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粮食直补政策(精选7篇)
粮食直补就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是国家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而实行的对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粮食直补资金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是原来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的补贴给流通环节的钱,国家通过改革把它直接补到农民手里,也就是把原来的暗补直接变成明补。这部分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拿大头。国家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也是从2004年开始全面铺开的。至今已实施了八年。目前,全市农民每年得到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达3.5亿元。
2004年以前,国家一方面在生产环节领域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投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流通环节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粮食有序流通,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流通流通环节,国家每年都支付大量粮食补贴,支持粮食的收购和存储等,通过补贴流通环节间接地补贴农民,保护好农民利益。这种补贴方式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粮食流通体制密切相关,对贯彻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与供求、缓解农民“卖粮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弊端也日渐突出,主 1
要是:
1、种粮农民难以完全享受到政策实惠。
2、财政补贴效率较低。
3、粮食流通不畅。
4、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改革压力和动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从2000年提出粮食直补的政策构想,到2004年全国实施,用了五个年头,先后经历了改革方案酝酿(2000-2001年)、试点(2002-2003年)和全面推广三个发展阶段。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财政部开始酝酿研究粮食直补方案。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2001年3月24日,财政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完善粮改政策的建议》,提出了改革粮食补贴方式、实行对农民直补的初步设想,建议“完善粮改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一个简便的、农民看得见好处的,直接对农民的调控手段”。
2001年国务院28号文件同意进行粮食直补试点。在财政部统一部署和指导下,2002年,安徽、吉林、湖南、湖北、河南、辽宁、内蒙古、江西、河北等粮食主产区进行了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对不同的补贴方式,选择不同的县区进行试点。
2003年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的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决定,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不少于100亿元的资金,主要用于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补贴。2004年3月23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
国农业及粮食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粮食直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尽可能在春播之前兑现部分补贴资金,全部补贴资金要在上半年基本兑现到农户”的直补工作任务,粮食直补工作全面推广开来。
自从2004年粮食直补制度全面推广以来,总体进行得比较顺利,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同和肯定。粮食直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倒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定民心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粮食直补数额的核定和分配办法。首先,核定粮食商品量。省对市(州)、县(市、区)以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1994-1998年5年计税常产为基数,扣除人均300公斤自留量,计算粮食商品量;城区粮食商品量的计算,在扣除自留量后,再扣除1994-1998年5年蔬菜平均产量(按蔬菜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重,即25%计算)。城区乡(镇)蔬菜的扣除比例由区政府根据各乡(镇)蔬菜实际种植情况确定;国有农场粮食商品量,按2004年省核定的补贴面积和税费改革时确定的市州、县区平均计税单产、粮食商品率核定。其次,用全省补贴资金总额、全省粮食商品量计算出全省斤粮补贴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各地粮食商品量和全省斤粮补贴标准计算出市州、县区及国有农场补贴数额。市县(区)按照全省以上核定办法,将补贴资金核定分解到乡镇。乡镇对农户按计税面积(第二次税改时确认的数)核定补贴资金
数额。
一、我区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基本情况
近年来, 区委、区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一系列政策, 始终坚持把实施粮食直补等政策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党中央“以人为本”指示精神的体现, 高度重视粮食直补工作, 将其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采用“一卡通”将补贴金额及时足额补贴到农户, 确保农民受益。仅2008年我区各项补贴资金达2 092.61万元, 其中粮食直补282万元, 农资化肥综合补贴1 497.3万元, 玉米良种补贴60万元, 水稻良种补贴131万元, 油菜良种补贴72.61万元, 小麦良种直补50万元。
