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和肠道紊乱为主要症状,持续或间歇反复发作的一种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据统计,IBS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0%[1]。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精神、感染、免疫反应、内脏感觉敏感和胃肠动力改变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在IBS病人中肠道菌群明显减少,而益生菌能够增加肠道菌群,提示益生菌可能在治疗IBS中有积极作用。现就益生菌治疗IBS可能的机制和益生菌在治疗IBS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肠道菌群与IBS

人的肠道内栖息着约1 000多种细菌种群,其中双歧杆菌、乳酸菌、链球菌等有益菌群占98%以上,起着增强消化功能、调节肠道发育、免疫调节、抑制病原菌、调节机体脂代谢等作用[2]。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平衡,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组成改变时,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如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肿瘤、炎性疾病等。Si[3]等用培养基培养的方法发现,IBS病人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Kerckhoffs[4]用FISH的方法发现,IBS患者肠道的双歧杆菌数目较健康人明显减低。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被抑制的情况如感染后和服用抗生素后,都与IBS的发生有着重要的联系[5,6]。学者们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IBS有着密切的联系。

FAO/WHO将益生菌定义为:活的生物,摄入充足的数量后,对宿主产生一种或多种特殊且经论证的健康益处。因此,通过补充益生菌来纠正肠道菌群失调近年来在治疗IBS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其相关的机制也受到了重视。

2 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能的机制

IBS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益生菌被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发挥其治疗作用。

2.1 益生菌改善IBS菌群失调

肠易激综合征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肠道益生菌减少,补充益生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是益生菌治疗IBS的基础机制。有些研究发现,益生菌治疗后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治疗前,治疗有效者治疗后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含量少于治疗无效者[7]。尽管目前此类研究不多,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益生菌能通过增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数量,抑制杀伤或抑制有害菌实现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2 益生菌与胃肠动力改变

IBS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肠道动力紊乱和腹胀,而益生菌被认为可以通过改善肠蠕动来缓解IBS患者症状[2]。Agrawal等[8]的研究得出结论,双歧杆菌HN019和DN-173010能够减少便秘型IBS患者的肠通过时间。最近的一个研究发现,只有益生菌中双歧杆菌而非乳酸杆菌能增强肠蠕动,增加便秘型IBS患者排便次数[9]。

2.3 益生菌与内脏高敏感性

内脏敏感性增高是IBS的致病机理之一,研究显示口服益生菌治疗IBS,可以降低内脏敏感性,减轻IBS的症状。动物实验发现,益生菌可以刺激肠黏膜上皮产生与缓解内脏高敏感性有关的受体,也可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并调节其兴奋状态[10]。目前,由于缺乏实验观察数据,益生菌降低人体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机制还不太明确。

2.4 益生菌与肠道黏膜屏障

尽管IBS被认为是功能性疾病,学者普遍认为IBS存在肠生物屏障功能不足,表现为肠通透性增加。大量益生菌定植于肠黏膜,与上皮紧密黏附,增强上皮紧密连接,加强了肠黏膜的机械屏障;促进上皮细胞增生、促进黏液分泌和减少上皮细胞凋亡。因此益生菌能够增强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通透性,减少致病菌的侵入。

2.5 其他

益生菌还能够激活机体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产生的抗体数量增加,从而给黏膜表面提供免疫屏障,加强肠黏膜的免疫防御机能;能够产生短链脂肪酸,刺激肠道黏液分泌,增强肠道黏液屏障功能。最新的动物实验表明,益生菌可能导致基因重组,这表明益生菌治疗IBS的机制可能比目前已知的更复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

3 益生菌治疗IBS的研究进展

大量的临床研究观察了益生菌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IBS的效果,得出的结论很不一致。很多meta-analysis和系统综述得出的结论显示,益生菌治疗IBS有效。Moayyedi等[11]分析包括了1 065例IBS病人的18个随机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益生菌能够缓解IBS患者的腹痛和腹胀等症状,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Hungin等[12]所做的meta-analysis中对包括了1 807个病例的19个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得出益生菌对治疗IBS有效的结论,但也指出许多研究的设计可能存在问题。最近的一个系统综述和Meta-analysis[13]也都得出了益生菌能够减轻IBS症状的结论。可见其治疗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仍然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还缺乏一致性。例如对IBS的致病机制研究不充分,益生菌治疗的作用机制也还尚无定论;实验的设计、益生菌的剂型和剂量、疗效和治疗的时长方面的相关报道结论不一;对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不多,对其安全性的认识不足。因此,还需要进行更多、设计更科学的临床研究,以期能够把益生菌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IBS的常规治疗方法。

4 结论

IBS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困扰。益生菌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益生菌能够改善IBS患者的症状,因此利用益生菌来治疗IBS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目前的研究的结果仍缺乏一致性,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开展更广泛、更科学的临床实验研究。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的胃肠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IBS一般不会威胁生命,但因其长期导致患者腹部不适而又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在IB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失衡能够减轻IBS的症状,因此益生菌治疗作为一种相对有效和安全的肠道菌群调节剂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益生菌与IBS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在IBS治疗中的应用的效果研究。

关键词:IBS,益生菌,菌群失调

参考文献

[1] LOVELL RM,Ford AC.Global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metaanalysi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10:712-721.

[2] Distrutti E,Monaldi L,Ricci P,Fiorucci S.Gut microbiota role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New strategi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6,21;22(7):2219-41.

[3] Si JM,Yu YC,Fan YJ,Chen SJ.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1802-1805.

[4] Kerckhoffs AP,Samson M,van der Rest ME,de Vogel J,Knol J,Ben-Amor K,Akkermans LM.Lower Bifidobacteria counts in both duodenal mucosaassociated and fecal microbiota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2887-2892.

[5] Jalanka-Tuovinen J,Salojärvi J,Salonen A,Immonen O,Garsed K,Kelly FM,Zaitoun A,Palva A,Spiller RC,de Vos WM.Faec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host-microbe cross-talk following gastroenteritis and in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ut,2014,63:1737-1745.

[6] Villarreal AA,Aberger FJ,Benrud R,Gundrum JD.Us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and the evelop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MJ,2012,111:17-20.

[7] 崔舒晟,胡颖.培菲康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变化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1):45-48.

[8] Agrawal A,Houghton LA,Morris J,Reilly B,Guyonnet D,Goupil Feuillerat N,Schlumberger A,Jakob S,Whorwell PJ.Clinical trial:the effects of a fermented milk product containing Bifidobacterium lactis DN-173 010 on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9,29:104-114.

[9] Dimidi E,Christodoulides S,Fragkos KC,Scott SM,Whelan K.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Am J Clin Nutr,2014,100:1075-1084.

[10] Mayer EA,Savidge T,Shulman RJ.Braingut microbiome interactions and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14,146:1500-1512.

[11] Moayyedi P,Ford AC,Talley NJ,Cremonini F,Foxx-Orenstein AE,Brandt LJ,Quigley EM.The efficacy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Gut,2010,59:325-332.

[12] Hungin AP,Mulligan C,Pot B,Whorwell P,Agréus L,Fracasso P,Lionis C,Mendive J,Philippart de Foy JM,Rubin G,Winchester C,de Wit N.Systematic review:probio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clinical practice--an evidencebased international guide[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3,38:864-886.

[13] Didari T,Mozaffari S,Nikfar S,Abdollahi M.Effectiveness of probiotic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World J Gastroenterol,2015,21:3072-3084.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关于网络思政教育基本模式建构的探讨下一篇:加强网站服务器安全维护的技巧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