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课题结题报告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翻译课题结题报告(精选7篇)

文言翻译课题结题报告 篇1

报 告 书

结题报告题目: 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 工 作 单 位: 略阳县荣程中学 负 责 人: 张 琴 申 报 时 间 : 2014年11月20日

2014年 11 月 20 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 负责人:张琴

所在单位:略阳县天津职教中心

关 键 词: 初中学生 文言文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结题报告

摘 要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提出研究课题,比照《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探究初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增加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数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时代背景大都很久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困难。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极其重视,花了大量时间,用了很多精力,可学生却不能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纵观近几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赏析题往往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我们仅重视了课内的学习,而忽视了课外阅读,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外一些文言读物;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兴趣‛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文言文阅读兴趣‛指喜好文言文,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其中民族性是在新课改中被重新提到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61篇。按说《课程标准》提的要求并不高,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也在课内,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如: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文篇目,错别字很多;断句加注标点有误;不能结合语句分辨通假字、解释关键性的实词、虚词;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初中文言文教学呈现出少、慢、差、费的低效状态。因此,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急需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究初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设法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唤醒文言文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文言之美,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

学习服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2013年9月:课题确立和申报,完成课题立项申请表。2、2013年1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任务和分工。制订实验研究方案。课题负责人张琴把八年级(1)班(5)班作为实验班级进行课题实验。3、2013年12月:组织成员理论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文章。我们课题组 6位成员共组织集体学习三次,主要是围绕‚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这几个话题,认真学习了钱梦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王传文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以及新课程的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文章。通过理论学习,我们明确了认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4、2014年1月:编制教学问卷,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和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我们在两个实验班发放课题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对比分析,初步了解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找出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形成调查报告,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实施阶段:

2014年2月-4月: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初中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与能力。

1、课题参与教师上好实验课,并组织本组教师听课交流。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

2、编写文言文简易阅读教材及课外练习材料,增加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数量,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我们选择编写了一些简易、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杞人忧天、掩耳盗铃、宋人疑邻、画蛇添足、守株待免、鹬蚌相争等。将这些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定期布臵任务,定期检查落实,并利用配套的练习题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3、鼓励和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白相间的文学名著,并交流心得体会;这样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结题阶段 1、2014年5-6月: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2、2014年7月-2014年11月: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教学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搜集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文章。如:《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以及新课程的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文章等。

2.调查研究法:编制初中文言文教学问卷,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3.语文实验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寻找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得学习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建立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字字句句落实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先将课文重要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带着预习的问题,课堂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合作解决,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对课文提出问题,或自己设计教学方案。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我们不断开发各种文言文教学资源,使得文言文学习形式多样,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了许多。课堂上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古诗文教学采用朗读比赛形式进行,文言文故事采用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从敬畏到不害怕,再到喜爱,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古诗文朗读由以前的没有节奏感到会断句了,能带着感情去读文章了。

3.完成了《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4.编写了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编辑了针对初中学生文言阅读水平的文言文课外阅读材料及课外练习题。增加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数量,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5.撰写了有关的教学论文,杨峰老师撰写了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张丽娟撰写的《设疑促兴趣 成就提自信》,李霞老师撰写的《名著导读教学心得体会》、张琴老师撰写的《古诗词意境摭谈》,张海慧撰写的《浅谈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李霞撰写的《谈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探究》。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课题在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由于学校以考试成绩考评教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老师们担心课题研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影响成绩。所以,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是很高。

2.由于经费等原因,本课题研究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够,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效。

在课题研究进行一段落后,我们要将较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班级、其他年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不断增强,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文言翻译课题结题报告 篇2

一、诊断

1. 缺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1)结构残缺。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者因各种原因而缺乏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加之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样例的结构缺乏解读,往往不清楚哪些是结题报告必须要呈现的,哪些是结题报告不需要呈现的。在结题报告中,发现有的报告里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例如,有的结题报告中应该有的“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等结构部分却没有,而有的结题报告中像“研究的可行性”这样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却还存在。一项研究是需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研究“那个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推进,这个问题是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即开题的时候就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既然课题研究都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了,当然就不需要再阐述课题研究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了。

