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改反思

2022-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科学课改反思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摘要】在中国,科学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已百余年的时间,但直至今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仍存在科学精神缺失、功利主义取向、科学教育方法不当等诸多不足,本文借鉴国际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特点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设置、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学教育历程改革反思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今科学教育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正规的学校科学教育而言,我国应从“癸卯学制”算起,距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国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怎样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发展完善科学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应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科学教育改革历程

科学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科学教育在使受教育者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应使其更能明辨是非、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都陆续开始科学教育改革,早期的改革以学科为中心,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组织科学研究专家和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其中著名的课程项目有:美国的《小学科学研究》(ESS)、《改进科学课程研究》(SCIS)和《科学:过程的研究》(SAPA);英国的《牛津初等科学》(OPSP)、《纳菲尔德初等科学》(NPSP)。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似乎过度推崇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而且未能及时对实施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所以很多课程改革在实践上都以失败告终。之后,20世纪70年代,由于“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科学教育也进行了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其中重要的工作有杰亚夫(R.Drive)的发现:学生科学学习的成绩与其先前经验的相关性研究。这也成之后为科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相比之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这一时期出现了极端建构主义思想,过分强调儿童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这在根本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极端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科学教育改革的成熟的阶段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科学教育质量而有史以来第一次推出全国统一的科学课程标准。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已于1985年启动了举世瞩目的“2061计划”,并于11年后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而作为科学教育发祥地的英国,在1989年正式颁布了英国历史上首部《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经过几次修订和完善,英国政府又于2000年公布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1997年,加拿大出台了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纲要《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代表着一种新的STS科学教育范型的建立。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也于2001年6月正式推出。2005年开始实施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

二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我国科学教育起步较晚,在以人才选拔为主的考试制度、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往往更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而非对科学的全面认识,这显然违背了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础,科学教育必备的探究、实验等科学方法,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恰恰被忽略了,这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最主要的表现。

第二,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取向。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需要,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高级实用人才上,因此,科学教育也定位在实用上,同时以升学和考试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科学教育的手段,导致科学教育选择大量难而深的科学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创新、创造带来的喜悦,甚至缺乏基本的对科学的好奇。

第三,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匮乏。深受考试制度影响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教育也基本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科学实验和探究学习,削弱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背离了科学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的本意,即用非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

三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1.科学教育目标设置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而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即科学的态度与精神、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知识与能力即科学素养的主要要素。所谓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则是基于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各种信念、态度等。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是指对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科学的知识与能力,是指对于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要根据这些目标要素来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培训科学教育的师资、调整科学教育的模式方法、更新科学教育的评价指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对于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及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的养成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2.科学教育课程取向

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的数目与范围越分越细,科学的层次日益增加;而且,很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逐渐增加使科学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因此,科学教育的课程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因科学分类越来越细化,按学科来学习将导致门类繁多,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其二,科学的本质是综合统一的,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当然综合时要注意科学综合的层次,合理设置适合一定年龄层次的课程:(1)一门自然科学内部的综合;(2)两门相近自然科学的综合;(3)多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4)自然科学与科学史的综合;(5)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6)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7)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或艺术之间的综合。

3.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长久以来,我国的各种教育在教学设计上都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作为出发点,教师们都十分注重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其个人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这有好处也有局限,因此在保持发扬优势的同时需要改进。

第一,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殊需求。科学教育中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能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就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都认为学校教学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所以科学教育理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探索,是否掌握探索的方法,是否发展了批判性、逻辑性的思维,是否在探索中感受到科学教育本应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教育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的堆砌。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的学业成就感是学习动机的主要诱因,科学教育中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难度、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去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高,那么即使在面对艰难复杂的任务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研究兴趣。同时合作学习能锻炼人与人共事的能力,学会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4.运用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科学教育因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裹挟,亦将考试、升学的结果作为主要的考核手段。这不利于学生选择性、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怎样合理评价是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为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评价应注意以下方面:(1)全面评价。科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综合性的,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从整体出发。(2)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合作交往的过程。(3)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以支持、激励学生为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前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有效的科学教育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但很有价值的专业工作。我国的科学教育起步较晚且存在很多不足,但欣慰的是改革的步子已经迈出,期待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将推进其向着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红、王祖浩.我国科学教育急需厘清的几个关系[J].教育科学,2006(1)

[2]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3]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4]刘健智.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5]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7(2)

[6]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7]马宏佳、周志华.中外科学教育教学策略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8]潘苏东、代建军.能力取向的新加坡中学科学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王玉

第2篇:谈如何写好小学数学课后反思

摘要: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逐渐发展,教育系统的改革也在激烈的展开,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还可以辅助学生们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及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际上,在教学中,单纯的依靠教学改革还是不全面的,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不断提升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真正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后反思;定义;策略

