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建议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建议

广东省农业专业镇发展问题与建议

摘 要:农业专业镇是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镇域经济形式。广东省农业专业镇特色产业竞争优势并不突出,仍处于农业集群发展的成长阶段,主要表现在品种选择、生产技术、品牌营销、产业链协同等产业层面,以及经营组织、科技创新与服务机构、农业劳动力等组织层面发展的不足。农业专业镇发展问题的产生与农业独特的产业属性息息相关,因而需从有效应对制约因素切入,统筹解决产业层面和组织层面发展问题。

关键词:广东;农业专业镇;问题;建议

一、前言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998〕16号),全面实施“科教兴粤”战略,2000年,广东省科技厅制定了《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粤科计字〔2000〕238号),开启了以专业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科技应用、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探索。农业专业镇是广东省专业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广东省农业专业镇在现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独特的产业属性,讨论广东省农业专业镇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为实践提供政策指引。

二、农业专业镇的定义

关于农业专业镇的定义,徐军等(2015)认为“农业专业镇是以镇(区)为基本单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广的一种集群经济发展模式”;张燕(2013)认为“农业专业镇是以镇(区)为基本地理单元、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经济规模较大、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一种集群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张军(2015)认为,“农业专业镇是建立在一种或两三种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优势基础上的乡镇经济”。上述有关农业专业镇的定义均阐述了农业专业镇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镇(区)为基本单位,以农业集群式发展为主要特征。但徐军、张燕更多强调“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即农业大镇的概念;张军则强调专业化生产优势,针对的是“一种或两三种农产品”,农业发展特色明显。此外,上述定义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为只对农业专业镇进行静态和表征性的描述,而缺乏對农业专业镇的驱动性因素和外在关联性描述。广东省科技厅(2016)将专业镇定义为“以镇(街道)为行政区域单元,以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镇域经济发展形式”。该定义通过强调专业镇的驱动性因素——技术创新,以及外在关联特征——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明显,进一步丰富了专业镇的概念。但广东省科技厅仍未对农业专业镇的定义作出专门描述。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农业专业镇的定义:农业专业镇,是以镇(街道)为行政区域单元,以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形式。

三、广东省农业专业镇发展问题

本文以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农业专业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广东省专业镇发展促进会官方网站资料,截至2015年底,农业专业镇共有126个,分布于除广州、深圳、东莞外的18个地级市中。从调研情况来看,广东省农业专业镇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大,孕育出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已有相当成效。但总体上,广东省农业专业镇产业竞争优势仍然不突出,仍处于成长阶段。

(一)产业层面

1.品种结构不合理。广东省农业专业镇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并在种植业领域尤为明显。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为荔枝种植专业镇,其荔枝品种以糯米糍和桂味为主,占所有荔枝产量的七成以上,每年上市时间集中在六月中下旬,由于产量较大,上市时间集中,在荔枝中属上品的糯米糍、桂味往往卖不出好价钱。品种比例不合理,品种过于单一,不利于荔枝产业的全面发展。茶叶专业镇廉江市长山镇,由于没有适应名优茶机械化采制的品种,导致名优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该镇名优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已推广的无性系品种多为早生型名优绿茶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名优茶品种比例不协调,以致春茶采制“洪峰”突出。此外,缺少抵御自然灾害频发的高抗品种,名优茶生产受到倒春寒危害损失严重,夏季干旱引起的产量损失也时有发生。可见,因地制宜培育推广农业新品种对于农业专业镇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农业标准化虽已成为农业专业镇在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应用普及面仍然很小,受制于以户为单位的分散、小规模生产方式,技术推广难,部分专业镇仍有90%农户采用粗放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过分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对生产管理技术重视不够、创新不足,尤其在化肥使用、病虫害防治、优种优育等方面知识比较缺乏,因此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更有甚者,在部分柑桔种植专业镇,分散经营的农户基本凭经验进行生产管理,生产缺乏一套柑桔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苗木、果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不好,导致一些毁灭性病害(如黄龙病等)蔓延和扩大。

3.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近年来,农业专业镇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纷纷涌现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建立在标准化品牌管理体系基础上的企业知名品牌,有力支撑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农产品品牌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促进品牌化发展的新思维、新办法和新手段不足,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很多企业经营者忽视对优质品牌产品的策划和宣传,造成了很多特色农产品只是有“(产)品”,有“牌(号)”,却无“名(气)”,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仅停留在局部地域,缺少国际知名品牌。与此同时,公用品牌运营体系尚未建立,代表农业专业镇形象的特色产品品牌仍较少。品牌竞争力薄弱已成为特色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4.农业产业链环节不强。限于多方面因素,各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依然缺乏强有力的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的支撑。农产品初加工方面,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经营,产品缺乏统一包装,包装设计水平低,仓储、运输运营主体缺乏,设施配套不足;销售方面,销售环节多,国内外销售网络拓展不足,农民在信息获取和产品销售上比较被动。最后,在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队伍力量薄弱,加工产品种类较为单一,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差”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当前农业特色产业竞争仍限于低附加值农产品,价格低,效益低,严重制约了行业利润的增长,也限制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组织层面

1.科技创新与服务机构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科技在引领农业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加关键。广东省农业专业镇科技创新与服务机构主要有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与科研院所合建的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综合试验站,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目前,大部分农业专业镇尚未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但服务深度与市场、企业、农户的现实需求仍有相当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作为基础性技术服务机构,专业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职农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困难,开展相关的试验、示范等工作经费不足。由于农业技术专业型人才储备不足,自动化设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就显得相对薄弱,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2.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有关特色产业的培育政策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农业组织化程度也因此不断提高。然而,广东省农业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镇域内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上偏少,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较为薄弱,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脱节严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合作社虽然发展迅速,但示范性合作社比例较少,大部分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内容限于产品收购和销售,缺乏产品加工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弱,为农民带来的增收效果较低。

3.农业劳动力短缺、素质不高。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体格强健、劳动力量旺盛的青壮年都奔赴城市务工就业,加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留守在农村的是体力不支、劳动力量缺乏的老人、小孩和妇女。上述问题在农业专业镇发展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临时用工招聘难、劳力成本攀升已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此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普遍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较少,劳动生产率较低,对移动互联网、高新农业技术、规模化生产的认识与应用不足,只能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四、关于广东省农业专业镇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要解决农业专业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农业专业镇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认清农业专业镇发展背后的农业产业属性,了解其对农业专业镇发展的制约,从而明确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首先,农业是对自然环境高度依赖的产业,土壤、气候、水源、生态环境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的影响重大,这决定了农业专业镇可能的产业发展空间。其次,农业生产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对象,整个生产过程是连续的、不可间断的,这些特性降低了农业专业镇专业化分工协作深度,制约了农业关联性服务机构的产生发展。再次,农产品具有十分明顯的同质性、季节性、鲜活性以及易腐易烂、难贮运等特点,导致了农户之间的过度竞争与农户低下的市场竞争地位,影响着农业专业镇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的培育发展。最后,农业专业镇的发展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经营为基础,农户的素质是农业新技术扩散、标准化生产方式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乃至专业镇区域品牌构建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广东省农业专业镇需以有效应对制约因素为切入点,协同解决产业层面和组织层面发展问题。

(一)产业层面

1.优化专业镇特色农产品优良品种结构。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专用的新品种,促进镇内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研究和共享,以项目联合申报为切入,探索科研单位与企业 “捆绑式”联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组建以优良品种、配套技术为核心和纽带、企业为载体的“育、繁、推”联合体,加快区域化试验基地、繁育基地、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人才、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基于订单的贷款担保、农资、良种赊购,健全服务体系,解决品种应用推广的资金瓶颈、技术配套和销售风险问题。

2.完善农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和内涵。首先,强化市场导向和渠道支撑。要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围绕市场的需要进行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要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促进实施主体的资本的积累,确保农业标准化运行经费得到保障。其次,强化标准的实用性。以农业生态理论为指导,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依据各专业镇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基础选择生态农业模式,对生态农业模式技术体系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直至形成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标准(张家宏等,2009)。再次,强化组织保障。要建立多元的农业标准化实施参与机制,包括发挥企业资金和市场的优势,增强合作社组织农户、协调上下和规划生产的作用,发挥科研组织技术示范、标准制定、技术指导作用,完善政府资金投向和激励方式,营造良好的农业标准实施的政策环境。

3.打造专业镇名牌群落和区域品牌。企业层面,要强化区域品牌的意识,加强自有品牌建设,包括从市场定位和企业品牌定位入手,实现差别化竞争;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行业组织层面,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促进企业合作,包括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协调发展”的品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区域品牌的推广和营销工作,加强对区域品牌的管理,在质量管理和标准认证等方面进行扶持。政府层面,要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政策环境,包括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品牌的定位,完善区域品牌使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名牌(张书瑞,2012)。

4.优化农业产业链。以产业规划为统筹,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和整合产业链。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方面,要围绕市场对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要求以及集散、清选、干燥、保鲜、贮藏、运输中的薄弱环节,培育发展当地农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发展农商直供、直销直供、直销店、连锁店、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模式;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开展科企技术对接活动,支持企业应用成熟适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开发营养、健康、安全、方便快捷食品,开展农产品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动农业专业镇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产业资源,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或集聚区,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教育、健康养老、娱乐休闲的融合,创新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及线路,提升农业专业镇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

(二)组织层面

1.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协同网络。针对处于同一类型产业的专业镇,突破镇的行政区域限制,运用“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知识产权”模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打造农业关键技术及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科技人才创业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加强人才培养,充实推广机构人才队伍;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上承接农业科研创新成果,向下大力发展社会化为农服务,健全农业技术扩散网络,解决科技创新与服务机构发展不足问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普及应用。

2.引导建立稳健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夯实农业组织化的基础。在农业投资补助项目申报中,增加有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户带动能力、生产合作协议签订等方面的前置条件规定,提高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引导农业企业提高合同的履约率,建立起订单生产的诚信度,规范合同内容,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与农户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购销关系。加强对合作社有关机构设置、决策机制、盈余分配机制、财务管理、业务活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严格遵循合作社章程运作,将合作社运行规范性、利益联结紧密性、社会效益情况作为项目遴选的重要指标(崔宝玉等,2013)。此外,还要注重对农民进行公民意识的宣传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与企业、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顺应城镇化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的趋势,健全土地产权保障和流转机制,通过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向种养殖能手集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培训力度,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日常管理与品牌营销能力。同时,支持其應用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农产品初加工、仓储、运输等设施设备投资,以此提升农业专业镇整体的竞争能力,减缓当前农村人才资源不足对专业镇发展的冲击。

五、结语

由于在品种选择、生产技术、品牌营销、产业链协同等产业层面,以及经营组织、科技创新与服务机构、农业劳动力等组织层面发展的不足,广东省农业专业镇特色产业竞争优势仍然不突出,仍处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长阶段。农业产业特性影响着农业专业镇成长发展的路径,因而需要从有效应对农业产业特性对专业镇发展的影响着手,统筹解决发展问题。当中,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是农业专业镇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基础;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增强集群网络优势的关键,并牵引着产业和组织层面问题的解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资源配置、整体提升经营效率的重要举措;建立稳健的利益联结机制则既是提高农户竞争地位、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的内在需要,更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农户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军,李大伟,刘立华.广东省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对策研

究[J].产业科技论坛,2015,14(04):23-25.

