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推荐8篇)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1

嘉祥县老僧堂镇中学

宋文文

“中学数学优等生的培养”的研究,涉及操作、综合、理论三个层面。特别是“操作层面”的研究,从教学内容、学生要达成的主体变化角度,以及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教学环境角度进行研究,构建了不少具体的、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80年代基本以知识的掌握为中心,90年代则明显转向了以思维能力和人格培养为中心。

“中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我县的农村学校多、专业教师少、学生基础差的实际,汲取各地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构建起有利于在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2解决的主要问题:

现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①教学目标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再向人格中心转变。②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使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③教学方式由过去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自己学习知识,主动学会学习转变。④使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居于显著的位置。

“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问题探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扬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探究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物理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将问题探究引入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成为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问题探究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两方面研究的成果。20世纪以来,国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流派:(1)描述性研究。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循序渐进的程序。如杜威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华莱士也曾描述过解决问题的四个程序。这种描述性研究,指出了问题解决是思维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它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价值,促进了人们对问题解决重要性的认识。(2)皮亚杰的问题解决途径。皮亚杰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儿童心里成长过程的研究手段,指出问题解决与特殊心里结构的本体论发展有关。(3)格式塔派理论框架。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观念的加工,问题解决过程是问题组织的重新建构,期间伴随着顿悟、体验。此外,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巴班斯基也对问题解决理论做了研究和探讨,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影响。

“探究学习”产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倡导“发现法”,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迅速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并由理科教学扩展到文科教学中。2)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预计有那些突破

“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探究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物理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本课题旨在解决问题探究法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就是应用性研究,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探究问题,丰富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问题探究法的方法和经验,进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完善“问题探究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本质意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探究的氛围,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过程,评价探究的成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达学生到自己能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运用问题探究法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1)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问题探究法”来进行教学,也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必须用“问题探究法”来掌握。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

则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实际效果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本课题研究重要内容。

(2)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根据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景,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设置悬念,或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辨证统一关系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完全预料的,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研究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

系,以便从容应对各种生成性问题,提高探究活动质量。(4)学生探究活动及其过程调控的研究

主要研究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教师如何适时、适地、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如何有效地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的方向等。(5)学生探究活动及其过程评价的研究

着重研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及其探究过程的评价问题,重点是对学生思维及探究方法的评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1)第一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①学理论、搜集资料、动员发动、制定研究方案。②召开课题研究动员会。③完成子课题研究县级立项工作。④建立子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及相关材料。

(2)第二研究探索阶段(2013年4月——2014年9月)。①分析整理资料,每个研究教师都要上研讨课、通过巡回听课,集体评课、研讨等形式,构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教案撰写和课堂教学程序的探索性设计。

②组织研究教师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科研能力,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建议。

(3)第三研究的深化阶段并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①进一步强化对研究的认识,促进教师把握教材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有实质性、创新性的突破。

②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深化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形成优秀论文、教案和典型案例。召开研究成员座谈会,对研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③认真总结研究和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全县具有指导性和推广性的中学物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④以研究学校为龙头,实施名师带动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县推广。

阶段负责人:宋文文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两个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物理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通过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在课题实施中存在的困惑,尝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有效途径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文献资料:丰富充足。2.课题组成员:组成合理。3.课题经费:自选课题,经费自筹。

4.研究方法与手段: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共性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1、文献研究、情况调查,确立课题;

2、确立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

3、开题论证;

4、进行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9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阶段成果:课堂教学个案及课堂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2

语法填空对于高中生来说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攻克这一难题具有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现实意义,对此课题的研究也是迫在眉睫。探索一条高中英语语法的有效教学的新途径,并加以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

根据目前国内外教育形势和我校教学实际,于2010年5月确立了“高中英语语法填空阶段性讲练探索”这一课题,把“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对语法填空如何获得高分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对于高中英语语法填空能否获得高分具有实际意义。

