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课题调查报告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研组课题调查报告(精选8篇)

教研组课题调查报告 篇1

2010年,中牟县教体局对全县中小学的教室升级改造,在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2011年8月又安装了“班班通”系统。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在我县进行的校本研修中,我校的总研究课题是“信息技术下的课程改革”,我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从2010-2012年3月做了五次调查。本篇调查报告对英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的合理应用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目前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意见,从而尽快达到推进本校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步伐的目的。

二、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对象是本校英语教师与八年级学生两大群体。

1、教师座谈与问卷概况:

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5次,每次15份,回收问卷15份,有效问卷15份。调查对象是我校中学在职英语教师,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共分五次。第一次:2010年3月,内容为:英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调查。第二次:2010年5月,内容为:英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优势调查。第三次:2011年9月,内容为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及与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的调查。第四次:2011年12月,内容为教师是否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调查。第五次,2012年2月,内容为教师在多媒体应用中的角色调查。

2、学生座谈概况:

为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等方面现状,在全校范围内调查了679名学生,调查对象分布在初中八年级全体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对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认识和态度等。

三、调查的结果与说明

1、学校信息环境建设:

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基层学校在信息技术的装备上迈开了一大步。仅以我们我校为例,调查显示,教师中有90%有家庭自备电脑,每个教研组都有二台电脑,供教师使用,每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4个,学生平均每10人一台计算机。

目前,校园网络已经开通,电子备课室、教导处等、多媒体教室里的电脑等连通了网络,这对于全校师生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另外,我校教师百分之百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均已经取得了初级和高级信息技术证书,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软件保障。

2、多媒体教学在英语学科中优势。

从教师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念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可程度,了解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的距离。调查显示,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电教媒体具有示宏显微的特点,交互性强,能够活化教材内容,能有效处理学科中的问题占63 %,认为效果一般的占29%,没有一位教师认为是无效的。从本调查中可以反映出现代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总体上是认可和接受的。

另外,44.1%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72.1%的教师认为信息可以改变教学方式,75.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主要运用于收集、整理、加工,使用教学资源,认可它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只占33.3%,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认可信息技术是一种可以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是一种可以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具备的能力

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以及在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设计能力是关键所在。调查数据反映教师中有96.8%能熟练进行汉字输入、编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明显发现在输入的速度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中间,年轻教师的技术要好于老教师。有99%教师能整合课件,只是制作课件的质量有明显的不同。有90%的教师建立了E-mail邮箱,并且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它,能下载所需资料的占到了87%,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课件及其他各种网络上的材料。有10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上多媒体课。另外,信息技术由E-mail、到QQ再到BBS,以至发展到今天的Blog(博客),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层次十分明显。到今天,已经有10名英语教师在网络上建立了个人的教育博客。通过上面表格说明,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绝大部分教师能基本运用信息技术。还有,很多教师特别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绝大多数老师能够熟练地上透明体课,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运用占主导地位,交流沟通被弃置不用,这是学校信息技术开发应该引起重视的一块工作。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本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与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数据显示,教师无此方面的课题占73.2%,无论文的占68.8%,无公开课的占0%,有多媒体课件评比奖项的只占6.5%。这些数据反映出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着“有实践、无研究”的现状,也反映出在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方面亟待加大推进力度。

4、教师是否合理的利用多媒体。

调查数据显示,95%教师平均每天将电脑使用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其中只有40%教师备课中把课件依据自己上课的风格进行整合、制作自己的课件。60%的教师单单根据网上资源的课件进行备课,或删除、隐藏几个幻灯片。这充分说明教师没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在备课这一环节。大部分教师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的使用多媒体,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

此外,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显示,80%的学生熟练文字输入、编辑,90%的学生熟悉Window20000,99%的学生能浏览网页,上网下载资料,50%的学生会制作Powerpoint,5%的学生能设计小报,100%学生能够使用电脑进行交流,比如发帖、QQ聊天等。这些数据说明近90%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学科整合所需的技能。此外,90%的学生认同网络的巨大功能,只有少数学生认为网络是有害的。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100%的学生能够接受90%的学生特别喜欢。

四、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优势:

(1)硬件基本到位。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上基本到位,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

(2)具备一定技能。从调查显示,师生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需的技能,这为进一步推进整合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操作基础。

(3)多媒体在英语学科中的作用:a.通过电教解决教材重点,突破难点b.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c.通过电教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六、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应用的对策:

要想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点,继续进行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仍然以知识教育作为追求目标,那么现代化学校是一句空话。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也不仅仅是改变学习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文化环境,先进智能环境的创设,更是体现人的终身学习这一长远目标。为此针对我校英语学科信息化现状,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1、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结合实验课题”是实现多媒体正确使用的支撑点:科研是兴校之本,我们力求走出一条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师

群众性教科研。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如何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形势下与课程改革达到完美的整合,课题实施皆以学生发展为本,借助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设置校本课程,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措施。