(2)结构混乱。有些写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往往忽视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规范性的特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结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报告的结构混乱不堪。例如,有的结题报告采用并列式结构来写:踏上征途(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征途航标(实际上写重新思考课题研究的内容);坚定前行(实际上写具体研究过程);征途回望(实际上写研究经验与收获)。虽然这种写法看似个性十足,内容看似都是围绕课题结题来写,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框架不是一目了然。作者一厢情愿的报告结构根本不符合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和规范。再如,有的课题研究本来不是验证某种假设(证实或证伪),而是主要阐述如何操作与实施的,但是在结题报告中却还出现了研究假设。这明显与课题研究的意图、实际以及报告的主体框架相冲突,显示出了结题报告结构上的混乱。

2. 行文表述不规范

(1)题目表述不准确。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必须要体现出规范性的特点。不仅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要规范,研究结果的表述也要规范。在进行结题报告写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写作者往往忽视对题目的审视与分析。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知道课题研究的意图、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在题目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准确、严谨,避免语病和歧义、避免含糊不清,否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例如,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题目表述中,到底是指高中学生(三年内)的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中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表述存在歧义,就容易让人误解,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只有通读全文后才知道,原来文题所指的是后者。像这样类似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述在结题报告中是应该避免的。

(2)逻辑关系不顺畅。完整的结题报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报告题目、各级标题和内容之间在逻辑上是照应、匹配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不顺的问题。

首先,内容与题目缺乏照应。结题报告的整个内容都应该是紧密围绕题目来写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由题目来决定。所有的表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题目来说清楚。但是,实际来看,有的报告从题目上看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通篇读完之后就发现,很多内容偏离题目,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题目中需要回答清楚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而一些看似相关实则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充斥了大量的篇幅,画蛇添足,反而削弱了主题。例如,在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结题报告中,却加入了师德师风、教师团结协作能力明显提高等内容。从整个研究意图来看,这些内容相关性根本不高,完全可以省去。

其次,下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不能照应。上一级标题和下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总与分的关系,下一级标题及其内容是为了说明或印证上一级标题,两者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印证与被印证的关系。有的结题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下级标题和上级标题之间不能照应。例如,上一级标题为“拟解决的问题”,下级标题则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很明显,两者之间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构成相应的关联。

最后,文段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标题应该是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文段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具体展开,要与标题相匹配。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文段的内容却与标题不匹配,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例如,有的报告在阐述课题研究操作性成果的时候,本来应该主要说明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效益等,但是在具体的文段中大量介绍的却是如何研究、如何操作的内容,这使得文段的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

二、治疗

1. 了解结题报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科研课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结题报告写作,必须要了解和注意这些特点。例如,结题报告的规范性,从课题研究的设计、到研究的实施和过程,最后到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述上都要规范。结题报告的规范性首先表现在格式的规范上。无论是从题目、正文到注释或参考文献,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规范格式来写,不能为了凸显个性而忽视了报告的规范性。其次表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科研报告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主要采用的是论证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科学论证或客观解释、描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语言应具有规范、客观、准确、清楚、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文体写作的特点。

2. 重视报告样例的分析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善于写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结题报告,在形式、表述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分析和借鉴别人的结题报告,也是帮助完善结题报告结构、学习规范表述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报告中要回答清楚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如果是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的缘起或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如果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结构一般会包括:导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结论等。此外,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结题报告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结构上的残缺或混乱、逻辑上的紊乱、表述上的不规范等问题。

3. 重视写作后的通读和修改

文言翻译课题结题报告 篇3

(1)课题名称。《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

(2)课题组人员组成(略)。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课课练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多运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 淡化了技能教学和轻视体能训练,是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保障而下降,为了使体育课课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提出在体育课中进行课课练拓展与实践进行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3本课题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1)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每节体育课安排五至十分钟的课课练的内容。

(2)高一年级以上下肢及腰腹力量为主。

(3)高二高三年级以上下肢以及耐力为主。

(4)文献资料法、授课指导法,比赛促进法、实践练习法。

4对本课题的认识

(1)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能的基本功能或核心价值付诸实施。增强体能曾被视为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其实这里面大家忽视了一个及其简单的逻辑关系: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三维健康”中身体健康是整个人体健康的生命基础,而构成身体健康诸多因素中,如形態、机能、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则是身体素质(体能),因此,增强体能必然成为增进健康的第一推动力和基本切入点。试图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文体育观等概念来抹杀、削弱体育增强体能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以偏盖全,本末倒置。