[2]张燕.构建农业专业镇服务平台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

广东经济,2013(03):18-20.

[3]张军.农业专业镇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政策探讨[J].经济研

究参考,2015(39):42-47.

[4]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加强专业镇创新发

展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6-04-29.

[5]张家宏,王守红,寇祥明,等.论实现生态农业标准化的四化

条件及相互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09(04):390-391.

[6]张书瑞.基于创建和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探究[J].生

产力研究,2012(07):196-198.

[7]崔宝玉,刘锋.快速发展战略选择下的合作社政府规制及其

改进[J].农业经济问题,2013(02):49-55.

(责任编辑:陈 勇)

作者:黄洪超 黄丽莎 谢昭良

第2篇:广东省特殊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摘 要]广东省近年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广东省特殊教育质量,必须更新特教理念,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水平;优化管理体制,改善治理能力。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困境;发展建议

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是当前民众的深切呼唤。广东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大体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发展、70年代夭折、90年代恢复发展的历程[1]”,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东省的特殊教育近年来整体得以快速发展,但局部地区呈现出发展水平失衡的阶段性变化。实践调查和数据分析均表明: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长期处于不协调状态。因此,开展广东省特殊教育的研究对于適应广东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进《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提出的关于广东省总体特殊教育发展目标的完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广东省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分析

广东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将其纳入整体规划,逐渐加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41号)下达后,广东省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工作。并于2014年启动实施《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具体而言,措施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提出“实施特殊教育百校建设工程”,将特殊教育纳入“教育创强”和“教育现代化”的考核指标中;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强师工程”;三是加强财政投入,教育设施大为改善。

广东省把特殊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截至2016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04所,其中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8个,在校生543人(其中聋生497人,盲生46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8个,在校生1116人,毕业生243人,其中149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省有485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84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2]。与此同时,广东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特殊教育质量提升建设,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较为突出。比如,广州市聋人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开发人性化课程,积极建构起了“教育人性化、生活教育化”的课程模式等,均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广东省特殊教育的困境分析

尽管广东省特殊教育事业,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方面近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和进展,但目前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剖析特殊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工作的必然路径。根据相关调研材料,广东省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特殊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近来,广东省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虽已初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但在很大层面上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是残疾儿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问题有待妥善解决。以广州市为例,0~18岁的持证残疾儿童中,适龄未接受学龄前教育的儿童数量很多,其中“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约1000人,还有部分孤独症儿童不能取得残疾人证,截止到2014年,这其中只有约600名学龄前特殊儿童接受过正规学龄前教育”[3]。另外,随着学段升高,残疾儿童就读人数越来越少,其中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医教结合”新理念有待深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轻度残疾适龄儿童可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各类特殊学校内中重度、多重障碍的残疾儿童越来越多,只运用单一的教育手段已无法达到较好的康复、教育效果,为此,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势在必行。三是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亟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向来是关系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残疾人康复和职业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极高,专任教师是否受过专业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工作的适应性、工作成绩以及残疾学生的康复与成长。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对口率低,加之职后的专业培训难以跟上,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工作的实效性自然难以满足有特殊需要儿童的迫切需求。

2.特殊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有待推进

一是各地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目前,在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下,珠三角地区特殊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广州市已有特殊教育学校、机构等20余所,4所高校开设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招生,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已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点,基本形成了“专家与特校教师”“高校与民间组织”的良性互动循环。相比之下,广东省其他很多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仍相对滞后,急需政府政策导向的支持与专业团队的帮助。

二是各地特殊教育专业资源配置不均衡。珠三角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民间机构在政府与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专业理论与实操的互动学习。即:特殊教育学校、机构的专业教师赴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以及国外的特教专业机构开展交流学习的同时,也聘请国内外知名业内专家来本地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讲座等活动。与之相较,其他绝大多数地市仍没有健全、配套的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康复训练等在很大层面上亦无法正常开展,对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儿童无法及时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教育等,致使当地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受到严重限制。

3.随班就读政策尚待深入落实

在随班就读工作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没有把随班就读工作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不少地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将随班就读工作独立于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管理体系之外,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持有敷衍态度。由于师资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原因,大多数学校仍未能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有效的个别化教育指导,使随班就读沦为“随班混读”或“随班就座”。二是缺乏针对随班就读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尽管2012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但对于实际的执行情况并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各地市、县在收到省统一拨发的财政经费后,辖区内各普通中小学校按《广东省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建立资源教室、配备相应的仪器和建设活动设施等,但由于缺乏能够进行操作实践的专业性师资队伍,致使这些设施被闲置,并未发挥出实际效用。三是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评估鉴定有待完善。不少地区的特殊儿童没有经过程序严格的专业评估鉴定或医学诊断,工作之中随意性过大。据有关调查显示,20%的学校领导表示他们是通过表面观察来认定特殊儿童是否可以接受普校的随班就读课程安排,有31.11%的学校领导表示他们只是由学校自己来认定特殊儿童是否可以接受本校的随班就读学习。

三、关于广东省特殊教育工作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广东省特殊教育工作,构建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特殊教育新格局,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应以实施《第二期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契机,并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更新特教理念,明确政府责任

树立和具有怎样的特教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特殊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如前所述,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对特殊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知。为此,应把更新特教理念放在突出的位置,换言之,要树立与特殊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目前,“国际上对处境不利儿童(包括残疾儿童)的教育日益关注和重视,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要让所有人,包括残疾儿童,都能够平等地接受适合其特殊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即全纳教育;隔离就是不平等;残疾儿童教育‘零拒绝’,即‘不能拒绝’(所有适龄残疾儿童都应该接受免费的、适宜的义务教育)等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4]”。广东省应在借鉴这些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本省的发展情况,“彻底转变特教理念,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5],”统摄特殊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理念必须体现在行动之中,关键在于明确政府教育职责。为此,建议把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实行党政干部目标责任制。成立由分管副省长牵头,教育、民政、残联、财政、卫生等部门组成的“省特殊教育工作协调小组”,以便统筹各方力量,协调解决全省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与此同时,应合理划分省、市、县(市、区)各级政府特殊教育工作职责,配备特殊教育管理干部和教研员,做到分工明确、协调有效,分区确定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目标及措施。尤为重要的是,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均衡财政投入结构。各级政府应该坚持特殊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将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并健全特殊教育经费的监管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贯彻落实《广东省省级彩票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将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收入中按20%的比例提取的残疾人事业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如前所述,特殊教育师资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关键。为解决广东省特殊教育师资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必须加强特教师资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师资整体专业水平。为此,首先加强特教师资培养制度建设。可扶持普通学院或大学开设特殊教育师范专业,而其他师范类专业开设特殊教育原理等特殊教育基础课程的公共课;非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后加修一定学分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可获得特殊教育课程研修学时证明,以便鼓励有意愿从事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人能够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此同时,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渠道培训在职特殊教育师资,针对广东省特殊教育师资转化程度低的现状,展开集中、强化式的培训。

专业师资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要素,目前广东省尚无独立的特教师资省级培训基地,而在省内各大高校的轮回培训班中获训的特教教师数量虽较以往有大幅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以高校为依托的特教师资省级培训基地,以满足特教师资培训的基本需求;建立特殊教育资源库,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拓宽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培训,可由省教育厅协调,整合全省各类特殊学校已有的特殊教育资源(包括各类特殊学校学科课程教案、各类特殊教育培训实况录像、资源教室配置及设施购置等),建立特殊教育专业共享资源优化平台;建立特殊教育优秀课例库等,方便基层特殊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以提高广东省整体特教师资专业水平。

3.优化管理体制,改善管理实效

发展特殊教育,构建广东省特殊教育新体系,亟须优化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果。对于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应尽早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由于残疾儿童自身的缺陷,其在婴幼儿期的生理、心理多方面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如果在婴幼儿阶段对残疾儿童进行恰当的干预、治疗,会对其日后的学习、康复有很大的帮助,对其家庭的后期发展更有积极、深远的影响。而高中阶段教育是残疾人进一步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关键途径,职业教育更是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适应社会需求,继而成功就业的必经之路。因此,残疾学生的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教育也不容忽视。

可借鉴“韩国通过国家颁布政策法规的形式,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开办公立特殊幼儿园、财政资助私立幼儿园接受残疾幼儿,开展学龄前免费教育”[6]的策略。首先,尽快落实省会城市、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残疾儿童学龄前三年免费教育。政府可以先通过设立残疾儿童学龄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方式,推进残疾儿童学龄前免费教育的实施,然后逐步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目标是最终实现全省残疾儿童学龄前免费教育。其次,可以“设立特殊儿童学龄前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支付私立幼儿园为特殊幼儿提供免费教育康复服务,同时要加强特殊教育幼儿教师的岗位津贴补助,以便吸引优秀的学前特殊教育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其中”[7]。最后,政府应当将残疾人高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范畴,保障残疾人可按意愿接受高中教育,以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

综上所述,广东省特殊教育工作应秉承“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师资建设、优化管理体制,从根本上突破特殊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继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编.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2.