我校在去年暑假参加了国家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共有4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在培训期间,教师熟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及搜集、选择、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力求让老师们通过学习与实践,了解网络,加深对上网学习的适应和体验,真正领略学习的愉悦性,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利用资源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协作讨论的学习,实践创造的学习),培养真正的具有自主发展、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认为远程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很好的途径。

3、加大制作课件力度,与表彰,为课程整合开辟有效渠道。

我校加大建设校园网和专题学习网站力度,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网络资源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运用。同时,利用校本研修的机会,要求老师第二次加工成教学资源运用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信息技术备课、上课的良好习惯,为课程整合开辟有效的渠道。

结束语:总之,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教师在运用媒体时,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并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我们应该相信,如果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最大最有效的作用。

教研组课题调查报告 篇2

学科教学论文选题要从教学实际和个人实际出发, 从学术信息出发, 一个选题, 当或不当, 其衡量的原则是:

1.价值原则。

选择课题首先要考虑是否有研究价值, 主要包括:对发展数学教学理论有贡献;对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有现实意义, 或者是可操作的, 像现行高考出现的新信息题, 研究其特点、类型、解法以及产生的种种思维定式就是一个迫切的有现实价值的课题, “寓开拓智力于总复习习题选编之中”, 能够被他人利用, 得到广泛的认可。

2.创造性原则。

选题应有创新意识, 决不能人云亦云。例如, 求解数学选择题的方法问题, 大家都取材于分析法、筛选法、计算法等这些人人皆知的方法, 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要做到“旧中见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实、人实我深”。

3.科学性原则。

课题必须选之有因, 立之有理, 具有客观的事实根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原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选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二是应该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4.可行性原则。

教学论文要讲究实效, 首先要服从于学科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的需要, 为教学服务。

二、选择学科教研课题的策略

1.题目宜小不宜大。

尤其是对初学写作的教师, 很可能半途而废, 即使勉强搞下去, 写出的论文只能是蜻蜓点水, 或者虚有其表, 华而不实。当然, 不是说题目小就不必涉及理论, 我们应该以小见大, 用小题目衬托出广阔而深刻的理论背景。

2.见地宜新不宜旧。

“创新意识”, 有无新意, 关系到文章价值的大小。教学论文写作更要刻意求新, 宣传新观点、新思想, 介绍新方法、新经验, 反映时代气息,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题材雷同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它、理解它, 选择与众不同的构思, 旧题新作、旧题新解。

3.内容宜熟不宜生。

选题要避免陌生, 缺乏基础、体会不深的内容。作家冰心说:“不要写自己经验以外的东西。”

教研组课题调查报告 篇3

一、 扫描教育教学原生态,及时提炼微型课题

微型课题从哪里来?俗话说:问题即课题。放眼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凡是有学生的地方就有研究课题。教研组的每个成员只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中间,就习惯性地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孩子的所需、所急、所难。回到办公室,也习惯性地聊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大家以一种拉家常的方式走进交流探讨的空间,从中发掘有价值的问题,加以提炼作为微型课题。

1.从学生生活中提炼课题

例如四年级语文组的一位老师课余时间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她在经常走近学生、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原本课堂上无精打采的部分学生一到下课时间,立即就兴奋起来,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姚明、刘翔,互相交换卡通图片,积极翻阅动画书……其他教师也深有同感。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的这些课余生活成为他们学习的跳板呢?经过商讨,他们确定了“七彩小爱好,语文大世界”的微型课题。品德教研组也确立了“走进生活,塑造良好品质”的微型课题,建立了学生的品德培养与生活之间良性结合的通道。

2.从课堂教学中提炼课题

比如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发现现行小语教材中有一些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是名作家的经验与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等交融后的复合体。大到一篇课文、一个段落,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都孕育着深远的意境,包容着作者的匠心独具。但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而小学生由于阅历和认知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又多立于文外,时空差、情感差、情理差,给阅读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能否寻找一种缩小这种差异的教学方法呢?于是,他们又确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课题——“‘假设导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如一年级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深受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于是他们就确定了“从训练数学语言入手,促进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微型课题。

3.从谈话交流中提炼课题

不管是在年级组、学科组,还是班级组、办公室,教师之间总有许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班内个别孩子书写速度太慢,课堂小测验总是做不完;批改作业占据大量的工作时间,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研究;体育课学生课堂纪律差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科学课堂学生不会准确描述实验过程等。于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转变方式,让学生自主改作业的尝试”、“室外体育课注意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实验过程”等便成了语文、数学、体育、科学教研组新的微型课题。

4.从自我完善中提炼课题

老师们在读书、学习后,将某种新理念、新方法对比自己的教育教学时常会有疑惑,这时便常常会发现新的微型课题,比如“培养情感意识,激活课堂阅读教学”、“从习惯入手,培养三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等就是教师在品读教育书籍后产生的新课题。