我区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的主要特点: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区府成立了粮食直补领导小组, 相关部门和乡镇也建立了直补工作领导小组, 实施了多部门协调, 建立层层负责的直补工作责任制。二是政策宣传到位。为了让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了解直补政策, 支持直补工作, 我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农经网等多种媒体, 采取发宣传单、明白卡、张榜公布等多种形式宣传直补政策, 让这些政策深入人心, 家喻户晓。三是政策落实到位。为确保直补政策落实到位, 我区按照原来的计税面积进行补贴, 对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做到了“公平、公正、足额、及时”到位, 并采用“一卡通”将补贴资金全部直接补贴到农户, 确保农民购良种和农资之需。四是资金管理到位。为保证粮食直补资金真正落实到户, 防止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 我区严格建立了直补资金专户管理制度, 直补财务公开制度, 基础档案管理制度。补贴资金通过专户逐级下拨, 封闭运行, 资金向农户兑付前, 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有关数据在村里张榜公示, 发放补贴的有关资料分类建档, 严格管理。五是监督检查到位。我区制定了严格的直补工作纪律, 各级监察部门和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 对粮食直补实行全过程监督。
二、存在问题
1. 资金使用受限, 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粮食直补等补贴总资金大, 但补贴到农户每亩仅近100元, 资金整体作用发挥不好, 政策效果不明显,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不大。我区2008年各种直补贴资金达2 092.61万元, 其中粮食直补每亩14元, 农资化肥综合补贴每亩74元, 玉米良种补贴每亩10元, 水稻15元/亩, 油菜10元/亩。但是由于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涨价因素, 几乎冲平了各项直补资金, 许多农户并未将直补资金用于购买优良品种和扩大粮食生产及增加产量投入上来, 而是挪作它用或改善生活上。所以直补政策更多地只是向农民发出了一个国家鼓励种粮的政策信号, 而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有限。
2. 补贴方式不科学, 有失公平
一是“黑地”问题。核定种植粮食作物面积工作难度大, 无法具体核实面积, 粮食直补是按原来计税面积对农户进行补贴, 但农户实际种植粮食面积与计税面积相差较多, 不种粮和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户也享受到了补贴, 未真正起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土地有优劣之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同, 对社会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而享受的补贴却相同。三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存在撂荒地现象, 而补贴政策按原来计税面积核定对农户补贴, 撂荒地也享受补贴。四是流转地补贴对象问题。土地流转的补贴多数是直接补给出租方, 而真正的种粮户并没有享受到补贴, 不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五是小麦良种补贴实行品种实物补贴, 只有部分农户受益。我区小麦良种品种补贴50万资金, 只有5个乡镇享受到每亩10元的小麦良种品种补贴。由于品种补贴只在部分乡镇进行, 只有部分种粮农户受益, 而且品种选择、招投标等运行成本很大。
3. 良种补贴并未体现出加快优质高产品种推广的效果
我区水稻、玉米、油菜良种补贴按种植面积计补方式进行, 对促进新品种和科技推广意义不大, 与政策的初衷相悖, 不少农户种植的仍是产量低、品质差的老品种, 未达到推广优新品种的目的。
4. 种粮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提高
我区农户承包经营土地规模小, 地块零星分散, 仍是小而全的自然经济, 很难发挥规模效益。种粮比较效益低, 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 补贴额度“杯水车薪”, 难以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5. 直补工作繁琐, 执行政策成本高
粮食直补涉及面广, 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困难, 尽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仍难以准确掌握。特别是良种实物直补, 从品种选择到招标再到品种发放到户, 运行成本更高, 占直补金额的20%左右。
6. 增产与增收两个目标之间仍然存
在冲突增产与增收是粮食直补政策的两大目标, 但这两目标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政策一旦对农民种粮行为形成稳定刺激, 那么, 由于粮食供给量持续增加, 粮食价格可能进入新一轮低迷, 增产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农民减收。农民对国家现行粮食直补政策的持续性心存疑虑, 一是怕粮食生产多了出现“卖粮难”的问题, 由此粮价会大幅跌落影响收益;二是怕政策变了, 增加投入得不到预期的收益, 不愿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过多投入。
三、完善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1. 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要充分认识到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证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有巨大作用, 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是粮食补贴制度的创新。由于粮食直补涉及面广、执行部门多, 各级政府要成立领导小组, 一把手亲自抓, 多部门协调配合, 要明确责任, 建立层层负责的直补工作责任制。