[2]2016年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cdpf.org.cn/sjzx/dfsj/201711/t20171124_612835.shtml.

[3]2015年广州特殊儿童学龄前教育或将免费[EB/OL]. http://gz.bendibao.com/life/2015514/187597.shtml.

[4]彭霞光.全纳教育:未来之路[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3-6.

[5]葛新斌.人道主义是特殊教育的思想基础[J].中国特殊教育,1997(2):44-48.

[6]张煜晨.韩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J].現代特殊教育(高教版),2015(3):72-77.

[7]彭霞光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6-27.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作者:张煜晨

第3篇:广东省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在运作方式、规划、人员、价格和服务市场等方面已积累相应的经验。广东省滨海体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定位,体现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承载力,突出本土特色的滨海体育文化,增强安全与法律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营销策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滨海体育;广东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滨海体育——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等为目的,在海滨开展的体育运动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广东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滨海体育资源,在滨海体育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也见证了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以期为广东省乃至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

1)运作方式管理。

广东滨海体育运作方式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公司和非景点公司管理。景区管理委员会运作方式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置,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管理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的管理,其经营特点表现为:第一,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开放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海滨浴场等),提供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游泳等);第二,通过租赁景点场地给体育项目经营者,让经营者自主进行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旅游公司运作方式是指旅游景区管理机构通过承包或租赁等途径,委托授权专门公司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经营管理,或者是由管理机构出面组建旅游公司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如湛江东海岛中国第一滩、茂名第一滩,汕头南澳岛等。旅游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实体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全面负责处理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而景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对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给予必要的审批、监管和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深圳大梅沙、小梅沙;阳江大闸坡、台商独资的海上旅游世界——放鸡岛;惠州大亚湾等。非景区独立运作方式并不多见,是指滨海体育经营者根据特定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在非特定的滨海区域设置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并通过在城市设立的办事处召集参与人员来实现,其优势主要在于灵活多样,符合社会的需要,但不利于管理部门的监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如深圳的休闲潜水。

尽管颁布《行政许可法》,广东省滨海体育管理,包括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管理痕迹,旅游景点资源的公有化性质导致其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乏对市场变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运作方式多样化,使得旅游、公安、工商等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规划管理。

滨海体育规划管理包括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多样性和可利用性、旅游产品的生命力等方面,涉及到区域滨海体育规划、景区(景点)滨海体育规划两个方面。

广东省整体区域滨海体育规划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由广东省海洋、旅游部门研究编制的《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开始落实,其重点在于开发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海滨旅游度假区。同时,各滨海城市和旅游景点也制订了相应的规划管理方案,如珠海的《飞沙滩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阳江《放鸡岛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深圳《大鹏半岛旅游规划》、湛江《东海岛旅游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落实对于滨海体育的发展将有着重要影响。

景区(景点)滨海体育项目主要是由景区(景点)或项目经营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自我设置,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也没有相应的项目规划(见表1)。

滨海体育规划是建立在资源导向性基础上,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通过挖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和发展旅游活动项目和内容,以增加旅游景区的活力和魅力。然而,广东滨海体育缺乏特色规划,对市场和资源研究不足。除了阳江大闸坡增添有“海上乐园”游乐场所、放鸡岛有潜水运动等特色项目之外,其他海滨场所提供的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主要都是游泳、戏水、水上摩托艇、沙滩车、骆驼等。广东省内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仅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汕尾的滚地金龙,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遂溪的醒狮等,但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没有充分将丰富的本土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与滨海旅游衔接和融合。

3)人员管理。

滨海体育的人员管理分为职员管理和游客管理。

职员管理包括常设机构人员管理、一般工作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3个方面。由于滨海体育项目具有季节性、高危性等特点,常设管理机构人员一般采取轮换值班的方式,无论是旅游的淡季或者是旺季,常设机构一般都是旅游景区所必须具备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可以处理景区或景点的各种信息,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故,维护景区社会治安事件等,主要包括办公室、医疗室、治安办等。其他人员主要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临时聘用。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是以聘用的方式在每年4月开始上岗,11月结束,专业技术人员(如救生员、潜水教练、动力伞机械师等)还必须接受专业资格检查或接受必要的岗前技术培训(一般在每年的3月由体育部门组织),做到持证上岗。

游客管理体现在各旅游景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对旅游者遵守情况的监督、检查方面。实地调查访谈证明,一方面,尽管各滨海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制定了相应的从事滨海体育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规定等,但是总体上仍然不规范,如内容不具体、不明朗,难以操作,而且还存在诸多的“霸王条款”,以逃避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茂名中国第一滩的沙滩车运动项目,对于游客伤害事故就制定诸多强制性的免责条款;另一方面,对游客遵守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期表现的尤其突出。

人员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松散,安全隐患突出。

人员管理松散突出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过大。滨海体育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使得经营者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只有6~7月的工作合同时限。随着经营者的变化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必然会给管理带来诸如上岗培训、职员之间工作的衔接和配合等问题。新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熟悉景区环境、水文、气候等,也难以很好地操作相关体育设备,从而导致管理的疏漏,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专门医疗机构缺乏。实际调查发现,除了深圳大梅沙、茂名第一滩等少数旅游景区有专门医疗设置之外,其他景区主要是通过和当地社区“联姻”的方式来完成规定的医疗机构配置,人员不足、设施简陋,难以实施有效救援,更无法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

4)价格管理。

根据《广东省游览参观门票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广东省旅游景区的价格管理分别实行政府定价、政府

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3种定价形式。实地调研显示,旅游景区门票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旅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价格,经地方政府部门审核之后实行,属于市场调节价。门票主要包含景区自身提供的公共滨海体育设施的使用费,如公共海滨浴场以及相应公共活动场所的体育设施等,阳江大闸坡门票还包括海上乐园等,阳江放鸡岛的门票价格包含往返该岛船票。而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如滑翔机、沙丁车、骆驼等)需要通过游客单独付费。

不同景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不尽相同。例如,阳江市规定,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属于公共观赏和游客参与的滨海旅游类型景区,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门票管理权限按属地管理。门票的价格主要由游客意见调查、市场调查、景区经营者投入情况,管理费用情况和参与同类型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综合制定,兼顾政府、经营者及游客等多方面利益,更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门票的支出主要在于景点维护、上缴当地财政、宣传、工资支出及管理费用。而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每年对景区门票收支情况进行审定和定期监督,并对门票收支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汕头市规定,游览参观点按分级管理权限由市、区(县)二级管理,AAA以上的游览参观点由市物价局直接管理,其他由区(县)管理里。滨海休闲旅游属于经营性商业行为,其游览参观点则完全通过门票收入补偿日常管理维护费用和合理利润。

调查表明,非公共滨海体育项目的经营者基本上是独立的企业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体育活动项目价格主要是由经营者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经营成本进行灵活定位,景区管理部门和上级物价部门一般不进行干预和限定。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价格收费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相对较为合理。但在人流量大的季节,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通常在“五一”或“十一”假期比平时要翻1倍左右。

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门票的定价问题,对价格基本认同。

5)服务市场管理。

滨海体育服务市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

滨海体育服务质量方面。广东滨海体育服务管理除了实施国家旅游局1991年颁布的《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外,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树立了“以旅游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旅游者满意或不满意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努力实现“无差错服务”和“无缺点服务”双重目标。为此,诸多景区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已确立问责制。

滨海体育市场营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滨海体育既是目的地形象的载体,又是形象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目的地营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品牌战略是广东滨海体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茂名提出“中国第一滩”、湛江东海岛提出“中国第一长滩”,阳江放鸡岛打出“海上乐园”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各主要旅游景区或者是通过与旅行社联合等多种方式推广自己,或者是通过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体现自己的市场价值。

然而,滨海体育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的文化特色,人们常把滨海体育简单地理解为晒太阳、游泳的层面,没有挖掘出渗透本土体育传统魅力的滨海体育文化。目前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只是在本地进行宣传,很少出现在省级新闻传媒中,更没有走出国门,也没有成熟的滨海体育旅游营销运作模式、营销手段,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2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2.1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树立市场主体地位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滨海体育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当前广东省滨海体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滨海体育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之后,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动力,从而避免多重管理而出现政令不畅、无人负责,但又利益共争的资源浪费局面,阳江放鸡岛的经营模式就是极好的例证。正是由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充分放权,使得外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就已经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使放鸡岛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得到规划开发,并很快就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广东滨海体育旅游的海上乐园。

2.2 加强滨海体育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作为具有高危特征的滨海体育行业必须有着专业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并做好相关职业人员的培训是发展滨海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专业或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增加滨海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如救生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滨海体育管理者和经营者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改变目前滨海体育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过低的现状,改善其工作环境,以形成稳定的敬业团队,从而保障滨海体育的安全和良性发展。

2.3 营造本土文化氛围,突出精品、名牌项目战略

“旅游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市场展现能力构成了景区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景区必须把文化创新能力放在对经营举足轻重的地位。”滨海体育文化包含滨海和体育两重元素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4S:(阳光、大海、海滩和体育)滨海体育文化。滨海体育文化不仅仅是现代西方体育和海滨的结合,还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形式与海滨的融合。广东省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滨海旅游景区要强化滨海体育的民族性和可参与性,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不仅要树立滨海本土体育文化氛围,还要挖掘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网龙舞等),突出精品、名牌体育运动活动战略,以凸现其人文关怀,通过滨海体育文化提升景区品牌特色和景区特色价值,塑造景区的市场优势。

