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调查报告(通用3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题调查报告(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题调查报告1

小课题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目的: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男女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初中阶段不同性别的调查分析、统计,探讨初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差别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学校体育课堂效果的提高寻找方法并为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二、调查时间:2014年6月

三、调查内容:

(一)调查对象:桂花九年制学校初中七至九年级共学生。

(二)调查内容: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再结合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观点,设计了一份问卷,共12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 1至5题,主要针对学生对体育老师的要求;

2. 6题和7题,着重了解男女学生的运动兴趣及爱好;

3. 8至12题,重点调查体育实践课的分组教学情况。

(三)调查方法:

1.在七八年级进行第一轮调查,随机抽取每班20人(男女生各10人)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相同的问卷在九年级进行第二轮调查,同样随机抽取每班20人(男女生各10人)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四、调查分析:

(一)从学生对体育老师的要求方面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做为一个体育老师,最重要的是可以在体育课上和学生打成一片,老师就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如果体育老师太拘泥严肃学生会在心里排斥你,而学生则更喜欢幽默风趣和有爱心的老师,所以,从学生的要求中也可以看出,现在的老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还必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二)从男女生的运动兴趣及爱好方面分析:

1.男生比女生的体育兴趣更为广泛。在体育兴趣方面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别性很大。女生与同龄男生相比,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范围减小,而且幅度较大,显然这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女生本身的生理特点以及相应的体育教学相关。

2.从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体育兴趣选择中看:男生在体育兴趣的选择上,他们首先都喜爱球类运动,其次喜爱武术、田径和体操运动;而初中女生在体育兴趣的选择上,她们首先也对球类和体操运动较感兴趣,但初中部分女生也喜爱田径运动,对武术运动的选择人数非常少。女生喜爱田径运动很让人意外,可能是因为初中升学,体育中考项目中田径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客观因素造成了部分女生不得不喜爱田径,选择的目的性比较明确。

3.男生喜欢激烈对抗性的项目占很大的比重,而女生因为生理上的变化和体能上的差异,她们更加喜欢运动量小的个人项目和动作柔和、优美的跳绳、健美操等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初中阶段学生在体育兴趣的选择上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体能差异因素有关。

(三)从分组教学方面分析:

1.从调查结果来看,全部学生都能适应分组教学的模式,而当被问及“你喜欢的体育课教学分组形式是什么?”时, 90%的学生都选择了“男女生分组”,只有少数高年级的男生选择了其他分组方式,而女生几乎全部都选择了这一方式,由此看来,初中阶段女生更在意“男女生分组”的方式上体育实践课。

2.男女生混合上体育课的优缺点:

结果表明,男女生混合在一起上体育实践课,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赞成,他认为这样自己会有害羞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赞成。以下是男女生混合上体育课的优缺点分析总结。

优点:男女生混合上体育课场地应用率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熟悉、相互激励、相互学习,使男女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男女合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混合上体育课可以对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缺点: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男女生在生理、体能、运动技能、兴趣与爱好方面出现差异,女生侧重柔韧性、舒展性运动,如健美操训练;而男生更喜欢力量、速度和对抗性训练,如篮球运动等。在教学中如果教法不妥,势必会导致项目安排上的矛盾和不协调,从而使得男生在某些项目上“吃不饱”,而女生在学习训练中“吃不消”,不利于整体教学的同步进行,直接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3.男女生分组上体育课的模式分析

(1)男女生分组可以照顾全体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中既没让女生体育课“男生化”,也避免了男生“吃不饱”现象的出现,课堂上必须根据男女生的特点安排不同强度的内容上课。一般来说,男生体质较强,喜欢竞争,活动量偏大,但是组织纪律性较差。而女生比较文静,体质较弱,自我活动能力较弱,但组织纪律性比男生好。因此,以男女生分组的模式教学,可以激发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2)初中阶段男女生生长发育的不断成熟,男女生身体差异的不断变化,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潜意识的认为男女有别,男女生在一起练习,显得有些不自在。比如在体育课上女生比男生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男生在场时一些女生有害羞感,而男女生分开上体育课,可满足男女生的不同心理要求,上课更有安全感,更专注地锻炼。

(3)从心理方面分析,初中阶段男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时期,大部分学生的情感比较内向、敏感、自尊;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向、懒动。同时,伴随着青春期的先后到来,随着身体的生长和发育使学生的性别意识更进一步强化,男女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的两性差异越来越大,同时在体育的兴趣、爱好、素质、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男女生分组教学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差异。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实践课堂中进行男女分组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适合学生运动心理和生理特征,有利于课堂内容的编排,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组织。男女生分组教学使教育内容更有针对性,训练方法更科学合理,不失为对学生因材受教的一种方式。

