作和党务工作者的价值与作用。二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不稳定。企业有用人自主权,上级党组织应尊重企业自主用人,问题是有些企业主不愿意建立党组织,随意辞退党组织书记。领导出面做工作,当时应承下来,过一段时间再找个借口辞掉,对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第三,作用难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大部分由企业主聘用,有的虽是上级党组织推荐委派,工资还是企业发。俗话说:“端谁的碗,服谁管。”这样的“打工书记”在发挥党组织作用方面必然大打折扣。上级党委虽然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地位、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实际很难落实。为企业做好事、做贡献可以,监督做不到。还有一些企业党组织是“挂名书记”,有些企业的党员选老板当书记,多数“老板书记”没有时间和心思抓党建工作。有些老板找亲朋好友当书记,挂个名应付上级了事,这类党组织基本不起作用。
三、对策建议
非公有制企业及党组织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特殊性。从当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来看,需要强化以下几项措施。
(一)在人才难选拔方面 :
第一,强化党务工作者选拔,不断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一是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信息库,拓展选人的范围。制定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入选标准,公开入选条件,面向社会各个行业吸纳党务人才进入信息库。二是加强推荐力度,要鼓励非公企业以“双向选择,公开选聘”的方式,从人才信息库的党务工作者、非公企业的从业党员中,聘用熟悉党建工作,懂技术,会管理的党员担任企业党组织书记。要建立企业与党务工作者双向选择,上级党委推荐把关,企业党组织按期换届选举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对于没有建立党组织和书记缺职的企业,上级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推荐,经济、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合推荐。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要有明确规定,人选确定要经上级党委审核批准,不符合条件的建议调整,上级党委也可以直接委任,解决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由老板说了算,上级党委派不进的问题。三是派任党务工作者,解决暂时无合适党务工作人选的问题。要针对部分非公企业组织工作处于“瘫痪”和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还未成立党组织的现状,结合选派党建指导员工作,从机关事业单位精心挑选有丰富党建经验的党务工作者,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四是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任命辞退制度。对于没有建立党组织和书记缺职的企业,由上级党委推荐,经企业同意后进行任命。企业要辞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须经上级党委同意批准。
在此方面,充分发挥退居二线党员干部的作用。应该看到,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人才匮乏,企业内部党员发展及党组织负责人培养尚需一个过程,而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数量较多,年龄在55-60岁之间,相当一部分赋闲在家,如果从中选派一部分人到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组织书记,既可以解决人才不足问题,又能够改善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结构,有利于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退居二线党员干部与单纯务工的“打工书记”有明显差别,他们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会协调各方面关系,拿财政工资不会完全看老板脸色办事。起用这些老同志,能够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打下一个好基础。让退居二线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任职,一要有一个规定,二线干部既然享受原职待遇,没有退休,就要服从组织需要和派遣,担任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或党组织书记;二要强化推荐,保证党组织书记或党建工作指导员能够派进去;三要合理解决报酬,使老同志愿意去。从实践来看,保证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必须要使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在企业有一定地位和保障。企业党组织书记应享受副总经理待遇,企业没有正当理由,不能随意辞退。辞退党组织书记;应征得上级党委同意。从这个要求来讲,选配企业党组织书记,一定要考虑人选的管理能力,便于在企业交叉任职,担任较高管理职务。
第二,要加大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质。一是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培训教育信息库。全面整理我市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受培训教育情况,并进行分类,落实培训教育任务。二是加大企业党务工作者培训力度。通过岗前培训制度、“老”党务工作者“一对一”帮带制度、月工作例会制度等,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务知识、党员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指导,帮助党员工作者熟悉党务工作,提高工作业务水平。三是创新培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把培训党务工作者与非公企业对党务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建立“立体式”培训机制,按行业分类、文化层次、企业需求等进行培训,使他们基本上达到了“六会”,即:会与企业主沟通;会独立负责地谋划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会组织开展党员活动;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并搞好党员发展工作;会深入细致地做好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会协调好企业有关矛盾和关系。四是建立党务工作者交流平台。积极筹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协会,定期开展工作交流、问题研讨、学习培训等活动,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问题,实现相互促进。
(二)在队伍难稳定方面
第一,健全完善党组织活动保障机制,不断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一是抓好非公企业业主的教育培训,教育和引导他们积极支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视对业主教育和沟通,引导他们支持党建工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经费、时间、场所等保障。同时,在评先选优、安排社会职务时,把业主对党的感情、对党建工作的支持程度作为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要借助“七一”活动期间,可以开展大力“支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企业好领导”评选活动,大张齐鼓地宣传表彰非公企业中“抓党建、筑和谐、促发展”的先进典型,让业主认识到在企业开展党建活动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业主从内心深处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二是落实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场所等。明确要求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要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千分之八的比例在企业管理费中列支,并实行专款专用,由党组织负责人审批报销。经费不落实的,取消该企业党组织评选先进的资格。同时,对按时、足额上缴党费的非公企业党组织,采取以党员教育费、党组织活动专项奖励的形式给予划拨一定,以缓解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紧张问题。三是适时对党员活动室进行全面的检查。要求各企业党员活动室达到了有标识、有党旗、有活动制度、有党报党刊、有电教设备、有党员形象窗口等“六有”标准,特殊情况下希望有关组织能在党费中给予一定的补助。
第二,抓好党务工作者考核激励,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工作责任制。制订企业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组织党员学习和过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对党务工作者实施岗位目标管理,落实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任务、考核奖惩措施,进一步明确党组织书记的职责和任务。二是落实企业党组织书记的待遇。要求企业党组织书记应享受企业行政副职待遇,企业没有正当理由,不能随意辞退。并建立党组织书记列席企业董事会制度,提倡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列席董事会、经理办公会议等,直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讨论,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在党代表的安排方面,要适当向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倾斜。针对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工作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创造性不够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在强化考核、严格管理的同时,搞好物质保障,使他们外有压力,内有动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抓好典型示范。注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积极开展“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等活动,精心培植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领题人:穆新桃(经贸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参与人:穆新桃(经贸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司继东(经贸党工委组织干事)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1],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组织的创新,因此,农业科技组织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业科技组织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技术推广两个部门,纵观现有的文献资料,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都在农科科技创新上,关于农业科技组织创新的研究少之又少。对此,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以此对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1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相脱节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部门主要是各高等院校、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主体,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但现阶段三者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造成产、学、研并没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农业科研机构以技术产品为目标,高等院校以项目、论文为导向,而企业是以研发适销产品为需求[2]。另外,涉农高等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主要任务也是完成国家或省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并以论文、专利等形式作为晋职、调资的依据,却没有考虑到该项技术在生产中是否实用,以及农民是否需要该项技术等。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导向,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大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变成现实的社会、经济效益[3]。这种只重视科研理论,忽视成果实际应用的情况,致使产学研、农科教相分离,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层皮”,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造成国家科研经费的浪费。