2. 改革直补资金用途, 创造公平公正环境
一是现行直补政策在同一行政区域内, 无论耕地好坏、资源优劣均按同一标准补贴, 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耕地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性。自然条件好的、土地质量好的, 支付的投入远远小于条件差的地方, 导致单位土地面积投入产出比差别较大。如能把现阶段的粮食直补资金用来解决农村共同生产费用, 将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极大地缩小土地级差, 促进公正竞争, 农民从中收益会比粮食直补政策更大。
3. 改革补贴方式, 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率
一是改按原计税面积均摊补贴为对种粮农户实际种植粮食面积、种植大户、龙头企主等直接参与粮食生产者进行补贴, 有利于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上。一些农村地处偏僻, “行路难”成为导致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而且水利设施落后, 十年九旱。这些地方农民收入低, 劳动力少, 所以将直补资金一部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上, 更有利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用于重大病虫害防治上。由于现阶段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 劳动力少, 文化素低, 对重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或根本不防治, 防治不对路等造成近年来个别地方粮食因病虫害减产较重, 损失惨重。可以将直补资金用于统防统治上, 推进公共植保的发展, 从而使粮食产量稳产高产。
4. 改革良种补贴方式, 支持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中央财政应大力支持建设和完善良种选育和技术创新中心,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和品种储备。地方各级财政应改革现行良种补贴方式, 变对农民的补贴为对种子经销商的补贴。农民需要的良种可统一实行政府招标采购, 财政部门只对中标的种子经销商给予良种补贴, 种子企业按政府规定的优惠价格向农民提供良种。
5.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可利用粮食风险增量基金或支农等资金, 实施优势主导产业直补。对种植豆类、甘薯等小杂粮作物的农户给予补贴, 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 提升粮食产业内部素质。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标准农业、加工农业等高效产业的直补, 以补贴推进结构调整, 促进种植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对种植业基地补贴, 壮大龙头企业, 实行订单种植,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6. 粮食直补政策与最低收购价政策并轨操作
粮食直补与最低收购价政策分开操作, 加重了财政负重, 增加了操作成本。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进一步完善, 并轨操作。这样有最低收购保护价, 就能充分调动种粮户的积极性。
通过近年来工作实践,总体感觉是:国家的粮补政策对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功不可没,但有些方面还有待完善,具体操作上,需要基层财政部门将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
下午,在村委会。工作人员正忙着开票办理退费手续。张某一脸不情愿,嘟囔着说:“二月份领补贴时,我笃定要种麦子着。谁晓得后来我哥一个劲撺掇着养鱼,哪里就是我的错?”村书记冲我无奈的摇摇头:“这种情况每年都有,有人举报呢,就查,就追回补贴。没人举报呢,这么多村子,各种情况复杂,财政所那几个人想事事弄清,也不容易!归根到底,还是这粮食补贴发放时间过早,每年二三月份就发下去了,谁能保准种地前不出变数?”
我心里也知道,补贴发放的时候,是很难确定实际种粮面积的,不排除耕地撂荒或稻田改鱼池等现象,这就增加了实际操作中直补款追缴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粮食直补”变“耕地补贴”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目前,粮补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扣除其中按规定转为非耕地的土地面积、退耕还林面积,再加上新增耕地实际种植面积。由于粮食直补涉及农户多、工作量大,而每年国家规定的直补到户的时间较短,工作难免出现仓促、粗糙的现象,村委会在核定直补面积时,往往忽略政策规定的补贴范围,基本上是依据农户在册耕地面积上报,这就导致了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农户也领取补贴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种粮补贴的针对性。
另外,新兴工业区、农户建房占地以及土地纠纷等问题困扰粮食补贴工作。在近年来的调查座谈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转包土地粮食补贴归谁所有,各地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转包出去的土地,有的实际承包人未得到补贴,使承包人种粮积极性受挫;争抢、索要土地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过去因不愿缴纳“三提六统”和农业税,放弃土地或转包土地,现又提出要重新承包土地,过去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现又要求重新调整;新兴工业开发区占地,有的有占地审批手续,有的无审批手续,为避免矛盾纷争,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乡镇政府往往趋向于一起发放粮补资金;近几年,因农村居民私建房,区国土局暂停了土地审批,但少数农户私下仍建房占地,该土地因没有审批手续,所以这些农户一直领取补贴资金。