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精选8篇)

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 篇1

课题成果应用推广建议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真诚关心与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全休同仁的共同努力现已经告一段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成果我们认为相对比较成熟,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一、技术方面

1、课题组在有关方面的通力协助下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教育教学评价的办法与细则,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为合理评价小学语文及至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量化标准;

2、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对如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阅读教学到习作教学提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模式,尽管有些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但能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参考;

3、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因地制宜,点面结合是开展科学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特别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研究应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进行,待取得一定成效、时机成熟后再全面展开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研究实效;

4、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这一方面需要领导要有远见卓识,另一方面还需上下的协调一致。而我们正好具备这两点,因而本课题的研究也就自然得以十分顺利地进行;

5、重视培养一支思想纯洁、“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农村基础教育得以延续发展与提高的基本保证。农村学校由于地域差异和历史的种种原因,能够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年轻教师仍十分稀缺,外出学习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又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持续、有序进行需要我们教育行政人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与探索。

二、思想方面

在开展该课题的各项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同仁充分发挥了精诚合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课题组成员为人更加坦诚、思想更为活跃,也更愿意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见解,更勇于接受批评了。我们认为这种民主的学术风气值得倡导与推广。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组

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 篇2

1.1 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与伤亡人数呈下降趋势,但事故总量依然较大。2011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万余起,造成6.2万人受伤,23.7万人受伤;万车死亡率为2.78,远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发生1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7起,造成惨痛伤亡和恶劣社会影响。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直接原因,其中有99%的事故涉及当事人的人为因素,更有96%的事故涉及当事人存在交通违法行为,这充分说明人的原因是影响现阶段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最主要因素[1]。因此,有必要科学评估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出全面提升交通行为安全性的对策体系与综合措施;改进驾驶人培训考试内容与方法,提高驾驶人安全驾驶技能;创新交通安全宣教技术与手段,构建交通安全宣教主题基地,提高交通参与者交通素质和安全意识。

1.2 提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驾驶行为安全性评估研究领域,2001年美国肯纳瑟州立大学David Leonard对机动车驾驶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2],结果表明许多人因为缺乏安全知识,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并提出了增加培训的建议。2006年英国利兹大学对机动车驾驶人车速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3],总结了影响驾驶人速度的五项心理因素,包括安全态度、性格等。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驾驶人行为和视觉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北京交通大学依据安全意识的特征和规律,初步编制了行人、出租车驾驶人等安全意识测评量表[4]。长安大学研究分析了影响驾驶人动态视觉特性的因素以及驾驶人操作行为模式。

在驾驶人培训考试改进技术研究领域,影响最广泛的是驾驶适应性检测,以及驾驶模拟器应用。美国是最早开始驾驶适应性检测的[5],并于1930年研制了一系列驾驶适应性测评量表及问卷,1947年美国劳工部人力资源局正式采用一般职业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GATB)[6],把其作为职业咨询、指导和选拔的重要依据。1978年,日本丰田公司开发出精度和实用性更高的驾驶适应性综合检测器[7]。国外很早就将驾驶模拟技术引入到驾驶人培训领域,主要应用于初学者培训、职业驾驶人教育等,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90%驾驶人培训都采用了驾驶模拟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美国FTA研究表明,采用驾驶模拟器训练的巴士司机,事故率降低43.5%,培训时间缩短10.5%~25%。

在交通安全宣教技术与教品研发领域,美国将执法和宣教作为交通管理的2项重要工作,警察局设有专门从事交通安全宣教工作的人员,建立了以社区交通安全宣教为主的体系。新加坡交管部门与驾培机构、传媒等密切合作,常年开展各种交通安全宣教活动。瑞典建立了由国家、地方政府、汽车生产企业、保险公司等共同参与的交通安全宣教管理体制。日本将受教群体分为幼儿、小学、中学、成人和老年等,根据不同阶段人群的心理生理特点、交通参与方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针对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工作中的重点任务,科技行动计划课题五“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合技术及示范”以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导因素-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研究为核心,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将“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在科学分析、全面评估全民交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重点研究适合不同类型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宣教内容与形式,创新研发交通安全宣教系统与装备,以及重点研究改进驾驶人培训考试方法与手段,研发强化驾驶人技能和应变能力的培训考试新装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通安全主题示范基地,在宣教和培训考试2个方面开展大规模示范应用,从而全面提升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素质与安全意识,实现交通安全宣教效果的最大化,有效遏制交通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围绕上述核心研究任务,课题设置了5个研究专题。专题一研究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评估与综合提升对策体系,专题二开展驾驶人培训考试改进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专题三研发面向不同受众的交通安全科普教育技术与教品教具,专题四和专题五聚焦新型交通安全宣教核心系统及装备研发,以及互动体验型宣教基地构建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遵循问题梳理、改进方案制定、理论与应用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的思路展开,技术路线见图1。

1)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评估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重点分析当前交通安全宣教、驾驶人培训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提升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的思路和综合对策体系。

2)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一方面,从不同受众交通行为特征及受教需求出发,研究与其相适应的交通安全宣教技术、方法等。另一方面,在驾驶行为安全性评估技术基础上,研究驾驶适应性检测与评估技术,对当前培训考试内容、效果及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估,制定改进方案。

3) 集成开发系统与装备。一方面,广泛集成现代传媒学、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领域的实现技术和手段,研发适合不同群体的新型宣教装备和教品教具,目标群体明确,互动体验性强。另一方面,研发恶劣天气条件及紧急情况下驾驶训练模拟平台、实际道路驾驶考试监测系统与评估系统,编制系列培训教材,研发驾驶人适应性评估系统等。

4) 开展大范围示范应用。选择试点地区建设大中型交通安全宣教主题基地,推广应用新型交通安全宣教装备和教品教具,开展示范活动效果评估,研究宣教基地构建模式及相关技术。开展驾驶行为特征评估与干预、驾驶人培训考试模式、新型培训考试装备等示范应用,全面评估示范活动收效。

本课题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加研究。近年来,各参加单位在交通行为安全性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批高水准的试验基地,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3 主要研究成果

3.1 研究成果概述

本课题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驾驶人训练考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研发核心软硬件系统装置13项,见图 2。共申报专利2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3项,制修订行业技术标准12项,出版专著/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64篇,建立主题示范基地14处,开展大规模示范应用,实现了课题预期目标,形成了我国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合技术支撑体系。