引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强调了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们在学习各种课程的时候,及时复习,积极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主动反思,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越来越全面化。由于数学知识通常都是抽象复杂的,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年龄比较小,身心发育不全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因此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经常不够透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积极反思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真正的为学生们创建高效课堂。

一、教学反思的定义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再次思考和分析,之后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展开充分的总结与归纳,这样做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也需要经过教学反思得到不断提升。

二、写好小学数学课后反思的有效策略

1.重视课后教学反思

教师在上完一堂课程以后,需要积极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实施反思与总结归纳,重点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学生们是否能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教师本人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产生过失误现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如何等。之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1]。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后,教师就需要去反思学生们能否熟练的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性质与意义,能否自如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教师讲解的重难点是否已经全部透彻的理解。教师还需要考虑怎样布置课后作业才能够辅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们能否都全部独立完成,取得较高的正确率等。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是积极主动的么,能否主动回答问题。倘若学生们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教师要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帮助学生们,调动他们的兴趣和动力。以上问题都是教师需要全面综合考虑到的,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的推动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不断提升。

2.透彻的掌握教学反思的流程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透彻的掌握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不可以单纯的将教学反思当成任务去特意完成,随便的敷衍,这样不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的摆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严格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的反思,及时寻找到改善不足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学习惯。比如,在为学生们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需要充分的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学生们计算,这时,教师就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设计一个口诀,辅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对于学生们如何才能理解本章节的知识点,学会运用所学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也需要提前考虑好教学方法。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以后,需要及时的反思教学的进度,学生们是否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算。倘若班级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够完美,教师就要及时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运用创新的方法辅助学生们理解与练习,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结合全面的综合评价去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会回归于生活。它和其他科目相比,更加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虽然数学科目的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但是倘若教师能够正确的运用教学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形象直观的内容,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也能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或者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学习,辅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反思的时候,为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教师要重视学生们的课堂学习表现,多角度去思考教学的各项数据,综合考虑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其次,还要关注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评价,教师经过学生们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在小学三年级学期末的时候,教师就能针对一学期的知识点展开课堂教学评价,之后依据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进行归纳分析,这样才能多角度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倘若学生们的考试成绩都较去年有所提升,那么说明教师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倘若学生们失分的知识点都集中到教材中的一个章节,比如,《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章,那么就说明本学期的教学难点就是这一章,教师需要积极的反思,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是否忽视了一些内容的讲解,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等。同时,教师还要反思在备课的时候,忽视了什么因素等。其次,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们参与到课堂评价中,鼓励他们积极大胆的发言,对教师一学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价,这样也方便教师们充分掌握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重点关注学生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章节的评价。倘若学生们的评价是不能听明白,那么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造成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学生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就会影响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以上的情况就要求教师们重视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进行反思,充分认知到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主动改正和完善,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后教学反思在教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格外的重视教学反思的必要性。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常常忽视了教学反思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时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严重的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们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积极改正提升,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全面增强,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颜妍.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师,2021(S1):160.

[2]陈娜.谈如何写好小学数学课后反思[J].考试周刊,2015(47):80.

作者:孙丽丽

第3篇:小学科学多媒体课堂中反思情境的设计

摘 要: 多媒体的迅速普及为丰富小学科学课堂提供了工具和手段,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努力创设轻松、合作、自主的反思情境,使反思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反思中掌握学习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 多媒体 反思情境

小学科学课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通过反思活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发展理性思维。所以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合作、自主的反思情境,使反思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反思中掌握学习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知识,磨砺意志。如今,多媒体已经迅速普及,为丰富小学科学课堂提供了工具和手段,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便利,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多媒体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生环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1]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学习情境为提取小学生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创设和构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虚拟学习情境,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反思情境侧重于引起学生的反思,巩固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2]显然,学习中的反思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学习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有必要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反思,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等进行理性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兴趣、动机、情感等综合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3]

一、创设反思情境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教学中,人们往往忽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并进。一些小学科学教师认为,科学就是科学,科学课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自然和认识自然,学习科学知识,至于品德、意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不是科学课的事了。因此他们在讲解自然的奥秘时,想不到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更不会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当他们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名词时,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联想不到与当今的社会问题有什么关系,如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能源危机,等等。因此,创设反思情境相当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在反思情境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如需要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某些情感或意识更适合创设反思情境。例如,在学习完“维护生态平衡”中食物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创设反思情境,放一段视频录像,让学生辨析:有人说:“草原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在食物链上起着同样作用的生物也很多,因此,如果食物链某一种生物不存在了,对草原生态平衡不会有任何影响。”这种说法对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还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另外学习关于身体的知识后,教师也可以创设反思情境,让学生巩固知识,并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反思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适合创设反思情境,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对以后的环保、维持生态平衡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比如,能量的利用、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合理使用工具、保护我们的身体等,还有动植物的分类,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能让同学进行分类、反思,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各种类型动植物的特征。

