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专题归纳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推荐8篇)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 篇1

3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28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是正确的,猜想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3)给你一杯清水、一个熟鸡蛋和适量的食盐(如图29),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简要写出你的实验验证的方法

32、图30是小亮测定斜面机械效率的装置图。每次实验时,被拉的小车沿同一斜面匀速向上运动。下表是小亮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1)“较陡”时,做的有用功为_____;总功为____;机械效率为_____;

(2)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要求写两条)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33、某同学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1所示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步骤l:让钢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水平面时速度为v1,撞击木块并使木块移动,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1;

步骤2:让钢球从斜面B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水平面时速度为v2,:撞击木块并使木块移动,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2:.

步骤3:改变钢球的质量让钢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木块并使木块移动,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3。

(1)比较v1、v2,可知vl_______V2(选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设计步骤l和步骤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步骤和步骤3可以探究动能大小和物体______的关系。

34、在“探究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华猜想:A.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B.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他选取了水性笔、橡皮、纸和透明胶作为实验器材,想利用物体下落时的破坏力来验证他的猜想。请你在A、B两个猜想中任选其一,帮助他设计实验步骤并写出实验现象。

猜想:(填“A”或“B”)

步骤:

现象:

35、如图32所示,请说出可能发生的现象和表明的物理问题:

甲图:看到的现象是,表明。

乙图:看到的现象是,表明。

36、如图33所示,单摆在竖直平面内左右摆动,滚摆在竖直平面内上下往复运动.

(1)这两个实验可以说明的同一个物理问题是:.

(2)在单摆左右摆动和滚摆上下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你将会看到它们上升的高度逐渐降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37、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容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1)在实验前要控制水和沙子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同。

(2)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它们各自升高的温度。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_________(沙子/水)升高的温度更高.

(5)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4)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38、小丽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她家,这激发了她探究城乡温差原因的兴趣。她利用双休日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在中午同一时刻测量了各个测试点的气温,并以此绘制出如图34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

(1)从图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的温度比较高,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2)请结合图中数据以及你的经验,找出一个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减少城市环境的热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2008年5月1日,杭州市率先在西湖景区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许多市民也开始不使用汽车而骑自行车上班。

(1)从环保角度看,这主要有利于减少城市的污染。

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土壤污染;D.白色污染.(2)骑车上班还有利于身体健康。体重80千克的金老师每天骑车(车的质量约20千克)上班“减肥”。若他以5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行,受到的阻力约为人与车总重的0.04倍,则他消耗的功率约为瓦。(g=10牛/千克)

(3)不同的运动方式,人体消耗的能量是不同的。由表中数据可知,金老师运动减肥的最佳方式是.(4)5月份,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30美元。国内许多加油站前汽车排起了长长的车队,结合我国近年石油生产与消费量比较图,谈谈自行车公交化对我国能源发展的意义.40、学校新购了一箱物理器材,小云同学将它从一楼搬到三楼,小彬同学想测定小云搬运器材过程中对箱子做功的功率.【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⑴小彬同学设计的测量步骤如下,其中多余的是:

A.测出箱子的质量mB.测出楼梯的总长度L

C.测出一楼到三楼的竖直高度hD.测出小云上楼所用的时间t

E.算出小云搬运箱子的功率P

⑵请你在虚线框内帮小彬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A处的电流IA B处的电流IB C处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 0.10 0.12 0.2

2第二次测量 0.20 0.24 0.4

4第三次测量 0.25 0.30 0.5541、小明家有一电热毯,铭牌上标有“220V,**W”的字样,其中额定功率值不清,40W~60W之间。现在实验室有下列实验器材:

一个蓄电池(电压为6V),一个开关,导线若干。另外,还有可供选择的以下器材:

A.电流表A(量程:0~0.6A,0~3A)。B.电压表V1(量程:0~3V,0~15V)。C.电压表V2(量程:0~3V,0~15V)。D.定值电阻R1(阻值:20Ω)。E.定值电阻R2(阻值:500Ω)。F.滑动变阻器(阻值:0~10Ω)。G.滑动变阻器(阻值:0~1kΩ)。