(2)增强学生体质的疑惑进一步得到明晰。如果体育课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课课练回归体育课似乎就没有必要。许多专家曾认为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解决不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体育课的主要目标取向应该是运动技能的传习。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下去,问题并不难找到答案。每周两节体育课不能增强体质,那么,三节呢?四节呢?每天一节呢?如果体育课以传习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取向,那么请问,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掌握一种谋生本领还是一种职业技能?为了休闲还是为了娱乐?显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运动技能就是为了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本领,说到底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再说,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就是一个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过程,这学技能和强身体是高度统一的。

(3)人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总是在左右摇摆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体育课课练从淡化、退出到重现、回归,说明了学校体育人始终在求索、在努力、在探讨,在努力寻求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最佳手段与形式。但愿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原和再现,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物可以重现,可以回归,但是,经历了消亡之后的重现和回归,是凤凰涅槃,是浴火重生,它必然带有新时代的特色,新课改的理念和新一代学校体育人的追求。愿我们的课课练少一些单调乏味,少一些强迫压制,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创新。

5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提高体育课的效率,切实做好体育课工作成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研究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在体育课中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的体质不断得到增强,让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成为体育课这一舞台的亮点。

6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课课练其本身的功能就有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特别是健身性方面,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而循序渐进的开展课课练,那么就会把健身以及增强体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2)中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进行部分项目(如短跑、长跑、投掷、跳跃、球类等)的练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学生在集体的配合下,共同前进,共同完成课课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

(4)体育课课练如果采用与游戏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达到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良好的学习与促进氛围。通过课课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增长学生的运动知识。

省级课题结题报告 篇4

结题报告

陕西富县高级中学 王智斌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生源质量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尤其是早读“比自习还安静”。教师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重点、朗读目的、朗读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页西一篇信手翻开,凭兴趣所至念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还有不少同学神情厌倦,金口难开。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正是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无序管理问题,我把提升学生早读课的有效性作为研究课题,试图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对早读课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研究,切实提高早读课的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扩大语文阅读量,增加语文积累,提高背诵效率,将早读与高考紧密结合,为高考加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校语文老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工作态度也很认真,对待早读课也非常重视,每节早读课都能带领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目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早读课的管理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无论是读的内容还是对读的方法指导都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在拓展方面,步子还比较小,学生读的内容总体还是局限在课本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早读教学设计,对每天或者阶段性的早读安排缺乏通盘考虑,早读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目标。

2、阅读的面比较狭窄,内容单一化,读的教学资源匮乏,往往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不能得到有效拓展。

3、读的技巧方法单一,教师对于读缺乏有效指导,对于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4、对于早读缺乏当堂或阶段性验收评估,“读”达到什么程度?读的内容有什么要求?读的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学生是否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具体,低效无序单调随意性大,我把“语文早读课教法探究”作为研究课题,想通过对早读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有效研究,切实提高早读课的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发展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如何将语文早读和语文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改变早读课教师没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读书效率低,喜欢讲话甚至抄作业的弊病,有效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效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准备系统探讨以下问题:

(1)研究教材,提取教材中适合早读使用的素材;(2)对适用于早读的素材进行改编、整合、拓展;

(3)补充、设计新的早读素材,通过实践检测其可行性并编册;(4)早读课时间和任务的分配;(5)检测早读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从2012级新生开始试验,研究的对象为高一学生,预期一年完成,分课题准备、开展实验,总结反思三个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各阶段都有重点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研究的问题,都有阶段性的研究计划、行动过程、阶段性总结。

第一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班级早读的利用从时间的分配、内容的安排、课堂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有针对性的写出课题实施方案及阶段计划。

第二步:在高一第一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摸索,在早读教法上有新的变化。注重教法、学法有效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试验中不断总结。第三步:把读的内容扩展到对古今中外一些名著的研读,拓宽学习领域。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更注重教学实践,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分析钻研教材、考纲及图书著作、期刊、论文等,设计适合学生的早读任务或活动。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喜爱的早读活动以及所开展活动的学生意见反馈,设计调查问卷,在本校进行调查研究。