微型课题附着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只要多留心,多探讨,多感悟,就会发现取之不尽的课题资源。

二、 采取多种教研方式,灵活展开微型课题研究

面对丰富多彩的微型课题,教研组可以采用多种教研方式,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教育环节,因教制宜地开展研究,化整为零,化研究为实验,使课题深潜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以求取得最好的研究效果。

1.并列式教研

教研组的成员在教学过程都会有所疑惑,而“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这么多有价值的课题,如果每个人都一一进行探究,势必太耗费精力,影响日常的教学。这时,可以把课题列出来,组内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抓取一两个,大家分头研究。比如作文教学难是大家的共识,有的老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尊重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其他教师对此也很感兴趣,于是就确立“以想象促习作水平的提高”这一微型课题,分头研究。有的老师从“用教材教,实现迁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即利用教材,挖掘其言虽尽而意未穷之处,加以拓展延伸,或角色转换再造情境等等;有的老师则进行“开拓视野,丰富想象”方面的研究,定期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丰富表象,或捕捉即兴因素,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等;有的老师开展 “童话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通过让孩子补写童话、创编童话等形式为学生构筑一个在童话中快乐飞翔的全新世界。大家在一个起点上齐头并进,共享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延伸了课题的内涵,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研讨式教研

有时,组内某一位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先期关注和研究,有一定的收获,也有一定的困惑。这时可以采取研讨式教研,即召开研讨会,由这位教师作汇报,大家共同研讨,确定其可推行价值和持续研究价值。例如三年级数学组的一位老师在 “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对同一节课经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教师执教,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的现象进行反思,率先进行了“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率有机结合”的微型课题实验,提倡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列出的教学目标兼顾本班学生的总体学习状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有倾向性的设计,使本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避免那种舍弃学生的发展状况过分追求华丽包装的课堂设计。其他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听课感悟,在肯定这一课题研究价值的同时,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出可提高课堂效率的大量教学方法。

3.集中式教研

有些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带有普遍性,轻描淡写式的研究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研组可以适当延长它的研究周期,把它作为一个教研主题或研究专题,利用学校正式的教研时间进行集中式教研。大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研讨,直至将它结题。例如一至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都相机开展了“如何利用生活学数学”的微型课题研究,大家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数学与生活的双向影响、巧妙利用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看似小课题,实际影响着教师的大课堂,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综合式教研

有些课题仅仅靠一个教研组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我们就采取跨组教研或者网上教研等方式,实现课题研究的最优化。例如在目前的小学语文中出现不少和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语文组就邀请科学教研组联合展开教研活动。从挑选关联语文和科学的课文到制订教学课题、从讨论两个组的探究话题到落实活动,大家打破学科界限,一起交流,共同提高。如果某一个课题校内解决不了,还可以利用网上教研博客、专业教育网等教研平台与同行们探讨学习。多种教研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 课题为教学实践服务,教研水平逐步攀升

大量的小课题研究,使得学校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水平都得到大幅提高。它促进了教研组内部和外部的教研微循环,让每一位教师都以研讨者、实践者的身份站到了教研平台,不断提高工作责任感和事业成就感,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提升教研组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视角是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通过一系列的微型课题研究之后,教师们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了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不良倾向。

2.提升教研组收集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

生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如同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时时冲击着教师的心灵。密集的信息接触得越多,产生的困惑就越多。如何搜集、整理和提炼这些教育信息是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考验之一。在开展了大量微型课题的研究之后,教师们普遍都提高了捕捉教育问题的敏感程度,能够从大量的教育信息中迅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展开有效的研究。

3.提升教研组进行综合课题研究的能力

由于教研组每个成员都进行了大量的微型课题研究,所以大家拥有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这使得学校《语文生活化》《阅读中外经典》《构建立体互动德育网络》《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等大课题的研究也开展得非常顺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成为教研教改的主力军。

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 篇4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和谐社会急需创新型、合作型人才。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中学阶段是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来看,《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上述现状,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组织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造就学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合作学习研究,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将过分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实际意义上仅仅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由浅层面引向深入,在实施语文合作学习策略中寻求可供操作的方法,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帮助。让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构建新课

程,真正理解合作的真谛,对合作的内容、时机、小组构建、引导参与、教学评价等要素能够有效把握,在合作中建立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创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合作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的形成。做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设合作氛围,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在农村中学教育这块亟待开发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各国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研究、实践中来,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学科教学之中。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各校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注重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扩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课堂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群体功能,促进了个体学习,使合作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很多专家、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合作学习应该是严密而有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即交互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即要求做到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当然,在探索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学生犹如天马行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有时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过于格式化,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三、课题关键词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中的冲突,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转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农村中学语文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2、通过研究,帮助农村中学学生改变学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弚合作学习意识,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뀂

研究内容:

1、农村中学语文合作性学习障碍的成因的研究,即了解农村中学学生合作性学习障碍的成因,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协作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从合作形式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从组建小组、人员分工等方面研究合作学习有效形式。

3、从合作内容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学习中,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

4、从合作时机的把握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研究合作学习安排在什么教学时段最有效;合作学习安排多少时间最有效;语文课堂是否都要安排合作学习才有效。

5、从教师角色定位研究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即从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探求合作学习有效指导策略。

6、从过程评价中研究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价,探求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策略。

五、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实践性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提高。

4、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学生之间构成一个学习整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合作学习。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全校中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订改进计划,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文献研究法。通过电脑,借助有关书籍,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论文、著作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优秀经验,这样有助于课题组成员丰富研究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启迪研究成员的思维。

3、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经验,为课题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4、访谈问卷法。召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 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5、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

1、组织全体成员及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

2、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并确定职责分工。

4、课题开题。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

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明确思想,根据研究方案,全面展开工作。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交流、推广经验,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撰

写实验研究报告,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积累、存档。除此之外,加强课题组成员培训学习,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积累多方面研究素材,并做好实验归档工作。

4、及时进行阶段性材料积累,撰写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归类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迎接专家鉴定验收。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

胡彦军: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统领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思路。负责课题的申请报告、实施方案的撰写,并参与具体研究。

白清江:负责课题的阶段简报、阶段小结的撰写与结题报告的撰写,并参与具体研究。

胡新民、孟召军:负责课题论文的整理和收集,并参与具体研究。孟召军:负责课题教学案例的整理和收集,并参与具体研究。胡彦利:负责定时召集课题组研讨并做好会议记录,并参与具体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及保障

1、校领导奉行“科研兴校”的理念,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课题研究,在人力、物力和经费等方面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2、学校有团结合作的良好科研氛围。既有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学科骨干,又有热心教改、勇于创新的后起之秀。

十、预期成果及形式

阶段研究成果: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

课题研究:语文教研组 篇5

全员参与练习,提高写字质量

申报单位09服装语文教研组

研究时间2011年年1月至2011年7月

简介

我们树立“语文教师全面指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写字活动全面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写字教学观,逐步完善构建“ 三三型写字教学系统工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三套机制保障

1、写字教育组织机制

我们建立由专业组主任任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成立写字教学课题研究小组,形成“专业组一把手亲自抓,写字负责人具体抓,任课教师齐心抓”的良好的写字教学组织体系。

2、写字教学师训机制

①建立了教师练字制度。要求语文教师每月至少练一本大字(毛笔字)、一本小字(钢笔字);每天一首小诗(粉笔字)。

②出台《服装组语文教师写字等级(段位)评定办法》。把教师的写字能力分成“三级九段”。

3、写字教育评价机制

由写字小组负责。依据钢笔字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写字水平分为一至五星级,由“学生写字星级评定委员会”负责每学期评定一次,凡写字水平达三星及以上者,当众授戴星级徽章。

二、三块阵地练字

1、写字课教学讲究效益

刚开始的写字课由语文教师任教,有了一定的起色后找美术教师教;开始时侧重铅笔字教学,有了一定的进步后侧重于钢笔字教学;最后侧重于毛笔字教学。印发统一的写字备课簿,在“新授课、复习课、欣赏课、反馈课” 四种课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新授课六环式课堂教学模式”(激趣导入一指导书写一示范书写一练习书写一评议结构一总结练情);利用VCD(录像)教学法、多媒体平台示范法等写字直观教学法。

2、语文课加强生字书写指导

刚开始时要求学生达到字字过关,然后要求老师选取每课典型生字进行书写指导,定期上好“ 反馈课”,把写字指导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始终。

3、实施“ 精品作业工程”

面向全体学生的日常作业,使每本作业达到“ 精品”(教师批改示范美、学生作业字体美、款式美、簿本文面美)的程度,并建立了“精品作业”塔式目标。

三、三大体系育人

1、写字环境育人

校园的画廊、围栏间以及宣传栏、标语牌,无一不跟写字教学的内容有关;各班教室外墙上开辟一块“学生优秀写字作品”镜框,教室内布置着“写字专栏”„„

2、练字过程育人

练字的过程是德育影响的过程,也是健体的过程,更是锻炼学生意志、发展学生审美的过程。

3、写字活动育人

我们定期开展以写字内容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举行书法读报活动;结合时政举办写字展览和比赛;组织与书法家会面;参观书法展、碑刻及其他历史文物;开展书法知识竞赛;组织参加书法公益活动等。

四、措施要得力,目标要健全

在过去写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健全写字教学目标,常抓不懈, 抓成常规。

1、改革写字教学方法,科学训练写字,评价写字,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写字“速成”之路,培养写字兴趣。

2、规范写字正确“ 双姿”,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3、作业布置要合理,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减轻学生的写字负担。

