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推荐8篇)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篇1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企业资质就位换证的通知

粤建办办函[2008]189号

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市管理)局:

为认真实施建设部《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建城[2007]27号,以下简称新《资质标准》),根据建设部《关于城市园林绿化一级企业资质就位的通知》(建城园函[2007]73号)、《关于园林绿化企业资质就位与升级申报的通知》(建城园函[2008]26号)和《关于规范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的通知》(建城[2008]85号)的要求,我厅决定开展全省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企业资质就位换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就位换证范围

2006年8月1日以前经省建设厅及地级以上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城市园林绿化二级资质企业。

二、就位换证时间

本次就位换证工作于2008年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申报就位的企业必须在2008年9月30日前登录“广东省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信息系统”进行资质就位,同时将纸质申报材料送我厅对外办公窗口(广州市华乐路53号华乐大厦南塔14层)。

在本次资质就位工作完成前,企业持有的旧版资质证书仍可继续使用。2009年1月1日后,旧的二级资质证书均停止使用并作废。

三、就位换证程序

(一)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市管理)局和各申报企业按要求(详见附件1)领取系统身份认证锁(粤建U卡)。

(二)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市管理)局负责通知本区域内资质就位企业按要求完成信息录入上传工作,并在9月30日前对企业网上申报数据信息进行认真审核,点击“审批”完成上报工作。

(三)请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市管理)局在完成本区域企业网上申报数据信息上传后,按照要求(详见附件2)安排各企业于2008年9月30日前报送《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申请表》(附件3)以及相关申报材料至对外办公窗口,同时在“广东省建设厅行政许可办事一站式服务系统”注 1 册登记。企业逾期申报将不予受理,视为自动放弃资质就位资格,由企业所在地级以上市资质主管部门根据新《资质标准》对其资质等级进行重新核定。

(四)资质就位期间,每个企业只能申报一次。我厅将严格依照新《资质标准》对各申报企业的资质等级进行重新核定,对就位达到标准的二级企业发放统一印制的新资质证书(版式见附件4),证书有效期为三年;对达不到标准的二级企业,换发新证的有效期为6个月。企业在6个月内整改符合标准后可申请续期核定。

四、资质证书换发

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8月1日期间按照新《资质标准》核准但领取旧版资质证书的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企业(名单见附件5),由地级以上市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于2008年8月30日前将旧证统一送到省建设厅行政服务中心予以更换新版资质证书。

五、其他要求

(一)自本通知发出之日起,暂不受理未就位换证企业的升级申报工作。

(二)为规范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市管理)局要按照新《资质标准》和工作规程,通知本区域内园林绿化三级企业在2008年12月31日前登录“广东省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信息系统”完成资质就位工作,各地主管部门登录系统进行审批,并负责将旧证书统一收回销毁。

附:1.广东省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信息系统使用说明

2.关于企业申报材料的具体要求

3.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申请表

4.新版资质证书样本

5.已按新资质标准核准并领取旧版的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企业名单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二00八年八月四日

附件1:

广东省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信息系统使用说明

1.获取粤建U卡

为保证信息安全,系统使用时需在计算机USB口插入粤建U卡。

管理部门和申报企业需将填写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信息系统粤建U卡申请单》(附后)传真、邮寄或直接前往省建设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收到申请单后,现场办理或者按照申请单地址将粤建U卡以挂号方式寄给申请单联系人。

2.进入系统方法

进入“广东省建设厅行政许可办事一站式服务系统”(网址:www.gdcic.net/gdwsbs),点击“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一行中的“在线申报”即可进入“广东省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信息系统”登录界面。

3.软件操作

在“广东省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信息系统” 登录界面,可下载软件使用说明书,请按软件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软件操作问题请与省建设信息中心技术服务人员联系,电话:020-87250041,联系人:朱学武。附件2:

关于企业申报材料的具体要求

为有效提高受理工作效率,请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市管理)局责成本区域内各企业按以下要求准备申请材料:

一、将各类人员资料严格按照申报表的顺序排列,并将每个人的所有证件资料全部放在一起。

二、企业人员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各类证书)要求提供扫描件。

三、所列工程项目业绩的证明材料应包括:中标通知书、开工报告、项目合同、验收报告、结算书五项。

四、各企业需提供苗圃自有证明或长期租用合同及支出凭证。

对于企业申报材料,由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市管理)局负责验核所有证件、证明的真实性,凡验证复印件或扫描件与原件一致者,核验人需加盖“经验证与原件一致”字样的印章。附件4:

新版资质证书正本样本

新版资质证书副本样本

附件5:

已按新资质标准核准并领取旧版的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企业名单

1、广东中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2、广东成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3、广州市东篱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4、广州市番禺怡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5、广州中茂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6、广州市艺杰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7、广州市林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8、广州搏弈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9、深圳市中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0、深圳市华美绿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1、深圳市艺园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12、深圳市农科园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13、深圳市梧桐山苗圃总场

