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北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 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2、学法

(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唐朝疆域图来进行课堂导入,实现大一统的繁盛的唐朝怎样被灭亡了呢?哪一年灭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

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通过历史小故事“杯酒释兵权“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③辽和北宋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州之战。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教师提供史实资料、澶渊之盟内容(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辽宋的力量对比上去思考,结合“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正反两方。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④要让学生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⑤多媒体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由学生总结出建国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宋夏和战。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通过此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辽、北宋、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形势,指出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⑥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一个发展机会。教师简单介绍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金建立的

时间、建立者、都城。利用《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介绍金灭辽、再灭北宋及南宋建立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及各自的都城。

⑦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多媒体显示有关岳飞抗金和郾城大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岳飞的认识。

作者:阿同古力·木坦里甫

第2篇:如何使用岳麓版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

【摘要】课前提示是学生最先看到的新课内容,怎样才能发挥课前提示的最大作用呢?教师怎样利用这个提示进行授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历史 新课程 课前提示

2004年9月,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进行了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岳麓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十六课《辛亥革命》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1.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而且它的问题是紧跟着前面一课的内容而设的,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体系。如《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前提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2.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讲的就是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就是本课的重点,而“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又在武昌发动了起义,起义胜利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交待清上述知识后,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教师首先问:“中国封建社会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在何时被推翻?”学生回答后,再问:“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有人说它失败了,这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再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以认识革命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认识它对国家的推动和影响。从而掌握本课的难点。

3.可作为教学提纲。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段话,这就讲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结果。“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这样,本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及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等,都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了,教师可将之作为授课的提纲。

4.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的,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思维。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提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通过释题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一课学生刚学过“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道了中华民族正在最危险的关头,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而教授第十六课时,利用课前提示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样的语言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思考,然后教师随即提出:“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必将激起学生很大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如下正确结论: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看,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些也是它的意义所在。总之,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握时机,一个一个地提出来,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5.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和“武昌起义”两目,“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可引导学生阅读“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这一目,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6.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中的不少课前提示都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的课前提示,培养学生树立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失去了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对历史事件实事求是地评价的能力。

7.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在讲授完本课后,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在中华民族受到空前危机的时候,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从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看,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总之,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世瑜,等.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历史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陈 军

第3篇:第9课 历史人物小传活动课[教案][岳麓版]

第9课 历史人物小传

【课题类型】活动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找历史人物资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史料收集方法,懂得如何整理和使用史料。

(2)通过本活动课的开展,来探索教学新途径,进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尝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本活动课的开展,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为以后的历史教学打下基础。

(4)通过评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主唱;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部分] 1课时

一、历史人物小传撰写的一般要求

1、了解历史人物小传的写作特点

历史人物小传的突出特点是“小”,要求篇幅短,力求“短小精悍”,一般是2000字左右。一篇历史人物小传,大体包括三部分:一是简介历史人物,包括生卒年代、籍贯、身世等等。二是叙述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这是小传主体。三是简要评述历史人物的地位或影响。

2、确定写作对象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太多,如果让学生随意选取,就显得杂而乱,教师组织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写作对象的选定范围一定要规范,可以确定一些专题,为以后教学做铺垫。比如,以历史阶段作为划定范围的标准来确定范围,像辛亥革命历史人物、五四运动历史人物、抗战历史人物等等。以地域作为划定标准,像近代湖南名人传、近代广东名人等。以领域作为划定标准,像抗战名将传、近代文学名人、演艺明星等等。因为八年级上册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所以须撰写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我给学生定的范围是近代湖南名人)

3、收集和处理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如图书馆、书店、互联网、走访当地老人等等。到图书馆和书店查找资料,可以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但耗时费力。互联网方便快捷,但资料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建议学生采用互联网的方式收集资料。

4、写作原则

(1)真实性

(2)介绍主要事迹

(3)可读性,故事性强,切不可将历史人物小传写成历史人物简介或履历,也不能写成历史人物年谱。

(4)详略得当

二、近代湖南名人介绍

岳麓书社门首有一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说的是湖南历来就是出人才的地方,但湖南人才辈出,只有到近代才真正名副其实。

清中叶以前,湖南的名人可谓寥寥无几,如蔡伦、蒋琬等等。唐大中年间(847—859)长沙刘蜕考中进士,时人号称“破天荒”,此后一直到清中叶,湖南人才依然寥寥。

近代湖南名人,大体上说,先后有五个人才集中出现的时段,这些人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对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批大致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澍、贺长龄、李星沅、劳崇光、唐鉴、汤鹏、魏源为代表;

第二批大致在太平天国期间,以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杨昌浚、刘岳昭、彭玉麟、杨岳斌、刘长佑、刘坤

