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用8篇)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1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知识产权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1)

(一)发展基础 „„„„„„„„„„„„„„„„„„„„„„„„(1)

1.确立了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目标„„„„„„„„„„„„„„„„„„(1)

2.制定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1)

3.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2)

4.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跃上新台阶„„„„„„„„„„„„„„„„„(2)

5.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持续增强„„„„„„„„„„„„„„„„„„„(3)

6.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3)

7.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4)

(二)发展形势 „„„„„„„„„„„„„„„„„„„„„„„„(5)

1.国际形势„„„„„„„„„„„„„„„„„„„„„„„„„„„(5)

2.国内形势„„„„„„„„„„„„„„„„„„„„„„„„„„„(5)

(三)面临的挑战

„„„„„„„„„„„„„„„„„„„„„„„(6)

1.体制与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6)

2.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亟需全面提高„„„„„„„„„„„„„„„„„(6)

3.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亟待着力推进„„„„„„„„„„„„„„„„„(6)

4.知识产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7)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目标 „„„„„„„„„„„„„„„„„„„„„„„„(8)

三、主要任务„„„„„„„„„„„„„„„„„„„„„„„„„„(9)

(一)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0)

1.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10)

2.突显企业主体地位和作用„„„„„„„„„„„„„„„„„„„„(10)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10)

4.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创造能力„„„„„„„„„„„„„„„„„„(11)

(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引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11)

1.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1)

2.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12)

3.积极推进专利技术标准化工作„„„„„„„„„„„„„„„„„„(12)

4.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13)

5.大力实施“版权兴业工程”„„„„„„„„„„„„„„„„„„„(13)

6.积极促进植物新品种应用„„„„„„„„„„„„„„„„„„„„(13)

7.推进传统知识产权化与产业化„„„„„„„„„„„„„„„„„„(13)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14)

1.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14)

2.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14)

3.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执法工作„„„„„„„„„„„„„„„„„„„(15)

4.提升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水平„„„„„„„„„„„„„„„„„„„(15)

5.强化会展和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15)

6.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16)

7.建立维权援助和涉外应对机制„„„„„„„„„„„„„„„„„„(16)

(四)优化知识产权管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6)

1.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16)

2.推行知识产权特别审查制度„„„„„„„„„„„„„„„„„„„(17)

3.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17)

4.加强代理机构与人员管理„„„„„„„„„„„„„„„„„„„„(17)

5.强化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管理„„„„„„„„„„„„„„„„„„„(17)

6.加强知识产权对外交流与合作„„„„„„„„„„„„„„„„„„(17)

(五)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促进创新型广东建设

„„„„„„„„„„(17)

1.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18)

2.规范知识产权服务市场„„„„„„„„„„„„„„„„„„„„„(18)

3.推动中介机构与创新主体对接„„„„„„„„„„„„„„„„„„(18)

4.提高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能力„„„„„„„„„„„„„„„„„(18)

(六)弘扬知识产权文化,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19)

1.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19)

2.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19)

3.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工作„„„„„„„„„„„„„„„„„(19)

四、保障措施„„„„„„„„„„„„„„„„„„„„„„„„„„(20)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

(二)加大投入力度 „„„„„„„„„„„„„„„„„„„„„„(20)

(三)强化政策导向 „„„„„„„„„„„„„„„„„„„„„„(21)

(四)培养专门人才

„„„„„„„„„„„„„„„„„„„„„„(21)

(五)构建评价体系 „„„„„„„„„„„„„„„„„„„„„„(22)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国内竞争的战略资源,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知识产权事业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我省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特编制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确立了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在《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粤发〔2008〕5号)中明确提出了“实现从知识产权大省向知识产权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在《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粤府〔2008〕72号)、《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行动纲要》(粤办发〔2009〕36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粤发〔2009〕10号)等文件中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相应举措,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知识产权事业的深入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制定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颁布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引领我省知识产权事业进入重要的战略发展期。为共同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围绕国家和省的战略纲要提出的任务,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各地级以上市相继制定并实施本地区的战略纲要或实施方案,全省已形成以战略统领发展、以战略促进发展、以战略保障发展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格局。

——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根据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配套要求和长远需要,我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法规。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专利条例》,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和管理规定》,省有关部门出台了《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办法(暂行)》、《国(境)外专利申请资助办法》、《著作权侵权投诉管理办法》、《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和管理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

