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课题结题报告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6篇)

学生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1

本课题于2011年三月立项,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改正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各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现就课题做出总结。

一、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

(一)研究现状

现在很多老师都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学生及学生家长都重视听课和完成作业,往往都容易忽视订正作业这一环节。订正作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查漏补缺,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小学数学组以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为研究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校教师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1、更改了现有的作业评价体系:

2、更改了作业布置模式;

3、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强课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大多数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任,养成对作业中所产生的错误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会达到对当前教学效果增值的目的。从长远来说,好习惯养成了,会让他们的后续发展更为顺利。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课题上,我认为我们忽略了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订正作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在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互助新教学模式下,我们小学数学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的研究。及时订正作业是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和矫治学生 “学习误差”积累的必要手段。及时订正作业是课外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订正作业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培养这些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和发展学生心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校内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应用多少,往往是通过作业来反馈、衡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巩固,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作业情况来看,一方面作业的内容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更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现象也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每天订正的作业也多了。仔细审视当前学生数学作业的订正情况,及时订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当天订正当天清。第二层指及时有效地订正,区别于那种“为了订正而订正”、“不及时订正”、“反复订正”的现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道练习题,学生在平时练习做过了,批改后教师也讲评过了,做错的同学也订正过了,但当类似的练习再次出现时,许多学生仍会出现与第一次练习时一模一样的错误。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相关。

二、概念的界定

作业订正是学生在老师作业批改后,对自己所做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改正,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时空,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效率是指对时间的利用率,学习效率高的人不会让每一分钟闲过,不会总犹犹豫豫,这道题该不该做?这个难点该不该问?这个知识讲过没有?只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想效率高必须做到:

1、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学习的时候就应该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笔上,全身心投入进去。第二、就是有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才能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订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减少错误累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及时订正: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得到批改后的作业,在他的第一时间改错,就叫及时订正。第二从学生能力来说,只要他把经过努力能订正的订正了,就叫及时订正。第三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能想各种办法主动去解决的,那更是叫及时订正作业。

习惯:人的行为倾向,一种稳定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三、研究的依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订正,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作业订正中所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和技能,必须自己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反思。作业订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及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论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符合活动主题需要的依据。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收益可看做学习的结果,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人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上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识调解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他核心意义是人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元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成分,1、认识、了解、理解、分析等,2、这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性活动。第二、这种活动的对象是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三、认识的对象不是别人的学习活动,而是自己的。不是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是特殊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通俗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结果的再认识,是对原来形成的认知结构的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调控、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重复这种认知活动的一种认知活动。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二胎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能独一的完成任务,但在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薄、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等。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目标,获得动力。不断完善自己。加速自己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对象

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促使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觉纠错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达到“不犯同样的错误”的目的,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2.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减少或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的内容:

1、分析学生的订正作业现状与不及时订正作业的各种原因。

2、讨论并制定出及时订正作业的要求。

3、寻找各种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订正有效性的措施,培养过程中分层进行,持续观察各类型学生的行为,并做好记录。

研究方法:

1、运用代币制原理,进行正面强化。

2、分年级段研究,1-2年级为低段年级,三四年级为中段年级,五六年级为高段年级。

3、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研究对象: 小学1—6年级学生、五、实施研究措施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2)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研究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做好前测工作。(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实验尾声,进行实验后测,检验实验成果。

六、研究结果

在实施培养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小课题中,给老师的执教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先说教师行为的一些变化。原来老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学生能否改错全凭学生自愿。学生能主动改错,老师心里当然很高兴。不能改错或不去改错也不会去深究。现在老师会给孩子提出明确的改错要求,会检查学生的改错结果。对于没有能按时完成改错的学生,会找寻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在每次批改作业时,会有意识地查看前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在教师的坚持下,学生订正作业错题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再说学生行为的一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了自觉改错的习惯。他们养成了得到作业本后,先看老师的批改意见,发现有错及时改正。学习成绩本身比较差得学生改错困难极大,偶尔不能完成改错是自然的事。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改错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题完成了就算过关,不要给这部分学生太大的心里压力。

最后说说教学效果的变化。因为老师和学生每天都注重检查自己的教和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要小看这样每天改正一两道错题,久而久之,每天都尽量地没有存留问题,所以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可喜变化。上期我校数学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在我们片区的五校联考中,各个年级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订正错题的习惯,就可以一劳永逸。事实证明,如果过一段时间,老师不在这方面提要求,学生的这个习惯会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课题实验虽然告一段落,但对学生订正错题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结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七、研究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呢?