3、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反思和解决问题。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用了一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0月):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争取立项。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5月):按照计划进行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3、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6月):撰写研究过程性材料和结题报告,汇编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研究论文等。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阶段研究过程性成果形成及分析

高一上半学期,学生刚由初中进入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点和方法还没有建构起来,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顺利过渡。

1、安排早读让学生结合练习册、课本等课程资源进行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

首先作为基础内容,字、词、句、章积累背诵的份额必须要占整个学期早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单周的早读由教师先行将课内的生字、成语整理放在电子白板上,由学生阅读课文后结合课下注释给生字注音并且给成语释义。双周的早读可以趣味积累基础知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联系以前学过的或者高考常考词汇整理成趣味小专题的形式,比如说同义副词连用的、有特殊含义的成语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

其次,在学习积累之后,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检验成果的过程,可以通过每节自习最后十分钟对学生进行默写或者成语意思的抽查等活动进行。、根据高一作文教学主要以记叙文为主的特点,早读中我加强对美文以及优秀作文的欣赏。

我动员学生挑选语句优美的片段、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或叙事写人的散文(包括每次作文训练中的学生优秀作文)赏析,印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供学生在早读利用电子白板或者已经整理成册的作品集进行阅读赏析和学习,以提高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和文学素养。

3、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识,利用早读,安排学生进行演讲。高中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难免害羞或胆怯,这时的演讲活动就必不可少了。在每个月8节早自习中抽出一节专门进行自由演讲活动,内容可以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也可以是名家、大家的作品。形式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是集体朗诵,这样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现代文阅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二)阶段研究经验性成果及分析

语文早读课的开发研究,制定序列化的诵读内容材料,开展灵活多变的早读活动形式,经过阶段性的研究,我认为必须加强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效率,达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管理也应是全方位的,包括资源的开发、资源的管理、资源的使用、使用的方法、效果评价。

1、早读课教师要有教学设计,确立明确的目标——早读怎么设计? 语文早读课的设计要突出“读”的特点,所设计的内容应当“精”、“短”,有文采,有感染力,可读性强。不仅要把教材上的课文读熟读透,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的领域,扩充知识面,在大量接触利用课外资源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节早读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能力目标,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调动学生读的热情,提高读的质量,而每一节课的小目标达成了,我的大目标才可能达成。

2、合理安排朗读内容,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依托文本汇编出序列化早读课诵读材料——早读读什么?

在早读课的内容管理上,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读好教材上的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补充一些适合高中学生读的课程资源。

(1)穿插汉字的读音、书写、成语、名言警句、格言等基础内容,突出语言语用知识积累与提高。

(2)、穿插“中华诗文名篇名句“ “优美语句赏析”“历史文化名人颁奖词集锦”“励志类文章”“精美短文赏析”“人物传记类精品阅读”,及《陕西高考说明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表》(大纲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文诵读64篇》)

这些早读资料的融入,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诵读的内容,而且所选文章的形式也灵活多样,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比较强,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学生若能好好地诵读,对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升,心灵的浸润感染,情感的丰富熏陶,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等方面都能起到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3.恰当运用多种检测手段,把读背和检测结合起来——怎样对早读进行有效检测?

我还在早读课的评价方法上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的评价方法力求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或单个抽查、或集体背诵、或安排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活动等,这样做一方面督促学生朗读或背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背诵或朗读的兴趣。我还在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中适当地命些有关早读课诵读内容的试题,虽然分值不大,但对促进学生提高早读课的诵读效果还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早读学习,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自己准备了积累本,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常识、精美语段等。

(1)学生基本掌握了课内的字词常识和背诵的课文。

(2)在夯实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阅读并积累优美精彩的语段、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或叙事写人的散文,不仅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而且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课本知识及拓展的相关知识的分类整理,一方面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为学生作文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4)通过演讲、评比活动等训练,不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比较和借鉴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早读的有效指导师生获得了什么?

