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精选8篇)

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篇1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汪村中学

黄勇飞

[摘要]: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在考虑教学创新问题。创新教学设计是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激活课堂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本人进行了教学设计创新的探索与运用,主要有:设计有层次问题、展现“活”的历史、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孕育情感四种教学尝试。[关健词]:历史教学

创新教学设计

【正文】: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在考虑教学创新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创新和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是广大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课程教学设计创新阐述和其中包含的理念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实例探讨。

吕叔湘曾云:“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所谓“活”,活在学生的情绪,兴趣,更活在学生的思维、思想。“活”是形式,是过程,也是状态。那么,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浅谈四点做法和体会。

一、依据历史现象,发掘内涵,设计有层次问题

在进行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时,教师必须有一种“用”教材、“用”史实的观念,即依据教材内容所呈现的历史现象,发掘内涵,设计问题。

例如,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

5、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课关于兴办民用工业有这样一段论述:7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能源、资金、原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兴办民用工业。,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什么时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2、洋务派为什么要从“自强”转向“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3、这样兴办民用工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这样,可以加深教学内涵,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评价洋务运动提供一个方面的依据。

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气氛,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精当问题,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方法。也只有巧妙地提问,方能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创建真正高效的课堂。

二、创新教学设计,运用联系方法,展现“活”的历史

赵亚夫教授认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认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死”的,不变的。教师 1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运用联系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展现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是动态的发展;历史展现的是我们先辈的经历,体现人类的创造,与学生个人是有联系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求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进行历史反思,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生活中的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三、精选教学内容,以情取胜,提升对问题的认识

一节课的教学史料很多:文字资料、历史遗址、图画、照片、数字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有“ 以情取胜”的观念,依据所教年级学情,选用效果较理想的史料类型,精选教学内容,明确一节课的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根据问题,设计探究程序,依据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谈历史启示 , 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例如:学习《

17、英国工业革命》(华师大版九年级)一课选择:

1、材料: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

阅读材料后你能给工业革命下一个定义吗?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重大发明:

a该机器什么时 间谁发明的?

b、它用什么作动力? c、它有什么优点?

d、它的发明有什么影响? 3、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工业开始

:1764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的序幕 2 揭开了。

这些素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更加需要我们努力改变历史课令人厌烦的呈现和表达方式,用典型生动的材料模拟再现历史,让学习者手、眼、脑真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愉悦情感。这才是历史课堂教学价值之所在。

四、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创设情境,孕育情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如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华师大版九年级

14、《美国独立战争》第三目),我先给出一幅奥巴马神情沮丧地抽烟的图片,问道:“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两百多年前奥巴马的前生,为何他如此寂寞沮丧唏嘘地抽烟?”学生大笑回答:“两百多年前的黑人与妇女、印第安人一样没有得到《1787年宪法》保证的政治权力,不能与白人有平等地位。”接着显示一幅奥巴马当总统后风流倜傥的照片,问道:“现在的奥巴马又会如此的风骚有型?难道他只是传说?”学生看到照片后狂笑说:“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运用时事热点知识回答历史问题,激起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美国人民的政治智慧,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要点。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时,应该根据初中学生重形象思维、乐于表现的特点,整合素材,创设情境,孕育情感。依据教材,适当增加相关素材,用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使学生神入历史。注意整合的素材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述、讨论等活动,从而形成技能、能力、方法、认识的生成,素材可以挖掘出问题,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丰富、完善学生的认识。(字2717个)参考文献:

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篇2

一、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都是根据教材所安排的内容照本宣科, 不做任何修改地讲解, 但是实际上, 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历史这门学科有着自己所特有的性质, 它也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记载、影视作品的展示、各种文物和历史遗迹来了解历史。所以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要积极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我们可以利用的历史教学资源, 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教科书中的知识。

首先, 利用好图书、报纸等相关教育资源。历史学科是一门涉及知识比较广泛的学科, 它的综合性很强。与之相关的图书或者报刊有很多种, 学生在图书馆里、自己的家里都很容易找到相关的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和摘录,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 既可以加深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动起来, 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和提高主观能动性。