首先,要分析学生不及时订正的原因:1.不会订正,知识点不懂;2.忘记订正,或没时间;3.不想订正,反正老师未作要求,不检查。然后,要耐心细致抓实学生的订正,促使其养成习惯。我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其次,强调及时订正的重要性,讲清订正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每次学生作业前,提醒他们先订正再做。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或者小惩罚一下,让孩子们明白,作业错了一定要订正,否则就无法过关。最后,在作业或试卷讲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醒目的颜色笔如红笔进行订正,色彩对比鲜明,便于查对,也便于日后的复习。

重视订正作业的批改,批改作业时先检查前一次的作业,如有未订正的,暂时不改,叫来学生当面补完订正再批改。我常问:“你是愿意认真订正呢,还是要老师罚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们会选择前者。定期自查互查作业订正情况,一般我每隔两三周布置一次,可以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互查,或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互查,避免不订正作业越积越多的现象。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比较麻烦,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

八、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以后注意订正作业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个别辅导要尊重个别差异。

学生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2

一、诊断

1. 缺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1)结构残缺。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者因各种原因而缺乏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加之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样例的结构缺乏解读,往往不清楚哪些是结题报告必须要呈现的,哪些是结题报告不需要呈现的。在结题报告中,发现有的报告里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例如,有的结题报告中应该有的“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等结构部分却没有,而有的结题报告中像“研究的可行性”这样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却还存在。一项研究是需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研究“那个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推进,这个问题是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即开题的时候就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既然课题研究都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了,当然就不需要再阐述课题研究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了。

(2)结构混乱。有些写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往往忽视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规范性的特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结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报告的结构混乱不堪。例如,有的结题报告采用并列式结构来写:踏上征途(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征途航标(实际上写重新思考课题研究的内容);坚定前行(实际上写具体研究过程);征途回望(实际上写研究经验与收获)。虽然这种写法看似个性十足,内容看似都是围绕课题结题来写,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框架不是一目了然。作者一厢情愿的报告结构根本不符合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和规范。再如,有的课题研究本来不是验证某种假设(证实或证伪),而是主要阐述如何操作与实施的,但是在结题报告中却还出现了研究假设。这明显与课题研究的意图、实际以及报告的主体框架相冲突,显示出了结题报告结构上的混乱。

2. 行文表述不规范

(1)题目表述不准确。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必须要体现出规范性的特点。不仅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要规范,研究结果的表述也要规范。在进行结题报告写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写作者往往忽视对题目的审视与分析。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知道课题研究的意图、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在题目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准确、严谨,避免语病和歧义、避免含糊不清,否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例如,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题目表述中,到底是指高中学生(三年内)的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中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表述存在歧义,就容易让人误解,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只有通读全文后才知道,原来文题所指的是后者。像这样类似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述在结题报告中是应该避免的。

(2)逻辑关系不顺畅。完整的结题报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报告题目、各级标题和内容之间在逻辑上是照应、匹配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不顺的问题。

首先,内容与题目缺乏照应。结题报告的整个内容都应该是紧密围绕题目来写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由题目来决定。所有的表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题目来说清楚。但是,实际来看,有的报告从题目上看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通篇读完之后就发现,很多内容偏离题目,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题目中需要回答清楚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而一些看似相关实则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充斥了大量的篇幅,画蛇添足,反而削弱了主题。例如,在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结题报告中,却加入了师德师风、教师团结协作能力明显提高等内容。从整个研究意图来看,这些内容相关性根本不高,完全可以省去。

其次,下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不能照应。上一级标题和下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总与分的关系,下一级标题及其内容是为了说明或印证上一级标题,两者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印证与被印证的关系。有的结题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下级标题和上级标题之间不能照应。例如,上一级标题为“拟解决的问题”,下级标题则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很明显,两者之间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构成相应的关联。

最后,文段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标题应该是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文段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具体展开,要与标题相匹配。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文段的内容却与标题不匹配,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例如,有的报告在阐述课题研究操作性成果的时候,本来应该主要说明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效益等,但是在具体的文段中大量介绍的却是如何研究、如何操作的内容,这使得文段的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