请你帮助小明测量出电热毯的额定功率值。

(1)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只要测量出电热毯的一个物理量,即可计算出它的额定功率值。

(2)为进行较准确的测量,选择的实验器材是(填写器材前面字母序号)。

(3)在右边空白处画出实验电路图。

(4)根据实验电路,写出测量这个物理量的公式。

(5)设计出实验纪录表格。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练习参考答案:

1、慢;低;快;高;频率;

2、(1)能(2)声音变小(或听不到声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⑴如图所示;

⑵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⑶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1)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透光、成像);(2)到平面镜的距离;

(3)大小;(4)不能,虚;(5)不变.5、(1)入射角为00,折射角也为00。(2)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3)光从空气斜射入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不同。

6、答案:(1)同一高度:

(2)物距大于焦距时像是倒立的物距越大,像距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 光屏蜡烛

7、答案:(1)B、D、A、C(2)固液共存368、⑴如图;⑵气压过低;⑶继续加热,温度不变;⑷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9、短路 损坏电流表或损坏电源或损坏电流表和电源

10、(2)串联电路中各电灯两端的电压相等、各个电灯并联在相同的两点间;

(3)电源、开关、导线、电灯、电压表;

(5)用电压表分别测量出电灯两端的电压U1和U2,并进行比较,若两者相等,即可得出猜想是正确的;

(7)改变电源电压小或小灯泡的规格,重做上述实验。(8)

3、3。

11、(1)(2)0.3;(3)丁;(4).a.保护电路;b.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5)电源电压至少220V(电流表的量程、滑动变阻器、导线应选规格匹配的);(6)电能表表(秒表,停表).12、(2)A;(3)8.3 Ώ;(4)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5)保护电路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13、(1)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2)右保护调节小灯泡两端电压(调节电路中的电流)

(3)灯泡部分断路(4)灯泡部分短路电压表部分断路14、15、27;10;2.7×108

16、(1)0右(2)66.646.6

(3)丙丙组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其它组相比偏差太大.17、(1)任选其中一个均可;(2)(3)见下表(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得分)探究问题 探究步骤 分析与结论)

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①拉弹簧:将弹簧的一端固定,用较小的力拉弹簧;用较大的力拉弹簧

②扔石块:将一石块用较小的力扔出;再用较大的力扔出 ①拉弹簧: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②扔石块:石块飞行的远、近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②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①拉弹簧:将弹簧一端固定,用力拉弹簧;再用相同的力压弹簧

②扔石块:将一石块用力向东扔出;再将同一石块用相同的力向西扔出 ①拉弹簧:弹簧的伸长与缩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②扔石块:石块飞行的方向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③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①推门:将力作用在门把手上推门;再用相同的力作用在门的转轴上推门

②打排球:用力将水平飞来的排球托起;用力将水平飞来的排球扣下 ①推门:前、后两次推门时的难、易程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②打排球:前、后两次球的运动方向的变化,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④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面积有关。物体的形变:将一长方形的铁块,平放在海绵上;再将长方形的铁块竖直放在海绵上 物体的形变:前、后两次海绵的形变大小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面积大小有关

18、(1)匀速6(2)1.2(3)小于

19、⑴相同⑵木板,摩擦,推理

20、小车;大小,方向;同一直线;a方案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因为小纸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为b方案的小车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21、4;36.7℃

22、天平和弹簧测力计;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或 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比值是一定值。

23、(1)匀速拉动木块.(2)压力一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接触面积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4)利用图甲(图乙)的器材,将木块分别侧放和平放,匀速拉动木块,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4、左;2格处挂3个钩码或3格处挂2个钩码;寻找杠杆平衡的普遍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弹簧测力计本身有一定重量;动滑轮有一定重量(2)弹簧测力计水平使用;测出动滑轮的重

26、(1)刻度尺;(2)A、B、C;(3)E、F、大;(4)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7、(1)海绵受力后容易发生形变;(2)小桌陷入海绵的深浅程度;

(3)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4)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8、(1)大于B(2)软管或橡皮膜漏气(3)不可靠,应保证金属盒在两种液体中的深度一样。