3.2 交通安全宣教领域主要研究成果

3.2.1 研发一系列新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系统及装置

针对儿童、青少年、私家车驾驶人、职业驾驶人等不同交通参与者群体的受教特点,研制了交通安全游戏机、宣传车、网络平台一系列形式新颖、参与互动、仿真体验的交通安全宣教系统装置,见图3。创新了传统理念及方式方法,提出了交通安全宣教主题基地构建思路和典型模式。通过丰富创新方法手段,搭建主题基地环境,有效拓展了宣教覆盖面,提升了宣教活动实际收效。

3.2.2 设计提供主题宣教活动教育方法及配套教品教具

根据各类交通参与者群体的宣教可行途径和内容需求,建立了交通安全宣教内容体系,开发了转弯盲区演示平台等新型教辅装置,以及知识手册类、培训指导类等成套教品教具,见图4。开发了交通安全宣教多媒体情景制作软件,能够制作展板、课件、视频、动画等各类宣教素材,功能丰富、操作简便,为开展交通安全宣教活动提供方法和教品支撑。

3.2.3 提出交通安全宣教体系、工作规划和效果评估方法

全面调查分析我国交通安全宣教工作面临形势,制定了交通安全宣教体系构建规划,编制了交通安全宣教5年规划。研究交通安全宣教实施效果后评估技术与方法,确定了效果评估目的、内容和流程,建立了分级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估方法。

3.3 在驾驶人培训考试领域主要研究成果

3.3.1 驾驶行为特征采集分析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开展驾驶行为特征量化试验测评,系统分析评估驾驶人的安全态度、安全意识、潜在危险识别能力等指标,给出驾驶行为矫正建议。归纳提出典型不良驾驶性格,编制评测量表和软件系统,针对不良驾驶性格给出干预指导措施,为重点不良驾驶习惯纠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南,如图5所示。

3.3.2 提出我国驾驶培训考试改进对策

借鉴发达国家驾驶考试特点和经验,系统分析我国驾驶考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对策建议。设计提出了多种新型驾驶理论考试形式,强化考核考生安全驾驶意识和运用安全知识的能力。系统研究驾驶人安全驾驶技能养成规律及培训方法,编制了《机动车驾驶人安全驾驶技能培训教程》系列培训教材,见图6。

3.3.3 开发新型驾驶训练考试装置

面向交通违法记满分驾驶人群体,开发了驾驶训练模拟平台,模拟典型复杂交通环境、典型交通违法行为等场景,侧重引导驾驶人提升安全驾驶意识和应变驾驶处置能力。开发了实际道路驾驶考试监测与评估系统,实现了考试全过程音视频摄录、远程实时监控,自动评判考试项目70余项,提高评判准确度,有助于提高驾驶人实际驾驶水平,见图7。

4 创新与特色

本课题是我国首次系统、全面地研究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驾驶培训考试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规模、深度、系统性等方面,在国内都是空前的。课题集成关键技术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驾驶培训考试领域形成5方面创新突破:

1) 创新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理念、方法及手段。围绕重点交通参与者群体,从分析受教特征、受教内容与方式适应性入手,设计融入趣味新颖、参与互动、体验感悟的教育方法,开发形成了系列面向重点交通参与者群体的核心科普教育系统装备。

2) 创新了驾驶安全意识教育与提高的方法与手段。从初学者驾驶性格的评测和自我纠正、驾驶理论学习考试情景化题库的构建、实际道路驾驶考试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开发,到低驾龄群体驾驶安全风险训练体验装备的设计提供,再到职业驾驶人基于3D影视环境的警示教育手段,侧重体现了驾驶安全风险识别、防范和驾驶应变处置意识与能力的训练提升。

3) 综合应用多领域高新技术实现集成创新。创新融合教育心理学技术、现代信息传媒技术、虚拟现实互动仿真技术、3D影视制作技术、动画游戏开发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系统化集成应用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驾驶培训考试方法与手段的研发,并实现了一系列技术集成上的突破。

4) 创新地开展了重点群体交通行为/驾驶行为的特征和干预方法的定性、定量分析。系统研究提出了面向各类交通参与者群体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以及驾驶性格特征测试评估方法、典型驾驶行为特征信息采集分析方法、驾驶风险分析判断及干预方法等,为有效提升交通素质和安全意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为相关政策制定、技术标准制修订提供了有力支撑。

5) 在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技术、产品、装备与系列标准、规范方面取得明显突破。通过研究、开发,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驾驶培训考试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应用指南、专利、应用模式等,为指导和规范研发成果的大规模应用,更好的服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驾驶培训考试业务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在技术及应用实现上,具体创新点包括:

1) 基于生理数据的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分析,通过交通参与者行为实验,获取其心率值数据,作为生理指标来反映交通参与者行为特征和心理活动,研究提出交通参与者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

2) 在同一信息采集测试平台上,集成驾驶人生理测试模块、操作行为监控模块、眼动行为测试模块、方向盘转角和力矩测试模块、前后车辆间距测试模块、车道识别模块、高精度GPS模块、车载CAN总线数据采集模块等,实现对实车驾驶过程中驾驶行为的信息融合与特征提取。

3) 在驾驶理论考试中引入情景式、交互式的新题型,采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考试形式,再现日常道路交通情景,改变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考试模式,有效提升考试题库的质量。

4) 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研发提供的互动体验式的驾驶训练模拟新装备,实现高逼真度的各种交通冲突事件和各类驾驶风险点的仿真体验训练,提高满分驾驶再教育的针对性及效率。

5) 实际道路驾驶考试监测和评估系统实现了科目三考试的电子化监管,对驾驶人的驾驶能力和安全意识进行智能化评判,改变了现有科目三考试的模式,有利于提升实际道路驾驶能力和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6) 创建了基于谱系树的全民交通安全科普教育内容体系结构,实现了不同受教群体与教育内容分类的有机组织,并形成了教育内容代谢更新机制,使施教者能在宏观上把握不同群体的教育方向,微观上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