“先学后教,先练后导”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项适应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本课题一反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先学后教,先练后导”,在教学伊始就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阵地,即老师尚未教新课之前,就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课前探索题”去自主探索、自学先练,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教学。这和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理念是十分吻合的。

二、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 联系

“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有效教学研究之间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我们把“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路应用于“高中英语语法填空题阶段性讲练探索”这一课题中,是重建课堂,采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教师的后教、后导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学生的先学、先练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入手,进而构建适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2. 区别

但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校实际出发探讨“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重建课堂,改变和重塑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在行动中提升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三、课题实验的主要过程

1. 申报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9月)

2. 实验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

(1)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灵活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4)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周周学习活动。

(5)开展月月展示课活动。

3. 总结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7月)

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反思。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课题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给我们实验班的英语教学带来丰硕的成果和收获。同时,也给我们课题研究组带来了诸多可喜的改变。

1. 课堂可喜的改变

以前课堂是一问一答式,现在课堂是一问两答,甚至一问多答。以前评价是单一枯燥、一对一的,现在课堂评价还有作业、考试、朗读、听写等多方面、多元化的联合式评价。传统满堂灌,已被“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所取代。毫无疑问,走进任何一节这样的英语课堂,都会看到情绪高涨的学习状态,都会被学生互相帮助的情形所感动,都会被100%的学生参与率所震惊。

2. 教师可喜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活动情境的营造者,每个老师都尽可能全面地给学生活动及时公平的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得到相应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和课程整合能力也有所提高,变得自信而阳光。教师们都积极参与评课、议课,课改意识和业务水平在互学互助中迅速提升。因此,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及积极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各方面素质,而且使教师乐意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探究与尝试上,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教学观念,促进了专业发展。课题组教师的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市、县获奖。

3. 学生可喜的改变

(1)优化了课堂教学。“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面向以人为本,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参与的表现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在课堂上出现了师生参与、生生参与,讨论激烈、发言积极的良好态势。在英语课堂中,个别学生不听课,甚至睡觉的现象不复存在;不敢开口的学生为不给自己组丢分也不得不跟着大家大声朗读;回答问题时,时刻集中注意力,生怕竞争对手比自己更快地抢到回答机会,为使自己小组优胜,学习基础再弱的学生也会努力拼到应有的分数。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合作意识和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

(2)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每个成员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学习,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通过参与竞赛活动,使学生参与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参与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新问题的答案,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便由此产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4)在教学成绩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实践证明把“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语法填空题阶段性讲练探讨”课题中,能够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参与实践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认知学习、体验学习、情境学习、实践学习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课题研究过程中,仍然引发出了一些新思考。

(1)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生生间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学情不断调整改进,使课堂活动更好为学生服务,使课堂质量更快提高。

(2)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现在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学生接受和反馈上,却有些忽略老师对于课堂提问设计的合理性与艺术性,以及提问中的情感价值与德育价值。

(3)如何进一步发挥现代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多边互动。在多媒体教学方面,英语学科一直走在前列,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老师们必须反思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如何既能将多媒体巨大的辅助功能利用好,又能使课堂不被课件幻灯等牵制,使之为课堂服务好,为学生服务好。

(4)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反馈和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有评价机制比较全面细致,但评价一定要与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应用实效相结合,要适时改进,不断完善,要建立长效而灵活的评价机制

(5)我们作为中青年教师,虽然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局限性。如何才能尽快地让我们这类中青年教师独当一面,让我们的热情与创新精神得到最好发挥,如何给我们中青年教师搭建最有利于发展的平台,还有待于我们认真思索。

(6)针对现实中的实际困难,老师往往担心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容易产生松懈的情绪甚至放弃的念头。因而,还要多鼓励老师不畏艰难,唯有坚持才能成功。