29、(1)排出注射器筒内的空气;(3)0.75;(4)1.09×105Pa.30、(1)排开液体的体积;(2)○4与○5(3)2.4(4)3.33×103㎏/m331、⑴变小变大不变不变⑵④①

(3)先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下沉,在向水中放入适量的食盐,鸡蛋会慢慢上浮。

说明鸡蛋浸没在清水和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不同,由此验证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2、(1)2 J ; 4 J ; 50%;(2)相同的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相同的斜面越缓,越省力;斜面是一个省力机械.33、(1)>小球在A点处具有的重力势能大于在B点处的重力势能(2)探究在质量一定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3)1质量.34、猜想:A

步骤:将白纸水平展开,使之处于悬空状态,用同一支水性笔分别从不同高度对着白纸,笔尖朝下由静止下落

现象:笔越高,将纸扎破的孔眼越大

猜想:B。

步骤:将白纸水平展开,使之处于悬空状态,使水性笔从某一高度对着白纸,笔尖朝下由静止下落。再用透明胶将橡皮固定在笔身上,对着白纸笔尖朝下从同一高度静 止下落现象:质量越大的笔,将纸扎破的孔眼越大

35、钢珠推动物体移动一定距离、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物将木桩打入地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6、(1)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由于存在空气阻力,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总量减小

37、(1)初温、质量(2)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的时间(3)相同时间供给水和沙子的热相同(4)沙子(5)水的导热性能好(沙子的导热性能不好;沙子里温度计玻璃泡插入比较浅;没有用搅拌棒搅拌)

38、(1)市中心(2)①市中心多是水泥道路和建筑物,它们的比热小,升温高; ②城市汽车排放尾气多;(3)在城市中心多建绿化地面。39、40、【实验器材】秒表、卷尺、磅秤

【实验步骤】⑴B⑵表格如下:

箱子的质量m╱㎏ 一楼到三楼的竖直高度h╱m 所用的时间t╱s 功率P╱W41、(1)R;

(2)BCEG;

(3)设计正确,只用R0,不用滑动变阻器;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正确的方法能迅速完成任务,快捷地实现理想的目标,同样, 高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以与从事历史教学的同事共勉共享。

一、横纵对比法

“阳光底下无新事”, 有些朝代的更迭发展有很多相似性的因素。比如秦朝大兴土木,修建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墓,役使大量的劳动力,使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同时又增加大量的赋税,导致民怨沸腾,失去民心,所以水就覆舟,加速秦朝灭亡的时间。隋朝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秦始皇虽然工程项目不同,但性质和结果是相同的,也加速隋朝的灭亡。在讲述这方面内容时是可以相互对比教学的, 以求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历史结论。

二、多学科渗透法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凡是所发生的、经历过的事件都应是历史学科涉及的, 它是囊括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科目,在教学中应当还原历史真实的面目。例如可以通过语文中有关唐诗的名篇名句了解唐代时期诗赋的繁荣, 也可以通过诗中反映的内容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特征等许多方面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

三、民族情感法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 伟大的人类祖先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和丰富了文明,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讲日本人受唐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这个知识点时, 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些简单的日语句子,并把它读出来,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中国文化。再比如讲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时, 可以写出“China is famous for china”这句话证明中国瓷器文化的国际声望,以及它对整个英语文化的影响。这样教学,能更好地反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将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四、思维开拓法

拿破仑有句名言:“宝剑和智慧哪者更重要? ”答案当然就是智慧,历史学科从表面上看仅仅是考查学生记忆力的学科,但实际上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你怎样看待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贴经的试题类型时,学生都会想到这种题的弊端,然而要从另一个角度发展逆向思维,说出这种题的合理性,增加学生的可信度。再如,可以简单谈谈科举制的弊端,可以详谈秦朝修建长城的重大意义。总之,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时代出发,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组内交流、班际交流,集思广益,学生丰富多样的思想能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让意识的火花大放异彩。

五、实践感悟法

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的理论总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那些可歌可泣的、鲜活的历史人物对我们来说似乎虚无缥缈, 感觉离现在的社会和国家很远。怎样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呢? 我们有空可以到一些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实地考察,发现、感知历史。例如讲到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时,可以到四平烈士战役纪念馆感受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野蛮残酷的战争场面,体悟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例如讲到三大改造时,可以让学生请爷爷奶奶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获得最直接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第一手材料。