一、李兴锐、魏光焘、胡林翼、江忠源、江忠义、刘蓉、刘锦堂、李续宾等为代表;

第三批大致在戊戌变法前后,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杨毓麟毕永年、沈克诚、樊锥等位代表;

第四批大致在辛亥革命前后,代表人物有黄兴、宋教仁、蔡锷、谭人凤、禹之谟、刘揆

一、刘道

一、蒋翊武、姚宏业、刘复基、焦达峰、陈作新、宁调元、章士钊、秦力山、杨度、唐群英等;

第五批出现在五四运动以后,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等为代表。

三、历史人物小传选例

曾国藩小传

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 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1838年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可以说明曾国藩的升官之快了。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待。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的墓在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望城县平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1872年,曾国藩归葬于此。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有人写《喝火令.题曾国藩 》

不说封侯事,心中止水平。十年争战起中兴。

家国不甘人后,留学觅童生。

外事多帷幄,人前赚骂名。咽牙和血少哼声。

骂也随人,笑也眼微睁。 [学生活动部分] 家作:

(1)就以上介绍的历史人物中选取一人来撰写其传记,也可以另写一个近代湖南名人,字数2000字以内。

(2)对所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压缩、修改等,务必使传记有可读性,故事要有连贯性,事迹要有真实性。

(3)课代表将各位同学的文稿收齐,进行分类汇总后,交给老师。

(4)老师批阅后,每班选取3名写得最好的学生,让学生给全班同学介绍其所写历史人物,要求脱稿演讲。 [学生主唱部分] 1课时

一、点评学生习作

1、不合要求的:如选取的历史人物不在要求的范围内;字数太多;照搬网络资料;写成年谱;写成人物简介或人物履历等。

2、作品比较突出的:

二、学生上台介绍历史人物

三、教师点评学生演讲

第4篇:高中历史 第9课 诗歌与小说素材 岳麓版必修3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突出的文学成就 1.《诗经》、楚辞与汉赋

(1)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总集,保存了________到_______约500多年的诗歌,共_______篇,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它的出现,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它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2)楚辞:是战国时期 _______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_______方言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又称“骚体”。《_______》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3)________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吸收了先秦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特点是_____________。代表人物有西汉司马相如、东汉张衡等。 2.唐诗

(1)唐诗辉煌的原因: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就: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五言七言、律诗绝句都臻于完备。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和五万首诗歌。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有高适、______的边塞诗,孟浩然、_________的山水诗。李白被称为___________,显示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诗圣” ___________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中唐__________的创作成就最高。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广为流传的佳作。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杜牧的《江南春》充满历史的沧桑感,李商隐的爱情诗流传千古。

专心

爱心

用心

1 3.宋词与元曲

(1)词:又称_______,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首,词作家一千三百多人。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北宋中后期,___________为词的发展打开新格局,是宋词中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代表作《永遇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___________所写的《满江红》中的明句,流传千古。辛弃疾的词也表现了昂扬斗志。

(2)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4.明清小说

(1)原因:_________和_________,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话本脱胎而来的___________ ,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

(2)成就:

①明清时期的四大奇书是指:《

》、《

》、《

》、《

》。

②三言二拍是指:《

》、《

》、《

》、《

》、《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③批判现实的代表作有:最著名的长篇小说《

》、《

》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

》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思维拓展】

许多人认为:文学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请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的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抗压迫的强烈要求;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等诗篇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汉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田猎、巡游之风兴盛,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一种文体一一赋应运而生; 初唐诗人王勃等人的诗充满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盛唐诗人李白的诗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中唐诗人杜甫的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充

专心

爱心

用心 2 满忧国忧民的感情,晚唐诗人白居易的诗猛烈批判黑暗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宋朝初期城市经济发展,反映繁华多彩都市风情的词迅速发展,两宋之际及南宋时期,词人李清照的词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陆游的词则充满了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元朝的散曲多反映了汉族文人逃避现实的愁闷情怀。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

B.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C.赋是在战国后期出现的一种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D.元朝时,汉族文人经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2、关于《诗经》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C、主要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D、部分诗歌描述了下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3、关于楚辞的解析,最正确的是

A、是战国时期的屈原等,吸取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而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B、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抒情诗。 C、楚辞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屈原的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D、楚辞主要是屈原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4、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汉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B、其突出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C、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 D、汉赋主要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5、战国时期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取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是 A楚词

B汉赋

C诗词

D散曲

6.“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表现手法应该属

专心

爱心

用心 3 于

A.汉赋

B. 楚辞

C. 唐诗、

D.宋词 7.“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A、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B、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C、体现了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8.唐诗中,描述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王昌龄

D.孟浩然

9、唐朝活跃在安史之乱后的著名诗人有

①杜甫 ②白居易③王勃④陆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诞生于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11、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反映的是作者(