2.4 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

法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滨海体育在贯彻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逐步完善本地旅游市场人、财、物的综合治理,做到依法管理。其次,旅游监管部门和各级旅游协会要定期开展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滨海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服务质量监督网络,形成有效的行业管理和旅游执法的监督行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崇生,曹卫,朱石燕,等,对“海洋体育文化”及“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63-65

[2]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客源市场特征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海南省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59-63

[3]何成莲,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0-73

[4]编者,游览参观点门票收支呼唤规范管理[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5(12):4-9

[5]王晨光,两个著名旅游景区游程实录与管理评析[J],旅游学刊,2004,19(3):61-65

[6]袁凌,熊正德,对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6):14-19

[7]毕斗斗,谭华,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体育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J],体育学刊,2009,16(7):46-49

[8]季克异,兰少军,后奥运旅游产品探析[J]体育学刊,2009,16(4):23-26

作者:曹春宇

第4篇:关于发展我区旅游业建议

旅游业是一个涵盖

一、

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随着我区“打造经济强区、建设生态水城”发展我区旅游业,提升我区生态水平,促进我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一、我区旅游资源的现状

惠丰湖景观是丰南新城区生态景观工程的重要部分,惠丰湖的建筑风格参照了“一池三山”即太液池,瀛洲、蓬莱、方丈三山的中国古典园林建设布局,将湖面整体形状设计成了葫芦形,在湖中设裕丰岛、延丰岛和永丰岛三座人工岛;全长3.68公里的津唐运河城区段景观整治工程、占地885亩的人民公园工程和全长6.2公里的龙泉河新开挖工程。全部工程预计明年完工。届时,丰南将实现南湖、津唐运河和煤河的水系相连,城区人均生态水面和绿地均达到15平方米。

二、我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1、我区位于中国华北平原东部的渤海之滨,居环京津和环渤海双重经济圈腹地 ,西距首都北京193公里、天津港68公里,东距秦皇岛港 150 公里、京唐港 70公

里,南距曹妃甸港50公里,南临渤海,海岸线长 23.5 公里。隶属河北省唐山市,总面积 1568 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我区毗邻南湖生态区,旅游区域与南湖生态区相连,形成区域优势。

三、我区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区旅游资源比较匮乏,单一。

2、旅游发展缺乏规划,开发档次不高,没有形成与重要旅游景点融合的精品开发区。

四、我区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兼备宏观调控手段,并有利于对旅游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制定一定区域的总体规划,严格管理,有序开发,尽量避免造成重复投资或生态破坏,统一规划,又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符合我区情况的旅游管理体制,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针对实际情况,成立专门旅游产业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区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并审批实施,同时,协调处理旅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

2、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扶持。如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宣传工作等,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提高旅游业整体形象

一是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以宾馆、饭店、旅行社为龙头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是加强旅游宣传工作,提高旅游知名度。

4、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一个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与状况,代表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兴衰。结合我区实际,目前应重点抓好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食品深度开发。同时,立足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商品竞争力和吸引力。

5、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依法治旅

一是对旅游农业的准入门槛、发展规模、行业准则等进行限定,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开发商,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制度建设,促使我区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依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和协调旅游产业投资经营者和景点所在地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严厉打击欺客宰客

等违法行为,创好旅游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四是加强涉旅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旅游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6、发展农村观光旅游,扩大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经营形式

一是发展观光农园:在漳河风景区附近或近郊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享受田园乐趣;二是发展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三是开展教育农园:即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让教育娱乐化、生产趣味化。四是结合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发展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开发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点,展示现代科技成果,宣传农业特色。五是大力宣传农耕文化,通过来自农家生产、生活的传统用具(实物),展示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传统用具历史沿革,营造人人关心农业、人人重视农业的社会风尚,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建设新型城镇的建设。

第5篇:关于兴化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兴化旅游业发展建议

兴化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目前在江苏以及全国,旅游业因为污染少,吃、住、行、游、购、娱带动就业产业多,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旅游招商和广告促销名目繁多,但放在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下检验,真正获利的为数甚少。兴化若想兴旺旅游业,要踏实务本、认真分析优劣弊害、找准杠杆,而不是人云亦云。

一、旅游业的核心其实是地理位置的分析。

中国的很多地方均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但大多数的旅游目的地都是几地集结点或者漕运、海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四川(古益州)、扬州等。便利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客源,以及带入了外地差异化消费的感觉。

兴化地处里下河地区,西北临淮安,东北并东南被盐城环抱,西南毗邻扬州,正南是泰州。以上均是1-2小时旅游黄金车程的客源来源。但这几个地方,淮安是处在古淮河和泗水交会的运河之都,盐城有大丰麋鹿丹顶鹤保护区,泰州有溱湖度假村,扬州自古就是旅游名胜之地,旅游内容以及风土人情是同质甚至是竞争的。

再向北是宿迁,连云港和徐州。宿徐有深厚的楚霸王汉文化;连云港有大海,有《西游记》的花果山。向南是常州、 1

无锡、苏州和南通。这些地方旅游资源丰富度和认可度也优于兴化。但这南北两块,已经将文化差异拉大。省会南京也是可以促销之地,但总体结症就在于交通。

一般旅游中,3个小时的车程已是旅游者极限。如果要发展短平快的一日游览更是如此,若要真的“起早带晚”,那么旅游项目的设置更要花费功夫(这个后谈)。举南京至兴化一途:过二桥上高速转京沪高速至兴化高邮口子下,省道333高邮段为兴化旅游乃至招商之大瓶颈。中途超低限速和随意罚款,使得很多外地旅游大巴中招。

建议:若能够建立兴化旅游大巴的“绿色快速通道”,或者将部分旅游促销费用补贴至行车过路过桥费,才能真正开闸放水,引鱼入渠。

二、发展兴化旅游业要弄清楚真正的客源在哪里

持续稳定的客源是旅游业真正盈利的重要保证。上面已经分析过,兴化的旅游竞争不是一个市的竞争,也不是几个市和区域的竞争。兴化的旅游业着力的重点是找到这个支点和利用这个杠杆。在省外的促销力度,要大于在周边及省内的促销力度。山东、安徽、上海…….大力发展兴化地接,高星级宾馆缓建,1家即可满足当前需要。发展快捷酒店、特色农家乐酒店以及主题酒店。给兴化的旅游准确定位,是满足大都市人们寻找水乡土特休闲的驻足场所。广告的效果要达到到苏北旅游,吃正宗农家菜就到兴化。

建议:在目标城市设立办事处,派驻人员专项政府、企业促销,联合兴化当地有资质,信誉好的旅行社。进行严格考核和专项奖励。不要轻易放所谓优惠政策,破坏营销渠道的多方位建立。找真正懂旅游的实践者协助指导工作。不要找纸上谈兵,无端策划的所谓点子公司。

三、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是满足旅游者全方位的需求

旅游在目前的社会的实质是旅游者暂时放弃现实的生活,寻求轻松愉快、新奇好玩的目的地,得到重新回到现实生活的动力的临时体验。

那么,所有的营销手段和分析,正所谓“大巧若拙”,就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实质。

建议:兴化有的特色,如“吃”。就以水乡特色为主。最好能够找烹饪的一些高手,集体献艺献策。制定出“水乡菜”几大碗的标准。按照季节变换,依次而作。也便于监督管理。

“住”已谈及,快捷干净的旅店是首选,以高档次酒店为补充,等客源上来的同时,再考虑发展。

“行”兴化旅游宜短途发展统一着装,统一收费的环保三轮车,也是市形象的活广告。长途借力发展旅游大巴,无需购置,只需入市区后统一在车身贴制横幅和前挡风标签。对于外省的客人发放“兴化旅游一卡通”,由旅游局牵头推行使用,可以乘坐大巴、餐饮、娱乐消费,打电话、寄出土

特产快递。总体给予打折优惠,吸引使用。这样对于产业链上的各个商家,也是个约束,旅游局也好全方位管理,不然只管了旅行社,宾馆、餐饮相对松散。

“游、购、娱”。兴化的土特产,需要整体攻关,将酒酿、米饼、烧饼、鱼圆、馓子、脆果…等等各种特色产品做成真空包装,量少品种多,便于送礼和携带。大力开发兴化特色旅游纪念品,如渔舟、小桥、麦秆屋等产品。更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培训销售人员,提高素质。

设计合理、好玩、放松的旅游游览线路,将其标准化,有2-3条,涵盖水乡的特色,加入如垂钓等互动性较强的节目,或者地方戏曲表演等。将这些标准化线路统一推广,节点细细控制,做到外面营销的人员心里有数,家里接待的人员标准明确,管理部门的人员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加大企业特色游览促销,单独设计策划。每年利用“板桥节”、“菜花节”扩大影响,利用旅游的每一天真正将利润留住。

凡事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认清自身情况后一步一个脚印,以上均需要政府的大协调和正确领导,相信走出有兴化旅游特色之路为期不远。

第6篇:海南旅游业管理和发展建议

海南旅游业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02年全省旅游收入95.38亿元,占全省GDP的15%;2003年受非典影响,旅游收入略有下降93.55亿元,占全省GDP的13%。1999年-2004年5月海南旅游主要经济指标(见附表1)显示旅游行业处在持续稳定增长期。但从行业具体的运营状况来看,长期以来存在市场不规范,旅行社、导游暗箱操作,收取佣金现象突出,淡旺季分界明显,景区、酒店接待量不足,旅游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弱、经营状况欠佳、负担重等问题。本文试以政府的角度从行业管理、公关与宣传、会议目的地定位、优惠和扶持等四个方面探讨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可行性。