4、探索学生短期写好钢笔的可行性。

小学英语教研组课题研究方案 篇6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差,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所以产生记忆持久性不强容易遗忘,单词拼写不清,词义混淆等问题。而目前英语单词的障碍学习基本上处于以下几大类别:一是,死记硬背型:就是天天抱着单词,走坐站全天候不放手,直至会背为止。但此种“会背”只不过是单词基本词义的掌握与简单的单词拼写。运用的识记方法就是机械地、简单地一个一个字母的死背,根本不去寻求单词的构词规律,也不会根据英语单词的自然规律来识记单词。二是,随遇而安型。这种类型的背单词是遇上哪个单词就背哪个,没有明确的目标,完全随兴而来。不论是杂志上、报纸上还是广告上,只要是英语单词就背,完全的“拿来主义”风格。三是,完全依赖型。这种依赖主要体现在对所背单词的选择上。这种背单词是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单词或只要把老师要求的某本教学参考指导上的单词背会就可以了,而对于别的单词毫不顾及,置若罔闻。

根据上述对单词识记障碍类型及几种现有教学方法优劣的简略分析,我们发现在单词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策略欠缺灵活性以及学生对单词识记方法概念模糊等问题。同时,英语教师本身在单词实际方法的系统概括总结并运用到课堂中这一环节上比较薄弱。为了在英语教学中更好的实施自主学习,决定在所任班级的英语课堂上开展此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快乐的学好英语单词,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实意义

1、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单词教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小学英语以听、说、读、写为重点,但单词不丰富,也必然会影响思想交流。学生掌握的单词越多,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但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单词,那么在学句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没有底气,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阻碍。

2、小学生活泼好动,学习自觉性较低,枯燥无味的单词较难吸引他们,因此,快乐教学能够使学生想学、好学。

二、理论依据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力活动的能源和动力。小学英语趣、动、展教学法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有意注意时间短、好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向有意注意转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我们倡导以快乐和激趣为主的教学英语单词识记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发现、总结、归纳出一套有效的英语单词学习方式。

2、根据学习方法探索英语单词的教学方式。

3、通过不断研究调整英语单词教学方式有明显改进。

4、通过实践使学生英语单词量迅速扩大,英语阅读、写作、日常会话能力有效提高。

5、在此基础上,使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有明显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单词识记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单词识记教学法的教法研究 3.单词识记教学法的学法研究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

六、研究方法与策略

1、寻找好教学方法,大面积地引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和组织才能。

2、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

3、教师需要具备表情达意的才能。

七、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3月)1、做好理论准备工作,撰写资料综述。2、做好基础准备,进行验前调查。3、做好计划准备,设计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

1、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单词的构词方法及词义、词形、词性的发展变化。2、总结出英语单词识记的方法规律。

3、根据实践结果不断调整单词教学方式,并总结出小学英语教学单词教学方式。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揭示规律,撰写研究报告等。

八、结题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小学英语单词识记教学研究结题报告.2.积累老师的论文和案例.

小学英语教研组 二〇一四年三月

乐都四中小学英语教研组

课题研究方案

教研组课题调查报告 篇7

一、课题研究效益与学校管理效益

1. 课题研究效益。

由于我国的课题研究极少会涉及到研究效益方面的话题, 因此长期以来大众对研究效益是并不熟悉, 且经常将其与研究成果划上等号。面对当前课题研究疲乏无力的症状, 要想重振课题研究的雄风, 就需要对研究效益有正确的认识和进行有效的操作。众所周知, 当人们在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 需要树立正确的目标, 并且以这个目标出发, 所收获的有益的结果就是效益。然而什么是研究效益?从课题研究的角度来讲就是指:为了解决中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采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其进行变革, 从而产生的有益变化和实现目标的程度。由此可知, 研究效益其实是研究成果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由研究者运用新的解决方法和研究假设将研究对象当前的状态与过去的状态向对比而产生外在的变化, 且这种变化一般是好的, 是朝着研究者预期所想的方向发展的。此外, 研究效益还是衡量研究成果价值的重要依据, 研究效益越明显也就意味着研究成果的价值越高。

2. 学校管理效益。

所谓学校的管理效益即是将学生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管理成果与管理投入的比较或者说是由管理活动二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学校管理效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效益, 是学校一切运作和经营的核心, 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的管理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在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格的毕业生数量和教职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状况即为经济效益, 而包括人际关系、制度和社会声誉等是非经济效益。在当前办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办学者只有保持清晰思路和长远的目光, 向学校管理要效益, 才能保持学校办学的活力与生命力。