7) 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融入式交通安全宣教矩阵架构,实现了宣教对象、宣教内容、宣教活动形式、教品教具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宣教者能够根据宣教主题、宣教对象合理地选择合适的宣传活动形式和配套的教品教具,提升宣教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8) 运用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并结合感知、认知及实践教学理念,设计开发的可移动、易组合、丰富教育知识的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情景教育装备及方法,实现寓教于乐的实践学习模式,有效提高了儿童学习兴趣和效果。

9) 抓住青少年心理特点并运用流行的游戏开发技术,设计研发的青少年交通安全游戏体验系统,以闯关游戏形式让青少年在驾驶竞技游戏中认知交通常识,辨识各类交通行为的规范程度,了解、熟悉各种道路交通规则,通过游戏竞技学习了解各类交通陋习、危险交通行为、不良或特定的交通环境。

10) 运用3D影视制作技术开发的典型交通事故3D影视动画,使得受众体验时犹如亲身经历一起事故的发生过程,基于教育心理学设计的情感铺垫、珍惜感悟教育流程,达到“长时间影响”的警示教育效果。

11) 利用立体虚拟现实交互开发技术构建的行人自行车交通违法警示体验系统,抓住了违法者的心理特征,以引导换位感悟、多视角、多角色的体验方式,实现了切身体验、铭记心中的强烈警示教育效果。

12) 研发提供的驾驶安全风险体验系统装备,实现了爆胎、超速、酒后等严重危险驾驶行为及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驾驶状况的仿真驾驶对比体验,打破了实际道路无法训练教育的瓶颈,有效提高了驾驶人遇紧急状况的应变处置能力。

13) 基于互联网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络平台,不仅实现面向重点群体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知识普及教育,而且实现了各地宣教资源的共享应用,提高了网络教育效果,有效缓解了宣教资源缺乏、专业化警力资源不足等难点问题。

14) 引入科普教育和科普馆建设理念,基于实际示范设计提出的道路交通安全主题宣教基地的构建理念和建设指导模式,以及核心教育系统装备的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为更大范围普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技术支撑。

5 示范应用

5.1 示范应用实施

课题的示范应用工作主要围绕交通安全宣教系统装备、交通安全主题宣教活动和驾驶培训考试装备3个方面展开,具体内容见图8。

课题研究成果在浙江、广东、山东和江苏共14个地市进行了大规模示范应用,建设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驾驶训练考试主题示范基地14处。各示范地市交管部门组织学生、客货运职业驾驶人等不同群体开展主题示范活动400余场次,参与示范活动人数达4万余人,杭州、中山等示范地市更是将示范活动与公安交管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活动效果。

5.2 示范应用效果评估

通过对示范群众的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座谈调研,普遍对于研究成果高度认可。参加示范活动的儿童、青少年、违法记满分驾驶人、客货运职业驾驶人等群体,交通安全常识知晓率平均提升40%以上,驾驶人在接受教育后的交通违法率下降了30%以上,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教育实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主要示范活动组织和示范效果如表1所示。

表中数据表明,本课题设计研发的相关成果,无论是教品、教具,还是新型装备、软件系统,都能够有效提升受众对于交通安全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并通过实践训练,有效减少不良交通行为,降低交通事故风险;同时大大促进了交通安全宣教基地的建设,并形成了面向不同受众的交通安全宣教素材、手段及设计规范。

6 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针对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的关键技术和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形成了覆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驾驶培训考试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是当前我国交通安全工作形势之所急、社会之所需,研究成果具有行业共性和社会公益性。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已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认可和支持推动,推广计划已纳入国务院安委会《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公安部已部署面向全国推广应用4项核心宣教装备。可以预见,课题研究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将有力提升我国交通安全工作水平,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人因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在深入研究驾驶人因作用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生理、心理学方法,能够进一步深入探索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提升手段和方法,也是当前和未来的研究重点和趋势。本课题研究成果已在相关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应当进一步持续研究,丰富和完善驾驶人因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Z].北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1.

[2]David Leonard S.Relation of owner’s manuals to safe-ty[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DrivingSymposium on Human Factors in Driver Assessment,Training and Vehicle Design,Iowa City:University ofIowa,2001:125-130.

[3]Samantha Jamson.Would those who need ISA,useit?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ivers’speed choice and their use of a voluntary ISA syste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06,9(3):195-206,

[4]张宇婧.出租车驾驶员安全意识的测量与评价[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5]Greenwood M,Woods H M.The incidence of in-dustrial accidents upon individua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ultiple accidents[M].London:IndustrialFatigue Research Board,Medical Research Commit-tee,Report No.4.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19.

[6]Dvorak B J.The new uses 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47,31(4):372-376.

英语课题研究总结与成果汇报 篇3

一、课题研究目的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今天,要求我们对课型特点与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探索和研究,目的在于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自始至终贯穿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格局,缺乏生机,教学效率低,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我们课题组的课题实验、探索与研究,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核心、能力为主线、育人为目标的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途径。本课题的研究《课堂教学中任务设置的研究》就是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实施。该课题的研究将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提高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蜕变,使学生改变被动地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式、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和合作式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过对任务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的课题研究,揭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机制,探索任务的设计方法和具体的教学方法。

2.着力培养学生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学习与运用英语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实施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生活化和个性化。

3.注重提高教师英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教学科研能力。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教师都得到提高。教师对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拥有自己的感受,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型、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任务。

2.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

3.引导学生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进行合作式的学习。

4.针对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堂外的延展的探讨。

5.如何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来转变待优生。

五、课题实验方法

我们搜集大量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资料,组织所有参研成员认真学习,领悟其精神实质,把握其核心问题,采用实验法、对照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文献研究法实施本课题的理论支撑点以及方法论依据的研究

实践实验法对方法论的探索与研讨以及应用的研究

对照法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学习兴趣、方法、效果、成绩等各项指标进行仔细的对比与分析

调查分析法实时监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经验总结法完善方法论及策略的研究,撰写教科研论文、实验反思、任务设置形式、教学设计、实验报告

六、课题实验阶段

1.论证阶段(2011.1-2012.3):进行课堂调查与研讨,对选题进行必要的调查与论证,由程国清老师主要负责,最后确定申报的课题。

2.学习阶段(2012.3-2012.6):明确研究任务;任务型教学模式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学习研讨。主要成果形式为主题研讨活动记录、学习心得、学习总结。