一、行业管理和环境净化

今年上半年,省旅游局制订了若干价格管理办法,旨在整顿行业歪风,建立诚信机制,规范旅游市场。办法一经颁布,在业内激起强烈反响,总的来看,赞同的少,反对的多,对市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以2004年3-5月与2002年(2003年非典不具可比性)同期全省接待游客量比较(见附表2):2002年4月比3月减少12.5%,2004年4月比3月减少16.7%;2002年5月比4月减少6.1%,2004年5月比4月减少15.2%。同期相比,减幅有如此大的攀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旅游局对市场价格的控制亦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海南现有的旅游价格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客源地与海南相近的香港、东南亚等地旅游价格也不高,目前,泛珠三角开展合作,港澳旅游极有可能对区域内9省主要城市居民全面放开,在这种形势下,海南简单地单方面提价,直接结果就是游客分流到其他旅游目的地。

主管机关希望通过指导价规范市场,初衷良好,但做法欠妥当。价格是供求关系的产物,健康的市场供求关系必定能自动调节生成合理的价格,但反过来,政府试图以干预价格的方式约束市场参与方的行为却未必奏效,旅游市场的整顿,应该解决根源问题。

1.鼓励和引导旅行社重组和兼并,消除因旅行社过多、相互竞争压价对市场造成的扰乱和破坏。

作为游客和旅游接待企业(景区、酒店等)的中介,旅行社在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内甚至有“旅行社和导游操纵着海南旅游命脉”的说法。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海南省共有旅行社157家,其中国际社39家,国内社118家,2003年国内社平均营收476万元,低于此平均值的旅行社95家,无营收的旅行社5家。此外,旅行社对外的承包部门和代理点不计其数。

从量上说,旅行社的供远远大于求,这就为外地组团社压价提供了机会。中小旅行社和营业点为求生存,报出低于成本的接团价格,然后将团卖给导游,导游则通过收取景区、购物点的回扣谋生,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对旅行社和导导游的清理,是问题之关键。

建议由政府制订规则,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对资产规模、业务量等指标的限制,以联盟、合并、兼并的方式对现有旅行社进行重组,组建若干大型旅行社集团,实现规模经营,消除因旅行社过多相互竞争压价对市场造成的扰乱和破坏。市场清理完成后,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由扭曲恢复正常,旅行社和导游均有生存空间,取得合理报酬,暗箱的违规操作动机就会减小。

在清理中,应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操作。由于每家旅行社在旅游局均存有20-50万元不等的质量保证金,在过去屡屡出现对旅行社清理不彻底的现象,有的旅行社违规经营被取消,换个名字又重新开业。有关单位应为大局和整个行业的长远利益着想,暂时放弃部门小

利益。

2.建立完善的旅游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和诚信机制,加大违规经营成本,实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建立完善的旅游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对旅行社和导游实行档案记分管理,发生违规严格追究责任,加大违规成本,对于违规情况严重的,处以取消经营资格或从业资格的惩罚。只有当违规成本远远高于违规可能带来的获利,并且执法部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时,处罚措施才能起到应有的威慑和警戒作用, 否则将沦为执法部门和被处罚者的遮羞布。

3.以规划控制和引导制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作为海南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旅游景区和景点存在总体开发水平不高,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多,同类产品供大于求,相向削价竞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欠佳等问题;从布局上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形成“东重西轻中弱”的格局(见附表3),导致海南旅游观光线路单一老化,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受影响。

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避免出现同类的问题,应该从根子上解决,即以规划控制项目的开发建设。东部地区已出现供过于求和部分现有产品的老化,在今后的开发中应注意新项目的限制和现有项目的二次开发,而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弱势局面,政府应引导或给予必要的优惠,鼓励中西部的开发。在项目类型上,注重差异化开发,减少或消除同质项目重复建设,既避免项目建成后对现有市场份额的掠夺和项目本身的经营苦难,也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规则。

4.加强社会综合整治,创造安全文明旅游软环境

游客到达目的地首要关注的是安全问题,2002年巴厘岛的爆炸案使到底旅游一夜之间滑到谷底。目前海南旅游软环境不容乐观,刑事犯罪、制假售假、拉客宰客、敲诈勒索等案件时有发生,去年发生某院士来海南旅游被杀一案轰动全国,这直接影响了海南旅游的声誉。建议由工商、公安、旅游、环卫、质监等部门组成联合稽查小组,常年定期进行巡查,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净化旅游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5.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置规范的中英文道路交通标识,加大对主要旅游线路和景区公交运力的投入,尽快开通粤海铁路客运专线,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为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公关与宣传

1.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利用航权开放的契机,开拓境外市场,提高旅游产业效益

海南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旅游强省,从附表4数据来看,海南接待游客总人数仅占全国的

1.3%,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国的1.8%左右,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为全国的0.5%,与周边的广东、云南等省份相差甚远。目前海南接待的外国游客以东南亚观光客为主,消费能力强的欧美度假客人寥寥。

海南虽然享有落地签证、免签证的优惠旅游政策,但是在国外知名度不高,就连近邻韩国,不知道海南的人也为数不少,企业到国外宣传的难度之大,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远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都在中国投放了本国的旅游宣传广告,国内的深圳、桂林、聊城、云南、四川也在各种媒体上以硬广告的形式推广本地旅游。建议海南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的营销战略,改变过去经营单位各自为政、打价格战促销的局面,政企合力统一对外宣传海南旅游形象。通过政府出一部分,企业集资一部分的形式筹措资金,制订多层面、长期

性的推广宣传方案并付诸实施,提高海南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只有市场打开了,航权开放的契机才会成为海南旅游飞向国际市场的双翼。

2.再塑旅游形象,改变游客老观念,开辟新市场

6-9月为海南旅游的传统淡季,原因之一是人们认为海南地处热带,夏天必定更加炎热,因此避开海南旅游出行;实际海南为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多雨,凉爽湿润,比内地很多城市更适合旅游。主管机关和旅游经营者应再塑海南旅游形象,特别针对北京、武汉、重庆、南京、上海等高温市场,宣传“到海南避暑”,改变人们错误观念,以各种折扣和优惠活动吸引游客,平衡全年客源,使得淡季不淡,也减轻旺季的接待压力,逐渐改变全年苦乐不均的现状。

3.提高危机公关水平,将负面消息件对旅游行业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近年来中央和外省媒体屡屡暴光海南导游拿回扣、甩团,大排挡宰客等问题,某些人的不良行为破坏整个旅游行业的声誉;今年五一前,省卫生部门发布海南是乙肝高发区的消息,使得不少原来打算黄金周来海南旅游的游客望而却步。类似这些问题,治本固然重要,但是如何避免负面消息对整个行业造成重创也应是政府主管机关、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建议主管机关建立危机公关机制,遇有突发事件及时积极采取措施,澄清事实,预防和减少负面舆论对全行业的影响,维护大多数合法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利益。

三、海南会议目的地定位和塑造

会展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新兴的朝阳产业,据统计,中国会展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会展的产业带动系数是1:9,即会展业如果有1元的产值,那么社会相关行业的产值为9元。会展业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应该利用优势,扬长弊端,注重引进国际优势资源,并从政府的高度加以扶持和引导,促进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

1.利用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会展经济中的会议产业

从国内的实际情况看,表现出“轻会议、重展览”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展览,会议规模小,公众参与度低,会期短,收益不如展览等因素,专业策划组织单位自然偏向能带来更多收益的展览了。

与内地省份情况相反,海南的情况是会议多、展览少,这与海南产业基础弱,运输条件差、城市人口少,缺少专业的展览馆等原因有关系,这些劣势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避开内陆省份趋之若骛的展览业,利用海南已有的优势条件,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优先支持发展会展经济中的会议部分。在会展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可全面展示本省的经济、文化、社会风貌,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引进国际先进会议策划和管理经验

海南自然环境好,拥有“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所在地的会议品牌,近年来博鳌、三亚等地也建成了一批配备专业会议设施的酒店,硬件条件可以说是万事俱备,但作为会议产业发展的龙头——会议策划和会议服务仍然是海南的薄弱环节,这就造成了海南的酒店只能等外省市会议举办者到海南来“选秀”,十分被动。从博鳌数年来接待会议的经验看,一家单位在博鳌办会,必须从外省市带来会议策划、服务、布展人员,这样就增加了办会的成本和工作量,也是限制海南会议产业发展的瓶颈。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海南利用珠三角特别是港澳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香港的会展产业已发展多年,有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高程度的中介和市场化的社会配套服务水平,并拥有丰富的专业人才和国际会展操作管理经验。按照CEPA规定,香港的会展公司于2004年1月1日起即可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在香港注册的外资会展公司经营一年后也可进入内地市场,据报道,世界会展巨头博闻、法兰克福、励展等国际公司已在香港设立子公司。

面对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渠道,海南应主动出击,以引进或合作的方式移植香港的会议策划、服务成功经验,解决瓶颈问题,为“海南会议目的地”打下基础,相信国际成功策划管理经验和本地完善硬件设施的结合,必定能将海南的会议产业带上一个新台阶。

3.政府成立专门的会展管理部门

随着会展业在经济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需要政府从行业的高度加以引导、协调和控制。国内已有专家学者提议在国家商务部下设会展产业发展司。

据统计,新加坡的国际会展量居亚洲第一位,仅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各种MICE(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就达5000次,会展和旅游在新加坡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新加坡旅游局早在1974年就设立了展览会议署,主要主持会展经济的学术理论研究,协助、配合会展公司开展工作,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宣传推广新加坡举行会展的优越条件。新加坡在亚洲会展行业的地位,无疑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分不开的。

会展符合海南产业结构政策,对相关行业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建议政府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会展行业的发展,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省旅游局下设会议展览处,组织会展经济的研发,制订行业发展战略和部署,牵头引进优秀资源(如香港会展机构),引导会展业健康、迅速发展,使会展业成为海南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