3. 二者之间关联。

综合以上内容, 我们来对课题研究效益与学校管理效益做仔细的对比分析, 发现两者之间实际是紧密相连, 唇齿相依的, 其内在的是相容的。首先, 从目标的角度上来讲, 学校管理的所追求的效益, 不仅是与学校自身的生存发展相挂钩的, 同时也与社会发展相挂钩, 且由于学校资源有限, 所以讲求以最少的成本或者是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 这一点是与课题研究获取最终有益结果的想法相吻合的, 因此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次从价值观的角度讲, 学校管理所追求的管理效益是以质量为导向, 要求提高管理的质量, 而这一点从根本来看也是与之前所强调的课题研究效益的内容相一致的, 两者同样是出于对质量的诉求, 因此两者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再有, 从从属的关系来看, 课题研究是学校管理的一个分支, 课题教研的效益是学校管理效益的一部分, 必将汇聚到一起。最后, 课题研究效益属于非经济效益, 是学校软实力表现的一种, 因此课题研究效益与学校管理效益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因此对学校课题研究的科学设计和稳步实施, 从根本上来看对学校管理效益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课题教研质量, 强化中学学校管理

1. 测定内容的确定。

从研究的对象上来看, 可以将中学课题研究归为三类, 其一对学校管理的研究, 其二对教师发展的研究, 其三对学生发展的研究。可以研究的类型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才能清楚课题研究效益的具体内涵。

2. 测定项目的确定。

对测定项目的确定需要研究者提前进行全面而又具体的课程研究预设, 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因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学校的办学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等并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 有效减少课题研究者在相关研究效益上浮夸现象的产生, 就必须要在测定项目的确定上严加把关, 紧密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 逐步实现研究问题“抽象化—具体化—理想化—新鲜化”的过程转变, 从而真正凸显课程研究的意义。要想以上目标的实现, 则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 实施效果上。任何的课题研究都不可能离开研究假设, 并且, 只有假设得以运行, 研究也才能真正产生效益。简言之, 问题的假设性解决路径一旦运用到实际活动中, 其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也就必然会发生改变, 产生差异。而课题研究的效益也便存在于实施前后的变化和差异上。第二, 实践对象上。教育的课题研究一般都是以学生或者是教师为主体, 所以, 课题研究一经运用, 学生或教师在相关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对课题研究效益的显现。第三, 研究主体上。以现实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分析, 研究的主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题研究的实施者———教师, 体现在其身上的科研效益主要是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二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学校, 相比较于教师的变化而言, 其效益的体现则显现在更多层面上。但在这些表现特征中, 最为重要还是源自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基础上的整个学校管理水平上的提升。

3. 测定方式的确定。

在中学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效益都是可以让人明明白白感知到的, 具有可感性、可述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如果将其归类于科学研究中, 便可以有效通过定量分析来实现科学、准确的测性。然而, 如果以教育的人文价值和理论追求来看, 相比较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则更为适用。在任何教学活动中, 教师所要面对本就是个性独特且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人, 定量分析中的数据研究、图像测定的方式也就只能够形成程式化、简单化的教学模式, 从而失去教育原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要想实现定性分析对课程研究效益的有效评测, 应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备课笔记、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来实现。同样地, 从教师教学记录着手, 也更容易让人产生信服感。在课题研究真正运行实施后, 无论是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 还是相关措施运用都会发生改变, 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形成、科研质量及学校管理。因此, 确定正确的测定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几种形式包括: (1) 在课题研究中将前测和后测相结合, 以数据的变化来凸显科研效益; (2) 开展调查活动, 以问卷调查、会议交流调查等形式来获取效益信息; (3) 观察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获奖情况, 在综合分析其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效益进行研究等。

三、关于课题教研的深入思考

1. 要积极培养教师课题研究的意识、方法和策略, 形成学校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负责人和专业研究者。

而要想实现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和深入性, 那么学校负责人则必须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密切地关注课题研究的进程。课题管理所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直接效益便是对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的提升,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因此, 当负责人和专业引导者对统一课题研究发挥作用时,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题科研的效益。

2. 要形成研究课题与校本教研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操作上的环环相扣。

相比较于教学活动, 对课题的相关研究则更具复杂性, 所以要想实现“课题联动”的深入性挖掘, 就必须要有效解决联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稳扎稳打, 注重实际性管理。

3. 要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师可以在同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小组团队, 在集体智慧发挥的作用下, 实现对课题的深入性研究,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科研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集体合作时, 要摒弃个人利益的得失, 学会合作, 善用合作, 让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在交流互动中得以真正地实现。

4. 要充分发挥学校丰富教学资源的作用。

在形成课题研究负责人和学校优秀教师的引领团队基础上, 不断地实现对其他课题研究教师的协助和培养, 最终实现校园教师整体水平素质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 学校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关心以及在工作上的支持, 对于那些课题研究的教师, 更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工作, 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辅助服务。学校的这样的一种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不仅可以实现课题研究的深入, 更可以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如果教育研究者能够按部就班的遵循以上的原则和策略来进行课题研究, 以科学专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研究效益的评测分析, 长此以往,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基础上也就必定能产生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 而中学校园的环境、教学质量、管理也会因此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摘要:在对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大致的梳理过后, 不少人认为课题研究属于学校管理体系中教育科研管理的范畴, 与学校管理无直接关联。然而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分析, 只有以教学实践和改进为目标的课题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 才能够在无形之中如暗流般推动学校前行。基于这个角度来讲, 中学学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 不断丰富自我内蕴, 就需要重视课题研究, 保持对课题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群众性的教育科研之中, 从整体上提高中学学校课题研究的质量。

关键词:课题教研,中学,学校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文安.普通高中选修课程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 2002, (03) .

