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综述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医护理学综述

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通过对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医药在线4个数据库以“中医”“中药”“旅游”和“中医药健康旅游”4个关键词进行组合分别从各个数据库可查询的时间开始至2016年9月的文献本文进行了文献检索与分析研究,对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自提出以来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分类与评述,并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旅游今后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和聚焦的方向。

关键词 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化;互联网+;标准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有了较大的改善与提高,收入水平也逐年趋好。生活水平及收入的提高,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等改革措施试点的增多,大大促进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追求。

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和现阶段的医疗卫生改革深度推进,国家层面出台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政策,《中医药法》也将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以及保障人们健康方面中医药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与法规里,中医药健康旅游被提升到发展中医药和旅游业的国家战略高度并为医疗卫生改革和健康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内,众多的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遵循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的研究思路从中医药健康旅游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前景展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开发研究、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产业化及其产业融合研究4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与述评,以期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和中医药的崛起提供有力的参考。

1 分类综述

1.1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事实上,早在中医药健康旅游这一概念还未提出之前,学者们就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在学界,有关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并不统一。下面本文将按照文章出版时间顺序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列举:

王景明、王景和(2000年)认为中医药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是一种探索性的、尚未被开发和享用的,集旅游与中医药为一体的交融性产业,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1]。

张群(2002年)提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中医药专项旅游且作为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是一种探索性的,以中医药为载体的旅游项目,集旅游和中医药为一体,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2]。此后,张群、张玉华[3](2006年)撰文《在养生中体验旅游—中医药旅游开发探讨》和张群、邓善宝[4](2008年)撰文《中医药专项旅游发展的瓶颈与阻碍分析》并在文中坚持了上述的观点。

田广增(2005年)则认为中医药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和以各种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医疗和健身方法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5]。

孙永平、刘丹(2007年)结合前人的研究观点撰文《中医药旅游研究初探》,并在文中指出中医药旅游是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为基础的各种旅游活动,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拓展[6]。综合前人的研究,李时、宋明(2008年)认为中医药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中医药的文化、理论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而且中医药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分支之一,具有探索性的特点,被认为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拓展[7]。孙天胜、王欣(2010年)则通过侧重研究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活动而提出中医药旅游是指以中医药的文化内涵、独特理论和内容为依托,通过将各种医疗和保健方法、药材的观赏等作为吸引物而产生的形式各异的旅游活动,包括通过旅游寻医问药、参与中医理论指导的养生保健活动等[8]。

此后,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具体活动与产品开发研究。高婷婷(2012年)认为中医药文化旅游是以药物资源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载体,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目标,集休闲旅游、康养保健、科考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新旅游产品[9];孙晓生、李亮(2012年)则认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保健体验、人文环境的基础,结合看、尝、游、娱、康体等形式,以达到修心養性、强身健体等目的的新兴旅游[10]。之后,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又撰文《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提出生态型中医药旅游的概念[11]。韩路宾、胡倩、王茹侠(2013年)撰文《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认为中医药文化旅游是一种探索性的以中医药为载体的新兴旅游形式[12]。

自此,学者们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研究开启了产业化研究的新视角。朱琳(2014年)提出中医养生旅游体现了中医养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以观赏中医药文化景观、参与形式多样的养生项目体验、学习和交流为主要体验项目的一种旅游形式[13];张书河(2014年)认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是旅游活动的一种类型[14];杨静、满林华(2015年)则认为中医药养生旅游是以中药材资源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载体,与中医药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目标,集旅游度假、养生保健、疗养、娱乐为一体的创意性新旅游产品[15]。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出现较晚,但对其的研究却早已开展。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为时间节点,现阶段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理论层面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资源、环境和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期等的探索,市场与产品开发研究,产业化及其产业融合研究这3个方面。

1.2 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前景展望

1.2.1 资源环境分析与现状调查 在资源、环境分析与现状调查方面,于东东等人针对皖南区域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皖南区域中药资源丰富、文化和历史基础厚实,并形成了一定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基础,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却存在着中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以及推广存在障碍、未形成完整的中医药健康旅游集群优势、专业人才缺乏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缺失的问题[16];叶春等人则基于传统中医理论视角以贵州养生旅游资源为例进行了养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研究,还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AHP法对养生资源进行评价,为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17];此外,侯笑闻还通过对我国中医药旅游进行SWOT分析得出,应当亟需形成规范中医药旅游的法规体系、开发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医药旅游服务、注重提升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打造中医药旅游市场品牌[18]。

1.2.2 相关理论的应用研究 在相关理论的应用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马锐[19]在2012年旅游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传统养生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研究。马锐通过对我国儒家、佛教、道家和中医养生理论的解读提出,科学地运用养生基础理论指导旅游的开发(包括景观设计,旅游饭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中医药健康旅游也不例外。

1.2.3 市场发展前景与展望的分析与探索 中医药养生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中医药养生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孙超平和张玲针对中医药养生旅游决策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养生旅游决策主要受到人口统计学、基础设施及服务、个人认知等因素的影响[20]。而高仁华通过对大连中医医疗旅游市场进行前景透视研究发现,大连应当实施开发中医医疗旅游发展战略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和进行了展望[21]。

1.3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开发研究

1.3.1 市场分析与产品开发 杨红(2012年)在《中医药文化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提升之探索》一文中指出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包括中医药购物旅游、观光旅游、体验式旅游、学术旅游等在内的旅游产品深受市场追捧[22]。马先通过对甘肃省皇甫谧中医养生旅游的研究提出了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思路,例如建立中医药科普观赏体验区、皇甫谧文化园、国医保健养生馆、中医专科医院、中医教育培训基地以及开发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商品(像艾枕,艾精油,脉象仪,经络分析仪等)等,以实现中医养生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23]。此外,谷建云还对长株潭城市群女性“中医养生休闲”旅游市场开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开发对策[24];张书河也对广东中医药博览园的建设提出了开发构想[25]。

1.3.2 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 邹凤莲和胡智斌通过对四季养生的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天然条件,提出要开发四季养生旅游产品,具体包括春季踏青赏花、养护肝脏,夏季山林湖滨、养护心脏,秋季登高赏月、养护肺脏,冬季踏雪泡汤、养护肾脏[26]。此外,曹婷婷和姚东明针对江西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模式和对策[27];黄顺红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对泸州市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28];纪宝玉等人通过深入挖掘河南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提出了河南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生态、工业、中药材市场、中医药养生和文化旅游五个战略[29];余婷婷等人则提出基于Web的中医养生旅游系统的战略开发构想,希望利用该平台实现帮助用户便捷地制定出适宜的养生旅游方案[30]。

1.4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产业化及其产业融合研究

1.4.1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产业化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和旅游业的融合,张丽娟(2014年)撰文《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认为中医药旅游产业是一种能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新型经济模式[31]。基于产业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还有:杨瑾[32],王晓宏和周亚东[33],王方[34],王秀兰和钟鸣[35]等。

1.4.2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产业融合的实例研究 由于中医药健康旅游涉及中医药和旅游两大产业,除了考虑两大产业融合后的产业化之外,还应当考虑产业间如何进行有效地融合问题。钟鸣[36]对甘肃省民族中医药养生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翟东方[37]以辉县百泉药交会为例对中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类似的,还有:胡期丽和刘维蓉[38]对贵州中药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探析,黄顺红[39]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对泸州市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开发进行了研究。

由于中医药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为我国所特有,故而国外对于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研究甚少,国外的专家学者更多地关注医疗旅游的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卡库斯塔(Kcukusta)和松(Song)等学者基于相同的视角提出医疗旅游是“一种利用假期到其他国家去获得国外医疗服务的放松性活动,其中医疗服务包括休闲娱乐以及保健服务”[40];约翰斯(Johns-ton)和克鲁克斯(Crooks)等对加拿大的医疗旅游供应商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加拿大促使人们到国外进行就医的主要因素是“在国内有些治療服务项目不容易获得”[41]。综合来看,在界定医疗旅游时,国外学者主要运用扎根理论和框架理论从医疗旅游现象和实践中归纳医疗旅游的概念内涵[42];在针对医疗旅游产业和市场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供求关系理论[43]、缺口理论,以及市场营销理论[44]等作为理论基础,探讨医疗旅游产业与市场机制。

2 小结

中医药健康旅游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晚,但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却早已对此有了一定的研究。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前景展望,开发研究,产业化及产业融合研究4个方面来看,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范围较窄,理论研究方面对相关的政策研究不足,开发研究中存在同质现象以及营销推广不够充分,产业化及产业融合实例研究中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思路。

3 讨论

3.1 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上述有关中医药健康旅游概念的总结与分析可知,其内涵与外延的范围界定较窄。本文认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为载体,融入中医药元素(包括中医、中药及中医药文化等),以追求健康、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新型旅游项目或模式,也是对“中医药+旅游”战略的统称。“中医药+旅游”战略的分类名目众多,比较常见的类目有中医医疗旅游、中医养生旅游、中医保健旅游、中药文化养生旅游、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等等。