14、深圳市环景园林建设工程公司

15、深圳市万卉园绿化有限公司

16、深圳市山石花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17、深圳市碧绿草园艺有限公司

18、汕头联泰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19、惠州市趣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20、东莞市恒辉园艺有限公司

21、东莞市绿色世界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篇2

1月27日,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郭述禹到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调研工作。

郭述禹参观了全省无线电管理信息网络中心机房、省无线电检测实验室, 随后在省监测控制指挥中心听取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主任廉凯关于近几年来全省无线电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的汇报, 并现场观看了利用无线电监测网监测捕捉信号和信号源定位等演示。

郭述禹对无线电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要求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讲政治、讲大局, 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工作理念, 引导产业发展, 积极服务民生, 不断提高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履行“空中警察”职责, 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篇3

摘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目前,中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结构、师生比、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比例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

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双转移”的决策,这是改革开放30年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贯彻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次极好历史机会。从产业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来看,推进“双转移”战略必然要求中职教育作出战略性结构调整,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既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又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一、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已被列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1]在“十一五”期间,中央与地方政府将增加100亿元以促进投资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数与在校生数

根据广东省相关数据统计,2007年底共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普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学校)595所,教职工5.21万人,在校生90.76万人,另有技工学校217所,在校生45.81万人。从2001年以来,中职教育在校生数持续增长,2001年在校生78.67万人,2007年在校生人数增长到136.57万人,据初步统计,2008年达到了154.6万人,这一增长基本上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吻合。图一是2001—2008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情况。[2]

(二)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和师生比概况

2007年底,广东四类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人数基本保持在7.24万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为5.16万人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9.9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国平均水平为76.7%),但仍然低于同层次的普通高中教师88.85%(2006年)的学历合格率。

根据在校学生136.57万人(2007)计算,广东中职教育的师生比是1∶26.47。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5年重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中职学校师生比的合格标准是“在1∶15—1∶17或在1∶21—1∶23之间”,优秀标准是“在1∶18—1∶20之间”。在职业教育十分发达的德国,1998年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师生比是1∶13.9。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接近教育部制订的合格学校标准的上限,但由于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十分缺乏,教师数量处在动态的变化中。

(三)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1.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不稳定的倾向。优质师资“孔雀东南飞”。从专业看,一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专业(如数控、建筑、英语等)教师流失严重;从人员看,流失的教师以中青年骨干居多;一部分教师虽然身在学校,但心里却想找一个更好的去处或把部分甚至主要精力放在校外的有偿社会兼职活动上,教学不安心、不用心。

2.实训课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缺乏。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实践性很强,有的学校没有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出现“在黑板上种田、开机器”的现象。由于受人事制度和经费的限制,即使学校从企业和社会上录用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但学校无进人指标,只能按临时工待遇,虽长期工作,晋级、职称等问题仍难以解决。

3.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够活跃。教研组作为教师集体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的小组,应经常开展专业课的教研活动,这是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极少,其教学往往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专业课教师不能及时交流信息。有的专业虽已成立中心教研组,但未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有的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偶尔活动一次,工作也未落到实处。

4.职教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教师进修提高的受限因素过多,不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完成教师进修提高任务。教师编制过紧,一线教师负担较重,不少教师想进修又难以脱身。在2007、2008年,广东省中职教师完成国家级培训人数仅为80%左右,许多学校就是抽不出教师去进修。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思路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明确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从战略的高度总结了职业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一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一是从财政投入上保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费。

(一)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

教育部早在2001年11月就发布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由于社会观念和历史的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仍然是个薄弱环节,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专业课教师学历达标率低,实践教学能力弱仍是突出问题;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师资培养培训支撑体系有待健全,培训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和学校主管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未能将其纳入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因此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和政策、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3]几年过去了,上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国务院的《决定》给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改革方向,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地开拓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在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方面,核心的一点是改革和完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着三套体系:一是过去划归行业部门管理的、以培养技术“干部”为目标的中等专业学校系统,以及与此类似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二者区别仅仅在于招生对象身份的不同);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职业高中学校系统;三是由劳动与保障部门管理的、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技工学校。三套管理体制、四种学校类型,各自有一套师资的培训、评价、认证体制,这对于科学、合理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极为不利。另外一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是开放性的、动态性的,面向社会广泛吸引高技能人才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里来,欢迎各种特殊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教育人事部门和职业学校要更新观念,对人才的身份、学历、职称等不要求全责备,加快高技能人才、特殊人才在学校、企业间的流动或兼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总之,“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新世纪发展和改革的奋斗目标,是使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适应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师资培养培训经费

《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求“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之一就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2]在观念上要改变重硬件投入(校舍、教学楼、仪器设备等建设与购买)、轻软件更新(教师培训、业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提高人的素质的花费)的现象。