——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拥有量不断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全省累计专利申请575798件,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50.8%,发明专利申请149255件,比“十五”期间增长了345.2%;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364965件和38805件,全省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分别达到1485件和396件,超额完成我省预定的1250件和200件的发展目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连续八年保持全国首位。全省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超过70万件,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我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7件,位居全国首位;广东省著名商标2487件;广东省品牌产品114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65个,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作品著作权自愿登记数量逐年增长,共计14059件;软件著作权自愿登记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二,共计22012件;全省农业和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数量分别为95件和18件,授权数量分别为46件和5件;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比率显著提高。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和产业化基地或园区。产学研合作密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成果大量向企业转化。高新技术专利产品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的数量和层次显著提高。商标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企业运用商标能力不断提高,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市场影响力和价值不断提升,商标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品牌带动效应显著。动漫、软件、影视、出版印刷等版权产业发展迅速,建设了省级版权兴业示范基地42个,2010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产品收入和系统集成收入均居全国第二位。知识产权资本运营能力逐步提高,全省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4个,一批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贷款。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和跨部门、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不断完善,会展和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初步形成了行政执法、会展保护、行业自律的保护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全省专利行政部门立案处理专利纠纷案件980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34件,指导展会和行业协会解决专利纠纷5371宗;工商部门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9863件;质监部门查处地理标志产品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案件57603件,移送涉刑案件372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版权案件488件;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3350件;海关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11670次,扣留侵权嫌疑货物10.67亿件,案值人民币4.93亿元。全省法院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刑事案件31213件和1008件。司法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管辖部分一审知识产权案件的基层法院增至21家,“三审合一”工作取得新进展,司法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

——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省和各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完善,省、市、县(区)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初步建成,政府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我省坚持日常宣传和专项宣传相结合、普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推进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了一大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全省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广东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构建了省、市、行业(企业)三级专利信息服务体系,登记、代理、融资、鉴定、评估、诉讼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队伍不断壮大,专利代办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我省拥有各类专利代理及分支机构186家、商标代理机构1249家。

(二)发展形势。

——国际形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凸显,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趋势将持续深入发展,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陆续涌现,国家在经济合作、产业在国际分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来决定。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进程加速,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成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基于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经济纠纷将进一步加剧。

——国内形势。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向知识产权强省跨越的重要战略期。知识产权作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其重要性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识。过去我省经济赖以发展的外向型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业转变,这是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兄弟省市知识产权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则将给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三)面临的挑战。

——体制与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部门在宏观决策和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知识产权部门的参与度较低,导致相关政策措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够,政策导向作用较弱。知识产权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知识产权产业化机制、投融资机制亟需完善。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亟待全面提高。我省专利申请量、商标注册量等主要知识产权指标虽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但人均知识产权数量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技术标准不多。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重点产业、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性核心专利技术。注册商标多而不强,世界知名品牌屈指可数。精品版权、高价值创意作品数量明显较少。技术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不高。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有待着力推进。我省知识产权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各级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但仍然存在政策措施缺乏协调与衔接、投融资渠道狭窄、交易市场不规范、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人才缺乏等问题,知识产权转化率不高,尤其是版权商品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商标战略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促进作用未能应有发挥,资产运营效果难以充分显现。

——知识产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成效显著且发展较快,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数量明显偏少、发展缓慢。区域间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尤其在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方面,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珠三角地区各市也存在不平衡,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的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商标注册量分别约占全省总量约80%和60%,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型高科技企业和家电行业企业。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强化战略思维,创新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为创新型广东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效果明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与文化深入人心,知识产权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到2015年,我省知识产权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全国领先,为广东由知识产权大省到知识产权强省的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利。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分别在10%和13%以上,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和15%。以我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为1%计,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2200件和70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翻一番。

——商标。国内外的商标注册申请量持续增长。依托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形成1到2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公共品牌,并逐步走向国际。逐步形成与广东注册商标总体规模相适应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群体。

——版权。包括软件著作权在内的著作权自愿登记数量年均增长15%,居全国领先地位。扶持最具价值版权产品100件,资助、扶持、建设“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150个,版权基层工作站等版权中介服务机构10家。完成软件正版化企业增加500家。

——技术标准。制订并实施一批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转化率明显提高。落户我省的国际和国家级TC/SC/WG(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订工作组)总数达230个,建设省级TC/SC达到200个以上。600项以上企业标准上升至地方标准。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0项以上,每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种类达到130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总数达650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广泛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

——其他知识产权。省名牌产品累计达到250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累计达到80个。1/3以上的省级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65%以上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商业秘密内部管理制度。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水平与实力显著提高。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超过300件,授权量达到150件。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达到30件,授权量达到20件。传统知识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登记保护。

三、主要任务

(一)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知名品牌创建、版权作品创作、专利技术与标准融合、植物新品种培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的扶持力度,引导知识产权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制定专利奖励和专利申请资助的相关办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落实对职务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知识产权入股、员工持股和股权、期权分配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激励发明创造的新型分配制度。

2.突显企业主体地位和作用。继续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政策措施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发展。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激发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内生动力。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鼓励企业获取知识产权,加快消除“零专利”、无商标企业。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企业以及版权兴业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扶持“现代产业500强”企业的国内扩大类别的商标注册和国际注册。扶持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企业在国外主要市场的商标注册。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及重大专利技术与产业化计划,扶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加快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授权质检机构等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发挥政府各类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努力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积极推进标准、专利双联盟。继续实施“版权兴业工程”,完善我省“最具价值版权产品”的认定和资助制度。