1.为完成“情感”目标创设反思情境

为了完成三维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反思情境,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学习“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时,我出示了沙尘暴的视频录像创设反思情境,让学生反思人类应该做些什么?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己家园的意识。

2.为巩固所学知识创设反思情境

学完本次课的内容后,学生需要把所学知识巩固一遍,进行强化,加深理解。这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反思情境,效果明显。例如,在学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后,我播放了食物旅行经过身体器官的小动画片,在趣味中学生们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知道如何注意合理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3.为拓展学生思维创设反思情境

学习一定科学知识后,教师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完“大树和小草”后,教师可出示人们践踏小草的视频,让学生懂得小草和大树一样是活生生的生命体,要爱护小草。在学习完“植物、动物的共同特点”后,教师可创设情境:“人有这些特点吗?人是生物吗?”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人生命的宝贵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教师创设反思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保持对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和兴奋状态。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启发,发展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容易突破,而且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建国,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情境的创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10.

[2]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46.

[3]浅谈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意义和方法[EB/OL].http://www.78zhon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2.

[4]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5:48-52.

基金项目:衡水市社科联课题(201046B)

作者:郭 腾 张 祎 杨玉双

第4篇:小学科学课改论文

小学科学课改教学方法的策略

谢丹凤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涉及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小学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得教学方法的策略选择更加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科学课程逐步取代了自然课程,成为目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基础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如何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系统的认识程度不足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不能与其他教学方法分开,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内容的叠加,而是一种复杂的教学体系。在主要的科学教学方法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科学的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能与其他课程独立开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表明教师并不能理解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本质。

(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落实不到位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很少创新教学方法。当教师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一般很少考虑它的实用性。运用一套方法去教授所有的课程内容,必然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探索性,其实学生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小学科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实践性操作强的课程,他们渴望探知,渴望每节课都能带来不同的体验,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科学教育课堂缺乏兴趣,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的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小学科学教育对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创新能力不足,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照本宣科,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他们来说,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最重要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的整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们很少开展实验操作活动,偶尔的活动也是利用简单、落后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策略

(一)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不断寻找新知识,通过个人的努力去理解和吸收知识,以加深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优化科学教育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同时,教师应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水蒸气时,可以让学生对着玻璃或镜子吹气,这时候提出问题,为什么呼出的气遇到玻璃会变成小水珠,教师接下来可以引入气体遇冷变成水珠的原理,既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也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学生可以发现所学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从而深化自己的应用技能。为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总结能力等。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科学知识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知识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动植物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发育规律,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详细记录,并让他们描述观察到的与书本上学到的有何不同,同时结合其他学科中学到类似的知识,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实际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比较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对比,可以让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

(三)充分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实践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参与性。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实验,让学生操作。实践教学既能让学生学到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广大教师重点对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优秀教学经验,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下,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J/OL].艺术科技,2012,9.

[2]索南措.浅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7,(08):99.

第5篇:黑林小学科学课改小结

2006-2007学

科学新课改总结

黑林镇中心小学韩华善

由于新理念对我们教学实践中的诸个方面缺失具体的指导性,因此在一些关键的理念没有被实践检验而深刻领会之前,妄加定论,难免会出现表面化的倾向,甚至是误区。基于这点认识,本文仅就围绕新理念,把小学科学课改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有所侧重地谈些思考。

一、关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但一些教师在定位角色转换时,不适度地由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堂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理解是学生是主体,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他们开始走到学生中间甚至背后,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教学完全放开,不加干涉。这是对教师权威、课堂权威否定的一种表象。

这些观念都有合理之处,但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尊崇权威并不是没有个性,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保守落后。新理念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这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可以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学生是主体,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不能替代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的。教师不能把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而失去其组织引导的职业特性从而走入另一极端;不能一说学生为主体,一说实验探究,课堂就任由学生决定一切,形如散沙,放任自流。事实上,完全缺乏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课堂简直不可思议。

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堂中,人们更关注到了每个学生,关注到了他们的主体参与,于是“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成了我们科学课改活动中常提到的观点。提出“动起来”是因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学科多元目标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能力与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主体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动起来”

的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动起来”是必须体现的。这是建立在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

科学课堂的确需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但“动起来”并不等于热闹,热闹也不等于科学课堂。课堂需要主体探究,也不排斥传授、接受,甚至是机械式的科学技能的训练,也需要冷静与睿智的科学思索。它们并不矛盾,是辩证的统一。