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紧张,制约着职业学校的发展,同样也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有限。随着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培养费用也会越来越高,要求培训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经费必将更加捉襟见肘。为此,教育决策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工作,加快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在今后几年时间里,省政府可以参照中央和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培训经费的投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对学科梯队建设或新兴专业学科急需的教师培养,由学校全部承担培养经费,当然,也要明确培养对象为学校服务的义务。对于那些既符合学校教学发展的需要,又属教师个人提高学历或业务水平的进修、培养,其培养费用可采取学校、

所在单位或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

三、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一)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据调查,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难题,包括学校布局不够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部分学校规模不大,教育教学资源分散;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双师型”教师紧缺;教育与培训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落后,等等。有相当数量学校达不到政府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最低要求,即校园占地15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在校生规模应达到1000人以上。对这些学校必须视具体情况采取联合、合并、共建、划转、股份制等方式进行资源重组。

在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完成之前,应该分类区别对待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可以在教师培养培训的经费、人员编制、资格认证等方面,获得有关主管职能部门政策上的倾斜,如放宽学校进人指标限制,尤其是高学历、双证书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可以不受一时一地的指标局限,在人员经费上保证重点投入;而成人中专和职业高中则要从严控制,暂时停止引进和招收教职工,尤其是行政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

(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教师队伍总量与人员效益应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相适应,其数量应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前面对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的研究,到“十一五”末期,要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的需要、达到师生比的平衡,相应的教师缺额则更大了。因此,政府现在就应该采取措施广开师资来源渠道,一是应该改革招生和培养办法,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让职业教育师资的主渠道和补充渠道都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二是要加强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或独立设置的技术师范学院的建设,适当增加投入,大力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结构,开拓专业新领域,拓宽专业口径,在办学专业和办学层次上有明显提高,使技术师范学院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三是多渠道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努力把职教师资基地(综合大学或技术师范学院)办成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渠道;四是依托普通师范学院、理工科类高等学校和综合大学建立的职业教育学院,办好职教师资的补充渠道。

2.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达标,总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要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到201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应该全部达到本科学历,为此要积极开办在职教师的专升本职教师资班,支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所教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使学历未达标者尽快达到教师任职资格。同时根据国家规定“高中阶段教育的教师和校长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落实每年选派若干名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争取到2010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整个专任教师队伍的15%左右,现在就应积极部署“中职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工作。

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包括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5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对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青年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选派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通过国内外培训,逐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3.完善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专)应达到25%,职业高中达到20%,技工学校达到15%;这就要求改革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中重论文、轻教学与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职称评审,更应该向实践操作方面倾斜。在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方面,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老、中、青教师的年龄构成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为3∶4∶3,要做到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科带头人,又有一批勤奋踏实的中年骨干教师,还应该有一批基础坚实、奋发向上的青年教师,三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健全教师的知能结构。知能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教师的文化知识和从事职业教育的素质能力的构成。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要重视教师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达到教师理论与技能一体化,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突出强调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的研制、创新和应用,特色培训方法的应用以及专业前沿培训项目的开发,教师全员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措施,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全体教师不断追求进步的积极性。

5.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特别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平,要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热爱”。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定期检查和考核,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本文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年度立项课题(编号07SKY18)结题报告的一部分]

(邝邦洪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吴筱贞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川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教授;白燕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5-11-10(1).

[2]广东统计年鉴2008.http://www.gdstats.gov.cn/tjnj.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1〕10号)[EBIOL].http://www.moe.edu.cn2001-11-21.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篇4

【发布文号】鲁政办发[1998]20号 【发布日期】1998-04-10 【生效日期】1998-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山东省省级机关职工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发〔1998〕20号)

省政府各部门、省直属机构,驻济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省级机关职工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日

山东省省级机关职工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进一步改善省级机关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切实搞好省级机关干部职工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省级机关职工住房(以下简称职工住房)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取消福利分房和实物分房,变单位自行建房为社会统一建房,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逐步建立起面向省级机关干部职工的普通住宅供应体系,改善省级机关干部职工的居住条件。

第三条 第三条 职工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省直机关住房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直房委会)组织实施。

第二章 职工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第四条 第四条 实行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后,省财政不再安排职工建房经费。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收回的公有住房出售收入,集中管理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和公有住房的租金以及商业银行贷款等。

第五条 第五条 为保证职工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省直各单位都要将本单位收回的售房收入、职工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和房租收入等纳入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经办房改金融业务的银行开设的专户,进行统一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省直房委会的领导下,统筹运营各项住房资金,并根据资金性质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章 职工住房建设的方式

第七条 第七条 实行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后,原则上不再实行单位分散建房,而是集中建设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并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出售和统一管理的办法。