六、审美观教育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历史上人物成长史、战斗史和光荣史的介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性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性道德标准, 懂得如何成人,如何用正确的审美观恰当地审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例如在介绍屈原一节时,要从他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历史事件中学习他的那些优秀品质;怎样从秦桧的身上更好地理解岳飞的遭遇和光辉伟大的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美学意义,懂得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本质区别,更好地完善人格,体现健全的人生,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挑战,更好地建设国家。

七、情境创设法

情由境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情境, 就能产生一系列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保持课堂鲜活的生机和活力。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和录像,通过多媒体的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突破时空的界限,再现历史情境,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很近,形象、生动、直接。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更直接地激发爱国热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学习情绪高涨。实物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它虽与历史一样经过沧海桑田的流逝和变迁, 但是它是保持历史再现的活化石, 在讲历史课时, 偶尔把一些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品或事物,或实物的仿制品等带进课堂,这样就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增加可信度。比如在讲“文化大革命”时,可找一些毛泽东纪念章或搜集几本毛泽东语录, 这样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如临其境的效果,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把复杂的理论、抽象的问题简单化。

初中历史应渗透专题教学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71-01

一、提出的背景

专题,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历史的专题,按知识领域的大小分,可以分为大模块(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小专题(如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方的民主制度、开放交流等)。历史学科中的专题教学,是指以某一理论知识、社会热点为题目,开展专项的讨论、探究。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专题范围过大,不适合他们作专题研究或讨论,应该从更小范围的小专题入手。通过小专题的讨论、探究,理解历史现象,形成大历史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本文中提到的专题教学,是指小专题的教学。

初中的历史教材,是按时序编写的通史,即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老师多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有些老师甚至就教材教教材,缺乏对知识体系的提炼与归纳,学生对历史事物缺乏整体认知,综合分析能力不高。且从学生历史考试成绩的分析看,学生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综合题的得分差距上。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专题教学,以此为抓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赢得中考、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1.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具有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但受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把中国史、世界史完全割裂开来分册编写,是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化和浅化,形成众多的“点”。如果老师只是以教材教教材,不注意知识的关联性,这些“点”虽然具体、生动,也只是一些杂乱的“点”,学生对人类历史知识的记忆也只是些“碎片”,更谈不上理解、分析、运用了。如何把这些“点”连成“线”、织成“面”,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就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关联、适当地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专题知识的探究,即渗透专题教学。

2.是学生中考备考的需要

从深圳近十年的中考试题看,无论是以前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还是2015年开始的《历史》学科,基本题型都是选择题和综合题,而最后的综合题往往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全国各地近年来的中考历史卷也是如此。

3.是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的需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的设计,要“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现行初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是以时间和地域国别为线索的通史,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中历史教材,则打乱了时空的次序,贯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联的模块加专题的专题史,分为政治文明、经济成长、文化发展历程几大模块,更着重于对史实理性的探索与思考。两者比较,体裁变化大,跨度大,刚上高中的学生容易产生不适。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只占68%,认为无联系的多达32%。”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在初中阶段,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为高中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专题教学

1.在新课教学中渗透

在新课教学中渗透专题史,一方面,在教学某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联的某些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准备。另一方面,要关注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初中历史的每一个单元,是以某一历史时代特征为主题。教学过程中,每一课的教学,都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专题意识。

2.复习课中的强化

复习课,是知识的再现、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历史的中考备考复习,一般经过第一轮的基础知识梳理,第二轮的专题复习。

基础知识的梳理,常常是按教材内容的章节顺序,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一轮复习中,可以结合知识点,及时地引导学生回忆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强化主题意识。