其次, 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身边发生的事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信服的教育资源,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我们应该用心去观察身边和历史相关的资源, 比如, 一些大家族的家谱、可以反映时代变化的不同时期的照片、身边的长者对于过去的一些记忆……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资料, 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因为这些身边的事情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最后, 利用好电视、广播等教育资源。近些年来, 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越来越多, 这也是学生最容易获得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有关历史的纪录片, 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 对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影视资源比单调的教科书更加生动形象, 初中阶段的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的历史影视作品可以使这些枯燥的历史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生动鲜活起来。学生有了兴趣, 学好历史也就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二、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活动

整合各种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教育资源是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 而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资源呢?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 教师首先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 认真备教材。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 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吃透教材, 要深入理解历史课的课程标准。每次备课时, 教师心中都要有历史课新课程标准这把尺子, 要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再围绕这些目标, 结合自己整合的教学资源, 参考相关参考用书, 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得充实具体。

其次, 认真备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课上学有所获, 教师课前就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 然后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兴趣和习惯来设计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活起来。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 教师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做出适当的预设, 想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力求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 认真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想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教师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要认真考虑适用于本堂课的教学方法, 恰如其分地组织和运用教材, 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使教学有序进行。另外, 教具的适当使用也会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阵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教具主要是实物、多媒体、视频资料等, 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什么时候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 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适合就好。

三、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的基本条件。那么, 历史教师到底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呢?

首先, 尊重学生, 创设民主和谐的历史氛围。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 而是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者, 所以, 教师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 信任他们, 相信他们能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要搞好师生关系, 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次, 倡导自主学习, 鼓励质疑。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适时的指导和点拨即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35-02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圈圈点点的枯燥、古板的教学方式,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动起来

百家讲坛中对历史事件的精彩描述,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电视、网络等反映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给历史课堂教学以很好的启迪。因此,课堂教学要创设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愉快的学习心情,激活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既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也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能够引人入胜,对于下一步的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课中问题的精心设置,搞好历史知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尾情境思考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与社会热点对接,以便更好地发挥学习历史的认识、启示与感悟的功能,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学生为下一节及课后学习延伸作铺垫的条件。通过设置虚拟历史问题的情境,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起来,让学生“心动”起来。例如,七年级下第22课《盛世危机》(岳麓书社),有位教师在开头用视频《圆明园之旅》导入,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课中环节用“落日余辉(康乾盛世)—暮色独行(闭关锁国)—暗夜来袭(社会危机)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课尾用“且行且思”完成本课,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通过与历史对话,理解了当时的时代情境,初步感悟了历史真谛,达到了学史明智的目标。

二、放开手脚,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手、口动起来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若仅仅传授或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多听、多说、多交流,启发学生勤于动手、动口,把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常态,自主学习中导学案的动手写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根据层次不同,每组抽一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合作学习的交流探讨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提倡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师生共同探究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提示、点拨、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引领,尽最大努力调动每位学生的手、口,做到能不讲尽量不讲(除非是必须讲解的适当讲解一下即可)。笔者曾接手一个班级,其中有几位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通过观察发现有4位学生上课从不做笔记,也不回答问题,学习习惯不好。为此,笔者每次抽插他们的作业,每节课都想方设法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践,这4个学生从开始被动逐渐适应,到现在上课一旦提问,他们还积极主动回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于是,笔者抓住机遇,及时跟进,让他们获得满足、成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八年级(下)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岳麓书社)中的“中美建交”环节时,为了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话,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交流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必须做,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脑动起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探究、交流、感悟,教师要因学制宜,诱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争辩,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个性发挥的余地,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历史教师应深刻把握新课标,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疑难点以探究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多想、敢想、乐意想,让他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力求让他们“飞得更高”,学得有用。例如,教授七年级(上)历史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岳麓书社)这一课时,通过商鞅变法出示这样的思考探究活动:“①想一想:通过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学习,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这段历史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大胆想一想,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悟和启示:②学以致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认识,想一想如何学习商鞅变法体现的思想精髓。”通过这些问题设置,为学生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考环境,拓展了思维空间,启迪了学生心智,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了创新潜能。并在感悟、理解、交流、体验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