六、今后的设想

1. 加强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教师学习的力度。

2. 总结提升

把“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教学当中,并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校内甚至校外推广,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通过两年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把“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摘要:语法填空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分值, 并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攻克这一难题具有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现实意义。根据目前国内外教育形势和广东省新丰县第一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教学实际, 于2010年5月确立了“高中英语语法填空题阶段性讲练探讨”这一课题, 把“先学后教, 先练后导”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 对语法填空如何获得高分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填空,先学后教,先练后导,教学模式,实验反思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马彦平.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Z].教基〔2001〕17号, 2001-06-08.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3

目前,3个课题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课题在深入研究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保护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安全可持续水平5个一级指标和规模养殖比重等17个二级指标。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扶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课题通过对现有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的分析评价,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政策实施效果的意见建议。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模式应用效果评价课题结合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和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技术现状和持续运行的可能性,立足不同区域提出了“三改两分”再利用模式、沼渣沼液农业利用养分平衡技术模式、粪便集中处理中心模式等先进适用技术模式。

下一步,畜牧业司将组织开展对已完成战略研究的论证,推进战略研究成果的充分运用,同时根据畜牧业发展实际组织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为健全完善畜牧业支持保护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篇4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我认为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给学生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已够多的了。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等重重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3、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和谐的关系,就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应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1、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

目标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兴趣统课堂,让学生感到有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统课堂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有意义的信息或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1)灵活运用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2)采用多样手段

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现象,这种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缺少意义的,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引导学生参与

如何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实际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看、听听、想想、讲讲、做做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在实际教学当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实践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同时,其他同学在通过听、看的同时挑出其缺点和不足,这样,既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又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

三、激励评价,扬起自信风帆

激励评价,是扬起学生自信风帆的灵丹妙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再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扬起自信的风帆。

四、尊重信任,实现师生心灵互动

教师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科研课题立项实验阶段性总结 篇5

《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推进策略研究》课题于2011年4月被教育科学研究所列为2011个人课题。课题批准立项后,我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就根据课题内容开展了计划有序而卓有 成效的研究,现按照要求对阶段性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课题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展

(一)课题实施方案

1.课题的提出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免费性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免费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

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实施免费性职业教育能更好的保障农村学生的在学习,提高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3.研究进程安排

1)、2011.4申报省级个人课题

2)、2011.9 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3)、2012.1---2012.7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案,开展实证性研究;研究、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调整方案,继续实施研究。

4)、2013.7 课题结题

(二)研究工作进展

到目前为止,课题正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

1)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从9月初就开始了。我陆续找了一些初三学生,与他们就职业教育学习实施免费教育的好处和感受进行了一些交流,获得了较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并做了初步整理。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

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2)自课题立项批准后,我就按计划先研读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推进策略》并作了读书笔记,并与其他教师就英语写作问题进行过若干次交流。在此期间,我做了调查研究,更加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知道了接下来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和任务。3)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培训交流会”的要求,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设计、研究和积累教学案例,记录教育故事和教学随笔。

(三)下一阶段目标

接下来要加快研究进程,作进一步的研究汇总工作,形成理论成果;继续撰写有关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论文,按时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推进策略研究》

科研课题立项实验阶段性总结

二 龙 中 学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6

(02至03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按照学校德育子课题实施方案、本学期德育课题工作计划,在贵阳市实验区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的指导下,开展了德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养

(1)组织全体德育课题组成员摘要学习了“十六”大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了贵阳市“九五”课题研究成果《整体构建初中阶段养成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文集》中的有关文章;

(2)组织德育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实验区组织的各次德育课题研讨会和培训会;

(3)聘请了实验区课题组负责人雷老师到校参观指导德育活动课和进行德育课题科研专题培训。

通过这些学习、培训,使大家进一步认识了当前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领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内容和内涵,学到了更多的从事课题研究的经验、知识和方法,提高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对开展科研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好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继续加强了《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 由于《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使用得到实验班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其他各班师生也纷纷要求实验使用,因此2001年9月我校便在全校所有班级推广使用《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将《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推向了高潮。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各项德肓活动中,如何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用好《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并对《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出符合我校“农村性”、“民族性”特点的意见和建议,是学