课题调查报告2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肖淑芬名师发展工作室选择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优化策略研究”作为工作室近三年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被确立为厦门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工作室希望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翔实的数据和有价值的资料,了解教师群体,特别是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对于开展名师研究的思维倾向和已有经验,以开拓工作室成员的研究视野,获取研究的灵感和启发,使工作室能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的态度开展研究工作。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调查内容的具体特点,工作室选取了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以及教育专家、教授作为调查对象,并在不同的职称、教龄、地区等方面都有取样,在教师群体中具有代表性,因而调查获取的数据信度较强,获取的信息对工作室工作开展的启发和借鉴的意义较大。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名师研究,研究什么

1. 研究哪些名师?

名师是精于研究和实践的“艺术家”,名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艺术的“前沿”。哪些名师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哪些课例给一线教师留下深刻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项目“您知道哪些数学名师及其经典课例?”进行调查,位列前三位的名师分别是华应龙、吴正宪、黄爱华,分别有73人、67人、52人提及。

名师为何成为名师,其被认可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对调查资料的归纳整理,我们发现名师被一线教师认可、欣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居高临下驾驭教材,教学设计精巧;二是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三是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沟通能力,个人魅力彰显。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强烈感受到的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尝试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生思维予以积极关注,并进行有目的地训练,让我们感受到名师的魅力。名师在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他们之所以能做到不断实践,是因为中小学名师特别是小学名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显著高于普通教师。

2.名师研究的主要内容。

名师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基于这个现象,有必要对名师的课堂实践进行研究,了解其教学行为中哪些方面最具有研究的价值。对此,我们设计了“您认为名师的哪些方面最有研究的价值?”这一调查项目。

从附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84?郾2%的教师认为提问和追问优化策略是名师研究最有价值的内容,70?郾5%的教师认为名师教学语言优化策略是名师研究最有价值的内容,这些是一般教师与名师存在差距的地方,这些方面也正是名师个人魅力彰显所在。其中“提问”涉及预设,“追问”则指向生成,名师在预设和生成的处理上,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教师。他们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注意激活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因素,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的语言组织、时机的把握,追问的信息及时处理,教学资源的重组利用,特别需要引起一般教师的关注。

(二)名师研究,怎样研究

1.名师研究的主要途径。

名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研究,除了内容研究,还应有途径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扩大一线教师向名师学习的渠道。对此,我们设计了“您是从哪些途径了解这些数学名师的?”这一问题进行调查。

从附表2可以看出,观摩课、讲座、文集、著作是广大教师接触名师的主要途径。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到,网络的应用比较少,有组织的培训活动是主要途径。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待扩大其他了解途径。

2.名师研究的主要方法。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研究名师?“名师研究”不是“名师模仿”。名师研究贵在长久,贵在深入,贵在品位,贵在提炼。

从附表3可以看出个案研究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是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用以上方法研究名师,有助于我们对名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工作室将在研究中,注重以上方法的应用。名师研究将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进展过程既是理论研究过程,又是数学教学的推进过程和重建过程。

3.名师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从附表4可以看出,公开课教学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被89?郾9%的教师认为是最好的成果呈现的形式,也是名师研究成果辐射最快捷的形式,因此工作室要竭尽所能为工作室成员搭设平台,使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呈现名师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案例分析、专业论文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

(三)名师研究,如何凸显团队作用

1.名师研究,有哪些有效的团队活动形式?

从附表5可以看出,有88?郾5%的教师认为课例观摩是名师研究的最有效的活动形式。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形式也是最常用的,但最常用的不代表是最有效的,应该更多地尝试应用和推广其他的活动形式,让名师的魅力与经验更大程度地被一线教师所习得。

2.名师研究,如何开展主题活动?