二、治疗

1. 了解结题报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科研课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结题报告写作,必须要了解和注意这些特点。例如,结题报告的规范性,从课题研究的设计、到研究的实施和过程,最后到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述上都要规范。结题报告的规范性首先表现在格式的规范上。无论是从题目、正文到注释或参考文献,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规范格式来写,不能为了凸显个性而忽视了报告的规范性。其次表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科研报告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主要采用的是论证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科学论证或客观解释、描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语言应具有规范、客观、准确、清楚、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文体写作的特点。

2. 重视报告样例的分析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善于写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结题报告,在形式、表述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分析和借鉴别人的结题报告,也是帮助完善结题报告结构、学习规范表述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报告中要回答清楚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如果是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的缘起或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如果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结构一般会包括:导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结论等。此外,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结题报告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结构上的残缺或混乱、逻辑上的紊乱、表述上的不规范等问题。

3. 重视写作后的通读和修改

学生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3

(一)理论依据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主要体现在——低年部的学生,虽然乐于提问,但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也不懂问题的价值高不高;中年部的学生,虽然养成了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但问题缺乏创新;高年部的学生,因为怕别人笑话他,不敢进行质疑,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学生能提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实施的原则与过程

(一)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二)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流程图

1.了解学生,订好计划。

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志向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别的,要教育培养他们,就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他们的数学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教师在研究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前测,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学习理论,共同探讨。

在每周周五第五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聚会,各位老师都能按时出席,认真参与。大家利用这次聚会进行理论学习(每次都有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主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每周的教学心得,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李贤超老师在一次学习中提出。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了十以内数的组成,加减法,有的学生觉得知识太简单了,没问题可提;有的学生乱提问,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老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用评分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制定一个表格,凡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同学,就加一分,累计到一周或一个月后(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看谁的分数最高,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聪明小子。

3.课例研讨,及时总结。

根据研究方案,我们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探究,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的研讨,通过课例的展示,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经历着一次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体验着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感受到教改的步伐;通过课例研讨,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刘老师上了一节《角的认识》的课例,这节课是大家集体备课的结晶。在备课中,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校还请了谢教授来评课,为我们的研究做了指导性的评课。在课后,我们作了及时的总结:学生的思维的量够,质不够。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到放——完全让学生说,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决定进行评价语言的学习,并制订了实施的方案:(1)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老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艺术,还要培养学生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2)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点评。(3)在课例展示中要体现评价的丰富性。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1)建立自控和谐的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地创新。

①为学生建立和谐的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开展了“评价语”的学习。

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个学生只有凭借利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大脑思维活动,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模仿阶段。二、成型阶段。三、深化阶段。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系统化的阶段。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如:王叔粦老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原图)

学生画图分析如下: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打开创新的一扇门。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初步制定出了实践的措施:①操作的目的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操作,让他们会带着问题去操作。)②操作要有序。(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步骤。)③操作的叙述要准确。(学生的叙述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其实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是个体思维的一种体现,其中张丽丽老师上的《分类》就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例,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如老师在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后,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操作(第一层次)——把一些图形分类(有圆、三角形、正方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分类”建立起了初步的表象。在学生掌握了较复杂的分类方法后,张老师又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操作练习——分铅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可按牌子分、按长短分、按花纹分、按颜色分、按铅笔筒的形状分等等。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较好地发展了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总之,我们从一系列研究中体会到了:学生通过动手,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前测与后侧所得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得出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主要围绕着两方面来调查:一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1、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看出,在“面对老师的提问,你有独特的见解”一项中的前测“能”的同学有25.88%,后测“能”的同学有31.80%;“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提有价值的问题“一项中后测“能”的同学提高了9.2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一项中后测“能”的学生提高了8.56%;在“当遇到难题时,你是否会马上用其他方法帮助解答。如:摆小棒、图形,画线段图等”一项中后测指标变化最大,提高了17.98%。从表中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项内容中“不能”一项的指标,在后测中都呈下降的变化。这说明了学生在我们课题的研究中,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水平、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比以前更敢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