1.2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对象偏重于农业学科自身的需要,注重于农业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农民对经济作物以及畜牧水产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双方的目标不同,很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另外,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都成为农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也引起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新需求。而长期以来,我国着力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科技的重点在产中领域,农业科研力量的90%都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又有55%集中在种植业领域[4],对于产前农业投入要素、产地环境、农业生态以及产后农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运输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造成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的身份进入市场,储存时间短,包装技术落后,精深加工转化率低,致使农产品的数量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获得的市场经济收益也不高。
1.3 农业科技组织主体运行效率低下
一方面,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职责分散,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优势互补,所研究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十分严重,没有形成互惠共赢、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大量行政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在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时采取地区封闭的形式,即本地区的技术研发、推广任务由本地区的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承担,外地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不能到本地区研发、推广[5]。这两种情况均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分布不均,一些地方技术力量绰绰有余,而另一些地方却缺乏相应的技术力量,造成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总体运行效率低下。
1.4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水平低
科技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其目的是按照科学研究原理获得新的技术手段,并使这种技术手段运用到生产中,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可见,科技成果的应用是科技创新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当下,我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农”分割的问题,即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农业技术需求方(农民)三者的分割,具体表现在农业科技研发部门总是以本部门的科研任务为主,而对农民的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市场对该项技术的需求缺乏充分考虑,造成农业科技需求与供给的脱节。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却有近三分之二滞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4]。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又总是以本部门的技术推广任务为主,对该技术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以及农民是否需要该技术考虑不足,造成所推非所需的局面。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科技组织通常把农民看做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即“我给什么技术,你就用什么技术”,而不是以农民生产实际所需的“我要什么技术,你就给我什么技术”[7]。这种科研方向以及推广方向与经济建设需求方向的偏离,均会极大地降低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水平。
2 完善农业科技组织创新的对策
2.1 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充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针对当前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各自为政、主体力量分散的状况,各级政府要注意整合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学科界限,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研发机构,逐步淡化原有的过度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方式,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体制。对于一些公共性强、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各高等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为主;对于一些市场需求性强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应该有农业科技企业根据实际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只是起鼓励和引导作用。另外,在科研立项与选题方面,要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进行成果预测和市场分析,提高科研项目的应用性,并将农业科技实施效果纳入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工资评定等个人考评体系当中。
2.2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使其成为农业科技组织的中坚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只有企业成为农业科技组织的主体,才可能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应市场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应鼓励农业科技企业与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主动合作,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研发转化平台,充分利用各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资源和设备优势,并及时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原有技术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成果的迅速、高效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两翼的新农业科技组织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部分科研单位转制。除少数从事公益性、基础性工作的农业科研机构外,政府应鼓励其实行企业化管理,或引导其转变成为科技型企业,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
2.3 农业科技组织应紧密联系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水平
无论是农业科技研发部门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都应深入农村,充分重视农民对技术需求的差异特性,而不再是闭门造车,忽视市场经济的需求。由于农民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仅凭看资料、听讲座难以达到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目的,因此,农业科技组织应深入农村,通过建立一些试验田以及示范基地,有针对性地、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创新技术,这样才能使农民真正感受到技术的先进性,愿意运用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另外,农业科技组织除了继续在主要粮食作物上寻求突破外,还应向果蔬、花卉、特色经济作物、畜牧及水产养殖与加工方面拓展;此外,还应满足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产前(提供市场信息、引进技术、选择良种等)、产中(如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等)、产后(农产品的存储、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供有力的保证。
2.4 打造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
我国农村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主要依靠原有的国家农业科技组织,但是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远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需要加大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队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投身到基层第一线工作中去,加强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并实行按绩效定酬的分配方式,积极吸引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全力留住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与推广。另一方面,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挖掘农村本土人才,充实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进行远程教育、举办专业辅导班、技术培训班,外聘专家实地教学,观摩试验田、示范基地等方式,开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了能富”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和现场教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科技应用能力,并从中挑选一批佼佼者到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进修,使之成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授权发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31/content_12907829_2.htm,2010.1.31.
[2]孙进群,眼里波,王慧军.论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河北学刊,2010,(1).
[3]白天志.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研究[J].草业科学,2010,(6).
[4]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2).
[5]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4).
[6]俞巧玲,刘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9,(2).
【区工会组织建设主要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项目部工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05-28
基层工会组织换届选举的主要程序01-16
当前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1-17
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及发挥作用的12-11
申请建立工会组织的报告10-11
两新党组织问题及对策建议01-14
工会组织的权限与职责10-15
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作用10-15
工会主席就职工会组织演说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