名师发展工作室,其定位是“发展名师”,即在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中,通过团队的力量,将工作室伙伴发展为名师。基于这样的定位,一些受调查者提及的以下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就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研究内容的建议: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扎根一线教学,做“真实”课堂的研究。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于研究活动组织的建议:分学期或分学年根据学科的特点组织有效的研讨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教师的关注,创建科研沙龙和网络教研,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提高。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士指导,或跟随他们一起活动。加强各地名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提高,多送教、送培给基层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让同一个教学方法在不同的课堂得到更多的验证。根据主题,着实架好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教师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晓理论将比单纯学会经验更有后劲。参与研究的人员本身要拓宽理论学习领域,并把适用于自己、适用于本班的某一理念进行具体实践。怎样把理念变为教学行为的具体做法,教师应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学习实践,不断经验交流,资源共享。让工作室成员既“教”又“研”,拟定适合的计划和目标,追踪落实。

关于工作室伙伴培养的建议:要注意培养工作室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要注意营造和谐奋进的研究氛围,要想尽办法让工作室成员感到温馨、自信、自豪,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感受自身的成长喜悦。要十分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成果展示形式,要充分估计课题研究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思考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策略,要充分了解每一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要充分理解每一个成员的实际困难,要科学拟定研究计划和具体任务,要注重活动的成效和实效,杜绝流于形式。要注重扩大工作室成员的辐射和影响圈,要通过工作室平台推动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和发展,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培养一批教学新秀,提高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问卷调查的启示

1.名师研究应注重研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数量壮观的“一线名师”。他们在情境创设、教学预设与生成处理、学生心理沟通、教学语言艺术研究等领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百家争鸣,各具特色,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工作室成员在围绕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名师”这一概念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让更多的名师走进视野,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又要注意根据成员各自特点,在广泛研究的同时,确定几个重点研究的名师,进行个案研究,深入研究这些名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特色,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凝练出优化的策略,为我所有,形成个人风格。

名师研究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回归整体,要明晰名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整流程,从整体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剖析其精妙设计,深入局部进行分析;继而顺势而下,考量名师环节设计之后的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局部的改进或重建中,凝练其理念与行为优化的策略。工作室成员要在研究中,不断地实践、交流、学习、思考,立足于课堂教学一线,深入研究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既关注教学的各个流程和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又善于捕捉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生成新的研究课题,在名师研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名师研究走向深入。

2.名师研究应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新。

要使研究进行得科学、规范、有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讲究研究方法。工作室开展项目和课题研究,务必要加强学习,仔细分析,听取专家、名师和其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工作室正式运作之前,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专家对《行动计划》进行几轮的打磨,其目的就是使工作室的研究工作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实现研究成果。名师发展工作室开展研究前期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报告,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以调查报告为依据修订《行动计划》和《课题实施方案》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态度。

名师发展工作室要边实践边摸索,在信息化社会里,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名师研究的渠道要进一步拓宽,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强网络的运用,更方便、更快捷、更大容量地获取名师研究的宝贵资料,并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的共享。研究的方法要进一步创新,工作室要在遵循传统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不断地探索适合“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研究“小学数学一线名师”的方法,力争以创新性的方法实现创新性的成果。

3.名师研究应注重研究团队建设与成员能力的提升。

名师发展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研究项目为依托,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工作室成员的发展。通过此次调查,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工作室建设要把形成工作室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将工作室建设成为工作室成员共同的精神家园。只有主动发展,才是有效的发展。通过学习、座谈、博文撰写等形式,交流思想、互相促进。“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能只作为摆设的座右铭,而应真正植根于工作室成员的心中。“工作是繁忙的,心境是恬美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果实亦是甜美的。”不能只作为工作室的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工作室成员的共同的信念与追求。

工作室主持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力求在精神追求和业务提升方面,在工作室成员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主持人要妥善处理好工作室成员实际工作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工作室依托校与成员所在校的关系,为成员更好地投入研究工作扫清障碍。努力寻求各种资源,为工作室成员的发展搭建平台,使他们领略研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克服困难,眼光长远,努力实现工作室成员成长三部曲的目标定位:学习借鉴,实现有为;逐步优化,实现有位;形成策略,实现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彬)

课题调查报告3

“治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国际社会科学界的一个新概念。它所对应的英文单词是Governance,翻译成“治理”。国家治理,是相对国家政治基本制度安排而言,主要指国家在基本权力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国家权力运行合法、顺畅、高效与得到社会认同的问题。

国家治理的过程,就在于充分动员国家各个方面的力量,以多元共治激发国家权力体系、社会组织体系与市场结构体系的活力,并且促使三方积极互动,以便实现国家治理的预期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至少有四条:一是民主化。人民成为国家政权的所有者,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直接地或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并拥有追究责任者的制度化手段。二是法治化。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进行;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也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规则和程序之治要代替人治。三是文明化。国家治理应是“更少的强制,更多的同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的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更少的独断专行”,“更多的激发权能,更少的排斥和歧视”。四是科学化。各类治理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履行各自功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执政党和政府机关协调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力、进行战略和政策规划的能力不断提高等。