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更需要引导学生提炼出不同主题的相关内容,通过列表、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专题内容。中考备考的历史专题复习,可从以下几个专题着手:政治制度专题(中国古代的中央集体制度、西方民主制度)、改革專题、科技专题、开放专题、中共党史、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史等。在开展这一轮复习时,还应关注社会热点。如201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当年二战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多有安排庆典活动,这无疑是一社会热点。因此在2015年的历史中考备考中,还应该关注、强化与二战相关的专题内容:两次战争、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四、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专题教学,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学中渗透专题教学,既是课程教学目标落实的要求,又是学生升学、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题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商务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九年级)》.总体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历史课标专题讲座学习心得 篇4

以育人为目的是历史教学的最高要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授课应以实现三维目标为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公民素质.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会学习、会做人、会生存,并掌握一定技能的人.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我们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和现实生活,能够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我们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改变过去历史教学中“难、繁、偏、旧”的现象,减轻初中学生的负担。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勇于创新,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新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能力都得以提高,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辩论会、表演、调查问卷、故事会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最终形成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式教学模式.最后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手段提出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课标分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教材分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阐明预期的学习效果;重点难点——阐明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流程——梳理教学过程的逻辑;教学过程——解决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 篇5

历史学科工作室计划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局教学改革学科工作室的精神,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我市基层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以教学案为载体,构建四环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深入开展,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我们初中历史学科工作室在局领导和院领导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工作,切实发挥好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目标任务

1、以学科工作室为平台,立足于教学一线,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适应我市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2、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进一步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以教学案为载体,构建四环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深入开展。

4、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刻苦钻研。

二、具体要求

1、理论提升:

工作室成员结合教学实际工作,研读教育理论专著,要用理论指

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教育改革方面的书籍,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在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时刻关注各方面的信息,并做好收集整理,灵活运用,掌握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求每名成员在白山历史群QQ上每月推荐一篇教改文章,并写出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研讨。具体安排如下:每月第一周为八中,第二周为二十一中,第三周为外国语中学,第四周为解放、朝中。

2、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要以“四环节”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每位工作室成员都要认真研究“四环节”中的每一环节,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各个环节,对每一环节都要有自己的实践体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文字材料,在QQ群里交流展示,大家互通有无,使“四环节”尽量适应我们地区的学生们。

3、身先示范:

成员们要积极主动上好研讨课、示范课、汇报课,作好教学设计、教学案、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有条件的学校作好教学实录,写好听课、评课记录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4、重点突破:

在“四环节”研究中,可以二人一组重点突破一个环节,然后兼

顾其他环节,到时汇总研究,争取拿出最佳方案。对于校本课二人一组,分任务重点攻克。每人都争取在某一方面有质的提升,三年后形成有价值的课题。具体安排如下:八中重点研究“寻疑质疑”;二十一中重点研究“合作探究”;解放、朝中重点研究“展示交流”;外国语重点研究“实践提升”。

5、展示交流:

每周都要在QQ群里展示这一周里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成果汇报,包括教学案、心得体会、经验总结、论文资料、专题讲座、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各项记录、图片视频等材料及时上传QQ群,以供大家分享交流。让我们的学科工作群真正发挥它的平台作用,让所有教师都积极参与进来,并发挥我们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在线解答教师的各种问题。

6、归类存档:

做好资料收集和分类整理工作,让我们研究的每一点一滴都有据可查,成功的素材和疑惑的问题,我们都及时归纳整理出来,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更为对我们的考核提供依据。

7、考核机制:

工作室成员需要积极参加每次活动,并做好相关记录。不定期抽查成员档案内容,工作计划,总结,专题讲座,论文,研究成果,教案,课件,听课、评课笔记,图片视频资料等,每人不少于三篇。奖惩办法参照教育局和学院文件。

三、措施办法

1、二月份:

(1)建立QQ群,提供交流平台。(2)起草工作室计划。(3)建立每个人及工作室档案。

(4)召开全体工作室成员会议,商讨布置任务。

2、三月份:

(1)阅读理论与实践著作,收集积累研究素材。发表到群共享里。

(2)共同研究教改方向,找准突破口。

(3)外国语闫代红、王玮娜二人为一组,组织研讨课或示范课。教学案、课件、各种资料上传群里,做好材料存档工作。

(4)分配任务,二人一组,重点研究“四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兼顾。八中重点研究“寻疑质疑”;二十一中重点研究“合作探究”;解放、朝中重点研究“展示交流”;外国语重点研究“实践提升”。