3.实施阶段(2012.9-2013.6):教学实践实验的开展与探究。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任务活动展示与分析,任务设置方法分析与归纳,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与总结。主要成果形式为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札记、教学反思,活动记录、行动报告,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汇报课展示。

4.总结阶段(2013.7-2013.9):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任务设置方法归纳与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搜集与整理,撰写课题总结与结题汇报。主要成果形式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结题成果汇报。

七、课题研究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中各年级学生,部分初中年级学生,确定8个实验班和8个对照班。

八、课题研究形式

1.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前期,我们通过集中学习研讨,撰写学习心得,全面进一步了解任务型教学法、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模式、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等。

2.开展课堂任务教学。通过开展集体备课、选人上课、同课异构、集体评课、学生课后问卷调查的教学研究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构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任务设置形式。

3.深入任务设置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是教师设置的任务是否适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围绕任务型教学法、学生情感教育、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等问题,我们通过研究课、研讨活动等形式进行深入的讨论与总结。

4.开展各种学生活动。我们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课堂教学任务的设置,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和安排了各种课内外的英语活动,包括单词竞赛、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比赛和英语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九、课题研究分析

任务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在进行大量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反复上研讨课进行课堂观察,针对不同年级、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主体设置任务,不断反思教学效果,并进行实践实验的分析、反思与总结。

1.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把握任务的难易度。

2.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重任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从激励的角度出发,注重任务成果的可展示性。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注重教与学评价的合理性。

十、课题研究成效

1.我们英语课题组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核心成员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经常性地进行研讨和观摩,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与交流。教师的思考更深入了,在任务设置中教师们不断探索教材的合理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对课程进行合理而有效的二次开发。

2.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协作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学生逐渐掌握了在任务活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自觉地进行比较。学生们热情参与课题组举行的课内外的各项英语竞赛。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1)学生方面: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学习更积极有效,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发展了合作精神,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视野更开阔,获得了更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高中毕业班学生在2013年的高考中再创辉煌,在同类学校中达线率跃居首位;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能力更强了,并积极参与英语教研组组织的各项英语课外活动。(2)教师方面:我们的课题研究成员一直探索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课堂教学活动任务设置的研究,注重英语语言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课题研究的意识较强,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课题实验,对教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扎根于一线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验过程之中,不断实践,反思教学,反思实验,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将实践研究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在不断研究、实验、探索之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体验——探究——创新”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实验重点,努力实现英语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在我们课题研究成员的这些精心撰写的教学设计引领之下的精彩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的智慧,感受到他们饱满的教学热情和生命活力的绽放;我们的课题研究成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课题研究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3)学校和社会方面: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更新办学理念,使学校更适合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办学声誉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无论是学生家长、兄弟学校,还是社会各方面,都对我校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确立了我校农村同类同级学校中的龙头地位。

2.预期成果体现。(1)课题研究的学术成果:在本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安庆市第十次高中英语名师交流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程国清老师多次应邀参加安庆市中考复习教学研讨会,并作专题报告;代蕾老师的中期评估汇报课获得了市教研室领导及专家组成员的高度评价;程国清老师多次应邀参加安庆市中考模拟试题命题工作。我校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被评定为优秀等级。(2)课题组成员先后有8人次荣获各级表彰,特别是课题申报人、课题负责人之一的程国清老师分别荣获安庆市第二届、第四届先进教研个人称号,并在2013年荣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先后有25篇优秀教科研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于省级杂志。(3)各种课题研究成果资料汇编,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总结与成果报告,成果鉴定书,观摩课课件、视频,学生作品,课研活动图片。课研资料汇编共计26册,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总结报告》、实验思考汇编、实践教学设计汇编、课堂教学中任务设置汇编、听说课实践行动报告、教研活动记录汇编、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汇编、优秀教科研论文汇编、学生优秀习作汇编、课堂教学实践札记汇编、中期评估资料汇编、优秀教学案例汇编、课题研究成果汇编等。

十二、课题研究反思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给我们的中学英语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外语教学领域,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着其局限性;在教育学术领域,没有哪位教师在教学上是无所不能的,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弱点;在教材编写方面,没有哪一种英语教材是适合于所有地区、任何水平的学生,都存在着实用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地区、教师、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去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学会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会评估课题实验的效果,在验证别人发现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 篇4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教电馆字062921087号

课题类别: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包含学科小学语文、数学、艺术、环境教育(校自开课程)、信息技术 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刘和润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安庆市公园小学校长、书记

正文:

成果简介(应含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内容与方法: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⑴ 信息技术在经典诗文吟诵中的有效应用语文教研组 ⑵ 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研究数学教研组 ⑶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环境教育)有效整合大队教导处 ⑷ 安庆地方特色戏曲校本课程——黄梅戏艺术组

实验的方法:本课题以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主,配合以跟踪观察调查、统计、经验总结等方法。在实验研究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科制定的目标和本校本科本年级的实际进行测试,并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

社会效益: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教师实绩突出。

⑴、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我校的叶荷英、王娟、胡洁、黄若谷等6名教师参加市区各学科优质课评比均获一等奖,20多名教师多次在全区范围内开设电教公开课,充分发挥了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⑵、课件设计水平提高。通过实验,我们积累了课件制作的大量经验(详见胡朝晖《CAI﹣多媒体辅助教学浅谈》)。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做到求精求美求实效,他们设计的近20个课件在各级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胡朝晖、方桂香、李卫兵等制作的课件分别获省、市一、二、三等奖。

⑶、理论研究成果喜人。刘和润、张小玲、方桂香、胡朝晖、肖红等15教师撰写的30多篇论文在相关教学会议上交流、发表、获奖。其中叶荷英老师的《鸟儿的侦察报告》发表在《绿色视野》上,肖红老师的论文《搭建生活与作文间的桥梁》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上。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作文、航舰模、计算机编程竞赛有100多人次获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习作20多篇,在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奖达数百多人次。2009年,在市计算机竞赛中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其中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三名学生获三等奖。

3、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带动我校各项工作的提高。过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庆市特色学校”

“安庆市平安校园”“安庆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术价值:

近几年,学校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应用研究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开展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使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为“资源的来源、交流的空间、认知的工具”,探索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开发的有效整合途径,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层次,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全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又一次得到快速提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创设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配以动画,用动画展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一块块石子落入瓶中,水面慢慢上升,最后乌鸦喝到了水。接着向学生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放入石子它便喝到了水?学生回答:“因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什么原因使水上来了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知识”(板书——体积)。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体积”这一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在导读《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孩子一般是会读其音,不懂其意。将这段话编成一个小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讲述“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原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将作品浅显化、趣味化,并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演示作品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理解作品内容。让学生在听故事、看动画的同时,理解故事内容,从而理解作品内容,有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后去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探索实践的经验或总结,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自身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具有一定价值,并且经过亲自探究获取的,掌握是相当牢固的。

案例1: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促使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包装的学问》一课中,采用信息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制作出长方体“磁带盒”课件,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经过旋转、重叠、平移的动画演示过程,很形象地把磁带盒

不同的包装方法展现出来,同学们看到课件演示过程就明白了,课堂注意力也增强了,教学反馈也很积极,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活动实践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2:在《游子吟》的网络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诗人、诗歌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情况,欣赏flash视频朗诵,它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或放或收,时教时学,时听时诵。古典诗歌网络教学的特色十分突出。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集中于所学课文,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探究就是改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探究是教学的本质。而多媒体网络承载的教学信息是学生接收与加工的对象,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认知客体,因此,构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能使人人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发现,有效地克服学生的认识障碍,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新知,发展能力。

案例1:如教学《挂历的制作》时,让学生分组在课堂上进行电脑排序、选图案等,整个过程各组学生能同心协作,积极发表各自意见和见解,多数小组在舒畅愉快的心境下制作出挂历,并主动对没有完成的小组阐述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直到挂历制作完成。“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只有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确定活动—探索实践—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

案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即情景引入→探索发现→应用创新。首先着力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实践,利用网络课件建立学生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表象,并注意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通过观察、讨论,为计算公式的概括打下了基础。其次着力于分层差异练习,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在服务器上的教学课件,进行差异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由学生自行在几何画版里小结,并与课件中的小结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长方体与其它形体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地获取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归纳检测评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材内容的讲授逐步积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归纳,不断检测,像滚雪球一样,把有关的知识沟通起来,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整体结构快速形成。既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多媒体的集成性、控制性和网络管理系统,既能顺利地将知识归纳概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由“薄”变“厚”,再由“厚”到“薄”,不断“厚积薄出”,使知识越学越薄,又能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进行监控评估,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越用越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案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复习时,先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用多媒体逐步演示该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形成网络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叙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看多媒体转动网络图时,就体会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紧密就像一棵知识“树”。最后设计网络课件的自测题,为了使不同程度学生可作不同的选择,将自测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辨析题,第二种是操作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相应的题目。当学生进入独立完成学习检测后,既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实现学生最及时的自我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位置,努力争胜,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几何学习活动中去,达到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案例2:在教学《数据告诉我》一课时,运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公式计算和数据统计。当自主学完后,让学生在网页形式的汇报表上填写汇报情况并上传,老师则及时收集汇总,组织学生评议,然后师生共同小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在活动中拓展新知、培养思维,体现了“双主”的教学原则。

(五)活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

学科的学习单单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课堂的学习是“为了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做好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认识事物、总结规律。课外的延伸应该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相联系,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知识的深层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完成课外的延伸作业。

案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给他们布置了两道练习作业:一是设计一张“地球又笑了”的图画,或者写一篇《地球又笑了》的作文。二是搜集资料,出一期《只有一个地球》的手抄报。这两题都要求在电脑中完成,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又可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创造出心中那广阔的“绿色世界”。

(六)加强工具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通迅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运

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会收集、整理、挑选、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并且运用到学习中去。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整合进来,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融人到信息社会中去。

案例1:《铺地砖》一课,在学生自学完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公式计算后,设计了“小小室内设计师”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你的家有多大面积,想一想,画一画,应如何设计你的家园,并制作出平面设计图和室内房间形状大小的数据统计表。通过这样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发展其主体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

案例2:教《江雪》一课时,让学生联系课文在网上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学生按各自的兴趣阅读了许多趣味文章,花虫鸟兽、精美图片等,课后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反映:“上了网络,课堂变大了,老师更多了,知识更有趣了。”这样将信息技术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不仅会实现教学改革上的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改进与完善:

1、健全机构,管理工作日趋制度化;

2、加大投入,注重资源与环境建设;

3、夯实现代教育技术的活动阵地,加大宣传;

4、学、用结合,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今后的课题研究我们更需要加强学习、实践、总结、交流,并要求实验教师自觉行动,将课题研究活动常态化、自动化,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安庆市公园小学

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 篇5

蛟河市实验小学 李丽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压力虽然有所缓解,但在经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依然多为接受式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较少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性差,语文教学更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渗透在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根据教材编排特点,为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以学生习作为契入点,以“快乐、自由”为前提,以“说与写”为表达基础,提出了“快乐自由地说与写”的教学构想。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要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快乐自由地说与写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小学生习作为契入点,以自由快乐为前提,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在参与中活泼地发展说与写的方式,从而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生紫竹习作的能力。“快乐自由地说与写”遵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方面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模式才去的主要方法有: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理论上寻求提升。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教师定时撰写教学心得和工作反思,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提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加强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是人们传递信息、沟通心灵、交流感情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表达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精神丰盈度密切相连,它是学生生命、生活的一部分,它倾吐的是情感,释放的是思想,播撒的是智慧,积淀的是底蕴,折射的是素养,升华的是能力。表达的优劣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分水岭。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说话和写话是表达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形成合力,构成整体。阅读教学要关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努力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表达技巧和表达能力,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3、把握口语表达的要求,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教师一人讲解、点拨、评价,而应该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口语表达,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时间,开展口语实践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1)说得响亮。这是口语表达的起步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到“敢说”“想说”与“乐说”。(2)说得完整。说完整的话,就是一个句子该有的元素应该完整。小学生往往很难全面地认识事物,周全地考虑问题,他们在口语表达时习惯于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句来表达,这就是说得不完整的表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不要丢三落四。(3)说得准确。口语表达时没有语法错误,而且语言生动、形象、得体,符合当时的语境,能展现事物的特点,活现人物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是“完整”基础上的再提高,是对小学生口语表达的高要求。