一、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课题调查意义与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个新概括新论断,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缘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治理创新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主要是指各行业各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创新做法、创新案例、创新成果。

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优秀成果)大型课题调查,就是要调查寻找那些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举措、创新做法,通过挖掘、总结遍布全国的大量治理创新鲜活经验,使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使其具有时代性和普适性,为整个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蓝本和实践支撑,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养料。

时代意义:实现“第五个现代化”

(一)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自信提供实践支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课题调查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活动、重要载体,有助于深化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二)推进实践,推动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案例榜样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对治理创新100佳优秀成果的总结、梳理和评点,推进实践探索,推动科学发展,为深化改革提供有效的案例榜样、做法借鉴。

(三)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为地方创新提供智慧参考

这是一次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的调查活动。通过梳理、总结过去一年度各行业各领域的治理创新探索,通过各领域权威专家总结与提炼实践创新中的规律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为地方创新与科学发展提供智慧参考,有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实现中国梦集聚宝贵财富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治理创新实践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正是各行各业具体生动的创新探索,才汇聚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梳理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的典型经验,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的阶段及过程

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课题调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治理周刊、人民论坛网组织发起,20余家研究机构与高校提供学术支持或学术合作,100余位各领域权威专家参与评审。经过推荐自荐、网络调查、专家评审等几个阶段,历时近8个月,确定了最后结果。

(一)筹备。成立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课题组,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一部分由人民论坛采编与研究部门骨干力量组成,另一部分为邀请的各领域10余位知名专家。课题组通过深入学习研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相关文件,多次研讨,确立课题调查方案,参考《决定》结构与社会热点,具体分为党建创新、政府创新、县域治理、国企改革、社会治理、民生发展、公益慈善、文化发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十个领域展开。(2013年11月-12月)

(二)推荐。分为专家推荐、合作单位推荐、媒体推荐、单位自荐四种方式。课题组共整理、收集到了全国各行业各领域相关单位与组织提交的1200多篇经验材料。为了使推荐材料更具典型性、科学性,课题组在进行调查的十个领域分别邀请2家以上研究机构进行学术合作或学术支持,并邀请该领域10位以上专家进行评审与指导。(2014年1月-3月)

(三)网上调查。课题组对推荐材料进行审核、梳理,根据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影响力等考察指标,从1200家推荐单位中初选出200余家进行网络调查,分别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腾讯网上进行网络投票,网友投票于4月15日24时结束。(2014年3月15日-4月15日)

(四)专家评审。一,把参与网络调查的候选经验分领域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发出评审问卷120份,回收有效评审问卷103份;二,邀请各领域专家代表召开“中国治理创新100佳调查成果专家评议会”, 力求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权威。(2014年4月16日-6月25日)

(五)成果公布。专家评审占权重70%,网络调查占权重30%;每个领域加权得分最高的前10名为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成果在首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上公布。(2014年6月26日)

二、中国治理创新评价指标

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以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影响力为主要参考指标,每个指标均占部分权重。调查领域参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结构,并结合当前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具体从党建创新、政府创新、县域治理、国企改革、社会治理、民生发展、公益慈善、文化发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十个领域展开。

(一)样本来源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的样本选择严格遵照评价指标,从全国1200个地方经验中,按照30%专家推荐,30%合作单位推荐,15%媒体推荐,25%单位自荐的比例,实现了样本选择的广泛性和科学精密性的统一。

(二)评价指标

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评价指标,是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治理能力经验和实践的总结,对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梳理,对地方基层实践的理论提升,对未来发展展望基础上构建而成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五项指标的设定切中了中国治理创新经验的核心要素,为各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评价基准,是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的系统总结和重要成果。

(三)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分值计算

网络得票评分具体计算方法为:设定该领域网络得票最高的案例得分为100,其他案例得票数与最高案例得票数的比率乘以100为该案例网络得票评分。

专家得票评分具体计算方法为:评审专家对每个案例的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影响力5个指标进行评分,每个指标为0-20分,5项相加得分为一位专家评分;一个案例专家评分总和除以参与评审专家人数得出该案例最终专家得票评分。

每个案例最终得分计算方法为:网络得票评分占权重30%;专家得票评分占权重70%,加权得分之和为最终得分,每个领域十佳经验按照最终得分高低进行排列。(详见100佳经验排名表)