在研究实践中,我感觉学生从整体上明显比以前多诵读了不少的经典名段,而且其中一部分还能背诵默写。学生学会了合理利用资源、搜集整理资源、借助他人成果、合作探究学习、读写练结合等方法,走出了语文早读低效狭窄的圈子。

(1)我对教材的理解更进了一步,每个单元的诵读材料都要符合这个单元的主题和要求,这也逼着我去钻研教材。

(2)为了找到更好的可供学生诵读的好材料,我每个人都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自身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要指导学生诵读,我教师首先要能诵读好,这也使我自身的诵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4)我原先都只会埋头于教学,阶段性的研究使我的科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受益匪浅。课题组成员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形成结论。

研究期间,我自己还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诵读活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让我感到他们是有收获的。如学校的“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集聚了集体的智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实验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课题效果明显。

(三)阶段研究理论性研究成果

研究中始终贯穿新课程理念和新的学生观,师生共同参与到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很好地实践了行动研究法的有关理论,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形成成果,研究中有理论的支持,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六、研究结论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研究和教师的教学同等重要,教师是教学的主题,又是研究的主体,离开研究的教学和离开教学的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与指导学生的学同等重要,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且要不断地更新。

3、教师主动引领学生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弥补早读课堂的单调、方法陈旧和阅读数量不足,让早读课真正丰富、新鲜和充实起来,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以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的研究时间较短,感觉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困惑。

1、对于早读课堂规划还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够系统,不够完善,还需要日后不断地改正,使其不断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2、早读课诵读材料怎样序列化、更加文质兼美,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语文素养起到更大的涵养作用,更进一步贴近我平时的教学,同时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

3、每周语文课早自习40分钟的时间,我应怎样在落实教材文本朗读内容的同时,穿插补充材料,协调好时间分配。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

通过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以科研促教学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的结题过程中,我将通过总结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同时我更期待有关专家对我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刘秀美 文献来自: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12年 第03期 2.《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创新教育 》

陈富清 来自: 《青海师专学报》 2012年 第S1期 3.中学语文教学与健康人格教育 宗平《怀化师专学报》 2011年 第03期

4.《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深化改革——谈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 钟雨 来自:《 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 第02期

5.2012年、2013年高考语文考纲及考试说明

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篇5

我校在xx学校的领导下,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 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XX年9月~XX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XX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XX年9月~XX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XX年6月~XX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XX年9月~XX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XX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XX年12月)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篇6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字词与学文之间的先后解决顺序》

南流小学语文课题组

2011年2月

一、问题的提出、自从加入幸福教育联盟以来,我校语文组积极开展了教研沙龙,在听评课活动中,我们发现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对先进行识字教学还是先课文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省时高效。针对这一问题的先后顺序上发生了歧义,为此引发了争论,觉得这是一个有待研究证实的问题,为此我们成立了此微型课题组。第一学段

二、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语文阅读学法指导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是依托课文来识字?还是着眼于阅读课文?

2.是识字学词.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打好识字、学词的基础,要培养识字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要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语,而且不只会抄、会默,还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灵活运用。

3.研究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指导学法,并不断训练、运用和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要训练学生,首先把课文读正确,其次才是读流利,读出一点语气来。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状态,以学法指导研究为核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最优发展。

2.通过学法指导的研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通过学法指导研究,建构小学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通过阅读的教法指导研究,明确阅读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把握——识字写字为重点,重视和落实朗读训练。探索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语文能力的基本策略。

四、问题的研究

(一)理论学习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能大大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勇于探究,提高教学实效。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二)策略研究

随文识字,有效地降低识字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和感受到,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二者的融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随文识字就是从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有了语言环境,大部分生字学生能自己解决,比如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它抛弃了传统识字方法的片面性与孤立性,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对于低年级的识字基础是十分有益的。随文识字包括以下三方面:

1、随文正字音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低年段教学中,必须让孩子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随文正音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随机抽出孩子们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加以提示或反复读几

遍,例如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而对于一些容易读准的音,就没有必要强调,不要每个生字都提出来强调,这样会浪费时间,这就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对生字进行梳理,分析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读准单个字音,再读准词语,再把词语放进课文读。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先听听老师读课文,要听准生字的字音,然后借助拼音朋友的帮忙试着自己读课文,再与同桌合作,互相纠正、帮助,读通课文。接着我便将课文中的难点生字词“司马光、大水缸、慌了、使劲、砸破”提出来,多读几遍,突破了这个难点再往下学习