四、政府对旅游行业的扶持

1.实行酒店业水、电、气价格与其他工商企业同价,减轻酒店负担

2001年12月29日经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规定,对旅游宾馆、饭店实行与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但该政策至今未实行,电力部门仍然对全省酒店酒店业执行最高电价,达0.8元/度。酒店本来就是能耗大户,能源费用占总成本费用的20—30%左右。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部门,酒店与其他部门一样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产值和税收,又不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应该享受和其他企业同样的电价。建议政府协调有关单位退让部分垄断利益,按照《条例》执行合理价格,减轻酒店经营负担,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2.各市县自行设立的针对旅游行业的价格调节基金应取消,或直接用于扶持旅游企业近几年,部分市县(如海口、三亚、琼海)在旅游行业征收价格调节基金,以琼海为例,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对象为旅行社(按接待人数,2元/人次)、酒店(按出租床位,五星级酒店5元/床位)和景区(按出售门票数,1-3元/张不等),征收的基金主要用于副食品价格变动补贴和支持农副产品基地、城市建设等。

众所周知,海南旅游业是个“旺丁不旺财”的行业,绝大多数企业一直亏损或微利(见附表5),价格调节基金由旅游企业向游客代征,虽然未直接增加旅游企业负担,但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报价,而且存在对游客重复征收的问题,这与省政府发展、扶持旅游业的产业政策相背,因此,建议:

(1)取消征收该项基金;

或者(2)该项基金直接用于补贴当地旅游企业,或者专款用作当地旅游推广宣传经费。

综上所述,要解决海南旅游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旅游局一个部门的事。政府应本着治病治本的原则,将主要精力放在软硬环境的建设,市场规则的制订,检查、监督和执法。有关单位在制订政策时应进行充分的调研,广泛听取业内意见和建议,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只要政府和行业结成共赢的关系,海南朝着旅游大省迈进的脚步才会持续、稳健。

第7篇:山东省旅游业发展报告

作者:王志东 于行行 新闻来源:《山东文化蓝皮书》2013 发布时间:2013-12-09 点击次数: 257

201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五位的省市(区)分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南、湖北、河南、重庆、福建、安徽、四川、天津,山东省在综合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上都排名第六,在潜在竞争力和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上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七。从这个评价结果里可以看出,山东旅游业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未来还需要在旅游业发展环境的薄弱环节上加以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一、2012年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2011年,山东省陆续出台了《山东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在这些政策的助推下,2012年山东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一)创新产业结构,乡村旅游业成为乡镇龙头支柱产业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业高度重视,列为全省集中打造的十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之一,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明确要求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与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结合起来,与造林绿化、水系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发掘民间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1.6亿人次,同比增长20%;收入706亿元,增长33%。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2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继续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在认定的4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山东省有4处。这些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美了农村。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各地普遍加快了农村路水电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独特和特色农业鲜明的地方,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了城市资金、信息、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了各类服务业向农村集聚,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2500多个村庄全部改变了面貌。

二是富了农民。乡村旅游拓展了农业功能,延长了产业链条,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为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全省从事乡村旅游业人数4.7万户,从业人员19.5万人,间接和季节性从业人员150万。蒙阴县乡村旅游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一些搞“农家乐”的农户,没有增加很多设备,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接待客人,年收入少则

5-6万元,多的达到20万元。

三是乐了市民。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多样化特别是周末和小假期休闲旅游需求,丰富了市民的旅游情趣,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各大中城市郊区人流如潮,人们在田园风

光中愉悦身心。

四是活了市场。乡村旅游把市民引向农村休闲,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发展,又把农产品带到城里,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活跃了农村市场,扩大了社会消费,可谓一举多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在旅游业得到了充分体现。

乡村旅游属于综合性产业,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既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又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广大农村、社会各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山东省农、林、水、海等各涉农系统,都结合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水利、现代渔业建设,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成为全省展示农村面貌的新亮点、新名片,乡村旅游业正在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二)创新管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

面对职能弱、编制少、资金缺乏等现实困难,山东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跳出小行业、谋划大产业,立足于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融合支持,将旅游部门抓旅游转化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合力抓旅游。 2011年,为了扩大省内旅游市场,山东省创造性地策划了“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山东省政府正式下发了《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1015)》。这个全国首创的国民休闲方向性文件,让全省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有了统一的旅游发展方向,实现了旅游发展思维和行动的快速调整。 2009年起,山东省在宽口径的旅游系统推行标准化建设,并承接国家旅游局关于全国旅游行业的第一个国家863计划——“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系统”。在推出《山东旅游业标准化发展纲要(2009—2014)》之后,山东又连续出台了《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等一系列省级行业标准,形成了覆盖城乡旅游目的地,涵盖交通、景区、饭店、旅行社直至卫生间的服务标准体系。在行业标准不断创新的同时,山东省的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也从行业扩展到城市建设与城乡综合管理。2012年3月初,山东省旅游局发布了《山东省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居住环境、交通设施、医疗服务等所有关乎游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统筹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之中。 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消费,消费引导投资,投资促进转型。旅游产业在山东转变发展方式中,

正由生力军变成主力军。

(三)创新营销,推动创意网络营销建设

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1全国百强旅行社名单中,山东省有10家旅行社入榜。从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总共60家百强社,即山东省三大重点客源市场占6成。百强社中有11家目前没有经销山东旅游产品,8家旅行社则是季节性(夏季)销售山东旅游产品。全国百强社以及重点客源市场的大社,是旅行社行业的旗舰,它们具有较强的组团能力,在当地市场具有引领作用,新产品研发能力强,营销推广能力强,产品能及时推广出去。因此,与全国百强社合作,推广山东旅游产品是一个有效路径,也是一种借以扩大山东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的良好营销模式。山东各地市可以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做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以贺年会产品推介活动为契机推进与百强社的沟通合

作。

入境旅游接待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国际竞争力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大力开发入境游市场,提高山东旅游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山东旅游将加强与国内外重点旅行商合作开发入境市场。通过加强与海外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与海外大旅行商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海外大旅行商加大山东特色产品创新力度。另外,与国内入境大社加强合作,联合开发欧美远程市场及邮轮等高端旅游产品,加大对海外

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营销力度。

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5.38亿,越来越多的网民从网络上获取旅游信息,因此网络营销也将成为2012—2013年山东旅游营销工作的重点,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提升山东省旅游关注度;加强与旅游网络运营商合作,整合扩大山东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在网上开设“好客山东旅游旗舰馆”,鼓励各城市和入驻企业销售产品,整合营销山东旅游产品;做好海外旅游市场网络营销;提山东省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创新拓展旅游新媒体营销模式等方式,推介好客山东。

(四)创新法规,支持旅游业综合发展

2012年11月19日《山东省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服务规范》出台,作为山东省首个由旅游和交通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出台便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长期以来,旅游团队行程中最核心的两个岗位——导游员和驾驶员,分属旅游和交通运输两大行业管理,在新规的制约下,这两大主体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对促进驾驶员和导游员的良好配合、减少旅游投诉做出了很大贡献。2011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旅游局、公安厅、安监局联合制定了《山东省旅游包车客运管理办法》,着重对山东省的旅游客运安全问题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山东省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服务规范》的出台,虽然更侧重对旅游客运的服务规范,但《规范》和《办法》的融合将从安全和服务管理两个层面加强山东的旅游客运管理,效果将更加明显。这种跨行业管理被寄予厚望,预示着山东省在对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的跨行业管理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山东省规范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的服务既是对十八大关注“民意、民生”精神的贯彻,也是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让旅游业成为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体现。目前旅游客运行业正酝酿自发形成以正规旅游客运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行业协会,从安全、服务等方面对营运行为进行约束,对行业进行规范,但这

同样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

二、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山东省旅游业继续强劲发展,行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六。综合分析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行业优势和特点都十分突出。

(一)整合营销效果明显

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为突出文化内涵和“服务”这个旅游的本质,创意推出了“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并创新性地采取了“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整合省、市、县、旅游企业的资源和宣传促销资金,在央视、凤凰卫视、山东卫视、香港翡翠台、台湾东森台等主流媒体集中采购宣传版块和时段,集中开展了“好客山东”宣传推介,开启了“好客山东”旅游营销新模式,被央视传媒专家誉为“山东首创,众省效仿”。同时,将“好客山东”旅游形象标识广泛使用于机场、车站、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等企业和场所,争取全省性重大经贸、文化、体育活动使用“好客山东”标识,“好客山东”迅速叫响全国。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地域品牌体系、节事活动品牌体系、旅游要素品牌体系和旅游景区品牌体系,以“好客山东”为统领,首先带动了十七个城市和数十个县市区的地域品牌建设,“泉城济南、逍遥潍坊、亲情沂蒙、运河古城、文化济宁、江北水城、好运荣成”等一系列地域品牌,显示出齐鲁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围绕“好客山东”打造的“贺年会”、“休闲汇”两大节事品牌,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拉动综合消费的强大引擎,山东省旅游业整合营销效果良

好,旅游整体形象深入人心。

(二)品牌体系基本成熟

在“好客山东”品牌的引领下,山东省旅游业逐渐形成了涵盖范围全面、发展基本成熟的品牌体系,除了以各地市核心产品命名的地域品牌系列和贺年会、休闲汇两大节事品牌之外,还包括山东客栈、鲁菜馆、山东100、山东三珍等一系列代表山东特色,涵盖食、住、购等三大旅游要素的品牌系列,并由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成立了标准化的相关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挥品牌的力量和效应,

来全面地提升山东旅游的竞争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2010年,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完成了“好客山东”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并在此后陆续展开品牌建设和实践工作。2012年,山东省将积累多年的优质旅游资源与各高校、旅游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启动旅游产学研合作,提出了首批旅游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出了一批“特许经营”模式的优质品牌旅游项目,包括“鲁菜馆”(鲁菜经营品牌)、“山东客栈”(经济型酒店品牌)、“逍遥游”(乡村休闲度假酒店品牌)、“四海为家”(滨海度假酒店品牌)、“山东100”(旅游特色商品品