4.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创造能力。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管理制度。引导、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科研开发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引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1.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提高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建材等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使上述产业的专利实施率达到85%,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重点企业达到80%,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000家。运用知识产权,激发金融、会展、商贸、旅游、饮食等现代服务业的竞争活力。以知识产权流转,推动出口结构从传统加工贸易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及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的战略转变。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落户广东为契机,发展与做强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

2.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完善政府采购、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深入推进“专利技术实施计划”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引导计划”,开展“专业镇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完善知识产权孵化实施机制,促进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质押融资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转让、许可、质押、拍卖、兼并重组、特许经营、补偿贸易等方式运营知识产权,推动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和资本化。建立国家级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10个质押融资试点地区。

3.积极推进专利技术标准化工作。实施专利技术标准化培植工程,在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装备等专利聚集度高的产业中,培育一批核心专利与技术标准有机结合的骨干企业,推广企业联盟标准。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形成标准,提高标准中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加强标准研制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和标准化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成果标准化孵化基地”。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拥有自主专利技术标准的推广和运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4.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及商标战略,做好名牌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推进区域国际品牌创建,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倡导合资合作企业注册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纳入农业品牌示范、引领、带动战略。扶持培育10个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带动涉农商标的发展。

5.大力实施“版权兴业工程”。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着力培育和做强150家以上的省级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在版权产业集聚区域设立版权基层工作站,积极发展版权产业链,形成版权产业集群。重点推动网游动漫产业、软件产业、出版广告业、影视业等的发展,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运用版权许可和转让手段,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版权商品化、产业化。

6.积极促进植物新品种应用。筛选若干个有产业化前景的植物新品种,开展后续开发,扩大示范和中试生产,建立产业化基地或示范园区,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推进基层农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大力实施现代农林业科技示范县工作,支持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

7.推进传统知识产权化与产业化。实施传统知识等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开发计划,选取一批特色鲜明、有效传承、适度开发、初具规模的资源,依托其所在区域,开展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探索完善保护机制,推动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知识产权化、产业化,开发其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1.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自律保护互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强化部门间大案要案会商、通报制度,落实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的犯罪线索移送渠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的案件信息资源共享,整合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加强区域间、省际间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强化重大执法活动的组织协调,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加强双边联合执法行动。

2.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充实各职能部门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查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特别是重复侵权、系列侵权案件,严厉打击假冒专利、假冒商标、假冒伪劣商品、种子和盗版音像制品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内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正版正货”承诺活动,加强“四有”(有版权、有市场、有效益、有政府支持)版权产品特别是获得“最具价值版权产品”称号产品的保护。加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监控体系建设,鼓励权利人向海关备案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3.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执法工作。以保护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为主导,不断加大对跨国(境)、跨地区以及职业化、团伙化、规模化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重点打击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食品、农产品、卷烟、建材、通讯产品、汽车配件等关系民生商品的犯罪活动,适时开展全省专项打击行动,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整治工作。

4.提升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水平。完善证据保全制度,适当从宽诉中证据保全条件,规范执行证据保全的机构和人员,健全证据保全方式。适当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赔偿数额。加强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在法定范围内适当加大罚金刑的适用力度。

5.强化会展和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深化会展和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对各类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重点做好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等重要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维护展会正常交易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和自律保护的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协调解决行业内部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增强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与诉讼的整体联防能力。

6.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制定并出台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推动各地出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政策与措施,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纳入名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大对冒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等行为的查处和曝光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和执法影响力,提高公众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法治环境和舆论氛围。

7.建立维权援助和涉外应对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探索构筑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运作体制和机制。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发展动态和涉外应对的研究,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应对和防控,加快构建知识产权涉外信息采集系统,适时发布知识产权预警应急信息,指导行业、企业应对和解决涉外知识产权纷争。培育完善专利分析预警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分析预警工作。

(四)优化知识产权管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省、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健全协调有力、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到位的知识产权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各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强化专利代办、版权登记等机构的服务职能。深化省部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推进知识产权宏观管理。

2.推行知识产权特别审查制度。明确重大经济活动的内容及主管部门、评价单位、审查部门、监督部门的职责,确定知识产权特别审查的项目和条件,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避免因知识产权问题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确保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3.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推行《创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用规范》的地方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建设,配备专职人员,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4.加强代理机构与人员管理。加大对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开展打击非法代理专项行动,推动代理行业健康发展。支持代理行业协会强化自律管理,建立代理信用管理制度、代理质量奖励制度、代理人培训教育制度。

5.强化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管理。在科研开发特别是国际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的管理,规范生物物种资源的采集、保存、利用、交换等活动,避免遗传资源的流失,确保国家生物安全。

6.加强知识产权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粤港澳台知识产权合作,完善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会议制度,探索建立粤澳、粤台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树立我省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五)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促进创新型广东建设。