二、关于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好奇、遐想而又喜欢动手的学生极爱上自然常识科学课,因为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探究过程。由于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所以,尽管也尽量采用探究法教学,但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教师就开始担心这节课预设的目标能否完成。于是许多探究体验的过程被强令而止,学生也不得不从过程中走出来,和教师一起直奔预设的目标。探究搁浅在任务前,这是很煞风景的,也是大不科学的。那么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只能遇见尴尬与悲哀。

新理念下的科学课堂将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尴尬。因为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就是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一个个活动探究的全过程,科学探究既是我们课的学习方式,又是我们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探究”既是方法又是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途径。那么与我们并不陌生的过去采用的探究教学法有何区别呢?过去我们教学中的探究法,其仅仅作为方法,而不是目标。目标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结论,目标是侧重知识性结论的。笔者认为这是新旧课程区别最大的一个教学理念。

尽管“探究”既是方法又是目标,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途径。但不能放任,因为小学生探究计划性不强,常常随兴所至。需我们进一步辩证认识的“探究”理念还有:探究不是惟一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方式多样;探究不一定是发现式的;探究的重点不在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也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关于发展性评价的问题

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以探究为核心”这股课改浪潮澎湃之日,我们的教育评价体制居然几乎未见涟漪。这是我们实施新教学评价理念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困惑。我们是选择新课程“评价时机全程化、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还是关注传统的很难涉及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很难包含科学素养方方面面的以知识性为主的“应试教育”?这是我们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当然我们都将选择前者,因为这是课改滚滚向前的潮流!但困惑不得不令我们思考: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是否严重影响、阻碍着新理念的推进与发展?

什么是教育评价?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既遵从了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也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特征。最大的特征是: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并把它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我们常遭遇这样的一种课堂案例:教师频频用夸奖“你真棒、掌声鼓励”类似的方法评价学生,课堂气氛热烈。初听这整齐节奏强的拍掌确实振奋人心,听久了却不是滋味。这种外在的奖励办法容易使学生产生预期评价的心理,其学习效果往往不佳。另外小奖品也能将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但也使人不免担心没有了奖品的下节课怎么上?如果撇开了教学实际一味地强调气氛,那气氛可能的肤浅的、空洞的。因为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肢体语言,还是实物性的荣誉卡、小奖品,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乏味,是不利学生自主发展的。

此外,评价仅仅关注某个环节或采取某种方法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新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如书面的测试;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

学科理念的转变决定了小学科学的课改必然是一种扬弃。我们不能因为改而回避实际与传统,甚至避开规律,矫枉过正。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理念,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辩证地认识课改中的诸多问题,将会使小学科学课改向健康的台阶迈进。

2007.6.18

第6篇: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它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目的在于倡导“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都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尽量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

新课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活”了……但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一些课堂现象,却发现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怪圈,折射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本人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想法。 首先,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的问题。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小学语文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考试排名压力是教师一块很大的心病,要命的是:考试往往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在此情况下,为避免学生考不好引来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和社会误解,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背后,仍偷偷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原本要1个学期学完的东西,一定要在4个月内学完,然后大量做练习题,陷入“题海战术”里。一方面,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课改几年了,但还是不时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不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次,教学方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方面犯了“随意性”,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传统教学“放羊式”的翻版。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异常“活跃”。我们不禁要问,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如果个人效率比集体学习还高,为什么非要合作不可?我还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把一句完整优美的语句拆开让三个学生合作读,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呢?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边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

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中、高段学生管用吗?

我觉得课程改革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必须要将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

二、新课改必须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基本以苏联的六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分为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述新课,重点难点分析,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完全是模式化了的。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应该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与见解。(2)“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买出一小步,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摸索规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我坚信当每个教师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之后,我们学校也就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了,教学成绩也就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了。课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琢磨,不断探索,需要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只有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才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7篇: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

2012年6月4日

第8篇: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是教学中的心得,记录得与失,使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没有格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反思一样的,教者上完课后,对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突出解决了;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达到你所要求的,课堂预设与生成等逐一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查缺补漏。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可以选取上完课回来后印象最深的那个方面去写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第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第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第三,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第四,师生活动的和谐性 第五,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灵活性

第六,于洋表达的正确性 第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第八,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第九, 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第十, 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第十一,思是否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第十二,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可以写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写失败的教训,进行探究与剖析,分析原因

我认为和其他科一样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主要看学生在动手实验时,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总结实验结论。

总结一节课成功的环节在哪里,如果再第二次上,应怎样改进的地方都写下来。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写出新的"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第9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山市镇第一小学

唐风奎

2016.1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上一篇: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下一篇: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