四、巧用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的难度要比之前提升了不少,有很多需要经过缜密思考才能得出的知识建构极其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想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能将原本零散杂乱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个统一的构建,让学生在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中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历史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加工制作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学习起来也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此外,多媒体教学方式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课堂气氛自然会变得非常活跃。例如,教师在进行“九一八”事变这个历史事件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残酷掠夺,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不幸惨死的幼童,这些惨烈的图片让学生深感同受,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原本定格在书本上的内容仿佛也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自然也提升了很多。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动、手动、口动及脑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整体。通过手动、口动、心动及脑动,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想象,营造自由空间,放飞学生心灵,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展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张扬良好个性的场所、激发积极思维的场所、绽放灵感的天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学得有滋味、有声色,达到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2]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让课堂活起来 篇4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历史课导入充满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出精彩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开始就被吸引。

如六年级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先从地球的年龄入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兴致很高,有的说几十万、几百万年,有的说几亿年。“地球大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存在只是地球的一瞬间,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学生有的说女娲用泥土造人,有的说上帝造人,有的说是猴子变来的等等。“这只不过是一些美丽的传说,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地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例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做了如下设问:假如你是当时准备“扫六合”的秦王嬴政,你准备先“扫掉”东方六国中的哪一国?为什么?同学们积极发言,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组织“历史辩论赛”,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最成功的一例,是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我说,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想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其中第四组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看榜文》。事先我也没告诉学生该怎样准备,还是即兴发挥比较好。没想到经过简单的准备后,几个同学拿着“榜文”上台了,其中一个同学把“榜文”贴在黑板上,其他几个便争先恐后地涌上前去观看。一个同学好像“榜上有名”,突然激动地跳了起来:“中了,我考中了!”接着另一个也蹦了起来:“我也考上了!”两个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走,喝酒去!”而旁边的几个大概是“名落孙山”,则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座位上。几名“演员”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考中以后那种狂喜的心情被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了历史、学习了历史。 辩论不仅能激发人的主动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辩论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随机创设的,“唇枪舌战”中产生的知识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

四、历史课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利用家乡的遗址遗迹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这一点看起来很遥远,实际上离我们很近。比如学到著名的“北京人”,可联系我们家乡的“沂源人”,与“北京人”同时代,是山东省境内最早的人类,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因为很多学生去过此地,甚至有的同学家就住在遗址附近。

学习《灿烂的青铜文化》一课时,我说:“不要觉得西周的青铜器离我们很遥远,就在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西周时期的遗址,鱼台村崮子平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器,还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一坛酒。我们县酒厂出产的“鲁源酒”有一句广告词:“鲁源”――鲁酒之源,就源于这坛酒。”学生那种好奇的眼光,至今还历历在目。在学完秦始皇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后,一些学生兴致勃勃地从家里带来了一些铜钱,让我给“鉴定”,我也建议他们关注中央二台的“鉴宝”栏目。其实,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篇5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如何让我们的舞台精彩起来也就成为了每一位老师追求的一大目标。现在,尽管我们的老师都知道 “以学为主体”,但真正到了课堂上,不少教师还是“以教为本位,以讲为主体。”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恹恹欲睡。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利,对学生的发展不利,那么如何突破传统,让课堂生动起来呢?

要让课堂生动起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优化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上大做文章,只有“匠心”少运,课堂才能兴味盎然。在教学中经常有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的情况出现,这很大原因就出现在我们的老师身上,症结就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没有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没有亲历亲为,能力没有得到锤炼和提高,因此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的包办代替,要尽量的给学生以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使学生在循循善诱下主动、愉快的学习;要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鱼”,交给学生参与学习的钥匙。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改变压传统教学方法的呆板、僵滞局面,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愉快教学,使一堂课上得高潮迭起,淋漓尽致,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牵引下,像风筝一样,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因此应做到:

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

第三,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成课堂教学的这些目标,必须让课堂真正活起来。那么,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充满活力呢?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变“讲”为“导”,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高深和技能高超的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去理解、掌握、运用,所以要变讲为导,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把其内在活力激发出来。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不讲不得”的误区,真心诚意负起导的责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由不会到会的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全面发展。变讲为导,教师要认真探究导的内容和方法,讲究导的技巧,导的艺术,把功夫下在导趣、导思、导法、导行、导创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何时介入引导、导到何种程度?我们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能探究、发现、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介入引导,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教师只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导的分寸。例如:学生一次考试的进步、一个想象、一次回答、一次板演等,教师均应给予肯定的评价与鼓励,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勇气,这样导出学生的“成功信念”,而信念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想成功的人必须有先有成功的信念,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快乐驱使下追求更大的成功。再如: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导出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即理解所从事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就物理教学而言,多提供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做实验或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当然还可以合理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呈现直观、新异的教材场景,例如:尽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一些动画,把教学内容直观化,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的意愿,并让学生不断感受教学中的艺术与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它可以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份自信心,一种自主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的欢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信息,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信息,并主动了解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刨根问底”,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勤奋钻研;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小心、有分寸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轻易让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其次,要改变课堂组织形式,采取“讨论式”、“合作教学”等方式教学,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突破常规,鼓励自由奔放和有新颖的想象,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说“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合理的“冒险”———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生动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里的问,不是教师的提问,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问。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问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有了学生的问,课堂教学就有了速度表和检测器,教师可以动态调控教学的速度与深度;有了学生的问,课堂教学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为学服务。可见,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既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更是实现学生个体创新发展的前提,那么,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呢?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6

王锚

随着知识、信息地不断更新,新课改理念越来越深刻烙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教育者。新课改,它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因而,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也得不断地更新。但无论怎么上课都离不开课堂教学。那么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的空间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提高、发展,展示自我的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是我们施教者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活,学活,培养出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人才,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基于此,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构想。主要思想有:

1.情景学习:根据所学内容,为教和学设定一个学习环境和情景。可以借利用电教设备、借助板画展示或语言来入境,以此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感情,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索热情,活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挖掘潜能,使其全部情绪融入到有关的学习中去。

2.团队学习:借鉴企业营销的“团队精神”,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训练学生的协同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3.自主学习:一改应试教育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求索,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具备了上述思想后,要想使课堂活起来,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个阶段:

一、释疑:是课堂学习的进行阶段。实际上课堂学习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在过程中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品质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指导、提高、发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发扬团队精神、强化竞争意识、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创新。

具体操作原则为:一点、二放、三收。

一点:以所学内容为中心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中心目的。

二放:在释疑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和任意飞

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奇谈怪论”,激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把全部情绪融入到所学内容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训练能力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奋发向上、积极参与、竞争进取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和温度”,再加上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人际关系的“阳光雨露”的滋养,这些“未来人才”的种子会健康地发芽、成长、成才的。

每个学生的认识、理解、分析、判断、感受能力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那么用大家的智慧、团队的能量,以彼此为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形象化为主持人、教练、导演,具体化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疏、导、引上。知识盲点、思维盲点、情感盲点需要疏导,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做人之道需要引导。

在实施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发现法、讨论法等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争论、去发现、去发掘、去操作、去演示、去识别,让学生主动求索、学会学习。充分肯定、适时得当评价,激发其创新思维。具体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表达、展示和发挥的基础上给以合理的矫正,正确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和育人这一基点,教师要像一个高超的放风筝者,既能放得开,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又能收的拢,目的明确,一切从“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需要出发,教之有方、导之有径、与之以景、染之以情,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度的把握,需要老师内功功底深厚,棋高一筹方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这种情景化、团队化、自主化的课堂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种齐动互动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让学生懂得、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协作意识。突出了知识获取过程的训练,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其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这是终生受益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自己不是只能张嘴被填的鸭子,而应该是一个如饥似渴的求知者,需要在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汲取、在求知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掌握足够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才有可能在未来高速发展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生存、大展宏图。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一种终生的需要。学习是一种高级的游戏,是一种生存的快乐。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二、收获:是课堂学习的深化阶段。每堂课下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这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审美、品德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明显的收获。包括一点感悟,一次心动,一星灵感的火花„„点点滴滴都是收获。一点点的进步,对学生的成长都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经常处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学习欲望会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同样,每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必须找出自己的不足。承认不足,才能自我完善,寻求发展,这也是一种收获。总结经验,矫正失误,克服弱点,这是每个学生应该做到也能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质疑:是课堂学习的延伸阶段。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求异的过程中寻求发展。