3.2 政策研究 在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政策研究方面,我们除了研究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产品开发、示范基地的建立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运用之外,还应当考虑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专业人才培养、投融资渠道、规范化建设等问题。此外,产学研结合不够,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旅游企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这些问题将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还会使得研究出来的技术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转化。因此,有关部门应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从政策层面提供一个成果转化平台,从而使开发出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更具旅游价值。

3.3 “互联网+”推广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日益普遍,常见于各个发展领域。尤其是在我国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平台为各领域的发展与转型升级不断助力。在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的开发研究中,有关产品的开发一定要避免同质化,通过开发特色优势产品来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在营销推广的方式方法革新方面,除了借助传统的媒介之外,还应当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具有的开放性和实时性、交互性和无中介性、交流成本低廉以及海量信息等,结合新媒体的用户量大、应用广的特点,弥补传统媒介宣传和推广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45]。具体的发展模式有:美食、特产及药膳的O2O模式,中医药健康旅游手游(手机掌上游戏)的开发与研究,360度全景展示平台APP的研发,中医药养生、保健项目的B2C在线预约模式等[46]。此外,还可结合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行宣传与推广,从而提高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知名度。

3.4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中医药健康旅游是我国原创的、政府引导推进的中国特色健康旅游产业新业态,也是人们追求健康服务的旅游新模式。科学地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应当是在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之后,首先应当是对其发展进行定位,然后再进行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定位可以从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健康服务3方面着手,分为自然生态类、民俗人文类、健康服务体验类3大类别。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进行定位之后,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体系可以从建设地的资源特色、经营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四方面进行建构。此外,还应考虑将建设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延伸。

参考文献

[1]王景明,王景和.对发展中医药旅游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0,12(8):85-86.

[2]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6):77-80.

[3]张群,张玉华.在养生中体验旅游——中医药旅游开发探讨[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8(4):29-30.

[4]张群,邓善宝.中医药专项旅游发展的瓶颈与阻碍分析——以在福建省晋江市的调查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24-27.

[5]田广增.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82-85.

[6]孙永平,刘丹.中医药旅游研究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24(13):357.

[7]李时,宋明.中国特色旅游——中医药旅游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8(2):165.

[8]孙天胜,王欣.面向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中医药旅游开发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0,10(2):51-54.

[9]高婷婷.广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33-134.

[10]孙晓生,李亮.广东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构建研究——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个案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8):730-733.

[11]张文菊,张念萍.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37-40.

[12]韩路宾,胡倩,王茹侠.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3,26(8):58-60.

[13]朱琳.南阳开发中医养生旅游的SWOT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8(1):124,126.

[14]张书河.广东中医药博览园建设构想[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26-127.

[15]楊静,满林华.贵州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铜仁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5(9):143-144.

[16]于东东,尤良震,陶春芳,等.皖南区域中医药健康旅游现状调查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3):1-4.

[17]叶春,李渊妮,姚莉.传统中医理论视角下的养生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以贵州养生旅游资源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4):449-456.

[18]侯笑闻,余正.我国中医药旅游的SWOT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3,6(2):19-22.

[19]马锐.传统养生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研究[C].第二届旅游高峰论坛论文集.2012:209-214.

[20]孙超平,张玲.中医药养生旅游决策影响因素研究[C].第十届(2015)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15:1-6.

[21]高仁華.适时开发医疗旅游——对大连中医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的前景透视[J].科技信息,2011,24(35):322-323.

[22]杨红.中医药文化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提升之探索[J].旅游纵览月刊,2012,13(1):72.

[23]马先.甘肃省皇甫谧中医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设计[J].现代营销旬刊,2016,6(3):73.

[24]谷建云.长株潭城市群女性“中医养生休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经贸实践,2015,24(14):322.

[25]张书河.广东中医药博览园建设构想[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26-127.

[26]邹凤莲,胡智斌.试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四季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23):79-80.

[27]曹婷婷,姚东明.江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4):98-100.

[28]黄顺红.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泸州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开发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1):59-64.

[29]纪宝玉,裴莉昕,陈随清,等.基于河南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设计与开发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125-128.

[30]余婷婷,王玉,张雯霞.基于Web的中医养生旅游系统开发构想[J].物联网技术,2015,5(12):77-79.

[31]张丽娟.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外资,2014,4(6):164-165.

[32]杨瑾,刘杰书,殷智.武陵山民族医药旅游的产业化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8):472-473.

[33]王晓宏,周亚东.安徽中医药养生产业发展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51-54.

[34]王方.芍药谷景区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市场分析[J].卷宗,2016,13(7):297-298.

[35]王秀兰,钟鸣.基于SWOT理论的甘肃陇东南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20):187-187,191.

[36]钟鸣.甘肃省民族中医药养生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19):96-97,100.

[37]翟东方.中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浅析——以辉县百泉药交会为例[J].消费导刊,2016,12(6):43-44.

[38]胡期丽,刘维蓉.贵州中药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析[J].对外经贸,2012,7(8):71-72.

[39]黄顺红.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泸州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开发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59-64.

[40]Heung V,Kucukusta D,Song H.A Conceptual model of medical tourism: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2010,27(3):236-251.

[41]Johnston R,Crooks VA,Adams K,etal.An industry perspective on Canadian patients′ involvement in medical tourism: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J].BMC Public Health,2011,11(416):1-8.

[42]Alicia Mason,Kevin B.Wright.Framing Medical Tourism:An Examination of Appeal,Risk,Convalescence,Accreditation,and Interactivity in Medical Tourism Web Sites[J].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10,16(2):163-177.

[43]Snyder J,Crooks V A,Turner L,et al.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medical tourism on health human resources in Barbados:a prospective,qualitative study of stakeholder percep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2013,12(2):1-11.

[44]Schwartz E W Z.Towards Assessing the Knowledge Gap in Medical Tourism[J].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2014,15(2):213-226.

[45]黄凯,俞双燕,尚菲菲.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的探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3):93-95.

[46]黄凯,俞双燕,尚菲菲,等.樟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互联网推广研究报告[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0(1):15-16.

作者:黄凯 俞双燕 孙汉 尚菲菲

第2篇: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十年有关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成果,以期发现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产业”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等关键词进行组合搜索,检索自2010—2020年近十年的文献,总结了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存在起步晚、原创少、边缘化、不均衡化等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资源相关、市场相关、人才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发展策略等研究。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应加大产业化发展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并且重视人才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创新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C2020-S383);江西省协同创新项目子课题: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151700614)。
引言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业态,还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与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2014年,由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的新要求。在国务院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同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将“推进健康文化和旅游服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医药健康旅游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数据库检索的文献进行梳理及文本分析,分析了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发现了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不足与趋势,以期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概念辨析

自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中医药健康旅游”一词才被大众熟知,目前也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2000年,王景明最早提出了“中医药旅游”的概念,将其作为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是一种集旅游和中医药为一体的交融性产业,是中医药产业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1]。此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中医药专项旅游”“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养生旅游”等概念

在中医药健康旅游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围绕以下概念对中医药健康旅游进行研究。例如,刘思鸿认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以中医药为载体,将中医药融入多种旅游活动中,从而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其本质是一个专项旅游活动[2];张群提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探索性的、以中医药为载体的旅游项目,集旅游和中医药为一体的中医药专项旅游活动,并且作为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3]。田广增则认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建立在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以各种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医疗和健身方法为基本形式的旅游活动,其认为中医药旅游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旅游方式[4]。孙永平、刘丹等人结合前人的观点,认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依托中医药文化内涵进行的各项旅游活动[5]。

以上观点均认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并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中医药与旅游的融合。笔者认为如果将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看,结合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将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结合了中医药产业与旅游服务业特点的新产业,其依托于中医药文化、健康理念、中医药技术,通过专项或者非专项游活动的方式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和提升文化素养的目的的产业,这样的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还应具有文化属性。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健康产业不断发展,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各类健康旅游综合体不断出现,中医药健康旅游成为新兴领域。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理念契合了旅游消费者“返璞归真”“追求健康”“绿色消费”的需求。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检索,主要从论文发表数量、发表时间、论文发表期刊以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对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阐述。

(一)论文发表数量

首先,以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中醫药健康旅游”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2010年5月—2020年5月期间发表的文献,共检索得到文献304篇,将相关度不高的文献剔除后得到文献265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献192篇;学位论文24篇,其中包括1篇博士学位论文;报纸和其他相关文献49篇。其次,以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进行检索,同样检索2010年5—2020年5月期间发表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126篇,由于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研究范围比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研究范围更广,所以在检索到的126篇文献中会有重复的现象,借助VLOOKUP函数与之前检索到的文献相匹配,新增相关文献14篇(表1)。从论文研究数量上来看,2010—2020年我国虽然兴起对中医药旅游的理论研究,但将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极少,并且将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独立的产业进行的研究也极为有限。从整体来看,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论文发表时间