1.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制定“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推进计划”,着力发展包括知识产权代办、代理、登记、许可、转让、评估、鉴定、认证、咨询、诉讼、预警、培训、法律援助、市场调查、检索分析、战略研究等内容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优建设和品牌建设,引导优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2.规范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考核、评级和奖惩制度。加强对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执业监督和管理力度,依法查处非法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运转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信誉评价信息发布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3.推动中介机构与创新主体对接。由政府部门搭建平台,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服务对接工程”,组织专利代理、商标代理、版权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及培育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点对点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水平。

4.提高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创建集信息检索分析、咨询服务、展示交易、法律援助、战略决策支持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利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建设质量高、功能全、专业化的专利、商标、版权、标准等特色数据库。建设覆盖泛珠、辐射全国的国家级泛珠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为区域内各类主体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专利信息综合服务,力争成为区域性知识产权聚散地。

(六)弘扬知识产权文化,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1.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围绕知识产权热点、焦点问题,通过举办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开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题活动。利用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出版一批可读性强的知识产权优质书刊,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

2.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力度,努力打造和培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宣传活动品牌。继续坚持日常宣传与专项宣传相结合、普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每年“3.15”“4.26”和“知识产权活动周”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定期发布我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公布我省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优势,搭建权威高效的知识产权传播平台,宣传报道我省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3.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工作。积极拓展培训渠道,支持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知识产权教育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知识产权培训骨干队伍。引导发展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创新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完善政府引导、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推进中小学、职业学校、大专院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认定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区及示范学校。加强知识产权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社会各界树立知识产权价值观。

重点项目见附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作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强化成员单位的责任意识,及时解决知识产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着力强化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的协调管理职能,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研究落实知识产权工作重大事项,逐步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工作协调共进。省各部门要狠抓规划执行的工作落实,加强对市、县(区)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指导,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知识产权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深入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2020年)》的要求,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落实财政、税收、信贷、国有资产处置、政府采购、产品出口等方面对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对技术研发、专利技术与标准融合及知识产权运营的资金投入。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评估、质押和担保,加大对知识产权的风险投资和借贷资金注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资金投入体系,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三)强化政策导向。

在加强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部门在宏观决策和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坚持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情况,作为各级科技立项、技改立项、科技奖励,以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和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条件之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为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四)培养专门人才。

支持高校和社会组织提供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实施新一轮“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司法机关、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知识产权培训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支持省内有条件高校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双学位、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培养一批既熟悉知识产权法律规则又懂技术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五)构建评价体系。

开展将专利发明人的奖酬计入生产成本的可行性研究,推动企业制定和落实发明人的奖酬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将知识产权创造作为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以知识产权指标为重要要素的评价考核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性数据指标的研究。抓紧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2

《规划》包括“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回顾、“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目标、主要对策措施等四个部分。

《规划》科学地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指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散装水泥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条例》, 结合江苏省实际, 到2015年, 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13 000万吨, 力争13 500万吨;发散率达到70%以上;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其中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65%以上。发散综合配套能力达到14 000万吨以上。全省预拌混凝土实际使用量达到2.5亿立方米以上。新增预拌砂浆生产能力3000万吨, 省辖市主城区和苏南部分县级城区基本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为实现上述目标, “十二五”期间, 将突出“一个中心”, 即以提升散装水泥量率为中心。抓好“两个重点”:一是《条例》的贯彻执行;二是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实现“三个提高”:一是提高发散综合配套能力;二是提高科技兴散水平;三是提高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水平。

《规划》提出九项措施确保任务完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二是认真贯彻《条例》, 依法推进发散工作;三是加大资金征管力度, 发挥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四是大力推动技术进步, 走科技兴散之路;五是加强引导, 着力调整预拌混凝土产业结构;六是典型引路,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步伐;七是多管齐下, 加大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力度;八是加强宣传, 为散装水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九是狠抓队伍建设, 适应新形势下发散工作需要。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3

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为指导我市档案事业“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制定的。

据陈乐人介绍,市档案局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理清工作思路,认真开展研究,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市档案事业的指导思想,即: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全面实施档案事业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的“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的“五位一体”功能,使档案馆设施和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贡献。

紧扣指导思想,规划从档案资源极大丰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保管全面增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档案馆建设取得新突破和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六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六项务实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

陈乐人特别指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适应了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指导思想简洁明晰,主要任务与主要目标紧密结合,保障措施突出了加强宣传、深化科研、提升队伍素质、强化监督检查四个关键要素,充分体现了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观点。

她还针对与会媒体提出的档案服务方式、市档案馆馆藏特色、档案征集、数字档案馆、市档案馆新馆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新华社、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站和海外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千龙网、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日本经济新闻等近40家中外媒体参加了发布会,首都之窗网站对发布会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发布会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中国档案报等共计刊登、播发有关报道近30篇、次,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以及日本、韩国等媒体均对规划进行了客观报道。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4