让学生明白: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任何时代的真理,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重新认识,不断地认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现问题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造发展。

我们应该用未来的眼光去审视事物,去学习,学其可学,弃其不足。敢于否定是勇气,敢于创新是英雄。对所有现成的东西,我们都要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例如,一篇文章,作者的观点、结构布局、语言修辞、主题的深化、思想的升华等,都可以质疑。这样才能进步与提高,学会发展。

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篇7

1 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 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将教材与生活中的相关素材联系起来, 这样的教学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更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

1.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蕴含的“生活”内容,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历史”。

比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介绍了宋代时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 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隔上千年, 年代久远联系不大, 在教学中我采用“穿越历史”的教学设计, 通过让学生模拟表演宋代人的生活, 学生就能够很快的将宋代和现代的生活习俗做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形成自己的体会, 这样一来, 课堂很快就能够“活”起来。通过生活中的历史能够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 还促使学生进一步去观察、去思考, 使得学生用现代人的思想去审视历史。

1.2 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增强历史的直观感受。

其实,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同历史上的一些事实和事件相似, 只要抓住其相同点, 就可以联系起来, 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 在讲到1929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可以联系到我们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也可以联系到当今的股市对股民的影响:“许多中小投资者一直稳于泰山的财富, 竟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时, 讲到现在小青年把准备结婚的钱拿去炒股, 结果血本无归, 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用现实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危机破坏性之大。

1.3 充分挖掘身边的乡土历史, 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

把课本的历史知识与本地区的乡土历史相联系起来教学, 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 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 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 新疆伊犁历史悠久, 林则徐纪念馆、三区革命纪念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多, 联系有关知识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 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2 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2.1 上好导入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有句古语“万事开头难”。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后, 就可以顺利传授新课了。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 可以采取根据课文内容编小故事、创设情境、播放短片、历史人物事件猜谜语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讲到“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两条谜语:“保卫庄稼”、“忽然病愈” (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 。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和“霍去病”二人, 然后我趁机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2.2 运用幽默语言, 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

人们喜欢听相声、看小品, 因为相声、小品语言幽默、动作滑稽让学生感到特别有趣。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幽默的语言:比如:巧妙借用、成语变用、形象比喻等增强历史课的生动和形象性。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时, 意大利本来是同盟国, 但后来又参加协约国作战, 为什么?我说:“意大利, 意大利, 意在大利”, 在这里, 我把意大利曲解为“意在大利”, 不仅增加了幽默感, 还揭示了“一战”的掠夺性质。还可以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习《辛亥革命》, 介绍袁世凯时, 我引用了时人专为袁世凯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暗含王八、无耻) ;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袁世凯的认识, 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2.3 结语做到“精、巧、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语中,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 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如何认识? (2) 如果有机会站在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前, 你会想些什么?学生积极讨论, 畅所欲言, 有学生这样写道:如果我能站在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前, 我会想起他的一句话:“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所做的一切, 就是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而今天的中国不再是100多年前的中国了, 因为我们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学生的话语里不仅是对伟大人物的敬佩, 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互帮互学。

3.1 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共同体, 组员之间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我常年坚持“小组合作”学习, 取得较好的效果。让学生采用“少教多学”的课改模式, 学得简单而有效。 (1) 激趣导入——小组风采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预习, 展示和新课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相关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2) 学习新课——合作探究: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 并做好记录。 (3) 归纳小结——展示反馈:小组展示汇报学习的结果, 师生共同质疑、释难, 突破重点难点。 (4) 当堂检测, 巩固提高。利用练习本或巩固题当堂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做到“堂堂清”, 不留课后作业, 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2 充分借助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借助录像、影片、幻灯片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象的再现历史原貌, 让学生重温历史的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仿佛使学生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促使大家自觉地理解历史以激发学习兴趣。