三、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分析

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集合了中国改革的热点前沿领域,体现了各行业各领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创新做法、创新案例、创新成果。经过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其成果展现了中国治理创新的前沿探索,具有较高的实践和理论参考价值。

地域分布广泛,沿海地区仍然占据主流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案例的地域分布广泛,66%(66个)的案例来自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另有21%(21个)的案例来自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剩下的13%(13个)则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如图1)。本次100佳经验成果虽然资料较为翔实,社会影响力广泛,但并没有囊括全国所有治理创新作出成果的单位或组织,因而不能据现有的地域分布情况得出结论:东部地区的治理创新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活跃。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根据这次选取的具有一定广泛地域性的样本案例,我们可以试着得出: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样本案例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并没有完全拘泥于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划分,而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另一个结论则是,沿海地区在治理创新层面的实践经验仍然占据主流,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相对处于治理创新实践的后发阶段。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成果中,县域项目占46%,农村一级项目占15%,城市项目占39%(如表1)。结合我国近年来的国家发展态势,可以看出:作为国家治理的经验来源,县域发展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小基准单位的乡村,其经验的参考价值也一步步得到提升;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动力,在治理创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上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00佳样本案例,突出中国治理中的东部区域的县域治理,抓住国家治理的核心命脉,即以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的县域治理创新经验样本覆盖全国范围,从而实现以县域为基础,上下延伸到城市和农村的治理现代化之路。

大数据优势凸显,数据创新能力增强

大数据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创新也成为当今时代必须要思考的一个话题。本次治理创新100佳大型课题调查也将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吸纳到了本次活动之中,并提取到了大量鲜活的基层案例经验。据统计,本次调查中,有5%的案例融合进了数据创新的经验蓝本,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大数据可能为国家治理带来的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活动也开启了大数据进入国家治理领域的先河,为国家治理创新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本次参与调查的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探索“数字涌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即为大数据应用到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涌泉街道通过利用大数据的梳理采集功能,实现了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转变、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分散管理向集成服务转变、突击管理向长效服务转变,从而形成社区服务长效机制,为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模本。

当然,一方面由于本次活动不能涵盖所有的有关大数据应用到国家治理层面的案例,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大数据的发展研究相较于国外成熟国家仍处于低级阶段,因而大数据应用到国家治理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现。但是从本次治理创新100佳大型课题调查中显示,大数据对于国家治理创新的作用已经开始凸显,未来也必将成为我国探索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治理层面的数据创新一定会有一个广阔的前景。

基层创新实践突出,理论总结有待提升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中的100个基层样本案例均具有相当程度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符合中国国家治理的前进方向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行轨迹。100个生动的案例,凝结了全国100多个基层组织创新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国家治理创新的优秀成果。然而,由于理论总结的匮乏,这些生动的创新实践经验不能上升到科研理论层面,从而使得改革创新的经验得不到更为广泛和深度的传播,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据统计,本次100佳经典案例样本,有87%仅限于本地方、本区域的浅层次发展,经验转化率不足20%;13%的基层创新实践也仅能够做到一定范围的辐射,没有起到经验的普适性传播。以政府创新十佳经验为例,其中有7个基层创新实践仅限于本区域的应用,2个辐射到近邻的县级政府,只有1个成果走出了市一级的行政区域限制。综合考察各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得出结论:基层创新实践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基层创新实践的理论总结严重不足,理论的深度研究不到位,从而制约了优秀基层创新实践的影响力、传播力。

实践一经得到理论的升华,其有效性和影响力就能够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进行时的阶段,尤其要注重理论研究的总结和深入,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不可能实现更为深层次的发展和创新。本次治理创新100佳大型课题调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基层鲜活的实践创新经验的总结,从而提取国家治理的最前沿理论,为下一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也只有这样,治理创新100佳课题调查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应有的力量;同时,也只有通过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才能最终推动基层组织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初步形成

本次治理创新100选取的样本案例均是我国地方基层单位和组织的典型经验,代表了中国探索国家治理道路的伟大成果。其中,87%的样本案例都是各基层地方组织首创的治理经验和治理模式,10%的样本案例是融合了其他地方的创新实践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形成自己独特模式的创新经验,剩下的3%则是沿海开放城市在借鉴吸收了国外先进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组织的特色形成的具有鲜明基层特征的经验模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创新实践的现状,即努力发掘自身优势,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创新发展模式。然而,就未来发展而言,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顺应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借鉴国内外所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改革开放的红利才能真正得到释放。