笔者通过对筛选所得的279篇主题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中医药旅游研究存在以下特点(图1)。一是相关理论研究开始的比较晚、相关文献数量较少。我国针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涉及中医药旅游研究领域文献还不超过10篇。二是研究热点呈现波动性增长与跌幅。从2012年开始,相关研究文献逐渐增加,2016年开始急速增加,在2017年文献数量最高,2018年稍有点回落,2019年又有小幅度上涨;2016年文献的激增是时势使然,“十三五”发展规划下,国家出台了数项有关促进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文件,给予了中医药旅游高度关注和政策支持,使众多学者将关注点集中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上。三是中医药旅游产业研究“遭受冷落”。虽然近十年来中医药旅游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是根据年发表总量分析,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仍属“冷门”研究领域,显现出明显的小众化,与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实际情况相一致。


 

(三)论文发表期刊

在279篇文献中有203篇是期刊文献,报纸和国内外会议论文共有52篇,博、硕学位论文共有24篇。笔者对这203篇期刊的来源以及相关文献数量进行分析,根据文章发表期刊类型以及文章的主要专题分为5种类型的期刊:医药卫生相关、旅游相关、经济相关、政府公报和其他期刊。在雷达图(图2)中相关文献的期刊数与对应的文献数量构成的图形相似。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来源以及对应的数量分析,可以发现中医药旅游发展研究重点关注中医药,换句话说,中医药旅游是以中医药为主要研究对象,旅游是中医药发展的形式之一。
 

(四)论文研究范围

笔者对现有的279篇文献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后,按照论文研究的视角不同,将对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划分为:中医药旅游发展策略、资源与市场研究、人才战略以及产业政策等4个重要研究范围(图3)。

中医药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处于主导地位,占文献总量的41%,其中文献类型多为报纸类,主要是对近几年国家或地区中医药旅游的政策文本分析及政治报道,专业研究深度不够。资源与市场相关的研究共占总文献量的30%。人才战略发展以及产业政策相关的文献不多,分别占文献总量的25%、4%。目前,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大领域的研究进展旗鼓相当。但是,对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研究的概念界定、发展基础、类型划分、市场研究等方面没有达成共识。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文献数量少且不精,国内学者多以西方医疗旅游的现有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中医药特色展开探讨。由于领域新、参考少,所以可以参考的成果并不多。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具有起步晚、原创少、边缘化、不均衡的特点,虽然有学术价值高、应用前景广的研究,但总体上深度不够、水平较低,仍然需要学者进行深入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成果

目前,虽然国内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总体水平较低,但仍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本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述评。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优势明显

以江西省为例,江西是一个旅游大省,也是一个中医药大省。在资源、环境调查等方面,葛新颖认为江西省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多元的哲学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优势[6]。李亚男调研发现江西省具有丰富的温泉资源、龙虎山的道教文化以及中国古海等养生资源[7]。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和品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吴海波、周桐等人对江西省发展中医药旅游进行优劣势分析,发现江西省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其最大的优势是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资源[8]。

(二)政府重视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杨瑾对武陵山民族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认为民族医药旅游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引导,并且应该将其贯彻至民族医药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各个生产环节[9]。侯笑闻通过SWOT分析法对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其认为相关部门亟待完善中医药旅游的法律法规,行业内开发出可以吸引外国人注意的中医药旅游服务产品,注重提升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打造国际性中医药旅游市场品牌[10]。曹婷婷、姚东明等人的研究更为深入,其调查研究了江西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江西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產业应以“互联网+”为发展手段,利用互联网整合各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同时利用数字化信息宣传各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精准定位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市场方向,从而构建多层次健康旅游信息化平台,提高健康旅游资源的共享程度,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11]。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专项人才紧缺

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专业人才。在人才发展战略上,牧亮基于SWOT分析模型,从江西省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4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地建议和对策[12]。陈佩佩、王思民首次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旅游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概念,提议在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以期培养出适应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高端旅游人才,从而形成一条人才强旅的旅游强国建设之路[13]。在人才培养方面,张院宝等人通过自主改进网络调查方式对即将毕业的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和中药等不同专业620名学生进行了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融合调查[14]。其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行业领域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进行,并且为学生搭建“中医药文化共享平台”。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和旅游业的融合,张丽娟认为中医药旅游产业是一种能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中医药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新型经济模式[15]。因为中医药健康旅游不仅涉及中医药产业,还与旅游产业相关,在融合发展这一问题上还应当考虑两个产业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融合。樊秋从产业生态圈理论、产业业态理论两方面分析了健康产业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空间地域集聚体[16]。要促进产业集群,以促进中医药旅游产业融合、多业态布局、多点支撑、立体网格化结构的旅游综合集群体,以旅游产业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翟东方对辉县市中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基础进行分析,得出无论从旅游、文化、健康角度,两者都有着融合发展的条件[17]。通过分析目前两者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而提出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建议。


四、结语

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从文献发表数量、发表时间、发表期刊以及研究范围进行文本分析,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的研究方向,也是中医药资源开发和中国特色医疗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模式,对我国更好地发扬传统中医文化和促进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培养出具备中医药文化素养与旅游职业素养的专项人才是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就备受政府重视,因为其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的需求,还承担了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弘扬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高校,应该改变我国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优化整合包括优质旅游企业在内的各项资源,制定适应市场需求以及满足创新型高端人才素养要求的专业设置规划、课程体系规划、教学计划等,并根据国内外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完善。总之,培养创新型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是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務的需求,更是打造一条人才强旅的旅游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景明,王景和.对发展中医药旅游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0(8):85-86.

[2] 刘思鸿,张华敏,吕诚,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类型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9(19):9-12.

[3] 张群,张玉华.在养生中体验旅游:中医药旅游开发探讨[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4):29-30.

[4] 田广增.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82-85.

[5] 孙永平,刘丹.中医药旅游研究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13):357.

[6] 葛新颖.江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199,217.

[7] 李亚男.江西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14):225.

[8] 吴海波,周桐,邵英杰,等.江西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优劣势分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6):91-93.

[9] 杨瑾,刘杰书,殷智.武陵山民族医药旅游的产业化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72-473.

[10] 侯笑闻,余正.我国中医药旅游的SWOT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3(2):19-22.

[11] 曹婷婷,姚东明.江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98-100.

[12] 牧亮,姚东明.基于SWOT分析法的江西省中医药健康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31):132-133.

[13] 陈佩佩,王思民.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现状[J].中国农村卫生,2020(2):38-39.

[14] 张院宝,张尹,赵云龙,等.健康旅游产业背景下高职高专中医药人才模式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155-157.

[15] 张丽娟.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外资,2014(6):164-165.

[16] 樊秋.基于产业生态圈的大健康业态创新研究:以贵州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4-63.

[17] 翟东方.中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浅析:以辉县百泉药交会为例[J].消费导刊,2016(6):43-44.

作者:陈紫荆 王思民

第3篇:急性脑梗塞病人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

摘要:在临床医学中,急性脑梗塞是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属于急重病。局部脑组织受到缺血缺氧的影响出现坏死或软化以及机体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是急性脑梗塞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中常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常见的有降纤、溶栓和抗凝治疗。近年来,中医文化的广泛推广,使得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不仅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促进其生活质量提高,还能够减少致残率、复发率,并使恢复期后遗症减少。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具体情况,本文主要通过急性脑梗塞发生机制,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提出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以期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引言: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脑梗塞较为常见,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领域。就急性脑梗塞而言,中医学理论将其归属于“中风”“卒中”范畴。该病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1]。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做出了解释,最早出现在《内经》中的“厥证”,该病的主证较多,主要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未见昏迷但存在呙僻不遂症状。该病具有疾病急的特点,所有症状变化多且迅速,该症状与自然界中之风性善行的相关变数具有较多相似,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对脑梗塞的认知均是从广义角度分析,故将其称之为“中风”,同时该病发生突然又称为“卒中”,头部是脑卒中主要病变位置,故将该病称之为“脑卒中”[2]。就急性脑梗塞而言,在其发生和发展特点影响下,严重的患者治疗后难以见效,但症状轻者可治愈。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提出中医治疗的相关方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急性脑梗塞是西医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命名,最早我国《内经》中就有急性脑梗塞的相关发生机制阐述且较为详细,但未有脑梗塞病名。中医学理论认为烦劳暴怒以及感受外邪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其他传统医学名著上也对该病的发生原因做出了解释,如“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该理论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另外相关古籍中提出,该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饮食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理论可见《素问·通评虚时论》。

据我国近代相关报道指出,中风的主要发生原因以内虚为主,其症状表现为上实下虚,其本质为肾阴虚,其标为气血逆乱、肝阳暴张。另有学者认为,中风发生的內在因素中,络脉空虚和正气不足为主要原因,而外在原因则是外风侵袭。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中风的发生特点,认为脑脉痹阻及气虚则血行瘀滞可认定为中风[3]。此外,部分学者认为中风的发生根本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发生之标为瘀、痰、火,导致中风的关键因素为瘀、痰,存在于该病起始和结束。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中风始终均有痰淤互结的表现,但该病具有较多诱发因素。