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09年河北省粮食直补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粮食直补范围原则上为全省适宜种植粮食的区域,已实行退耕还林的区域不予补贴;补贴的对象为补贴区域范围内的种粮农户。但有些地区对农户发展设施蔬菜、栽植果树一直发放粮食补贴。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少数乡镇财政所责任意识不强,没有深入实际调查走访,对账务疏于监督检查,补贴资金应归村集体所有的,没能做到督导各村及时入账,对村民呼声较大的问题不能及时予以解决。此外,个别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按合同约定,机动地补贴资金归村集体,个别村没有入账,挪作他用,属于违法违纪行为;部分村干部为增加村集体利益,骗取国家资金。申报补贴面积时,因稻田地开发鱼池骗取的补贴资金归村集体,村民虽知情,但当时无人反映,当村干部换届选举或村民与村委会发生利益冲突时,又把此事翻出来,成为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国家粮补政策效果,而且容易滋生腐败。为把粮食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真正把好事办好,达到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的目的,还需进一步努力。
核实补贴面积再加力。对种粮面积的登记落实工作还要进一步公开,提高兑付透明度,便于接受群众监督。乡镇上报人员及主要负责人要明确责任,并由纪检部门监督,形成制约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机动地承包期限上加以限制,土地承包合同必须经乡镇财政所审查备案。在建立农村“三资”台账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土地数据库,对农户承包机动地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各村土地现状及增减变动等情况,避免村干部不经招投标,随意外包土地现象发生。对需要改变土地现状的,如稻地改鱼池,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
中央和省两级财政部门应考虑调整粮食补贴发放时间,根据农民意见,按农业生产规律合理确定补贴资金的发放时间,建议将发放时间从每年一二月份调整到七八月,按农户种植粮食面积据实补贴,不种粮不给补贴,避免撂荒面积和稻田地改鱼池后领取补贴现象发生。
加强财政监管也是做好粮补工作的重头戏。粮食补贴关系到种粮农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保障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应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发放数据库。坚持执行村务公开制度,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防止激化矛盾。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纪委等部门的职能作用,采用明查暗访、跟踪检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发放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部位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坚决查处挪用、挤占、贪污粮补资金的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粮补工作扎实推进。
我正在进行下一步工作计划,一位农民大哥递过一杯水给我:“兄弟,润润口吧,这么热的天儿!说到底啊,这种粮还不如种菜、栽果树收入高。现如今这村子里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虽是背井离乡,好歹也比在家种粮食强啊。”
看着张某走远的背影,村支书感叹说:“全国那么多种粮土地,国家能每年拿出近千亿元资金来补贴农民,这是自古以来想都不敢想的。只是生产和生活水平这么高,相对来说补贴标准还是偏低,农户受益有限啊!”
一名村委委员插了一句:“你们是国家的财神爷,执行政策发放粮食补贴是好事,有机会也把咱农民的心声反映上去呗!”
实际上,和第一年发放补贴相比,粮食补贴标准已经涨了几倍之多,尽管粮食补贴每亩达到69.7元,但随着生产资料的上涨,有限的补贴起不到调动种粮积极性的作用,补贴不能解决种粮和种经济作物导致的收入悬殊问题,达不到预期的引导效果。
做为一个县区财政工作领头人,我不禁陷入了深思,同时,深深感受到肩上的重任。
(作者系唐山市丰南区财政局局长)
谭春荐
(班级:农学08-2 学号:20080377)
摘要: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是一项影响巨大的深刻的变革,自粮食直补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继续强化粮食直补政策,并改善其不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我国粮食直补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作了简单的讨论。关键词:粮食直补,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粮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食物,粮食消费需求始终呈刚性增长,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非常之大,所以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始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就目前的中国国情而言,农民仍然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许多种植粮食的田地变为了荒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粮食生产本生就是非常低效率的产业,加之我国粮价始终比较低,农民在城里务工挣的钱自然要比在农村务农多。所以,很多年轻的农民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自然就使很多庄稼地变得荒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屠宰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了对种粮农民的保护机制,市场粮价基本稳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投入倾斜力度,初步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其中粮食直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1 粮食直补 1.1 粮食直补的概念