校此项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德育课题组通过思教处和教科处理问题将此项内容的完成情况列入了班主任等德肓课题实验人员工作考评和科研考评,要求各班每学期必须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教材,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或班级建设活动等为形式开展2-4次质量高效果好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教育作用和功能,并为推广使用和修改完善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使用,有效地指导了班主任的教育活动,充实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德育实效。

本学期德育课题组成员共完成论文22篇,活动课录像1个,其中7篇论文和活动课录像被送到今年的德育课题工作年会参加评奖

3.积极参加实验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 在贵阳市实验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工作中,我校参加了高中部分“二级目标和内容”的构建研究工作,现在贵阳市中小学“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试用稿)”已经出台,我校将在实验区第二阶段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的同时,针对学校实际完成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 的适用于我校的“三级目标和内容”的构建研究工作。

4.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学习在时间和内容上仍然感觉不足,满足不了搞好实验研究、多出研究成果,实现科研兴校的需要;研究工作依然显得十分薄弱;常规工作与科研(包括必要的学习)工作的矛盾没有能较好地解决?

贵阳市民族中学德育课题组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7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近几年, 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实训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 劳动技能的培训有了保障, 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在的中职生尤其是90后学生, 往往心性浮躁、缺乏耐心,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 慢慢地这个群体将心灵干涸, 人性丧失, 成为垮掉的一代。如果能让学生的心安定下来, 端正态度, 树立信心, 把握好学习时机, 他们就会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们认为, 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让他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精华, 滋养身心,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汉武帝开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历史先河, 此后经典学习代代相传。1942年, 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所以, 学习古代经典, 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而且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塑造精神、造就永不言败的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推行的新课堂教育实验, 倡导“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堂教育实验就是要创设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新课堂教育实验方案”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我们拟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把经典诵读引入课堂。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新课堂教育实验,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职业教育在通过实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 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接引文化脉络, 增强文化自信, 培育健康良好的心态、情感与品行。开发语文校本教材, 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对中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抓起。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 积淀文化底蕴, 历练文化眼光, 提高文化品位, 步入文化情境, 体验文化情怀, 丰富文化阅历, 感受文化韵味。这样, 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发扬广大才会有希望, 有保障。

2. 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朱光潜先生有言:“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 我能了解的很少, 可是熟读成诵,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 还拉一点腔调, 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 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 当时虽不甚了了, 现在回忆起来, 不断地有新领悟, 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发现, 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口语表达和作文能力等多种能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3.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 2700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 也就是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 而对于教师“教什么”, 也就是更加关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 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 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1.准备阶段。确定明确的目标, 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2.调查阶段。制定两种问卷调查表, 一是编写调查表, 二是使用调查表;在实施调查后, 进行数据分析, 形成调查报告。3.实施阶段。收集资料, 确定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进而研究编写体例和内容, 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4.总结阶段。校对、审定校本教材内容,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分析探究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在此基础上, 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 研究如何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中华古代文化经典多而杂, 本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结合学生实际, 我们确立了以下四个编写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读本内容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 让学生读有所序, 在诵读过程中逐渐提高。

(2) 针对性原则。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 文化基础较差, 能熟练运用的词汇较少, 因此读本内容的选择、注音、解释就必须针对学生水平, 诗文内容要易于理解, 注解内容力求通俗易懂。

(3) 动态性原则。社会不断发展, 学生不断进步, 诵读文本也不能一成不变, 随着我们对经典研究的深入, 补充更新文本内容将成为恒久的任务。

(4) 数量适度原则。中华古代经典浩如烟海, 不可能让学生全数尽读。因此要精挑细选, 篇目数量适度。

基于以上原则, 我们精选了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 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学生诵读的基本内容。