第八条 第八条 在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基建处和省直机关住房委员会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挂靠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职工住房建设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 第九条 要按照就近、方便、集中、连片的要求,搞好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的选址工作。

第十条 第十条 根据省直各单位住房的实际需求情况及济南市城市建设规划编制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建设计划,经省直房委会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省计划委员会负责下达基建投资计划,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具体组织建设。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要对小区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经省直房委会审定后,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施工,并进行严格的工程监理。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按照工程进度向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编制用款计划,由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核定并按计划具体办理资金拨付。工程完工后,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要将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省直房委会及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写出报告。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要定期向省直房委会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自觉接受省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享受国家安居工程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在坚持统一建设职工住宅小区的前提下,各单位已在建的职工住房继续由建设单位按原批准的建房计划建设施工,资金有缺口的由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借款解决。已有地皮的单位只要符合济南市城建规划,也可以申请自行建房。建房计划经省直房委会批准,省计委立项后,向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办理借款手续。

第四条 职工住房的出售、出租与管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建成后,优先解决省级机关严重缺房单位和省属高校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省级机关购房职工要在建房前与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签定建房合同,并预交30%的购房定金。房子建成后,按规定的七项因素计算成本价直接向职工出售或以成本租金向职工出租。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为提高省级机关广大干部职工的购房能力,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委托建设银行济南经四路支行和工商银行济南趵突泉支行办理政策性个人住房担保贷款,购房资金不足的职工可申请贷款;在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足时,还可向经办住房信贷业务的银行申请商业性住房贷款。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职工购买小区住房的面积及装修标准由个人决定,单位不再限制。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实行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后,职工以成本价购房,住满一年后,即可上市交易;也可在公平价格基础上,由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折价收购旧房,职工补足差价后,换购新房。旧房由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适当维修后,出售给其他职工。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由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负责。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中央驻济单位的职工住房建设按本办法执行,建设计划纳入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统一建设规划,并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省直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1998年5月1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篇5

【类别】房地产/房产地产权属管理

【发文字号】国法秘函[2002]11号

【批准日期】

【发布部门】国务院各机构/各办/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含国务院法制局)

【发布日期】2002.01.22

【实施日期】2002.01.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唯一标志】50649

【全文】

对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执行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请示”的答复

(2002年1月22日 国法秘函[2002]11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你办“关于执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本条例自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1991年3月22日国务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根据上述规定,对2001年11月1日以前已经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但尚未完成拆迁补偿安置的项目,仍应当按照原《条例》的规定执行。

附: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执行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请示

(2002年1月16日 粤府法函[2002]9号)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我办代表政府依法受理岑竟等12户被拆迁人不服顺德市政府限期拆迁房屋决定的行政复议案件中,因该批案件的拆迁许可证、拆迁公告是在2001年1月间发出,大部分住户已达成拆迁补偿协议拆迁了;对这12户被拆迁人,顺德市政府于2001年10月30日作出了限期拆迁房屋决定书,适用的依据是1991年3月22日国务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但该决定书送达却在2001年11月1日、2日、3日,而国务院于2001年6月 6日颁布了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本条例自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1991年3月22日国务院公布的《》同时废止。”为此,请你办对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给予解释,以利做好新老条例的衔接工作,能够正确适用行政法规,促进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篇6

(粤府办[2006]90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把握机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广东建设,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险是其核心。“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推动我省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十五”时期,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两个大的扩展、三个根本性转变”:在保障对象上,实现了从国有单位职工向所有劳动者、其他非就业群体的扩展;在覆盖范围上,实现了从城镇向农村扩展;在制度体系上,实现了从单一制度向多层次保障体系的转变;在工作机制上,实现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法制化的转变;在管理服务方式上,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向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管理的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具体表现在:

1.社会保障覆盖面显著扩大。截至2005年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四大险种参保人数均突破千万人大关,分别达1564.9万人、1130.7万人、1265.3万人和1605.1万人,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56.8%、51.1%、295.1%和67.1%,均居全国首位;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419.4万人,比“九五”期末增长80.1%。参加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约78万人,参加农村医疗保险300多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2546万人,覆盖率为50.5%,比2003年增长了59.8%。全省有171.9万人纳入低保救济,比“九五”期末增长357%。已保五保对象达23.9万人,基本实现了“五统一”供养。全省共有镇级敬老院1458间,集中供养3.6万人。

2.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得到较好落实。建立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或最低工资标准)同步调整的正常调整机制。截至2005年底,全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847元,比2000年增长56%;月人均领取失业保险金404元,比2000年增长69%。“十五”期间,全省支付各项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待遇分别达95.7亿元、42.0亿元和3.0亿元;共发放医疗救助2.65亿元,救助232.1万人(次)。农村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00元。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加大了费用报销比例,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金额10.9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41.6%。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2005年五保人均年供养标准达1468元。“十五”期末,全省低保救济支出比“九五”期末增长197%。