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粮食直补是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就是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原则上按粮食种植面积把粮食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1.2 粮食直补的意义
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是继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又一项影响巨大深刻的变革,是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将国家对粮食的补贴由间接补贴流通环节的国有粮食企业改为直接补贴给生产环节的粮食生产者—农民,也就是所谓的“暗补改明补”。中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动用国家财政资金给广大种粮农民直接发放补贴,做出了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影响是划时代的。粮食直补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1 粮食直补的实施及成效
我国从2004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施了粮食直补,旨在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粮食直补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很大的成效。
(1)据有关数据显示,从开始粮食直补的那年,即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恢复到4694.5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387.5亿公斤,增产量创历史新高,扭转了粮食产量持续下滑的局面。
(2)粮食直补,与没有直补前相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以前嘛,你种多少、收多少就是多少,现在国家还对应的给一些补贴,可谓是额外的收获。
(3)粮食直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事以前的农民是绝对想都不敢想的。我在农村,也经常听到农民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还是有不少农民愿意从城里返回农村种粮。
(4)粮食直补,体现了国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对稳定粮食生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2.2 粮食直补存在的问题
粮食直补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粮食直补的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总量较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从资金来源上看,直接补贴的金额强烈依靠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投入占补贴总额的88.8%,这很难满足中国现在的状况。从资金量来看,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缺口还很大。2.2.2 补贴范围难以确定
由于农民都有自己承包的土地,很多地方,不管农民是否种植粮食,只要有耕地就进行补贴。这样一来,很多农民不种地,而是进城务工还照样能拿到补贴,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粮食的生产。2.2.3 补贴没有固定标准
补贴的标准很难确定,如果按种植面积补贴,那么农民承包的土地不一定都种植,反正都可以领导补贴,少种一点也无所谓。如果按产量补贴,根本没法确定农户的产量。所以补贴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般都是按计税面积进行补贴。2.2.4 补贴金额普遍偏低
由于国家财政的投入非常有限,粮食直补的补贴金额是很低的,再加上粮价涨幅很慢,远远跟不上农药、化肥、农具等的涨幅,农民种粮很有可能出现亏损。还存在有的地方补贴金较高,而有的地区却很低,这样很难体现公平原则。2.2.5 补贴的作物比较单一
目前,粮食直补的地对象主要限于粮食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与经济作物等其他作物相比又比较低,这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资源的分配。
2.2.6 存在虚报冒领的现象
有的地方政府,发展其他产业占用了很多耕地,但假报耕地面积,以套取粮食直补金。还有的农民,已经转让了土地,但还是领取粮食直补。这样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浪费,还会滋生腐败,同时降低农民的积极性。3 解决的措施
3.1 增加对粮食直补的投入
在国家财政允许的范围内,适量增大国家投入,并且集结社会基金加大对农民的补贴,真正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3.2 控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物品价格
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等一系列物品涨价的涨幅总是粮食涨幅的好几倍,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此类用品的物价,保护农民的利益。
3.3 提高粮食价格
光靠粮食直补是很难保障农民的利益的,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应该提高粮食的价格,让农民在粮价中获利,利用市场来提高粮农的积极性。3.4 制定补贴标准
补贴应与粮食种植面积或销售数量挂钩,地方政府确实落实每户农民的实际种植面积或销售粮食量,根据相关数据进行补贴,而不是盲目的按计税面积进行补贴。3.5 增大直补的品种范围
除粮食作物外,对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要用作物也进行相应的补贴,使农产品多样化,同时提高非粮食种植户的积极性。3.6直补要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