如前所述,沿海城市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清楚地反映了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即吸收一切有益于中国发展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先进成果。就国家治理层面而言,国外的一些经验如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都为我国的治理创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本次100佳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方面还存在着较多不足,国外经验成功转化为国内实践的案例也非常缺乏,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治理经验,从而真正为构建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丰富的养料。

聚散效应提升明显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研究效果明显,到目前为止超过300家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相关领域的经验进行了咨询和了解,初步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光圈式”辐射,聚散效应提升明显。但是这不能遮蔽现实中基层经验传播路径单一的窘境,严重阻碍了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聚散效应”(地方经验的集群优势和扩散吸收能力)。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传播路径大致有三种方式:调研考察、媒体传播、合作传播。针对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活动来看(如图2),其中调研考察占据主流,大致占据47%,媒体宣传大致占据41%,合作传播大致占据10%,其他传播方式大约为2%。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传播方式较为单调,这严重阻碍了基层组织在治理创新过程中的“聚散效应”,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增添了难度。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为各基层组织的治理创新经验交流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和理论经验集散地,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治理创新100佳经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的热点主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就是为了收集国家治理的有关的基层经验,为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支点,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治理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赋予了“治理”一词新的含义,其涵盖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治理”与“统治”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治理”源于“统治”,又发展于“统治”,其基本内涵也在与“统治”的比较中得到深化和确证。根据治理理论学者格里・斯托克的概括,到目前为止,对“治理”的理解共有五种主要观点:一是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二是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三是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四是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网络。五是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 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与县域发展研究

“郡县治,天下安”,中国国家治理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县域治理,如果把县治理好,把乡村治理好,中国的面貌必将焕然一新。县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单位,具有了乡村和城市不具有的优势和功能。由于乡村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资源限制,创新的动能缺乏,因而不能长期有效地作为国家治理的参考标准;而城市治理从概念上说更加接近国家治理,但是由于中国城市的长期畸形发展,造成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矛盾较多,治理创新改革的阻力较强,同时难度也更大,因而选择县域治理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突破口也就成为了合适的选择。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课题调查将目光主要聚焦到县级行政单位的治理创新上来。从100佳典型的样本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占据83%的县域治理创新已经成为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的主力军,而其中大量鲜活的治理创新案例也说明在县域一级的行政单位中所蕴藏的创新动因和治理需要。100佳课题研究的十个领域涵盖了县域治理的方方面面,为国家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了全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细则和标准。

基层治理创新的动因研究

基层治理的动因研究探讨的是基层组织作为治理创新主题在国家治理创新中扮演的具体角色和动力机制问题。基层治理创新之所以成为一种必然,根源在于其动力因素,而基层组织治理创新的动因不同又决定着基层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持续性上的差别。

治理创新100佳经验的活动选取的大量的样本案例说明了基层组织并不缺少创新的愿望和能力。据统计,基层组织创新的动因多种多样,有为绩效考量的、有为社会制度变迁和利益诉求带动的,有被上级机关推动的,有来自人民群众的压力和自身责任感开启的。总体而言,基层治理创新的动因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1.市场型动因。这是指基层组织对于治理创新到来的预期净收益的诉求。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普遍认为:“如果组织或操作一个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小于其潜在制度收益,就可以发生制度创新。”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竞争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如何在为发展的同时获得预期的净收入就成为基层组织治理创新的根本动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市场性动因是指良性的市场竞争而非其他竞争。

2.压力型动因。据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基层治理创新是由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上行压力造成的。基层创新的形式也印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即治理创新的目标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为主,在创新发起环节,基层组织自身的改革创新意识起到主要作用。

3.推动型动因。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提出从客观上促进了基层治理创新的步伐。毋庸置疑,现阶段的国家战略在客观上导致了基层组织的被动创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并没有产生积极作用的创新就导致了伪创新的出现,搞所谓的“形象工程”,而这是与基层组织治理创新的初衷大相径庭的。

本次治理创新100佳经验通过对基层组织治理创新动因的研究分析得出创新的真正动因在于市场化的改革,从而得出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相辅相成关系,为我国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2014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课题组,执笔:陈阳波 焦杨)

2014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课题组(人民论坛)成员:

贾立政 陈阳波 魏爱云 马静 徐艳红 张潇爽 刘建 袁静 严俊 周素丽 方华明 杜凤娇 赵光菊 韩冰曦 王卓怡 焦杨 李金芳 张硕 常妍 王驰 王聿枫

李方平 吴棋 翟羽佳

责编/张潇爽 严俊 美编/于珊

上一篇:自动化实习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综合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