2、随文记字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如果集中识记字形会增加难度,也不科学,更会让孩子们厌倦学习汉字,失去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散识字,降低识字的难度,鼓励孩子们自主采用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年级下期,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不少识记生字的方法,如联系生活、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猜谜语、编故事等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识记生字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让孩子们一边学课文一边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把识记生字分散在看图、读题和学文当中。课的开始,我以给孩子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的方式出示了一幅乌鸦图,让他们猜猜图上的鸟儿叫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乌鸦!”于是,我便把生字词“乌鸦”放在图片旁边,通过读词、看图,孩子们认识了“乌鸦”这种事物,再让他们想想用什么办法记住“乌”“鸦”两个字。一下子,孩子们的小手“唰唰”地举起来了。一个小孩说:“小鸟的‘鸟’去掉一点就是‘乌’。”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是呀,小鸟没有了眼睛,只能看到什么呢?”

“黑色的一片。”“对呀,就正如乌鸦的羽毛的颜色,所以‘乌’就是‘黑’的意思”我说。“那‘鸦’字又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呢?”我继续问。孩子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纷纷把小手举起。有的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牙’字加‘鸟’字就是‘鸦’。”有的则用猜字谜的方法:“小鸟的旁边有一排牙齿。”......真是有趣极了!看着孩子们兴味盎然的样子,我也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带进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里。“小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我把课题“乌鸦喝水”板书上黑板,让孩子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喝水”及课题,并说说除了“喝水”,你还喝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喝茶、喝汽水、喝牛奶、喝咖啡„„”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接着问:“那‘喝茶、喝汽水、喝牛奶、喝咖啡’都要用到什么呢?”“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就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想一想,孩子们很容易就把“喝”字记住了。

初读课文后,我把识字分散到各个句子中去,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意愿重组课文,学到哪个部分就学习相应的生字词。如学到句子“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时,便学习相应的生字词“怎么办”,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后,我让孩子们想想怎样记住“办”字。可别小看他们小小年纪,他们想出的办法可谓是层出不穷,有的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力字旁边加两点就是办。”有的说:“我用减一减的方法记,苏字去掉草字头就是办。”有的说:“我用猜字谜的方法,力字旁边有一双小手。”有的还说:“小明太用力了,流下了两滴汗。”„„要是识字是孩子们的一种负担、一种折磨,他们还会有如此活跃的思维火花,想出如此让我们惊喜的识字方法吗?

3、随文解字义

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除了读准其音、认清其形,还得理解其义。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要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将字词放回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换词、做动作、想象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学习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我要让孩子们理解“到处”的意思,从而感受乌鸦急着找水喝的心情。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想象乌鸦可能去过什么地方找水喝,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说:“乌鸦可能去过大山里找水喝。”有的说:“它可能去过树林里找水喝。”有的又说:“它可能去过公园里找水喝。”„„“是呀,乌鸦去过那么多地方找水喝,所以说乌鸦是‘到处找水喝’,那找到了吗?”我问。“没有找到。”孩子们齐声说道。“那你猜猜乌鸦这时的心情会怎样?”孩子们又噼哩啪啦地说开了,“乌鸦会很难过”,“它会很着急,想快点儿找着水”,“它会很焦急”„„没有过多解释,孩子们很轻松便理解了“到处”的意思,感受到了乌鸦着急的心情。再把词语回归到句子当中,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更深一层了。

又如教学《四个太阳》一课,学习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我要让孩子们理解“邀请”的意思,于是我便先向孩子们发出邀请:“小朋友,老师要向你们发出一个邀请,认真听听老师是怎么邀请你们的。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好吗?”孩子们都说好,于是我们一起把句子快乐地读了一遍。孩子们都注意到了邀请别人得有礼貌,要用上礼貌用语“请”,还要问一下人家“好吗”。接着我让孩子们用上刚才邀请别人的方法邀请自己的同伴一起读句子。这样一邀请,孩子们便理解了“邀请”意思。

随文识字的三个方面:随文正音、随文记字形、随文解义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样有效地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五、成效与反思

识字对于我校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件既快乐又轻松的事情,他们对识字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平时的检测得知孩子们识字的正确率达96%以上。认识的字多了,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带来很大影响,他们越来越喜欢看书了,班中90%的小孩拥有家庭小书柜,还常常与家长一起制作精美的读书卡呢。