现代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以提高产量为目的了,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以,粮食直补也应该重视这些方面,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7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
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的主要来源,对粮食的总产量具有很大的贡献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对保证粮食生产时很有必要的。对粮食主产区课适当加大补贴金额量,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时比较稳定的,不存在无标准补贴的问题。4 对粮食直补的一些思考
粮食直补作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这是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推行的一项重大举措。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东西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任何一件事,都有积极地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粮食直补,既产生一些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假象,目的是把农民束缚在农村;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能够帮助农民增收、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措施。
王环 冯明
为支持农民春耕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陕县启动2012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工作。今年陕县补贴资金为3160.79万元,补贴面积为35.84万亩。粮食直补标准为11.93元∕亩,与上年持平;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为78.39元∕亩,执行全省统一标准。补贴于2月15日开始发放,通过《河南省财政惠民补贴资金管理“一卡通”信息系统》兑现到户,全县兑现工作于3月10日基本结束。陕县采取以下措施,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兑付。
一是坚持张榜公示制度。各乡镇财政所以村组为单位,将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张榜公示7天,无异议后,于 2月11日前编制资金落实方案,上报县直补办批复后落实到户。方案出台后,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采取以村组为单位张贴通告的方式,及时告知广大农民补贴有关事项。
二是严肃补贴兑现纪律。严格执行“七不准”:即不准降低补贴标准;不准由村组干部代领代发存款折;不准借发存
款折之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准用补贴款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特别是不准抵扣水费、修路等集资款项;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违规向享受补贴农户以外的个人或集体支付补贴资金;不准拖延补贴兑现时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农民手中。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统筹协调,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充分利用《河南省财政惠民补贴资金管理“一卡通”信息系统》,简化程序,方便农户领取资金。
四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对外公布政策咨询电话,接受农民群众监督。补贴兑现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农村稳定。
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从2月15日开始发放,通过《河南省财政惠民补贴资金管理“一卡通”系统》兑现到户,全县兑现工作于3月10日基本结束。
各乡镇财政所要在2月10日前,以村组为单位,将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张榜公示7天,无异议后, 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各乡镇财税所要以村组为单位张贴补贴兑现公告的方式(通告格式附后),及时告知广大农户补贴兑付时间、方式等有关事项。各乡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补贴兑现组织工作,确保按时完成补贴兑现工作任务。
二是做好移民补贴调整工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移民补贴兑现工作,准确核定移民农户补贴面积,并按照标准及时兑现农户,不遗漏。对因补贴工作失误发生移民信访的通报批评。
三是严肃补贴兑现纪律。严格执行“七不准”,即不准降低补贴标准;不准由村组干部代领代发存款存折(银行卡);不准借发存款折(银行卡)之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准用补贴款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特别是不准抵扣水费、修路等集资款项;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违规向享受补贴农户以外的个人或集体支付补贴资金;不准拖延补贴兑现时间。
四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信访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是强化督导检查。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直补督导组,于近日分赴各县区,帮助及时解决补贴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补贴兑现工作有序进行。
陕县全面启动种粮补贴工作
为了支持农民春耕生产,促进粮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陕县按照省市要求,迅速行动,于2月15日全面启动2012年直补工作。