方案的通知

(粤府办〔2009〕119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省未来长远发展。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原则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把握前进方向,探索有效途径,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我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良好格局。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管理、财税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全国的改革继续提供新鲜经验。强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借鉴香港的国际化经验,创新粤港澳紧密合作的思路和方式,创新外经贸发展方式。

三要坚持协调发展。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与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结合起来,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实施配套区域政策,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服务、示范能力,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加快发展。实施“双转移”战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梯度转移,解决制约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短板问题。

四要坚持民生优先。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要致力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社会成员的就业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坚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认真总结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成果,做好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的衔接,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相衔接。

二、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即总体规划)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省政府提出,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有关部门参加,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2009年底前,省有关部门按照省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的通知》(粤办函〔2009〕349号)要求,完成“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省发展改革委以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报省政府审定。二是2010

年初到6月底前,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举措等,形成规划纲要的初稿。三是2010年12月底前,省发展改革委起草完成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地级以上市、各部门、专家,以及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报省委、省政府审定。2011年初由省政府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二)省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省专项规划分重点专项和一般专项两类。重点专项规划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经济体制改革、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质量和安全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重点领域,以及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省重点专项规划由省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地级以上市政府参与,报省政府审定。编制工作分阶段进行:一是2010年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写作提纲。二是2010年初到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就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的内容纳入到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三是2011年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将规划广泛征求各地级以上市、省有关部门、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并与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上报省政府审定。

省一般专项规划(含部门规划)由省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及工作需要提出,并由各部门自行组织编制和印发,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是编制区域内市县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我省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山区四部分的区域规划。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已于2008年底由国务院批准实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十二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要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规划,分别由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厅牵头编制。省委、省政府还部署分别编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省有关部门、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积极配合以上规划编制工作。区域规划由牵头部门报省政府审定,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五个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要求于2010年3月底前完成,报省政府审定;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于2010年上半年前完成,报省政府审定。

(四)各地级以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各地级以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市政府提出,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各地级以上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符合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省有关区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及相邻地区的规划相衔接。各地级以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应尽可能与省的编制进度同步。各地级以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大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地级以上市的专项规划可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安排自行确定。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同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改进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方法。

(二)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要把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要突出规划重点,切实加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规划目标的研究和测算。要根据“十一五”发展情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以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指标的设置和测算要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对促进科学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又要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强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论证。重大项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政府的规划中,重大项目主要包括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质量和安全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重要产业大型项目。要研究提出一批“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并做好重大项目特别

是需由财政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

(五)加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采取座谈会、协调会、公布规划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

(六)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主要指标、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政策等。同时,要加强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应规划。

四、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编制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区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经费,列入省财政预算安排;一般专项规划的编制经费在省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市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5

大力加强工商信息化建设 努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国家工商总局印发《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国家工商总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已于近日印发。

《规划》强调,“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工商信息化建设,是工商部门提升监管服务水平、推进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商部门掌握的各类市场主体信息是国家经济户籍信息,切实保障经济户籍信息数据库的完整准确、持续动态更新及共享是“十二五”工商信息化工作的重心。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工商部门履行职责能力和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全方位集成化创新的战略举措。大力加强工商信息化建设,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对于适应信息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的编制遵循延续性和一致性原则,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目标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目标的一致。突出两个重点,即标准统一、动态更新、开放共享的经济户籍数据库建设;业务覆盖全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联动的一体化市场主体监管系统建设。《规划》的编制还注重遵循全面、科学发展、前瞻性、可行性等原则。

《规划》共分5个部分,分别为前言,发展现状和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工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化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提高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为重点,以促进工商行政管

理集成创新为动力,深化信息技术与工商业务的融合,加大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信息化“一体化”步伐。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立足工商、面向社会,整合资源、协同共享,注重创新、实用高效,强化管理、保障安全。发展目标是,以一体系、一库、一平台、一体化、一站式的“五个一”工程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金信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工商信息化“整合、融合、一体化”步伐,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能。“五个一”工程的具体内容是:遵循一套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成一个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立一个完整准确、开放共享的全国经济户籍数据库,建设一个资源共享、业务联动的“一体化”市场主体监管业务平台,构建一个具有“一站式、智能化”特征的公共服务系统。《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理顺信息化工作机制、提升工商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做好基层信息化建设、加强经费保障等方面对保障“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6

发 展 规 划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 东 省 农 业 厅 广 东 省 林 业 局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前 言...........................................1

一、“十一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2

(一)主要成效.......................................2

1、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2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用明显........................2

3、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健全......................3

4、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3

5、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4

1、标准化工作总体水平有待提高......................4

2、工作推进机制仍需完善............................5

3、宣贯工作需要不断加强............................5

二、“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分析.......5

(一)面临机遇.......................................5

1、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5

2、政府宏观政策为农业标准化创造有利条件............6

3、农村土地流转提速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实施............6

4、信息技术助推标准化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6

(二)面临挑战.......................................7

1、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农业标准国际化要求提高........7

2、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7

3、现有生产规模偏小,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难度较大....7

三、“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思路.........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总体目标.......................................9