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前后测结果对照表中,我们可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情感变化:“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上升了11.19%,“乐于质疑”的学生上升了16.23%,“乐于评价“的学生上升了10.75%,“解决了难题后,觉得快乐”的学生上升了14.69%。以上的种种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在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变得积极了。

(二)教师方面

1.课题促教师的发展。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们已习惯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教师们不断地在转变教学的观念,大家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在驾驭教材、学生,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也有些成效,主要体现在:

(1)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在日常教学中能创造性地重组和利用教材。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问题的质疑习惯。

(4)指导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会借助工具,从操作中领悟到方法。

(5)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功力增强了,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2、建立课题研究记载册等档案资料,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汇编成册。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汇编成册。

3、教师课例情况。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共38节,其中全校教师观摩课例4节,录像课例5节。

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不足和疑惑的地方:

1.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2.如何处理好、协调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智力开发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习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七、对未来的展望。

在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地迎接挑战,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上思考,去寻找困难,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朝着我们更高的目标出发。

参考文献:

[1]叶瑞祥、鲁澄南、柯炳嘉、朱双利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4

新课改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根据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对本班学生的口语能力实际情况作了问卷调查分析,制定了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了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第三个阶段主要是总结实施阶段的教学情况,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通过口语交际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3、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等等。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语言习惯,听人说话要认真,倾听要认真耐心,要边听边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坚持说普通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而有礼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能主动积极的进行口语交际。然而在实际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不是他们不会说、不

能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学习新课标后,使我领悟到口语交际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进行交流,把话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

2、培养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插话,提建议要委婉,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内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开放教学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开拓口语交际训练渠道,让学生时时处处乐于交际;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交际;促使教学主体的开放,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交际,乐于交际。

五、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交际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水平。

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2012年5月—2012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查阅相关文献,前人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学生口语能力、用语习惯等)作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2.9~2012.12)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举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准备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方案的内容设定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内容,定期组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检验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2.11~2012.12)认真总结实施阶段的教学情况,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撰写实验报告,组织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今年5月份我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上传于博客后,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指导,通过研究和分析,针对专家的建议,我认真的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调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给一年级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方面进行调查,为了得到可信数据,所有问卷均记真实姓名。我对本班57名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1、在调查“你喜欢上口语交际课吗?”这一问题时,有7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很喜欢”,有2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碰到感兴趣的我就喜欢”,还有1%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

2、在调查“你认为口语交际就是看图说话吗?”这一问题时,3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的,66%的学生认为不是的。

3、在调查“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说话吗?”这一问题时,63%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能”,36%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1%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4、在调查“你觉得看书和看电视,哪个你更有兴趣?”这一问题时,6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看书”,25%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12%的学生选择了“两个都没兴趣”。

5、在调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话与家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5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4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方言”,1%的学生选择了“用方言”。

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5

(一)课题背景

1.《英语新课程标》二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发音清楚,语调基本清晰,能够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故事教学中,故事人物的虚拟性与可亲性,故事资料的趣味性和曲折性,异常贴合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Phonics教学,即自然拼读法,将单词拼写和读音联系起来的拼读方法。自然拼读法,在词汇量,口语表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途径。对于儿童英语学习者,phonics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更能促进学生对于西方语言的自然习得。

2.将Phonics教学与故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国内相对较少,如何在教学中结合两者,仍然存在一些难题有待研究。

3.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的现实实践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注重机械的操练,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二)关键词界定:故事教学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教学模式

故事教学: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故事教学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Phonics教学即自然拼读法,又称字母拼音教学是经过教授学生字母与字母发音之间的关系进行阅读和拼写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必须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英语新课程标》(2011)二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发音清楚,语调基本清晰,能够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也将拼读列入了二级要求内:“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自然拼读法,又称字母拼音教学是经过教授学生字母与字母发音之间的关系进行阅读和拼写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故事教学法完全贴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故事教学,有利于帮忙小学生明确定位自我所要到达的三维目标要求,提升其英语水平程度,不仅仅满足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机,同时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小组合作性。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针对学校实际教学情景进行问卷调查,分析phonics课课堂实例,梳理故事教学和Phonics的关系,找到更适合二者结合的教学策略。

经过课堂实践探索有效的故事教学实施方案,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本事,创造和谐有序的课堂秩序,帮忙学生牢固掌握所学英语知识。