教研组课题调查报告 篇8

不少教师因自身的研究素养较为薄弱,且上岗后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自我提升,研究意识淡薄,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撑,致使其难以走出“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的“怪圈”。没有了研究的实效性,教师就体验不到研究的快乐,也就不可能产生持续的研究热情,必然导致教学与研究渐行渐远,形成了有教无研或有教假研的局面。

而有的教师迫于晋升职称和学校业务考核的压力,又不得不开展研究,为了能够“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如课题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等),被逼之下只得另辟蹊径,绕过教学实践从“小道上”取来研究成果。显然,这种不接地气的“成果”与真正的教学实践是脱节的。

因此,立足校本,让研究走向教学,为日常教学服务,为常态教学注入活力,同时让教学实践为研究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进而实现教和研的融通,应是校本教研的终极追求。

“课题式”教研,指参照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用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活动的开展首先基于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借助相关联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梳理问题,并选择其中有价值或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成果,让教和研走向有效融通,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一、 培训学习,管理引领谋求“融通”

学习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对于几乎没有课题研究经历、害怕课题研究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加强对课题研究相关常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课题培训,感悟基本原理

学校强有力地组织专题培训活动是促进教师认真学习、快速吸收“有机营养”的重要手段。可从三个方面落实课题式学习计划:一是全面学习“课题研究”方面的专著,采用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二是以省市级已经结题的课题作为研究范例,模拟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然后请专家或有过课题研究经历的老师指导修改;三是强化制度管理,保障措施有力,确保教研经费较充足,保证学习有实效。

2.举办教师讲坛,分享学习心得

古人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互动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从“课题研究”的几个环节中选择一个环节作为话题,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尤其要说出这个环节在课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如选题应遵循什么原则,怎样做好文献综述,研究成果如何呈现等。主讲教师要做到论点明确,思路清晰。其他教师可以展开讨论、补充或纠正,要是能有个辩论则更好。教师讲坛活动可以定期举行,每次做好考勤记录,给发言人考核加分,以增强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和教学研究意识。

二、 同伴互助,教师自主演绎“融通”

1.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思考

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动力,没有问题就不存在研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少谈及教师的问题意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正是问题意识的缺失使很多教师成了“没有问题的落伍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教师揭示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具有重要意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1)在教学反思中培养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缺少反思的习惯,喜欢走老路,致使其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难以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及时记下自己的教学心得、经验,并对此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要具有问题意识就要具有反思的习惯。

(2)在理论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在学习中要从理论的高度对自己的经验和教学进行理论观照,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途径。比如,关于写字教学,有的专家把语文课标里“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的要求解读为“语文课堂中有10分钟左右的随堂练笔即可”,把“随堂练笔”视同于“随堂练字”,是否曲解了课标的本意呢,值得思考和实践检验。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中可以与他人交流经验,互通有无。一方面,教师可以就自己的疑问和设想向他人请教,从中获得教益;另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问题中得到启发,丰富自己,拓展视野,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共同研究和分析也可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

2.从问题走向研究——课堂观察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学研究活动的“第一土壤”,是多种教学信息交织的汇聚点。教师的心里是否“有学生”、“有课标”、“有文本”、“有方法”、“有自己”,都可以从课堂活动中读出来。可以说,教师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数都与“课堂活动”密切相关。

(1)观察名师课堂。观察名师课堂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笔者曾多次观察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或光盘或现场),发现于老师的语文课堂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一个“读”字,一节课的时间里于老师能引导学生读课文数十遍甚至二十多遍,学生不但不累,反而越读越兴奋,越读越有情趣;学生有疑问了,说不出来怎么办?于老师很少去讲,而是采用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来感悟,于老师称这种方法为“熏锅屋法”。笔者把此法引进课堂,竟也能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2)观察展示课堂。每学期学校都要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型展示活动,如同题异构课、汇报展示课、专家引领课、教坛新秀课等。这些课堂大都是经过专家指导、多次打磨、几乎没有瑕疵的好课,但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形式”多于“实质”、活动缺乏实效、讨论流于表面的表演课。如何看清这些课堂的实质,就需要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用辩证的视角一分为二地来进行分析,学其所长,舍其所短,为己所用。