)

A、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

B、忧国忧民情怀

C、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

D、寄托自己的政治报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12、“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13、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命,愿得天下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昌龄

14、下列关于唐朝诗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王昌龄的诗体现了宁静平和的自然的自然之趣

专心

爱心

用心 4 B、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C、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白居易的诗关心民间疾苦

15.“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

16.下列诗歌反映了流落南方的士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是 A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逝不还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京络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18、下列能反映诗人隐居田园,追求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的诗句是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19.唐代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你觉得位诗人应该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20.“青体系长云暗雪山,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唐诗属于哪个流派

A、边塞诗

B、田园诗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21.1955年郭沫若题写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称颂的诗人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商隐

2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专心

爱心

用心 5 该作品的体裁是

A.诗

B.赋

C.词

D.散曲

23、下列词作者的风格有相似之处的一组是 A柳永——李清照 B辛弃疾——李清照 C柳永——苏轼 D苏轼——李清照

24、“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风格上看,该词属于

(

) A、婉约派

B、豪放派

C、田园派

D、花间派

25、下列关于元散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散曲又称“长短句”

B、元时汉族文人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C、元散曲局限于宫廷范围

D、散曲在宋代已经广为流行,元代兴盛

二、材料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自《早发白帝城》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材料三: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

请回答:

(1)概括唐代三大诗人的创作风格。

(2)分析三位诗人创作风格不同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专心

爱心

用心 6 材料二: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三: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两宋著名词人都有谁?举出代表作各一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派别?试比较两派的不同?

答案

一、选择题

1——5 CCADA 6——10 ABCAA 11——15 AABAC 16——20 CCCAA 21——25 BDABB

二、材料分析

1、答案.(1)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该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该诗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该诗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作者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

(2)三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李白处于盛唐时期,其诗歌以其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经历了唐朝的由盛转衰局面,故诗歌中饱含国破家亡的忧郁之感;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时期,目睹黑暗的现实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命运,使其诗歌中充满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柳永,《贺新春》或《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举其他作品也可以)

(2)两宋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的尖锐,文学家更

专心

爱心

用心 7 能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豪放派和婉约派。主要不同是: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专心

爱心用心8

第5篇: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学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悟学式”教学案(2)

编写:苏杭

第9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目 情感目标

能力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知识目标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光荣革命、《权力法案》

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有曲折性和复杂性。 运用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导入:17世纪开始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封建专制的国王是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必须推翻他们的统治。而在早期革命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历史影响的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 革命爆发

1、背景:

2、导火线:

3、爆发:

4、领导阶级:

5、初步胜利:

基础练习1

1、“15世纪以后,世界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向大西洋沿岸„„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引文中的“新大国” 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

)

A.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

B.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启蒙运动猛烈抨击了专制统治

D.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查理一世实行无议会统治

B.苏格兰人民起义

C.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D.1642年查理一世讨伐议会,挑起内战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阶级是(

)

A.资产阶级和农场主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C.豪门贵族和商人

D.农场主和新贵族

二、《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 (1)背景: (2)光荣革命:

(3)影响:

2、《权利法案》 (1)时间: (2)目的:

(3)内容

(4)作用

基础练习2

1、英国资产阶级完成的标志是(

)

A.处死查理一世

B.成立共和国

C.发生“光荣革命”

D、颁布《权利法案》.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49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

①处死查理一世

②颁布《权利法案》

③光荣革命的胜利

④建立共和国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国家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国会而不是君主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

)

A.《古兰经》

B.《权力法案》

C.《共同纲领》

D.《汉谟拉比法典》

4、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性质是(

)

A.资产阶级推翻复辟王朝

B.人民群众推翻复辟的封建王朝 C.统治阶级上层争权夺利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5、有同学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作了一首歌谣以便记忆:“君权神授盛行,国王专横不减,查理一世筹款,克伦威尔揭竿„„”请按先后顺序编排以下内容(

) ①资产阶级不满

②专制国王被斩

③丈人被女婿驱赶

④查理二世重返 A. ②④①③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①④

三、历史意义

第6篇: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9课导学案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思考回答

(1)、年,党和政府参照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制订一五计划。

(2)、实施时间:年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的初步基础;促进、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的改造。

(3)、成就: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交通运输成就:制造厂、大桥

建成、1954年、、公路建成等。)

2、阅读“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思考回答

(1)、年9月,大会在北京召开。

(2)、制定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

法,宪法贯穿着原则和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和的基础。)

(3)、一届人大选举为国家主席、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阅读“三大改造”思考回答

(1)、年,党和国家开始对业、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社走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初级阶段。

二、合作探究:

1、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2、你还了解历史上哪些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在此机关设立之前,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怎样?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