3.社会保障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市级统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19个地级以上市(含省直)养老保险(统筹加个人账户)基金、17个地级以上市的失业保险基金以及全部地级以上市的医疗、工伤保险基金保持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137亿元,是“九五”期末的4.3倍。77个县(市、区)的农村合作医疗转变为县级统筹。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层次不断提升。到2005年底,全省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已达217.2万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5%。

4.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全面启动。深圳等市初步建立了地方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区试行覆盖职工子女、城乡居民等非就业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各地相应出台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建立了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多数统筹地区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制度,并开始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

5.社会救助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建立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运行机制。帮助灾民新建或重建住房127.1万间,灾民新村近170个,使灾民的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保障。全省共有救助站62个,流浪儿童保护中心8个。

6.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明显。以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为中心,职业培训、推荐就业和优惠政策扶持相配套的安置改革顺利推进,“十五”期间共完成对14.7万名退役士兵和4107名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无军籍职工的接收安置工作,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90%。

7.捐助工作和慈善事业逐步走向社会化。全省已建立经常性捐助站168个,街道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设立经常性捐助点2950个。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省慈善总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两年共募得善款7亿元。

8.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基本解决11.9万名农垦系统职工和10万多名

华侨农场职工参加地方养老保险问题;将企业离休人员养老待遇与当地机关离休费基本拉平;解决了省直3万名早期退休人员待遇偏低问题;帮助关闭破产煤炭、冶金、有色金属企业的退休人员、老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将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公安民警等人员医疗费用自付部分全额报销政策等等。

(二)发展环境。

本世纪头十年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广东省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和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央关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把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广东省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十一五”时期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广东省社会保障工作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体制和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将在协调各方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和谐广东建设作出更积极的贡献。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必将在此期间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2.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各项改革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各种社会矛盾仍将增多并趋于复杂化,给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年金制度推进比较缓慢,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全面推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慈善捐赠、福利彩票等尚未制订地方性法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适应农民工收入低、流动性强特点的养老保险参保办法尚未制订出台。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保险、退伍安置、社会救助等政策措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广东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保障水平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待遇水平偏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水平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突出;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总量大幅度增加与部分统筹地区收不抵支、累计赤字的情况同时存在,地区结构性失衡明显,影响社会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的目标尚未全面实现,制约着统筹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广东省40多个县的农村合作医疗仍处在乡镇统筹水平,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社会保障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保险经办人员不足,截至2005年底,广东省社保经办人员与参保对象的比例达1∶10498,远低于全国人均管理3549人的水平。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滞后,部分经济欠发达县区仍然依靠手工计算社会保障待遇。现有的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机构房屋陈旧、设备落后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敬老院危房改造任务繁重。农村合作医疗基层管理服务网络还不够健全。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广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保障责任由国家、集体、个人合理分担,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通过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广东。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制度健全、覆盖城乡、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探索建立安全、高效的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运营方式;社会保险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社会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备。

(三)目标任务。

1.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

(1)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以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到2010年,将95%的本省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80万人,工伤、失业、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00万人、1300万人、2200万人和600万人。

(2)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进一步强化。基金预算和预警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建立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信息系统,实现监督快速化、全程化和权威化。

(3)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管理服务体系更加规范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广东省联网。

(4)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具有广东特色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到2010年底,广东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9%,其中社区管理服务率达80%。

2.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完善。

(1)救灾应急保障系统进一步健全。建立省、市、县三级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灾害应急机构和减灾工作机构,建立信息传输系统和定位监控系统,救灾防灾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地级以上市及灾害多发地区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设置相对固定的灾害应急庇护场所,及时安置紧急转移的灾民。

(2)社会救助系统进一步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标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提高;农村福利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捐赠机构和慈善事业服务网更加健全,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慈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3)社会福利保障系统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每个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都建立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社会福利机构,解决孤、老、残、幼等对象的生活问题。社会孤儿保障机制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服务产业加快发展。福利彩票发行量持续增长,力争广东省彩票发行量每年增长10%以上,2010年销量达50亿元以上。

(4)优抚安置系统进一步健全。逐步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义务兵家属优待金财政保障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推进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促进就业工作,努力开创部队、退役士兵和用人单位“三满意”的退役士兵安置新路子,逐步实现城乡退役士兵安置一体化。继续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工作,积极探索国家保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3.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统筹发展。