2 治则治法

2.1活血化瘀法

近年来,关于脑梗塞的中医治疗研究较多,大部分学者对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作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在脑梗塞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法占据重要地位,相关研究中表明,脑梗塞患者接受活血化瘀法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显著。在对脑梗塞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发现该方法不仅能够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液粘稠度,且抗凝血栓的效果也十分显著[4]。此外,有部分学者将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比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和活血化瘀法的效果,研究结果得出采用活血化瘀法的患者其临床症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且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得到改善,整体疗效高于常规治疗方法。有血症选择地龙、天麻、蜈蚣、钩藤、全蝎和黄芪自拟治疗方法,应用后发现可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2.2化痰祛瘀法

部分学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与化痰祛瘀法进行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并分析治疗结果,得出结论如下:接受化痰祛瘀法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效果以及血浆蛋白水平和中医疗效、症候积分均优于内科常规治疗[5]。另外还有学者对脑梗塞急性期采用化痰祛瘀法进行治疗,发现能够改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效果十分显著,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效果优势明显[6]。此外,部分学者研究过程中,选择痰淤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一部分患者采用化痰祛瘀法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进行分析,其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化痰祛瘀法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2.3益气活血法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给出结论,表明采用该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脑梗塞面积可得到缩小,且该治疗方法无毒副作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明显。另外有学者在对脑梗塞患者分型后,采用化瘀通络法联合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该方法治疗后的患者其生活能力得到提高,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益气活血法在治疗急性脑梗塞中具有明显效果[7]。此外,有学者根据益气活血法,对进展性脑梗塞患者采用自拟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通脉方的方法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益气活血法治疗时,其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采用鼻饲或口服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2.4补肾化瘀法

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有研究表明,采用补肾化瘀法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方法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疼痛、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等症状,还能够对语言障碍进行改善,其效果十分明显。部分学者在治疗急性期脑梗塞患者时,依据补肾化瘀法的指导,应用化瘀益气丸进行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以及神志和语言均得到缓解,临床治疗效果也高于常规治疗方法。部分学者在脑梗塞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认为该病的发生机制与肾虚血瘀有较大的联系,采用补肾化瘀汤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2.5通腑化瘀法

在急性中风病的治疗中,有学者采用通腑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水肿得到了改善,且颅内压明显降低,同时患者的脑循环改善明显,且能够将毒素排除。患者体内痰浊严重的情况下应用化瘀法进行治疗,可促进其有效排出,同化痰淤,促进肾络通畅,对脑髓的培补有良好作用,所以在脑梗塞的治疗中通腑化瘀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8]。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急性脑梗塞的主要病机为腑气不通、痰淤互阻、毒损脑络,对此治療时已使用通腑化瘀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另外有研究表明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采用通腑化瘀法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对患的脑循环进行改善,还能够使腑气通畅,利于痰热清除,同时还能够使脑组织耐缺氧能力提高。在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30g赤芍、12g大黄、30g大黄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外,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还可采用化痰熄风法、化痰祛瘀法治疗。有相关研究对急性脑梗塞采用分型辨证治疗方法,利用化痰祛瘀通络方法加减治疗,发现,该方法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同时还能够对患者脑细胞缺氧和缺血状态进行缓解。有相关研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通络化痰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在患者远期功能恢复中起到良好作用。

3 中医药治疗

3.1中成药治疗

既往研究中有部分学者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心电检查,其中部分患者伴有心电异常,此时采用宁心悸颗粒治疗,结果发现患者接受治疗后大部分心电图得到了改善,而且患者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良好改善[9]。另外,部分学者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时,采用通脉颗粒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的各项指标得到良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尤为明显,临床效果显著。除此之外,针对脑梗塞患者还可采用脑心通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明显改善。

3.2中药注射治疗

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还可采用重要注射治疗方法。治疗过从中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有明显效果。有学者采用该方法进行患者的治疗,并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患者接受中药注射治疗后,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另外,对于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无过敏反应发生,其临床效果良好。在脑梗塞患者治疗期间,黄芪注射液的应用也较为常见,该药物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3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学可将脑梗塞分为多种证型,依据不同证型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有学者将急性脑梗塞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阴虚风动型、风瘫阻络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方法。阴虚风动型使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针对风瘫阻络型采用天麻钩藤饮进行加减治疗;对于气虚血瘀型采用补阳还无汤进行加减治疗;对于痰热腑实型采用星蒌承气汤进行加减治疗,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急性脑梗塞还有其他证型,如气血亏虚型、肝阳上亢型、痰湿困阻型、肝胆火旺型,依据上述证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对于气血亏虚型采用十全大补汤进加减治疗;对肝阳上亢型采用羚角钩藤汤进行加减治疗;针对痰湿困阻型采用藿补夏苓汤进行加减治疗;针对肝胆火旺型采用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治疗,上述方法的应用均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有采用中风痰淤汤加减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气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肝肾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阴虚风动型,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4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内治方法外,中医治疗中还有较多外治方法,具有应用范围广、方法多样且灵活、简单等的特点,按实际应用中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在危重症脑梗塞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可采用鼻嗅法或直肠给药更方法。同时还可采用烫熨、敷贴、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上述方法的应用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中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采用针刺法进行患者的治疗,《内经》中对于中风的治疗采用针刺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扩张患者的血管,提高血氧供应量,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实现脑保护的目的[10]。针刺方法已成为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常见的配合治疗方法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相关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中医治疗能够起到良好效果。但临床治疗方法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林,李红波,吴粤湘,刘永瑞,叶伯鑫. 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02):261-266.

[2]汪文英,刘司琪. 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237+243.

[3]肖宵,余瑶,赵明芬. 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J]. 新疆中医药,2020,38(06):94-96.

[4]屠静静,裘丽媛,俞臻赟. 中风通脉汤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2):3050-3053.

[5]谭元奇,蔡浩,师帅,孔莹.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06):130-133.

[6]周媛,牛淑芳,张秋菊. 针灸对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血清SES及PAC-1水平影响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2):414-416.

[7]张智勇,王精忠.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3):61-63.

[8]付晓芳.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32例[J]. 现代中医药,2019,39(04):54-56.

[9]张忠伟. 活血抗栓汤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0):1914-1916.

[10]王华政,马健,王玉祥. 通窍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7):18-19.

[11]王若男. 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

作者:宋黎黎?黄容岩

第4篇:中医面诊综述

一、 总论

l、脸上长痣、痦子;表示该部位脏器先天功能不足。

2、脸上长斑:表示该部位长期慢性耗损形成的慢性疾病(3~5年形成)。

3、脸上长青春痘:表示该部位脏器现阶段正存在炎症病变(短期形成)。

4、全脸青春痘、斑:是内分泌失调或肝脏免疫功能下降。

二、各论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5、胸(乳):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6、肝: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 (即鼻梁最高处)。若这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而此人比较年轻或是有钱的老板或是大官,可能是脂肪肝。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若太阳穴处有斑,证明肝功能衰弱。若鼻梁高处有斑,还可能是肝火大,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等。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班,且脸色晦暗无华,看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眉中央有痣,眼球发黄,且面色非常黄是乙肝。从鼻梁处一直青到鼻头可能是癌或瘤!

7、胆:反射区域在鼻梁高处的外测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较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胆囊炎。若此部位有竖褶子、或笑时有竖褶子,说明此人胆囊有问题。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证明胆功能先天不足。若把右手放在右肋下(胆就在此部位),左手握拳击打右手背,若此部位疼痛的话,即是胆囊炎;若刺痛的厉害的话,可能是胆结石。胆有问题的人可能肥胖。眼下面胆

区有一对明显的斑或有痣、痦子,是胆结石。眼袋晦暗亦证明胆不好。

8、肾:反射区在眼外角平线与耳中部垂起直线相交向下至下巴的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证明此人肾虚,一般倦怠,腰背及腿部酸疼。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若此部位有病或痞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也会腰、腿及背部酸疼。肾虚可导致膀胱、生殖系统、性腺等疾病。眼角有很深的鱼尾纹。耳旁有竖褶子,也是肾虚的表现。肾区如有病或痦子且脑区竖纹很深,证明此人患有高血压或预示将来要患有脑血栓疾病。

9、膀胱:反射区域在鼻下人中两侧的鼻根部位。此部位发红,有红血丝、青春痘、生疮等,证明有膀胱炎,会出现小便赤黄、稍频急等症,膀胱炎也可引起腰部酸痛。女性患膀胱炎,有时是妇科有问题。鼻根发红,但尿不频、急且整个鼻梁骨发红,证明是鼻炎。

10、脾:反射区域在鼻头。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证明脾热或脾大,一般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若鼻头发黄或白,是脾虚,会出现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