四、“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10

(一)主要任务......................................10

1、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10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11

3、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实施...........................11

4、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12

5、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12

6、加快我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13

7、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研究.........................13

8、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14

(二)重点项目......................................14

1、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项目.....................14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15

3、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16

4、农业标准化技术保障项目.........................16

五、“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保障措施........17

(一)加强组织领导...................................17

(二)实行政策扶持...................................18

(三)推进机制创新...................................18

(四)加强宣传培训...................................18

前 言

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场会和2011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省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要求,省质监局、农业厅、林业局和海洋渔业局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该《规划》作为省政府“十二五”专项规划,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规划》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地方标准为特色的广东农业标准体系。

一、“十一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效

1、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

“十一五”期间,我省初步建立了农业标准体系,各级地方农业标准基本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农产品加工、基础管理等农产品生产管理领域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升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到“十一五”末,全省共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859项,有5个国家农业类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TC/SC/WG)秘书处落户我省,增强了我省在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话语权。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用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省共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30个,示范户110余万户,涉及72个县(市、区)、210个乡镇,辐射带动农用土地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农户102万户,覆盖了水果、蔬菜、烟草、畜牧、林业、水产等多个产业。据统计,我省实施农业标准化后,农业包括海洋渔业、种植业、林业平均亩产分别提高了11%、13.9%、20%,产品价格提高21.4%左右,亩产纯收入提升20.7%;示范区建成后,农户人均年增收约630元。

3、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我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102个农产品主产县(区、市、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每个农产品主产县都建立农产品产地检测站;2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站,逐步建立起以省、地级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为中心,县(市、区)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骨干,以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菜篮子”产品基地、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站为依托,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农业标准的有效实施,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在应对孔雀石绿、红心鸭蛋、苏丹红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4、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目前,全省已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5个,“广东省名牌”农产品49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6个;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450个,无公害农产品2460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561个,无公害水产品399个;拥有绿色食品产品数 量562个,有机农产品498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年总产值达91.4亿元,比获保护前增长了45.6%;农民年平均收入达6281元,比获保护前增长了30.5%,惠及全省农户达64.7万人。全省共有131个农产品办理了采标标志。

5、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

2009年,广东省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省政府第137号令)和《关于实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通知》(粤府办明电„2009‟337号),自2009年11月1日起,在全省实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凡进入广东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店、建制镇以上农产品集贸市场经营的食用农产品,必须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按《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进行标识,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标准化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省现行农业标准总体水平偏低,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标准数量不多、覆盖面窄、自主创新程度低、重点不突出,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和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一些具有广东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还未能制订统一标准。

2、工作推进机制仍需完善

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各地工作开展不均衡,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影响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力度。“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核拨农业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1500万元,但各地财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仍偏少,个别地方农业标准化“零投入”,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宣贯工作需要不断加强

一些地区农业标准重制定、轻实施的问题比较突出,广大农民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普及率偏低,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地区由于宣传不够,致使一些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不为广大消费者所认知。

二、“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分析

(一)面临机遇

1、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从经济全球化来看,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会受到全球竞争的影响及其标准的制约。农业标准化能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迅速推广,指导农业按标准化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消费水平。发展农业标准化是大势所趋,广东省健全完善相应的农业标 准体系势在必行。

2、政府宏观政策为农业标准化创造有利条件 自2003年以来,国家已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历年的“一号文件”都十分强调农业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标准先行,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抓手,广东农业标准化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3、农村土地流转提速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实施近年来,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为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各相关政府部门纷纷出台财税政策进行扶持。这有利于我省农业向规模化生产转变,降低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提高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4、信息技术助推标准化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发展标准化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正在倡导发展“农超(餐)”对接,通过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直接进超市(餐馆、学校),使标准化农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价值实现。

(二)面临挑战

1、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农业标准国际化要求提高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健全的体系、领先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以保护人体和动植物健康与安全为由,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准入门槛,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这就客观上要求提高农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给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着手建设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技术支撑、质量监测检验、质量认证、标准化实施和标准化产品营销等六大体系。在六大体系建设过程中,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教育和培训机制的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直接影响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3、现有生产规模偏小,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难度较大 我省农业目前以小规模农户生产为主,生产加工企业也是以小规模作坊式企业为主,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高,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成为相辅相成的工作。7

三、“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积极发挥农业标准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科教兴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地方标准为特色的广东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标准化政策指导和相关社会化服务工作,为农业标准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重点农产品,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实施产业聚集,集中突破,逐步推进。通过点面结合,推动全省农业标准化发展。

——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和资 源共享,发挥各政府部门、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健康发展。

——国际接轨,促进出口。要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建立健全符合WTO/TBT和进口国要求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认证标准体系,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完善,农业标准得到大力推广实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广东名牌农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具体目标如下:

——建立满足我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及质量安全监管需要、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50项以上。

——加快建设一批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0个;创建以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10个。

——强化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培育100个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达标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培训5000名以上农业标准化人才,形成一支既有标准化专业知识,又懂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

——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新增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00个,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争取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

以优质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园艺业、畜牧业、渔业、现代林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重点领域,以品种改良、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良好操作规范等为主要方向,重点组织制修订农产品品种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地环境标准;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省级标准化活动,承担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项目;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点、产业结构调整等农业标准化工作实际需要,加快急需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为标准制 订和推广实施奠定基础。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度,推动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开展以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森林持续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区建设。各地依据本地区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全面启动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扩大示范区的覆盖面。鼓励示范区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高科技园区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快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标准的示范推广应用,增强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加强示范区管理,制订绩效考核及激励措施,严格退出制度,形成示范区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相关配套制度,完成现有试点建设工作,并适时大力推广。

3、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实施

围绕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推广实施农业标准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技推广组织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十二五”期间,在生产领域,重点抓 好产地环境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按标准使用和安全控制,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在加工领域,重点组织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畜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等标准的实施;在流通领域,重点推动产品包装材料、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场地环境卫生、鲜活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等标准的实施。

4、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各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省级检测机构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加强检测手段、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市级检测机构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规检测为重点,完善检测设备,开展系统检测,建成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县级检测机构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和特色产品的原则进行建设,重点开展本地市场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生物安全检测。“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形成以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企业自检为补充的门类齐全、配臵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5、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加强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执行标准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农户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检测、监测向农产品生产基地延伸,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药、化肥、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实施源头监督;建立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标准实施监控制度,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规范产品标识标注。加快自动识别(RFID)关键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领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基本形成“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6、加快我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创建名优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品牌化,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和全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着力培育和创建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好、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产品优质品牌。充分挖掘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各地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鼓励、引导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原产地保护产品,争取全省每个县市都至少有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7、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研究

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深入开展耕地质量、灌溉水质、农业投入品和畜禽水产养殖中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分析,开展农药、兽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和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动植物疫病 诊断技术和防疫措施,以及节水、节地、节材等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的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各项农业标准(特别是重大农业标准)进行适用性调查和绩效评价,引导和规范我省农业标准化的顺利推进,提高农业标准制订的科学性。“十二五”期间,争取形成一套适应我省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化理论体系,指导广东现代农业发展。

8、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 整合全省农业标准化信息资源,建立农业标准综合数据库,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我省农业标准业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安全交换。充分利用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跟踪我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标准最新信息,为全省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全面的、动态的标准化信息服务。

(二)重点项目

1、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项目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我省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特色林产品、食用菌、中药材等主要贸易产品、大宗农产品、“菜篮子”产品,制修订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如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等),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 量安全标准体系。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农、林、水产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检测标准,主要制修订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质量评定标准,以及对农药、兽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的检测技术标准。

——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涵盖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先试点再推广的形式,依托规模化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示范区(县)以及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起基于物品编码技术的产品生产追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控制记录;在流通环节上,建立起基于物品编码技术的产品流通追溯管理系统,完善批发市场的业务管理系统、食用农产品加工配送信息系统和出入境道口动物防疫监控系统等,将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以统一编码的方式逐级传递,形成农产品的“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监管机构”可溯数据链,实现食用农副产品全程、全面的即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一批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 专业镇(村)为基本单位,以开展农业标准的集成转化、宣传培训为主要内容,辅以全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以及品牌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选择技术相对成熟、产业化前景好、示范带动能力强,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具有一定的标准化基础和产业化经营规模的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要项目重点突破。实现示范区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

3、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示范品种为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或出口农产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基础设施齐全,产品商品率较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农业标准化监管服务机构健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以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为主,加强示范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手册制订、标准培训与推广、农业投入品选用和规范使用、生产档案记录。通过实施示范,使示范县的核心示范基地的示范农产品按照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

4、农业标准化技术保障项目

——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制修订。重点制修订大宗优 质作物栽培、繁育技术标准,特色蔬菜、水果、林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标准,优质安全畜产品、水产品养殖技术规程,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技术规程,农产品的病虫害预防测报以及疫病防治标准。

——加强示范区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制修订相关管理标准,对示范区建设实施全程综合标准化管理,节约和利用农业资源,增强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库、农业标准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

五、“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研究解决我省农业标准化发展中重大事宜,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协调高效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大举措,从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高度和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标准化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目标考核的重 要依据。

(二)实行政策扶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农业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等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农业标准化,对投资的单位和个人,要在政策、信贷和舆论等方面予以支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市财政要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专项经费,每年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推进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标准化联合推进机制,吸引广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推广,形成社会化的标准化推进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标准,组织对关键和重大农业技术标准研制攻关,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公司(或合作社)+协会+(示范)基地+ 农户”等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创新农业标准化实施机制,完善农业标准化实施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的推广覆盖面和实施效率。