4、探究口语表达的方式,要做到“绘声绘色地讲述”、“有条不紊地问答”、“引经据典地议论”、“神采飞扬地演说”、“惟妙惟肖地模拟”。

5、聚焦书面表达,提升习作能力,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四、课题研究内容

“快乐自由地说与写教学模式”分为五步。第一部分:以趣引领,导入新课。

在一堂课中,导语非常关键,要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讲故事,或背景音乐等,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一下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创设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存的认知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激趣,用时不宜过长)。

第二部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细看小学语文课本,每一册课本中的每一组课文,乃至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也有自己重难点,那么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要教学效果?首先,要从整篇课文出发,由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所在和主要内容,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部分等等。这一过程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也给学生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不要存有任何的顾虑,学生定会交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答卷。其主要教学流程是:

1、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

2、再对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重点字词进行指导,检查课文理解情况,课文写了什么或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三部分:导读结合,品读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之笔。教师要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认真做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品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强化重难点。应从以下方面去着手:

1、抓重点问题教学。问题要少而精,要以参考阅读题或课后习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

2、抓重点句教学。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或作者感情或映射全篇的句子,以句为突破口展开学习。

3、抓重点词教学,从文章的重点词入手开展教学。

4、抓朗读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句或段或篇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根据内容情况多种形式去朗读,让学生在“思、读、议”中学习。

5、抓写作方法教学。在教学时,可按照“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步步教学。

6、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7、找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思维及语言训练。第四部分:同伴互助,整理积累。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积累,因此整理积累在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积累语言,积累句子,积累方法,积累课文内容等等,这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时间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到课外,以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把所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中整理积累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五部分:挖掘内涵,拓展应用。

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之笔,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内容等继续挖掘课文的内涵,升华学习内容,不断拓展运用,可以进行一篇带多篇的课外拓展阅读或课堂小练笔,谈感受等等。总之,可以依据课文进行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五、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实施,现已基本形成“快乐自由地说与写教学模式”,即:“以趣引领,导入新课”-“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导读结合,品读细析”-“同伴互助,整理积累”-“挖掘内涵,拓展应用”。经过的我们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总结,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理论指导和支撑,教师读书学习时间有限,获取资料途径少;

2、教师参加学习、研讨、交流机会少;

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 篇6

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成果鉴定意见

受****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专家组于 2017 年*月*日,对******(学校)***同志承担的****(省市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编号********)成果进行了鉴定验收,课题结题鉴定意见。专家组通过认真审阅课题研究报告,查看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经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注所有课题均按此方式叙述。

一、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该课题以阻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发展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紧紧抓住班集体建设这一途径进行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对教育改革背景下创建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德育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课题组组织结构合理,能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从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到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升,都尽可能做到了规范、科学,三、课题研究方法选用恰当,科学性、操作性较强。该课题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遵循引导教师边研究边实践、着力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智慧的思路进行研究。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四、课题资料全面、详实、丰富。课题研究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并用文字、照片、录像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了记录,真实反映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轨迹,有利于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提升,并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做法和经验。

五、该课题研究构建 sop 学生养成目标体系、形成了“成长三部曲”德育课程、建立了班级自主管理的德育机制、开发了“我与**共成长”月主题教育、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之星”多元评价机制、提炼了“提高小学生自主能力的班集体建设”小策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管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了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在市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对该课题的鉴定。注所有课题均按此方式叙述。建议课题组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研究班集体建设和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使策略研究、活动实施与自主评价能有效结合,形成更为完整的操作体系。注根据课题实际研究情况,提出课题研究建议。

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成果鉴定意见

由马树超主持的“新时期上海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为上海市

教育科研规划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专家组特提出如下鉴定意见

该项课题的选题和立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抓住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多元价值观念碰撞和道德冲突的现实,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开放性大背景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上海地区的特点,借鉴了国内外职业道德教育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有效的方法途径,对上海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和广大职业学校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咨询建议。

该课题成果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资料丰富,方法科学,分析客观。总报告与各专题报告互为补充,科研人员、行政人员与来自基层的校长、教师紧密配合,发挥了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力量,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性研究。该课题研究强调学校调研与企业调研、问卷调研与实地调研、文献调研与专家调研、宏观调研与微观调研相结合。由于组织了大量的专题调研,在现状分析和理论思辨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就能够紧贴现实,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同步开展了不同模式的教学实验,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研究的特点。

该课题总报告主要论点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报告中提出的不少鲜活而有特色的观点,例如提出“职业道德风险”的理论概念,对道德教育体系和职业道德教育属性的分析,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引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思路等具体对策建议,不但在职业教育研究和德育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原创的性质,而且对于职业学校和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实际工作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该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不但进行了大量和深入的理论研究,而且进行了一系列与该课题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几种实验模式已在各职业学校的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形成了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行的显著特点,从而使得该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应用推广价值。所涉及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思路,既适合于当前上海的广大职业学校,且对我国其他地区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因此,本课题不但充实了职教理论,也充实了德育理论,为今后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持续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总之,专家鉴定组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已完成预期目标要求,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评审。希望课题组在总结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再作更深入的研究,继续完善各种不同特色的实验模式。建议课题组对总报告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送政府机构,并将课题全部成果整理修改后正式出版;同时建议市级行政部门采纳报告中具有操作意义的对策建议。

20xx 年 x 月 x 日

专家鉴定组名单

xx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xx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员

xx 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级巡视员、高级经济师

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成果鉴定意见

一、书写要求

国家科委 1994 年 10 月发布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该办法从 1995 年 1 月 1日起施行。

《办法》中有关科技成果鉴定意见有新的规定。规定如下

第二十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十四条 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证。

第二十五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

二、鉴定意见书写格式

鉴定意见(草稿)

______年__月__日,_组织专家在成的“_________”课题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审阅了资料,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汇报,考察了现场(观看了_____ 演示),经质疑和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提交的技术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鉴定要求。

2、(成果的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例在研究„„机理基础上,建立„„理论,揭示„„规律。

3、(成果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例项目开发了„„,首次提出了„„原理,对于该项技术应用,极大促进(推动)„„产业化进程。

4、(对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潜在效益做出评价。)