11、胃:反射区域在鼻翼。若鼻翼发红,是胃火,易饥饿,口臭。有红血丝且比较严重,一般是胃炎。饭前胃疼,一般是胃炎。饭后

一、二小时腹疼是胃溃疡,压痛点在腹部正中或稍偏左处;饭后二到四小时腹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痛法在两排胁骨中间靠近心窝的地方,类似针刺一般,严重者可痛到后背,压痛点在腹部稍偏右处。若鼻翼灰青,是胃寒,与其握手时能感到此人手指尖发凉,此人受风寒肚子痛,拉稀等。而鼻翼部青瘪者,一般以前胃痛,形成病根,可引起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引发胃癌的可能性较大。鼻翼薄且沟深证明是萎缩性胃炎。

12、小肠: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内侧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证明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一般人会瘦弱。

13、大肠: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外侧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或便溏,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证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疮。鼻根下部线和外眼角下垂线交点处是直肠反射区,此处有斑是痔疮,若此处发红或有白点,有直肠癌变的可能。

14、生殖系统:反射区域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若女性嘴唇下面有痣、痦子、下巴发红、而肾的反射区域比较光洁的话,证明此人子宫后倾,腰部酸痛。若女性嘴唇四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或女性的嘴唇四周发青、发乌或发白,肾的反射区域也不好,这两种情况一般都证明此人性冷淡。若女性人中有痦子,一般是她子宫有疾病。若男性嘴唇上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说明此人生殖系统有问题。若40岁以上的男性的上嘴唇比较厚,可能是前列腺增大;若上嘴唇有粉刺,且好了又生者,可能是前列腺炎。男性上嘴唇不平,有沟沟,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上嘴唇两边发红,也是前列腺炎。

附:(1)上眼皮有痣,证明头晕。

(2)任何部位反射区有痣或痦子,证明祖上都患过该部位疾病。

(3)糖尿病:鼻头坑坑洼洼且肾区有红血丝及鼻翼发红。大眼皮浮肿嘴爆皮舌中间有红线可能是糖尿病。

(4)眼睛周围发暗,证明大脑供血不足。易引起三叉神经疼及睡眠不良。

(5)喉咙如有两条青筋,证明是风湿性关节炎。

(6)整个面部有斑,属于血小板减少症。

额头靠近发迹三分之一处,如果有症状,代表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有痣,则表示心血管机能先天不良。如果是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现在或已有一段时间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是斑或色素沉淀,则表示心血管机能长期不良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两眉间及两眉二分之一处,靠中间画圈部分,代表呼吸系统肺、咽、喉。两眉二分之一处靠外画圈部分包括太阳穴,代表肝脏。两眼下方,颧骨上方代表胆。两眼之间的鼻根处,代表心脑血管。两眼与鼻根两侧间,男代表胸腔、女代表乳腺,男女都是交叉着看的。肝脏的另外一个位置是在鼻梁中断,胆的位置在鼻梁中断两侧,所谓肝胆相连,肝胆相照。鼻头代表脾,鼻翼代表胃。颧骨下方至鼻头下端大U字平行处,偏外侧代表大肠。偏内侧小U字处代表小肠。颧骨至耳之间包括耳朵、脸颊区域,代表肾功能。人中代表膀胱。嘴四周代表生殖系统。下巴代表肾或身上有酸痛;全脸青春痘,代表精神压力大或体内机能失衡。

第5篇:护理学综述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

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结果。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足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惧怕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便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

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

一、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焦虑和紧张:

①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熟悉,对环境的生疏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②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③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2、惧怕与缺乏安全感:

①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惧怕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②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惧怕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怀疑和不信任

①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②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③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二、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1、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非凡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依靠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靠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

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3、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轻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三、护理措施: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1、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①对环境生疏引起的焦虑,护士可具体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②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具体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

第6篇:护理学综述论文

姓名: 学校:

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

] 【摘要】深静脉置管以其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是一条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等优点,在输液、输血、血液透析、胃肠外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控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护理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临床应用、并发症及护理 临床应用

1.用于重症抢救或大手术患者此类患者,治疗时间长、输液量大、使用药物种类多,3-5天血管即变硬成条索状,点滴不畅。深静脉血流量大、药液很快被稀释,避免了药液对血管的刺激而至的静脉炎,且液体滴入顺畅。金永红等报[1]告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或股静脉压力,对于判断慢性右心功能不全和血容量不足提供可靠依据;马龙等[2]采用深静脉置管直接注入大量液体进入血循环,满足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的治疗需求。

2.作为血液透析的通路林晓燕[3]使用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置管管腔的无菌和皮肤隧道开口的清洁干燥,可使其保留时间延长,加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量大、不增加心脏额外负担等优点,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过度肥胖等难以耐受内瘘或内瘘失败者有很大的优势;黄新武用[4]深静脉留置套管针取代近年采用Quinton-mahurlar双腔导管,留置深静脉进行血液透析,血流量充分,取材方便,无血流动力学紊乱,不易发生堵管、血肿及感染,且拔管易止血,可反复使用,是紧急血液透析时较好的选择。 3.用于癌症化疗肿瘤患者由于反复化疗、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反复穿刺易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药物外渗、静脉穿刺困难、静脉炎。段小芳等[5]对25例肿瘤患者行PICC穿刺置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了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邱萍等[6]采用经锁骨下路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1.8%,低于以往报道23.6%. 4.用于各种引流留置导管质地柔软、组织兼容性好、刺激性小、操作简单、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亦可根据病情控制引流速度,并可多次腔内直接给药[7]。王翔等[8]以类似改良的Seldinger法穿刺,留置钢丝,循导丝置入16G深静脉留置导管约15cm,退出导丝。认为此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导管纤细、柔软,刺激性小,即使碰到心肌,也不会损伤心肌,不会引起心律失常,并能及时排除心包积液。黄新武[9]采用深静脉留置管做胸腔闭式引流。方法简便,血管损伤小,导管弹性好,患者改变体位或离床活动不引起起疼痛,不影响引流。解志贤等[10]报道,应用静脉留置针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放水,治疗效果较满意。

5.用于静脉高价营养深静脉置管与周围静脉穿刺比较,具有留置时间长、输注速度快、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等优点,可适用于无法从胃肠道吸取食物者或大量液体丢失需要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高热量、高营养以及电解质者。

6.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心脏临时起搏梁金华[11]报道深静脉留置导管可沿导管插入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直接测定各个部位的压力、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计算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协助诊治,还可用于各种心脏病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并在心脏停搏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沿套管插入临时起搏器进行临时起搏,挽救生命。

并发症及护理 1.穿刺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

a.心律失常是深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引导钢丝进入血管过深、钢丝远端刺激心房、三尖瓣环、心室所致。蒋逸风等[12]报道在行锁骨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导引钢丝进入10cm即成功置管,一般不会出现心律失常。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回抽钢丝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张兰菊[13]认为是置管后导管刺激窦房结诱发心律改变,经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因路径较头颈脉短,在测量置管长度时,应考虑不同穿刺血管的因素。

b.误穿动脉误穿动脉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常见的并发症。由以下原因引起:技术不够熟练经验不足,进针角度过大或过深;患者肥胖;穿刺部位手术史或疤痕;同一部位再次留置中心静脉置管,均有可能增加误穿动脉的风险。张海燕[14]采用上位穿刺法以胸所乳突肌锁骨头与锁骨所成夹角之角平分线距角顶点1.0~1.5cm处,针与额平面为10°~15°角,进针方向指向同侧胸锁关节,进针深度2~4cm,置管成功率高,易固定。另外,中心静脉解剖位置异常也是造成误穿动脉的原因之一。梁莉等[15]的经验是,如考虑可能存在血管畸形,应该在B超引导下置管,了解中心静脉是否变异,5%-10%的患者可能出现颈内静脉位置和结构的异常,反复盲目穿刺容易损伤静脉及邻近的颈内动脉和股动脉。 c.气胸进针角度过大或过深,则易刺入胸膜和肺组织,导致气胸。少量气胸(肺压缩少于20%)可在几天内自行吸收,不必处理,量多时应行胸腔闭式引流[16]。曾成[17]认为发生气胸后,患者采取半卧位、吸氧,并稳定患者情绪,床边射片,如气胸量少,可自行吸收。 2.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a.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如无不明感染灶而发生的高热、寒战或导管置入部位红肿、触痛,应考虑由导管引起的感染。王俊英等[18]认为感染的途径是细菌通过导管外、导管内、经管输入的液体及血液进行传播;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是预防,操作前严格培训,严格消毒,备皮时为防止剃须刀划伤皮肤,采用剪刀剪除毛发。林风辉等[19]报道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营养不良、危重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疾病等内在因素及医生操作水平、操作环境、入住危重病房时间长、置管时间、置管后护理等外在因素;并表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低于颈内静脉及股静脉。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应做到如下几点: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经皮肤隧道侵入;尽量选择经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股静脉置管;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细菌侵入;导管定期用肝素液冲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缩短重症病房的住院时间;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使用透气的辅料覆盖,保持局部干燥。潘斐彩[20]报道减少经中心静脉导管的输入旁路操作,定期更换装置,尽量不使用三通管可有效预防感染。