丰富创新Phonics教学方法。本着英语教学整体输入和整体输出的原则,在趣味的故事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素养和地道的英语语音。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Phonics感知本事和拼读本事,在整体有意义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习得良好的语音语调。

三.研究的目标、资料、方法、过程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出贴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小学英语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2.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3.促使小学生自然习得西方文化和语言。

(二)研究资料

1.观摩优质故事课和语音课。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故事教学与Phonics教学策略。分析Phonics教材《轻简便松读英语》设计中故事特点、故事教学方案。分析phonics教学现状。

2.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phonics教学的现状。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经过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经过检索相关文献,整理归纳故事教学和Phonics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分别设立实验班和比较班。进行实验前测,整理现状调查。开展调查:为保证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对学生和教师对phonics课的理解进行调查。调查一:学生问卷;调查二:教师调查问卷。整理问卷,发现学生普遍喜欢现行phonics中的故事。喜欢在故事中学会字母和单词的发音。教师普遍重视故事语音教学中的整体输入和输出,让学生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发音规律。

研究过程中,在实验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学。记录在实验班和比较班的学生的听课效果,课题反应,语音提升,口语提升等反面进行整理和记录,记录这些的发展变化过程,收集整理资料。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9.1-2017.11.1)

1.确立研究方案,制定计划。我们主要进行了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调查现状,力求扎扎实实、从小处入手,解决实际问题,使课题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2.学习培训,进行理论,文献整理。整理故事教学相关论文,整合论文研究方向,阅读论文50余篇,理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研究空缺。参加相关故事教学和语音教学的培训五次,研读专家关于故事教学和语音教学的著作。观摩优质故事课和语音课20余节。

3.分析phonics教学现状。结合国内相关小学英语的phonics论文研究,

整理目前国内小学英语phonics的教学模式,发现整理已有故事教学和Phonics教学的问题。Phonics教学基本以单纯的教授教授字母发音,教授单词发音,教授发音为主,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延展性。缺乏语言的综合输入和运用,存在教授单词和英语整理输入,输出的整体教学理念不相符的情景。

4.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进行实验前测,整理现状调查。开展调查:为保证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对学生和教师对phonics课的理解进行调查。调查一:学生问卷;调查二:教师调查问卷。整理问卷,发现学生普遍喜欢现行phonics中的故事。喜欢在故事中学会字母和单词的发音。教师普遍重视故事语音教学中的整体输入和输出,让学生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发音规律。分析得出当前关于语音教学的难点和问题,整理学生对于故事教学的感兴趣点,结合二者,拟定故事范围,教学与Phonics课程结合的点,寻找优秀的解决方案。

5.分析现用教材《轻简便松读英语》的特点和优缺点。本套教材是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使用的与浸入式课程配套的phonics。该教材的编写特点是,以故事为依托,于小故事中,设计包含5-7个包含相同发音字母或组合的单词,让学生在趣味的故事情境中,自然习得单词的发音以及发音规则和规律。分析Phonics教材《轻简便松读英语》设计中故事特点、故事教学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7.11.1-.5.1)

1.确立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中的教学模式。Phonics本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进行拼读,经过学习拼读规则帮忙学生习得英语。但Phonics的教学并非是单纯地学习拼读规则,而要把语音、语调、单词拼读、阅读等的学习蕴含在其中。经过尝试,将贴合孩子们年龄阶段特点的故事教学,和phonics教学相结合,使英语更加妙趣横生,也更加事半功倍。将有意义的英文单词,组合到丰富趣味又有想象力的故事中,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Phonics教学与故事教学相结合,结合问卷,前期研究,结合个人教学经历,初步设定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热身(Warmingup),相关phonics歌曲导入-----呈现(Presentation),听,讲,理解故事----练习(Practice)。习得单词,进行发音规则的拼读练习-----课堂生成(Production),运用所得单词,进行故事创编。

2.公开课研究并改善。首先,与课题组成员梳理《轻简便松读英语》的备课和听课评课准备。在实验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学。记录在实验班和比较班的学生的听课效果,课题反应,语音提升,口语提升等反面进行整理和记录,记录这些的发展变化过程,收集整理资料。并邀请同校教师听课并提出宝贵的改善提议,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完善,邀请区教研员听课并给出针对性的提议。邀请同校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上课,听课,并课后反思和讨论改善方案。不断改善和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归纳与总结(2018.5-2018.8.1)