牌)等等。

(三)营销网络逐渐完善

2012年,山东省旅游局与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去哪儿网在北京签署在线营销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去哪儿网的首家省级旅游局战略合作伙伴。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通过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服务,这种趋势为旅游行业创造的发展机会也正不断增加。山东省旅游局率先引入线上整合营销模式,并与刚推出的“六大文化旅游产品”相结合,组织景区进行产品在线营销合作,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打破旅游营销的区域壁垒限制,将“好客山东”的品牌做大。去哪儿网将为山东旅游产品提供在线整合营销技术服务支持,让“数字服务”理念服务于更多的消费者。这种线上整合营销的利用,实现了山东省旅游业“产品形象并重营销”的转型,进一步完善了山东旅游的营销网络。

山东旅游业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足:

(一)基础设施环节较为薄弱

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影响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大小。山东旅游业的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靠后,意味着还有很多基础环节、发展环境要素亟待完善。

1、大交通网络建设不够完善。山东省作为传统交通大省,目前却不能够适应旅游交通的需求。山东省内高铁线路除了京沪和郑青两条之外,没有能够贯通东西、串联全省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网线,在旅游可进入性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邮政通讯网络事业不够发达。当今的旅游业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物流、邮政、通讯、网络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些方面,山东省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建设覆盖全省、快速流通的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免费的公用网络,使人、物、信息都能够畅通无阻。

3、科教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不够发达。山东省各地市的科教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大幅度提高,给民众提供享受公共事业福利的便利,提升本地区民众生活幸福指数,提高整个地区软环境的竞争力,才会增加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乡村的吸引力。

(二)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尽管几年来山东旅游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济南、青岛两大旅游城市群为核心,以济青旅游经济带为主体,以“六大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各地市都提炼了各自的区域旅游形象,但仍然不能推动全省旅游的平衡发展。“六大文化旅游产品”除了青岛之外,其他五项产品都在鲁西;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策略,则忽略了包括潍坊在内的整个胶东半岛地区,导致这一拥有丰富历史人文、自然地理资源的地区旅游业发展滞后,在蓝黄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未能形成山东省旅游业贯通东西、连接海内外的通道。山东省旅游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削弱了行业的综合竞争力。2012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排行榜中,山东省只有青岛和烟台两个城市位列其中,分别位列第17和第25,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胶东半岛的旅游业实力和潜力。

(三)各部门联动不够

旅游是一项跨行业的活动,形成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行业之广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旅游管理的难度。为了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山东旅游局近几年来一直强调部门联动、联合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旅游管理部门与土地、住建、交通、文化、卫生、宣传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却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规划无土地、有建设无监管、有市场无管理等矛盾比较突出,严重削弱了旅游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客观上滞后了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旅游区域特色不明显

“好客山东”品牌的任务是实现山东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中的标示。在突出省域形象之后,各地市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山东省既有以山水圣人文化为主体的济南、泰安、曲阜,又有以海派文化为主体的青岛、烟台、威海,还有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体的淄博、潍坊、临沂、枣庄及其他城市,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目前尽管已有各地市的宣传形象和口号,却很难在市场上突出,特色比较模糊,在山东省全省旅游规模上水平、上台阶之后、进入旅游业深度发展的阶段,不利于进行游客的市场细分和有针对性的营销、管理工作。

三、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创新经验

山东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坚持创新的思路,因而借鉴兄弟省市的优秀发展经验也是很有必

要的。

(一)杭州经验

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位列第五;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十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位列第二,排名上升;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排行榜中,杭州排名第七。后两个排行榜中,山东省没有入榜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在机制、扶持政策、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是杭州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杭州市产业发展。2011 年服务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首位,是吸引外资的热点。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等重点企业是未来杭州市服务业转型的核心,是杭州实施“旅游全域化”战略、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根本。

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带动并催生了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房地产业、创意产业等行业资源的融合,涌现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城市旅游、红色旅游、海洋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房地产、金融、信息、服装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既发展了旅游业,也发展了其他行业,实现了互利共赢。

杭州旅游业对当地的贡献除了经济方面外,还在文化、环境、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综合作用,不断提升杭州自身的城市形象和软实力,杭州连续八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获得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被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12年获得 “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称号,杭州通过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实现了综合实力和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研究》显示,西湖免费开放极大提升杭州居民幸福感。 近年来,杭州从旅游资源大市成长为旅游经济强市,从2002年到2011年,旅游总收入由294亿元增加到1191亿元,增长305.1%,旅游外汇收入由4.77亿美元增加到19.57亿美元,增长310.3%,国内旅游收入由254.81亿元增加到1060.84亿元,增长316.3%,旅游业在杭州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

柱地位。

山东入榜城市与杭州相比,最大的差距在城市综合实力方面,即旅游环境竞争力比较弱。只有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全面提高科教文卫等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建设、提高旅游地的环境竞争力;同时提高创新能力,加强旅游产业创意与其他行业创意的相互关联与转化,不断刺激与活跃商业市场、提高商业活力,才能够提高山东旅游业的现实和综合竞争力。

(二)重庆经验

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中,重庆市以国内旅游人数排名第

三、星级饭店数量排名第

三、4A级以上景区数量排名第二等分指标的优秀表现,名列总分榜单第四位。 2011年重庆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同比增长37.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同比增长36.04%;过夜游客5305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同比增长38.22%。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重庆作为中国唯一城市被美国著名旅行指南Frommer’s评为“2012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重庆市“中国温泉之都”称号;在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主办的“2011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中,重庆成为“2011中国30个休闲城市”之一,重庆旅游整体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重庆旅游业进步显著,具体的经验有: 1.明确旅游发展方向,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2011年,重庆提出重点打造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天生三硚、钓鱼城、白鹤梁、大足石刻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并明确了把“重庆非去不可”作为重庆旅游的主题宣传口号。“1+5”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搭建,促使旅游工作方式由 “事业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变传统行政管理为市场服务,充分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解决了什么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和如何促进发展的问题,增强了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2.各区县政府重视旅游工作,5A级景区增加至4个。

重庆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分别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细化具体的攻坚项目,把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头,高标准快节奏推动旅游各项工作的开展。酉阳县创建桃花源景区5A级景区从申报到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5A级景区不到两年时间,使重庆的5A级景区达到了4个;巫溪县委、县政府短短的4个月时间完成了3亿元的投入,推出了红池坝云中花海,独具一格,一鸣惊人。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基层地方政府的重视对旅游业的极大促进。同时,建立了旅游服务质量齐抓共管的机制,将区县旅游工作纳入了综合目标考核,设定了旅游大环境、旅游行业、旅游相关产业、旅游公共服务4个子项共16项指标,游客满意

度大幅提升。

3.六大精品景区全面提档升级。

2011年,“六大精品景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87.23亿元,完工项目103个,接待游客480.26万人次,同比增长41.04%。武隆喀斯特景区(含天生三硚、仙女山、芙蓉洞)被评为5A级景区,巫山小三峡、天生三硚、大足石刻3个景区的购票人数实现了当年超过100万人次的目标。目前,“六大精品景区”以“文物保护、文化融合、生态修复、风貌改造、景点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为重点的提档升级建设继续全面加快推进。

4.投入5亿营销资金 推出10条精品线路,开展100项宣传活动

2012年,重庆旅游投入5亿元宣传营销资金,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开展100项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此外,2012年是重庆旅游业的“精品景区建设年”,全市大力推进六大精品景区建设,全力创建“世界温泉之都”,积极建设“都市大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促进乡村旅游。在此基础上,还继续以“重庆非去不可”品牌宣传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旅游宣传。作为山东省入榜城市,青岛与重庆在入境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收入排名上比较接近,但在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星级饭店、4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方面的评分则远远落后,这给了山东旅游业以提示,应加强星级饭店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质量,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国内旅游者人次和游客逗留

时间。

四、2013年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展望

根据预测,中国有望在2013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市场,今后10年内,中国旅游业还有望直接创造10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根据亚太旅游协会发布的《2011亚太地区旅游监测报告》,中国在2010年接待的国际游客总数达1.138亿人次,同比上涨6%。2010年,中国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占整个东北亚地区的61%,占整个亚洲地区的58%。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给包括山东旅游业在内的中国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年山东旅游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展:

(一)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推动旅游交通企业集团化建设

山东省将推动青烟威城际铁路建设,目前正在规划济南到青岛南线高速铁路,该铁路途经临沂、日照等地,全程一个半小时。按照山东省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计划,到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将实现城际轨道交通相连。山东省还将加快包括京九通道等在内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加快青岛、济南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

(二)继续建设和完善“好客山东”品牌系列

首届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2012年12月26日至31日在枣庄市台儿庄会展中心盛大启幕。这是全国第一次将春节文化和旅游产品相结合的综合性会展,是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年文化的新型载体,更是好客山东品牌的丰富和延伸。为此,山东省旅游局特别策划推出全新的“年博会”标识,助力年

博会,预热2013年好客山东贺年会。

“好客山东”贺年会对于拉动北方冬季旅游市场淡季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山东各地将在贺年会期间按照市场需求,推出淡季旅游特惠产品, 注重相关部门的参与,注重交通与景区、购物、宾馆、餐饮和娱乐的融合和跨界经营,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重乡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活动创新和氛围营造,以更大的优惠认真做好城市“二日游”、“三日游”产品营销工作。

山东省旅游局自2007年创意推出“好客山东”品牌以来,率先在全国实施品牌化战略,通过品牌的策划、传播、提升、运营,走上了品牌发展带动之路。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好客山东”已经成为中国区域旅游的第一品牌、国内外知名的诚信旅游品牌。“好客山东”的成功,还得益于品牌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迄今为止,在“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统领下,已拥有“贺年会”、“休闲汇”、“山东客栈”、“鲁菜馆”、“山东100”、“山东三珍”、“年博会”等七个子品牌,涵盖大型节事、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美食、旅游商品等多个领域,与各城市、各县域旅游品牌、旅游企业品牌一道,共同打造成为涵盖全省的旅游品牌体系。随着“好客山东”品牌体系的不断充实和扩展,山东旅游的品牌化发展之路也必将走得越加稳健、越加宽广、越加精彩。