b.导管不畅或阻塞导管长期使用后常出现导管阻塞或滴注不畅等问题,堵塞的原因有:静脉高营养物质或粉状及颗粒状药物的输入,渐堵塞导管;非正压封管,血液返流形成栓子;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易形成血栓堵塞导管。于楠等[21]报道预防导管阻塞,点滴速度应≥80滴/min,液体点滴不畅,滴速<50滴/min多为药物沉积,先回抽血液,血液回抽畅通后以生理盐水5-10ml推注,再连接液体。当发生堵塞,先以肝素盐水液(封管液31U/ml)试通,如果不能融通,说明已形成血块,则用肝素原液试通,仍不能融通,说明形成纤维素血栓,此时改用链激酶或尿激酶5000U/ml,边推边拉缓慢轻柔注入1ml,保留15min后,回抽药物和凝块,重复灌注至导管通畅。杨海燕[22]认为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导管堵塞,导管抢救性的处理应优于导管的更换。将导管血栓的处理分为一线和二线方案:前者依次为压力性冲管、血栓溶解酶灌注溶解和机械性取栓;后者包括导管更换和纤维素鞘剥除术。其中压力性冲管以10ml的注射器较佳,10ml的注射器在冲管压力和容量间能取得较好的平衡,1ml和5ml的注射器冲管时压力较大有导致导管破裂的危险。血栓溶解酶中,以尿激酶和组织源性纤溶酶应用较多,效果也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 金永红,伍彩霞,吕丽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9,15(1);90 [2]马龙,卡力比努尔·力提甫.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33 [3]林晓燕.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5)6;1 283 [4]黄新武.深静脉留置导管的运用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74 [5]段小芳,张锋.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25例[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74 [6]邱萍.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 199 [7]梁金华.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体会[J].临床研究,2008,(7)1;35 [8]王翔,冯国定,常西高等.以深静脉留置导管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11例[J].浙江医学,2003,25(4);49-50 [9]黄新武. 深静脉留置导管的运用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74 [10]解志贤,刘丽霞.静脉留置针临床新用途[J].华北国防医药,2005,8(4);41 [11]梁金华.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体会[J].临床研究,2008,(7)1;34 [12]蒋逸风,陆传新,沈彬等.深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09,30(2);110 [13]张兰菊.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4);3 321 [14]张海燕.深静脉穿刺置管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09,16(16);101 [15]梁莉,黄云剑,梁艳等.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07,5(4);50 [16]顾自芳.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4);50 [17]曾成.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及护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学,2007,6(14);39 [18]王俊英,张宝莲.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153 [19]林风辉,吴红,石松菁等.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分析及预防[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42(6);561 [20]潘斐彩.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与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1);4 711 [21]于楠,倪燕.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8,6;82

第7篇:护理综述

重症患者压疮风险及预防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摘要:压疮是由于压力或者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的皮肤或和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突出部位。加拿大和美国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压掩在欧洲医院患病率从8.3%~23%;英国的保健机构的压疮总发病率为10.2%,医院获得性压掩发病率为59%。国内报道神经科患者的疮发生率达30%~60%,脊髓损伤患者压疮发生率为24.3%~39.1%。压疮直接降低重症患者生活质量,增加重症患者痛苦、恐惧、隔离和焦虑,浪费社会资源,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威胁生命,因此,重症患者压疮风险更大。因此医疗机构把预防和控制住院重症患者的压疮作为患者安全和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指标。本文所指的压疮风险都是针对重症患者进行开展。

关键字:重症患者;压疮风险;预防护;研究进展

目录

重症患者压疮风险及预防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一、压疮风险概述

(一)压疮的定义

(二)压疮风险的发生率及危害

二、压疮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外源性因素

1、压力

2、剪切力

3、摩擦力

(二)内源性因素

三、压疮风险的预防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一)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1、翻身

2、减压装置的使用

(二)避免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

(三)增进局部血液循环

(四)改善营养状况

一、压疮风险概述

(一)压疮的定义

压疮是临床护理三大并发症之一,是我们临床护理中需要攻克的顽症。在原来的护理理念中压疮是由于身体的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或局部皮肤长期磨擦、受潮湿刺激及全身营养不良、水肿,导致局部组织出现持续缺血、缺氧、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局部组织营养不良,皮肤及皮下组织出现红、肿、热、痛、溃烂、坏死。压疮早期被称为“褥疮”,来源于拉丁文“decub”,意为“躺下”,因此很多人误解为压疮是由于躺卧而引起。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压疮即可发生于长期躺卧的病人,也可发生于长期坐位的病人。其实从压疮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得知压疮发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为长期受压,因此称为压力性溃疡或压疮更为合适,褥疮这一称谓近年来已经逐渐被废弃。

2007年NPUAP(美国国家压疮专家组)将压疮进行了重新定义,压疮是指由于压力,或者复合剪切力或/和摩擦力而导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局限性的损伤,经常发生在骨隆突的部位。

(二)压疮风险的发生率及危害

压疮是护理领域的老生常谈,但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压疮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却一直困扰着我们而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大量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压疮的发生率与巧年前相比没有明显的下降的趋势。国内外对压疮的发生率也有许多相关报道:对148家急症护理机构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是9.2%,从对专科医院和福利医院的调查显示其中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达23.0%-27.5%;针对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省的一共8家医疗机构中的2384例患者的研究指出患者的压疮发生率高达25.7%;布莱顿健康中心所属5家医院的老年看护病房中222名患者中压疮发生率为22.50%;脊椎损伤病人压疮发生率为25%-85%,住院老年病人的压疮发生率为10-25%。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小组曾做过调查,显示仅美国就有100万人患压疮,日本住院的患者中压疮发生率为5.5%,日本85.7%的截瘫患者患有压疮。如此高的发生率,让人触目惊心,也为我们的护理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压疮风险的影响因素

引起压疮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国外有研究指出,压疮发生的影响因素高达100多种。Davies等研究者将压疮发生的影响因素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一)外源性因素

1、压力

压力是引起压疮的主要外在因素,压力主要作用于骨的突起部位,而且压疮的发生与压力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大量学者研究指出,皮肤毛细血管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6-33mmHg(2.01-4.4kPa,1mmHg=0.133kPa),能够承受的最长时间为2小时。一旦压迫时间超过2小时,皮肤的缺血性损害就会发生。Dinsdalt认为如果皮肤持续受到9.33kPa的压力作用超过2小时,将会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

2、剪切力

患者坐卧位时所引起的剪切力是引起压疮产生的第二个外在危险因素。剪切力一般作用于相邻的两个物体的表面,可以产生方向相反的进行性的平行滑动的力量,它的作用主要在人体皮肤的深层。剪切力可引起组织之间的相对移位,并会阻碍比较大区域的血液的供应,从而使组织的氧张力下降,同时组织之间带孔的血管也会出现被拉伸、扭曲和撕拉的现象,从而引起深部组织的坏死。如果剪切力作用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将会引起深部组织不可逆性的损害。

3、摩擦力

摩擦力是引起压疮发生的另外一个外在危险因素。摩擦力导致压疮发生的机制主要是摩擦力除去了皮肤外层的角化层,失去了其保护作用,皮肤对压力的敏感度从而增加,皮肤表皮的浅层细胞就会从基底细胞层中分离而出,皮肤从而表现为变性、水肿、出血、充血、炎性细胞聚集到真皮层,并引起坏死。摩擦力也会导致皮肤局部温度升高,引起组织代谢障碍的产生,最终引起压疮的发生。高慢的文献曾报道皮肤温度每升高1℃,组织代谢和氧气需要相应的就会增加10%。

另外,局部潮湿也可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冷玺等人曾报道在潮湿的环境下压疮发生的危险性会增大5倍。临床工作中,许多病人会有小便失禁、出汗或创面渗出等情况,这些均会引起患者局部皮肤的潮湿,从而导致皮肤浸湿、松软,

皮肤的弹性和抵抗力也会相应的下降,皮肤和床面的摩擦力就会增加,皮肤容易破溃而引起压疮的发生。Allman指出,患者如果大便失禁,就会有更多的细菌和毒素产生,与尿失禁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压疮,这种污染物浸湿,而导致感染诱发,使病情更趋恶化。有实验证实,大便失禁患者压疮发生的机率是一般患者的5.5倍。

(二)内源性因素

除以上外部因素外,现在很多专家认为压疮的发生也与患者自身内在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营养不良、瘫痪、认知功能损害、吸烟、贫血、精神紧张、疾病因素、感知缺失、体温变化、年龄、急性应激应对压力敏感性增高等均是引起压疮形成的高危险因素,祁俊娟等人曾研究指出血清白蛋白<35g/L者,压疮发生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5倍。以上这些因素可以导致皮肤弹性的下降、屏障功能减退、皮肤的脆性增加,从而诱发皮肤水肿、破损,最终导致溃疡形成。