综合直补政策执行情况的汇报
xxx镇党委、镇政府为了全面地落实好xxxx年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发放工作,确保粮食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放前,我们成立了镇、村两级领导组织。成立了掌握政策,业务熟练的发放工作队伍,工作中认真执行了“一个到村,三个到户和七个不准”的补贴政策。使粮食补贴政策更加得民心,顺民意。
xxxx年我镇粮食直补面积为xxx亩,享受补贴农户xxx户。xxxx年应付粮食直补资金xxx元,现已发放给农户xxx元,发放率为100%。其中,通过一折通形式发放粮补资金xxx元。通过现金形式已发放粮补资金xxx元;
xxxx年我镇综合直补面积为xxx亩。应付综合直补资金xxx元,现以发放给农户综合直补资金xxx元,发放率为100%。其中,通过一折通形式发放粮补资金xxx元。通过现金形式已发放粮补资金xxx元;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制定三个到位,保障粮补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一、成立领导组织、实施方案到位。
我镇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政府镇长为付组长,纪检、宣传、青年、公安、金融、财政、农业、经管等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织。村上由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三职干部成立领导组织,对本村粮补工作签订责任状,对本村的粮补工作负责。
存折发放过程中坚持实行每组三人负责制,即镇财政所派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保管和查找存折,镇政府抽调一名人员负责掌管发放明细表的签章认领程序及对照《通知书》填写内容有无笔误,村上由一名包屯干部负责领款人身份的认证,存折核对工作。发放中形成流水作业,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不打乱仗。以确保补贴存折及时、准确的发放到户。
二、准确把握政策,制定制度到位。
发放前召开了镇、村干部会议,认真学习粮补政策。杜绝擅自扩大或缩小补贴范围,粮食直补资金和综合直补资金的补贴范围坚决一致,按粮补政策规定使我镇确定的补贴对像科学合理。设立了政策咨询和监督举报电话,将省、市、县粮补办及我镇财政所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通过《粮食直补通知书》的形式对农户公布。妥善处理农民咨询及反映的问题。使民意能够及时的上传和粮补政策准确的解答。使来访农户带着疑惑与不满来,带着明白与满意去。
三、粮补分账核算,资金管理到位。
我镇对粮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单独核算,专人管理。将粮食直补资金和综合直补资金单独反映,不相互混用。对外出农民未领资金建立单人账户,资金单独存储,坚决杜绝以补贴款抵扣其他款项、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以此来确保粮补资金的专款专用。
一、中央“粮食直补”效果不容乐观
通过对绵阳7县3区的112个乡镇的领导和部分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中了解到, 98%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对中央粮食直补的惠农政策是非常满意和拥护的, 普遍反映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直接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绵阳地处四川丘陵山区, 农村人多地少, 土地面积少, 每个农户因家庭成员不等, 承包的土地面积也有多有少, 因此, 得到中央直补资金也不同, 多的农户可达100~600元, 少的农户只有0.5~2元左右, 这种情况不仅未能解决丘陵山区部分贫困农户的真正困难, 反而引起个别农户的报怨, 未能完全达到粮食直补政策所预期的效果, 这一现象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调查问卷中对中央“粮食直补”反映出如下情况:
1. 退耕还林政策在前, 优于“粮食直补”政策
绵阳市所辖的7县3区丘陵和山区面积占到81.6%。2001年以来, 全市广大农民在“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两大政策的激励下, 积极进行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 如平武县平通镇有耕地面积23 400亩, 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1 946亩, 占全乡耕地面积51.05%, 每亩获得退耕还林补贴260元。因此, 退耕还林政策大于“粮食直补”政策的刺激作用,
2. 产业结构调整挤占农田, 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 绵阳丘区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高山烟叶、茶叶、反季节蔬菜、魔芋、药材等种植比重逐年加大, 导致种粮面积锐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种植粮食带来的经济效益。
3. 人多地少补贴资金太少, 难显粮食直补政策之优
尽管国家对实施粮补政策投入巨大, 但全国平均每人不足20元。由于四川人均耕地较少, 粮食直补较多的农户在500元左右, 较少的农户只有1元左右。因此, 粮食直补政策对于仅基本满足自种自食的丘区农民来说, 无异于杯水车薪。
4. 粮补政策按田亩补贴, 难达促进粮食生产的效果
“粮食直补”都是以土地的数量为基数进行补贴, 与生不生产粮食无关。绵阳的丘陵山区许多乡镇外出务工的人员占到了40%~60%以上, 家里的承包地有的荒芜, 有的转包给别人耕种, 但照样领取“粮食直补”款。由于按耕地面积补贴, 不与生产粮食甚至是否耕种直接挂钩, 导致一些地方产生了“得而不种”的问题, 未能达到推动粮食生产的直接效果。
5. 粮食补贴被农产品涨价所抵消, 农民实际收益减少
粮价上涨后.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其它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也都大幅提价, 粮食补贴的收益已被农产品涨价全面抵消。农民们反映:“前几年1亩地投入100多元, 现在要投入200~300元左右, 国家给予的惠农补贴, 都让生产资料涨价给吃光了, 甚至还不够。”