3、四月份:

(1)二人一组,重点研究“四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兼顾,对于每二人研究的“四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做展示交流,研讨修正并汇总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案”,共享后供大家在实践中操作使用,并在不断的修改中使之日臻完善。

(2)二十一中吴先凯、孙秀琴两人,组织研讨课或示范课。要求同第一组同。

(3)教学随笔,读书心得等要上传至少两篇,原则上每个月都有上传,这个月重点检查。

4、五月份:

(1)校本课筛选结果初步对接,二人一个课题,汇总定大致轮廓。

(2)八中王洪雁、李莉组织研讨课。(3)及时更新QQ论坛内容。

5、六月份:

(1)每组选一人人做专题讲座,并深入研讨。(2)论文定稿。(3)学期科研总结。

(4)解放王嘉琳、朝中张丰艳组织研讨课。

6、九月份:

(1)新学期工作会议,回顾上学期成果与不足,布置新学期工作任务。

(2)两人一组研讨课继续。

(3)假期读书心得,教研体会交流研讨。

7、十月份:

(1)两人一组研讨课。

(2)每个人重点研究课题展示交流,共同完善。(3)检查QQ群上传研究资料。

8、十一月份:

(1)两人一组研讨课。

(2)“四环节”优秀课、案例、课件、论文、成果、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交流。

9、十二月份:(1)两人一组研讨课。(2)上传课题论文。

(3)资料归类,形成系统完整的资料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白山市初中历史学科工作室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 篇6

【单元线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长久,体系完备,经验丰富,影响深远,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知识梳理】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 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设);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

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三司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设禁军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政。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②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相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六、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七、古代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重难点突破】

1.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2.对宗法制的认识

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制度就是宗法制。第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一。第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可以解决诸侯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第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之别。第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第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第六,只适用于姬姓,但通过婚姻关系和“赐姓、胙土(授土)和命氏”又将异性诸侯纳入其中。第七,事实上形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具有稳定隶属关系的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3、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4.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5、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6、君主专制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

①清朝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 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②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活用归纳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 篇7

所谓归纳法是指在 课堂教学 中, 在教师引 领下, 学生立足于个别事实, 化整为零, 引出一般概念, 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 方法。其作用 一是便于 对课程内 容进行系统整理, 建立知识结构, 以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 运用归纳法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 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为立足点, 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 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 我认为运用归纳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横向归纳

历史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某一历史线索发展编排的。在讲授历史新知识时, 最大限度地按某一线索归纳知识,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课知识点, 了解课程基础知识, 更快捷地记忆知识,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在每一课教学中, 我对每一历史事件都以人物或时间为线索去归纳。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文中有四个小标题: (一) 晋阳起兵, (二) 玄武门之变, (三) 贞观之治, (四) 女皇武则天。这四个标题讲了四个事件、三个人物, 如果教师不去归纳而是直接讲的话, 学生听起来就会糊糊涂涂, 不知道讲了些什么。为此, 在上课时我以人物为线索进行归纳概括, 直观地展现本课的内容, 在提问学生时, 我也进行归纳性的提问, 引起学生去读、去想、去回答。第一问是:本课讲了多少个皇帝?第二问是:每一个皇帝做了些什么?这两问学生阅读课文后不难回答, 也答出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我再通过归纳性的板书, 把三个皇帝的四件事情展现在黑板。如此的设计和板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本课内容。

二、纵向归纳

纵向归纳法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归纳, 以时间为线索, 串起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使历史知识更加简洁、清晰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 从奴隶制建立的夏朝开始, 一直到封建制衰落的清朝为结束, 我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朝代建立与灭亡的时间、统治者、都城所在地的古今位置, 并配以条理清楚的板书, 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中国古代朝代兴衰的基本情况, 从而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朝代前后颠倒、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的现象。

纵向归纳法还可以把同类的历史知识调整到一起进行系统归纳, 或是先按章节讲完之后, 再把相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一次串讲式的归纳, 这样学生听起来线索清晰、便于记忆,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同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归纳, 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例如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后, 我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 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 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 促进了民族融合并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 开发江南。东晋时, 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 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 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 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通过这样的归纳, 学生可以形成对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避免孤立地去记这些知识, 从而提高了历史学习效率。