(3)观察自己课堂。有的教师经常观察别人的课堂,却忽略了自己的课堂。一个教师的生命力在研究,成长点在课堂,如果对自己的课堂都缺乏了解,就无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怎样观察自己的课堂呢?方法有多种,如课堂摄像,或请同伴帮助做课堂实录,或自我记录,然后加以研究。只要想做,一定会在观察自己的课堂中发现问题。如,教师的有效提问有多少个,与哪些学生进行了对话互动等,关注这些细节问题,将为研究自己的课堂提供第一手资料。

3.从实践走向文本——尝试写作

有位哲人说过:“为什么竹子长得高而挺拔,因为它经常总结。人要想进步得快,也必须学会及时反思和总结。”

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会获取许多体验和感悟。有研究表明,通过不断地写作和修改,在具体和抽象、内隐和外显、分离与重构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认识会逐渐清晰和明确,有利于实现对具体经验的超越和提升。

从实践走向文本,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学会写作。

(1)提倡多样化表达。目前,教育类成果文本形式主要有课题、论文、案例、反思、教育叙事、教育博客等,每一种文本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作为教师,要学会选择适合的文本形式来撰写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教育论文怎样求新求实,以理服人;教育叙事怎样让人身临其境;研究报告怎样规范撰写;教育博客这类非常规写作有什么特点等,这些都要有所了解,有所涉猎。

(2)撰写有价值文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手里总会拥有一些文本资料,如备课笔记、听课笔记、经验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这些文本资料是教师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形成的,是教师教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内容甚至是经过多次思考多次“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结晶。应及时对这些资料加以整合提炼,形成完整的主题文本,为交流、评比、发表等做准备。

(3)多渠道推介成果。“教师应成为研究者”的倡导人斯腾豪斯认为,“私下地研究在我们看来简直称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类研究成果交流载体,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如论文竞赛评比活动、给教育刊物投稿、各级课题申报、优质课评比、经验交流会、发表博客等,借以及时推介研究成果。

4.用研究反哺教学——优化提升

教师开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成长。如果一位教师“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果实”被他本人“束之高阁”,懒得去理会,那么这个“果实”将会“腐烂”或枯瘪,最终失去功用。因此,教师的研究成果从实践中来,也应该应用到实践中去,用成功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用教学实践来检验所取得的经验,以利于对实践和研究的再度审视和思考。

如,有的学校在每天中午设置了一节20分钟的硬笔写字小课。20分钟的时间是否科学呢?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每次练字10分钟较为适宜,因此有必要予以调整。这一调整就是认识提高、实践优化的过程。

再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中,编排了“学和做”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笔者初教这块内容时总感到不顺手,经过半个学期的优化实践发现,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会使语文与综合实践两门课程都上得“生龙活虎,别开生面”,且能感受到“学生的心智在书斋与田野之间徜徉”的曼妙。

三、 模拟论证,教研组助推催化“融通”

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能有机会接触课题研究专家组成员的论证会是很不容易的,即使偶尔有那么几次,也大多是作为旁听者参加的。由于老师们缺乏课题研究的基础,加上对专家组所论证的选题和开题报告等内容有可能比较陌生或离自己的教学实践较远,旁听时不一定能“听得明白”。因此开展模拟课题论证,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课题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和内化。

1.选题论证模拟

教研组活动时,教师们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再按照自己所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每个成员须选择三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予以陈述,大家讨论后就各自关心的三个问题再次予以筛选,最终保留最有价值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个人的研究课题予以确认,然后按照省市级课题研究的规范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同时撰写一份“开题报告”。

2.开题论证模拟

每位成员按照事前确定的发言顺序阐述各自的“开题报告”,其他成员作为“临时专家”从课题的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然后“课题主持人”根据“临时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再认识,对“开题报告”进行必要修改。活动时可以约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研员、教科员亲临现场点评指导。

课题式教研在农村小学教研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践价值有以下几点。

“低”起点。回顾一下课题式教研的策略和流程,不难看出,学校、教师、教研组三个层面的操作都是从“基础”和“入门”的地方抓起。比如,教师在梳理问题筛选课题的时候,并没有像申报省市级课题那样有多种刚性条件的限制,这对于没有申报过或虽有申报但未被立项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显然降低了难度,同时又为再次申报各级课题奠定了基础,搭建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桥接平台。

“多”路径。课题式教研有多条路径供教师选择,基本能够满足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教师既可以依据流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也可以交错进行,有所侧重。写作能力较弱的,可在写作方面加强实战演练;理论水平需要提升的,则可以加强理论方面的专题学习。扬长补短是一种选择,扬长避短也是一种选择。从哪个点切入,在哪个方面加强,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框框。

“真”研究。课题式教研活动采用的是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流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教研组,都能做到活动有明确目标,有科学流程,有具体路径,有实施手段,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督促者,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在真研究和研究真问题的实践中,教师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教师的研究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从而将教学与研究紧紧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和研的有效融通。

参考文献

[1] 王天蓉,等.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孙向阳.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郑金洲.走向校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肇丰.从实践到文本:中小学教师科研写作方法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以山水为话题的作文500字下一篇:2019社团评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