例①极大地提高了国家战略储备,由 20 年提高到 100 年。

②环境友好,无污染,节能减排,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③将会使得我国在该项技术的研究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对项目总体水平做出评价。)

例项目整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创新点 1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点 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建议或存在问题(写明该成果目前存在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例①建议加快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

②建议该项目作进一步研究,争取更大的突破。

注对于计划项目,如果验收会与鉴定会同时召开,在上面的鉴定意见前加入如下内容

1、合同书中要求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提主要几条;

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 篇7

我校是一所2005年新建的现代化实验初中, 教师面向全市公开招聘, 师资力量较强, 学校硬件设施优良, 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 网络遍布教室、学生及教师办公电脑, 学校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 但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原先的村小, 拘谨胆小, 在课堂上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显得犹为必要。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视野狭窄, 只重视课堂教学的短期效应,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对学生长足发展的熏陶作用。长期以往, 必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造成严重的束缚, 从而削弱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 从促进师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 改变凝固不变的课堂教学,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 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具有长远的意义。根据现状, 学校依托网络优势, 探索课题管理与研究的新方法。

●构建课题研究树状结构, 创建课题管理网

《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案例研究》作为我校主课题, 下设很多子课题, 并以教研组为单位, 结合学科教学特点, 由教研组长及课题主要成员带领全组教师围绕子课题开展研究, 遍布全校范围的树状的课题研究网络使全校教师形成研究合力、同时也使课题研究的思想渗透到了每位教师的教学中去。该课题的子课题有:《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关系的个案研究》《网络课堂教学问题生成的研究》《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初中物理课堂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劳技课堂教学中知能互馈生成的研究》《艺术教学中学生觉悟能力生成的研究》《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动态生成的研究》《历史课堂教学机智生成的探究》《政治课堂教学中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实验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案例研究》《英语阅读能力生成性的研究》等。为了加强学校主课题的管理, 我校利用学校网络设施先进的有利条件, 开发了课题研究专题网, 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及研究成果在专题网上予以公布, 供大家学习交流, 并利用好学校校园网新闻主页教科栏目、绣湖论坛等, 开展课题学习与研讨活动。课题组不断创新, 精致管理, 努力激活学校主课题《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案例研究》的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成果推广等一系列过程。

●课题理论学习网络化

我校在课题组核心成员办公桌上放置了课题示范岗, 实行岗牌上桌, 使课题组核心成员抬头见课题, 低头思科研, 调动他们开展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督促他们带头进行课题研究。

学校邀请专家指导, 给教师创造机会进行课题培训, 学校教科室组织课题核心组的教师外出学习, 返校后为全校青年教师、教科骨干进行“我家讲坛”系列讲座, 将学到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与大家共享。

学校为教师订阅了两百多种教育教学杂志, 每天下午第三、四节课, 学校组织无课的教师到阅览室开展课题知识学习、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撰写教学反思。学校教科室成员收集有关“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内外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文字资料供教师学习。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编制“课题学习集”, 整理课题研讨过程中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的收获和体会, 供教师学习交流。为提高学习效果, 在此基础上, 学校教科室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精选学习材料, 拍摄讲座录像, 并发布在学校课题专题网上供教师学习, 要求教师在专门的培训手册上认真作好学习后记, 并在课题专题网论坛上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课题研究过程网络化

我校课题研究活动采用学校课题组策划活动方案, 分教研组开展子课题研究的方式, 由教研组长定期上报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小结, 公布在校园网首页教科园地栏目中。

以下为三个教研组2009年10月的课题活动小结。

物理组:为了探索有效课堂教学, 加强学科教学交流, 切实提高课堂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 我校物理组五位教师于10月19日参加“同题异质”教学设计比赛, 并与26日抽签分班上课, 分别执教同一课题《力弹力》, 课后组内教师对五节课分别进行了评议。最后, 教师们一致认为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更具有生命力, 是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艺术组:10月26日上午, 我校艺术组全体教师围绕“搭建领悟力升级的阶梯”这一主题, 展开课题研讨活动。组员围绕《多变的颜色》第一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课件展示和研讨。最后, 他们一致认为我们要真正把艺术课上好, 就应该在教学的深层次细节上着手, 寻找提高学生感悟艺术能力的方法, 争取把课堂教学打造成具有生成性的学习活动。

生物组:2009年10月22日, 我校全体生物组成员围绕“课堂观察生成性学习目标达成”的主题展开了课题研讨活动, 由生物组徐斌兰老师开设《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公开课, 全体组员参与了听课评课, 最后, 他们一致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 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子课题活动内容发布的网络化, 使课题组及时掌握子课题研究进展与成果, 促进了各子课题研究的活动交流, 推进了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

此外, 我校连续四年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月活动, 基本流程为:教科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知识学习, 并以“课堂观察”为研究手段, 以教研组公开课教学为载体, 分教研组全面开展课题研讨月活动, 并进行评比。活动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 分教研组开展网上课题知识学习。第二, 分教研组开展课题研讨公开课活动。推荐组内开课老师, 并开展课题网上研讨活动。第三, 教科室组织课题论文撰写与课题教案评比活动。课题研讨月系列活动使课题研究深入实践, 更新了教师教学理念,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生成的殿堂。

●以案例为课题研究核心, 构建网络案例库

在课题确立之初, 很多教师对“生成性资源”很陌生, 望而生畏, 通过学校分层培训, 课题组成员率先结合教学开展研究并发布自己的研究案例, 教师们也渐渐走近了本课题的研究核心。

生成性资源是对教学过程可变性的概括, 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情感变化, 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等;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着眼于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成长, 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上,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教育媒体的辅助下,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将突破原来狭窄的教材束缚, 体现学科整合及教学资源的丰富化。生成不是随意将教学过程旁逸斜出, 而是一种能体现出教育智慧的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因此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应注意筛选和科学的评判, 避免被动的、虚假的甚至负效的生成。

我校利用校园网BBS论坛, 定期组织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案例分析及研究成果发布在论坛上进行点评交流, 建立课题研究案例库, 把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通过网络有机的整合起来, 使先进理念与成功的实践经验得以迅速有效的推广。

在研究过程中, 我校始终以案例研究为载体, 使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本课题提倡的案例研究与教师的具体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 实现工作、教学与研究一体化, 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 强调实践与反思, 强调合作与分享, 强调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成长。