文言翻译课题结题报告 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环保为理念的国际环境背景之下,我们的孩子对资源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环保概念,没有节约理念。同时,由于孩子的玩具、教师的教具都是购买的成品,孩子失去了动手的能力,机械地玩着大人们为他们准备好的新玩具,在动手创新的领域里,他们渐渐丧失思维锻炼的能力,从而体验不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依赖于对玩具的操作,玩具是幼儿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是幼儿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辅助材料,还是幼儿活动的操作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此课题研究,使幼儿从小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形成一种利旧利废的习惯。

2.变废为宝,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丰富活动的材料,美化环境。体验作品带来的自信。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利旧利废可供选择的材料。

2.不同区域的利旧利废。环境布置中的利旧利废、利旧利废制作教具、利旧利废制作的玩具(包括学具和户外体育活动的器材)、合理利用废旧制作的艺术品和可欣赏的作品。

3.不同年龄班废旧利用器材的分类和使用。

4.利旧利废对幼儿发展和班级管理的推动作用。

五、课题取得的效果

幼儿层面——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教玩具的手段已成有效、实用、现实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孩子们在玩中探究着,在操作中获得有效地自身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让幼儿在“变废为宝”行动中,感受到资源的再利用,并使他们及其家长也进一步明白: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是小朋友们从小应该做的事,更是我们所有人都应一起来做的事情。

教师层面——该课题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各方面得到了发展,老师们也同样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各种相关活动的开展中,从活动的构思到活动的实施,在引导孩子们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老师们在收集整理资料、解答幼儿问题等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知识的充实。特别是对生成活动这一过去比较棘手的课题,老师们不仅有了新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把握契机,从幼儿兴趣出发,不断丰富课题活动,满足幼儿现实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更好的体现了协作精神。

幼儿园层面——丰富了幼儿园自制教玩具的种类和数量,不仅节约了能源,还为幼儿园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也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教师、幼儿和家长都能够真正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将变废为宝,保护我们身边的绿色环境,为我园今后成为绿色校园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成效如下:

1.2012年4月,我园开展了班级利旧利废作品展,全园共制作和收集来自教师、幼儿、家长利旧利废作品约百余种上千件,县教育机构对此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2.2013年11月,全县公、民办幼儿园教师,来我园参观利用废旧物品开设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中多彩的废旧制品也给来园学习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014年2月,幼儿园创建户外体育器材室,收纳班级多种废旧自制体育器材,为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2014年3月,我园教研活动一改往日纸上谈兵的形式,让教师们纷纷走出校园,来到凤凰山开展了以“旧物改造,一物多玩”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直观形象的体验中获得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5.在秭归县教研信息中心多次举办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由徐园长牵头组织我园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如:杜琼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泡沫垫》、周大俊老师执教的《好玩的报纸》等多节利废利旧课,受到幼教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6.在课题实施中,教师撰写十一篇活动设计分获省、市、县奖项。其中,胡晓凤撰写的《有趣的纸板》获省级二等奖;杜琼撰写的《赛龙舟》获省三等奖等等。

7.在课题开展活动中,教师七篇废旧利用环保性论文分获市、县级奖励。如:吴俊老师撰写的论文《挖掘自制教玩具的潜力促进幼儿学习活动的开展》获市二等奖;鲁萍园长撰写的论文《如何在学科领域中渗透环境教育》获县一等奖等。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对户外器械的使用建立良好的常规和制度,在户外活动中良好的制度不但可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还可以减少自制器械的损耗。

2.保证自制教玩具的数量。由于是自制的,第一比较麻烦,第二容易破损,所以要保证幼儿自制的数量,做到人手一物。

3.继续思考、探索、开发一物多玩的方法,让利废利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创设游戏环境和情景,培养幼儿活动兴趣。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体育活动中也应遵循幼儿认知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给幼儿设置有趣的情景和环境,这样幼儿会对活动充满兴趣。

5.继续思考、探索、开发一物多玩的方法,让自制器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6.让废旧物充分投入到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体育等活动中去,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7.建立课题相关的园本教材,并在后期投入使用。

上一篇:晏子使楚原文及译文下一篇:身边的小事口语交际