1.整理优秀教案,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2.撰写小学故事教学相关论文,叙事,随笔。

3.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果与成效

1.结合英语核心素养,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拟定课题研究具体方法,撰写开题报告。整理相关理论基础,发现整理已有故事教学和Phonics教学的问题。

2.整理故事教学相关论文,整合论文研究方向,阅读论文无视余篇,理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研究空缺。参加相关故事教学和语音教学的培训五次,研读专家关于故事教学和语音教学的著作。观摩优质故事课和语音课20余节。

3.整理问卷,分析得出当前关于语音教学的难点和问题,整理学生对于故事教学的感兴趣点,结合二者,拟定故事范围,

4.教学与Phonics课程结合的点,寻找优秀的解决方案。设定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问卷前测,整理分析。

5.分析教材Phonics教材《轻简便松读英语》设计中故事特点、故事教学方案。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中的优质故事进行分类整理,构成适合的教学设计。整理出比较完善系统的Phonics教学模式,初步设定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热身(Warmingup),相关phonics歌曲导入-----呈现(Presentation),听,讲,理解故事----练习(Practice)。习得单词,进行发音规则的拼读练习-----课堂生成(Production),运用所得单词,进行故事创编。写成论文《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探究》,该模式在本校乃至西安推广使用。

6.学生更喜欢上Phonics课程,兴趣浓厚,具备良好的英语思维,并且学会发散思维,创编故事逻辑清晰,趣味性强,口语表达地道流畅。

7.邀请区教研员听课并给出针对性的提议。邀请同校教师听课并提出宝贵的改善提议,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完善,邀请同校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上课,听课,并课后反思和讨论改善方案。不断改善和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8..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教师们广泛的学习,参与培训,在教学中勇于尝试,创新方法,为教学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完成教育论文数篇,并发表。依据新的phonics教学模式写的教学设计,多次获得奖项。

五.存在问题及改善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我校现行教材《轻简便松读英语》,涉及phonics教材的面较窄,故事教学与Phonics课程相结合,Phonics教材的故事资料个别难度偏大,不能针对性的练习到Phonics发音方法。

2.教师的总结本事,资料搜集,整理本事还有待加强。过程性资料上传不够完善,总结归纳本事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1.针对故事资料,进行故事资料的改编和完善,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难度适度调整。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话题,结合Phonics发音,整理创编有意义的故事。

2.教学模式推出尝试的过程中,能够邀请外校教师尝试,发现和整理这套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取进行改善。

学生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深知,今后教学上的竞争将是课堂教学之间的竞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益成为核心。因此我们确定“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校研究课题,并于2005年4月9日申请立项为县级研究课题。

西堡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学生602名,教师36名,学生来自周围11个半浅山或脑山自然村。这些村经济条件落后,文化底蕴薄,教育学生成长的全部重担落在学校教育上,由此我们提出“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有效性;课堂上时间与空间分配的有效性;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纵向、横向、内向结构之间的有效搭配;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三个有效目的。

通过研究,形成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教育局哈永彪局长主编的《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肩录、崔允淳、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的相关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探究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不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三、课题实验基本情况分析

课题成立后,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有18名,具体情况见附表(课题组成员情况统计表),实验班级12个,学生657名,全校学生参与课题实验。学校教师分成四个教研组(语文、数理化、政史地、英语教研组)。

实验前我校课堂教学基本分析: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割裂;教学过程和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不到位;渗透不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学内容脱离;孤立地机械地确定目标,落实空洞低效,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教学活动表现出盲从、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教学各环节各方面的教与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知识生成低效,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县40所初中中处于中下水平。

到目前为止,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教师22名,学生997名,教学班19个。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有力支持和我校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学校发展及今后的教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2月)准备实验初期阶段。完成了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课题理论学习并实施于个人教学之中,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实验阶段。依据课题预案,在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活动中大胆实验,总结教学经验,提炼出教学模式,并完成了相关的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2007年3月—2007年11月)总结验收阶段。

第一学期针对课题研究中总结出的教学模式,每位实验教师进一步精炼个人教学模式,总结自己在实施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方法。第二学期申请课题验收,教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教学