三、压疮风险的预防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压疮发生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以往国内的观点认为压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林菊英曾经提出要求压疮的发生率为零的标准,除不能翻身的特殊患者外一律不能发生压疮,院外带入压疮不能扩大。国外的护理专家却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压疮是可以预防,但是只是部分可以预防,而并非全部都可以预防。如果患者入院时局部组织已经出现了不可逆性的损伤,在24-48小时内就可能发生压疮。护理过程的不当的确能够导致压疮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将压疮发生的责任都归咎在护士的护理不当上,因此,近年来许多护理专家提出了难免压疮的说法,指的是非护理干预所能预防的压疮。但不论患者是否因自身因素不可避免发生压疮,我们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还是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患者压疮的发生或避免压疮进一步扩大。护理人员对压疮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压疮预防意识的不断提高是防治压疮的基础。预防压疮主要在于消除其发生的原因与诱因。

(一)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间歇性解除压力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措施,有报道称无论何时何地,适时的体

位变换和适当的减压装置均是最基本的预防压疮方法。

1、翻身

鼓励和协助卧床病人经常更换卧位,并建立翻身卡,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可将间隔时间缩短。翻身时应抬起病人,注意避免拖、拉、推等动作。患者卧床时床头抬高不可以达30°以上,以免引起身体下滑而对骸尾部及足跟部产生剪切力,床头抬高达45°以上,最易产生滑动,一般床头抬高5°-30°较为适宜。翻身时选择合适的体位是预防压疮的首要措施,

应该根据不同卧位对皮肤压力的影响以及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在传统的护理观念中,一般要求病人翻身90“侧卧,但近期的研究显示,90°侧卧并不利于压疮的预防。袁亚娟等人研究发现侧卧30°或60°压疮易发部位的平均体压明显小于仰卧位或90°侧卧位。邵培双等人发现当患者卧位体位床面成20°-30°时,人体骨隆突部位的压力更加利于分散,血液流动更加顺畅,骨隆突处可以交替受压,轮流承受身体的重量,患者局部组织所承受的压力明显减轻,从而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

2、减压装置的使用

除定期为患者翻身,还可以借助一些减压装置减轻患者局部压力。过去,大家主要应用比较传统的装置预防压疮的产生,例如气圈、气垫、水垫、凉液垫、床垫等。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用材也在不断的进步,但现在水垫、凉液垫等仍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发挥着较好的预防压疮的作用。

在对压疮预防床垫的研究这一方面,国外一般采用明胶床垫、交替压力床垫和充水床垫、Pegasus床(气浪系统)等,国内由于患者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使用的预防压疮床垫主要考虑经济价廉,例如现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喷气式床垫、程控按摩床、翻身床、YQ-P型压疮垫、电动充气式气浪床垫等。

(二)避免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

患者长期卧床,身体汗液、尿液、大便以及床铺渣滓等因素的刺激,不仅会诱发压疮的发生,也会导致压疮的进一步扩大。因此,日常护理中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皮肤清洁卫生。清洗皮肤用温和的中性清洁剂,毛巾要将水分吸干,皮肤干燥的患者涂抹润肤霜以保持皮肤滋润,不要使用滑石粉擦洒皮肤,也不要搓擦脱屑的皮肤。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不可以直接躺卧于橡胶单上,要在上面铺一层

棉褥,要求棉褥的吸水性及透气性要好,如果潮湿及污染后要及时更换。尽量不要长期直接使用一次性尿垫,一次性尿垫虽然可以缩小潮湿污染的范围,而且使用方便,但很容易引起皮炎的发生。郑雅芳等使用脱脂棉吸附肛门处排出的稀便,污染及时更换,便后及时清洁,并涂抹凡士林软膏作为保护,隔绝大便的刺激,起到很好的预防压疮的效果;赵济国对赛肤润在预防压疮的作用的研究显示,赛肤润可以延长患者的翻身间隔时间至6小时,它还具有改善局部皮肤微循环的作用,它与皮肤的脂质保护层能够很好的结合,从而产生出脂质保护膜,降低了已经受压迫皮肤再损害的可能。

(三)增进局部血液循环

按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正常健康的皮肤给予适度的按摩能起到预防压疮的作用。按摩作为预防压疮的措施持续使用至今,但在70年代后期,有人开始对其可靠性产生质疑。后期大量的研究显示按摩过度不仅无益,反而对组织有损伤。Anthony的研究发现按摩一分钟后可出现脉搏增加,静脉含量降低,皮肤湿度降低等。德永慧子研究显示若皮肤出现轻度发红,则表示皮下组织存在大范围循环障碍,用力摩擦时反而加重损伤使之进一步恶化,故发红部位禁用按摩。中华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冷也指出,按摩并不利于防止压疮。陈玖的研究也显示按摩无益于防止压疮,软组织受到压迫而出现皮肤变红的现象是皮肤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但压力解除以后,一般也会需要30-40分钟变红的皮肤才会退色,但这种反应是不会引起压疮的,因此没必要给与按摩。但是,如果是局部皮肤出现持续发红的现象,这就表示软组织己经受到损伤,对其进行按摩不仅对局部皮肤起不到有益的作用,相反,可能会加重这种损伤。尸检也证实了这种观点,凡是经过按摩的组织,均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按摩的反而无撕裂现象。因此,针对压疮高危患者的按摩要斟酌而行。

(四)改善营养状况

大量的研究显示,压疮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院外带入压疮,照护者缺乏专业的知识,不能做到及时预防,延误治疗,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国内外学者对压疮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大多针对压疮治疗手段、新型压疮治疗产品、压疮护理体会等方面,有部分专家对压疮形成风险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了年龄、活动障碍、营养不良等均是引起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但这些研究主

要针对院内压疮或院内与院外带入压疮的对比,而对不同入院途径的院外带入压疮形成风险因素的比较至今无人涉猎。了解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疮的风险因素,更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对家庭病床患者的护理起到更加有力的作用,对加强社区医疗的建设也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

第8篇:护理综述

护理工作中如何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摘要:护患关系中,语言交谈是护患沟通的必要条件,使用通俗易懂,亲切礼貌的语言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其次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以及患者病情资料,通过技术交往保障有效的沟通,从而使护患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然后,高素质护理队伍是构建护患关系的根本;最后,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必须环节。总之,只有真正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体贴关心,尊重爱护,才能建立和谐的健康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护理工作和谐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指护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一方可以是护理员、护士、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而患者一方可以是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监护人、患者所在的单位,甚至媒体舆论。护士与患者的交往是一种职业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护理人员都应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护患关系,服务对象可以经历正常的情感体验,改变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同时学习有关的保健知识及技巧;护士可以有效地应用沟通技巧和个人特征,以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发展及成熟,提高服务对象各方面的应对能力。护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关系,护患之间相互尊重、设身处地和彼此信赖。患者为了医治疾病出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将自己的发病史甚至个人生活方式和隐私毫不保留地告诉医护人员,同样,医护人员也尊重、信任患者,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准则,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有充分信任及支持感的气氛,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增加服务对象对自己的信任感,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谐的护患关系越来越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和护理所关注的不仅是疾病,而是要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整体关注患者,所以护患关系尤为重要。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使患者处于接受检查和治疗的最佳状态,从而缩短了病程,促进了康复,使临床护理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语言沟通是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

护患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转归和康复。处理好护患关系极为重要。护患关系首先要从语言交谈开始,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每个患者的知识结构不同,对标准语或医学术语难以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护士也会因听不懂方言而导致误解其意。所以,护理人员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性,识别方言并能正确运用方言,能使信息交流顺利地进行,并改善护患关系,增进护患感情。患者从入院开始,就要得到护士热情接待,向患者使用礼貌性称呼。帮助患者领取住院生活用品,使患者从入院那刻起就培养起一种良好情绪,使其感到温暖和舒适,工作空闲时间还可以在护患间相互学习一些地方用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正确使用方言与患者进行言语沟通,通过语言给患者以启发、鼓励,用科学的道理解除患者精神负担,赢得患者尊重,使护患关系更进一层,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得以更好开展,从而收到一些药物达不到的效果。

技术交往使护患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才会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要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保护患者的生命联系起来。护士应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有关知识,永不自满,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技术上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应变能力。工作中还要及时了解患者最新情况,针对疾病的进展和康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护理宣教,有计划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功能训练。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对待。不含糊其词,不能给予肯定回答时,请教高年资护士、医生.或翻阅资料.这样才能使患者放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使护患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高素质护理队伍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根本

一定要把提高全院护士素质,锻造一支新型的护理队伍作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点来抓。首先,护士应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护士的思想素质。护理模式的转变不是一个单纯解决服务态度,搞好微笑服务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观念的更新,涉及到确立新的价值取向问题。为使护理人员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要举办不同类型的思想教育学习班、护士礼仪培训班、护士素质提高班,大力开展三个教育活动,从思想上引导护士爱岗、爱业、爱患者,树立整体护理观念,从而使护士注重自身职业形象,提高工作热情,做患者所需,最终达到和谐护患的目的。其次,强化训练,多渠道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和谐的护患关系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职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训,护士同时狠抓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杜绝差 错事故的发生。再有,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索质,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树立良好的护理形象,它代表整个医院及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与精神面貌,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接受护理的心态。同时影响着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对医务人员能力的信任。因此对护理工作效果的好坏起巨大的作用,护理人员要处处为患者着想,给患者正面的心理导向。避免产生烦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不论患者病情及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都能以稳定的姿态、乐观的性格、沉着的气质出现在患者面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不断地加强护士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才能真正科学地做好护理工作。

情感沟通是和谐护患关系的必须环节

临床护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是一个综合体,不一定仅仅有生理上的疾病,还会有心理上的不健全,还会有许多不良因素威胁到患者的健康。这些因素有社会的、家庭的、工作的、人际关系等。护理患者还要考虑到这些疾病以外的影响。要尊重、理解、帮助他们,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要耐心主动地给予开导,热情诚恳地去关怀,使患者心情舒畅,使他们形成和保持乐观的情绪。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患者都是很重要的,耐心的聆听,亲切的问候。都会使患者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护理工作。对患者的亲属和同事、领导等做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工作,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解除患者的不安定因素,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赢得信赖和尊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此达到理想的情感沟通。

综上所述:护患之间建立和谐的、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大课题之一,是新时期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去关心体贴患者,把爱心和奉献贯穿于护理工作中,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使护理工作得到更科学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l. 董炳琨.努力构建和谐护患关系[J].中国护理管理.2006,6(7):10.