(1)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到2010年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篇7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 总建筑面积19 988m2, 地上6层, 地下1层, 总建筑高度76.3m, 该工程为“国家863计划分布式供能课题及示范工程”之“热电冷三联动燃机课题组”直燃型溴化锂冷水机组空调工程, 该空调系统为供电局生产调度办公大楼 (新建, 建筑面积19988m2) 、输电物资综合楼 (已建, 建筑面积13 500m2) 、修试分场综合楼 (已建, 建筑面积4 500m2) 共3栋大楼供冷。生产调度办公大楼计算空调冷负荷为1 484.57k W, 输电物资综合楼计算空调冷负荷为1 238.48k W, 修试分场综合楼计算空调冷负荷为544.61k W, 总计算冷负荷为3 256.43k W (926.2RT) 。办公室、会议室、餐厅、档案室等室内夏季设计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55%~65%、最小新风量30m3/ (h·人) 、允许噪声≤45d B (A) 。

本工程电力办公大楼的空调设计由科研试验溴化锂冷水机组空调工程 (以下简称“科研溴化锂水冷空调”) 和日常工作空调工程两套空调系统组成, 日常工作空调工程设计方案分为: (1) 多联机数码涡旋变容量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以下简称“多联机空调”) ; (2) 冷水机组冷冻水系统空调设计方案 (以下简称“水冷空调”) , 由于多联机变频空调系统会产生变频信号和高次谐波, 对电网、精密电子设备、通讯机房、实验室、电站、广播接收站等产生信号干扰, 建议不采用多联机变频空调。下面对两个空调设计方案做技术、节能环保、经济、工作进展等分析比较。

2 技术分析比较

2.1 电网运行安全分析比较

科研溴化锂水冷空调电源为微网电源, 日常工作空调电源为公共电网电源, 如果日常工作空调采用水冷空调, 冷源侧为公共电网供电的独立冷水机组, 但空调末端 (组合式空调机、风机盘管、新风机组、排风机等) 与科研溴化锂水冷空调合并成1套空调末端, 那么这空调末端必须提供两个独立的电源:微网电源和公共电网电源, 这两个电源根据空调运行情况互相切换独立供电, 但空调末端运行时不能同时也不得将两个电源连接在一起, 避免微网电源和公共电网连接互相冲击、互相损坏, 以及损坏空调末端设备。为保证两个电网的安全, 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操作, 不得出现任何一次的错误操作以致损坏两个电网和空调末端设备, 但实际情况下每个人都无可避免会出现主观或客观上的差错, 故在该情况下, 微网电源和公共电网无100%的安全运行。

当日常工作空调采用多联机空调, 科研溴化锂水冷空调电源由微网电源供电, 多联机空调由公共电网电源供电, 微网和公共电网无任何连接点, 在该情况下, 微网电源和公共电网有100%的安全运行, 不出现损坏空调末端设备。

2.2 空调供冷量补充分析比较

由于科研溴化锂水冷空调由清华大学王博士采用DEST软件计算出新大楼最优状态下最大冷负荷为1 484.57k W, 日常工作空调冷量由该空调设计人采用鸿业ACS软件严格按照有关设计规范和标准计算出新大楼最不利情况下最大冷负荷为1623.02k W, 两者相差138.45k W冷量, 如果该大楼空调由科研水冷空调运行供冷, 当出现最不利情况下, 须由日常工作空调补充差额冷量时, 日常工作采用水冷空调补充差额冷量需开启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等大型耗电空调设备, 耗电量大, 而且必须安装集水器和分水器等, 由两套冷水机组共同调节供冷冻水, 操作相当复杂, 需专业人员管理运行操作。但日常工作空调采用多联机空调时, 局部开启几台空调机组补充差额冷量即可, 耗电小, 操作简单, 无需专业人员管理运行操作。

2.3 空调系统划分分析比较

水冷空调将整栋大楼通过冷水机组集中提供冷冻水, 将大楼连接成一个大水系统, 无考虑局部空调的同时使用时间来划分空调系统。首层消防控制室、15层自动化机房和集控中心、4层档案中心、屋顶电梯机房等按设计规范要求, 空调必须24h运作不得停机, 而且相对湿度控制要求较高, 这些房间不得采用水冷空调, 应该采用带独立冷源并能24h独立运行的多联机空调, 因此, 日常工作空调采用多联机空调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充分考虑了特殊房间空调系统的划分和温度、湿度控制的要求, 操作简单、灵活方便。局部多联冷媒空调24h运行比水冷空调运行耗电小。上述房间安全要求较高, 建议采用多联机空调而不纳入科研计划试验科研项目, 按日常工作中央空调考虑, 只接入公共电网, 避免科研项目出现问题时危及大楼和人员的安全。

2.4 冬季空调供热分析比较

日常工作中央空调采用水冷空调时, 只能由冷水机组夏季提供冷量, 非水源热泵空调冬季不能用空调系统供热, 只能另加电加热器供热。

但日常工作空调采用多联冷媒空调时, 该空调为风冷方式, 可在冷媒管上加四通阀, 冬季改变冷媒方向即可供热, 达到冬季舒适要求, 比电加热器供热耗电小和节能。

2.5 节假日空调运行分析比较

节假日或工作日等特殊情况下, 办公大楼只有少数办公室加班, 日常工作空调采用水冷空调时, 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等大型耗电空调设备必须全部开启, 出现大马拉小车情况, 耗电量大, 浪费能源, 局部空调控制差, 但日常工作空调采用多联机空调时, 只开启加班办公室少数空调即可, 局部空调控制好, 操作简单方便, 耗电小。