模式并推广。

五、具体做法

(一)健全课题研究领导机构,明确职责

学校课题:“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题负责人:孙启宗

职责:负责本校实验教师的学科培训,安排本校各阶段的具体工作;确定子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收集和整理各种实验资料,及时组织阶段性总结。

教研组课题负责人:郑生周 卢虎德 谢军安 王秀兰

职责:学科培训;开展学科课题研究活动;负责本组的各种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制定本年级组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收集各种资料。

实验教师:

李录邦 童成芳 彭秀莲

张廷宏 李菊民 赵玉梅

张有财 郭世娟 刘玉洁

李秀菊 赵洪录 赵生莲

樊昌新 钟宏魁 林淑贤

陈永娟 仲 靖 李桂芳

职责: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具体进行课题研究;定期上研究课;及时收集各种数据;拟定课题研究论文;提供优秀案例;定期拟定反思材料;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研讨活动,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各阶段针对课题研究总体安排与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了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校集中培训、教研组分散培训、个人自主进修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第一阶段进行了三次课题研究集中培训。第一次是邀请教委教研员夏生鳌就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专题培训,第二次由学校组织,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操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培训。第三次是各教研组组织了八次以组为单位,专题讲座形式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树立起“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就研究者”的意识,为进一步开展好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邀请教育局教研室领导贾生石、陈兴全、丁生智三位同志来我校就“有效教学”进行了现场指导和专题培训。并且学校自主组织,每学期举行一次“有效教学研讨周”活动。

第三阶段组织两次“开展学生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研讨会,总结学生学法指导有效途径,形成我校各科“培优补差”工作方法,使学生的学习逐步实现乐学、愿学、主动学的学习目的。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与各学科相关资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得以形成,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作为教师个人,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了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开展了“四二一”课题研究活动

即每位实验教师在本学期给课题组上一节研究课,一节汇报课,做一次专题讲座,主持一次教研的四个一。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讨会,学期末对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进行评估,做出评价。同时贯穿这样一种思路:每次活动中老师说课、上课、评课以及集中研讨都围绕课题展开。

在开展“四二一”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

如赵洪录教师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做法:

A. 以读促学,培养阅读习惯。

B. 以写促读,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

C. 以改促写,培养学生的写作与鉴赏能力。

D. 课内阅读与写作指导相结合。

E. 集中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培养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再如郑生周老师与张永发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研究活动,取长补短,二人上同年级课,撰写不同教案,采用不同方法授课,互相听课,探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还有王秀兰教学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A. 结合课文的教学,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谈论阅读中的理解和感悟,小组合作发表自己对某事的见解等。

B.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即兴演讲活动。

C. 课前5分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方法是,由教师设定说话的情境,每天轮流一人依情境说话,其余同学评价。

又如李录邦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提出了“六多六少”。六多是指:多激情、多幽默、多自学、多讨论、多结合、多反馈;六少是指:少离题、少重复、少批评、少冷场、少教条、少死记。不仅对他个人教学有用,而且对于其他学科同样有用。

还如赵生莲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课堂上采用“聆听——感知——体验——表现”的方法依次欣赏音乐,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教学效果极好。

开展课题实验三年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更新、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实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最终变化。

(四)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牵头的多种校本教研活动

如课例研究、观看空中课堂、仿课、同课异构、教研沙龙等活动。结合学“洋思”活动,我校组织开展了“学洋思、创精品课堂”的全员讲课竞赛活动,将“洋思”经验融入课题研究之中,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组织了骨干教师“有效教学”示范课和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讲课竞赛活动,加大课题研究的实验力度。

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信息技术运用为手段的校本教研格局,即每次教研活动按如下流程进行:

课题研究为龙头——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互动交流——专题研讨、理论提升。

对于如上教科研方式,今后我们将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研究方法与模式。

值得一说的是,我校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形式新,效果好。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骨干教师上课,然后由骨干教师课前说课,听课,课后教师们评课,并根据自己所需向授课教师提问,再由授课教师解答教师的疑问,并做这节课个人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在这样的活动中,有骨干教师示范课、有理论讲座、有点菜式互动交流。不论对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益处,都有收获。三年来,每学期课题组都安排这样的活动,效果良好。