在案例库文本研究基础上学校推荐课题核心组成员开设苏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案例研究》结题汇报课。学校组织课题组教师及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以课题为核心的课堂观察活动, 发放课题研究课堂观察表近百份, 听课教师一起认真参加了课题的即时研究。学校刻录了课题结题汇报课光盘, 并在专题网上予以公布, 供全校学习、研究, 使老师们在录像分析和课堂观察活动中对课题研究深入合作、全面交流、总结提高。

功夫下在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上 篇8

在课题确定上,坚持遵循宗旨

选准课题,是增强课题研究前瞻性、针对性,提升研究成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我们研究会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视课题的选题,把选好课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

在课题确定上,我们坚持遵循“三服务”:即服务党委决策、服务企业党建、服务党委书记。这既是我们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办会的宗旨,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要遵循的宗旨。“服务党委决策”,即围绕落实中央、市委、市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开展调研,积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与有效依据;“服务企业党建”,即围绕企业党建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开展调研,积极为企业党建成功经验的固化、瓶颈问题的破解提供实践佐证和对策建议;“服务党委书记”,即围绕企业党委书记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开展调研,积极为企业党委书记提升思想认识、明确职责使命提供智力服务和理论支撑。

在课题确定中,我们坚持遵循“三服务”的宗旨,坚持把握以下三点:

突出先思先行作用,着力体现一个“新”字。所谓“新”,既包括新形势下企业党建面临的全新课题,又包括企业党建中老课题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实践的新经验、研究遇到的新问题、提出创新的新方法,是服务党委决策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我们既重视加强对新课题的理论研究,发挥好先思考、先研究的研究载体功能;又重视推进企业的创新实践,发挥先行先试的实践平台作用,使课题研究不断解决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如,近年来,天津市国资委党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研究会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组织会员单位中的国有企业,积极选择在新体制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如何处理好党委会与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关系等前瞻性问题开展研究。

突出实践基地特色,体现一个“实”字。即注意把中央、市委、市国资委党委的重大部署和要求具体化,与企业党建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切实落到实处、接足“地气”,在服务企业党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选题上不求大、不求全,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突破点上实现突破。比如,2011年我会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确定了关于企业政工队伍人才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研究的课题,我们从人才工程建设的选拔、使用、培养、激励四个环节中各寻找出一个突破点,即提升入门标准,解决选拔环节中选人标准不清、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历练复合型素质,解决使用环节中优秀人才引不来、流不动的问题;强化新知识培训,解决培养环节中知识能力与所承担的职责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完善刚性措施,解决激励环节中措施不到位、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问题。由于课题选题实、入手点实,使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更强,对策建议更具操作性。

突出研究会自身特点,体现一个“专”字。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作为群众性的研究组织,不同于专业性理论研究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发现,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来自各个行业、具有不同特点的企业党委书记,构成了研究会得天独厚的研究资源优势和力量。在实践中,我们注重遵循“服务党委书记”的宗旨,认真选好企业党委书记亟须解决和与企业党委书记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项课题。如,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委有效参与企业重大问题中,党委书记职责作用的研究;在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的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党委书记思想认识与理论素养的提升,为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课题研究中,坚持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是确保课题研究成果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我们坚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

创新完善开题会模式。为确保研究课题针对性强,切实解决企业党建中的共性问题,使企业党委书记由被动参加设定好的课题研究,发挥参与作用,变为主动紧密结合企业党建工作实际,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形成研究课题,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我们创新了课题开题会的模式,并把开题会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关键步骤和必要功课。开题会由课题组长与部分企业党委书记,邀请国资委党委领导或相关部门同志一起,根据年会确定的课题,就课题研究的入手点、关键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课题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为下一步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开题会模式,得到国资委党委领导和企业党委书记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尝试重点课题联合攻关模式。我们积极开展开放式研究,对重点课题搞好联合攻关。先后围绕企业党建的共性问题,与兄弟省市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联手开展跨省市课题研究,实现借智借力,信息资源与研究成果共享;围绕市重点课题研究任务,与市国资委党委有关处室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有效集成党委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优势、综合文字优势与研究会自身的研究资源优势为一体,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先后联合开展了关于党组织在企业选人用人中发挥作用实现方式、在落实服务型党组织主要任务中的重点问题等课题的研究。这种模式的试行,使研究会课题研究工作提升了高度、拓展了宽度,强化了深度。

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模式。近年来,为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研究会制定并推行了课题组长负责制,即每年年会部署当年研究课题,明确课题组长,全权负责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开好课题开题会,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内容和方向;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重点、时间进度、方法步骤;形成研究成果初稿后,广泛征求参与人员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报国资委党委及有关部门。课题组长负责制试行以来,课题组长的主观能动性、组员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使课题研究有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课题研究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效调动了党委书记参与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研究成果质量层次的不断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成果形成后,坚持务求实效

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十分注重成果的应用,着力促进研究成果应用效能最大化。应用的途径,既可作为最终成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又可直接用于指导企业党建创新实践,还可作为阶段性成果,形成下一步跟踪研究深化的新课题。

每年研究成果形成后,我们积极向上级党委报送供党委决策参考、向有关刊物推介并刊发采用、编入当年研究会成果集供会员单位学习借鉴,使研究成果应用功效最大化。与此同时,坚持研究与实践并举,注重理论提升与实践深化同步,从而,不断提升了课题研究的层次水平。

多年来,研究会课题研究工作在服务领导决策、服务企业党建、服务党委书记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形成了一批对领导决策具有一定参谋作用、对系统面上工作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对企业党委书记工作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研究成果。

研究会成立近20年来,有数十篇研究成果在天津市两年一届的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中分获二、三等奖;在天津市党建研究会及国资党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中分获一、二等奖。中央企业党建研究会会刊《企业文明》先后刊发我会《关于在党委有效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中党委书记职责作用的研究》《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的研究》,以及《国企政工队伍人才工程建设的研究》等多篇研究成果,中央党校有关刊物及天津市《政工师指南》近期通过《企业文明》发现我会关于企业政工队伍人才工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后予以转载。

(责任编辑:郝幸田)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专业自我鉴定下一篇:初一教师节话题作文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