2.6 大楼房间安全分析比较

首层消防控制室、15层自动化机房和集控中心、4层档案中心、屋顶电梯机房内不得有任何水管通过, 以防止水管破裂和泄露, 危及安全, 日常工作空调采用水冷空调时, 大楼内各房间存在大量的水管, 将会出现水管破裂和泄露危及安全, 但日常工作空调采用多联冷媒空调时, 无任何水管存在, 无水管破裂和泄露, 安全系数高。

2.7 人员卫生安全分析比较

水系统空调有全空气空调和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等方式, 因此, 该形式中央空调存在大量的风管, 在各房间之间连成一串风管系统输送空气供冷量, 日积月累, 风管内聚集大量难以清洁的灰尘、动物尸体、脏物、病菌等, 风管内这些脏物病菌随风管空气输送到各个房间, 流行病菌互相感染概率高, 严重影响人员卫生安全, 2007年某体育局全体运动员集体发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 水冷空调风管必须经常清洁, 但现在清洁技术非常落后,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彻底清洁风管内脏物和病菌。

但多联机空调各个房间就地布置空调机, 只有新风管道, 大大减少了空调系统的风管, 这也减少了病菌通过风管输送空气方向传染的机会, 人员卫生安全高。

2.8 其他技术分析比较

多联机变容量空调有如下优势:制冷制热强劲性能好、容量调节范围广、季节能效比高、控温精确快速、除湿性能好、控制细菌防霉抗菌、外机统一摆放、管路铺设方便、安装简单。

3 节能环保分析比较

1) 根据本文第2.2条论述, 补充空调冷量差额, 多联机空调比水冷空调更节能省电。

2) 根据本文第2.4条论述, 冬季多联机空调采用空气热泵供热比水冷空调下电加热器加热供热更节能省电。

3) 根据本文第2.5条论述, 节假日部分办公室加班情况下, 多联机空调比水冷空调更节能省电。

4) 该新建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9 988.9m2, 按照《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第1.3.4条南方办公楼估算空调耗电指标取52W/m2, 计算得出该新建楼水冷中央空调估算耗电为:19988.9×52=1039.42k W。

根据设计院空调初步设计多联机空调设计耗电量初步统计为939k W, 因此, 该新建楼空调面积小, 水冷中央空调耗电不具有空调面积小规模化省电优势, 多联机空调比水冷空调更节能省电:1039.42-939=100.42k W或持平。

5) 水冷空调冷却塔耗水量大, 运行需连续补水, 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第1.3.5条和第1.3.6条, 冷却塔日补水量:1623k W×0.235m3/W×1.2%=4.58 m3, 多联机空调无补水, 因此多联机空调比水冷空调更节能省水环保, 而且可避免排放高温高湿大气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积累。

6) 计划将水冷空调冷水机组及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等放置于首层, 冷却塔放置于屋顶层, 这些空调设备将会产生巨大噪音, 严重影响人员工作, 但多联机空调室外机集中放置于屋顶, 噪音小, 比水冷空调环保。

4 经济分析比较

1) 从空调长期工作比较:根据本文第3.1条至3.5条论述, 多联机空调比水冷空调更节能省电, 长期运行电费更低。

2) 根据本文第2.7条论述, 水冷空调风管需定期清洁维护, 水管系统也需定期清洁维护, 因此, 此部分运行费用比多联机空调高。

3) 水冷空调需聘请专业人员日常维护管理, 人工成本费用高, 多联机空调无需专业人员日常维护管理, 因此此部分运行管理费用比多联机空调高。

4) 首期投资经济分析比较, 按多年的实际空调工程经验, 空调面积越大, 空调供冷量规模越大, 水冷空调具有单位冷量投资小和运行节能的优势, 但该电力办公大楼建筑面积小, 只有20 000m2, 因此, 水冷空调在单位冷量投资和运行节能方面不具有优势。

5 结语

综上述, 本工程电力办公大楼的日常工作空调方案采用多联机数码变容量空调方案在技术、节能环保、经济、工作进展等分析比较中具有优势, 建议采用多联机变容量空调方案。

多联机空调是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日本, 最近十多年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 它具有使用节能、安装快速、操控灵活简单等优点。多联机空调以其自由组合布置、优良的部分负荷效率及灵活的使用方法, 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满足了不同规模建筑的要求。多联机空调科技发展迅速, 多联机空调组新产品不断推出和丰富, 暖通空调设计工程师要扎实掌握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制冷空调原理、设计安装方法、产品科技发展动态, 空调工程设计要充分发挥多联机空调的优势, 准确把握多联机空调系统和水冷空调系统的各自优缺点和适用建筑场合, 为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薛殿华.空气调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2]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王志刚, 徐秋生, 俞炳丰.变频控制多联式空调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4]JGJ174—2010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S].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 篇8