(五)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与“培优补差”活动

在课题实验中,课堂上注重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如课前如何预习、预习什么、如何提问、如何做听课笔记,课后如何复习、如何开展单元复习与章节复习等,从学习过程的小事做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种做法克服了以往空洞的、宽泛的学习方法及做法。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学生身上看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意思,普遍有了问题意识,有了自学习惯并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各实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开展“培优补差”活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这样几种做法:①“生教生”,优秀学生带上进学生;②“生管生”,由责任心强的学生管理作业不及时上交、不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③ “导师制”学生辅导,教师在班级学生中确定个别学生,手把手地教(或优秀生或学困生);④建立学生“日清记录本”,记录对每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背诵的,或计算的,或动手的。

(六)开展假期作业活动

具体做法:每周五教师根据一周学习情况,针对知识漏洞、掌握不透彻的知识、知识重难点,布置假期作业,下周一进行批改,并进行知识补救。这种做法,只限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学科。通过这种活动,完成“周周清”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带动了教师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教师能力层次和乡级骨干教师的发展看到效果。

(二)形成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验模式

教师牢固树立了“问题即课题”的课题研究意识,针对课题,解决自己教学中的每个问题,从而形成如下课题研究模式:

(三)产生了具有推广和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教学模式

产生了如历史教学问题导学法、语文教学多元导读法、古诗文教学拓展式六步教学法、英语教学导读式阅读教学法、完形填空三读领悟式教学法、网络背景学案导学法、语文课一测二读三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孙启宗老师的多元导读法和张艳群老师的网络背景下学案导学法,在“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场会”上展示并受好评。

教师卢虎德在历史教学中摸索出“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交流研讨——艺术精讲——反馈强化——达成练习。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是复习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按老师提前设置的自学提纲开始自学,可以同桌进行,也可以四人一组交流学习(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接着师生共同讨论自学结果(约5分钟的时间);然后老师将自学中存在的重难点进行艺术精讲(约5分钟的时间);剩余时间开始反馈强化练习(练习的题型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自行设计,有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问答题等(包括答案,当然也有老师设计的重点题);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布置的是推荐作业,也让学生自主设计的作业。

这种模式的好处: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强化了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②真正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有利于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激发情趣、不断进取、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赵洪录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测二读三练”语文导读法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预习检测——导读训练——迁移拓展

具体说明:

预习检测:上课前,先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进行字词及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导读训练:以问题法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研究课文内容,其主要方式为提纲式引领、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迁移拓展: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对课文内容的有关知识进行模仿迁移或拓展延伸练习,以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再如李录邦老师在政治教学中总结出“问题——探导式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问题引入——探索解决——总结点评——反馈运用

流程图文字注解说明:

问题引入:把精心设疑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确定后,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寻找来自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即刻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探索解决:让学生带着要探索的问题广开言路,实话实说。或自学、或讨论、或辩论。

总结点评: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肯定合理部分,舍弃不合理成分,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反馈运用:教师设计一些创造性的变式问题来检验和反馈。这样的反馈有的可以当堂进行,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作为课后作业,让同学独立去解决,以完善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学习机制,积累并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郭世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探索出的“一听二读三说”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

一听——整体感知

带问题——听录音

二读——表层感知

步骤:泛读——精读

方法:角色读、情景读、集体读、个人读、比读、赏读

三说——深层理解

方法问题法:提出问题——英语回答——相互纠正

表述法:出示单词词组,造句子,表达思想,复述课文

(四)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如图所示

1. 实验前后初三中考成绩对比分析:

2. 实验前后初三中考成绩与兄弟学校对比分析:

从与其他两所初中三年来的中考成绩对比中,不难看出,我校教学成绩自2005后,均高于其他两所学校,而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3. 近三年七、八年级成绩对比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近三年我校 七、八年级的成绩呈逐步上升趋势。

注:以上图表数据来源于历年由教育局教研室统计的《湟中县中高考情况统计表》与《湟中县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

七、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回顾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还存在如下问题:

1.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 课题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

3. 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衔接上不是很紧密。部分实验教师在研究中往往出现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两张皮的现象。

4. 教学经验的积累缺乏经常性,教学模式的提炼模糊,理论层次不高。

(二)今后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以课题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新的课题项目,积极探索,大胆实验,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课题研究之路,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八年四月

上一篇:建设银行营销策划下一篇:浅谈鲁迅小说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