三、总结归纳

历史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后小结时运用总结归纳法, 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它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 能将知识加以归纳整理, 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 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教师运用总结归纳法时, 要根据课程三维目标, 按难易梯度设置问题, 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 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本课涉及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和哪两个皇帝?隋朝有哪一个盛世局面?涉及哪个皇帝?由于总结时把前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上述问题。运用总结归纳法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列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把握历史重点知识, 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略史后, 我把近代史上侵华战争的名称、起止时间、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列表归纳。其内容如下:

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活用归纳法,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 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学政史地 (教学指导版) , 2012 (2) .

[2]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6 (4) .

[3]阳谷, 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提升学生历史概念归纳能力初探 篇8

一、用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所谓抽象就是在思考和教学过程中从同类事物的诸多属性和特征中辨析、归纳出其共有的本质属性。例如,关于“冷战”概念的抽象与概括,人教版教材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中,首先叙述“冷战”开始发生的时间、对象、手段、目的、标志等,进而抽象出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即“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共有的特征是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在此基础上将“冷战”的概念概括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采取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对抗措施,“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就是用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了“冷战”这个概念。

抽象的方法就是抽取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则是把历史事物各个基本属性或特征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过程,抽象为概括做准备,而概括又是抽象的深化和完成,这种思维方法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

二、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或相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常常容易混淆,使用比较与分类的方法对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从而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是有益的。

比较思维方法主要用来训练学生比较两种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在比较历史现象时,有些注意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必须及时提醒他们,要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和突出的特征去比较,不要去比较表面和次要的东西。例如,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两者间最本质的相同特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再如,比较两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往往把“异”理解为“相反”或“对立”,实际上这里的异是指差异,文艺复兴没有描绘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蒙运动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这就是异(不同点)。在进行比较时,常用的方法是先把要比较的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后再加以对照。例如:在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点时,先把它们分解为起因、性质、领导阶级、措施、结果等五个部分再对照比较。

所谓分类就是指在思考或教学过程中,依据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一般特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历史知识组成一类,历史概念的形成和掌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分类。例如对历史上的革命可作这样的分类:(1)奴隶革命:斯巴达克起义等;(2)农民革命:秦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等;(3)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等;(4)无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通过这样的分类,便于学生明确“革命”的含义,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而进行的暴力斗争,在找出一切革命的共同点的同时,还应指出每类革命特有的共同点,从而使学生明确了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概念的含义。分类其实也是一种变式的比较,不经过比较就无法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就无法区别历史对象的异同,也就不能进行分类。找出事物的一般特性,就是分析的过程;依据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组成不同的类别即是综合的过程,因此,分类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分析与综合。

三、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所谓分析就是把某一历史知识分解为几个部分,找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名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这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如人教版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首先组织学生综合归纳“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趋势、影响;其次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可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的分析,理解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学习,进一步认清中国的传统和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引导学生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思考逐步形成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概念。

仅有分析却无综合,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就难以形成。所谓综合是指在思考的过程中把历史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为一个整体,或把历史知识的个别特征、属性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例如,要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概念,首先应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十七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于1661年率兵到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通过这些历史过程和历史史实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概念。

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结果,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可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先分析后综合,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先后顺序可互换。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I《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上课一开始就需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一概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具体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等政体的确立过程。

四、突破思维定势对历史概念方面学习的影响

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中学生自身的阅历学识等局限,他们对某些历史概念存在着思维定势,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不断清除盲点。如中国古代史中的“西域都护”,很多学生认为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个机构,这是一种误解,应是西汉在西域地区设置的进行军事行政管理、保护商旅往来的一种官职。再如“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中的“市舶使”,从表面上看,好象一种官职,其实是一个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一个机构,元、明又称“市舶司”。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能自觉地展现以上形成历史概念的方法,即: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必将对训练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并提升归纳历史概念的能力大有裨益。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万年牢》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下一篇:2024-2025学校课程开设执行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