此外, 我国现行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属于分项式补贴, 除粮食直补外, 还有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能沼气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2006年, 中央为了弥补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又增设农资综合直接补贴, 2007年在2006年120亿的基础上增加20个亿, 绵阳市补贴标准为每亩15元。农资综合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主要目的是鼓励粮食主产区和农民多种粮、种优质粮,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许多农民对中央粮食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非常关注。从所调查的112个乡镇了解的情况均反映出2007年中央给于的各类农资补贴都有所增加。现列举个别乡镇的情况加以说明 (见表1) 。
从表1所列几个乡镇的情况来看, 各类农业补贴都比2006年增加了20%以上, 说明中央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加大, 但也反映出农业补贴种类多, 中央“粮食直补”及其他农资单项补贴分散发放, 一方面给乡镇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农民对发放情况的知晓度, 特别是长期在外务工的人员了解程度更低。
二、对“粮食直补”及其他农业直补政策的建议
1. 针对四川受灾情况, 适当提高“粮食直补”标准
绵阳补贴水平最高的平均每亩只有10元左右, 但农民种1亩地至少要投资200元左右, 如2008年遇到地震灾害投资成本会更高。补贴率如果低于农民预期, 就不足以调动种粮的积极性, 一户农户得到的粮食补贴, 只相当于一个农民外出务工两三天的收入, 年轻的农民仍然愿意外出务工。北川县漩坪乡4 100余个劳动力, 有60%以上外出务工和经商。所以, 粮食“直补”不宜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根据所调查的112个乡镇主要领导的共同意愿, 笔者建议, 对国家的粮食生产基地, 特别是自然生产条件恶劣、投入较大的西部种粮地区如四川绵阳 (许多乡镇都发展水稻制种) 进行直补并适当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如果标准提高到大体能弥补种粮投入的水平, 对于种粮农民来讲, “粮食直补”就会很有吸引力, 从而真正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扩大种粮面积。
2. 将各单项补贴合并执行, 实行粮食综合直接补贴政策
由于绵阳农户数量多, 丘区田亩不大, 种植规模小, 每个农户种植种类繁多, 分项式补贴与之不相适应。为了提高粮食直接补贴的效果, 应将良种、农机、化肥、农药等单项补贴合并执行, 实行粮食综合直接补贴政策。粮食综合直接补贴政策的合理性在于:一是能够使有限的财政补贴资金相对集中使用, 从而提高政策的激励效果;二是可以减少矛盾, 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分项补贴会引发农户心理不平衡, 会引发攀比和矛盾, 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陷于两难境地;三是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和漏洞, 有效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据调查, 粮食直补的行政成本约为补贴总额的5%~10%, 而且粮食直补项目中没有列支行政成本, 完全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如果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单项补贴合并执行, 不仅可以解决我国五级政府“管理链”过长所导致的各种漏洞, 而且可减少执行成本过高的问题, 减少监督成本。
3. 可考虑在部分镇村试点, 将“粮食直补”资金集中使用
112个所调查的乡镇领导在对中央“粮食直补”的使用建议 (见表2) 中强烈反映:为了更好地发挥直补资金的作用, 建议将直补资金集中统一使用, 真正发挥直补资金的整体效应。调查中了解到各乡镇每年得到的各类补贴资金, 多的可上百万, 少的也有几十万, 建议可考虑在部分镇村试点, 将“粮食直补”和各单项农业补贴资金集中到镇村使用。
(1) 改革直补资金用途, 创造公平公正环境绵阳影响农村粮食产量的主要还是浇水灌溉, 农民为农业灌溉而支付的水费构成了农村共同生产费的最主要内容, 如果能把粮食直补资金直接用于解决农村共同生产费——水费和电费, 将有效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极大地缩小土地级差, 促进公平竞争, 农民从中受益会比粮食直补政策更大, 还可解决一些农户长期拖欠水费的问题和矛盾。
(2) 将直补资金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绵阳农村最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 一是道路交通建设, 改变“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脚泥”的状况;二是水利设施建设, 形成沟渠塘堰配套体系, 改变水利设施陈旧, 年久失修的状况。特别是5.12大地震, 对道路和水利设施的破坏非常大。虽然国家每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专门资金投入, 但对于绵阳偏远落后的丘区农村来说, 投入仍然不足, 大部分投入还是靠农民自己筹集, 这实际上是变相地增加了农民的支出。特别是武都引水工程灌区受益的农户, 在修建配套水利灌渠的集资中, 意见很大, 不愿出钱。所以, 建议在部分镇村试点, 将粮食直补资金集中用于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公共设施投资上。当前四川绵阳农村在灾后重建中, 如北川、平武等县的群众在修建房屋的同时, 急切盼望恢复道路交通, 因为农产品运不出, 建筑材料运不进。如果能将粮食直补资金统一用于这类项目, 农民也一定会衷心拥护, 因为这样可以解决他们当前的实际问题。
单位 (万元)
(3) 变粮补为农业保险将粮食直补方式改为农业保险, 减少因为自然灾害等对农民造成的损失, 从而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2006年重庆、四川等省市遭遇特大旱灾和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 使许多农户的庄稼颗粒无收, 受灾损失只有依靠国家给予部分解决。如果通过试点将有限的粮补资金集中用于给农民买农业保险, 虽然农业保险钱不多, 但可以解决农民的一些后顾之忧, 也可以减轻国家在农民受灾年的损失压力和负担。使农民丰年有收入, 灾年有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