编选五种蒙学教材, 是因为《三字经》用点多, 知识性强, 文笔自然流畅,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首重礼仪孝悌, 端正思想, 知识传授则在其次。《弟子规》三字一句, 合辙押韵, 朗朗上口,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是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精辟地阐明了为人修身治家之道。《增广贤文》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 几乎无所不包;另外编写时删去不少消极宿命的语句, 便于学生领悟其精髓。《千字文》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常识, 文笔优美, 辞藻华丽, 对于学生“博闻强识”很有帮助。

在编选古典诗词时, 我们本着“汇集各个时代、不同诗人、风格多样的名篇佳作”的原则, 优中选优, 好中选好, 遴选出100首经典诗词, 让学生在《饮酒》中品味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在《春望》中感受杜甫的忧国情怀, 和刘禹锡同游陋室, 与辛弃疾共度元宵。这些经典中, 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睿智的处事哲学, 无不洋溢着人文关怀、人性光辉。

教材共包含六个单元:一是《三字经》;二是《千字文》;三是《弟子规》;四是《增广贤文》 (节选) ;五是《朱子家训》;六是古典诗词。每一篇作品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原文、译文对照阅读; (2) 注释; (3) 作者简介; (4) 作品简析; (5) 名句积累。

2. 研究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有了校本教材后, 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引导中职生使用教材和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 立足文本, 指导诵读方法。

古诗文的诵读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 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直面经典真心接触, 熟读成诵。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应让学生直面经典, 与诗词“真心接触”, 自己感悟, 自己体会。让学生多读,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诵读, 也可低唱慢吟诵读, 还可“不求甚解”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陶冶情操。

二是纵横联系, 不断积累, 加深感悟。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 使学生学有所得, 能“举一而反三, 闻一而知十。”将一首古诗词, 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 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如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时, 引导学生诵读其他有关“春”的名诗,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杜牧的《清明》, 白居易的《忆江南》等, 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诵读中横向对比感悟效果。

三是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 融情入境。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 意趣无穷。教师须独具匠心, 启发学生调动记忆, 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造, 从而感受有声有色的丰富内涵。如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我们通过文本中的“作品简析”帮助学生融情入境:薄暮时分, 山雨初霁, 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一尘不染, 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在青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此时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 创造出如水月般明净的纯美诗境。

四是自主理解, 多元解读, 回味无穷。一首好诗,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诵读郑板桥的《竹石》时, 有人看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有人赞美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有人感悟竹子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 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茁壮生长。

如果只是一味地诵读, 恐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觉得乏味、厌倦。如果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 如朗读比赛、默写比赛、收集同题材的诗歌比赛等, 势必会提高学生诵读热情和兴趣, 将古代经典诵读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提高文化素养。

七、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们下一步将努力做到:1.对选文的分析再深入、具体、精辟、准确一些, 力求做到每一篇选文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反映作品特色。2.增加一些古代经典散文, 如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摘要:本研究报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其中主要成果包括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时, 我们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等五种古代蒙学教材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 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8

我校三、四年级实施了此课题的研究。

1) 三、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讨论意识,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开展。

2)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现行的数学教材及日常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为过程,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活动,使学习者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3)广泛搜集日常生活素材,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以每个学生发展的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同伴互相听评课,领导跟踪看课、指导。促使每个成员在这次研究中尽力作出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

在研究过程中靠近了这些目标:

(1)科学地分析合作学习在当今课堂教学中适用性,班级学生数足的情况下如何编排小组,避免形式主义小组合作。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的程度,改变一些教师顽固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的思想保守观念,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思想、新观念。

(3)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学习自尊心的养成的作用,把学生学习与社会、家庭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不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学习过程中唯一标准。

(4)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转变与价值观的提高的作用,把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不把满足学生写好作业、听教师的话当作评价一个好学生标准。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了这些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编排

科学、恰当的排编小组组员,以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机对合作学习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

即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

(4)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探讨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

(5)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

即怎样教育学生尊重别人意见,倾听与思考别人观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做法,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6)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即教师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形成,改变教师多少年来作有领导者、指挥者和统治者的身份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 实验初期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了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格格不入,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

4.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

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论文下一篇:正月十五元宵节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