(三)调整旅游门票价格,注重旅游的拉动效益

目前,山东省很多景区仍然倾向于最大化地拿到最基本的收益, “门票经济”仍然是景区保本和盈利的手段。休闲时代,人们对于游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景区观光游览已经不能跟上休闲度假的潮流,需要旅游产业的多方延伸。门票价格总体偏高,导致旅行社报价成本的一半左右都是门票,如果旅行社产品报价有吸引力,就必须压缩食宿等其他成本,客观上会降低旅游的品质。 从数字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门票经济”的占比正在萎缩。2011年,全省旅游花费构成中,以游览为主的基础性消费仅占9.82%,以交通、住宿为主的配套消费占39.96%,以餐饮、娱乐、购物为主的高端消费为44.13%,其他为6.1%。作为乘数效应较高的行业来说,旅游业对上下游行业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用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收入不是明智之举。山东旅游景区应适应市场需求,降低门票价格,通过拉长产业链、丰富旅游相关产品来提高旅游总收入。

(四)全面开展旅游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2012年,山东省进行了旅游小镇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扶持对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小镇建设,依据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重点支持建设了温泉度假小镇、山岳养生小镇、滨湖生态小镇、海滨渔民风情小镇、黄河文化小镇、特色民俗文化小镇、风情古镇和特色农业小镇等9类小镇。山东打造的旅游小镇是旅游产业特征鲜明、功能完备配套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环境优美、品质高雅的居民生活区的完美统一体,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需求,提供酒店、会议、游览、旅行、购物、医疗保健、车辆补给维修等多种服务。

2013年,山东省将在示范小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旅游小镇、旅游百强乡镇、特色村等系列活动,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城镇化建设。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第8篇: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广水同城网(880722):广水发展广水旅游业的建议

广水同城网:作为生在广水、长在广水的地道广水人,为家乡的点滴进步骄傲过、自豪过,也为家乡的停滞不前焦虑过。从今天起,作为终生免费发布信息、免费服务广水老乡的广水同城人连续推出我我广水发展献策系列,欢迎大家讨论拍砖,一起参与广水的建设,有时间也去广水同城网(880722)看看、支持下。

我为广水发展献策之一:发展广水旅游业

在这里,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广水本地人,结合广水现实,你希望广水发展成一个什么状况?

大家的答案我不知道,我的答案是:结合广水现实,我希望广水发展成一个环境优美、自然和谐、无污染,适合养生居住、生活便利、配套齐全的中小型宜居城市。

作为小城广水、山城广水,我今天抛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理由如下:

一、广水具有发展旅游的优势,只是没有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要开采、开发、要包装,比如:徐家河是湖北省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大贵寺有山有水;三潭瀑布成为华中一景;黑龙潭东沟瀑布群气势宏大;中华山是我国唯一以“中华”命名的山。另外,广水还有99座山寨、应山古“三台八景”、鄂北名楼魁星楼等等。广水市处在三国游、炎帝神农故里、武汉城市圈、河南信阳鸡公山旅游黄金线路上,交通十分便利。实在不行的话,可以聘请专业公司整体开发设计,挖掘潜力。

二、成立主要领导负责机制,统筹全市旅游整体开发,指导广水旅游业的发展,强力推进各项建设,安排旅游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和招商引资力度,组建广水旅游投资公司,整体打包,整合各景区内山、水、林、地,以及民营资本、公共财政投入等,将广水建成武汉城市圈休闲度假胜地、湖北旅游经济强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三、以大别山为名头对上立项争资,以旅游业为抓手,推动广水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景点旅游业的建设,可以以此推动广水的基础设施,完善居民休闲的公园、景区、道路等公共资源,建了这些东西就是广水的、拉动广水的经济发展,从而搞活整个广水经济。现在好多政府都巧立名目,对上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专门靠地方的财政逐步缓慢建设目前在中国很难行得通、走得快。

四、广水旅游应形成自己的特色,用特色取胜,用特色发展,成立广水级别的旅游发展公司,这样可以带动广水商品交易、凝聚人气、活跃市场、完善基础设施。

五、旅游业发展可以繁荣市场,也和建设美丽广水是一体的,目标是一致的,还旅游业具有可持续性。工厂可以随着效益不好而陷于生产停顿,还会造成大量污染,遗骸子孙万代,毁坏我们广水环境,而旅游就不一样,没有人时我们广水人自己享受,有人时我们发展经济。

六、要懂的包装。广水市马坪镇打造“两圈”饮食大镇和湖北旅游名镇,并确定以注册特色饮食商标和兴建“詹王(传说中的食神厨神)文化广场”为重要推手,对广水本土饮食文化的包装,变传统的“简装”为“精装”,通过饮食品质提升,商标品牌推广,从而促进该餐饮业提档升级、跨越发展,对“马坪甲鱼”、“龚湾西瓜”、“马坪白菜”及“狮子茶叶”等特色饮食及下游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农超对接等一系列包装和推销。

七、加快旅游产业和旅游文化建设,推进三潭门景区、徐家河环库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创建1家4A景区。文化与旅游共荣,加快建设世界农耕文化园、万众风情园、詹王广场等旅游项目,叫响“养生水城”长岭、“饮食大镇”马坪、“风电名镇”吴店等特色品牌,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农耕文化体验地、养生休闲理想地。

第9篇: 关于提升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面对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及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我们必须深入破解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难题障碍,深度挖掘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旅游资源大整合,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新突破,实现城市转型战略。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海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速形成“两核带两翼”的旅游发展格局,构建城乡联动、多元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两核:市区城市休闲核心;鲁山山水观光、康体养生、山地度假核心。两翼:叶县、舞钢文化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宝丰、郏县文化体验旅游板块。以“两核”的率先发展带动“两翼”的快速发展,形成全市旅游产业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但回过头来看, 旅游业可圈可点的项目不多、可玩可游的景点不多,不要说吸引外地游客就连本地游客也吸引不了,从调研情况看,老百姓对我市旅游业发展不是很肯定,意见颇多。下面,我们代表XXXX,在此就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作专题发言。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规划跟进不够。

近年来,我市虽出台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但没有相配套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缺少对“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系统规划和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标,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如存在个别景区虽着手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规划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原先的规划成了摆设,现有的景点“缺胳膊断腿”。

个性特色不够鲜明。

我市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却没有一处叫得响的品牌特色或个性线路,旅游业发展的定位模糊,老的业态缺少亮点,新的业态没有突破。在开发上,地域分割、部门分割、投入分散、随意性大,没有个性特色,形不成群体优势。另外,在自我完善上,隔靴搔痒,不敢向病处动刀,亦步亦趋。就接待游客而言,很多景区没有接待中心和停车场,不要说承接外来游客了,就连本地游客也难以承接。

机制障碍没有消除。

从现状来看,目前阻碍旅游业发展的机制性障碍没有消除,全市旅游“一盘棋”的格局还未形成比如,在个别景点的开发由乡镇操作,不仅财力投入有限,而且也难以从全市的角度谋划。另外,从面上讲,我市虽有旅游管理机构,但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景点开发上,寺庙归宗教局管、 绿化归园林局管、景区归镇上管,不利于旅游业发展。同时,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强调部门利益,各自为政,制约了旅游业整体发展。

二、关于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强化规划牵动,规范持续发展。强化“发展旅游,规划先行”的理念,突出规划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启动与《平顶山市旅游目的地发展总体规划》相配套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对“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系统规划,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标,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强化项目带动,打造精品景区。加强旅游项目的谋划,将旅游工作落实到项目上,以旅游项目为抓手,做好融资、建设、推介等一系列工作,做一个成一个,使我市的旅游项目不断做大做强。城市核心以新城区大香山、白龟湖和沙河沿线为重点,着力打造城市休闲区,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旅游功能,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旅游形象;鲁山核心以“山、佛、汤”特色优势资源为基础,全面整合辖区旅游景区和资源,加大旅游项目推进力度,尽快形成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叶舞板块围绕生态观光和山水度假主题,开发滨水度假、水上运动、森林养生等旅游产品,围绕文化观光和盐浴特色,开发文化休闲旅游区;宝郏板块以特色文化和民俗文 化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丰富文化景区的游览内容,提升观赏性和参与性,形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

强化融合联动,提升内涵品质。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认真研究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交叉点、融合点,推动旅游与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养生、农业、工业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打造一批以演艺、娱乐、美食、温泉、养生、工农业观光为主体的旅游精品项目。如重点抓好旅游项目建设中特色文化的融入及体现,利用曲艺、魔术等富有我市文化特色和游客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出台旅游商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引导促进旅游商品生产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要素,体现旅游功能,满足游客需求,以市城区为中心建立覆盖全市的旅游输出和接待网络,创造条件建立与客源地城市的互联。

强化宣传拉动,树立外部形象。着力提高宣传推介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始终坚持政府宣传形象与企业营销产品的方式不动摇,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市场拓展机制,充分利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歌舞等媒介,广泛宣传推介全市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如拍摄富有平顶山文化旅游特色的微电影等影视作品,在重点客源地举办推介会,举办平顶山生态旅游节, 分片区设立旅游办事处,邀请媒体和线路代理商赴平考察宣传等方式强化宣传力度。

保障措施

全面落实《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奖励措施,继续实行地接奖励,切实调动旅行社组团来平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对新评定的3A级以上景点、星级酒店、商务酒店、省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专项补助景点的奖励政策;建立完善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政校企合作,把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市政府建立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协调调度机制、考核奖惩制度,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对各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目标。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检查。

(五)突出基础设施,尽快拾遗补缺。

在推进机制创新的同时,以基础设施完善为抓手,加大对景区环境的整治力度。比如景区游客中心和大型停车场完善上,出手要快、动作要实,“不能光打雷不下雨”,特别是要解决国家三A四A级景区的XXXX问题,可作为长远规划同时建议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彰显生态特色。此外,在景区外环境整治上,加大推进力度,对山坡垦荒、山坡私坟、 林地种养,逐一整治、清理,及早搬迁,还景区的本来面目,促进景区开发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采购部工作总结及计划下一篇:外国文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