2.李春梅.浅谈安全护理之我见.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2007,8,12:21-22.

3.彭炜,王晓燕.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患方因素及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9,25:612-614.

第9篇:护理综述

护理工作中多措并举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摘要:医患关系中,语言交谈是医患沟通的必要条件,使用通俗易懂,亲切礼貌的语言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医患关系是医疗过程中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尤其是儿科病房,孩子是家中的宝贝,医患矛盾较成人更为突出。为此,在护理工作中从人性化护理工作的特性着手通过对住院患儿及家属实施护患沟通,使医患关系融洽,患儿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人性化;医患,护患关系;儿科;护理工作;和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医疗需求也随之提高,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的接连发生、“红包”、“回扣”等不良现象,给社会稳定、医院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医患关系从广义上讲指医、护、技、管理人员与患者或家属等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是医患之间彼此信任、理解、支持,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使这种关系受到了冲击。现阶段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病人在我心中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1]„。实践证明,实施个人性化护理能减少医患纠纷,消灭医疗纠纷于萌芽之中。人性化护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人性化护理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坚实基础。人性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更新观念,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现代整体护理模式转变。从患者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更注意患者的心理感受,要求对患者实行人性化关爱,满足患者的需求。人因各种原因患病后,不能正常起居、进食进水、疼痛、失眠、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等等,最基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作为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为以后的医患护患沟通做了铺垫。

人性化护理能加强护患沟通,筑造和谐医患关系的理解桥梁而造成护患矛盾的重要原因是医患缺乏沟通、信任和理解。人性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为患者进行一般治疗性沟通,更要加强情感沟通,关注他们的真实感受,给患者除治疗以外更多的心灵关爱和慰籍。情感沟通可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增强护患的信任度,改善护患关系。人性化护理还要求护理人员强化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把患者担心的事情讲清楚,努力协调解决,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这样医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就会不断增进。情感沟通、换位思考是医患之间的一座连心桥,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服务的同时也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护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护理人员一方可以是护理员、护士、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而患者一方可以是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监护人、患者所在的单位,甚至媒体舆论。护士与患者的交往是一种职业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护理人员都应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护患关系,服务对象可以经历正常的情感体验,改变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同时学习有关的保健知识及技巧;护士可以有效地应用沟通技巧和个人特征,以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发展及成熟,提高服务对象各方面的应对能力[3]。护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关系,护患之间相互尊重、设身处地和彼此信赖。患者为了医治疾病出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将自己的发病史甚至

个人生活方式和隐私毫不保留地告诉医护人员,同样,医护人员也尊重、信任患者,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准则,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有充分信任及支持感的气氛,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增加服务对象对自己的信任感,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谐的护患关系越来越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和护理所关注的不仅是疾病,而是要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整体关注患者,所以护患关系尤为重要。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使患者处于接受检查和治疗的最佳状态,从而缩短了病程,促进了康复,使临床护理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护患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转归和康复。处理好护患关系极为重要。护患关系首先要从语言交谈开始,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每个患者的知识结构不同,对标准语或医学术语难以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护士也会因听不懂方言而导致误解其意。[4]所以,护理人员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性,识别方言并能正确运用方言,能使信息交流顺利地进行,并改善护患关系,增进护患感情。患者从入院开始,就要得到护士热情接待,向患者使用礼貌性称呼。帮助患者领取住院生活用品,使患者从入院那刻起就培养起一种良好情绪,使其感到温暖和舒适,工作空闲时间还可以在护患间相互学习一些地方用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正确使用方言与患者进行言语沟通,通过语言给患者以启发、鼓励,用科学的道理解除患者精神负担,赢得患者尊重,使护患关系更进一层,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得以更好开展,从而收到一些药物达不到的效果。

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才会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要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保护患者的生命联系起来。护士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有关知识,永不自满,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技术上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应变能力。工作中还要及时了解患者最新情况,针对疾病的进展和康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护理宣教,有计划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功能训练。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对待。不含糊其词,不能给予肯定回答时,请教高年资护士、医生.或翻阅资料.这样才能使患者放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使护患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临床护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是一个综合体,不一定仅仅有生理上的疾病,还会有心理上的不健全,还会有许多不良因素威胁到患者的健康。这些因素有社会的、家庭的、工作的、人际关系等。护理患者还要考虑到这些疾病以外的影响。要尊重、理解、帮助他们,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要耐心主动地给予开导,热情诚恳地去关怀,使患者心情舒畅,使他们形成和保持乐观的情绪。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患者都是很重要的,耐心的聆听,亲切的问候。都会使患者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护理工作。对患者的亲属和同事、领导等做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工作,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解除患者的不安定因素,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赢得信赖和尊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此达到理想的情感沟通 [5]。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患者医药费负担过重,医疗成本与医疗护理结果的期望值与实际值发生偏差,患者或家属私欲驱使,医患之间、护患之间思想和行为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医院医患、护患关系比较紧张,护患之间失去了往日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和睦气氛,而是相互猜忌、相互防范、纠纷不断甚至紧张对立,尤其是综合儿科,多数患儿为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住院往往就有两个甚至四个以上家属围着,同时这些父母青年均年青气盛,护士操作稍有不慎,他们便否定你的一切,常常遭到患儿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和围攻。因此,加强儿科医患、护患沟通,尽早缓解护患之间的矛盾,塑造新型医患、护患关系,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儿科护理管理不同于其他科室管理,因其年龄小,认知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且患儿病情变化快,自我表达能力又差,护士观察病情较成人有一定难

度,加上孩子均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治疗和护理期望值偏高,因此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针对以上问题,也为了新塑儿科护患关系,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了“亲情服务”活动,全科护理人员牢固树立“以患儿为中心”,“一次就医,终生为友”的服务理念,做到爱心、细心、耐心、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每天责任护士利用晨护时间、上午输液时间、上午下班前、下午上班后、下午下班前等时间进行五查房,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和他们拉家常、谈病情、谈治疗、谈护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变化,急患儿所急,积极帮他们排扰解难,当遇到某位患儿过生日,科室便及时主动地赠送鲜花、玩具、蛋糕或其他礼物以示祝贺,逢年过节,科主任和护士长也会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共祝他们“节日快乐”,让患儿和家长倍感温暖,这大大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融洽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60%以上为护士未能做到“一针见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尤其是“百针穿刺”训练,提高穿刺技术,并实行弹性排班,新老搭配,优势互补,遇到一针扎不上者便改换他人重新进行,必要时护士长亲自出马,事后要求当事人对穿刺失败的患儿及家长送上“对不起,让孩子受苦了”九个字以示赔礼道款。这样,即使遇到脾气再大的家长,面对我们的诚恳,他们也会熄灭火气,偃旗息鼓的。

对住院患儿及家长,我们每周至少举行一次满意度调查,让患儿及家长对我们护理工作做出准确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出一到两名优秀护士,从奖金上给予奖励,对个别令家长不满意的护士,我们也适当给予批评和教育,并从中查找原因,找准时机向患儿及家长致歉,对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们争取在两天内予以解决,对于眼前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们也会向他们说明原因,以求他们的理解,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患儿及家长满意度逐年提高。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中多措并举运用人性化护理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是肯定的,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大课题之一,是新时期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稳定、健康的医患关系必将促进和谐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只有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去关心体贴患者,把爱心和奉献贯穿于护理工作中,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使护理工作得到更科学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凤勤.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运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4,13(11):1517.

[3]. 董炳琨.努力构建和谐护患关系[J].中国护理管理.2006,6(7):10.

[4].李春梅.浅谈安全护理之我见.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2007,8,12:21-22.

[5].彭炜,王晓燕.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患方因素及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9,25:612-614.

上一篇:落实情况汇报怎么写下一篇: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