《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老区开发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2018年我省现行标准下老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老区脱贫奔康成果,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以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领域为突破口

《实施意见》要求,要按照区别对待、精准施策的原则,以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带动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要以支持有贫困人口的老区镇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加快老区小康建设进程。把有贫困人口的老区镇作为老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民生政策向贫困老区优先覆盖,重大项目向贫困老区优先布局,尽快增强贫困老区发展内生动力。

同时,要以扶持老区镇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以老区镇内建档立卡的98.3万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老区人民与全省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实施意见》还指出,要以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围绕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全面推动老区开发开放。要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选准主攻方向精准发力,结合老区特色资源、区位优势、气候环境,因地制宜推进老区发展特色产业。

2018年底基本实现老区贫困村通客车

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实施意见》指出,要继续加快深茂铁路、广梅汕铁路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二线(含厦深铁路联络线)、梅州至潮汕客专等项目建设。要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和设施建设,加快老区乡镇客运站场建设,提高老区行政村班车通达率,2018年底基本实现老区贫困村通客车。

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实施意见》强调,重点支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老區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力争2018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加大老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支持力度,统筹推进中小型灌区改造、农村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以及“五小水利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实施意见》还指出,要支持老区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宽带乡村”工程,加大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020年“一村一站”规范化建设达到100%

我省将从加快改善老区办学条件,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等方面入手,全力促进老区民生改善,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意见》提出,要尽快补齐老区教育短板,增加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确保老区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实施“希望乡村教师”计划,招募山区志愿者面向老区中小学生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并形成志愿服务老区长效机制。

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强老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实施“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重点提升老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17年,全面完成老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任务,“一镇一院”标准建设达到100%;2020年,“一村一站”规范化建设达到100%,每个乡镇卫生院各配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实现老区群众常见病不出镇。

另外,《实施意见》还对保护老区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要求老区在2018年年底前基本建成老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求老区实施改水改厕、雨污分流工程,推进人畜分离治理,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要求大力开展老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2018年80%以上老区自然村完成综合整治任务。

高度重视老区开发建设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加快老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把扶持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整合各级财力和各类资源,推动老区加快发展。

加强对各地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指导,给予必要的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加大对老区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向贫困老区倾斜,省实施十件民生实事的项目和资金适当向老区倾斜。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专项用于加强老区专门事务工作和改善老区民生,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不得为其他专项资金进行配套。资金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革命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的建设和改造,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和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等设施建设维护等事务。

加强规划引导和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落实老区已纳入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重大项目和政策。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向老区安排。建立老区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绿色通道。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建设项目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对于欠发达革命老区上报的潜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按规定审核后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PPP项目库管理。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由省有关部门会同有关市政府编制支持海陆丰等欠发达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实施方案。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延长农业产业链,让农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支持老区特色农产品品种保护、选育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供港和供珠三角肉菜果生产基地。充分挖掘老区山林资源,支持老区积极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扶持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加大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林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连片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步形成县城或区域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鼓励大型零售超市与老区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老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加大对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的支持力度。

nlc202309090047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加大宣传力度,高起点扶持老区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线路,优先支持老区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加强旅游品牌推介,着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弘扬老区精神,选择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作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党建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学生参观学习,接受革命傳统教育。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力度,对革命遗址、文物、史料、纪念馆、纪念碑等,加强抢救、整理、保护和维修工作。

加快改善老区办学条件

尽快补齐老区教育短板,增加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布局,支持贫困老区加快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力量配备,确保老区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加大对老区支教力度,增加对口帮扶学校数量。实施“希望乡村教师”计划,招募山区志愿者面向老区中小学生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并形成志愿服务老区长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老区倾斜,支持贫困老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一批中等、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和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计划,重点畅通老区农村学生就读渠道。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规范化乡镇、村级幼儿园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老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支持老区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实施“青春扶贫·健康同行”计划,组织青年卫生计生志愿者通过送医送药等方式,为老区人民提供义诊、体检、卫生健康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实施“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重点提升老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17年,全面完成老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任务,“一镇一院”标准建设达到100%;到2020年,“一村一站”规范化建设达到100%,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实现老区群众常见病不出镇。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科学编制老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提高村庄规划覆盖率和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改水改厕、雨污分流工程,推进人畜分离治理,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大力开展老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2018年80%以上老区自然村完成综合整治任务。大力推进老区农村危房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帮扶贫困户解决住房安全问题,201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老区农村现有危房改造任务。

上一篇:湖南省公务员考试2018资格审查时间下一篇: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