(四)加强宣传培训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7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准确把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创新思路, 更新观念, 不断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指导思想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灵魂和核心, 也是制定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举措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趋势, 《规划》确定了我省“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现阶段, 我省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投入不足、基础落后、发展缓慢的严峻形势, 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 我省经济社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这就为实现档案工作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依据《全国档案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总体部署, 坚持以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档案服务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支撑, 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 实施科教兴档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 着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全面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定“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符合国家档案事业整体发展要求,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档案事业体系, 实现国家综合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型。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以实施“三大战略”带动“三个体系”建设, 促进《规划》中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实现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三个体系”是“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长期指导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实施“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三大战略是实现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举措。《规划》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个体系”, 结合我省实际, 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在基础建设上, 着力夯实档案工作基础。档案基础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石, 直接关系档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 我省档案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条件不断改善。但总的来看, 档案工作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 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加以推进。针对省档案馆虽然进行了改扩建, 但服务保管功能还不完备, 基层档案馆建设历史欠账较大, 《规划》将省档案馆二期扩建工程[含改造后库建设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齐齐哈尔等9个市地新建档案馆、县区新建档案馆列入档案馆建设规划, 同时要求在档案馆库建设中, 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确保质量, 建设满足功能的档案馆建筑。已经建成的馆库设施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完善功能, 确保发挥最大效用。对档案资源的接收征集, 《规划》提出省档案馆年均接收5万卷, “十二五”末馆藏量达到80万卷;市地县档案馆平均年接收15万卷, “十二五”末达到900万卷。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 《规划》明确要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高度重视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建设, 努力推进以“三网三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二是在档案服务上, 着力提高档案利用水平。对“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规划》提出要坚持服务为先, 主动为各级领导服务, 为各部门服务, 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不断增强档案部门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完善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档案服务的需求, 努力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把“档案馆”变成“思想库”。积极拓展档案服务领域, 围绕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企业改革发展等重大工作, 主动跟进, 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档案服务, 拓展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完善档案服务功能,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 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有针对性地编辑专题档案信息, 充分挖掘档案工作潜力和空间;创新档案服务方式, 继续做好接待查档及政府公开信息查阅, 为上门查阅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满足群众的利用需求。三是在档案管理上, 着力健全档案安全体系。当前, 我省档案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和部门档案安全意识淡薄、内部管理不严、档案保管保护设备设施危旧。特别是少部分县 (区) 的档案馆已属危房, 还有不少仍处在待建阶段, 大量的应接收档案没有条件接收进馆, 档案馆新馆建设过渡期间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 《规划》要求从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 以强化档案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用好档案安全管理技术等手段, 多措并举, 切实重视和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努力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 确保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实现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采取有力措施, 为完成《规划》中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提供坚实保障。结合我省档案事业发展实际, 《规划》从“人”、“财”、“法”三个方面, 提出了确保实现发展目标的五项保障措施, 其给力之处在于:一是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把档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工作的整体布局, 确保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为档案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写入《规划》中, 进一步优化档案事业发展环境。这方面, 省政府工作力度较大, 已经率先将“加强市县档案馆建设, 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安全保管能力”写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我省档案事业专项规划起草作了很好的铺垫。二是强调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在《档案法》修改后, 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改《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 使之更切合我省档案工作实际, 更具操作性和保障性。逐步制定完善我省档案行政执法、档案收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适时修订我省现行的档案业务标准及相关规定,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和标准的引导作用。三是对解决困扰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经费问题加以推动。《规划》提出要“加大对档案事业经费的投入, 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确保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业务经费每年每卷不少于2元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将市地县区档案馆库建设和维修列入财政预算, 已经列入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并争取到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补助的县, 当地政府要及时投入必要的配套资金。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等专项资金投入。四是切实加大措施力度, 将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舆论支持、技术支持的档案教育、宣传、科研三大方面全部列入保障措施。五是以加强档案督查工作为手段,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十二五”期间, 省档案局将继续坚持每年对市地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省 (中) 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档案工作督查,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对本地区档案工作进行督查。通过档案督查提高工作执行力, 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8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贵州省60岁以上老年人为446万,占常住人口的12.8%,80岁以上高龄老人42.3万人,比2000年增加15万人。贵州省农村留守老人约22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60%。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老年人看病难、照料难、抚养难等问题日显突出,对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的考验。今年5月4日,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老龄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唐映祥在座谈会上强调,《规划》是在贵州省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颁布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确立目标任务,结合贯彻国发2号文件精神,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当地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省老龄委各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职能,抓紧研究制定本部门、本系统贯彻实施《規划》的具体措施。各级老龄部门要切实履行综合协调的职能,加强与成员单位联系沟通,齐抓共管,推动老龄事业发展。要把贯彻落实《规划》精神转化为推动老龄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老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全省第三次老龄工作会议召开。

上一篇: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指针下一篇:九年级暑期入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