A农业B商业C轻工业D重工业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3、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

4、材料分析:基础训练第11-12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学目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

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发动、危害。纠“左”措施。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

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思考回答

⑴、“大跃进”:

目标:中心:口号:

结果: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比例严重失调。

⑵、人民公社:

目的:特点:

结果:人民公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造成了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4)、国民经济的调整:

时间:方针:“、、、”

恢复:从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复苏。

2、阅读“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思考回答

(1)、时间:1957年——1966年。

(2)、成就:

(3)、英雄模范人物:“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

二、合作探究:

1、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内容是什么?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2、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给我们什么教训?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和()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3、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在()

A1959年B1960年C1961年D1962年

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5、知识闯关:基础训练第1-10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7课全国大**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

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思考回答

(1)、原因:对国内形势作了错误判断,认为党内存在“走资派”;、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企图乱中夺权。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

(3)、 发动: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号召开展“”;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2、阅读“全国大**和二月抗争”思考回答

(1)、1967年,上海“,”“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

(2)、“二月抗争”:1967年2月,、、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3)、党史上最大冤案: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3、阅读“民主法制的严重破”思考回答

(1)、中国共产党的原则遭到破坏。地方各级党委被______________取代。

(2)、形同虚设。

二、合作探究:

1、“二月抗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抗争的看法。

2、“二月抗争”中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的老干部主要是哪几位?你知道他们有哪些历史功绩?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他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A.美国的威胁B.国民党要反攻大陆

C.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D.地主等反动派的破坏

2、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大跃进”时期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土地改革时期

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林彪集团的形成及其阴谋。江青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经济形势的恶化”思考回答:

原因:1967—1968年,在全国**、“全面内战”的局面中,形势迅速恶化。

表现: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状态、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交通阻塞、市场紧张等。

2、阅读“周恩来调整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思考回答:

(1)、1971年“”事件后粉碎了集团。

(2)、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经济再度回升。

3、阅读“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思考回答: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约元。由于、的努力,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 阅读“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考回答:

(1)、1976年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1976年9月9日,逝世。

(3)、1976年10月粉碎“”,标志着“文革”结束。

二、合作探究:

1、“抓革命,促生产”是“文革”时期一个流行的口号,想一想,这样的“革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

2、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局面,其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文化大革命”导火线:起止时间:

结束标志:性质:

冤案: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

2、“文革”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A.朱德B.邓小平C.华国锋D.叶剑英

3、1976年9月9日逝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周恩来B.刘少奇C.朱德D.毛泽东

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1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9

课 “文革”经历访谈(活动课)

一、释题

1、什么是历史问题访谈活动?

历史问题访谈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访谈内容主要是历史学习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访谈的对象是对所访谈的问题有深切了解、独到见解或亲身经历的人。

2、“文革”经历访谈:时间是“文革”时期。

二、活动目标:

1、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另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3、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拟定访谈专题。

就“文革”中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情况进行访谈。

2、确定访谈对象。

以专题定对象,所访问的人应对这个专题有亲身经历、较多了解和见解;善于言谈,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访谈活动热心,乐于谈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和看法。

3、学习速记方法。

四、活动过程及要求:

1、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

2、各小组进家访谈要求:

一是要讲礼貌,

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

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

3、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

4、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

五、活动评价:

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找出不足这处。

第7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2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2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 教学重点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 教学难点 】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 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 “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 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 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 反革命集团利用中反革命集团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对文革的发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泽东决定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的错误个人决定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决定而且无法更改。 这是为什么??

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造到破坏。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治传统影响深远。 我们来看文革是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3、经过:在毛泽东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得鼓动下,红卫兵运动兴起,文革全面发动,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野蛮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科教文上:对文化的摧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出身唯成分论)

大学 大学 大家都来学。大家指的是工农子弟兵。工农兵大学。 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举刘少奇案。 (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2)、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4)、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6、文革的教训 (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的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 (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2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一大进步) (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强调:“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根本大 法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证人民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内容:城乡居民依法直接选举居委会、村委会。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

上级政府指派

(前) 城镇居委会

干部

农村村委会

(后)

根据选举法由人民选举

思考:根据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性质、职能转变? 性质:自治组织,职能: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民服务。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村民自治权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意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 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向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目标前进着。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

2、文革发动的原因:

3、经过: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

6、文革教训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3、制度的意义

第8篇:九年级上册历史(岳麓版)第25课教案

第二十五课

文学和艺术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凡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认识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讲授新课

一、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二、著名艺术家及其名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十五课 文学和艺术

一、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1、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

学生从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他的经典名言以及后人给他的评价,找一找莎士比亚成功的原因和他身上有哪些成功的秘诀。

2、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二、著名艺术家及其名作用

上一篇: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心德下一篇:围墙施工方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