3.3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组织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参加爱国主义教育、考察历史遗址遗迹、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写历史任务小传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与历史相关的知识, 使得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历史知识, 使得在生活中也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有用的, 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信心。通过这些积极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从而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去。

3.4 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适当的渗透或加入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各个科目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 做到融会贯通。

总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式的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大胆探索, 努力改革, 实施有效教学,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徐为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 2007年第4、5期合刊.

[2]徐全福.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J].山东教育学院网.

有效质疑,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质疑;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23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动”起来。阜阳四中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5+30+10”的学案导航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预习——交流——展示——点评——质疑——整理归纳”,在自主学习中构建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而在这一系列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质疑,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课改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營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积极质疑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细心尽可能地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下做他们的朋友,课堂上也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当学生对导学案进行点评、质疑时,教师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或善意的点评,让教师的评价成为学生美好的期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一课时,学生提出质疑认为书上的插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插图是错误的,学生一片哗然:“书上的怎么会错?”笔者当时也是一惊,进而问到:“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发现,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这位学生指出了云冈石窟主要洞窟,大多完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佛像的体貌应该表现少数民族的特征像厚唇、高鼻、宽肩,而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由于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此时的雕像应该更多都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所以书上的插图和解说文字应该是反的,他的观点不仅得到了笔者的认可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笔者建议大家对他致以雷鸣般的掌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笔者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也认为人教版新版教材在这一方面是存在问题的。)

2. 建立互动合作的生生关系

小组活动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交流,进而形成疑问具有显著的优势。笔者所在学校的课改尤其重视小组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课前5分钟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互动讨论可以彼此取长补短,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解决小的浅显的疑问,从而形成共同的疑问,小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质疑

要学生能质疑,教师首先需要设好“疑”。教师必须重视对问题的设计,只有问题设计好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活”起来。

1. 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

在课前,学校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形成探索意识。例如笔者在设计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导学案时,先展示了荣氏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假如你是荣氏兄弟,请分析在不同时期影响自己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进而提出问题:根据荣氏家族的兴衰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通过导学案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带动其积极思考,积极质疑。

2. 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活跃学生的思维。如何具体操作呢?笔者的做法如下:例如,在学习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先放了一段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视频,然后提出了问题:(1)奥巴马是如何当上总统的?(2)美国总统有哪些权力?(3)这一事件为什么引起国际广泛的关注……高中生对时政热点非常有兴趣,也非常关注。通过结合时事热点,巧妙地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有的即使提出问题也不一定就能问得有深度、有价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1. 鼓励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教材和导学案并初步提出疑问

教材中有许多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中笔者首先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质疑,如历史事件要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历史人物要多问他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要注意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等等,对于导学案中设计的题目要求学生要注意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我为什么这样答题,有什么规律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并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疑点记录下来。

2. 鼓励学生向教师及课堂点评员发问,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提问,一怕干扰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二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了,影响自己的形象。这直接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而我们学校自形成了“5+30+10”学案导航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由学生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展示、点评、质疑,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把预习中、小组交流中及临时生成的问题提出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凡事多问为什么,引导他们善于提出问题。

3. 鼓励学生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历史与现实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积极质疑。例如:学习了必修1第9课学生提出问题:在今天法国和德国的政体有没有发生变化?学习了必修3第18课学生提出问题集:习近平的“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学习苏联改革的失败学生质疑中国今天的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决定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等等。这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了质疑的方法,逐步形成了质疑的能力。

四、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积极质疑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由于自身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很难融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少质疑。而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多与学习难度的加大,原本活跃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质疑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并对质疑的学生赋分,根据学生的分值授予相应的军衔(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张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实现了自我价值,从而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通过笔者所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探究中来,在自主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真正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上一篇:项目部反违章实施细则下一篇:我美丽的家乡话题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